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土壤肥力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肥力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肥力概念

    第1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 綠肥 在林業生產中 增加土壤肥力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 S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140-01

    一、綠肥的概念及特點

    壓青用的鮮綠植物稱為綠肥,作為綠肥栽培的植物稱為綠肥作物。通常以豆科為主。綠肥除能提高土壤肥力外,更突出的是能增加土壤中N素含量,在農業、林業生產中利用歷史久遠,肥田增產,效果顯著,深受群眾歡迎。發展綠肥,可以以地養地,做到用養結合,最大的優點是投資小,見效快,增產多,收益大,是一個解決肥源的重要途徑,尤其在寧南山區林業生產中解決土壤肥力,加快發展更為重要。

    二、我區林業生產用地現狀

    原州區地處寧夏南部,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山、谷、塬、臺、丘陵、溝壑等地形縱橫交錯,氣海撥2000m-2304m,無霜期約120d左右,年降雨量約350-450mm,干旱少雨,風多,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局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時常發生。現有可耕地11.4萬畝,林業用地除川區特色經濟林產業2萬多畝外,其余大部分為25度以上的退耕還林區、生態移民植被恢復等山區,由于地形起伏,變化復雜,在多雨季節常有水土流失現象發生,造成土層薄、質地粗、肥力低的惡果。治山治水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改變質地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是培養土壤,促進土壤熟化和林業大發展的基本工作。

    三、綠肥在林業生產中的作用

    1.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各種林業用地增施熟化的有機肥以成為一句空話,廣泛使用化學肥料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造成環境污染,而綠肥的推廣使用具有投資小、方便、省工、效益高等優點,是我區林業生產中改良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苗圃地實行輪作倒茬,種植綠肥,營林上采用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種植綠肥樹和林糧間作等等,都是生物養地、養用結合的好辦法。現將綠肥在林業生產中的作用敘述如下:

    2.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質

    新鮮綠肥中有機質含量約為10-15%,據有關實驗,在有機質含量1.24%的土壤上,種植三年紫云英后,有機質含量提高到1.45%。土壤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可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率。腐殖質與土壤中的部分礦物膠體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無機復合膠體,土壤中的有機無機膠體,密切影響土壤的保肥、保水和透氣等,充分顯示了綠肥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

    3.增加土壤養分

    豆科植物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一畝苜蓿能固定14.8斤氮素,草木犀固氮17.34斤,混合牧草固氮18.08斤。豆科植物具深長的根系,尤其是主根入土深達3-5m,能吸收下部土層中養料并集于表土層。綠肥根部分泌的酸類物質,以及施用綠肥分解后產生的碳酸和有機酸,能使土壤中難容性礦物質養料變成可溶性。

    4.保持水土作用

    在坡地或沙荒地種植綠肥,結合其他保土措施,可以提高保持水土和固定砂丘的功效。這是由于綠肥覆蓋避免雨水的直接打擊、阻止多余水分的流動,減輕沖刷力量。綠肥的根系發達,入土深,起到固定土壤,減弱侵蝕力量,使用綠肥后,土壤團粒增加,提高了蓄水保水能力,減弱了地表徑流。據實驗,未種草木犀的地,每年每畝流失9,612,4kg水,沖走土壤177,1kg。在坡地、溝內種植紫花苜蓿,能有效地保持水土。

    四、綠肥的種類

    1.綠肥的種類很多,分豆科、非豆科綠肥作物,按生長季節可分為夏季和冬季綠肥作物。還有多年生綠肥作物以及木本綠肥作物等。原州區常見綠肥作物主要有:夏季綠肥:綠豆、馬料豆;冬季綠肥:大麥、紫色豌豆、油菜;多年生綠肥:紫花苜蓿、紫穗槐。

    2.綠肥作物的利用方法 翻壓綠肥作物,最好時期是在盛花期稍前進行,因為這時莖葉幼嫩,易于分解,養分含量高,收割或就地翻壓土中。埋的深度要淺,一般6-9cm左右,但蓋土要嚴,否則綠肥分解慢,還容易漏風跑墑。新鮮綠肥在土壤中腐爛需15-20d,腐爛過程中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氣,并生成一些還原性有毒物質和有機酸類,最后分解成礦質養料并形成腐殖質。所以,綠肥在分解時期對種子的發芽和植株的生長都是不利的。因而苗圃要在壓青兩周左右進行播種或移植,綠肥每畝用量2000斤左右。

    綠肥在苗圃或特色經濟林行間可以進行輪作和套種,在幼林地上套作或間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林木生長,尤其是間作豆科綠肥效果更為顯著。但在間作綠肥時,也要避免綠肥和林木爭水、爭肥影響林木生長。

    參考文獻

    [1]《林業科技》1982年04期沈積坤撰寫的《綠肥作物對苗圃土壤肥力的影響》。

    第2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1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Soildegradation)是指在各種自然,特別是人為因素影響下所發生的導致土壤的農業生產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環境調控潛力,即土壤質量及其可持續性下降(包括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喪失其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特征的過程,包括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退化過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質量(Soilquality)則是指土壤的生產力狀態或健康(Health)狀況,特別是維持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持續土地利用及環境管理、促進動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質量的核心是土壤生產力,其基礎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維持植物生長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帶有明顯的響應主導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另一方面,人類活動也深刻影響著自然成土過程,改變土壤肥力及土壤質量的變化方向。因此,土壤質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個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動態過程。根據土壤退化的表現形式,土壤退化可分為顯型退化和隱型退化兩大類型。前者是指退化過程(有些甚至是短暫的)可導致明顯的退化結果,后者則是指有些退化過程雖然已經開始或已經進行較長時間,但尚未導致明顯?耐嘶峁?/P>

    2全球土壤退化概況

    當前,因各種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問題,已嚴重威脅著世界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據統計,全球土壤退化面積達1965萬km2。就地區分布來看,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亞洲、非洲土壤退化尤為突出,約300萬km2的嚴重退化土壤中有120萬km2分布在非洲、110萬km2分布于亞洲;就土壤退化類型來看,土壤侵蝕退化占總退化面積的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級來看,土壤退化以中度、嚴重和極嚴重退化為主,輕度退化僅占總退化面積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評價(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研究結果[3~6]顯示,土壤侵蝕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蝕影響占56%,風蝕占28%;至于水蝕的動因,43%是由于森林的破壞、29%是由于過度放牧、24%是由于不合理的農業管理,而風蝕的動因,60%是由于過度放牧、16%是由于不合理的農業管理、16%是由于自然植被的過度開發、8%是由于森林破壞;全球受土壤化學退化(包括土壤養分衰減、鹽堿化、酸化、污染等)影響的總面積達240萬km2,其主要原因是農業的不合理利用(56%)和森林的破壞(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總面積約83萬km2,主要集中于溫帶地區,可能絕大部分與農業機械的壓實有關。

    3我國土壤退化狀況

    首先,我國水土流失狀況相當嚴重,在部分地區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據統計資料[7],1996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83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9%。僅南方紅黃壤地區土壤侵蝕面積就達6153萬km2,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1/4[8]。同時,對長江流域13個重點流失縣水土流失面積調查結果表明,在過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蝕面積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勢不容樂觀。

    其次,從土壤肥力狀況來看,我國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一般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水田低,<1%的就占31.2%;我國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區)嚴重缺氮面積占其耕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積為67.3萬km2,其中有20多個省(區)有一半以上耕地嚴重缺磷;缺鉀土壤面積比例較小,約有18.5萬km2,但在南方缺鉀較為普遍,其中海南、廣東、廣西、江西等省(區)有75%以上的耕地缺鉀,而且近年來,全國各地農田養分平衡中,鉀素均虧缺,因而,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趨勢;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10]。對全國土壤綜合肥力狀況的評價尚未見報道,就東部紅壤丘陵區而言,選擇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鉀、速效鉀、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層土壤厚度等11項土壤肥力指標進行土壤肥力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響,處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級的土壤的面積分別占該區總面積的25.9%、40.8%和 33.3%,在廣東丘陵山區、廣西百色地區、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區肥力退化已十分嚴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問題也十分嚴重。以南方紅壤區為例,約20萬km2的土壤由于酸化問題而影響其生產潛力的發揮;化肥、農藥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斷加劇,在部分沿海地區其地下水硝態氮含量已遠遠高于WHO建議的最高允許濃度10mg/l;同時,在一些礦區附近和復墾地及沿海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也相當嚴重[8]。

    4土壤退化研究進展

    自1971年FAO提出土壤退化問題并出版“土壤退化"專著以來,土壤退化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第一次與土地退化有關的全球性會議——聯合國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會議于1977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聯合國環境署(UNEP)又分別于1990年和1992年資助了Oldeman等開展全球土壤退化評價(GLASOD)、編制全球土壤退化圖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評估的項目計劃。1993年FAO等又召開國際土壤退化會議,決定開展熱帶亞熱帶地區國家級土壤退化和SOTER(土壤和地體數字化數據庫)試點研究。在1994年墨西哥第15屆國際土壤學大會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熱帶亞熱帶的土壤退化問題倍受與會者的重視,不少科學家指出,今后20年熱帶亞熱帶將有1/3耕地淪為荒地,117個國家糧食將大幅度減產,呼吁加強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復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動態數據庫、退化指標及評價模型與地理信息系統、退化的遙感與定位動態監測和模擬建模及預測、土壤復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統恢復重建的專家?霾呦低車妊芯糠矯嬗辛誦碌姆⒄埂9仕簾3盅Щ嵋燦?nbsp;1997在加拿大多倫多組織召開了以流域為基礎的生態系統管理的全球挑戰國際研討會,從生態系統、流域的角度探討土壤侵蝕等土壤退化等問題。而且,國際土壤聯合會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別在土耳其和泰國舉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為主題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土地退化會議,并在第一屆會議上決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組專門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屆會議上則對土壤退化問題更為重視,并有學者倡議將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學的高度來認識,并決定于2001年在巴西召開第三屆國際土壤退化會議[12]。同時,在亞洲,由UNDP和FAO支持的“亞洲濕潤熱帶土壤保持網(ASOCON)”和“亞洲問題土壤網”也在亞太土地退化評估與控制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總的說來,國際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①從土壤退化的內在動因和外部影響因子(包括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評價指標及分級標準與評價方法體系;②從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過程與本質及機理;③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結合定位動態監測,?芯扛骼嗤寥勞嘶難荼涔碳胺⒄骨饗蠔退俾剩⒍云浣心D夂馱猓虎懿嘀厝死嗷疃ㄌ乇鶚峭戀乩梅絞膠屯寥讕芾澩朧┒醞寥勞嘶屯寥樂柿坑跋斕難芯浚⒔寥勞嘶睦礪堊芯坑臚嘶寥賴鬧衛硨涂⑾嘟岷希型戀馗錄際鹺屯寥郎δ鼙;氖匝槭痙逗屯乒悖虎葑⒅卮臣際酰ㄒ巴獾韃欏⑻錛涫匝欏⑴柙允匝欏⑹笛槭曳治霾饈浴⒍ㄎ還鄄饈匝櫚齲敫咝錄際酰ㄒ8小⒌乩硇畔⑾低場⒌孛娑ㄎ幌低場⒛D夥掄妗⒆蟻低車齲┑慕岷希虎藪由緇峋醚Ы嵌妊芯客寥勞嘶醞寥樂柿考捌瀋Φ撓跋臁?/P>

    我國土壤學研究工作在過去幾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發生、分類和制圖(特別是土壤資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特別是土壤肥力性狀);土壤資源開發利用與改良(特別是土壤培肥,鹽漬土和紅壤的改良等)等方面。這些工作雖然在廣義上與土壤退化科學密切相關,但直接以土壤退化為主題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10多年,其中又以熱帶亞熱帶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較為系統和深入,并在80年代參與了熱帶亞熱帶土壤退化圖的編制,完成了海南島1∶100萬SOTER圖的編制工作。9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結合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專題“南方紅壤退化機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東部紅壤地區土壤退化的時空變化、機理及調控對策的研究”任務,將宏觀調研與田間定位動態觀測和實驗室模擬試驗相結合,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將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相結合,將時間演變與空間分布研究相結合,將退化機理與調控對策研究相結合,對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退化的基本過程、作用機理及調控對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8、13]:①初步定義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闡明了紅壤退化的基本過程、機制、特點。②在土壤侵蝕方面,利用遙感資料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編制了東部紅壤區1∶400萬90年代土壤侵蝕圖與疊加類型圖及典型地區70、80、90年代疊加土壤侵蝕圖,并在土壤侵蝕圖、土地利用圖、土壤母質圖等基礎上,編制了1∶400萬土壤侵蝕退化分區概圖;對南方主要類型土壤可蝕性K值進行了田間測定,并利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和校正的Wischmeier方程,計算我國南方主要類型土壤可蝕性K,編制了相關圖件。③在肥力退化機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紅壤區土壤肥力數據庫,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評價的嘗試,并繪制了紅壤退化評價有關圖件;將養分平衡與土壤養分退化研究相結合總結了我國南方農田養分平衡10年變化規律及其與土壤肥力退化的關系,認為土壤侵蝕、酸化養分淋失等造成的養分赤字循環及養分的不平衡是土壤養分退化的根本原因;應用遙感手段及歷史資料,編制了0~20cm及0~100cm土層的土壤有機碳密度圖,探討了紅壤有機碳庫的消長與轉化及腐殖質組成性質的變化規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紅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減的實質是磷素的雙核化和向固相的擴散,解決了紅壤磷素退化的實質問題。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紅壤的酸化特點,根據土壤的酸緩沖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級標準,進行了紅壤酸敏感性分級和分區,首次繪制了有關地區土壤酸敏感性分區概圖;采用MAGIC模型,并進行校正對我國紅壤酸化進行預測,揭示紅壤酸度的時空變化規律;并在作物耐鋁快速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參數對重金屬的土壤污染進行了綜合評估,建立了綜合污染指數(CPI)值的計算方法,對不同地區的污染狀況進行了評估,繪制了重金屬污染概圖;應用農藥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數(Kd)和半衰期(t1/2)及基質遷移模式,闡明了土壤農藥污染的機理;在重金屬污染對土壤肥力的影響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重金屬污染可降低土壤對鉀的保持能力,促進鉀的淋失;而對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與其催化降解和循環相關的酶的活性。⑥紅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區域治理調控對策,“頂林—腰果—谷農—塘魚”等立體種養模式等,并對一些開發模式進行示范和評價。

    然而,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復雜多樣,地區間差異明顯。各類型區在農業和農村發展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各種資源環境退化問題,有些問題是全區共存的,有些則是特定類型區所特有的。過去的工作僅集中于江南紅壤丘陵區,而對其它地區觸及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單項指標及單個過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對退化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夠。同時,在合理選擇堿性物質改良劑種類、提高經濟效益以及長期施用改良劑對土壤物理、化學,特別是生物學性質的影響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對耐酸(鋁)作物品種的選擇研究也亟待加強。此外,對其它土壤退化問題,如集約化農業和鄉鎮企業及礦產開發引起的土壤及水體污染、土壤生物多樣性衰減等問題,尚未開展系統研究。

    5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個非常綜合和復雜的、具有時間上的動態性和空間上的各異性以及高度非線性特征的過程。土壤退化科學涉及很多研究領域,不僅涉及到土壤學、農學、生態學及環境科學,而且也與社會科學和經濟學及相關方針政策密切相關。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外的大多數研究工作偏重于對特定區域或特定土壤類型的某些土壤性狀在空間上的變化或退化的評價,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類型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評價方法論及評價指標體系定量化、動態化、綜合性和實用性以及尺度轉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處于探索階段。

    我國土壤退化研究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進展,但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為此,作者認為,今后我國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應從更廣和更深的層次上系統綜合地開展土壤退化的綜合評價與主要退化類型農業生態系統的重建和恢復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環境退化方向拓展。具體來說,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1)土壤與土地退化指標評價體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評價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類型的單項和綜合評價指標、分級標準、閾值和彈性,定量化的和綜合的評價方法與評價模型等;

    (2)土壤退化的監測與預警系統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監測研究網絡,對重點區域和國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類型、范圍及退化程度進行監測和評價,并進行分類區劃,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據;

    (3)土壤與土地退化過程、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重點研究幾種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蝕、土壤肥力衰減、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鹽漬化等)的發生條件、過程、影響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經濟的)及其相互作用機理;

    (4)土壤與土地退化動態監測與動態數據庫及其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監測網點或基準點(Benchmarksites)的選建、3S(GIS、GPS、RS)技術和信息網絡及尺度轉換等現代技術和手段的應用與發展、土壤退化屬性數據庫和GIS圖件及其動態更新、土壤退化趨向的模擬預測與預警等方面的工作;

    (5)土壤退化與全球變化關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與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污染、溫室氣體釋放等;

    (6)退化土壤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主要包括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專家系統等技術,研究和開發適用于不同土壤退化類型區的、以持續農業為目標的土壤和環境綜合整治決策支持系統與優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態系統類型土壤質量恢復重建的關鍵技術及其集成運用的試驗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決策咨詢和示范樣板;

    (7)加強土壤退化對生產力的影響及其經濟分析研究,協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續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參考文獻

    1RLal.Soilqualityandsustainability[A].In:

    RLal,WHBlum,CValentine,etal.Methodsfor

    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C].USA:CRCPress

    LLC,1998,17~30.

    2趙其國,孫波,張桃林.土壤質量與持續環境I.土壤質量的定義及評價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GLASOD.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Z].Worldmaps.

    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andPUNE,

    1990.

    4OldemanLR,Engelen,VWPVan,etal.Theextent

    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Z].Annex5“World

    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An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1990.

    5OldemanLR,HakkelingRTA,SombroekWG.

    World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

    degradation[Z].Anexplanatory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andPUNE,1991.

    6OldemanLR.Theglobalextentofsoil

    degradation[A].In:DJGreenland,ISzabolcs.

    SoilResilienceandSustainableLandUse[C].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UK,1994,99~118.

    7中國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年鑒[Z].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8張桃林.中國紅壤退化機制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9紅黃壤地區農業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專題協作組.紅黃壤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

    10魯如坤.土壤—植物營養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

    11孫波,張桃林,趙其國.我國東南丘陵區土壤肥力的綜合評價[J].土壤學報,1995,32(4):362~369.

    12CAnecksamphant,CCharoenchamratcheep,T

    Vearasilp,etal.ConferenceReportof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Degradation[R].

    第3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農林復合經營;重要意義

    1 農林復合經營的概念

    農林復合經營是一個專用名詞。它是有目的地采用時空排列把多年生木本植物與1年生作物或牧草等組合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構成一個生產多產品,充分利用土地潛力,保持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平衡的高效能復合生態系統。

    2 農林復合經營的作用

    復合農林經營不是農業和林業的簡單相加,它的實質是在考慮森林的作用和效益的基礎上,發揮林、農二者有機結合的相輔相承的作用,以至成為一種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新意的產業結構。這在系統學理論上將會出現增益作用,產生增益效益,即是1+1>2的效果。

    3 農林復合經營的重要意義

    農林復合經營不僅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可觀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社會效益,更使生態景觀得到了極大改善。研究表明,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建成后,對農業生態環境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特別是對局部小氣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降塵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1]。還有研究表明,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戰略措施[2]。

    3.1 生態效益 農林復合經營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風、凈化空氣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行農林復合經營后,樹冠能有效地攔截降雨,從而改變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農作物構成的地表覆蓋物還可降低雨滴的沖擊力及片蝕,同時枯落物也是土壤養分來源之一,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增大土壤團聚體大小、穩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滲透性,減少土壤水分和養分的流失,從而改善林下層農作物的生長環境[3]。森林資源在調節氣候、水土保持、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生態價值,是難以用經濟價值來估算的,同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宜林地,大力開展更新造林,加速培育速生豐產林,改造低價林、劣質林,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2 經濟效益 農林復合經營是以系統性、社會經濟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長短利益結合為原則,根據經營目的主要從物種組成、空間結構及時間變化等方面來設計的,因此農林復合經營可實現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標,促進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間農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間、氣候和土壤等資源,可取得近期經濟效益,達到以短養長;同時對林下農作物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撫,改善了幼樹的生長環境,提高了幼樹的成活率,也可降低撫育成本。

    3.3 社會效益 林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產生的作用和效益,促進了農、牧、漁、副等其他農業部門的存在與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可充分發揮剩余勞力的作用,實行集約經營,使單位土地上達到高產出的目的。由此可見,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終目的都是增加收入,以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主要是通過土壤肥力的變化,侵蝕狀況等指標來評價,社會效益主要是通過農民對農林復合經營的接受程度、投入勞務的數量等指標來評價。以上所有的指標最終能轉化成經濟指標,用來評價該系統的優劣。常用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主要有凈現值、投資回收期、凈現值指數、會計收益率和內部報酬率等。

    4 結語

    復合農林經營不僅涵蓋了林學、農學、畜牧學、草學、漁學等大農業學科所涉及的內容。而且是系統科學建設及發展的強力支持者。從科學與技術層面上界定它的內容。它是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構建林農、林果、林牧、林漁等模式為研究對象,進行復合農林業系統中物質、能量、價值、信息等多元量化的理論研究,及其物種在組分、空間、時間、序列上四維優化的應用基礎,并通過單項、組裝、配套、評價4大技術在生產上的試驗示范,為下游用戶提供簡明實用、合理先進、簡化高效的技術體系。復合農林業是實現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林業產業不斷轉產,多種經營不斷發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一些好經營方式和模式,促進了林區經濟不斷繁榮與發展。農林復合經營也是一個很好經營方式,在實踐中已經被應用,農林復合經營在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林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單宏年.農林復合經營的生態效益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年第6期1007-5739(2008)06-0203-02

    第4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一、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一)土壤肥力退化

    1、有機質含量降低。由于有機肥料施用量減少,同時由于地膜覆蓋的增溫、保墑作用,使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容重降低,而總孔隙度增加,這就為土壤微生物活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微生物數量的增加,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有機質含量減少,就意味著土壤肥力下降。

    2、土壤鹽堿化嚴重。保護地蔬菜栽培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土壤蒸發量較大,土壤中的鹽分隨水分向上運動,集聚于土壤表面,殘留于耕層土壤中,因環境密閉,加之蔬菜生產中灌水頻繁和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團粒結構發生大的變化,甚至遭到破壞,致使耕層土壤中鹽分含量增加,通透性變差和土壤板結鹽堿化。

    3、土壤酸化。隨著蔬菜生產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使用生理酸性肥料,導致溫室耕層土壤中pH值的降低和土壤酸化,致使蔬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不良,容易發生鋁中毒和鈣、鎂缺乏癥。

    4、養分供需不平衡。按照以往土壤肥料學測定內容,北方土壤一般為缺氮乏磷而鉀有余。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化肥工業的發展以及多年蔬菜種植,造成土壤中磷有余而鉀嚴重不足,北方土壤富鉀的概念被打破。同時在蔬菜生產中,菜農大量使用氮肥,造成氮的過剩而鉀肥不足,最終引起蔬菜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及產量和品質的下降。肥料浪費嚴重,各元素比例失調,增產效果不明顯。

    (二)對環境的影響

    1、病蟲害發生了變化。保護地栽培,病蟲害發生了變化,有些病蟲害受到了抑制,而大多數病蟲害則大面積蔓延,如灰霉病、白粉虱、斑潛蠅等都成為溫室病蟲害防治的難點和重點。

    2、殘膜污染環境。隨著溫室蔬菜生產時間的增加,殘膜遺留在土壤中,不僅影響著小耕作區內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為正常的農事活動帶來不便,而且有些菜農焚燒殘膜,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

    3、農藥、化肥污染環境。由于部分菜農不合理地、大量、反復使用違禁農藥和化肥,造成對蔬菜乃至環境污染。

    (三)蔬菜影響

    1、產量影響。施肥不當,造成土壤退化,使土壤宜種性變窄,使蔬菜對外界條件適應性變差。由于日光溫室對外界環境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同時由于溫室連作嚴重,相同病蟲害發生機會相當高,如果氣候條件惡劣,勢必會造成產量的下降。

    2、品質的影響。由于有機肥料使用減少,化肥用量增大和為了追求產量,不適當地使用激素和生長調節劑,生產出的蔬菜雖外觀好看,但口感較露地蔬菜差,加之多次反復和使用農藥不當污染蔬菜,使蔬菜品質變差。

    3、田間郁蔽加重。地膜覆蓋和保護地栽培,改變了田間生態條件,加快了作物整個生育過程,使作物郁蔽加重而影響效益。

    二、解決途徑和辦法

    (一)講學使用肥料

    1、重施有機肥。針對不同蔬菜種類和品種,相應施入有機肥料。按照每畝施入優質農家肥10000千克的標準施入,并根據土壤質地變化情況,采用摻砂或摻黏、客土調劑的辦法,調節土壤性質和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

    2、按照測土施肥,配方施肥方法,合理使用化學肥料。建立土壤測土施肥制度,測定土壤有效養分含量,避免盲目施肥,并根據不同作物需肥規律,提出相應的施肥方案,保證按作物種類、品種、土壤種類進行施肥,滿足不同作物,不同時期的需肥要求。

    3、適時、適量、適地施用解磷、鉀菌劑,分解利用被土壤固定的磷、鉀肥,避免磷、鉀肥的重復,過量施用。

    (二)克服土壤鹽堿化和酸化,保證溫室有足夠的休閑時間。從夏季開始,去掉棚膜,經常曬壟,讓土壤充分接受陽光,同時讓雨水沖涮淋溶,使土壤地下水位下降。合理灌水,每次灌水應澆透、澆足,將土壤表層鹽分稀釋,降低鹽分含量,保證作物生長。

    (三)及時防除雜草。提高鋪膜質量,保證地膜與畦面貼緊,不留間隙,抑制雜草生長,并根據不同作物選擇不同的除草劑,并正確使用。

    (四)合理調整植株。生長期進行整枝打權、吊蔓等措施,調整和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

    (五)汲時防治病蟲害。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好重點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第5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造林;養分;綜合管理

    我國從70年代末開始林木施肥試驗,80年代以來,林木施肥主要研究杉木、桉樹、竹子、楊樹、國外松和泡桐等主要速生樹種的施肥效應,特別對Ⅰ-214楊、杉木、Ⅰ-69楊施肥效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到90年代,在杉木、桉樹、歐美楊、國外松和馬尾松等主要用材樹種適生地區,提出了各樹種優化施肥方案。

    國際上為了解決持續農業建設中的施肥問題,提出了稱為“綜合植物養分管理系統”的概念。基本內容:把所有養分資源的最佳方式組合到一個綜合系統中,使其適合不同農作制的生態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以達到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產量的目的。這一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提出了一個解決農業持續發展中肥料問題的途徑。這一概念的基本特點是把多種養分來源的土壤養分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微生物的生物固氮、降雨中的養分等所有養分資源統統在農業肥料管理體系中,加以綜合考慮和應用,發揮最大的效率。所考慮的不僅是土壤肥力因素,而且擴大為生態條件,甚至包括社會經濟條件。

    一、施肥的意義

    1.施肥的必要性

    ①用于造林的宜林地大多比較貧瘠,肥力不高,難以長期滿足林木生長的需要;②多代連續培育某些針葉樹純林,使得包括微量元素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極度缺乏,地力衰退,理化性質變壞;③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影響,歸還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數量有限或很少,以及某些營養元素流失嚴重;④森林主伐(特別是皆伐〉、清理林場、疏伐或修枝等, 造成有機質的大量損失;⑤為使處于孤立狀態的林木盡快郁閉成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⑥促進林木生長,減少造林初植密度和修枝、間伐強度及其工作量。施肥具有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長環境、養分狀況的良好作用,通過施肥可以達到加快幼林生長,提高林分生長量,縮短成材年限,促進母樹結實以及控制病蟲害發展的目的。

    2.林木所需的營養元素

    林木生長過程中,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多種化學元素,參與代謝活動或形成結構物質。林木生長需要碳、氫、氧、氮、磷、鉀、硫、鈣、鎂、鐵、銅、錳、鈷、鋅、鉬和硼等十幾種元素。植物對碳、氫、氧、氮、磷、鉀、硫、鈣、鎂等需求量較多,故這些元素叫大量元素;對銅、錳、鈷、鋅、鉬、硼等,需要量很少,這些元素叫微量元素。鐵從植物需要量來看,比鎂少得多,比錳大幾倍,所以有時稱它為大量元素,有時稱它為微量元素。在這些元素中,碳、氫、氧是構成一切有機物的主要元素,占植物體總成分的95%以上,其他元素只占植物總體的4%左右。碳、氫、氧從空氣和水中獲得,其他元素主要從土壤中吸收。植物對氮、磷、鉀3種元素需要量較多,而這3種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又較少。因此,人們用這3種元素作肥料,并稱為肥料三要素。

    二、林木營養診斷方法

    林木營養診斷是預測、評價肥效和指導施肥的一種綜合技術,包括DRIS法、土壤分析、葉片營養診斷、缺素的超顯微解剖結構診斷法等。

    1.DRIS法

    植物生長發育的狀況,不僅取決于某一養分的供應數量,而且還與該養分與其他養分之間的平衡程度有關。1973年Beaufils提出了診斷施肥綜合法(簡稱DRIS法)。該法是在大量葉片分析數據的基礎上,按產量(或生長量)高低將這些數據劃分為高產和低產組,求出各組內養分濃度間的比值,用高產組所有參數中與低產組有顯著差別的參數作為診斷指標,以被測植物葉片中養分濃度的比值與標準指標的偏差程度評價養分的供求狀況。

    2.葉片營養診斷

    葉片營養診斷是通過分析測定植物葉片中營養元素的含量來評價植物的營養狀況,這一方法也稱為葉分析法。各樹種葉片營養元素缺乏所表現的癥狀不同,現以楊樹為例,采用葉片營養診斷的方法,對其營養元素的缺乏所表現的癥狀歸納如下。

    缺氮整個葉片由綠色變為黃褐色,一般從下部葉開始黃化,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葉片薄而小,植株生長緩慢。

    缺磷根系發育不良,次生根形成少,地上部分表現為生長緩慢,莖葉生長不良,葉片深綠色、發暗、無光澤,下部葉片和莖基部呈紫紅色,嚴重時葉片焦枯而脫落。

    缺鉀植株開始表現生長速度緩慢,葉脈和葉緣之間出現黃綠色,甚至出現潰瘍。嚴重時整個樹冠葉片變黃。

    缺鈣植株根系生長不良,莖和根尖的分生組織受阻。嚴重時幼葉卷曲、莖軟,葉光有黏液,逐漸萎蔫枯死。

    缺錳葉片失綠,出現雜色斑點,老的葉片葉脈之間變成鮮明的黃色,但葉脈仍為綠色,并出現潰瘍塊。

    缺銅葉呈深綠色,葉脈之間黃色,葉綠素含量減少,葉片停止生長,逐漸枯萎。嚴重時分生組織出現潰瘍,高生長停止,長出過多的側枝。

    缺鐵生長在堿性土壤、右灰性土壤中的青楊派無性系,易發生缺鐵現象。葉片會褪色呈現淡黃色,但葉脈仍為綠色,有時葉緣發生褐斑,致使枝條生長不良,新梢次端的幼葉脫落。

    缺硼楊樹在生長末期,有時會出現缺硼現象。葉形不整而厚,停止生長,莖與根的生長率下降,枝條尖端易枯死。

    缺鎂一般表現為葉綠素含量低,葉色失綠,葉肉變黃而葉脈仍保持綠色。嚴重時葉片全部黃化,并從基部的葉片開始向上脫落。

    缺鋅葉片失綠,枝條尖端出現小葉、畸形、卷曲,節間縮短,根系生長差。缺硫葉綠素含量降低,葉色淡綠,幼葉開始黃化,葉脈先缺綠;嚴重時老葉呈黃白色,但葉肉仍呈綠色,葉片易早脫落;莖、根生長受到抑制較小。

    3.土壞分析法

    分別在某樹種生長正常地點及出現缺素癥狀的地點,各取5~25份土樣進行營養分析,有時還需在同一地點分別不同季節取樣,對比兩地土樣養分含量差異,即可推斷土壤中某營養元素低于某含量水平時,可能出現某樹種的營養虧缺癥。

    4.缺素的超顯微解剖結構診斷法

    第6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1寧波市種植業管理總站,浙江寧波315000;2寧波市農業監測中心,浙江寧波315000;3寧海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寧波315600)

    摘要:有機質水平常用作評價土壤肥力的首要指標,而土壤有機碳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新墾耕地表土中有相當比例的>2 mm礫石。為了準確評價新墾耕地的土壤肥力及其碳貯量,以寧波市寧海縣14 個新墾耕地表土(0~30 cm)土樣為例,對表土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計算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當這些樣品的計算包括大于2 mm的礫石時,有機質水平下降了22%(平均值從23.1 g/kg下降到18.0 g/kg);按照美國農業部的計算方法,表土(0~30 cm)有機碳含量在1.97~8.97 kg/m2間,參照加拿大農業-農產品部評價標準,這些樣品的有機碳含量屬于低的水平。

    關鍵詞 :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碳;計算方法;累積指數;礫石;新墾耕地

    中圖分類號:S158.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698

    基金項目: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財農[2012]99 號)。

    第一作者簡介:王飛,女,1968 年出生,浙江舟山人,高級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土肥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通信地址:315000 寧波市寶善路220 號寧波市種植業管理總站,Tel:0574-87130748,E-mail:veg-wf@163.com。

    收稿日期:2014-07-14,修回日期:2014-10-05。

    0 引言

    為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加強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通知》、農業部《關于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規范》和浙江省農業廳《關于規范和加強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農業部門開展了新墾耕地質量評定工作,即通過對開發造地項目工程和肥力要素的調查分析,來綜合評定新墾耕地是否符合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根據《浙江省耕地質量評定與地力分等定級技術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耕層有機質含量”即是最重要的肥力要素。由于大多數低丘緩坡開發墾造的耕地表土中,礫石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何計算其表土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對正確評估土壤肥力、指導作物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與巖石的主要區別是有機質。土壤有機質(SOM)也稱作“土壤腐殖質”,其定義是除了土壤中未分解的各種動、植物殘體外的有機部分。有機質的品質和性質決定土壤形成過程方向以及生物化學、化學、物理和土壤肥力性質。有機質影響所吸附的陽離子的組成和活性以及土壤顏色、能量平衡、容重、結持性和固相比重。有機質含量影響許多土壤性質,如持水量、交換性鹽基、團聚體穩定性、土壤通氣性以及供應氮、磷和微量養分的能力。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評價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實驗室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時,一般僅包括通過2 mm篩部分,因此,是難以定量地估計一個土壤有機質含量的[1]。

    土壤有機碳通過土壤生物和植物根系呼吸排放CO2,是決定陸地生態系統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機碳較小幅度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碳向大氣的排放,結果以溫室氣體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因此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國際上就有學者開始對全球土壤有機碳進行估算,一般按土壤類型[2]、植被類型[3]、生命帶[4]或以模型法[5]作統計,并提出了土壤剖面有機碳密度的概念。由于各研究之間計算方法不一致,因此各研究結果之間差異較大。20 世紀90 年代,中國開始對中國土壤有機碳總量進行計算。由于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資料來源和統計樣本容量不同[6-9],以及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度標準、統計方法存在差異[10-13],對土壤有機碳的估計差異也很大。

    中國歷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以通過2 mm篩部分為基數進行計算[14],至今仍以此方法作為評價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級標準[15]。但對丘陵山地礫石含量高的土壤,按此法所測得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較高,因而被賦予較高的農業生產能力,這不符合客觀事實。因此,筆者以寧波市寧海縣2013 年低丘緩坡墾造耕地項目為例,參照美國農業部[1]和加拿大農業-農產品部[16]有關標準,對表土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計算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旨在為準確估算土壤碳庫和合理施肥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寧海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寧波市的南部,地處北緯29°06′—29°32′,東經121°09′—121°49′之間,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區。總面積1843 km2,山地面積945 km2,平原面積805 km2。擁有耕地3.5萬hm2,林地10.8萬hm2,灘涂2.6萬hm2,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稱。

    寧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常年以東南風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7℃,年日照1900 h 左右,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 mm,無霜期230天。

    1.2 供試土壤

    根據1994 年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所編著的《浙江土壤》[17]一書中浙江省土壤分類及中國國家標準《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T 17296—2009)[18],本研究的土壤分類屬紅壤土類黃紅壤亞類砂泥質黃紅壤土屬黃泥砂土土種(代碼A1321611)。此土種在浙江省分布廣泛,因此有一定代表性。

    1.3 土壤樣品的采集和測定

    根據《規范》要求,采集0~30 cm土層(30 cm×30 cm×30 cm)土樣,用篩分法,計算粒徑≥2 mm固體顆粒的重量百分比。

    土壤樣品按農業部的農業行業標準中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按NY/T 1121.4—2006環刀法測定<2 mm土壤容重;按NY/T 1121.1—2006 土樣制備方法和NY/T 1121.6—2006 重鉻酸鉀容量法進行<2 mm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

    1.4 土壤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計算方法

    (1)以<2 mm土壤干土重為基數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方法,見NY/T 1121.6—2006[15]。

    (2)以包括>2 mm礫石為基數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方法:<2 mm土壤有機質含量(g/kg)×(100->2 mm礫石含量)/100。

    (3)按美國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的土壤有機碳(C)累積指數的計算方法[1]:土壤有機碳累積指數(kg/m2)=Wtoc×0.1×p×Hcm ×Cm

    其中:Wto為以<2 mm土壤為基數的有機碳(C)含量百分數(%);0.1為轉換因子,常數;p 為<2 mm土壤容重(g/cm3);Hcm 為土層厚度(cm);Cm為>2 mm礫石轉換系數,如無礫石,Cm=1;如有礫石,Cm計算如下:Cm =(100->2 mm礫石體積%)/100

    >2 mm礫石體積%計算如下:

    P>2 mm={(A/B)/[(A/B)+(100-A)/C]}×100

    其中:P>2 mm為>2 mm礫石體積%;A為>2 mm部分重量百分數(%);B 為>2 mm部分容重(g/cm3),如無測定值,可用2.65 g/cm3;C為<2 mm土壤容重(g/cm3),如無測定值,礦質土壤可用1.45 g/cm3。

    1.5 土壤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評價標準

    (1)采用《規范》中“工程與肥力要素評價標準”,對測定的土壤有機質含量(<2 mm土壤,g/kg)進行生產能力賦值:<5 g/kg,0.2分;5~10 g/kg,0.4分;10~15 g/kg,0.6 分;15~20 g/kg,0.8 分;>20 g/kg,1 分。

    (2)對包括大于2 mm礫石為基數計算的有機質含量(g/kg)進行生產能力賦值,標準同上。

    (3)按加拿大農業-農產品部土地和生物資源研究中心標準對表土0~30 cm 有機碳(C)含量(kg/m2)進行評價,從低到高分級為:<1.7 kg/m2;1.7~4.9 kg/m2;4.9~14 kg/m2;14~35 kg/m2;35~69 kg/m2;>69 kg/m2[16]。

    1.6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03 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表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方法的校正及評價由于有機碳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成分,因此NY/T 1121.6—2006 標準中,用測定土壤有機碳來間接地求得有機質,即用測得的有機碳值乘以范貝梅倫系數(Van Bemmelen Factor=1.724)來計算有機質含量。

    由于用NY/T 1121.6—2006 標準測定的是以<2 mm土壤為基數的有機質含量,不包含>2 mm礫石含量,因此有必要對測定值進行校正,即將>2 mm礫石含量計算在內。

    從表1 可以看出,以包括>2 mm礫石為基數計算時,14 個采樣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已由測定時的23.1 g/kg 降至18.0 g/kg,降幅達22%,生產能力賦值也由0.86 分降低到0.71 分,降幅達19%。尤其是8 號土樣>2 mm礫石含量達44%,該土壤應劃為粗骨土類酸性粗骨土亞類[17]。

    2.2 土壤有機碳按累積指數法的計算及評價

    1995 年美國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在《土壤調查實驗室信息手冊》第一版中就提出了土壤有機碳累積指數accumulation index)的概念和計算方法[19],到2011年該手冊第二版得到進一步規范[1]:這一計算方法的另一術語是碳貯量(C stocks),其定義是碳庫(carbonpool)含有的碳的數量,意思是貯藏庫或系統中累積或釋放碳的能力,以土層深度為1 m時,每平方米所貯存的有機碳(C)數量(kg/m2)來表示。

    寧海縣低丘緩坡墾造耕地表土(0~30 cm)有機碳含量按累積指數法計算結果見表2,按加拿大農業-農產品部標準[16],除3 號和4 號土樣的有機碳含量在4.9~14 kg/m2 外,其余12 個土樣的有機碳含量均在1.7~4.9 kg/m2范圍內,可見總體上來說,所分析的土樣有機碳含量是低的。

    3 結論與討論

    3.1 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的改進

    對于礫石占比大的土壤如新墾耕地等,以包括大于2 mm的礫石含量為基數進行有機質含量計算,其值較為符合實際生產能力。中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也有類似情形,如浙江省的酸性粗骨土亞類石砂土(礫石含量28%,2~0.02 mm砂粒含量50%)<2 mm部分有機質的含量高達53 g/kg[17],但這些土壤的農業生產能力均為低下。

    另外,中國在20 世紀50 年代至70 年代土壤粒級及質地分類用的是卡慶斯基制,即>1 mm為礫石;到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改為國際制,而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用的是美國農部制[20],都以>2 mm為礫石;但中國在采用國際制質地分類時并未考慮礫石含量。因此筆者認為,對礫石占比大的土壤質地分類及其有機質含量計算方法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明確,并在有關標準中予以規定。

    3.2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表達方式

    范貝梅倫系數假定土壤有機質含有58%有機碳,實際上該系數在土壤與土壤之間,以及同一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都會有所變化。從土壤學發展的觀點看,土壤成分數量表達的統一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機碳含量一詞比有機質含量更好,因為后者不是一個適宜的或準確可量度的實體[21]。

    為準確評估土壤碳庫,筆者認為應從國家層面上建立統一的土壤碳貯量計算方法。本研究引入土壤有機碳累積指數的概念,可供參考。

    值得注意是,加拿大表土(0~30 cm)碳含量圖上還標出了3 種圖例:100%巖石(轉換系數為0),100%冰和100%水[15]。100%巖石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浙江省稱為“巖禿”,據統計浙江省“巖禿”面積達27888 hm2,占浙江省土壤面積的0.29%,這部分面積當時均歸到酸性粗骨土亞類中石砂土,這就是說石砂土有機質含量沒有原統計值高。另外,中國青藏高原等地的冰川(永凍土)的有機質含量計算也值得進一步研究[22-23]。

    3.3 本研究在作物施肥上的應用

    對于無礫石的土壤,<2 mm土壤有效氮、磷、鉀等養分測定結果可基本上反映該土壤養分供給能力;但對于含有礫石的土壤,有必要循本文思路,對其測定值進行換算,并及時補充有關養分。但肥料一次不能施用太多,因過量施肥會引起土壤養分濃度過高,造成傷苗,甚至減產。

    3.4 結論

    綜合以上對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的比較分析表明,以包括>2 mm的礫石含量為基數的有機質含量計算值,要優于僅包括過2 mm篩的測定值;而引進的土壤有機碳累積指數的計算方法,對土壤碳貯量從體積上有了統一而又較為準確的計算方法,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Soil Survey Staff. Soil Survey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ual[R].Version 2.0. USDA – NRCS. Soil Survey Investigations ReportNo.45. U.S. Govt. Print.,Washington DC. 2011:235-253.

    [2] Batjes N H.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 of the world[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47):151-163.

    [3] Bolin B. Change of land biota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the carboncycle[J]. Science,1977,196(4290):613-615

    [4] Wilfred M P, William R E, Paul J Z, et al. Stangenberger. Soil carbon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J]. Nature,1982,298(8):156-159.

    [5] Parton W J, Pasmussen P E. Long- term effects of crop man -agement in wheat/fallow (2) century model simulations[J]. Soil Sci.Soc. Am. J,1994(58):530-536.

    [6] 潘根興.中國土壤有機碳和無機碳庫量研究[J].科技通報,1999,15(5):330-332.

    [7] 王紹強,周成虎.中國陸地土壤有機碳庫的估算[J].地理研究,2000,18(4):349-356.

    [9] 李克讓,王紹強,曹明奎.中國植被和土壤碳儲量[J].中國科學(D輯),2003,33(1):72-80.

    [9] 于東升,史學正,孫維俠,等.基于1:100 萬土壤數據庫的中國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儲量研究[J].生態學報,2005,16(12):2277-2283.

    [10] 孫維俠,史學正,于東升.土壤有機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密度的估算方法研究[J].土壤,2003,35(3):236-241.

    [11] 史軍,劉紀遠,高志強,等.造林對土壤碳儲量影響的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5,24(4):410-416.

    [12] 涂成龍,劉叢強,武永鋒.馬尾松林地與玉米地土壤有機碳的分異研究[J].生態環境,2008,17(1):261-267.

    [13] 黃志霖,田耀武,肖文發,等.三峽庫區防護林土壤有機碳的累積[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02):15-20.

    [14]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32-136.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 1126.16—2006 土壤檢測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測定[S].

    [16] Acton D F, Gregorich L J. The health of our soils—toward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anada[R]. Centre for Land and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 Research Branch, Agriculture andAgri-Food Canada, Ottawa, Ont.1995:41-50.

    [17] 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浙江土壤[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9-137,214-219.

    [18]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T17296—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10.

    [19] Soil Survey Staff. Soil Survey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ual[R].Version 1.0. USDA–NRCS. Soil Survey Investigations Report No.45. U.S. Govt. Print.,Washington, DC.1995:17,25-28,105-107.

    [20]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統分類課題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課題研究協作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檢索[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

    [21] 佩奇A L,米勒R H.閔九康等譯.土壤分析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369-398.

    [22] 王根緒,程國棟,沈永平.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全球意義[J].冰川凍土,2002,24(6):693-700.

    第7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菌肥;農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S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082-1

    微生物菌肥是根據土壤微生態學原理、植物營養學原理、以及現代“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而研制出來的。微生物肥料一般是以一種或幾種功能菌為核心物質,利用功能菌的生命活動導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應的一種制品,是農業生產中使用肥料的一種[1]。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一般每克土含有幾億至幾十億個微生物。隨著化學農藥以及無機肥料大量的施用,導致目前土壤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酶活性降低、理化性質非均衡性惡化,而且大量的無機肥料淋溶到地下,對地下水也造成很多污染。微生物菌肥則可以較為有效的改變這一現狀,目前我國生產和應用的菌肥主要有根瘤菌、固氮菌、磷細菌、鉀細菌、EM菌肥料等。研究表明,微生物菌肥的使用可以減少化肥用量、增產效果明顯、重構健康的土壤、提高作物抵抗病蟲害、促進植物生長發育、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另外,微生物菌肥還可以在環保工作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微生物菌肥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分析

    1.1 緩解連作障礙

    連作障礙是指同一種作物在同一塊土壤上連續種植,出現作物發育不良,病蟲害嚴重,以致減產的現象。其中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質對土壤中某些有害生物的刺激,是導致土壤微生態失衡進而產生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所以,降解植物根系化感物質對緩解連作障礙便產生了較好的效果。而關于微生物菌肥防治連作障礙或者土傳病害,前人進行了很多探索,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菌肥通過3個方面可以較為有效的連作障礙:添加物在土壤中揮發、分解或被土壤水溶析出抑制病原菌的成分,實現防病功效;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增殖實現防病功效;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促進植株生長,提高耐病性[2]。比如,施用EM菌劑可以有效防治大棚黃瓜的連作障礙[3,4];施用菌根真菌或B3512為功能菌的菌肥可以防治草莓的連作障礙;使用微生物菌劑MB-97,能夠有效的減輕大豆連作障礙[5]。

    1.2 改良土壤

    研究表明,許多微生物菌肥中有益微生物都能產生糖類物質,可以占土壤有機質的千分之一,與植物粘液,礦物胚體和有機膠體結合在一起,可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物理性能和減少土壤顆粒的損失[6]。另外,許多微生物菌肥中可以加速植物殘體的腐解,還能參與腐殖質形成,比如以枯草芽孢桿菌為功能菌的菌肥B1514可以促進玉米秸稈還田后的腐解速度,提高土壤的透氣性。所以施用微生物肥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腐殖質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菌肥可以參與鹽堿化土壤的改良,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藻類等很多種,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微生物菌肥之中的功能菌來吸收土壤中的鹽分,合成有機質,將無機養分轉化成有機養分。

    1.3 提高土壤肥力與肥料利用效率

    許多自生、共生的固氮生物肥料,比如豆科作物的根瘤菌等都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以根瘤菌肥中的根瘤菌向豆科植物一生提供的氮素為例,通過根瘤菌固氮可以占到作物一生好氮量的30%-80%;另外,很多可以分解磷鉀礦物的微生物,比如硅酸鹽細菌能分解土壤中的鉀長石、云母及磷礦石,最終可以使難溶的磷、鉀被有效利用[6];另外,還有些菌肥如5406抗生菌肥施用后,一方面能增加土壤有效養分,另一方面還能產生多種激素類物質和各種維生素,從而促進作物的生長;菌根是一種菌根真菌與植物根系的共生體,它可以與多種植物根共生,可以吸收更多的營養供各種植物利用,其中以對磷的吸收最為明顯,使得具備菌根的植物可以在貧磷狀態下生長。

    1.4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一些微生物菌肥使用后,可以在作物根部大量生長繁殖,成為作物根際的優勢菌,它們可分泌抗真菌和細菌的抗生素,從而抑制多種病菌的生長。比如菌根的菌絲則由于在作物根部的大量生長,除了可以吸收有益于作物生長的營養元素外,還可增加作物對水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澇能力,而且還能抵御重金屬的脅迫。并由于提高了作物的長勢,進而也提高了植物的耐病與抗病能力。

    2 結語

    微生物在農業上的作用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現國際上已有70多個國家生產、應用和推廣微生物肥料,我國目前也有250家企業年產約數十萬噸微生物肥料應用于生產。雖然就目前情況看,微生物菌肥的使用量遠不如化肥,但微生物菌肥在農業生產中的確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其原因一方面是其效果明顯,另一方面則是制作微生物菌肥的原料資源來源廣泛,價格普遍比較低廉,所以得到農業生產工作者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李自剛,王新民,劉太宇,等.復合微生物菌肥對懷地黃連作障礙修復機制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8,(5).

    [2] 黃振文.利用土壤添加物防治作物土壤傳播性病害.植物保護學會會刊(臺灣).

    [3] 喻國輝,謝銀華,陳燕紅,等.利用微生物緩解苯丙烯酸對黃瓜生長的抑制[J].微生物學報,2006,46(6).

    [4] 周曉芬,楊軍芳.不同施肥措施及EM菌劑對大棚黃瓜連作障礙的防治效果[J].河北農業科學,2004,8(4).

    第8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判;APH;MATLAB;GIS;名山縣

    農田生態系統是人類活動干預最強烈的生態系統,而農田生態系統環境評價是農田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保障手段,能夠為農田生態系統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理論依據[1-2]。本研究利用一系列監測實驗儀器與方法在雅安名山縣周邊建立農田生態系統環境監測站,監測水文指標、水化指標、生物結構指標[2]建立數據庫,應用模糊綜合評判等模型對農田生態環境安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和評價[3-4]。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是四川盆地西南邊緣(102°58′~103°23′E29°58′~30°16′N),海拔548~1456m,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4℃,年均降雨量在1200~1700mm。

    1.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模糊綜合評價法[4]、層次分析法[5]和ArcGIS空間分析技術[6],采用MATLAB、SPSS軟件對測試點的數據進行相應分析。

    2 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評價模型建立

    2.1 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1)將“名山縣農田生態環境安全”設為目標層,水文指標、水化指標、生物結構指標建立為準則層,土壤含水率、大氣質量、土壤退化度、水體質量、土壤肥力、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含量、植物多樣性、無脊椎動物9個影響因素設為準則層[7]。2)按Saaty等建議[7],引用數字1-9及其倒數作為標度,對重要性進行程度賦值。3)進行一致性的檢驗,一致性比例為C.R,當C.R

    2.2 模糊綜合評判確定安全等級

    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的建立步驟如下:

    1)確定模糊評判因素集,設模糊評判因素集為U,則U={土壤含水率+大氣質量+土壤退化度+水體質量+土壤肥力+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含量+植物多樣性+無脊椎動物},字母表示為U={u1+ u2???+ u9};2)確定因素集的權重向量,評判因素集的權重向量W,由2.1得知;3)確定每個因素的評語集,對各因素集中的每個元素按風險度劃分成5個等級,安全、良好、敏感、風險、惡劣。則評語集為V={安全、良好、敏感、風險、惡劣};4)獲得各個地區模糊矩陣,列出監測點模糊矩陣數據,同理可得其它模糊關系矩陣Ri(i=1,2…20)。5)經過MATLAB編程計算,獲得歸一化后的20個監測地點的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模糊評判集Yi=W.Ri,利用等級賦值法解模糊[7],即為對該的等級加權求平均值。等級賦值如下:環境安全賦值5、良好賦值4、敏感賦值3、風險賦值2、惡劣賦值1,值賦值矩陣為A=(5,4,3,2,1)。經過計算雅安名山縣各地區的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等級值為Si=YiAT,得知等級值Si越大則該地區農田生態系統環境越安全,反之則越差。

    2.3 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風險

    規定風險度為Mi,按式Mi=5-Si(i=1,2…20)得到各個地區的農田生態環境的風險度值,農田生態環境越好則風險度越小。根據研究地區用GPS定位儀測定的地理坐標,可在ArcGIS9.0上生成農田生態系統風險分布圖,以例為據,從而判定總體安全風險完成度,根據ArcGIS9.0所得分析結果,農田生態環境系統安全風險度達到風險級需要預警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6.55%,風險度為敏感級或敏感級以下的面積占總耕地面的83.45%。得出結論為,名山縣農田生態系統環境總體較好,人類活動干預不明顯,但是局部地區農田生態系統環境較差。

    3 結語

    應用模糊綜合評判對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進行評價,克服了農田生態系統環境安全影響因素中的水化指標、水文指標和生物結構指標相互之間復雜的影響和安全風險評級具有模糊性概念的問題。

    利用MATLAB、SPSS和ArcGIS等軟件強大的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對監測到的數據進行多角度處理分析,可較為立體、直觀地反映各地區農田生態系統環境風險狀況,為深入研究農田生態系統環境預警、應急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傅伯杰,劉世梁,馬克明.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J].生態學報,2001,21(11):1885-1892.

    [2]楊曾平,張楊珠.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07,21(2):137-139.

    [3]溫冰,康利滎,李建熹.沈陽縣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研究[C]//2013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9卷),2013:3046-3050.

    [4]方麗婷,張俊平,胡月明.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封開縣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179.

    [5]付愛紅,陳亞寧.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資源科學,2009,31(9):11-15.

    第9篇: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 玉米 秸稈覆蓋 免耕 栽培技術

    秸桿覆蓋免耕法在我國已有30年的試驗研究, 經過試驗證明免耕土壤持水力強,飽和及不飽和導水率高,保水力強,抗旱節水,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狀,培肥了土壤,促進產量產值的增加。李萬良等曾指出此技術具有節本增效,保護環境,減輕病蟲害和勞動強度等優點,充分體現了玉米免耕秸稈覆蓋栽培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該項目技術先進,實用,經濟上合理,生產上可行,適用范圍廣,可操作性強,適合在北方地區普遍推廣。

    1. 玉米免耕栽培技術的核心理論認知

    秸稈覆蓋免耕的含義

    秸稈覆蓋免耕是保護性耕作重要組成部分,關于保護性耕作的概念,國內外學者觀點還不完全一致。國外典型的概念是美國保護性技術信息中心(CTIC)提出以覆蓋度為主要標準,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蓋至少為30%為保護性耕作,如免耕、壟作。國內學者張海林認為保護性耕作是指通過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術及地表覆蓋、合理種植等綜合配套措施,從而減少農田土壤侵蝕。

    2. 玉米免耕技術的技術要點

    2.1選擇機具

    推薦使用“山東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中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玉米免耕播種機有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倉轉式穴播機和窩眼輪式條播機,可根據經濟條件和需求進行選擇。實施玉米精量播種,可不用間苗,玉米種子發芽率要達到95%以上,確保玉米播種質量

    2.2增加密度

    玉米種植密度要與品種要求相適應,一般播量在2.5~3.5kg/hm2,耐密緊湊型玉米品種密度要達到4200~4700株/畝,大穗型品種密度要達到3200~3700株/畝,高產田適當增加。

    2.3規范玉米種植行距

    根據農藝和玉米機收要求,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推廣玉米等行距免耕播種,播種行距一般在60~70cm,以利玉米機收和提高產量。在行距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播種株距,達到不同玉米品種所要求的種植密度。

    2.4正確調整機具

    按照使用說明書,正確調整排種(肥)器的排量和一致性,確保種植密度;調整鎮壓輪的上限位置,保證鎮壓效果;調整播種機架水平度,確保播種深度一致。

    2.5適時搶墑播種

    從魯西南到膠東半島,玉米播期以6月1日到20日為宜。收獲小麥后及時搶墑播種,最好當天收獲當天播種,促進玉米早發。墑情差時,可先播種后灌溉;旱作區應搶墑播種。

    2.6控制播種深度

    在墑情合適的情況下,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沙土和干旱地區播種深度應適當增加1~2厘米。

    2.7種肥合理施用

    施肥深度一般為8~10厘米,與種子上下垂直間隔距離在5厘米以上,最好肥、種分施在不同的垂直面內。肥料以顆粒狀復合種肥為好,施肥量10~20公斤/畝。為減少用工,有條件的地區,可選用緩釋肥,隨播種作業一次性施足。

    2.8先行試播

    正常作業前,要試播一個作業行程。檢查播種量、播種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有無漏種漏肥現象,并檢查覆土鎮壓情況,必要時進行適當調整。隨時觀察秸稈堵塞纏繞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停車排除和調整。機組在工作狀態下不可倒退,地頭轉彎時應降低速度,在劃好的地頭線處及時起升和降落。

    2.9適時噴施化學除草劑和藥劑

    在播種后當天或3天內噴施化學除草劑,均勻覆蓋土壤地表面;對黏蟲數量大于5只/平方的地塊,要添加殺蟲劑,待藥劑均勻混合后一次噴灑。

    3. 秸稈覆蓋免耕栽培的作用

    3.1提高土壤肥力

    秸稈覆蓋免耕具有明顯的提高土壤肥力作用。對玉米秸稈還田能明顯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 還田3年的有機質增加0.05%~0.09% ,還田6年的有機質增加0.06%~0.1%,還田9年的有機質增加0.09%~0.12%, 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也相應地有所增加。多年連續秸稈覆蓋免耕還可明顯提高0~20cm土層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免耕可提高土壤的堿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有關研究表明,免耕土壤中酸根離子含量明顯較低,并不是由于免耕能夠降低土壤礦化作用和增大反硝化作用引起的,而是免耕作物吸收量增大,土壤微生物固結作用增強的結果。

    3.2保墑作用明顯

    秸稈覆蓋以后在土壤表面形成了一種物理障礙,阻礙農田水分蒸發即保墑作用。秸稈覆蓋處理能明顯地提高土壤表層的含水量,使表層土壤經常保持濕潤狀態,這不僅有利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和微生物含量增加,而且可提高土壤保墑能力。秸稈覆蓋有利于干旱地區的抗旱播種,秸稈覆蓋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干旱危害。免耕秸稈覆蓋對表層土壤水分含量影響較大,秸稈覆蓋措施的玉米田與未覆蓋的玉米田相比,土壤重量含水率提增加表層土壤含水量,對確保苗齊、苗壯具有重要意義。

    3.3調控生長發育

    秸稈覆蓋的降溫作用最為明顯,夏玉米苗期覆蓋處理的地溫比對照平均降低了1.8℃。 丁玉川等研究發現,秸稈覆蓋后春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比不覆蓋提高1~4%,土壤溫度降低2.5℃~3.5℃,表現出苗推遲3~5d,出苗率下降5.3~6.4%, 拔節期推遲3~7d, 抽雄期推遲2~3d,成熟期晚5~6d。洪曉強等研究表明,受秸稈覆蓋地溫偏低的影響,春玉米幼苗期地上部生長受到抑制, 比常規栽培方式慢 出葉1.5~2.0片,株高和干物質重量也低,但從拔節開始,生長速度加快,逐漸趕上并超過常規栽培。 促進玉米植株中后期生長發育以及提高單株葉面積和干物質重,后期葉片保持綠色,莖稈粗壯,植株挺拔而延遲早衰,灌漿期根長增加,可以顯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秸稈覆蓋可以改善玉米的經濟性狀,尤其是提高千粒重的效果較為明顯,整秸稈覆蓋春玉米的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提高了,增產明顯。

    4. 研究趨勢和展望

    旱災是中國氣象災害中損失最為嚴重的一類災害,我國水資源貧乏,目前全國干旱抑制作物生長和光合作用缺水量達400億m3,農業每年旱災面積達0.15億hm2。是造成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玉米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可見,通過栽培技術水平的提升,如何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成為今后玉米栽培領域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秸稈覆蓋免耕是一種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抗旱低碳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集農業機械工程、作物栽培學、土壤學、肥料、氣象、生態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集成的技術體系。Blevins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耕作相比,免耕晚期播種,免耕可以獲得高產;覆蓋免耕可以降低地溫,減少土壤蒸發,增加作物的蒸騰耗水,提高玉米對水分利用率,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萬良,劉武仁.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吉林農業科學, 2007,32(3):32-34. 000

    [2] 高煥文,李洪文,李問盈.保護性耕作的發展.農業機械學報 2008,39(9):43-48.

    [3] 李學明, 郭尚坤, 王劍柯.Surfer在干旱預警決策服務系統中的應用.中國農 業氣象,2009,30(3):426-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