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印染產業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上篇:創業艱難百戰多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明確建立浙江省纖維檢驗所作為全省專業的纖維檢驗機構。
一紙文件,事業起步:一腔熱血,白手起家。
為了盡快開展工作,當時的浙江省纖維檢驗所籌建小組因陋就簡,利用原浙江省標準計量局的食堂改建了6間工作實驗室,訂購了一批常規儀器,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工作。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頭”。腳踏實地,探索創新,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履行職責,拓展檢驗。組織棉花實物標準的仿制,深入棉花產區蹲點,探索創造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切實可行的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貫徹“監幫結合、以幫為主”的工作方針,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配合省政府推廣組合售繭、繅絲計價工作,以點帶面,促進浙江省繭絲質量提升:制、修訂近20個纖維質量方面的標準;組織企業按標準生產,充分發揮專業纖檢機構監檢合一的特點,嚴厲查處纖維生產企業及纖維流通領域質量違法行為,維護了農,工、商三者的合法利益;在促進浙江省經濟尤其是紡織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強化了自身建設,推進了事業發展。
纖檢所從建所初期一無場地、二缺設備,三少人才的狀況,經過6年的發展,初步建成了能履行職責、有檢驗能力,具備相應技術人員的省級專業纖檢機構。
然而,正當浙江省纖維檢驗事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時,不恰當的“三所合一”模式(即將當時的計量、質檢、纖檢合為一個單位),將纖檢事業的發展拖入低谷。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專業纖檢機構的任務也日益繁重。1995年,經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恢復了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原有建制。
恢復后的纖維檢驗所當時面臨的情況是:浙江省已從化纖產品進口大省逐步演變成生產大省,原來占纖維檢驗所主要業務量的進口化纖檢驗風光不再,而隨著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纖維制品中的紡織服裝企業如雨后春筍,快速增長,浙江省已初顯紡織服裝生產大省雄姿。
然而,民營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和質量問題也日益嚴重。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根據國家質量監督局及中國纖維檢驗局相關文件要求,由省局牽頭,以浙江省纖維檢驗所為主成立了專項“打假”工作小組。浙江省纖維檢驗所抓住機遇,配置了必要的執法器材,從1995年9月開始,先后出動了上百人次,首先對杭百,杭州大廈、解百等當時杭州市六大商場進行執法檢查,有效地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保護了名牌產品的信譽和消費者利益。同時,以此為切入口,迅速在社會上擴大浙江省纖維檢驗所的知名度和聲譽,為以后工作的開展打開了通道。
浙江纖維檢驗局的領導班子抓住機遇,認真總結此前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及纖維含量專項“打假”工作,決定將纖檢工作擴展到纖維制品質量檢驗領域中去。為此增設了纖維制品檢驗科,依據有關標準對各類纖維制品進行質量委托檢驗,同時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在浙江省質量技術系統內第一個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的現場評審。從此,浙江省纖維檢驗局走上了再次發展的道路。
中篇:高歌進入新世紀
進入新世紀后,浙江省經濟建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高速發展的浙江省經濟建設,為纖檢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這就要求纖檢機構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
世紀之初,浙江省纖維檢驗局新一屆班子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統一認識,明確方向,決心抓住機遇,團結奮進,帶領全局干部職工“優服務、嚴監管、強素質、上水平、爭一流”,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建設成省內實力最強的專業纖檢機構。
新班子制訂發展規劃,提出了“兩個平臺建設”:一是切實履行職能,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纖維執法管理隊伍,同時在體制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二是根據浙江省是紡織服裝大省的實際,努力建設好國家級的纖維制品檢驗中心,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壯大纖檢事業。
“優服務、嚴監管、強素質、上水平、爭一流”是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黨委提出的工作方針,也是浙江省纖維檢驗局的整體工作的指導思想。
在棉花質量監督方面,他們對取得棉花收購加工資格的企業加強監督檢查,并對這些企業逐一建立了質量跟蹤檔案,實行分類管理。
在繭絲質量監督方面,他們組織力量對浙江省湖州、德清、嘉興等十一個市(縣)繭站的蠶繭收烘質量進行了執法檢查,同時配合省經貿委對鮮繭收烘企業進行質量保證能力審核,并在做好生絲國家公檢的同時,積極協助中國纖維檢驗局在浙江開展干繭國家公檢試點。
在毛絨纖維質量監督方面,他們以山羊絨國家公檢為抓手,深化浙江省羊絨制品企業用絨質量監督,促進羊絨制品質量穩定。
在集團采購纖維制品質量監督方面,他們對關系到廣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學生用纖維制品質量堅持進行專項檢查,嚴厲打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質量違法行為,有效地維護了廣大學生的合法利益。通過專項整治,與省級教育部門一起,以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名義,先后兩次聯合發文,明確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對學生用纖維制品的質量監督,分別在生產和使用環節建立起嚴密的質量監管措施。在生產環節,對生產企業實行分類監管,定期質量抽查,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跟進,嚴肅查處質量違法行為。
再加工纖維和絮用纖維制品監督管理是浙江省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浙江省是紡織大省,必然長期存在大量纖維性邊腳料,下腳料的實際,該局初步確立了立法管理、有效監督、疏堵結合、合理利用的工作思路。主要措施有:配合省局政策法規處積極開展相關立法工作的調研,完成了相關立法的調研報告,為今后依法管理奠定基礎;為有效監管尋出路,闖新路,通過創新工作機制,破解系統內此項工作監督體系不健全,力量不足的困境。為此,建立了四大工作平臺,即情況偵查通報,風險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保障和政策法規宣傳。
纖維制品檢驗服務是浙江省纖維檢驗局為社會,為企業服務的重要平臺。近年來,該局著力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和以質量為中心的技術保障體系,提升國家中心的社會知名度和客服信任度,并按照無界限組織理論,對國家中心內部服務資源進行了整合,將原分屬于質量保證部、事業發展部和檢測分析部的客戶服務職能統一劃歸客服中心,從而實現了從樣品受理到信息錄入再到報告審核打印的“一站式”服務,加快了接樣、收費、校審、出證的進度,大大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繼續優化委托檢驗三天承諾制、檢測業務實時監控制、檢驗延時差錯責任追究制,想方設法為客戶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方針,始終把服務企業放在突出位置,始終在提高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能力上下功夫。為此,建立了AB崗工作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等內部管理制度,并通過對業務系統軟件的升級,實現了檢驗工作量的自動統計和檢測進度的在線監控。通過留樣制度,審核制度的改革和彩紙識別制度的創新,優化了工作質量。面對日益增加的業務工作量,檢驗部門和客服部門的干部職工克服人手少、時間緊等困難,經常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檢驗分析部還實行了定性定量雙人試驗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質量風險。
該局還建立了以事業發展部為核心的點對點大客戶服務制度,通過提供技術服務、跟蹤服務質量。舉辦座談會和標準宣貫會及協調處理質量糾紛等方法,不斷擴大國家檢驗中心延伸服務的內涵。隨著國家中心服務+技術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國家中心在社會上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也不斷提升,服務面日益拓寬、服務量不斷上升。初步建立了以電子化、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為平臺的檢測體系,確立了技術+服務的品牌運營風格。經過不懈的努力,以前名不見經傳的纖維制品檢測站已成為浙江省實力最強、業務量最大、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專業纖維制品檢驗服務機構。
“中國纖檢”標志是服務市場、服務企業的又一重要平臺。在日常工作中,該局注重加強與毛衫企業的日常溝通交流,及時掌握企業動向和需求,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他們還根據不同企業需求,推出了羽絨,真絲標志等新品種,努力擴大“中國纖檢”標志的使用量。
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始終將工作重心放在能力提升和隊伍建設上。一方面,致力于國家中心的能力提升,努力增強國家中心的競爭實力。在檢測硬件設備上,連續多年保持較大的投入,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先后購買了電子顯微鏡、阻燃測試儀、抗紫外測試儀、萬能強力機、棉花全自動質量測試分析儀、氣相色譜質譜儀、傅里葉紅外光譜儀、USTER條干儀,摩擦靜電儀、全自動干洗機、水洗實驗機等國外先進檢測設備。在設備選型上,著眼于國外技術壁壘的破解和紡織服裝業發展的趨勢性需求,著眼于浙江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著眼于檢測數據的國際互認,從而使國家中心的硬件設施在國內同行中繼續處于領先水平,很多檢測項目已達到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了同型號多臺組不間斷運行。目前國家中心已成為國內檢測項目最多,涵蓋領域最廣的紡織服裝專業檢測機構之一。
該局狠抓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開展了檢驗技術崗位能力評估和計算機文字錄入能力評估工作。通過能力評估,促進了檢驗人員學習技能,鉆研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職工的業務水平,對實驗室提高運行效率,防范和控制質量風險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技術交流方面,積極參加實驗室間的比對驗證活動,先后參加了中國標準化協會纖維分會組織的棉花HVI,手扯長度、含雜率、斷裂強度等項目的比對活動;參加了CNAS組織的羊絨含量、織物斷裂強力等項目的能力驗證活動和華東地區纖檢實驗室PH值、禁用偶氮染料等3個樣品6個項目的比對活動。通過能力驗證和交流培訓,提高了檢驗人員的水平,擴大了檢驗人員的視野,促進了實驗室整體水平的提高。
檢驗技術是事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檢測機構形成核心競爭力、提升檢測能力的根本所在。多年來,浙江省纖維檢驗局重視科研開發、技術改造和科技投入。2008年完成了再加工纖維制品安全性研究重點科研項目,并將此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承擔了《安哥拉兔(長毛兔)兔毛》和《兔毛纖維試驗方法》等10個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申報、立項了“竹炭纖維及其混紡織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再加工纖維安全技術規范研究”、“絮用纖維制品余氯測試方法(水萃取法)的研究”和“染色棉質量標準研究”、“紡織品中全氟辛基磺酸(PFOS)檢測技術研究”。“再加工纖維氣流紡紗”等六個標準科研項目。
在提升檢驗技術水平上,研發了“定量分析數據自動采集系統”。該系統的運用,不僅確保了數據的原始性,減少了人工輸入的差錯,而且使每批次定量計算時間從原來的幾分鐘、幾十分鐘減少到現在的一秒鐘,幾秒鐘,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紡織服裝行業是浙江省的傳統產業之一。多年來,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從轉變服務理念和加強行業管理,規范行業發展入手,擯棄“就標準論標準,就檢驗論檢驗”的傳統思維方式,通過抓行業管理和行業規范,帶動行業質量水平的整體提高。通過召開全省棉花質量工作會議、學生服裝生產企業檢驗技術交流會、紡織服裝新標準宣貫會、學生床上用品和學生服裝質量工作會議等,及時分析行業質量形勢,提出質量管理措施和集中宣貫國家標準,加強對行業的管理,較好地促進了行業質量意識的提高,初步在學生服裝,學生床上用品和棉花、生絲(絹絲)等行業管理中取得了話語權。為了加強對市、縣級技術機構的指導和幫助,組織省內所有從事紡織服裝檢測實驗室進行能力驗證比對活動,對紡織品檢測的主要檢測指標――安排了驗證,并對驗證后的結果進行系統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決對策。這些思路和做法極大地提升了本省內紡織服裝實驗室的能力水平和檢測結果的統一性。
下篇: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1986年當時浙江省纖維檢驗所成立,到如今浙江省纖維檢驗局的“參公管理”。浙江省纖維檢驗局走過了不同尋常的23年!一路走來,留下了一串彌足珍貴的腳印。
1986年,浙江雀人民政府發文設立浙江省纖維檢驗所。
1998年,浙江省技術監督局同意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加掛浙江省纖維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開展纖維制品質量檢測,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從纖維檢驗邁入纖維與纖維制品檢驗。
2000年,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復同意將原纖檢所加掛的“浙江省纖維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上升為“浙江省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國家中心的設立打下了基礎。
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下文批準在浙江省纖維檢驗所的“浙江省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基礎上籌建“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浙江)”。
2003年,國家質檢總局下文批準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浙江)正式成立。
2006年,經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浙江省纖維檢驗所更名為浙江省纖維檢驗局。
2007年,浙江省人事廳發文同意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實行參照公務 員法管理。
23年前,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僅有食堂改建的6間工作房;如今的浙江省纖維檢驗局擁有近30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其中按國家二級大氣標準建造的恒溫恒濕實驗室230平方米;物理檢測、化學分析、生態紡織品、棉花檢測、功能性紡織品等多個實驗區域。更為可喜的是,3年后一幢投資6000萬、占地20畝、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檢測大樓將在錢塘江畔拔地而起。
23年前,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臺簡陋設備,實力不足,人才短缺,在眾多的檢測機構中默默無聞;如今,浙江省檢驗局擁有上百臺一流的設備,多數設備都是產自國際著名紡織服裝檢測設備制造商。主要儀器設備達380多臺(套),檢測車輛11輛,設備固定資產1500多萬元,是一個裝備精良的現代化檢驗檢測機構。他們可以自豪地說,在浙江省內,浙江纖檢局是最強、最專業的纖維和纖維制品檢驗機構。
23年前,浙江省纖維檢驗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檢測項目;如今,浙江省纖維檢驗局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的檢驗檢測項目參數多達2000余個。目前的檢測能力涵蓋了紡織業從原料到制品的整個產業鏈,其中不少參數可采用ISO、AATCC、ASTM、EN等國際標準,是國內檢測項目最多,涵蓋領域最廣的纖維制品檢測機構之一。
23年前,浙江省纖維檢驗所鮮為人知,年檢測量不過數百批;如今,浙江省纖維檢驗局和旗下的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深受紡織服裝企業歡迎,年檢測業務量近3萬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