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典審計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模糊C均值聚類 模糊神經控制 水輪發電機 勵磁系統
傳統的勵磁控制器普遍采用PID+PSS的控制策略,已呈現出一些不足之處,因而許多電力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都在尋求新的勵磁控制方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模糊控制技術和神經網絡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少學者開始研究將這兩種控制理論相結合,探索其在電力系統控制中的應用。與模糊控制系統相比,模糊神經網絡雖然可以利用樣本數據和網絡學習能力克服由于有限的專家經驗而導致的模糊規則不完備,但同樣面臨模糊規則獲取困難的問題。本文探討將模糊C均值聚類方法(FCM)用于水輪發電機模糊神經勵磁控制器的設計中,以解決模糊輸入空間劃分和初始模糊規則獲取的問題。
1 模糊C均值聚類
模糊C均值聚類(FCM)[1,2]與有名的K均值聚類不同之處在于,它用隸屬度來表示每個數據點屬于某個聚類的程度。FCM把n個向量xi(i=1,2,…,n)分為c個模糊組,并求每組的聚類中心,使得非相似性指標的目標函數達到最小。
設目標函數為:
(1)
其中
(2)
uij∈[0,1],表示第j個數據點隸屬于第i個聚類中心的程度;ci為模糊組i的聚類中心,dij=||ci-xj||為第i個聚類中心與第j個數據點間的歐幾里德距離;m∈[1,∞)是一個加權指數。
構造拉格朗日乘子,建立新的目標函數如下:
(3)
對所有輸入參量求導,使原目標函數達到最小的必要條件為:
(4)
(5)
FCM迭代過程如下:(1)隨機初始化c個數據聚類中心。(2)用式(5)計算U陣。(3)用式(4)計算c個新的聚類中心ci,i=1,…,c。(4)根據式(1)計算目標函數,若小于某個確定的閾值,或相對上次目標函數改變量小于某個閾值,則算法停止,否則,返回步驟二。
2 模糊神經網絡
從學科性質上來看,審計學是立足于管理學中的控制監督職能,而會計學則是立足于其中的記錄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梢钥吹?,雖然現代會計學涉及的領域有所擴張,但依然具有比較明顯的單一核算技術特征,而審計學則具有明顯的邊緣性和綜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學科、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因此,它是屬于大管理學科的概念。學科性質的不同決定了會計學與審計學專業能力培養與專業素養形成的不同。審計學學科雖然以會計學學科為基礎,但是卻又與會計學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會計學學科的一種大管理性質的學科。因此,審計學學科教育模式也應該超越會計學學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各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現線索的能力,并在教學中有目的性培養學生迂回突破的人際關系能力。
一、傳統審計學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1.“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目前我國的審計學學科基本是依附于會計學專業,采取會計學為主,審計學為輔的“會計學+審計學”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審計學學科沒有自身獨立性,被錯誤地認為是會計學知識的補充,導致學生習慣性地拿學會計的思維和觀念來學審計,這直接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眼界和視野,也忽視了相關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審計學學科依附于會計學學科,導致審計學學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僅在課時分配上,而且在學科建設甚至教材編寫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事實上,很多人受這種教育模式的潛在影響,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生學好會計學,然后補充掌握了審計學的大致理論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勝任審計工作了,至于審計能力的提高則需要通過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經驗積累來實現。然而,這種觀點的偏頗就在于,學好會計學只是勝任審計工作的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審計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僅憑實踐來積累,其是需要理論指導和教育培養的,審計學學科教育的意義正在于既要傳授學生充分的知識儲備以勝任審計工作,也要教導學生審計學學科的思維方式、能力培養方法以及專業素養的特質等。
2.審計相關學科整合不夠。從某種角度來說,審計學學科并不僅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一門課,事實上,廣義的審計學學科是包含了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政府審計、稅收策劃、財務策劃、資產評估等一系列課程的整體。由于審計學學科整體依附于會計學學科,在現實中附屬于會計學專業的其他一些與審計行業密切相關的學科教育沒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資源,因此也就無法有效整合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整合既可以使這些學科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學生更全面系統的接受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和就業優勢。
3.“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現在很多院校及教師已經對審計學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沒有適應審計學學科特點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儲備、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學生習慣性地認為只要掌握了書上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就算是學好審計學了,另一方面由于審計學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導性的,學生一旦要運用這些概念或理論體系去進行實踐或解決實際問題時,就發現審計工作與會計工作存在著太多的不同,會計工作通常有明確的準則規定可以遵循,而審計工作則需要靈活的判斷、創造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學生通常感覺無從下手。而這直接導致學生認為審計學知識太過晦澀,難以把握,進而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興趣。
4.實踐課程缺乏系統性。審計學學科首先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從接受審計任務到實施審計,最終出具審計報告和整理歸檔,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如果不了解整個審計流程,就無法清楚了解審計工作的整體面貌和審計學知識的脈絡,則其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如處云霧之中的感覺。而這個不能等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才自行去了解,因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審計學學科中各種概念和理論的意義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審計學知識去解決實踐問題,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種審計學概念和理論?;诖?,很多學?,F在都已經專門設置了“審計實訓”之類的課程,以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現實中的“審計實訓”課程很難仿真模擬實際的審計流程,因為這需要審計實訓教材配備全套企業憑證、賬簿資料以及背景資料,還要有一整套的事務所工作底稿,這并不容易實現。同時,審計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審計學知識的運用很多都是需要現實情境作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為了彌補條文式教學的不足,很多學校又設置了“審計案例研究”課程。但案例課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知識點而設計的,也就是說,案例課只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審計學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知識的,并沒有利用案例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提高各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現征兆和線索的能力等,因此,這種案例課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國內的審計學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對有關情況背景知識的描述,而缺乏對其中具體內容的介紹,這對審計學教學來說幾乎是無用的,因為審計活動充滿了審計判斷,審計判斷需要將具體情況、背景知識與審計理論結合起來,而盡管國外的經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國外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下發生的,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審計案例的保密性,國內有教學價值的審計案例也不少,但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不會也不愿將其奉獻出來,嚴重影響到了這些案例應當發揮的作用。另外,一些學校在“審計實訓”與“審計案例研究”兩門課程的設置上缺乏條理性,有些學校將兩門課合為一門課程,這顯然無法達到學科教育目的,因為一門課程是無法同時達到兩個目的。而一些學校雖然同時設置了“審計實訓”與“審計案例研究”兩門課程,但沒有考慮兩門課程應有的授課順序,設置兩門課程同時進行授課,或者將“審計案例研究”設置在“審計實訓”之前,這都違背了教學邏輯。因為如上所指出,只有學生清楚了審計工作的整個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審計工作的整體面貌和審計學知識的脈絡,進而才能準確把握審計學中的各種概念和理論,最后才可能有意識地在現實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種概念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p#分頁標題#e#
二、審計學學科教育模式改革
1.設置審計學專業,實行“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谟行д蠈徲嬓袠I就業方向的教育的考慮,有必要設立專門的審計學專業,使得審計學學科能從會計學學科中獨立出來,這既可使得內部審計以及其他被忽視的學科納入統一的審計學科教學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學生接受更全面系統的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并獲得就業優勢。設置審計學專業同時也對應著教育模式的改變,即傳統的“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應改為“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這種改變的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提升審計學學科的教學地位,更多地是為了調整教學邏輯。在傳統的“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下,教學中的主導邏輯是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會計操作、培養細節性分析的能力,審計學學科知識只是作為會計學學科知識自然延展的一種體現而已,這種教學邏輯從根本上來說與會計學的正向邏輯思維方式是對應的。實行“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則意味著教學中的主導邏輯要轉變為引導學生自覺地去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儲備、擴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動發現征兆和線索的能力等,而會計學學科知識只是審計學學科知識的一個必要基礎而已,這種教學邏輯從根本上來說與審計學的反向邏輯思維方式是對應的。教學主導邏輯的改變契合審計學的大管理學科性質,不僅會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調整了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與培養方向。
關鍵詞:貝葉斯;有序離散選擇; Mixed Logit模型;審計意見
獨立審計在規范財務呈報、約束盈余管理、降低信息風險、減輕委托矛盾、保護投資者利益和維護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審計意見是審計工作的結果,它既反映了審計質量,也是利益相關主體有效決策所依賴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按照中國獨立審計準則,審計師在意見決策時通常面臨五種意見類型供選擇,依照這些意見的負面程度可以分為四類——標準無保留意見,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① ①從審計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拒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通常視為負面程度最大的審計意見類型,因此,可以將二者劃分為一組。此外,否定意見類型在上中國上市公司中極少出現,從1990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中總共出現過4份否定意見的年度審計報告(分別在1997、1998、1999、2000年),這意味著近十年中(含本文研究樣本期間)沒有出現過否定意見審計報告,故這種劃分實質上也并不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這四類形成一個典型的有序分類變量,因此審計師的意見決策適用于有序離散選擇(Ordinal Discrete Choice)分析。
但是,在以往審計意見決策選擇模型的實證研究中,大多數研究對審計意見的分類采用的卻是二分法,沒有進行多項有序地分類,如國外審計研究中常采用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Qualified Opinion)”、“非持續經營不確定意見/持續經營不確定意見(Going-concern Opinion)”,以及國內審計研究中常采用的“標準無保留意見/非標準無保留意見(Modified Audit Opinion)”等分類方法。二分法下審計意見決策選擇模型適用的計量分析方法通常為二項Logit或二項Probit。例如,Carcello等(2000)、Lennox(2002)、蔡春等(2005)、李春濤等(2006)。[1] [2] [3] [4]這種分類方法固然簡便,但其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到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之間可信程度(Credibility)逐漸變化的差異。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并非并列和整齊劃一的,審計師在甄別非標審計意見的過程中仍需耗費大量的驗證、鑒別、評估和判斷,不同意見類型與公司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內部控制、交易復雜程度、財務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審計師需進行通盤地考慮、確定。因此,在中國審計市場上,將審計意見類型劃分為有序的四類可以更為細致地反映審計師的意見決策過程,由此建立的有序離散選擇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影響審計師意見決策的相關因素。最近,已經有審計研究者采用有序離散選擇模型來研究中國審計意見決策相關問題,如Xie等(2010)、Chen等(2010)。[5] [6]
本文借鑒了以往學者對審計意見類型的有序劃分,但在研究方法上與傳統有序離散選擇模型顯著不同。傳統有序離散選擇模型的估計通常采用經典統計下的極大似然估計法,而本文則從貝葉斯統計觀點出發,建立了有序貝葉斯Mixed Logit審計意見決策模型,并利用中國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運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模擬方法對模型參數進行貝葉斯估計,得到模型參數的后驗統計量及置信區間,以此對影響審計意見決策的各因素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相關的結論。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僅對于審計意見決策模型的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而且通過引入貝葉斯有序Mixed Logit模型,對于促進國內經濟與管理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各種離散選擇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貝葉斯Mixed Logit模型
離散選擇模型是以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Daniel McFadden教授為首的一批計量經濟學家自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① ①McFadden為離散選擇決策模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Heckman發展了動態離散選擇分析,另外對離散選擇模型做出重要貢獻的還有Z.Griliches,L.L.Thurstone,J.Marschak,D.Luce,D.Kahneman,A.Tversky,M.Ben-Akiva,C.Manski和K.Train等人(聶沖和賈生華,2005)。。離散選擇模型在交通需求、教育及職業選擇、消費者商品需求以及居住地點選擇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事實上,凡是存在個體或企業選擇行為的地方均可以應用離散選擇模型。離散選擇模型的具體形式包括多項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廣義極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和Probit等傳統模型以及近年來發展成熟起來的Mixed Logit模型。
盡管多項Logit模型是使用最早且應用最為廣泛的離散選擇模型,但是它存在著三大局限性:個體選擇偏好具有同質性、不相關備選方案之間具有獨立性(I.I.A)以及不可觀測因素在不同時間上是不相關性的;GEV模型可以解除上述第二個限制,而Probit模型可以解除上述三個限制,但是Probit模型只能用于不可觀測效用部分服從正態分布的情形,這樣大大限制了該模型的靈活性,因為在許多實際問題中不可觀測效用并不滿足正態分布(如消費者關于價格的效用);Mixed Logit模型則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它克服了傳統離散選擇模型的限制,并且可以在任何精度上趨近于任何一種基于隨機效用最大化理論基礎上的離散選擇模型。Mixed Logit模型正在許多研究領域中逐漸取代傳統的Logit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Mixed Logit模型在模型的解釋力和預測績效方面較傳統模型有較大的改善。
二、審計意見決策貝葉斯有序Logit模型的構建
假設審計師進行審計意見決策時面臨的審計意見類型選擇集為Y,Y={1,2,3,4},Y對應的審計意見類型分別為:1=標準無保留意見;2=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3=保留意見;4=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這四類審計意見的負面程度依次增加。根據有序Logit模型原理,首先建立如下的潛變量回歸模型:
為了使參數的估計更具有穩健性,我們采用分層貝葉斯有序Logit模型,其先驗分布是按兩個層次來確定的,當先驗分布的參數(即超參數)的取值難于直接確定時,可以對這些參數再給出一個先驗分布(稱為超驗分布),這樣既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也使得參數的估計更為穩健。對于第一層先驗分布,我們假設待估參數β服從多元正態分布,密度函數記為φβb,W,這里b、W為超參數,表示該正態分布的均值向量和協方差矩陣。對于第二層先驗分布,我們假設超參數b、W服從發散的先驗分布(Diffuse Priors),記b的分布密度函數為πb,W的分布密度函數為πW。假設b與W相互獨立。圖1表示了超驗分布、先驗分布和似然函數之間的關系。方框內表示的是常數參數,橢圓內表示的是隨機參數(或變量)。
五、結論
在資本市場中,審計師為會計信息的可信賴性(Credibility)提供鑒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人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進而緩解二者之間的委托-沖突、降低成本。審計師的工作成果就是發表審計意見,因而研究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構建審計意見決策模型是審計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中國審計市場上,審計意見按負面程度可以分為逐漸遞增的四類,形成一個典型的有序分類變量,因此審計師的意見決策是一個有序離散選擇過程。有別于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傳統有序離散選擇模型——通常采用經典統計下的極大似然估計法,本文從貝葉斯統計的觀點出發,首次建立了一個基于貝葉斯估計的有序Mixed Logit審計意見決策模型,并以2005—2010年7284家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以上期審計意見類型、公司業務復雜程度、財務風險、資產營運效率、資產收益狀況、規模、市場收益率和系統性風險等8個指標為解釋變量,運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模擬方法對模型參數進行貝葉斯估計,得到模型參數的后驗統計量及置信區間,以此對影響審計意見決策的各因素的作用效應進行了分析與討論,為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提供借鑒。貝葉斯分析能將未知參數的先驗信息與樣本信息進行綜合,可以更充分合理地利用主觀先驗信息并使參數估計結果更具穩健性;相對于經典統計下僅適用于大樣本條件下的極大似然估計法,貝葉斯估計法有著更寬松的條件,并且無論在小樣本還是大樣本下都具有良好的統計性質,這使得貝葉斯方法在有限樣本利用方面具有優勢;經MCMC模擬,貝葉斯估計不僅可以審計意見決策模型參數估計值,還可以直觀地表示各參數的可信區間,相對于傳統的點估計更加實用。總之,運用貝葉斯估計不僅為建立審計意見決策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通過引入貝葉斯有序Mixed Logit模型,對于促進國內經濟與管理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化各種離散選擇行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Carcello,J.V., Hermanson,D.R. and Huss,H.F. 2000. Going-concern opinions: The effects of partner compensation plans and client siz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 64-81.
[2]Lennox, C., 2000. Do companies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 shopping? [J].Evidence from the UK.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321-337.
[3]蔡春,楊麟,陳曉媛.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05(1).
[4]李春濤,宋敏,黃曼麗.審計意見的決定因素: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 [J].中國會計評論,2006(2).
[5]Xie,Z.C., C.Cai and J.M. Ye. 2010. Abnormal Audit Fees and Audit Opinion: Further Evidence from China's Capital Market[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 51-70.
[6]Chen,S., S.Y.J.Sun and D.Wu. 2010. Client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s, and audit quality in China: An offic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leve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 85:127-158.
[7]McFadden,D., and K.Train. 2000. Mixed MNL models for discrete response[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5: 447-470.
[8]Train, K. 2003. Discrete choice methods with simu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8-149.
[9]Allenby,G. and P. Lenk. 1994. Modeling household purchase behavior with logistic normal regress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9, 1218-1231.
[10]Allenby,G.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ing. Tutorial Notes, Advanced Research Techniques Forum.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1]Train, K. 2001. A comparison of hierarchical Bayes and maximum simulated likelihood for mixed logit,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2]Train,K., and Sonnier,G. 2005. Applications of simulation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J].The Economics of Non-Market Goods and Resources 6: 117-134.
[13]Burda,M., Harding,M. and Hausman,J. 2008. A Bayesian mixed logit-probit model for multinomial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7:232-246.
[14]茆詩松,王靜龍,濮曉龍.高等數理統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以及會計、審計等方面均有著深厚的造詣。在會計學研究方面,先生既立足于中國,又兼顧國外,以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在會計學術立論方面,既采眾長,兼及數家,采擷各派之精華,而又立足于創新,堅持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確立一家之言。先生常常諄諄告誡我們,教書與著文都要嚴謹務實,嚴肅認真,做到深入淺出,博中求精。要為學生負責,為讀者負責,為整個社會負責。先生認為,寫史要有史德,重考證,講證據;教學要有師德,先正己,后正人;寫文章也要與道德統一起來,講創新、講誠信,講有益于學術發展,有益于社會。
先生平生錦文宏論甚豐,華章燦然似錦??芍^萬里追索探源流,皓首窮經話滄桑。揮毫潑墨鐘神秀,文采飄逸走龍神。綜觀先生論著,其主要學術貢獻可大體上歸納為如下八個方面:
一、依據中外政府和企業經濟與會計控制的歷史運行規律,創立了“受托責任學說”
該學說已成為會計控制理論建立的一大支柱,影響到中外會計學術的發展,也影響到中外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改革實踐。
二、 通過揭示現代會計本質,創立了“現代會計控制學說”
其理論闡發既提高了對現代會計工作的系統要求,也從最根本的方面確立了現代會計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地位。
三、 審計民主學說
先生認為審計工作代表人民,審計學說要研究如何代表人民進行審計。他認為,審計要民主,首先便要把審計結果公開,讓人民去評價審計的結果是否公平、公正。要把審計監督與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密切結合起來。該學說對于推動當代審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 經濟效益學說
先生認為會計控制工作要為實現經濟效益服務,無論微觀與宏觀經濟效益的實現,還是綜合經濟效益的實現,乃至社會效益的實現,都要落實到會計與審計控制工作這個基礎之上,如果不嚴肅認真對待這個工作基礎,輕則會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重則便會導致經濟效益落空。先生的這一學說無論對于指引國有企業會計改革,還是引導資本市場會計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 能動“節用學說”
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念,既與歷史上的節用觀念根本不同,也與計劃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不同。當代的節用或節約觀是積極的、能動的,首先要考慮到增產、增資、增利潤,其次再籌劃好節用或節約問題。能動的節用絕非產品經濟下的“雙增雙節”,而是市場經濟下的“三增三節”。如果把先生以上學說結合起來加以考察,便可以發現先生的會計學說具有系統性,它體現為會計觀念上、理論上的一次變革,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 成本控制學說
先生認為成本控制是會計控制的中心工作,是落實經濟效益的關鍵,企業家一定要明確成本會計的任務,正確確立成本控制的目標;把成本控制落實到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方面。應當講,先生的《成本會計的任務》、《效益十策》與《微觀效益基本》等都是這方面學說的經典之作。
七、關于管理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結合應用的杰出貢獻
先生是最早把管理會計翻譯引進中國的教授,并且他在國內大學里最早給研究生開設了這門課。先生強調管理會計須切實在中國企業得到應用,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先生認為,我國的企業應把內部控制與來自外部的控制有機統一起來,形成財務會計學與管理成本會計學的科學控制體系,為現代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先生的這一觀點一直影響至今。
八、 唯物主義的會計歷史觀
審計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只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當前,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相對獨立,把前后連續、相互影響的審計過程拆成單元教學內容進行,與實際審計工作相差甚遠。教學形式基本上是理論教學中穿插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可以理解單個審計理論,但無法深入到專業判斷層面,風險評估、重要性水平的劃分等都無法融入實踐中。審計實踐教學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內實訓、頂崗實訓等,而這些實踐內容的開展都離不開與之配套的實踐教材和實踐基地。但是,適合高職院校審計課程的實踐教材非常少,常見的案例教材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與現實需求相脫離。同時,由于涉及經濟秘密和法律責任等問題,一般情況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政府審計機構很少愿意接納學生實習,即使允許去實習,也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基礎性的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工作,實習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經驗有待提高
培養高技能和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決定了其在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等方面與學科型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同樣在教師素質的要求上也與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職院校應該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不但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審計教師大多是出了校門就進校門,雖學歷較高,卻從未參加過審計工作,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并且普遍存在知識面過窄、上課照本宣科、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問題,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較差,從而形成教師不愿意承擔審計課程教學、學生不愿意上審計課的局面。
改進高職審計教學的措施
(一)把握理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充實審計案例庫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職的審計教學,應與本科層次教學要求有所區別。
首先,應理清審計教學的理論內容。審計課程的知識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基礎審計理論知識,二是拓展性知識。前者應該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師應該考慮到理論講解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選取和設計一些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真正弄懂和理解相關理論。通過案例分析,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社會審計產生的背景和條件。在講解相關案例時,穿插一些與此相關的名人軼事,配合一些生動幽默的話語,教學效果會更好。對于拓展性知識,教師只要做簡單介紹即可,主要讓學生自學此部分的內容。
其次,應改變單向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學法外,還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情景教學甚至可以嘗試互動教學。例如,選取某些比較簡單的內容,事先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讓他們自己上臺講課,使他們充分參與,最后老師進行點評,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同時,盡可能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最后,應搜集相關案例,充實審計案例庫。案例教學對學生理解抽象的審計理論有非常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審計案例教學研究開展得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案例研究起步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到社會發展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案例質量和數量都不盡如人意。因此,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應與高校合作,組織審計案例庫的建設。
(二)完善實踐教材,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使審計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審計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實訓、專業實訓和校外實訓。其中,課堂實訓和專業實訓主要在校內進行,課堂實訓是以一個教學單元或項目展開實訓,專業實訓則是一種綜合實訓。這兩項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實踐教材密切相關。
好的實踐教材融合了教師經驗的積累,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為實踐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然而,目前的審計實踐教材水平參差不齊,在內容設計上多是以單個教學單元開展的課堂實訓,學生無法了解一個完整、連續的審計工作過程。因此,在實踐教材的開發上,除了設計單項課堂實訓內容外,更要注重綜合專業實訓內容的設計,建議以某一企業(一般應為工業企業)為模板,使學生能夠按照標準的審計程序(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審計報告階段)運用職業判斷開展各項工作,填寫一套完整的審計工作底稿。
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在審計實踐基地的建設上,應以建立校內仿真審計實訓室為主,借助專業的審計實訓軟件和配套教材進行實踐教學。同時,通過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幫助,與會計師事務所保持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參與到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中,使審計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三)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
一、個人簡要生平
1942年,普雷維茨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Cleveland)。1963,普雷維茨取得約翰?卡羅爾大學的學士學位。196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取得會計碩士學位,并加入Haskins & Sells公司(也即后來的Deloitte,德勤)的克利夫蘭辦公室。1965~1967年,普雷維茨擔任了兩年的中尉,參加了越南戰爭。退役后,他重新回到Haskins & Sells公司工作,一年后辭職開始從事教育事業。
1968年,他接受了奧古斯塔學院的教職,并開始準備攻讀博士學位。1970年,在佛羅里達大學威廉?石(Williard Stone)教授的指導下,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博士研究工作,這奠定了他終生研究會計史的興趣。1972年,普雷維茨獲得博士學位。1973年,他開始了阿拉巴馬大學卡爾弗學院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然1979年,他又回到了克利夫蘭,在凱斯西儲大學的維德海管理學院會計系任教,同時擔任本科生部副院長。
二、理論與實務的主要貢獻
普雷維茨積極參加各種會計職業團體的服務活動,并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曾擔任美國會計學會的會長和許多委員會的委員,也是會計史學家學會(The Academy Accounting Historians)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在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理事會(1995~1998)和俄亥俄州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理事會(1987~1995)和董事會(1年)擔任職務,并擔任了四任俄亥俄州注冊會計師協會主席(1993~1994)。而且,他還負責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研究項目的兩個工作組,即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特別委員會(the AICPA Special Committee)“詹金斯委員會”(The Jenkins Committee)的負責人。二十世紀90年代末,他曾協助美國總審計局,也就是現在的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和美國財政部,以確保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第203條規定被美國政府授權。2007~2008年,他擔任美國財政部審計專業咨詢委員會成員,主持人力資本小組的研究工作。目前,他是高家會計咨詢委員會(the GAO’s Accountability Advisory Council)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簡稱PCAOB)的成員。這些任職經驗使他更好地理解了特定時期的經濟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討論和制定特定時期的會計實務政策。此外,他還一直積極參與自己家鄉的社會事務,兩次分別擔任城市形象委員會主席、章程修訂委員會和稅務審查委員會主席。
與此同時,普雷維茨還是《會計史學家雜志》(Accounting Historians Journal)的創始人之一,并擔任第一任主編。1987年,為了鼓勵對會計監管結構的研究,他創立了一個新的雜志《會計監管研究》(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并一直擔任編輯。并且,他還是《算盤》(Abacus)等雜志的編輯和審稿人。此外,自1997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會計史的編委會成員。
由此可見,普雷維茨是一位在會計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學者,一生著述豐碩。他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會計思想和制度的發展,通過對企業起源和正在發生事件的調查,塑造了現代會計實務;第二,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通過與合作者共同審查和評價當前主要會計政策制定者的貢獻,如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和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這些研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僅包括公司信息披露者和投資者,而且還包括會計制度制定者與會計工作者等。這些奠定了他在會計理論界的學術地位。他不但在眾多會計的專業組織擔任重要職務,而且還在學術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獨撰或與其他學者合著出版了許多經典著作。據統計,普雷維茨從1965年至今共著書七部,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他最卓越的貢獻不僅為研究美國會計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且對研究經濟發展與會計關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學術成就,普雷維茨在會計教育方面也成績斐然,現在仍然是凱斯西儲大學的維德海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而且他還擔任美國會計學術組織―美國會計教育協會的教育理事。
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非凡的貢獻給普雷維茨帶來了很多榮譽。包括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頒發的“教育終身成就獎”、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黃金卓越獎章等,2012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評選他為會計職業發展最重要的125人(2012).之一。此外,在《今日會計》(Accounting Today)定期推選的會計行業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中,普雷維茨也位列其中。
三、主要論著簡析
(一)《美國會計史―會計的文化意義》
1979年,他與Barbara Dubis Merino合作出版了《美國會計史―會計的文化意義》(A History of Accoun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ccounting)一書。在當時,這是唯一一本系統地研究美國會計從殖民地時代至當代的會計發生發展以及運行基本規律的經典著作。該著作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會計學經典名著,尤其是會計史研究的典范文獻之一。該書自1979年面世以來,在1998年進行了修訂和再版,并被我國廈門大學杜興強教授等人譯成中文,于2006年12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國內多所高校研究生會計理論教學的教材。
再版后的著作,在語言組織、內容體系和章節安排等方面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不僅研究了會計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演進,討論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人物,而且幫助讀者了解會計方面的最新研究動態。作者通過有關歷史資料和檔案證據的搜集,探討了相關監管機構以及關鍵人物的歷史傳記與會計行業的發展歷史和會計實務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會計的發展主要是在制度領域,包括公眾實踐、財務報告、企業管理、政府和教育,尤其是在討論會計發展和社會總體發展關系的內容時,他們開創性地采用“史證研究”方法,這為會計史學界所稱贊,并讓他們獲得了會計歷史學家的“沙漏獎”。
(二)《注冊會計師服務的范疇:獨立性和職業角色概念在社會發展中的研究》
1985 年,《注冊會計師服務的范疇:獨立性和職業角色概念在社會發展中的研究》(The scope of CPA services: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rofession's role in society)一書出版。該著作獨創性的闡明了當前注冊會計師與審計獨立性直接相關的咨詢服務的范疇問題,考察了由不同團體和高級管理人員采取的保護現代審計獨立性的措施去跟蹤審計獨立性的概念。此外,該著作還追溯19世紀中期英國審計獨立性的起源,探索自此以來審計獨立性內涵的變化,甚至還探討了服務費作為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收入的百分比等問題。
(三)《會計管制研究》
為了研究會計規制制度的發展,普雷維茨著手編著了《會計管制研究》(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系列叢書,選編當時相關的書籍及評論文章,旨在探討當前廣泛的監管問題,包括相關的證券、法律和會計等問題,以洞察監管及其過程。到目前為止,該叢書已經發行第19卷(2011年10月27日出版),共338頁6部分,匯編了18篇論文。通過分析,普雷維茨認為注冊會計師提供服務的范圍不僅受立法和判例法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各種政府和私營機構的影響,具體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共會計監督委員會,以及獨立的標準制定機構如聯邦會計標準咨詢委員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也都存在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類似的自律機構,嘗試協調各國家的注冊會計師活動。這一結論對于學術機構和實務界以及管制者來說,考慮和研究規制機構的實踐和內容是相對重要的。
(四)《全球會計史、財務報告和公共政策:美洲》
2011年,普雷維茨與Peter Walton,P. W. Wolnizer合作編寫了《全球會計史、財務報告和公共政策:美洲》(A Global History of Accounting,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Public Policy: Americas)一書,共五章內容。第一章阿根廷,編纂了Sandra Aquel 和Mabel Mileti兩位學者對阿根廷會計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阿根廷特有的經濟模式、財務會計報告的選擇以及阿根廷會計未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第二章巴西,匯編了L.Nelson Carvalho 和 Alvaro A. Ricardino Filho對巴西會計的研究,該篇分析了以規則為導向的財務會計面臨的急劇變革,并探討了作為政府干預的結果―會計準則,稅務專家通過洞悉企業合理費用與會計確認及時性問題分析應納稅所得額與凈利潤之間的關系。第三章加拿大,以學者Chester H. Brearey的研究為主體,分析了加拿大會計的發展沿革。第四章墨西哥,綜述了專家Ikseon Suh 和Sandra Minaburo 對墨西哥財務會計的研究成果;第五章美國,詳細論述了學者Stephen Moehrle 和Jennifer Reynolds-Moehrle對美國會計的研究內容。
石家莊經濟學院會計學院/
陽春三月,沉睡的大地開始蘇醒,古老的萬物以新的方式,從冬眠的土地上誕生出新的生命與活力,大地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本期所刊發的主題文章,如同大地古老的物種,大都是老課題,而作者則對這些老課題從新的視角進行解讀,帶給讀者以新的認識與啟迪。
會計理論研究對指導會計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今年開始本刊適當地增加了會計應用理論方面的文章,以期為會計實踐水平的提高提供指導。本期仍持此方法編輯出版。
機構投資者、現金股利與問題,是財務學研究的焦點及難點。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具有穩定市場的功能。股利政策作為財務學三大假說, 近年來出現了“自由現金流量”與“利益輸送”兩種觀點:前者認為, 現金股利有利于提高公司價值;后者則認為,現金股利降低了公司價值。問題是現代企業發展的產物和核心。三者之間具有何種關系。
《機構投資者、現金股利與問題研究述評》一文,通過系統梳理文獻發現,機構投資者有充分動機與能力參與公司治理;現金股利與問題密切相關;股利政策是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途徑。
這些研究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而且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文獻。
IPO 效應是近年來證券市場研究的重點。理論上進行IPO 公司上市時獲得的巨大股權資本;既能改善資本結構又能促進公司主營業務發展,也能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公司在上市后經營業績應該比上市前有較大提高。但國內外研究卻表明,進行I PO 公司不僅當年經營業績顯著低于上市前一年,并且在上市后的若干年內,經營業也低于上市前的平均水平。這就是著名的“IPO 效應”。
《I PO 效應之謎理論研究與文獻回顧》一文,通過對該問題研究文獻的綜述,歸納了I PO 效應研究的主要方面,即IPO 效應存在的成因假說;IPO 效應存在的驗證;IPO 效應影響因素。不僅對“IPO 效應”認識提供了新視角,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方向與借鑒。
會計準則、會計目標、會計職能等,是財務會計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話題。如何從新的視角對這古老話題進行研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子黃震等,在《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會計目標差異分析》一文中進行了深入地探索,具有獨到的見解與創新。
拓展了會計準則研究的內涵。文章全面分析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會計目標差異。指出中國會計準則將“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平等并列,不僅符合經濟學原理,也符合中國的國情。證明中國會計準則沒有全盤照抄國際準則,而是在借鑒及在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深化了對會計職能的認識,這是該文的最大亮點。文章不僅提出了企業資源二次配置的論斷,而且揭示了會計的反映與監督職能,在企業資源二次配置中的不同功能與作用。這不僅深化了對會計職能本質的認識,更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充分發揮會計的管理控制功能,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創新績效 創新審計 績效評價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如何通過持續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所有企業的關注重點。創新審計作為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產物,是理論研究的深入,如何運用創新審計的方法對企業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也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一、創新審計
1.創新審計概念
20世紀 80年代末以來,國外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創新審計模型。 Vittorio Chiesa ( 1996)等人認為,“創新審計是指以創新的度量為基礎,通過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審計方法對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評估定位,找出創新目前的狀況和期望狀況間的差距,確定問題的所在和需改進的環節,從而為提高創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促進計劃實施的改善”。簡單的來說,創新審計就是用審計的原理、方法對企業創新全過程進行審查、監督的管理活動[1]。
2.創新審計模型
國內外學者基于創新能力、創新過程、創新績效、全面創新角度針對創新審計提出了各種創新審計模型(如表1所示),作為企業明確審計對象和審計思路的基本框架,同時也是企業確定審計內容和指標體系的基本前提。
上述四種不同的創新審計模型都是從不同的要求出發而設置的。國外創新審計模型是在對企業的調查基礎上確定的,而國內學者在構建審計模型時一般借鑒Chiesa所確定的審計模型。
二、創新審計記分卡及其應用
1.創新審計記分卡舉例
弗勞恩霍夫協會設計了兩種創新審計工具。第一種是創新審計記分卡,另一種是用于持續控制創新能力的創新卡片。創新審計記分卡以一個四級評估系統把審計結果定性分類。不同的層級具有不同的表現特征,匯集了全部審計判斷標志,每項判斷標記直接包含大量措施和建議。創新審計主要考察4個創新領域,每個創新領域都包含許多審計標準,如創新戰略包括競爭分析、市場分析、客戶分析、企業內部分析等審計標準。每個審計標準根據設立的主要問題來進行審計,而每個主要問題又分為若干細節問題。以“企業內部分析”這一審計標準為例,可以根據主要問題“如何確定企業的優勢、弱點及核心能力”分成若干細節問題,如“通過一個系統分析,能確定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嗎?”、“分析的結果(優勢和弱勢)能夠應對企業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嗎?”等等。圖1表示創新審計記分卡的四級評價系統在“企業內部分析”這一審計標準中的應用。
創新審計記分卡
審計標準:企業內部分析
級別1——存在明顯的采取措施的必要
對自己的優勢和弱勢知之甚少
級別2——現在有采取措施的必要
基本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沒有積極重視它
級別3——情況良好,但仍有改進余地
通過企業分析獲得有關自身優勢、弱勢的認知,并站在企業戰略和創新戰略的高度重視它。企業自身的技術潛力只有經過這一階段才能得到提高。
級別4——情況非常好,目前看只有很小的改進空間
圖1 創新審計記分卡的分級
創新卡片嚴格意義上不是審計工具,因為它與創新審計是獨立的,主要用于平時的、長期的創新管理控制過程。弗勞恩霍夫協會設計的創新卡片,將分別考察四個領域的九個方面:創新戰略(戰略策劃、核心技術、市場開發、產品暨服務)、創新過程(創新過程、項目管理)、創新結構(組織結構暨伙伴、核心能力暨知識結構)、創新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卡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領域、關鍵因素、指示器、實施階段和成熟度模型。每個領域專門定義了一些關鍵因素,并有相應的指示器特定地衡量這些因素。這些指示器的值反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圖2以市場開發為例,顯示了關鍵因素與指示器之間的關系。
通過指示器的值可以確定成熟程度的級別。首先,給每個成熟程度級別定義一個閾值,然后將各個指示器的目標值或者比較值與測量所得的值進行比較,比較值再和權重加權得到某一分值,當這一分值超過閾值時,即達到相應的成熟程度級別。成熟度模型將創新能力分為五個等級,側重創新過程,可以解釋通過創新卡片獲得的抽象的關于成功因素及其指示器的值,并為每個領域提出作為改進意見的直接的建議,分析結果可以用來作為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措施的基礎。每一個級別的成熟程度,至少有一個成功因素作為代表,每一個較高的級別必須比前一個級別滿足更多要求,這樣保證在所有級別上對企業觀察的完整性。
2.創新審計的應用
創新審計在實施中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確定分析目標,選擇調查的部門及訪談對象,制定審計模型和指標體系,同時確定創新投入和計劃中的創新結果。根據企業戰略目標設計指標體系的衡量標準。
(2)審計操作階段:審計人員根據主導思想,推進審計的實施,以討論會和專家訪談的形式實施調查,記錄相關數據(訪談、觀察、會談、評論及其他)。
(3)分析和評價階段:對訪談以及討論會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撰寫審計報告,與之前設立的標準進行比較,深入分析存在的差異,尋找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三、我國創新審計的應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大多數學者注重理論探討和規律總結,創新管理缺乏規范體系,而創新審計的出現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審計工具的應用及其推廣,將促成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廣泛傳播,推動我國工業創新的全面發展。由于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不同,我國企業在應用審計工具時,必須設計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模型。另外,創新審計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反饋、不斷更新的動態系統,需要對整個活動進行動態的績效審計,并不斷監督并修正創新審計過程??傊?,創新審計是評價企業內部創新活動的一種較好方法,通過創新審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將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在競爭中謀求生存,并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 V.Chiesa,P. Coughlan,C.A.Voss.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6(13),105-136
[2]R.A.Burgelman,T.J.Kosnik,M.vanden.Poel.Toward an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udit Framewor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1988,31- 44
[關鍵詞]審計學教學 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 授課時間
按高等教育專業課程大綱設置的要求,審計學與會計學、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課程一樣是會計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沒有體現出主干的作用來,其教學效果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都遠遠不及會計學、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導致審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一種“審計難教,審計難學”的說法,老師上課備課辛苦,學生上課反映平淡,這說明審計學在教學中存在很大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多年審計學的工作實踐,主要談談非審計專業審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以幫助提高非審計類專業審計學的教學效果。
一、審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學生對審計學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目前我國大學教育階段,審計學課程的教學都是在“大會計”架構下進行的,審計相關課程的內容都是會計或者是與會計有關的知識,這種“就會計學講授審計學”的狀況必然造成學生審計基礎知識視野的局限性,使審計專業學生的適應性受到影響。學生拿學會計的思維和觀念來學審計,認為審計學是對會計學的總結,導致學生普遍認為審計學枯燥,沒有會計等課程生動,這是對審計的誤解。審計學屬于應用學科范疇,具有邊緣性和綜合性,審計不僅是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而且是對國家政治活動的管理。審計行為橫跨了國家政治生活、資本市場運轉和企事業的內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學科、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屬于大管理學科的概念。因此審計源于會計,但高于會計。對待審計學,就不能僅僅以為審計是對會計賬務的修改,審計教材的內容不局限于查賬的分錄?,F代審計的重點(涵蓋國家、內部、社會審計)是基于風險的角度來對各種實體的活動進行判斷與評價,這一特點表明審計學不僅不枯燥,而且生動,飽滿。
2、教學內容單一
基于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審計學在教學內容上比較單一。目前多數高校審計教學模式轉變為以注冊會計師審計(民間審計)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傳授職業會計師所具備的知識作為審計教學目標,即會計學專業審計教學的首要目標是使學生能通過注冊會計師審計課程考試,使會計學專業的審計課教育變成了一種“應試教育”,這與審計學的多學科和綜合性是相矛盾的,審計學與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為“應試教育”而圈定的教學內容是滿足不了審計學的特點。同時注冊會計師審計只是審計的一個分支,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同樣是審計中的一部分,而在審計學的教學中幾乎很少涉及到,這與當前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對審計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稱的。教材是審計學專業課程的載體,同時也是將審計學專業課程傳輸給學生的一個重要工具,教材內容上的缺陷也導致審計學教學難以拓展?,F有教材內容體系無法完全滿足現代審計理論的核心內容。近幾年出版的審計學教材,主要借鑒了西方審計學的內容體系,翻譯痕跡明顯,而內容主要以傳授民間審計的知識為主,涉及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的知識較少甚至沒有,教材內容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僅僅停留在一般的介紹,對我國審計理論與實務日新月異的改革和發展以及建設性的研究涉及不多。這些導致審計學在教學內容上局限于以介紹社會審計為主的理論與方法的單一學科。
3、教學方式單調
審計學是一門典型的應用學科,因此審計學的授業者應該經常參加實際的審計實踐,從實踐中理解審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利用實踐的經驗來提升審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授課時從實踐的角度來講述審計理論和方法。目前大學的審計學教學基本上局限于課堂講授,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審計學課程從性質上來看,與其他相關課程(如會計學)有較大的區別,它是一種逆向思維,它要解決的是“怎么樣”以及“為什么”的問題。純粹的理論教學和課堂講授不能適應審計學學科的特點,也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乏味感。當然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起來,通過案例來進行講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案例的選擇又是一個問題,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缺乏必要的實際工作經驗,憑想象編不出適合于各教學階段的案例,很多講授審計學課程的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又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實習,也就不足為怪了。二是國內的審計學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對有關情況、背景知識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體內容的介紹,這對審計學教學來說幾乎是無用的,因為審計活動充滿了審計判斷,審計判斷需要將具體情況、背景知識與審計理論結合起來。國外的經典案例盡管很多,但它是在國外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下發生的,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教學。三是受限于審計案例的保密性,國內有教學價值的審計案例應當說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不會也不愿將其奉獻出來,這也嚴重影響到了這些案例應當發揮的作用。最后,市場上也有不少單位開發出有價值的案例,但各教學單位限于經費的不足,無力購買此類產品。以上原因導致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在非審計類的單位是很難實現的。
4、教學時間不當
對于非審計類專業來說,不少教學單位安排審計學的教學在大四上學期(有些學校在大三下學期),這種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審計的對象是被審單位的財務信息,那對學生的學習來說,當然要等到學完會計的有關課程后,才會知道審計是干什么,從這一角度來說是可行的。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就業的壓力,學生升到大四后目標就很明確了:為就業準備――考研、考證或奔人才市場,能留在教室里坐下來上課就寥寥無幾,還有部分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同時審計學的教學時間相對較少,有些教學單位是72學時,有些64學時,更少的就只有48學時,連審計基本概念都難以講完,更別說讓學生參與案例討論。而且對于非審計類專業來說只開一門審計學課程,在教學大綱中沒有后續的補充課程。由于課時少,授課老師要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對很多問題就只能點到為止,再加上學生專心度不夠,致使很多學生在上完這門課后還認為現代審計仍然是查賬,這與審計學是會計類的主干課程位置不相稱,與其他主干課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改變認識上的誤區
對于學生來說首先要改變認識,審計學源于會計學、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經濟法、管理學等課程的知識。但又有別于這些。審計的目的是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規、有效與被審單位所處的宏觀、微觀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審計過程充滿了判斷和分析,這與會計等是不同的,在學習與教學中的方法當然也不同了,學生在掌握基本會計等式、借貸記賬規則以后,每講授一個賬戶,學
生就會有所收獲,又會作賬了,這一成就感會激發學習興趣。同一種思維放在審計學學習上就失效了,審計學所依賴的理論和基礎知識更多,更廣泛,更復雜,對于連會計實務接觸都不多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困難,但不是不能攻克,沿著“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論一審計實務”這條線,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這要付出時間,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獲,非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學生要改變傳統的觀念,才能學會、學好審計學。
2、擴充教學內容
當今的審計教學應該是全方位的審計,而不僅僅是社會審計、還有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今后應還有一個大審計,既面向國家審計、社會審計,也面向內部審計。審計學課程的內容不僅包括審計學基本理論、審計程序和技術以及業務循環審計實務三大方面,還包括怎樣從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哲學、法學、政治學乃至于工程學等相關內容中獲取知識、重組知識,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方式,形成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取的會計、成本管理、稅法、經濟法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的擴展對教材的開發提出新的要求,在現有借鑒和引進的基礎上,一方面加強教材的開發,另一方面,通過課程的設置,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單純面向社會審計教學的局面。
3、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可以增強感性認識,縮短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差距。積極開展審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技術應用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審計實踐教學中,可以從社會調查實踐、專業實驗教學、走進審計實務界實習等幾種方式設置實踐環節,像社會調查實踐、走進審計實務界實習可由學校組織,也可讓學生在暑期實踐過程中完成,對于專業實踐教學,要求授課老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芍С纸處煵欢ㄆ趨⒓痈黝悓徲嬳椖康膶嵺`活動,一方面可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為開發適合于自己的案例教學的材料。或加大經費投入,購買已有的案例教學軟件,以提高實踐教學的力度,突出審計學的課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