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血糖;胰島功能;金芪降糖片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western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E Pei-feng,GUAN Song,SHANG Xue-zheng,et al.Department of Endocrine,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estern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patients with T2DM and function of islet β cell.Methods 60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oor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led Blood gluco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ial group.30 patients from the control group continue the original treatment.The trial group added Jinqijiangtangpia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reatment,8-10 tablets each time,threes times a day.Blood glucose ,C peptide ,HbA1C and blood fat were measured after 12 weeks and HOMA-β as well as Homa-IR were calculated by HOMA model.Results After 12 weeks ,FBG ,2 h PBG ,HbA1C and TC and T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2 h postprandial insulin and C peptide rose(P

    【Key words】 Blood glucose;Function of Islets;Jinqijiangtangpian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最近研究顯示對患者的血糖進行強化控制有助于減少與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相關事件的發生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中一個獨立的危險因子。中醫學認為,DM的發病機制是在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虛的基礎上,加上情志不遂、飲食失調、辛苦勞累從而引起陰虛化熱而至致。早期陰虛燥熱、中期氣陰兩虛,晚期陰陽兩虛。金芪降糖片方中生黃芪補氣健脾,金銀花、黃連清熱瀉火滋陰。本研究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辨證為氣陰兩虛火旺者,在口服西藥療效欠佳的情況下,加用金芪降糖片,觀察該藥對2型DM 的血糖及胰島β細胞功能相關指標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科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門診或住院的2型DM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應用磺酰脲類、雙胍類或a-糖苷酶抑制劑療效欠佳者;均未伴發或并發嚴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發癥及合并癥;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火旺型。共入選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齡(49± 8)年,病程(5±3) 年,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48±9) 年,病程(5±3) 年;試驗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49±8) 年,病程(5.0±2.9) 年:2組的病程、年齡、性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胰島素等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給藥方法 對照組既往飲食控制、體育鍛煉和口服藥物劑量不變,試驗組在維持原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再加用金芪降糖片(天津隆順榕制藥廠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20027),每次8~10片,3次/d ,餐前30 min溫開水送服,療程為12 周。所有入選者均堅持到受試結束。

    1.2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2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HbA1C,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2 h胰島素(PSI)、空腹C肽(FSC),餐后2 h C肽(PSC),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以H0 mA模型公式評估用藥前后各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胰島素分泌功能的變化[1]: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β)=20xFINS/(FPG-3.5),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INS×FBG)/22.5,并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觀察不良反應。

    1.3 檢測方法 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島素、C肽測定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HbA1C測定采用比濁法。肝、腎功能由Olympus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為SPSS 11.0,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差異。 以P

    2 結果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用藥后試驗組FBG,PBG,HbA1C 均下降(P0.05),而PSI,PSC和Homa-β上升明顯,Homa-IR 則明顯下降(均P

    對照組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除FINS和FSC,2組各項指標均有非常顯著差異(P0.05),均經對癥處理后消失,并堅持到試驗結束,所有入選者未見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的異常改變。

    3 討論

    目前已共認,2型DM患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胰島素分泌障礙和(或)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致。最近的一些動物實驗研究顯示,金芪降糖片中,黃連起主要降糖作用,黃芪和金銀花起協同作用[2]。動物應用金芪降糖片后,對血漿胰島素水平無影響,能使TG明顯下降,其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是從糖代謝、脂代謝、抗氧化、免疫調節等多個環節,通過整體、細胞、分子等水平而發揮的的作用[2]。適量金芪降糖片可以改善大鼠離體胰島β細胞的生長活力[3]。本研究中試驗組服用金芪降糖片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下降,尤以后者為佳,HbA1C 亦下降,說明金芪降糖片能使近期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逐漸下降:用藥后FINS和FSC未有明顯改變,PSI,PSC和Homa-β明顯上升,Homa-IR則明顯下降,表明該藥在降血糖同時,亦能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并降低胰島素抵抗。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用藥后血脂明顯下降,與有關報道相符。盡管確切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該藥在降糖的同時,能改善脂毒性,則對DM 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可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總之,金芪降糖片在有效降低氣陰兩虛火旺型的2型DM患者的血糖尤為餐后血糖的同時,亦能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這一點來看,有可能降低患者的長期治療成本,于患者、于社會都有益。

    參 考 文 獻

    [1] 李光偉,潘孝仁,LILLIOJA S,等.檢測人群胰島素敏感性的一項新指數.中華內科雜志,1993,32(10):656-660.

    第2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藥辨證;關節鏡; 臨床療效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又稱老年性或退行性關節炎, 是以膝關節軟骨退變、破壞甚至消失為其最基本病理改變, 臨床上中老年人較為常見[1]。KOA是目前常見病和多發病, 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國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高發國, 據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調查結果顯示, 有50%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上)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且女性居多。目前通過保守治療和微創手術治療, 該病的治愈率低, 復發風險高,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研究認為,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配合中醫藥辨證療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關節僵硬腫脹等癥狀, 臨床效果確切[2]。探析該病的最佳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故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關節鏡配合中醫藥辨證療法, 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2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從2011年1月~2014年1月, 來自本院骨關節病中心門診, 患者資料統一記錄于臨床觀察表, 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病程、年齡、關節退變程度、病變關節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 患者取平臥位, 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放置氣囊止血帶, 關節腔擴張灌注應用生理鹽水, 予以前內、前外側入路, 術中按常規順序進行關節內探查, 根據鏡下具體情況采取如下治療措施:①關節內清理術, 包括關節腔沖洗、切除增生滑膜、游離體摘除、清除軟骨碎片;②關節面修整、半月板損傷的部分切除成形、磨除影響關節活動的骨贅或髁間窩擴大成形;③關節鏡下清理結合骨鉆孔;④徹底止血。術后第2天開始鍛煉股四頭肌, 第4天下床行走, 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 2周后拆線。拆線后行肌力訓練。術后配合中醫藥辨證療法, 所有患者根據病癥結合的原則, 結合舌、脈象, 將患者分為四型:氣血虛弱型服用八珍湯加減;風寒濕痹型服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肝腎虧虛型服用補腎壯筋湯加減;濕熱型服用四妙散加味 ;水煎服, 1劑/d, 早晚分服, 連續服用2周。對照組:僅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療法及術后康復, 治療后隨訪6個月。

    1. 3 診斷標準

    1. 3. 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膝骨關節炎的國際分類(診斷)標準[3]制定: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位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 即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 WBC

    1. 3. 2 X線分級標準[4] Ⅰ級:僅有骨刺產生;Ⅱ級:關節間隙變窄(少于正常關節間隙的1/2);Ⅲ級:關節間隙變窄(多于正常關節間隙的1/2);Ⅳ級:關節間隙消失, 或輕度軟骨磨損(

    1. 3. 3 疾病分期 根據臨床和放射學結合, 可分為以下三期:①早期:癥狀和體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 多見內側, 上下樓梯或站立時尤重, 無明顯畸形, 關節間隙及周圍壓痛, 髕骨研磨試驗(+), 關節活動可。X線表現(0~Ⅰ級);②中期:疼痛較重, 可合并腫脹, 內翻畸形, 有屈膝畸形及活動受限, 壓痛, 髕骨研磨試驗(+), 關節不穩。X線表現(Ⅱ~Ⅲ級);③晚期:疼痛嚴重, 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 內翻及屈膝畸形明顯, 壓痛, 髕骨研磨試驗(+), 關節活動度明顯縮小, 嚴重不穩。X線表現(Ⅳ級)。

    1. 3. 4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肝腎不足、筋脈瘀滯辨證標準制定, 主癥:關節疼痛, 腰膝酸軟;次癥:活動不利, 運作牽強, 舌質淡或偏紅, 苔薄或薄白或黃膩, 脈滑或弦。

    1. 4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4. 1 納入標準 ①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②服用其他藥物治療KOA者, 需停用藥物1周后方可納入;③患者愿意治療并能夠配合完成本臨床研究, 即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1. 4. 2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的;②長期應用激素類、抗凝類藥物, 不能立即停止用藥的;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精神疾病患者;④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血液系統等重要臟器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⑤患有某種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1. 4. 3 病例剔除和脫落標準 ①受試者依從性差;②發生嚴重不良事件;③發生并發癥或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接受試驗;④自行退出者等均為脫落病例。統計分析時應結合實際情況處理, 如發生不忍受者應計入不良反應的統計;因無效而自行脫落者應計入療效分析;⑤未按照治療方案用藥或中途中斷治療的。

    1. 5 觀察指標 膝關節運動功能評估:根據Lysholm評分標準[6]制定膝關節運動評分表, 采用非盲法定期觀察與復查, 綜合評定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的變化, 膝關節癥狀分為8個項目:①跛行:無~嚴重或持續性為5~0分。②需要支持:無~不能負重為5~0分。③交鎖:無交鎖或有交鎖, 檢查時發現為15~0分。④不穩定:無打軟腿~步步皆現為25~0分。⑤疼痛:無~持續疼痛為25~0分。⑥腫脹:無~持續腫脹10~0分。上下樓梯:無困難~不能為10~0分。⑧下蹲:無困難~不能為5~0分。各項計分相加為總評分, 最高100分。安全性評價:記錄不良反應得癥狀和體征, 治療前后檢查血液指標。

    1. 6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評價標準, 分為優、良、中、差。優:癥狀消失, 關節功能活動正常;良:癥狀基本消失, 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能正常參加活動和工作, 病情的輕重程度積分下降≥2/3;中:疼痛基本消失, 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恢復正常, 工作能力或活參加活動有改善, 病情的輕重程度積分下降≥1/3, 但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系統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試驗完成情況 入組的120例患者中, 110例(152膝)完成了研究, 治療組完成了54例(78膝), 對照組完成了56例(74膝), 9例患者因未能完成預定的療程脫落, 其中治療組6例(8膝:2個早期, 3個中期, 3個晚期), 對照組脫落4例(6膝:2個早期, 1個中期, 3個晚期)。兩組脫落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兩組脫落病例未影響組間基線的均衡性。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病變分期的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期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早期兩組間優良率及有效率無顯著差異。中期優良率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4 安全性評估 整個治療期間無相關的癥狀、體征或實驗室發現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傷科疾病, 主要源于關節軟骨損傷變性, 發生退行性病變、關節軟骨硬化 , 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囊性變, 骨性膝關節炎是膝關節的提前老化, 屬于退行性病變。長期負重過度、姿勢不良等慢性勞損、骨質疏松肥胖、承重暴力外傷遺傳等都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高危發病因素。該病發病慢, 主要表現為晨僵、關節疼痛, 活動時出現彈響聲, 部分有關節積液、甚至出現關節畸形或跛行。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關節鏡微創手術、藥物、針刺、手法、紅外線照射等療法[7, 8]。

    本研究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配合中醫藥辨證療法, 關節鏡具有術后并發癥少、病情迅速康復、高度微創等優越性;術中進行生理鹽水的大量高壓灌注, 清除鈣磷結晶、炎性因子、關節軟骨碎屑等導致疼痛的物質進行清除, 有助于分泌正常滑液、炎癥消退, 改善關節的內環境。但關節鏡清理術常僅可短期緩解癥狀, 不能改變 KOA的病程及性質, 對嚴重者遠期療效不確切, 一些患者術后仍較長時間腫脹, 甚至關節積液, 活動功能恢復慢。可見, 關節鏡治療KOA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KOA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 其發病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為中年之后, 肝腎虧虛, 精血不足, 筋脈失養, 而發為此病;外因是風寒濕邪, 侵入人體, 流注關節, 或氣血瘀滯, 痹阻關節, 以“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而為萎”為本, 以“腠理空虛易感風寒濕邪而為痹”為標, 因此, 固本祛邪是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 本研究中對氣血虛弱型服用補陽還五湯, 活血益氣, 具有通絡活血、補氣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該藥具有抗炎、鎮痛、提升堿性磷酸酶含量、促進骨內血循環及促新骨生長等作用;風寒濕痹型服用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以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為主要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具有抗炎鎮痛、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功效, 其藥效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和神經-內分泌-骨代謝系統及抑制軟骨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通路,參與調控軟骨及軟骨下骨的功能,延緩軟骨退變;肝腎虧虛型服用補腎壯筋湯加減, 以補益肝腎,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有促進骨生長的作用;濕熱型服用四妙散加味, 以除濕止痛為主要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四妙散具有抗炎鎮痛、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期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治療后均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組中期、晚期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增加程度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治療組中期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晚期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說明骨性膝關節炎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配合中醫藥辨證療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日常活動, 臨床效果確切,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1:474 .

    [2] 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511.

    [3] 鐘廣鈴, 陳志維, 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142.

    [4]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 .中華骨科雜志, 2007, 27(10):793-796.

    [5] .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15-119, 349-353.

    [6] 田偉. 實用骨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20.

    [7] Lequesne M. Indices of severity and disease activity for osteoar-thritis. Semin Arthritis Rheum, 1991, 20(6):48-54 .

    [8] 史金環,李軍,宋鵬進,等. 電針配合藥物離子導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00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1, 17(10):640.

    第3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1.從事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授課教師的現狀

    在授課教師方面,教授哲學課程的教師幾乎都是畢業于綜合性大學的人文專業,對醫學知識知之甚少,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將哲學與醫學聯系起來。與此同時,專業課教師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學知識,尤其是哲學知識。由于醫學專業知識龐大而復雜,許多專業課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一直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有限的學時內,主要通過教師單方授課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然而,醫學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緊密,如果沒有哲學思維的引導,學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的精髓,易學而又易忘,將已學內容無法深刻理解并記憶,新內容學習起來也很吃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醫學教學也經常會出現專業課教師“反復溫故”的情況。此外,授課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礎與臨床的科學研究中,也同樣忽略了哲學思辨能力在教學及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導意義。

    2.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現狀

    在當前醫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培養中存在突出問題。首先,學生受既有理論的束縛,不敢對書本、教師說不,滿足于接受與背誦現成的結論;思考問題的思路單一,缺少思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哲學思辨能力的欠缺極大地限制著醫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的專業學習任務比其他專業學生更為繁重,沒有時間去進行哲學思維的拓展,當然也無法將各門類專業課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交融,更不能將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融會貫通。此外,相對于感性直觀、有現實實效性的醫學理論,哲學思維則更為抽象,大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去重視它,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去探究。以上3點對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來說,矛盾尤其明顯。學生既要學所有的現代醫學基礎和臨床知識,同時又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的內容。由于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的巨大差異,如果沒有哲學思維、思辨的引導,讓學生將兩種醫學體系融合于自身,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都會提到一些很尖銳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兩種不同醫學模式要結合在一起?”、“學中西醫結合就是西不西,中不中。”調查統計表明安徽中醫藥大學10-12屆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畢業生中,對于“經過五年的本科學習,你認為什么是中西醫結合?”問題的回答中,有56%的學生回答就是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釋中醫;有49%的學生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很難真正結合在一起;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對中西醫結合的未來發展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很難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具有整體性的把握,也很難將中西醫結合發揚光大。這種現象無疑嚴重影響了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以上3個方面決定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生在哲學思辨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創新能力上有待進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醫療能力的核心,是臨床醫生科學素養的集中體現。而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普遍缺乏相關的內容和指引,使得學生不會思考,不愿思考,極度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及發展潛能。對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他們很難自發自主地將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融合于自身。沒有二者的有機結合,他們就不能創新地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因此,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中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探索,對培養具有批判精神、創新思維能力的新世紀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中加強哲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及意義

    1.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中西醫學整體內容的把握

    現代醫學的各門基礎課程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加強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運用事物的普遍聯系的哲學觀去學習相應的課程,進而才有可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穿針引線”,運用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組織教學,運用辯證哲學思維打破學生的思維框架,訓練學生從普遍聯系中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前后學習的內容中架起橋梁,對學習內容進行思維加工,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知識。比如將現代醫學中具有普遍聯系的概念—“平衡”(如生物化學中代謝的協調調節與代謝平衡、免疫學中的免疫自穩及生理學所強調的穩態)與傳統醫學中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相互類比并建立哲學上的關聯;又比如介紹被譽為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新方向、終極目的和最高階段的3P(Prevention,Prediction,Personalization)醫學。其強調的“Prevention(預防)”就完美的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個性化治療)”更是體現了中醫中辯證論治的思想。通過相關內容的講解,將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這兩種表面上的矛盾對立體通過哲學思維中的事物普遍聯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聯系的、發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熱情。此外,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積極探索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課程體系改革,就是從局部與整體的聯系中把握醫學理論。在實驗教學方面,積極探索基礎醫學實驗課程之間的整合,增強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開設了一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大腸桿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生長,要求學生利用辯證思維及綜合思考的能力,將微生物學實驗中的細菌的培養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中質粒的提取與轉化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綜合設計實驗的能力。

    2.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為醫學生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動力

    哲學是科學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是提高醫學類大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指導思想。學生具有了哲學思辨能力,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學科的局限,對事物的理解才能趨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講授基因敲除技術時,強調雖然該技術是現代醫學研究中研究單個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說服力的研究手段,但是這種方式過分強調了單一基因的作用,對理解復雜的基因網絡幫助不大。事實上,很多耗費巨大的基因敲除實驗未觀察到任何陽性結果,或出現意料之外的結果。這是因為任何特定的基因產物僅是復雜調控網絡的一小部分。另外,背離還原論和決定論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實驗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所說“當我對生命中各個分子都了解清楚時,我對生物的整體圖像反而模糊了。”通過以上內容的引申分析,既讓學生明確現代醫學的優勢,同時也了解其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為增強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在講授課程中采用了將相關知識與創新思維實例有機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質變性的時候,引入腫瘤治療的熱療法,將學生在醫用化學課程中即學到的堿金屬遇水產生的放熱反應與腫瘤治療聯系起來,介紹中國科學院理化研究所在腫瘤熱療法方面的相關進展,通過學科之間的普遍聯系引導學生什么是創新。在講解PCR技術產生的背景時,強調生物體內的有關DNA合成的理論都已掌握,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體外的試管中進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并做到了,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通過以上內容的引申,讓學生在領略到醫學大家創新成就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醫學教育也應如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所倡導的那樣,讓新思想的產生不是教育者給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結論。因此,哲學思辨能力的培養對醫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啟迪與導向作用。

    3.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本質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第4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干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復發率

    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慢性傳染疾病,具有病程長、傳染性強等顯著特點[1]。為有效降低患者復發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我院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社區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愿接受研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B兩組,每組75例。A組患者男50例,女25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43.8±12.6)歲;病程1~32年,平均病程(16.2±5.7)年。B組患者男52例,女23例,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43.9±13.8)歲;病程2~33年,平均病程(16.3±5.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A組患者常規護理,患者只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給予B組患者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制定護理計劃 通過宣傳手冊、黑板報等形式對患者進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并對每個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制定出符合患者自身特點的護理計劃。

    1.2.2實施護理計劃 ①保健護理:由專業護士向患者傳授八段錦、太極拳、太極扇等中醫運動,并于每天早上統一訓練30 min。在訓練時應注意穿寬松的衣服。同時告知患者一些常用的養生方法,使患者做好保暖等,注意防患于未然。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所食用清淡、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的食物比如新鮮水果、瘦肉、蔬菜等。同時就平時健脾養胃、疏肝理氣等常用的食療方法告知患者,使其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對脾、胃等加強護理。③給藥護理:對治療藥物的功效、治療效果等進行講解,使患者充分認識到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出現擅自停藥、減藥等處理,同時還應注意睡眠、休息等充足。④心理護理:對于存在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患者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使其情緒穩定,氣血通暢,告知患者大怒傷肝,且會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對此可通過耐性傾聽、指導、鼓勵等方式給予對患者實施一定的積極的心理影響,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情緒浮動過大。此外爭取家庭成員的支持,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協助護理工作。

    1.3觀察指標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具體包括軀體功能維度、心理功能維度、物質生活維度以及社會功能維度。同時對患者肝炎復況進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 在接受不同方式的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優化,B組患者軀體功能維度、心理功能維度、物質生活維度與社會功能維度評分明顯低于使用常規護理的A組患者,A、B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肝炎復況對比 A組患者復發30例,復發率為40.0%,B組患者復發16例,復發率為21.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587,P

    3討論

    據相關統計研究結果顯示,全球范圍內約有20億左右的人群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超過3.5億[2]。同時也有文獻報告提示,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患者死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它是肝衰竭、原發性肝細胞癌與肝硬化等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3]。

    一般來說,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到疾病及炎癥的影響,身體或心理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負擔與壓力。因此,為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質量,必須實施中西醫結合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同時強化患者及其家屬對病癥知識的了解。伴隨著當前醫療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型醫學模式也不斷趨向完善發展,它不僅要求在治療過程中關注患者疾病的發生與進展,同樣還需重視患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進展與治療過程中的影響作用。有相關研究報告提示,一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壓力,對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對患者實施治療及護理的過程中,需盡最大可能助其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心情平和,建立開朗豁達的心態,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積極有效的干預,安撫患者的焦慮與緊張情緒,優化其心理健康水平,為其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減輕其心理負擔,告知患者舒緩壓力的正確方式,以降低其應激反應。有研究提示,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護理與治療過程中應用中西醫結合的社區護理干預模式,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強化患者的遵醫行為,控制其病情的進展[4]。雖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毒感染能夠通過治療得到基本控制,但患者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無法徹底清除,在患者出院后,可能受到內外誘因的影響,導致病毒復制,致使疾病復發。因此,還需重視對患者的出院指導,強化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用藥原則,進而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強化其遵醫行為。

    在本組研究中,實施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干預的B組患者生存質量更高,疾病復發率更低,具有極其顯著的優越性。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面對壓力可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減壓。此外還能夠強化患者遵醫行為,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藥物、進行運動,同時深化患者的日常保健意識,避免病毒出現復制導致病情復發。總之,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干預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周俊霞,陳潔,王娟,等.影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4,35(07):1498-1500.

    [2]方蓉梅,辛春霞,等.乙型肝炎患者的社區護理及康復指導[J].醫藥前沿,2013,26(08):206-207.

    第5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慢乙肝;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發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現況

    肝炎特別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高,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學目前至少可分為甲、乙、丙、丁、戊肝5型,臨床上最常見的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肝病之一【1】。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億人口中, 約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區,約20億人證明有HBV感染, 3-4億人為HBV慢性感染, 其中75%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25% -40%最終將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據我國衛生統計年鑒資料,我國是HBV高感染區, 根據全國范圍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達60%,其中約1.2億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占我國人口的10%。根據1992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為9.75%(約1.2億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數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萬在社會上流動,約有10% -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約l/4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數約30萬。

    由于HBV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影響下一代,故危害極大,HBV自嬰兒感染后90%以上經40年左右衍化為肝硬化,50年發展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的治療費用達到300-500億元人民幣【1】,對人民健康和國家衛生經濟帶來嚴重危害。雖然國家近年來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種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國仍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3-5】。據統計,在我國未經乙肝疫苗免疫1-50歲人群中,HBsAg攜帶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為7%,HBsAg攜帶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6】。可見,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長,可持續30-50年,并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重型肝炎是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極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經成為危及全球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之一。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如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全世界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復雜而長期的課題。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醫藥和傳統中醫藥診療體系及療效的比較

    西醫藥治療慢乙肝主要以藥物治療改善和恢復肝功能、免疫調節、抗肝纖維化、抗病毒治療為主。但毒副作用大,會出現重要器官病變,如嚴重心、腎疾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以及神經精神異常等。現代的醫療模式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的醫學模式,西醫的傳統治療主要是以針對生物疾病模式為主,其疾病的診斷原則和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都以此模式為基線,治療時用藥大多遵循較為固定的規律和標準格式化用藥為特點,缺乏個體化治療。而大多西藥品價格較為昂貴。如干擾素(INF),作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主力用藥,因復發率高,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難以推廣,國內大多數患者均難以在經濟上承受類似的治療開支。

    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有數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規范,尤其在調節人體內環境(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藥物的靶點敏感性、降低復發率上都有較好的療效。中醫藥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機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平衡,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就是調整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從而有效治療本病【7】。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來說,中醫藥治療是一種積極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醫治療能夠對機體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控,充分調動機體的內在能力,這是其獨特優勢所在。

    隨著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防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對患者精神、情緒、心理、工作能力、社會職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甚至結合社會衛生經濟因素。中醫臨床治療重視“證據”的思辨方式;“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等幾大方面。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臨床診療過程中,理論上突出了個體化治療的思想,用藥上體現了個體化治療的實施,在經濟成本上中藥價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強了人性化治療的意義。辯證論治的同時又隨證加減,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癥狀體征、根據疾病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來遣方用藥,并且同時還強調了人性化的治療關懷,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心理疏導等多個方面給予患者全面而具體的整體治療,療效顯著。可見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優勢是很明顯的,而且潛力巨大。

    然而,中醫藥治療仍缺乏特效藥,抗病毒治療,調節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以促進患者肝臟病理改變的修復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就目前而言,僅靠藥物尚無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則病毒終究會變異而耐藥。清除病毒,必需有人體免疫應答的配合,這是十分重要的條件。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調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優勢,符合現代醫學對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調整綜合治療(雞尾酒療法)的發展趨勢,也是對中西醫結合抗乙肝病毒治療的一種嘗試。中西醫結合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著協同的作用,兩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與清除,肝組織病理損傷的改善與修復,并能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8-12】。

    同時,中醫藥治療慢乙肝仍然存在較多的困惑:如療效不肯定,重復性差,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性,制定的標準沒有及時、廣泛的執行等。

    傳統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體系很多臨床對照試驗研究了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然而這些試驗的質量與療效并沒有得到全面系統評價【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進程復雜多變,難以預測,治療的確切效果需要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中醫藥有獨特的病因概念、診斷與治療理論體系并用于臨床實踐,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既不能只停留在個案總結或小樣本數據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醫過去生物醫學模式的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從單一指標分析中醫治療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醫自身治療理論體系的評價方式,把中醫的內涵特色科學、合理的全面反映出來,提取精華,繼承創新,使中醫藥走向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西醫治療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傳統中醫中藥中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強中西醫結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 傳統醫藥科學研究的局限性與現代醫學科研模式―循證醫學的優勢

    中醫缺乏系統的、科學的研究和總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沒有形成一條科學合理的研究體系,社會在發展,致病源在變化,疾病譜在更新,人的體質因素也有了差異,總是以這種“不變”去“應萬變”根本難以應付,因此,臨床上出現了中藥療效不穩定,同樣的經驗方難以推廣等問題。所以,中醫藥科研擔負著把中醫經驗學總結升華成為科學理論的重任,每一項臨床研究必須科學設計,嚴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賴的結論,為大樣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據。中醫學從臨床經驗學逐漸轉換到利用科學研究結果指導臨床實踐的軌道上來,這是一種偉大的變革,是中醫藥發展的橋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誤區,我們應當參照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的原則, 借鑒循證醫學思維探索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臨床研究方藥和模式,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驗證中醫藥的療效。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其學術基礎是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其核心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包括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方案、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當前最佳的科學證據基礎之上,所謂證據就是指設計合理,測量準確,結論可靠,發表在醫學專業雜志上的文獻,包括研究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夠借助循證醫學的方法,把中醫藥寶貴的臨床經驗變為具有科學性的客觀證據,不但可以提高中醫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夠以其客觀的證據得到世界的認同,從而更好的發展中醫學。

    4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現代化發展前景

    我國是開創中西醫結合研究和首創“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國家。中西醫結合在我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既是我國醫學發展的產物,又為醫學的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形成了我國醫藥學的優勢和特點【15】。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我國獨創的一門新興學科,我們中西醫結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醫藥的繼承, 向中醫學習, 又要致力于創新; 并要與世界的結合醫學工作者團結合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中西醫結合醫學一定會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16】。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領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結合卻是醫學界存在的最大難題。因此,我們現在討論的中醫學應是現代的中醫學,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客觀前提【17】。

    21世紀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也為中西醫結合醫學走向世界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使中西醫結合醫學在新世紀里抓住機遇,取得更大發展突破,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一樣,必須依賴方法學的突破和思路的創新,循證醫學正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一個老課題,有關治療上的中、西醫新進展國內也介紹了不少,但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就是西藥+中藥治療嗎?目前,對慢乙肝的治療仍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穩定的治療措施和滿意的療效【19】。

    我們應該衷中參西,師西醫之長技,大力發揚中醫本身的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藥在治療慢乙肝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績,尤其中西醫結合是創新的事業、發展的學科,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更新觀念,掌握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醫/中西醫結合在乙肝治療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徑。

    中醫學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中醫學開展了多學科、多層次的從宏觀到微觀、從臨床實踐到基礎理論的系統研究。臨床流行病學的引入和發展,使中醫臨床實踐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臨床對照試驗逐漸成為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主流,臨床試驗的質量逐年提高,為臨床醫學實踐提供了大量證據。

    20世紀末調查表明國內中醫臨床研究報道甚多,但真正的隨機對照試驗卻甚少,質量普遍較低,直接影響對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可觀評價,也是制約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中醫藥界開始意識到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關鍵。

    建立臨床RCT,CCT及診斷試驗數據庫是循證醫學實踐的核心任務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更好的為臨床醫生服務,指導臨床實踐。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是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Cochrane圖書館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但該數據庫中國的資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醫結合/中醫領域的臨床研究資料。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肝膽系統疾病療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從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許多肝病治療方面的臨床實踐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統綜述的基礎上產生的【20】。但是,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慢乙肝臨床研究方面的高質量循證研究成果較少,缺乏一定數量RCT、CCT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這些必將影響到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優勢的發揮和臨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發展。

    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數據庫中中醫臨床研究數據庫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數據庫已收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數據(包括針灸)數千條,部分已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發表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數據庫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目前還需不斷補充和完善,以利于將來更好地為循證實踐服務【21】。

    因此,建立我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RCT、CCT),可以為肝病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提供科學可靠的證據,為肝病系統評價者提供數據,同時也是對我國循證醫學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庫的一個補充,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供中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臨床研究資料,使得大量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慢乙肝臨床研究文獻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務于包括西醫在內的廣大臨床工作者,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將有利于慢乙肝評價文獻研究的質量和國際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Health News。Newspaper of Health News 22/01/1999 4th edition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 c, mason w,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oil rev,2000,64:51-68

    [4]Locarnono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semin liver Dis,2004,24(suppl 1):3-10

    [5]Villeneuve JP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2005,34(suppl 1):139-142

    [6]Grosheide P.Van.Dammep.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ble Disease Series[J] Antwerp,Belgium: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Board secretariat:1996(1).

    [7]李筱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醫藥治療進展,光明中醫2005.Vol 20.3:32-33

    [8]楊紅,羅俊.甘利欣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6):307

    [9]張曉慧,孫計田.硫普羅寧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醫藥導報,2003,22(4):244

    [10]張海君,朱項臨,鄺先奎.苦參素聯合西維爾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傳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張友祥,王靈臺,陳建杰.中藥補腎沖劑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2):112~113

    [12]王榮國,林銳金.葉下珠復方膠囊合抗乙肝特異性轉移因子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3):121~122

    [13]劉建平,秦獻魁.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2, 22(1): 5

    [14]賈繼東,張福奎,王寶恩.循證醫學及其對肝臟病治療學的可能影響[J].新醫學, 2000, 1(7): 89

    [15]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16]王寶恩,從臨床科研談中西醫結合醫學,北京中醫藥2008. 27,(1):3-5

    [17]關燕婷,孫 偉,談現代中醫的發展之路,北京中醫藥2008. 27,(1):5-6

    [18]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

    [19]Lau GK,TsiangM.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1amivudine for 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 Chinese patients: a viral dynamic study[ J].Hepatology, 2000, 32(2): 394

    [20]王吉耀,現代肝病診斷與治療[M],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6-84

    第6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產后;急性乳腺炎;早期診斷;治療;推拿;中成藥;

    中圖分類號:R339.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162-01

    前言:目前產后急性乳腺炎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多發于產后的1~4周,主要是由于乳暈以及畸形,致使乳汁淤積不暢,或發奶過快,沒有及時排空,合并有表面破損,從而產生的瘀乳,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硬結、腫脹,并且伴隨著壓痛、腫、紅、熱等癥狀,如診斷不及時,延誤了治療,就會使之發展成為乳腺膿腫,對母乳喂養造成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對產后急性乳腺炎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性與必要性,下面本文將以168例產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產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診斷及其治療進展。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抽取168例2012.6.1.~2013.1.1.之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產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的門診病歷資料,并采用追蹤性的觀察方法分析,患者的年齡在20~3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5歲,病程發展為1~4天,平均病程為2.5天,在產后半個內出現的有86例,在16~30天之間出現的有82例,11例患者腫塊的直徑在2cm以下,68例患者的腫塊直徑在2~4cm之間,89例患者的腫塊直徑在4cm以上。

    2、產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診斷標準 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乳汁不暢、脹痛、腋窩淋巴結腫大、觸痛和壓痛、但腫塊中央暫時無波動感、無膿液滲出、食欲欠佳、發熱、胸悶煩躁、呈片狀或是條索狀的淋巴結腫大。對患者進行乳汁常規檢測,均有白細胞2-4,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的數量會高出正常產婦許多[1]。

    3、產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治療 對患者主要采用的是中西醫結合與推拿聯合治療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如下:對產后急性乳腺炎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抗生素并口服中成藥物,主要包括了氣陰兩傷型的八珍丸(如每日口服兩次6g的水蜜丸或是1丸大蜜丸)以及四妙丸(每日口服1~2次,一次6g);胃熱壅盛型的清胃黃連丸(每日1~2次,一次9g)以及連翹敗毒丸(每日1丸/兩次)[2];肝郁氣滯型的牛黃解毒丸(每日1丸/兩次)、柴胡疏肝丸(每日3次,每次6―9g)、蒲公英片(每日4次,每次3―5片)、乳瘡丸(每日2―3次,每次9g)、四逆散(每日2次,每次4.5―9g)、活血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3g)、銀翹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1丸)。臨床上醫生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對以上藥物進行合理的選用。用藥3-4天。同時進行及時的推拿,排空乳汁尤為重要,具體的方法是先取患者坐立位,對患者的進行熱敷處理,時間約持續十分鐘左右,并點按合谷、內關、梁丘、膻中、足三里以及乳根等穴位,同時拿肩井處理,時間同樣也在十分鐘左右,將患者分泌的乳汁亦或是少許的凡士林涂抹于患者的上,進而起到很好的作用。醫師站立于患者的背后,對患者的患部進行輕緩的揉磨,作用時間約3分鐘左右,并托住患者的,對腫塊進行由上到下的抹推,直至腫塊交替處,并且在進行推拿的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力度進行循序漸進的遞增。對于有明顯脹痛的患者,可采用多次拍打以及對柔和按摩的方法。醫師將手呈C形,握住患者的,壓向胸壁,再者就是對乳暈用食指或拇指按壓,將乳汁擠出,達到軟化乳暈的目的。并且以摩法對進行順時針按摩,時間約3分鐘左右,并采用抹法沿著乳腺管進行抹2分鐘,促進乳腺管的通常,使乳汁排出,最后用溫水將洗凈,推拿法每日進行一次,持續進行3-4天。

    4、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在接受治療四天之后的治療有效率、癥狀體征的變化情況以及乳腺腫塊的大小。治療有效率的評定標準:顯效為癥狀減少60%~90%,體積在60%以下,排乳通暢,腫塊消散60%以上;有效為癥狀減少30%~60%,排乳部分通暢,腫塊消散30%以上;無效為各方面的改善情況均在30%以下。

    二、結果

    對產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經過早期的診斷和治療之后,乳腺腫塊明顯的變小、癥狀體征得到明顯的改善,治療有效率較高,其中治療顯效的有128例,有效的有31例,有效率可達94.64%(159/168)。

    三、結論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可以得出在臨床上針對產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診斷必須及時,避免發展成為乳腺膿腫,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中西醫結合與推拿聯合治療的方法,其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并且效率高。由此,在后期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廣大臨床工作者必須對產后產婦的臨床癥狀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進行乳汁,血常規檢查,了解白細胞數量,為診斷提供更多的參考性依據,同時采用中西醫結合與推拿聯用的治療方法,促進產婦的治愈,不影響其產后哺乳。

    參考文獻:

    第7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ICU;壓瘡高危患者;中西醫;預防

    壓瘡,又稱為壓力性潰瘍,是長期臥床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國內外已將壓瘡的發生率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因為大部分壓瘡是可預防的[2],護理界一致認為,預防壓瘡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治療[3,4]。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 月收治經壓瘡風險評分達到申報難免壓瘡標準的壓瘡高危患者148例,經積極的采取中西醫結合的綜合干預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48例,男67例,女81例;年齡52~91歲,平均65歲。Braden Scale 評分為高度危險(10~12 分) 的139例,高度危險值持續時間2~17天 ,平均10天;Braden Scale 評分為極高度危險(9 分以下)的9例,極高度危險值持續時間2~30天 ,平均15天。經采取中西醫結合綜合干預措施,只有1 例發生院內難免壓瘡。

    2 中西醫結合綜合干預管理措施

    2.1 三級管理網絡的建立

    2.1.1 三組管理組成 建立護士—護理小組長—科護士長—護理部的層次疊加型三級管理網絡。

    2.1.2 三級監控的實施辦法 (1)組長的監控。病人入院后,管床護士在2h內對病人進行全面的護理體檢, 根據壓瘡的評估條件對病人全身情況進行評估,組長下班前審核管床護士有無及時評分,評分是否合理,采取措施是否合理。(2)護士長的監控。護士長24h內巡視高危患者皮膚,根據壓瘡的評估條件, 核實管床護士的評估、護理措施、院前壓瘡的轉歸情況等,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并將評估表上報護理部。(3)護理部的監控。護理部或派醫院慢性傷口護理小組成員不定時到病區進行訪視,抽查高危患者,核實上報的情況,切實保證壓瘡護理落實到位。

    2.2 壓瘡的評估 利用Braden 皮膚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動態評估,累計得分15~18分為輕度危險,每周評估1次;13~14分為中度危險,每3天評估1次;10~12分為高度危險,每2天評估1次;≤9分為極高度危險,每1天評估1次。重點抓12分以下的壓瘡高危患者。根據Braden壓瘡評分量表中評分對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

    2.3 中西醫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

    2.3.1 針對摩擦力方面 高危患者一律使用本科設計的純棉布料翻身單,以避免傳統翻身時容易出現的拖拉扯拽現象。使用翻身單向上平移病人時,將翻身單正確平展鋪好,以防翻身單向上或向下用力不勻,影響效果。翻身單必須上平肩峰,下至大腿,以保持軀干重量集中于翻身單上。

    2.3.2 針對剪切力方面 盡量避免使床頭抬高超過30°,必須抬高時,可將中單卷成圓條狀,放置于骶尾部架高患者雙側大腿,以減少身體下滑的幅度,減少剪切力。

    2.3.3 針對壓力方面 高危患者均使用氣墊床(腰椎骨折或腰椎術后患者除外),使用翻身單配合翻身枕為患者翻身,使患者保持翻身后身體傾斜30°。昏迷患者至少2h翻身1次;神志清醒患者日間每2h翻身一次,夜間睡眠期間可根據患者情況適時翻身,可延長至3h翻身1次,體現人性化護理。

    2.3.3.1 翻身單的制作與應用 純棉布料翻身單,140cm×100cm。傳統翻身法用力為分力,護士雙手、前臂插入患者身下,工作衣雙袖接觸患者,污染嚴重,且因用力不均,易擦傷患者皮膚。而自制的純棉翻身單,易吸水,對皮膚無刺激,污染后易洗滌,護士使用此翻身單翻身時用力為合力,易抬起患者,且動作穩、痛苦小、翻身時間短、不會擦傷患者皮膚。而此操作簡單、安全、省時、省力,值得臨床推廣。

    2.3.3.2 三角翻身枕的制作與應用 將成塊的海綿裁成三角形,三個角分別為80°、70°、30°,長45cm,高12cm,底邊長22cm,予透氣皮料縫合,外罩同樣大小的純棉套子。協助病人翻身后將三角枕縱放在病人的肩背至尾骶部30°,抵著病人使其處于舒適臥位,同時使下腿伸直,上腿屈曲,手臂前伸與腋成30°,以增大接觸面積,另外屈髖成90°,上腿在下腿前方,這種姿勢可使大轉子回縮,避免局部突出,又可使下身穩定于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及下腿膝外側形成的三角平面內,防止體重壓迫到髂前上棘,利用三角枕的3個面增加了受壓面積使身體平衡穩定,不易傾倒,翻身效果良好。

    2.3.4 針對溫度方面 長期臥床的患者受壓局部容易溫度升高,因此在患者受壓部位選用水墊,如用大浴巾包裹水墊放置于骶尾部以及頭部,對于手腕、足跟、耳廓等小的受壓部位,則可選取一次性橡膠手套制成水囊或氣囊。

    2.3.5 發揚中醫特色療法

    2.3.5.1 紅花酒精在預防壓瘡中的臨床應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紅花的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和油脂油兩大類,黃酮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擴張周圍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油脂則對皮膚有之功效[5]。50%酒精具有擴張血管、降溫、散熱、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使用紅花酒精對局部皮膚輕輕拍拭,對一些皮膚彈性差、易破損的患者不會造成損傷,同時又可被皮膚充分吸收,擴張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皮膚受損情況。

    2.3.5.2 中藥藥枕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 使用藥枕墊于局部,通過局部皮膚的直接吸收作用,藥物刺激經絡傳導與穴位外敏放大效應而起到預防治療的功效。本院制作的去濕活血通絡藥枕中含有乳香、沒藥、紅花、紫草、川芎等藥,乳香、沒藥二藥氣香走竄而善行,均能散瘀止痛,二藥合用,氣血并治,共奏活血祛瘀,斂瘡生肌之功。以紅花、紫草等為伍,具有活血通絡、止痛、消腫之功效。臨床觀察顯示:將諸藥制成藥枕,放于壓瘡的高危部位,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 討論

    壓瘡的防治及護理技術復雜,并非嚴格的規定就可杜絕,也不是單一的護理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只有集管理與預防為一體,才能更加有效的預防。引用壓瘡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評分高低對高危的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既可避免資源的浪費,又可把握重點人群以及關鍵環節,使壓瘡的預防工作重點分明。我科針對預防壓瘡的關鍵點,對護理器具進行了革新,自制了翻身單、三角翻身枕來解除局部的壓力,并將中醫特色療法滲透在整體干預體系中,一改紅花酒精按摩的傳統,改用50%紅花酒精拍拭;并將去濕活血通絡藥枕配合翻身枕用于受壓局部,通過臨床的初步觀察效果良好。而且成本低廉,同時操作簡便,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謝小燕,劉雪琴.對護士壓瘡防治知識現狀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 ∶67.

    2 Sandra Bergqu IST, PHD, RNT. The quality of p ressure ulcer prediction and p revention in home health care. App lied Nursing Research, 2005(18):148-154.

    3 何華英,杜峻,李雪霜. Waterlow 危險因素評估表及分級護理法預防壓瘡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 2005,20(19):9211.

    4 魚秋玲. 賽膚潤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04,19(12):40.

    第8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循證醫學,顧名思義是指在各種醫療行為和決策時都必須遵循最新的科學證據。也就是說,醫生對患者的診治應該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任何治療上的決策都應該有最佳的證據。循證醫學應包括3個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需找醫生治病;第二是醫生,醫生要正確地為患者作出診斷和治療;第三是發掘并掌握診斷和治療本病的最佳證據。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對患者的診治的最佳效果。循證醫學是近10年來在全世界醫學界備受關注的一門新興學科,已引起醫學界和各國衛生行政部門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重視。自從1992年以加拿大學者DavidSackett為首的一批臨床流行病學家正式提出循證醫學概念后,循證醫學如同雨后春筍般地迅速發展起來,首先英國成立了循證醫學中心,并以本國已故著名流行病學家、循證醫學奠基人ArchieCochrane的名字命名為科克倫(Cochrane)中心,之后又成立了Cochrane國際協作網。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3個國家相繼成立了國際協作網下屬的15個Cochrane中心,已經有64個國家(地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為Cochrane系統評價的用戶。為醫學臨床、科研、教學以及衛生管理決策提供著最新、最佳的科學依據,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眾多醫學專家認為循證醫學是“一項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偉大工程;一場以人為本的醫學革命;一個讓全人類共享最新醫學成果的壯舉”。21世紀必將是循證醫學的天下(見《健康報》2002年4月4日第6版)。

    2循證醫學產生的背景

    循證醫學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依證據辦事,要求的是最新的、公認的證據。循證醫學所以能夠興起并引起世界醫學界的矚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信息的爆炸和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以醫學為例,新知識以每年6.7%的速率在遞增,臨床醫生掌握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醫療水平。據統計,全世界已擁有生物醫學雜志約25000余種,每年發表的論著約200余萬篇,如此浩瀚的文獻,任何人要想都去閱讀是不大現實的。循證醫學就是將各種醫學信息資料通過專家的評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有價值的、公認的精華部分輸入計算機,作為能夠說明問題、解釋各種疾病的最佳的科學證據,去指導醫學實踐。使用者只要將問題輸入計算機進行檢索,便能從循證醫學中心的國際互聯網上(科克倫中心)得到最新、最佳的科學證據,使醫學工作者隨時隨地都能獲得最新的信息資料,始終站在醫療、科研、教學的最前沿。

    2.2不同地區對疾病治療方法有差異。研究發現,對同樣的病情,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采用的治療方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異,不同的治療方法所產生的療效和所需的醫療費用懸殊也很大,使人們對這些治療方法的科學性產生了懷疑。不規范的治療方法使醫療費用急速地增長,加重了患者與政府的經濟負擔。因此,對醫療行為和措施進行科學的規范,是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然而,這種規范化的過程需要有最新的科學證據,能夠讓醫學界都能公認的“金標準”。循證醫學的思路就是用計算機收集最新信息資料,經過相關專業的專家(如信息科學專家、統計學專家、各種醫學專家等)評價,作為科學證據對醫療行為和措施進行規范,使患者得到應有的合理的治療。同時政府根據其提供的科學證據制定醫療費用補償政策和保險范圍,能合理高效地使用衛生資源,抑制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

    2.3以人為本的觀念的轉變。循證醫學順應時代要求,將傳統醫學以“疾病”為中心轉移到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上。體現在對疾病療效的評價上,從以往只注重儀器檢查和化驗結果等“中間指標”轉移到患者的臨床指標,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質量等“終點指標”上。在醫患關系上由過去單純醫生說了算轉變到患者具有知情權及選擇權,患者對治療方法具有選擇和決策的權利。

    3循證醫學的意義

    3.1對證據的要求能促進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避免亂醫亂治,一方、一藥和各種檢查的簡單重復,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3.2能促進醫務工作者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學術上自我更新,緊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時代腳步,永遠站在新知識的制高點上。

    3.3提供最佳的科學證據,有利于衛生管理部門決策的科學化,減少醫療糾紛。

    3.4提供的科學信息有利于患者自己檢索,從而參與醫療決策及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保障自身權益。

    4循證醫學與中醫辨證論治

    我們認為,循證醫學與中醫辨證論治是一致的,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又應用到實踐中去。循證醫學要求用現有最好的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為每個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療選擇。而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正是這種最佳方案的實施和應用,它與循證醫學有著許多共同點。

    4.1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在獲取臨床證據的基礎上,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所謂辨證是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就是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去收集患者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按照中醫的理論及中醫的自身規律,確定中醫的病、癥、證進行辨證施治。中醫把人看成完整的整體,認為一切疾病的產生都是陰陽平衡的失調。調整陰陽,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確定治療方案,其思路和循證醫學完全吻合,即收集臨床資料(四診)評價(辨證)確定最佳證據(證型)指導臨床實踐(論治)。所以,中醫治病是有證、有法、有方、有藥,其靈活性是證變、法變、方變、藥變,可見證據對中醫醫療實踐的重要性。

    4.2中醫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中醫工作者十分重視歷代醫家文獻著作、著名醫家的寶貴經驗及名老中醫的治療心得,對中醫臨床經驗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就是繼承,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去研究中醫中藥便是創新與發展。這與循證醫學強調從醫學研究文獻所獲取的系統信息指導臨床決策具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4.3循證醫學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與中醫學的整體觀的思維邏輯方式幾乎是一致的。中醫學對療效的評價依據是患者的臨床反應,這與循證醫學所用的“終點指標”是一致的。中醫學的發展史和循證醫學的興起,其目的均是在尋找證據,尋找科學的、最新的證據。其目的同樣在于提高診療水平,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延長人類壽命。

    5從循證醫學看中醫辨證論治的不足如前所述,循證醫學要求采用的證據是最新的、最佳的、科學的證據,是醫學科學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依此來看中醫的辨證論治,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應當發展與深化。

    5.1中醫獲取臨床信息的方法是宏觀的,相對落后。中醫以“望、聞、問、切”四診獲取臨床信息資料,中醫的四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先進的,但是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四診所收集的病理信息,不再是簡單的神、圣、功、巧了。另外,由于患者的自我感覺和表述能力以及醫生的經驗不同,對同一種病情所獲取的這些原始資料常有所不同,從而影響到證據的建立(辨證)。如何將中醫的四診與現代醫學檢測與分析手段結合起來進行辨證,這是發展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內容。有人倡導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臨床檢驗指標與辨證相結合,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5.2中醫證型需要進一步豐富內涵。中醫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8個方面來分析疾病,即所謂八綱辨證,臟腑是辨證的核心,結合衛氣、營血、三焦、病因病機、氣血津液、經絡及六經等辨證方法確定中醫的病名及證型,來指導治療方法與用藥。雖然符合中醫的自身規律,但是由于四診缺少客觀化,辨證不夠規范化;還由于每個人的經驗與認識的差異,所得到的證型(證據)不同,則治療方法也不同,缺乏統一的標準,這是中醫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內容。怎樣將現代檢測指標和實驗數據與中醫的辨證論治融為一體,西為中用,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是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必然趨勢。

    5.3對證據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由于中醫對證據的采集和分析多是從宏觀入手,主觀因素較多,對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癥狀為依據,缺乏系統性,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缺乏嚴密的科學性,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質和全過程,從而影響療效的評價標準,這就是中醫療效重復性差的原因所在。

    6用循證醫學的模式發展中醫的辨證論治

    20世紀中期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多因素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為主,西醫的單病因、單環節的診療方式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中醫的整體觀在預防疾病,治療某些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惡性腫瘤無手術指征時的獨特優勢越來越明顯。標準化中醫的成果要想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只有走中西醫結合之路。隨著循證醫學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開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借助循證醫學為橋梁,實現中醫的現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6.1建立科學的中醫證型信息庫。系統整理、挖掘古代醫家和現代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和理論,運用現代中西醫研究的最新成果,組織有關專家對中醫證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用先進的手段來闡述中醫證的本質,使中醫辨證更科學、更可靠,為國際醫學界所公認。通過對中醫的證型進行嚴格的評價,作為證據輸入計算機,建立中醫證型信息資料庫。

    第9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西醫;中醫;課程改革

    中醫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的精華,其在醫學領域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對人類的進步發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目前的醫學院校中,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醫學的一種普遍形式,更是醫學在我國發展的特色之一,并逐漸被國際社會所重視。但中西醫無論是在教學體系上,還是產生背景以及診斷方式上都存在著巨大差距,尤其中醫理論相對于西醫而言更加抽象,對部分學生來說較難。因此,對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進行改革也是改善中西醫教學的策略之一。

    一、西醫院校中醫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提到,截至2020年,在我國國內初步建立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并使具有全科能力的醫生達到30萬名。根據《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標準(試行)》中對課程設置的要求,“中醫學”是構成全科醫生培養的重要課程之一。但從目前西醫院校的實踐來看,“中醫學”課程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西醫院校的相關領導多出身于西醫,而他們的思維以及教學管理方式也多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自然而然地忽視中醫課程的教學,認為中醫課程只是作為一種輔助西醫的手段,因此對中醫的研究也不夠深入,更不用說去指導中醫課程教學。

    其次,西醫院校中的中醫課程在課時設置上在逐漸降低。通常情況下中醫課程在西醫院校中的課時安排在40~90學時之間,而大多數西醫院校中的中醫課時都設置在60學時左右,并且逐漸呈現將中醫課程轉為選修課的趨勢。

    再次,中醫課程開展時間相對較晚,通常都安排在學生大三之后,而此時大多數學生已經完成了西醫基礎以及臨床課程,這時學生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也很難再去進行改變。

    最后,西醫院校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針對中醫開展臨床實習課程。

    2.學生對中醫課程不重視

    目前一些西醫院校學生對待中醫課程不重視,其主要原因有:

    首先,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依然受高中時期升學考試的影響,功利心的驅使讓學生無法靜心研究古典中醫學,加之中醫中的古文更是晦澀難懂,長時間會導致學生對中醫課程產生一定的反感。

    其次,西醫院校學生對中醫重要性認識不足,很多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中醫對一些癥狀與疑難雜癥的治愈效果,尤其是作為西醫后續跟進治療的重要程度。

    再次,存在認識偏差。部分學生認為既然來到西醫院校,那么就要主攻西醫;中醫則是可有可無的輔助,只要考試及格,拿到分數便可以。

    3.中醫課程教學方法陳舊

    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教師并沒有承擔起傳承中醫教學的使命,可以說教師在中醫傳承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中,西醫院校中的教師卻沒有盡到相應責任。

    首先,教師對中醫課堂教學的準備不充分,沒有針對性地開展中醫課程教學,更無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中醫課程的因材施教,將中醫課程教學不加取舍地傳授給學生。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陳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西醫院校的中醫課堂教學依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很少將現代教學手段作為教學補充,教師照本宣讀的教學方式也導致師生之間缺少良性互動,學生昏昏欲睡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西醫院校中醫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1.明確中醫課程教學目標

    21世紀的發展對醫學人才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醫學人才不僅需要具有高、精、尖的素質,更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并與中醫融為一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2001年我國教育部以及衛生部共同出臺了《中國醫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進一步明確地規定:“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強化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在筆者看來,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目標應當制訂成為:弘揚中國傳統醫學文化,提高西醫院校學生的人文氣息;強化學生對中醫理論的認識以及弘揚中醫的優勢,促使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醫研究能力;掌握中醫的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在此過程中體驗中醫的實用價值。當然,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對教師個人能力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醫教師必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中醫知識與素養,提升中醫課程教學能力。

    2.調整中醫課程教學內容

    在中醫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例如,運用傳統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等經典中醫理論,將中醫文化滲透其中,突出中醫優勢。

    首先,進一步突出中醫對生命的認識。中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我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向學生傳輸生命體的動態與多樣化特點,培養學生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觀念構建整體醫學思維,強化學生整體醫學價值觀。

    其次,中醫課堂教學要突出健康觀。傳統中醫觀念認為,人的身體健康不僅包含了沒有疾病,也包含了人的精力充沛、心情舒暢等內容。而這一健康觀念也一直被人們所接受。因此,中醫課堂教學更需要強調此點,突出中醫在保健等領域中的優勢,強化學生對中醫的認識。

    再次,中醫課堂教學要突出疾病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的疾病與社會、自然以及情感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人的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導致的人體機能失衡。教師在中醫課堂教學中突出這一點能有效強化學生對生物、心理、社會的理解與領悟。

    3.改善中醫課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在如今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普及的情況下,西醫院校中醫課堂教學依然以灌輸式為主已經無法適應中醫教學需求,在如今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首先,要引入多媒體教學。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中要充分尊重中醫的特點,以先重點、后普及的方式,首先將中醫中的“經絡”等內容以課件形式呈現,課程通過結合動畫等方式將抽象思維變得可視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中醫課程教學效果。

    其次,注重啟發式教學的應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進一步節省了教學時間,也讓課堂時間變得更加充裕。可結合問題運用導入法、比較法等學習方法啟發學生的中醫思維,為學生創建更廣闊的思維發散空間,以輕松幽默的教學氣氛,強化學生對中醫知識的理解。

    再次,要注重結合中醫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醫是一門需要大量經驗的醫學,它同臨床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書育人的關鍵在于“授之以漁”,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將臨床癥狀與中醫理論知識相結合,不但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也有利于學生對中醫知識的鞏固。

    參考文獻:

    [1]孫連慶,劉永惠.西醫高等院校中醫教學探析及存在問題之思考[J].時珍國醫國藥,201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女性成人毛片a级|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成人自拍小视频|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