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 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基本特征與治理對策 論我國縣級城市的基本特征 淺析我國詩詞格律的基本特征 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特征 論我國社會團體的基本特征及分類 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基本特征研究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討 我國西部地區醫學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國沙區植被的基本特征分析 我國城市餐廚垃圾資源的基本特征及處理利用方法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構策略 我國反貧困制度體系的基本特征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基本特征及對我國的啟示 對我國生態旅游基本特征的分析及其未來發展策略的研究 股改前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基本特征的比較分析 我國赫哲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基本特征研究 淺談我國煤田水文地質基本特征與規律 我國移動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現狀與方向研究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征 試論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征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eMarketer預計今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達14.3億[EB/OL].(20120316)[20130210].http://.cn/i/20120316/02386842507.shtml.

    [3]西門柳上.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全球互聯網已進入SNS時代[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0.

    [4]夏學鑾.網絡社會學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8591.

    [5]王琦,張穎,李海強.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智能手機用戶族群研究——基于ChinaVALS的模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088.

    [6]王歡,張利,葉柯柯.大學生網絡團購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02106.

    [7]張利,王歡.我國移動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現狀與方向研究[J].現代情報,2012(11):6872.

    第2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長三角 區域文化 區域創新系統

    上海文化、浙江文化和江蘇文化均屬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謂文化相通。這些相似的內容構成了長三角區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長三角區域文化在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決定的。合作創新是長三角區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靈魂。長三角區域文化主要是通過創新主體對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發揮重大持久、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

    一、長三角區域文化和區域創新系統的關系

    本文論述的區域文化主要是指具體地域的人在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積累、積淀而形成的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生存精神、道德信仰、行為準則等。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過是一種強化人的生存的機制。當然,它是對作為其載體的人影響和作用最重大的強化機制。文化幾乎成了人生存與發展的唯一依靠。我們根本無法想象今天的人能夠擺脫文化而生存下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價值認同的思想基礎。

    考察滬蘇浙三地文化發現,基于開放包容、務實誠信的合作創新是長三角區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長三角區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靈魂。而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中心任務就是創新。因此,長三角區域文化對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就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這正是本文特別強調從區域文化的視角研究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根本原因。長三角區域文化和區域創新系統的關系,在本質上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創新主體的關系,是文化與人的關系。

    一方面,長三角區域文化塑造著長三角區域創新主體的創新文化素養、創新文化底蘊、創新文化意識、創新文化精神及創新文化境界。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創新主體推動和促進長三角區域文化的發展,豐富著長三角區域文化的創新內涵。文化浸潤、潛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所有活動細節中,但它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穩定、富有生命生機活力的精神體系。文化是依靠內在的生命機制自然發育、自然生長的,一種文化的成熟、成型需要漫長的時間。制定、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是追逐文化速成、文化速效的做法,不符合文化發展規律,也違背了文化的本性,很容易也極可能會傷害文化自身。文化發展戰略充其量適合于物質層面的文化。當前流行的“浙江精神”、“江蘇精神”,不過是浙江文化、江蘇文化的意識形態化的表述方式。其實,我們能做的只是尊重文化內在本性,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繼承并發揚已有的區域文化歷史傳統,吸收和借鑒區域之外一切有益于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文化養分,進而創新區域文化。

    創新文化對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具有重大持久的影響。所以,不應把文化僅當做普通的環境要素,對文化的本質、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認識。創新文化的主要特質包括容忍失敗、寬容叛逆、敢冒風險、崇尚創新等。優秀的創新文化不是三天兩日就能夠成就的,也不是幾個人振臂一呼就能確立的。優秀的創新文化是一個區域內各階層人士長期以來共同探索、不懈追求、銳意進取的結果。它既是歷史的產物,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長三角區域在開展創新的過程中,政府對創新行為的大力支持;產學研之間的合作創新;法律體系對創新行為及成果的保護;教育培訓機構對創新精神的大力弘揚、對創新意識的不斷強化、對創新人才的大量培養,這些都反映了該區域優秀的創新文化的豐富內涵。它們將提升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水平,使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具有持久強大的內生性比較競爭優勢,對其他區域創新系統具有顯著的引領和示范效應。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江南”的概念“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又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更是一個文化區域。在歷史上,“江南”始終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地域概念,也來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近代所說的江南,通常是指今天的蘇南和浙江一帶。1992年長江三角洲經濟協調會的15個組成城市(上海、南京、揚州、鎮江、南通、泰州、蘇州、無錫、常州、杭州、湖州、寧波、嘉興、舟山、紹興),與明清時期的“江南”所包括的地區相比較,其行政地域的主體部分(指蘇南的蘇州、常州、鎮江、南京,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以及上海)幾乎完全重疊。由此可見,今天的“長三角”是由明清時期的江南各府發展而來的。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吳越文化為底蘊和淵源的江南文化,是以蘇南的蘇錫常、浙北的杭嘉湖以及上海為核心區域的長三角地區人民通過千百年來的積淀、融合、凝聚而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江南文化是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繁衍生息的精神動力。從吳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到今天的長三角區域文化,一脈相承,但也有明顯的階段之分。吳越文化古樸剛野,但也柔雅;江南文化柔弱文雅,但也烈性。正是南方的吳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一些成分才形成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在不斷的融合與揚棄中建構起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至隋唐其主要內涵已漸趨穩定。

    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現如下:

    1.崇文重教。江南地區歷來崇文重教,吟詠成風,鴻儒巨子層出不窮,明清時期則登峰造極。江南人溫文爾雅,知書達禮,講理性,善思考,守秩序。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使江南地區人才輩出、社會進步、經濟繁榮。

    2.誠信合作。江南人誠實守信,善與人處,把誠信合作視為安身立命之本和商業經營之道。江南地區地域相連,人緣相親,聯系密切,來往頻繁。在此基礎上,誠信合作造就了江南地區的繁榮繁華。

    3.謙和禮讓。江南人不僅重文,而且重商。懂經營,善交易,在商業活動中謙和禮讓,即使與人爭執,亦柔聲細氣。這種品德使江南人不僅贏得了良好人緣,而且抓住了寶貴商機。商人追求和氣生財;官人顯得和藹可親;文人崇尚平和淡泊;長者具有高風亮節。

    4.求精務實。江南人在農事上精耕細作,在經商方面精打細算,在傳統手工制作上精雕細刻,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精益求精的態度。江南人崇尚務實,反對空談,腳踏實地,進取向上。

    5.融合開放。獨特的水鄉環境,優越的海陸區位,使江南人具有開放的胸懷和融合的氣度。江南人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像水一樣隨形就勢,靈活親和。千江百川歸人大海。江南人擁有大海的胸襟和氣魄。

    第3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歷史基礎知識的基本特征

    所謂歷史基礎知識是指基本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和歷史階段特征、基本觀點、基本結論及相互關系,這是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主體內容。但高考面前無重點與非重點之分,考的就是重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基礎知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時序性: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

    2.層次性:(1)歷史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歷史發展線索;(3)歷史進程及階段特征;(4)歷史規律。

    3.綜合性:歷史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無所不有。

    4.可整合性:各歷史知識之間可以從不同角度整合考查,還可以與地理、政治有關知識整合考查。

    二、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特點

    綜合考試所考查的歷史基礎知識具有以下特點:

    1.考查的是基礎知識中的主干知識、主體內容,如科舉制度、土地政策、法制建設、中外科技等。

    2.考查具有廣泛性,各個層次、各個類別的基礎知識均有涉及。

    3.考查的規律性知識越來越少。

    4.對各大版塊基礎知識的考查分值比例不再固定,尤其是中古史的比例加大。特別關注思想文化現象,突出對人文素養的考查。

    5.從三種能力角度考查基礎知識,即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

    6.聯系重大社會熱點、焦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現實問題來考查歷史知識,如三峽移民、城市化、民主法制建設等問題。

    7.綜合考試對歷史知識考查的形式;(1)學科內綜合;(2)跨學科綜合。

    三、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策略

    1.樹立綜合意識,從綜合的要求和角度,處理基礎知識,克服過于注重學科本位處理知識的方法。只有認識到位,行動才能到位。

    2.循序漸進,三輪推進。一輪注重事件內的綜合和本單元內各事件間的綜合。二輪求提高,專題綜合。三輪鞏固和提高,與社會現實聯系密切的歷史知識,學科間綜合應用明確的層次和角度。

    3.重心轉移,巧下功夫。(1)轉移處理基礎知識的重心,注意知識的廣度,相對削弱對知識深度的處理,不搞深挖洞;(2)要在建立知識間內在聯系上下功夫;(3)要在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上下功夫;(4)要在靈活運用歷史知識上下功夫。

    4.要注重圖表材料信息的教學。

    5.將錯就錯,靈活處理教學與訓練中的一些問題。(1)知識范圍:以大綱和考綱為準,整章整節不列入考試范圍的不處理,某一小知識如一目或一段,應復習。(2)訓練過程中如何對待答案。平時我們訓練總是追求標準答案,而高考答案有時并不嚴謹,分值分配也不夠公平。這啟發我們不要過分追求標準答案,對學生的答案不要強求完事性和標準性,以免限制學生思維。

    6.落實以上方法過程中,應處理好四個關系。(1)教材知識與資料知識之間的關系。以教材知識為主,對資料知識要忍痛割愛。(2)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的關系。從現實問題角度切入,考查相應歷史知識。(3)學科內綜合與跨學科綜合之間的關系。(4)教師指導與學生醒悟之間的關系,教師要給予學生方法指導,更要給學生自學,消化和鞏固的時間。

    7.加大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監控力度,保證學習環節的完整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般來說教學環節應包括以下四步;(1)課前預習了解學情;(2)信息反饋找出問題;(3)釋疑解難,解決問題;(4)鞏固拓展深化問題。

    以上是我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

    第4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素質教育;相關概念;關系;作用原則

    現代化遠程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將建設學校文化與實現素質教育作為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目標,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遠程教育的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筆者針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之間存在的關系、相互作用的原則進行研究,從而為我國教育界探討全面建設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全方位實現素質教育提供參考資料。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

    1. 相關概念。遠程教育學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員和被教育人員在辦學、組織管理與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團結合作,創造并得到社會各界人士認可的精神類財富和物質類財富的總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體現的是遠程教育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和教學精神,反映了學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育工作人員和被教育人員的有機整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屬于建設遠程教育學校文化的參與人員、建設人員和受益人員。

    2. 構成要素。遠程教育學院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為文明等。遠程教育屬于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和類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學校設施和組織機構。遠程教育學院文化需要堅持普通學院文化的基本建設規律。此外,還需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全面建設能體現遠程教育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的學院文化,這也是遠程教育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

    3. 基本特點與主要功能。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具備多種基本特點與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會性、教育性、獨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會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會,為我國社會發展構建完整的終身教育機制,建設全面學習型社會。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勵和諧發展、凝聚力量、導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屬于核心功能,要求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為被教育人員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二)素質教育

    1. 相關概念。素質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員的自然特征為前提條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發被教育人員潛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員的身心素質等方面為要求,實現其綜合發展,并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內化的一種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質教育具備:開發性、獨立性、深度性、創造性等基本特點。其中開發性特征屬于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質教育的實現要求利用學校文化建設來實現,也可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來實現,將素質教育貫穿在計算機網絡教育中,面向社會各階層,為被教育人員提供自主選擇的教育機會。

    3. 基本方式。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內化和導出化方式,以實現被教育人員的綜合性發展、個性化和社會化為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在全面貫徹和落實我國教育政策為基礎,以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為原則,以提倡個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為教育理念;將素質教育融入到遠程教育的學校文化生活、學院精神文明、計算機網絡遠程課程、組織管理和學校章程的實施中。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一致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的關鍵內容是學院精神文明,這也是建設學校文化的核心,是體現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條件,也是對遠程教育學校所有師生產生創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學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師生共同追求的具體表現,也是師生共同認可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素質教育屬于現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與理想在個人自身素質中占據首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與理想的養成和道德觀、價值觀的樹立是相同的。素質教育規范培養人才的具體項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訓人才的過程,是現代化遠程教育培養人才的總方向。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原則一致

    建設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則是創造性原則。創造自身屬于摒棄、批判、發展和繼承的一個過程。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著眼于創造性。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明確教育目標和執行時的原則主要包括:可行性、適應性、時效性和綜合性。其中核心原則是綜合性原則。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員的綜合性素質,使其朝著多樣化、社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的內涵在于明確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導向,并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也說明了原則上的一致。

    (三)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一致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體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在遠程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院的文化建設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并經之路。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和實現素質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所培養出的人才既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也需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利用各種學院文化活動、基礎文化設施、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實現被教育人員業務素質、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則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具備潛移默化性原則

    遠程教育現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學院文化氛圍具備潛移默化的作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具備內化特征。內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員長時間處在良好的學院文化環境下,其學校和基礎教學設施所固有的學院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習慣和品質。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內在作用,使得教育結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遠程教育人員具備獨立自主能力與價值選擇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設學校文化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個人素質。通過建設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員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潛移默化性原則具備規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員的感情、提升其綜合素質。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具備相輔相成性特征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備相輔相成性特征。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將政治思想的教育滲入到學院的設施文化、計算機網絡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教育文化、組織管理文化和課外娛樂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學院文明氛圍。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員和教育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學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實現教育目標,并培養其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從遠程教育方面來看,首先需要積極發揮計算機網絡環境的促進作用,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此外,還需要積極發揮學院環境的推動作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著眼于對被教育人員綜合性能力的培養。其中主要包括:適應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是建設現代化遠程教育強化學校文化與素質教育是實現遠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概念、關系和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丹陽,李齊森,孫振華.略論現代遠程教育文化的內涵[J].天津商學院學報,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趙永良.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0,22(09).

    [3] 李群芳,歐陽樹,陳春燕等.研究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J].石油大學學報,2011,21(07).

    [4] 任繼榮,趙剛著,王力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20(06).

    [5] 宋東燕,龐志功,汪寶琪,祁彥.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01(05).

    第5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赫哲族 傳統體育 文化基本特征

    My Hezhen folk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Zhao Delong Cui Xiaoliang Cui Xinghe et al.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study visits,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Hezhe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have been studied and verified.Found that minority sports Hezhen formation and mode of production,military,customs,culture,worship and cultural life is closely related;in perspective point of view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dig out Hezhen possess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y diversity,blending sex and Han Photo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Keywords:Hezhen Traditional spor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te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140-02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族群大、人口密集、文化背景相接近,這種社會、經濟、文化因素間的不斷撞擊、交匯與媾合鍛造出了極具民族風情的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長期以來的封閉狀態使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個性,然而也因此遠落后于現代文化的潮流。在經濟、交通等各個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今天,赫哲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構建科學理論框架提供素材,并為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持續發展和保護提供新的思考。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赫哲族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及有關文化現象。

    1.2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實地觀察法和比較法等。

    2.結果與分析

    2.1 赫哲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

    2.1.1 源于生產勞動。狩獵與農事是少數民族生產方式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因而也成為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最主要的反映內容。以狩獵為起源的體育項目主要圍繞著跑、跳、投、攀、射、騎等活動展開。赫哲族人民為了生存、生產和自身進步的需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獨具地域特征和漁獵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赫哲族民間流行及傳承至今的民間傳統體育游藝項目多達數十種,其中除北方民族共有的溜冰、滑雪、拉杠、射箭等項目外,還有獨具本民族特點的叉草球、摔跤,杜烈其,賽樺皮船,賽雪橇,打冰磨,擋木輪,拔大蔥,玩嘎拉哈等傳統體育項目。

    2.1.2 源于古代軍事。赫哲族居于邊陲地區,地處國防要沖,更由于歷史上各統治階級間的相互斗爭和民族矛盾,致使赫哲族少數民族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投身于戰斗。正是這樣的歷史條件使他們形成了一種尚武精神,在長期的戰斗中,赫哲族少數民族人民積累下豐富的持械或徒手格斗的經驗,并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歷史的發展形成了各種帶有軍事體育色彩的體育項目。

    2.1.3 源于民俗。赫哲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不少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由民風民俗演變而成。作為漁獵民族,每個赫哲成年男子都應是優秀的獵手和漁夫。作為一名優秀的獵手和漁夫,則應熟練地掌握追蹤野獸、滑雪、劃船、射箭、叉魚、扎刺(用長矛)、打繩結、結網等技能。這些技能的形成,除了生產勞動的實踐外,通過體育項目與民間游戲加以培養訓練則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2.1.4 源于文化崇拜。古代少數民族的文化崇拜可根據崇拜的對象分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又分為天象崇拜(日月星辰)和自然物崇拜(土地、山川、河流等),而圖騰崇拜則是在自然崇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原始氏族社會的信仰形式。赫哲族少數民族群眾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圖騰信仰習俗。如莫日根賽,這是一種從山頂向下滑雪的游戲。每個參賽者都必須從山頂向山下滑行三次,如果每次都成功,沒有跌倒,便被稱為“莫日根”;如果跌倒一次,稱為“莫日根堪”(準英雄);如果跌倒兩次,則稱為“滑雪手”;如果三次都跌倒了,則意味著將靈魂丟在了跌倒處。失敗者需再滑行三次,從最后一次跌倒處抓起一把雪,如果成功了,沒跌倒,則意味著以找回了自己的靈魂。如果失敗者拒絕再滑行三次以找回自己的靈魂,他便被認為是沒有靈魂的懦夫。此外,“叉魚賽”、“打繩結賽”、“跳冰”、“拋繩賽”、“劃船賽”、“射箭賽”、“投標槍”、“跑獨木橋、走塔頭墩、撐桿跳高跳遠”等都是與生產勞動技能有關的體育項目與民間游戲。

    2.1.5 源于文化生活。還有一些項目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文化娛樂需要而產生的,他們均帶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對場地要求不高,易于組織開展。如叉草球,這是赫哲族較為獨特的游戲。游戲前先用草捆好一個長約10厘米,直徑為4~5厘米的草把。兩隊間距離為25~30米,雙方力爭叉住草把向對方前進。后,“叉草把”發展成“叉草球”,加以規范化,成為一項重要的赫哲族體育項目。

    2.2 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3 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元性表層特征。

    2.3.1 謳歌了民族歷史。赫哲族傳統體育以人類身體文化為表現形式,其動態變化亦步亦趨地反映著本民族從產生到發展這一完整歷史過程。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帶有鮮明的歷史特征。例如:藏族的“頂杠游戲”最初就是對征服敵人后為自己的戰士分封土地,用以決定土地多少的一種方法,傳承至今成為深為赫哲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2.3.2 展現了民族經濟生活。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形式的不同,每個民族的體育項目都體現著各自生產方式的鮮明特色。如追鹿游戲這是對獵鹿活動的模仿,以訓練追蹤能力。此游戲在冬季舉行,燃起一堆篝火作為“追鹿”游戲的起點和終點,根據協議,以距離起點5-7公里遠的某處為折返點。這都與本民族的生產勞動方式有關。

    2.3.3 凝聚了民族文化藝術。民族傳統體育以其獨有的,以身體文化為基征的表現形式將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曲折悲壯的民族史詩,亦或是反映少數民族群眾對生活美好愿望的歌曲凝于一身。傳統體育活動常在節日聚會時進行,載歌載舞,縱情游戲,具有很強的文化娛樂性。追根溯源,其實音樂、舞蹈、戲劇、詩歌、雜技等文化藝術與體育競技原本就出于一胞,可以說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身就是集民族文化之大成,所以今天的民族體育項目中有許多仍保留著原始藝術活動淳樸古拙的遺風。

    2.3.4 強化并發展了民族。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板塊,許多傳統體育項目都反映了這個內容,有的甚至直接來源于宗教活動。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祭祀的痕跡越來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娛樂特征的逐日增強。民族就是這樣蘊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中,一方面因體育項目的不斷繼承而終得以保存和強化,另一方面則隨體育項目的不斷演變而得到修改和發展,使我們的文化本源不致因時代的變遷而終被摒棄于古代文明的廢墟中。

    2.3.5 傳承了民族原始教育特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但原始社會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教師,教育是自然形成的,其手段主要依靠言傳身教,大量進行身體模仿練習,反復進行各種蘊涵著體育萌芽的游戲。這在目前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均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正是在這些集民俗文化、身體活動、自然常識與勞動常識于一身的實踐活動當中,年輕一代的少數民族人民掌握了生產與生活技能,而本民族文化傳統也就隨之完成了傳襲、教育的使命。現代少數民族教育雖不再以體育形式為主,但老一輩仍向青年一代傳授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將本民族精神與個性通過體育文化的形式一代代延續和傳承下去。

    2.4 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涵攝性深層特征。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乃至于整個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的文化底蘊必然來源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它的文化特征首先反映的也必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在這樣的底蘊里孕育、培植與發展起來的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其深層特征可歸納如下:

    2.4.1 重德崇禮的特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對品德操守和行為規范有著嚴乎其嚴的要求。“重就諾,輕生命”、“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勇無禮則亂”、“練武先練心,百藝德為首”他們的體育項目中所體現出來的對于本民族英雄的紀念與崇拜,這種種跡象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就是在以身體活動為表現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處處體現著少數民族人民對傳統道德的遵守與看重。“重德”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沉而凝重的一面,而“崇禮”則是古代少數民族區別于原始人類的一個重要特征。

    2.4.2 民族浪漫主義特征。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料中,有一個重文輕武的過程,因而導致了其內斂、壓抑的民族個性。而赫哲族居于偏遠山區,以漁獵或農耕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他們終日進行身體勞作,是以養成樸實、率真的審美觀,其文化藝術也主要通過舞蹈、游戲以及身體活動為主要特征的,直觀外露的形式來表現。可以說,能歌善舞是赫哲族的代表個性,而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則滲透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中,成為其基本特征之一。民族浪漫主義特征更象是一枝奇麗的花朵,使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3 結束語

    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以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為背景,并體現這一地區不同民族人民所共有的思想感情、智慧和意識行為的,具有濃厚民族風情的復合型文化形態。其特征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文化累積過程中的一個個獨立認識,而應看作是以涵攝性深層特征為核心,通過文化交融性的選擇性整合,最后由多元性表層向外一步步輻射、膨脹而成的有機體。作為文化交融性和深層特征的涵攝性,是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對華夏文化的繼承基礎上又獨立發展起來的,區別于中國其他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代表。通過對它的透視分析,可以為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走上產業化道路提供文化戰略,為構建整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理論框架提供重要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我東北地區赫哲族體育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東北地區民族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的突破口,使我東北地區赫哲族群眾的體質狀況得到全面、穩步的提高。以此為切入點,還可將具有獨特民族個性的東北地區赫哲族傳統體育的優秀項目推向國際舞臺,加強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也通過社會影響乃至于國際影響的擴大反作用于自身,使其主動與現代文化的發展潮流合拍,對東北地區赫哲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體育史》教材編寫組.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7

    [2] 董錫玖.中國舞蹈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57~86

    [3] 盛琦、丁志明.中國體育風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5~219

    [4] 全國民族院校體育教材編寫組.全國民族院校體育教材[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1~4

    第6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要從認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現及其危害、從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從兩種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方便劃清兩者的界限,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專家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爭奪是意識形態領域較量的重要內容。劃清兩者的界限,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文化安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家學者認為,社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認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現及其危害。專家學者認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表現為在經濟領域的權錢交易現象,政治領域的個人專權現象,人際關系上的庸俗化現象以及思想作風方面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封建迷信等。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侵蝕黨的健康肌體,敗壞社會風氣和黨風,是一些黨員、干部腐敗變質的重要思想根源,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從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上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從歷史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看這種文化是否站在時代的前列,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從價值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要看這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怎樣的作用,反映了誰的利益,為誰服務。在當今世界,只有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反映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真正處于時代前列、代表歷史發展潮流、反映最先進階級根本利益的文化。這種基于兩個尺度有機統一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既是我們劃清兩者界限的認識前提,又是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兩種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劃清界限。專家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存在著根本區別,一是在社會基礎上,前者以“公有制”經濟制度為基礎,后者以私有制為基礎;二是在價值取向上,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堅持“人”本位,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官”本位,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物”本位;三是在歷史作用上,前者推動社會發展,后者企圖復辟倒退,前者為人民服務,后者損人利己,前者健康有益,后者消極頹廢。

    從“公與私”、“新與舊”的維度劃清兩者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在“公與私”維度上,前者包含了集體主義、公平、公正、公意、公益等思想觀念,后者以私有觀念為核心,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內容;在“新與舊”的維度上,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看起來舊,卻具有揚棄、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價值;有些來自西方的時髦思想文化花樣,看起來新,卻不過是借尸還魂,或者變異翻新。

    把人類文明成果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區別開來。專家學者認為,對待以往人類文化時不能簡單粗暴,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清理。特別要區分追求自身利益與極端個人主義的界限,重視物質財富與拜金主義的界限,生活享受與享樂主義的界限。

    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專家學者認為,劃清兩者界限具有理論上的復雜性和實踐上模糊性,需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之一,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與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社會一切思想文化實行“徹底決裂”,忽視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可以共享的一切文明成果;誤區之二,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以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然后才能以社會主義來反對資本主義,所以必須“補資本主義的課”,沒有看到人類社會發展除了順序模式外,還有跳躍模式和后來居上模式。

    處理好“一與多”、“拒與納”、“破與立”等重要關系。一是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系,既要尊重多樣,又要確立主導;二是正確處理“拒與納”的關系,在堅決摒除糟粕的同時擷取精華;三是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既要破除歷史遺留下來的腐朽思想文化,又要破除貌似新潮而實質腐朽的西化思潮,還要破除似是而非的假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閆志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論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人民日報.2010-04-14.

    [2]陳冬生.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報.2010-05-02.

    第7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

    長期以來,雖然眾多專家學者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系列改革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實踐,但教學改革的原創性成果甚少,教學實效性難以從根本亡得到提高。對此,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指導下如何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的教化功能須進行創造性教學嘗試,只有以更適合時展的新樣式、新手段、新途徑等實施教學,才有可能在更深層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所以進行創造性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的豐富內涵

    創造性教學,是指教師在充分發揮主體能動作用的前提下以創新思維為基礎,制訂創新方案,通過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種全新的信息傳輸和信息分布,把教學內容播送到各個教學環節,集成至目標點上,促成學生創造性地學,最終實現教學目的。創造性教學就是在現有教學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教師在對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現代教育規律,以與時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為指導而進行的各種教學改革的理論探討和實際操作,旨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吸收、運用最新教育成果,發現和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學活動,從而能/頃利地實現把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轉化為大學生個人的世界觀和品德素質,內化為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形成對知識及透過知識對整個世界的科學的價值評價,從而使社會意識向學生個體意識轉化。此種教學活動應內在具有兩個相互關聯和制動的方面:一是教師的創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發的學生創造性地學。其中,教師的創造性地教是基礎和前提,正是由教師的靈活多樣賦有創新的教學啟動了學生主體能動性從而自我煥發出蘊含著創新的學習活動;而這種創新又是教師創造性教學的強化劑。

    我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務必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性決定了創造性教學是在其政治性框架下施展的,保證其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在實施創造性教學中應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與《****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有關課程設置的決議一致,按照統一安排,開展教學活動;二是堅持符合教學基本要求和課程學時安排,強調課程應有的規范性要求。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創造性教學應體現出理論與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在品質。我們知道理論與思想品德教育的靈魂應是時代精神,與時俱進是其高貴的品質,發展則是永恒的主題;而體現理論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要義就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創新,由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既是其內在驅力使然,也是其本性外化表征。它本質上是展示了該理論及時代思想的精神真諦和文化創造力,這應是一種內涵特質的自覺顯現。

    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應立足于整合,即教師是對新的教育理念、意識形態、知識背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依據一定“條件”(創新計劃)重新編排組合,即內容與方法、目的與手段、繼承與創新、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整合。如:受課時限制和教材信息容量限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都有一個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有所側重,設計針對性強,易讓學生產生共鳴的講授內容,同時對教學方法也始終存在著如何設計、實施的問題,這些都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從現實意義上講,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的過程就是整合諸種因素形成新功能的過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的內涵從根本上決定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目標性。目標是任何教學活動的內控因素,它不僅僅是確立新教學理念的價值前提,同時也是規定開展創造性教學的方向、基本任務和要求。因此,目標性是創造性教學取得成功并起到積極作用的前提。我們知道,目標本身是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所預期達到結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開展一系列創造性教學之前預設要在一定階段的奮斗方向,是要在教育實踐展開過程中不斷回應和解決理想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等矛盾關系,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從而驅動教育者百折不撓,達到目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所蘊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因此,創造性教學的目標涉及多層次,多目標序列,無論是教育理念、創新思維、教學模式的創新,還是理論內容、背景信息、方法和手段的創新,以及教師和學生創造力的提高,都是目標。我們把這種多級分層、序列相關的全方位“目標樹”統稱為目標系統,可是創造性教學不可能一下子整體完成目標,只有通過許多階段性目標和部分性目標,形成一個階梯,才能逐步接近和達到終極目標,即把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內化于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個體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獲得內驅力。

    2.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造性教學要發揮人的主體性,它需要教師憑借一定理念及對理論與思想品德的充分把握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首創性地進行舊質形態向新質形態轉化的活動。如:由傳統課程設置向新課程設置轉化;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納入新的教學內容等等,都要經過創新主體的感知、判斷、決策、理想、實踐等自覺的、能動的、創造的活動,才能轉化為現實結果。主體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最顯著的特征。在現代寓意上,這個主體不僅僅是指教育者,同時還包括受教育者。它是超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與客體關系模式的“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主體一主體”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主體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主體與主體”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交互主體性。我們在這里所主張的創造性教學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由“主體與客體”提升到“主體與主體”關系。惟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造性教學。當然,這還有賴于創造型教師的創造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研究發現,教師的創造性與學生的創造性之間呈正相關聯。可見,創造型教師是整個創造性教學的靈魂。創造型教師應該具備創新素質,即具有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新技法,同時還應該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最新教育成果、見解獨到、知識廣博、觀念新穎、心態寬容、想象豐富、激情高漲等。由此,才能實現引領學生完成創造性教學,從而造就個性鮮明、自主性強、創新能力高的現代人才。

    3.超越性。人的生命存在特質表現為人即是現實的存在又總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存在的現實。人總是要不斷地超越自我,創造生活。人在現實的存在活動中,以人對當下生活的不滿足,構造出超越現實,企求理想的生命活動,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任何教育活動都內蘊著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無論從它是教育人,培育人的過程來看,還是從外在的客觀要求來看,超越性不僅是教育活動所必須的,而且還是教育發展的固有張力。特別是在新世紀里,面對迅速發展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落實《****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示精神,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討和實施創造性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教育已明顯不適應變化的社會要求,教育創新勢在必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創造性教學就是對原有教學的超越,它需要實施教學創新的教學主體(包括個人主體和集體主體)超越陳舊傳統的模式,進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開創性的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第8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溫特在這部著作中對國際關系主流理論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義的質疑,首當其沖的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

    華爾茲對經典現實主義的一個重大革新是把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從人性轉移到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經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系的實質是為權力的爭斗,其動力來自人的本性,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充分反映了這種以人性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觀點。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盧明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頁。華爾茲在第一部著作里并沒有完全否認人性的因素,但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開始把體系結構作為國際政治的唯一分析層次,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則。參見KennethWaltz,Man,theState,andWar(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59);

    Kenneth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NewYork:McGrawHill,1979).其他理性主義(如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與華爾茲觀點是一致的。阿爾特和杰維斯認為“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的根本事實”;奧伊指出:“國家處于永久的無政府狀態之中,因為沒有中央權威機構可以限制對利益的追求。”RobertArtandRobertJervis,InternationalPolitics

    (Boston:Little,Brown,1986),2nded.,p.7;KennethA.Oye,

    Cooperationunder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p.1.以上轉引自HelenMilner,“Anarch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inDavidBaldwined.,NeorelaismandNeoliberalism:TheContemporaryDebate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pp.144-145.基歐漢的《霸權之后》以無政府性為起點研究國際制度。他把無政府性視為“表述了國際政治的特征”的基本體系要素。Krobert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1.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美國研究理性主義學派對無政府性不加質疑地接受說明了無政府性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也表現出無政府性這一概念的幾重意義。首先是其本體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是國際政治的基本事實。既然是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特性。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無政府性就是這個體系最顯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成為國際政治中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無需質疑即可以認為屬真的東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幾乎所有國際關系的理論研究都以這個假定開始。如新現實主義從無政府性開始考慮為生存的競爭,新自由主義則從無政府性開始討論為發展的合作。第三是學科意義。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這兩個政治學的基本次領域也是以這個基本假定分界的。這樣,無政府性就具有了對國際政治定義的功能。

    無政府性的基本定義是沒有集中的權威權力機構。雖然無政府性具有無秩序狀態的意義,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認為無政府狀態是無秩序狀態。布爾對國際體系存在秩序的事實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并因此稱之為“無政府社會”。HedleyBull,TheAnarchicSocie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所以,國際關系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是無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權威的中央政府,亦既華爾茲所說的“缺乏全體系范疇的權威機構”和基歐漢所說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個共同的政府”。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88;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p.1.對于新現實主義來說,無政府性派生出兩種國際關系的基本意義。第一,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在無政府條件下,體系單位是相似的單位,具有同等的,在它們之上沒有一個權威的中央政府。無政府性意味著權力分散,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障個體成員的安全,因此,體系成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生存和財產權利。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p.91-93.第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家必然尋求和推行權力政治。無政府性造就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導致安全困境,國家面臨安全困境的應對方法只有采用權力政治的政策,其結果是無休止的權力競爭和利益沖突。根據這種推理,格里克指出:“國際無政府性造成了國家之間的競爭和沖突。”JosephM.Grieco,“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

    LiberalInstitutionalism,”inBaldwined.,NeorealismandNeoliberalism,p.116.

    所以,新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假定國際體系具有無政府性的基本特征,由于無政府性的存在,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又必然導致權力政治,結果是軍事競爭、勢力均衡和國際戰爭。這被視為無政府性的唯一邏輯。新自由主義雖然在權力政治問題上面有所保留,但是同樣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和自助本質作為基本理論假定,把研究重點置于國際制度如何削弱無政府性的負面影響上面。RobertAxelrodandRobertKeohane,“AchievingCooperationunderAnarchy:StrategyandCooperation,”

    inOyeed.,CooperationunderAnarchy,pp.226-254;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

    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關于國際制度和無政府性問題,亦參見蘇長河:《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1、291-297頁。這樣,無政府性似乎確實成為國際體系的固有屬性,成為國家行為體的國際行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成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研究的起點。

    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第一推動似乎從來沒有受到認真的質疑。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重要國際關系理論著作,尤其是體系層次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無政府性為切入點的。但是,無政府性是國際體系根本特征和客觀屬性的命題是否確實屬真?這是溫特提出的一個重要質疑。溫特在1992年的重要論文里對無政府性提出了質疑,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參見AlexanderWendt,“Anarchyiswhatstatesmakesofit:Thesocialconstructionofpowerpolitic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WTBZ〗,Vol.46,1992,pp.391-425.根據邏輯推理,如果自質真是由無政府性派生的,權力政治真是無政府狀態的必然結果,那么,無政府性的競爭邏輯也就屬真,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也就成立。但是,如果推導不出這種邏輯上必然,無政府性的實質、內容和作用都須另當別論。

    所以,要從根本上否定無政府性作為國際政治第一推動的論點,就要證明自和權力政治不是無政府性派生出來。為此,溫特作出的替代假設是:自和權力政治的產生和存在是國際體系成員的互動進程和實踐活動導致的,與無政府性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國家直接的實踐活動,就沒有國際結構,就沒有所謂的無政府邏輯。由于自和權力政治是國家之間互動的產物,所以它們是社會性、制度性因素,不是無政府性內在的邏輯和必然的結果。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4-25,313-318頁。

    首先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派生自。

    新現實主義認為,自身安全是行為體的第一考慮。在無政府狀態下,沒有一個中央權力機構保證行為體的安全,行為體只好自行保護自身安全。所以,無政府性必然派生自體系。溫特的駁論是:即使是在無政府狀態下,即使行為體的第一考慮是自身安全,體系也不是必然呈自質。當體系呈無政府狀態的時候,至少有著兩種可能的體系特性:(1)如果體系成員相互之間是敵人,那么,行為體勢必擔心自我安全,并且需要依靠自助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呈現自。(2)如果體系中的成員相互之間是朋友,行為體就沒有必要擔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行為體相互之間不會形成安全威脅,并且即使受到其他非體系行為體的威脅,也會相互維護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不呈現自,而呈現助他性。據此,體系是否呈現自不在于它是否處于無政府狀態,而在于體系成員之間的身份關系。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191-193,318-328頁。

    身份關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為體之間的社會性互動實踐確定的。兩個從未謀面的行為體不可能互為敵人,也不可能互為朋友。它們只有通過相互接觸和相互行動,才可能確定對方是敵是友。正是這樣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互主意義,亦即形成關于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觀念或集體意義,集體意義建構行為體身份,也建構了與行為體身份相吻合的利益。當行為體考慮自身安全利益的時候,首先影響到這種考慮的是自我與他者的認知性認同:正向認同就是朋友,反向認同就是敵人。無政府性到底具有什么邏輯、體系中物質權力分配到底有什么意義,都取決于這種認知性認同的差異。如果國家相互之間是反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爭斗性的安全體系,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體系當然是自助體系。如果國家之間是零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一個個體安全體系,一個國家的安全是這個國家自己的事情,與其他國家無關。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自助體系。但是,如果國家之間是正向認同,則它們就把他國安全視為自己的事情,屬于自己責任所在,這種體系仍然呈無政府性,但其基本特征不是自助,而是他助。

    以上三種體系都可以出現在無政府性體系之中,即:在無政府條件下可以產生自助,也可以產生他助。這說明,產生自助和他助的根本原因不是無政府性,而是體系成員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認知性認同或互主意義。這就從邏輯上證否了無政府性派生自的命題。

    我們再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導致權力政治。

    權力政治是現實主義對國際關系的一種基本理解,即:國際政治體系結構的無政府特征使國家之間出現不可避免的安全困境,由于體系的自助特征,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全,國家只有通過推行以權力政治為基本內容的對外政策。這是結構的選擇,是無政府性自助體系的必然結果。同上,第328-332頁。針對這一觀點,溫特指出,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不是無政府性必然派生出來的結果。任何促成行動的意義產生于社會互動,權力政治也不例外。為了說明無政府性不可能必然造就權力政治,溫特使用了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假定自我和他者是兩個行為體,沒有預先的互動經驗,那么他們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感到對方是在威脅自己。如果第一次相遇他者發出的動作和信號是威脅性的,自我經過接收、解釋和賦予意義這樣一個過程,把這種信號也理解為威脅性之后,才會產生威脅感。如果他者發出的信號是友好性質的,自我經過同樣的認知過程把信號也理解為友好的,那就不會認為相互具有威脅。是否具有威脅性是雙方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共有知識建構起來的。這也就是說,沒有互動性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沒有威脅和被威脅的意識,促成行為體采取行動的意義也就不會存在。雙方對對方在互動過程中的信號有著共同的理解,形成互主知識。這種互主知識不斷由互動行為加強,并相對穩定下來,形成觀念結構。正是這種觀念結構賦予行動以意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37-338,412-422頁。

    據此,兩個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中相遇,可能成為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關鍵取決于國家采取的行動和對這種行動意義的理解。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威脅,并針鋒相對地發出同樣威脅的信號,安全威脅才會產生,安全困境才得以確立,權力政治才可以成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石。如果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友好,并發出同樣友好的回報信號,則不會出現安全威脅和安全困境,雙方甚至可以形成安全共同體。所以,結構在本體上取決于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困境不是無政府體系固有的,而是被行為體的互動實踐所建構的。如果國家處于安全困境之中,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實踐活動造就了安全困境,改變它們的實踐活動,就可以改變導致安全困境的共同知識和互主意義。因此,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是行為體在互動行為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權力政治是國家建構的,不是無政府性派生的。

    從這個推理可以看出,國際體系本身沒有內在的因素使兩個國家行為體必然產生敵意。把權力政治必然化的前提是確認無政府國際體系必然造就安全困境。溫特指出,這是一個錯誤命題。實際上,無政府體系本身不足以導致安全困境。這樣,無政府性導致權力政治的命題也被證否。

    證否無政府性的兩個基本命題也就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被新現實主義界定為無政府性唯一邏輯的競爭性國際政治也就不能夠繼續成為唯一的邏輯。“無政府狀態……本身根本沒有什么邏輯可言,一切都要取決于國家之間共有的觀念結構。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文版序》,第41頁。這一證否意義重大:它已經不再是針對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保護帶的輔助假說的質疑,而是針對這個理論體系基本命題的“硬核”本身的質疑。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第三節。這是一個根本性質疑。

    既然體系的性質和權力政治的形成取決于國家行為體的互動實踐,那么,就沒有單一的無政府性,也沒有單一的無政府邏輯。行為體的互動實踐可以造就多種無政府邏輯,建構多種無政府文化。關于溫特對國際體系文化的論述,參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六章。這一章從理論上闡述了國際體系文化的類型、內涵、邏輯和形成,是該書的精華所在。

    溫特提出了三種理想類型的國際體系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所謂文化,就是“社會共有知識”,亦即個體之間共有和相互關聯的知識。同上,第180頁。這樣的知識只能在社會范疇內存在,也只有在社會意義上產生。在國際關系領域里,規范、制度等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國家之間的互動實踐造就的。國際體系文化的構成是由行動者之間的角色結構決定的。角色結構指行為體所相對主體的位置。同上,第325頁。國際體系中可以存在三種角色結構:敵人、對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導角色結構產生不同的主導國際體系文化:敵人角色結構建構霍布斯文化,對手角色結構建構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結構建構康德文化。不同的無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邏輯。

    霍布斯無政府文化是由敵人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敵意(enmity)。國家相互之間的再現是敵人,行為原則是不承認其作為獨立的行為體存在的權利,并且可以無限制使用暴力。如果國家之間相互角色是敵人,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力圖摧毀、消滅,或改變對方;(2)時刻把對方意圖向最壞處考慮,任何事件都會與敵意聯系在一起;(3)軍事實力被視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既根據敵人的軍事實力預測敵人的行動,又認為自我軍事實力是相互關系的決定性因素,軍事方式被認為是唯一可以具有最終決定權的手段,發展軍事力量被視為安全的保證;(4)如果爆發戰爭,就會無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滅對方或被對方所消滅。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28-335頁。所以,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生存完全依賴自己的軍事實力,相互之間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競爭的零和游戲。這是完全意義上的霍布斯自然狀態。

    第二種理想類型的文化模式是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競爭(rivalry)。競爭和敵意有著本質的不同:競爭的雙方相互承認生存和財產權利,這種承認由制度表現出來。競爭對手不像敵人那樣具有生死攸關的威脅,不會試圖統治和消滅對方。如果國家之間的相對主置是競爭對手,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承認相互。雖然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爭執會涉及邊界甚至出現領土變動,但是作為一種制度是得到普遍承認和遵守的。(2)重視絕對收益。因為生存問題不是最緊迫問題,所以行為體趨于重視絕對收益,重視未來效應。(3)軍事實力比重減弱。雖然競爭導致的沖突可能使得國家訴諸武力,但是軍事力量的意義已經不像對敵人那樣至關重要。(4)暴力受到限制。一旦戰爭爆發,競爭對手會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不以消滅對方為最終目的。同上,第350-354頁。洛克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生存和允許生存”。所以,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殺戮。溫特認為從1648年至今的國際體系主導文化是洛克文化,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標志性印記,國家的低死亡率表明了生存和允許生存的邏輯。正因為如此,華爾茲表述的國際體系是洛克體系,而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霍布斯體系。同上,第357頁。

    第三種文化模式是康德文化。康德無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核心內容是友誼。在康德文化中,國家之間相互再現為朋友,并為之遵循兩條基本規則,即非暴力規則和互助規則。這兩條規則界定了康德無政府文化中國家的基本行為取向:非暴力規則意味著不使用戰爭和戰爭威脅方式解決,互助規則意味著一方受到威脅的時候另一方將予以幫助。這不是說朋友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但是朋友之間不使用暴力解決利益沖突問題。〖ZW(〗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70-372頁。康德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當一個體系成員受到威脅或暴力侵犯的時候,其他體系成員即使在沒有直接利益的情況下也會盡力相助。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僅不再是威脅其他國家的手段,而且還成為體系中成員的共同財富。這就是集體安全或安全共同體的體系。它排除了完全個體意義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種真正的集體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認同。在這種體系中,個體利益體現在集體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為一體。同上,第373-380頁。

    溫特認為現行的國際體系基本上是洛克無政府文化體系。他對國際體系文化持進化態度,即認為國際體系會逐步朝著規范有序、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發展。

    溫特通過邏輯推理,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論點,表明無政府性與自和權力政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在證否了無政府性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文化的概念,闡述了三種國際體系無政府文化的理想模式,指出無政府文化是國家建構的。

    無政府性是文化因素,這是溫特對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理性主義理論之所以作出無政府性是自和權力政治的原因這種邏輯上的因果誤判,是因為其理論假定把行為體本來只能從社會性互動過程中獲得的特征歸為行為體在自然狀態中固有的特征。自、權力政治還有無政府性都是社會實踐造就的,是社會實踐的結果。理性主義理論卻物化了無政府性,將其作為自然給定的東西。溫特從社會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無政府性,把它從物化中解脫出來,還其文化本意。這也就強調了從事社會實踐的、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探討了這樣的行動者持有的目標和價值等意義結構。這些行動者的實踐活動和能動作用使意義結構成為開放性結構,因此也就使得改變這種意義結構成為可能。

    文化的回歸意味著人的回歸,意味著人的能動性的激活。人有著創造能力,包括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批判和改造傳統觀念的能力。所以,人的創造性從根本上不同于自然物的獨在性和給定性。人是文化產物:這不是說人的生存不依賴物質性條件,而是說人是通過自己創造的意義圖式來理解物質世界的。“國家也是人”,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72頁。國家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國際社會。如果我們把無政府性作為自然屬性對待,把自和權力政治作為無政府性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就永遠跳不出現實主義界定的無政府性邏輯,就會在循環往復的權力政治中無休止地爭斗。任何行之無效的事情都要歸為軍事實力的欠缺,任何國際關系問題都要透過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視鏡觀察,對任何事件都要往最壞處準備,任何國家都要首先把其他國家視為敵人。這是現實主義對無政府性的解讀,但是這不是、也不應該是人類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前景。如果像現實主義那樣把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亙古不變的客觀事實對待,就不可能質疑這個概念,也不可能揭示它的社會性。國際體系的文化是國家行動者建構的,國家行動者有著至關重要的能動作用。現實主義批評溫特理論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如果完全沒有關于國際關系的理想,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能動性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也就只能任憑現實主義的無政府性控制國際關系的命運,使國家永遠徘徊在冷戰的思維之中。

    第9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關,據有關調查,截止今年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5.38億,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網民占比基本飽和。網絡的“雙刃劍”效應不可避免的沖擊著大學生的學習、思想和生活,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網絡文化的基本特征

    網絡文化是指在網絡技術支撐下,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人與人之間互動而形成的各種文化活動、文化形態和文化產品的綜合體,是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體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開放性、自我性、虛擬性,不可控制性

    網絡在物理空間上打破了自然疆域的限制,成為一種無界系統,即全球性開放系統。網絡上運行的信息是公開、共享的,基本消除了“把關人”角色,因為匿名和上網人的素質參差不齊,所以其個體很難控制。上網者在網絡上以匿名方式隨心所欲瀏覽信息、發表觀點,容易給管理者帶來困難,造成失控。網絡的不可控性,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更高的理性分析和自控能力。

    (二)平等性、互動性、工具性,多元競爭性

    網絡信息降低了文化參與和信息獲取的成本,為人們提供了平等參與的機會,其平等性感染每個上網者,培養出平等自由的個性文化,而網絡作為重要交際和傳播工具,超出任何一種傳統單向交流工具,便于交流和互動,不同國家、民族的各種信息資源共存,形成共榮共斥局面,因而造就了網絡文化的多元形式共存,人們在網上自由選擇文化內容的同時也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與發展。

    二、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為了獲取可靠依據,筆者于近期對西安培華學院300名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網絡使用的基本知識;網絡對大學生個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網絡運行問題;學生對校園網絡建設和管理的評價,等。調查發現,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以下影響。

    (一)有利方面

    1.大學生知識更新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調查顯示,52.33%的學生會選擇在網絡上學習和查資料,18%的學生會選擇在網絡上看書,9.7%的學生會瀏覽紅色網頁。網絡將最新的知識、科技動態、信息資料迅速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有利于我們的大學生全面加深專業知識的學習,獲取更多資料,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2.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

    57.13%的學生愿意通過網絡向老師請教問題,83%的學生愿意用網絡與其他同學開展思想交流和討論,而幾乎百分之百的教師都愿意通過網絡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育者大可利用網絡擴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真正做到“實話實說”,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信度和實效性,有的放矢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干預。

    3.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新陣地

    網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更具廣闊性,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宣傳陣地,調查顯示,17.5%的學生希望校園網的設計能更貼近自己的生活,開拓自己的視野,校園網可以結合時代精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板塊,利用正確輿論導向,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政治觀念。

    (二)不利方面

    1.挑戰傳統主導價值觀

    69.98%的學生能夠“辯證的、思考性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7.92%的學生“愿意相信國家的觀點,反對、反科學的看法”,20.3%的學生“容易受到輿論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態度”,26.33%的學生認為網絡黑客“很高明”,16.66%的學生認為黑客行為“可以原諒”,11%的學生認為“上網很后悔,浪費了時間”,這表明部分學生在長期接觸網絡過程中,容易受到網絡的表面現象所蒙蔽,認識上會出現混亂,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和傳統主導價值觀念淡化,這對高校的主導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2.挑戰大學生身心健康

    71.33%的學生在網絡上玩游戲,21%的學生打開過不健康網站,57.33%的學生每日上網,30.33%的學生每日上網兩小時以內,21.66%的學生每日上網三至五小時,5.66%的學生每日上網六小時以上,部分學生每日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網絡,導致不能正確區分現實生活和虛擬網絡,形成消極避世心理,不僅造成交際困難,也會產生多方面心理問題,這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3.挑戰校園網絡文化安全

    47.33%的學生“經常上網購物”,20.33%的學生“受騙上當過”,網絡系統以及一些購物網站的程序存在缺陷導致不計其數的網站被遠程惡意網站所控制,存在各種網絡安全漏洞。目前能夠上網的智能手機基本已在大學生中普及,在手機已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當前,智能手機正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瞄準的目標,給校園的網絡文化安全帶來挑戰。

    4.挑戰高校規章制度

    12.66%的學生表示“在網絡上說過謊”,6.66%的學生對網絡上信息“有剽竊”,19.33%的學生“在論壇、博客上發過發泄性帖子”,42%的學生對網絡上不健康信息“不理會也不舉報”,因為網絡監控困難,網絡法律觀念淡薄和道德失范,對高校規章制度提出了挑戰。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管理與建設相結合

    1.加強法制、技術管理

    為了網絡安全,不斷完善網絡安全相關法律制度和加強技術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廣泛開展文明網站、紅色網站創建,督促網絡運營服務企業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加強對社交網絡和通信網絡管理和引導,促進網絡文化健康發展,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性影響。

    2.加強校園網站建設

    基于當前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大學生對信息的強烈需求,高校建立自己的特色網站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既可以監控、過濾、清除可能侵入學校的負面信息,還可以利用網絡強大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全面、正確的信息,引導學生在分析和選擇中吸納正確信息,讓校園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為學生創造美好、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家園。

    3.加強網絡硬件和軟件建設

    這不僅可以為校園網提供安全屏障,也可以進一步提高網絡抵御黑客攻擊能力和不良站點監控屏蔽能力,切實加強對計算機病毒的防范,有效檢測、阻斷不良網絡文化內容的傳播,加強重要數據備份和網絡系統恢復能力,提高校園網絡系統的健康水平。

    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體水平和素質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具備深厚的馬列理論功底、較高政治責任感和政治鑒別力的基礎上,一方面積極學習網絡知識,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探求思政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努力轉變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時代保持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質,將網絡上新的知識信息和大學生實際聯系起來,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5.加強網絡學科建設

    不斷加強網絡學科建設,探究網絡教育科學化、生活化的方法,切實做到引導學生文明上網,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在網上的傳播,從而做好網絡文化安全教育,這樣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二)教育與服務相結合

    1.開辟網絡空間,擴展教育手段和功能

    面對網絡信息多元化,必須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權,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其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將網絡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中,在構建健康校園網絡文化的同時,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延伸校園文化功能,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新載體、新手段、新陣地,有效發揮網絡文化建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轉變觀念,樹立網絡傳播為高校服務的思想

    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當前已處中心地位,大量信息的獲取和交流,新技術的研制、推廣和應用,必然通過網絡來實現,因此要轉變觀念,認識到網絡技術為教學、科研提供的便利條件,樹立信息網絡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的思想,指導其為學習、生活和工作服務,調動日常使用網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三)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1.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的思想核心,是抵御西方社會價值體系滲透的力量之源。因此,應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扎實推進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校網絡文化安全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養成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2.創新方法,不斷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

    高等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從技術和法律角度來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網絡法制觀念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全球網絡文化的識別警覺力和免疫力,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和法制觀,自覺規范網絡行為。同時要轉變教育觀念,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互動,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為高效。

    參考文獻:

    [1]蘇振芳.網絡文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石書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型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3]張俊.基于網絡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研究[J].高校講壇,2008(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最新毛片基地|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