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醫結合的方法

    第1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摘要】中醫、西醫治療痛風方法有很多種,在效果上也很顯著。本文從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方法角度進行探析,從中西醫結合角度上揚長避短,減少復發率和不良反應。

    【關鍵詞】痛風;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58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1104-0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病逐漸增多。痛風是由于遺傳性或獲得性病因導致嘌呤代謝障礙和血清尿酸持續升高所引起的疾病。具體說與人體中尿酸代謝失衡有很大的關系,大部分食物中含有嘌呤,而嘌呤又能分解合成為尿酸,人食用含嘌呤的食物過多就會使人體產生過量的尿酸無法排泄,從而導致高尿酸血癥以及關節活動不利等癥狀,還能引起高脂血癥、肥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并發癥。1.中醫治療痛風

    從中醫的角度看,痛風發病的原因可分為外因、誘因和內因。外因主要是受內寒濕熱之邪。誘因主要是正虛邪侵或邪滯經脈之時復加過度勞累,七情致傷,內耗正氣,或飲食不節,酗酒、厚味,損傷脾胃,內生痰濁愈甚或復感外傷均可加重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誘發本病。內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和正氣虧虛。稟賦不足陰陽失衡則累及其他臟腑。正氣不足致身體虛弱,以上內因再加外因和誘因相加則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明代張景岳認為“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郁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雜病廣要·歷節》中有“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痛風及自虎飛尸之類是也”和“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五積散”的引述。

    中醫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并認為痰、濕、瘀為痛風之標,脾腎虧虛為痛風之本。在結合前人經驗及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現代中醫將痛風分為急性發作期、間歇期、慢性期3個病期和13種類型治療,分別為:.寒濕痹阻型、濕熱痹阻型、痰(濕)阻血瘀型、血熱毒侵型、肝郁乘脾型、脾虛濕阻型、肝腎虧虛型、濕痹稽留型、脾胃虛弱型、瘀血型、脾虛濕滯型、正虛邪戀型、脾腎不足型。本病在急性發作期,病人發熱、頭痛、關節明顯紅腫、脹痛,證屬風濕熱痹。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方用四妙散加味湯。慢性期關節疼痛,反復發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治宜調理氣血,補益肝腎,酌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療法,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除了中藥治療本病,中醫還常采用針灸療法:主要分為體針療法、耳針療法以及穴位注射療法等,其中體針療法則需根據下焦濕熱證,淤血阻絡證,痰熱挾風證,氣血兩虛證等辯證情況,實施相應的穴位和相應的療程治療。重慶同康骨科醫院痛風攻關小組對該病進行研究分型,經辨證論治總結出以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穴位注射、飲食調整的五步平衡療法。此療法急性期清熱除濕、通絡止痛為主,慢性期祛風除濕、滌痰化瘀、調補肝腎、通絡止痛,達到治愈的目的。該療法為中醫藥治法,無毒副作用,無痛苦,病人易接受。大多服藥治療1周即見效,表現為癥狀減輕,疼痛緩解,血尿酸下降。2.西醫治療痛風

    西醫認為痛風是尿酸代謝異常,治療大多缺乏病因治療,無根治辦法。

    西醫認為痛風是基于尿酸高,且在關節、軟組織等部位沉積而引起組織的異物炎性反應。目前,西醫的治療一方面是西藥治療,一方面是手術治療。藥物主要有炎癥干擾類的如秋水仙堿、非甾抗炎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還有降尿酸藥物,包括尿酸促排藥和抑制尿酸生成類以及雙重藥理作用類藥物。對于摘除影關節功能或壓迫神經的痛風結節、處理伴有竇道的皮膚潰瘍、除去巨大的尿酸鹽沉積物以減輕腎臟負擔、固定疼痛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切除無法挽救的壞死指趾或矯正畸形指趾等情況,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宜在血清尿酸正常后施行。

    西醫要求所有患者絕對臥床,抬高患肢,避免各種誘發因素的發生,飲食方面要求患者進食低嘌呤飲食,避免進食動物內臟、海鮮等富含草酸的食物。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禁止飲酒,避免飽餐。另外注意多飲水,保持尿量。3.臨床中西醫結合的探析

    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在國內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僅結合了兩種醫學的長處,還減少復發率和不良反應。中醫講究辨證,西醫講究對癥,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結合了病患的體質因素,便于對癥施治,全面的消除痛風病發的根基;西醫的對癥快速則有效地降低病患的痛苦,并達到消炎的效果和目的。

    遼寧阜新中醫醫院采用方法是在運用秋水仙堿的基礎上,對照病患配以中醫治療。如對于火毒熾盛、胃陰不足的患者,采用四妙散加益胃湯加減治療。也有醫家用白虎桂枝湯、四妙丸合桃紅飲配以西藥消炎痛如秋水仙堿、碳酸氫鈉片等。醫者尹顯華在痛風急性期用西藥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如芬必得、雙氯酚酸鈉等藥減輕病人的疼痛,中藥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患者疼痛劇烈時,加葛根、山慈菇,大黃、元胡、黃柏、血通等。而在非發作期,也就是中醫講的血瘀型、腎脾兩虛血瘀型。西藥治療主要用降尿酸藥,抑制尿酸合成藥如別嘌呤主要用于血尿酸高,腎臟排尿酸多的痛風病人,促進尿酸排泄藥如苯溴馬隆、磺吡酮等主要用于血尿酸高腎臟排尿酸障礙、痛風結節較多、尿酸池明顯增大者以及對別嘌呤有不良反應者。中藥用身痛逐瘀湯或大活洛丸,濕邪重者加滑石、豬苓、澤瀉,若面色白、體質虛弱、脈搏細數、舌質淡用三痹湯或八珍湯氣血雙補、補腎健脾、若皮膚發涼、膚色蒼白加制附子、桂枝,腎陽虛者加羊藿、肉桂。醫家趙曉剛用白虎桂枝湯并滲濕利水加減,配合秋水仙堿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對高粘血癥的患者靜脈滴注刺五加注射液。張炳球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用西藥別嘌呤醇、痛風利仙、或者用消炎痛配合重要滌痰逐瘀湯,如有大便密結者配合大黃,再予四苓化瘀湯。段化瑞等用痛風飲為基本方,關節熱痛重加牡丹皮、忍冬藤、尿酸鹽結石加半夏、夏枯草;舌苔黃膩加厚樸,配予秋水仙堿,布落芬等西藥治療。對于痛風性腎病,陸晨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藥用濟生腎氣丸配合參苓白術散(由附子、桂枝、甘草、砂仁、車前子、黨參、白術、懷山藥、山茱萸等組成),西醫用秋水仙堿。

    綜上述案例,這些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病都取得很好的療效。中西醫結合可以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切記要結合病患體質等方面的因素,在治療過程中做好記錄,以便調整治療方案,減小病患痛苦,達到預期療效。參考文獻

    第2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辯證治療 中西醫治療 臨床思路

    【中圖分類號】 R-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81-01

    從醫學角度講,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性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高血壓病因不明,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占總高血壓患者的95%以上,屬于基因遺傳病。繼發性高血壓是繼發于腎,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高血壓, 多為暫時的,在原發的疾病治療好了以后,高血壓就會慢慢消失。

    1、臨床診斷和分級

    目前研究建議高血壓的定義為: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90mmHg;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血壓雖未達上述水平,亦應診為高血壓。我國基本采用了 WHO與國際高血壓學會的標準。根據血壓水平,WHO和國際高血壓學會把高血壓又分為1、2、3級。按中醫理論也分為輕、中、重型高血壓。

    2、高血壓的臨床治療有效途徑

    關于高血壓防治,JNC-Ⅵ的新觀點強調:(1)進一步認識到高血壓不僅僅是血壓升高,而是全身多臟器病變;(2)提出高血壓患者危險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決定治療方法,而不是僅根據過去靶器官損害分期法進行治療;(3)高血壓的危害不僅取決于血壓的高低,還與是否存在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密切相關;(4)治療應更注重個體化;(5)任何年齡(即使老年人)降壓均有益,若能適應,血壓應盡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壓患者危險度分組決定治療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藥物治療措施

    高血壓的非藥物治療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內容包括:戒煙;限鹽(每日攝鹽量小于6g);限酒;堅持有氧代謝運動;多食含鉀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應減肥。

    2.2、西醫聯合用藥治療

    通過實驗和臨床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單一用藥對治療高血壓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劑量可以提高降壓療效,但同時不良反應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數患者應采用聯合用藥來提高療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及較少副作用。

    2.3、中醫治療途徑

    ①辨證治療:辨證施治是中醫診療的特色與優勢,也是其獲取療效的關鍵。高血壓的中醫治療也不例外。高血壓可根據肝陰虛之主線,分為肝腎虛夾瘀,陰虛及陽夾痰兩證型,前者以六味地黃丸,后者以天麻丸為主方辨證施治。對于無證可辨者,可根據飲食、失眠、便秘等情況辨證用藥;也可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如偏陰,性格特征如急躁,個人嗜好如飲酒。以及氣候變化,遺傳傾向的不同辨證用藥。

    ②辨病治療:辨病治療也是中醫診療的核心內容,同辨證一樣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臨床上不容忽視。對高血壓病而言,首先要區分開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性高血壓,然后采取相應的方法。對于原發性高血壓也應在辨清寒熱虛實證型的基礎上選擇具有降壓作用的藥物,如熱證高血壓選用夏枯草(偏寒),寒證高血壓用杜仲(偏溫)可增強藥物的降壓效果。

    ③對因治療: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機制, 發展過程及藥物作用機理的基礎上選擇針對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階段,或以抗西藥副作用的中藥治療即是對因治療。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如中藥在調節脂類代謝以及控制或減輕血壓對臟器的損害等方面,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

    ④對癥治療:每位高血壓患者會有各自不同的癥狀,或頭暈頭痛,或便秘耳鳴,或兼而有之。可參照辨證辨病結果針對性地選擇藥物治療。對于合并有其它系統疾病,特別是老年患者,西藥處理有時會因病情復雜,藥物間禁忌而受到種種限制。此時,中藥不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發揮其整體治療的優勢,如葛根既降壓又治耳鳴;便秘可用決明子,萊菔子或防風通圣丸。

    ⑤綜合治療:加強飲食管理低鹽低脂,改善心理衛生健康保 ( 持樂觀豁達心情)以及合理的體育鍛煉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藥浴足,耳穴貼壓,藥物枕及針灸理療等應用對于治療高血壓也是切實可行的。不僅可減少用藥,而且可多方面調動機體的潛能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醫治療高血壓的臨床選擇

    3.1、擇善用藥根據中西藥物的不同作用特點及作用途徑,

    擇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藥降壓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縮壓超過180mmHg,或出現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時應立即選擇西藥降壓。但西藥作用途徑單一,功效相對專一,長期大量應用必然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因此,相對穩定期或血壓不太高時盡可能選擇中藥治療。

    3.2、聯合用藥

    由于中藥的成分及作用途徑多種多樣,因此對于改善機體功能狀態,逆轉結構異常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西醫學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諸多因素參與,如內皮細胞損傷,血脂紊亂,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過剩等。西藥只能針對上述某一病因進行治療,而中藥可以發揮其調節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從這一角度上講,中西醫聯合應用,特別是在遠期療效方面效果會更突出。

    【結論】中醫中藥雖然在單純降壓方面效果不明顯,但是從長期療效上看,可以彌補西藥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前景廣闊,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探索與發掘。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臨床實踐上尋找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都是至關重要的,尋找高血壓治療上的盲區, 盡可能全方位多側面的發揮,擴展中醫治療的優勢與范圍,才能從根本上達到中西醫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張宇清,劉國;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試行本摘要);中華內科雜志;2000(2l)

    [2] 趙耀東,李軍;活血化瘀與腦出血急性期;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04)

    第3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褥瘡;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5.059 文章編號:1672-2779(2016)-05-0119-03

    褥瘡是長時間臥床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指的是因為長期壓迫局部組織使其營養不良、缺氧缺血,從而誘發局部組織壞死、潰爛的一種疾病,主要發生在髂部、枕骨、足跟、肩胛以及骶尾部等骨突部位[1]。由于骨科患者經常因為損傷脊髓或者骨折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往往容易發生褥瘡,進一步加重原有疾病,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所以,采取有效的處理和預防措施,是促進愈合和避免發生褥瘡的一個關鍵環節。因此,本文對褥瘡患者運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間我院鐵法煤業集團總醫院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編號的奇數和偶數將其分為兩組,每組49例。對照組中33例為男性,16例為女性,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為(65.1±10.2)歲,其中8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1例為股骨頸骨折,5例為腰椎壓縮性骨折,15例為髖關節脫位;觀察組中34例為男性,15例為女性,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為(65.2±10.1)歲,其中7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3例為股骨頸骨折,6例為腰椎壓縮性骨折,13例為髖關節脫位。兩組在褥瘡面積、病種等資料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治療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接受褥瘡常規護理,即運用褥瘡氣墊,按時幫助患者改變,使床鋪保持干燥和平整,給予患者營養支持,進一步加強皮膚護理等。同時,根據患者的褥瘡創面分期,運用3%雙氧水對創面進行沖洗,運用紅外線燈對創面局部進行照射,將壞死組織清除,運用生理鹽水或者慶大霉素等對患者創面進行濕敷等。1.2.2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中醫聯合護理,由于患者的褥瘡分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所以護理措施也有所不同:①Ⅰ期。護理人員應該給予患者氣墊床,定時幫助患者改變,使床單保持干燥和平整,避免創面受到排泄物的刺激。同時,運用50%紅花酒精對受壓部位進行局部按摩,每次按摩的時間控制在5min左右,2次/d,并運用紅外線燈對創面進行局部照射,每次照射的時間控制在20min左右,2次/d;②Ⅱ期。由于一些患者的小水皰未破裂,應該注意對患者的皮膚進行保護,使摩擦減少,避免小水皰破裂而導致感染。由于一些患者的水皰較大,按照常規方法對水皰進行消毒后,應該運用無菌注射器對皰內液體進行抽吸,運用紅外線燈對創面部位進行局部照射。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該環形按摩褥瘡周圍,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并將云南白藥粉末涂抹在創面上,2次/d,使創面盡量暴露;③Ⅲ期。運用3%雙氧水對創面進行沖洗,再運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創面進行再次沖洗,然后運用生理鹽水、654-2以及慶大霉素混合溶液對創面進行濕敷,由于一些患者合并糖尿病,應該將患者的血糖水平作為基本依據,加入適量的胰島素。同時,運用紅外線燈對創面進行局部照射后,應該運用康復新液對創面進行濕敷,外敷可以采用紫草油紗布,運用無菌紗布對創面進行包扎;④Ⅳ期。護理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無菌原則,先清除壞死組織,運用3%雙氧水對創面進行沖洗,再運用生理鹽水將創面沖洗干凈,然后運用生理鹽水、654-2以及慶大霉素混合溶液對創面進行濕敷。同時,運用紅外線燈對創面進行局部照射后,應該運用中藥煎劑對患處進行沖洗,基本藥方為:蒲公英、苦參、金銀花、地榆、紫花地丁、紅花各20g,五味子15g,白芍25g,運用適量冷水對上述藥材進行煎煮,取汁300ml,沖洗患處后,將紗布浸泡在中藥液中,并對創面進行外敷,然后運用無菌紗布對創面進行包扎,通常情況下,每次中藥沖洗的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2次/d,早晚各1次,1劑/d。由于一些患者的痂下有膿液或者創面結痂,應該先運用生理鹽水對干痂進行濕敷軟化,并分次將壞死組織清除,再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換藥,直到創面完全愈合。1.3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結痂脫落,且創面潰瘍完全愈合;②顯效。創面潰瘍面積明顯縮小,且創面不存在任何分泌物;③有效。創面潰瘍面有所縮小,且創面分泌物明顯減少;④無效。創面潰瘍面沒有縮小或者有所擴大[2]。1.4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組間療效對比,運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運用t檢驗組間愈合時間對比,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療效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治愈時間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平均治愈時間分別為(11.9±3.5)d、(22.4±6.8)d,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褥瘡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骨科并發癥,其發病與摩擦、受壓、合并感染、剪切力以及營養狀況不良等諸多因素有關[3]。中醫學上認為局部潮濕、正氣虧虛,使肌膚失養是褥瘡的基本病機,中醫在治療褥瘡時,通常堅持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托膿生肌、清熱燥濕的基本原則,紫草油、康復新液以及云南白藥等中藥制劑,可以對細胞再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創面愈合[4]。同時,中藥煎劑中的蒲公英具有利尿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苦參可以殺蟲、清熱燥濕;金銀花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地榆可以培清養陰、涼血止血、消腫斂瘡、清熱解毒;紫花地丁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消腫之功效;紅花可以散瘀止痛、活血通經;五味子具有生津、斂肺、收汗、滋腎之功效;白芍可以斂陰止汗、養血調經、平肝止通,諸藥合用,則能充分發揮托膿生肌、活血化瘀之功效[5]。此外,中藥煎劑具有較強的滲透性,采用外敷的方法,能夠使藥力直接作用于患處,不會對皮膚產生較大的刺激性,并且可以對肉芽組織進行保護,充分發揮去腐生肌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給予骨科褥瘡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夠使治愈時間縮短,使療效提高,促進患者康復,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雪梅,蒙小燕.預警干預護理在預防骨科臥床患者褥瘡發病中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6(4):315-316.

    [2]段曉俠.應用Braden評分法預警干預褥瘡發病的護理觀察[J].實用全科醫學,2007(10):930-931.

    [3]張紅.循證護理在老年骨科患者褥瘡防治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雜志,2011(2):95-97.

    [4]陸曉芳.護理干預在老年臥床患者褥瘡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7):4103-4104.

    第4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醫院管理;特色醫療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1-189-02

    在工作實踐中,筆者對國家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以下稱“創建”)有幾點思考。

    1管理是基礎――建立和完善中西醫結合管理組織網絡體系

    目前的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基本上是由中醫醫院、綜合性醫院改型或兩者合并而來,醫院管理大多沿襲了原來的模式與理念,影響了中西醫結合醫院特色建設和優勢發揮。從我們的實踐看,醫院必須建立以院領導為首的“創建工作小組”,負責全院“創建”工作的領導和指揮,下設專門的“創建工作辦公室”,負責規劃制訂、計劃實施、工作協調、考核督查。可按照工作內容設立相應的工作組:如醫院管理工作組、醫療工作組、科教工作組、醫院文化工作組、后勤工作組等,各工作組由分管院領導領銜,作出具體部署組織實施。全面實施中西醫結合的醫院管理,擔當起中西醫結合建設示范帶動作用的歷史責任。

    2特色是核心――實施中西醫結合單病種特色醫療管理

    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疾病,是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特色,而只有形成優勢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中西醫結合單病種主要按診斷、治療、療效、藥物、研究、成果等內容進行控制,能反映出中西醫結合單病種優勢的客觀指標,集中體現中西醫結合的優勢,也是中西醫結合科研教學、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它將為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有機結合提供可靠的臨床基礎,因此,中西醫結合單病種是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特色醫療的核心所在。實施中西醫結合單病種管理,一是要有健全的中西醫結合工作單元(科室),有熱心于中西醫結合實踐的學科帶頭人及臨床醫師;二是必須建立科學完善的中西醫結合單病種診療方案;三是加強責任制管理。根據專科實際,確定專科單病種,明確責任人,完善質量考評體系及制度,創造中西醫結合特色醫療優勢品牌。

    3機制是動力――實施創建目標項目化管理的工作機制

    要改革醫院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方法和機制。有效激勵員工的中西醫結合工作熱情及積極性,充分發揮醫院、科室、個人的工作潛力,整體推進醫院中西醫結合工作的扎實開展。將重大工作整合進行項目化管理。項目主要有重點專科建設、單病種工作、科研課題等。中西醫結合工作是一項探索性、實踐性較強的工作,科室及員工的業務工作量會有所增加,對醫院建設的貢獻也會更大。醫院在效績分配、人員編制、職稱聘任、獎勵評優、課題立項、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進行嚴格的考核督查,動態管理,確保系統工程目標的順利完成。

    4人才是保證――打造中西醫結合專家隊伍

    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重點醫院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人才,就有了思路;有了人才,就有了工作;有了人才,就有了優勢。

    一是突出重點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在科主任、中高級人員及具有中醫、中西醫結合學歷背景人員中選拔確定中西醫結合技術骨干,作為醫院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中堅力量進行重點培養、重點使用和重點管理。

    二是重視全員素質培養。以學分制繼續教育為基礎,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中西醫結合“三基”培訓,提升全體員工的中西醫結合基礎水平。

    第5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病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1-0123-03

    1954年7月《人民日報》號召全國西醫界學習中醫,標志著中西醫結合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這一刻起,中西醫結合至少承擔了兩個歷史任務:一是中醫和西醫共同應用于臨床,治病救人;二是挖掘中醫藥寶庫,發展中醫學,并使之科學化。基于中西醫結合的歷史責任,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是單純掌握中西醫兩套醫療方法去治病的一般醫生,而且應該是對中西醫學的理論體系、認識范疇、邏輯方法、臨床思維特點、科研方法等都有所洞識、有所發展、有所成就的復合型人才。

    然而,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方向培養的人才似乎沒有很好的完成中西醫結合的任務,業內和業外人士對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成果似乎都不滿意。這表明中西醫結合教育長期可能存在問題,需要進行改革。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在高等醫學教育環節中起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在醫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此,本文決定以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探索中西醫結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拋磚引玉,以明確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培養目標,從而實現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使命。

    1中西醫結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后果

    1.1結而不合: 結而不合是目前中西醫結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導致的原因和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有關。筆者查閱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方向的培養目標,大體表述如下:“系統掌握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西醫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熟練運用中醫、西醫處理臨床疾病,能夠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

    在該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各院校的中西醫結合教學師資基本上就是由中醫學專業和西醫學專業的教師分別擔任;教材基本是中醫教材加西醫教材的常規組合;各院校該專業的特色無非就是體現在中西醫知識的比重上。因此,目前中西醫結合教育根本沒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體系,而就是中醫學或者是西醫學教學體系的翻版。這樣的教學體系教給學生的無非就是中醫和西醫各自的醫學認識和醫學實踐,至于能不能夠結合、怎么結合,以后完全看學生個人的造化。

    1.2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是中西醫結而不合的后果之一。縱觀中西醫結合臨床,大體西醫辨病之后,中醫辨證,然后各自用藥,最后觀察臨床療效,判斷中醫和西醫共同治療同一患者后是否可以達到減毒增效的效果。筆者以為,這種臨床結合模式基本用不著中醫和西醫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因為只要懂西醫和懂中醫的兩個人一合作就能解決問題。因此,幾十年來中西醫結合培養的人才如果在臨床一直是從事這樣的工作,恰恰說明了中西醫間僅是合作,根本沒有結合,基本上還是按照各自的醫學實踐去診治。

    1.3誤讀科學: 對科學的誤讀是中西醫結而不合的嚴重后果。學生分別學習了中醫和西醫之后,很容易就可以發現西醫在臨床上表現出的強大優勢似乎與大量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以及從物質的角度認識生命有關。在“西醫是科學的”潛移默化影響下,中醫科學化似乎就是用現代醫學技術探索中醫基礎理論、病機理論、證候及方藥的微觀物質基礎,實現對中醫理論的解釋和驗證。這也成了5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筆者以為該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科學的誤讀,是中西醫結而不合的又一現象。

    什么是科學?科學并不就是指從物質的角度認識自然和生命,它的真諦在于不斷的實踐,去偽存真,實現對不以人的意識而轉移的客觀真理的追求。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由于西醫課時不足,再加上中醫先入為主,因此對西醫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僅看到了研究西醫的技術手段,沒有學到西醫認識生命和疾病的科學過程。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能歸咎于學生,而應是中西醫結合教學體系。這個教學體系沒有啟發學生中西醫能不能結合、怎么結合,只是簡單把兩種醫學體系填鴨給學生。當兩種醫學體系在“腦袋里打架”時,結而不合自然就成了必然現象。

    2中西醫結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2.1培養科學精神: 不可否認,50多年的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疾病、針灸的臨床實踐以及方藥的作用機理闡述等。然而,中醫學沒有進步是不能回避的一個事實,也就是說中西醫結合的中醫科學化任務沒有完成,甚至幾乎沒有涉足該領域,中醫里面依然是真真假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以為,原因在于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認為:中西醫臨床結合治療以及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闡釋中醫、中藥就是在發展中醫,就是在實現中醫科學化。而實際上,中醫科學化應是一條通過不斷實踐,實現對中醫去偽存真,不斷探索真理的一條艱辛之路。因此,中西醫結合教育首要的改革方向應是通過課程教育重點培養該專業學生的科學精神。下面筆者以病理學發熱的相關章節談一談這方面的探索。

    按照常規的講解模式,發熱這一章節會讓學生掌握發熱、發熱激活物及內生性致熱愿的概念,熟悉發熱的分期、發熱時體溫的調節機制及熱代謝的特點,了解發熱時機體的代謝及功能改變。最后會告訴學生,發熱是機體重要的防御手段。如果通過該章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筆者以為要利用一些實驗,重點講解對發熱的認識過程,比如:為什么前列腺素E(PGE)是重要的中樞發熱介質;為什么發熱是機體重要的防御手段。筆者在講解后面一個問題的時候,給學生舉了個前輩做過的嗜水氣單胞菌感染蜥蜴的實驗:

    首先,實驗分兩組:一組給感染的蜥蜴解熱藥阿司匹林,另外一組給感染的蜥蜴安慰劑。結果顯示:給阿司匹林的蜥蜴全部死亡,而給安慰劑組的蜥蜴僅是輕微感染。這個實驗觀察了抑制發熱對感染的影響,闡述發熱對機體抗感染的積極意義。

    其次,實驗分五組,分別把蜥蜴放到34℃、36℃、38℃、40℃及42℃的環境中去。結果顯示:環境溫度越高,蜥蜴的死亡率越低。由于蜥蜴是變溫動物,這個實驗通過升高蜥蜴的體溫觀察了發熱對感染的影響,同樣闡述發熱對機體抗感染的積極意義。

    隨后,多中心通過類似的實驗得到了相同的實驗結果。這樣,發熱是機體重要的防御手段的觀點逐漸得到公認。如果一開始提出這個觀點是唯心的,那么通過眾多科學家正反兩個方面、嚴密的邏輯論證最終把唯心的觀點轉變成了唯物的真理,并且明確指出這個真理還是相對的,繼續接受質疑和檢驗。

    筆者以為,這樣的講解才能告訴學生什么是科學精神。如果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材都能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編寫,增加重要論點得出的實踐過程,那么學生就會用科學精神去審視中醫,早晚會走上中醫科學化的道路,去驗證“辨證論治是不是美麗的謊言”、“中藥是不是有如書上所述的功效”及“針灸的臨床效果有多少是安慰劑效應”等,實現對中醫的去偽存真。只有這樣,中西醫才實現了真正的結合,也只有這種結合才能實現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使命。

    2.2

    2.2.1中西醫各自醫學體系的特點: 不可置否,中西醫在認識生命和疾病上具有本質的差異。西醫展現出的鮮明特色:用物質來了解人體,用物質的變化來衡量人體的健康狀況。專業人士通常用“白箱法”來概括西醫的這種研究模式。由于人體發生疾病的時候,往往都是很多處會同時發生物質變化,如果只是固定某一處物質變化加以研究和治療,就會顯得局限和機械。

    中醫展現出的鮮明特色:用系統比對和療效反推的方式來認識生命和疾病。所謂系統比對就是指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總結出的客觀規律運用到人體身上(比如:陰陽、五行、氣血),認為人體內部的運行規律也和自然界、人類社會相似,這是一種哲學思維模式。然后,通過四診將客觀觀察到的疾病癥狀和體征用這些術語進行概括性描述,認識疾病的證候就此產生了。除了系統比對,中醫的許多理論是通過臨床療效推求而出的。比如:經絡理論就是基于針灸在臨床表現出的療效而總結出來的;歸經理論也是由于方藥在臨床上表現出的特定效果而得出的。某些中藥在治療過程中發現可以化痰濕的癥狀,當再次用這些中藥治好了某種病理狀態后,就把這種病理狀態稱為痰濕證。專業人士通常用“黑箱法”來概括中醫的這種研究模式。

    2.2.2減少隔閡的教學模式: 兩類不同的醫學體系放在一起勢必會相互排斥并產生隔閡,進而誘發“中醫和西醫根本就不能結合”的想法。這本是一個合理的現象,但如果這種情緒進一步蔓延,勢必會危害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因此,減少隔閡、相互吸引,把中醫和西醫構建成矛盾雙方可能是中西醫結合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可能也就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下面筆者以病理學課程教學談一談這方面的探索。

    ⑴總論教學: 病理學總論部分系統概括了西醫對疾病的理解。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病因和條件作用下,因動態平衡被打破而發生損傷和抗損傷反應的異常生命活動。筆者認為,中西醫對疾病的理解是的切入點之一。事實上,中西醫對疾病的理解基本一致。筆者在講解時作了相應的比較。比如:“動態平衡被打破”對應于中醫的“陰陽失調”;“損失和抗損傷反應”對應于中醫的“正邪相斗”。西醫對病因的大體分類“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應于中醫的“先天和后天、內因和外因”。西醫認為,疾病的轉歸取決于“損傷和抗損傷的勢力對比”,對應于中醫的“正邪此消彼長”。兩者對疾病理解的不同點僅限于:這些概念是不是用具體的物質來描述而已,這屬于認識手段上的差異。而事實上,中西醫采用各自的認識手段,最后實現了對疾病相同的認識。這也側面證明了:不同的認識手段都可以用來探索客觀真理。

    ⑵各論教學: 病理學各論主要涉及各個系統的疾病,重點在于講述疾病的病理變化。筆者認為,目前的各論教學過于強調了疾病的某個狀態,而弱化了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這樣可能會給學生留下西醫對疾病的研究是局限的、靜態的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會與中醫留給學生的系統性印象產生沖突。因此,動態、系統的講解某個疾病可能是的又一個切入點。下面筆者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談一談這方面的探索。

    探索的總原則:從疾病的發生一直講解到死亡。慢性支氣管炎按照該原則講解的線路如下: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自發性氣胸-死亡(搶救不及時);②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呼吸衰竭-缺氧-機體的代償反應-肺源性心臟病(失代償)-靜脈淤血、低排出量綜合征-喪失勞動、自理能力-死亡。按照該線路圖,筆者在講解時,把呼吸衰竭、缺氧、機體代償反應、失代償等章節的內容調整到了呼吸系統疾病章節。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病理學教材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編寫,從而體現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這樣可能有利于降低不同醫學體系間的隔閡,并能促進兩者之間的交流。

    ⑶細節教學: 中西醫的相通點還可能存在于一些細微的地方。比如:神經系統疾病章節談到抑郁癥,將臨床使用有效的抗抑郁藥用于小鼠后,可以減少強迫游泳試驗中其靜止不動的時間,那么就把小鼠強迫游泳試驗中靜止不動的行為稱為“抑郁樣行為”。這種認識模式和中醫療效反推的思維方式極為相似。再如:發熱章節里面談到體溫正調節介質和負調節介質,這和中醫的陰陽觀念一致。這樣的哲學思維模式如今也正廣泛運用于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之中,這不也說明了系統比對的思維方式在西醫的微觀世界里其實也在運用。

    3結語

    中西醫兩套醫學體系存在認識手段上的差異,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點。因此,如果把中醫和西醫放在一起,它們注定會成為矛盾雙方。哲學認為,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那么,中西醫結合定會成為中醫發展和西醫發展的動力,這不僅可以促進中醫科學化,還可以形成有中國特點的西醫研究模式。為此,中西醫結合教育改革應以維持這對矛盾為總體方向。通過課程教學改革,一方面,避免兩者沖突,從而營造中西醫結合的氛圍;另一方面彰顯各自的特色,培育可實現各自發展的可結合點,從而實現中西醫真正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振瑞,李經緯,陳可冀.20世紀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史學考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11):1033-1037.

    [2]黃李平,凌江紅.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在西醫高等院校的初步實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3):273-274.

    [3]王階,許志仁.中西醫結合人才教育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4):245-246.

    [4]劉建平,曹卉娟.從循證醫學看國內發表的中醫藥臨床研究現狀及改進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5-8.

    [5]楊云松.中西醫結合史論[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6]王煒,嚴火其.從庫恩范式理論解讀中西醫結合教學中的問題[J].醫學與哲學,2003,24(9):55-56.

    [7]聶優愛,陳利國.中西醫結合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之淺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4):380-382.

    [8]陳可冀.循證醫學與中西醫結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8-9.

    [9]李致重.從科學的出發點、含義、分類看中醫[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1):3-4.

    [10]BernheimHA,KlugerMJ.FeverandantipyresisinthelizardDipsosaurusdorsalis[J].AmJPhysiol1976,231(1):198-203.

    [11]KlugerMJ,RinglerDH,AnverMR.Feverandsurvival[J].Science1975,188(4184):166-168.

    第6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中藥劑師 中西醫 相結合 做到

    【中圖分類號】 R2-031; R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99-01

    不少的專家和學者都在嘗試采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與手段,將中西醫相結合的拓展與研究。作為現代的中藥劑師不但要深諳中藥,還必須要精通西藥,做到中西醫相結合才是硬道理。多年以來,中西醫相結合始終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以及在臨床中得到實踐。事實上,中西醫相結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何才能夠做到中西醫相結合呢,是現今諸多中藥劑師探索的問題。

    1 中西醫相結合的必然性

    事實上中醫和西醫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如果兩者分開各自發展,彼此的優勢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存在的諸多不足卻無法得到改善。因此,醫藥界要高速發展,中西醫相結合是最終的必然結果。

    1.1 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和不足

    首先是中醫學:事實上,中醫學主要是強調了宏觀系統,目的是為了把握疾病的性質,從臨床應用之中可以看出來,中醫學它是既考慮到辯證又涉及到辨病,十分明顯的體現了人文傾向,同時還涉及到立體的開放思維等優勢。但是,中醫學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微觀的定量分析較欠缺、不重視通過實驗化驗手段來驗證,在平面清晰的思維上也還比較欠缺等弊端。其次是西醫學:西醫主要是經過化學的、物理的實驗來揭示出存在的規律,解釋出人體病理和生理上的一些變化,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分解分析和直觀客觀比較清晰等當面。

    但是,西醫學上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宏觀的整體認識比較欠缺,辯證綜合的理解還不夠,且過于開放性思維等缺點。從上面可以看出來,中醫和西醫兩者各有所長,彼此之間都不可能取代對方,因此只有吸收到對方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就產生了中西醫相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2 中西醫相結合的必然性

    從上面的彼此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看出來,中西醫只能互相結合,而不能夠取代對方。(1)中西醫相結合是社會歷史發展結局。社會發展通常都會遵循一些規律,在2種醫學同時存在2種或者數種相同的知識前提之下,這些制度必定會彼此滲透與融合,進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2)臨床實踐需要中西醫結合。從現實的防病治病中,經常出現了中西醫互相使用的局面。即是中醫醫生為病人開西藥,西醫醫生為病人開中藥。臨床表面,西藥主要是治標,中藥且偏重于治本。只有標本同下,才能夠將疾病徹底治愈。(3)中西醫相結合是認識與交叉學科的結合點。中醫與西醫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發起來的,分布受到社會的歷史、經濟、水平以及哲學思想與邏輯的方法影響。二者雖然在臨床思路、理化意識以及觀察角度上有區別,但是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從不同的面反映人體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在這樣的趨勢之下中西醫結合已經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

    2 中藥劑師如何做到中西醫相結合

    中西醫相結合的肯定的,也是醫學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個中藥劑師來說,不但要做好中藥還必須兼顧西藥,做到中西藥相結合。事實上,要做到中西醫相結合,中藥劑師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2.1 中藥劑師要加強西醫,培養中西醫結合意識

    對于中藥劑師來說,中醫方面勢必有一定的造詣,知之甚多。但是對于西醫來說相對薄弱了一些,因此中藥劑師要加強自身的西醫水平。同時還要培養自身的中西醫結合意識。

    事實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西醫之間都沒有明確的界限了。中藥能夠治療的疾病西藥完全可以治療。中藥劑師只有改變自身觀念,讓自己的學科與現代化科學接軌,促進自己的現代化認識。

    2.2 中藥劑師要清楚認識“1+1”模式的真正含義

    過去有一些人單純的認為中西醫結合就是采用1+1的模式,就是將中藥與西藥同時使用在同一個病人身上進行治療的過程。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真正的中西醫結合就取各自之長來彌補各自之短。就是同一個病人需要中西藥齊下的時候,也要結合彼此的內部各異,分階段進行結合使用,而不是盲目結合雙管齊下。

    2.3 中藥劑師要會辨病和辨證相結合模式

    從辨病的原理上可以看出,西醫辨病中醫辨證,作為中藥劑師既要會辨證還必須會辨病,進而達成中西醫相結合,這一點也是如今的臨床對藥劑師的要求。中藥劑師要掌握一點,才能夠做到中西醫相結合。

    2.4 中藥劑師尋找中西醫的結合點,達成中西醫相結合

    從現實中可以看出來,現在中西醫結合的途徑還有待探索,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相結合的獨立、系統的理論體系與概念。因此,中藥劑師還必須執著的、腳踏實地的將臨床實踐作為中西醫結合的根本起點與落腳點,尋找中西醫之間的結合點,達成中西醫的真正結合。

    中藥質量的最根本問題是中藥品質的真偽優劣,只有優質的中藥才能保證中醫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優質中藥飲片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品種要正宗。即各種中藥飲片的科屬、品種、藥用部位必須與現行版《中國藥典》規定相符,各種中藥飲片必須是規定時間或季節所采收部位的加工品,各種中藥飲片必須具有其固有氣味,對已搞清顯微特征、內含成分及其含量的中藥飲片,其結構特征、內含成分及含量須與現行版《中國藥典》的規定相符合。二是片型要合格。即各種中藥飲片的片型必須符合《中國藥典》或《中藥炮制規范》的規定。每種中藥飲片的片型均應大小均勻,厚薄一致,色澤鮮明,清潔衛生。三是炮炙要達標。即各種中藥材必須按《中國藥典》或《中藥炮制規范》規定的方法去炮制且須符合其標準。四是標識要齊全。購進的中藥飲片其包裝的標簽上須注明品名、規格、產地、生產企業、產品批號、生產日期,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飲片還須注明藥品的批準文號,特殊管理或特殊處理的中藥飲片在其包裝或標簽上應注明。

    3 結語

    只有做到中西醫相結合,醫學界才能夠茁壯的發展下去。而中醫劑師更是要著眼于實處,將中西醫相結合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從臨床實踐中尋找中西醫相結合的結合點,探索出有效方法做到中西醫真正的結合

    參考文獻

    第7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防治;膽道術后結石;臨床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6884-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膽道結石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長。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腹腔鏡的廣泛應用,加之其方便、微創、療效顯著等特點,易于被人們所接受,膽道結石可以得到有效的手術治療。但如何減少或避免膽道結石術后的復發,仍舊是醫學界的棘手問題。膽道結石術后復發的原因復雜,除了與手術中膽道造影不當、探查不徹底等客觀因素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病人的個人體質息息相關。在祖國傳統醫學中,膽道結石被歸為“脅痛”、“黃疸”一類,而中醫認為,膽道結石的發病多由于肝陰不足,氣失疏泄,血瘀生熱,濕熱蘊脾所致。故我院通過辨證論治,自擬利膽湯加減,用于防治膽道術后結石復發,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且較之西醫的手術取石和T管引流的治療方式,具有痛苦小、費用少、療效好等特點,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1]。現收集我院收治住院的膽道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通過中西醫對比治療來探究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膽道術后結石治療中的應用及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住院的膽道手術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年齡在45-65歲之間,女性患者38例,年齡在42-67歲之間,所選患者均在我院擇期進行了膽道取石手術。隨機選取其中的40例為觀察組,另40例為對照組。兩組術后均行一般西醫基礎治療,觀察組除開常規西醫基礎治療外,通過中醫辯證論治,予以我院的利膽湯加減,對兩組患者的病情治療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各組年齡、性別、病情、術式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一般的西醫對癥支持,維持生命體征的平穩。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6周進行取石,利用纖維膽道鏡通過患者T管的瘺口進入體內,結合結石的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的自身病情特點進行多次、分段取石,手術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術后予以有效的抗感染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取石后,經過辯證論治,予以我院的利膽湯加減,一天三次,每次150ml,飯后服用,持續治療一個月。對照組則僅進行西醫的取石治療,術后予以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期間醫生應嚴密觀察兩組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患者所出現的問題給予相應支持治療,維持兩組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的穩定,定期進行B超復查[2]。

    1.3觀察指標顯效:患者病情明顯改善,黃疸、脅痛、發熱、口苦等癥狀和體征消失,日常生活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各項指標有所好轉,結石減少,癥狀和體征都有所減輕,日常生活也基本恢復正常,影響較小;無效: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明顯的緩解,癥狀和體征未能得到明顯改善,結石未消失,生活質量受到明顯的影響。

    1.4統計學分析以SPSS18.0軟件分析數據,以(χ±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P

    2結果

    通過治療,兩組患者病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顯效24例,有效14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4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7.5%。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膽道結石的發病率也是逐年增高,現代醫療手段的不斷更新,特別是腹腔鏡手術的廣泛應用,雖能有效地摘除膽囊結石,但隨之產生的膽道術后結石復發問題在臨床上也十分常見。造成膽道術后結石復發的原因很多,手術中的膽道造影不當、取石不徹底,病人的體質等等都可導致此類問題的發生。膽道術后的結石復發,在臨床的處理中非常棘手。患者因為進行過膽道取石手術,對二次取石的治療方式較為排斥,加之患者患病時間長,術后身體虛弱等原因,很多也不能耐受二次取石手術所造成的傷害,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尋求防治膽道術后結石的新型治療方法[3]。

    在祖國傳統醫學中,膽道結石被歸為“脅痛”、“黃疸”一類,中醫認為,膽道結石的產生,主要病機是氣失疏泄,血瘀生熱,濕熱蘊脾,肝陰不足。《靈樞?本輸》云:“膽者,中精之府”,《東醫寶鑒》云:“肝之余氣,溢入于膽,聚而成精”。肝之精氣化生為膽汁,流溢入膽,儲存于膽中,而肝主疏泄,肝氣調達舒暢,膽汁就可通暢分泌,參與到體內水谷精微的化生過程。若肝氣不舒,氣機失調,推動無力,則可出現血瘀停滯,脾胃運化失司。脾虛而濕聚,氣血瘀滯而化生火熱,濕熱相搏內蘊體內,則最終可導致膽汁外溢,搏結成石,臨床變現為脅痛,黃疸,發熱,口苦,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癥狀。而患者手術取石,妄劫肝陰,術后采用T管引流,膽汁外泄,肝陰損耗更甚,精氣受損從而肝氣化生無源,從而惡性循環,這就易導致膽道術后結石的復發[4]。我院自擬的利膽方,主要由太子參、黃芪、白術、虎杖、郁金、陳皮、青皮、熟地黃、當歸、白芍、制首烏等藥組成,用于術后膽道結石復發的防治效果顯著。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急當固攝”,患者術后耗傷元氣,氣血虧虛,方中太子參性味甘而性平,益氣養陰,黃芪甘而微溫,升陽補氣,二者合用為君,可使正氣得以固護,元氣得以恢復;熟地黃益精補血力專,為補血要藥,當歸補血兼以行血,制首烏補血又能填精,猶適于血虛、精血不足之證,白芍養陰而能柔肝,且引藥直達病所,以上為臣,助君共奏氣血雙補之效;膽為“中正之官”,既是六腑之一,亦歸屬于“奇恒之腑”,所謂“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方中郁金行氣解郁,陳皮青皮調暢氣機,破氣散結,順六腑之性,使樞紐得調;白術健脾益氣,以助運化,并能防止熟地、首烏的滋膩之弊,虎杖利膽退黃,以上為佐,使肝氣調暢通達,膽道通調,病因得除。縱觀全方,以上藥物共奏舒肝理氣,益氣養陰,清熱活血之效,能針對病因,調理陰陽,有效防治患者膽道術后結石復發。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醫療法仍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患者體內結石較大,或者膽道狹窄,不利于藥物排石,單純中醫治療行之不通時,仍需要采用西醫的手術取石進行配合治療。總的來講,單純的西醫治療,病人負擔重,痛苦大,也難以達到滿意的療效。而配合中醫治療,不僅便捷、有效、痛苦小,而且可以與西醫治療形成互補,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事實證明,中西醫結合療法在防治膽道術后結石的復發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莊時剛.中西醫結合療法防治膽道術后結石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1,81(03):96-97.

    [2]武尚武.膽道鏡配合中藥治療膽道術后殘余結石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9,52(08):36-37.

    第8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28例患者作為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和治療方法,并選取同期入院的28例采用西醫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臨床觀察3個月時判斷效果。

    結果:28例患者治愈9例,顯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34-01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又稱Buerger病,是一種好發于男性青壯年的血管的炎性、節段性和反復發作的慢性閉塞性疾病,首先侵及四肢中小動靜脈,以下肢多見。該病起病隱匿,病程遷延,可導致患肢的缺血潰瘍或壞疽,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痛苦,并且是臨床治療和護理的巨大挑戰。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能夠通過改善血液粘稠度、雌激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等提高治愈率[1],而結合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痛苦、縮短治療療程[2],為此,本研究對28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試驗選取2012年7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28例患者作為治療組,并選取同期入院的28例采用西醫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為男性,有長期吸煙史,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3歲,兩組患者年齡、吸煙史、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嚴格戒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對照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與擴血管藥物和高壓氧艙治療等常規西醫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予以以下治療:①陰寒型: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以陽和湯加減;②血瘀型: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予血府逐瘀湯治療;③濕熱型或熱毒型:予四妙永安湯加減;④氣血兩虧型:補氣養血輔以活血化瘀,予固步湯加減。

    1.2.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的患肢清潔、換藥、防寒、保暖及適當的功能鍛煉等常規護理措施,治療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以下護理措施:

    合理膳食:依據患者不同的中醫癥型給予相應的膳食指導,如陰寒型宜進食山藥、羊肉等具有溫熱滋補作用的食物,忌生冷寒涼食物;血瘀型宜熱食生姜、蓮藕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忌食收斂澀味之食;濕熱型宜食苦瓜、綠豆、梨等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忌辛辣;氣血兩虧型宜食牛肉、雞蛋、雞湯等有滋補作用之食。

    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耐心解答患者對病情和治療的疑問,鼓勵患者樹立積極、正向的面對疾病的態度,緩解其因病情的遷延反復所產生的精神壓力,鼓勵其進行自主的功能鍛煉,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及治愈疾病的信心。

    患肢局部護理: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局部的血液循環,包括局部的按摩、針灸、艾灸以及中藥外敷、熏洗等措施。

    1.3評價指標。以治愈、顯效和無效三個級別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價,判定標準如下:患肢的感覺異常、疼痛、潰瘍等癥狀完全消失判定為治愈,上述癥狀較前明顯改善判定為顯效,上述癥狀表現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數資料用樣本數(n)或率(%)表示,采用行×列表X2檢驗,檢驗標準:P

    2結果

    兩組患者經治療病情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明確,吸煙、遺傳、免疫、感染等多種因素導致其發病[3],單純西醫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有限。近年來眾多學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128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的研究也顯示了較好的治療效果[4]。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提高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醫師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應對中醫藥在提高該病療效方面所起的作用予以重視,并在實踐中探索中西醫最有效的結合,同時應認識到護理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采取綜合的治療護理措施,以解除患者痛苦,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吳效普,薛景勇.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療效及相關指標的研究[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3.25(2):47-51

    [2]郭達.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8):1064-1065

    第9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龍華醫院心內科(含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的高血壓專科)是一個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的心血管科室,為上海中醫藥大學A級重點科室,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為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學科組成部分,是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科室內含中醫心內科、中西醫結合、高血壓、西醫心內科幾個部分。擁有門診、病房,CCU監護室、心導管室,并附有2個名中醫工作室,現有教授五名,博士生導師三名,碩士生導師二名。承擔有多項國家級、市部級課題、市科委、教委中西醫攻關科研項目,以及新藥的臨床評價工作,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進步三等獎。獲國家專利1項。科室長期承擔中醫大研究生和畢業生、外國留學生、夜大生等的中西醫內科課堂教育及臨床帶教任務。

    心內科采用中醫傳統醫學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合的手段,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原則,通過運用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等中醫方法為主,輔以西醫藥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療效良好。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高血壓不同證型,綜合實施以平肝潛陽、活血祛瘀、化痰泄濁為主的中醫藥治療,協同各類降壓藥物的運用,為各期高血壓及有心腦腎并發癥患者提供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科室亦以冠脈造影、冠脈內支架術、起搏器安裝等手術救治急性心梗、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科室擁有治療心血管疾病特色的舒心飲。復律寧。活血潛陽膠囊。白蒺藜總皂苷自制制劑4個。

    何燕主任擅長運用中醫四診八綱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各種心血管疾病。諸寧主任負責西醫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諸寧主任每周一下午,何燕主任每周三上午、周六上午有專家門診)

    周 端 教授

    周端教授1950年生,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主任醫師。副院長,并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青年委員會特邀委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成人性开放大片|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在线激情网|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91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2345成人高清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