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

    第1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下行剛性;層次彈性;動態區域;分區規劃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rigid urban planning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 urban planning of using the elastic planning methods of work.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should be using the elastic city planning methods of work, to adapt to the city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certainty and flexibility,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and local can accommodative. This paper urban planning flexibl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ethod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downside rigid; Level of flexibility; Dynamic area; Zoning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彈性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指的是物體在保持本質不變的前提下具有的可變性。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使用彈性的概念,有助于城市規劃體系具有可變因素的包容性。在傳統城市規劃的實踐過程中,因為沒有完善的彈性規劃工作方法,無法避免在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1、彈性工作方法是城市規劃發展必然方向

    彈性工作方法指的是提高某些具有靈活性和不確定性環節的穩定性。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合理性變化,應該在保持規劃整體穩定性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彈性。其中,剛性因素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保證城市整體穩定性的前提下,能夠彈性的使城市規劃靈活的編制和實施,適應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將剛性因素的要求靈活的、充分的發揮出來,便達到了城市規劃的最終目的。

    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并且隨著區域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規模效應的增加,區域生產不斷發展變化,城市建設也應隨之適應其變化。區域生產的發展具有先導性和不可控性。在以往的城市規劃之中,往往通過采集已有信息和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對城市的未來進行預測,之后提出相關的對策。因此,已有信息的采集和數學模型的建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剛性,很多偶然的、變化的、科技的因素無法被規劃預見和預測,無法對市場經濟中的各種變化進行實時的反應。

    在以往城市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例如:城市規劃和實際建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隨意突破規劃指標屢見不鮮等,這些問題大大減少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和法定效力。目前,我國城市規劃的編制基本覆蓋了城鎮、鄉村的范圍,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無法解決城市規劃過程中面臨的動態性問題,更無法和現代市場高效、快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使用彈性規劃的工作方法是滿足城市規劃的動態性的必然需求,是城市規劃發展的必然方向。

    2、城市規劃彈性工作方法的思路

    本次彈性城市規劃工作方法針對現行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提出“下行剛性,層次彈性”的編制思路。具體釋義為:從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到詳細規劃,上位規劃對下位規劃提出必要的剛性要求,下位規劃則在滿足上位規劃剛性要求的前提下,在該規劃層面做出彈性要求,并對下位規劃提出剛性要求。

    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中,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規模預測是制定方案的依據和前提。現代城市規劃在傳統預測方法的基礎上,應適當考慮因政策推動、開發建設態勢對城市活性區域城鎮化和人口規模的影響。可在傳統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規模預測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主動性城市化因素對該指標的影響。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仍然以剛性為主。

    規劃師應在充分調研當前我國城市化政策方向、市場開發潛力等的基礎上確定城鎮化水平和人口規模。并依據可持續發展及動態發展的需求,結合現狀城市建設發展水平,分析城市靜態發展區域和動態發展區域,對不同區域發展態勢提出針對產業發展、住房建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等的建設發展要求。城市靜態發展區域是指城市建設受到一定條件影響,在特定時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開發建設,以現狀改造和基礎條件改善為主的“微創式”城市建設區域。城市動態發展區域則是指現狀發展條件較好,城市建設發展的重點地區,是城市建設最具活力的區域。該區域受政策推動、開發建設態勢影響較大,是彈性城市規劃的重點區域。

    3、城市動態發展區域――分區規劃在彈性工作方法中的作用

    城市動態發展區域主要涉及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中的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層面。

    分區規劃層面:城市分區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延伸,城市動態發展區域則是城市總體規劃中最具活力的分區,是彈性城市規劃實踐的最佳區域。相對于城市靜態發展區域來說,該分區的城市規劃更具有彈性規劃需求。

    分區規劃是本次彈性城市規劃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區規劃向上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剛性要求,向下指導詳細規劃,尤其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分區規劃在遵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道路骨架、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對區域內用地布局進行適當調整,完善和優化城市總體規劃。并重點對用地功能進行彈性分析,確定彈性用地功能及其兼容性,彈性劃分總體規劃階段地塊用地邊界。以往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在用地功能、地塊劃分上較多的體現為剛性要求,因為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期限相對較長,一般為20年,較多的體現城市發展戰略,無法過于詳細的研究各區域發展態勢,無法適應不可預知因素對規劃用地布局的影響。傳統的城市分區規劃則在規劃期限上基本與城市總體規劃期限保持一致,并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分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深化細化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內容。而分區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下層次規劃,其研究區域和內容更加具體。該階段有條件進一步縮短規劃期限,確定區域開發活性,進一步研究城市近10年左右的城市發展態勢等影響因素。

    彈性城市規劃工作方法不僅應強化分區規劃在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中的作用,而且更應該強化其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以往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中以城市總體規劃作為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階段。特別是與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協調過程中往往出現時間、進度趕不上城市發展變化步伐的情況,致使城市總體規劃難以及時指導城市建設,致使城市總體規劃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本次彈性城市規劃工作方法強調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建設用地總量平衡的基礎上,加強分區規劃在具體建設用地平衡、核算,以及彈性用地、彈性地塊劃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此種方法,即可使城市總體規劃在一定時間維度上保持整體穩定行,亦可使分區規劃在適當縮短規劃期限之后,能夠充分靈活的協調區域發展態勢等動態因素,使城市建設能夠適應現代市場高效、快速的發展水平,使城市建設積極向高效集約的方向發展。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城市分區規劃確定的剛性要求前提下,則是指導具體建設開發的重要過程。應在該階段加強規劃師的主導地位,以便較好的落實上位規劃彈性部分的剛性要求,具體指導城市建設。目前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彈性方法已經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有了一定的實踐,特別是在城市用地指標體系,指導性規定等部分,本文不再贅述。

    4、結語

    總之,彈性工作方法是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需求,使用彈性城市規劃方法將使城市規劃更具有法定效力和指導意義,是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小建,李慶春.克魯格曼的主要經濟地理學觀點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9,18(2):97―102.

    [2]吳殿廷.區域分析與規劃高級教程[M].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4―15.

    [3]張友安,鄭偉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剛性與彈性[J].中國土地科學,2004,18(1):24―27.

    第2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Abstract:urban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will and developers of interests, urban construction show some unsoundness, blindness and arbitrary.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in Nanchang c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ggestions to mention.

    關鍵詞:新加坡經驗 城市建設 南昌市

    Key words:Singapore experience, urban construction, Nanchang

    作者簡介:許瑋(1982-)男,江西臨川人,助教,南昌大學在讀工程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與土木工程;王義林(1963-)男,江西瑞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城市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111-01

    南昌市城市規劃修編工作一直在進行著,但規劃的理念和方法都比較滯后,大區域的視野和發展思路欠缺,無法靈活應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與新挑戰,也無法指導和控制城市的建設,近幾年來城市建設存在政府決策者意志與開發商們利益驅使的因素,城市建設表現出些許無序性、盲目性與隨意性。因此,反思南昌市已走過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之路,整理思路,調整步伐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本文就目前南昌市城市規劃和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提幾點建議。

    一、新加坡經驗

    新加坡經驗是筆者對新加坡城市建設和管理經驗的一個統稱,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新加坡在20世紀60年代編制概念規劃時,就充分吸取了當時剛剛萌芽的生態經濟理論進行概念規劃,確立了狹小國土的合理容量與終極布局模式,使新加坡生態建設超越了單純美化的范疇而具有關注人本身的目的論價值。

    2、科學而嚴格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新加坡立國初期,就歷時四年,高起點、高質量地編制概念性發展規劃,并以此為總綱,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新加坡的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也貫穿了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新加坡注重用發展的眼光謀劃城市未來,努力使規劃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論是城市概念規劃,還是城市總體規劃都具有一定的剛性,一旦經過法定程序批準,都不得隨意修改。在規劃的調整上,新加坡采用穩定概念規劃,適時調整總體規劃的策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規定,新加坡概念性規劃期限為45年,每10年調整一次,城市總體規劃期限為20年,每5年調整一次。新加坡政府認為,城市規劃應鼓勵公眾參與規劃進程和提供反饋意見。在制定“開發指導計劃”時,公開向公眾征求意見,對合理的意見予以采納吸收。此外,政府對有關規劃文本也是及時公開的。

    3、優秀的建筑群體設計。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因對人的心理感知具有深度而給人以整體和諧美感。新加坡較為完美地演繹了城市意象理論,在城市設計方面特別注重人們的心理感受。縱觀整個城市,沒有太多的宏大豪華建筑,但萊佛士大廈(貝聿明設計)、金融大廈(丹下健三設計)等少數標志性建筑起到重音和強烈符作用,仿佛獨唱演員領銜合唱團,使整個城市建筑群形成有機整體,通過豐富的天際線和豎向輪廓線給人錯落有致的感覺。

    4、以人為本為理論的城市管理體系,新加坡市容整潔、交通暢通,整座城市日常運行十分規范有序。在新加坡的街道上看不到亂停放和擺攤設點的,幾乎沒有亂丟垃圾的現象,城市非常整潔。在大街上過馬路,綠燈不亮,是沒有人走的。開汽車即使是夜深人靜,紅燈亮了,也絕對沒有闖紅燈的現象。新加坡城市管理成效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其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科學的管理體制,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一些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城市管理理念上,強調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法治保障,倡導在滿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同時,主要用制度、法規管人。長期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新加坡人養成了很強的法治意識。在城市管理體制構建上,突出城市管理的組織協調機制和考評監督機制的建設。

    二、對南昌城市建設的幾點啟示

    1.做足具有個性化的“山水”文章。南昌水好,有內外八湖之多。我們應切實做好這些天然湖泊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把南昌“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特色風貌打造得更為精彩。昌北地區山體生態環境良好,是一塊緊鄰都市的生態寶地,是未來南昌最為珍貴、最富吸引力的后花園。昌北要發展、要建設,應當正確處理好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與保護的關系,做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業。要全面提升綠色山水的整體優勢,以一流的自然風光、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旅游度假風景區呈現在世人面前。

    2.高起點規劃,高水平統一開發。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應該要制造一個比較濃厚的城市氛圍。應該是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城市的發展傾向,要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和歷史的潛在優勢的同時,著力體現城市的地域性和個性特征。應聘請各國規劃專家,高起點、高質量編制整個南昌市范圍概念性發展規劃,并以此為總綱,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為未來30―50年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網絡、產業發展等提供戰略指導。

    3.注重城市的人性化設計和建筑群體設計。城市應該是個有機的整體,應該把她塑造成一個非常完善的生活區。同時,城市也是一個商品,要把這個商品做得好,就必須引進外來人口。因此,在南昌市建筑群體的設計中,應該是一種全盤的整體設計,在這個整體的背景下應當避免一些城市不注重建筑物背面效果的做法,高度重視行人與城市的緊湊感,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后向空間,統一協調建筑物前后的景觀效果,并沿路、沿房規劃設計休閑活動中心,讓人在步行中所看到的城市景象更加豐富。

    4.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設和諧新南昌。城市規劃做得好不好,主要靠政府和人民的默契配合。一座城市前期的規劃,城市設計的工作應該以政府為主,后期的建筑設計和城市的裝飾,則應該以企業和人民為主。應提高規劃編制實施的公眾參與度、專家參與度借以緩解規劃實施過程中面臨的諸如市民暴力抗法,“釘子戶”之類危害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ree Suitable"

    Abstract――Nowadays, the study city location, the intensified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livable", " industrial ", " tourist " the " Three Suitable " new town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ame into being in such a background.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is mode, help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lighting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green " Three Suitable" ideal city goals.

    Key words ――livable; industrial; touris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1.“三宜型”城市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當今社會,關于城市定位、城市發展動向的研究日趨深入,各高校、研究機構都對城市發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涵蓋了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人們對城市發展有著更為迫切需求,“宜居”、“宜業”、“宜游”的“三宜型”新型城鎮發展理念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宜居”、“宜業”、“宜游”三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促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鎮把建設“三宜型”城鎮作為新型城鎮發展的首要發展目標。

    2.“三宜型”城市的內涵和特征

    2.1“三宜型”城市內涵

    從“宜居”城市研究來看,其中心思想是打造穩定經濟發展與良好人居環境的新型城市。 “宜居”作為一個傳統城市規劃概念,既包含舒適的人居自然環境,也包含特色的人文社會環境。如今,建設“宜居”城市已成為我國新的城市理念。

    從“宜業”城市研究來看,該城市具有適宜的崗位就業或者更好的機會去創業,也包括人們不會感受到沉重工作壓力,體會工作的快樂。“宜游”城市一般與“城市”相輔相成的,因為二者在城市建設的一定程度上并駕齊驅。

    從“宜游”城市研究來看,“宜游”城市的概念起源于旅游型城鎮,字面意思是適宜旅游的城市,更深層次的是指自然風光優美,旅游設施完備,道路交通便利,旅游產品豐富的城市。“宜游”城市的發展必定與“宜居”“宜業”一脈相承。

    2.2“三宜型”城市特征

    “宜業”、“宜居”、“宜游”本身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沒有“宜業”就不會有“宜居”,“宜居”必然“宜游”,而“宜游”也是“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宜型”城市必須滿足舒適的人居環境,特色的人文環境,充足的就業崗位,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備的旅游設施等,綜合多方面發展的新型城市。

    3. “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3.1“三宜型”城市綠地系統的含義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游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立足于“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發展理念。“三宜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目標,此模式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3.2規劃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景觀生態建設括對景觀“斑塊”“基質”“廊道”的建設,規劃時應給與優先考慮。

    (2)整體性原則。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相關生態結構與功能的整體,規劃中應考慮城市綠地系統的“點”“線”“面”相結合原則,優化統籌,達到整體最佳狀態。

    (3)時序性原則。城市綠地系統應分期建設,系統管理,遵循時序性原則。依據時令變化,做到季季有景,完善綠地系統的季相性。

    (4)合理布局原則。城市綠地系統作為一個城市重要的景觀復合系統,應布局均衡,比例得當。做到景觀斑塊(街間綠地、公園綠地等)、景觀廊道(城市綠道、水道、道路沿線綠地等)合理布局,形成整體統一的城市綠地系統。

    4.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4.1綠地布局不均衡空間格局不合理

    城市綠地在不斷的發展中已初步形成綠色網絡系統,但很不完善。綠地斑塊之間缺乏聯系,空間格局結合不緊密,綠地配置沒有很好的從各類城市用地的特點出發,導致綠地系統功能和效益較低。

    4.2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不協調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之一, “三宜型”城市的建設必然需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配合來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但目前有些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工作滯后于城市總體規劃,造成綠地景觀資源的浪費。

    4.3城市綠地景觀缺少人文地方特色

    城市綠地規劃中,在充分運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基礎上,對人文資源挖掘不夠,使城市特色不能充分表達,各個城市景觀相似、風貌雷同 。

    4.4 城市綠地功能不夠完善

    在現實的城市綠地建設中,為追求形象工程而大建草坪、廣場,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等行為限制了空間生態、美化、防護等其他功能,不能很好的實現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4.5 資金投入不足執行力度不夠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是一項面很廣的工作,從最初方案形成到建設都需要資金投入和有力的監管執行,但資金不到位、執行力度不夠都或多或少影響到城市綠化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容易浪費規劃成果和綠地資源。

    5.對“三宜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建議

    5.1 確定良好的規劃思路

    將“三宜型”城市的指導理念運用到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中,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競爭力為目的。運用城市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提高綠地利用率,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化環境。

    5.2 協調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其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并加以落實。我們要重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要具有長遠可持續的發展眼光,重視發展的宜居宜業宜游性,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

    5.3加強規劃的地方特色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保證基本功能的滿足外,要融合當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利用景觀來傳達每個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但要做到主次分明、脈絡清晰、不冗雜,從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特色和競爭力。

    5.4延伸城市綠地功能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要注重綠地功能與形態、格局的有機融合,使有限的綠地面積滿足更多功能的需要,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提高綠地的使用效率。

    5.5加強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力度

    城市綠地系統的運行龐大復雜,包含多個環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需要社會公眾多方面的參與,共同參與建設。監管部門也要加強管理力度,通過宣傳、教育等增加社會共識,全民參與創建“三宜型”城市。

    6.小結

    “三宜型”城市理念的提出需要城市綠地系統的相應完善,將城市的各項資源高效分配利用,在各類綠地之間進行優化,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格局將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綠地系統規劃工作任重道遠,仍有待于探索研究,相信我國“三宜型”城市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張國忠. 近十年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05(06).

    [2] 裴瑩.城市綠地系統功能發展探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8(07).

    [3] 盧艷.結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7.

    [4] 李崇富,張文.城市綠地景觀體系規劃初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

    第4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停車場;停車場規劃設計;交通規劃;規劃設計流程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people's living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on the road, parking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common pressing problem faced by big cities. Based on parking lot basic concep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arking planning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content and principle in detail, put forward the parking planning and design of key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car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Key words: parking lot; Car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隨著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機動車持有量的迅速增加,然而有限的停車空間資源使得城市的停車供給能力相對道路交通需求嚴重不足,隨意停車問題日趨嚴重,對正常交通流造成極大的干擾。近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長30%,未來城市交通只能會越來越擁擠,停車問題也將會日趨嚴峻。停車場規劃設計是城市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保證城市交通有序運轉的作用不容忽視。車輛有行即有停,合理安排停車場, 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 減少交通事故, 提高運輸效率, 從而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服務水平。然而我國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行有路, 停無場”的交通困境。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城市停車的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交通擁堵狀況。

    1停車場的分類

    現行停車分類頗為混亂,尚無統一標準。目前,將停車場分為三類得到了廣泛認同:公路邊停車點、配建停車場和共停車場。路邊停車點,是指由交通管理部門為方便短時間停車在部分路段劃定的停車區域;配建停車場,是指按國家和各城市的配建指標確定其定額,與主體建筑物同時建設,并附屬于主體建筑的停車場所;公共停車場,顧名思義是指為公眾提供停車服務的停車場所。

    2停車場的規劃與設計

    2.1 停車場規劃設計的內容

    按城市規劃步驟,停車場規劃設計內容包括:停車的行為特征及其基本概念、停車需求及其預測分析、停車供給分布理論、停車場及停車設備分類、停車場規劃及換乘系統、停車誘導系統、建筑物停車配建系統規劃設計、停車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研究。

    2.2 停車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停車場應與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客運交通方式、機動車擁有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相匹配。停車場規劃設計應便于實施建設和管理:1)停車問題現狀和遠期需求量同時考慮, 考慮白天和夜間的不同需求;2)綜合考慮其周圍停車設施供需關系和道路交通狀況;3)以各種形式充分利用城市中閑置的邊角地帶;4)停車場的形式應因地制宜,盡可能的節約用地;5)停車場的設置需配合公共交通站點的分布。

    2.3 停車場規劃設計中的關鍵性問題

    2.3.1 停車場規劃設計的目標

    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停車場的規劃設計不可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分區規劃設計、詳細規劃設計中,都必然包括停車場規劃設計。停車場規劃設計的目標分兩個層次:一是近期目標,改善停車問題現狀,二是遠期目標,滿足城市未來的停車需求。規劃設計目標涉及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必須綜合考慮近、遠期目標。

    2.3.2 總體規劃設計中的停車場規劃設計

    城市總體規劃設計通常將“公共停車場”以詳細規模落實到位,畫到規劃設計圖中,然而,這是毫無依據和意義可言的。城市總體規劃設計的用地布局相當概括,且無法確定某一地區的配建指標是否足夠修建“公共停車場”。因此,在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階段,停車場規劃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全市停車總需求和停車發展政策、確定各建筑物配建停車指標。停車場的健康發展應基本滿足城市停車需求,否定非法停車,傳統的“公共停車場”只能是城市規劃設計實施過程中對停車設施不足部分的補充,合法的路邊停車設施以及配建停車設施理應滿足城市的停車總需求。

    2.3.3 停車發展政策與配建停車指標

    停車發展政策和各類建筑物配建停車指標是城市總體規劃設計階段最應有所作為的方面,也是對停車進行總體控制與把握的兩個主要方面。停車發展政策是停車場發展的總體策略,應從出行方式、機動車發展水平、土地資源等方面綜合論證停車場的發展策略,并從政策上調控機動車的快速增長。配建停車指標是實施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的依據。城市總體規劃設計或城市交通規劃設計應加深對配建停車指標的研究,制定切合實際需要的標準。

    2.3.4 公共停車場與非配建停車場

    由于配建停車場與公共停車場二者的概念不嚴密,導致許多規劃設計發生混淆,因此,應以非配建停車場代替公共停車場。每一次停車即對應一次交通出行以及一個出行目的地建筑,理論上應由此建筑物提供停車設施,即該建筑的配建停車場。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由此產生非配建停車場,其實質是對配建停車場不足的補充。

    3城市停車場規劃設計的相關建議

    停車場總體規劃布局系統與城市形態、路網形態布局系統有著十分密切的相互依賴關系, 它們均是開放性的復雜動態系統。因此,必須按照系統分析的邏輯步驟,以問題為向導,以方案的生成為過程,以方案的尋優和決策為目的。采用上述方法構思停車場的總體規劃設計布局:首先,通過實地調查得到城市停車特性實際情況,掌握停車場規劃布局的基本參數,深人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其次,在宏觀上應根據城市機動車出行的分布規律來探討城市停車需求量的預測工作,定性的把握停車場布局的整體形態圖式, 然后逐層的將城市形態單元進行分解,并把停車的需求量分配到各個形態單元上。進而在微觀上以區位分析理論為基礎, 綜合考慮停車場的可達性、功能屬性、投資可能性、區位生態特性等, 應用動態協調技術對不同形態單元中的單體停車場的優化選址與合理規模進行研究,然后再從總體布局的層次進行整體集成和協調平衡。通過以上的逐層解析并整體集成,使停車場的總體規劃設計布局與單體停車場區位的優化選址以及規模的確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取得協調。第三,探討規劃的實施措施。依次在下一規劃階段中重新辨識規劃的環境、目標與布局參數,在前一輪布局的基礎之上,對新一輪的布局形態進行宏觀把握,依次逐層分解形態單元,并重復上一輪的相應步驟,據此不斷滾動下去,從而得出停車場總體規劃設計布局在空間形態上有機生長, 在等級規模上依序更新,在時間向度上持續發展的動態軌跡。

    此外,在用地方面,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應給停車場預留用地;在建設和管理方面,將城市停車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納入城市公益事業體系,享受相應優惠政策,盡可能多的吸引社會投資。將城市停車場的開發和建設按照城市基礎設施政策來對待,在相關方面給予鼓勵和優惠政策,比如享受在市政配套費、土地出讓金等方面的適當減免優惠;同時,適當放寬城市規劃、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制定合理的停車收費標準,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引導出行。

    4結束語

    總之,隨著城市機動化水平逐步提高,停車難的問題將會變得日益嚴重,由此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道路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城市交通發展的總體趨勢。在解決停車場的規劃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既要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更要充分考慮各城市道路交通的現實情況,針對各地不同路段、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規劃。

    城市停車場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為適應汽車進入千家萬戶的發展趨勢,保證城市交通的健康發展,解決未來城市停車存在的各種問題,應積極鼓勵停車場的建設和發展,盡早地對城市停車現狀進行全面且綜合地研究,從而不斷的完善停車場的規劃與設計。

    參考文獻:

    [1]包丹文,鄧衛. 城市靜態交通發展戰略研究[J]. 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2006( 2) : 101—104.

    [2]關宏志,劉小明. 停車場規劃設計與管理[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仝保軍. 城市住宅小區停車問題初探[J]. 山西建筑, 2008,34(4): 51 —52.

    第5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城市規劃設計, 設計策略, 公共利益

    Abstract: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lso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whose concern is the public value field of urban form and landscap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urban design control has a long history. The most famous modern successful examples are the city designs in th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city in the 1960s and in San Francisco in 1970s. The city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s the strategy fields of urban form pattern, natural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ere should separately formulate urban design goal and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necessary implementation. Later, these urban design results according to law, and translating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became the rules of zo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ols of urban design.

    Key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trategy, public interests

    中圖分類號: TU98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產業大轉移的背景下,我國迎來了城市化進程的高峰時期, 現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 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變化, 造成傳統城市空間的消失, 原有維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機制約力在城市化過程中逐漸消失,規劃師不能用傳統的手法對待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 必須尋找一種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性、能夠適應各個階段和層面規劃的設計方法, “城市設計”就是一種有效的設計工具。

    城市設計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

    在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上,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都能夠處理城市空間等問題, 兩者關聯較高, 但兩個領域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異。

    當代城市設計的主要處理對象是 “城市”或是 “城市” 的一部分。通常情形, 城市設計工作可以鑲嵌在更大范圍、 更長期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當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區域中的各種主要功能區域 (商業區、 住宅區、 文教區、自然或歷史保存區...等) 以及其它問題予以確定之時, 城市設計便已在各個特定模塊之間建立其空間屬性, 合理深入組織其相關的特性, 并隨之考慮與其所屬物質群體的整體和空間形構。

    舉例而言,在處理城市交通系統時, 城市總體規劃不僅考慮大眾運輸路線所延伸服務的周邊其他城市、 郊區或鄉村, 以及這些地區透過大眾運輸路線與城市所串連而產生的整體社會現象,還要考慮城市內部的公共交通等問題。同時, 城市設計需要考慮: 公交車站或軌道與社區的關系,例如社區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與公交車站、 公交車站在社區生活中的服務功能與其他社會意涵,軌道、公交車輛行駛與社區景觀如何和諧共構、對社區生活的妨礙與防范...等等。此時,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相互交融。另外,兩者的差異在于: 市總體規劃所處理的空間范圍較城市設計為大。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的空間尺度, 不僅超越城市中的分區,還涉及整個城市的整體構成、 城市與周邊其他城市、 鎮、 鄉村的關聯。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經常需要考慮城市在更大范圍中的定位,此處所指更大范圍,可以指涉及都市群、 “區域”(以區域規劃專業角度所認定的區域) 、 省, 甚至經濟協作發展網絡等, 而這些往往是城市設計較少著墨的問題。

    城市設計與城市總體規劃還在其他幾個方面有所差異計不需要在互為關聯的城市機能之間決定城市內各分區的土地使用問題, 這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工作。其次, 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城市設計比城市總體規劃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過程。

    凡從事規劃工作的都很清楚, 法定的城市總體規劃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是確定城市發展的重大原則和目標,城市性質、 規模、 發展方向、 總體布局等;分區規劃主要編制分區土地使用性質、人口分布、建筑開發強度等級控制, 目前嘉興市在制定分區規劃時按照六級控制

    開發強度,并建立強度開發控制預測模型,綜合各地塊的開發條件,對全市可開發土地進行強度控制;而到控制性編制單元這一層面,只是進一步細化各地塊的控制強度,將強度等級分配到各個地塊,并結合各種專業規劃進行適當調整; 而具有指導意義的最后一個規劃控制層面為各社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在這個層面著重制定控制每個開發地塊的使用性質、 建筑容量、 建筑密度、 高度、 退界等一系列的強制性控制指標,即通常我們所說的 “項” 硬指標。按照嘉興市目前的規劃審批程序要求,到這一層面就直接指導項目審批和管理了,控制

    性詳細規劃一經市規劃局批準生效后就作為項目審批的法定依據。很顯然, “項”指標僅僅是在符合法定規劃管理條例下開展城市建設項目最基本的要求,除去這些硬性指標,還有很多包括建筑風格、色彩、 體量、 公共開放空間等方面的內容根本沒有指導性的依據,僅

    僅根據這些強制性控制指標來管理城市建設,明顯是有缺陷的,因為一個城市的良好形象,優美的城市景觀,舒適的公共空間,優秀的建筑品味,良好的文化氛圍,具有活力的社區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但是按照嘉興目前的規劃管理控制層面來看,缺少了這一環節的控制和引導, 沒有指導具體的城市形態和空間景觀等領域的并具有法定效力的有力依據。從文章一開始談到的國外的城市設計經驗告訴我們, 城市設計可以彌補目前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的這一不足,城市設計也就在指導城市建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城市設計的內容非常廣闊,涵蓋了城市建設過程中形態、空間、景觀、環境、人文、社會活動、經濟活力策劃等等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具體如形象品位的打造,區域名片的塑造;建筑形態、風格、色彩、天際輪廓線;街道空間、家具小品;綠化景觀;夜景、燈光照明;文化氛圍塑

    造、 場景活動營造、活力策劃等等。一個好的城市設計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重點突出,個性鮮明,有著明確的主體和自身的特色,這也是城市設計在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產生的不同于控制性規劃層面的另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它自身有別于其它城市的鮮明特征和歷史文化底蘊。而對于一個城市中不同的特定的區域和地段也是有自身的特色和發展軌跡的, 因此“因地制宜”, “量體裁衣”的開發建設和控制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城市設計也正是由于自身這方面的優勢,根據不同的地區制定符合其自身發展的設計要求和控制引導方向, 由此可見城市設計也就在指導城市建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綜合目前所作的城市設計成果來看, 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優秀城市在城市設計導則總體的指導原則上基本都應該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1、活力。一個好的城市環境的空間形態所能提供的保持群體、 個體以及其他物體具有非凡活力的存在的能力,包括三個特性:可持續性;安全性;和諧性。

    2、可識別性。感知城市環境的空間形態要通過人與場所的相互活動獲得, 是人的主動行為。對于空間形態中構成元素組合方式即“空間結構” 的認知是把握環境的基礎;同時,對時間和空間的精神感受與對物質形態的感知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個地方的場所感和歸屬感” 是良好城市空間形態被感知后所留下的獨特印象,是 “獨此一家,別無它有” 的可識別特性。

    3、適宜性。 指空間形態與人的活動相符,它不僅包括物質功能,還更多地涉及文化習慣。由于城市人群背景、 習慣的復雜性,單一功能的城市空間或者設施在飛速發展的城市中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的活動要求。因此,為各種潛在的城市行為提供彈性的甚至偶然的使用功能是設計者的應有的策略。

    4、可達性。 一個城市居民接觸他人、 各種活動以及資源、 信息、 服務和到達其他地方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是活動發生的前提。

    5、控制管理。城市環境的空間和其中人的行為是要進行規范和引導控制的,對空間的占有和使用必須經過有效管理才能達到高效。

    6、 社會公平。 應盡可能地依據需求、 平等、 權利和能力等原則和實際情況將環境益處和城市公共資源分配到每個可能使用的群體或個人。

    7、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還包括城市的文化、 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進步。

    第6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飽和負荷;預測方法;電網規模

    Abstract: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urban saturated load,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city of saturated load forecast method and macro micro forecast method, and through the different way to predict the results of mutual calibration form the city saturated load forecasting closed-loop work proces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rationality and reliability.

    Keywords: saturated load; Forecasting method; Scale of power grid

    中圖分類號: U665.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城市飽和負荷是近年來城市電網規劃中提出的新概念。與傳統的針對具體年限的負荷預測方法不同,城市飽和負荷預測的時間跨度往往較大,且涉及面較為廣泛,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能源資源條件等多個方面。從經濟發達國家城市的發展軌跡來看,一個城市在建設的初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負荷增長一般都很快。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受城市人口、土地、環境等資源條件的影響,城市負荷的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停止增長。此時,習慣上稱負荷達到了飽和狀態。

    1 城市飽和負荷預測的原則和方法

    1.1 城市飽和負荷預測的基本原則

    一個城市的飽和負荷水平需要在對飽和負荷的影響因素,特別是其中關鍵性的主導因素正確分析的基礎上,以城市總體規劃和相關規劃為依托,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內外同類型城市的相關資料,研究揭示城市負荷的增長規律和趨勢,通過多方案、多方法的比較論證后得到。由于城市規劃是城市飽和負荷預測的重要依據,飽和負荷預測的準確性和合理性與此密切相關,因此城市規劃內容的調整也必將會引起對城市飽和負荷預測結果的不斷修正。從這個意義上講,飽和負荷預測工作也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優化調整的過程。

    1.2 飽和負荷預測方法

    1.2.1 飽和負荷預測方法的分類

    根據預測分析對象的不同,飽和負荷預測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宏觀預測方法和微觀預測方法兩大類。宏觀預測方法側重于對負荷總量的預測,根據飽和負荷的特點和負荷預測的基本方法,結合預測資料收集的難易程度,對城市飽和負荷總量的預測一般可采用基于人均用電量和基于城市負荷密度的預測方法。微觀預測方法主要用于對負荷空間分布的預測,也稱為空間飽和負荷分布預測方法。

    1.2.2 飽和負荷宏觀預測方法

    (1) 基于人均用電量的預測方法

    該方法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首先研究與環境、資源相適應的最大人口規模,并參考國外主要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量情況,確定城市的人均飽和用電量,在此基礎上計算城市飽和負荷規模,推測城市飽和負荷大致到達的時間。計算公式為:

    (1)

    式中:為城市飽和負荷的大小;為城市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容量,可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人口增長規律分析確定其值;為人均用電量,可參考國內外經濟發達城市情況確定;T為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可通過對歷史數據統計分析并結合專家經驗來確定。

    (2) 基于城市負荷密度的預測方法

    該方法根據對城市發展定位的分析,通過參考國外主要發達國家城市的負荷密度情況,推導出本地區負荷增長表現飽和態勢時的負荷密度,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規劃用地面積,計算得到城市飽和負荷的規模。計算公式為:

    (2)

    式中:D為城市飽和負荷密度,可通過參考國內外同類型城市情況結合城市自身功能定位、資源條件綜合比較后確定;S為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由城市總體規劃確定;ΔP為預測修正量,是指由城市范圍內除建設用地以外的其他用地 (例如水域) 所產生的用電負荷,該參數的引入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飽和負荷預測的準確性。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上述 2 種飽和負荷預測方法各有特點。基于人均用電量的預測方法是通過對城市飽和用電量的預測間接得到城市飽和負荷的規模,預測結果的準確性依賴于人均飽和用電量、城市最大人口規模以及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等參數,參數的目標數值相對容易確定;基于城市負荷密度的預測方法是通過對城市飽和負荷密度的分析直接得到城市飽和負荷的總量,參數相對較少,但預測過程中對城市飽和負荷密度和城市用地面積等參數的準確度要求較高。在城市飽和負荷預測過程中,這 2 種方法可根據預測條件和預測對象的不同加以選擇或同時使用。

    1.2.3 飽和負荷微觀預測方法

    飽和負荷微觀預測主要是針對飽和負荷空間分布情況而言的,預測的關鍵是根據規劃區內各塊用地性質確定單位用地面積的飽和負荷密度指標。在二者已知的條件下,由公式 (3) 計算得到相應用地飽和負荷的數值:

    (3)

    式中:和分別為第i塊規劃用地的飽和負荷預測值、規劃用地面積和飽和負荷密度。于是,根據公式 (4) 可得到同一性質用地或者同一地區飽和負荷規模。

    (4)

    式中:R表示不同用地負荷的同時率。目前,飽和負荷空間分布預測方法主要有用地仿真法和趨勢法兩大類。國外尤其是美國應用的較為成熟的是用地仿真法,該方法通過預測規劃年城市土地利用的情況來進行相應的空間負荷預測,特點是負荷的分布直接取決于土地的使用情況。對于市場發展比較成熟、規律性比較強的發達國家,基于用地仿真的預測方法能較好地考慮負荷轉移特性,對空地的負荷預測相關性較好,對短、中和長期預測都較適合。但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預測未來的土地利用情況是十分困難的,就我國目前的土地管理體制而言,用地仿真法很難直接在空間負荷預測中發揮作用。同時,空間負荷歷史數據缺乏也是預測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針對當前空間負荷預測工作中存在的困難,需要在盡可能加強數據收集整理的條件下,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空間飽和負荷分布的預測方法。

    結語

    城市飽和負荷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多種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城市飽和負荷對于確定電網的最終建設規模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預測分析對象的不同,文章提出了飽和負荷預測的宏觀預測方法和微觀預測方法,考慮到飽和負荷預測過程中時間跨度較大、不確定因素較多,通過上述 2 類方法對飽和負荷預測結果進行相互校核可以進一步確保預測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陳彥光, 羅 靜. 城市化水平與城市化速度的關系探討———中國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飽和值的初步推斷[J]. 地理研究, 2006, 25(6):1063-107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GB 50293-1999, 城市電力規劃規范[S].

    第7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Some areas blindly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gn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asonable use of land i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matter.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a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建議

    Key words: land;use;plan;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8-0316-02

    0 引言

    土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對土地資源合理規劃和利用,是人類社會必須履行的職責。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土地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土地受到破壞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土地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對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1 土地規劃的概念和意義

    土地利用規劃亦稱土地規劃。是指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對各類用地的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或配置的長期計劃。是根據土地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歷史基礎和現狀特點,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對一定地區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利用和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的技術經濟措施。

    土地利用規劃不僅是政府調節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夠有效的解決土地利用中的問題,另外,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據。主要有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控制性和權威性五個特點。

    2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退化問題嚴重,治理措施薄弱

    長期以來,人們只顧從自然生態系統中不斷地掠奪索取資源發展經濟,卻忽視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逐步退化,我國現在水土流失嚴重,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理,導致耕地肥力下降,甚至喪失耕種能力。一些河流因為水土流失導致水質污染,從而影響生態平衡。另外,由于水土流失也導致一些河道,湖泊淤積。以浙江省為例,雖然相對別的省市浙江水土流失現象不太嚴重,但是省內仍有八條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1至0.2米,內河的航行里程相對60年代也減少了1000公里。雖然,近些年,在水土流失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治理的過程中,盲目重視工程質量而忽略了生物的維護措施,對過去已經成熟的林地和人工草地,亂墾亂伐的現象沒有得到遏制,從而致使水土流失的現象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

    2.2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之間的沖突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保護在時間上所做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據社會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及當地的整體狀況,為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和規模,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在一定期限內作出的具體安排和綜合部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之間是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總體規劃是土地規劃的一部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核心,他們都使為了能夠使土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兩者的規劃思路不同,土地規劃屬于有控制規劃,城市規劃則屬于無控制規劃,我國地方政府普遍都熱衷于城市總體規劃,希望把自己的城市規模做的越來越大,規劃部門為了迎合上級政府的旨意,和自己的私利,也總是把城市做成大規劃,大規模,從而導致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困難。另外,兩種規劃參數的統計口徑、土地分類體系,法律地位以及政府的行政態度均不一樣。

    2.3 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我國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土地預審制度不完善,批后建設監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另外驗收監管欠缺,執行不嚴,驗收制度存在漏洞,對建設用地有些地方沒有進行竣工驗收,并且擅自改變土地的用途。禁止農村宅基地流轉,為了擴大征地范圍,低價征收農民的土地,現如今強拆事件不斷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征收農民的土地價格過低,造成農民財產的流失,圈地,賣地現象嚴重,現在各地城市邊界都在不斷擴張,大造新城現象屢屢不斷,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政府有錢了,開發商富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了。政府壟斷建設用地供給,導致很多違法用地的事情出現。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政府大樓壯觀豪華,禁而不絕,因為一些建設用地是無償劃撥的,所以導致用地的粗放利用,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2.4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律制度不健全

    土地規劃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雖然我國的《土地管理法》清晰的明確了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但是國家并沒有針對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政策,如何對土地利用進行宏觀控制尚不明確,土地利用活動中的違反規劃的現象也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

    3 對策分析

    3.1 做好水土保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首先要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其次要進行強化造林治理,針對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加強預防監督職能的發揮,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做好水土保持,可以涵養水土,保護植被、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美化景觀,保證生態系統各種生物鏈條的正常運轉,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2 提高規劃質量,注重規劃間的協調與銜接 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將各種規劃整合為一個整體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好各種規劃之間的協調與銜接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之間的協調,這兩者之間協調的基礎是圖件的比例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市規劃可以使用較大的比例尺進行實測,以便保持現狀圖的真實性,這樣地界線和用地范圍才能有一個較好的協調。另外要針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不同點進行修正,同時,還要注重總歸內部的自我協調,做好總體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之間的協調,當前重點是做好總體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則及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協調。

    3.3 深化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明晰土地產權,加強對土地產權的管理,在法律上對土地所有權進行明確界定,理清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土地權利中的地位,使土地配置能夠真正反映國家與地方利益的協調;細化土地權能,建立如空間使用權、地役權、土地發展權等權能,有效的促進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建立土地價格機制,規范土地市場行為,加強土地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級市場亂用權利,對土地價格進行操縱;完善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建立政府授權委托下的土地儲備市場運營機制,理順土地收購儲備機構的角色和定位;建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從根本上打斷政府壟斷征地特權的局面;對原劃撥用地采取靈活的政策,將其納入合法的運營軌道,以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土地市場有序發展的需要。

    3.4 加快規劃法規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土地管理法》進行修編,是保障土地利用規劃落實的重要依據,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機制,才能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制度得到全面落實,才能對違反規劃的現象進行嚴肅查處,從而維護法規的權威性,也有助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城市規劃之間的協調。另外,要對公民進行對規劃法規的教育學習,提高依法用地的意識。完善相關制度和配套政策,推動依法行政。完善規劃管理領導責任制、規劃公示制度、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農用地專用和土地征用審批會審制度、規劃審查制度、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制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不斷完善各項實施細則,提高各項制度的科學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4 小結

    土地是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關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關系著人類基本需求的供給保障,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國家從長遠利益及全局出發,對我國土地的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等方面做出的長遠規劃和統籌安排。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意義重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M].中國大地出版社,1996.

    [2]韓蕩.適應城市規劃的土地利用計劃體系初探[J].城市規劃,2002,26(11):46-48.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1991.

    [4]安萍莉,張鳳榮.土地和總體規劃的理論體系研究[J].資源科學,2000(3).

    第8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摘要:園林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設計

    創建“園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態環境、景觀風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改善和提高。“園林城市”建設是一個寵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學有效的規劃設計。

    一、創建“園林城市”需要切實有效的規劃理論和方法

    現行城市規劃理論、方法在指導“園林城市”創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園林城市”建設規劃非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所能替代。

    首先,當前城市總體規劃對綠化環境探究局限在綠化用地系統,易忽視其它用地綠化環境。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相關指標均遠低于世界有關組織推薦的合理指標。鑒于我國城市用地緊張,城市內增避大片綠地是不可行的,為創建“園林城市”而占用郊區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償失。因此,必須挖掘城市綠化空間潛力和提高綠地綜合效益。其次,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對城市綠地作為居民主要游憩空間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區綠地的主要功能是調解城市生態環境和作為居民接觸自然的游憩空間功能。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單純生態意義的綠地幾乎沒有。防護綠地在現實中經常成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區。

    (二)園林綠化、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等專業應加強相互滲透、協調。城市空間規劃時常出現以下現象摘要:(1)綠化規劃設計缺乏藝術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價值的植被空間;(2)囿于場地鋪裝圖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裝飾設計,而缺乏環境保護規劃缺少對空間機能和綠化調節效益的考慮。

    (三)現有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對城市居民室外休閑生活內容、規律和活動空間的探究不夠。當前,人們發展已改變原有單純的“家庭——工作單位”式空間流動模式,并熱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滿綠色和陽光的大自然——游憩、娛樂、運動和交流。加強對人類活動和城市環境相互影響機制的了解,加強對社會休閑生活和社會文化建設相互影響機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質文明觀念向生態環境、精神文明觀念轉變的人文主義思想。

    (四)城市生態理論指導城市建設的可操作性較弱。城市(市區)是物質、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躍和最開放的空間系統,人類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對其進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國“第二生物圈”試驗失敗的結果,表明人類對生態的熟悉還很膚淺)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綜合建設需要探索和運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論和方法,對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環境衛生、居民活動、景觀風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系統探究。

    二、城市綠色空間系統概念的建立

    我們認為城市綠色空間系統是以綠色植被為特征,要求環境美麗、空氣清新、陽光充沛、人和自和諧相處的人工自然環境,是城市居民進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間系統。它具有以下涵義摘要:

    (1)可持續發展觀念摘要:“綠色”作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詞、被國內外普遍認可,相對于“森林”、“田園”等提法,確切地表明了現代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業、商業、基礎設施、交通、倉儲等城市設施集中的用地空間以外的開放型用地空間。

    (3)人文主義思想;綠色空間系統包括綠化、自然環境和空間內人群行為的雙重意義。

    (4)整體環境觀念摘要:對城市環境各種要素(物質、形式、精神)的整體綜合探究。

    a.物質要素——植物、陽光、空氣、水、設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規模、質量、功能;

    c.精神風貌——藝術、氣質、文化意韻。

    (5)系統觀念摘要:相對于現行城市綠地規劃理論中的“點、線、面”用地概念,針對城市空間不斷立體豎向發展的態勢,提出“點型、帶型、場型”空間概念。并將各種類型空間作為有機聯系的大系統,綜合運作規劃學、園林學、環境學、建筑學、生態學、行為學、社會學、美學、工程技術等學科理論知識,對城市空間進行系統探究和規劃設計。

    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和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和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環保環衛規劃、風貌特色規劃、城市設計構成互補關系。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列規劃和環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保環衛、人群行為、藝術特色、景觀風貌等探究。其規劃內容包括以下八個方面主要內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綠色空間系統建設總體目標。在調查探究基礎上,制定城市空間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環境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特色風貌等目標。借助“3S”等新技術,在定性基礎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探究和猜測。對城市居民和外來旅游者,進行調研和趨向猜測摘要:

    (1)價值觀、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等);

    (3)人群在城市綠色空間系統中流動、集散、停留時間等規律;

    (4)休閑方式選擇和休閑文化取向。

    (三)綠色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空間進行調整,形成“點型、帶型、場型空間”相結合的空間系統。綠色空間包括;公共綠地、城市濱水地帶、運動場、游樂園、城市廣場、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規劃要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規劃。

    (四)綠色空間功能規劃。綠色空間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藝術表述等各項功能。規劃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認定。

    (五)綠色空間系統特色風貌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控制下充分考慮綠色主要空間進行藝術風格、文化主題等方面規劃。

    (六)綠化規劃對“點、帶、場”空間進行全面的綠化指標控制。基于各空間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綠視率、郁閉度、葉面積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植被特征加以規劃定。

    第9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景觀設計城市規劃

    城市夜景觀是城市景觀在夜間的再次表現。廣義城市景觀與城市夜景觀的概念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城市夜景觀概念是對城市景觀概念的補充,它使城市景觀的含義更加明確。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對城市夜景觀重視不夠,一到夜晚城市環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雜亂,這正是忽視了它們在夜間的表現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對城市夜景觀進行單獨的規劃設計研究。

    1城市夜景觀與夜景觀規劃設計

    1.1城市夜景觀是城市自然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

    夜晚的城市為夜空間環境提供所需的必備機能,如:商業機能、娛樂機能、休閑機能、交通機能,并通過各種高科技演光手段對城市夜間景觀環境進行二次審美創造,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適的休閑、娛樂、購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環境。城市夜景觀可以表現自我,也可以通過城市夜間的各種物質組成要素間接展現出來,如:燈光、建筑、廣告、櫥窗、小品、綠化……一個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整體審美層次。

    如果說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是舞臺背景,那么社會科學文化表現則是夜景觀的主題,背景始終是為了主題的展現而烘托氣氛,并隨著主題的展開而不斷變換。它通過人的各種夜生活行為來展現,如:商業活動、娛樂活動、交通活動、節日活動……同時它還決定著自然科學文化的表現形式。高質量的城市夜景觀環境可以通過它的夜間照明水平來體現,但現代城市夜景觀環境不僅僅包括高質量的城市照明體系,它更與城市居民的活動體系交融在一起。

    1.2對城市夜景觀認識的兩種誤區

    誤區1:城市夜景觀=城市夜景觀照明

    城市夜景觀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并反映為城市夜景觀照明,但照明在意義上僅屬于科學文化的一種表現手法。舞臺背景表現得再好,但如果主題的展開卻不能令人滿意,那么其總體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觀與城市的交通體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費及價值觀念密不可分。

    誤區2:城市夜景觀會造成經濟與能源的浪費

    在能源緊缺的今天,節約能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題,而城市夜景觀照明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無疑是與這一主題相悖的。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與之有著相當的關系,現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觀照明。另外,創造性地運用現代燈光照明技術來改善城市夜景觀會對發展城市的旅游觀光業、改善居住環境等產生積極影響,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觀環境質量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1.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貫徹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規劃師在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經濟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的前提下,對城市夜環境提出總體的及分區的宏觀意向構思,并提出詳細要求和限定條件。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城市建設的不同情況,有兩種操作系統:一種是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獨立操作系統;一種是貫穿于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的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傳統街區或城市已建成區域的夜景觀規劃設計采用第一種操作系統較直接一些,而且見效快;而對于新興城市或城市某一區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種操作系統會使城市夜景觀特色更加統一、完善。由于長期以來對城市夜景觀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第一種操作系統實際上是對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的進一步補充完善。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對城市夜間環境形態作出的合理組織,是城市美學在夜晚中的體現。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觀從城市景觀中提取出來單獨加以研究,是因為城市夜晚的景觀與白天的大不相同,規劃設計者必須熟知這些變化,哪怕是極微妙的一點,如果運用得當,也會創造出令人感動的城市夜空間效果。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從城市空間在白天的特征這一角度來考慮,還要通過各種方法手段來改變日光下形態很差的空間及相互間沒有關聯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跨越多門學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作品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美國,主要通過完善的教學體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財力與激烈的市場競爭體制來使其夜景觀規劃設計方案付注于實踐。在我國,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與城市不同的建設發展歷史給夜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將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成果納入城市規劃(主要是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實踐性、可依據性和政策性。此外,在進行夜景觀規劃設計時要依據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來進行,所以說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也是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貫徹。

    2我國城市夜空間環境的現存問題

    2.1內容單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們的活動勢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應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機能,如:旅游、購物、散步、娛樂、休閑……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觀必具備豐富的功能區域,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對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夜空間環境往往圍繞著商業機能展開,其中又以購物為主,這樣勢必造成了城市商業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數居住區、文教區或其他無明顯經濟效益的城市片段卻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觀環境較為豐富的城市街道、商業地段,也存在著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傾向,這些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我認為在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表現城市的以下六點來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觀特色

    城市自然形體是城市夜景觀形成的基礎;是背景;是活躍城市夜景觀氣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現力極強的夜間標志點,最能增強城市在夜間的可識別性。但在景觀利用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

    (2)季節特色

    季節的變化對北方城市街道結點處的水池最有影響,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從而改變了該點的夜景觀特征,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做出相應的冬季夜景觀變化措施。例如,哈爾濱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積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為突出街道夜景觀個性的背景,來形成具有寒冷地區城市特色的夜間景觀。其實對于大自然中的季節變化、氣候、晴雨天等天賦的因素,只要認真加以研究利用,都會成為豐富城市夜間景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間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觀規劃設計可以通過光對城市空間進行二次設計,考慮到建筑的文脈,從彈性駕駛城市夜空間的管理法規和藝術入手,包括對建成建筑的高度、體量、外觀、材料質感、風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現。這種駕駛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彈性、動態、階段性的,這正是“規劃”概念的體現。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與以往的城市夜景觀照明規劃相比,在處理夜間建筑物形態及其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別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質形態背后隱含的深層文化底蘊。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間。即便在沒有藝術品點綴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獨特的空間個性,如各種激光燈的靈活使用等。

    (5)節日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的確定和節日娛樂的安排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習俗。每個節日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淵源,而這些節日的游戲娛樂活動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內容與特色,如舞龍燈、除夕夜、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這些活動均需要有一定的設施與場所來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間活動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觀規劃組織人文景觀時,可與當地的民間習俗聯系起來,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夜生活”場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間硬質景觀的表現上,普遍的問題是宏觀有余而細部不足。許多在白天為行人設置的小尺度設施到了夜間反而成為路障,而且燈具無論在造型還是尺度上均缺乏細致的考慮。事實上,城市空間中的各種燈具是聯系白天與夜晚景觀的紐帶:白天可以點綴空間特色;入夜則是人類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發揮其指示和引導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間標志城市尺度與特色的活躍因子。

    2.3缺乏整體性

    受經濟觀念的影響,許多行業在夜間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種燈光技術樹立自身形象,這樣就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景觀問題。德國哲學家謝林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指出:“……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整體概念是審美的基礎。目前我國多數城市不令人滿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體觀念造成的。

    2.4缺少規劃

    在許多大城市,單體建筑照明百花齊放,但缺乏統一,具體表現在:色彩雜亂;照明燈具、廣告燈箱隨意擺放,影響行人的心理舒適度與人身安全;缺少發展眼光,照明技術落后,以至于經常性地進行更換,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浪費。雖然從另一角度來說,大大小小、色彩紛雜的照明廣告(尤其是霓虹燈招牌)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但如果在毫無規劃的情況下,并不會令人引以為豪。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把無序的混亂變為有序的豐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數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為主。停車場、步行者安全性與夜生活時間成為影響市民夜生活心理與行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體系構想

    如何將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認為,可以把全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其中每一步又均可與城市規劃各階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從宏觀上解決城市夜間景點的分布,景點之間的聯系,主次的確立,性質特征及照明技術上的和人文活動的宏觀問題,以及節假日夜景觀系統問題,即在宏觀上對藝術、技術、經濟等因素進行限定。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直接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以下內容進行:

    (1)城市人口、用地規模、規劃區范圍;

    (2)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布局結構、市中心區位置;

    (3)城市道路系統、道路等級和干道系統、廣場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綠化系統的治理、發展目標、總體布局;

    (5)需要保護的自然地帶、傳統街區等的有關保護措施;

    (6)舊城改造、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中,包括總體規劃文本和圖紙。在進行綜合技術經濟論證時,應對城市夜景觀實現所帶來的一系列技術、經濟問題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實施步驟和方法建議。

    當總體規劃的某些基本原則與框架不能適應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需要調整或修改時,對有關的夜景觀總體規劃內容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修改,因為城市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是城市夜景觀規劃實施與實踐的直接影響因素。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還有一部分內容反映在城市分區規劃中。當分區規劃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確定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綠化系統、河湖水面、風景名勝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跡、傳統街區的保護范圍后,要對城市夜景觀做出進一步的規劃安排,為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和規劃管理提供依據,這一部分成果也應納入分區規劃文件和圖紙中。

    城市夜景觀總體布局是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它是在城市空間結構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礎上對城市夜間各景區、景點進行統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機聯系。城市夜景觀總體布局是城市一定歷史時期、自然條件、一定的經濟、生活要求下的產物,通過城市夜景觀建設的實踐得到檢驗,不斷發現問題,修改完善。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規劃布局所表現的形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3.2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

    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某一景區(商業街、校園、居住區……)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規劃,應結合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到景區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建筑、設施、環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關系,根據屬性確立要創造的氣氛,根據特征創造特色,根據重點確定主景,根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確定配景、底景等創造整體效果。

    在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的過程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就是:結合城市的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及歷史背景,充分考慮到人對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規劃區內,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成果相應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文件和圖紙中;在當前開發修建地區,則是修建性詳細規劃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是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對景區景點的夜景觀元素進行具體的設計。景點設計要以造型、美學等為出發點,但與前兩部分內容相比較,它更需要與電氣工程師的緊密配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成果可以作為城市詳細規劃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每一步工作應在充分尊重以下五點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1)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受:

    城市性質的制約;

    城市規模的制約;

    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能力的制約;

    城市發展要求的制約。

    (2)城市整體美的原則;

    (3)以人為本的原則;

    (4)經濟性原則;

    (5)環境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4高質量的城市夜空間環境是城市設計理論與照明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不同于城市景觀照明設計。雖然夜景觀離不開光,需要通過合理的照明來表現,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觀空間特性中的一種,而且單從光的特性來講,它又包含了美學與技術兩方面的內容。傳統城市夜景觀照明往往會由于景觀設計師與照明工程師之間的互不理解與讓步而帶有令人遺憾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av免费电影|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在线免费成人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 成人观看网站a|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欧美成人性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