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海洋漁業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漁業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漁業技術

    第1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楊樹;食葉害蟲;防治

    Abstract: Science to carry out the poplar pest leaf-eating forecasting work is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poplar leaf-eating pest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est produc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ational use of forestmeasures, biologic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biomimetic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ly safe drilling injection, drugs, rope and other chemical control and aircraft control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ntrol of poplar leaf-eating pests.

    Key words: poplar; leaf-eating pests; 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TN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楊樹以速生性、適宜生長地廣、經濟效益突出等優良特性深受群眾的喜愛,但是隨著楊樹栽植面積的逐漸擴大,尤其是純林面積的大幅度上升,楊樹食葉害蟲暴發成災的情況不斷發生,做好楊樹食葉害蟲的綜合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楊樹食葉害蟲發生的種類

    楊樹食葉害蟲主要指發生普遍的楊扇舟蛾、楊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春尺蠖、舞毒蛾和楊毒蛾和黃褐天幕毛蟲等。

    2楊樹食葉害蟲的危害特性

    楊樹食葉害蟲每年發生代數多,產卵量大,具群集性且取食量大,因而極易在短期內(3~5天)暴發成災,將樹葉全部吃光,形成“夏樹冬景”的慘相。

    3楊樹食葉害蟲的蟲情監測預報

    對轄區內不同類型的楊樹林地開展蟲情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進行蟲情預報。

    3.1蟲情監測

    3.1.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蟲情的基礎上,通過檢查蟲態、危害狀、蟲糞等方法,監測楊樹食葉害蟲的發生情況。

    3.1.2燈誘法在片林和帶狀防護林內,利用楊樹食葉害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羽化期,于晚上18:00—24:00在林緣適當地點懸掛黑光燈引誘,監測楊樹食葉害蟲的發生情況。

    3.1.3性誘法在片林和帶狀防護林內,利用活體雌蟲或性誘劑(誘芯)引誘,監測楊樹食葉害蟲的發生情況。

    3.2蟲情預報

    楊樹食葉害蟲危害面積大、費用高,準確掌握最佳防治時機和防治范圍非常必要。因此,必須抓住幼蟲期蟲情預報,其它蟲態的預報以定性為主。

    害蟲監測要從每年的越冬蟲態開始,進行系統蟲情調查,確定楊樹食葉害蟲各蟲態的發生期和發生量。在立地條件相同時,對四旁樹和農田防護林,按5%的比例選擇標準株;對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設標準地的方法,按每400畝林地設一塊2畝標準地,標準地內的標準樹不少于20株。調查時,在標準地內隨機抽取樣樹5株,設樣株按東、西、南、北隨機抽取50cm標準枝1枝,每2日觀察一次,記載楊樹食葉害蟲發育進度和發生數量。

    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的統計標準為:

    發生面積:平均50 cm標準枝2條幼蟲以上;

    危害程度:輕度為50 cm標準枝2—5條幼蟲,

    中度為50 cm標準枝6—8條幼蟲,

    重度為50 cm標準枝9條幼蟲以上。

    4防治對策

    按照“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防治方針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楊樹食葉害蟲防治要堅持以適地適樹和抗性樹種為主的營林措施為基礎,根據危害程度,分區施策,以生物制劑、仿生農藥和植物性殺蟲劑為主導、協調運用人工、物理和化學的防治措施,降低蟲口密度,壓縮發生面積,切實控制其蔓延危害。

    輕度發生區:以自然調節為主,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強害蟲種群動態監測,保護天敵并發揮其控制作用。

    中、重度發生區:采取生物措施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等)、病毒、仿生制劑壓低蟲口密度,然后通過增加天敵數量,達到生物調控害蟲種群密度的作用。對蟲害特別嚴重的林分,大面積暴發成災要采取飛機防治,地面通過化學農藥打孔注藥等方式及時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時清理蟲害木、更新抗蟲樹種、營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態條件,增強林木生長勢和林木抗蟲能力。

    根據系統調查結果,預測楊樹食葉害蟲各蟲態的發生期,為防治時機的確定提供科學依據。由于大部分楊樹食葉害蟲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種群增長趨勢較高,所以重點抓好前兩代的防治。防治時機應遵循蟲齡低、蟲態相對整齊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強的原則。

    4.1營造混交林

    營林措施是防治楊樹食葉害蟲的根本途徑。首先要大力提倡適地適樹,采用鄉土樹種營造混交林。可選用楊樹與花楸進行塊狀混交或帶狀隔離,造林用苗選用抗蟲性強的良種壯苗。其次積極開展純林改造,結合撫育間伐,調整樹種結構,更換抗蟲性強的樹種。第三是營造防蟲隔離帶。楊扇舟蛾等成蟲飛翔能力在200米左右,因此,林網間距離不能低于200來,或在距離林網或片林200米外設置隔離帶,隔離帶的寬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但一般情況下不應少于10米。第四是加強撫育管理,及時中耕、松土、除草、施肥,并在適宜季節修枝撫育,增強樹勢。只有逐步營造利于樹木生長而不利害蟲生存的環境,不斷提高林木自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才能實現可持續控災目的。

    由于樹種單一、氣候異常,楊樹食葉害蟲楊小舟蛾、楊扇舟蛾、刺蛾、楊黃卷葉螟、天牛、尺蛾、癭螨等常常在楊樹純林中大面積發生,特別是舟蛾類食葉害蟲極有可能暴發成災,往往在3-5天內將樹葉吃光,嚴重影響樹木的生長。

    4.2物理防治

    在害蟲越夏期間,組織人員翻耕土壤或收集地下落葉,可以減少越夏害蟲基數。根據大多數害蟲集中產卵、初齡幼蟲群集或老熟幼蟲結繭化蛹的特點,可以組織人力摘除卵塊、蟲苞或蟲繭,以減少害蟲數量。根據幼蟲受驚后吐絲下垂的習性,可通過震動樹干捕殺下落的幼蟲。在成蟲羽化盛期,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林間懸掛黑光燈或在林緣點燃火堆誘殺成蟲。

    對于春尺蠖等需爬行上樹產卵的害蟲,可在成蟲羽化前在樹干上綁扎塑料布等,阻止成蟲上樹產卵。

    4.3生物防治

    保護益鳥如喜鵲、麻雀、杜鵑等;在卵孵化盛期釋放赤眼蜂(每畝2萬~4萬頭),也可在楊樹林周圍種植油菜等蜜源植物,為赤眼蜂、姬蜂、瓢蟲等食葉害蟲天敵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在幼蟲3齡期前用青蟲菌或BT可濕性粉劑進行噴施;地面噴霧樹高在12m以下中幼齡林,用藥量Bt200億國際單位/畝、青蟲菌乳劑1-2億孢子/ml、阿維菌素6000-8000倍。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釋放赤眼蜂防治。釋放松毛蟲赤眼蜂,害蟲產卵初期,50個/公頃放蜂點,放蜂量25-150萬頭/公頃。

    4.4仿生等藥劑防治

    滅幼脲為主的仿生農藥噴霧防治。20%滅幼脲Ⅲ號25g/畝,1.2%苦參煙堿乳油1000-2000倍。仿生藥劑使用時,要注意掌握用藥時間,蟲齡越小越好。

    4.5打孔注藥防治

    局部發生蟲害且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于樹干基部打孔注藥防治。通過樹木蒸騰作用,將藥液傳送到葉部,使害蟲取食后致死,達到殺蟲的目的。利用打孔注藥機或手工鉆等在樹干基部的不同方向打3~4個孔,孔內注入內吸傳導性強的10%的吡蟲啉乳油,或40%的氧化樂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25%殺蟲雙水劑等。通常情況下,胸徑為10厘米的樹體用藥量為2~4毫升。注藥后注意封好注藥口。為提高防治效果,可每兩人一組,一人打孔,一人注藥并封口。

    4.6毒環和毒繩防治

    有上下樹干和越冬后上樹習性的害蟲,可利用將藥劑在樹干涂環或綁扎毒繩的方法防治。在幼蟲上樹前,用10ml 2.5%溴氰菊酯+10 ml氧化樂果+1kg廢機油混合,在樹干上涂3-5cm寬的閉合環。2.5%溴氰菊酯與廢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裝用紙繩制成毒繩,在樹胸徑綁縛2周。

    4.7飛機防治

    對于大面積的高大的片林,發生蟲害的林網、片林等應采用飛機防治,以達到迅速控制蟲害的目的。對于地勢平坦、林相整齊的林網、片林等,可采用超低量飛機防治,每畝用25%滅幼脲Ⅲ號40克,或阿維滅幼脲30克、30%高滲苯氧威30克。對林型復雜、建筑物高的林區,也可采用低量飛機防治,每畝用25%滅幼脲Ⅲ號30克,或3%高滲苯氧威25克。發生面積在5-10萬畝之間的,建議采用直升飛機防治;10萬畝以上的,建議采用運五飛機防治。

    第2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培養;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2-0153-02

    黨的十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掀開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新篇章。主席多次強調要求“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肩負著為祖國提供海洋事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支撐的重要使命,是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目前,我國海洋工程方興未艾,在世界領域的分工還處于低端,在技術、人才方面與其他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工程與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亟待加強[1]。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作為一所服務于船舶工業、海洋開發、海洋裝備的行業特色型高校,江蘇科技大學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計劃”,獲教育部批準,率先在國內增設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計劃專業。該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海洋科學的基本知識及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研究的能力,從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資源開發及海洋工程的高級專門人才。

    經過幾年的發展,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計劃專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還處于早期的探索階段,實踐教學仍達不到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如何按照“卓越工程教育培養計劃”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已成為江蘇科技大學乃至工科院校刻不容緩的工作。本文以海洋強國戰略為目標,針對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尋有效的改革措施,從而改革創新人才教育理念,拓展實踐教學的功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1 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方法還需進一步完善 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計劃專業是為培養從事海洋設計與技術開發的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的,要求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交叉和互融。該專業課程由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獨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組成。而目前教學內容中各門課程的綜合和整合還不夠。2013年該專業修訂的培養方案中,針對原有的課程體系的設置進行了一些修改,但只是在順序上進行了部分調整,理論教學內容上并無太大的變化;部分課程教學內容老化,更新不及時,教學內容中缺乏工程案例和最新的前沿成果;課堂上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互式的討論環境,理論教學過程與卓越工程師培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 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計劃專業是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任課教師大多數是近幾年新引進的博士。他們雖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但工程實踐經驗較少,課堂教學中缺乏相應的工程實例指導。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走上課堂為學生授課的教師趨向高學歷、年輕化,而真正具有工程經驗的教授卻很少走上講堂。目前,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較薄弱,專業任課教師趨向年輕化,且女教師占很大比例。由于學生基數大,學生到企業上課或者外出實習時,缺乏相應的教師資源,不利于學生外出實踐的管理。

    企業參與不積極,學生實踐缺少考核機制 由于企業沒有法定的育人義務,且存在安全和保密的問題,加之學生短期實踐并不能給公司利益帶來實質性的提高,企業一般不愿意接受學生現場實踐,學生真正參與工程實踐項目的更是少之又少。怎樣調動企業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是國家和學校在政策和制度建設上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實習階段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學生實習過程走馬觀花、實踐環節流于形式,普遍反應“認識實習不夠全面,生產實習不夠深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的激發,實踐應用的效果不明顯。

    2 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海洋工程與技術實踐教學體系探索

    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平臺,也是落實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載體。教師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驅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式學習轉向積極探究式學習[2]。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應重視共同開發具有實踐性、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和先進性的課程,并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避免以往重教學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使理論課程成為實踐課程的基礎,實踐課程成為理論課程的延伸。建立以“工程教育”為重點,“工程”與“管理”、“工程”與“技術”相通,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的海洋工程與技術課程體系。目前,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的工程認知實踐與企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海洋平臺結構物制圖訓練、海洋平臺總體設計、海洋平臺結構物設計、海洋平臺生產設計、企業海工項目實踐及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是在企業進行或以企業為主進行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以上實踐環節的鍛煉,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擴大高水平工程教師隊伍,加強雙導師合作機制建設 建設一支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教師隊伍是“卓越計劃”成功的保證。穩定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師資隊伍和加速優化培養優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長,關系到學科能否經久不衰[3]。高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訓練。

    一方面,加大教師的引進聘任和在職培養。在招聘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教師時,除了評估應聘者的研究水平和工程實踐經歷外,還要考慮他們的工程能力。其次,鼓舞和激勵專職青年教師到海工類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生產、設計、研發、管理等實際工作,提高專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和工程技術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導師合作機制,健全雙導師交流暢通機制[4],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高校應定期舉辦海工企業技術講座,邀請企業導師進校,為學生講授生產實踐案例,開闊學生視野。同時,提供校內外導師溝通平臺,加強彼此交流,解決學生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設計內容和模式,強化畢業設計(論文)應用性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學生創新意識、工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課程設計是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教學環節。高校可聘請海工設計院工程師參與課程設計,并結合生產實例講解有關設計規范、制圖標準,通過最新理念的傳授,使學生真正接觸到實際項目,使理論問題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也是學生四年學習的總結與檢閱。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將導師的橫向課題和縱向課題相結合,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實際研究或工程項目,從而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

    出臺激勵政策,強化校企共同改革實踐教學 “卓越計劃”的實施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的原則,并將企業的參與作為實施的前提條件。只有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才能造就標準的卓越工程師。校企共同改革可以彌補過去僅由高校教師單方面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存在的不足。國家和高校應出臺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參與卓越計劃,使企業與高校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培養卓越人才。校企共同制訂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實踐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使實踐教學改革更加適合海洋工程與技術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求。以此建立以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或制造項目管理型工程師培養為重點,以工程執業的基本資質為導向,以強化學生的基本工程素質與能力、工程設計能力、項目實施及工程管理能力、綜合實踐與創新能力等四大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海洋工程與技術的卓越工程師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面向海洋、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級海洋工程與技術人才。

    3 結語

    江蘇科技大學通過參與“卓越計劃”,積極與長江三角洲地帶的海工企業進行深入溝通,建立合作關系,以培養滿足“海洋強國戰略”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今后將繼續通過創新工作方式,整合實踐資源,做好基地建設,強化實踐鍛煉,切實保證實踐教學效果,以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增加學生的就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穎,韓光,張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J].艦船科學技術,2010,32(10):108-113.

    [2]王瑛,李福華.關于“卓越教師計劃”實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師計劃”實施情況分析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3(4):26-28.

    第3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海洋漁業災害保險;運營模式;融資模式;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F840.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6)11-0064-06

    一、海洋漁業災害保險運營與融資模式的設計原則

    (一)海洋漁業保險運營模式界定

    海洋漁業風險及災害保險(以下簡稱海洋漁業保險),主要針對漁業生產處置不當和自然災害帶來的漁業損失保險。實踐證明,我國海洋漁業保險尚處在政府引導和市場拓展帶動相互作用的階段,海洋漁業保險發展較為緩慢,目前應著重探索實施由政府政策支持的海洋漁業災害保險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構建主體多元、組織架構合理和運轉高效可行的運作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資模式。楊文生等(2012)認為,通過這種架構的設計,可以為本地漁民創造可以負擔的海洋漁業災害保險服務以及高效率的流程,增加保險覆蓋和滲透率,構建一個持續、高效的保障機制,促進海洋漁業保險的持續發展。

    本文認為,海洋漁業保險運營模式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 界定保險的具體范圍。針對海洋漁業發展和風險災害保險這一特殊研究主題,海洋漁業保險的基本范疇,應包括針對由養殖不當所導致的嚴重損失,由自然災害比如赤潮、風暴潮、海冰等帶來的災害風險。政府和相關主體在明確海洋漁業的保險承保范圍和具體的保險險種時,應將以上風險納入考慮,并將其設計到參與訴求和保險保單上的常規內容(如賠償限額和共同保險等),再依這些內容制定出具體明確要求,以明確相應的權責。

    2. 強化海洋漁業保險機構建設。根據我國漁業災害保險發展相對滯后、相關機構不夠健全的現狀,建議以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和省級漁業互保協會兩大機構為核心,加快構建科學合理、作用互補、運轉高效的海洋漁業保險體系,在此基礎上設計明確的銷售指標、定損依據、理賠流程等具體的管理程序,以及相應的管理組織框架,對海洋漁業保險業務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的界定。

    3. 構建完備的保險法律體系。眾所周知,保險體系的構建和順利運行必須依賴完備的法律體系。因此,要構建合理高效的海洋漁業保險體系,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完備的規章和法規,對海洋漁業保險的各個方面予以明確,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漁業保險法律體系。

    4. 理賠程序和范圍。設計的海洋漁業保險運營融資模式,須明確界定海洋漁業保險涉及的理賠程序和范圍,主要涵蓋以下內容:海洋漁業保險投保渠道,各種險別的投保限額,具體風險責任在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之間的分攤,政府賠償責任的認定和承擔幅度等。

    (二)海洋漁業保險融資模式設計的原則

    依據海洋漁業保險自身發展現狀和當前保險市場環境,海洋漁業保險融資模式設計須遵循以下原則:

    1. 政策性原則。在海洋漁業保險發展初期階段,應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功能。主管機構在運營和融資模式的具體設計中,應當細化政府作為公共部門的作用和政策引導的預期效果,厘清政府和其他商業機構在其中擔負的職能,制定出事前融資計劃和事后相應損失歸責分擔的細則,著重體現政策引導的作用。

    2. 可負擔性原則。在運營模式以及融資模式規劃制定過程中,須對不同地區分別調查摸底,充分考慮投保人的經濟承受力、保險訴求和相應負擔能力,盡力實現和保障漁民利益最大化,以盡快擴大海洋漁業保險的市場覆蓋面。

    3. 效率性原則。在運營模式以及融資模式的制定過程中,應當以滿足漁民在災后各個階段中經濟訴求為核心,簡化流程。保險機構須遵守誠信、快速理賠、應賠盡賠,以高效誠信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二、運營與融資模式設計

    (一)海洋漁業保險的相關責任分配

    1. 政府的參與模式。從日本、美國農業保險的經驗來看,政府在海洋漁業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初級階段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作用發揮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采取措施的類型(強制還是自愿);二是責任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簡單分為政府和私營)。

    第一,自愿還是強制性?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來看,保險應堅持以自愿為主的原則,并且完全自愿的保險方式具有較低的事前執行成本,但主要問題在于實施效果無法保證,并可能伴隨更高的事后成本。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強制性保險可能降低事后成本,但事前的管理和監控成本會提高,并且政府的強制性干預可能被認為違反市場效率原則,由于商業保險機構的抵觸而形成交易摩擦成本。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風險轉移,自愿方案常常嚴重依賴于初始政府投入或通過資本市場發行所獲得的預先融資,實施難度較大。而強制方案允許資本積累,因此只要時間足夠長,就可以積累起適當的盈余準備,可能更加有利于海洋漁業保險的運營和融資。但是,政府采取強制性措施時,實際上擔當了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職責,可能由于規模過小而不能滿足多樣化要求,并且為少數參與者設計和運營的方案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成本。為此,面臨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沿海省份可以聯合建立一個區域風險池,提高風險分散化的可能性,從而提高規模經濟。

    第二,政府與私營部門責任。在私人部門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公共部門需要擔負更多的職能,這種狀況將會一直持續到私營部門發展起來。在私人部門風險承載力已經發育完全的基礎上,因海洋漁業保險的高風險屬性, 再保險公司和其他中介機構可能不愿提供風險保護。政府應采取以下措施來加以解決:通過限制承保者費用的收取,或者限制他們的保險標的額取消和撤銷的權限;通過政府風險損失融資方案,來恢復和增加風險承保能力提供者的安全感以彌補融資期權的損失。但是,政府需要就未來可能的損失提前做好資本積累,這將增加納稅人額外負擔。解決方案是,可以基于可接受指標形成一個臨時或永久的貿易順差再保險,以消除或跨期融資方式來減少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發生了私營保險機制缺乏活力的現象,總體政策也可以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

    2. 政府參與的動態演化。發展海洋漁業保險,基本出發點就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操作模式和融資措施,有效地促進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海洋漁業保險,基本出發點就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操作模式和融資措施,有效地促進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按照“海洋漁業保險立法―建立災害基金―財政補貼”的主線,通過“漁民強制參保―基金災后補償―擴大保險市場―財政保費補貼―漁民自愿參保”以及“保險機構被動參與―基金災后超賠―政府企業良性互動―財政業務補貼―保險機構主動參與”的雙螺旋形式,實現山東省海洋漁業保險運營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見圖1)。

    [強制保險][政府

    主導][企業被動][保險立法][政企互動][企業主動][財政補貼][災害基金][保險市場][自愿保險][政府支持] [圖1:雙螺旋結構演進路徑]

    隨著海洋漁業災害保險的發展,政府應該更多與企業開展良性互動合作,同時開展保險宣傳和保險教育,以此來提高漁民的保險意識。在海洋漁業保險的成熟階段,可以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保險業務的高效率。在此階段,資本市場融資工具,如衍生品,將逐漸成為災后補償資金的主要來源。

    (二) 海洋漁業保險的運營模式

    1. 運營框架。我國海洋漁業保險經營模式應為納入政府支持體系的、集成的、多層次的保險模式。結合漁業保險的發展現狀以及互保險協會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的趨勢,應當形成由漁業互保險協會引導的海洋漁業保險系統框架(見圖2)。

    第一個運營層次為原保險。由沿海縣市級的漁業互保協會辦事處直接向漁民提供海洋漁業保險,對于較為成熟的險種,積極與商業保險公司開展業務合作,借助商業保險網絡降低運營成本,擴展服務范圍。同時向農業部漁業局、省/市/縣政府申請政策性運營成本補貼和保費補貼。

    第二個運營層次為再保險。可以通過兩個平行渠道實現:第一個是省級漁業互保協會可以向全國漁業互保協會申請,并基于巨災風險基金獲得超額損失補償。第二個是從事海洋漁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向商業再保險公司請求再保險,再保險市場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監管層次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方面。一方面,為了簡化海洋漁業互助保險的監管層次,并提高監管的專業化,可以在各地市海洋與漁業廳設立保監機構,該保監機構由保監局在各地的派出機構與省海洋漁業廳聯合辦公,對漁業互保協會進行業務監管,在具體的海洋漁業保險業務方面,則由全國漁業互保協會監管。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商業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參與海洋漁業保險的規范性,由保監會派出機構對海洋漁業保險的商業和再保險公司進行監管。

    2. 運營模式的具體內涵界定。我國海洋漁業的災害風險主要包括風暴潮、赤潮、海冰等,因而海洋漁業災害保障體系應涵蓋風暴潮、赤潮、海冰等主要巨災風險。綜合風險保險不僅能夠同時實現風險在空間、時間和不同險種間的分散,而且將有效提高保單持有人的保障程度,改善海洋漁業災害保險的滲透率。對于按風險因素、地區及客戶劃分得到的多種海洋漁業災害風險,可以先通過獨立分析獲得風險效應,然后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到組合風險效應,通過適當調整組合中每個合約及其對回報與風險的貢獻,確保災害風險產生最低要求的預期回報率。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圖3。

    第二,保障的具體范圍。海洋漁業保險所涉及的范圍應當根據現實的發展狀況,涵蓋水產養殖業以及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目前,生產經營是保險優先發展的范疇。對于海洋捕魚業務,建議借鑒日本經驗,將漁船和漁業生產者入保作為捕撈生產的硬性門檻,進一步擴大保險需求的規模,設置政府補貼的基本險別,引導漁民自愿投保,激發漁民的投保熱情。發展初期政府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來幫助建立海洋漁業保險產品,以達到保險市場穩定和防范海洋漁業災難的效果。

    第三,費率的厘定。在計算海洋漁業災害風險時,既可以區分海洋漁業災害風險和地區,按照風險費率計算保費,也可以對所有的海洋漁業災害風險標的征收統一固定的保費。由于風險費率的定價復雜,保單成本結構不清晰,操作過程也較為煩瑣,所以海洋漁業保險初期更適合采取平準費率,但同時需要配套強制性保險和保費補貼兩項措施,以避免逆向選擇以及由于漁民收入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可負擔性不足。

    (三)海洋漁業災害保險的融資模式

    1. 政府渠道融資。主要是政策資金方面的投入,涵蓋了災害補償專項基金和政府財政資金補貼。

    一是設立海洋漁業保險專項基金。商業運營機構通常難以應對災害風險中極不平衡的資本流入和流出,因為需要政府財政注資建立初始資本成立巨災基金,并在初始積累階段拓展巨災基金來源。一方面,以財政撥款和保費為主,將減災、防災、救災的專項資金,不能滾動使用的資金以及全國漁業互保協會的保費提留逐步轉換為可長期積累的巨災風險基金。在資金的投資收益方面,可以選擇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等低風險資產,也可以通過海洋漁業災害福利彩票的形式聚集社會資本。另一方面,組合相關性低的巨災基金,建立一個賬戶分類但統一使用的資金池。

    二是提供適當的政府財政補貼。為了強化漁業互保協會在海洋漁業保障中的主體地位,應將補貼的重心向漁業互保協會要求的險種進行偏移,對于與互保協會合作經營漁業保險的商業保險機構,也應該通過互保協會轉移補貼,而不應通過政府財政直接進行保費或業務補貼。

    2. 市場渠道融資。海洋漁業災害保險市場融資渠道大部分是依靠保險和再保險市場。

    第一,構建平穩發展的原保險市場。海洋漁業保險應當實施區域內參保的強制性方式,這里所說的強制主要涵蓋了強制供給和參保兩個方向。假如不對保險公司海洋漁業保險的具體業務進行監管,就可能因為風險存在外部性,導致保險公司的供給遠遠小于社會需求規模。強制保險對于消費者具有引導的作用和效果,有利于降低海洋漁業災害損失。

    第二,拓寬再保險市場。在海洋漁業災害保險發展的初始階段,政府應該承擔相應的再保險責任。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發展,逐步將再保險責任轉移給漁業互保協會或者是商業再保險機構,政府所擔負的責任僅限于擔負超額再保險。

    3. 建設合理高效的融資架構。高效的融資架構應當涵蓋保單持有人、原保險市場、再保險人,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政府的作用。

    第一,保單持有人。海洋漁業保險應當設立一定額度的免賠標準,也就是說保單的持有者應當擔負一定的賠付前責任,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保單持有人的道德風險、降低保費標準。

    第二,漁業互保協會以及商業原保險、商業再保險組織。海洋漁業保險采用以漁業互保協會為主,商業原保險、商業再保險組織為輔的模式。重大災害發生以后賠付的資金,主要來自于互保協會的保費進項。目前已有省市著手在某些項目中實施與商業保險組織合作的方案,以求進一步拓寬海洋漁業保險標的覆蓋范圍。

    第三,全國的漁業互保協會、商業再保險組織和政府機構。省級漁業互保協會依靠全國的互保協會實施再保險活動,商業原保險公司和組織依靠商業再保險組織實施再保險活動,而普通的商業再保險可以實施超賠的再保險活動(董成惠,2016)。合理規定政府超賠起賠額度是這一層次的關鍵點。

    第四,資本市場發展。從美國巨災保險發展經驗來看,依靠巨災風險證券化進行風險的分散不僅具有相對的可行性,而且還可以拓寬風險災害的可保性范圍,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制約:第一,定價考慮因素過于復雜;第二,發行方與投資者很難對回報利率達成共識;第三,部分保險監管組織和個人對巨災債券的“再保險”作用持否定態度。

    保險證券化除了對保險市場有要求,還對證券市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證券化的發展和演進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其實踐效果更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依據上文的融資結構分層,能夠得出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融資架構,具體內容如圖4所示。

    [圖4: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融資架構]

    分層融資架構對于我國海洋漁業保險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利于規避道德風險,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二,有利于保險體系向民營化和市場化轉變,最大限度地給予納稅人保障;第三,政府干預提高了保險的可負擔性以及費率精確計算的可行性。

    三、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建立風險防控體系是海洋漁業保險運營和融資體系的重要保障。海洋漁業保險運營和融資風險防控機制如圖5所示。

    1. 海洋漁業災害損失防控。海洋漁業災害損失防控包括規避和抵御。規避是指通過防止災害風險發生范圍的擴大,來消除由于風險因素帶來的財務負面影響;抵御是指通過實施安全防范行為或是遵循其他規則來消除風險因素的不良影響。

    損失控制的內容非常多,包括構建海洋漁業法規、核準漁業生產和專業養殖設施的構造標準、對海洋漁業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等。

    2. 海洋漁業保險融資實施方案的風險防控。風險留存、風險對沖和風險轉移為這一模塊的重心。從現實狀況來看,海洋漁業災害損失融資策略并不順暢,其中風險的不可控性是主要的制約因素。應當依據損失規模以及適合的融資工具進行統籌,尤其需要考慮融資的效果和經濟性,盡可能做到方案合理、風險可控、投保人和承保人實現共贏。

    3. 防范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區域調整措施。有關部門應對頻繁發生災害的區域進行不間斷的警戒,必要時通過區域重新規劃,有效降低海洋漁業災害發生率和損失率。

    4. 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監測。實現海洋漁業災害風險的有效監控,需要構建海洋漁業災害觀測機制,建立真實可靠的歷史數據庫,建立健全動態處理相關措施,模擬現實狀態以及預測和評價風險等級,以實現風險管理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Yu J,Zhao X. 2013. Safety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China's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Based on the Extension-matter Element Model[J].Marine Economy.

    [2]Widodo K H,Perdana Y R,Sumardjito J. 2012. Product-Relationship-Matrix Concept for Marine and Fishery Supply Chain Model Development[J].JurnalTeknologiPertanian.

    [3]Cai M,Duan W. 2012.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Finance Model about Marine Fisher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IEEE Computer Society.

    [4]Kun L U. 2010. Factors operation and function mechanism affecting marine capture fishery[J].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5]Sathianandan T V,Jayasankar J. 2009. Managing marine fishery in Kerala through simulation using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genetic algorithm and spectral methods.[J]. 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56(3).

    [6]楊文生,李暢,呂璐.山東省漁業互助保險運營情況調查[J].地方財政研究,2012,(2).

    [7]楊文生,李暢,呂璐.山東省漁業互助保險運營情況研究[J].上海企業,2012,(1).

    [8]游桂云,鄧瑜梅,杜鶴.山東省漁業保險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3).

    [9]朱俊生,庹國柱.論中國漁業互保協會的運作模式及其完善[J].保險研究,2011,(5).

    [10]楊林,杜建軍. 漁業產業化運營機制的理論架構與實踐――以山東省為例[J].海洋技術,2011,(3).

    [11]曾省存,劉飛,劉明波,呂瑞賢.中國漁業保險現狀分析和發展模式探索[J]. 中國漁業經濟,2011,(3).

    [12]趙領娣,張新,李榮杰,李國良,官婧,朱若愚.基于漁民收入提高的青島市漁業風險保障體系研究[J]. 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11).

    [13]熊德平,孫佳.中國金融發展的漁業經濟增長效應――基于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視角的省級面板數據GMM估計[J].農業技術經濟,2014,(3).

    [14]李延敏,崔紅,宋磊.海洋漁業專業合作社的政府扶持及優化――債務融資能力的視角[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15]董成惠.我國漁業商業保險機制研究[J].中國保險,2016,(5).

    [16]谷增軍,郭雪萌.開發性金融支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6).

    [17]曹倩.海洋漁業災害保險運營及融資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3.

    第4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考慮到我國正在進行的政府工作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結合現有系統存在的諸多問題,青島市決策型系統建設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決策型系統建設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強政府工作能力建設是貫徹落實十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當前,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作為海洋漁業生產安全和相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部門,其工作能力建設的重心是提高對重大或不明突發事件的決策能力。在決策型系統建設中,吸取了現有系統在處理此類事件過程中的不足,結合類似系統建設的成功經驗,將以應急預案為核心的評估決策子系統作為系統的關鍵部分進行重點設計,以實現對事件信息的快速、準確、有效的評估決策,切合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對系統決策能力的要求。

    2決策型系統建設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規定,“突發事件的信息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簡要信息,隨后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而公眾溝通作為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應在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中得到足夠重視。決策型系統將公眾溝通系統作為三個應用子系統之一,在海洋漁業部門網站建設新型的突發事件信息平臺,突發事件信息、決策信息、指令信息等通過電子政務平臺的傳送,將按預先定義的格式自動在平臺上,縮短了時間,提高了應急管理工作的效率,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平臺還設計有公眾留言功能,接收來自公眾的反饋信息和相關訴求,形成政府和公眾的網上互動機制,協助政府發現風險源,調動相關資源,有利于事件的及時解決。

    3決策型系統建設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隨著黨的十報告的提出,尤其是在《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出臺后“,大部制”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舊有的海洋漁業管理體系正被逐漸打破“,五龍鬧海”問題有望得到徹底解決。“大部制”改革對整合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構建集中統一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提出了現實的要求,也為決策型系統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在決策型系統中,現有系統將被整合為指揮調度子系統,負責評估決策子系統所發出的決策信息的執行,雙方各司其職,構建起統一、暢通的海洋漁業應急業務流程,系統建成后將對集中統一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促進改革的持續深入。

    二、青島市決策型系統的基本設計

    1決策型系統的設計原則決策型系統的設計在符合普通信息系統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應著重考慮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特點。基于對系統處理能力及所處理事件的性質要求,設計中應強調三點原則:第一,突出重點。評估決策功能是決策型系統的核心功能,決定著系統關鍵的決策能力,因此,應將建設評估決策子系統作為決策型系統的核心子系統。其中,應急預案作為子系統的核心,保證決策工作正確高效的推進;相關領導作為子系統的決策者,把握決策工作的整體方向,果斷進行決策。統計分析人員和專家作為子系統的輔助者,保障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決策的專業性。三者的設計應針對各自特點和作用進行:一是應建設完善的預案庫,并在事件結束后及時更新,同時在評估決策系統內設置應急預案的查詢、啟動、執行、結束等相關模塊,完整、有效地發揮應急預案的功能;二是應考慮相關領導的決策需要,設計直觀、快捷的決策功能;三是應借助先進的統計分析工具建設統計分析功能,同時建設完備的專家庫。第二,易集成性。出于系統整合的需要,系統設計應完善地支持新舊系統間功能、數據的集成,從而使決策型系統能夠提供較高的工作效率。具體設計中,應利用中間件技術,提供多樣的接口支撐豐富的組網方式,全面支持需要整合的現有系統的工作環境。第三,較強的安全性。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事關民眾的生命財產健康安全,對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系統必須充分考慮安全方面的設計,保證系統365天24小時全天候運行,具體設計中,應提供自動報警、自動備份、恢復、限制訪問量等功能,并盡量降低維護次數。

    2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系統的體系架構考慮到《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新近公布,還未對新國家海洋局的職能、機構、人員制定“三定”規定,新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尚未成型,因此根據現有體制進行系統設計并不合適。基于對方案和已有體系改革研究成果的理解,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適擬作如下改進: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應由市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一級)、區域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二級)、基層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三級)組成,按級別成隸屬關系。各級指揮中心作為其所轄區域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的核心機構(指揮中心設在各級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內,小組辦公室設在各級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或相關辦事處內)。通過電子政務平臺,各級指揮中心實現系統互聯,從而形成信息共享、應急協同、覆蓋全市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依據所設計的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

    3決策型系統的業務流程依據系統的體系架構,二級、三級指揮中心所應對的突發事件大都規模較小,應對難度較低,其系統所需求的功能以監測預警、指揮調度為主,同時出于經濟性的考慮,區域和基層海洋漁業部門現有的執行型系統能夠基本滿足需求,因此暫不考慮在市級以下部門建設決策型系統;而一級指揮中心所處理的海洋漁業突發事件通常具有規模大、成因復雜、應對難度高的特點,需求的功能以評估決策為主,因此適于建設決策型系統,其主要使用人員為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的領導。根據一級指揮中心的功能需求,針對重大或不明的海洋漁業突發事件,決策型系統的業務流程設計如下。

    1風險的監測和預警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突發事件依據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分為四級:Ⅰ級(特別嚴重)、Ⅱ級(嚴重)、Ⅲ級(較重)、Ⅳ級(一般)。青島市三級指揮中心管理的監測預警設備在獲取事件信息后,對于規模、發展勢態等較為明朗的事件,若為Ⅲ級和Ⅳ級類型,三級指揮中心應獨立解決;若為Ⅱ級,報告二級指揮中心解決;若為Ⅰ級或規模、發展勢態尚不明朗的類型,應在第一時間直接報告一級指揮中心解決。若在解決進程中發現新的情況或工作難以繼續,應逐級上報解決。

    2事件信息的接收和評估決策一級指揮中心設置值班室,負責接收海洋漁業突發事件信息。除下級指揮中心的上報,事件接收的方式還有:第一,上級部門的指示;第二,周邊省市海洋漁業部門的轉報;第三,知情者通過網站、電話等方式的上報;第四,指揮中心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及相關專家通過綜合分析現有數據,提前預測出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系統接報后,值班人員需要準確、清晰地確認事件詳細信息,并將突發事件信息上報給指揮中心的統計分析部門和相關領導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接收信息后,比較歷史數據、過往案例等,迅速對其性質、類型、發展傾向等進行專業的統計分析,以圖形、表格等直觀的形式整理成報告,上報給指揮中心的領導。指揮中心的領導根據報告,參考現場情況,在專家的協助下,決定是否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進行應對。

    3指揮調度應急預案啟動后,指揮中心的領導進行統一指揮,調度指令,下級指揮中心根據應急預案和指令,派出由相關部門人員、車輛、船只、飛機等組成的事件處理小組(攜帶通信設備)到達現場,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并將現場的語音、視頻等信息通過通信設備傳回指揮中心,形成有效互動,解決突發事件。

    后期處理事件處理完畢后,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將事件基本信息、起因、對策、處理結果、分析信息等匯總到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為以后類似突發事件的趨勢分析做好準備;同時,在通過比較發現事件中應急預案的實際執行過程與原始要求的差異后,更新應急預案。自突發事件發生到處理完畢,事件發生、指揮調度、事件結果等全部信息都將同步公布在突發事件信息平臺上,同時將知情者的重要信息反饋給領導參考。虛箭頭表示系統的信息流方向,實箭頭表示指令流方向。

    4決策型系統的組成和工作流程依據系統的業務流程,將決策型系統劃分為評估決策、指揮調度和公眾溝通三大應用子系統。系統以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為數據庫,利用現有的市電子政務平臺實現各級、各子系統間數據信息、事件信息的報送和指令信息的下達。各應用子系統和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功能設計如下:評估決策系統接收來自上級部門系統的指令信息、下級和周邊部門系統的事件信息以及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數據信息,借助統計分析工具分析信息并獲得直觀的事件報告,在預案庫、專家庫和資源庫的協助下輸出決策信息,傳送到指揮調度系統和公眾溝通系統。事后,將事件匯總信息和應急預案更新信息傳送到海洋漁業數據中心。指揮調度系統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的決策信息,借助大屏幕指揮系統、無線指揮系統等輸出指令信息,傳送到下級和周邊部門系統以及公眾溝通系統。公眾溝通系統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指揮調度系統的各類信息,依據已定義好的相關格式自動于突發事件信息平臺,同時輸出公眾留言信息,傳送到評估決策系統。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建設應以預案庫、專家庫和資源庫為主,負責對各類應急預案、案例、部門信息、專家信息、政策法規、地圖等的收集、加工和存儲,輸出相關數據信息,傳送到評估決策系統。事后,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的事件匯總信息和應急預案更新信息。

    三、決策型系統建設應具備的條件和面臨的困難

    第5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海縣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遼寧、山東、浙江三省漁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帶動了本省水產品保鮮加工業的迅速掘起。水產品加工是水產品增值的重要環節,也是今后海洋經濟增值的發展方向。為瞄準國內國際市場,浙江省首先發展冷凍小包裝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海洋藥物等產品,使水產品獲得顯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產品加工總量達60余萬噸,加工產值63.8億元,水產品加工綜合能力列全國前茅。

    二、對我國水產品需求潛力和海洋漁業資源潛力的分析

    據農業部漁業局測算,1995年全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為20.5公斤,人均消費量為11.6公斤,但消費極不平均,沿海地區有的高達40公斤,而內陸一些地區人均消費不到1公斤,所以內陸地區水產品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高蛋白、低脂肪,食鮮味美的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產品消費來計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萬噸的產量。而根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后幾年每年人口將凈增加1400萬左右,滿足新增人口對水產品的消費就需增加水產品產量16萬噸。因此,應充分挖掘漁業資源的潛力,以滿足人民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提高養殖單產的增產潛力

    我國海水養殖單產整體水平不高。“七五”期間,海水養殖單產平均為442斤/畝;“八五”期間,海水養殖單產已提高到677斤/畝。隨著我國海洋漁業的迅速發展,相應的良種體系、漁用飼料體系、病害防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養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養殖優良品種的引進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間,我國海水養殖單產達到800斤/畝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擴大養殖面積的潛力

    我國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約為2億畝,按現有科學技術水平,可進行人工養殖的面積為4000萬畝。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為1074萬畝,僅占可養殖面積的26.8%。由于養殖技術、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用于養殖的面積將不斷擴大。如:山東省長島縣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進行養殖,并獲得成功。另根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我國近海3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為4.8億畝;4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6.2億畝。由此足以說明,我國擴大海水養殖面積潛力是很大的。

    (三)開發外海和遠洋漁業資源的潛力

    據資源調查,我國部分外海還有一定的漁業資源蘊藏量。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萬噸。穩定近海,調整遠洋捕撈結構已勢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別是公海海域漁業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隨著我國遠洋漁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和同第三世界國家漁業合作的日益發展,遠洋漁業產量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據農業部漁業局提供的資料,預計到本世紀末,遠洋和外海漁業產量將增加50萬噸。

    三、目前我國海洋漁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近海捕撈過度,造成漁業資源漸趨枯竭

    近海捕撈是一項投入高回報率也高的產業,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我國漁業生產管理機構的執法力度又相對薄弱,因此海洋捕撈出現了無度、無序的現象,造成我國海洋漁業傳統資源漸趨枯竭。以舟山漁場為例,大、小黃魚和墨魚等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漁汛,帶魚也趨于小型化、低齡化。如1996年冬汛結束后,在捕獲的帶魚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漁業總產量中帶魚比例與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減少4~5萬噸。

    (二)漁業病害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近年來,受綜合因素影響,海區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漁業病害日趨嚴重。對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響,且危害品種有擴大蔓延之勢。1993年爆發流行性蝦病后,全國對蝦產量由1991年的22萬噸銳降至1994年的6.4萬噸,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累計經濟損失年均達100億元,對蝦養殖業遭到毀滅性打擊,極大地挫傷了蝦農養殖積極性。雖然一些地方堅持以防為主和以混養為主的方針,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大面積對蝦養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沒有某個地方或單位研究出徹底有效的解決措施。漁業病害已經愈來愈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三)我國近岸海洋污染日趨嚴重

    渤海、東海、黃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來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陸源污染占整個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養殖、海洋礦藏開發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營養化,誘發赤潮。如遼寧省1996年出現赤潮32次,每次最長時間達7~8天,嚴重影響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一)嚴格執法,加大實施休漁制度的力度

    為保護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應加強對海洋漁業捕撈的管理,嚴格劃定我近海休漁區域,建立健全休漁制度。據了解,浙江省舟山漁場在對帶魚實行了兩個月的休漁期后,今年捕獲的帶魚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寬。遼寧省今年比往年晚一個月捕獲海蟄,增收5億多元。這充分說明休漁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議國務院責成有關部門,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嚴格執行休漁制度,以確保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組織科研院校聯合攻關,加強漁業病害的防治研究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面積的海水養殖一旦發生病害,很難找到立竿見影的方法和技術。因此,建議國家科委與沿海省、市、縣各級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資的辦法,積極扶持科研院校加緊進行漁業病害防治的基礎性研究和預防性研究,并將其列入國家計劃,以確保我國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建議國家從大農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把用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良種的1億美元專項經費,劃出一部分用來支持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

    (三)在黃海北部海域建立漁業經濟技術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第6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海洋;漁業資源;過度;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K92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我國的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海岸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氣候的變遷,特別是不合理的過度利用海洋資源,造成了海洋資源的枯竭。特別是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利用更是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因此,明確海洋漁業資源過度利用的原因,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海洋漁業資源及其基本屬性

    1、海洋漁業資源的基本特性

    自然資源通常被分為儲存性資源和可更新資源兩類,其中魚類屬于“臨界帶”可更新資源,這意味著漁業捕撈行為超過一定界限,就會使漁業資源的可獲得性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即使漁業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漁業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生物資源,也是一般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漁業資源有一般資源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一般資源而具有其獨有的特性:

    (1)整體系統性。漁業自然資源是多因素、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結合的自然綜合體,是一個由多元系統組合的自然生態系統。組成漁業自然資源的各要素、各子系統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整體。其中一個因素、一個局部的急劇變動,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相關因子和整體的相應變化。

    (2)地域差異性。由于地球與太陽的位置及其運動的特點和漁業生產是在一定的空間上進行的,各種漁業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組合都具有地域性,從而形成多種資源生態環境,使得各種資源的性質、數量及其組合特征都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3)動態平衡性。各種漁業自然資源及其組合都是不斷發展演變的,不可能靜止在一定的狀態,保持固有的數量、質量和位置。漁業生產系統也是在動態中取得平衡,由舊的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斷演替發展的。

    三、海洋漁業資源的公共資源特性

    海洋漁業公共資源受到自然形態、生產力基礎、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通常

    認為存在地理空間上的公共性和生物資源的公共性。前者表現在共有空間上的漁

    業資源,這類空間不受任何國家支配的法律屬性和地位的約束;后者表現為

    涸游性漁業公共資源,這類漁業資源具有泅游性,在跨國、跨界、跨地域、跨權

    屬所有人或管理者領域的情形下,表現出生物資源的特點。從物品屬性來看,海

    洋漁業資源的公共資源特性主要有:

    1、具有海洋漁業資源系統的共享性

    漁場和海洋都是資源系統,因為資源系統是一個儲存變量,如果在合理的利用條件下能使流量最大化并且又不損害儲存量或資源系統本身。流量是資源系統產生的資源單位,一般用資源提取率來表示,那么資源單位是個人從資源系統占用或者使用的量,比如從漁場捕獲的魚的噸數。

    2、具有海洋漁業資源單位的可分性

    海洋漁業資源單位是個人從海洋漁業資源系統中占用和使用的量,資源單位卻不能共同使用或占用,一條船捕獲的魚不能同時為其他人所捕獲。公共資源不僅具有消費競爭性,而且資源單位是可分的。正是資源單位的可分,導致對個人擁有資源單位的激勵,因此擁擠和過度使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海洋漁業資源系統。

    四、外部性與信息不對稱

    1、外部性與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利用

    海洋漁業資源的外部性具有雙向、交互和轉移外部性的特點。

    (1)雙向外部性是指雙方相互的既對另一方產生外部性,同時又是對方產生的外部性的承受者。漁民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漁業資源單位而采用競爭性捕撈,由于漁業資源存量的減少,每個漁民獲得的資源單位流量也相應減少,從而導致漁民采取新一輪的投資新式捕撈工具,加重了捕撈成本的負擔,進而加速漁業資源的枯竭,每個漁民最后成為對方外部不經濟行為的犧牲者。

    (2)海洋漁業資源中的外部性是交互的外部性,存在相互依存效應。愛倫·斯密德將這類外部性進一步的分為三種類型:技術性的外部性、金錢性的外部性和政治性的外部性。其中,由于規則的變化從而引起不同人的原有機會的改變或者原有的責任和自由的形式的改變被認為是政治性外部性。產權及其他制度安排的改變,都會產生政治性的外部性。一個自由入漁的公共漁場突然轉變成限制準入的具有中央集權的漁場,其所帶來的制度與政策的轉變都會影響漁民的行為。

    (3)海洋漁業資源中外部性具有轉移外部性的特點,每個資源單位的使用者都想把一個經濟單位的代價強加在同一資源的其他使用者身上。于是過度捕撈成為常態,兼捕和低值漁獲物的丟棄是轉移外部性的表現,每個漁民的捕魚活動就減少其他漁民所能獲得的捕獲量。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枯竭的資源利用又引起代際間的外部性轉移,從而影響后代人的福利分配。

    2、信息不對稱性與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利用

    信息問題是影響漁民行為的重要因素,按照信息經濟學的觀點,“非對稱信息指的是某些參與人擁有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從兩個角度劃分信息的非對稱性,從非對稱發生的時間看,信息不對稱可能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也可能發生在簽約之后,前者稱為事前非對稱,通常發生逆向選擇問題,后者稱為事后非對稱,會出現隱藏行動或信息的道德風險問題。事前非對稱的表現被人們觀察為事實不確定,比如全球漁業的現有生物狀態就反映了生態系統的不確定性,當人們不具有全部信息時,增大當前的利用程度或者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做一個風險規避者符合他們的利益。

    五、我國漁業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1、近海漁業資源過度利用,捕撈強度超過資源再生能力

    在各個海區普遍存在漁船船隊規模過大,捕撈力量過剩、捕撈強度過大以及酷漁濫捕屢禁不止等問題。1989一2002年的14年間,海洋機動漁船總功率由6292899kw增加到2002年的13402425kw,增長了112.98%,年均增長5.99%;海水產品捕撈產量由5036394t增加到14334934t,增長了184.63%,年均增長8.38%。據估計,1959一1960我國黃海和東海海區的小黃魚資源可捕撈量達12萬t,到20世紀80年代末急劇降為只有2.5萬t。1999年南海區海洋捕撈產量達到334萬t,但根據專家的估算,南海北部的可捕撈量只220一240萬t,超強的捕撈使許多漁類資源正在或已經絕跡。

    2、漁具選擇隨意性大,導致捕撈結構失調,秩序混亂

    隨著人造纖維網具和冷凍設備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捕撈手段,加大了捕撈強度。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盲目增加船、網的數量,提高產量,進行掠奪性生產,必然促使近內海漁業資源日趨枯竭。

    3、違規漁船數盆增加,船舶趨于小型化

    2001年全國共有海洋捕撈漁船28.28萬艘,其中“三無”漁船7.7藝萬艘,占捕撈漁船總數的27.3%;三證不齊漁船5.88萬艘,占捕撈漁船數的20.8%。兩者相加幾乎占了我國海洋捕撈力量的一半。

    六、我國漁業管理的滯后

    漁業管理滯后主要體現在:一是體制不合理。《漁業法》規定,我國漁業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但有的地方過多地強調分級管理,而忽視了統一領導。“重生產,輕管理”、“重局部,輕全局”、“重產量,輕效益”等傳統觀念依然存在,使農業部提出的海洋捕撈零增長目標很難實現。二是漁業法規制度尚未完善。近幾年來,國家在漁業立法方面雖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漁業法規仍未完善,如漁船的淘汰、買賣、更新、改造、檢驗、登記以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內部監督機制等方面,缺乏完整系統的管理辦法,可操作性也不強。三是漁業執法隊伍建設不能適應當前漁業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參考文獻

    [1]王艷.我國公共資源產權界定的路徑依賴及其對策[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06.

    [2]劉小兵,孫海文.國際漁業管理現狀和趨勢[J].中國水產,2008.

    [3]林光紀.漁業公共資源管理的制度經濟學探討[J].福建水產,2008.

    第7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 海洋經濟;潛力;價值量;收益還原法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資源和環境問題。目前,海洋資源退化和海洋環境惡化已成為不爭事實,已成為制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研究探討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對于制訂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 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涵義

    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是指海洋資源用于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的潛在能力。海洋經濟發展潛力評價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下,依據勘察的海洋資源及開發條件信息,對其未來海洋資源進行工業開發利用產生的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具體在計算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應為海洋資源總價值扣除生態環境災害造成損失后的價值,即: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海洋資源總價值(未來貼現價值)-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造成的損失。

    2 海洋經濟發展的資源潛力分析

    此處主要評估我國近海主要海洋資源的經濟價值潛力,主要海洋資源包括:水產、港址、海洋石油、海鹽、濱海景觀、灘涂等。以下采用收益還原法對我國主要海洋資源的經濟發展潛力進行評估。

    2.1 我國近海海洋資源經濟價值

    2.1.1 海洋漁業資源價值

    海洋漁業資源價值評價可采用收益還原法。收益還原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漁業資源價值;A表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純收益;R表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年總收入;c表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年總成本;i表示還原利率,理論上需根據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產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值來確定還原利率。但實際計算時,海洋水產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值難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漁業增加值增長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國海洋漁業增加值增長率范圍在3.3%~20%之間,年均增長9.8%。取海洋水產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值為3.3%~20%之間,平均為9.8%。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2.25%,則可確定還原利率為5.55%~22.25%之間,平均為11.05%。

    據測算,我國近海捕撈漁業的最大持續產量為567萬t(其中黃渤海捕撈漁業的最大持續產量為103×10t,東海捕撈漁業的最大持續產量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撈漁業的最大持續產量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國海水水產品產量2887.68萬t,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為1445.64萬t,海洋漁業增加值為1708.1億元。因此,經計算得到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合理年純收益近似為1190.5億元(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年純收益近似采用當年海洋漁業的年增加值,其中計算時采用捕撈漁業的最大持續產量和海水養殖產量計算)。因此,根據公式(1),可得到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總價值范圍在5350.56億~21450.45億元之間,平均價值為10773.76億元。

    2.1.2 港址資源價值

    港址資源包括已開發利用的港址資源和未開發利用的港址資源。對于已開發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還原法評估。港址資源價值評估的計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資源價值;A表示港口運營的年純收益;R表示港口運營的年總收入;C表示港口運營的年總成本;i表示還原利率。參照《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港址資源開發類建設項目還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國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為2842.1億元,則可近似為港址資源開發的年純收益。根據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國港址資源價值為35526.25億元。

    2.1.3 海洋石油資源價值

    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價值可采用市場價值法和收益還原法評估。市場價值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資源總儲量價值;Pe表示資源單位采出量價值;Q表示資源儲量;r表示資源回收率(%)。

    2006年,我國沿海地區海洋原油產量3239.91萬t,實現增加值668.9億元,單位海洋石油開采量價值為2064.56元/t。根據2005年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組織的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初步結果,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t,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t。假設回收率為30%,采用市場價值評估,則我國海洋石油資源的價值為152364.5億元。

    2.1.4 海鹽資源價值

    海鹽資源價值評估,可采用收益還原法評估。假設海鹽生產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資成本、生產成本、稅費、勞動者報酬等)后的年純收益和還原利率不變,海鹽資源價值評估的計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鹽資源價值,A表示海鹽生產的年純收益,R表示海鹽開發的年總收入,C表示海鹽開發的年總成本,i表示還原利率。還原利率根據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加海鹽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值來確定。但實際計算時,海鹽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難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鹽業增加值增長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國海洋鹽業增加值增長率在-1.1%~17.4%之間,平均為3.98%。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2.25%,則可確定還原利率范圍在1.15%~19.65%之間,平均為6.23%。

    2006年,我國海鹽產量3100.89萬t,海洋鹽業增加值44億元,則近似確定海洋鹽業職員開發的年純收益為44億元。采用收益還原法,我國沿海海鹽資源價值為223.92億元~3826.09億元,平均價值為706.26億元。

    2.1.5 濱海旅游資源價值

    濱海景觀資源價值評估采用或然價值法、收益還原法和成果參照法。2006年,我國濱海旅游業增加值2619.6億

    元,則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的年純收益近似為2619.6億元。采用收益還原法,其還原利率根據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加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值來確定。但實際計算時,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的風險調整難以計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濱海旅游業增加值增長率近似計算。2000年~2008年我國濱海旅游業增加值增長率在0.2%~34.2%之間,平均為14.06%。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2.25%,則可確定還原利率范圍在2.45%~36.45%之間,平均為16.31%。根據收益還原法計算,我國濱海旅游資源價值為7186.83億~106922.4億元,平均價值為16061.31億元。

    2.2 國際海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潛力

    根據陳新明,我國在太平洋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專屬區,目前控制了4.2億t干結核量,11175.52萬t錳,406.4萬t銅,514.42萬t鎳,98.49萬t鈷的資源量,可形成年產300萬t干結核、開采周期20年的深海產業。初步測算,投資該規模的產業總資本14億~19億美元,回收期7~12年,可獲利潤40億~50億美元。

    根據測算,未來國際海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為26億~36億美元,平均為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為212億元。

    3 海洋環境生態損害造成的損失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及海洋災害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海洋環境污染造成漁業損失、風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災害損失等。

    3.1 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漁業損失

    我國海洋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次數仍然較多,損失較大。根據農業部和國家環境部的《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02~2007年,我國海洋漁業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損失為2.43~10.8億元,平均為5.6億元,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27.4~42.7億元,平均為31.86億元(見表1)。根據收益還原法,取海洋漁業資源價值評估的還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據收益還原法,我國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漁業損失總計為493.69億元~769.37億元,平均為288.33億元。

    3.2 海洋災害造成的漁業損失

    我國海洋災害類型主要有風暴潮災害、災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風暴潮災害和赤潮對海洋經濟影響較為嚴重。我國沿海風暴潮主要造成沿海養殖業、港口設施等方面損失,赤潮對海水養殖業造成損失。我國2000~2007年風暴潮災害和赤潮災害損失(見表2)。2000~2008年我國風暴潮災害和赤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合計平均為133.23億元。采用收益還原法,取海洋漁業資源價值評估的還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據收益還原法,我國海洋災害造成損失的現值為598.79億元~2400.54億元,平均為1205.7億元。

    4 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綜合分析

    通過計算可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在199737.16億元~320335.57億元,平均為214150.1億元,見表3。

    5 結論

    根據以上計算,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可開發潛力在5350.56億~21450.45億元之間,平均為10 773.76億元,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潛力為35 526.25億元,海洋石油資源可開采潛力為152 364.5億元,海洋鹽業發展潛力在223.92億~3826.09億元之間,平均為706.26億元,濱海旅游業發展潛力為7 186.83億~106 922.4億元,平均為16 061.31億元。未來國際海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為26~36億美元,平均為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為212億元。

    第8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恢復與發展階段(1949―1965)

    浙江先后成立鹽務管理局和水產局,對海洋漁業和鹽業制定了“先恢復,后發展”的指導原則。通過創新和實踐“硬腳制”、生產互助組等多種合作體制,推行漁船動力化和機帆船作業,拓展作業漁場等手段,使得浙江海洋漁業在全國確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漁業總產量占全國的1/4,上調國家的商品魚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均居全國首位。

    曲折前行階段(1966―1977)

    “”期間,海洋漁業資源遭受較大破壞。浙江傳統的有利于水產資源繁殖保護的流、釣作業被廢棄,高強度機帆船捕撈使捕撈能力超過了資源再生能力,水產品全額收購制度制約了漁區經濟的發展。然而,這一期間浙江省成立了嵊山漁場指揮部,加強漁業生產中供、銷、補給等環節的協調,解決漁事糾紛;進一步完成了東海漁業資源調查和漁區劃分,為之后海洋漁業的科學管理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探索與創新階段(1978―1992)

    浙江海洋經濟的體制探索和發展創新加速推進,海洋漁業率先在以“單船核算”、股份合作制為特征的生產經營體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海洋鹽業實施了以灘組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食鹽專營管理體制創新;海運業打破“三統”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新格局。此外,海洋漁業、海洋鹽業和海運業三大傳統海洋產業持續增長,海洋經濟逐步拓展到石化、電力、船舶、海洋醫藥等臨港工業和以海洋旅游為代表的海洋第三產業等領域,浙江現代海洋經濟的產業結構體系逐步建立。

    藍色崛起階段(1993―2002)

    浙江雖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了“大念山海經”的設想,但直到1993年“海洋經濟大省”建設目標的提出,才真正意義上確立了海洋開發戰略。特別是隨著《浙江省海洋開發規劃綱要(1993―2010年)》的實施,海洋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浙江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東海油氣田開發、海洋漁業結構調整為契機,立足海洋資源優勢,實現了臨港工業和海洋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浙江港航向專業化、集群化、規模化方向發展,10年間海上運力平均增長約15%;臨港石化、海洋與船舶工程、海洋生物制藥等產業逐步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海洋漁業穩步發展,遠洋捕撈位列全國首位,海水養殖在“246”工程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基地”;海洋旅游業異軍突起,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優化與升級階段(2003―2009)

    這一時期以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目標為重要時間節點。浙江依托海洋經濟強省、八八戰略、港航強省等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推進陸海聯動、港口開發開放、產業結構調整、海洋資源綜合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和區域海洋創新,浙江海洋經濟在發展方式、規模、質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海洋產業發展上,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漁民轉產轉業戰略,堅持壓縮近海捕撈、發展遠洋捕撈、主攻海水養殖的方針,大力調整海洋漁業結構,浙江省海水捕養產量比從2003年的76∶24調整為2008年的74∶26;臨港石化工業、船舶修造業、臨港能源工業和港口海運業等海洋優勢產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逐步實現戰略轉型,其總體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海洋旅游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空間布局逐步優化;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海洋新能源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也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未來5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目標

    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海洋經濟總量大幅提高,在全國海洋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對陸域經濟的輻射帶動力顯著增強。到2013年,示范區海洋生產總值達52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4.5%,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達13%;到2015年,示范區海洋生產總值接近70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6%,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達15%。

    海洋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港口物流、濱海旅游、現代漁業、海洋裝備制造、船舶工業、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優勢更加明顯,港航服務、海洋金融信息、海洋科教、海洋生物醫藥、深海資源勘探開發等產業迅猛發展,海洋產業結構更為合理。到2013年,示范區海洋三次產業比為7∶41∶52,海洋新興產業占海洋經濟比重達28%;到2015年,示范區海洋三次產業比為6∶41∶53,海洋新興產業占海洋經濟比重達30%。

    港口航運能力明顯提高

    寧波―舟山港作為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重要基地的地位基本確立,浙北嘉興港和浙南溫州―臺州港協調發展,海陸聯運、水水中轉能力明顯提高,海陸聯動的集疏運網絡日益完善。到2013年,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4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1500萬標箱,原油及成品油、鐵礦石、煤炭、糧食吞吐量分別為1.6億噸、1.6億噸、1.4億噸和1400萬噸;到2015年,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2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1750萬標箱,原油及成品油、鐵礦石、煤炭、糧食吞吐量分別為1.8億噸、1.7億噸、1.5億噸和2000萬噸。

    海洋科教水平明顯提升

    涉海院校和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海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建成一批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文化基地,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到2013年,示范區內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2.3%,科技貢獻率達65%以上;到2015年,示范區內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科技貢獻率達70%以上。

    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逐步健全,海洋資源得到科學開發和利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生態功能不斷改善。到2013年,清潔海域面積達12%;到2015年,清潔海域面積達15%以上。

    相關鏈接

    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簡介

    美國海洋經濟發展尤其注重海洋技術的開發和研究。據相關報道,美國政府現有研究與開發實驗室700多個,聘雇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美國的3/5,政府每年的投資達到270億美元。政府針對不同的海洋發展項目重點有針對性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科學研究機構,并根據不同區域的海洋資源為依托興辦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園區,如在密西西比河口區和夏威夷開辦的兩個海洋科技園。

    日本海洋經濟發展特點:(1)以大型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海洋技術進步、海洋產業高度化為先導,以拓寬經濟腹地范圍為基礎,形成了關東廣域地區集群、近畿地區集群等9個地區集群。日本提出了“海洋開發區都市構想”、“知識集群創成事業”,由產業集群發展到地方集群,以海洋相關技術為先導,集中地方優勢,開展適合本地特點的海洋開發;(2)海洋相關經濟活動急劇擴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環保、公共服務等的海洋經濟發展支撐體系。

    英國的經驗是:在行政上對海洋資源實施行政許可證的管理模式,對于任何形式的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都需要同時取得政府發放的允許開發許可證和作為產權所有者發放的有償租賃許可證,并嚴格按照許可證規定的開發項目及期限進行。

    第9篇:海洋漁業技術范文

    ?眼關鍵詞?演海域污染;漁業經濟;EKC;面板數據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31;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4-0090-08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大對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種有力措施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經濟利益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海域水質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并隨著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更加嚴峻。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我國四大海域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近年來不斷上升,近岸海域水質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所占比重偏高,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重金屬和石油類等影響漁業水質的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據《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2014年未達到一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比2013年增加約0.5萬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在全國海域點位超標率為31.2% ,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10.5倍,活性磷酸鹽含量超標率為14.6%,超過二類水質標準限值3倍。與之對應,日本海域水質清潔度遠超中國,2013年日本河流近半水質達標,湖沼海域水質達標率更是高達90%。我國海域水質環境惡化直接對海洋漁業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阻礙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漁業經濟不僅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海洋戰略重點實施對象之一。研究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發展問題,對綜合治理海域污染,積極改善近岸海域環境,實現海洋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文I綜述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 EKC)是描述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均收入變化關系的幾何曲線,[1]通過模擬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動態演變,解釋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2]已有文獻從多個角度對EKC和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研究,包群等[3]對我國經濟增長與6類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EKC曲線關系進行了檢驗;劉耀林等[4]從漁業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對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楊衛[5]概述了在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的大背景下日本實施海洋漁業資源增殖的具體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張繼平等[6]通過對中日海洋環境陸源污染治理的政策執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日本的政策執行體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付雁華[7]以日本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結果為依據,對日本周邊海域海洋污染現狀進行考察,并分析了日本海洋污染的防治對策。盡管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應用廣泛,但已有文獻主要分析典型的環境污染物或能源消耗等與人均GDP的關系,研究海水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增長間關系并借鑒發展良好的他國經驗的文獻較少。基于此,文章通過分別研究我國不同污染程度海域面積與漁業經濟產值間動態關系、不同海域水質污染程度與漁民人均收入間動態關系,模擬EKC曲線的形狀并確定轉折點位置,對比海洋經濟較為發達的日本的發展模式,分析我國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與南海海域的水質污染狀況和漁業經濟發展狀況,總結日本海洋漁業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為實現海域環境與漁業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模型方法與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EKC曲線有多種函數表達形式,參考已有文獻,借鑒文(2015)[8]的方法,選用對數線性三次方程來描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體的函數表達式如下:

    ln(Wit)=αi+β1ln(Yit)+β2ln2(Yit)+β3ln3(Yit)+

    β4ln(Zit)+εit (1)

    其中Wit代表i地區在t年的海域污染指標,Yit代表i地區第t年的漁業經濟指標,αi代表截面效應,Zit代表影響海域水質的其他控制變量,εit為擾動項,αi、β1、β2、β3、β4為待估參數。模型(1)中,當解釋變量系數(β1、β2、β3)取值不同時,海域污染和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曲線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①如果β1>0,β20,則為三次曲線關系或者說呈“N”型曲線關系;②如果β10且β30,β2

    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文章從3個層面分別分析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從總量上整體估計全海域水質污染面積與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選用的經濟指標是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環境指標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數據區間是2003~2014年。其次,重點分析沿海11省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狀況與漁業經濟增長的EKC曲線關系,使用沿海各省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所占比重(嚴重污染海域比重)作為海洋環境污染的代表指標,以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最后,考慮到海洋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陸源排放,特別是沿海11省直排入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其中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分別作為污染指標和經濟指標,具體分析海域水質主要污染物超標率與漁民人均收入的EKC曲線關系,選用數據區間為2001~2014年。

    文章重點研究水質污染與漁業經濟的關系,選擇海水養殖面積為控制變量以消除海水養殖規模對漁業經濟的影響,同時借鑒熊德平(2014) [9]的方法,選用人均漁船總動力作為控制變量,以控制漁業機械化程度對漁業產出的影響。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02~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

    三、模型檢驗與估計

    為了分別分析不同海域水質污染與沿海各省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借鑒王光升(2013) [10]的方法,首先將沿海11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將沿海11省漁業經濟產值之和作為經濟指標數據;其次將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和江蘇5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渤黃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上海、浙江和福建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東海地區的經濟數據,將廣東、廣西和海南3省漁業產值之和作為南海地區的經濟數據。

    1.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數據的大幅波動或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而給實證檢驗帶來不利影響,首先對所有變量進行對數標準化處理,記嚴重污染海域比重、漁民人均收入及其平方項、立方項、海水養殖面積和人均漁船總動力為lnp、lni、ln2i、ln3i、lna和lnr,再進行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分為相同根情形和不同根情形兩大類(高鐵梅等,2009),相同根(即同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 LLC( Levin-Lin-Chu)檢驗、Hadri檢驗和 Breitung檢驗;不同根(即異質單根)情形下的檢驗方法包括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等。[11]本文借鑒張兵兵(2016)的方法,選用同質單位根檢驗中常用的 LLC檢驗和異質單位根檢驗中的 Fisher-ADF檢驗方法對各指標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12]檢驗結果(見表1)表明: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量的一階差分均平穩,即可以認為:能夠通過面板單位根檢驗,即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數據協整檢驗

    為了進一步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通過了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即同階單整后,需要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Pedroni(1999)提出了基于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方法(高F梅等,2009)[11],該方法的零假設為在動態多元面板回歸中沒有協整關系,以協整方程的回歸殘差為基礎,通過構造 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Statistic、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rhoStatistic、Group PP- Statistic、 Group ADF-Statistic7個統計量來檢驗面板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13]本文借鑒 Pe-droni的檢驗方法,[14]檢驗結果(見表2)表明:所有變量的 Group PP、Panel rho、Panel PP統計量均在9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可以認為變量通過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即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模型設定檢驗

    面板數據同時包含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信息,其參數估計的有效性較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的設定形式,因此需要通過檢驗來確定模型的設定形式,即根據 F-test判斷選用混合模型或者變截距模型,同時根據 Hausman檢驗確定選用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15]。兩類檢驗統計量構造如下:

    F-test統計量:

    F=■~F[(N-1)k,N(T-k-1)] (2)

    其中S1、S2分別為變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T分別為截面數和時期數,k為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F值小于相應的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建立混合回歸模型,反之則選擇變截距模型。[11]

    Hausman檢驗:

    H=(b-■)' [Var(b-■)]-1(b-β) (3)

    其中,b、β分別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中回歸系數的估計結果,Var(b-■)為兩估計結果之差的協方差矩陣。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為建立隨機效應模型,統計量H服從自由度為k的χ2分布,其中k為回歸方程的解釋變量個數,在給定置信度下,如果統計值小于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反之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11]

    運用Eviews6.0軟件,對我國全海域、黃渤海海域、東海海域以及南海海域的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表明:由于F檢驗與Hausman檢驗均拒絕原假設,并考慮到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發展狀況差距較大,區域特征較為明顯,因此選用變截距固定效應模型。

    四、各海域EKC曲線結果分析

    1.總值EKC曲線趨勢分析

    總值EKC曲線模型研究的是嚴重污染海域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之間的關系,其總體變化趨勢如圖1。由海域污染面積與沿海地區漁業經濟總產值關系曲線可知,二者關系在起伏中大致呈現“N”型,在2004年沿海11省的漁業經濟總產值為5 421.65萬元后海域污染面積開始減少,海域污染狀況有所減輕,但2008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8 114.82萬元后嚴重污染海域面積逐漸擴大,且上升趨勢較為明顯(雖然在2011年漁業經濟總產值為11 747.54萬元時,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略有減少,但幅度較小并在之后又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海域污染范圍在不斷擴大。主要原因有沿岸化工園區、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陸源排污以及海岸工程與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等造成的海域污染,大量含有化學元素的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而直排入海,導致赤潮災害多發;近年來,船只泄露事件頻發,大量柴油等污染物進入海洋,嚴重影響了海水的自凈能力,使得海水質量進一步下降,直接威脅到依賴大海生存的海洋漁業的生存環境安全。另外,現有海域污染管理措施效果甚微,應該予以重視,可將沿海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以全局的觀點統籌規劃,制定統一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政策。

    2.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實證檢驗

    漁業經濟相關EKC曲線模型研究嚴重污染海域比例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根據表3的估計結果,確定了變截距固定效應的回歸模型,圖2~圖5為各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關系圖,由此模型估計結果及關系圖可得以下結論。

    第一,全海域的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之間的曲線關系整體大致呈現“U”型,全海域污染狀況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513.45元前不斷改善,之后開始惡化,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海洋排污監管松懈,隨著海洋漁業規模的擴大和漁業經濟的增加,治理和控制污染的投資并未隨之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夠。

    第二,渤黃海地區和東海地區海域嚴重污染海域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曲線關系大致呈“U”型,并分別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9 843.2元和10 465.67元后污染狀況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東海海域無論是改善還是惡化階段,污染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為全國四大海域水質最差地區,特別是上海地區近岸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長期居高不下,多年出現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100%,其余年份該比例也均在70%以上,是東海海域水質污染狀況加劇的主要原因。

    第三,南海海域嚴重污染水質比重與漁民人均收入大致呈現倒“N”型關系,嚴重污染水質比例雖然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8 011.67元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在漁民人均收入達到11 484.11元后呈現出再次下降并逐漸穩定的趨勢,其中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較優,污染狀況改善良好,近幾年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為零,廣西省該比例也在較低水平趨于平穩。

    3.主要超標污染物EKC曲線回歸分析

    運用上述模型對影響海洋漁業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重金屬等)的超標率與沿海各地區漁民人均收入的關系進行簡單回歸檢驗,結果如表4。

    綜合上述五類海域水質污染物超標率指標與漁民人均收入的數據估計結果,可以總結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海域各污染指標與漁業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并非一致,因為EKC模型的估計結果依賴于指標數據的選取以及估計方法的選擇。第二,超標污染物無機氮、石油類和重金屬汞等與漁民人均收入呈倒“N”型關系,并都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后超標率增加污染加劇,在2011年漁民人均收入為12 472.11元達到轉折點位置后呈現下降趨勢,但超標率仍在較高水平上,說明上述污染物超標情況2011年之后雖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第三,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與漁民人均收入呈現“U”型關系,均在2008年漁民人均收入為9 513.45時達到轉折點,并在轉折點之后呈上升趨勢(化學需氧量雖在2011~2012年略有下降但不明顯且隨后又呈現上升趨勢)。總體來看,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情況仍然比較嚴重,進而影響了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五、日本漁業經濟發展及海洋環境保護

    1.日本海洋漁業的發展

    日本四面環海,自然災害多發,國土面積狹小僅有 38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1位),陸上資源匱乏,但擁有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則達到了44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6位),蘊藏著巨大的海洋開發潛力。日本所處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具有發展海洋水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正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讓日本的海洋水產業歷史悠久,并成為海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 [16]。

    日本m然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卻也不得不面對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漁場環境惡化、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等原因,使得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共同面臨資源衰退的問題。日本通過增殖放流、設置人工魚礁、保護海底藻場、設立全國性節日(如富海節)等方式在全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都面臨資源衰退問題的時代背景下實現海洋漁業資源增殖,并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漁業法》、《水產基本法》等)來對海洋漁業資源的增殖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日本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增殖漁業會議,對漁業資源情況、增殖放流實施情況、放流效果評估情況和相關研究等進行交流[5]。

    2.海洋環境保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成人午夜app|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一级片|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91香蕉成人免费网站|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