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科學研究;新思考
中西醫結合的提法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臨床方面取得了許多令人滿意的成果,但關于中西結合的思路至今仍無清淅的認識,沒有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究其原因,與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在科研上完全機械地借用西醫科研方法而忽略中醫自身的特點有關。本文通過對現今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關于科研常見模式與誤區、中西醫結合建設現狀進行分析,探索解決中西醫結合學科科研方法誤區的思路和方向。
一、現今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關于科研常見的模式及誤區
1.1 單味藥或藥物提取物的臨床療效隨機對照研究
臨床療效隨機對照研究是現今借鑒西醫研究方法較為完善的一種中醫藥現代科研方法,這也是中藥藥理學研究、中藥新藥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藥現代提取工藝研究、中藥或提取物在機體內產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單味藥或藥物提取物臨床療效實驗研究。這種模式將中藥完全按照西藥開發過程進行研究,最有名的當屬青蒿素的研究,其他還有黃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有益氣、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藥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藥抗病毒、抗腫瘤有效成分研究等。雖然較多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但也明顯存在“舍帥保車”的誤區,丟棄中醫整體觀,不以中醫系統理論指導中藥使用,致使藥效發揮受到限制,藥物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突出,特別是在西醫院應用時,中藥制劑的不正確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屢見不鮮。
1.2 Meta分析與文獻綜述
這是一種很好的臨床經驗積累學習的方法。Meta分析作為科研與臨床的良好紐帶,在西醫基礎研究-臨床成果轉化-聯系指導臨床醫生的過程中被應用得淋漓盡致,以致發展為一個專門學科――循證醫學。在國內,由于缺乏如國外科研嚴格謹慎的態度,很多研究結果存在偏差,借鑒現象較為嚴重,科研創新較少,對于Meta分析、文獻綜述的真實性、前沿性有一定影響。
1.3 中西醫結合療效與西醫療效的對比分析
查閱文獻可以發現有不少此類研究,很多疾病都有兩種治療方法的相關療效對比研究,其最后結論常常是中西醫結合的療效更好,值得推廣。這類研究多以西醫為主,中醫僅為輔或從屬性作用,對于中西醫結合的推廣有著積極作用,但其對于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少有實質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對某證、某病的臨床療效研究
這是傳統中醫臨床研究的延續,借助統計學、流行病、傳染病等方法結合相關電腦軟件等現代工具使得中醫研究更加高效、深入。這種模式也是一種很好的中醫學習方式,但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卻不免讓研究者力不從心。因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嚴謹、周密、精確的西方醫學研究方法,這種模式在技術方法設計上難度較大,很難達到統一標準,在推理環節更是難以按數理等還原論邏輯讓人達到信服。方藥、針灸取穴組合靈活、變化多樣,所以在中醫的學習中對規律方法的總結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靈活運用需要臨床積累,萬變不離其“宗”,醫“宗”需要在臨床中長年摸索,慢慢領會感悟。
二、中西醫結合建設的現狀
在現階段中西醫結合建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癥、骨折、針刺麻醉及針刺鎮痛原理,多臟器衰竭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和研究,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劑治療白血病等研究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醫院建設及臨床發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國已建立中西醫結合醫院256家,擁有中西醫結合醫院執業醫師13568名,中西醫結合醫院診療人次為27 025 861人次,門急診人次為26 336 118人次。通過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國際學術交流,及中醫藥西醫科研數據支持,使中醫藥在更多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醫學界得到更廣泛的認識和傳播。當然,中西醫結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誤區,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贅述,這些問題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以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為例,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著突出的優勢,如今關于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已經由傳統胰島素注射擴展到中醫湯藥、針灸以及太極拳、五禽戲、推拿、氣功等養生鍛煉。除血糖控制外,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癥狀緩解、并發癥預防等方面有著突出的療效,這也是現今醫學界有目共睹的事實。
三、中西醫結合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慢性非傳染病的比例大為提高,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單純采用中醫或西醫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而中西醫結合能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這種改變無疑為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大環境。特別是目前我國在基層醫療機構大力推行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模式,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需要大量的全科醫生,而全科醫學在我國發展很緩慢,目前基層醫療機構需要的全科醫生只有通過轉崗培訓,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生無疑是轉崗培訓的首選對象,中西醫結合轉型的全科醫生將是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鑒于中醫和西醫各自的特點,既要“中醫西化”又要“西醫中化”,要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比如在藥物運用上不能以中藥代替中醫,診治上要正確處理“四診”與西醫檢查的關系,療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醫衡量中醫療效,也不可以僅在實驗室驗證中醫。本文非對現有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方法全盤否定,而是將查閱文獻、參與科研和平時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常見誤區羅列出來,供初涉醫學的新人吸取前人發展中醫道路上的探索經驗。做到正確學習、運用和研究這兩門醫學,既要認真學習西醫,特別是西醫分子生物學、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礎學科,又要回顧中醫經典,結合臨床,從傳統中醫角度感悟中醫,認真思考,準確把握研究的切入點。加強中醫基礎研究,從根本上吸收中醫精華,并以基礎研究發展帶動臨床發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產生之初必定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問題所在,不斷改善,隨著認識的深入、理論的完善、經驗的積累,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中西醫結合學科會有一個美好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鄧崇平.中西醫結合現狀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6,27(3):77-79.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接受。同時,中醫和西醫共存、互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這也是我國不同于西方社會衛生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國情,從這個角度看,西醫院校的學生學習中醫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中醫學是大多數西醫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但是多數學生學過后對中醫學的理論知識無法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因此,如何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提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就成為當前教學研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進行教學改革之前,有必要結合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中醫學教學實際進行分析。
1中醫學的知識較難理解
作為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中醫與我國古代樸素的哲學觀念息息相關,“醫易同源”,如中醫學哲學思想中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既是醫學中的診療思想,同時又是屬于哲學范疇的概念,抽象、艱澀、難懂,看不見、摸不著,缺乏一些量化的數據來支持,也會讓學生感覺含混晦澀,難懂難記,有時出現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學生積極性也有很大挫傷。而學生在西醫院校的學習是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現代醫學產生于西方,它是從微觀、解剖的角度看問題,是在形式邏輯思維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知識系統;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則是從宏觀角度出發,注重整體觀念,借助對自然樸素的現象和功能觀察,“天人相應”,通過運用演繹、歸納、類比、由表及里等思維方法進行辨證分析,最終進行論治的結果。在同時學習的中西醫理論出現一些差異時,會使學生有疑惑感。如中醫臟腑理論中心臟之藏神(主神志)脾臟之升清的生理功能,就會使學生將其與同一學期學習的人體解剖學中的心臟、脾臟知識進行比較而產生疑惑等。這也給教學帶來了較多阻礙,較大困難。而當下一些醫學專家、學者對中醫學科學性所持的懷疑、歧視態度及言論,也影響著一些學生的學習態度,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教學內容多,課程學時相對較少
從我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與其他各兄弟院校在高年級開設中醫學課程不同的是,我校將該課程開設于一年級第一學期,且僅在臨床專業開設該課程。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考査課,該課程的學時數相對較少,理論學時只有48個學時。而現行的中醫學教材幾乎涵蓋了中醫專業本科教學的所有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等,內容龐雜,重要的知識點多而分散。因學時少,教學內容多,在集體備課時教師普遍感到授課時只能“蜻蜓點水”,不能針對一些重點內容進行擴展講授,即使擇其重要處講授,也只能泛泛而談,無法將很多中醫基本而精華的東西介紹給學生,這必然會影響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3理論課程和實踐操作的結合有脫節現象
在中醫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容易出現脫節現象。我校中醫學的實訓課時有6學時,實踐課時少,學生心理上不夠重視,操作能力欠缺。受課程安排的限制,部分實踐操作還會先于相應的理論內容進行,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對所操作的內容感到生疏,畢竟實踐課時間有限,不可能讓理論內容的介紹占用很多時間,只能邊講邊練,影響了實踐效果。而在中醫學的實踐操作內容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針灸部分,在進行針灸實踐操作時,多數學生在進行腧穴定位或針刺操作敘述時頭頭是道,但真正操作起來就不能夠準確地定位、順利地進行針刺,少數學生甚至出現畏懼心理,從而影響了針感的產生,使學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酸、麻、沉、脹的感覺,影響了學生對針刺的直觀感受,這主要是由缺少練針機會、指力不夠造成的。另外,由于學時少,實踐機會相對較少,不能滿足一些對針灸等治療方法感興趣的學生的要求,使其感到學習和操作時間不夠。
4理論基礎較弱且學習目的不明確
我校為醫學專科類院校,多數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臨床醫學專業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識相對欠缺,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思想不熟悉或不了解,有些甚至聞所未聞。并且由于我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面向縣醫院、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些學生認為畢業后不會從事中醫工作,所以缺乏學習中醫的熱情和興趣,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考試而學習,最終導致考過即忘或考而不過,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學生希望通過學期的中醫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中醫診治疾病,普遍對中醫學教學效果期望過髙,與實際課程教學情況和教學規律相違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現狀
專業建設起步晚。中西醫結合護理是護理學專業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我國已經有十幾家中醫院校開設了護理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普遍脫胎于中醫學專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偏重于醫學、人文類課程較少等諸多問題。
課程設置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缺乏論證,脫離培養目標。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開設絕大多數在中醫院校,受到傳統中醫藥學的影響,課程設置仍沿用“三段式”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由中醫基礎醫學、西醫基礎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三部分組成。不同院校課程設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與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思想和觀念不相適應。
2.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發展趨勢
目前公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內涵標準為“系統掌握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知識與技能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應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順應社會的需求,并反映時代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具備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社區護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護理能力。將中醫整體觀、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護理程序有機結合。辨病護理、辨癥護理、辨證護理有機結合。能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進行健康教育及咨詢、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老年護理、預防保健及家庭護理。
課程設置理念以人為本,以需求為導向,夯實西醫,融合中醫,注重整體,辨證施護。課程設置改革原則課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時,突出中醫護理特色與優勢,以整體護理為理念,重視現代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加強人文護理知識的學習。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適應綜合性醫院的需求,不斷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加大西醫臨床護理與社區護理課程比重,注重中西醫結合。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開設中醫護理特色課程。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以中西醫結合內科護理學引領和整合臨床護理;選取中醫護理特色明顯的病種,以整體護理和辨證施護理念,根據護理程序重組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使中西醫護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課程內容改革步伐,以順應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進程。社區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改革可采用系統論的觀點,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應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合理組合原則、環境m應原則、動態平衡原則。
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創新型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研究并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增加實踐課比重,以護理程序為導向,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示教、模擬實訓等多種先進的實踐教學形式,實驗與理論并進,開發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護理和社區護理綜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加強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實驗、實習、網絡資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力,從而改變畢業生就業面窄,大多面向中醫院的現象。
3.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入辯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辯證施護從整體出發,通過“望”、“聞”、“問”、“切”,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并應用中醫理論實施護理評估,辨病辨證,進而進行針對性的護理[1]。將中西醫護理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是目前臨床疾病護理的發展趨勢。經歷了數千年發展的中醫,具有豐富的疾病診治以及病人養護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護理工作。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除此之外中醫還十分注重進行養生護理,強調對健康人進行預防護理。中醫護理觀念是現代護理理論的補充,能夠大幅度的提升護理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融人辯證施護具有深遠意義。
在護理專業中開設中醫課程是醫院教育中的一個亮點,是培養中西醫結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相對較短,且教師大部分只注重講解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知識,對怎樣將基本知識在臨床中進行運用講解較少閻。本次研究結果表明,75%的學生對中醫四診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提升,這表明將辯證施護融人到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對中醫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相關研究表明,很多護理人員由于對中醫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在中醫四診能力方面極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確的進行辯證施護,對護理效果影響較大,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相關內容很有必要。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對辯證施護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內容是不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獨自完成對病人危及情況的處理,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辯證施護教學內容能夠對學生的評判性思維進行培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增加案例分析訓練,提高學生辯證施護的能力。
傳統的臨床理論教學中,課程內容包含西醫相關知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癥狀,輔助檢查方法、診斷以及治療與護理方法等,在進行上訴內容的講解過程中適當的融人中醫辯證施護的內容,主要有:異病同護、同病異護等。異病同護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相同的病機,因此可以選擇相同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同病異護則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時間、患者機體反應以及地區的不同,所變現的癥狀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護理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3]。其次還應進行辯證施膳,主要是根據藥食同源的原則,食物的溫熱寒涼均可以對機體的陰陽平衡進行一定的調節,合理的飲食具有強身、防病、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專業; 臨床教學;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6)01-141-001
中西醫結合專業成立以來,對于中西醫理論如何有效結合并應用于臨床中,成為了眾多學校和醫院臨床帶教老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多年的臨床工作與帶教中,我認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學核心是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對學生加以教導,讓學生們在臨床實習中加深對中西醫兩套基礎理論的理解,每天將臨床中遇到的各種疾病診療過程相互聯系起來,加深對疾病診療的認識與掌握,逐步做到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病證結合,有效提高中西醫的互補性,提高疾病的診療效果,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等等。為了提高教師的臨床帶教水平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根據個人經驗,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辦好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臨床教學講座
此類教學講座涵蓋各科目的重要基礎理論與臨床知識點,比如中西醫學基礎理論、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規范(或要點)、某些疑難病癥的臨床研究進展等等。講座及內容都必須經過詳細探討和安排,符合學生的相關帶教要求與學習能力,全部由各個相關高年資主治醫師、科室的(副)主任醫師、外院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教授來進行授課,將復雜難懂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疑難點簡約化、易懂化,易于學生理解,同時穿插融入各位授課老師的個人臨床診療經驗,加強授課的生動性和靈活性,在進行講座的過程有效地和學生進行互動,答疑解惑,開闊視野,易于學生們掌握相關診斷與治療要點等等。此類講座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生動形象的學習中深入理解各種基礎理論和疾病的診療要素,學以致用,以點及面,舉一反三,將理論緊密聯系于臨床之中,對于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初步形成一個良好的的臨床思維,同時對某些疾病的最新醫學診療動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掌握。
二、通過教學查房與病例分析聽取學生的學習觀點
以往的臨床教學查房與病例分析通常是以學生做病史匯報,帶教老師分析病例的方式來實施。而如今,應該改進過去那種單調而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要注重學生對于各類疾病的理解程度,在學生匯報病情后加以有效提問與指導,點出其認識誤區或者相關疑難點,教導學生們如何通過正確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相關的輔助檢查有機結合,做出西醫的正確診斷,即西醫辨病。同時應用中醫的整體觀念、四診合參等方法對病情加以判斷,即中醫辨證,然后對兩者的診療過程進行有效結合與驗證,體現出中西醫的各自優勢之處并相互補充,提高各種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有效率。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分析交流可以恰當地運用中醫經典,或者利用循證醫學研究結果,甚至可以拓展闡述醫療管理與護理學科或者是二級臨床學科,從縱橫向方面深刻探討[1]。為此要求學生不但應該對中醫基礎理論包括四大經典等能夠熟練背誦,還應該學以致用,逐步應用于各類疾病的日常臨床診療之中,使學生在教學查房以及病例分析中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強臨床辨病辨證的積極性、靈活性和主動性,逐步在臨床學習中增強對于疾病的診斷與分析思維、鉆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
三、提倡學生積極和病人溝通交流
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實踐過程中,剛開始上臨床的學生心理都比較緊張,對于各類疾病的認識通常停留于書本上,也缺乏必要的溝通經驗,和病患的溝通容易緊張不知所措,病史采集帶有片面性和不可靠性,常遺漏既往病史和病情特點發生發展變化等重要情況的詢問。因而帶教老師應該重點培養剛進入臨床上的學生,一開始可能要用老師帶、學生學的方式,使學生初步認識如何做好每日查房、檢查、病史詢問工作,明白臨床上的規范[2]。然后學生就要積極主動實踐,多讓學生和接診病人接觸開始,知道如何與之溝通交流,詢問病史,并自主獨立地思考,給出診療方案,最后和老師交流診療方案,并在老師的分析指正下不斷獲得新的實踐體驗。通過主動性轉化,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臨床醫生角色,使之逐漸形成自己的診療觀點,不要總是被老師牽著走,而是不斷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一直以來,中西醫結合臨床上都與其它醫學一樣很注重平等對待病患,都要求醫生對病人要有仁愛、慈悲之心[3]。隨著如今醫患關系的日漸緊張,醫務工作者對“貴賤貧富、遠親善友”一視同仁,可是他們卻越來越對醫務工作者有著更高的要求。隨著其不同文化、性格和背景的不盡相同,學會醫患溝通技巧是勢在必行的。讓我們的學生學習溝通技巧,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患者,傾聽患者,幫助患者,了解患者疾苦和需求,給予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得醫患交往達到較好的效果,這也是良好的完成醫療救治行為的前提,更是在中西結合臨床教學中學生們必須要深刻認識并努力踐行的重要內容。
四、結語
總之,由于現代醫療模式的與時俱進與深刻變化,對于中西醫結合臨床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要真正實現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的突破性發展,那么關鍵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和強化學生們對于基礎理論、重要理論的掌握,同時要求有效應用于臨床之中,不斷完善辨病辨證相互結合,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療效,以療效為最終的檢驗標準。因而努力發展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反復研究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加強臨床教學改革,探索科學的臨床教學體系就顯得日益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中西醫結合能力強、素養高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白鈺,呂書勤.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模式初探[J]內蒙古中醫藥,2013(2):37
【摘要】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自古以來,中醫與西醫就各有長短,難以包容。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契機,在總結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歷程中,探討新的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方式,提出改革意見:明確中醫教學的目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教材編寫與教學安排、以促進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教學改革
自16世紀中葉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就有了中醫與西醫的矛盾。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他們各有短長,難以相互包容,共同發展。中醫界不少前輩的融會貫通,改進、科學化,現代化等理論方法,均未解決這一矛盾。解放后,我黨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提出了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藥學派的方針,提倡中西醫結合,促進了中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滲透和吸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醫學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淵源,思辯與實踐方式,哲學依據,發展模式均不相同,西醫院校學生在接受了大量現代醫學教育以后,再接受中醫學教育,其學習態度、認同程度、思維方式等均明顯影響中醫學教學效果。如何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探討新時期中醫學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1]。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明確中醫學教學的目的
高等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目的已爭論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確。[2]目前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任務重,教學時數少,講解快,學生理解難,中西醫結合貫通差,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學時左右的時間內,要從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辯證論治到中藥方劑,一字不漏地講解,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確實很困難,即使勉強死記硬背下來以應付考試,之后也都全忘了,別說運用和發展,這樣就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應該明確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水平?我們教學培養的目的是什么?與高等中醫藥院校不同,它不是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而是讓西醫院校學生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與成績,熟悉祖國醫學的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事業打下基礎。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學生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將學生引入中醫學的門檻。并結合目前中西醫結合的成就作一些啟發式講授,適當作兩種理論的對照講解,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提起學生的興趣。目的明確了才能據此安排教學大綱,編寫實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和見習實習時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
幾十年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一直沿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模式。從概論、陰陽五行、臟腑 辯證到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引經據典,以經解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講授,內容多,要求多,而學時少,學生學習困難,很難消化掌握,教學效果差。為此,應根據社會發展和教學目的,結合實際情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其進行改革。要根據教學目的制訂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確定改革的步驟和方法,分步實施,并進行必要的試點,以期取得成功。具體改革方法:
2.1上好第一課堂。中醫學第一堂課是講中醫學緒論,也就是介紹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以往認為緒論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少,故不太重視,只作簡單介紹。實際上,上好第一堂課十分關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第一堂課上能激發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充分準備,在第一堂課上就抓住同學們的心,將他們引入中醫學的殿堂。
2.2以系統器官為綱目,以中醫臟腑學說為核心,對中醫學相應的基礎理論、診斷、方劑中藥、辯證和治法進行一站式教學。以前中醫教學中將藏象、辯證、治法、方藥等分別講授,各章節之間相互獨立,基礎知識與臨床診斷、治療相分離,學生難以融會貫通。
實際上,中醫學的藏象、辯證、治療、方藥是緊密聯系的。辯證是在對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的充分認識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辯證為基礎,同時指導方藥的擬定。因此以臟腑為綱,即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分別講解其生理、病理、臨床癥候及辨證方法,并講授該臟腑最常見的一兩個疾病,介紹治法,方藥,可使學生融會貫通,既掌握中醫的基礎知識,又運用于臨床實踐,還可以舉一反三。例如講解脾胃,從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統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現脾胃氣血陰陽失調,諸如脾氣虛損,脾陽虛損,水濕中阻,脾胃濕熱,中焦實熱,腑氣不通等病變,結合臨床實際著重講解中焦實熱,即陰陽腑實證的病理機制,病情演變,可能的轉歸和預后,以及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通里攻下藥“急下存陰”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再在臨床見習和實習時結合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予以講解,使學生對該系統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臨床表現,治療與轉歸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與掌握。以此類推,讓學生逐步適應,自己去認識辯證方法的全過程,從而掌握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3中西醫結合。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成就為主,既以中醫學為基礎,又以現代醫學為說理工具,同時用中醫整體觀和方法論來闡述,使學生容易理解。[3]首先講述中醫學的歷史淵源和成績,中醫基礎理論,簡要介紹中藥方劑和常見病的辯證論治方法,在此基礎上著重向學生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成就和進展以及還有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全國取得了較好成績的針刺針麻技術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關于腎本質的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找到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和途徑;青蒿素的研究開發成功,不僅是中藥開發的突破和新途徑,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中醫血淤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關系的研究;證本質的研究,舌診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療效與西藥的關系和差別;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國家攀登計劃中的經絡實質研究,至今仍無明顯進展,都需要我們投身其中,為實現中醫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既有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也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極大地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 積極認真學習。
2.4結合實際,以事實為依據。結合我國和我科的臨床實際情況,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疾病。例如介紹我科中西醫結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內,比單純西醫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國急性胰泉炎的治療大多數都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不全性腸梗阻的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效果確切;腦卒中及其后遺癥的中醫針灸治療;康復科的中醫理療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安排臨床見習,使學生看到確切的療效。通過這些成就與事實的介紹,使學生有中醫能治病,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醫,認真學習中醫,并可能投身于中西醫結合事業。
3教材編寫于教學安排
為了達到徹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據此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大綱應該簡潔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教材應該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既要有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講解與介紹,又有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成就和相應的新理論與觀點方法,同時毫不忌諱的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供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因此,在教學時數安排上,應多講中西醫結合的成就,少講經典中醫理論;多講臨床實際能解決的問題,少講懸而神秘的空洞理論;多結合臨床實踐,結合病人講中醫理論,少課堂講授,少給學生講“天書”;進一步加強臨床見習和實習的帶教工作,在實際運用中講理論。同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編寫教材。例如:針對預防專業,著重介紹中醫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醫養生學;針對婦幼專業,重點講授中醫婦科學和兒課學。
總之,為適應時展的要求,為搞好中醫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總結經驗,借鑒他人的成就,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以促進我校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鄭蘭英.21世紀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癥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9;4:28
[2]喇萬英,蔣炳武.略論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21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反流性食管炎;奧美拉唑;莫沙必利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指的是由于胃內容物產生反流進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損傷的一種慢性疾病,歸屬于上消化道功能紊亂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多為泛酸、燒心、胸骨后疼痛等,隨著近年來社會壓力的加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此類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了臨床上重視的一個話題[ 1 ]。我院對此類患者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之間來我院就診的4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具體資料為對象進行研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以上患者分為兩組各2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16~59歲之間,平均年齡42.1±9.4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1±0.4年;對照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15~62歲之間,平均年齡43.4±10.1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1.2±0.4年。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方面的對比來看無顯著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膳食指導、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治療,囑咐患者睡覺時將床頭抬高10°左右。此外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20mg/次,2次/d口服,莫沙必利5mg/次,3次/d口服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基本方藥組成為:黃芪20g、白芍15g、海螵蛸12g、浙貝母12g、元胡索12g、桂枝6g、茯苓12g、香附10g陳皮9g、生甘草6g、大棗3枚、生姜3片,水煎法取藥汁500ml為一付,分兩次讓患者在早晚飯后用溫水送服。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4周,結束后進行療效統計對比。
1.3 療效判定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所提出的治療標準作為依據,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炎分級下降1級以上;有效: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炎分級下降1級或1級以上;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或出現加重,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食管炎分級無改善。復況根據患者停藥4周之后的檢查結果為準。以顯效+有效統計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患者的數據錄入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 16.0進行處理,所有數據用x±s的均值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值進行檢驗,方差值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效率為95.45%和63.64%,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效率為72.73%和40.91%,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目前臨床上尚沒有定論,普遍認為主要是由于患者抗反流機制的下降和反流食物對于食管黏膜的傷害增強這兩個方面,故在臨床治療方面主要考慮促進胃腸動力和減少胃酸分泌,但是由于并沒有從根源上解除導致此類疾病發生的病因,所以治療后的復發率也相當高。有文獻指出[3]加大藥物劑量能夠有效提高療效,但是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大,并不能廣泛適用于臨床。而單純的中藥治療雖然能夠得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較弱導致治療時間較長,并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4]。所以我們考慮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不但能夠有效的控制胃酸分泌,同時也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減少復發。
奧美拉唑能夠有效的控制胃酸分泌,減少患者燒心、疼痛等癥狀;莫沙必利則是一種新型的促胃腸動力藥,能夠選擇性的作用于胃腸肌層的神經叢,增加膽堿能神經遞質的釋放,達到迅速增強食管蠕動和消化道括約肌張力的效果,同時不良反應較小,不會影響患者繼續用藥。在中醫方面,此類病癥屬于“反酸”、“胃脘痛”的范疇,多由于情志不暢、飲食不調所致,而發病機制多為脾胃虛弱,濁氣上逆,在治療上我們考慮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起到建中補氣,制酸降逆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能夠很好的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減少復發率,相較于單純采用西藥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兆申.中國胃食管返流病研究現狀[J].醫學雜志,2010,25(5):313~315.
[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編輯.反流性食管病診斷及治療方案[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16(6):326.
[關鍵詞] 新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10(a)-0129-06
Study of constructing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YU Donghai1 YANG Yanting2 YE Sheng1 LUO Zhiqin2 QI Changju3 DU Leyi4
1.Department for Developing and Educ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Shanghai 200125,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Pudong Institute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hanghai 200126, China; 3.Guangming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00, China; 4.Gong Li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Pudong New Area, as a “Nation Comprehensive Pilot Reform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region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actively explore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2 years. In this paper, from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work i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namely on how to build 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norms,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 strengthen the non-medicine training, simultaneously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chievement i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projects are summed up.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creation of new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e believe, to buil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imperative which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ng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strengthening qualified talent team to improvepolicy-guaranteedsystem and continuing to increase funding of public health and make goo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New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stitution study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健康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中醫預防保健的理念和方法越來越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推崇,人民群眾對系統、規范、優質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構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服務體系是在原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重要內容,兩者互相結合,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在現代醫學中,預防醫學是通過研究環境因素、行為和生活方式、醫療衛生服務、生物遺傳因素等對健康的影響、疾病的分布規律及健康和疾病之間相互演變規律以制訂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壽命的對策和措施的一門學科[1]。中醫預防保健體系是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醫“治未病”為核心內容,針對不同個體持之以恒地進行綜合調養,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2]。2009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在維護和促進群眾健康中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作用。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正在成為區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服務內容之一[3]。我國人口眾多,但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中醫藥預防保健具有簡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點,能實現百病安從來的理想效果[4]。
浦東新區作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及全國首批“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地區”之一,現有三級中醫醫院2 家,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1家,二級中醫醫院2 家[5],設置中醫科的公立醫療機構62家(其中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專業站所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5家),中醫門診部10家,中醫診所49家。兩年來浦東新區一直探索建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并覆蓋至全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研究開展新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
1 工作方法
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浦東新區于2006年建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為召集人,分管領導為常務召集人的浦東新區中醫藥事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下設辦公室(設在衛生局),形成政府主導、相關職能部門協調、專業機構實施的推進協調機制。設立首批2億元的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在機制體制上為建設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同時,在2012年浦東新區政府下發的《浦東新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積極推廣中醫‘治未病’工程,并將此工作列入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自2012年起,浦東新區衛生局依據新區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構建新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1.1 構建完善組織架構
浦東新區衛生局專門設立“中醫藥發展與科教處”,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實施面上統籌管理。2012年,在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立“中醫預防保健科”、衛生監督所設立“中醫監督科”;2013年,正式成立浦東新區中醫藥發展中心,負責全區中醫藥事業的管理。同年在婦幼保健所、眼病牙病防治所、精神衛生中心等防病專業機構中均設置了“中醫預防保健科”,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設“中醫治未病”門診,完成了浦東新區衛生局――各專業站所中醫預防保健科――各醫療機構“中醫治未病”門診的“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建立了政府主導、專業站所指導、基層醫療機構實施的三級中西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1.2 規范運行機制體制
浦東新區將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并匹配每萬人口3萬元的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浦東新區衛生局建立對防病專業機構、各級醫療機構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考核評估機制,將考核內容融于公共衛生之中;考核結果與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掛鉤;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撥付體現以開展項目為測算單位,考核數量、質量為分配依據的原則。此外由浦東新區衛監所中醫監督科負責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的監管與執法。至此,浦東新區政府層面落實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政策保障和經費保障。
1.3 明確工作職責與內容
2012年,浦東新區衛生局召集各防病專業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科組建中醫預防保健專家組,制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所需的技術規范、工作內容和實施方案并組織各級醫療機構實施;負責專業指導、業務培訓和組織管理;制訂相應考核細則,成立質控組,承擔對各級醫療機構質量控制、評估考核、數據分析等的工作職責。
各級醫療機構設置中醫“治未病”門診和相應“體驗”工作室,全面推行面向社區居民的體質辨識、保健指導的中醫“治未病”無償服務;其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區衛生服務站、鄉村衛生室作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底,在防保職能部門指導和管理下,銜接現有防病網絡和工作內容,全面實施屬地化以宣教干預為主的綜合性中醫健康管理及相關的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工作。
2013年浦東新區衛生局制訂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浦東新區2013年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通知》(浦衛中醫[2013]10號),在2012年明確工作機制、方向、職責和內容的基礎上擴增了各專業站所服務內容和范圍;修改優化了工作規范和考核標準。其中,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實施中醫體質辨識、中醫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壓病)、中醫傳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醫健康教育等項目;衛生監督所負責實施養生保健機構中醫監督協管工作;婦幼保健所負責實施中醫孕前保健、中醫孕期保健、中醫產后保健、孕婦學校中醫宣教、兒童體質辨識、兒童中醫健康教育等項目;眼病牙病防治所負責實施學生近視中醫保健項目;精神衛生中心負責實施老年人認知障礙中醫干預項目,為進一步強化工作質量和服務內涵明確了具體要求。
1.4 強化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以下簡稱“非中”)人員培訓
為解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員的緊缺問題,根據中西醫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需求,浦東新區衛生局先行先試開展“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規范化培訓班”,委托浦東新區衛生培訓中心聯合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同舉辦了“非中規范化培訓班”,組織專家編寫“非中”教材,針對全區三、二級醫院、專業指導站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的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開展培訓工作,培訓并考核合格后,根據上海市衛生局備案同意后,頒發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資格證,準予在浦東新區執業范圍內開展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這些“非中”人員經過規范化培訓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醫人才短缺的現狀,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工作奠定了人力基礎。
1.5 實施信息化同步配套
為了有效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基線調查、動態、監測與效果評估工作,浦東新區衛生局實施中醫信息化同步配套,與西醫健康檔案(總檔)模塊融合,兩年內開發了兩期包括中醫慢性病管理(高血壓病、糖尿病)等10個模塊的中醫信息化軟件,并在全區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投入運用。信息化同步的實施,減輕了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量,縮短了基層醫務人員統計所需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成效分析
通過兩年的探索與研究,浦東新區所開展的中醫預防保健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為:
2.1 中醫體質辨識
浦東新區對在轄區所有中醫治未病門診接受體質辨識的人群進行調查、統計及分析,以了解該人群的體質狀態與類型分布。納入標準:①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浦東新區55家中醫治未病門診接受體質辨識的對象;②對體質辨識服務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不能對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評價者;精神疾病者;未獲知情同意者。共計收集2012年有效記錄27 800份;2013年有效記錄40 559份。
調查方法采用門診就診及健康體檢相結合方式,體質辨識記錄表包括基本信息、四診合參情況、基礎疾病狀態及體質判定結果四個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指受調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四診合參主要指醫生對受調者望、聞、問、切的基本情況;采用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瘀血質和特稟質九個亞量表中的全部問題,各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以判定標準體質類型,原始分=各條目分值相加,轉化分=[(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計算各亞量表得分。最后由量表自測結合醫生四診綜合判定受調對象體質類型,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為偏頗體質。
經過中醫體質辨識后進行個體化中醫健康管理干預,人群平和體質比例提高,8種偏頗體質中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郁5種體質有了不同比例的下降。見表1。
表1 2012、2013年人群平和、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郁體質
占比情況(%)
2.2 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
從各醫療機構所在轄區的高血壓西醫不同組別管理患者中按5%比例進行選取高血壓患者。依據已劃定名單建立高血壓中醫電子健康檔案,對選定并建檔管理人群進行隨訪,中醫隨訪為1次/季度,通過系統隨訪,提供個體化保健建議及宣教干預,得出中西醫隨訪組較西醫隨訪對照組典型癥狀改善率提高21.3%。
2.3 糖尿病中醫健康管理
從各醫療機構所在轄區的糖尿病西醫不同組別管理患者中按10%的比例進行選取糖尿病患者。依據已劃定名單建立糖尿病中醫電子健康檔案,對選定并建檔管理人群進行隨訪,中醫隨訪為1次/季度,提供個體化保健建議及宣教干預,得出中西醫隨訪組較西醫隨訪對照組典型癥狀改善率提高19.7%。
2.4 中醫健康教育
采取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在浦東新區36個街鎮的46個行政村/居委各抽取30戶家庭中15~65歲常住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累計6個月以上的家庭成員和非家庭成員)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統一設計的調查表由調查員深入樣本戶對調查對象進行詢問調查,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對象基本情況、中醫知識理念、中醫健康行為、中醫基本技能及中醫預防需求五部分。
兩年來各醫療機構共開展中醫健康教育活動969次,轄區居民中醫健康素養得到提高,中醫健康知識理念知曉率2013年較2012年提高6.5%;中醫健康行為養成率2013年較2012年提高6.8%;中醫基本技能掌握率2013年較2012年提高9.9%。
2.5 中醫婦幼保健
在浦東新區所轄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浦東新區婦幼保健所和浦東新區婦幼院接受中醫保健服務的對象中隨機選擇孕前、孕期、兒童納入研究。
通過兩年中醫健康管理干預,中醫孕前、孕期、兒童的中醫體質知曉率、中醫服務接受度、中醫健康行為養成率均有所提高。見表2。
表2 孕前、孕期、兒童的中醫體質知曉率、中醫服務接受度、
中醫健康行為養成率情況(%)
2.6 學生近視中醫預防保健
浦東新區將接受近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的學生納入評估對象,共納入16家實施單位的3129名近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干預對象。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接受近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學生,在第4、8、12周貼耳穴時,由標準對數視力表測的裸眼、戴鏡視力以及干預結束后通過問詢獲得眼疲勞緩解情況,將其數據進行前后比較分析。
干預對象的6258只眼睛在中醫耳穴療法之前的視力均數為0.57,在開展中醫耳穴療法第4、8、12周測得裸眼視力均值分別為0.60、0.62、064,隨著中醫耳穴療法干預的開展,干預對象的裸眼視力水平呈現上升趨勢。將中醫耳穴療法開展過程中第4、8、12周測得視力與基線視力分別進行配對t檢驗,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見表3。
表3 干預對象裸眼視力變化情況(x±s)
注:與基線視力比較,t = 11.58,aP = 0.00,t = 17.25,bP = 0.00,t = 21.24,cP = 0.00
3 經驗體會
浦東新區借第一批“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東風,在新區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把握機遇,做好頂層設計,以搭建“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為抓手,充分發揮新區的中醫藥優勢,采取多種手段促進新區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兩年來初步探索了新型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創新了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是一個復雜體系,在實際構建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發展瓶頸,仍需要政府從體制上出臺有力的政策措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6]。
在探索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體系的過程中,筆者總結了目前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共性問題:①尚未建立健全的服務體系網絡與構架: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缺乏獨立設置的中醫預防保健機構;大部分中醫醫療機構尚未設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室;其他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不夠深入。中醫預防保健工作制已存在公共衛生之中,但沒有自成一派的服務體系網絡與構架,未能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的作用。②相關政策和機制尚不完善:中醫預防保健的內涵不夠明確,構建和發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政策不完善。中醫預防保健機構準入管理、人員技能培訓、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室設置、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等中醫預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關標準規范尚未建立或不夠完善;中醫預防保健項目開展的政府補償也尚未完善。③服務提供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尚未提供全面、系統、規范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未能將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有機結合。雖然有少數中醫醫療機構開展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但服務數量較少,服務面較窄;其他非醫療機構開展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不規范,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務混亂現象。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7]。
經過兩年的實踐,浦東新區在構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具體為:
3.1 創新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預防保健的認識不斷提高,中醫預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會對中醫預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各種形式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正逐步開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在服務模式、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監管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但是隨著提供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機構、人員日益增多,由于中醫預防保健內涵不明確,相關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政策制度、標準規范的缺失,導致其服務不規范、質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單一的問題變得突出[8],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2009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指出“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制訂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準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9]。中醫預防保健工作不可能單打獨斗,唯有走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才是正道。因此,積極探索研究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構筑一個完整、科學、實用、可行的模式勢在必行。
中醫預防保健已經成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可操作性高、價格低廉;居民接受度高、效果顯著等特點[10]。筆者認為,應注重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服務模式創新,繼續做大做強中西醫結合的新型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探索適合的組織構架,進一步拓展服務項目,做好效果的評估,提高服務質量和內涵,完善績效監測和評估體系。
3.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預防保健人力資源尚不足,應加強專項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總體上,浦東新區公共衛生衛生人員無論在知識結構上,還是數量上,尚不能滿足工作正常的開展,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服務機構,公共衛生人員數量不穩定,更難以提高衛生人員的知識結構。盡管浦東新區中醫預防保健工作已經處于全國前列,但社區預防保健人員仍然存在學歷低、職稱不高、知識老化、專業面較窄及流動性大等情況。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政策吸引人才,加強社區預防保健隊伍建設。同時建立完善崗位培訓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體系,采取優惠政策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11]。
目前,各級醫療機構專門從事預防保健工作的公共衛生醫師由于中醫藥知識有限,且受到執業資格的限制,僅能開展一些簡單的中醫健康教育服務,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多樣化和更深層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中醫執業資格的中醫醫師則忙于中醫醫療和康復工作,很少有專門從事中醫預防保健的中醫醫師[12]。因此,當下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舉辦非中醫人員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培訓班,培訓合格后下發合格證書,允許這些人員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工作。
長遠來看,建議在各類中醫院校中加大對中醫預防保健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加大職后教育的力度,對現有在崗的全科醫師及非中醫類別的醫師進行中醫知識的培訓,從而在源頭上緩解中醫人才短缺的現狀,為開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服務工作奠定人員基礎。
3.3 完善政策保障制度體系
建立并完善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配套政策,建立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確保中醫特色預防保健體系建設的投入和合理補償。選擇一些效果好、可及性強、價格低廉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納入公共衛生服務,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組成分;制訂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并有選擇地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為中醫預防保健領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制訂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機構的設置標準,從業人員準入標準,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實行行政許可,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資格認證與注冊管理,建立定期考評制度,健全有關管理規范,制訂運行規則,規范市場行為,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4 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
目前,雖然政府已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視與關注,但是仍應繼續加大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事業的資金投入,爭取政策的傾斜與扶持,使我國人均衛生資源的擁有量與人民生活要求相適應。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公共衛生資金的使用進行合理的規劃。同時加強對公共衛生資金使用審計和監督,杜絕所有不合理與浪費的現象。
3.5 做好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宣傳和推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知識分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普通員工、機關干部、白領階層成為亞健康人群,而中醫藥在該領域有著豐富的防治經驗[13-16]。同時,有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對中醫藥知識欠缺了解,獲得途徑不暢[17]。因此,做好中醫公共衛生理論和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踐工中,針對社區居民、部隊官兵、企事業、機關單位人員、學生等人群,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中醫宣傳,推進中醫藥文化、中醫預防保健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部隊、進機關、進學校”,從而逐步使居民能真正了解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知識,解決我國目前廣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識淡薄的問題,為各人群提供中醫預防保健知識。
社區居民對中醫預防保健的需求不斷增加,中醫預防保健的理念正在不斷的深入人心,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應該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浦東新區作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及全國首批“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地區”之一,將會進一步加強總結與積累,先行先試,開拓進取,力爭為上海市乃至國家構建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有用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泓午.預防醫學概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
[2] 顧怡勤,顧競春,施永興.上海市社區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預防保健項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12):1147-1151.
[3] 方婭貝,施永興.城市“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9):802-805.
[4] 李宗浩,金輝.論中國救援醫學的創立及其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2):1519-1521.
[5] 盛衛星,周俐.探索二級中醫醫院在區域中醫預防保健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資源,2014,5(17):223-224.
[6] 許黎珊.構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 [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3(19):199-201.
[7] 吳夏秋,彭錦,宇文業,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標準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11):1-2.
[8] 盧傳堅,林釗,葉子怡,等.中醫預防保健標準體系研究與初步構建[J].時珍國醫國藥,2011(10):2526-2527.
[9] 王蕾,陳華,陳健,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員現狀調研與分析[J].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9,5(6):386.
[10] 郁東海,都樂亦,孫敏,等.實踐探索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新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2):165-168.
[11] 梁瑞瓊,陳宛媛.廣東省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現狀與發展[J].現代醫院管理,2013,4(11):38-44.
[12] 胡志利.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3(2):72-75.
[13] 閆伯華,黃志堅,丁國允.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5):465-466.
[14] 陳雅,楊義龍,吳莉.運用中醫養生觀探討過勞死的病機與預防[J].江西中醫藥,2012,43(4):13-14.
[15] 施仁潮.開展中醫藥“三進”工作的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109-110.
[16] 簡福愛,肖建喜,張正茂,等.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4):116-118.
關鍵詞:中西醫外科;肛腸常見病;對比
肛腸疾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病癥較多,比如肛裂、結直腸癌以及痔瘡均屬于肛腸疾病[1]。在臨床中,肛腸疾病通常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為了使術后恢復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常輔于西藥及中藥等方法聯合治療,且具有不錯的臨床療效。本次抽取了我院68例肛腸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對比分析中西醫外科治療肛腸疾病的臨床療效,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的68例肛腸疾病患者均經臨床病理檢查確診,主要采取的手術方式為肛瘺切除術、內痔結扎術或肛周膿腫引流術[2]。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19~76歲,中位年齡(48.6±3.1)歲。以隨機的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用西醫方法治療,主要使用羅哌卡因注射液、亞甲藍注射液進行創面基底注射。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于手術當天口服中藥大青葉16g、蒲公英14g及甘草7g,若患者有濕熱重病,可適當添加生地黃14g與大黃7g,若血瘀者可酌加行血活血之當歸10g若腐肉較多創面不凈者可酌加透膿祛毒生肌之山甲6g、象皮6g。水煎取汁約460ml,3次/d,行口服。術后首次大便之后,給予16粒川椒水煎待溫坐浴,并加1.8L溫水坐浴約16min,2次/d。1w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1.3判定標準 綜上治療,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分數越低表示疼痛緩解越顯著,并以此作為臨床療效的判定標準,即:疼痛評分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1.7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嘔吐惡心、尿潴留、墜脹以及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
3 討論
肛腸疾病患者通常采取手術方法治療為主。由于術后患者恢復速度緩慢,且容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比如嘔吐惡心、尿潴留、墜脹以及水腫等。因此,在術后采取有效的輔助方法治療便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5]。于術后采取中醫方法治療,能夠使患者機體得到有效痊愈,肛腸疾病術后可培養重要坐浴以及口服重要等方法治療,不但使創口的愈合速度得到有效加快,而且能進一步使水腫及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得到有效降低[6]。在給予中藥方法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提升患者生活治療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西藥方面主要給予羅哌卡因注射液、亞甲藍注射液進行創面基底注射。現代醫學表明,單用西藥治療肛腸疾病效果不甚理想,而中西醫結合則能夠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從而使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得到有效加快。有研究者[7]抽取了59例肛腸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單用西醫方法治療,這與本組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筆者認為,需以不同的肛腸疾病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并且在術后輔以中醫藥治療,能夠使手術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過程中,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以此為患者提供最優質、最全面的治療方案[8]。
本次入選的對照組34例肛腸疾病患者單用西醫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34例肛腸疾病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治療結果顯示:①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1.7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
結合上述研究,可得出結論:肛腸疾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用西醫方法治療,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是能夠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為患者臨床療效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據;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進及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志謙,肖秋平,耿學斯.淺析《外科正宗》運用消法治療肛腸疾病的特點[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04(11):80-81.
[2]王烈,張再重,王瑜.中西醫結合外科治療肛腸疾病的臨床現狀與展望[J].福州總醫院學報,2009,04(08):313-315.
[3]曾毓虎.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疾病59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07(19):138-139.
[4]安少雄,黃斌.肛腸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07(15):7123-7127.
[5]晏開團.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類疾病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07(24):54-57.
[6]葛建勝,王強,鄭米華.頭孢唑林與中藥熏洗治療肛腸疾病術后切口感染療效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05(20):5042-5044.
【關鍵詞】 失眠癥;西藥;中醫;中西醫結合
睡眠是維持機體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過程,只有在具有良好睡眠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保護生活質量,完成各種社會活動。如果患睡眠障礙性疾病不及時控制將會導致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誘發更嚴重的軀體和心理疾病;失眠癥[1]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患,它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維持困難所致的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主觀體驗,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及睡眠深度的不足。現在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和競爭日益加劇,失眠的發病十分普遍,患者輕者入睡困難、時睡時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則整夜不能入眠,這種患病率的不同與個體對生活質量的需求和體驗不同有關。失眠癥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嚴重者合并焦慮、強迫、抑郁等癥。因此合理治療失眠對人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1 非藥物治療
1.1 睡眠衛生教育和心理治療 首先讓患者了解一些睡眠衛生知識,消除失眠帶來的恐懼,幫助患者建立有規律的作息制度,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根據自己的習慣安排好合理的睡眠時間,盡量不要飲酒、飲濃茶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從事適當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持之以恒,促進身心健康,克服過度的緊張、興奮、焦慮、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對于比較嚴重的失眠患者可進行睡眠行為的控制,有睡意時方上床睡覺,并避免午睡。晚餐要清淡。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書、看電視等。晚上盡量不要參加宴會、朋友聚會、唱歌等引起緊張或興奮的活動。睡前2 h避免做劇烈的體育活動。另外,要注意睡眠環境的安寧,努力減少噪音,床鋪要舒適,臥室光線要柔和,去除各種可能影響睡眠的各種外在因素。
1.2 物理療法 除了睡眠教育和心理治療行為治療以外,還有很多的治療方法,如:中醫的針灸、氣功、推拿、按摩等。對失眠均有一定的作用。另外現代醫學中借助于某些物體或醫療儀器進行的物理療法,如:水療、電睡眠、導平儀治療等,都對失眠有治療作用。
2 藥物治療
2.1 西藥治療 治療失眠癥的藥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巴比妥類、第二代苯二氮卓類及第三代非苯二氮卓類,第一代巴比妥類藥物在臨床上已很少應用,第二代苯二氮卓類藥物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治療失眠藥物,此類藥物可縮短入睡時間,減少覺醒時間和次數、增加總睡眠時間,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較好的催眠藥。缺點是比較容易形成藥物依賴性、停藥反跳和記憶力下降,但短期應用不會出現藥物依賴性。此類藥物依據藥物半衰期可分為3類,①短效類,其半衰期小于6 h,常用的藥物三唑侖主要用于入睡困難和醒后難以入睡。②中效類,半衰期6~24 h,常用藥物 阿普唑侖,主要用于睡眠淺,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頭腦清醒者。③長效類,半衰期24 h以上,常用的代表藥物有地西泮,常用于早醒。新型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藥物,起效快,半衰期短,次晨沒有宿醉癥狀,藥物依賴和停藥反跳少等優點,是目前推薦為治療失眠的一線藥物。
2.2 中藥治療 失眠癥中醫屬于“不寐”范疇,發病原因病因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及病后、年邁體虛等因素,導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動轉靜而致。治療當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實證瀉其有余,(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虛證補其不足,(代表方:歸脾湯加減),在此基礎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清心安神。
3 中西醫結合治療
王雷芳[2]對失眠癥用西藥、中藥及多種物理療法治療失眠結果顯示總有效達到95%。陳明森[3]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失眠癥120例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兩組療效差異無顯著性,但觀察組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并得出結論中西醫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失眠癥值得臨床推廣。
目前,對于重癥失眠癥的治療多采用上述各種方法的綜合治療,其中應以睡眠衛生教育和心理治療為基礎,中西醫結合、輔以一種或幾種物理療法,增強療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且多數報道證實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用一種(中醫或西醫)治療。因此,綜合治療重癥失眠癥療效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