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教育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教育的區別

    第1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表現

    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性話題。在與中西方實際交往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和障礙,急需予以治理和應對。因此,必須要基于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站在科學合理的角度和立場,汲取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優勢之處,改正不足之處;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從而更好地加強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借助于一種通用語言進行的交往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在于加強整合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旨在不斷加強交際雙方之間深入的交流與協作。

    二、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形式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存在著較多的不同之處,差異性比較明顯,因此,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具體包括:中西方交際原則、交際時間以及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形式等等方面的內容。

    (一)交際原則和模式之間的差異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群體主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具有較強的對比性。1.中國人交際行為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親源的關系,歸屬感較強,體現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特征。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過于強調家、國、天下的利益;關注群體關系的和諧性與利益性;個體利益包含在整體利益中,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等等方面。交際行為側重于情感原則,屬于情感型關系模式。2.西方人交際中強調個體意識的重要性,包括個人潛力的發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側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極力維護私有財產;人人平等、相互競爭、公私分明;在實際交往中,尊重個人隱私,對于像婚姻、年齡以及收入情況等等相關問題一概不在公共場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經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碰觸他人的東西。因此,西方在交際行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邏輯性。

    (二)交際時間取向方面的差異分析

    交際時間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中西方在交際原則和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來看,對于時間觀念來說,也有較大的區別性差異。1.中國在時間觀念上,屬于“圓模式”。由于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注重過程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則屬于“直線式模式”,注重時間的起始部分。2.從時間取向來分析,中國強調以過去為主,過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強調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對人的積極影響,已經成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因此,也存在著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現在過于守舊、不思進取,缺乏時間緊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著重于未來,眼光比較前衛、發展,時間觀念非常強,并不強調一定要遵守傳統習慣。在詞匯的理解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區別,例如:針對“老”一字,中國對其理解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則代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消耗。

    三、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的具體措施、策略

    通過上述中西方在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無論是思維方式、處事原則,還是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上,表現各有不同,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參照指標。因此,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而不斷縮小中西方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提高雙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

    (一)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格外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重視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會使用眼神來傳遞相應的信息,被定義為“眼神交流法”;中國則不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很少甚至不會長時間用目光來直視對方。因此,中西方非語言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要不斷探索和發現二者在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影響因素,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

    (二)加大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將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語能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要加強對語言語法知識和語言發展歷史等等非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斷加強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上,中西方在其社會文化差異性表現非常明顯,在積極全球化大范圍的影響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經濟、文化、社會的交流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任重而道遠,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不斷理解、寬容和接納。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部分,結合自身地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傳播,從而促進雙方在國際中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濤.中西方時間取向差異對比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381-384.

    第2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 中西兒童教學 差異 比較研究

    中西兒童文學有著迥異的歷史演進歷程。歐洲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發現并確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紀法國盧梭的“自然主義”又對兒童文學及兒童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所以在歐洲,產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經典。中國的兒童文學起步較晚,但由于借鑒了西方的進步的兒童文學理論,其理論起點較高。然而,由于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等種種原因,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成就并不是那么顯著,作品的風貌也與西方兒童文學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此,諸多評論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并深入探尋了個中原因。

    中西兒童文學從形式到內容方面的差別都是非常明顯的,很多評論者在他們的文章中羅列了諸多區別。

    在宏觀方面,王黎君在《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1]中指出,西方童話重娛樂和游戲精神,而中國童話則傳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說教氣較重。同樣指出這一弊端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2]。但他在該文中補充道,即使是在新時期出現的一些作品,如鄭淵潔的《皮皮魯外傳》,在天花亂墜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擺脫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樣針對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杜雋在《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3]中的總結則更加全面。除上述區別之外,他還認為,西方童話中的環境被虛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揚。比較而言,湯銳的論述最為全面也更為深刻。他在《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觀點,即中國的兒童文學注重傳統倫理的宣揚,而在西方兒童文學的精神空間中,道德評價與倫理啟蒙往往并不重要,而側重于鮮明的人本、哲學觀念的表現;中國兒童文學注重群體意識及規范意識的灌輸,而對于西方兒童文學來說,個體性的原則顯然是占了上風的;在審美標準和美學風貌方面,中國兒童文學突出“和諧”與“平衡”的觀念,而西方兒童文學則充滿了個性解放的鮮明特色。

    在微觀方面,馮昀的《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5],從狐貍這一經典兒童文學形象著手,以小見大,得出了與王黎君類似的結論:西方的兒童文學標榜快樂原則,徜徉一種人文的精神;而中國的兒童文學則看重“載道”、“樹人”的使命感和重視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個童話敘事模式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6]從敘述主體的敘述控制權的差異來表明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童話教育功能的重視:《稻草人》的敘述主體顯而易見,作者使用了全知視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敘述視角,控制力非常強;而《快樂王子》則不然。李紅葉在《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7]中,通過中外兩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比較,得出結論:安徒生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影響更多地是屬于文體層面的影響,而非童話精神的滲透。孫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8],從中西不同的動物觀出發,認為在西方童話中,動物與人始終保持著各自獨立的個性,且兩者的關系處于對等狀態;在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中,動物往往充當純粹的配角或陪襯式的角色,兩者處在依從關系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價值觀念也影響了中國的兒童文學創作,出現了一些反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作品。

    在對中西兒童文學藝術面貌的差別進行原因探析時,評論者多數是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著手找出答案。而文化傳統中,又側重從宗教、神話、道德倫理等方面展開論述。

    杜雋指出,早熟的中國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以家為本的傳統,中國文化對功利性的強調,以及儒家“教重于樂”的觀念影響了中國兒童文學的風貌,導致“五四”之前中國的童話作品寥寥無幾。但同時他也認為,新時期以來,中國兒童文學與西方兒童文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似點,有的作品擺脫了一貫的說教風氣,把教育與幻想結合在一起,還吸收進了西方的人道主義精神;在表現方法上,新時期童話中的幻想存在著放射型幻想和內傾情感體驗型幻想兩種類型。從這一角度進行探究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9],陳虹的《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對于造成差異的原因,各個評論者的結論大同小異,其中王松鶴的《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11]角度較新。在該文中,他從中西兒童文學各自的演進歷程角度出發,解釋了造成差異的原因:西方對兒童的發現很早,加上擁有諸多進步的兒童觀,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而中國兒童文學的興起卻較之西方晚得多,兒童的精神世界被長久冷落,所以即使產生了兒童文學,也因封建傳統積習較深而陷入創作困境。此外,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兒童文學自發軔之始到新時期對西方(包括前蘇聯)兒童文學理論借鑒的歷程及其創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國內憂外患的沉重現實使得從西方引進的進步的兒童觀得不到生長的土壤,“它(中國兒童文學)的悲劇命運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時的超前性”。這一觀點突破了一味從傳統文化積習中尋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與創作錯位的另一原因,對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不景氣也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

    多數作者只論述了中西兒童的差異及其原因,但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3]便是例外。在該文中,他為未來中國兒童文學的研究方法設計了“三駕馬車”:以兒童哲學和兒童心理學為理論根基,以豐富的感性體驗為先行,以切實的兒童讀書狀況為參照。這三點經驗均是西方兒童文學理論得以發展的途徑,且可行性較高。但在指出學習借鑒西方的同時,作者也清醒地告誡讀者,中國兒童文學也要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否則,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論,便是“東施效顰”,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準。

    但此種解決方案對西方童話采取的仍是仰視態度,仍側重于學習和借鑒。王小浩的《中西童話的對話――評舒偉教授的〈中西童話研究〉》[14]提出,舒偉教授在《中西童話研究》中探尋了解決困境的另一出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源泉,以試圖建立中西童話之間互相溝通與借鑒的平等對話關系。舒偉認為,許多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如《山海經》和《西游記》等都含有鮮明的童話因素,這些童話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話作品相媲美。于是,他為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善于吸收全世界的優秀營養。”以充分調動內因和外因的雙向發展因素,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實現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本進步。

    盡管探尋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論文的研究對象仍只局限于敘事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文學的其他體裁則關注很少。黃詩海、鄭芷芳合著的《詩歌中的兒童世界――中西詩歌中兒童題材的對比研究》[15]就是例外。該文選取中西詩學的研究視角,作者認為,英詩以音為主,對詞的磁性、結構、事態等都非常嚴謹,故描述的對象更加直觀;而中詩主張天人合一,注重詩歌的“性靈”、“風骨”,注重表現其含蓄內斂的風格。此外,因作者所處社會背景和的不同,英詩中反映孩童苦難的作品往往以對宗教的信仰結尾,而中詩是現世的,因此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往往成為歷代文人的常規心理及藝術理念。

    對于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文學界多以敘事型體裁為依托進行比較研究,而忽視了對兒童詩歌、寓言、兒童小說等領域的關注。的確,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是兒童文學的一大重陣,也是為廣大兒童讀者喜愛的文體樣式。但是,在詩歌、寓言、小說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王黎君.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9,Vol 19,(2).

    [2][9]田華.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杜雋.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Vol 21,(4).

    [4]湯銳.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5]馮昀.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比較.安徽文學,2009,(11).

    [6]金莉莉.一個童話敘事牧師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浙江學刊,2000,(3).

    [7]李紅葉.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02,(2).

    [8]孫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麗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

    [10]陳虹.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論壇,2008,(6).

    [11]王松鶴.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2).

    [12][13]朱自強.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社會科學戰線,1996,(1).

    第3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 初中英語 文化教育

    一、初中英語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程度

    在以往老式的教育模式下,一般英語教學主要是以輸送式的教學方法。即主要是以老師講課學生聽為主。而在初中英語課程內容中一般涉及的內容也比較淺顯易懂,對于初中英語中語言文化的講解比較偏少,一方面是在我國早期英語教師的能力水平有限;二是由于我國偏遠地區經濟水平比較落后,學生對于中西文化方面理解不是透徹,而當地的教師也一般為老教師,對于這些知識的傳授還是比較不足的。但是在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一般對于文章單詞大多都是采取背誦學習方法,但是以往通常都是老套的“死記硬背”,對于初中生學習心理方面來看,學生也會常常感到厭煩。由于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不夠透徹,不能像語文那樣有對語言了解的基礎之后對于背誦記憶就會相對容易很多。所以老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英語文化的教育,不能僅僅培養學生們基本的英語知識能力,這對于初中生學習英語是非常不好的。因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每種語言中,一個單詞甚至可以表達多方面的意思,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富有含義的單詞或者句子進行講解時,不僅僅要表達出原本的意思,也要對學生進行單詞或者句子原本含義之外的概念。

    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從表面上的含義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這個句話的隱喻對于英國人來說卻是指做一件事情的方法不僅僅是一種,而通往正確人生的道路也不止是一條而是等待我們發現。

    二、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文化教育的策略方法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英語的學習是以單詞和一些例句作為基礎展開進行教學的。對于單詞和句子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則相對比較簡單,但是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運用能力則就要對單詞和句子的深層含義來進行解釋和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其中所代表的含義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使學生們能夠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能夠深入的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而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展開對文化教育的策略方法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對于一個名詞的理解上:“honey”。表面上的意思是為蜂蜜。如果以中國對單詞的理解,蜂蜜也就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詞。但是在英國人看來,卻是把蜂蜜作為甜蜜的象征,進而來作為形容詞使用,意思是“甜蜜的、心愛的”。在一個對名詞的理解上,中西方的差異性也就顯現出來了,也反應出了不同地區對待不同事物的一些獨特的看法。還有一些簡單的句子則可以表達出中西方在陳述語言表達上使用的區別。例如,“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意思表達為事情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定局。如果將此句話翻譯成中文則可以使用上述翻譯,但是在中文里則可以將其理解成為:“木已成舟”。中文博大精深,英語同樣也如此,用一些簡單的詞語表達出更加深層次的含義,這對于促進初中生學習英語是非常有幫助的。不僅僅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內涵。

    三、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文化教育中的具體實例

    新課改背景下,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是使用純英文來進行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但是在交流的同時,教師要注意使用英語應該注重的一些細節問題。

    例如,一些語言規范用詞以及注意使用英語的習俗以及禮儀。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的對話要注重幾個問題:1.情景的創設,要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一點的文化背景介紹等。2.使用一些簡潔的交際語言,設置語言交流環境。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 6 I’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是The same and different的問題設置,對于這一小塊就可以引以為例子,來講述外國人的一些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以及文化習俗與中國的差異。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可以表達更多關于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對文化教育的學習這也符合對新課改背景下對于英語教學過程的要求。還有可以通過一些單詞來講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別,例如,對于外國飲食方面的介紹,單詞有:Hamburger,French fries。這些詞的意思都代表快餐,但是在外國卻很盛行,在給學生介紹單詞的同時也介紹了兩國在飲食方面的差異。

    第4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 高職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33-03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習得一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學習語言。英語學習也一樣,只有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和學習障礙,讓學習者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本文試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討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增強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存在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阻礙了跨文化交際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全世界成為一個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一道障礙,消除彼此之間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在有些行為習慣上,中西方也會有很大區別。比如,中國人會輕拍小孩子頭部,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愛和友善。但是在西方,這種行為被認為具有惡意,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從而使得整個交流不順暢,進而無法進行。

    (二)文化差異阻礙了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就是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實際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往往重語法,輕交流;重考高分,輕英語語言的環境,導致出現一些學生“高分低能”現象。特別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問了一些不該問的問題,說了一些不該說話,如你結婚沒有啊,一個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鬧了一些笑話,引起了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一)方面的差異

    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宗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融入各個國家各民族文化體系,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日常生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多與宗教有關的風俗習慣,例如飯前等時間段進行禱告,遇到困難時向“主”祈禱說“God help me!”在中國不少習俗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薩、財神、土地神等風俗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道德標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1.個人榮譽與謙虛謹慎。在西方國家,人們尤其崇拜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社會的底層奮斗,慢慢地爬到社會的頂層的人。個人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國文化提倡謙虛謹慎,從來不主張個人榮譽的炫耀。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或不惑。“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這種謙虛在不太了解國人文化的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不僅否定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過于謹慎的中國式謙虛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西方國家社會盛行的是個人主義,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崇尚個人自由,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受約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每個人都自我努力,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心、過問他人事情,認為如果接受了他人幫助,就說明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用。而中國文化則崇尚無私奉獻,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幫助他人而引以為豪。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三)思維方面的差異

    1.思維表達的邏輯順序。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是先整體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思維方式是先部分后整體,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寫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用英語則寫成Qingxiu District,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西方人喜歡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體現了西方思維準確性的特點。中國人則喜歡模糊表達,例如“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根據具體說話的時間來推斷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會關系的差異

    1.組成家庭結構。在中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復雜,幾代同堂被認為是很幸福很溫暖。整個社會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家庭,親情觀念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會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為他們操心一輩子。子女則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在美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簡單,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構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會脫離父母,獨立自主。等到子女獨立后,經濟上就和父母脫離了,也不會贍養父母,更加不存在幾代同堂了。

    2.稱謂。西方英美國家英語中的稱謂和漢語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詞,對應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國,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分出年齡大小,還要說出性別。在西方國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名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極其不禮貌且有違情理的。

    對老師的稱呼,西方國家的人們通常稱“Mr.John”、“Prof.John”等。而中國人卻稱呼“劉老師( Teacher Liu)”、“張老師( Teacher Zhang)”等。其實,英語中的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并不是稱呼。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劉老師=Teacher Liu。西方國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來稱呼人。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會風俗、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在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這樣打招呼:“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 yet?)”“上哪去?(where arc you going?)”在我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用語是有禮貌的。如果我們這樣跟西方人這樣說話,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隱私。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西方國家通常以天氣如“A nice day,isn’t it?”“how are you”等打招呼。

    2.隱私權。、家庭情況、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問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對此會比較反感,認為是刺探別人隱私,聽了會反感,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會問對方年齡、婚姻、工作、收入等問題以示關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 結婚沒有啊?”這些問題在中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心,一種問候。中國人聊天時談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經地義。由此可見,隱私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3.感謝。“謝謝”一詞在我們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如果說了“謝謝”,聽起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有了距離感。而在西方國家,“Thank you”一詞適用于一切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有人之間,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在西方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什么的時候,國人一般表現都較謙虛、內斂,回答是“不用麻煩了,隨意”等。按照西方國家風俗,想要就直接說“Yes”,不想要就說“No”。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較為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禮。國人和西方國家對送來的禮物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國人先推辭一番說不要,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表現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接受的樣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來看是什么東西。如果當面打開并表現得喜形于色,可能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貪財。在西方國家,無論喜歡與否,對別人送出的禮物,都要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現出友好的態度。

    5.女士優先。在西方國家,女士優先是西方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禮儀規范。女士優先的禮儀要求男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照顧和保護女性。而中國則是以尊老愛幼、尊師為傳統禮儀。當尊老和女士優先的原則發生沖突時,中國人選擇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優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一個長者為一個年輕女子讓座,那是不可思議的。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勵學生最大量閱讀

    如果要理解另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作為學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從而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化內涵;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原版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透過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生動地反映該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等。同時還多讀報刊和時事評論文章等,如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周刊》,從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而且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不定期舉辦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

    學校可以以班級、專業或者系部為單位來舉行相關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所用教材主要以學生所熟悉的題材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對有關中英文化差異方面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擴展。例如,在講到顏色詞的時候,紅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是褒義詞;而在西方確是危險的信號,是貶義的。教師可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把顏色詞作為一個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對顏色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座,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

    1.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英語教師可以多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給學生唱,通過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看英語電影和電視時,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情況。

    2.組織英語角,舉辦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面對面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目的地培養高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

    (四)明確英語教師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等,進而達到中西文化順暢交流。在這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就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理解學習英語,努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認真學習英語語言,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下轉第144頁)(上接第134頁)

    總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語言教學,還應該重視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把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密切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賈夢霞.論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2]鄒應猛.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7)

    [3]張顯.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對文化差異策略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4]馬蘭.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第5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 商品名翻譯 跨文化意識 語言文字規則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意識到商品名的重要性。實踐證明,成功的商標翻譯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率;同時不成功的翻譯可能給公司或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以正確的名稱(和徽標)開始,是品牌建設的基石。一個好名字,以代表公司或區別于其他的產品,必須是唯一的和原創的,而且能攜帶有利消息以激發客戶與該公司的交易。創建這樣的名字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這必須以社會學、心理學、語義學、法律為基礎(馬可尼,1993年)。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品牌名稱能提供良好的第一印象,和給人積極聯想”。Coca Cola(可口可樂),Rejoice(飄柔),Spring(雪碧),Head-shoulders(海飛絲),Pantence(潘婷)就是很好的例子。

    “翻譯是最困難的一點在于兩種文化的差異”。[1]中文和英文主要區別在語義學、語音學、音韻學,這會給商標翻譯帶來的文化沖突。例如,“白象”電池在海外市場銷售欠佳,由于其英文名“White Elephant”,這是一個固定詞組,意思是“累贅或無用的東西”。另外,西方人常用擬聲、韻腳、諧音增加商標的美,喚起消費者的美感。此外,中西方還存在著審美心理差異。中國喜歡用幸運的字眼,如:“福”、“萬”、“壽”、“百”、“佳”等。因此在翻譯時,我們要考慮到民族審美心理特征。輔音像/b/,/f/,/l/總是翻譯成“寶”、“富”、“力/利”;音節如/si/,/le/,/f/翻譯成“喜”、“樂”、“芳”。但對于說英語的人,“fang”是指“狗的長而鋒利的牙齒;或蛇的毒牙”。

    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商標的翻譯也應遵守此原則,并以目標語言文化為導向。本文將分析在翻譯品牌時產生文化矛盾的原因,并探尋其策略,以消除文化矛盾。

    1.培養跨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人的主觀意識的重要方面。而中國品牌翻譯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譯應為目標讀者服務”。[2]同樣,在跨文化環境下,商標翻譯應為目標消費者服務。

    1.1翻譯是一種國際交流與合作。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變。對于“翻譯”一詞,Christine Nord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跨文化交際)來代替;而Hole-Manttar用的“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4](跨文化合作);Andre Lefevere則用“acculturation”[5](同化)。上述這些詞精練地概括了什么是翻譯。每一個商標都有其文化內涵。商標翻譯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1.2尊重文化,連接中西方文化,富有創造性。

    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語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說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歷來有經驗的譯者或翻譯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譯者應持開放的態度,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理解,了解詞的確切含義和文化內涵,避免文化沖突。中國產品的國際化是吸引外國人士了解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好方法。當然,翻譯也需要想象力和創造性。

    2.尊重和掌握英語語言規則

    英漢差異往往使說英語的人對某些商標產生誤解。因此譯者首先要掌握英語語言規則,然后嘗試使翻譯商標符合這些規則。

    2.1尋求語義對等物。

    商標可以傳遞信息,體現商品特征。它要求我們通過語義差異比較獲得對等物。例如,“金絲小棗”――“Honey Sweet Date”,顯示出此品牌的優點。“止咳川貝枇杷露”――“Zhike Chuanbei Pipalu”。這可能很難讓國外客戶了解這個由拼音組成的名字。我們可以用“A cough syrup from loquat leaves”,告訴人們其功能和原材料;“紅豆”(衣服)――“Red Seed”,這個譯名并不能體現其文化內涵。紅豆又稱相思豆(lovesick seed),中國傳統文化里,它是愛情的象征;“玉兔”――“Moon Rabbit”,而非“Jade Rabbit”。在中國的美麗傳說里,玉兔是陪伴嫦娥住在月宮的。

    2.2符合西方人的審美心理。

    據心理學研究,人們喜歡活潑的節奏。通常節奏會帶給消費者美的感受。譯者應讓譯名和原名的意義、聲音或字形相符合。如:“順美”――“Smart”,“膚美靈”――“Skinice”,“鄂爾多斯”――“Erdos”。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字母“S”,人們通常使用的“S”贊揚女士身形優美。如:“美加凈”――Maxam,兩個相同的字母a夾著輔音,以及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都是“m”,很醒目,吸引人且容易發音。

    商標是一種商品的識別標志,也是生產者用來出售的商品宣傳方法之一。商標必須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龍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龍”在中國人心中是崇高地位的象征。但是,“dragon”卻是西方人眼中的怪獸,因此,我們翻譯成“Long Jing Tea”而非“Dragon Well Tea”。“輕身減肥片”――“Slimming Pills”,而不是“Obesity-reducing Tablet”,以滿足市民的口味。“卓夫”衣服――“Chief”受到外國人的歡迎。“聯想”――“Lenovo”(該名稱是由“Legend”更名而來)表達人們對新事物和發明的追求。有趣的是,現在許多產品命名的方法是“先英文,后中文”。如:“Yonger”――“雅戈爾”服裝、“Bird”――“波導”手機、“KissMe”――“騎士美”、“Robust”――“樂百氏”都是根據其英文發音而命名的。

    總的來說,全球化是一個新時代的顯著特點。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商標成為影響銷售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商標,可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提高他們的興趣,增進他們的記憶,促進他們的消費行動。

    參考文獻:

    [1][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試[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12,6.

    [3]Nord Christi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1991:21.

    第6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底蘊、互補與兼容。[1]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歡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當我們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第7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一、校本教材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高中英語校本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不能體現校本特色、難易程度把握不準等。其中,編寫目標與教學目標不一致等問題尤為突出,現舉例詳述如下:

    例如,前言中這樣描述了開發校本教材的目的:This documen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deas for speak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And this book is based on broad-ening the students’ horizon and satisfying their basic needs…The aim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instruct them how tobehave properly in general public.What’s more, our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a lot of knowledge from the colorful life, learn a great deal and form a good habit of thinking carefully and performing everything freely.

    顯然,這樣的目的設置與國家統編教材的教學目標沒有根本區別。固始縣位于河南省東南端,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而慈濟高中是一所農村高中。作為校本教材,其中并沒有體現出這一特色。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這些校本教材具體章節的內容并沒有體現上面前言中所說的教學目標,而是分別談了慈濟高中所在的固始縣縣城地理位置、固始縣現有的酒店、公園和大型超市,好像是寫給外來游客看的。在《Festivals》一節內容中則介紹了西方感恩節、圣誕節和情人節等傳統節日,而對固始縣固有的文化節日卻沒有提及。以上這些,顯然偏離了校本教材開發的宗旨和出發點。

    二、現象學視域下農村高中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策略

    在現象學視域下,英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挖掘學生的語言智慧,而不單是知識的積累,應該注重教育過程中思維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以及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

    (一)兼顧中西方文化,挖掘地方特色

    慈濟高中英語校本教材大多是關于西方文化的推介,如Part4、Part7和Part9都是介紹西方社會的文化和民俗的,教材中涉及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內容不是很多。介紹西方社會生活固然也可以起到擴寬學生視野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作為校本教材,更應該兼顧中西方文化,挖掘地方特色。

    (二)整合取材之源,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校本教材只有取材于學生熟悉的話題、感興趣的事件,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現象學視域下,作為農村校本教材,應取材于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學生有話可說。按照現象學的觀點,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核心是理性思維。選取學生熟知的、來自本土的、不帶偏見的討論話題,能夠克服英語教材在價值導向上的偏差,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反思,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第8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哲學 起 源 條件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個帶上自身烙印的發展歷程,其自身特色的最終形成和定格都會與其他的社會文化形成產生明顯的區別,不同的文化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鮮明區分。而要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不僅要從歷程中區辨別更需要去探尋文化產生的源頭,從頭開始,理清事物發展的脈絡并且試圖預期事物的未來發展,哲學便是如此。本文旨在探討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之對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1]

    公元3000年前,地中海及其東部愛琴海域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因素孕育產生了古希臘哲學,而古希臘哲學恰恰正是西方哲學的源頭。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并且經歷過古希臘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等階段,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家所關注的哲學問題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哲學思潮不斷延伸,雖然出現不同的方向以致后面的種種學派,但是后面的學者們一直沒有離開其源頭-古希臘的核心靈魂-對事物本質的探索以及現象原因的追求;中國哲學歷史悠久,從先秦時百家爭鳴中出現自《易經》始至少有三千年歷史。其產生,也有一個比較鮮明的區間,只是沒有出現類似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試圖截然與傳統分開或創立新的傳統。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后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范。[2]

    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帶上自身特色的產生條件,哲學的產生也是如此。[1]古希臘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開端和起源由于其鮮明的自然地理風格及民族演變交融歷程以及社會發展脈絡讓我們更好的找尋其哲學產生條件,當然中國哲學也不例外,由于其典型的大陸國家和相對封閉的社會發展體制也給我們探究其哲學起源提供了條件。下面本文將從地理環境、物質基礎、社會基調三個方面來分析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產生之初的條件,試圖揭示中西方哲學在源頭之處的不同,從而更好地理解兩個哲學的發展脈絡,以期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兩種哲學的產生:

    從地理環境上說:古希臘境內多山,不具備農耕的條件,因此古希臘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利用它良好的海岸線,大力發展海上貿易,通過海上與其他地區交往、交流,所以,古希臘在海上貿易過程中形成相對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在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往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明(例如對亞細亞文明和埃及文明等當時先進文明)[2],學習和汲取它們的文化精華,并且對之進行批判、改造和綜合,從而形成具有古希臘特色的哲學-科學文化;在自然因素這一條件中,中國與古希臘的自然條件不同,首先,中國有著廣袤而豐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陸路交通,農業比較發達,經濟的交流主要通過內陸各個國家之間的互通有無,因而,在這種諸多的自然條件影響下,造成古代中國與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較少,形成了獨特穩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結構。這些自然條件使中國哲學特征表現為一種封閉的自我發展,具有相對穩定性。

    從物質基礎來講:古希臘社會經濟發展中,物質資料日益豐富,使一部分人能夠直接脫離物質生產勞動,而從事腦力勞動,使探討政治和哲學獲得了物質前提,只不過多數人主要思考政治問題,有一部分人則轉移了注意力,把對政治體制和政治規范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注轉向對自然和現象之后的原因的關注,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邏輯的嚴密,進而產生古希臘獨特的哲學-科學思維方式。但在中國古代,經濟形態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國的農業人口占全體人口的絕大部分,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是以土地分配和利用為中心的。由此發展的中國家族制度非常重視倫理的構建,因為,只有通過“家國同構”這樣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管理這個國家,人民的思想大多關注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3]

    再對比兩個哲學體系產生的社會氛圍:受到分散的地理區域的限制古希臘難以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各個城邦隔離開來獨立發展。而多樣性的環境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比較和思考,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出多樣化,激發人的批判精神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在一些較為寬松的城邦里形成了古希臘著名的民主制,這種民主制總體上為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因為在民主制度下,有利于使一些背離傳統的或與時下流行的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由此形成古希臘哲學的新的傳統:超越傳統。[4]因此古希臘哲學具有科學精神和不斷超越的特點,因此城邦制和民主制為古希臘哲學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社會環境;在中國,中央集權的國家出現比較早,有利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由于傳統思維,在宗法制度的制約,產生了以小農家庭為中心,注重人與人之間小范圍關系以求得安穩的觀念取向。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對于文化發展的封閉性限制,能夠進行討論、研究和辯論的空間較小,多數思想家把傳統思想當作政治行為、禮儀和道德規范的主要來源,使中國哲學整體朝向倫理(政治)的方向進一步發展。[5]

    文章以上從源頭來分析中西方哲學產生情況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哲學從產生到發展到成型兩者所發展的方向以及對周邊學術環境人文氛圍的影響有著巨大差異,當然我們在區分了二者的不同之后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更好的開始,有了對中西方哲學起源的條件對比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找出二者相似或者說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地方,以更多的增進中西方哲學交流,文化促進,幫助兩種文化進行全面的理解和交融,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眾多文化學者共同的努力,需要各國人民一起奮進,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為哲學文化在普通民眾間的普及打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劉彥生,中西方哲學源頭差異比較,天津大學學報,2005年4月

    [2]高捍東:《哲學緣起和它最初的邁進――從哲學產生到智者學派》,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09月

    [3]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人民出版社,1993年08月第1版

    [4] 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下卷,羅達仁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第9篇:中西方教育的區別范文

    >> 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國語境下的英語教學 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影響及策略研究 談英語教學中對思維的教法 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教學的作用探析 試論隱喻思維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淺談隱喻思維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技能大賽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英語兒歌對幼師英語教學的影響 英語語音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高考英語改革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英語考級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分析 中國英語對中國英語教學影響的研究 家教英語對課堂英語教學的影響研究 新型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多媒體網絡教學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游戲教學法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淺談教學環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思維差異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 文化模擬法在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英語是當今世界的通用語言,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溝通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英語也成為我國小學、初中,乃至大學的主要考核課程。近十幾年我國在英語教學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思維模式的區別。筆者分析了國語思維和英語思維受到不同的哲學體系的影響, 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差異: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以人為本與以物為本;思維螺旋性與思維直線性;形象性與抽象性。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詞匯、語法、篇幅結構上面。本文探討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區別,分析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英語教學中規避這種影響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思維方式 英語教學 國語思維 文化差異

    正文

    一、概論

    英語是當今世界的通用語言,在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語學習也成為我國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都必須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的考試科目。近十幾年我國在英語教學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精力,但是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學生普遍存在著英語成績不錯,詞匯語法掌握的很好,然而一旦涉及到聽說的實際應用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有兩點:我國英語教育的重點在筆試上面;漢語思維邏輯限制了英語學習。由于我國國情的限制英語教學主要注重讀寫能力,對聽說能力的考察能較少。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還是用國語思維來思考和理解英語,而英語國家的思維和國語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思維差異很大程度限制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國語思維方式是導致英語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教師和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思維方式的影響。要想全面提高英語能力不僅需要完整系統的英語學習,更需要英語學習者減少國語思維的負遷移影響,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研究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本文集中討論了國語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差異,闡述了國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二、國語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普遍的結構性思維程式。思維方式是人看待和處理與世界關系的一種邏輯方式,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特點。不同文化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同時直接影響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思維可以提高語言學習效率,研究各民族間不同的文化特點。反過來說,母語思維也會影響對其他語言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

    總體來說,我國以“天人合一”為基礎建立了整個哲學系統,而西方則是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形成的世界觀。這種基礎差別是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從具體表現上說,中西方思維差異表現在: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抽象性與具體性;思維螺旋性與思維直線性;以人為本和以物為本等四個方面。

    (一)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早在戰國時代莊子就在其著作《莊子?齊物論》中寫道:“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一直貫穿我國哲學始終。不管是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這種樸素的整體思維一直深刻的影響著后世人民的思維方式,表現在語言上也是偏重整體性。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語言語態的表達方式。國語在時間語態上沒有任何的變化,比如說“我去上學”這句話可以表示過去式、現在式甚至將來式,他們在語法上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如果英語的話就有很嚴格的語法區分,過去式、現在式、將來式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

    西方哲學思想深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的影響,將世界萬物都看成對立統一的關系,認為世界是“天人相分”的。這在事物個體性描述上有明顯的差距。比如英語中表示會將電話、電視、電腦的詞語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在漢語中則都是圍繞“電”這個詞進行延伸。將大多數以電為基礎產生的產品進行擴展和延伸,形成一個整體。

    (二) 形象性與抽象性

    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派生出來的形象思維一直貫穿著語言發展史。“尚象”就是提倡用整體的形象思維來看待事物,引導人們在整體性思維的基礎上“悟”,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由此產生的,并不斷發展至今。古語中更是將形象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類比、比喻、比擬等幾乎在每篇古文中都能看到。

    相反西方則采取理性思維客觀的認識世界、研究其共性,在通過抽象的思維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西方思維體系中具有抽象性特征,由于原有的感性思維方式不能完整的表達世界萬物,需要借助抽象思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本質和規律。但究其本質西方思維還是以理性、科學、客觀為主。這表現在語言表達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漢語中會用具有實際意義的名詞來闡述復雜抽象的概念,以此來生動形象的體現其本質;相反英語中則會用抽象名詞來表達。

    (三)以人為本與以物為本

    國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可以說根深蒂固,孟子早就在戰國時期就在其著作《孟子?盡心上》中寫道:“萬物皆備于我”,該思想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化的思維將人作為思維主體,用人的思維方式去研究世界和自然。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表現在語言表達上同樣帶有很強的人本主義傾向性。

    西方文化是以物為本的,他們客觀、理性觀察世界,善于通過推理、論證、辯證等方法來研究自然規律和本質。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語言表達具有物本主義傾向性。

    這兩種文化差異直接影響中英文的表達邏輯和順序,尤其在主語運用上有明顯的差別。中文常常將有生命力的人物作為主語,而西方則將無生命的人物作為主語。主語不同直接導致中英文在表達語態上的差異,中文常常是主動語態,慣常用什么怎么樣,而英文則是被動語態,習慣表達什么被怎么樣了。

    (四)思維螺旋性與思維直線性

    國學文化更加注重含蓄美,喜歡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思維是螺旋性推進的。連淑能在《英漢對比研究》中講到:“中國人凡是習慣于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慮,之后縮小思路,考慮具體細節。”非常精準獨到的表述了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思維邏輯。在語言表達方面喜歡先經過層層渲染,逐步鋪墊,最后點明中心思想,甚至最后也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其本意。不管是在國畫中還是在古文中可以常常看到這種“隱而不說”、“不言而喻”“水到渠成”的含蓄美。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說話直接,先說中心思想或者重要內容然后層層分解,剖析論證其觀點。他們擅長用理性的思維先總后分的層層推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人說話拐外抹角的方式,同樣中國人也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大膽的方式。

    三、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有很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詞匯、語法、篇幅理解上。英語詞匯會出現很多同音形異詞和同音異議詞,在漢語中則沒有。在語法上英語多采用被動語態、定語從句等。而國語中受到人本思想的影響多以主動語態為主。很多學生在英譯漢的時候常常是大概意思明白,但是沒有辦法流暢的表達出來,在漢譯英的時候又會出現漢式英語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一直在用國語思維學習英語,沒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

    我國的英語教育,很多學校都是采用的中文說教法,也就是利用漢語去解釋英語,但是解釋和應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應用必須身處其中,方能體會到英語的魅力;而解釋只能夠剖析英語語法或者詞匯以及各種語態、時態之所以那么用的原因。所以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學生用解釋的心理去“學習”英語,可想而知這種“學習”效率是低下的。同時解釋和應用在學習者的對待角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解釋是站在學問之外對學問加以研究,得出其規律以及原委;而應用則是站在規律和原委之上,根據各種不同情況對知識加以使用,是與學問一體的,是站在解釋之上的,與學問沒有內外之分,這便是角度上的不同。

    四、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減小國語思維的影響

    思維和語言是一個統一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通過語言表達,是語言的靈魂;語言是思維的表達方式,是思維的表象。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培養英語思維,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將知識和文化結合起來。英語教師也應該從學生英語能力出發,結合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確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一)重視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

    英語教師首先要做到正確認識國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學習者常常不自覺的受到國語思維的影響,出現一些漢式英語的錯誤,這種情況下就要英語教師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出并改正,而不是完全否定。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并幫助學生自己找到錯誤,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找到糾正錯誤的方法。這種錯誤是潛移默化的,并不是短時間能立刻改正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找出錯誤根源,盡力避免其影響。

    其次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對比研究、辯論賽等多種形式,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國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激發學生主動研究的積極性。這些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關注兩者文化差異,提高其學結能力。

    (二)順應語言發展規律,正確運用遷移規律

    英語學習者長期受到國語思維的影響,自然而言的會在學習產生遷移作用。其實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都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遷移作用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英語教師應該正確認識這種現象,善加利用或引導,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語教師應該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維的基礎上,讓學生能主動認識到問題所在,主動去尋找差異,探究其規律,從而達到提高英語能力的目的。英語教師可以將兩者差異作為一個課題進行專門講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積極鼓勵學生發揮正遷移作用,了解語言學習的本質,規避國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三)培養語感

    語感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心理過程,是人在對以往的學習或經驗不自覺的概括總結出來的無法直說的感覺特征。很多時候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盡管不知道明確答案,但是會直覺的認為句子的正誤,這就是語感好的一種表現。語感需要長期學習和鍛煉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融入到英語思維中,避免國語思維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師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學習和積累英語知識,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語感。

    (四)情境教學法,融入西方文化

    英語學習不僅僅只是知識、語法、詞匯的學習,更是西方文化的學習。現在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英語教師將英語教學局限在英語詞匯、語法、結構等知識上面。對于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涉及的比較少。這種不平衡的教學模式極大的影響了英語學習者對于知識的吸收,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和效果。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語語法結構、詞匯等。英語教師應該重視西方思維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通過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能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到西方思維文化的差異。

    五、總結

    盡管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國際間文化不斷融合,不同的文化思維在不斷包容、融合。但國語思維和英語思維在歷史根源和本質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簡單的融合就可以改變的。就當前情況來說國語思維對英語教學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國語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差別是哲學體系的差別,是“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哲學基礎的差異。國語思維是整體性思維,將世界看成統一的整體,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表現在語言上就是將形、音、義三者集于漢字一身,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在詞匯創造上面也在具有同類特點的詞匯會有某種程度的關聯。與西方人的大膽直接不同,中國人出于禮貌會用委婉、螺旋性思維結構去表達想法。西方人則會用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直指問題核心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在層層分析、步步論證。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人們注重悟性,重視理性思維,注重感覺經驗而不是理性。漢字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一個對形象性思維的一個很好的詮釋。中國人提倡以人為本,在語法結構上傾向于主動語態,喜歡用有生命的物體作為主語,而這方面在英語中恰恰相反。

    總之國語思維對英語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正確看待這種情況,重視對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邏輯的研究,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主動研究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東西文化主義論集[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北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敬南菲.淺析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成因[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6,(3).

    [4]楊宏.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5]邱國丹.中西思維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7,(18).

    [6]李蔭華.全新版大學英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7]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观看三级| 成人一a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国产成人无码av|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成人www|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高清毛片a|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