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業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歐盟;職業教育;同行評價;質量保證
中圖分類號 G7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13-0090-04
在過去的十年里,歐盟已經推出不同的方法來評價職業教育機構的質量和水平,包括根據商業部門改編的質量管理計劃(如ISO、EFQM、BSC等)和政府機構的檢查和審計,以及職業教育機構的自我評價。其中一個特別有前景的質量保證和提升手段便是同行評價,它不僅廣泛應用于內部評估,也可以對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所提供的質量進行外部監督。
一、歐盟職業教育同行評價的提出與應用
(一)同行評價的提出
2002年,歐盟提出了“到2010年要使歐盟的教育與培訓體系成為世界質量的參照系”的目標。2004年5月,歐盟教育理事會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共同質量保證體系框架”(Comm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CQAF),以促進成員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持續改善。統一的、規范的、可操作的質量保證框架成為各國發展職業教育、保障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1]。CQAF的出臺是歐盟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的重要標志和成果,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其意義在于為歐盟各成員國提供了監控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可行評估方法。歐洲同行評價過程貫徹了CQAF的原則,反過來這個評審過程也在努力促進CQAF模型的進一步發展。它需要一個成型的、以發展為導向的方法,并且旨在幫助職業教育機構提供最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并側重在一個開放和相互信任的氛圍下不斷促進質量的改進,這樣有助于增強其在歐洲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良好的實踐活動是十分有價值的,并且應該鼓勵在一個動態、有激勵性的過程中相互學習,這樣被審查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及其同行們都會從中受益。
(二)同行評價在歐盟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應用
從2003年至今,歐盟職業教育同行評價已經在不同項目中應用,并不斷得以完善。
1.《初始職業教育中的同行評價》項目(Peer Review in initial VET,2004~2007)
2003~2004年,萊昂納多·達·芬奇項目《初始職業教育中的同行評價》的開發是為了支持質量保證提升方案并使其達到歐洲水平。該項目最初命名為《促進良好實踐的交流和自愿的同行評審在不同層次的使用》,目的是在初始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引進同行評價。該項目于2004年10月啟動,受到來自11個歐洲國家的25個合作機構的支持。2005年11月,歐洲同行評價手冊(第一版)被制訂出來。2006年,初等職業教育同行評價項目成功地在8個歐洲國家的15個試點試驗成功,所有試點均實現了跨國同行參與評審,這是高等教育中同行評審的一個重要特征。2007年7月,《初始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歐洲同行評審手冊》正式出版[2]。
2.《同行評價拓展》項目(Peer Review Extended,2007)
為讓更多國家的教育機構加入到該項目中來,讓同行評價這一方式能夠被新的國家所采納,《同行評價拓展》項目在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共同質量保證體系框架”[3] 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同行評價在4個國家(澳大利亞、德國、匈牙利、西班牙或加泰羅尼亞)跨國進行。目前已經開發出一種實用的工具箱來支持同行評價,其為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提供表格、清單、附加信息和建議,從而對手冊進行補充。與歐洲的政策一致,該項目旨在調查同行評價項目對于共同質量保證框架進一步發展的貢獻,并起草了一份同行評價項目成效性總結。此外,《同行評價項目擴展》可以為合作國家的常規質量保障體系提供支持。
3.《同行評價拓展二》項目(Peer Review Extended II,2009)
《同行評價拓展二》項目是對萊昂納多·達·芬奇創新項目的繼承,包含來自9個歐洲國家的14個合作機構。這個項目的目的在于把同行評價發展到“新”的國家,如捷克、斯洛文尼亞、土耳其。依據專家對于歐洲評價手冊的分析和進一步實驗,又對該項目進行了一些修改。目前職業教育同行評價項目正在3個國家(奧地利、丹麥、葡萄牙)進行測試。《同行評審項目的拓展二》適合初始和繼續職業教育和培訓(歐洲職業教育和培訓同行評審手冊)。由于斯洛文尼亞對該項目特別關注,《同行評審項目的拓展二》也對成人教育項目提供指導和建議,并被制定成了一個單獨的手冊[4]。
二、歐盟職業教育同行評價的主要內容
同行評價作為一種新的質量保障和改進方式,包括同行評價的參與者、同行評價的質量領域、同行評價基本準則等具體內容[5]。
(一)同行評價的參與者
同行評價是在同行之間的一種專業評估,同行必須有大量關于質量評估方面的專業知識。同行評價團隊中至少有兩個成員必須來自其他職業教育機構,其他成員可能來自其他職業或團體。團隊至少要有一個成員具有高水平的評估經驗和溝通調節能力。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為確保職業教育主要投資者(如企業、社會合作伙伴)的觀點得到認同,在同行評價團隊中大力推薦各種利益相關群體的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利益相關者就是所有從事工作和學習的人員——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合作人員、家長、畢業生、潛在的招聘人員和教育當局,等等。利益相關者在同行評價過程中都可以被視為合作伙伴。如果他們的專業經驗和知識有助于評審過程,他們也可以被看作是同行。此外,利益相關者也可能對同行評價的成果感興趣。
文/李鮮 張慧鵬
王老師是搞信息工作的,整天對著電腦。最近,他總感覺肚子脹脹的,到了吃飯時間也不覺得餓,而且渾身沒力氣。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是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王老師覺得奇怪,自己平時很注意飲食,也不吃辛辣肥膩的食物,很少飲酒,怎么好端端的脾冒就虛弱了?
解析:這種現象在“坐班族”中很常見,因為“久坐傷肉,脾主肉,日久而致脾虛”。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不能很好地吸收營養,就不能濡養四肢五臟,出現面色萎黃、眼圈發黑、鼻翼發紅、舌體肥大邊有齒痕、大便溏泄不成形等癥狀。
在此,建議“坐班族”不僅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飲食,而且應加強戶外活動,避免在室內久坐,一方面有助于脾胃運化,另一方面能調節情緒,以防“思則氣結,憂思傷脾”的情況發生。
熬夜后 要多喝水
文/李霆
一旦萬不得已而熬夜,人們如何進行自我護理最恰當呢?全國著名中醫養生專家羅大倫表示,首先要多喝水,因為熬夜本身就是一個傷陰津的過程,適當而及時地補水能夠有效緩解熬夜對陰津的傷害。糖尿病患者、心臟病患者以及平時有便秘癥狀的人最需要這樣做。另外,熬夜后需要在第二天外出的人也要多喝水,這是有效提高呼吸道防御水平、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對于哪類人群,熬夜之后避免受寒都是重中之重,這是因為熬夜不利于人體衛氣的正常運行,衛氣不固,人們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非熬夜不可,羅大倫表示,人們最好盡量在午夜11點到凌晨1點之間睡上一會兒,同時再于凌晨三四點鐘睡上一小會兒,這樣做能幫助人心腎相交、升發陽氣,這對于緩解熬夜后的疲勞有明顯作用。在熬夜的時候,人們應盡量避免食用肉類食物和燒烤類食物。
熱性體質的人 中藥泡腳也能“泡”上火
文/鐘良偉
睡前熱水泡腳是如今很多人喜歡的保健方法,而中藥泡腳不僅簡便易行,還可以避免中藥內服時的不良口感和對消化道的刺激以及其他一些副作用,所以長期以來深受醫生和患者的推崇。
不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提醒:中藥泡腳雖然有諸多好處,但并非人人適宜。
最近,朱欣佚就遇見了不少患者,泡了幾天,上火了,什么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夜間盜汗……一番折騰下來,保健效果沒起到,人反而受罪。
其實,這就是個人體質的關系了。朱欣佚說,熱水泡腳本身是一個熱性的刺激,再配合上溫熱藥材,對于虛寒體質的人是很好的,對平和體質者也不錯,可如果是熱性體質的人,那就糟糕了。
當心魚膽偏方致腎衰
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針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頂層制度設計,隨后,銀監會、證監會等部委還會根據具體的行業,如個人網絡借貸(P2P)、股權眾籌等出臺具體的監管細則。
在很大程度上,這意味著,“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將成為金融監管的準則。具體而言,在監管職責方面,劃分更加明確,人民銀行負責互聯網支付業務的監督管理;銀監會負責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在內的網絡借貸以及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督管理;證監會負責股權眾籌融資和互聯網基金銷售的監督管理;保監會負責互聯網保險的監督管理。幾大部分各司其責,形成權責更加分明的立體式監管網絡體系。
市場缺陷及金融監管的客觀性和必要性
金融監管遵循依法、公開、公正、效率、獨立性、協調性原則展開,具體包括,設立金融機構,對金融業務進行具體有效的監管;在資產負債業務方面,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進行核查和管理;合理規范金融市場,市場準入規則的制定、促進和規范市場融資、調節利率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制定和執行規則等等;監管外匯,使外債保持在合理區間內;管理和規范黃金及稀有金屬的生產、進口、加工、銷售活動;管理規范證券業,如注冊制的制定和運行,防止市場過熱;各種保險業務的條例細化和審核批復;信托項目的合理管控;典當租賃以及各項融資渠道的疏通和陽光運行。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對商業銀行的管理和監控。其中具體涵蓋有,市場準入與機構合并、銀行業務范圍、風險控制、流動性管理、資本充足率、存款保護以及危機處理等方面。
在無外部風險干擾的有效市場條件下,假設市場的每個參與者都可以保持理性,市場能夠在價格供求平衡的驅動下,市場上全部的交易信息都可以透明地顯示在市場,并均衡地被每個人獲取。此時,金融監管應采取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理念,將影響市場的不利外部因素排除掉之后,制造對市場有利的外部氛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能動性和有效性,減少不必要的監管措施,以免抑制有益的金融創新。
但由于金融市場具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常會發生經濟波動和收入分配不公,這是由市場本身無法避免的內在缺陷決定的,導致了收入和資源分配不夠理想,產生與價值相悖的情況。
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否合理存在必要的前提條件,即個人偏好是否在合理區間內。不完全理想化的市場中,每個人要求的報酬和實際個人能力不匹配的情況時有發生,并不能時刻保持一致和絕對公平。某商品或者勞務在實際上帶給消費者比較大的利潤和優質的體驗,但消費者出于某些原因只給予了較低的評價,反之亦然,這些都是監管方需要注意的情況。
與此同時,如果是按照個人對生產出的產品和勞務的大小來進行收入的分配,個體的差異,如體力、智力、物力、財力等存在著天然的差別,這時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分配,就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貧富差距,并且由此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實存在的個人自然條件的不同,將會使得最終結果偏離資源配置情況和收入分配的理想狀態。
正是由于上述這些缺陷,適度的金融監管,合理的制度完善就十分必要了。
金融業混業經營現狀決定了功能性金融監管成為必然選擇
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的業務互相滲透、交叉。與分業經營有三個層次一樣,混業經營也有三個層次,即金融業與非金融業之間的聯合經營,銀行、證券和保險之間的聯合經營以及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內部的聯合經營。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我國經濟發展加快,對金融服務需求增強,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出臺,都曾推動銀行加快向多元化經營推進,銀行不僅可以投資經營證券、信托、租賃等金融業務,而且可以直接投資經營企業、酒店、出租車公司等等。
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經濟明顯下滑,銀行不良資產和違規案件大量爆發,嚴重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
這推動中國金融啟動了一輪深刻的改革,包括成立中央金融工委,將國有金融機構的人事和組織關系從地方政府和黨委脫離出來,實行垂直管理,削弱地方政府對金融,特別是對銀行貸款的干預;發行2700億元專項國債,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剝離銀行附屬公司和非銀行業務,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等等。其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受到最為嚴格的控制,基本上都收縮到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之內了。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首先提出了“功能性”監管的這一詞匯。功能性監管的好處是公平性和監管的專業性,只有當同樣的功能是以同樣的標準和方式進行監管,而不論何種金融機構實施該功能時,才稱得上公平。功能性監管還可以減少“監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行為,即人為地將某一業務放到某一特定機構中經營,以避開某個其不喜歡的監管者的做法。
第一,功能性金融監管體制更適應混業經營下對監管整體化功能的要求。面對金融產品越來與豐富的情況,功能性金融監管體制明確了各品類的金融產品的歸屬,避免多管,也避免了少管,避免了越位,也避免了缺位。
第二,混業經營的監管體制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有更大的優勢。隨著金融業各類分支產品的衍生和優化,跨行業金融產品品種和門類越來越多,一旦發生金融風險,就可能產生蝴蝶效應,隨著風險的逐步擴大,很可能會造成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機。因此,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的監管顯得尤其重要,如果能夠設計出統一的金融整體監管機構,可以打通各個行業金融信息交換渠道,使得各個行業不僅僅只注意到自身內在的風險,從而整體提升金融業防范能力。
【摘要】
目的 比較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兩種給藥方法治療老年病區院內獲得性肺炎(HAP)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方法 56例老年HAP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n=28)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次,1次/d;對照組(n=28)用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2次/d,療程均為7~14d。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5.7%和82.1 %,細菌清除率分別為80.8%和8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4.3%和17.9%。結論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兩種給藥方法治療老年HAP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而輕微,可作為治療老年患者院內獲得性肺炎的一線用藥。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兩種給藥方法;老年;院內獲得性肺炎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we injected methods of levofloxacin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Methods Fifty-eight elderly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in random.The therapy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levofloxacin 0.5g,qd;the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levofloxacin 0.3g g,bid.Both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7~14 days.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s in the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85.7% and 82.1%,respectively.The clearance rates of bacteria were 80.8% and 80.0%,respectively.And the rates of side effects were 14.3% and 17.9%,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we injected methods of levofloxacin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AP are effective and safe,it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AP.
Keywords Levofloxacin
Twe injected methods
elderly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左氧氟沙星(可樂必妥Levofloxacin)是新一代光學活性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具有抗菌譜廣、組織穿透能力強、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時間長、副作用少等優點。其對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和非典型病原體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體內實驗證明,其痰藥濃度為血藥濃度的85%~95%,在呼吸道靶部位的濃度遠遠超過呼吸道常見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1]。我科自2004年12月~2005年11月對收住院的56例老年病區院內獲得性肺炎的患者,隨機應用左氧氟沙星每日一次和每日兩次靜脈點滴,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試驗方法 本試驗采用前瞻性開放臨床試驗。
1.2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為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本院老年科男性住院患者。年齡為66~90歲,平均年齡為78.4±12.8歲;體重為63~90kg,平均體重為70.5kg;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化驗檢查、X線等輔助檢查及細菌學檢查診斷為細菌性呼吸道感染。以輕、中度感染為研究對象;輕度感染者無明顯氣促及發紺,體溫
1.3 病例選擇標準 按1999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訂NP的診斷標準,年齡≥65歲,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無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史,入院前48h內未服用任何抗生素。排除標準:中樞神經病變或癲癇發作史,因為各種原因預計不能完成療程者,拒絕參與試驗者。
1.4 給藥方法 治療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商品名:可樂必妥,500mg/100ml,日本第一制藥北京有限公司),500mg,每日1次,靜滴時間≥60分鐘;對照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商品名:可樂必妥,300mg/100ml,日本第一制藥北京有限公司),300mg,每日2次。療程:7~14d。兩組病人祛痰平喘等其他治療相同,觀察期間不加用其它抗生素。
1.5 觀察指標 在試驗過程中對患者癥狀、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并逐項記錄。血、尿、大便常規分別于給藥前、給藥5d、停藥后1d各查一次。肝腎功能、血糖、血清電解質、血沉和X線胸片檢查于給藥前、停藥后第1d各查一次。用藥后若檢驗指標出現異常,追蹤至正常止。細菌學檢查:用藥前、停藥后第1d作細菌培養及鑒定,療程大于1周者于7d增作1次。
1.6 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按我國抗菌藥物研究指導原則規定,以痊愈、顯效、進步、無效4級評定,痊愈與顯效兩組合為有效率。細菌學評價按清除、未清除和菌交替3級評定。
1.7 不良反應評價 給藥后出現的臨床反應和檢驗異常按與所試藥物的關系分為:肯定有關、很可能有關、可能有關、可能無關與無關5級評定,前三者計為藥物不良反應,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痊愈18例(64.3%),顯效6例(21.4%),總有效率85.7%;對照組痊愈17例(60.7%),顯效6例(21.4%),總有效率8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老年HAP的臨床療效(略)
2.2 細菌清除率 治療組檢出菌株26株(85.7%),經治療后清除21株,細菌清除率達80.8 %;對照組檢出菌株25株(89.3%),經治療后清除20株,細菌清除率為80.0%。兩組的細菌清除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
2.3 安全性評價 治療組28例與藥物很可能和可能有關的不良反應例數為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3%。對照組28例不良反應例數為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9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或試驗結束后均能恢復正常。無1例因不良反應退出治療,用藥過程未發現明顯肝、腎損害。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藥物不良反應(略)
3 討論
本研究使用左氧氟沙星(可樂必妥)注射液兩種不同給藥方法治療老年院內獲得性肺炎(HAP),取得滿意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5.7%和82.1 %,細菌清除率分別為80.8%和8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4.3%和17.9%。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細菌清除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可樂必妥是新型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體內分布廣的特點[2],與老一代氟喹諾酮類藥物相比,不僅抗肺炎鏈球菌覆蓋率提高,對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效,對腸桿菌科、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均敏感[3],尤其是對青霉素和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的肺炎鏈球菌效果明顯[4],而且對肺組織滲透性較好,生物利用度高[5]。其大劑量、低頻率給藥的理論基礎是:可樂必妥作為一種濃度依賴性抗生素,增加用藥劑量,可以提高肺上皮襯液中的藥物濃度,而該濃度與治療肺部感染的療效密切相關;另外增加用藥劑量,還可使殺菌作用更快、更徹底[6]。高劑量給藥可以延緩耐藥性產生,更快和更有效清除病原菌,減少細菌暴露于抗生素的時間,迅速降低細菌量使敏感性降低亞群的細菌降至最低點,直接預防正在出現的耐藥,從可樂必妥耐藥機制很難產生耐藥,與其它喹諾酮藥物不同,只有達到兩步基因突變才可能產生耐藥。
對老年人安全性仍然好,不良反應并不隨劑量增加而增加,基本不經過肝臟代謝,對肝功能基本沒有影響。高劑量給藥經濟、方便,可樂必妥高劑量具有經濟、方便的優勢,一天一次給藥可提高順應性,減少住院病人的醫藥費和治療費,可使部分住院病人轉為門、急診治療。總之,此用藥方案的應用,可進一步拓展左氧氟沙星在治療老年院內獲得性肺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玉麟,劉春濤,陳斌等. 左氧氟沙星與頭孢呋辛-乙酰氧乙酯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對照研究[J]. 華西醫科大學學報,2001,32(2):317~318.
[2] DavisR,Bryson HM. Levofloxacin,a review of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y,pharmacokinetics and the rapeutic effecacy[J]. Drugs,1994,47(4): 677~700.
[3] 石彥明,寧康,周玲等. 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下呼吸道細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4):366~367.
[4] 李建國,陳瑞,呂志強等. 左氧氟沙星與頭孢噻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比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3):314~316.
[關鍵詞]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
一、棉紡織品出口貿易興起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棉花種植后來從印度傳播到地中海各國,14世紀傳入尼德蘭,16世紀末,尼德蘭一些工人移居英國,才把棉紡工業帶到了英國。17世紀中葉,在蘭開夏才建立起棉紡工業。在此之前,英國人所穿的棉織品大都是從印度輸入的印花布。[1]1700年英國國會頒布禁止從印度進口棉布的法令,為本國棉紡織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機會。
工業革命開始于新興的棉紡織業,促進了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出現了大量與棉紡織品生產相關的機器發明。機器發明首先出現在織布業。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飛梭,“這種發明使織工在既定的時間里生產的棉布數量是先前的兩倍”。[2]15棉布生產效率提高了,而其原料棉紗的生產效率相對落后,因而出現了嚴重的“紗荒”。
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又稱多軸紡紗機。最初機架很簡單,上面安裝8個紗錠,但1770年增加到16個,1784年發展到80個。[8]5年后,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只能紡出用作緯線的軟線,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堅韌結實,不僅可以用作緯線,還可以用作經線,這樣棉紗取代亞麻紗用作經線。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先后問世使棉紡織業成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并且開創了棉紡織品貿易的新紀元。從此,英國可以獨立地制造純棉布,印度棉紡織品逐漸不再主導英國國內市場。英國全棉織物生產的改善使灰布和棉紗都開始出口,英國很快停止了進口印度的棉紡織品。
隨后,與棉紡織業相關的發明仍然層出不窮。1774―1779年,織工克朗普頓兼采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制成“騾機”,又稱走錠精紡機。這種機器一方面采用水力紡紗機滾筒,另一方面又采用多軸紡紗機的向前和向后滑動的活動架子。騾機的出現使紡紗的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機器紡出的線精細均勻且堅韌結實,質量優于印度棉紗,可用于織造平紋細布。1825年,隨著羅伯特自動走錠精紡機的出現,棉紗產量大增。[3]此后,許多發明家繼續對紡紗機進行改進,使其性能更為完善。
紡紗機的發明和應用,打破了紡與織之間的平衡。提高織布的速度勢在必行,新式織布機應運而生。1787年和1792年,卡特萊特先后發明兩種織布機。第一種織布機是用馬做動力,后來則改用蒸汽做動力,這樣織布的效率提高10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隨后,英國人納恩羅普又制造出自動織布機。1813年,英國已有2,400臺自動織布機運轉,其中一部分用水力推動,一部分用蒸汽機發動。[10]1041792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使清除棉籽的工作效率比手工提高了100倍。此外,還出現了凈棉機、梳棉機、卷線機、整染機等一系列機器。[4]
二、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狀況及歷史地位
曼徹斯特是英國棉紗和棉布的交易市場,同時也是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中心。有趣的是首批從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商人并不是曼徹斯特人,而是外國人。“當時出現了一股外國人定居曼徹斯特的熱潮,他們開始從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主要面向他們的祖國和所熟悉的其它市場。”[5]時間為1770年前后。英國棉紗和棉布出口總值1780年時不到360,000英鎊,1785年時增加到1,000,000英鎊以上,1792年時增加到2,000,000英鎊以上,1800年時增加到5,500,000英鎊以上,1802年時增加到7,800,000英鎊以上,在短短20多年中增加了20倍以上。[6]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由此可見一斑,這也體現了機器發明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
我們可以從下表一目了然地知道棉紡織品出口貿易在英國對外貿易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棉紡織品出口值在出口貿易總值中所占比例快速上升。1800―1805年,短短5年的時間其增長的比例就達到將近17%,相當于1795―1800年增長速度的3倍多。1765―1815年棉紡織品貿易出口值占出口貿易總值的份額也由先前1765年的1.58%上升到1815年的38.02%,在半個世紀里增長了23倍。由此可見棉紡織品在英國出口貿易中日益重要。
“經過20多年的戰爭,歐洲在1815年夏天實現了和平。”[7]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后,歐洲進入了和平時期,國際環境的改變直接影響著英國的棉紡織品出口貿易。因為戰爭時期歐洲大陸各國忙于戰爭無暇顧及生產,英國棉紡織業獲得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憑借其技術優勢,出口貿易增長迅速。戰爭的結束導致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有利環境不復存在,它遇到了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當地的紡紗廠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遍布各地。這些紡紗廠的發展在一些國家如法國獲得了關稅的保護,在另一些國家如瑞士則沒有關稅的保護。[8]歐洲大陸棉紡織業的恢復影響了英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增長。1818―1819年英國棉織品的年均出口量只從1810年的211,000,000碼增長到229,000,000碼。
關于1819―1846年英國棉紡織業生產和出口貿易狀況見下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1820―1830年棉紗出口增加了20.4%,而棉布的出口只增加了6.5%。棉紗比棉布出口增長快,這主要是因為1820―1830年棉紡織機械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為紡紗機。棉紗比棉布出口增長快的情況在1830―1845年間發生了變化。1830―1845年間,棉紗出口增長只有8.6%,而棉布出口增加了11.8%。之所以棉布比棉紗出口增長快,同樣是因為技術方面的進步,只不過這一時期技術進步主要集中在織布機而不是紡紗機。這再次使我們意識到技術進步對生產和貿易的巨大的促進作用。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使國內貿易的重要性大大減少了。[2]59
就英國棉紡織品的出口價格而言,1850年之前棉布的價值經歷了一個下降的過程。1861年奧爾德曼?尼爾德先生在曼徹斯特英國委員會宣讀的一份文件表明:印花布的價格從1815年的每匹28先令降到1830年的每匹8先令9便士,1848年更是低至4先令6便士。[2]611858年阿爾沃思在工藝協會宣讀的文件里提到:平紋細布1815年每碼售13便士,1856年為每碼2.5便士。印花布1815年每碼售22便士,1856年降為每碼4.5便士,凸紋條格細平布也從1815年的每碼22便士降到1856年的每碼6便士。[2]61價格下降是生產效率快速提高的結果。英國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遠銷世界各個角落,棉紡織品貿易量大大增加。
就英國棉紗和棉布貿易的出口目的地而言,1820―1840年間其主要出口地區和國家為歐洲(不包括土耳其)、美洲(不包括美國)、美國、土耳其、埃及、非洲、英屬東印度群島、中國、日本和爪哇。其中歐洲、美洲(不包括美國)、美國和亞洲是其重要的市場。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知道1820年歐洲(不包括土耳其)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地區,當時它輸入占英國棉布出口總量一半以上的棉布以及幾乎所有英國出口的棉紗。18世紀80年代和1800―1820年歐洲是英國最重要的棉布市場,1820年歐洲輸入的英國棉布量遙遙領先于其它國家和地區,輸入歐洲的棉布占英國棉布出口總量58%,超過英國棉布出口總量的一半。從1823年起,歐洲進口更多棉紗,而不是棉布。[9]但是1830年后,美洲輸入了占英國棉布出口總量31.66%的棉布,歐洲則輸入了占英國棉布出口總量30.94%的棉布。這樣歐洲喪失了它在英國棉布市場中的領先地位,而退居第二。作為棉紗的市場,歐洲在1820―1840年進口的英國棉紗數量在英國出口棉紗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從1820年的95.66%下降到1840年的77.55%,下降了18.11%,但這并沒有動搖它是英國最重要的棉紗市場的地位。即使在19世紀40年代,歐洲(不包括土耳其)也輸入了超過英國棉紗出口總量3/4的棉紗。
1820―1840年間,美國作為棉布市場對于英國的重要性在30年代達到了頂峰,40年代它對于英國棉布出口貿易的重要性大大不如30年代,甚至不如1820年。
1830年美洲(不包括美國)取代歐洲,成為輸入英國棉布最多的地區。19世紀40年代,美洲(不包括美國)輸入英國棉布最多,歐洲(不包括土耳其)輸入英國棉紗最多這樣的相對局勢并沒有改變。但是到1850年美洲(不包括美國)不再是英國棉布最大的出口地區,印度和中國取而代之,成為輸入棉布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它們也開始大量輸入英國的棉紗。1850年以后,印度和中國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棉布市場,但它們作為英國棉紗的市場重要性卻遠遠落后于歐洲。
1850年之前,英國的棉紡織品出口貿易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并在英國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英國的棉紡織品遠銷歐洲、亞洲和美洲,擁有廣闊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蔣孟.英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422.
[2]Thomas Ellison, The Cotton Trade of Great Britain,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
[3]高岱.英國通史綱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307.
[4]高德步,主編.王玨,著.世界經濟通史 中卷:經濟現代化進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5.
[5] Sydney John Chapman, The Lancashire Cotton Industry,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5.
[6]夏炎德.歐美經濟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251.
[7]溫斯頓?丘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英語民族史 第四卷:偉大的民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9.
[8]Gerhart Von Schulxe-Gaevernitz, The Cotton Trade in England and on the Continent,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36.
[關鍵詞]浙江 外向型 紡織業 風險
金融危機以后,浙江經濟受紡織服裝等產業外貿總量迅速下滑的拖累,增速明顯下滑。是浙江經濟缺乏持續成長能力,還是浙江浙江經濟結構存在問題?一時間,理論界和實踐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筆者認為,造成浙江經濟短時間滑坡的主要問題是在于從企業到政府層面的風險意識比較薄弱,所以當發生不可抗力侵襲時便顯得毫無招架之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正確的對風險進行感知和測評,并建立一整套風險應急預案,對于減少風險損失和在風險事件發生后轉危為機,將至關重要。
一、浙江紡織業對外貿易現狀
所謂外向型紡織業,是指主要以出口為銷售方式的紡織企業的集合,該行業的特征是對國外市場依賴強,當面臨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需疲軟時往往會陷入衰退。浙江經濟在改革開放后能夠迅速崛起,與本省以紡織業為龍頭的輕工業的迅速發展不無關系。雖然近年來,隨著浙江經濟層次的逐漸提高,紡織產業在浙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是紡織業作為勞動力吸納的重要產業,其重要性在短期內還是難以被其他產業所替代。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紡織品出口數額較大,出口增長態勢依舊
數據顯示,2003-2008年浙江紡織業對外出口持續增長。2003年浙江紡織品對外貿易貨值為4159499萬美元,到2008年達到15426700萬美元,短短六年時間,紡織品出口值增長了3.7倍還多。近年來,由于紡織業本身存在加工環節少,附加值低,對低價勞動力依賴等缺陷,在浙江自身產業結構優化的大背景下,紡織業的出口增幅也在逐年縮小,但紡織品出口依然是在逐年增加的。
2.紡織品是促進出口增加的重要一極
表1顯示,雖然從2003年開始,紡織品出口貨值在浙江總出口值中所占比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但是紡織品出口值所占份額一直都在13%以上,而且近幾年有逐漸穩定的狀況。紡織品對外出口,對于促進浙江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還是很顯著的。
3.紡織產業能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紡織業出口占比在逐漸下降,但是紡織行業所消化的勞動力卻在逐年增加。2003年紡織行業為浙江解決了12.37萬人的就業問題,到2005年這一數據已經翻了一倍。到2008年,紡織產業為浙江解決了40.3萬人的就業問題,是2003年的3倍還多。
綜上所述,紡織產業在浙江經濟中依然占據重要的地位,其對于促進浙江經濟增長,外貿擴張,以及解決就業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而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隨著浙江紡織品對外出口的增加,出于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西方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外我國特別是浙江的紡織品出口采取了種種非關稅貿易壁壘。這些政治風險對浙江的紡織品外貿造成了極大地沖擊。
二、風險的闡釋
風險無處不在,正如花旗集團的前總裁Walter Wriston所言,生活的全部內容在于管理風險,而不是消滅風險,各類組織都應該重視他們所面臨的風險,識別企業多面臨的風險對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十分重要。大量風險的存在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損失甚至會使企業面臨倒閉破產。但是,風險并非全然洪水猛獸,如果能正確的對風險進行預測,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風險防預案,那么,風險將會為企業帶來足額的收益。
1.紡織業外貿風險的界定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風險便是時刻伴隨在人類周圍。現代意義的風險概念是起源與意大利,在17世紀從法國傳到了英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在19世紀時傳至美國,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美國的威雷特博士是最早對風險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學者,他認為,風險是關于不愿發生的時間發生的不確定不確定性質客觀體現。而在風險的后續研究中,各學派則根據自身不同的需要,賜予了風險不同的定義。
保險學認為,風險是損失的不確定性。雖然多數保險學者都傾向于認定風險與損失之間的關聯,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風險不僅要包括損失,還應包括收益。吳百福在其《國際貨運風險與保險》一書中就認為,風險是“人們在生產、生活或對某一事項作出決策的過程中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包括正面的效應和負面的不確定性。從經濟上講,前者為收益,后者為損失。”
最先從經濟學對風險進行界定的是美國學者海斯,他認為風險是損失發生的可能性,而奈特則認為,真正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有本質的區別。不確定性是指經濟行為中人面臨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經濟的活動的、無法充分準確預測的加以分析、預測的各種因素,而風險不僅取決于不確定性因素的大小,而且還取決與收益函數的性質。所以,風險是從是事后角度看得由于不確定性因素而造成的損失。
通過對前人的分析,我們認為,風險的定義是指由于不確定性造成的損失,而且這種損失也具有不確定性。
2.風險的特征。
風險有其自身發生發展的規律性,這就使得對風險的性質和特征的準確把握可以使我們更有效地管理風險。風險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是風險的最主要的特征,另外風險還存在不確定性、可測性、損害性、與收益的對稱性、發展性、潛在性和行為相關性等特征。
三、外貿風險的感知
雖然學術界對風險的研究門類繁多,但是根據風險是否依賴人的主觀心理,可以將風險分為主管風險和客觀風險。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風險事件的發生也會為主題帶來損失,但是如果行為主體能夠正確的對風險進行感知,則會大大降低風險時間發生時對行為主體造成的損失。
外向型紡織業,其目標市場是國際市場。由于空間距離大,使得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很難得到及時的處置,若處理不得往往會對相關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造成巨大的傷害。根據理論和實證資料的查閱,我們主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外向型紡織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感知。
1.宏觀環境風險
(1)政治風險。政治風險是指由于戰爭、革命、或政治騷亂所導致的國外市場政治不穩定性,從而使企業在過改過銷售減少的一種風險。
(2)政府政策風險。是指影響商業環境的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包括無法預測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價格控制、貿易壁壘水平的變化、國有化的威脅、政府規章制度變化和收入匯回國內的限制等法律法規的變動。
(3)宏觀經濟風險。通常包括經濟總水平和價格水平的波動。經濟總水平的變動的具體表現是匯率水平的變化和利率水平的變化。而價格是平的變動通常變現為通貨的緊縮或膨脹。
(4)社會文化風險。這主要是由于信仰、價值觀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導致的社會危機。社會危機有可能演化為政治或者政策的變動。當年西班牙消費者焚燒溫州鞋便是一個血的案例。
(5)自然災害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指影響經濟產出的自然現象。通常由于地震、臺風、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會導致物資供應不足。
2.中觀環境風險
中觀環境風險主要是從行業視角分析紡織企業在對外貿易過程中與同業企業的競合風險。
(1)投入品獲取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獲取足質足量的投入品,投入到生產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原料供應者處于壟斷位置,可以隨意調整供應原料的數量和價格。當前我國鋼鐵產業所面臨的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廠商供應所產生的原料獲取風險,以及石化企業在獲取中東和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方面的風險便是例證。作為紡織企業,若原料供應商減少絲線供應,或提高供應價格,都會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嚴重影響。
(2)消費市場風險。由于消費者需求的不確定性,所以行業產出品的銷售便存在一定風險。一旦消費者品味發生改變,抑或出現了優質的替代品,則產品的銷售就面臨減價或者增加企業庫存的風險。由于紡織品生產企業消費市場遠在他鄉,如果消費市場偏好發生轉變,而生產商沒有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那必然會面臨產品的銷售風險。
(3)競爭風險。是指紡織品生產企業競爭者的價格、經營戰略與其選擇市場的不穩定性,以及對本國和外國新進入者的威脅。
(4)技術風險。技術風險主要表現為技術創新的風險。如果紡織企業產品銷售過出現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則紡織企業在該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就會喪失,從而紡織企業的銷售收入會下降。
3.企業生產經營風險
企業生產經營風險主要從企業的內在環境分析企業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
(1)生產風險。主要是指由于不確定性因素所導致的產出的變化,例如機器失靈、員工罷工抑或是企業管理混亂所造成的。
(2)責任風險。指企業從原料采購到產品銷售過程中,由于擔負連帶責任、產品質量、環境破壞、員工身財產安全、消費者人生安全等責任而帶來的風險。由于企業是社會的企業,往往在獲取最大化利潤的同時要關注社會的各種問題,為災難提供援助、,從而造成企業盈利減少的風險。
(3)科研行為導致的風險。對于跨國企業而言,為了在國際市場上保持有力的競爭力,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用于研發工作,而研發自身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研發的結果具有不可確定性,一旦研發失敗,企業可能面臨大量損失。
(4)人力資源風險。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特別是對于外貿企業而言,由于趨理性的存在,企業的員工很可能為了獲取更過的收益而跳槽。這些員工找我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知識,若為競爭對手所用,必然會對企業的后續經營造成影響。
(5)交易風險。由于國際貿易往往以美元計價,這就使得紡織出口企業的銷售所得可能會因為匯率的頻繁變動而減少。另外,外貿企業與國外客商交易,很可能發生國外客商由于種種原因不按期付款或者拒付貨款的風險。
四、風險防范建議
前文從整體的角度對外向型紡織產業所面臨的各方面風險進行了梳理,設計方方面面的風險因素。但是,一般而言,由于企業起源有限,往往只能對有限的風險進行有限的防范,所以,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有選擇的建立適應自身發展的風險防范系統。
由于浙江紡織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多通過商或者自營出口,進入國際市場,這種國際市場進入方式被學者們稱為貿易型進入方式。此種國際市場進入方式具有資源承諾少、對東道國市場控制能力弱,但較少受到東道國政治、自然災害等風險因素的直接影響,相反,當東道國發生風險事件時,企業有很難有能力抗衡,因此,需要得到行業協會和政府的支持。
1.政府層面
政府或國家應該在維護貿易公平、創造寬松貿易環境等方面有更大作為,另外還要進一步轉變只能,采取有效地促使促進出口。但對于浙江省政府來說,由于權利有限了,只能通過制定相關的地方法規和設立相關的貿易基金促進紡織企業的對外貿易。
(1)建立健全相關貿易促進法規。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了保護我國外貿企業的利益,我國在國家層面制定了一些貿易政策。如2001年對外經貿合作部頒布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應訴規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外經貿部門《關于進一步采取措施鼓勵擴大出口的意見》等等,都為我國外貿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浙江省政府應當根據浙江紡織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保護紡織企業對外貿易。
(2)設立外貿基金。由于風險的不可避免性,所以企業對外貿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損失,所以政府應當組建相應的基金,為在對外貿易中發生損失的企業提供一定的補償。
2.行業協會層面
(1)發揮質量監督作用,提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所以一些不自覺的企業往往會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生產一些劣質產品,雖然這些產品在短期內可以為相關企業帶來收益,但是長此以往,會為地區整個行業帶來致命性風險。國外消費者將不再信任該地區的產品,最終使得該地區的廠商失去出口市場。因此,行業協會應當切擔當監督作用,督促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營造地區整體產業的外在形象,從而提高地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應對國際貿易爭端。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以時常出現,這給中國的出口企業造成了極大地創傷。為了減少反傾銷、反補貼等風險對浙江出口紡織企業造成的損失,浙江紡織業行業協會應當充當市場主體地位,組織涉案企業積極地籌備、應對來自國外的反補貼、反傾銷。
3.企業層面
(1)加強出口市場調查,充分掌握市場信息。外貿企業在進入出口市場前,應當充分分析來自該市場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政治的穩定性,東道國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政治穩定性等方面,做到胸有成竹。
(2)開展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進入世貿組織以來,由于浙江企業太看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市場份額,大規模集中化的進入,對這些國家的紡織產業造成了極大地沖擊,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這些國家紛紛對中國的紡織品采取了制裁措施,所以浙江企業應當將目標市場向多個國家和地區分散,減少因為依賴單一市場所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馬媛.對外貿易風險的成因與防范[J].統計與決策,2007
到2004年12月31日,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目前在紡織品與服裝貿易中實行的配額制將“壽終就寢”,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自由貿易。
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配額的消亡,自由貿易的興起,將對全球紡織品與服裝貿易產生兩個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首先,有一些觀點認為:國際現有的100多個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國將急劇減少。專家預計,短期內這一數量將減少一半左右。而10年后,世界上有競爭力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國僅有10幾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國,而像菲律賓、斯里蘭卡等這樣的國家將逐步失去其在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中的市場份額。其次,隨著配額費用的取消,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的價格將大幅度下跌。為在沒有限制、充滿競爭的新市場中維持市場份額,一些小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國,在其政府出口補貼的扶持下,將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價格下跌,加上近期國際市場對紡織品與服裝需求的不斷下滑,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更多的紡織企業停產或倒閉。
山雨欲來風滿樓。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實行,對中國和世界各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各國如何應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則是國內外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焦點。在2004年3月29日于北京召開的“全球紡織經濟論壇”上,本刊記者就這一問題與國內外專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
以新型工業化應對競爭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高度重視自己對WTO所承擔的義務。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對本刊記者表示:“紡織品與服裝轉向新的自由貿易次序必然帶來種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出現一些貿易爭端和摩擦是難以避免的,需要積極發揮政府和民間組織在不同層面的協商作用來解決,進而增進了解。中國紡織服裝業不能接受任何違背WTO《紡織品與服裝協定》紡織品一體化原則的限制措施,堅決反對曲解和濫用對中國紡織品實施特別限制措施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這些做法所傷害的不僅是中國1800萬紡織服裝產業工人,以及中國農民和大批失業人群,而且也必將損害世界更多的消費者利益和喪失大量國際商機,結果必然是多虧的格局。”
面對紡織與服裝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競爭,杜鈺洲表示中國必須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盡快完成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他說:“應對后配額時代必然出現的全球加工能力過剩、利潤空間縮小、技術競爭激烈,以及國內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種種矛盾和困難,中國正在大力推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我們要抓住三個結合點,一是全面提高產業整體質量,著眼于產品高性能、高功能和高文化品位及環保約束,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完善行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建立全行業服務性檢測系統;二是全面提高產業創新能力,依靠增加先進的技術裝備,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加強研發能力,提高隊伍素質,增強創新能力,注重產學研結合,培育企業核心技術和優勢品牌,加強對國內國外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們已向全行業包括外資企業提出圍繞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以及降低消耗、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具有普遍意義的攻關項目,鼓勵以各種配套合作方式,推進產業的全面進步;三是全面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以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的生產過程、營銷過程和管理過程,加快行業和企業信息化建設,增強對全球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和市場細分能力,提高與世界各國同行廣泛合作的關系。”
貿易自由化的道路不平坦
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取消配額后,紡織與服裝出口國是否就高枕無憂了?事實并不如此簡單。以世界紡織與服裝最大的進口國美國來說,它絕不會向中國等出口大國敞開大門。美國福萊國際傳播咨詢公司公共政策與政府關系子公司副主席約翰遜對本刊記者反映:“從傳統上說,由于受配額和其國內保障法案的保護,美國紡織業不會任意訴諸于貿易救濟法。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也需要高額費用和服裝產業的合作。美國服裝生產商也從海外采購產品,因此他們并不愿意和國內面料生產商在服裝反傾銷案中合作,這也是美國國內執行貿易救濟案的一個重要障礙。但是,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也盡管美國紡織業不愿任意申請反傾銷案,但在必要的時候,他們還是愿意這樣做的。例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些反傾銷案件就迫使出口國重新加入了《多邊纖維協議》。”
約翰遜對本刊記者說:“紡織品與服裝國際貿易配額即將被取消,而近年來美國紡織業根據《紡織品和服裝協定》第六條申請的保障措施也并不成功,但美國紡織業別無選擇,只能通過反傾銷案和保障措施尋求救濟。事實上,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已于近期在國會證言中表示要采取這些措施,并援引‘隨著紡織品服裝數量限制的取消,混戰必將發生’闡述反傾銷法案的重要性,敦促布什總統不要在多哈談判中削弱該救濟法。”
據記者了解,在申請費用昂貴的反傾銷案前,美國紡織業往往會尋求政治救濟。鋼鐵工業曾施壓迫使布什政府采取限制鋼鐵進口的保障措施,美國紡織業也會尋求同樣的政治保護。例如,美國紡織制造商協會要求布什政府對低價亞洲紡織品服裝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
雖然這不是反傾銷案成立的合理條件,但它為某些政治意圖提供了正當理由。根據《伯德修正案》(該修正案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已歸為不合法方案),這樣的求助可能會通過法律手段獲得一些救濟補償。在2004配額終止年的總統大選中,紡織生產商很容易利用杠桿作用贏得總統候選人在貿易政策上的讓步。事實上,如果這些紡織生產商不采取這樣的行動倒是出乎人們的預料。很明顯,美國政治在對中國實施保障措施的決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專家估計,今年美國將會實施更多的保障措施,其范圍可能包括襪子、手套、嬰兒裝和玻璃纖維產品。
國際上普遍認為,配額取消后,中國將是美國市場的最大獲益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計中國紡織品在沒有任何限制的美國市場的份額將增加2倍,達到30%。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有可能采取的貿易救濟措施將會是中國入世協議中與美國簽署的紡織品特別保障條款。該條款至2008年有效。根據該條款,如果美國發現有進口產品“造成市場擾亂、或有威脅而阻礙該類產品的正常貿易秩序”,美國可采取有效期長達一年的進口限制措施。在中美WTO協議中也規定了有效期12年的一般產品保障措施條款,根據該條款可采取長達3年的保障措施,但與前者的紡織品保障條款相比,該條款因較難滿足條件而難以付諸于實施。然而,如果與WTO保障措施中的規定相比,該條款還是比較容易付諸實施的。我們預計在2009年前,美國紡織業將主要訴諸紡織品保障條款,之后將轉向較難實施的一般產品特殊保障條款,其中也不乏會有一些反傾銷案。
在美國零售商和進口商看來,這些保障措施的執行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不可避免性為中國紡織品生產商和進口商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盡管美國會根據紡織品特別保障條款對中國采取特別保障措施,但反傾銷至今還是最主要的貿易救濟手段。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反傾銷案的第一目標,2001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有48例。在美國也是如此,中國已經取代日本和韓國成為美國反傾銷案的主要目標。在紡織品配額取消后,這樣的趨勢只會愈演愈烈。
約翰遜最后說:“美國貿易救濟案已變得復雜化和政治化,其程度是全球最復雜的。這些程序是不斷變化的,并要求了解具體條例、規則、訴訟終止和法庭裁決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發現在今年紡織業和其他產業的案件中,帶有政治色彩的案件越來越多。根據美國法律,各行業可以很容易地申請貿易救濟。這些案件的門檻很低,有關機構也沒有權利否決這些案件的啟動。一旦滿足條件,這些案件必須啟動。
關鍵詞:紡織工程;技術重要性;相關問題;
中圖分類號:J5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世界先進紡織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紡織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論文論述了紡織工程的技術的重要性,和紡織工程存在的一些問題。
1. 紡織工程技術的重要性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這足以說明紡織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 裝飾織物及其配套產品涉及的范圍也日趨廣泛, 地毯、窗簾、名人字畫、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體化展示著它的獨特風格。就連客車、客機、客輪的內部裝飾也為開拓裝飾配套產品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大都市文化娛樂設施的興起, 更期待紡織裝飾品為它們精心裝扮。
紡織技術在產業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航天技術、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動態領域中均有應用, 如: 運載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輻射遮蔽物、防輻射工作服、各種交通工具的輔助、裝飾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礦、農業、林業等技術的增強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設備安裝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傳音、節能等材料及各種休息、娛樂場所的有關設施; 用于機械、電氣、電子及復合材料工程; 用于醫療、醫藥、保健及公共衛生設施, 紡織品的潛在發展勢頭難以估量, 紡織專業的前景更是一片藍天。
2紡織工程技術的發展
紡織業的發展在如今看來是一發不可收拾。它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用途。這還要追蹤到20世紀的那兩次改革。是它們把紡織產業制造技術徹底改變了。.前20 世紀40年代的產業革命給紡織送來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學, 這一高新技術使紡織品的產品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那時候起, 研究人員學會了怎樣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適用的纖維和產品。
而在20世紀70年代, 則給紡織送來了基于智能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現代制造技術, 使紡織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過去, 開發一個新的提花布, 從設計到生產大約需時15天-20 天, 而現在由于數碼紡織技術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過去, 生產一種新印花布, 從花型設計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數天或數十天, 而且還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現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也只要十多分鐘就能完成。
目前, 這些新技術、新產品雖還處在不斷取代、完善及豐富的過程中, 但普及不會超過10 年-20年。現在企業界感到最急于解決的倒是怎樣培養出一批能夠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創新技術的專業人員的問題, 除了其質量還要數量。
3紡織工程存在的問題
3.1廢水
紡織廢水主要包括印染廢水、化纖生產廢水、洗毛廢水、麻脫膠廢水和化纖漿粕廢水五種。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印染企業每天排放廢水量約300~400萬t,印染廠每加工100 m織物,將產生廢水量3~5 t。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所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具有以下特點:(1)COD變化大,高時可達2000~3000 mg/L,BOD也高達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還原染料廢水pH可達10以上。(3)色度大,有機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劑及漿料,廢水粘性大。(4)水溫水量變化大,由于加工品種、產量的變化,可導致水溫一般在40 ℃以上,從而影響了廢水的處理效果。
3.2 廢氣
紡織行業的廢氣主要來自行業內的約兩萬臺鍋爐,這些鍋爐總蒸汽容量約為6萬t,其中煙塵排放達標的鍋爐約占總數的85%。這些鍋爐絕大多數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為燃料,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燒廢氣、二氧化硫和煙塵,嚴重污染了環境。
紡織廢氣的另一主要排放源來自紡織生產工藝過程。紡織工業生產工藝排放的廢氣主要來自于化學纖維尤其是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化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氫為合成原料,由于工藝原因和過程控制的不徹底,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廢氣的排放。
3.3 噪聲
噪聲污染是紡織行業尤其是棉紡織行業目前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棉紡織廠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織機,廠內噪聲達90~106 dB(A),而人耳對噪聲的最大允許值僅為85 dB(A)。紡織車間的環境噪聲平均在100~105 dB(A),超過了人耳對噪聲的容許極限,故對工人聽力損害特別嚴重,聽力損傷可由聽力下降逐漸發展為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還可引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等多種癥狀。有報告顯示,噪聲對紡織工人健康影響主要臨床表現為耳鳴、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衰退、聽力下降、心電圖異常等癥狀,嚴重威脅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強噪聲環境下還會出現行為功能損害、視覺反應時間延長、閱讀能力下降、思維受影響等癥狀,這些癥狀將隨時間變化愈加明顯。
4應采取的對策
4.1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法規法律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中國加入WTO,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環境質量標準與國外相差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紡織和服裝產品的出口。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建立綠色通道。同時,還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紡織企業的偷排超排行為依法進行處罰,對污染問題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小型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的措施,對一味發展經濟不顧環境的地方保護行為進行打擊,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和企業大力扶持,鼓勵和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綠色消費。
4.2采取多種措施推進環保。國家應發揮自己的政策指導、宏觀調控職能,運用經濟手段對推行環保產品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弱勢環保企業予以扶持,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運用政策手段來調整紡織產業的布局,對存在污染問題的“三資企業”和生產設備與技術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環境影響評價,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堅決不能引進。合理征收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加大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藝和落后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高效低耗的節能環保設備,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燃煤鍋爐的比重。在稅收方面對環境產品和企業進行適當的減稅甚至免稅。
5紡織業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 紡織業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從1978年的300萬噸發展到目前的近1000萬噸, 居世界第一位, 紡織品曾多年居全國出口商品之首。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 全國現有中等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2萬余家, 2001年紡織工業總產值(不變價) 8895億元, 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 5%;紡織品服裝出口533億美元以上, 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201% ; 實現利潤268億元, 占全國工業利潤的58%。
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 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 僅1999 年,紡織品出口創匯達480億美元, 是僅次于機電出口產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現在, 我國進入WTO無疑將給紡織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已有專家做過預測, 中國加入WTO 以后, 紡織品出口將大幅度增加, 紡織業將是我國得益最大的工業, 其就業需求將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6%以上。
6結語
總之,從改革開放至今, 紡織雖然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國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國制造的服裝。這幾年, 中央采取棉紡壓錠的措施, 許多入都誤以為這是一個產業不景氣的信號, 但實際的情況是從壓錠以來, 通過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紡織制造能力已遠遠超過了原有的紡織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長, 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許多新興的紡織工業區(城), 簡直可以說是星羅棋布, 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我國紡織工業正處在非常好的發展時期, 內、外兩個市場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要努力提高我國紡織品質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國紡織品標準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化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一、我國紡織業的優勢分析
據統計,我國擁有近1300萬噸纖維資源和占世界25%的纖維加TI業體系,同時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棉花產量一直位于世界首位,占世界的棉花總產量的1/4左右。‘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繭絲生產國,擁有全球70%左右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勞動力方面,我國勞動力價格和整體素質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相對于美國,日本等國、我國紡織品出口勞動力成本僅為美國的1/20,日本的1/3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對勞動者素質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在教育方面不斷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可以建立高素質人才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是傳統的紡織服裝生產大國,勞動力資源充沛,在長期的發展中培養了相當大部分的經營管理人員。這是我國紡織業的寶貴財富。
二、我國紡織業的劣勢分析
我國紡織品總體技術含量低,缺乏設計創新能力。我國紡織企業在創新研發方面投入嚴重不足,產品結構不合理。在歐美國家。紡織品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到企業銷售總額的3%~5%,部分企業高達10%。而我國紡織行業的投入比例僅為0.7%~1%。
我國紡織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沒有自己的大品牌,國內高端市場大多數被國外品牌占領。我國應大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努力發展中高檔產品,而不局限于現在的“大路貨”,積極完善產品結構,使自己的品牌走出中國,面向世界。
我國的企業結構是較不合理的“紡錐”型。而國外則是“啞鈴”型。即重視兩頭,一頭是產品開發和設計。一頭是市場營銷網絡,在兩頭的員工要超過生產線上的人數;而我國的企業結構則大多數人都集中在市場營銷方面。而忽視了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這將阻礙我國紡織品的長期發展,把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局限在加工貿易,貼牌生產等領域,從而無法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面臨的機遇
我國是紡織品出口大國,配額的取消。給我國紡織品貿易帶來了春天,“后配額時代”帶給我國紡織服裝業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我國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全面發展我國的紡織品貿易。
(一)擁有更多的貿易機會
配額取消后,國際紡織品貿易市場逐漸進入了一個自由貿易時代,在國際市場我國將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成本將降低
長期以來,配額作為一種稀缺資源。一直供不應求。有時會被少數炒家倒賣獲利.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現在,配額取消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成本降低了。國際競爭力增強了。
(三)促進中國紡織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在無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貿易面臨的市場將是一個更加合理、更加公正的國際貿易舞臺,在這個環境之中,中國紡織業可以更加健康的向前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面臨的挑戰
中國是紡織品出口大國,配額取消后,中國大量的低成本紡織品將如潮水般涌入世界市場。對于各國的紡織品行業都將造成或大或小的沖擊。這樣一來,他國必將以危害本國紡織品行業為由.對我國的紡織品貿易采取防范措施。例如技術貿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SA8000等。
(一)技術貿易壁壘(TBT)
該措施是指一國以維護股價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證出口產品質量。防止欺詐行為等原因而采取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應對措施。科技進步為技術貿易壁壘創造了條件,發達國家以其較高的技術水平,根據他的技術法規和標準設定了壁壘。這給生產者和出口國都造成了困難,對我國的紡織品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反傾銷
我國紡織品成本較低,因此價格比較便宜。進口國就有可能以我國紡織品價格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為由。對我國紡織品進行反傾銷行動。自從我國加入WTO。據世貿組織統計.從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國方反傾銷立案中涉及中國產品的調查占總數的1/7左右。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配額取消.我國將面臨更多的反傾銷案件的調查。面對更多的貿易摩擦。
(三)綠色貿易壁壘
20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和嚴重性,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生存危機之一。特別是1992年。100多個國家的首腦通過了《里約宣言》。承諾把走可持續發展作為國際社會的未來長期發展戰略,它標志著人類文明開始向被稱為“綠色文明”的生態經濟文明發展。同樣,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也意識到紡織品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紡織品產品的安全性。生態紡織品的概念應運而生。最具權威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是Oeko-Tex Standard。它規定了在紡織品,服裝及輔料上可能存在的已知有害物質及其允許指標,包括:ph值,甲醛、重金屬、殺蟲劑、有機錫化物、綠化苯酚、PVC增塑劑、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致密染料、綠化苯和甲苯,色牢度等項目。后配額時代的綠色貿易壁壘是我國紡織品出口面臨的新的挑戰和障礙。
(四)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SA8000是社會責任標準的簡稱,與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及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類似,是一套第三方認證機構獨立審核的國際標準。SA8000主要在童工。強迫勞動。安全衛生,結社和集體談判,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及管理體系等9個方面進行了規范。SA8000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的一些責任,例如工作環境。公共健康與安全。員工培訓,薪酬,工會利益等,都制定了最低的要求,因此它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影響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