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浪費糧食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珍惜節約糧食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的講話題目是《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我們學過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人們的生活開始富裕了起來,餐桌上的菜多了起來,人人過起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卻容易忘記了農民的辛苦,在餐桌上總會剩下很多的飯菜。漸漸地就養成了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
要知道,中國的糧食現狀是不容樂觀的。雖然我國糧食的總產量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糧食僅有幾百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有十三億多,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我國的第一大問題。就世界而言,糧食并不富裕。每年都有好幾億人口因貧窮或自然災害或戰亂經受著饑餓。在現代,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在忍受著饑餓與寒冷,我們比起他們來說是幸福的??梢赃@么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糧食的消費國。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更是我們的命根子。如果有哪一頓讓我們吃不上飯,就不能正常學習和工作了。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并不是很多。在校園里,時常能看到有些同學將饅頭咬了一口就隨手扔掉,水槽中經常會出現一堆堆白花花的米飯……在他們看來,倒掉一些剩飯剩菜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一點剩下的飯菜也值不了幾個錢。同學們,你可知道,這些倒掉的糧食,粒粒都是我們農民們用汗水換來的!看著這些倒掉的飯菜,真讓人心疼,我們要知道,浪費糧食應該是可恥的行為之一。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它的宗旨在于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今年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成為節約糧食的表率。節約每一粒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作為學生更應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以節約糧食為榮、以浪費糧食為恥。
老師、同學們,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謝謝大家!
珍惜節約糧食演講稿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的名字是…
我來自中央小學四年級,今天很榮幸站在這里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 《珍惜糧食,告別浪費》。
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句詩:讓我們一起記住這首古詩(會背的同學請一起背)
“鋤地日是中午,
汗水將谷物滴入土壤,
誰知道中國菜,
粒粒皆辛苦。"
是的,每一粒都是來之不易的,它凝聚了許多勞動者的心血和汗水。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珍惜食物。作為學生,我們不應該浪費食物。
俗話說“人以食為天”,“人不吃飯就慌”,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
沒有人能沒有食物。每個人都需要食物。我們要珍惜。但在生活中,只吃幾口饅頭,扔掉一半食物等浪費現象隨處可見。同學們,我們有剩飯剩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菜是很難來的?當我們扔掉不喜歡的食物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有多少兄弟姐妹?
妹在挨餓;當我們挑肥揀瘦、講吃講喝的時候,我們可曾想到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饑餓正在死亡的邊緣徘徊!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頓飯浪費一粒米,加起來就是13億粒米,那么一天、一月、一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多少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蔽覀儚? 小就會唱;“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我們從小就知道;長大之后我們更應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中間要經過耕地、播種、澆水、施肥、除草等至少20多道工序,這中間勤勞的農民付出了多少心血,可以說粒粒糧食都是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浪費糧食糟蹋的不只是糧食本身,更是對他人勞動的不尊重。
同學們,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美好的明天有待我們去創造。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讓節約糧食成為你我的自覺行動!
我今天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珍惜節約糧食演講稿
從以往的“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逐漸的發展漸漸演變成了“民以食為樂”越來越多新奇古怪花樣百出的食物出現在我們桌上,讓大家漸漸忘了食物原本的意義。
逢年過節,家里常常來了許多人做客,一套套傳統的菜被端了上來,老人們的眼里都布滿了笑容和滿足,而小孩子卻在旁邊拿著筷子嘴里嘟囔著:“怎么又是這些菜呀。”
記得那天,當桌上端上了菜,表妹就開始抱怨:“這些菜吃了那么多年早膩了,我們出去吃肯德基麥當勞?!弊雷颖磺玫眠诉说捻?,爺爺奶奶有些生氣了,眉間顯露出了一股滄桑感,雙目盯著那幾道菜,眼神飄得很遠:“你們這些小孩呀,現在整天就想著吃好的,其實有的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年我們那會吃飯吃肉都不是頓頓都有的呀!”
坐在一旁的大人們也開始議論道:“爸媽,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不要老是跟孩子們說舊時代的事,孩子們,總想著吃些好的,人之常情么。過去的就過去了就別再想了?!?/p>
爺爺奶奶聽了,神情顯得有些尷尬和失望,無奈的搖了搖手:“說的是這樣沒錯,但是。。”“好了好了,別說這些了。”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他們深深的嘆了口氣。
飯吃完了,桌上剩許多剩飯剩菜,看著這些菜,爺爺奶奶想說些什么但還是猶豫著沒有說什么,安安靜靜的坐在旁邊同時我仿佛又聽到了他們的嘆息。
坐在一旁的我聽著大家的絮絮叨叨,想到在書上看到過的文章,現在的生活哪有好轉,那些受到戰爭侵略的人呢,他們不是跟爺爺奶奶那輩一樣么。許多人因為戰爭飯都吃不飽,他們沒有心思去想吃好的,因為他們卻連吃飯都顯得有些奢侈。盡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也不能處處都想到自己啊,也許節約一點食物節約一點水資源,那些人民也不會顯的那么貧乏了。
中學文明餐桌倡議書【1】
親愛的同學們: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中的食物。拒絕浪費,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始于今日你同意嗎?你贊成嗎?你支持嗎?看看我們身邊浪費的現象是多么地嚴重、多么地令人心疼啊!食堂里面的泔水桶處,堆滿了吃剩的白花花的大米飯、包子、米粥、蔬菜、肉菜,甚至連牛奶都被毫不吝惜地倒進桶中。
同學們,我們幼兒時期就會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現在也知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國家現在也提出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對此,同學們應該怎么辦?立即將口號變為行動,將行動化為習慣。在校就餐時,根據自己食量確定飯菜數量,不剩飯,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著走!在家用餐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偏食,不扔剩飯剩菜。從今天開始,加入光盤族,一起對浪費說不!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不但要爭當文明餐桌、勤儉養德的行動表率,更要做光盤行動的宣傳使者。積極倡導節約文化,廣泛宣傳節約理念,從自己的家庭做起,發動和監督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參加到光盤行動中來,都來做一名節約達人。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通過小手牽大手,使同學們的節約習慣能延伸到校園外,讓更多家長向浪費說不。
今天,你光盤了嗎?
中學文明餐桌倡議書【2】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你們好!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餐桌上打交道。小餐桌,大文明,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的生生不息,更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為貫徹落實教育系統廣泛開展的關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校決定開展以不剩飯不剩菜為主題的文明餐桌行動,大力倡導文明消費、節約儉樸的良好風氣。為此,特向全體師生員工提出如下倡議:
弘揚傳統美德,倡導節儉用餐。
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做到傳承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號召大家踴躍參加到文明餐桌行動中來,積極打造溫馨、文明的就餐環境,享受文明消費、節約儉樸的快樂。堅持綠色消費、理性消費,做到按自己需要在食堂購買飯菜,每餐不剩飯、不剩菜,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遵守社會公德,倡導文明用餐。
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范,堅持使用文明語言。餐廳內不得惡意損壞或丟棄餐具,損壞公物要賠償。請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堅持排隊就餐,不插隊,不擁擠,就餐時不大聲喧嘩,不敲打碗筷,不得夾取他人碗中飯菜,取餐后盡量在食堂就餐,不要把飯菜帶到宿舍或教室。
堅持低碳環保,倡導衛生用餐。
請不要隨地吐痰、亂扔雜物,不要隨處亂倒飯菜,不得把剩飯、剩菜及其他雜物遺留在餐桌上。不要在餐廳內吸煙喝酒。注意自己的儀表、穿著和行為,為他人創造干凈整潔的環境。集體用餐時提倡公筷公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飯盒,不到校外攤販處購買飯菜,講究用餐衛生,不隨意造成用餐環境污染。
講究科學飲食,倡導健康用餐。
樹立科學的飲食養生理念,科學搭配,注重營養,追求健康,摒棄酗酒、暴食等不良飲食陋習。合理搭配菜品,從尋常食物中吃出健康;不吃變質的食物,不買三無食品,不吃垃圾食品。
推廣餐桌禮儀,倡導節約用餐。
要求各個班級召開以餐桌上的禮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宣傳用餐文明,講明節儉用餐、衛生用餐、安全用餐的好處,講清剩菜是地溝油的主要來源,講明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舉辦文明餐桌行動活動,強化對師生的文明就餐教育,使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餐桌就餐禮儀知識,學會文明用餐。政教處將依據兩課日志進行監督考核。
全體師生們,文明從衣食住行起步,幸福從身邊小事做起。讓我們身體力行,與文明牽手、向陋習告別,做文明餐桌行動的倡導者、踐行者,將文明餐桌行動持續、有效開展下去,將環保進行到底,吃出文明的修養,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西安惠安中學政教處
中學文明餐桌倡議書【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為積極響應今年在全市廣泛開展的文明餐桌大行動號召,結合我校的就餐現狀,現向全校師生發起文明就餐倡議:
一、傳承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做到傳承禮儀之邦的美德,號召親朋好友踴躍參加到文明餐桌行動中來,積極打造溫馨、文明的就餐環境,享受文明用餐,節儉惜福的快樂。
二、做到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理性消費,按需點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做到不剩飯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三、倡導文明用餐。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范,不肆意喧嘩,不在禁煙場所吸煙,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講究用餐衛生,不帶寵物進餐廳,不隨意造成用餐環境污染;低碳環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開車不喝酒,酒后不駕車。
關鍵詞:農村土地 管理制度改革 措施
Abstract: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tect the land rights of peasant is the foundation to coordina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rural land will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aced with the fierce land competition between rural area with urban and argiculture with industry,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farmland. The former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caused a lot of conflict of land, resulting in serious waste of rural land with low utilization. And in expropriation of land, a variety of land rights competition occurred occasionally, even the frequent large-scale illegal land use. The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not only suppresses the people's interest in land, and also causes some coordination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rural land;management system reform;measure
中圖分類號:D92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
合理的分配土地問題,是協調我國的城市、農村、與工業規劃的基礎。按照我國的土地管理的現狀分析,理清關于土地現狀的思路,推動土地管理的改革,使原來不完善的制度得以修正。讓改革的指針落實到每個農村、每個城市、每個工業上,使其對于土地的規劃也更加完善。對于農村土地管理的改革,科學的分析了我國的國土資源形勢,通過系統的總結分析我國這30年來的農村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造就了如今的改革方案,指導了農村土地管理的方向,對于以后的農村土地管理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一個目標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保護農民的權益,合理的配置安排土地使用,統籌城鄉發展,為建立新農村新形勢建立良好的基礎。通過產權的穩定管理,來保護農村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對使用者使用用途的嚴格管理,來管制用地的各種建設,防止土地資源浪費以及違規的操作。通過節制用地來控制用地的資源,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利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嚴格的控制土地資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節約用地資源,保護土地所有者的個合法權益.在改革的推動下,提升我國的農業實力.提高抗風險能力,增加糧食的生產率,進而提高農民的收益.以建立良好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保護農民權益為目,標,積極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嚴格實施耕地保護措施
農業的生產是人們糧食的主要出產地,民生問題關系到人們的生存,與每一個人都有關系。而面對我國的實際情況,人口眾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不多,因此對于實施耕地的保護措施是非常最要的。一些人對于耕地沒有進行糧食的種植而是開墾實施建設用地,使得糧食種植面積持續縮小,這樣不僅會給農村的發展帶來影響,也會給糧食問題造成負擔。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這種現象的發生及發展。隨著人均耕地面積的逐漸減小,有些市縣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不足一畝,站在了國際警戒線的邊緣。面對這樣的嚴峻現象,實施耕地保護措施勢在必行。面對現在的種種現象,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嚴格的執行保護耕地制度。
對于耕地的保護是實施各項農業事項的前提,不管實施什么制度,對于耕地的保護都是必要的,要達到耕地數目不減,質量不下降的標準。在對于農村的標準的改革中,國家設定了建立基本農田制度,將一些灌溉設施好、水土保持好以及分等定級高的農田進行特定的保護,并設定為基本農田。對這些農田要進行特殊的保護措施,并且除了國家規定的建設外,其他一切用地建設都不允許,并且對于土地擁有者要進行農田補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三、嚴格控制節約用地
關鍵詞:保山;糧油;檢驗監測;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70213001
糧油質量檢驗,是依據國家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糧油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藝品質、營養品質、食用品質、儲藏品質及衛生指標進行分析與評價[1],政策性、社會性強。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2006年《國家糧食局關于建立國家糧食質量監測體系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建立國家糧食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糧食質量監管,及時發現糧食質量與原糧衛生安全隱患,從源頭上確保糧食質量安全[2]。保山自古以農耕文明著稱于世,素有“滇西糧倉”的美譽,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建設一直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探索糧油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新模式,建立資源統籌、運轉高效、結果共享的糧油檢驗新格局,是新時期保山糧油檢驗工作者面臨的新任務。
1體系建設的現狀
1.1機構設置情況
保山市具備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的糧油產品質量檢驗站共有2個,其中市級站1個,縣級站1個。保山市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市級站)成立于1979年,2011年明確為全額撥款正科級事業單位,國家糧食局于2013年第五批確立建設為區域性國家糧食質量監測站,現有實驗室面積不足600m2,共有編制3人,均為初級職稱。騰沖縣糧源糧油檢測有限公司(縣級站)依托糧油承儲企業,為公司化運作。市內其余糧食企業基本設有化驗室,但檢驗設備不全,檢驗人員匱乏,僅能開展基本的物理指標檢測。
1.2檢驗監測能力情況
全市檢驗監測能力分布不均,受資金投入,人員編制,檢驗場地等因素影響,地區差別較大,僅有市級站納入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市級站主要承擔國家、地方糧油質量安全標準的宣傳貫徹,承擔對全市范圍內省和地方各級儲備糧、軍供糧、救災救濟糧、水庫移民糧、學生糧及全市區域內的糧食的質量檢測、技術鑒定工作,確??诩Z的絕對安全;承擔各級下達的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品質測報、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及各項專項檢驗任務,監測關口前移,從源頭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協同有關部門做好糧食質量監督工作及糧食食品安全工作,同時面向社會開展糧油(原糧)及糧油產品質量檢驗,為政府部門確保保山糧食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服務和支撐?!笆濉逼陂g,全市爭取到國家、省、市各級投資總額約合1000萬元,檢化驗設備新增50套臺。目前,具備檢測大米、稻谷、菜籽油等14個完整產品和204項檢測參數,包含了重金屬(鉛、砷、汞、鎘等)、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B1、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等)、農藥殘留(敵敵畏、樂果、甲拌磷、甲基毒死蜱等12種農藥)以及常規物理化學指標。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檢驗監測人員結構不合理
保山作為“滇西糧倉”,糧油檢驗機構成立早,初期多有公務員從事檢驗工作,隨著糧食市場化以及政事分開的推進,有的明確為事業單位,有的轉變為企業,有的因未納入財政預算,資金匱乏,設備老化,缺乏技術人才,不具備申請檢驗檢測資質,無法出具具備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已經形同虛設。目前,全市共有事業單位在編在職專業技術人員3人,全部為初級職稱,企業在職2人。全市檢測人員整體呈現年齡結構不合理、老中青年齡段人員失衡、素質參差不齊、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的特點。企業檢驗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待遇低,檢驗人員更替頻繁,導致檢驗效率低;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雖設有化驗室,但資金基本自籌,投入有限,設備少,專業檢驗人員基本沒有,難以滿足檢驗工作的要求。保山市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作為市級中心站,只有編制3人,糧油檢驗業務量迅速增長與人員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從2010—2016年,人均業務量增長了2~3倍,人員數量卻沒有增加,已完全不能滿足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形勢。
2.2檢驗檢測資源利用率不高
“十二五”期間,保山市共獲得國家、省、市糧食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資金近1000萬元,全部用于建設市級中心站,其中國家和省級資金600萬元,全部用于購買檢驗監測設備,檢測設備的檢測能力已經基本覆蓋“十二五”糧食檢驗監測能力發展主要參數指標。目前,保山市多家質檢機構職責重疊,均具備糧油檢驗檢測資質,重復購置檢測設備現象嚴重,檢測參數雷同,檢測儀器和人才資源浪費嚴重。同時,保山市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作為保山專業的糧油檢測部門,受制于人員編制,人員數量無法拓展,實驗室面積不足600m2,達不到區域性國家糧食監測站房屋建筑面積不低于1000m2的要求,也無法滿足檢測功能區布設和儀器設備安裝使用的要求,致使儀器設備使用頻率較低,檢測業務開展受限,無法滿足糧油市場化的需求??h級糧油檢測站和糧油企業化驗室,人員少,設備不足,只能單一的針對國有糧食企業的原糧開展檢測,不能面向社會開展檢驗工作,儀器設備閑置率同樣較高。
2.3檢驗監測機構核心競爭力不強
糧油質量檢驗機構發展初期,立足糧油,定位相對狹窄,檢測參數和樣品來源單一,核心競爭力弱,致使社會認知和自身發展受到限制。保山市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雖屬于保山專門的糧油檢驗監測站,但并不是唯一的糧油檢驗檢測機構,多家檢測機構開展糧油檢驗,致使政府投入資金和人員編制被分散,糧油產品的營養結構分析、地溝油檢測和轉基因糧食鑒定等重點領域和新技術領域檢測能力不足,新項目擴項、檢測技術研究、新標準研制等力量不足,吸收和引進先進檢測技術和高素質人才方面薄弱,不利于糧油檢驗監測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立法完善
收錄日期:2013年5月31日
一、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1年1月“中原經濟區”被正式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正式下發;2012年11月2日,由國家發改委將中原經濟區范圍基本確定后,《中原經濟區地圖》編制正式完成,標志著中原經濟區正式成立。2012年11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原經濟區進入全面發展建設時期。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線性經濟的一種革命,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則是將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融入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閉路循環,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作為全國重要的主體功能區,以河南省為核心的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循環經濟的探索和實踐。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責無旁貸。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主要有:
(一)保障中原經濟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河南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和糧食大省,其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的有力支持。但是,長期以來,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業經濟都是一種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粗放型增長道路,人均資源占有率低且浪費嚴重,人地之間矛盾突出,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產業鏈條較短,農業產出較低?!吨性洕鷧^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并明確了中原經濟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的戰略定位,提出建成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的重大目標。要建設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就必須探索一條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在大力發展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同時還能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而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則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實現中原經濟區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和發展低碳經濟的最佳選擇。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遵循循環經濟發展三原則,即“減量化、再循環和再利用”原則,積極推廣節水、節地、節電、節肥、節藥等節約型農業循環經濟措施,大力開發農業資源再循環和再利用技術,才能從源頭減少資源的投入,進而通過資源的閉路循環實現廢物減量的最小化,從而有效提高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河南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糧食安全尤為重要。如何在人地矛盾突出的前提下保證糧食的持續穩定增長是中原經濟區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中原經濟區建設要堅持穩糧強農,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兑巹潯吩谕七M新型農業現代化部分也明確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原特點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然而,目前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土地租賃制度的逐步推行,河南省糧食安全正面臨嚴峻挑戰。由于耕地征占和耕地荒廢現象較為嚴重,使得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嚴重受限;粗放的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科技應用、推廣的局限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糧食生產成本較高,而農民收入較低,現有種糧補貼政策不完善等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加上外出務工青壯年增多,種糧農民日益減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致使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提高糧食產量難度增大等。面對糧食安全方面的嚴峻挑戰,必須借鑒國內外農業發展科學模式,以科學手段確保糧食增產增收,大力發展以高效節水灌溉等措施為支撐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路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而且能進一步增加就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真正在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確保中原經濟區糧食安全。
(三)保護和改善中原經濟區農業生態環境的關鍵?,F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良好保障,必須打造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現代農業體系,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美麗中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打造。由于長期以來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原經濟區農業生態環境在局部有所改善的情況下,整體生態環境并不容樂觀。目前,存在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兩個方面。其中,生態破壞主要表現為水資源短缺,人均耕地資源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以及森林覆蓋率降低等方面。據《河南統計年鑒2011》資料顯示,2005年河南省水土流失面積為60,970平方公里,2010年為61,154平方公里。另據資料顯示,2010年第二季度,河南省部分地區相繼遭受了風雹、洪澇、低溫冷凍、山體滑坡、病蟲等自然災害襲擊,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92.09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16千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73億元。農業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等帶來的面源污染、農村畜禽養殖及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以及鄉鎮企業生產帶來的污染等。要保護和改善中原經濟區農業生態環境,須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通過農業生產園區的小循環帶動整個中原經濟區的大循環,從而推動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發展,真正從源頭上減少資源的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
《規劃》明確要求,要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方面,要推動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發展,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繼續開展循環農業示范試點工作。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的通知》(豫政[2010]27號)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河南省“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指出,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生物農業。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農業,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林業剩余物的資源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
二、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傳統嘗試較早,但是現代意義的農業循環經濟尚處于探索階段,發展還不很成熟。各地根據不同的地理特點和區位優勢嘗試了不同模式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河南省是全國開展循環經濟試點較早的省份,早在2005年,河南省引發了第一批《關于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了20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2007年又開始第二批試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重點行業和區域節能減排以及促進資源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是,河南省在農業循環經濟的實施和推進方面,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是以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為主,系統的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并不多。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農業資源產權不清、缺乏合理的農業資源價格體系、農產品質檢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愿望不強等均是目前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各國實施循環經濟的實踐證明,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是循環經濟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關于循環經濟的立法主要包括:《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廢棄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大氣污染防治法》、《建筑節能條例》等,此外,還有一系列關于有關循環經濟基本制度、原則、激勵措施及標準的相關配套文件。中原經濟區有關循環經濟的地方立法主要有河南省關于循環經濟的地方立法,如《河南省節約能源條例》、《河南省節約用水管理條例》、《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的通知》、《河南省節能減排實施方案》、《河南省節能監察辦法》、《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實施辦法》以及周邊省份的相關地方立法等。雖然目前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均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但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卻很缺乏,相關立法大多沒有明確規定。如作為循環經濟領域基本法的《循環經濟促進法》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定非常原則,在相關配套實施細則沒有出臺的情況下就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有關循環經濟的地方立法方面,也大多集中在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專項立法還很缺乏,并且還存在地方立法無法統一的情況,亟須出臺適用于整個中原經濟區各個省份的統一法律法規。
三、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立法完善對策
首先,應加快出臺有關中原經濟區區域發展基本專項立法,為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法律框架。國外區域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立法先行是區域資源開發成功的關鍵,然而我國目前尚未頒布關于區域開發的基本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要依據仍然停留在規劃層面,尚沒有專項立法的支撐。當務之急是出臺統一的《區域開發促進法》,明確開發與建設中的基本法律問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更高層次的立法支撐。雖然現在我國區域發展如火如荼,但是我國“十一五”規劃之前的區域劃分大多以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兼顧區域協調發展?!笆濉币巹澨岢龅娜珖黧w功能區已經開始注意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承載力相適應和協調,強調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區域發展的主題思想仍然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這種理念和指導思想從中原經濟區規劃綱要中可見一斑。所以,在區域開發立法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區域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在條件成熟時,應出臺《中原經濟區開發促進法》,對中原經濟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做出明確規定,為中原經濟區發展提供統一的法律依據。為解決中原經濟區所轄區域立法機關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問題,關鍵是要盡快構建一套有利于法制統一的體制機制,才能真正保障中原經濟區資源與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其次,完善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法律。鑒于目前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不完善,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基本法律問題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為增強《循環經濟促進法》在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可操作性,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相應實施細則,對區域發展中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問題進行細化,為我國農業循環經濟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此外,由于中原經濟區的特殊區位特點,應結合中原經濟區的農業生態環境現狀有針對性地出臺有關該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立法。由于目前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地方立法之間并不完全統一,如何出臺適用于整個中原經濟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立法非常關鍵。
再次,對現有相關法律、法規作出修改和完善。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專項立法的支撐,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合。應及時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清理和修訂,避免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現象,盡快形成有關中原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一致的法律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河南省民政廳.我省2010年第二季度自然災害分析綜述.
春節年關,是一個特殊的消費時節,單位、私人、社會、企業……各種大大小小的宴會不計其數。在中央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若干規定出臺后,餐桌上的情況究竟怎樣?記者2月7-8日兩天在成都隨機進行了調查。
現狀:私人宴請浪費依然存在
地點一:一品天下大街某知名酒樓
7號晚上8點半,一品天下大街一家知名大酒樓前。記者看到,往日緊張的停車位已顯得不那么擁擠。這家酒樓的保安告訴記者,平日里這里停車就餐的很多都是商務宴請,單位聚餐的也多,一家人來消費的很少,如今全國都在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開公務車來的明顯減少了。
記者走進這家酒樓,正好碰到一桌宴席剛剛散場。然而,桌上10多個大碟大碗的菜肴,沒有一個是見底的,僅動過幾筷子的魚,剩下的大半只雞,還有殘留的大湯碗的面條……
“太正常了。剩這么多不奇怪,不剩下才奇怪呢!”服務員熟練地收拾著盤中的剩飯剩菜對記者說。
“一頓飯花費幾千上萬元的很正常”。當記者詢問起花費時她這樣說道。
地點二:交大路附近某中餐廳
高檔餐廳的浪費歷歷在目,那中檔消費水平的餐廳情況又是如何?第二天中午,記者又來到位于交大路附近的一家中餐廳。這家餐廳雖然規模不大,但生意特別好,每天都有百余位顧客光臨,到了節假日,更是可以看到很多顧客在排隊等候就餐。
問到目前餐桌上的浪費現象,一位等餐的李姓顧客馬上給記者擺起了龍門陣:“上個月參加一位親戚的婚禮,浪費太大了,后面上的幾道菜,幾乎都沒怎么動筷子就被扔掉了。五十多桌呢,真是太可惜了!”
這家餐廳的大堂經理王女士稱,她們餐廳主要經營家宴或朋友之間的宴請。她坦言,從企業盈利的角度上講,客人消費的總額越高,企業的利潤就會越大。從這一點來說,她肯定是希望客人多點菜、多消費,但每天要倒掉近80公斤重的剩飯剩菜還是會覺得很可惜。
地點三:羅馬廣場自助餐火鍋店
晚上七點半,成都市高升橋附近的羅馬廣場熱鬧非凡,往里走,一排寫著“冷鍋魚自助餐”的招牌顯得格外醒目,這里是青年朋友們的聚集區。
被起起伏伏招攬客人的吆喝聲吸引,記者來到其中一家自助店。記者看到,有些桌上,菜盤被層層疊疊地堆放著。桌下,白色的紙屑扔得滿地都是。一部分人用餐結束后,桌子上和火鍋里都剩下了不少食物。
“你們知道‘光盤’行動嗎?”記者攔住了一位正準備起身離開的顧客。這位年紀不大的顧客,望著還沒吃完的鍋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知道啊,下次一定注意!”
“吃自助餐,只要想著少浪費點就很不錯了。”這家火鍋店的張老板說,他們每天都要倒掉很多剩下的食物,“我們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人,看到這么浪費很痛心?!?/p>
緣由:面子心態在作怪
高檔的商務宴、朋友接待宴、自助宴和婚宴是目前浪費現象最為普遍的“四宴”,采訪中,多位顧客都表示不同程度地碰到過浪費現象。
為何在餐桌上會存在鋪張浪費的惡習?剩下的飯菜又有多少人會選擇“打包”?
一品天下大街的一家酒樓負責人就坦言,由于“一品天下”的消費水準相對其他地方來說較高,在這里吃飯的客人多數都是沖著面子和排場來的,什么菜貴就點什么,先點上滿滿的一桌再說,甚至都不太關心菜的味道和口感。
“中國人講究的就是在飯桌上談感情,很多時候喜歡爭場面,這是造成餐桌上鋪張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領班這樣說。
“打包?我看很少有男的會這樣做?!笨瓷先?0多歲的吳先生連連搖頭,“剩就剩唄,就那么一點了,剩菜打包又麻煩,帶回去估計也沒有誰愿意吃?!?/p>
另外一位陳先生則補充說道,“一般婚宴主家才有飯菜打包的習慣,但是婚宴一般都是十幾桌,甚至幾十桌,全部都打包帶走放在冰箱也不現實?!?/p>
還有顧客認為,剩菜打包得視情況而定,如果是與家人就餐會考慮打包,如果是與不熟的人共同用餐,為了衛生起見,一般不會選擇打包。
支招:如何遏制浪費
調查顯示,“講排場”、“好面子”、“打包麻煩”、“剩菜不衛生”等觀念是造成鋪張浪費的主要原因。那么,這些浪費現象該如何遏制呢?
自從中央的八項規定和省委的十項規定實施以來,在成都,目前各大餐飲企業,已經主動發起了勸導消費者崇尚節約、反對浪費、提倡文明消費的活動,并推出了“半份菜、點到即止、拒絕剩宴、文明勸導、打包族、光盤行動”等系列活動。
“我們也在努力改變”,交大路附近一家中餐廳的王女士說?!霸诮邮芸腿它c餐訂餐時,我們通常都會在最后將客人點的菜單核對一遍,在點菜過多或者不合理的情況下,會好心提醒,現在浪費少了很多?!?/p>
“有的客人是第一次到我們餐廳,向我們咨詢時,我們會根據平時的經驗直接給出消費建議。有的訂餐是朋友之間的宴請,我們也會詢問顧客的訂餐標準,建議他們進行配餐,這樣也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費。當然,我們也準備了打包袋和公筷,隨時為顧客提供?!彼f。
自助火鍋店的老板則傾向于用罰款的方式,“我們店里有規定,剩菜如果超過了300克,我們會另外加收錢,以此給顧客們提個醒”。
不過,在成都美食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彭小平看來,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消費者應更好地從自身做起,重視健康、科學的飲食,提高文明的消費意識。
記者手記:
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念:“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長大后,是否人人都記得?
總理曾經說過:在中國,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3億,都是一件大事。可想而知,如果每個人都認為只浪費了一點點,擴大到13億的中國人,浪費的糧食又是多么龐大的數量。
糧食是生存之本。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格言。我們雖然不拒絕消費,但我們反對鋪張浪費。
關鍵詞:中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含義
關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歷年來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因此其內涵已被詮釋的相當豐富??偨Y起來,主要的觀點有三個方面,即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以及生態可持續性。第一個方面主要是指農業的發展要保證農產品的穩定供給,以滿足人類發展的基本物質需要;第二個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個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會產品更加豐富,這需要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努力;第三個方面是指人類不能改變規律,只能適應和合理利用規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開發、合理利用以及保護資源環境的能力。只有農業經濟和環境和諧發展,才有可能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才能維持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二、中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也是我國農業人口最為集中和"三農"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中部地區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2009年,中部地區農村人均耕地僅為0.141公頃,第一產業占全國的比重為27.3%;鄉村人口占全國鄉村人口的比重為28.84%,占中部地區總人口的比重高達57. 68 %;中部六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793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區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2. 50,高于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國家統計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部地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13.0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1%)、東部地區(6.30%)和東北地區(10.63 %),略低于西部地區(13.15% ) ;糧食、棉花和油料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0.6% ,27.89%和43.36 %,除了棉花占全國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區(44.33%)外,其他兩項均高于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509.62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919.O1元)和東北地區(6434.5元)。
近年來,中部農業己經出現了不可持續的發展態勢,農業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產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庫淤積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耕地生態赤字嚴重((1.8543 hm2/人)。比如,農業大省河南人均耕地而積目前只有1.22畝,是全國人均水平的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5%。河南省耕地而積每年以20多萬畝的速度在減少。
三、中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輕生態效益,資源浪費嚴重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更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所以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大多數地區仍舊強調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對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還有很大的不足,對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也沒有足夠的重視。一是農業資源承受的壓力增長。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的比例高于土地和耕地所占的全國比例,更加突顯了該區域的資源緊缺。中部地區耕地質量也有逐步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污染嚴重、耕地有機質量普遍偏低等。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進一步延伸,城市化進程加劇,中部地區的農業資源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二是農業資源利用過度、浪費且效率低下。近些年來,中國中部地區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建設用地逐漸增加,大量城市郊區和村鎮附近的良田菜地被占用,導致耕地數量減少。(1)水資源出現緊缺。中國中部地區的水資源盡管在全國相對比較充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資源需求量將越來越大,水資源將仍顯匾乏。例如,山西是中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6,比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絕對缺水線還低119立方米,山西省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值的41%,在中國各省區中排名倒數第一。(2)農業資源利用率低。中國的農產品長期低質、低檔次大量生產,導致資源閑置和浪費。從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來看,化肥僅為30%,灌溉水不到40%,農業副產物還不足2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中部地區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二)農業結構單一,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和相關制度滯后
中部地區農業結構單一,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化水平不高,成本大,效益相對較低,賦稅等財政負擔重,而且中部農村還而臨農業基礎設施和基礎教育、醫療保險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滯后的現實問題。另外,據國家統計年鑒顯示,中部地區近年來農業稻谷播種而積和糧食產量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雖然政府和農民都在探索新的農業模式,但是相關制度不夠健全。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明確,一些農田在流轉過程中非糧化、非農化,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其次,監督和保護制度不健全,在農業生產中,許多農戶注重短期效益,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如燃燒秸稈、亂砍濫伐、任意排污等。
(三)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水平支持滯后
目前農業普遍技術水平較低,設施落后,而引進先進設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資金投入主要是群眾白籌和政府幫扶,但相對于農業的缺口來說仍然差距較大。現有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見性利益的投資上,比如先進的農業配套設施如耕種、收割等方面,對于先進的節水灌溉設施和污水處理設備等隱蔽利益方面的投入則較少,這主要還在于觀念落后的原因。
而在一些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如生態農業的項目中,配套技術很少。如在無公害蔬菜水果方面,我國農業只是強調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而沒有從技術上根本提高產品的質量;在植保技術方面,我國剛剛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有機農產品生產、節水灌溉等方面的技術也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四)農產品物流水平落后
一方面,農業物流組織水平低、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業生產仍以農戶為主,生產規模小,分工不細,對物流需求不足而且分散,這制約了物流的供給水平。農業物流的貨場、倉庫、運輸車隊、鐵路專用線和碼頭等自成體系,獨立運作,相互之問橫向聯系不多,物流設施設備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結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業數量上供過于求,另一方面,在質量上又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物流技術落后。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具有生物屬性,容易腐爛變質。"新鮮"是鮮銷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中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利保障,是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一一加工業的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和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以技術創新推動中部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
由于中部地區傳統農業所占比重較大,因此應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把推動農業技術創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培育特色優勢農業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多元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政府要繼續加大科技支農和惠農力度,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條件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傳統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以農業技術創新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二是農村經營主體要改變農業經營方式,積極發展集約型農業,把推進中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放在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科技進步上,在適度規模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的產業化、規?;F代化,促進耕地向農村的種田能手轉移,穩步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通過農業集約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積極培育、發展和壯大中部地區農產品物流主體
農產品物流主體包括農產品物流企業、中介組織、批發商和商等。目前,我國中部地區農產品物流主體規模小,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較差。因此,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是改善中部地區農產品物流的一個關鍵。具體措施有:第一,大力培育物流企業。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辦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界限,培育更多的農產品物流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問和龍頭企業與運輸企業、商業企業問聯合,積極引進發達地區和國外物流企業。大力推動涉農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第二,培植農民經紀人和農村運銷戶,促進農民、農業企業與其原材料的供應商、農產品的加工商和銷售商形成聯盟。第三,遏制國有糧食公司和供銷合作社這兩種物流組織市場占有率下降的局面,積極推進供銷社改革,充分認識和發揮這兩種物流組織作為原有農產品產銷主渠道的優勢。第四,積極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中部地區培育出約5萬家農家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四)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支持
加快農業發展最急需的是資金,所以,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中部農業的資金支持。首先,進一步提高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的標準。擴大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的標準和規模,將對中間環節的補貼轉向直接生產者,將農業補貼的重點從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這不僅可以減少補貼資金的流失,而且能使補貼更直接、更具體,更能達到補貼政策的目標要求;其次,建立中部地區的糧食風險資金,實行糧食銷區對口扶持產區政策;第三,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個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引人競爭機制,擴展金融服務范圍,進行金融創新,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選擇,簡化手續,為農民提供信貸服務;第四,建立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國家應鼓勵現有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或建立政策性保險機構,同時積極吸引國外保險公司在我國糧食主產區設立農業保險機構。另外,在嚴格規范的前提下,允許中部地區發行相關基金、發行重大開發項目債券等。
五、結束語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農區和商品糧基地,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任。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自然資源支撐能力、農業產量產出能力下降等諸多現實問題,尚未提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來定位和推進中部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針對中部地區農業生產特點與問題,農業發展須強化國家主要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中心的地位,加快農業優勢產業帶與基地建設,提升現代高效農業水平,提高農業產業對中部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度。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彭留英: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發展定位與戰略[J].經濟地理.2008-07(4):646-649
[2]袁久和:我國中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評價與發展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1):14-21
[3]關明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3(2):70-71
[4]李莉:中部農業崛起的現實基礎與路徑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0(10):34-35
[5]趙峻櫻,趙柄靈:農產品品牌營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藝術文化交流.2013(2):221-222
[7]吳峰:中部地區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初探[J].理論視點.2007(5):19-21
關鍵詞:量化寬松;物價上漲;生活消費;應對策略;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218-02
一、量化寬松背景下大學生基本生活消費的現狀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主要發達國家搞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即間接印鈔票,導致了國際、國內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并造成流通中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弱勢群體和大學生生活的消費。2011年10月吳瓊課題組對在校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情況實施了“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影響”的問卷調查。從收回的有效問卷和同學反映看,食堂飯菜價格全面上漲和超市的食品、日用品價格也在不斷攀升。這對于無收入來源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影響較大。大學生生活消費的資金主要來源調查顯示,來源于家長工資占93%、勤工助學占2.5%、貸款占4.5%。個體每月生活費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占6.6%、在600元~800元的占38.4%、在400元~600元的占49.6%、在300元的占 5.4%。價格上漲前大學生月生活費用多集中在300元~500元之間。物價上漲后,生活費用在600元~800元、800元以上的學生比例都有所增加,月生活費用普遍上漲了200元左右。唯獨生活費用在300元以下的同學比例有所下降。由于學校食堂飯菜價格上漲導致大學生生活費用增加。調查中我們對學校食堂飯菜價格的變動也進行了統計,學生日常最常吃的饅頭、米飯、面條、蔬菜、肉、豆腐等六種飯菜的價格都有大幅度的上調,最低的上漲幅度也在30%,這就說明日常伙食費用的增加成為大學生生活費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正確看待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消費影響、特點及原因
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的生活消費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增加了大學生生活負擔,尤其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的生活壓力。55%同學對物價上漲有一定的抱怨和無奈,認為生活消費上漲幅度過大,造成家庭負擔加重。生活費用的增加過多,使部分家庭困難的同學不得不減少生活開支,以致有些同學放棄價格較貴的葷菜,只能是吃便宜的菜飯,長期以往會導致營養失衡、身體不佳,影響學習和健康。45%的學生基本能接受,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由于自然、國際等原因造成的一些難以預見的困難,物價上漲是可以理解的,國家給予一定的控制和補貼、對他們的生活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物價上漲有著多樣性的原因,尤其是在量化寬松背景下的全球商品價格都在上漲這一顯著的特點,我們要端正態度、正確認識。
1.商品成本價格上升。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主要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處于低位,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多數和十年前的價格持平,只有個別商品價格略高。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種植養殖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使成本價格大幅上升,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合理性質;鐵礦石、煤炭、石油、水泥、鋼鐵等重要原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漲;近幾年民工用工緊張和新勞動法的推行使中國勞動力價值急速增加即工人工資不斷上漲,這無疑推動商品成本價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的通脹和物價上漲。
2.商品供求結構失衡。市場對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國內糧食價格、飼料價格的不斷攀升。近年來,生豬收購價格偏低、飼料價格上漲,養豬成本提高使豬肉供給減少,迫使價格提高;財富和收入的增加,人們對肉食類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造成供給小于需求的不平衡,使中國肉價大幅上漲;同時豬肉、糧食價格上漲還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的上漲。使肉類、糧食的供應更趨于緊張。這是豬肉價格變化、飼料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和國際上相關物價上漲的波及影響的共同結果。
3.美國等發達的國家大量印鈔票。溫總理說:“這次物價上漲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事情,在國際上帶有普遍性?!睘閼獙κ澜缃鹑谖C,各國相繼推出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出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過量資金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進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別是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通脹壓力。美國2011年6月完成兩次量化寬松,一些發達國家積極跟進、中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被迫的跟進。連續兩年貨幣信貸超額投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物價上漲,一些游資趁機參與囤積居奇、投機炒作,必然造成通貨膨脹。
4.天災人禍等意外因素的發生。中國由于糧食豬肉等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加上南方出現“豬高熱病”、藍耳病等疫情的影響,部分養殖戶直接降低飼料原料質量控制、營養水平、忽視免疫、消毒等方法導致了豬群抗病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也加劇豬肉供應緊張。同時部分省區又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澇、風雹、低溫霜凍、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等災情,以致影響中國糧食、肉類等物價呈現出較大幅度的上漲。
三、高校應對物價上漲沖擊的對策
教育部去年要求各高校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食堂的政策支持和經費補貼力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食堂應減少浪費、降低成本,并給予高校一些補助資金和支助政策,限制飲食大范圍的漲價。盡量減少物價上漲帶給大學生的生活負擔。
1.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物價上漲,盡量減低對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影響。首先,要嚴格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對校內食堂、超市等商業行為的嚴格監管,監管食堂保證飯菜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食堂飯菜價格的漲幅,維護市場秩序。其次,要從點滴小事上體貼關心大學生成長。建議在飯廳放兩個微波爐供大學生熱飯使用,讓大學生在冬季能吃到可口的熱飯菜。最后,指導食堂農產品流通工作,暢通“綠色通道”即從田頭直接購買新鮮又便宜的菜,降低菜價成本、穩定物價,增強調控能力。
2.高校領導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引導學生,不參與一些不負責任的炒作,防止不安定的因素,維護學校的穩定團結。其次,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適度消費。根據個體生活、學習和文化多方面的實際情況把握消費“度”,即不脫離家庭收入狀況和父母的經濟承受力的消費。學生時代應以智力投資和學習消費為主,生活消費為基本保障,文化娛樂以及其他的消費作為生活的補充,不應該本末倒置。最后,要引導大學生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樹立勤儉節約的精神,防止浪費,避免攀比消費、高消費等不良行為;以降低生活成本。
3.高校領導要不斷“完善獎勵補貼制度”。首先,對弱勢群體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多給予關心和支持。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增加勤工助學崗位,給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生活補貼、給貧困大學生減免學費、雜費。提高優秀大學生獎學金的覆蓋面和金額等方式來應對物價上漲。其次,建立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即建立健全學校小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這是當前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生活消費的一個立竿見影的措施。減輕大學生的生活負擔,并激勵大學生上進心,為學生的順利的完成學業提供有力的保證。
四、大學生應對物價上漲沖擊的對策
1.大學生要獨立、冷靜、機智地對待物價上漲不隨波逐流。曾經有學生在互聯網上關于“全國大學生聯合起來抵制食堂的菜價,在學校餐廳罷餐”的呼吁。雖然響應的大學生人數不多,但能體現在物價上漲背景下,個別大學生不理智、不考慮后果的做法。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要以科學的態度冷靜、理性、正確對待物價上漲。要正確認識當前的物價上漲的多種因素,從自身內部思考應對物價上漲的措施。如制定個體生活消費計劃,包含一個近期、中期、長期的消費計劃,這些計劃都必須符合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需要。盡量降低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影響。
2.大學生要學習科學理財、合理規劃生活消費。首先,要理性消費。平時不急于用的東西不隨便買,控制個體消費欲望。以聯絡感情為目的,和朋友經常性的上飯館消費,應當有所節制,做到合理規劃理性消費。其次,學會科學理財??茖W理財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獨立的行為,這是現代大學生消費觀念不可忽略的問題??茖W理財要細化生活消費的內容,學會制定個人預算,做到“消費有數,消費有目”。最后,要有儲蓄意識。儲蓄意識是為應對突發事件發生,而需要的應急消費。這是生活中必須要有的觀念。既要想到當前利益,又要想到長遠利益。大學生的科學理財反映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的實踐能力發揮。
3.積極提倡網購、團購、批發購買等形式這是應對物價上漲的一種新消費方式。大學生生活消費支出增長的壓力是改變生活方式的動力。網購因成本較低,價格便宜受到學生歡迎。在大學生集中地——學校,也可以集體批發購買一些日用品、食品等回到學校在同學中具體分配。班級生活委員可具體負責辦好此事,這在批發購買具體工作中可能很麻煩,但減少了零售和批發之間的差價,節省一部分錢,為同學服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也是大學生應對物價上漲及通脹的一種手段。
總之,應對物價上漲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大局、社會和大學生穩定。決定大學生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高低。對當前物價形勢,既不悲觀,也不盲目樂觀,既充分認識調控物價的復雜性,也看到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在發揮各高校大學生智慧基礎上,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確保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
參考文獻:
(湖北省襄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 襄陽441021)
摘要:從技術推廣、網絡覆蓋、節本增效等多方面系統總結了襄陽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9年來所取得的成效,從配方肥推廣、科技亮點、隊伍建設等方面分析了測土配方施肥面臨的問題,從創新、技術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測土配方施肥;成效;現狀;展望;襄陽市
中圖分類號:S1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3-0593-03
肥料是農業生產中資金投入最大的生產資料,發展中國家糧食增產的55%來自化肥[1,2],肥料的科學施用,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3]。但近年來,我國依然存在氮肥用量大,施肥結構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在沒有顯著提高作物單產的同時還造成了環境污染[4,5],肥料的比較效益逐年下降。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能有效解決施肥結構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通過加大配方肥、復合肥、復混肥的應用,解決作物施肥“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湖北省襄陽市是農業大市,2012年耕地面積為45.93萬hm2,占全國的0.34%,但糧食產量卻相當于全國糧食產量的1%,全省的20%。2012年,全市上下抗擊旱澇災害,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加強病蟲害防治,取得了抗災生產的決定性勝利,糧食生產呈現面積增、總產增、單產增的“三增”格局。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4億kg,再創歷史新高,成功實現糧食生產的“九連增”,比2011年增產2.64億kg,增幅為5.55%,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之前的2004年增產19.03億kg,增幅為61.15%,成為全省第1個和全國第27個超過50億kg的糧食大市。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為8 684元,比2011年增加1 135元,增幅為15.04%,比2004年增加5 624元,增幅為183.79%,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超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近(表1)。
襄陽市取得糧食生產“九連增”,成功創建糧食產量超過50億kg的糧食大市,測土配方施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國家啟動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全市先后有11個縣、市、區、農場被納入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單位。9年來,在省土肥站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農委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建立“市縣兩級領導小組+技術專家組、鄉鎮技術骨干+村組示范戶”工作體系,完善“測土、配方、生產、供肥、施用”一體化技術服務體系,構建“縣有示范區、鄉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田”示范應用網絡,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9年來全市土肥工作不僅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土肥系統的面貌亦煥然一新。過去9年,全市土肥工作者為改變落后的施肥習慣,實現科學施肥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全市累計采集土樣68 435個,完成化驗367 180項次,完成各種田間試驗665個,發放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150多萬份,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70.87萬hm2。
19年推廣成效豐碩
9年的推廣,9年的努力,測土配方施肥為襄陽農業、土肥事業帶來了煥然一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6個方面。
1.1網絡恢復,隊伍壯大
2005年之前,襄陽市7個縣市中只有兩個縣市的土肥站能正常開展工作,現在全部運轉正常,人財物管理有序,工作有聲有色,土肥系統線斷網破的局面根本扭轉,全市從業人員由57人增加到115人。
1.2手段強化,條件改善
每個縣市都有了化驗室,全市化驗室面積達到3 000多m2,儀器設備全面更新升級,各化驗室都有兩名以上持證上崗的化驗員,服務手段強化了。同時,辦公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為土肥站干事、留人營造了環境。
1.3觀念轉變,水平提高
9年來,通過反復、立體式的宣傳、培訓,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施肥觀念有了大的轉變。南漳九集農民多次收到測土施肥通知單后說看不懂,但知道要用復合肥,不用碳銨磷肥。棗陽農民說:“用配方肥一抓一把麥,用碳銨磷肥一抓一把草?!焙唵蔚囊痪湓?,反映出的是觀念的深刻變化。據調查,2012年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碳銨肥、磷肥、復合肥與配方肥施用量平均分別為444.0、123.0和453.0 kg/hm2,與2004年相比,碳銨肥減少394.5 kg/hm2,磷肥減少307.5 kg/hm2,復合肥和配方肥增加了381.0 kg/hm2(表2)。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幾年來,襄陽市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高,碳銨肥用量減少47.05%,磷肥用量減少71.43%,復合肥、配方肥用量增加529.17%,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86%(表2)。
1.4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項目實施9年以來,我市糧食連年增產,2012年實現糧食總產量超過50億kg,成為全省第1個和全國第27個50億kg糧食大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 684元。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學施肥水平發揮了主要作用。夏糧生產是襄陽的特色,以小麥為例,2002-2004年小麥平均產量為4 575.0 kg/hm2,2011-2013年小麥平均產量為5 617.5 kg/hm2,近3年的單產比實施項目的前3年單產增加1 042.5 kg/hm2,增產22.79%。2002年以來,我市小麥栽培品種一直是鄭麥9023,栽培、植保也沒變化,發生較大變化的是肥料,因此糧食產量的提高是科學施肥的結果(表3)。
1.5污染減少,品質提高
肥料利用率的大幅提高,減少了資源浪費,減輕了化肥對環境的污染。肥料品種和施肥結構的優化,也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1.6評價完成,系統建立
市、縣兩級土肥站全部完成了耕地地力評價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狀況、耕地質量狀況,建成了完整的耕地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和耕地地力等級評價體系。
2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面臨的問題
過去9年,國家累計向襄陽市投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資金3 000多萬元,土肥系統為農民節本增效15億元以上。然而,目前的施肥現狀只是階段性的工作成果,離全面用上配方肥的終極目標還有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
1)肥料品種尚待優化,要再用幾年的時間,逐漸放棄碳銨肥、磷肥的使用。
2)配方肥應用任重道遠,農業分散經營與農民素質差增加了配方肥推廣難度。
3)測土配方施肥停留在氮磷鉀上,中微量元素很少涉及。
4)專業人才缺乏,全市土肥系統115人中,植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的僅11人。
5)化驗室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檢測能力和檢測項目需要培訓升級。
6)土肥專業需要新的科技亮點。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樣也是一個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農業生產主要還是念“三字經”:氮、磷、鉀,糧、棉、油。念好“三字經”是必要的,但也要與時俱進,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戰略,應在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土壤信息技術、肥料增效劑、緩控施肥等方面尋找工作切入點,增添土肥工作內容和活力,這樣更有利于將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做得更好、更精彩。
3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展望
測土配方施肥是施肥新技術的核心和關鍵,針對性很強,要求很高,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一項民心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特別是在當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和實施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對測土配方施肥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施肥的功能和目標發生了新的變化:要保證人、畜、環境的安全;要改善農產品的品質;要增加農產品的數量;要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要增強農作物的抗逆性;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在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應適應新的形勢,采取超前一步的對策和措施。
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落腳點是配方肥下地,在財政支持和省站領導下,襄陽市有信心快速實現配方肥下地新突破。
3.1創新提供加速度
終端機的應用是一個創新。襄陽市2013年設置了8個網點(表4),爭取摸索一套管理、服務、經營的可行辦法,使其成為土肥站服務的平臺、農民施肥的老師、經營戶賺錢的門道,讓終端機應用在襄陽健康發展,爭取2014年達到30個網點。
3.2結合提供加速度
除了傳統的推廣辦法,與高產創建、陽光工程培訓、種糧大戶密切結合,讓更多的配方肥下地。
3.3政策法規提供加速度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耕地和肥料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中國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7%的耕地又用了世界30%的肥料,本身也說明了當前土肥工作的重要性。政府和社會對土肥工作的關注,將推動耕地質量管理和肥料管理的立法;土地流轉加速使耕地利用集中程度提高。這些將為科學施肥工作和行業發展提供正能量,加速肥料推廣工作。
3.4九年的積累提供加速度
我們將繼續強化宣傳,進一步組織好農企對接,開展標準化驗室創建工作,推進配方肥下地。
3.5財政支持提供加速度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是襄陽市土肥系統的中心工作,終端機的應用是配方肥下地的好途徑。今后,襄陽市將創新機制,探索更為靈活的配方肥供應模式和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長效機制,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將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提升為長期性、群眾性、全面性的工作,讓測土配方施肥為襄陽市鞏固50億kg糧食大市建設成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巨曉棠,張福鎖.關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J].生態環境,2003,12(2):192-197.
[2] 張福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覽[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
[3] 孟遠奪,楊帆,姜義,等.我國化肥市場供需情況調查與分析[J].磷肥與復肥,2014,2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