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發達國家;檔案;自然災害;防治;啟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圖分類號〕G2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9-0140-05
當今世界,地球變異,生態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且破壞力逐漸加大,對于肩負維護歷史真實面貌之重任的檔案部門來說,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在檔案自然災害防治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三面臨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面為墨西哥灣,大量的水汽經常向美國大陸匯集;而美國中部以廣闊的平原為主,使得南北方氣流可以直接匯合,從而產生強大的氣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使得美國颶風災害頻發,給包括檔案部門在內的全國各個行業帶來了巨大損失。而日本由于地處大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板塊之間經常碰撞擠壓,使得地震災害頻發,檔案部門在災害中遭受的損失巨大。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檔案部門依托國家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全球領先的科技實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并在長期的災害防治實踐中提高了危機防范意識。深入分析并總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檔案部門自然災害防治的舉措,對于提升我國檔案自然災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無裨益的。
1美國的檔案自然災害防治
1.1美國檔案自然災害防治的演變
美國的檔案應急計劃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它們由專業人員制定,內容包括了災前準備、災時應對和災后恢復等階段,非常完整。應急計劃中還提出了定期組織演習、定期更新計劃、進行現場記錄及評估搶救結果等具體的要求[1]。可見,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檔案部門就已經樹立起高度的自然災害防治意識。此外,得力于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持,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災難備份,使檔案部門具備了充足的防災和抗災能力。
[關鍵詞] 新疆;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儲存與配送;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B
一、相關概念及涵義
應急物資是指緊急狀態即一種特別的、迫在眉睫的危機或危險局勢,影響全體公民,并對整個社會的正常生活構成威脅,相對于緊急狀態而產生的對物資的需求的物資,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弱經濟性等特點。
應急物資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生命救助物資,這些應急物資應該在第一時間到達應急現場,主要有防護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以及救援運載四個部分的物資;第二類是工程保障物資,主要包括臨時食宿、污染清理和動力燃料;第三類是工程建設物資,主要包括工程設備、工程材料以及器材工具、照明設備、通信廣播和交通運輸等;第四類是災后重建物資,主要包括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的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工廠恢復生產的機器設備等等。
二、新疆基本情況概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邊陲,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自治區行政區包括23個市、7個地區、5個自治州、68個縣和自治縣。新疆以天山為界分為南疆和北疆,南疆地區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地域廣闊,交通條件、通訊條件等比較落后,自然災害頻繁。
新疆地理環境特殊,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干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戈壁灘、沙漠地域比較多,天氣變化多端,其中干旱、地震、雪災、沙塵暴、冰雹、重霜凍、洪水等自然災害時常發生,新疆自然災害有以下特點:①種類多,有干旱、冰雹、寒潮凍害、大風、雪災、夏季局地暴雨洪水、沙塵、大霧等惡劣天氣;②頻率高、影響大、危害嚴重,如新疆每到冬季,雪災會經常出現,持續時間長,對人民造成很大的威脅,危害牲畜,破壞農業;③不確定性,雖然氣象預測技術現在有很大的進步,但自然災害發生有時還是很難預測。所以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對災區的救濟顯得尤為重要,在救濟中應急物資的儲備和配送對救災工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它決定著救災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新疆應急物資儲存和配送現狀
1.新疆應急物資儲存現狀
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應急物資的來源主要是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和各地級應急物資儲備庫,新疆目前有新疆烏魯木齊、喀什、奎屯3座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已建成救災儲備庫2座,地州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7座,縣(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24座,雖然最近幾年新疆應急物資儲備庫在不斷的增加和完備但還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改進。以下是目前新疆應急物資儲備庫的一些缺陷:
(1)物資儲備缺乏總體規劃,信息共享性差。雖然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應急物資儲備,但是不同地區之間、不同企業之一間、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在做儲備計劃時缺乏溝通,整個疆內物資儲備缺乏總體規劃,一有些物資重復儲備,有些物資缺少儲備。
(2)儲備物資用量匯總不充分。新疆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一般較為偏遠,統計受災范圍、受災人數、受災程度比較困難,并且每年的受災情況不同,信息數據也都是以前年份的數據,這些因素使儲備物資的數量有時少影響救災,有時儲備多導致浪費資源。
(3)應急物資數量偏少、品種不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突發性、不確定性、非常規性,所以在規模大的災害發生時會時常遇到儲備物資不夠、品種不全、嚴重影響救災。如,新疆儲備庫中糧草類、衣物類、帳篷居多,而像技術含量高的設備,如醫療器械等則幾乎沒有,一般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臨時向醫療部門借用。
(4)儲備庫數量不多,布局分布不均。新疆地域寬廣,地區間隔距離較長,如烏魯木齊到喀什相當于在疆外穿過好幾省,且交通工具不便利。在南疆地區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一個地區建立一個物資儲備庫輻射不到周邊,甚至有些地方沒有儲備庫。如,2006年1月16號新疆伽師地震,人民政部不得不緊急從遙遠的武漢儲備點調運救災帳篷入疆。
2.新疆應急物資配送現狀
結合新疆地形地貌和新疆應急物流特點,我們可以得出目前新疆應急物資配送存在以下需要改進的方面:
(1)物資儲備庫數量少,增加了應急物資配送的路程。應急物資先從應急物資儲備庫中運出,再分配運往受災地,然而新疆地域廣闊,應急物資儲備庫數量相對較少,從而增加了應急物資配送的路程,使應急物資配送效率大大降低。
(2)地形復雜,交通運輸不便利。新疆地形復雜,屬于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戈壁灘、沙漠、雪山等地形嚴重的影響到應急物資的配送。新疆目前有有烏奎高速、奎賽高速、和庫高速三條高速公路,有7條國道,通航機場21個,有蘭新鐵路(蘭州到烏魯木齊)、南疆鐵路(吐魯番到喀什)、北疆鐵路(烏魯木齊到阿拉山口)三條鐵路線,雖然新疆的交通干線數量在全國屬于最多的省份,但相對于新疆的廣闊地域來說數量還是相當少的,有些地區甚至不通公路和鐵路。
(3)信息掌握不確切,指揮混亂。受災地區受災情況信息掌握不準確,組織內部混亂,致使應急物資在配送的是數量、品種等分配上錯誤,導致救災工作不到位,影響救災。有時,救災物資的不全、缺少等會引起災民的恐慌,不利于抗災的心里安撫工作的進行,有甚者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不安狀況。
(4)物資配送工具和路徑選擇不合理、不科學。我們在救災工作中,時間是最寶貴的,時間決定者救災工作的成敗,時間的利用程度決定者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時間的最大節省上,應急物資配送工具和路徑選擇尤為重要,但從目的情勢上看選用什么應急交通工具和制定最有效的路徑各地級區沒有很明確的方案,致使在救災的路途上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
四、優化新疆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儲存和配送
1.優化應急物資儲備
(1)加強優化臨近災區的物資儲備庫建設。根據歷史記錄,匯總出哪些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較大,在其周邊臨近地區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使在災情發生第一時刻能快速的把物資運往受災地區
(2)加強周邊應急物資儲備信息的交流。要事先掌握臨近地區的物資儲備情況,尤其是本地區(兵團/州、市/縣)缺少的物資儲備情況,做好儲備計劃,計劃好儲備種類、儲備數量
(3)與生產廠家或供應商合作建立儲備計劃。要按照應急物資的分類尋找對應的生產廠家或供應商。事先掌握廠家或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生產周期,甚至廠家或供應商的儲備能力、運輸能力,簽訂協議要求在緊急狀態下提供支援。對于某些需求量較大的物資、非常重要的物資,要考慮與多家生產廠簽訂協議,確保物資的供應。
(4)加強平時物資的保管工作。定時檢查儲存庫中的物資情況,詳細記錄庫存情況,做到庫房要避光、通風良好,有防火、防盜、防潮、防鼠、防污染等安全保障工作,使得物資在用的時候能夠高質高量的滿足救災需求。
(5)加強與各地氣象局的聯系。時刻與氣象局聯系,保持天氣的異常變化能及時的通知到個部門,以提醒各儲備庫及時檢查物資儲備情況,以便及時增加儲備。自然災害應急儲備庫也要定時查閱氣象局分析出的近幾年、以往年度或預測以后今年的各地區的氣候變化數據,以作儲備物資的參考。
(6)增加儲備物資的種類。不要只以帳篷為儲備對象,增加如醫藥、醫療器械等的儲備。可以與社會上的各個不同領域的生產、零售企業簽訂協議,在災害發生時企業能夠及時供給不同的需求物資,同時與省、市、縣、兵團、農場等的醫院保持時刻聯系,在災害發生急需醫療救濟時能夠及時的提供幫助。
2.優化應急物資配送
(1)優化應急系統組織結構,在災情發生是使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做到每一次配送都最大限度的有效、有用。做到統一指揮、統一領導,提高指揮和領導效率。新疆自治區級救災儲備物資由自治區民政廳負責調撥,由使用地的民政部門負責管理,由使用地財政部門承擔相應的管理經費。發放使用救災物資時,應做到賬目清楚,手續完備,并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兵團、州、縣(市)級民政部門對使用者要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督促其愛護救災物資,保障救災物資發揮最大使用效益。
(2)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交替使用。有時,自然災害發生時,通往災害發生地的道路都給毀壞,急救援物資運輸需要使用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要在不同的運輸方式中進行轉換,不要僅限于一種交通工具,要綜合考慮受災地區的環境,可以選擇人力或畜力幫助。
(3)交通工具的選用對應急物資配送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車輛調度方面,新疆用于應急物流配送的車輛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軍隊征用;二是與物流企業簽署征用協議,當發生突發自然災害后,臨時征用其車隊。對于車輛調度問題及運輸路線的選擇,新疆的應急物流救災體系要實行軍地政府統一決策,各部門按決策和職能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以軍隊地方政府為主,按行政區域統一組織指揮,統一調配人力、器械和物資。
(4)利用ABC方法進行配送,在應急物流配送系統中,ABC分類法將應急物資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為緊急類,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B類為消耗類,是應急物流配送系統中可以更為有效地降低災害損失的物資,需求的迫切性稍低;C為補充類,是應急物流配送系統中的非關鍵物資,需求不迫切。緊急類,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的物資優先配送,或優先選用便利的交通工具。如,在新疆的冬季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也就是雪災,在對于雪災中對牧民的救援,首先配送的救災物資是工牧民保暖的衣被和食物,其次是生活必需品如取暖的材料和日常用品,最后是家畜的糧草。
(5)完善衛星信號系統,在新疆有很多地區接受不到信號,如新疆地區的無人區,那里人煙稀少神秘莫測成為民眾特別探險的地方。無人區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當自然災害發時,那里的居民、探險者和行人被困或生命財產遭受危害時,發不出求救信號外界的人又查詢不到他們確切的地理位置,這就給救災物資配送工作雪上加霜,所以衛星定位系統在這些地方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能及時發現、確定受災人員,準確快速的配送應急物資。
(6)與各個物流企業運輸隊和運輸公司簽訂協議,保證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政府運輸工具供應不足時,可以及時調用其交通工具。
(7)時刻保持與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的溝通,準確定位每一個儲備庫的位置、物資數量、物資品種、周邊環境等,以便更快更及時有效的配送出物資。
(8)建立新疆應急物流通道機制。為了保證應急物資的順利快速的送達,可在自然災害發生及救災賑災時期,建立新疆應急物流綠色通道機制,即建立并開通一條或者多條應急物流保障專用通道或程序,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過海關、機場、邊防檢查站、地區間檢查站等的檢查,讓應急物資、搶險救災人員及時、準確到達新疆受災地區,從而提高新疆應急物流效率,縮短應急物流作業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9)與各不同的部門加強聯系,如信息部門、定位機構,在救災中可以時刻提供準確的地理位置和方向,告訴應急物資配送人員哪里急需物資、走哪個方向和路線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等;再如,在自然災害發生時,道路、通道等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阻礙,像在新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等這些災害時常會破壞道路,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及時與道路搶險部門聯系清除障礙,再者當道路擁堵不發通過時,要及時與交警、公安部門聯系保證應急物資一路暢通。
五、結束語
應急物資的配送要依據應急物資儲存庫的安排而安排,應急物資的儲存目的就是為了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的配送到受災地區,應急物資儲存庫的位置、儲備物資數量、種類直接決定著物資配送的方式,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新疆地區,應急物資的儲備和配送問題的研究和優化會提高政府和軍隊應對災害發生的反應速度和效率,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救災工作的進行提供保障。
[參 考 文 獻]
[1]歐忠文,王會云,等.應急物流[J].重慶大學學報,2004,27(3):164-167
[2]繆成,許維勝,吳啟迪.大規模應急物資運輸問題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7
[3]王見厚,毛亮.大規模突發事件應急物資配送決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1
[4]馮海江,張衛剛,彭春露.面向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配送系統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
[5]李坤穎,楊揚,侯凌霞.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配送問題的改進算法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
[6]劉利民,王敏杰.我國應急物資儲備優化問題初探[J].物流科技,2009
關鍵詞 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災害;應急救援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9-0197-02
我國的地域相對廣闊,并且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相對較為復雜,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自然災害相對較為頻繁,所以應該對救援的質量與效率進行不斷的提高,以此來降低災害所產生的損失與影響。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具有快速、高效、分辨率高等特點,所以在災害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 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的概述
無人機遙感系統的內容主要有:飛行控制系統、任務傳感器、無人駕駛飛行器、無線通訊系統、穩定云臺、應用分析系統、數據處理系統以及地面控制系統等等,通過相應的系統來提高對無人機的控制以及無人機的使用。
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主要是通過對無人飛機的控制,來實現對相應災害的檢測與救援。其主要是有舵機、無線通訊單元、GPS系統、發動機、自動反饋定云臺等方面來對無人機進行有效的控制。飛行控制系統的內容有地面監控與機載控制單元兩種,地面控制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地面控制站來對無人機的飛行狀態與任務狀態進行有效的監控與管理;機載控制單元就是通過模塊設計的方式,來對無人機的飛行器內部進行固化管理。穩定云臺也是檢測無人飛機的重要步驟,其主要是對飛行器的翻轉角、航向等方面進行監控,并通過三軸自反饋控制平臺,來對相應的任務進行傳遞,以此保障與地面的平衡飛行。
地面控制系統主要就是通過無線通訊系統來進行管理的,以此來對無人機的飛行軌跡進行研究與設置,對無人機的飛行參數與相關信息進行采集,以此為依據達到堅實無人機的效果,并按照無人機的參數來對其進行實時調度,以此來保障無人機的工作效率。
2 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在災害應急救援中的應用
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的用途相對較為廣泛,例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森林勘探以及災害的應急救援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應用,以下對現階段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在災害應急救援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的介紹。
2.1 洪澇災害
現階段,我國對洪澇災害進行監測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相應的水文實測站來對相關的水文信息進行分析,以此來對流域的汛情進行有效的掌握,但這種方式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信息的獲取速度相對較慢,并且缺乏客觀性,這就要求對其進行改善。也正是由于這一現狀,無人機的使用受到廣泛的關注,無人機在洪澇災害方面的應用具有以下特點:
通過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進行災害應急救援,可以有效的進行對比,及時掌握汛情的動態發展狀況,明確其變化的規律與現狀,這也是其他技術難以進行實現的;通過航片來對洪澇災害進行監測,可以及時掌握洪澇災害的范圍,及時對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情況進行研究;無人機可以結合相應的地形數據來對水位以及水深的狀況進行掌握,并按照相應的數據對不同地形的災害狀況進行分析。
2.2 氣象災害
通過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來對災情進行監控,可以提供準確的災情信息以及相應的圖像數據,這也是對災害狀況進行掌握的基礎,以此來對災害的范圍以及造成的損失進行掌握,并以此為依據做好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救援工作,尤其是面對冰凍、風雪等災害,就應該對災害的分布范圍進行動態的檢測,這也是能夠快速進行救援的一種方式與規律,相關部門以此為依據來開展救援工作。
2.3 地質災害
我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相應的地質類型也就相對較多,這也就導致我國的地質災害相對較為頻繁。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的地質災害監控只要內容就是水文、土壤、地質地貌、土地利用價值以及相應的植被信息等等,這些信息均可以構成地質災害狀況評估的相應數據,這也是提高地區地質災害管理的重要方式,通過對災情進行科學、準確以及有效的評估,來制定相應的救援措施,這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并對抗災、防災以及減災的效率進行不斷的提高。此外,對于山體滑坡等重大的地質災害,應該對災害的分布狀況與嚴重程度進行研究,并幫助政府對相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這一可以快速的對相關信息進行獲取,也可以及時對地質的狀況進行檢測。
2.4 地震災害
地震災害具有一定的突發性特點,同時,地震災害的破壞性相對較強,所以在地震災害發生的過程中,相應的信息數據時效性至關重要。在地震災害發生之后,應該及時的對相應的情報進行掌握,并快速的進行調查,以此來降低損失,并制定相應的救援措施。但現階段,一旦發生地震災害,相應的通訊、交通等方面出現中斷的現象,這也就難以及時的對震區信息進行獲取。
無人機航空遙感的系統則可以有效、快速的對災區的信息進行獲取,利用相應的傳感器來對震區的狀況進行調查,這也就可以將震區的狀況、信息以及相應的損失進行有效的解決。并為救援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依據,也可以對震區的位置、范圍、強度、建筑物以及基礎設施的破壞程度進行確定,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援的效果與質量。
3 結論
近幾年,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這就要求在災害出現的過程中,提高救災的質量與效率,并對災區的信息進行及時、準確的反饋,以此來保障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則是對該狀況進行有效的解決,以其自身的優勢在災害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根本上提高了災害救援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過程;地質環境;應用
在生物活動和人類的干擾下,自然界容易產生變異,這種自然變異表現在地球表層,因為地球表層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如果自然變異的強度較大,就會對我們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就形成了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是各種自然災害的常見類型。我國地質災害分布的范圍比較廣,而且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也比較大,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較嚴重,對生活生產和生命財產都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破壞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地質災害概述
受人為地質作用的影響,導致地質環境惡劣,在自然地質的作用下容易發生自然災害,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地質災害包括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地面變形災害,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土地退化災害、水庫災害和地球化學異常災害等。頻發地質災害有一定的原因和特點。以下對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和特點進行分析。
(1)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全球氣候發生巨大變化和局部極端氣候的基礎上,造成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具體來說,地球頻繁發生地殼活動,造成劇烈的地質變化。同時人類不能正確開采自然資源,也不能正確使用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都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地質災害特點分析
近些年,我國發生的自然災害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點。人們無法在地質災害前感受到災害發生的任何征兆。如果以后突然發生地質災害,人們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對農田、建筑物、公路和工廠造成大量的損毀,同時人員傷亡也比較嚴重。這些特點都導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困難重重,相關人員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
2現階段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現狀
最初,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逐漸探索的過程,發展到現在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科學防治,這也是防治工作的一個顯著進展。對地質災害開展隱患防治工作。我國對災害防治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對防治工作的來說,“防”是非常重要的,重點落實資金安排,給予技術支持,對災害防治加強教育和宣傳,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針對地質災害現狀,我們開展了具體防治工作,災后相關人員要及時抗戰,領導向災區深入指導,保證對災害的影響減輕到最小,不斷健全應急支撐體系,保證迅速的應急反應,制定相關災害條例,保證防治工作的穩步和快速發展。同時通過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堅決啟動預案,這樣可以保證損失的減少和人員傷亡的減少。
3地質環境分析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的地質環境包括廣義的地質環境和狹義的地質環境兩種類型。廣義的地質環境主要包括水、巖石和大氣物等自然物質。狹義的地質環境指的是巖石圈和巖石圈的風化產物等細化的自然物質。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地質環境。經過了長達億萬年的時間,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等地球各個圈層,在能量和物質的基礎上發生交換和能量流動,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體系。地質環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地質環境經常和大氣圈、生物圈以及水圈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同時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影響地質環境。因此,地質環境的變化發展非常劇烈。這種變化也對地球表面各個圈層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在漸變和緩變的基礎上,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一段時間后,漸變轉化為突變和災變,如此循環往復。可見,地質環境變化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在一個地域的某個時段將漸變發展為突變,對地質環境造成破壞,導致地質災害的產生。
4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我們已經知道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地質環境密切相關,只有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地質災害。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非常有效的措施是應用地質環境,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災害防治體系,通過各種措施的統籌,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從而減少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下面具體分析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1)在調查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建立調查區劃體系
建立調查區劃體系可以對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評價,將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調查,并對其危險性進行評價,風險區劃地質災害,對重大災害隱患點進行確定,保證地質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從而更好地開展防治工程,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這樣可以方便國家級防治機構和省級防治機構正確決策和科學管理。
(2)根據地質環境的變化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控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的監控預警主要由行政和預警等方面組成。通過監控預警可以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當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能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從而應急避險,處理地質災害。
(3)在調查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對防治工程體系進行搬遷
專家通過調查地質環境,如果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大,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對于這一類地質災害隱患,要加強地質偵查和評價工作,通過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造成的隱患。工作人員在對地質環境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4)在地質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建設應急處理體系
對地質災害來說,應急處理體系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以第一時間防治災害。在整合科技資源的基礎上,加強突發災害的管理力度,保證重大地質災害適應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建立專門的技術支撐機構,技術裝備體系、應用技術系統和信息網絡平臺。面對地質災害,高效、科學和系統地響應重大自然災害,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
(5)在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支撐力量
研究地質災害的防治科學技術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具體來說,工作人員要研究地質災害形成的典型環境,成因模式和內在機理。風險區劃地質災害。加強對防控方法、風險區劃、檢測預警和技術標準的研究,建立模擬仿真和應急響應研究體系。在地質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加強防治,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6)建立地質環境評價體系
區域工程地質工作的公益性,基礎性較強,其服務規劃有一定的戰略性,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非常關鍵,建立地質環境評價體系,可以利用評價體系評價地質環境。其中包括人類聚居區,重大工程區,變遷避讓集中安置區和地質環境要素,加強對其評價。同時要對地質環境容量和地質環境質量加強評價。對氣候、地震和人為活動的影響進行充分考慮,保證地質災害風險的減少,對區域功能進行劃分。在地震多發區預留避震空地,預防災害的發生。
(7)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
地質環境安全可以保證人居環境和工程區域的安全,主要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要避免內外動力對其造成干擾,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的可能性。任何異常因素都會對工程對象造成干擾,也會對原來大的區域環境造成損害,對原來環境的區域態勢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作用強度,范圍、危害對象和持續范圍的研究非常必要,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地質環境安全評價是地質防治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使地質災害風險消除,加強土地利用規劃、防洪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為防災減災提供對策。這些技術性文件可以管理和控制災害風險,保證相關法律和法規的貫徹和落實。
結語
綜上所述,受到自然環境破壞的影響,地質環境顯得很脆弱。地質環境的脆弱性容易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產生的后果非常嚴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值得高度重視。本文主要介紹了地質災害基本概況,分析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和地質環境,探討了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冷小鵬.基于G/S模式的三維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平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
[2]徐瀟宇.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運行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3]肖進,李輝.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環境演化過程與后重建災害防治措施[J].工程地質學報,2012(4):532-539.
[4]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5).
關鍵詞:電氣設計 防災減災 雷電災害 電氣火災 建筑環保節能
Abstract: briefly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civil building, and electrical related natural disaster or man-made disaste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infl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common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electrical design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electrical fir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中圖分類號: TU20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經濟化建設的發展迅速,電氣新技術,新產品逐漸增加,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電氣呈現出系統多,產品類別多,技術參數多,設計復雜化等現象。因此,建筑物一旦施工投入使用,就會面臨一系列的考驗,其中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所以,建筑物應具備一定的抵御和減少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以保證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減少各種災害是建筑設計中必須要充分重視的方面。
1,電氣設計中存在的一些防災減災問題。
建筑物的防災減災問題首先要從設計抓起,有效的防災減災設計為建筑物的安全化運作提供了可能。現階段的民用建筑電氣設計在防災減災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設計意識問題,在設計中沒有深入全面的考慮減災防災的重要性。有時候,設計過程中只滿足規范的基本要求,而沒有考慮業主的舒適、使用安全等方面,使建筑物不能有效的防災和減災。為此,結合我國自身災害特點,和以往的經驗教訓,民用建筑中常見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大致有以下幾種。如雷電災害,供電故障災害,人為操作不當,火災,盜竊破壞等。
對一些與電氣有關的災害的現象分析及解決辦法:
接地故障災害,指導體與大地的意外連接所造成的對人身及財產的損害。用電設備的接地,一般可區分為功能性接地和保護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又分為工作接地和重復接地;保護性接地又可分為防雷接地、靜電接地、保護接地。為了保障人員的用電安全,用電設備和配電系統的保護功能器件大都依賴于有效的接地系統,因此,有效的接地系統設計是減災設計的保障。在面對不同的建筑,根據建筑的功能和業主使用目的,來采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以提高建筑電氣使用的安全性。
用電災害,包括:漏電災害,漏電會引起人身觸電危害,同時通過對周圍可燃物的放電還會引起火災。用電設備使用不當造成的災害。所以,在供配電設計中應給用戶提供安全、可靠、方便的用電方案。科學的供配電設計,要滿足建筑防災減災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建筑電氣裝置的安全使用,還要盡量避免系統過于復雜繁瑣,以減少投資。
雷電災害,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分直擊雷、電磁脈沖、球形雷、云閃四種。其中直擊雷和球形雷都會對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電磁脈沖主要影響電子設備,主要是受感應作用所致;云閃由于是在兩塊云之間或一塊云的兩邊發生,所以對人類危害最小。雷擊的發生取決于多種條件,不能簡單的認為在建筑物上采取了防雷的措施就安全了,如果不恰當的采用防雷措施,結果必將事與愿違。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1024-1把建筑物防雷裝置分為外部和內部兩類。外部防雷主要包括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組成。內部防雷裝置用來減少樓內雷電流和所產生的電磁效應。主要有等電位聯結、加裝相關避雷器等措施。
人為安全災害,建筑物安全防范工程建設,建筑物落成后,就會出現入侵、盜竊、搶劫、破壞、爆炸等違法犯罪災害。安全防范技術常分為三大類:物理防護技術、電子防護技術、生物統計學防護技術。就電氣防災減災方面來說,要做好安檢技術、入侵報警技術、出入口控制技術、電視監控技術及其相應的工程設計和施工等。根據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范圍,防災減災設計大致分為:防爆安檢系統設計(炸藥探測、金屬武器探測、X射線安全檢查);入侵報警系統設計(周界入侵報警、建筑物內入侵報警、有線報警、無線報警等);電視監控系統設計(銀行、文博、超市、珠寶店、旅館、檔案館、醫院等);出入口控制系統設計(門禁、巡更、可視對講、磁卡、IC卡、指紋、掌紋及其識別裝置等);關鍵場所的緊急報警聯網系統設計(金融網點等)。
火災災害,目前建筑物規模日趨龐大,也呈現各種式樣。所以在對建筑物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將火災隱患消滅到萌芽狀態。關于在電氣設計的火災減災方面,主要考慮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減少和預防由于電氣原因引起的電氣火災,如亂接線,長期過負荷運行,用電設備絕緣老化,漏電等。二,對發生火災初期能夠及時自動探測報警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滅火措施,并根據建筑物類別和重要程度設置火災自動報警和聯動控制系統。
2,其他電氣防災減災的分析及解決措施
此外在建筑物裝修裝飾過程中,應能按業主后期使用的需求和相關規范得規定,做好防災減災的措施。如,做好疏散組織設計,以減少災害發生后人員傷亡。另外智能建筑應充分發揮智能作用,對用電設備的監控,當用電設備遭到破壞或不能工作時,應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減災措施。對火災的智能監控和滅火設施的控制;對盜竊、破壞等人為災害的預警。如,一些自然災害(暴風雪,雷電,地震等)給建筑物帶來的衍生災害。以上等方面,智能建筑都應及時作出反應,并做到以人為本。做好建筑智能化設計,應以建筑物為基準,將各功能子系統進行規范的整合,建立應急處理措施和管理模型,實現自動控制,重要建筑和大型建筑應能與城市災害應急指揮中心聯網,作為城市救災體系的一部分。
另外,用電設備和電力電纜(線)選用國家3C認證的環保節能產品也是防災減災的措施之一。環保和節能是現代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體現。環保產品在建筑物發生火災事故時,能夠減少有毒氣體和煙塵的排放,從而大大降低了二次災害的發生,并且對人員的疏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例舉事例說明防災減災重要性。
某公共活動中心為市區內一個重點項目,主要功能為接待市民平時健身活動,也承攬一些小型的組織活動,該建筑物的特點是,人員流動性大;不確定因素多;用電設備集中;智能化高;管理復雜等。在整個建筑的規劃設計到裝修使用過程中,設計人員根據以往相似建筑的經驗,在防災減災方面積極與建設方進行溝通和探討,由于前期充分考慮到了防災減災方面中存在的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逐一的進行了分析和采取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使該項目在后期的投入使用中有效的避免了多起災害,并且一些已發災害在萌芽狀態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從而得到了業主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危險品事故;應急調度;弱經濟性;經濟因素
中圖分類號:U492.3+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一、危險品物流事故應急資源調度概述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危險品的生產量和運輸量每年均在快速增長,由此帶來的危險品安全事故頻發。事故發生后的緊急救援工作,對于搶救人員、挽回經濟損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由于相關信息和軟件支持不夠,評估主要依靠救援人員經驗進行。救援評估的目的主要是確定救援裝備的類型、數量等,救援裝備經常需要跨區域調度,如何有效調度各類應急資源以達到及時有效救援的目的,是目前的難點。
二、危險品物流事故應急資源調度存在問題
根據項目組對廣東省消防總隊的調研,現存問題可以概括為:
1.有設備、有資源、無科學的應急資源調度方法。
2.缺乏有效的應急調度聯動機制。
3.政府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
4.應急救援信息化程度不夠高。
5.應急救援智囊的缺乏。
三、基于弱經濟性的單事故點問題應急資源調度研究
1.單一事故點應急救援問題的系統性分析
區域內只有一個事故點,由于事故規模較大,單一救援點無法滿足其應急需求,需要調集周圍消防設施點的應急資源予以救援。為了簡化研究,本一定假設:假定運輸道路是通暢的,不會因為堵車等路況影響應急資源調度時間;所有應急事故所需要的應急資源量是可估計的,即應急資源需求量是確定的,不會出現臨時變動情況。危險品應急資源調度的首要目的是盡快救援,保證應急資源調度時間是第一要求;同時危險品運輸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不同于大規模自然災害的資源調度,全區域內通行的危險品運輸車輛數量龐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比較高,所以需要同時考慮其它可能發生的應急救援工作,為再次發生事故預留應急救援空間,需要從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去考慮該問題。綜上所述,危險品應急救援工作,需要滿足以下目標[2]:
(1)救援時效性:應急資源調度時間最短。
(2) 系統穩定性:出救點最少。
其中為某一調度方案。
學者劉春林[2]針對自然災害的應急資源調度問題展開了研究,采用近似窮舉法的方法,按照各個出救點的資源量進行排列,得到一個調度方案,之后刪除原序列中最后一個出救點,重新排列求解,循環直至無解,在所有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
2.基于弱經濟性的調度方法
關于對于一些有資源沖突或者類似方案,一些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救援方案進行調整。應急物流的弱經濟性即在進行應急資源調度時不考慮成本因素,只研究應急資源調度時間最短的問題,“不惜一切代價救援”。學者陳達強[3]提出救援成本由運輸成本和人員傷亡成本兩部分組成,人員傷亡率與應急資源調度時間成一定比例,而運輸成本與出救點數量直接相關,所以救援成本與應急時間最早、出救點數目最少兩個目標密切結合,利用救援成本調整救援方案,不僅可以使得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多重方案下尋優問題,該思路具有啟發性。
利用文獻[2]中提到的循環求解方法得到一系列調度方案,之后采用弱經濟性因素對方案進行調整,得到最優方案。
四、基于經濟損失程度的多事故點問題應急資源調度研究
第三部分已經討論了單個事故點的調度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當同一區域內同一時間段出現兩場以上事故的應急資源調度問題。對多事故點問題進行資源調度,必然面臨著不同事故點對同一資源(即關鍵資源)的爭奪問題,如何有效分配調度關鍵資源,是多事故點多資源問題應急資源調度的關鍵。學者王蘇生[4]等提出以公平性原則進行資源分配而當兩場事故由于發生地點所處經濟水平差異而導致事故后果嚴重程度不同,事故產生的影響與損失相差巨大時,本文擬采用基于事故經濟損失程度的調度規則。
五、總結
本文在研究危險品物流事故應急現狀的基礎上,重點考慮弱經濟性與事故經濟損失程度等經濟因素在危險品物流事故應急資源調度中的應用,提出了針對單個事故點和多事故點問題的簡便易行的調度方法。
參考文獻:
[1]趙來軍,吳萍,許科.我國危險化學品事故統計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07):165-170.
[2]劉春林,何建敏,盛昭瀚.應急系統多出救點選擇問題的模糊規劃方法.管理工程學報,1999,13(04): 21-24.
關鍵詞:學校體育;突發事件;安全意識;緊急自救
一、突發事件的概述
突發事件(emergency)可被廣義地理解為突然發生的事情:第一層的含義是事件發生、發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層的含義是事件難以應對,必須采取非常規方法來處理。
根據我國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①。
本文所談的突發事件是從生命安全理論的角度出發,當人們遇到突發性的自然或事故災害后為了自救或互救所采取的應急措施。在當今社會中還有許多突發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它們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險情的發生往往是難以避免的,但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和掌握救助措施技能,把可能造成的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學校體育是開展突發事件安全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
在當今社會中還有許多突發事件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所謂生命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它以生命為基點,把生命的本質、特征和需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升生命的質量,提高生存技能,突出“生命第一”的至高境界,使學校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詩意棲息地②。而學校體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③。學校體育包含了身心教育和“健康第一”的生命理念;所以,當人們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要想“保全生命”,只有緊急自救或互救,才能躲避災難的發生。
(一)學校體育為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活動提供了空間
學校體育是以增進青少年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兼有學科性和活動性特點,并以大量課外體育活動為其強大支撐的課程④。因此該課程除所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外,還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各種自救能力,避免各種意外事故的傷害。它能使青少年學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本領,具有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體能,并給人以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狀態。由此看來,學校體育內容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積極學習自救或互救知識與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開設突發事件緊急自救課程的有利條件。但直到目前,我們還沒有成熟而系統的關于突發事件緊急自救能力培養方面的教材和課程,這顯然不能與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現實相適應。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陽光體育運動的推出與實施,我們可以將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活動轉化為陽光體育運動中的一部分,使得學校體育為青少年學生進行緊急自救或互救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學校體育有助于突發事件安全教育活動內容的引入
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增加了情境教學。所謂情境教學,是以青少年學生為中心,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將學生的心理感情、日常生活知識和體育教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而進行綜合設計的一種教學形式⑤。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戰性的魅力,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探究、體驗甚至“冒險”的心理。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模擬突發事件情境,組織青少年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緊急自救或互救技能的演練。這更有助于將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互救方法引入到體育課堂。
(三)學校體育為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通過學校體育傳授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或互救技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國家都在體育課上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比如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日本就把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之中⑥。要想在突發事件中順利躲避災難,青少年學生就必須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體能、心理素質和運動技巧,因此,將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可使體育教學更具有實用性。其次,許多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互救技能和體育教學的內容是相通的,如一些田徑、體操、武術等教學內容,就可以直接轉化為突發事件安全技能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學校體育為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教師、場地、器材、時間等,便于形成模擬現場。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能力。因此,這些都是體育課在突發事件安全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學校體育對學生實施突發事件安全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階段社會突發事件因素的分析
1.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臺風、雷電等。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而又嚴重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損失⑦。據資料顯示,自21世紀以來,我國自然災害平均每年造成死亡人數1萬多人,如2005年中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近2 500人死亡,2006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3 155人死亡,2007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2325人死亡。特別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據專家估算,師生遇難總數應在13 564至19 012人之間⑧。截止到2008年9月2日,總理在映秀表示,汶川地震遇難者人數已超過8萬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從汶川大地震中吸取經驗教訓,以高度的責任心,始終把學生安全作為首要職責,把對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和避險能力培養融會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充分利用學校體育這一活動載體,積極開展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或互救技能的演練。
2.事故災難
隨著世界環境的惡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火災、交通事故、不法分子的侵害或滋擾等頻頻發生,并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因此,青少年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遇到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無不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構成嚴重威脅。如1994 年12月8 日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發生的特大火災事故,造成323 名中小學生死亡;2005 年10 月25 日四川巴中市通江縣一小學發生的校園踩踏事件,造成7 名同學被踩死,5 人重傷,13 人輕傷。因各類突發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傷殘人數超過200萬。另外,我國特別是兒童的意外傷亡事故比較嚴重。據我國0~14 歲兒童意外死亡專項調查顯示:在各種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位,占總死亡人數的31.3 %。據不完全統計,2000 年我國有16 000多名青少年學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我國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率為發達國家的3~11倍⑨。這些數字讓人觸目驚心,如果青少年學生都具備了緊急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就可以減少許多悲劇的發生。有關專家認為: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緊急自救、互救的教育和演練,80%的青少年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卻大多只局限于紀念日和一兩次的活動日;在安全教育內容上也非常單調,往往是那種純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方式,卻很少有實用的系統訓練和技能培訓。因此,青少年學生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進入體育課堂,并進行系統訓練和技能培訓,是非常緊迫和必要的。
(二)我國青少年學生對突發事件的安全意識與技能的欠缺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觀察:在一次中日青少年海上夏令營里,到了船上,中國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找餐廳,而日本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門在哪里,事情雖小,卻反映出兩國孩子對自己生命重視的差異和對人生的態度。中國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餐廳, 吃是第一位的;而日本孩子卻去找安全門,生命是第一位的。可見,我國青少年對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意識是非常薄弱的,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⑥。另據調查顯示,我國46%的民眾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如在火災發生時,80%選擇逃生,而有48.6%的民眾不懂得如何逃生,52%的人甚至不認識消防安全標志,只有2%的人有一點點逃生技能,他們大多是受過特殊訓練的,而98%是盲目的⑥。綜上所述,我國民眾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而言,突發事件的安全意識與技能是非常欠缺的。
四、學校體育實施緊急自救教育活動的對策與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安全觀
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都把安全問題放在了首位,對學生倍加呵護,唯恐有意外事故的發生,特別是體育課更是如此,一旦在體育課上發生了意外事故,輕者保固養傷,重者追究一切責任。因此,體育老師從不敢越雷池一步,把體育課上成了“安全教育課”,在體育課上學生成了溫順的“波斯貓”,可見近些年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與“狹義的安全觀”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和學生意外事故傷害保險制度的健全,解開了約束學校和老師多年的所謂“安全問題”的枷鎖,并樹立了正確的安全觀。
(二)創編新的體育教材
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與實施,體育教材應該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比如,在新的體育教材中應該專門介紹防震、防火、防災的有關內容以及遇到突發事件后青少年學生應該怎樣進行緊急自救和互救。學校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應該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防震、防火、防災的各種演習,逐漸培養青少年學生對突發事件的緊急自救意識。
(三)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相關人員的培訓。
緊急自救教育活動的內容融入學校體育之中,必須要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包括學校各層次領導、體育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所有任課教師、學校的其他工作人員等,加強他們對緊急自救教育活動內容的認識, 轉變觀念, 提高其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讓其明確緊急自救教育活動是關系到青少年學生生命安全的大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體育師資和相關人員隊伍, 并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緊急自救技能的演練,在實踐中提高其綜合素質。
(四)模擬突發事件情境,積極開展緊急自救技能的演練
緊急自救意識與技能的培養應該來源于實踐、來自于專業人員正確的指導和訓練,只有通過反復的演練青少年學生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1.緊急自救教育活動要與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相結合
根據學校的具體條件和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教師可利用場地、教具等,有意識地將一些緊急自救教育活動和體育教學內容有機地整合到一起,來幫助學生掌握緊急自救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利用墊子、繩子和肋木創建課程內容:將跳高墊豎起立于肋木兩側,搭成一個“假山”,大跳繩將整個“假山”捆綁牢固,同時又是學生“爬山”的主要工具――繩索,“山腳下”有軟墊進行保護。然后我們可以模擬“樓房火災”“誤入陷阱”等情境為教學背景,既發展了學生的上肢力量和協調配合能力,又鍛煉了學生攀高和高處跳落的技能,有助于在身陷低洼處或身困高險處的逃生自救。例如對“樓房火災”進行模擬,假設安全通道被堵,救援人員不能及時趕到,可以迅速利用身邊的繩索或床單、窗簾、衣服等自制簡易救生繩,并用水打濕從窗臺或陽臺沿繩滑到下面樓層或地面,從而安全脫險。又如在田徑課中開展障礙跑,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速度、膽量、靈活性,還能培養他們沉著冷靜、遇事不驚的良好心理;在體操教學中可以進行滑竿和爬桿的教學,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臂力及靈活性,還可以讓其克服恐高癥;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展攀巖、野外生存等拓展訓練項目,來發展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最終使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達到緊急自救的能力。
2.學校要定期開展防震、防火、防災的各種演練活動
模擬突發事件的演練活動涉及范圍較廣,有時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一任務。在活動中學校首先要制訂出詳細的突發事件安全疏散演練方案;在安全疏散演習前,全體師生應認真學習緊急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確保高質有序地完成各項演練任務;在疏散演練時,全體師生一定要按照安全疏散演練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全體教師員工各負其責,全體學生要按照事先確定好的路線快速有序地撤離到安全地帶,并及時清點人數匯報有關老師。通過演練,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對突發事件的自救意識和愛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演練還能進一步理順學校應對緊急情況的指揮、疏導、集結、救護等體系,同時也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貫徹與實踐。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②馮建軍. 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7-240.
③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43.
④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1,14(8).
⑤李洪.體育情境教學的基本理論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2008,(6)76-78.
⑥周元超.安全逃生自救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2006(8)63-55
⑦陳,史培軍.自然災害[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10.
關鍵詞: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網絡信息化;推廣;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全球氣溫的逐漸升高,造成全球范圍內的不規則天氣不斷涌現,極端天氣災害頻繁發生。山洪災害一般發生在丘陵或者山區,由于這些地方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再加上一定強度的降雨,就會造成山洪災害的爆發。山洪災害具有形成快、流速大、來勢兇、破壞性大等特點,山洪災害不僅會損毀道路、農田、水利電力設施,還會造成江河堵塞、道路被阻斷等嚴重威脅發生山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強、不確定性大、防治的難度大、影響因素多,且工程治理的投入大,短期內難以見效,致使山洪災害成為我國災害防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隨著我國對山洪災害的重視,建立一套完整的山洪預警系統不僅是我國政府在山洪災害防治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有效的減輕山洪災害造成的損失的關鍵。
一、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概況
山洪災害預警系統是對山洪災害的的預判斷,通過對一些參數的追蹤分析判斷山洪發生的可能性,以便于及時的疏散民眾,減輕山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同時也為山洪災害的搶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使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到達災害現場,及時的搶救受災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中主要的技術包括時間、空間預警技術和災害預報系統三個方面。
(一)時間預報技術
時間預報技術主要是指能夠有效的對山洪災害發生的時間進行跟蹤,對山洪災害發生的時間進行粗略的預測。時間預報技術主要是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曾經發生的山洪災害地段的山洪災害發生周期和頻率,建立相關的計算公式。并計算出兩次山洪災害發生的間隔時間,以便粗略的估算下次發生山洪災害的時間,在該時間段內加強對山洪的實時監測,根據當地的地質地形特點建立相應的模型,針對降雨量和山洪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情況運用專業的數理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山洪災害時間上的預報。及時的山洪災害時間預報,可以使防災抗汛部門制定出完善的應急預案,及時的疏散群眾,減輕山洪災害造成的損失,對于受災群眾來說也可以及時的進行救援。準確的山洪災害時間預報,可以將山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是有效的防治山洪災害的關鍵措施。
(二)空間預報技術
空間預報技術則是指對山洪災害發生的區域進行判斷和預報,以便將山洪災害發生區域內的群眾全部疏散,做好山洪災害的預防工作。通過對曾經發生山洪災害山區的地質和地層的勘察,并運用相應的技術判斷山洪災害曾經發生區域的地表和地層運動情況,對山洪災害的發生地點進行實時監控預報。利用網絡信息化可將監測數據實時的進行,以方便做好山洪應急措施,及時的疏散災害發生區域的群眾,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山洪災害預報系統
山洪災害預報系統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山洪監測過程中使用專業的傳感器實現對山洪災害相關數據的實時監測,如雨量傳感器、泥位傳感器等,監測的數據包括當地的降雨量、山區土層的性質等。同時做好當地天氣資料和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強對資料的分析從而做好山洪災害發生時間和發生地點的預測,做好對山洪災害的預警工作,利用現代的網絡信息技術將所得的結果及時的傳輸給相關的管理部門和應急搶險部門,提醒管理部門及時的將災害發生區域的群眾疏散,對應急搶險部門制定應急措施和搶救方案提供指導。利用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將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存儲,形成相應的數據庫,以便于以后對山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
二、山洪災害預警系統構建的重要性
隨著近年來山洪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國家對山洪災害的重視,做好山洪災害的預警工作對于拯救人民的生命財產,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至關重要。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構建涉及較多的方面,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協調合作。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主要是通過對曾經發生山洪災害區域的地質情況和降雨情況進行預報和監測,分析當地的衛星云圖情況,從對降雨情況的預測做好對山洪災害的判斷預測,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水利、氣象、地質等部門的協調,同時需要提供的數據準確無誤。因此,在山洪預警系統建立的前期,需要對所有需要監測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同時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網絡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使數據的傳輸和更新變得更加方便、快捷,能夠保證山洪預警系統的實時性和準確性。此外計算機技術在數據統計和整理過程中的應用,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利用相關的軟件計算出來的山洪災害的時間和空間也更精確,從而更好地做好山洪災害的預警和防治。
三、網絡信息化在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管理中推廣與應用
網絡信息化技術能夠實現山洪災害預警過程中的數據及時的傳送,并且通過計算機軟件自動的計算,完成對山洪災害的預測判斷,同時可以第一時間將災害警報傳送到相關的管理部門,在山洪災害發生前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網絡信息技術也將山洪預警系統和防災應急系統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災害的預防與搶救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的指導山洪災害的預防搶救工作。
網絡信息化通過網絡可以將山洪預警及時的傳遞到相關的管理部門和各個村鎮,可以使民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山洪發生的區域及大致時間,并為民眾提供預防山洪的措施,在災害發生前疏散群眾,減輕山洪災害帶來的損失。同時山洪災害預警系統通過對所監測數據的統計整理,能夠將山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區域信息等進行整理形成山洪災害的監測預警和山洪災害的防御預警兩部分,并分別傳送到相應的部門,以方便制定出山洪災害的應急方案,協調各部門進行合作,做好山洪災害的預防工作。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也具有了通告和通信聯絡的功能,實現了警報的接收和通知、緊急公告的形成、應急通訊以及媒體信息的溝通。實現了警報的及時傳達,為相關部門和群眾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措施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中的應用可更好的做好災害的預測判斷,使相關部門及時的采取措施,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需要相關部門不斷的加強對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工作,不斷的將網絡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其中,提高災害預測的及時性、準確性。
參考文獻:
[1]王海沛,李中志. 基于云架構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軟件,2015,05:97-104.
[2]王玄君,周冬橋. 山洪災害防治預警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14,06:63-67.
[3]涂勇,何秉順,常青,睿彭,宏偉. 國家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系統常態運行的思考[J]. 中國防汛抗旱,2014,S1:63-65.
>> 國內外突發性公眾事件應急科普模式研究綜述 國內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評價指標比較概述 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綜述 處理課堂內外突發事件的藝術 國內外青少年攻擊性認知研究的現狀及展望 突發事件應急決策快速響應情報系統研究 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資金的現狀及問題 國內外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現狀及趨勢展望 國內外浮選機研究現狀及展望 城市群理論在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綜述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現狀及展望 國內外突發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研究綜述 國外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及其對我國啟示 國內外風力發電的發展現狀及展望 高校突發事件的特點及應急處理研究 國內外產業轉移模式的研究及展望 基于物聯網的突發事件應急決策體系研究 國內外糧食市場現狀及20122年展望 國內外非開挖檢測泄漏技術現狀及展望 國內外體育全球化研究現狀及其展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05-28.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EB/OL].http:∥/flfg/2007-08/30/content732593.htm,2015-05-28.
[3]Tufekci S,Wallace W A.The emerging area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45(2):103-105.
[4]張新梅,陳國華,張暉,等.我國應急管理體制的問題及其發展對策的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2):79-85.
[5]司強.基于流程的應急知識管理方法及應用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2):95-98.
[6]肖花,劉春年,尹小莉.應急資源信息建模與數據建模:方法與范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5,(2):54-59.
[7]高楊.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多核應急協同決策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8]Jintae Lee,Tung Bui.A Template-based Methodology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0,(3):1-7.
[9]Armanda S Rodrigues,Maria A Santos,A D Santos,et al.Dam-Break Floo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2,(16):489-503.
[10]王肅.基于多Agent的突發事件信息智能監測系統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1.
[11]王慶全.基于范疇論的應急決策知識供需匹配方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12]奚思.城市應急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總體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13]Mahmoud M,Liu Y Q,Hartmann H.A formal framework for scenario development in support of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Environmental Modeling & Software,2009,24(7):798-808.
[14]快速決策分析法[EB/OL].http:∥/view/1468102.htm,2015-05-30.
[15]Pauwels N,Bartel Van De Walle,Frank Hardeman,et al.The Implications of Irreversibility in Emergency Response Decisions[J].Theory and Decision,2000,49(1):25-51.
[16]張英菊,仲秋雁,葉鑫,等.基于案例推理的應急輔助決策方法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9,26(4):1412-1414.
[17]翟丹妮,黃衛東.基于案例的應急決策支持方法研究[J].應急救援,2011,(4):42-45.
[18]Liu Jingfang.Task-oriented capability requirement analysis using an ontology-based case reasoning method[A].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C].Wuhan:CiSE,2009.
[19]Wang Dong.Research on ontology-based case indexing in CBR[A].Hepu Deng,Lanzhou Wang,Fu lee Wang et 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C].Berlin:Springer,2009:238-241.
[20]Ricci F,Avesani P,Perini A.Cases on fire:applying CBR to emergency management[J].The New Review of Applied Expert Sytems,1999,5(6):175-190.
[21]張云龍,劉茂,李劍鋒.模糊群體決策方法在應急決策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2):33-37.
[22]Werner K,Graber.Real time modeling as all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ccidental release of air pollutants[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in Simulation,2000,(52):413-426.
[23]YIkeda,Supporting multi―group emergency management with multimedia[J].Safety Science,1998,(30):223-234.
[24]Nils Rosmuller.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infrastructure safety planning[J].Safety Science,2004,42:325-349.
[25]舒其林.“情景――應對”模式下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資源配置調度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26]靖可,趙希男,王艷梅.基于區間偏好信息的不確定性應急局部群決策模型[J].運籌與管理,2010,19(2):97-103.
[27]魏汝營,陳建宏,楊立兵.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設施選址決策模型[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9,35(11):50-52.
[28]韓傳峰,王興廣,孔靜.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系統動態作用機理[J].軟科學,2009,(8):50-53.
[29]Giovanna Adorni.DESIREE:DEe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nundation Risk Evaluation and Emergeneies Management[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PCN Europe 2000,Amsterdam,The Netherlands,May 2000.Proceedings.P555.
[30]Suleyman Tufekei.An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s system for hurricane emergencies[J].Safety Science,1995,(20):39-48.
[31]Kuwata Y,Noda I,Ohta M,et al.Evaluatio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C].Proceedings of the 41st SICE Annual Conference,2002,2(5):860-864.
[32]Mendonca D,et al.Assessing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using gaming simulation[J].Safety Science,2006,44(6):523-535.
[33]韓傳峰,王興廣,孔靜.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系統動態作用機理[J].軟科學,2009,(8):50-53.
[34]康仲遠,李濤.支持災害管理決策的咨詢信息系統[J].自然災害學報,1997,6(3):22-30.
[35]張道珍.決策與情報的思考[J].情報雜志,1991,10(3):44-47.
[36]李存嶺.決策者認知風格對決策創新影響的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16-19.
[37]黃小燕.網絡輿情分析:面向政府的決策情報服務[J].現代情報,2012,(3):42-45.
[38]鐘宏偉,韓雪.淺論面向高科技企業不同決策情報需求分析方法的應用實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