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養結合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分級;照護;醫養結合;養老;體系
現在,我國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制度存在明顯的不銜接,當老年群體發病后,需要在醫院、家庭和養老院等機構來回往返。加上老年人群本身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如此周折增加了老年人的負擔,也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如何更好的解決老年人群的醫療和養老問題,達到醫養結合的資源合理配置和長短互補,使老年人群更好的安度晚年生活,成為當下被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分級照護醫養結合養老社區服務體系,實現了居家養老功能的最大化,遵從老年群體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差異,為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優秀的發展藍圖?,F在,本研究就該體系建設中的內容、發展必要性、問題及改進措施等綜述如下。
1.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服務體系的內涵
1.1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系
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系中,醫是醫療保障服務,醫療保障服務的內容兼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檢查、疾病診斷、治療和護理、醫療知識咨詢、醫療設備保障和臨終關懷等,幫助老年人遠離疾病的侵害,提升生活質量。養是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的主導,包括日常生活看護、開展趣味文化活動、精神心理照顧等服務,給老年人增添生活的樂趣,幫助老年人開心、舒適的度過每一天。醫養結合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策略,將老年患者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醫療、養生、康復等結合為一體。這種老年人的日??祻椭委熀蜕铌P照融為一體的新型模式,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1.2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論證
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論證是結合了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社區老年養老和醫療的基本特征,基于養老服務相關理論和政策背景,結合服務體系涉及各方人士深度訪談,明確分級照護醫養結合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體系內涵結構及相應責任主體,形成體系中配套制度,論證制度的銜接、運行機制及保障。通過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橫向比較及國內歷史的縱向比較,并參照地方經濟發展現狀,闡述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進一步論證長期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老年意外傷害保險以及涉老政府補貼政策間關系,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以長期護理保險為主的養老服務體系經費保障制度建議。
1.3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醫養結合需要醫院的醫療專業水平達到一定的等級,具備有完善的診療項目、健全的科室、足夠的硬件設備和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療人才。同時,也應該有專業的養老機構。兩者統一合作,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等結合,提高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身體孱弱的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醫養結合通過社區內醫院和養老機構簽訂合作計劃或在養老機構設定內置醫院,實現醫院和養老機構的資源共享,將醫療、養老和康復全程緊密結合,使老年人群享受到從養老機構到醫院治療的全套服務。
2.我國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必要性
2.1人口老齡化加重,老年人醫療養老需求增加
我國從20世紀初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發展中國家中,是較早的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幾個國家之一。據統計,現在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5%左右,在65歲以上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10%左右,而這一數字將在21世紀中期達到30%。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因此,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老齡化還在不斷發展。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在不斷變化、年輕人群同比減少、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等導致家庭養老能力不斷削弱,養老的社會需求不斷增加。老年人群還是多種疾病的高發人群,其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倍以上。老年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十分強烈。我國當下急需合理的措施和制度促成醫療衛生和B老服務體系的結合,以適應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2.2我國醫療機構難以提供精致的養老服務
在我國,即使是一些大型的醫院也主要以各類疾病的診治為主,相關的護理服務也多集中在病人治療后的康復期,無法完成長期的、細致的生活護理。醫療機構本身的基礎資源未涉及到老年人群的非疾病期的養護,加上醫療機構本身的資源有限,許多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無法滿足。因此,迫切需要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出現,保障老年人的常規合理、治療和康復的完美銜接。
3.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
隨老齡化發展老年人群依賴外界支持及長期照護的需求量會明顯增加,而長期照護更是養老服務中任務最重、最難解決部分。建立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應解決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無論從服務的覆蓋面,還是養老服務的持續性來看,醫養結合的立足點和重心都應在社區、在居家。而從慢性病和老年失能失智的防治特點來看,諸多研究證實盡早預防的積極意義,基于社區的醫養結合模式將有利于主動預防策略措施的實施。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居家老人最易獲得的衛生資源,為建立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醫養結合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徑。
3.2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融入問題
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醫學專業服務不僅是養老服務重要組成部分,更因其專業性強,使其成為制約養老服務系統質量的關鍵環節。我國養老和醫療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構建醫療衛生資源融入的有效機制和適宜途徑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問題。部分的養老機構、社區醫院等資金條件有限,醫療設備不完善,不能夠滿足高質量醫養結合的老年服務。當老年患者突發疾病需要治療時,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健康無法得到正常保障。針對這一情況,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資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養老機構和醫院聯合起來,舉辦有一定服務質量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參與合作的各個單位需要明確自身的義務、責任,構建有效的雙向轉診體系。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可設立內部醫療機構,保障老人的養老和醫療需求。
3.3居家養老照護的分級標準問題
目前老年照護分級標準多參照臨床護理分級標準制定,多用于養老機構。這需結合地方養老服務和社區可利用資源現狀,制定合理、可行的居家養老照護分級標準,以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3.4醫療和護理人員不足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養老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醫養結合的河北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B16SH039)階段研究成果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與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河北省而言,人口老齡化以及養老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截至2015年,河北省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5.11%,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失能老人約有40萬人。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會不斷增多。而無論是從運營成本還是養老意愿來看,要真正實現醫養結合必須落實在社區居家養老上。
1 社區居家養老與醫療衛生
1.1 社區居家養老
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脫胎于英國的社區照顧,具體是指在政府的主導下,以家庭為基礎,依托于社區,運用專業化社會服務力量,按照社區照顧的理念和方法,為有意愿居家養老或者無能力入住養老機構的家庭和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醫療衛生、精神慰藉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形式,是一種充分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介于家庭照顧和機構照顧之間的老年人照顧方式。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最經濟的公共消費和善用社會有限資源的辦法,從一開始就被認為必須要配以社區照顧作為補充方式,因此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相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僅能發揮家庭照顧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優勢的同時,同時還能為家庭養老提供社會支持,減輕家庭負擔,更能為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提供很好的平臺,使其更好的應對角色轉換;而同機構養老相比,居家養老服務克服了機構養老帶來的非人性化、缺乏親情和精神慰藉、政府財政負擔過大、個人和家庭難以承受商業化養老機構費用的弊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逐漸成為我國城市養老模式的最佳選擇。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探索,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務模式,但醫療服務已經成為限制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進一步發展的最重要的瓶頸。
1.2 社區居家養老中的醫療難題
健康是老年人面對的關鍵問題。根據《三部門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1],顯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背景下,這個數字意味著巨大的生活照顧和醫療服務需求。而對于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醫療服務的需求更是凸顯,據調查上門看病需求在城鄉老年人社區為老服務需求項目中排名首位,其比例高達38.1%。但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的有限性,加之兩個服務體系彼此之間的相對獨立性,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的醫療需要難以得到滿足,破解這一難題勢在必行。
2 河北省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模式分析
2.1 合作模式
在該模式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
以河北省石家莊市為例。石家莊市作為河北省最早開展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的城市,2012年開始啟動試點,2014年開始向全市推開,截至2015年底,全市210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組建了549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簽約服務16.43萬戶居民家庭。每支家庭醫生團隊主要包括1名全科醫生、1名全科護士和1名公共衛生醫師,并有1名二級以上醫院專家做業務支持。主要為社區中居家養老老人提供:免費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免費體格檢查,免費的健康教育講座和健康教育宣傳資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健康咨詢、分類指導服務,每年4次的免費測量血壓、空腹血糖服務,免費聯系專家和上級醫院會診、轉診服務,中醫預防保健指導等服務。
該模式充分發揮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主動性、全面性、可及性的特點,同時,借助于國家分級診療和全科醫生制度,讓社區居家養老老人能夠就近獲得多種公共衛生健康服務,緊張的醫療資源得到有效緩解,提高醫院床位周轉率的現象,也是當前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但醫療人員數量和服務水平會對該模式形成嚴重的制約。以全科醫生為例,據統計2014年河北省全科醫生僅有8637人,每萬人擁有全科醫生1.17人,低于全國平均的1.26人,遠低于國家每萬人口應有2―3名全科醫師的要求,其中僅有233人是經過醫學院校規范化培養而來的,因此現有全科醫生不論數量還是專業水平都難以滿足合作模式的l展要求。
2.2 輻射模式
該模式充分發揮醫院和具有醫療功能的養老機構對周邊社區的輻射作用,通過與社區簽訂協議的方式,直接進入社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技術服務,同時對需要轉診的老人開辟綠色通道,協調安排進入醫院或養老機構,滿足老年人對不同層次醫療服務的需求。
以邯鄲陶然新城社區為例,2015年11月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作為三甲醫院,與陶然新城正式簽約入駐,開展包括培養醫養結合服務人才、提供醫療服務、老年護理和康復保健服務,定期開展常見病診療和慢性病康復指導,開設保健教育健康知識講堂,開辟綠色醫療通道,提供適當愛心基金救助等在內的多種服務和合作。
這一模式可以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專業、優質的醫療服務,但如果要進行推廣,最大的難題在于找到實施主體。對于原本就診和服務壓力就很大、醫療資源十分緊張的醫院來說,缺乏進入社區的動力和激勵機制;而具有較高醫療水平的養老機構要么數量較少,要么收費較高,難以形成普及態勢。
由此可見,這兩種模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社區居家養老的醫療護理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具體的實現路徑。
3 河北省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實現路徑分析
3.1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配套制度的嵌入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法規進行統籌規劃,河北省雖然已經在2016年1月出臺了《河北省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為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發展方向,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強。另一方面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涉及民政、衛生、社會保障等多部門職能之間的交叉,亟待形成有效的監管和協調機制,強化部門之間的協作,保障服務質量。
3.2 多元化服務方式的探索和建立
醫療服務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融合能夠有效解決老年人“醫”與“養”脫離的問題,實現醫養并重,并盡量為老年人提供最快捷和有效的醫養方式,因此應以社區居家養老老人的醫養需求為核心,探索更多有效且可行的服務方式。此外目前的服務對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視不夠,對此可以引入社會工作元素,不斷豐富擴展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內涵。
3.3 社區居家養老資源與醫療衛生資源的的整合對接
醫養結合打破了以往社區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機構各自為政的局面,有利于實現社區醫療資源和社區養老資源的整合對接。在增加投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的同時,還應該將社區現有的醫療服務資源和養老資源進行功能整合和有效對接,提高社區中現有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則可以為二者之間的整合與鏈接提供新的技術平臺。
3.4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能力的提升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效率最終取決于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因此要推動該模式的普及和發展,就急需通過高校專業培養和職業技術培訓等途徑,結合改善職業發展體系、強化培訓機制、提高待遇水平等措施,為社區構建起一支業務精良、人員素質高、熱情耐心的專業化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隊伍。
參考文獻
[1]民政部.《三部門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門戶網站:http:///article/zwgk/mzyw/201610/20161000001974.shtml,2016-10-9
[2]席彪,員美娜.河北省衛生人力資源供求狀況研究.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6.(1):107-112.
它以禪武醫三寶為內涵和實質,以無上禪功“心意把”為最高境界,具體包括了一系列古傳少林拳械套路、技擊秘法、擂臺戰術、修煉功法、內功心法、禪醫養生等,經千年提煉,學術體系科學完整,內涵深邃,是開啟身心智慧的絕妙法門。
一、本來
古夫脫胎于少林寺千百年沉淀的內廊秘傳精髓,其母體主要是少林禪武醫文化,以及無上禪功心意把、擂臺戰術和各種秘傳拳械技法、功法、心法等。
自清末吳古輪打出山門,攜絕學歸隱山野,垂130余年,歷經古輪公、山林公、慶賀公(同輩還有天友、有德諸公)、德建德方昆仲等四代傳續,歷代護法、持法者皆苦心孤詣、矢志精誠、銳意進取,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豐富和發展,古夫日臻完善且生生不已。
今之所言少林吳古夫,既充分保留了原傳少林功夫之古樸風貌,又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而是四代人的心血與少林精華底蘊相結合的結晶。
二、定位
“禪為修身本,武為強身技,醫乃濟世術,三寶源合一”。三寶合一,以禪為宗,以禪為魂,武是禪武,醫是禪醫。以武為根,以武為本,禪是武禪,以武入禪;醫是武醫,以武明醫。因此,禪拳是修習禪武醫的最直接的道路,最根本的途徑,最本真的大法。
古夫,就是禪拳,是邁向禪武醫殿堂的根本大道,舍此別無它途。當初,慶賀公、德建師的初衷都是為了學醫,但實踐證明,不習練古夫,便無從了解人體結構、經絡臟腑和氣血等,學醫便是無源之水。而不練功夫欲求禪,只能是推“空心磨”,耗時費神而不得真味。離開古夫,禪、醫都是空談。這,就是古夫在少林禪武醫體系中的定位。
生硬地把禪武醫中的“武”割裂出來,或者簡單地把拳打腳踢的肢體運動定義為少林古夫,都是毫無真知的妄談臆說。三寶源合一,一語道盡古夫真諦。
三、禪說
禪,可悟,可修,不可說。下述贅言只為一點開示。
禪是修持個人心性、品德、智慧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心境,是自然的、自在的、光明的、美好的。禪,妙不可言,但通過修行完全可以體會得到。古輪派修的是行意禪,也叫菩薩行,寓修禪于日常生活的行走坐臥中,專修禪武和禪醫。
禪為心宗,修禪先修心,要持戒律,洗心性,正品德,積善行,常懷一顆平常心、自然心、慈悲心、濟世心。行禪最難的就是修自己的心性,也就是樹禪念。修禪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身為凡人,經常受凡事困擾,要修禪,先要對自己進行護法伏魔。護法,就是讓自己依法修行;伏魔,就降伏自己的心魔。修成菩薩不易,但做事一定要有一顆菩薩心。心存惡念的人絕對修不了禪,因為惡念是禪念的大敵。一個人心存魔障,品行不端,絕對不可能開啟禪關。
“禪機即氣機”,行意禪,皆與“行氣”有關?!靶小笔侵感袣狻⑿袆?,“意”是指心法。只有心靜如水,空靈自然,古井無波,忘我無我,才能意氣合一,進入禪的境界。行意禪之修持不是單一的打坐入定,打坐只是其中的一種形態。站樁、做功架、演武等運動狀態下依心法皆可行氣入定。所謂心法,包括意守身體的某個竅道,觀想某種景象、入定、內視、以意養氣、理氣、行氣等。初學者通過修習行意禪,可以進入自然松弛狀態,出現奇異美好的景象,獲得自在狀態下的氣機。而有一定功力的修持者,可以達到自為狀態下的氣機,在禪定狀態下有意識的內視,探究自身氣血運行的規律,通過養氣、理氣、行氣,使真氣運行周身,直達發際末梢,暢通無阻,意到氣到,氣到力到。臨陣御敵則無我無敵,無堅不摧。為人治病則可用己之真氣引導對方氣脈,幫助患者打通竅道,克治病灶。這些氣機、真氣等,都是物質的、客觀的,是人體的生靈之氣和大自然的浩然正氣融通的結晶,是完全可以感知的,也是通過修行完全可以把握的。
四、武說
武,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而是內外兼修,練身煉心煉氣。少林武學以禪為本,練拳即是修禪。習練古輪派功夫,要求松靜自然、流暢和諧,必須在慈悲、自在之心下進行,心懷歹念、胸有怒氣或情緒躁動不寧下練拳,于己有害,于人無益。修習者只有通過長期不斷的練習,掌握自然運動之道,不強求而功自增,才能有望登堂入室。而禪拳如一,乃是古夫的最高境界。
修習少林古輪派功夫,首先明陰陽,知虛實,懂十法,即:明三節,齊四梢,閉五行,起落進退、反側收縱之身法,寸、踮、過、快、濺之步法,出、領、起、截之手法,起翻落鉆、忌踢宜踩之足法,上法、進法,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三性調養,勁法等。
修習古夫,還要明了練功要領,要時刻把握身、心、氣的合一,即:心要靜,意要專,起落出入隨氣換,身隨呼吸動,心隨姿勢轉。氣從丹田出,回要還丹田,身松心靜,雙目睜閉要自然。動作要協調連綿,一枝動百枝動。心稱呼吸,氣舒身動。
修習古夫,還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法則,實現自身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的和諧統一,實現練養統一。
五、醫說
醫,是身心健康之道,度人先度己,先保持自身健康,同時幫助他人獲得健康。
少林禪醫,以氣血、經絡、臟象、陰陽、五行諸學說為基礎,認為人體是個小宇宙,陰陽失衡則病生,五行金木水火土,內屬五臟,外屬五官,五官連五臟,內里有病,必顯于表征。禪機即氣機,一切物質都是氣變化的結果。人體以氣血為根,氣隨百病,氣不通則病生,通氣化滯則百病自消。禪醫以通氣、通竅、通道、化滯為要,習練本門功夫,必須先認識人體臟腑、經絡,了解氣血原理,掌握飲食、煉氣之道。
先天之氣藏于腎,后天之氣源于呼吸和飲食。本門獨有的少林內養功,是煉氣養生的智慧法門,其中的“自然呼吸法”和“自為呼吸法”,絕不同于世俗的腹式呼吸或氣功意守,簡單易學,法簡效宏,能深度調節身心平衡,迅速改善體質,提升健康。
自古藥食同源,禪醫以飲食導引為根本,藥物為輔助,健康的飲食至關重要。本門的養生飲食,以少林千百年素食經驗為基礎,歷經四代百余年的總結提煉,兼顧習拳練武的實際需要,合理搭配,品種多樣,可口怡人,既保持精力充沛又確保身心康健,有效清理腸道,降低內熱,去淤化滯,通氣活血。
人體有機統一,五臟六腑、百脈七竅環環相通,眼、耳、鼻、舌、耳五大清竅和下身兩大濁竅,掌管身體的一切進出,至關重要。通竅為治療一切病的法門。其中又以鼻竅最為重要,鼻竅直通丹田,主管呼吸,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本門獨有的“禪通滴劑”,對打通鼻竅非常有效。
此外,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心療,通過站樁、演拳、呼吸練習,有利于靜心定慮,實現身心和諧,從而在積極狀態下實現人體的良性運轉。
概而言之,少林吳古輪派功夫,是禪武醫的完美統一,是人類健康的無價法寶。
六、特點
古夫的特點,便是原傳、真傳、古傳的特點,是最古樸最正宗的內家練法,截然不同于競技武術或現代體育運動。
它以松靜自然為法,以不求而至為功,在意不在力,久練自生力。講究柔極生剛,靜極自動。初則松靜、自然、圓融,進階則聚氣、合力、凝神。正所謂神凝眉間一線,氣聚腰囊一條。
形神俱備,內外兼修,內煉丹田一口氣,外練周身混元勁。功分定動變,功即是法,法即是功,欲求功法具,則須心、身、氣合一。
其法重養生,兼技擊,體用兼備。寓技擊于養生練習中,文練可養生,武練可御敵。先養生后技擊乃真武學,先求功再求打乃真技擊。
功態上虛下實,勢緊架小,落地生根,頭似波浪起伏,腰如楊柳扭擺,穩如山,靈如猿,猛如虎,游如龍。行拳練功要做到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的外三合,以及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內三合,形成內外一體。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拳風古樸,往來一條線。動作輕利無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舒展無拘,開合自如。勢中有法,內修外練,行拳流暢,勁力渾圓,身心氣合一,神形兼備。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運用自如;眼法以目注目,以審敵勢;身法起橫落順,著重掌握重心,不失平衡;步法進低退高,輕靈穩固。
不開磚碎石,不勞筋損骨,極重內養調理,反對吃苦練拙。倡導練功科學化,練功就是練法。倡導練功生活化,行走坐臥皆可練,生活就是練功。提倡快樂練功,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認為好拳不累人,累人沒好拳,是人練功而不是功練人。
“只有骨重肉精(瘦),才能點重身輕”。正確修習古夫,體態多內斂清瘦,鮮見大腹便便,體形臃腫,此亦為本門不同于世面上所謂內家功夫習練者的顯著標志。
實踐證明,古夫三歲幼童可學,八十老翁能練。有技擊之益,無戕生之害。吳山林大師80高齡尚能搏人,年過九旬尚能演武,便是事實明證。
七、功效
千年底蘊,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古夫極具親和力,無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無論體質好壞、有無基礎,也不管是想自衛御辱,還是養生理療,人人均可練習,均可從中得益。
技擊功效,自不待言。凡修習得法,則打人如走路,舉手投足皆能制敵。
養生之效,更是功用顯著。通過內功吐納、調息培元,可達氣血相和,臟腑相養,進而生精固本,養生祛病。實踐證明,古夫對腸胃病、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高發病,對頸肩綜合征、腰肌勞損、肌肉無力、肌肉僵化、神經衰弱、失眠、便秘等都市亞健康綜合征,以及腎虛、陽痿、、前列腺炎等男性失調癥均有療效。百年以降,古夫已經使無數患者重獲健康,長期堅持者,更是達到了如脫胎換骨般的強壯效果。
所謂拳品如人品,古夫之根本效用,還是體現在修習者人格完善上。通過禪拳雙修,初則讓修習者走出華而不實、玄虛迷信、空洞無物、求表無真之歧途,獲得真才實學,懂得謙卑禮讓,進而陶冶出慈悲胸懷和自在心境,為人不失斯文,不昧人生,更且凈心開慧,最終打造出凜然無畏、誠中形外、從容中道、自強不息、圓融通達的健康人格。
八、體系
(一)內功養生
原傳八段錦、秘傳易筋經、古本五禽戲、少林柔拳、少林金剛內功、少林龍形功、少林虎形功、少林羅漢功、少林內養功、少林養生氣功等。
(二)正宗樁功秘法
少林虛實樁、少林五大步法、秘傳五步盤根等基礎樁功,以及搖轆轤、連環樁、千斤墜等高級樁功。整個體系又分定、動、變三種練法。
(三)正宗古拳法
小洪捶、大洪捶、通春捶、金剛捶、少林通臂捶、少林羅漢捶、少林心意羅漢捶、少林六合捶、少林大炮捶、心意炮捶、開手六和拳、羅漢十八手、少林五合對打、少林六合對打、少林十三趟金剛把、無式心意把等。拳法又分為單練和對練。
(四)正宗傳統器械
少林齊眉棍(陰手棍)、少林六合棍、少林齊天大圣棍、少林春秋大刀、少林流星刀、二十一名槍、少林梅花槍、少林龍形劍、少林達摩劍、少林五世劍、少林梅花劍、少林虎頭鉤、少林雙草鐮、少林單拐等。器械也分單、對練。
(五)傳統技擊
移身三角步、連環樁、起落難分、雙展翅、雙撩手、雙撥手、雙攪手、雙劈捶、左右隔肘、仆伏功、十字手、小排打(斬、砸、拍)、進步撩劈捶、鐵身靠、移身外管、過步滾身雙管、進步黑狗鉆襠、反身掌、推墻把、起落把、九宮梅花步、猿猴不定腳、白猿洗臉,各種擒拿對抗、少林擂臺戰術的運用,少林兵器的運用和實踐方法,少林拳的運用和實戰方法等。
(六)行意禪與禪醫養生的文化及實踐藝術等
九、境界
修習少林古夫,由低到高四境界:筑基――混元――合――一如。
筑基之境:入門叩關,盤根筑基,身心康健。初步掌握呼吸吐納運氣之法,掌握基礎拳械套路,對禪武醫文化有一定感性認識。
混元之境:步入庭院,周身合勁,力道混元。對禪武醫文化有較系統了解,初得禪意,對人體臟腑氣血等有較深入理解。系統掌握中級拳械套路及系列功法,可為新生教范,具備較好的技擊能力。
合一之境:登堂入室,內外一體,三寶合一。系統學習高級拳械套路及系列功法,全面掌握功夫體系,功力超群,有較高的技擊水平,對禪武醫文化有獨到的體認,達到一定境界的行意禪修為,初步具備治病醫人之能。
一如之境:禪拳歸一,拳我一如,自度自悟。品悟禪武醫,推演心意把,終生修持,臻妙入化,已非世俗標準所能衡量。
禪拳外延浩渺,內涵精深,修為無止境,習者切勿淺嘗輒止。
十、巔峰
無限風光在險峰,少林古夫,其最高境界便是禪拳合一,也就是無上禪功“心意把”。
心意把又名鋤镢頭,勢法單調,重在心意,講求實用而不尚花架,是修煉心、意、力、氣的無上妙法。外看勁道以黏滾為主,起落反側都要求渾身百節滾身而起,束身劈打,踩腳而落,內提外隨,內外合一,動靜呼吸相配合,靈活敏捷如龍騰虎撲。內在心意則為煉氣練柔勁,以行氣入膜,充實肌體,達到動顯于外、點化千鈞,靜顯于內、祛病健身。
心意把雖僅一式,但變化莫測,可應萬變,僅一大式又可演變成十二大式變化。練好心意把,不僅可以自身不斷推演,還可以驗證或改善其他拳法。當年少林寺藏經閣檔案記載,北宋周侗學得“順把”一大勢,后來教出盧俊義、武松、岳飛等杰出弟子,民間流傳的形意拳都和周侗所傳有關。元朝張三豐學得“斜把”一大式,“從而翻之”創立武當內家拳。明末陳王庭學得“虛樁”功法,遂創太極。正所謂“太極的腰,八卦的腿,形意的手”,諸多名拳皆得益于心意把。
修習心意把有不同境界:初則“亂花漸欲迷人眼”,“踏破鐵鞋無覓處”,在拳套功法中偶得見吉光片羽,覺得玄而又玄,高不可攀;次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單把、大式中推演研習,體驗玄妙,樂此不疲;再則“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復歸平淡,不僅可以用捶套把,藏把于拳套中,而且能做到無拳不心意,舉手投足都是把。練到最高境界,即達到忘我、無念、了生死的境界,無敵無我,無堅不摧。正如秘譜所云,“心意把,勢法單,它系少林內功拳……功到氣隨走遍天”。
少林自古就有“練拳不練把,等于瞎胡打”、“寧教十趟拳,不教一個把”之說。武林中也早有定論:“太極奸,八卦滑,最毒不過心意把?!弊鳛閭鹘y武學殿堂頂端的夜明珠,心意把歷來是習武人士所渴望學到的無上絕學,但此法由于勢狠招毒、絕妙無比,加之得來不易,所以歷來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傳授時也是慎之又慎,所以歷來修習者鳳毛麟角。
〔關鍵詞〕“中和” 中國傳統音樂 音樂治療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音樂創造與欣賞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的“中和”是一種講究節制和適中、主張化沖突為統一的和諧美。在“中和”的原則下,中國傳統音樂強調在“中”(“中正”)的制約下達到“和”(和諧)的狀態, 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通過音樂抒感也講究節制,“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發乎情,止乎禮義(《詩大序》)”。而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保持心性平和、凡事中正而有節制,才是養生之道,“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精神上清心寡欲、摒棄雜念,氣血就能平和暢達,這與崇尚“中和”的我國傳統音樂審美觀不謀而合。千百年來,在“中和”的審美標準要求下,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大多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崇尚和諧、自然,在情感表達和體驗方面大多符合中醫養生學的要求?!妒?樂書》中說道:“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边@里明確指出音樂可以用來動蕩血脈,流通精神,且調和人心,涉及到音樂對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以及對于人品德培養的積極意義。清代醫家吳師機直接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 清,吳師機,《理瀹駢文》)從古至今,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治療方面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在平衡人的身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音樂治療的發源
在遠古社會,巫師是氏族、部落中負責與鬼神相通的人。大量資料表明,原始歌舞和原始人類的巫術崇拜活動有關。在甲骨文中,舞與巫是同一個字,那是因為“這些巫師往往能歌善舞,在以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原始舞蹈中起著組織者的作用?!盵1]另一方面,據考證,中國古代在周之前, 巫、 醫不分家,巫的職司之一即為醫,巫師可以通過巫術驅災辟邪為人治病。漢字“醫”古為“t”,又寫作“”。因此“巫醫同源”的說法也被人們廣泛接受。在遠古社會,巫師不止要知曉巫術,還要具備相當的醫藥知識和音樂技能?!拔讕煛辈恢故恰拔讕煛保€是“樂師”和“醫師”,“這就決定了‘巫醫’治病的方式往往合祭享禱禳、歌呼舞樂、砭藥灑滌、催眠暗示于一體。”[2]賴文教授在《匪與五音配五行五臟》一文中對古代文字的演變進行了研究,力證“貳薄“ ”“ ”三字同源,從中國文字的象形意義來看,“樂”、“藥”的繁體字分別是“貳焙汀八”,“”在古代也有“貳鋇男捶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中國古代音樂與治療的關系?!搬t藥同巫術,巫術飾以歌呼樂舞,這一醫巫兼施的醫事形態強化了先民對樂、藥、療三位一體的認識,以語言表示則成為音義相通的同源詞;付諸實踐則成為祝由醫術;約定俗成并加以概括總結,就成了早期的樂療理論?!盵3]
二、中國傳統音樂治療途徑
(一) 樂以養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是事物的空間結構之“中和”,它是指組成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構成一種能發揮最佳功能的和諧結構。就陰陽五行而言, 也有其空間布局:“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終也, 土 ,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土居中央。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之義》) 董仲舒認為五行這種空間位置排列結構是“天次之序”,是“不偏不倚”的結構,這本來就是一種“中和”的結構 。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有“五音五行”的說法,由于五音分別對應五行,因此五音也是處于一種“中和”的結構之中。《黃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相生又相克,稱“五行”。而宮、商、角、徵、羽則組成了“五音”。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系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與五音的對應關系為:“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根據這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認為五音可對相應的五臟起作用:“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因此五行音樂能起到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保持體內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當然,五行音樂養身并不是用某一個樂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個音來使得身體處于“和”的狀態。五行、五音、五臟對應關系如下:
另外,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在聆聽音樂時樂音、情感、臟氣共鳴互動,從而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調節心情的作用。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實際上是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樂音的震動引起人體細胞組織發生和諧的同步共振,適當的聲波(如具有“中和”特征的中國傳統音樂)使人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如脈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節奏、胃腸蠕動,甚至肌肉的收縮舒張,都能得到良好的調節。同時音樂聲波也是一種能量,可以激發人體潛在能量的發揮,使人體更加生氣蓬勃。其次,音樂聲波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也具有良性影響?,F代研究發現古琴音樂的旋律接近腦電波“α波”的波長,即波動頻率在7Hz~2Hz(次/s),因此能誘導被稱為“放松波”的“α波”出現,并可分泌β-內腓肽這種使人產生愉的化學物質。[4]
(二)樂以養性
1、以樂怡情。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最早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關于音樂對于人的性情乃至健康的影響。醫和認為過度宣泄感情的音樂,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甚至產生疾病,而只有中正平和的音樂,才能節制人心,使人保持平和本性和遠離疾病?!肮事犉洹彭灐?,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記?樂化》)所以,聽到《雅》、《頌》的樂歌,會使人心胸開闊;拿著盾、戚等舞具,學習俯、仰、屈、伸等舞蹈動作,會使人儀態變得莊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區域行動,配合著音樂的節奏,行列就會整齊了,進退也協調統一。所以,樂表現了天地間的協同一致,是中正諧和的綱紀,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稘h書》對于這一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崇尚輕微淡遠、幽靜恬淡的美,《老子》認為養生應該做到“致虛極,守靜篤”,認為過分華麗悅耳的音樂,既不虛也不靜,自然對健康無益,提出“五音令人耳聾”,只有“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音樂,才能使人的精神情志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調養。嵇康明確提出了音樂的養生功用,“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若以此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古代醫學典籍都一致認為“中正平和”的音樂才有利于調節人的情志。
古琴音樂尤其追求以中正平和之音、清微淡遠之境達到養神養心的目的,清代《五知齋琴譜》謂古琴“其聲正,其氣和,其形小,其義大,如得其旨趣,則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靜。志靜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憂樂不能入”,說的是古琴能調暢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歐陽修在《送楊序》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痹谖闹袣W陽修自述曾經患有“幽憂之疾”,多方求醫無效。后來歐陽修向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撫弄琴弦,投入到琴聲中去,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覺間抑郁癥竟痊愈。歐陽修因此將此法推薦給好友楊,后者由于屢試不中,抑郁成疾。歐陽修特地送給他一張琴,稱用藥物治療不如以琴曲來排遣憂思的效果好,并將自己用古琴治療“幽憂之疾”經歷及體會寫入了《送楊序》。該案例被《壽親養老新書》收錄,成為古代音樂治療的經典醫案?!犊鬃蛹艺Z》則這樣描述古琴的修身養:“琴之所貴,貴在中聲為節,不卑不亢……故能使體靜而新鮮,體靜則陽氣不燥,如是則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生氣得養?!币虼藦椬喙徘贂r要做到“神閑”、“意定”、“貌恭”、“心靜”,方能達到心平氣和,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欣賞或是演奏古琴都對人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
2、以樂釋懷。除了儒道兩家宣揚的中庸淡和的怡情養生思想外,中國傳統音樂還有娛樂人心、宣泄感情、調節情志的功能。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音樂使人“歡放而欲愜”,即音樂能給人帶來美感和,一旦人內心的審美欲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更加健康和快樂。陶淵明一生將琴與詩、書作為人生伴侶,作為生活的情趣之所寄,“寄心清商,悠然自娛……曰琴曰書,顧盼有儔”,[5]并認為音樂有宣泄情緒和調節情志的功能,“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6]中醫認為人的各種情志之間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針對情緒的過激變化,中醫提出了“情志相勝”理論,《黃帝內經》中記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碑斈撤N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而音樂是實現這種情緒轉移、制約和平衡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在古代著名醫案中記載有用音樂宣泄情緒而治愈疾病的例子。如明代萬全診治一患兒,該患兒傷食、抽搐,用藥之后昏睡,目閉不開,萬全便叫小兒平時的小伙伴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娛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7]現代,根據“情志相勝”的原理,郭子光教授和張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醫康復學》中,針對具體病癥,開出了“音樂處方”:古琴曲《幽蘭》、《梅花三弄》等,具有清幽柔綿的意境,可以用來治療緊張、焦躁所致的病癥,或怡情悅志、胎教等,為“音樂安神法”;古琴曲《流水》、《陽關三疊》等,爽快鮮明,可以用來治療精神憂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開郁法”;《小胡茄》等,曲調凄切悲涼,可以用來治療憤怒暴躁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悲哀法”;又如《離騷》、《滿江紅》等,音樂激昂悲壯,用來治療憂思郁結所致的病癥,為“音樂激怒法”;再如《黃鶯吟》、《百鳥朝鳳》等,以輕松喜悅之曲,治療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癥,為“音樂喜樂法”。[8]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在釋放與中和人的負面情緒方面具有積極的研究前景。
(三)樂以養德。道德培養本不屬于音樂治療的范疇,但是中國古代醫家和儒家都強調“仁、和、精、誠”的價值理念,表現在養生文化中就是重視倫理道德的修養,把修身養性看作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明代王文祿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鬃右舱J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這里反映出“仁”和“壽”的聯系,強調了仁德對于養生的重要性?!洞呵锓甭丁分卸偈鎰t為“德以養生”的命題給出了具體的解釋:“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才將道德培養也納入到廣義的音樂治療范疇中來。
德能養生,那“樂”又何以養德呢?孔子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解》)從中可以看出 “樂教”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寬廣善良的品德。“樂”在中國古代作為文明形態與“禮”捆綁在一起,形成禮樂文化?!岸Y”與“樂”結合的契機在于二者都以“仁”的道德內涵為基礎,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實現交錯重合?!抖Y記?樂記》中提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以禮教中,以樂教和?!睒返闹饕δ苁恰笆谷撕汀保徍汀岸Y”所造成的人際關系的對立,使人心境和諧情緒安定,另外還可以疏導節制人欲、凈化人的心靈,有利于社會安定。從“樂教”思想和禮樂文化來看,德育價值始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永恒追求之一。朱熹也強調音樂應“養中和之德,而救其氣質之偏”,進而“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在這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始終以“促人中和”、 “養中和之德”為己任,大多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在音樂形式、內容和表現表達方式上都以“中和”為標準,具有顯著的德育價值,。明末琴家徐上瀛在其《溪山琴況》中提出二十四況,開篇就明確指出“首重者,和也”,又曰“弦上之取音唯貴中和”。在中國古代,歷代文人都將音樂修養(主要是古琴)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古琴成為古代文人必備修養的“琴棋書畫”之首。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就提出彈古琴是為了修煉自己的道德和儀節,而非聲色之欲。東漢哲學家桓譚在《新論?琴道》提出:“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圣賢,玩琴以養心”?!耙詷佛B德”,以“中和之樂”養“中和之德”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
結語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類亞健康狀態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即 “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無虛弱”,這是一種全新的健康概念。以“中和”為美的中國傳統音樂對于“養身”、 “養性”和 “養德”的關注不僅涉及音樂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還進一步引申到用音樂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理想境界,這正符合上述了“生物-心理-社”的現代醫學模式。因此,在當今社會,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掘和整理中華民族古老的樂療思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醫學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50.
[2][3]賴文.匪療與五音配五行五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9-122.
[4]邊江紅.古琴音樂療法概況及其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淺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4):144-145
[5][6]孫鈞錫.陶淵明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81,200
中醫學以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而且亦是其外在一切的總體表現的總稱,現將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及一切的外在表現都總歸為神的范疇[1]。中醫學對神概念的完善源于對生命的意識,神是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不和分割的。因此,認識“神”的內涵,對理解中醫學又更深層的意義。
1 神之所生
從文字發生學角度來看,“神”由“申”字演化而來[2],許慎在《說文解字?示部》曰:“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表達了神是和天地有關 ,與萬物有關的概念。徐灝在《說文解字箋》中說:“天地和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敝嗅t學在發展過程中保留“神”神秘莫測以及萬物之主含義的同時,又賦予其主宰并反映生命活動,解釋生命現象和疾病發生的內涵,由此產生了中醫學“神”的概念。
中醫學以生命活動中男女二者生殖之精結合的完成來描述神的產生,神是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相互作用而來的?!鹅`樞?本神》究其為“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說:“以母為基,以父為?J;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所言為父母作為根基與衛外功用,失去了神氣的就會死亡,獲得神氣的才能有生命[3]。神雖生來具有,然而之后的發展活動還是要依賴于后天的精微物質充養。先天之精的豐盛再加上后天之精的充養,這樣才能使人正常地發育發展,而人的發育發展也是神的基礎與容器?!秲冉洝防锾岬?,“血者,神氣也”;“神者,正氣也”;“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等,我們通過這些記載認為“神”與氣、精、血等這些人體生命必要的物質基礎有極其緊密的聯系,這樣就明確了神的的活動是有必然的物質基礎。這樣就確立了神的來源,不是最早時候的單純概念性質,而發展成為實在有物的確實存在的更高層次的意識。
2 神之所主
2.1 心主神明
中醫學理論中有一個主流觀念認為心主神明,《內經》中有提到“心藏神”。同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有“心在志為喜”,“神”舍藏于心是人得以有生命的關鍵。心主要同過“主血脈”發揮其“舍神”的功能,進而又通過“神”來主宰人體各項活動?!额惤?臟象類》也是指出心主管著神,同時又主管著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這正是說明了神主宰的人類的認知和心理活動這整個完整過程歸結為心的功能。我們現在來看心主神這個觀點的發展,《內經》認為心主神這個概念包括了主宰生命活動(即廣義神)和主宰心理活動(即狹義神)兩個方面[4]。
2.2 腦主神明
在心主神明的大背景下,有人提出了“腦主神明”?!端貑?脈要精微論》記載:“頭者,精明之府”,《本草綱目》亦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與頭腦位居上端有一定的聯系?!夺t部全錄》也有記載:“諸陽之神奇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标枤馔陷敳接陬^腦,精氣匯聚,便認為頭是精髓神明的居所?!端貑?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同時又說“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這些都是明確的指出了腦的位置并且關于腦的生長發育,有了更明確的認識[5]。
3 神之所用
首先,《內經》運用“神”的理論來說明自然界所有一切事物變化的基本規律,其中也包括了與人類相關的自然運動變化。《素問?天元紀大?》曰:“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标庩栕鳛樽匀唤绲姆▌t和規律,也是千變萬化的起源,同時是萬事萬物變化的綱領,更是生長毀滅的根本,而陰陽運動的變化由“神”來指代。其次,《內經》認為“神”是人類生命的主宰?!鹅`樞?天年》明確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正常與否,極大程度的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意味著一旦“神”失常,生命機能將喪失。所以,“神”決定著生命之存亡,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再者,“神”還是重要的精神心理活動。神在人的認知,思維,感知覺,記憶,想象,人格方面和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先秦時期 養生思想 分類 內涵
1.前言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養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而先秦時期由于百家爭鳴,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為各種思想理論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養生思想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比較完善的發展。養生思想不斷發展和沉淀,它對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對這一時期的養生思想做研究和總結,對于現階段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內篇》中。所謂養,就是保養、培養的意思;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達到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養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對天人關系和對自身的認識之上,通過自我修習鍛煉,達到心靈凈化,氣血通和,最終追求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養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通過運用一些養生法的鍛煉,以達到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之法還可以起到開發智力,激發潛能的功效。
先秦時期由于百家爭鳴的影響,各種思想相當自由。養生在這一時期也比較豐富,不僅有儒家的養生,還有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養生,同時還有中醫的養生,這些都為之后養生思想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下我對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中醫的養生思想分別進行論述和總結,希望能夠體現出各種養生思想的實質和內涵。
2.儒家的養生觀
儒家的養生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特點就是以人與社會為核心,以禮制心,注重內心修養和社會實踐。儒家養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總結和歸納出來的??鬃由钤?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一時期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對落后,就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歲,可謂長壽??鬃犹岢鲳B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奔词歉鶕说哪挲g不同、生理特點不同而提出的具體養生方法。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仁者壽”的養生理論,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思是只有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獲得高壽。孔子還對飲食提出了相關的問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保ā墩撜Z?鄉黨》)從而明確指出了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變色、變味、腐敗變質的食品都不宜食。這些飲食衛生要求,是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重要一環。
孔子的這些養生觀念和思想集中體現了追求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共存的目的。人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去進行發展,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等都必須按照這樣的規律去進行,而且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途徑才能獲得長壽。所以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人才能達到最終目的的養生??鬃拥倪@些養生思想是將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聯系起來,并不是單純地追求個體的長壽,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擴張的、經世的態度,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實質。
3.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養生觀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道家的養生觀從老子和莊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認為人是天地間萬物之一,而萬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本原?!独献印费裕骸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边@都表明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發展所應遵循的終極運行原則,一切都應順應自然的規律。這些思想體現在養生方面,就可以認為人應該遵守自然的規律即順應天道。此外老子還提出了“貴生”的思想,將人的生命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莊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他對養生的看法更為具體,他認為養生首先要養形,其次要養神,養神的最佳方法就是“棄世”。就是忘記世事的是非價值,順其自然。這樣做形神才會“無累”,才能達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莊子談養生,實際上是在從另外一個角度闡述“道”,以及順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中還有以“靜”來養生的觀點。《道德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傷,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肚f子?在宥》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當守形,形乃長生?!钡鹊?,這些都是典型的以靜養生的思想。這種思想認為“動”是勞神費體,過多地運動導致過多地消耗,當人體的精、氣、能量耗盡了,就自然導致生命的終結。所以引出了“龜雖壽”的現象,認為在動物界中龜的運動量最小,自身的新陳代謝也接近于零。正是這種狀態使龜節約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續。這些思想都認為靜是動的根本,靜也是動的最終歸宿。
先秦時期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養生思想注重的是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推崇坐忘與內視等以靜為主的方式來進行修煉,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4.中醫養生觀
自古以來,治病就是一種養生的方法。中醫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
它吸收了當時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中和等觀念,并結合實踐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
首先,中醫養生認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天時和季節氣候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饵S帝內經?素問》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是為得道?!痹谧匀唤缰小八臅r”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人體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即順應天時。而違背了這種規律則會災難重生,人就會生病。所以中醫養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順應天時。
其次,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饵S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边@說明飲食應該全面,不能偏食,營養也要全面,應該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食用。另外飲食還要注意五味的調和與飲食有度,不可暴飲暴食。這些都是中醫對于飲食方面的要求。
最后,中醫在養生方面還提出應該動靜結合的觀點。人是有機的整體,經常運動會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壯。《黃帝內經?素問》說:“久視勞血,久臥傷氣,久坐傷內,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五勞所傷?!边@都說明養生更應該注意動靜結合,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人在運動時應該順應自然,動于外而靜于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傲魉桓瑧魳胁惑肌币舱沁@一觀點的體現。
5.結語
儒家、道家及中醫養生的思想在先秦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傳統的養生思想和理論也是與這一時期的輝煌發展分不開的。雖然它們之間在養生方面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總體上都體現了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規律,不能破壞和違背規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所以說先秦時期養生思想的發展為之后養生思想和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明確了發展方向。我們在研究、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養生思想之后,更應該明確現階段我們要不斷地發揚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地與先進的理念和文化進行融合和促進,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散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1.
[2]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曹冬.論先秦時期養生理論的科學內涵及對后世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6.
關鍵詞:醫學生 法律素質 培養
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綜合性概念,涉及人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行為等各個方面。
一、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培養法律素質是當前醫療市場的需要, 醫療行業是一項服務于患者的高風險職業,疾病種類多,情況復雜,轉歸又難以預測。醫護人員需要應對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滿足患者不斷提升的健康需要。所以必須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既維護患者的權益不受侵犯,也維護醫護人員自身的權利,只有時刻將法律意識貫穿整個醫療過程,才能確保醫療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醫患矛盾、糾紛。
1、培養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是構建和諧醫療關系的需要。和諧醫療關系的構建是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醫患糾紛上升幅度十分明顯,令人擔憂和警惕的是,在目前的醫療糾紛中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的不多,許多糾紛演變成了沖突事件,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顯示,90%的受訪醫生對自己的職業環境不滿意。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培養醫學生的法律素質,采取醫學與法學相結合的方法,是醫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構建和諧醫療關系的良策。
2、培養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是完善和優化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的需要。醫學生是我國未來的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的骨干力量,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下,對人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醫學生應當具備更高層次、全方位的知識能力,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相應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法律素質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必須學習法律基礎課,掌握法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努力完善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成長為不致被淘汰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專門人才。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的本領。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各項建設事業、對外交往,都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將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
3、培養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是堅持依法治國方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醫學生學習法律基礎課,懂得基本的法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法律知識,有助于了解并充分認識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了解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特色及其規律,進一步增強民主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自覺地積極投身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中。
二、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方略
1、注重學習和掌握法律修養的基本知識
法律修養的主要內容是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法律修養的學習重點,在法學基礎理論部分,掌握法的本質特征和涵義,了解法律的形成和發展的簡要過程,了解法治的本質、特征和作用等。在憲法部分,了解憲法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歷史,了解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在部門法部分,掌握我國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基本法律部門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結合醫學院校的特點,側重培訓《民法通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衛生法》等,由最基本的“民法”入手,到與醫療行為息息相關的“醫法”,使醫學生對其有相當層次的了解和熟悉,加強自我修養、培養法律素質。
2、安排典型案例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與醫療糾紛有關的案例分析。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教師精心策劃,對臨床上曾發生過的具有代表性的醫療事故、醫療糾紛,針對問題,進行詳細解析,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正如美國法學院的一句名言所說的那樣,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學生從司法審判和法庭辯論的角度去閱讀案例,尋找依據,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學習過程帶有很強的“務實”色彩,通過案例學習,學生能夠得到相當數量的法律運用和能力的訓練。
3、注重理論結合臨床再教育
在臨床實習中,要求學生在進行各項臨床實踐時都能從法律角度去分析、理解、體會。防范在醫療過程中如執行醫囑、護理操作、醫學檢驗、配藥發藥、文件書寫、與患者接觸溝通可能會出現的潛在性問題,使學生對醫療行為中常見的可能的法律問題有較為感性的認識,也就是將法律知識滲透到醫療實踐中,更牢固地培養法律意識。
4、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
前人說過:“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育熏陶也?!敝薪y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法律修養的特性所決定的。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法律知識,這謂 “知”。但“知”并不是法律修養的最終目的,“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加強法律修養是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過程,只有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親身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不斷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能力,慎獨自守,防微杜漸,才能實現提高自己法律修養素質的學習目的。
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對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玉芝.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措施[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2-14
[2]古津賢.高等醫學院校醫事法律專業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3)
[3]王雁菊,李江,孫明媚.醫學人才法律素質的培養[J].理論界,2005(8)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基礎上,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定增加,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些成就與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社會建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會建設的重點位置,進一步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收入、養老等問題,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百姓的衣食之源。要貫徹實施勞動者自主創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滿足勞動就業人口的就業需求,特別要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在注重擴大就業規模的同時,注重提高就業的質量,增強就業的穩定性,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收入是民生改善的基礎和保障。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目前,我國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由政府主導、旨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事業總體上仍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塊“短板”。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質量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農村、貧困地區和針對困難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還未得到充分保障,體制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城鄉、區域間制度設計不銜接、管理條塊分割、資源配置不合理、服務提供主體單一和提供方式較為簡單、基層政府財力與事權不配以及監督問責缺位等問題還較為突出。因此,必須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重點推進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創業公平,促進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辦好學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重點,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進一步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材。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民生的安全網。要適應當前我國就業方式多元化和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整合和銜接,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按照?;尽娀鶎?、建機制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和監管體系,大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建立健全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房建設和管理,加快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的問題,努力做到住有所居。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社會建設的各方面,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社會秩序的新要求,準確把握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新特點,加快社會體制改革。
[關鍵詞] 鄉鎮中心衛生院;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132-04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還原了基本藥物“基本、基礎、基層”的內涵,為改變“以藥養醫”的痼疾、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提供了制度基礎[1]。2010年1月30日九江市11個縣的63所鄉鎮中心衛生院全面啟動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力保群眾的用藥安全,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為群眾減輕看病負擔。為了及時了解鄉鎮衛生院貫徹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效果,本研究對九江市63所鄉鎮衛生院的實施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九江市已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63所鄉鎮中心衛生院作為本次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調研的對象,研究時間為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其中63所鄉鎮中心衛生院現核定編制2450名,實際在崗名數1646名;其中有編制名員804名,聘用842名;在崗人員中,臨床醫師549,護士377名,醫技及管理人員720名。
1.2 方法
采用定性方法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定量收集和復核已向鄉鎮中心衛生院發放的江西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監測月報表,并采用Excel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鄉鎮中心衛生院服務提供情況
2011、2010年分別與2009年同期比較,試點地區門急診人次由725 179人次分別提高到1 278 559、1 026 567人次,分別提高了76.31%、41.56%;出院人次由49 831人次分別提高到79 006、66 640人次,分別提高了58.55%、33.73%;基本藥物西藥由175種分別增至224、180種,基本藥物中成藥由53種增至101、71種,基本藥物占總藥品種數的92.59%、71.51%,基藥使用效率為90%、75%。
2.2 鄉鎮中心衛生院相關收入情況
2011、2010年分別于2009年同期比較,63所中心衛生院門急診次均費用由67.72元下降到41.47、52.41元,分別減少了38.76%、22.61%,住院次均費用分別下降了27.30%、12.14%;門診醫療收入分別上升了39.68%、39.10%,住院醫療收入分別上升了40.49%、44.92%;門診藥品收入分別下降了5.29%、2.52%,住院藥品收入分別上升了1.03%、2.03%,其中基本藥物收入分別增加了83.58%、58.18%;總收入分別增加了83.96%、56.07%;藥占比分別下降了13.20%、13.03%;基藥占總藥比分別上升了87.75%、58.51%;業務收入分別上升了12.81%、14.74%;醫務人員均收入分別增加了41.17%、18.95%(表1、表2)。
3 討論
3.1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了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的提高
鄉鎮中心衛生院是承擔轄區內農村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主要醫療機構,其治療費用低,報銷比例高,深受農村群眾歡迎。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前,多數鄉鎮患者因醫藥費貴、中心衛生院醫療水平有限,病輕者選擇不治療,病重者選擇上級醫院治療,不僅增加了患者的醫藥費支出,且影響了衛生院的業務收入,從而阻礙了衛生院醫療水平的發展。近年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政策加強了九江地區中心衛生院建設,提高了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其治療費用低,報銷比例高,深受農村群眾歡迎。鄉鎮中心衛生院現是承擔轄區內農村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主要醫療機構。基藥藥品零差率銷售、報銷比例提高,直接推動了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基層醫療機構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數的增加,加強了醫療機構服務。百姓的醫療需求在這一制度推動下會進一步釋放,使疾病能早發現、早治療,減少了由于經濟壓力而使小病不治延誤成大病的現象。
3.2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取得“三贏”
63所鄉鎮中心衛生院統一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嚴格執行“非目錄藥品”使用規定、統一實行零差率銷售、嚴格基本藥物采購付款制度、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優惠政策等內容,用以保證群眾用藥安全,減輕用藥負擔,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出臺的積極意義相對應[2]。中心衛生院服務提供情況、相關收入數據,實施前后比較表明,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使長久以來形成的“以藥養醫”體制逐步瓦解,基本藥物成為群眾看病就醫的首選藥品,醫務人員用藥習慣向安全、低廉、有效方向轉變;行為逐步規范,醫療機構公益性逐步提升,有效減輕了群眾的用藥負擔,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等問題。有效的基本藥物制度多渠道補償方案確保了各級財政撥款都能夠及時足額到位,職工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前有了明顯提高。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使本市群眾得到了實惠,對醫改政策和衛生院的滿意度有了空前的提高,初步取得了“政府贏得民心,農民贏得實惠,醫院贏得發展”的“三贏”成效[3]。
3.3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鄉鎮中心衛生院信息化管理
本市部分衛生院通過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在醫療機構日常使用的業務軟件中加入基本藥物的管理功能,促進了基本藥物的推廣和應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促進了衛生院的信息化管理,經過科學規劃和持續建設,本市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部分衛生院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基本藥物、新農合、行政監管、辦公自動化等很多業務領域的信息化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單機到互聯互通、從有線網絡到無線網絡的跨越,信息化成效初步顯現[4]。
3.4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中心衛生院合理用藥
本市10所鄉鎮中心院實施后平均用藥品種數由3.28種下降到2.29種,減少了30.18%;基本藥物處方使用率由98%提高到100%,增長了2%;藥品通用名處方使用率由99%提高到100%,增長了1%;抗菌藥物處方使用率由15.24%減少到11.02%,下降了26.67%;注射劑、靜脈注射使用率分別由16.54%、9.32%減少到11.22%、2.01%,下降了32.16%、78.43%;合理處方率由69.54%提高到83.54%,提高了16.76%,結果表明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了本市鄉鎮中心衛生院的合理用藥水平[5]。這與本市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以來加強其政策宣傳密不可分。①加強對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醫務工作者的基本藥物和合理用藥的繼續教育與培訓,規范合理用藥;②加強對市民的宣傳教育,做到家喻戶曉,提高公民對基本藥物制度的認知度和對基本藥物的信賴度,普及合理用藥常識,改變不良用藥行為。
3.5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衛生院綜合體制改革
按照服務人口1.25‰標準核定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實施績效工資。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公開選拔,擇優聘用和聘期目標責任制,建立了專業技術人員資格準入制、全院聘用、崗位管理制度,實行了競聘上崗、合同管理。制訂了績效考核方案,按照服務質量、數量、效果和居民滿意度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收入掛鉤。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實現了“兩個確保”,達到了“兩個滿意”,即確保職工收入總體水平不下降使醫務人員滿意,確?;鶎俞t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效率不下降使居民滿意[6-7]。
3.6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6.1 實施初期基本藥物利用尚不充分,不能滿足臨床用藥需求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種藥品,但是目前基本藥物品種的結構嚴重影響了基本藥物的利用,剔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常用(如治療結核病、血吸蟲病、麻風病及精神病等藥物)及短缺的藥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際能采購使用的品種及品規數不多,且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抗生素、婦產科用藥、兒童用藥、感冒用藥的藥品較少,有臨床醫生反映目錄內部分藥品品種落后,療效不理想。藥品種類的缺少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處于“有醫無藥”的尷尬境地[8]。
針對上述情況,本省結合本省區域常見病、多發病等流行病現狀及不同人群的用藥習慣,合理調整基本藥物目錄結構,《江西省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增補目錄(基層部分)》(2011年版)增補了226種藥品,至此,包括原衛生部2009年公布的307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藥品在內,本省基層基本藥物目錄藥品品種達到533種。此次增補的226種藥品包括中成藥91個品種、西藥135個品種,重點增加了婦科、兒科、腫瘤科、皮膚科、眼科、慢性病防治等藥品品種,側重解決了本省基層醫療機構普通反映的藥品品種和類別不足的問題,但各地中心衛生院因特殊情況暫未配備新增補的基本藥物。
3.6.2 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不合理,隊伍亟待加強 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缺編、斷層現象。各鄉鎮衛生院均存在“老人”面臨退休、“新人”接不上、人手少、一人兼多職的情況,致使工作開展困難。基層衛生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醫院發展的瓶頸問題。本市63所鄉鎮衛生院原有人員學歷低,高學歷人員找不來,臨時人員因工資水平低難以留住,嚴重制約了醫療活動的正常開展,更存在嚴重的醫療安全隱患[9-10]。
3.7 建議與對策
3.7.1 盡快配備新增基藥品種、加強鄉鎮中心衛生院的規范管理 根據本區域常見病、多發病等流行病現狀及不同人群的用藥習慣,盡快配備《江西省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增補目錄(基層部分)》(2011年版)增補中的品種。①衛生部門要加強對中心衛生院的指導,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向上級部們反映本管理區內中心衛生院的特殊情況,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②加強監管力度,督促試點單位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此外還要加強試點單位醫德醫風建設,逐步讓醫務工作者自覺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1]。
3.7.2 加強鄉鎮中心衛生院人才建設 中心衛生院建設要在“擴總量、調結構、優政策”上下功夫。①采取相對靈活的招聘方式,使大部分在基層衛生工作時間較長、水平較高、表現優秀的人員能夠納入編制管理,引導和鼓勵優秀的編外人員、社會上醫學畢業生、個體執業人員到基層工作[12];②建立面向基層的定向培養力度,完善基層衛生人員待遇保障、培養發展、財政投入方面的政策,鼓勵和引導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③適度提高臨時人員的工資待遇,緩解衛生院人員緊缺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鵬.國家基本藥物政策:影響評估與執行力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0,95(2):26.
[2] 林朝暉.《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出臺的積極意義[J].首都醫藥,2010,6(11):57.
[3] 萬朝雷,楊澤云,魏玲,等.九江市中心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現狀的調查[J].醫藥前沿,2011,24(1):41-42.
[4] 于倩倩,尹文強.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政策執行困難原因調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30(2):86-89.
[5] 鄒榕,羅紅葉,黎燕寧,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廣西鄉鎮衛生院門診用藥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 15(13):1451-1453.
[6] 張麗青,黃術生.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對鄉鎮衛生院的影響和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6):438-439.
[7] 吳俊安,項建明,朱慶群,等.鄉鎮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思考[J].中國農村事業衛生管理,2010,30(6):438.
[8] 遲新杰.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效果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3,11(7):24-26.
[9] 崔雪丹,尹文強,陳鐘鳴,等.基本藥物制度背景下社區醫生激勵機制路徑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30(4):251-254.
[10] 宗文紅,周洲,買淑鵬,等.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行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1099-1102
[11] 高月霞,李奕辰,劉國恩等.基本藥物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理用藥的影響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7):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