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肩周炎的康復治療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應用毫針針刺配合推拿手法依據中醫辨證分型結合西醫分期對32例肩周炎患者治療,觀察療效。
結果:治療32例患者,治愈26例占81.25%,好轉5例占15.63%,未愈1例占3.13%,總有效率為96.88%。
結論:依據中醫辨證分型結合西醫分期特點,應用芒針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療效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肩周炎芒針推拿辨證分期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2-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采集病例為2011年6月~2012年4月住院及門診患者共32例,女:18例,男:14例;年齡為40~62歲;病程為7天~2年,平均病程13個月。依據現代醫學對肩周炎病變過程分為三期,即急性期10例;粘連期:16例;緩解期:6例。
1.2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的肩周炎中醫診斷標準。臨床病情分期參照李平華編著的《肩周炎》2中的標準。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其發展過程可分為:急性期:病期1~3個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粘連期:病期2~3個月,本期患者疼痛已明顯減輕,臨床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緩解期:為本病的恢復期或治愈期,本期患者肩關節粘連逐漸消除而恢復較多的活動。
2治療方法
2.1芒針基礎治療。
2.1.1芒針取穴。肩髃穴、極泉穴、肩貞穴、條口穴、承山穴、曲池穴、手三里穴。
2.1.2芒針操作。所刺穴位常規消毒。其中刺肩髃穴,令患者將肩上抬,針尖向極泉方向直刺2~3寸,刺極泉穴亦須患者上肢外展45°,然后針尖朝向肩貞穴方向透刺2~3寸;條口透承山,患者須采取坐位,針由條口穴刺入,針尖朝向承山穴2~3寸,針此二穴在捻針的同時,需囑患者活動肩關節。曲池需立拳屈肘平刺透向手三里穴2~3寸。透刺腧穴每次取2對,交替進行,留針15min,每日1次,周日休息。
2.2推拿分期治療。手法操作:①急性期:按揉肩背部,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手掌根部自健側向患側按揉頸肩、肩背部3分鐘。拿揉患側肩部及上肢3分鐘,滾動患側肩部,同時醫者另手握住患側手腕或肘部使患側配合進行輕度的肩外展、內旋、后伸、上舉等動作,持續3分鐘,按揉壓痛點(阿是穴),如喙突、大結節、結節間溝、肩胛骨內緣等。點按肩貞、臑俞、天宗、曲垣、肩髃、曲池、手三里、養老等穴,每穴1分鐘。然后彈撥三角肌、肱二頭肌肌腱3~5次。后以摩擦肩周、牽拉抖動患肩、搓動上肢、叩擊肩背部等手法結束。以松筋治療。②粘連期:以急性期松解手法為基礎,適當增加推板肩周肌肉、抱肩向前牽引肩關節、擴胸扳肩、環轉肩部、牽拉后扳肩關節等活動關節類手法,以加強松解粘連手法,達到易骨治療。③緩解期:在松解類手法及活動關節類手法基礎上,加大患者自我的肩部功能康復鍛煉,使肩關節活動度達到正常范圍。推拿手法治療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周日休息。
芒針起針后5~10分鐘可實施推拿治療,14次為1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療效結果。治愈26例占81.25%,好轉5例占15.63%,未愈1例占3.13%,總有效率為96.88%。
4討論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指肩關節的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泛的慢性無菌性炎癥,主要引起肩關節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是骨傷推拿科常見病,中醫稱“肩凝癥”、“五十肩”、“漏肩風”等。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早期關節腔內有纖維素樣滲出,中期出現關節腔粘連、容量縮小,晚期炎癥逐漸消退,癥狀得到緩解。依托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從整體出發,認為肩周炎是以臟腑功能異常為病變根本,通過經絡系統表現于外的“像”。并依據機體在肩周炎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病理變化,且這些不同的病理變化反應了該病在不同階段的病理本質。臨床上以“中醫辨證分期”為治療原則,辨清肩周炎患者所處的證期,針對本證期的病理特點,制定治療方案,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療效顯著。
芒針透刺、推拿手法均當有所偏向,綜合應用,揚長避短,已達到兩種療法的優勢互補。芒針透刺通絡止痛,為推拿治療作基礎鋪墊,推拿手法可強化芒針透刺止痛效果。
手法推拿針刺治療肩周炎療效好,可明顯縮短病程,且患者樂于接受。共同起到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通絡止痛、松解粘連、活利關節的作用,二者應用得法,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歲末春來,一場X感染的X疫情突如其來,牽動著全國上下億萬人的心,全國都進入了嚴峻的防控形勢之中。在這期間,我作為一名普通患者,感受到了來自X醫院北院區康復科室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此致上我深深的感謝。
疫情期間,是全國醫護人員最忙碌的時刻,你們放棄了假期一直堅守在一線崗位上,保障著全市人民的健康。在這期間,沒有出現疑似癥狀或非迫切、緊急就診需求的人員本不應該去醫院給醫護人員增添工作,但我的肩周炎已致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糾結許久之后,我還是決定來醫院做做檢查。
十分幸運,我遇到了X主任,她看到我的情況后,第一時間給我制定了治療方案并幫我辦理了住院手續。住院期間X主任及康復科室的全體醫護人員給予了我親人般的關懷,短短十天,我的病痛癥狀就已經消失了。
[關鍵詞] 凍結肩;現代醫學;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2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a)-0043-04
Advances in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 about pathogenesis of frozen shoulder
SUN Wenbo1 ZHANG Chang1 WANG Jing2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ina Aerospace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9,China; 2.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ducation Department,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ina Aerospace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formation and epidemiology study of frozen shoulder, gives a review of the four main pathogenesis: inflammation reactive, fibrosis,neurogenic and endocrine mechanism. Each of them ar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points out i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atient′s clinical signs, symptoms,concrete and assistant examinations, to guide the treatment due to different pathogenesis within the use of anti-inflammatory, anti fibrosis,soft tissue release technique or adjust endocrine, to relieve the pain and improve the activities of shoulder.
[Key words] Frozen shoulder;Modern medicine;Pathogenesis;Research progress
肩關節痛是骨傷科常見癥狀之一,尤常見于骨科、康復科、針灸科和推拿科。凍結肩在導致肩關節痛的疾病其中占有較高的比例。長期以來凍結肩與肩關節周圍炎相混淆,導致凍結肩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本文將回顧凍結肩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流行病學特征,復習凍結肩的四種主要發病機制,并結合凍結肩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查體、影像學資料及生化指標的特點,探討相應的治療方法。
1 概念
1875年,Duplay[1]最早提出“肩關節周圍炎”(periarthrite scapulahumerale)。“肩關節周圍炎”包括了肩關節復合體多關節、多部位的病證,如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喙突炎、凍結肩、肩鎖關節病變等。“肩關節周圍炎”這個概念是模糊不清的。1934年,Codman[2]率先提出“凍結肩”(frozen shoulder),認為其臨床特點為:(1)位于三角肌止點附近的慢性疼痛;(2)沒有明確的壓痛點;(3)睡眠時無法向患側側臥;(4)肩關節上舉和外旋活動受限;(5)正常X線表現。“凍結肩”形象地描述了肩關節活動顯著下降的特征,自從被Codman提出后,就很快被骨科醫師接受。1987年,Neviaser[3]通過組織活檢發現凍結肩以“盂肱關節囊增厚、攣縮以及關節囊滑膜下層慢性炎癥和纖維化”為主要病理改變,提出“粘連性關節囊炎”。隨后,美國肩肘外科醫師學會將本病定義為“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4]。目前,國際上較常使用“凍結肩”與“粘連性關節囊炎”這兩個名稱。
2 流行病學
黿峒綰梅⒂40~60歲的中老年人群,發病率為2%~5%,男女比例為3∶7;性別對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的影響尚不知[5]。單側發病者占70%~80%[6] ,左側與右側發病率無明顯區別,其中20%的單側發病患者對側肩關節會出現類似癥狀;雙側發病者占20%~30%[5],約有80%雙側發病患者病情在五年內復發[7]。本病發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需要較長時間肩部固定者(外傷、手術、偏癱),或患有系統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帕金森等)的患者。凍結肩患者中,2型糖尿病檢出率38.6%,糖尿病前期檢出率32.9%,糖尿病總體檢出率高達71.5%[8],且伴發糖尿病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相對較差[9]。
3 發病機制
目前,凍結肩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闡明。主流學術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下面分別論述。
3.1 炎癥反應機制
1875年,Duplay[1]指出肩峰下滑囊炎癥、變性、粘連,是導致肩痛和活動受限的原因。1934年,Codman[2]將炎癥范圍從肩關節周圍縮小至肩袖肌腱,認為凍結肩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肩袖肌腱炎,使炎癥機制理論進一步發展。2008年,Depalma[10]發現凍結肩肩關節周圍所有組織均存在低度炎性改變,且炎癥累及肩關節周圍肌腱活動,與肩關節活動受限的臨床表現相符。2012年,Lho等[11]研究發現,肩關節囊組織中IL-1α、IL-1β、TNF-α、COX-1和COX-2表達顯著升高,更有意義的是肩峰下滑囊組織中IL-1α、TNF-α及COX-2的表達也顯著增高。Hand GC等[12],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發現病變組織中有大量炎癥細胞,如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等浸潤,證實了炎癥機制理論。
3.2 纖維化機制
Bunker TD等[13]發現凍結肩主要表現為旋轉間隙及肩關節囊的攣縮,原發性凍結肩的病理改變是纖維組織增生。肩關節MRI和超聲[14-16]均發現凍結肩喙肱韌帶與肩袖間隙處的關節囊明顯增厚;但是,肩關節鏡發現肩關節囊并無明顯粘連[17-19]。肩袖間隙處關節囊組織活檢則發現大量成纖維細胞增生并伴血管壁增厚[13];Bunker等[13]還發現關節囊組織中I型和Ⅲ型膠原沉積,為纖維化機制提供了有力的論據。膠原也可能是誘發關節囊攣縮的重要物質。炎性因子表達水平的改變可能與炎性改變發展為纖維化相關[20]。凍結肩患者常常表現出疼痛癥狀先于肩關節活動受限出現,由此可推測在病程早期局部先出現炎癥反應,而炎性細胞所釋放的細胞因子誘導了成纖維細胞的聚集和增殖,導致纖維化的發生。凍結肩的發生發展與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及其受體的表達有關[21-22],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MMPs)也參與了疾病的轉歸過程[23],可考慮應用TGF-β抑制劑[24-26]或MMPs合成抑制劑[23,27]來阻斷凍結肩的發生發展。
3.3 神經源性炎癥機制
凍結肩患者的疼痛機制目前還未明確。凍結肩患者的疼痛可能與降鈣素基因(CGRP)、P物質(Substance P,SP)、蛋白基因產物9.5(PGP9.5)和生長相關蛋白43(GAP43)等的表達上調相關[23]。PGP9.5和GAP43在凍結肩患者的肩關節囊組織中表達增高,提示肩關節囊組織中新生神經纖維增加,局部神經纖維增多[28]。PGP9.5表達增高提示局部神經纖維增多,GAP43在損傷神經及新生神經周圍的表達增高,新生的外周神經纖維增多的同時多引起機體致敏化,從而導致疼痛[29-32]。
3.4 內分泌機制
關節內及周圍組織中存在性激素受體,性激素水平異常可以引起骨關節病[33]。性激素水平異常可能與凍結肩存在相關性。凍結肩伴發糖尿病者治療效果多不佳,預后相對較差。2型糖尿病患者中凍結肩的患病率達29%,在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中更是高達36%[4],而凍結肩的存在也多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多種糖尿病并發癥[34]。糖尿病患者長期代謝紊亂,導致血管條件變差[35-37],使肩關節因低灌注造成組織缺氧損傷,導致肌肉、關節等營養不良[38],誘發疼痛、肌肉萎縮[39],進而可導致凍結肩。同時,糖尿病性血管病變可導致關節面、關節囊破壞和骨質病變等[40],誘發凍結肩。長期高果糖飲食喂養大鼠在出現類似2型糖尿病表現的同時,雙側盂肱關節活動范圍也均會下降,其中對外展90°位旋轉活動影響較大,與凍結肩臨床表現相符[41]。
4 發病機制對臨床的指導
炎癥反應機制學說,認為肩關節周圍組織,尤以肩峰下滑囊、肩袖間隙的炎性改變是凍結肩發病的主要特征。故患者多以肩關節前方疼痛為主訴,查體可見廣泛的壓痛點。治療上,可選取皮質類固醇激素關節腔注射,以迅速減輕局部炎癥,消除疼痛。口服類固醇激素雖然能夠短期改善癥狀,但部分患者停藥后反彈,故對疼痛嚴重的患者,推薦使用強的松,并采用遞減給藥方案[42-43]纖維化機制學說,認為本病以喙肱韌帶明顯增厚、肩袖間隙關節囊增厚為主要特征。病理檢查發現喙肱韌帶纖維化改變。
纖維化機制學說,闡明了患者肩關節活動受限,尤其是外展外旋受限的機制。治上,應注重松解組織粘連,可配合針刀、關節鏡、麻醉下手法松解等療法,改善關節活動度。
神經源性炎癥機制學說,認為CGRP、P物質、PGP9.5和GAP43表達上調,引起、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從而導致疼痛。此類患者往往疼痛劇烈,嚴重者靜息疼痛、因疼痛徹夜難眠。治療上,應注重消除炎癥、鎮痛、提高生活質量,可優先選擇神經阻滯。
內分泌機制學說,認為凍結肩的發生與激素水平關系密切。故凍結肩患者應當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尤其關注其激素水平及與內分泌相關的代謝指標水平。尤其重視對常見內分泌慢性疾病病史的采集,如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等。本類患者在給予對癥處理的基礎上,對其內分泌基礎疾病的治療十分重要。
各機制之間是互相促進,而不是相互獨立,他們共同促進了凍結肩的發生發展。急性期以炎性反應為主,因此早期患者疼痛劇烈,疼痛刺激傳入后感覺神經纖維軸突釋放神經肽增多,進一步加重了炎性疼痛,患者因疼痛劇烈,患側肩關節活動減少,繼而發生肩關節囊外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囊增厚,最終關節活動度喪失。
5 小結
綜上,凍結肩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治療方面尚未形成完全統一的治療方案。臨床上,醫師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以達到迅速止痛,恢復患肩功能的目的。針灸、理療、推拿手法等治療方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加強鎮痛的效果,對消除局部炎癥因子有積極作用;行針刀及軟組織松解術治療后的患者,應當在醫師指導下,積極行肩關節功能鍛煉,防止粘連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 Duplay S.De la periarthrite scapulohumerale[J]. Rev Frat D Trav De Med,1896,53:226.
[2] Codman E A.The shoulder:rupture of the supraspinatus tendon and other lesions in or about the subacromial bursa[M].Boston,MA:Thomas Todd and Co,1934:216-224.
[3] Neviaser T.Adhesive capsulitis [J]. Orthop Clin North Am,1987,18(3):439-443.
[4] 陳疾忤,陳世益.肩周炎研究進展 [J]. 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5(2):94-96.
[5] Sheridan MA,Hannafin JA.Upper extremity:emphasis on frozen shoulder [J]. Orthop Clin North Am,2006,37(4):531-539.
[6] Brue S,Valentin A,Forssblad M,et al.Idiopathic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a review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15(8):1048-1054.
[7] Zuckerman JD,Cuomo F.The shoulder:a balance of mobility and stability [J].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edic Surgery,1993:253-267.
[8] Tighe CB,Oakley WS.The prevalence of a diabetic condition and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 [J]. South Med J,2008,101(6):591-595.
[9] Dias R,Cutts S,Massoud S.Frozen shoulder [J]. BMJ,2005, 331(7530):1453-1456.
[10] Depalm A.The classic. Loss of scapulohumeral motion (frozen shoulder).[J]. Ann Surg,1952,135:193-204.
[11] Lho YM,Ha E,Cho CH,et al.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overexpressed in the subacromial bursa of frozen shoulder[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2,5(10):11-13.
[12] Hand GC,Athanasou NA,Matthews T,et al.The pathology of frozen shoulder [J]. J Bone Joint Surg Br,2007,89(7):928-932.
[13] Bunker TD,Anthony PP.The pathology of frozen shoulder. A Dupuytren-like disease [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5,77(5):677-683.
[14] Mengiardi B,Pfirrmann CW,Gerber C,et al.Frozen shoulder: MR arthrographic findings [J]. Radiology,2004,233(2):486-492.
[15] Vinson EN,Major N M,Higgins L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ly proven rotator interval lesions[J].Skeletal Radiol,2007,36(5):405-410.
[16] Homsi C,Bordalo-Rodrigues M,Da SJ,et al.Ultrasound in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is assessment of the coracohumeral ligament a valuable diagnostic tool?[J].Skeletal Radiol,2006,35(9):673-678.
[17] Ha'Eri GB,Maitland A.Arthroscopic findings in the frozen shoulder [J]. J Rheumatol,1981,8(1):149-152.
[18] Wiley AM.Arthroscopic appearance of frozen shoulder [J]. Arthroscopy,1991,7(2):138-143.
[19] Kilian O,Kriegsmann J,Berghauser K,et al.[The frozen shoulder. Arthroscopy, histological finding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ing] [J]. Chirurg,2001, 72(11):1303-1308.
[20] Kabbabe B,Ramkumar S,Richardson M.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athology of frozen shoulder [J]. Int J Shoulder Surg,2010,4(3):75-78.
[21] Rodeo SA,Hannafin JA,Tom J,et al.Immunolocalization of cyt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 [J]. J Orthop Res,1997,15(3):427-436.
[22] 李宏云,世益,翟偉韜,等.凍結肩患者關節囊組織中TGF-β和MMPs表達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5(11):1363-1366.
[23] Jost B,Koch PP,Gerber C.Anatomy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rotator interval [J]. J Shoulder Elbow Surg,9(4):336-341.
[24] Schnaper HW,Hayashida T,Hubchak SC,et al.TGF-beta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mesangial cell fibrogenesis [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3,284(2):F243-F252.
[25] Border WA,Yamamoto T,Noble N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J]. Diabetes Metab Rev,1996,12(4):309-339.
[26] Iwano M,Plieth D,Danoff TM,et al.Evidence that fibroblasts derive from epithelium during tissue fibrosis [J]. J Clin Invest,2002,110(3):341-350.
[27] Nelson AR, Fingleton B, Rothenberg M L,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biologic activit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J Clin Oncol,2000,18(5):1135-1149.
[28] Hagiwara Y,Ando A,Onoda Y,et al.Coexistence of fibrotic and chondrogenic process in the capsule of idiopathic frozen shoulders [J].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12, 20(3):241-249.
[29] Bolden DA,Sternini C,Kruger L.GAP-43 mRNA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mRNA expression in sensory neurons are increased following sympathectomy [J]. Brain Res Bull,1997,42(1):39-50.
[30] Mayer DJ,Mao J,Holt J,et al.Cellular 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morphine tolerance,and their interaction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14):7731-7736.
[31] Ceyhan GO,Bergmann F,Kadihasanoglu M,et al.Pancreatic neuropathy and neuropathic pain-a comprehensive pathomorphological study of 546 cases [J]. Gastroenterology,2009,136(1):177-186.
[32] Di Sebastiano P,Fink T,Weihe E,et al.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and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expression correlate with pain in chronic pancreatitis [J]. Gastroenterology,1997,112(5):1648-1655.
[33] Choy EH,Corkill MM,Gibson T,et al.Isolated ACTH deficiency presenting with bilateral frozen shoulder [J]. Br J Rheumatol,1991,30(3):226-227.
[34] Balci N,Balci MK,Tüzüner S.Shoulder adhesive capsulitis and shoulder range of motion in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association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 [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1,13(3):135-140.
[35] 張國華,張訓.尿毒癥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 [J]. 中華內科雜志,2000(11):60-62.
[36] 李慎軍,張忠輝.糖尿病腎病基底膜成分的改變 [J]. 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0(3):132-135.
[37] 梁宏偉,白原.糖尿病骨關節病臨床討論 [J]. 實用糖尿病雜志,2009(3):25.
[38] 吳秀英,綦玉琴,劉淑芳,等.康復治療對老年糖尿病并發肩周炎病人代謝控制的影響 [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4(3):219-221.
[39] 張宏,白景文,于德民,等.糖尿病性肌病的超微病理結構及可能機理 [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6):7-10.
[40] 紀曉華.糖尿病對肩周炎成因影響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
[41] 劉玉雷,敖英芳,崔國慶,等.糖尿病大鼠盂肱關節活動度變化的測量研究 [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3):293-296.
[42] Buchbinder R,Green S,Youd JM,et al.Oral steroids for adhesive capsuliti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 (4):D6189.
自發性氣胸一般由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肺癌等原發病引起,在某些誘因作用下如突然用力、大笑、劇咳、憋氣等,導致肺大泡內壓突增而破裂,使氣體進入胸膜腔形成自發性氣胸。這是呼吸系統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它起病急,病情變化快,以突然出現癥狀而急診就醫。患者及其家屬處于應激狀態,一般相關知識缺失,所以護士及時地實施全面細致科學準確的護理是十分必要的。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現簡談幾點自發性氣胸的護理體會:
1心理護理
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恐懼、消沉、抑郁等是病人常出現的心理反應。當病人出現如胸悶、呼吸困難、心悸、面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增高以及心律不齊甚至更嚴重的情況時,無論病情發生怎樣的變化,護士都要表現鎮定不慌張,給病人以信賴和希望,使病人心態盡量平和放松,暗示病人危機很快過去,更好的配合醫護的搶救和治療;護士要深入病房,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在各方面關心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多與病人交談,語言要輕柔簡單明了,告知病人和家屬有關病情及檢查治療方案;有意識的讓即將康復出院的患者出現在病人床前,給病人以積極的影響,減輕其焦慮、煩躁不安和恐懼程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反復發生自發性氣胸的病人一般都比較消沉、抑郁、悲觀,甚至有自殺傾向,護士除做好上述護理外,還要做好應急預案,加強防護,同時要做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給病人更多的關懷愛護鼓勵和體貼,讓病人享受更多的親情,更好的配合醫生護士的治療和護理;對于需要手術的病人,做好術前宣教,說明手術的必要性,消除病人緊張焦慮和恐懼,讓他們以穩定、樂觀的情緒對待疾病,對于個別家庭特困病人,安慰好病人,開通綠色通道,以治病救人為目標積極治療疾病,待病情穩定后再聯系解決住院費用問題。
2一般護理
病室:一定要舒適安靜,空氣新鮮,光線柔和,盡量在21:30時左右熄燈,以保證病人睡眠和休息。溫度及濕度要適宜,溫度在18-20℃之間,濕度在50-70%;少量氣胸患者,告知病人限制活動,臥床休息,氣體逐漸被吸收后逐漸增加活動。如果有明顯的呼吸困難或胸痛,立即給予半坐臥位,吸氧,必要時給予排氣治療以減輕癥狀。病情嚴重時立即報告醫生,必要時采取手術治療。飲食應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蔬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常規給予潤腸劑,減少排便用力引起胸腹腔內壓升高,延誤傷口愈合。病情嚴重的、身體消耗嚴重的和老年病人要加強皮膚觀察做好皮膚護理,防止壓瘡發生。如果病人伴有結核、肝炎等傳染病,要按相關消毒隔離措施進行空氣、床鋪、排泄物、引流液的處理和隔離,同時護士要做好個人防護。
3排氣的護理
少量胸腔內積氣一般2-4周內被吸收。無需特別處理。氣體較多者可抽氣治療,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防止胸腔和進針處皮膚感染。抽氣后觀察48小時至72小時,如未見好轉。行胸腔閉式引流。排除胸管堵塞脫離扭折等因素,無氣體引出時應夾管觀察1-2日,無不適,可拔管停止引流。
3.1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①術前心理護理:插管前,應對患者和家屬作好解釋工作,說明插管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消除其顧慮和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合作和家屬支持配合,做好知情同意書的簽字。②預防胸腔感染:護士要認真定時巡視病人,詢問病人感受,傾聽病人主訴,觀察引流瓶中液體的顏色、性狀、并發液氣胸時應記錄引流量。每日更換引流瓶,或用滅菌的生理鹽水沖洗更換引流瓶液體。水封瓶置于患側床以下,低于患者胸部40-60cm,防止水封瓶中液體逆流入胸腔。更換引流瓶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手術傷口處每日更換敷料,按醫囑定時足量給予抗生素。③保持引流管通暢:隨時觀察水封瓶中水封管排氣情況,保持水柱隨呼吸上下波動。胸腔內氣體多,壓力高時,水封管內連續冒大量氣體;胸腔內氣體少,壓力小時,水封管氣泡排出少或咳嗽時才會有氣泡排出,這表示引流管通暢。必須保證引流水封管在液平面以下1-2cm,若水封管插入水內過深則氣體要克服較大阻力才能排出,過淺則易使水封管露出水面使氣體進入胸腔。所以要嚴防引流瓶傾倒,一般我們采取把引流瓶固定在床下某個位置。術后初期應該30-60分鐘向水封瓶方向擠壓引流管一次,這樣既可以促進引流也可以防止引流管堵塞。如果出現堵塞,護士應該立即通知醫生處理。④保持舒適的,積極預防并發癥:如無禁忌癥多取半坐臥位,鼓勵指導病人適當活動,囑患者作深呼吸運動,咳嗽(避免劇烈咳嗽),以加速胸腔內氣體排出。認真觀察插管周圍皮下有無氣腫發生。建議護士巡視病人時要經常觸診引流管周圍皮膚是否正常,認真聽取病人主訴,如果皮下出現握雪樣感覺,要馬上報告醫生處置。對于引流時間較長的患者,護士往往不能指導患者正確及時的活動患側肩部,致使不少患者出現肩周炎的一系列癥狀。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并協助可以適當運動的部分病人下床活動,告知沒有禁忌癥的患者適度活動肩關節,避免大幅度過分用力的運動,以患者無不適感為佳。活動要循序漸進,防止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對于引流時間較長的患者,護士要指導患者及時正確的活動患側肩部,以避免患者出現肩周炎的一系列癥狀。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并協助可以適當運動的部分病人下床活動,告知沒有禁忌癥的患者適度活動肩關節,避免大幅度過分伸展用力的運動,以患者無不適感為佳。活動要循序漸進,防止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⑤拔管:如水封管末端連續無氣泡排出,提示肺已復張。經X線證實后,可以先夾閉引流管管,觀察24小時以上,無不適可以拔除插管。拔管后觀察患者有無胸悶等不適,發現異常報告醫生。
三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因腰痛住醫院期間,我體驗了一次集體“把脈”――正確的術語是“多學科綜合評估”。這是運城市中心醫院老年病科的一個新課題,在全省屬首創。感受多多,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也許對多病在身的老年人會有一些幫助。
我是接受綜合評估的第33位患者。在住院部五樓北區示教室,參加者有科主任常念歡與我的主治醫生、課題負責醫生和其他幾位值班醫護人員,還有營養科、康復科、藥劑科和醫學心理科的四位醫生。當我病史中涉及到的兩個科室的醫生也匆匆趕來時,我真的意外而驚喜。主治大夫主訴了我這次入院的病情和用藥情況,大家傳看了我的病歷。在此之前,護士還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讓我按照綜合評估的各個項目,回答規定問題或做動作。比如,測試記憶力的三個詞,跟著護士來回顛倒著說;比如,檢驗肢體靈活性的直線走步。還有反應程度、快速思考的問題等等,有趣,新鮮,細想又頗具科學性。
評估開始。營養科醫生詢問了我的飲食習慣后說:“您的生活很規律,但長期吃素會導致動物蛋白攝入不足,可以加點瘦肉或魚類,牛奶最好每天喝。水果蔬菜您繼續維持現在的量,品種還可以多一些。”看來,我不想長期服用降脂藥而選擇吃素并不是最佳方案。以前醫生就說過,如果改變飲食或者加大運動量都無法使血脂降下來,就是原發性高脂血癥或者自身代謝有了問題,就得堅持服藥。可是我都沒有重視。
康復科醫生指導我怎樣緩解長期伏案導致的職業病帶來的疼痛,對頸椎、腰椎如何保護,做什么樣的運動才能既不讓身體器官受傷又能起到健身作用。甚至對看電視、讀書的姿勢也作了指導,還建議我用護腰和注意保暖。從檢查結果看,此次腰疼并非腰椎老毛病復發,而是要考慮勞累和受寒的因素。看到病史中曾經有關心臟的問題,醫生又多說了幾句。
藥劑科醫生仔細問了服藥的時間和劑量,尤其對我的間斷性服藥提出她的看法。關于阿司匹林和降脂藥,什么情況下怎么用藥,尤其是需要空腹的抗凝血藥物正確服用很關鍵。常主任還就國際上至今仍爭論不休的幾個問題解釋給我聽,并說醫學發展得很快,有些理論過幾年就會被新的理論所替代。
心理科醫生說,對我這樣敏感的患者,一有癥狀必然會焦慮,而焦慮也會加重癥狀。忽略它,轉移注意力,相信檢查結果,不要多想。對我長期睡眠靠吃藥,醫生們紛紛提出各種辦法,都被我一一否定。因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問題,似乎別人的方法對我都不起作用,吃藥就吃藥吧,總比一宿一宿睡不著想跳樓好。心理科醫生又說,你下午不敢喝茶,晚八點就關掉手機,又不看電視劇,這都暗示自己要準時入眠,而恰恰是這種暗示會造成你的不能入眠。這種說法讓我一驚,細細一想,似乎很有道理。現在不小的人群都在為睡眠焦慮,自然睡眠,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年月是那么的順其自然,而在當今卻越變越復雜。看看電視或網絡里鋪天蓋地的助睡眠藥物,就知道這個人群是多么龐大。
腎內科和泌尿外科的兩位醫生分析了我以往舊病復發的時間和癥狀,對我懷疑自己會出現的疾病,講述了惡化的癥狀和不可能性。他們很專業的分析和排除讓我的顧慮在剎那間消解,并對自己的身體恢復了信心。他們很忙,提前離開時又叮囑我再復發時尋找病因很重要,找到原因就會預防疾病的復發。還有不要久坐,工作間隙一定起來走一走。勤喝水不憋尿,感覺不舒服就及時吃藥,不要等癥狀嚴重才來看醫生。看著他們匆匆的背影,那一刻內心涌上一股暖意。
按照醫生們的建議,出院后我很快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鍛煉,對綜合評估也產生了興趣。據了解,老年病科開展這個課題以來,有30多位老年病人接受了評估。有位67歲的男性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但他平時活動量大,降糖藥服用又不規律,時服時停,導致血糖一直忽高忽低。通過評估時專家的耐心講解,他認識到規律服藥的重要性和飲食控制以及鍛煉的適度,很好地控制了血糖。
還有一位73歲的男性患者,得過腦梗,并有高血壓、慢性胃炎和肩周炎。若在以往,他需要去看神經外科、消化內科和骨科,多學科團隊的醫生們幫他解決了問題。尤其是他心眼小,遇事就緊張,更是對病情不利。心理醫生的疏導和出院后的隨訪電話,都讓他的治療有了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 四肢關節;周圍骨折;康復
現代骨科奠基人之一Robert Jones爵士早在1921年說過“功能是矯形外科醫師的目的,他的專業是了解并運用最好的方法去獲得功能,手法或手術是治療的開端,最卓越的功績只能從它功能上的成功來衡量”[1]。
骨折,特別是關節周圍骨折,經過外固定或切開內固定術后,常發生關節內活動障礙,尤以骨折愈合延遲或形成骨不連接,經過長期外固定者更為嚴重,甚至關節僵硬,造成嚴重病殘或病廢。其原因主要是關節內粘連與關節外肌肉肌腱粘連與攣縮。因此,關節周圍骨折及損傷后選擇好的治療方法及康復手段,是骨科一項重要的探索內容。回顧我院骨科2005年8月~2008年3月收治不同程度四肢關節周圍骨折患者78例,經相應治療及功能康復鍛煉,關節功能康復療效滿意。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齡16~65歲,平均年齡38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4例,摔傷15例,壓砸傷6例,擊打傷3例;股骨遠端骨折14例,髕骨骨折3例,脛骨平臺骨折16例,橈骨遠端骨折10例,肱骨髁上骨折7例,肱骨髁間骨折5例,踝關節內骨折7例,跗骨骨折10例;其中多發性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17例,開放粉碎性骨折4例。
2四肢關節周圍骨折后功能康復措施
2.1固定期間的鍛煉固定期間的鍛煉包括早期康復與中期康復,早期是指傷后或手術后3周或6周之內,視骨折的嚴重程度及部位而異。此期中主要創傷病理改變為軟組織的腫脹及軟組織愈合,因創傷疼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痙攣,活動關節的杠桿不穩,以及外固定的限制,妨礙了受傷關節或傷肢關節的活動[2]。此期的有效鍛煉是抬高患肢、消腫,肢體末端關節的主被動活動,以及患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的目的是消除疼痛,防止或減輕肌肉萎縮及炎性反應,保持肌張力,利于關節功能康復,此期可適當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如扶他林片劑、雙氯氛酸鈉栓劑等。固定當天疼痛減輕后或手術即日麻醉反應消失后即可進行康復鍛煉。特別是早期伸屈關節的肌肉有效等長收縮鍛煉,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力早期康復的手段。中期是指自傷后3~6周至8~10周左右,軟組織已愈合但發生粘連,骨折有的已經愈合,有的尚未愈合還有外固定,經固定的關節其關節囊、韌帶等粘連或攣縮,肢體肌肉明顯萎縮,力量減弱但尚未攣縮。此期康復鍛煉的目的是恢復肌力及活動關節。其觀察護理要點:熟悉病情,了解內固定器性能,觀察主要關節動力肌肉有無萎縮,內外固定物是否牢固,有無石膏、夾板及牽引壓迫并發癥;做好生活護理及心理疏導;制定關節功能康復計劃及目標,組織實施、評定療效[3]。
1)行堅強內固定的骨折,例如股骨干骨折行絞鎖髓內針固定、小腿或肱骨干骨折行髓內針或加壓鋼板固定、髕骨骨折行改良張力帶鋼絲固定或聚髕器固定、股骨頸或粗隆間骨折行強力內固定之后等,于手術創傷疼痛緩解之后,即可開始練習關節活動,由10°~20°活動范圍開始,逐漸加大。在骨折愈合之前,關節活動范圍多可接近正常,有的已達正常,是最快的恢復功能的方法。以屈膝肌的鍛煉方法為例:仰臥,患肢下放軟枕,大腿后群肌收縮,足跟向下壓,先輕壓再逐漸加大壓力,然后再減輕壓力,即輕重輕,反復訓練,20次/組,每日3~4組。
2)關節伸肌的鍛煉:如肘關節,仰臥,將上肢放枕上,收緊肱三頭肌,使肘部向下壓,輕重輕,反復訓練,20次/組,每日3~4組。膝關節伸肌鍛煉同肘關節。對于腕關節、踝關節等遠端關節,CPM機的正確運用是非常有效、安全的鍛煉措施。
3)受損關節以外的肌肉關節運動:踝、趾、腕、指關節屈伸防小腿、前臂前后肌群的萎縮,也是長期臥床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經常抬臀防壓瘡;上肢支撐軀體或借助拉環抬起上身,練深呼吸等預防其他部位肌肉的萎縮、關節僵硬及呼吸道并發癥。
4)CPM運用CPM即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臨床應用效果表明,CPM對骨科病人的創傷和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使越來越多的人接受CPM理論。無外固定者、關節軟骨損傷切除術后、關節松解術后,可早期行CPM訓練,痛苦小、消腫快,是防治關節疾病,促進關節軟骨再生和修復,避免關節軟骨僵硬、粘連致活動度受限的良好方法,使損傷的關節迅速愈合。CPM訓練實施方法,可根據病情調節不同的活動范圍、運動速度、持續時間,以關節活動在無痛范圍內運動為原則。一般術后早期CPM應用宜緩慢、小范圍、長時間持續被動活動關節;恢復以后和炎癥緩解以后,可酌情增大關節活動范圍,縮短持續時間,加快運動速度,直至過渡到主動訓練[1]。①CPM運動角度:開始角度控制在20°~30°,逐漸加大角度,2周后在CPM機上活動范圍伸達0°,屈達100°~120°。②速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③CPM持續時間:一般術后1~3 d開始,持續時間2~4周,術后第1周,宜24 h連續進行,儀器工作1~2 h后停10 min;以后根據情況縮短為每日持續12、8、4 h或2次/d,每次1~2 h。
2.2外固定解除后的鍛煉此期骨折已愈合并除去外固定,主要病理改變是關節內、外軟組織粘連,韌帶攣縮,肌肉萎縮與攣縮。此期康復的目的是獲得正常關節活動范圍,逐漸獲得最大肌力,并能提高耐力,強度以患者每次不感到過度的疲勞和損傷為宜。
2.2.1肌力的鍛煉經過早、中期鍛煉,肌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骨折愈合后,肌力達Ⅲ級者,增強肌力的措施主要是在抗阻力下進行鍛煉,從最簡單的上肢提重物、下肢提沙袋等開始,到各種機械性物理治療如劃船、蹬車以及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的太極拳運動。以膝關節屈曲鍛煉為例。①足沿墻下滑訓練:患者于墻垂直仰臥,屈髖90°,足底墊毛巾放在墻上,在重力作用下足緩緩下滑,患膝被動屈曲,至有牽張感為止。可雙叉,健足在上,將患足下推,也可將健足置患足下支托患足,下滑到一定程度將其托起。②仰臥,健足前交叉,將患側足輕輕向臀部拉近,至有牽張感為止。③俯臥,健踝前交叉,將患側足輕輕向臀部拉近。④股四頭肌牽張訓練:健腿站立,伸直軀干,屈患膝同側手握患側足,并輕輕向臀部提拉,增加股四頭肌柔軟度使髖關節能屈曲達0°,膝關節能屈曲達135°。
2.2.2關節活動鍛煉①主動鍛煉關節活動,對不同的關節,練習活動的范圍有所不同,髖關節以伸、屈為主,也要練習內收外展與內外旋轉,直到能盤腿坐立;膝關節主要為伸屈活動,應先練伸直,以便能穩定站立;踝關節則以90°位為主,有足下垂首先練到此位,再練背屈與跖屈;上肢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大,練習的重點是外展與上舉;肘關節以伸屈為重點,但屈曲比伸直對日常生活更為重要;腕關節背屈為功能位,首先練習達到此位;前臂的旋轉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要采取各種鍛煉方法達到。應定期測量關節活動的范圍,客觀記錄。②被動鍛煉關節活動,此處所指是自身控制的被動活動。例如:膝關節屈曲障礙,自身被動活動的方法有:坐于床上屈膝,病人雙手合抱住小腿前面中下部,以雙臂的拉力將膝關節被動屈曲;另一方法站立于床頭,雙手握住床欄,屈膝下蹲,以自己軀干的重量向下壓,被動屈曲膝關節。上肢鍛煉例如手握單杠,以自身重量下墜,被動使肩外展及上舉。曲肘練習可將前臂置于桌面或墻壁上,以身體上半的壓力,向前向下壓迫,使肘關節被動屈曲。③主動控制下有節律地主動被動交替活動練習。此種方法主要用于膝關節屈曲與肘關節伸直。此種鍛煉方法的先決條件是肌力達Ⅳ級以上,關節有一定活動度,有一定耐力,能控制不使重量被動加于關節以致受傷。
2.3理療理療主要有電療、光療、磁療、熱療、冷療、水療,以及超聲波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最常用的理療方法是電療法和光療法。電療法:低頻電療法對感覺及運動神經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常用于治療肌肉廢用性萎縮、軟組織粘連、血液循環障礙等。中頻電療法常用于治療各類瘢痕,促進瘢痕軟化、吸收。其中干擾電療法還用于各種軟組織損傷、肩周炎、關節痛、肌肉痛、神經痛等。光療法:是利用人工光線,如紅外線、紫外線、可見光、激光等,防治疾病和促進機體康復。其中,紅外線可改善局部血循環,促進炎癥消散,加速傷口愈合,減輕術后粘連,軟化瘢痕等。激光療法根據不同的激光種類,可以用于改善局部血循環、止痛、軟化瘢痕、減少關節粘連等[1]。
2.4中藥熏洗方法如下:取紅花6 g、桃仁12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三棱9 g、莪術9 g、牛膝9 g、蘇木12 g、獨活9 g,加水2 500 mL,煮沸5 min后,將藥汁倒入盆中,加入白醋200 g,將損傷關節置于藥液上方熏蒸,待水溫降至肢體能放入時,即將受損關節浸入。每日1劑,每日熏洗2~3次,每次約30 min。熏洗第1次后藥液留置,第2次將藥渣倒入藥液中再次煮沸后,再將藥液倒入盆中即可熏洗,同理行第3次熏洗。熏洗過程中必須加強關節的屈伸活動。熏洗過后多會有關節較松的感覺,此時加強關節活動,往往能明顯增加活動度,而幾個小時后關節又漸僵硬,因此為鞏固療效必須經常活動。
3功能康復鍛煉的注意事項
1)詳細評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文化程度等,向病人反復講解康復鍛煉的目的,具體措施,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2)康復鍛煉必須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以主動為主,被動為輔為原則。
3)康復鍛煉運動量以由小到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為原則。
4)康復鍛煉應高度重視,嚴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穩定的活動,指導病人先練健肢,能正確掌握方法后再練患肢,確保安全及療效,避免損傷。如股骨下1/3骨折的下肢內收活動及脛腓骨骨折后小腿內、外旋活動。又如髕骨骨折有暴力直接致傷,也可能由股四頭肌強烈收縮牽拉所致。在治療中均需固定膝關節,不能過早地收縮股四頭肌,難免出現膝關節僵硬,解除固定后應嚴格制定膝關節康復計劃并實施。主動與被動結合,同時配以中草藥熏洗,舒筋活血,促進關節功能康復。
5)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生理功能為主,如下肢主要是負重,步行能力,上肢主要是握持捏拿等精細動作。
6)任何鍛煉都不應引起劇痛,有時有輕微的疼痛,但停止活動后疼痛應消失。
7)鍛煉不應讓患者感到過度疲勞,不能在骨折部位發生疼痛;如運動后劇痛,局部浮腫,提示運動過量。
8)鍛煉應制定個體化計劃和措施,并實施后檢查,多與醫生溝通,確保醫護觀點、措施一致;詳細指導、檢查,動作是否正確,有無不良反應,功能康復有無進展等,隨時評估并記錄。
4結果
78例患者按國際通用評分標準[4-5],經6~25個月,平均18個月的隨訪,優64例,約占82.1%;良8例,約占10.3%;可4例,約占5.1%;差2例,約占2.6%。總優良率占92.3%。
5討論
四肢關節周圍骨折關鍵在于術后關節的穩定性和最大限度的關節功能恢復。 上下肢的損傷:如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間骨折、肱骨小頭骨折、尺骨鷹咀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尺橈骨遠端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股骨髁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膝半月板及韌帶損傷、踝關節骨折等,多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受累關節。若固定時間過長,固定期間未進行有效的鍛煉,拆除外固定后鍛煉不充分,必致關節僵硬[6-7]。治療是用于逆轉原始的疾病程序,而康復護理則集中于功能鍛煉與恢復。它的宗旨是減少和防止殘疾的發生。有效的康復手段是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的關鍵,心理護理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康復的療效[3]。功能恢復優劣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工作中應醫護密切配合,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心理給予有效的心理康復,特別是早期多數病人怕痛和怕影響傷口愈合而不敢活動,通過耐心的解釋,患者全部積極配合。
早期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持關節軟骨面的生理機能,因為關節軟骨營養依賴滑液運送,同時還要受到壓力才能吸收,以減少關節積液,促進消腫,防止粘連,促進關節功能康復[2]。早活動、早下床能增強病人的信心和自理生活能力。恢復期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粘連、促進骨折愈合。醫護人員協助、指導康復鍛煉,加深了醫護患間的關系,而良好的醫護患關系有積極促進康復的作用[8]。
早期CPM鍛煉加強了關節諸肌群的收縮,增加動力肌對關節的穩定作用,改善了關節伸屈活動范圍,防止了靜脈血栓形成。
鍛煉應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影響下一次鍛煉為主。根據患者的運動能力、損傷程度、骨折部位和類型、年齡及身體素質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法及運動量[3],按要達到的目標來設計運動處方。根據個體化鍛煉的情況積極、科學地進行有效指導,講清原理,先易后難,循序漸進,隨時修訂康復護理措施及運動處方,達到設定的目標,讓患者最大限度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
[2]付偉標.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手術治療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06,12(4):360.
[3]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5-87.
[4]劉志雄.骨科常用診斷分類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75.
[5]王棟梁,周之德,姜其為,等.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與術后功能評估[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8,13(6):323.
[6]戰民慶,高振湖,牟寧科,等.股骨髁支持鋼板治療股骨髁上A1型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4):1103-1104.
[7]張弛,姚振均,陳崢嶸.三頭肌劈開和尺骨鷹嘴截骨入路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