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流產業集群;區域競爭力;資源協同;產業協同;競爭協同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184-02
一、區域競爭力的三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
區域競爭力是指區域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或市場的能力,或者說是一個區域在更大區域中相對于其他同類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區域競爭力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主導競爭力,基礎競爭力是由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設施、科技等基礎性要素產生的競爭力;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亦即區域的產業競爭力,是指區域內的產業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及其發展潛力強弱的程度;區域主導競爭力是指區域經濟輻射與聚集能力的大小。
在區域競爭力的三個層次中,基礎競爭力是其他競爭力的前提條件,沒有基礎競爭力的要素,其他競爭力都無從談起,任何產業沒有基礎設施溝不可能形成,區域的聚集力和輻射力也只有在趨于基本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獲得。
二、物流產業集群及其競爭優勢分析
(一)物流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物流產業集群(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是指以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眾多相關企業與機構,基于引致需求、資源整合、彈性專精、專業化分工、集體學習等因素的驅動,按照專業化、規模化的原則共享物流基礎設施,組織物流活動,為物流服務需求方提供更加優質的綜合物流服務,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形成以地理空間集聚為外在表現、以競爭―合作關系為本質特征的社會經濟網絡。
物流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第一,基于物流需求的“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產業發展依賴特征;第二,基于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依附”與“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位依賴性;第三,基于現代物流業的“第三產業”的產業屬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需求集聚特征;第四,基于物流產品差別化特征,物流產業集群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特征。
(二)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物流產業集群具有強烈的地理集聚特征,物流企業間具有空間接近性,有利于集群內物流企業間共享知識溢出效應。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共享優勢
物流企業集聚后獲得一個突出效益源自于對區域內信息資源的共享,完善的信息平臺是現代物流業發展最關鍵的要素之一。集聚區域內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重要物質基礎正是源自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憑借該共享平臺,區域內的物流企業不僅可以統一協作機制、共享政策法律支持、行業調控以及運行監督,而且使在不同的業務流程上擁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通過共享的物流數據信息資源,可以將具有不同競爭優勢的業務集中于某一個企業,而將其他不屬于本企業核心業務的其他業務功能分包給區域內其他物流企業,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戰略聯盟。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集群區域內的物流企業可在較低的交易成本下獲取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
2.技術創新優勢
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創新資源不足是制約物流企業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物流產業集群中的物流企業通過結網形成創新網絡,可以基于功能互補性從多渠道、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互補性創新資源。而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溫床,物流產業集群內的物流企業由于地理接近、業務聯系緊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場上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群內的企業幾乎都會同步吸納、消化創新成果,物流企業通過這種快速學習和模仿來實現自身的更新和升級。
3.外部經濟優勢
物流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優勢來源于其外部性,包括外部規模和范圍經濟優勢等。規模的外部經濟優勢是指集群內物流企業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使企業生產成本處于或接近最低狀態,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優勢。范圍的外部經濟優勢是指在某一物流集聚區內,單個企業生產專業化而多個企業分工協作,形成各項成本的節約,產生物流行業的內部范圍經濟。
4.市場信用優勢
市場信用優勢是港口物流業集群的重要優勢,也是產業集群超越單個企業與市場的顯著表現之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集群內企業在銀行信貸中的信用優勢;二是集群內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用優勢;三是集群內企業與群外企業的信用優勢;四是集群內企業間的信用優勢。物流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較容易建立潛信用關系,并產生基于信任的競爭合作行為,而這正是集聚區內企業的信用優勢所在。
5.市場競爭優勢
競爭在地理上越集中,就越能顯示競爭的力量。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這種市場競爭優勢體現在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兩個方面。國內外的例證表明,聚集程度較高的產業,該產業的出口能力、國際競爭能力都較強。物流企業在某一個區域內集群后,其產業效率邊界變大,利用產業規模優勢可以幫助單個中小物流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競力。
三、物流產業集群對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效應
(一)物流產業集群的資源協同效應
1.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提高域外資源吸納能力和域內資源利用效率
任何區域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域外資源的流入可以克服區域產業發展的瓶頸、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現代物流比較發達的區域有著比較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如交通運輸設施、通信設施等),這會降低資源的轉移成本,增強對域外資源的吸納能力。作為“第三利潤源”,區域物流系統的完善也有助于企業生產制造流程和流通過程的優化,從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促進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域內資源的利用效率。
2.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區域物流技術進步
物流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個方面:物流硬技術是指組織實物流動所涉及的各種機械設備、運輸工具、倉儲建筑、場站設施,以及服務于物流的計算機、通訊網絡設備等;物流軟技術則是指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統而使用的系統工程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物流技術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技術,物流技術發展的特點是將各個物流環節的物流技術進行綜合、復合化,形成最優系統技術,這使得無力技術進步有著較顯著的擴散和關聯效應,對企業和區域的技術進步有著較高的促進效果。
3.物流產業集群將有效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物流基礎設施是現代物流業運作的平臺,區域物流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屬于區域基礎設施范疇的交通設施和倉儲、配送等設施,是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將隨著區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而逐漸完善。
(二)物流產業集群的產業協同效應
物流產業協同發展可以增強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
1.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
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不僅可以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還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農業對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更加適應居民日趨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夠促進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改變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的傳統儲運和銷售方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工業發展的貢獻
在工業方面,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是提高工業運行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供應鏈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工業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實現企業生產和經營流程的優化;促進傳統工業企業的升級改造,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快速地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當中。現代物流產業屬于服務業,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還可以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流通成本等中間需求成本,增加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簡介提高現代物流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物流產業協同對區域服務業發展的貢獻
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提高服務業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現代物流產業是傳統運輸、倉儲、通訊郵政、商業等產業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等產業的重組融合,是新型組織管理理念和先進信息技術共同促成的組織管理形式的創新,是現代經濟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其自身的發展能夠帶來服務業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同時,現代物流業對商業、金融業、保險業、旅游業等相關第三產業的關聯作用比較明顯。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使區域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三)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協同效應
區域主導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輻射力和聚集力等方面,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強區域的輻射和聚集功能,增強與其他區域分工協作的經濟關系,從而提升區域的主導競爭力。
從增強區域的輻射功能來說,物流體系越完善,就越能支持產品的對外運輸和對外流通。物流體系較完善的區域,往往也是商業體系比較完備的區域,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相當于流通體系的重塑過程,傳統的“生產企業―分銷商―零售商”的流通模式,逐步向“生產企業―零售商”的流通模式轉化,新型商業業態由此得以興起和發展,商業體系的逐步健全與完善會帶動區域輻射能力的增強。
區域域外輸出商品總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區域輻射能力的大小,域外輸出商品總額越大,說明區域輻射力越強。現代物流的發展也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從而導致域外市場上的輸出商品總額增加,最終體現為區域輻射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劉秉鐮.現代物流與區域競爭力之間的關聯機理[J].學習與探討,2006,(2):224-227.
[2]李蘭冰.物流產業集群的信任機制研究與政策啟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0):16-22.
[3]章建新.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物流產業集群功能[J].經濟問題,2007,(1):119-121.
[4]宣春霞,朱文濤.基于產業集群的港口物流企業競爭優勢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7,(1):39-41.
一、企業成長理論
1.概念界定。新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阿爾弗瑞德?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指出“一個企業的成長、壯大,以后也許停滯、衰朽。在其轉折點,存在著生命力與衰朽力之間的平衡或者均衡”。理解企業成長離不開“質”與“量”兩方面的改善與提高。即“企業成長”一是表現為“量”的增長,如企業的經營單位,產品種類,銷售收入,員工人數等“量”的“成長”;二是表現為“質”的改善。
2.企業成長理論。馬歇爾(1890)在堅持規模經濟決定企業成長觀點的同時,通過引入企業家生命有限性、外部經濟及壟斷企業避免競爭的困難性三個因素,協調了穩定的競爭均衡條件與古典的企業成長理論。斯蒂格勒(1975)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分析了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重新解釋了基于規模經濟利益的企業成長與穩定競爭均衡條件相容的原因,并認為規模擴大會帶來相關成本的節約。錢德勒和德魯克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體化和多角化是企業成長主要策略的觀點。
二、我國物流企業成長現狀
1.企業類型。就目前而言,國有大型物流企業是我國物流市場的中堅力量,總的來說,這些企業各方面實力都比較強,走在行業發展的前沿,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與大型物流企業相比,民營中小型物流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擁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且具備某一方面的特殊優勢,如運輸能力、信息網絡等,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國外大型物流企業的優勢在于理念、人才和技術上。著名的企業有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等。
2.成長環境。(1)市場環境。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物流市場總體規模持續擴張。具體而言:其一,2009年實現社會物流總額96.65萬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達87.41萬億元,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高達90.4%;其二,國內物流業增加值達2.31萬億元,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16.1%。其三,入世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直接帶動了進出口貨物的跨國界流動,反映出中國國際物流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張。(2)競爭環境。目前中國市場擁有50萬家左右的物流企業,外資企業只有700家左右,但擁有的市場份額卻高達8%。其中,外資在物流業的三個細分領域已經占據了短期內難以打破的壟斷地位,分別是國際快遞、航運物流、產業附屬物流業務,如汽車物流、特種鋼材物流等。短期來看,外資物流企業尚未給中國物流業帶來嚴重威脅。但已開始蠶食國內物流企業的網絡,例如跨國快遞公司已經著手開拓國內快遞市場。總之,外資物流企業在目前的競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但其市場份額仍較低。
3.成長障礙。首先,整體物流服務能力較弱。雖然傳統物流企業擁有很多優勢,但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主要表現為各網點、業務之間、企業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無法形成強大的網絡優勢。其次,業務上增值服務開發很少。一般而言,物流業發達的地區,增值服務收益在物流企業總收益中所占比例很高,這類業務種類很多,主要有包裝、分類等。但在我國,情況卻不相同。根據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物流企業增值服務的收益很低,它與物流信息服務的收益及物流相關財務服務的收益之和也僅占物流企業總收益的15%。最后,技術水平低及服務質量差。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已在國外先進的物流企業中廣泛應用,如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電子訂貨系統(EOS)等。在我國物流產業內,整體的信息技術能力同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
三、物流企業成長模式及其選擇
1.成長模式。創新型成長模式是企業把創新作為首要資源和根本發展手段,以不斷創新形成競爭優勢,最終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成長模式。國際化成長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背景下,國際化成長模式成為物流企業的一種新成長模式。一般而言,這種成長模式包括兩種方式,分別是外向型國際化(走出去)和內向型國際化(引進來),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合作型成長模式。一是產學研合作方式。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一方面可促進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上的支持。二是戰略聯盟。一般而言,戰略聯盟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將各自企業的優勢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聯盟競爭優勢,以實現聯盟共同利益的一種企業間合作關系。規模化成長模式。一般而言,規模化成長模式分為內源性型規模成長模式和外延型規模成長模式。內源性成長方式最顯著的特征是企業的再投資是通過其自身經營收益的積累,而不是其他外部投資主體。外源性成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企業的再投資主體來自于企業外部。補缺型成長模式。補缺型成長模式是指企業在市場中尋求“補缺基點”,通過市場補缺使自己獲得發展的成長模式,其前提是要依靠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和預測,獲取充分的需求信息,尋求“補缺基點”,選擇市場領導者認為工藝復雜、利潤不高而不愿做或不值得做的產品,將其“專業化、精細化、深入化、規模化”,這就是市場補缺的發展戰略。
2.影響物流企業成長模式的因素分析。(1)產業環境因素。企業成長模式的確定過程是以產業發展為背景的,不同的產業為產業內企業的成長提供不的同環境。產業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成長模式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產業環境是由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發展階段、產業內市場結構等構成,它們是影響企業成長模式選擇和形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不同企業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必然也會對產業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產業組織形態及空間。若干同行業或同業態的店鋪,共享規模效益的一種商業經營形式。(2)物流企業內部因素。影響物流企業成長模式的內部因素很多,大體歸為三類:第一類是一般影響因素,具體包括企業規模、市場控制能力、跨國經營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企業文化、環境協調能力和人力資本等;第二類是具體到物流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物流信息技術水平和物流服務質量等;第三類是財務方面的影響因素,具體包括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和資本運營能力等。
3.企業成長模式的選擇。目前學術界關于企業成長模式的確定主要有兩種觀點。首先,“資源基礎論”主要觀點認為,企業成長模式的形成是被動的,企業自身沒有主動權,不能主動選擇成長模式。這主要是因為該理論認為企業是由各種運營資源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企業是這些資源的一個集合。另一種觀點“能力基礎觀”卻認為企業配置、開發和保護資源的能力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更深層來源,而資源本身是可以在競爭較充分的市場交易獲得的。企業對成長模式的選擇會因具體影響因素而異,如企業所在產業的特征、企業規模、企業競爭力等。影響企業成長模式的因素既有企業外因素也有企業內因素,企業不完全是受市場支配的被動接受者,規模選擇和利潤獲取一方面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果,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可以改變能力水平自主地實現成長。企業必然會考慮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成長方式和路徑,實現企業成長。
四、提升我國物流企業成長性的對策
我國物流企業與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的真正差距在于核心競爭力上的差距。衡量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是技術和市場兩方面。技術方面,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發展強大的物流網絡。信息化程度是現代物流企業的重要標志。而在我國物流企業中處少數企業初步實現了“一流三網”(訂單信息流,全球供應鏈信息網、全球用戶信息網、計算機信息網),其他企業信息化建設還非常落后。市場方面,國內物流企業需要大力培育市場,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第一是通過物流營銷,發掘潛在的物流需求,開拓物流市場。
參 考 文 獻
[1]賀登才.我國物流業發展取向及案例介紹[R].鐵道部現代物流干部培訓班報告.2010
[2]張慶豐.廈門前場物流園區適站量預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十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