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驗動物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實驗動物科學已成為醫學生和醫學研究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醫學生對相關醫學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適應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僅僅通過醫學實驗動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效果是有限的。開展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性醫學實驗動物第二課堂活動,能較好的培養醫學生的醫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教師人才培養
創新性課堂教學離不開具備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
1、通過采取邀請國內外實驗動物學教學名師、名家進行開展專題講座和示范授課,是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技能的培養。
2、選送優秀教員到國外著名醫科大學研修學習,對比國內外的教學設計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觀念。
3、組織試講、集體備課,開展以學員為中心,以教員為主導,敢于思辨、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批評,指引整個課堂教學。
4、創新性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進行一定科研課題的的申報,使教師綜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將其運用于教學中。
二、創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講座式的課程設計模式
實驗動物學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僅僅依據課本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和編排往往不能趕上學科前進的步伐。本科室積極實行模塊化整合性課程教學,采用講座式課程設計理念,把實驗動物學以專題講座的方式為學生授課,分別以講授式、啟發式、文獻導讀式、研討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和雙語教學,形成與科研密切相關的專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關注傳統知識和傳承性知識學習,引導學員的理解性學習記憶,還讓學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講解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這節課的時候,首先通過幻燈、圖片讓學生了解無菌動物與其他微生物分類標準動物的區分,再通過實驗室隔離器的觀察和學生實際的通過隔離器手套對無菌鼠的喂食及解剖,進一步理解無菌鼠的特點。
三、實施探索式教學內容改革
1、教材的多樣化
我們除了以本科室編著的《醫學實驗動物學》(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編)作為教材進行授課,同時制定數本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參考書和實驗動物學網站。根據每章節的重難點,又側重選擇不同的專業書籍和網站,例如“實驗用小型豬”章節時,我們推薦的參考書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網站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課后知識的擴充
在每章節學習結束后,最初由老師指定,引導學生對于本章節相關內容進行文章檢索和查詢,慢慢過渡到由學員自主閱讀3-5篇包括諾貝爾獲得者所發表的經典文獻或最新文獻,在“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授課中,我們結合2000年一期《科學》(《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類宏基因的概念,結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為學生講解微生態與無菌動物的關系,真正把學員帶到實驗動物學發展的前沿,了解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概念和最新進展。
3、創新教學內容。我們目前的實驗動物學的教材還僅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進展的內容上,教材建設總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帶動了實驗動物科學得到充分發展,從傳統的實驗動物到實驗動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發、動物福利的更加關注,實驗動物在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加強。這樣的背景下,實驗動物的教學內容需要體現發展的過程和前景,更加關注最新的科研動態,吸納最新科研成果,幫助學生去解決臨床、科研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醫學實驗動物學作為醫學院校不可缺少的課程,為醫學院校的其他醫學學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通過幾年對于醫學實驗動物創新教育和創新性第二課堂的實踐與研究,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但是我們的探索還僅僅處于初步起步的階段,通過什么途徑、方式、策略,進一步推動醫學實驗動物學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與第二課堂的開展,更好的培養醫學生醫學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有待醫學實驗動物學教育者們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何明忠,譚 毅,賴國旗等. 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2.1.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2.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2.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中藥藥理研究、中醫藥學術發展、中西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華.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賁長恩.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黃樹明,等.中醫雜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關鍵詞】高等學校 動物福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來,虐待動物事件頻頻發生,社會人士呼吁政府部門建立相關法規懲處施虐者,保護動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已成為共識。當前在很多高校的醫學、生物學、獸醫學等專業領域的教學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實驗動物[1]。筆者所在的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現有學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導學生的動物實驗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動物福利問題,出現了在實驗過程中給動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動物福利觀,同時也不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學生頻頻上演的虐待動物事件,不僅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醫學或者獸醫學學校開設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課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動物福利觀、增強動物保護意識、善待動物、增強社會責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會生活中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各種動物資源。
二、動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將農場動物福利定義為“動物與它的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1988年,Fraser 提出動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極端的福利與生產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1990 年,臺灣學者夏良宙提出,從動物立場而言,動物福利可以簡述為“善待活著的動物,減少死亡的痛苦”。動物福利是保證動物康樂的外部條件。動物康樂就是動物自身感受狀態,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狀態,包括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美國動物福利專家稱,動物應有五大自由:轉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臥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國農場動物福利法規定有“五不”:無營養不良、無環境帶來不適、無傷害和疾病、無拘束地表現正常行為、無懼怕和應激。
我國學者在解釋“動物福利”時指出:所謂動物福利,就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其標準包括動物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則包括:讓動物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而動物福利的概念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生理、環境、衛生、行為、心理。動物福利包括物質(身體) 和精神兩個方面,通俗的講就是動物在飼養、運輸、屠宰過程中要人道,盡可能的減少痛苦、不得虐待動物。動物福利所強調的不是我們不能利用動物,而是應該怎樣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要盡量保證那些為人類做出貢獻和犧牲的動物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動物福利實質上是以人為本位的,是指在動物保護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人們給予動物的保護措施使其康樂,而人類也可以從中更好地受益。
三、設計思路
1.教學內容的探討
動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善待動物、倡導生態文明、保持生態平衡, 是社會良性發展的保障。目前,動物福利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發達國家更是在國際貿易中設置動物福利壁壘。而我國的動物福利發展狀況相對落后。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該課程需兼顧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全方位探討動物保護問題,論述動物保護的內容和意義、動物的痛苦、動物的保健、動物福利、動物異常行為、動物試驗、人類娛樂活動等和動物保護的關系,同時還應分別介紹家庭寵物、經濟動物、野生動物等保護概況、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保護措施,介紹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組織機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全面了解動物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掌握常見動物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及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等,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參與到動物保護的行動中,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針對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數相對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課時,從而達到全面地學習動物福利保護的目的。課程教學計劃是 32學時。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建議如下表:
表 1《動物福利保護概論》理論教學學時分配表(共32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1 第一章 動物保護的內容及意義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護 2
2 第二章 動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實驗動物的保護 2
3 第三章 異常行為與動物保護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動物的保護 2
4 第四章 動物福利與畜牧生產 2 12 第十五章 經濟動物的保護 2
5 第五章 動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園養動物的保護 2
6 第六章 動物試驗與動物保護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動物的保護 4
7 第七章 人類娛樂活動與動物保護 2 15 合 計 32
8 第八章 動物保護立法及動物保護組織 2
2.教學方法的探討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明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改變傳統的老師“灌輸”模式,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研究型性教學。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學生對動物福利問題的認識,引發大家的討論,同時配合采用課程報告等方式進行輔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促使學生們深刻了解動物保護的內涵和意義。例如,2012年10月發生的四川“虐猴男”笑著活剝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發生的天津虐貓,小貓被切掉半張臉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學生因與寵物店老板協商不好退款金額,當場虐死僅兩個多月的小貓等等。這些損壞動物福利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了惡劣影響。因此,人們也將注意力轉向了大學生這個高素質群體。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會如此殘忍,面對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時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貓,不禁引起人們對青年學生動物福利意識淡漠的擔憂。而發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泰國普吉島大象在海嘯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動物角色立場。此類教學方法的重點和難點是嘗試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場表達觀點和如何把握動物利益和人類利益的平衡,對每章教學重點教師應當做到精講并反復強調[2]。
重新審視和組織教學內容,建立優化的動物福利保護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既注重講授經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跟緊學科發展前沿研究動態。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另外,在教材的選擇上除了使用規定教材外,同時將國內外其他的優秀教材引入到課程內容中,作為學生的主要參考書。此外,還可以介紹與動物福利保護相關的中英文雜志,以及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網站和課程網絡課件地址,供學生進行查閱,豐富學生的知識來源。
(2)創新性應用研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下,將課程的內容轉變成生活、生產或科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幫助下按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4-6]。研究性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從傳統的知識獲得過度到知識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是通過在老師的幫助下分析、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的大膽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趣味性的熱點研究問題,如“實驗動物的福利”、“經濟動物的福利”的問題等,開展以3-5個學生為1小組的專題演講。這一教學模式,將會大大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讓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去尋找和學習知識。同時,此類教學方法的開展,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查找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課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別是期中基礎知識測試、熱點研究問題完成情況、平時作業完成情況、期末開卷綜合測試。最后,為了讓課內課外結合,同時提高設計效率,可以容許學生課內將筆記本電腦帶到教室,課上完成大部分設計,課下繼續完善,并且課下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討論,典型問題老師集中講解。課下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郵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師交流
(3)專題短片回放, 豐富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動物保護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或經驗為基礎,感官可以使動物保護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這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經典短片回放,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創造愉快自由的學習情境,會使學生的大腦不至于過度緊張和疲勞,激發學生學習動物相關知識的動機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此類教學模式更加直觀性,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動物福利保護概論》集各種動物的保護于一門課程中,各種野生動物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7],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下,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更加直觀和形象。通過播放記錄動物短片,如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迅速了解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教學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通過播放關于學生動物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動物福利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動物福利問題的甄別,并將知識點貫穿于短片中,讓學生了解動物實驗中需注意的動物福利問題,以及如何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
(4)科研專業知識的融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將專業的最新動態及相關科研成果寫入課堂教案或講義,融入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8]。例如,在動物福利和畜牧生產章節中,關注畜牧生產過程中的最新研究動態;關注動物傳染病的最新研究進展,注重動物的健康問題;關注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培養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將國外先進的生產工藝引入課堂,例如為提高母豬飼養管理中的動物福利問題而研發的智能化母豬飼喂管理系統,讓學生們了解現代化畜禽生產的發展方向,以及動物福利概念在生產中的滲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為輔,能使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形成特色,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5)組織參觀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動物收留機構
去動物園參觀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流浪動物收留機構、民間動物救助站等,切實體會動物福利保護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傷動物帶來的震撼可以強烈刺激人的內心,同時在參觀的過程中注重與動物福利保護人員的交流,認真體會動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的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觀看救治好的伴侶動物與人類的親密關系也能增強學生尊重生命,珍愛動物的情感。
(6)教師的不斷學習和全面發展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承擔《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師應當具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需要了解動物立法、飼養管理、行為學、防疫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切實保障動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要加深對動物福利內涵的認識,定期接受以實驗動物福利規章制度、相關技術為主的培訓,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影響,潛移默化中使動物福利的觀念和意識深入人心。
四、小結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動物保護概論課程的學習,能使大學生們認識到動物保護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動物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教師作為高素質人群更加責無旁貸。將《動物保護概論》作為選修課引入到高校大學生教學體系中,對于提高大學生學習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動物保護意識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同時,通過對《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使學生掌握了動物福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了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的目的。
教學工作是一項長期而且任務艱巨的工作,為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永剛,閆秀明,胡立磊.高校動物實驗教學與實驗動物福利[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 (2):208-210.
[2] 董暉,李磊. “動物福利”教學設計 [J].生物學通報,2010,45(10):20-23.
[3] 陳吉剛.微生物學合作式教學改革的探討和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2):84-87.
[4] 王曉泉,劉曉文,彭大新.動物傳染病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11(5):24-25,30.
[5] 劉新,方芳,陳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體會[J].熱帶醫學雜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81-84.
[7] 閆大任.《動物福利與保護》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 (5):54-56.
該教材第1版于1999年lO月出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首批面向2l世紀課程教材。
該教材是國內外第一本兼顧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全方位論述動物保護的原創性教材。是大學生開展動物保護教育,提高動物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首選教材。其主要特點如下:
1.引領潮流,符合國情
動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動物,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保持生態平衡等內容已滲透到社會各階層,是國民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如何保護動物,合理利用家養和野生動物資源,如何對青年學生進行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越顯突出。
1998年12月,陸承平教授組織編寫組成員在南京農業大學開會,討論并確定了《動物保護概論》教材的編寫大綱、并作了詳細分工,最后由陸先生一統全稿,1999年10月教材第1版正式出版。2003年12月,陸先生又率領原編寫組成員對教材第1版進行了精心修改,補充最新的材料,于2004年2月第2版出版發行。該教材的問世,一方面是陸先生博大精深知識的積累和嚴謹治學態度的結晶;另一方面適應了社會需要,引領了時代潮流,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影響。
2.學科交叉,內容創新
傳統的動物保護教材主要涉及瀕危野生動物,該教材首次從家養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角度全方位探討動物保護問題,是國內外第一本兼顧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全方位論述動物保護的原創性教材。涉及學科范圍廣,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獸醫學、行為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在內容上界定了動物保護的概念,首次將動物的痛苦、動物的保健、動物福利等內容作系統介紹;反映了本學科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先進成果和前沿問題;思想觀點科學正確,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符合認知規律,富有啟發性,富于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文中介紹了許多與動物保護相關的最新材料和信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如第1章介紹了“SARS病毒與野生動物”:第4章介紹了布蘭貝爾委員會提出的動物福利的“五個自由”權利、“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學會”;第5章簡單介紹了危害因素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第12章犬的保護中介紹了“世界牧羊犬協會聯盟”、“美國犬業俱樂部”、“德國牧羊犬協會”等組織機構。
3.精心設計,體系新穎
該教材的編排體系新穎合理,全書共45萬字,17章,分總論和各論,總論8章為講授的重點,也是該教材的核心內容:各論分別介紹常見動物的保護問題,如家禽家畜、實驗動物、家庭動物、水生動物、工作犬、野生動物等。每章可根據專業需要、學時安排或授課對象等不同進行適當取舍。精心設計的編排體系既保證講授內容的完整性,又可以作靈活調整。
同時各章配有內容提要、思考題、參考文獻,便于學生自學。書末附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保護動物名錄、“三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專業詞匯英漢對照等,實用性強,與國際通用教科書的形式接軌。
4.精修細改,強化保護
《動物保護概論》(第2版)保留第1版的主體內容,增加了最新、前沿的動物保護問題。將第1版中的錯誤及不當之處作了適當刪改。強化與動物保護直接相關的內容,如第1版第14章中水生動物的痛苦中敘述飛魚(Euthynnus pelamis)的延時捕捉綜合征,經考證,第2版將其改為鰹(Katsuwonus pelamis)的遲發性捕捉致死綜合征(The syndrome of delayed capturemortality),并詳細介紹了該綜合征的主要表現,運動失調、游泳速度加快、呈“8”字形運動、體重減輕等,最后死亡歸因于彌漫性血管內血凝固、血凝癥,這表明被捕魚的死亡并非簡單的操作或缺氧所致,魚的精神痛苦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第2版增加了生物入侵、“福利型”的動物生產模式、競技馬的興奮劑問題和反興奮劑措施、水生動物的福利等動物保護最新內容。
5.圖文并茂,版式清新
該教材在排版格式上作了大膽創新,每章均配有插頁或插圖,圖文并茂,風格清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第3章介紹豬的異常行為時,增加了豬的有關咬尾照片;第6章介紹單克隆抗體的應用時,用流程圖形式,直觀、清晰地展示了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便于學生掌握。
還采用大號字和小號字排版格式,大號字為講授或重點閱讀的內容,小號字為一般性閱讀材料,這樣更加突出重點,便于師生掌握。一改傳統教材行文黑壓壓一大片的沉悶格調,使教材層次分明,條理清楚,便于閱讀。如第5章介紹畜禽保健的措施時,“二口惡英(Dioxin)”的介紹用小號字,表明學生需要了解但不要掌握。
6.教材使用,效果良好
該教材涉及的學科廣泛,通過該教材的學習,把多學科通過“動物保護”而貫穿起來,把野生動物、家養動物、水生動物等類群動物一起討論,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學習該課程對今后的學習也能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相關的動物課程,如動物解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飼養學時都牢記動物保護概念,不虐待動物,不給動物造成痛苦,注意動物福利;甚至在日常生活中_及以后的生產實踐中都有很大的影響。該教材學科跨度大、涉及范圍廣、通俗易懂,尤其適用于非動物專業、非生物專業的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程,通過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目的。
通過該教材的學習,使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動物保護基礎理論知識,又了解了動物保護的實際意義,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的理念,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效果有助于“寬口徑教學,多方向訓練,重實踐鍛煉,助學生就業”這一創新培養模式的完善。
7.社會影響,深遠廣大
自1999年第1版《動物保護概論》出版以來,教材求實、求新、求精和的初衷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本書的創新性和現實意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除南京農業大學外,國內許多院校也開設了該課程作為全校公共選修課,如中國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除高等學校外,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獸醫防疫檢疫站等單位也都以該教材作為參考讀本,指導實踐工作。
[關鍵詞] 糖尿病心肌病;電重構;膜片鉗;瞬時外向鉀電流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a)-0004-05
Effect of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on ventricular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LIU Xing1 ZHANG Liang-sheng2 ZHU Bo1 ZHA Ke-lan1 ZHANG Xue-mei1 YANG You1 FAN Zhon-cai1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Yongche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Yongcheng 47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to) on ventricular myocardium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 rat an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ses changes for ventricular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Methods 20 healthySpprague-dawley ra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10) and DCM group (n=10).The myocardial 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of DCM were identified in DCM group by histopathologic test,and cardiomyocytes in both groups were separated by advanced calcium-tolerant separation method.Whole-cell path clamp technique was used to record the unicellular changes of Ito and membrane capacitance in left ventricular myocytes for DCM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All data were analysed and compaired by software.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Ito density on left ventricular my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DCM group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6.80±9.10) pA/pF vs (36.25±5.20) pA/pF,at +70 mV](P
[Key word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Pacth clamp;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臟微血管病變、心肌代謝紊亂和心肌纖維化,最終引起心室肥厚、舒張期和(或)收縮期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狀態[1]。DCM是一種特異性心肌病,發病率高且其潛在患者數量龐大,極易導致心力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常。臨床研究發現,DCM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非常高,其一旦發生不僅惡化心功能,加重心肌損傷,而且極易導致患者死亡。目前多數學者認為DCM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與心室肌離子流及其通道改變即電重構現象有關。瞬時外向鉀電流(Ito)是心肌細胞上發現較早的離子流,對于心肌細胞1期復極及平臺期形成有重要影響;同時Ito在心內、外膜心肌上的正常分布密度可維持其正常的動作電位時程(active potential duration,APD)離散度,從而起到維持心肌電穩定的作用。一旦Ito發生結構和功能以及分布的紊亂極易導致心肌的電學改變,臨床上可表現為心律失常。本研究通過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DCM模型,利用膜片鉗技術檢測心室肌細胞Ito的變化,以明確Ito電流在DCM心室電重構中的變化情況,從而了解其在電重構中的作用,有助于闡明DCM心室電重構的發生機制及其與心律失常的關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健康SD成年大鼠20只,清潔級,雌雄不拘,體重180~220 g,購于第三軍醫大學醫學實驗動物中心。實驗中對動物處置符合動物倫理學標準。
1.2 試劑與主要儀器
1.2.1 主要試劑 膠原酶Ⅱ,血清白蛋白,牛磺酸,乙二醇雙四乙酸(EGTA),羥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谷氨酸,氯化鈷,STZ,天冬氨酸鉀。均為Sigma公司產品。
1.2.2 主要儀器 膜片鉗放大器(CEZ-2300,Nihon konden,Japan);A/D轉換器(Digidata 1322A,Axon Instruments,USA);倒置相差顯微鏡(Axivert-135,Zeiss,Germany);三維操縱器(WN 203,Narishige,Japan);電極經橫式拉制機(P-97 sutter,USA);體視顯微鏡(S8APO,LEICA,Germany);Langendorff灌流裝置(ML176,Austrilia)等。
1.3 實驗方法
1.3.1 DCM大鼠造模 將20只SD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n=10)和DCM組(n=10),對照組始終以普通飼料喂養,DCM組以高脂飲食喂養(20%蔗糖、10%豬油、10%蛋黃粉,0.5%膽固醇和59.5%基礎飼料)。喂養至第6周DCM組以1%STZ 30 mg/kg腹腔注射,對照組以同體積枸櫞酸緩沖液一次性腹腔注射。72 h后尾靜脈取血測空腹血糖,血糖≥11.1 mmol/L判斷為2型糖尿病造模結束。對照組普通飼料喂養6周,DCM組高脂高糖飼料喂養6周[1-2]。
1.3.2 分離心肌細胞 將無鈣臺氏液、KB液和酶液分別用95%O2和5%CO2飽和30 min,打開與Langendorff相連的恒溫浴槽相連,檢測溫度為37℃。用去離子水沖洗Langendorff系統10 min。用3%戊巴比妥鈉0.2 ml/100 g,肝素4 U/g對SD大鼠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剪開大鼠胸腔,迅速取出心臟后置于4℃無鈣臺氏液中,輕輕擠壓心臟排出殘血,經主動脈逆行插管,固定于Langendorff灌流裝置上。先用無鈣臺氏液沖凈殘存在冠狀動脈和心室中的血液,換成消化酶液以8 ml/min持續灌流6~7 min,然后每隔1 min剪取一小塊左心室組織,共10次,依次裝于盛有KB液的10個小瓶中。將取下的心肌組織塊剪碎,用吸管輕輕吹打,再用200目篩網過濾,得到細胞混懸液,置于氧飽和的KB液保存,室溫下1 h后置于4℃冰箱中備用[3]。
1.3.3 全細胞膜片鉗記錄Ito 取急性酶分離的大鼠心肌細胞,采用全細胞膜片鉗記錄模式記錄電流。選擇細胞膜光滑完整、橫紋清楚、無收縮的細胞,制作形成細胞貼附式膜片(cell-attached patch),在此基礎上,向微電極內給予較強的負壓形成全細胞記錄構型。最后施以Ito電流刺激方案,引導出Ito電流刺激波形。本實驗使用膜片鉗放大器(CEZ-2300,Nihon konden,Japan)記錄電流信號,經A/D轉換器(Digidata 1322A,Axon Instruments,USA)處理后,用Clampex(version 10.1)軟件系統采集后儲存于計算機中。采樣頻率為10 kHz,采樣方式為Clampex下的Episodic stimulation[4-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Originpro 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心肌細胞的細胞活性
鏡下可見兩種細胞:一種為死亡細胞,細胞攣縮,呈圓形或者橢圓形,橫紋消失,細胞溶解,細胞膜破裂;另一種細胞為存活心肌,呈桿狀或矩形,橫紋清晰,表面干凈,折光性好,立體感強(圖1箭頭)。
圖1 分離的心室肌細胞(箭頭所指)
2.2 病理切片觀察結果
隨機抽取對照組及DCM組各兩只大鼠作病理切片檢查,結果對照組心肌纖維排列整齊,可見橫紋,胞質豐富,細胞間隙正常(圖2)。DCM組心肌細胞呈空泡狀,排列紊亂、扭曲,部分心肌纖維斷裂、壞死,壞死心肌由纖維組織替代,符合DCM心肌病理變化(圖3)。
圖2 對照組左室心肌細胞HE染色(×400)
圖3 DCM組左室心肌細胞HE染色(×400)
2.3 心室肌細胞Ito的變化
保持電位于-80 mV下,以10 mV為階躍,自-50 mV除極至+70 mV,鉗制時間為300 ms引出Ito(圖4~圖6)。通過記錄將Ito的電流強度、膜電容、電流密度進行分析。
圖4 DCM組左心室肌細胞Ito
圖5 對照組左心室肌細胞Ito
圖6 Ito的刺激方案
2.3.1 膜電容 DCM組心室肌膜電容為(59.92±15.96) pF,對照組的膜電容為(58.75±16.41) pF,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圖7)。
圖7 DCM組與對照組左心室肌細胞膜電容
2.3.2 電流密度 -40~-20 mV,DCM組Ito密度略高于對照組(P>0.05);在鉗制電位-10~+70 mV,DCM組Ito密度低于對照組(P
表1 DCM組與對照組大鼠心肌細胞Ito的電流密度(pA/pF,x±s)
與對照組比較,*P
2.3.3 I-V曲線 DCM組和對照組的I-V曲線均呈線性依賴性,為內向整流特性,指令電壓-50~-20 mV,電流幅度增加不明顯,兩組曲線走向平緩。指令電壓 -20~+70 mV,對照組電流增幅較大,而DCM組增幅較小,DCM組明顯較對照組下移,尤其是在指令電壓 +10 mV以后更為明顯(圖8)。
圖8 對照組與DCM組心室肌細胞Ito的I-V曲線
3 討論
1974年Hamby等首次提出DCM的概念,指由糖尿病引起心臟微血管病變、肌代謝紊亂和心肌纖維化等所致的心肌廣泛結構異常,最終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張期和(或)收縮期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狀態[6]。糖尿病及其并發的DCM容易導致心力衰竭和多種心律失常。大量研究顯示,糖尿病是心房顫動的獨立高危因子[7-8];糖尿病患者極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9-10],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然而目前對這類受損心肌發生心律失常的機制尚不甚清楚。以往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心律失常的發生與細胞內外離子流以及相關離子通道的變化即電重構密切相關。因此,明確DCM心肌細胞是否存在電重構,以及相關的離子及通道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意義重大,有助于闡明DCM發生心律失常的電生理機制。
在心肌細胞,鉀離子(K+)直接參與心肌電興奮的恢復過程,對APD的長短具有決定性作用,故K+濃度及K+通道的變化是導致嚴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細胞內K+濃度的變化主要依賴于細胞內的K+外流,其中Ito在APD 0相時被激活并參與了APD 1相復極過程。Ito是心肌細胞上發現較早的離子流,包含兩種成分:Ito1與Ito2。它們的發生機制不同,Ito1是對4-APD敏感的(SH族),后者是Ca2+依賴性的(SLO族),但在分子結構上均由4個α螺旋亞單位構成。Ito2情況復雜,研究較少,一般Ito均指Ito1。Ito1對2相APD的起始水平起決定性作用,調節L-Ca2+通道及Na+-Ca2+交換的活性,影響APD[11]。在大鼠和人類心肌細胞上Ito電流很強,電生理特性相似[12]。在大鼠和人類心室肌記錄到動作電位1期的切跡是由Ito引起的,Ito對于1期復極及平臺期形成有重要影響。若Ito很強,APD呈三角形,APD縮短;反之Ito減弱,平臺期延長,APD延長。有報道認為Ito減弱,使心室復極延長,可引發各種心律失常[13]。Ito不同的分布密度比例會使心外膜與心內膜APD不同,從而使心臟APD離散度增加,引起各向異質性,導致折返性心律失常。Ito相關的鉀通道主要有KV1.4、KV4.2和KV4.3,在不同的哺乳動物,三種通道分布不同[14]。在人類KV4.3對Ito形成起主要作用[15],KV1.4有少量表達。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時KV4.3在心肌的表達量明顯下降,而KV1.4表達則上升,并在不同的部位上升的幅度不同,這可能對心室肌Ito分布密度梯度的形成有主要作用[16]。因此,研究Ito在電重構中的作用有重要意義。
本課題通過對兩組大鼠心肌細胞Ito的記錄及分析顯示,在電壓為+70 mV時,DCM組的電流密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
綜上所述,DCM心肌細胞存在電重構,Ito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進一步充分深入研究該離子通道的改變及相關影響因素,將有助于闡明DCM電重構的發生發展機制及其與心律失常的關系,從而為不久的將來臨床防治DCM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董世芬,洪纓,樊江波,等.實驗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與評價[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09,7(4):245-251.
[2] 鄭彩虹,郭志新.2型糖尿病大鼠心臟組織MCP-1表達及替米沙坦對其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08,3(22):20-22.
[3] Isenberg G,Klockner U.Calcium tolerant ventricular myocytes prepared by preincubation in a "KB medium"[J].Pflugers Arch,1982,395(1):6-18.
[4] 王華,曾曉榮.細胞內鈣濃度變化對心房肌小電導鈣激活鉀通道電流的影響[D].瀘州:瀘州醫學院,2012.
[5] 劉振偉.實用膜片鉗技術[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90-103.
[6] Resl M,Hülsmann M,Pacher R,et al.Heart failure in diabetes[J].Wien Med Wochenschr,2009,159(5-6):134-140.
[7] Nichols GA,Reinier K,Chugh SS.Idependent contribution of diabetes to increased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Diabetes Care,2009,32(10):1851-1856.
[8] Huxley RR,Alonso A,Lopez FL,et al.Type 2 diabetes,glucose homeostasis and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Heart,2012, 98(2):133-138.
[9] Vinik AI,Maser RE,Ziegler D.Autonomic imbalance:prophet of doom or scope for hope?[J].Diabet Med,2011, 28(6):643-651.
[10] Vinik AI,Ziegler D.Diabetic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J].Circulation,2007,115(3):387-397.
[11] Grant AO.Cardiac ion channels[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09,2(2):185-194.
[12] Tomita F,Bassett AL,Myerburg RJ,et al.Diminished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s in rat hypertrophied ventricular myocytes[J].Circ Res,1994,75(2):296-303.
[13] Bryant SM,Shipsey SJ,Hart G.Norm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embrance current density in rat left ventricle is altered in catecholamine-indnced hypemphy[J].Cardiovasc Res,1999,42(2):391-401.
[14] Wickenden AD,Jegla TJ,Kaprielian R,et al.Regional contributions of Kv1.4,Kv4.2,and Kv4.3 to transient outward K+ current in rat ventricle[J].Am J Physiol,1999, 276(5 Pt 2):H1599-H1607.
[15] Nerbonne JM,Kass RS.Molecular physiology of cardiac repolarization[J].Physiol Rev,2005,85(4):1205-1253.
實驗骨傷科學 中醫骨傷 教學實踐
一、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要性
實驗骨傷科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和方藥對機體的作用、作用機理,以闡明骨傷科疾病的發生機制及中醫藥防治疾病骨傷科疾病的原理,是現代中醫骨傷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中醫骨傷現代化及培養現代中醫骨傷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等多種研究方法。
多年以來這門課程在陜西中醫學院一直作為自修課程,但隨著中醫骨傷專業的發展及學科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必要性愈加明顯。通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驗證理論、培養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中醫骨傷科學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中醫學(骨傷方向)于2007年正式開設了該門課程。但其涉及面廣,對基礎知識要求較高,而課時相對較少,給這門課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進行了有限的實踐與探索。
二、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可行性
從課程設置看,實驗骨傷科學涵括范圍廣,課程內容系統性強,使學生能系統地用實驗去印證理論知識。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機會增多,課程更貼近臨床實際,使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的同時,能系統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同步發展。因此,從課程特點看,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設計看,如果把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目的局限于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范疇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只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內容,就能通過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制備狗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及假設股骨頭壞死等臨床景象以后由學生自己獨立處理,鍛煉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這些問題不能從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這就促使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從實驗中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樣做使實驗骨傷科學課不再是簡單地重復手術操作步驟,而是一個探討性和研究性的學習過程。無疑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骨傷科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創了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主動的實踐者,從而充分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其求知欲望。學生在實驗中思維活躍,操作認真,討論熱烈,探索精神強。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實驗骨傷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
三、加強基礎醫學教育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基石
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知識,這些基礎醫學知識掌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很多相關基礎知識較差,對于很多基本的實驗方法不了解,對一些基礎實驗的原理也不清楚,這樣該課程讓他們覺得很難理解。所以對于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學生,加強基礎醫學的學習對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有重要意義。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尤其要注意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方法及實驗原理,了解基本實驗程序,實驗儀器。
四、科研創新意識及基本能力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內涵
我們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就在于增加我們對中醫骨傷疾病研究的本領,要開展科學研究,首先我們要有科研意識,要在我們的工作及學習過程中,通過意識去發現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尚無這方面意識,因此,如何加強對中醫骨傷專業本科生科研意識的引導,培養正確的科研意識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通過介紹近些年來現代醫學、現代骨科學及中醫骨傷科學發展的最新理論、臨床與實驗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新動態來擴大學生知識面。這對開拓科研思路,培養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時通過課堂探討,要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為了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他們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過國內外最新文獻的學習,讓他們在進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的基礎上,也了解到學科前沿,同時對他們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中重視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良好的科研思維和探索精神,培養創新的科研能力。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科研意識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類、科研選題的步驟及原則、有關醫學實驗動物學基礎知識等。
另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骨傷特色及重點病種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訓練,如講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現狀,中醫藥的優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體內容包括長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制備方法及觀察指標。另外,頸椎病、股骨頭壞死、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骨質疏松、脊髓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在科研思路方面,我們在教學中引用國外最新文獻,通過這些文獻的結構設計、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層次來讓一方面學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
五、突出實驗技能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點
一個好的課題需要嚴謹的設計,但涉及再好的課題也是需要熟練科學的實驗方法來完成,所以加強實驗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基礎醫學的教學實驗相結合,適當增加骨傷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實驗,如我們在組織學實驗中可以適當增加肌肉,骨骼的標本處理、常規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學;在免疫學實驗中可以增加神經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等。目前全國中醫藥院校尚沒有統一編制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教材,我們根據以往給中醫骨傷專業2003級、2004級、2005級本科學生講授這門課時的經驗,結合教學改革內容,并參考了同類相關教材,編寫了內容配套、操作性強、重復性好、同我院現有基礎條件適宜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院內教材。以期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動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體教學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應用國內外相關實驗方法的多媒體課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表達知識的媒體結合起來,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論感官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嗅鞘細胞細胞的形態學觀察及其培養,我們把培養嗅鞘細胞的實際操作過程及培養結果的圖像拍攝下來,制成多媒體課件,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深受他們的歡迎。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節省時間。我院目前此門課總時數為36學時,其中理論28學時,實驗8學時。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在單位時間里增加了信息量,減少了板書時間,與以往相比相對延長了學時,使我們有時間給學生講解更多的內容。
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精神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使人對工作、學習和創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從而使人思想活躍,注意力集中,產生較高的智力而獲得成就。這門課程因內容較廣泛和前沿,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通過一些設計性實驗或課題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我們布置以“中醫腎主骨生髓理論”為基礎,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通過這一任務學生就會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及科研專著去了解科研的整個過程,如,設計思路、動物分組、動物造模、指標測定及統計學方法等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團隊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這一點對于以后的臨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但迄今為止,該學科尚存在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具體涉及到傳統基礎理論及臨床技術,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臨床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實驗骨傷科學的開設和規范教學對于中醫骨傷專業發展及培養創新性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進一步總結教學經驗,增加學生興趣,培養新世紀中醫骨傷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壽好長,朱津浦,金京南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改革[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中教學模式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6).
(上接第168頁)用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Blog的出現使網絡教育的發展更上了一個臺階,也使得人們將重新審視教育信息化的許多認識。在Blog短短的發展階段,它已經用它的優勢,使人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進行知識管理的工具。隨著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將引發人們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網絡教育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然Blog在教育中的應用,還需要我們每一個Blog受益者去探究、發展和推廣,使它成為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成為教育發展中的有利工具。
參考文獻:
[1]黎加厚. Blog與教育:體驗生命歷程共享[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2]張正國. Blog:承載我們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3]馮紀元.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4).
[4]于斌. Blog技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教育, 2005,(05) .
[中圖分類號] G31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b)-188-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全國,主要資助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條件、研究實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中的研究人員,由基金委員會負責實施與管理。基金的評審有著規范的程序,比其他項目申請更公開、公平、公正,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申請者的學術地位。科研人員申報基金項目中標主要靠其多年知識積累和潛心研究,非一蹴而就;但國家資助的唯一依據只有一個申請書,在相同的申報條件下,掌握基金項目申報方法學能大幅度提高立項的可能性,提高基金項目的中標率。
1 背景概述
了解基金的背景資料可明晰申報的范圍,提高申報基金項目的中標率。
1.1 資助類別
基金資助類別包括:①資助人才(青年科學基金(< 35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45歲)、海外、港澳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在線申請);②資助項目(面上項目(自由申請、青年基金、地區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含面上、重點));③其他資助項目(聯合資助基金項目又包括面上和重點等、專項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隨時受理)、通過亞類說明、附注說明還可將一些資助類別進一步細化)。
1.2 資助力度
基金資助力度:1986~2006年,運用國家投入的約180億元資金,資助了10萬余個項目,僅2006年就資助42.36億元。
1.3 面上項目
面上項目是資助體系中主要部分,占>60%基金總經費(2006年達71.89%);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率>自由申請的資助率(2006年達23.7% );資助范圍內自由選題;開展創新性研究;資助期限3年;2007年平均資助強度提高,但項目資助率與2006年持平。
1.4 機構設置
生命科學學部有10個處。申請者要了解每個處重點受理什么和不受理什么內容,以免好的項目申請投錯了“門”。比如:六處主要受理畜牧、獸醫學、水產學和動物學的申請項目。七處預防醫學學科負責受理預防醫學相關的申請項目。生理學與病理學學科負責受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運動醫學和內科學的申請項目。營養學科只受理人類營養相關的研究;兒童與少年衛生學科只受理與少年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及其影響因素相關的項目,不受理兒科及婦產科疾病項目;毒理學科不受理藥物毒理項目;流行病學科只受理人群研究的現場或現場與實驗室相結合的項目,不受理單純的實驗室研究項目;地方病學科只受理克山病、大骨節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項目,其他病種須申報其他相關領域,如傳染病學、寄生蟲病學、毒理學等;傳染病學科只受理有關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后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研究項目,不受理不具傳染性的一般感染性疾病研究項目,也不受理有關細菌耐(抗)藥、抗生素、動物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除外)以及與病毒性肝炎無關的肝纖維化等消化內科研究項目;腫瘤學科只受理腫瘤流行病學項目,不受理腫瘤病因學、診斷和治療相關的研究課題;不受理醫療管理和衛生經濟類項目。另外,涉及人體研究的項目必須提供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材料。運動醫學中關于運動性損傷與康復研究,是指研究由于體育運動造成的損傷及其相應的康復治療,不包括骨科疾病和創傷造成的損傷與康復治療研究。八處負責受理臨床醫學基礎學科的申請項目。資助范圍包括:診斷與治療學基礎、外科學及其分支學科、老年醫學和康復醫學。本學科“診斷與治療學基礎”申請代碼及其次級申請代碼“物理診斷學”“實驗診斷學”不受理有關發病機制的研究申請,請相關申請在其他代碼下申請。九處。為報批新藥開展的常規研究和制藥工藝研究不屬于本基金的資助范圍。凡是未提供具體方藥或穴位的(以保密函件形式列出并提交本學科保存者除外)、或對于僅以某中藥或成分為“名”,而無中醫藥理論思維或研究內容之“實”的申請項目,一律不予評審、資助。十處。資助范圍包括:婦科學、生殖醫學、圍產醫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口腔醫學、法醫學、特種醫學和腫瘤學。不受理抗腫瘤藥物藥理學相關的研究申請。建議口腔軟硬組織損傷修復、牙齒生長發育及再生方面的研究在現有的口腔內科學代碼下申請,有關顳下頜關節疾病研究在口腔外科學代碼下申請,有關種植義齒相關研究在口腔修復學代碼下申請,以便于集中評審。
2 申評程序
了解基金的申評程序可明晰申報的環節,提高申報基金項目的中標率。
申請者填寫申請書
所在單位匯總申報(網上+紙質)≤3月底
科學部初審(形式審查、初篩)≤5月15日
同行專家(>7萬人的專家庫)網上通訊評議(3+X)(2006年為50.9%)(一審)≤6月底
科學部提出評審建議≤7月底
學科評審組評審(資助小額探索的非共識項目占5%)(二審)≤9月底
委務會議審批整體資助方案(終審、立項)≤10月15日
3 評議指標
了解基金的評議指標可明晰評審的尺度,提高申報基金項目的中標率。定量評議與定性評議:項目的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創新性)、研究目標、預期成果、技術路線、研究方法、研究條件、工作基礎、申請者的勝任能力。達到以下具體要求可提高中標的幾率。
3.1 立論依據
研究意義:有重要科學意義或屬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科技問題。學術思想:有明顯的創新或特色。理論依據:充分,科學性強。對國內外研究現狀:清楚,分析準確、全面。
3.2 研究方案
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范圍合適,重點突出;關鍵問題選擇準確。擬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先進,且有創新性。設計的技術路線(試驗方法):合理可行。研究的預期目標:明確。
3.3 研究基礎
與項目有關的研究項目:是原有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已具備的實驗條件:條件具備。項目組成員:結構合理,研究力量強。
3.4 綜合評價
申請者承擔以往基金項目完成情況:完成質量優秀。項目的創新評價:創新性強,是開創性工作。項目總評:優。是否資助:優先資助。
4 未中緣由
了解基金的未中緣由可避免重蹈前車之覆,提高申報基金項目的中標率。中的項目有相似性,如上述評議指標結果較好;不中的項目緣由各式各樣。總結未中緣由有許多,比如:缺乏可行的選題,過大、概念不清。缺乏題目與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片面追新。缺乏充分的立項依據,缺乏分析和對基本科學問題的凝練,缺少合理的科學假說和對機制的深入探討,立項依據限于國外參考文獻的簡單羅列。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和預實驗,研究設想和假設常常僅停留在文獻檢索和推論上。缺乏實在的目標,目標過高。缺乏與國家生命科學重大科技需求的緊密結合。缺乏提煉的關鍵科學問題,導致研究內容“大”而“空”。缺乏源頭創新,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創新不足,沿襲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使立意偏于保守,盲目跟蹤國際研究熱點。缺乏清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過于簡單,難以判斷是否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缺乏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相適性。在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設計上,不是圍繞解決科學問題選擇合理技術,而是依賴高新技術選擇科學問題,使項目陷于技術、指標的單純堆砌,使得研究方法變成了單純的新技術的堆積。缺乏相關的研究策略,面對具體問題尚不能從國際主流的研究思路出發設計出科學和合理的研究方案。缺乏細化的研究方案。缺乏基本的研究設計要素。缺乏深入的科學本質研究,片面追求新技術應用,沒能用最適宜的方法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以新技術定研究內容,僅停留在一般記錄的觀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缺乏群體研究或不能很好地結合群體開展研究。缺乏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刻意夸大研究意義、提升未知的研究結果。缺乏系統的、連續性的研究工作。缺乏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有獨特的研究材料卻未能提出創新的課題。有創新思路,卻沒有相應的研究力量保證項目的實施。有創新性發現,研究工作卻難以繼續深入。超項、手續不完備(申請書中的項目組成員中如有依托單位以外的人員參加,即視為有合作單位,在申請書信息簡表中要填寫合作單位信息,在簽字蓋章頁上一定要加蓋合作單位公章;申請者如為在職博士生,要附導師簽字的同意申請證明材料,且只能通過在職單位申請;申請者和項目組成員一定要在申請書上親筆簽字等)、不按規范性要求填寫或者填寫錯誤、非資助范圍(與指南不符、承擔過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者包括執行期為一年的小額探索項目,再次申請青年科學基金等)等形式審查不合格。不是申請當年1月1日后從官方網站下載的新版申請書。
5 撰寫要求和技巧
5.1總體要求
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合理性、嚴肅性、連續性。選題要點:研究類型與申請基金類型的吻合。定位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寫作技巧:建議初次申請者咨詢資深基金管理者之后再進行申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表述清楚,用詞恰當。A4紙4號仿宋字打印。附件版面大小=申請書,若原件非A4紙大小,可將附件的原件粘貼在空白A4紙上右側對齊與其他材料一起裝訂。外行看了有興趣,內行看了有水平(意義、目的等內容用科普作家的寫作手法,技術路線等研究方案用專業術語)。
5.2申請書結構
5.2.1基本信息項目名稱要確切,主題要明了。資助類別、亞類說明和附注說明準確。代碼必須使用當年的代碼。代碼要與申請項目內容相一致。選擇最接近的相關學科來投送。尋找合適的相關學科同行評議(利于尋找合適的評議專家以及專家掌握相應的評審標準)。
直接填寫代碼不可取(在寫申請書之前,未認真看項目指南,申請書寫完后再回頭找代碼,以這種方式填寫代碼,有時會出現項目名稱與代碼名稱可能字面上一致,但是申請內容卻與受理項目對應的科學處不一致的情況,因為有些研究內容可能會涉及不同科學部下屬的科學處,但每個科學處支持的研究重點是不同的)。項目名稱要醒目,主題要明了。報送學科要準確,代碼非指南。代碼1指報送學科,代碼2指相關學科。基金不支持應用開發。項目負責人工作≥6月/年。單位名稱指項目依托單位,需要按單位公章全稱填寫。摘要(限400字)應詳盡明了,避免宣傳性語言(研究對象、擬采用的方法、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已取得的主要學術成績(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海外或港澳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英文全稱填寫海外工作單位等信息在個人信息欄目中(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中文全稱填寫海外工作單位等信息在個人信息欄目中(香港、澳門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
5.2.2項目組主要成員人員精干(對立項提出自己想法,并參與具體研究的人員≠提供數據或進行輔助工作的人員)。人數適當(根據實際情況)。分工合理、具體。主要成員工作時間>4月/年。一人同期不同單位不得申請或參加。簽字須為本人親筆所簽,否則需要正式委托信函。
高級職稱限項申請(同一重大研究計劃申請或承擔≤1項、有重大或重點項目申請和參加≤1項、面上項目申請和參加≤2項、當年只能申請一項、青年科學基金只能負責一項、青年基金(小額)也算一項、一生只能獲得1次青年基金資助)。申請項數(作為負責人)+申請項數(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在研項數(作為負責人)+在研項數(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2項。非高級職稱限項申請(負責在研項目不能作為負責人申請)。
5.2.3經費申請表申請經費額度合理。申請經費實事求是。經費預算要有依據。說明各項的必要性。支出內容有限額比。>5萬元固定資產及設備(逐項說明與研究的直接相關性及必要性)。協作費≠合作經費(協作費是外單位協作承擔本項目部分、單一研究試驗工作的經費)。定額補助式資助方式(除重大項目實行成本補償式資助方式以外)(表1)。
表1各類項目申請經費的支出內容限額比例
5.2.4報告正文面上項目支持在資助范圍內自由選題的創新性的科學研究。要充分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現狀與動態,瞄準科技發展前沿或結合國家戰略需求,認真構思,自行確定立論依據充分和創新性強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案,開展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或重要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鼓勵開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力圖通過研究得到新的發現或取得重要進展。
重點項目支持結合國家需求,把握世界科學前沿,針對我國已有較好基礎和積累的重要研究領域或新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工作,特別鼓勵具有面上項目研究基礎、項目進一步研究有望取得突破的申請者進行申請。重點項目研究要求有限規模、重點突出、研究隊伍精干,要求重視學科交叉與滲透。重點項目不設子課題。應圍繞“項目指南”公布的研究領域,進行申請書正文內容的撰寫。
報告正文要求:內容翔實、清晰,層次分明,標題突出,版面簡潔,易于閱讀,“擺事實”、“講道理” ,自由體式(不同類型項目撰寫提綱不同。非Word文件錄入后打印輸出)。選好研究方向――按學科前沿、國家目標和市場需求選題。要與指南對應――熟讀指南和定好題目。與經費相當的規模――做好課題設計。多學科、有梯隊――組織好研究隊伍。多參加學術會議――讓同行專家和項目管理官員了解意義與創新點。核心單位突出――選好合作者和合作單位。
5.2.4.1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4 000~8 000字):項目名稱――體現研究對象、方法和解決的科學(學術)問題。立項依據――詳盡說明為什么要開展本項研究以及簡單的思路。研究方案――具體提出解決科學問題和實現目標的思路和步驟。①立項依據:項目的研究意義(基礎研究結合科學發展趨勢論述科學意義;應用基礎研究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關鍵科技問題論述應用前景。要從科學意義或學術意義上陳述重要性,必須闡明充足理由以及理論和學術意義)。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國內、外研究現狀,包括本人的研究,指出需解決的共性問題)。附主要參考文獻目錄(國內、外關鍵性的研究,文獻的時效性,經典文獻除外)。
②內容、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重點闡述內容(研究內容應緊緊圍繞目標,集中精力解決科學問題,重點突出,只求解決一、二個學術問題,每個內容細節可詳情敘述。研究目標是解決基礎性、學術性問題,避免目標設置偏大、解決一個非學術性的目標或做一件達到某一指標的具體工作,不是具體做什么事,是研究科學、學術性問題,避免泛泛探索規律的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必須寫,力求準確。③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有關方法。技術路線(步驟要具體、思路要清晰)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即能說明問題,又不暴露“技術訣竅”。通過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給學科。實驗手段(分析手段用途要明確,忌各類新分析儀器一窩端)。關鍵技術等。從學術思想角度進行可行性分析(不能僅就研究隊伍和研究條件方面進行介紹和分析,只有上述三方面優勢的綜合,才是取得成果的關鍵)。④特色與創新:實質性的源頭創新思想或思路。提出明確的科學問題和解決方案(在大量文獻調研和工作基礎上)。防止“大”而“空”的傾向。應用基礎研究,應用背景要論述清楚。提出研究特色和新穎的學術思想。科學、嚴謹地提出和分析創新性內容。研究條件的特色不等于項目的研究特色,更新不等于新穎的學術思想。闡明學科交叉點在哪里,對相關學科發展的促進作用。填補國內空白不等于創新與特色(對基礎研究而言)。創新不是無中生有,是已有工作基礎積累、升華的產物。⑤年度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擬組織的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國際合作與交流計劃等。研究計劃要具體(以便評議人了解進度是否合理)。預期進展可給出一個大致的設想。預期的結果要與研究目標相吻合。基金成果指國家發明專利、學術論文、自然科學獎、人才培養,且表述時按此邏輯順序。
5.2.4.2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①工作基礎:申請者和項目組主要成員與本項目有關的研究積累。已取得的研究成績不等于所在單位集體或者導師的研究。②工作條件:已具備的實驗條件。尚缺少的實驗條件。擬解決的途徑。利用國家和部門的重點實驗室計劃與落實情況。③申請者簡歷:申請者和項目組主要成員的學歷和研究工作簡歷。近期已發表與本項目有關的主要論著(列出相關論文(著)所有作者排序、論文(著)名稱、期刊(出版社)名稱、期刊號、頁碼、發表(出版)時間等),并按論著、論文摘要、會議論文等類別分別列出。獲得的學術獎勵情況。在本項目中承擔的任務。④申請者和項目組主要成員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的名稱和編號、經費來源、起止年月、負責的內容等)。其他項目(項目的名稱和編號、經費來源、起止年月、負責的內容等)。擬申請與正在承擔的項目的關系與區別(研究任務和重點的簡單說明)。其他項目不反映不是好辦法。應說明與本申請的關系和區別。承擔基金的進展或完成情況(列出較明確的內容,及引用情況、獲獎情況、培養人員情況等)。前一結題項目完成情況(附3篇主要論文首頁,并須標注是基金委資助項目,否則,應附上能反映基金資助信息的一頁。
5.5簽字和蓋章頁
知識產權及特殊的規定(聯合資助項目)。非依托單位人參加=合作單位。合作單位加蓋單位公章原印。科研處、系、室章無效。申請單位負責人簽章(簽章人不應是項目申請人和主要參加者)。申請單位蓋法人單位公章原印。
5.6附件等
根據項目類型制作。根據申請者實際情況而定。2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信(未獲博士學位的中級職稱申請面上項目)。導師的推薦信(說明申請項目與學位論文的關系+對項目研究時間的保證、在職單位為依托單位提出申請)(在職研究生申請者)。專家名單及理由的函(≤3位不宜評議)。依托單位正式受聘聘書與聘任協議復印件(聘任期覆蓋項目執行期+在依托單位工作≥6月/年)(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員)。農業部《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資格證書》(第二章第5條)及農業部同意立項證明(第三章第12條)(屬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研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單位倫理委員會的證明(涉及醫學倫理學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生物等開展研究(來源證明)。其他實驗室贈予(對方同意贈予的證明)。涉及國際合作或項目組成員中有旅居境外的申請(國際合作協議書或境外人員知情同意書)。
6 思維方式
用申報基金的正確思維方式可找對申報的“門”,提高申報基金項目的中標率。善于發現新現象;善于升華為科學問題;善于提出解決所發現的科學問題的具體思路和辦法。申請書是寫給別人看的(只自己清楚、滿意不行,要讓小同行、大同行、基金管理人員和有關領導都認可)。切忌基礎研究不基礎寫成開發、應用;項目名稱太空洞當成研究領域;雖然提出了一個很好的主題,但基本上圍繞著主題的,盡管盡力描述,始終無理想切入點,以至看不出研究思路。立項關鍵欠清楚視同科學問題;研究方案較糊涂等于思路不明。從自己的研究中提煉出基礎研究問題,并不是把自己的研究寫成基金申請就等于基礎研究了。“多學科交叉”必須對相關學科的發展都促進不等于簡單地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或把其他學科的相關技術作為工具。有關研究的相關問題:實驗動物、倫理問題、遺傳資源等。
6.1正確認識基礎研究
目標與內容:科學問題是什么(What)。科學本質為什么(Why)。發現新的科學現象。研究方案:如何解決科學問題,如何探索科學本質,怎樣發現新的現象,基礎研究“有所為,有所不為”,申請基金是自己給自己出題,不僅擺事實,且把道理講清。
6.2正確認識應用基礎研究
科學問題來自應用實踐,科學問題應具有明確的應用背景,不是用基金去做具體應用方面的事。
6.3弄清研究屬性,基金不支持應用開發
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工程技術研究都有其相應的研究屬性,申請人應了解其特點。
6.4申請前注意事項
明確基金委的任務,弄清為什么申請基金,申請書要讓別人看懂,仔細閱讀指南(導向作用,代碼不等于指南),有問題向相關學科提出,與其交流,以獲得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