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生物多樣性調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調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多樣性調查

    第1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參考文獻的撰寫是體現了作者對科學的嚴謹態度,論文當中引用的內容是可以查閱到的,也為同一研究的作者提供正確的閱讀方向。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參考欣賞。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田興軍.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李斌,蔣步新,李化雨.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J].環境保護科學(第28卷),2002(4):49.

    [3]高振宇,徐海根.中國――俄羅斯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4]楊建新.生物多樣――人類持續發展的自然基礎的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3(3):30.

    [5]馬克平,米湘成,魏偉,等.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6]徐海根,丁暉,吳軍,等.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指標與進展[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4):289~293.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陳靈芝.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李文華.中國的自然保護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國家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司.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與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4]宋朝樞.自然保護區工作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5]馬克平.監測是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的有效途徑[J].生物多樣性,2011,19(2):125~126.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周子楊,黃先才,孟玲,謝桐洲,李保平;有機稻田埂植物上節肢動物多樣性[J];生態學雜志;2011年07期

    [2].吳玉紅,蔡青年,林超文,黃晶晶,程序;地埂植物籬對大型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年10期

    [3].簡永興,李仁東,王建波,陳家寬;鄱陽湖灘地水生植物多樣性調查及灘地植被的遙感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1年05期

    [4].官昭瑛,何瑩,安玉蓉,蔡吉花,童曉立;外來植物凋落物分解對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攝食功能群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0年11期

    [5].魏彥昌,吳炳方,張喜旺,杜鑫;生物多樣性遙感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8年09期

    [6].岳天祥;生物多樣性遙感研究方法淺議[J];生物多樣性;2000年03期

    [7].徐文婷,吳炳方;遙感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的進展[J];生態學報;2005年05期

    [8].郭中偉,李典謨,甘雅玲;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遙感評估[J];生態學報;2001年08期

    [9].方彬,陳波,張元;生物多樣性遙感監測尺度選擇及制圖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年06期

    [10].黎道洪,羅蓉;貴州和尚洞不同光帶內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的多樣性及分布研究[J];中國巖溶;1999年02期

    [11].劉紅,袁興中;曲阜孔林土壤動物多樣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9年05期

    [12].金翠霞,吳亞,王冬蘭;稻田節肢動物群落多樣性[J];昆蟲學報;1990年03期

    [13].朱巽,袁金榮,林仲桂,朱雅安;衡陽盆地土壤動物多樣性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4年04期

    第2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新疆的邢睿是我多年的戶外老友,十年前他是一個狂熱的登山探險愛好者,足跡從青海到新疆、從昆侖山到天山,他總是對未知的荒野充滿無限的遐想。近年來他從單純的行走轉向了觀鳥和野外動物觀測。最近他和同事身著一身迷彩服出現在我們辦公室樓下,顯得非常打眼,他給我帶來了他們出的新書《新疆特色鳥觀鳥旅行攻略》。觀鳥的手冊已經出版過不少了,而觀鳥與旅行結合,這樣的內容只有在兩個領域都很專注的人,并身體力行且具有一定經驗的人,才能予以系統地總結。

    帶有科學目的的旅行逐漸成為一個門類,很多戶外人在常年的野外生活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特殊興趣,并建立了自己的專屬領域。邢睿2005在新疆于田縣昆侖山火山口的探險中,拍攝到雪地上一串巨大的動物腳印,并在一具巖羊尸骨上找到一枚嵌入頭骨的動物犬齒。之后他認識了新疆科學院做雪豹調查研究的馬鳴老師,證實它們都是雪豹留下的,從此雪豹成為了他心目中的雪山之王,他也從此走上了自然的探索之路。本期他為我們帶來了在烏魯木齊城市周邊觀測雪豹的傳奇故事。

    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IBE)是一家由專業攝影師創立的自然影像機構,收集帶有科學數據的影像,作為證據來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他們協助戶外協會做的大峽谷生態物種調查,還獲得了今年中國戶外金犀牛獎的最佳出版物獎。不久前IBE的會長徐健跟我談起他今年想進行一系列“有用的戶外”的講座,教給大家一些基本的在野外進行觀測的方法。大部分戶外路線是偏離常規路線的,生態環境相對保留完好。戶外愛好者來到野外不僅是轉換生活節奏,其中有些人走得更加深入,甚至到達了罕有人至的地帶。如果掌握一些基本的對動物、植物、地貌的辨識方法,將能更豐富戶外活動本身的內容,提升戶外活動質量,意外收獲也許還能夠對科學調查做出新的貢獻。

    這個月編輯部前后兩次前往冬季的青海柴達木盆地,勘察垂直落差超過500米的大巖壁,走進考肖圖夏日冰瀑所在的峽谷,并前往位于溝里的合支龍野生動物救助保護站。而之前在溫暖的南方,在上個大雪來臨之前,一隊攀巖者開辟了廣西樂業天生橋的新線路。通過本期的專題你可以看到戶外人自然探索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探索只為發現,傳奇留給時間。

    第3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我們知道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壞是進化的結果,人為的破壞會改變自然的安排,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危機。作物品種多樣性是一種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人類的衣食住行均離不開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樣性,人類生存的基礎可能就會造成破壞。農作物的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機會,我們人類所需的食物、藥物及多種工業原材料均來自于這種多樣性,多樣性的維持有助于我們獲取食物,會豐富我們的營養,提高我們生活的質量。一旦這種多樣性減少甚至喪失,我們遭受的首要危機就是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不斷發出警告,現在人類生存所依賴的食物越來越集中于少數幾種,一旦遇到氣候變化或地質變化就可能會減產,而其他的作物我們已很少種植,甚至已經沒有種植了,若干年后人類的食物必然匱乏。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項目組專家也斷言,作物多樣性的減少除了引發糧食危機外,可能還會引發其他危機,如導致藥物原材料、工業材料的減少,嚴重的則會引發疾病無藥醫治的局面;人類的食物過于集中幾種食物,導致人類飲食出現均質化的傾向,可能助長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等的患病率。農作物的多樣性在保持土壤、水資源品質及氣候調節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曾經物種豐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長期戰亂與過度開發,現在這里的生物多樣性已基本喪失,土地貧瘠,土地荒漠化嚴重。作物多樣性對于大氣成分調節、地球溫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所知的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為21%,是千萬年來植物光合作用的結果,如果作物多樣性還像今天一樣在減少,有科學家預測,大氣層中的氧氣總有一天會由于氧化反應而消耗殆盡。今天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作物多樣性的減少,還可能會影響生物鏈,最終會導致某一區域生態系統的崩潰。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對待作物多樣性的存在,一個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難以再生。尤其是現在的一些瀕危作物種類,如果消失了,我們將失去寶貴的生物資源,對于子孫后代、對于社會發展都是巨大的損失。

        2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從全球范圍來看,農作物的多樣性在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需要探尋其原因,才能夠尋找到保護良策。從整體上來看,導致農作物多樣性減少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個體在自然選擇中既能保持親本的遺傳性,也可能會出現變異,在變異中如果能夠勝出,有利變異才可以將遺傳信息延續下去,有利變異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慢慢適應了新的生存環境,就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也會形成多樣化的生物樣態。生物如果出現了不利變異的基因將會被淘汰,直到生存環境改變而消失。當然自然選擇過程緩慢,只有在長時間內才能看出影響。另外,氣候的變化、地質條件的改變、降雨量的減少或增多都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為因素是導致農作物多樣性減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得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雖然滿足了人類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樣化的發展。比如,美國已經放棄了傳統農業及耕作技術,大規模發展基因作物及產業化經營,其作物品種正在不斷減少,多樣性在喪失,有95%的蔬菜品種已經沒有在美國出現過。人類活動對作物多樣性的減少負有直接責任,具體表現在:第一,作物品種改良、外來品種的引進或遺傳物質的雜交,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作物的多樣性,但是也使得作物類型簡單化,可能會導致一些傳統品種的喪失。比如,在印尼,過去20年來,已經有1000多個水稻品種喪失,現在75%的水稻來自單一母體,導致了水稻遺傳基因的喪失。第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導致了農戶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這必然會出現單一品種獨大的局面,而忽視來對其他品種到培育與種植。第三,生態環境的惡化,長期以來人類的開發,過度的開墾、放牧,不合理的開采,土壤污染及水質污染等,導致了作物品種的減少或沒絕。第四,城市化的發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農作物可能會消失。

        3農作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策

        農作物多樣性的減少已經危及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農作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任務。首先,應用現代科技,促進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并不對立,農業的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不矛盾,現代科技可以用來提高農業的產量,也可以用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以滿足人類生存的多種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環境特點,沒有一個農作物品種能夠適應所有區域,在一個地域一般有一個或幾個優勢農作物本地品種,這是傳統農業發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種是在長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輕易放棄。當然,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也需要培育種植,需要用現代科技來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種。現代科技雖然改變了人類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廢棄傳統的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方法,需要從農田整體生態系統上保持高產品種與本地品種的平衡,需要保持農作物與其他作物的協調。唯有這樣,才能保持農作物多樣性的持續與傳統農業的發展。其次,加強基本農田和農家保護。農作物多樣性的存在依賴于豐富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就是要恢復退化的農田生態,恢復農作物多樣性生存的環境。可以運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經濟手段,強化對基本農業耕地的恢復與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綜合運用生態學原理,強化農田區域內生態系統建設,可以將農田基本布局、水利設施、水資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資源相結合,形成合理的獨立的生態系統。在該系統內農作物與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構建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農田格局。如果說農田保護是一種宏觀格局的農業保護,那么農家保護就是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微觀保護,是農民在種植生產與管理中進行的就地保護。

    第4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關鍵詞:陷阱法;網掃法;搜索法;城市昆蟲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02003

    1引言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居民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大中城市及城市化的鄉鎮越來越重視城市綠化工作,人均綠地面積有所提高[1]。城市綠地作為城市中野生生物的唯一生產空間,肩負著保護城市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重任[2]。

    選擇適合的調查方法對昆蟲多樣性調查的展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采用相應的調查方法。陷阱法長期在相同的地點設置,能較好的反映出該地的地面物種組成、活動和季節性變化的規律[3];搜索法比較隨機性,不會顯示昆蟲的空間趨勢和時間趨勢,但有利于區域內采集昆蟲;掃網法有利于顯示昆蟲的空間趨勢[4]。利用陷阱法、搜索法和網掃法對翠湖公園的昆蟲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了解三種調查方法的采集效果,對今后科學、系統的開展城市昆蟲調查工作提供依據和參考,進而有目的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

    2研究地概況

    昆明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云貴高原中部,位于東經102°10′~103°40′,北緯24°22′~26°33′之間。昆明市為山原地貌,地勢大致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呈階梯狀逐漸降低,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2800m之間。由于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5],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云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翠湖公園位于昆明市五華山西麓,在昆明市區西北方向,北緯25°02′11″,東經102°42′31″。翠湖是昆明市內著名的開放性公園,還被稱為昆明人的“后花園”,占地面積352畝,年接待游客量達30萬人。

    3研究方法

    2015年8~10月,在昆明市翠湖公園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三塊樣地,進行了系統調查。調查主要采用陷阱法、網掃法和搜索法。網掃法與搜索法分別在白天進行,以1.5 h為一次,網掃法進行了21次,搜索法進行了20次。陷阱法共設置了60個陷阱,采用直徑60 mm高90 mm的塑料杯,以50%的乙二醇溶液為陷阱溶液,共收集8次。陷阱法、網掃法和搜索法的工作量分別為32 h、31.5 h和30 h。因未采集到鱗翅目昆蟲,所以將采集到的昆蟲保存于裝有95%酒精的離心管中,帶回實驗室參考相關工具書進行鑒定,未鑒定到種的以形態種(morphospecies)對待[6]。利用Excel整理昆蟲的種類、數量以及優勢種、使用R語言的iNEXT軟件包繪制基于個體數的物種稀疏和預測曲線(圖1)。

    4結果與分析

    4.1昆蟲種類

    共采集昆蟲標本783頭。經鑒定,隸屬于5目22科39種。采集記錄見表1

    表1表明,不同的方法均能采集到膜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方法的不同所采集的昆蟲種類及數量不同。整體來看膜翅目數量最多,占總數的62.7%。陷阱法采集昆蟲數量占總數的80.5%,網掃法采集昆蟲數量占總數的18.1%,搜索法采集昆蟲數量占總數的1.4%。

    4.2優勢種

    三種調查方法調查出昆蟲群落的優勢種均不同,搜索法蜜蜂科待定種1和瓢蟲科待定種1占優勢;網掃法的優勢種只有蚊科待定種1,并且所占比例達到90%以上;陷阱法的優勢種均為膜翅目蟻科昆蟲,詳見表2。

    4.3抽樣充分性

    陷阱法、網掃法和搜索法的工作量分別為32 h、31.5 h和30 h,在相似的工作量的情況下,抽樣充分性的情況陷阱法充分、網掃法較充分,但個體數和物種數較少,搜索法不充分。所采集到的個體數和物種數X>W>S。

    5結論與討論

    本次研究以陷阱法、搜索法、網捕法作為調查城市昆蟲的方法,陷阱法所采集到的昆蟲種類及其數量較高,顯示出陷阱法是對于城市園林生態系統中的昆蟲調查的最實用、最理想的方法。調查方法的不同導致誘集效果的差異性應該跟各目昆蟲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從陷阱法、搜索法、網掃法這三種方法的誘集效果來看,對不同類群昆蟲的誘集效果是不同的。而針對于翠湖公園的昆蟲群落表明:該地區昆蟲的種類及數量較少,而且未采集到鱗翅目昆蟲,但翅膀沒有發育完全的物種是不可能發生局部滅絕的,只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這種物種的豐富度會下降[7~9]。在相同的工作量下,陷阱法能夠采集到個體數及種類數都相對較多的昆蟲,而且在城市公園的生態系統中,由于翠湖公園是昆明市著名的開放性公園,日接待游客量龐大,人為的因素會對網掃法和搜索法造成影響,說明陷阱法更適用于城市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劉啟宏. 城市園林生態系統害蟲的持續控制和治理對策[J]. 甘肅科技, 2009, 25(20):158~160.

    [2]李雙成, 趙志強, 王仰麟. 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應機制[J]. 地理科學進展, 2009, 28(1):63~70.

    [3]Steinberger K H. The spider fauna of riparian habitats of the river Lech ( Northem Tyrol Austria):(Arachnida:Araneae ). BerichtedesNaturwissenschaftlich-MedizinischenVereins in Innsbruck 1996, 83:187~210.

    [4]Burger J C, Redak R A, Allen E B, et al. Restoring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Coastal Sage Scrub[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3, 17(2):460~467.

    [5]昆明人民政府網.昆明概況:自然狀況[EB/OL].(2007-01-17).http://.cn

    [6]Ian O, Beattie A J. A Possible Method for the Rapid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M]. Blackwell Science Inc, 1993.

    ]7]Cagnolo L, Molina S I, Valladares G R. Diversity and guild structure of insect assemblages under grazing and exclusion regimes in a montane grassland from Central Argentina.[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2, 11(3):407~420.

    第5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關鍵詞】:植物多樣性;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 J522.3 文獻標識碼: A

    云南素有:植物王國之稱,云南特點有城在山中 ,人在綠中生活。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縣城長遠發展的整體安排,加強規劃統籌,促進城鎮化建設和生態建設同步健康有序發展推進城鎮發展模式轉變,實現城市經濟社會與生態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著力點,促進城市生態化發展,努力把賓川建設成為經濟全面繁榮富強,社會和諧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美好,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1、自然概況及植物多樣性

    賓川縣屬中亞熱帶季風高原氣候,其特點光照充足,炎熱多風,熱量豐富,干旱少雨,濕度偏小,立體氣候明顯,輻射強度大,年平均氣溫17.9度。

    1.1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植物多樣性是植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和它們所擁與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動物、植物、微植物和它們擁有的基因以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豐富的植物資源對人類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自然財富。目前植物多樣性盡管已大量被人類所利用,但絕大多數植物資源的潛在價值至今仍未被人們所發現。

    1.1.2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根據城市的“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全縣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39.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里率達95%,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里率達95%以上,城鎮綠地率達2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平方米以上,力爭2015年達到省級園林縣城要求。

    1.1.3城市植物多樣性

    城市植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提高和健康發展的基礎,根據調查研究,我省是個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物種資源最多。賓川縣植物種類豐富,加上多年引種。植物種類多樣,共89個科,185個屬,227個種。

    2、城市建設規劃綠化地的功能

    園林綠化不但進入人們生存生活的空間,是人們戶外活動好去處,人們向往回歸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在公園里滿足人們游憩、鍛煉、娛樂、社交活動的需求。

    2.1 園林綠化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是重要的外環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其自身構成的綠色空間,還對煙塵和粉塵具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許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凈化城市污水有明顯的作用。園林綠化還可以通過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質而起到凈化土壤的作用。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減輕了城市的“熱島效應”;生活的質量有所提高,居民就能安居樂業。

    3、園林植物綠化結構多樣性應用

    3.1城市植造的對象

    結合賓川縣“十二五”期間生態建設重點,城市現狀建設及總體發展思路,現狀流經中心城區的五條河流。煉洞河、大營河、桑園河 、排溝、大中溝的兩側通過對其綠化,道路兩側。融籬帶綠化、廣場、河濱公園、社區4處,組團即公園6處,各大單位、各小區 、房前屋后、種樹、種草等為綠化區。

    3.1.2城市植物的應用

    城市植物植造各種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進行合理組織與配置,在園林廣大應用,具有觀賞、藝術、充分發揮各類植物的形體、線條、顏色、姿態,等自然美。且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具有城市綠化特色。

    3.1.3城市景觀植物主要形式

    植物造景的主要形式有花壇、花鏡、花臺、行道樹,庭蔭樹、園景樹、綠籬、花灌木應用形式、草坪、地被植物、棚架及假山、水景園。盆景、溫室等構成了植物景觀的多樣性。

    3.1.4城市中園 林植物的設計原則

    以人為本,從生態環境,身體健康,自然大方,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適地適生,引進能適應本地生長植物和鄉土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不要違背植物的自然規律。

    4、重視植物多樣性

    4.1從某種意義上講,重視園林植物多樣性是一個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的過程。如果植物種類單一,在生態環境中平帆,在景觀上也顯得單調的。因林植物配置注意喬、灌、草、結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穩定性,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間。葉面積指數增加,對植物生長也起到互補,植物的光合作用得改善,也能提高生態效益 ,有觀葉、花、景、姿、香、藤等充分利用各種植物的特點配置增強觀賞、效果、效益、景觀相協調,合理結構、科學搭配、注重園林植物形態和色彩搭配,豐富城市綠化,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4.1.2我縣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明確提出了以維護生態平衡,防止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美化城市為主要目的,植物多樣性取決局部結構及其相互影響,從結構、管理、場地使用,面積的大小,植物的搭配:花、草、樹外來植物和鄉土植物的景觀規劃設計,人工綠地加上自然生態的景觀,配置更合理,更科學,更適應與自然之理生物多樣性的存在使人類有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和未來需 求的能力,事實上是不斷喪 失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需求與自然能力之間不平衡的量度,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樞紐,是保護和利用重要環節。

    5、加強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

    重視城市園林管理是保護植物多樣性有段手段之一,三分種,七分管,因林綠地效果和成敗。加強園林管理,林業、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之間協調與溝通。采取系統化、專業化、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議,充善監督體系來保證嚴格執法,要求我縣在城市規劃,建立設計及管理、保護、使城市穩定發展,人人關心、積極參與保護工作才能成功,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開展科研監測,建立植物基因庫,完善各種有效技術措施管理。

    建立建全政策和規章制度,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強城市綠地保護,分區分片管理,對城市園林綠地的監督和檢查,促進植物永續利用。更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

    6、我縣城市園林綠化多樣性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越來越繁華,需求量就大,園林綠化受到廣泛關注,城市園林綠化作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市的品味重要手段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6.1植物種類單一,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城市綠化植物都在千種以上,而我縣只有二百多種,近年來大規模引進外來綠化植物,主要集中在品種單一,缺乏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綠化技術還在研究階段,逐步走向成熟。

    6.1.2鄉土植物比例少,目前,我縣城市綠化過于青睞外來物種,忽視了鄉土植物,外來物種排擠本土植物,不利于豐富植物多樣性構建當地特色景觀。

    6.1.3環境污染嚴重使一些植物滅亡,水源污染、土污染、外來植物病毒傳播、空氣污染,導致減少物種多樣性。還有自然原因,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7、結論

    城市綠化系統植物多樣性是城市綠化保護與建設的核心,具有植物多樣的應用研究,植物的引種、習性、繁育、群落構建、藝術搭配、城市特色、園林生產管理、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綠化工程的實施和病蟲害防治,加強園林植物品種多樣性利用,綠地系統植物變異現象,基因轉變的研究,建立優良品種植物基因庫,促進我縣城市主要生態系統的植物多樣性建設,增加城市自然色彩,運用豐富的植物資源,營造城市立體景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城市更加美好。

    總之,多種植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植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科學實踐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越豐富,它創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賓川縣植物多樣性調查2013年7月.

    【2】賓川縣城市規劃設計2010年4月.

    【3】宋延齡.黃永青.《物種多樣性研究與保護》.1998年.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6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通常來講,西部山區的農區和針闊葉混交森林最高到達海拔2800-3000米左右,從3000米的針葉林開始,人口變得稀少,氣候變得嚴酷,開始進入高山地區;而在4000米以下,陰坡的森林主要由耐寒的云杉、冷杉構成,向陽面生長著高山櫟和杜鵑花叢;灌叢之后,不再有高大植物能夠生存,4000-4500米海拔之間主要就是高山草甸了;海拔越高,草甸越少,礫石越來越多,最后變成大片的高原流石灘,海拔5000米左右是積雪線,這里基本上終年嚴寒,積雪不化,是號稱生命的永久冰凍帶。令人驚訝的是,在我拍攝和觀察到血雉中,地點從云南麗江老君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區域一直覆蓋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多雄拉山口接近5000米的冰川區域,這種中國特有的雉類展現了自己令人贊嘆的生命力。

    鳥類中的模范夫妻

    總是有人問我,為什么這么喜愛高山雉類?我不禁回憶起2005年春季在巴郎山上與血雉一家的一次奇遇。

    距離成都不遠的臥龍保護區,是著名的大熊貓故鄉。但是對于一個喜歡野生鳥類的自然攝影師來說,這里還是多種世界上最漂亮的野生鳥類――雉雞類的故鄉。

    一天清晨,我們從臥龍保護區中心沙灣鎮出發,1個小時后將要上山并穿越森林。那天,空氣濕漉漉的,飄著一些細雨。車子經過鄧生保護站,剛準備往高海拔的埡口進發,好運氣就來了:當一輛運貨重載的大卡車“嚎叫”著通過后,我們驚訝地發現路邊有只驚慌失措的雄性血雉!于是,我們在不遠處停下車,偷偷觀察它,突然它鉆進灌叢消失了。我立馬走下車來查看,卻被身邊突然出現的一只雌性血雉嚇了一大跳,只見它驚慌地走來走去。那時,它離我的距離不到一米!我因手中的鏡頭無法對焦,同時又怕驚擾它而不敢移動,于是只有尷尬地呆在原地。

    周圍的光線很暗,我看見那只雌性血雉不時鉆進灌叢,又不時出現在公路上,這個血雉家庭反常的行為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當我的目光注意到公路邊排水溝里的四只小絨球時,一切都明白了,原來血雉一家帶著剛剛出巢的小寶寶,要穿越公路到下面的森林區域去的時候,被轟隆開過的卡車打擾了!雌鳥帶著小鳥躲在半米深的排水溝中,直到我的靠近。血雉夫婦非常恐懼,然而剛出生的小鳥還被困在溝中,它們不能逃走。雌鳥不時跳進水溝伏在濕冷的地上,將小鳥藏在身下,而父親則焦慮地在附近觀察情況。小家伙們倒是一點也不害怕,雖然它們也很聽母親的話,都藏身在母親腹部的羽毛下面,不過一個最調皮的小家伙居然偷偷爬到了母親的背上。

    弄明白了現場情況后,我們趕緊后退,并為血雉全家拍了照片,親眼目睹到了剛出巢的小血雉和雙親的護雛行為。害怕過分打擾它們,我們不敢久留,在水溝里放了一根粗樹干后,就驅車迅速離開了。

    當看見人類離開一段距離后,血雉雙親明顯平靜了下來,頭冠的羽毛不再驚恐地豎立著了,看著它們在公路邊抖去清晨的露水后,我們在附近停留了一陣,幸運的是,這段時間再沒有卡車過來打擾,小血雉們安全地通過了公路。

    回到家后,翻看當時拍攝的照片,再一次為這對血雉雙親的勇敢行為而感動。要知道,野生動物在現實中是那么懼怕人類,離人百米以外就慌忙逃竄的景象屢見不鮮。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這對血雉竟然克服了自己對人類的最大恐懼,現在回憶起來,我仍是感慨不已。與多數單親媽媽獨自撫育幼鳥的雉類不同,血雉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孵卵和養育幼鳥都是雙親一起承擔,從這個角度來看,血雉真可以算是鳥類里的模范夫妻了。

    隱居雪山遠離塵世

    血雉的生活區域主要是從海拔2000米到3500米的冷杉、杜鵑灌叢與箭竹混交林帶,所以是一種典型的高山雉類,冬季會遷徙到海拔稍低的森林。但是2011年夏季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中,我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多雄拉雪山埡口之上,在終年積雪不斷的冰川上,竟然拍攝到好幾群血雉在這里游蕩覓食,這實在令人驚訝,也打破了我對于這種鳥類生活高度的既有認知。

    2011年6月底,我們一個考察小分隊將營地駐扎在藏東南多雄拉雪山的埡口上,從這里翻過大雪山一直向下,就是墨脫縣城了。雖然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夏季,雨水不停,但是這個區域仍然很寒冷,周圍白雪皚皚。藏族向導帶領我們從側面草坡開始往高山流石灘區攀登,最后一直來到海拔接近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與冰川交匯的雪線地區。在這里我看見了藍大翅鴝以及雪鶉這些極高山區生活的鳥類,但也發現了集群活動的血雉――它們悠閑地在斑塊狀的小草地覓食,以植物的嫩芽和種子為主要食物。血雉們要尋找不同的草地時,必須穿越大片大片的懸冰川積雪地區,在蒙蒙細雨中,能拍攝到這些血雉靈活地穿行在雪地上,著實讓我大開眼界。

    由于血雉對自然環境和食物的變化十分敏感,使其很難在低海拔的區域生存。它們酷愛遠離塵世的高寒地帶,隱居在高山之中,難覓其蹤,是人類認知最晚的雉科鳥類。1821年,血雉才被西方學者發現并命名,鳥類學家根據采集標本的區域,認定它們主要分布于尼泊爾、錫金、不丹西部的高寒山地,陜西的秦嶺是血雉分布的東限。據統計,我國一共約有62種雉雞類,接近全世界總數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雉雞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血雉在中國雉類里雖然不算十分罕見的種類,但卻是我國的一種特有雉類。中科院動物所對特有種概念的定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僅分布在國內;二是繁殖并主要分布在國內,偶見于鄰近地區,在國外為迷鳥、越冬鳥或繁殖范圍狹小并無獨立的亞種分化。盡管血雉的模式產地在國外,但完完全全是一個中國特有鳥種。血雉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物種,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人類的大力保護。

    各地血雉大不同

    雉類在鳥類中屬于色彩特別鮮艷、視覺效果非常漂亮的類型。多雄拉山上的血雉雄鳥有著鮮血一樣紅色的額頭、胸部和腳爪,這里的血雉是中國各地血雉中顏色最鮮艷的一種,這也許也是血雉名字的由來。

    我曾經比較過自己分別在四川若爾蓋地區、四川甘孜州地區、云南梅里雪山地區和藏東南南迦巴瓦雪山地區拍攝到的血雉雄鳥照片,很明顯這些外形一致的家伙羽毛的顏色有很大的差別。科學資料顯示,血雉因為地理分布的距離原因,最西南端的喜馬拉雅山和滇西北血雉亞種額頭和胸部最紅,越往東北方向紅色羽毛越減少,最東北端的秦嶺地區血雉亞種已經沒有紅色了,翅膀最黃,呈棕色。

    而在四川和之間的四川省西部高山,生活的血雉四川亞種胸前沒有紅色,跟秦嶺亞種一樣,但翅膀的顏色跟亞種一樣是綠色而不是棕色。因此科

    學家們猜測血雉起源于橫斷山脈區域,逐漸形成兩個分支:一支往北擴散到了西北地區,一支則向西擴散,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而四川的血雉亞種,就是這兩支的聯系。

    血雉的亞種數量的統計,由于研究學者不同,結果各有不同,但大致統計為9-14種左右,較權威的書籍一般采用10種或12種亞種的記錄。血雉亞種分布的區域則主要集中在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的典型橫斷山脈中心區域。

    梅里雪山血雉群

    2010年冬季,我參加云南梅里雪山IBE(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考察隊來到了梅里神山腹地的一個埡口,在這里有一個小小的水源。由于是冬季高海拔地區難得的水源地,因此也會有很多野生動物來此飲水。

    這個小小的溪流正對著美麗的神山緬慈姆峰,她右側的五冠峰也能看見部分,這里真是個難得的拍攝佳地。于是我們在附近扎營,在離水源地大約20米遠的灌叢中布置了一個迷彩隱蔽帳篷,通過帳篷的幾個小窗口,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水源和周圍的草地。

    高山雉類由于大多非常敏感,特別警惕,雖然不愛飛行,但是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就會隱蔽進濃密的灌叢,所以特別難拍攝。如果攝影師與血雉偶遇,千萬不要急切地靠近,那一定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蹲下降低高度,保持靜止狀態,先觀察野生動物的狀態,緩緩接近,動物有緊張的反應,一定要立即停下等待。花時間讓野生動物適應人的存在,這一點在野外拍攝非常重要,要讓它們相信攝影師是無害的,最佳的方法是讓血雉根本不知道人類的存在。

    每天天不亮,我就鉆進隱蔽帳篷里守候,帳篷里有長焦鏡頭,水源地邊放置了帶遙控器的廣角鏡頭,并使用閃光燈補光。天蒙蒙亮的時候,一群血雉謹慎地從高山櫟灌叢下踱步出來,第一只雄鳥先走到水源邊喝水,發現安全了,然后大家才一起出來。這一群血雉大約20只,大部分是雄鳥,只有幾只雌鳥。

    當清晨的陽光剛剛照亮遠處的雪峰,血雉們邊覓食邊走到相機前的水源邊喝水。利用遙控器,我啟動陜門,第一次閃光很有意思,血雉們都把頭抬起來四處張望,之后再啟動相機,它們就對快門聲和閃光燈毫不在意了。在隱蔽棚里,我可以從容地進行拍攝,而且血雉們也非常自然地展示著它們生活中一個平常又難得的時刻。血雉們喝完水離開后,天才慢慢地亮起來,之后才會有大噪鹛、珀氏長吻松鼠等其他生物來喝水。在幾天的守候里,還有白馬雞、紅腹角雉、青鼬等這些罕見的貴客也來到這里喝水、嬉戲。在大自然的天然劇場里,每一個野生動物都是天才的好演員。

    血雉和伴生動物

    大自然并不都是美麗和溫情的,所有能生存下來的野生動物都是生命世界中的強者。所以在野外有機會見到真正野生動物的人都知道,相比之下動物園里的動物已經失去了野生動物的那種精氣神兒。

    血雉的生活一樣非常嚴酷,除了高山地區陰晴多變的天氣,行蹤詭秘無處不在的各類天敵是小血雉們順利成年的最大障礙。實際上,每年新出生的小血雉死亡率很高,只有少數運氣最好、生命力最強的能夠度過第一年的殘酷生活。

    血雉在自然界里的天敵主要是猛禽和食肉獸。我在血雉的生活區域內經常能看見的猛禽有金雕、雀鷹、紅隼;哺乳類里面青鼬、黃鼬可能是最危險的食肉類――在梅里雪山隱蔽帳篷里守候血雉的飲水地時,一對青鼬就曾經出現過――鼬科動物雖然體型不大,但是特別敏捷,嗅覺異常好。

    第7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關鍵詞: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生活型;管理與預防

    中圖分類號:S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01-06

    1 引言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或bio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在此繁殖、擴散并持續維持下去),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1]。

    外來植物(Alien plants)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內,出現了歷史上沒有自然發生分布且沒有擴散潛力的,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引入的植物,包括這些植物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2~4]。因此當外來植物在侵入地建立了可繁殖的自然種群,且對該地域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原生物種的生存造成了威脅,給當地的生態系統、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明顯影響或損害時,就成為外來入侵植物[5,6]。

    外來入侵植物作為三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另外兩個為動物和病蟲害),其所造成的生物入侵已經是威脅入侵地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因素[7,8]。外來入侵植物通過占據本地物種的原有生態位,進而形成優勢種群,威脅本地物種的生存,或者通過競爭、捕食、雜交間接影響降低本地物種的豐富度。其與鄉土種的雜交往往會導致入侵種具有鄉土植物的基因,加強了其在新的環境中的適應性,使生物區在基因、種類組成和功能上喪失其獨特性,造成遺傳侵蝕,引發生物同質化[5,9]。

    由此,外來入侵植物則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安全。如紫莖澤蘭(Ageratina adenophora)在我國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和臺灣等地區常常形成單種優勢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的生長,造成經濟損失。且全株有毒性,可危害畜牧業[10]。而南方的鳳眼藍(Eichhornia crassipes)與華東的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等入侵植物給我國的農林牧漁業帶來了嚴重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

    益陽市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降水豐富,適宜農作物與植物的生長。水系發達,濕地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同時也建成了各種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其寶貴的生態環境易遭到外來入侵植物的威脅。而隨著益陽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其與長株潭經濟共同體和湖南省其他市區的交通關系也日益密切,外來植物的引種和傳入的機率以及造成生物入侵的風險也在與日俱增。

    在對益陽市進行植物多樣性調查的時候,發現多個地區已經有多種外來入侵植物的存在,已對農田、濕地等生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入侵之后會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一旦不加治理和控制而致使其暴發成害后,完全根除的可能性很小。從中國知網的查詢結果來看,目前關于益陽市的外來入侵植物尚未有研究,而近十年來關于湖南省各個區市的相關研究也非常之少。因此,對益陽市的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現狀及危害等級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為外來入侵植物的系統研究與相關部門的科學防治與管理提供基礎資料與參考借鑒。

    2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益陽市位于湖南省北部,位于北緯27°58′38″~29°31′42″、東經110°43′02″~112°55′48″。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下游,境橫跨洞庭湖區,是資水、沅水、澧水匯入長江的必經區域,水資源豐富。

    益陽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年氣溫總體偏高,夏季涼爽,冬季溫暖,年平均氣溫16.1~16.9 ℃,日照1348~1772 h,無霜期263~276 d,年降水偏豐,降雨量123~1700 mm,適合于植物與農作物的生長。益陽地帶性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類型以華東、華中區系為主,其構造較為復雜,均為次生植被[11]。

    2.2 研究方法

    根據益陽市的地形圖和遙感地圖,將研究區域劃分為城區、鄉郊區、濕地水體區和自然山體區四個部分來進行入侵植物的野外調查。調查時間為2014年7月14~17日,采用線路調查和隨機樣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沿著道路及無法進行樣方調查的區域內進行線路目測調查,在外來入侵植物分布集中的地點則設置1 m×1 m 的樣方,記錄下所觀察到的外來入侵植物及其伴生植物的種類,生物學特征,所處的生境類型以及分布的范圍大小。利用GPS定位樣方,利用相機對所調查的區域、植物群落以及植物全株和局部的特征進行拍攝。植物種類的鑒定參照《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和中國植物圖像庫。在調查植物的同時,還隨機對各個區域內的居民(如小區、公園、農戶、度假村等)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居民對外來入侵植物的認知程度和辨識能力,及對其危害的了解程度。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外來入侵植物物種組成

    根據野外調查的結果(去除了只見栽培、未見野外逸生的植物物種),依據恩格勒系統(1964)對植物進行編排,在益陽市內共發現外來入侵植物26種(表1),隸屬于17科25屬。發現的入侵植物皆為被子植物,其中雙子葉植物22種(約占總數的84.62%),單子葉植物4種;暫未發現蕨類植物。其原因可能是蕨類植物大部分都喜好陰濕且溫暖的生境類型,對外界自然條件的改變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同時蕨類植物的繁殖方式為世代交替,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這種繁殖方式更利于物種的立地繁殖,因此也大大減少了人畜的無意引入從而引發生物入侵的概率。

    從科的角度來看,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菊科構成了外來入侵植物的主體,有9種,占入侵植物總種數的34.62%,;其次為十字花科和玄參科,皆為2種,共計4種入侵植物,占入侵植物總數的15.38%;剩余14科均為1種入侵植物(表1,圖1)。

    菊科植物在我國很多省市地區都是外來入侵植物的主體,如廣東[12]、溫州[13]、上海[14]、杭州[15]、廣西[16]、江西[17]等。這與菊科植物的繁殖特征有很大的關系:①產生的種子數量眾多且質量輕,通常還附有冠毛等器官,便于利用風力或其他動物進行長距離的傳播和擴散[2,18];②其種子具有休眠特性,當環境條件不適宜于繁殖時,休眠可以助其安然度過難關[19],同時適應性強,在貧瘠的生境內亦可形成自然群落。作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第二大入侵植物科系――豆科(Leguminosae)植物卻只有1種,其原因是許多常見的入侵植物如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紅花酢漿草(Oxalis corymb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都只見栽培,還未逸生至野外形成入侵。因此要在景觀、農業、工業和藥用等應用時加強對這類植物的防范措施,嚴格控制物種的使用范圍,以防其逸生至野外而形成生物入侵。

    從各科中屬的數量來看,菊科(Compositae)以9個屬為最多,十字花科(Cruciferae)以2個屬為第二,余下的科都只含1個屬。從各屬中所含物種的數量來比較,25個屬中只有婆婆納屬(Veronica)有2種外來入侵植物,其余24個屬均只有1種,占全部屬總數的96%,這說明益陽市的外來入侵植物的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這也與益陽市多樣的生境類型(居民點、農田、種植園、棄耕地、池塘、湖泊、沼澤、濕境、次生林、山體等)密不可分。

    3.2 外來入侵植物的原產地分析

    對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的原產地信息進行收集[20,21],以7大洲的劃分方式進行初步統計。統計方法如下:若某一物種的原產地為美洲,如鱧腸(Eclipta prostrata),則計南美洲、北美洲各1次;若某一物種的原產地為熱帶美洲或墨西哥,如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則按北美洲計算;若某一物種原產地有多個,如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原產地為北非、中亞、西亞和歐洲,則對各個起源地進行重復計數。

    統計得出,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中原產地為南美洲的有6種(約占17.65%),為北美洲的有14種(約占41.18%),為歐洲的有4種(約占11.76%),為亞洲的有6種(約占17.65%),為非洲的有4種(約占11.76%),無來自大洋洲的入侵植物。其中重復計數共14次,分別是南美洲3次,北美洲3次,歐洲3次,亞洲3次,非洲2次,大洋洲0次(表1,圖2)。入侵植物中來自美洲的所占比例最大,為58.83%,這與中國以及我國其他省市地區的情況基本吻合。這可能是因為我國與美洲――尤其是北美洲的緯度范圍大致相同,這就使得氣候因子對外來入侵植物的限制相對較弱,有利于外來入侵植物的擴散和定居[22,23]。因此在以后的新物種引進方面,要特別加強對來自美洲的植物的防范;對于已經出現在湖南省境內的其他美洲植物更是要嚴密監控,防止其由于無意引進而對益陽市的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經濟等造成威脅。

    3.3 外來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生活型是植物在發展歷史過程中,通過對一定的環境條件進行適應后在其生理、結構、尤其是外部形態上的一種具體反映[24,25]。植物的生活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植物體和環境的統一性,相同的生活型反映的是植物對環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要求或適應能力,這也是對一定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反映[26,27]。

    參照《中國植被》的生活型分類系統[29],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中草本所占比例最大(約占總數92%),為24種,灌木為2種(約占總數8%),暫未發現喬木。其中草本又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12種,約占總數的46%,二年生草本植物4種,約占總數的15%,多年生草本植物8種,約占總數的31%(表1,圖3)。

    由此可見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容易傳播至非原生地且逸生至野外形成生物入侵,分析其原因如下。

    (1)生長特性。草本植物雖然大多數壽命較短,但其生長速度較木本植物快,且數量眾多,可快速占據地面空間,形成穩定的自然群落。同時草本植物雖較為弱小,但其抗逆性和生存能力較強,對瘠薄的環境也有較強的適應性,如北美獨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和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的耐旱能力與土地適應性均較強,具有強競爭性;有些喜半陰的草本植物,如鱧腸(Eclipta prostrata)、紫竹梅(Setcreasea purpurea)等更是能快速占據林緣空間,形成優勢種群。

    (2)繁殖特性。草本植物的結果時間長且一年內能多次開花結果,種子數量多且質量輕,易于擴散和傳播;同時許多草本植物除了有性繁殖外,還具有無性繁殖的能力,利用根莖、匍匐莖和分蘗等形式進行快速的物種迭代(圖4,存在同時擁有兩種以上繁殖方式的植物,因此有重復計數的),通過這種方式甚至能入侵至一些有性繁殖之后代無法到達的區域。

    (3)功能特性。草本植物大多花色豐富、花形特殊、花期長、植株體型小,因此很容易作為觀賞性植物被人為的引入至景觀設計與花卉栽培等應用之中,同時一些草本植物也易作為農業產品和藥用產品的功能而被引進,從而為成為外來入侵植物創造了物種的條件。

    3.4 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方式分析

    每種外來入侵植物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所造成危害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綜合關于外來入侵植物危害的文獻內容,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方式可以分為5種(圖5)。

    (1)排擠與覆蓋。通過迅速占據空間,搶奪同等生態位上植物的光、水、氣等生存要素,形成強大的競爭力。這類外來入侵植物通常植株矮小,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如斑地錦(Euphorbia maculat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和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 persica)等。

    (2)纏繞。通過借助被纏繞物生存,影響被纏繞物的生長發育甚至危及其生命,如杯花菟絲子(Cuscuta approximata )。

    (3)化感。,通過分泌一些化學物質,直接干擾鄰體植物的生長,還可以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養分狀況以間接促進入侵植物自身的生長,增加自身的競爭力[28],如土荊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鬼針草(Bidens pilosa)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等。

    (4)過敏與毒性。某些外來入侵植物含有過敏性成分或具有毒性,其花粉、果實或乳汁等會對人畜造成傷害,如垂序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和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等。

    (5)寄主性。是指某些外來入侵植物容易成為一些病蟲害和微生物的寄主,隨著入侵植物的擴張,這些病蟲害與微生物對農作物、人畜或其他本地植物也產生了威脅,如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婆婆納(Veronica polita)和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等。

    4 建議與措施

    4.1 外來入侵植物的管理建議

    針對益陽市已有的外來入侵植物,首先應制定出相關的治理方案與措施。目前我國外來入侵植物防治措施主要分為物理手段、化學手段、生物防治和生態替代、功能性開發、綜合防治5個方面。①物理手段:大多是使用機械,或利用焚燒、暴曬等手段,較耗費時間與人力;適用于危害面積較小、易于拔除且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物種。②化學手段:是利用化學噴劑(如除草劑等)去除入侵植物,簡單易行且成本低廉,但易傷及本地物種,同時會造成土壤污染;適用于大面積集中分布于路邊和荒地的入侵植物。③生物防治:是指從原產地引入專食性的天敵動物或者植物致病微生物等對控防外來入侵有害生物種群的方法[29]。但此方法易造成新的生物入侵,因此更為安全有效的方法為生態替代,是通過種植一種或多種生態安全性較高的植物物種如本地種或天敵,使其占據入侵植物種的生態位,從而控制和抑制同一生境下外來入侵植物種的生長。此方法就如同仿造外來入侵植物的入侵方式,所以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有成效。④功能性開發:是指對于外來入侵植物從各方面進行利用,如利用植物本身或提取其活性物質用于農業、工業、生態、醫藥業、食品業等,不僅降低了外來入侵植物的數量,還充分的利用了資源,使其產生有益的價值。⑤綜合治理:則是根據實際情況對以上4種治理方式的綜合應用,全面防治外來入侵植物。

    其次應建立地區的外來入侵植物數據庫,其內容除了入侵植物的物種信息和生物學特性等基本信息之外,還應包括其種群狀況、危害程度和擴散潛力的研究[12];同時還應采集和保存相應的標本,為科研及管理工作提供并保存第一手資料[30]。此數據庫還可作為對外來入侵植物進行動態監測的基礎,包括對強入侵植物采用治理手段之后的治理效果的跟進監測,以及對于弱入侵植物與栽培性入侵植物的防范監測。本次野外調查因技術、人力和時間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基本信息,希望能借此提供數據,幫助建立和完善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數據庫。

    4.2 外來入侵植物的預防措施

    一個新的入侵種一旦被發現造成重大影響時, 它已經在該地區定居,完全消滅已建立種群的入侵種幾乎是不可能的[31]。因此除了對已入侵外來植物進行管理與治理,還要防止新的外來植物進入益陽市形成生物入侵。

    (1)可對其他省市,尤其是對周邊省市地區的外來入侵植物進行了解,建立預防物種數據庫,了解其基本生物特性,進行風險等級評價,提出入侵應急預案,建立預防機制。

    (2)在利用外來入侵植物預防數據庫的基礎上,加強檢疫監測的工作,制定規范新物種引入(如農業、醫藥業和景觀行業等)的程序及其引進之后的后續監測程序,減少人為引入外來植物且逸生為野外入侵植物的機率。

    (3)進行科普教育。一個是對普通民眾進行宣傳,了解入侵植物的危害,提高對入侵植物的認知度;同時防止其購買并栽種一些易形成入侵的花卉草木。另一個是要對從事與植物相關行業(如景觀行業、植物養護行業、保護區管理等)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深入了解本地區已入侵和可能入侵的植物,與政府機構共同建立外來入侵植物的防治和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李 星,金荷仙.植物入侵研究[J].農學學報,2013,3(3):39~43.

    [2]李振宇,解 焱.中國外來入侵種[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347~365.

    [3]徐正浩,王一平.外來入侵植物成災的機制及防除對策[J].生態學雜志,2004,23(3):124~127.

    [4]丁 莉,杜 凡,張大才.云南外來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06,35(4):98~103.

    [5]王蘇銘,張 楠,于琳倩,等.北京地區外來入侵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生態學報,2012,23(15):4618~4629.

    [6]馬金雙,閆小玲,壽海洋.中國入侵植物名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24.

    [7]黃紅娟,葉萬輝.外來種入侵植物的多樣性研究[J].生態學雜志,23(2): 121~126.

    [8]孫江華,袁德成,歐陽華.外來入侵種及其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威脅:概念和對策[J].中國森林病蟲,2002,21(6):32~35.

    [9]張斯斯,肖宜安.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生活型與性系統多樣性[J].植物研究,2013,33(3):351~359.

    [10]張修玉,許振成,宋巍巍,等.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J].生態環境學報,2010,19(7):1525~1531.

    [11]陳國平.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評價體系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12]王 芳,王瑞江,莊平弟,等.廣東外來入侵植物現狀和防治策略[J].生態學雜志.2009,28(10):2088~2093.

    [13]高 末,胡仁勇,陳賢興,等.干擾、地形和土壤對溫州入侵植物分布的影響[J].生物多樣性,2011,19(4):424~431.

    [14]汪 遠,李惠茹,馬金雙.上海外來植物及其入侵等級劃分[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5,37(2):185~202.

    [15]金祖達,謝文遠,方國景.杭州重點濕地入侵植物調查及其風險管理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5):51~60.

    [16]林春華,唐賽春,韋春強,等.廣西來賓市外來入侵植物的調查研究[J].雜草科學,2015,33(1):38~44.

    [17]張 杰.鄱陽湖南磯山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外來入侵植物調查與分析[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15,23(4):419~427.

    [18]Weber E,Sun SG,Li B.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 \[J].Biological Invasions,2008,10(8):1411~1429.

    [19]壽海洋,閆小玲,葉 康,等.江蘇省外來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4,36(6):793~807.

    [20]閆小玲,劉全儒,壽海洋,等.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的等級劃分與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生物多樣性,2014,22(5):667~676.

    [21]謝紅艷,張雪芹.湖南省外來入侵植物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5):178~179.

    [22]吳曉雯,羅 晶,陳家寬,等.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與環境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J].植物生態學報,2006,30(4):576~584.

    [23]馮建孟,董曉東,徐成東,查鳳書.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的風險評價及空間分布格局[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2):57~63.

    [24]劉 濂.河北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364.

    [25]Mueller-Dombois D,Ellenberg H.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tion ecology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4:139~147.

    [26]Whittaker R munities and ecosystems [M].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1970: 6~17.

    [27]高賢明,陳靈芝.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的修訂及中國暖溫帶森林植物生活型譜分析[J].植物學報,1998,40(6):553~559.

    [28]吳征鎰.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236.

    [29]黃喬喬,沈奕德,李曉霞,等.外來入侵植物在中國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5):977~985.

    第8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關鍵詞] 山東半島 沿岸 浮游動物 季節性 空間分布

    [中圖分類號] S96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047-02

    海洋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國內,李君華等綜述了全球變暖對浮游動物多樣性及分布等的影響;徐兆禮和高倩[1]、周進等[2]、李云等[3]等先后在東海開展了浮游動物受全球變化的影響研究。

    山東半島海域是北黃海海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代表了北溫帶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類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黃海和東海等較大范圍海域研究,缺乏山東半島近岸海域的調查資料研究。隨著山東半島沿岸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岸開發,環境問題隨之加重,因此調查山東半島近岸海域的浮游動物的季節性變化,既是對以往黃海北部浮游動物研究的補充,也可為以后調查山東半島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以及陸源排污對山東半島海域的環境影響提供基礎數據資料。

    一、材料和方法

    1.站位分布

    2009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在山東半島部分沿岸(36o17′~37o52′N,120o50′~123o40′E)開展了浮游動物多樣性監測。根據調查目的和任務,布設了13個站,調查海區及采樣站位(如圖1)。浮游動物的采集和樣品處理均按照《海洋監測規范》(GB/T 17378-2007)進行,浮游動物采用淺水Ⅱ型浮游生物網(網口直徑42cm,網長140cm,JP36號篩絹),于各站位自海底至水面垂直拖網,標本用5%甲醛固定,顯微鏡鑒定其種類及數量。

    2.多樣性分析

    物種多樣型指數的計算采用香農-威納指數(H,Shannon-Wiener index),計算公式(海洋浮游動物研究基本上采用以2為底的對數形式)為:

    H′=

    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D′=(S-1)/log2N

    Pielou均勻度指數(J,Pielou)計算公式為:

    J=H/log2S

    浮游動物優勢度指數(Y,Mcnaughton index)計算公式為:

    Y=(ni/N)×fi

    式中,ni是第i種類的豐度(個/m3),fi是第i種類出現的頻率(%),N為物種的總豐度(個/m3),取浮游動物優勢度Y≥0.02的種為優勢種;Ni為第i種的個數;N為總個體數;S為樣品中浮游動物的種數。

    二、結果與討論

    1.種類組成

    1.1 春季浮游動物種類組成

    春季調查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5種。其中橈足類5種,軟體動物1種,幼蟲幼體6種,腔腸動物1種,其他物種2種。

    1.2 夏季浮游動物種類組成

    夏季調查共鑒定出浮游動物20種。其中浮游甲殼動物4種,原生動物4種,毛顎動物1種,橈足類1種,幼蟲幼體7種,腔腸動物1種,其他物種2種。

    1.3秋季浮游動物組成

    秋季調查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9種。其中浮游甲殼動物7種,原生動物1種,毛顎動物1種,橈足類1種,幼蟲幼體5種,腔腸動物3種,其他物種1種。

    2.豐度及其分布

    春季檢測海域浮游動物豐度平均為20.48×103個/m3,其變化范圍在(0.23×103個/m3~87.89×103個/m3)之間(見表1)。豐度最高的站位是S11;最低的站位是S10。

    夏季檢測海域浮游動物豐度平均為115.91×103個/m3,其變化范圍在(36.48×103個/m3~317.69×103個/m3)之間(見表1)。豐度最高的站位是S1;最低的站位是S13。

    秋季檢測海域浮游動物豐度平均為2.29×103個/m3,其變化范圍在(0.49×103個/m3~8.58×103個/m3)之間(見表1)。豐度最高的站位是S2,最低的站位是S6。

    可見,各站位之間的豐度呈不均勻狀態分布。

    3.春、夏、秋調查海域浮游動物優勢種

    取浮游動物優勢度Y>0.02的為優勢種,則春季調查中浮游動物優勢種有6種,分別為夜光蟲、小擬哲水蚤、長腹劍水蚤、幼螺、蟹幼體、猛水蚤。夏季調查中浮游動物優勢種有2種,為根狀擬鈴蟲和鐘形網紋蟲。秋季調查中浮游動物優勢種有11種,其中小型擬哲水蚤和稚貝優勢度最大。

    4.浮游動物綜合性指數分析

    4.1春季浮游動物多樣性分析

    春季調查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值在(0.17~2.42)之間,平均值為1.45。總體上看,S10和S2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高、S11和S12較低,其余站位的多樣性指數值均在平均值左右波動。豐富度、均勻度、優勢度等三項因子都在正常范圍波動,因此可認為蓬萊海域和海陽海域部分區域,已受到輕度污染,環境質量較脆弱。

    4.2夏季浮游動物多樣性分析

    夏季調查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值在(0.23~2.89)之間,平均值為1.45。總體上看,S4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高,S8和S13較低,其余站位的多樣性指數值均在平均值左右波動。豐富度、均勻度、優勢度等三項因子都在正常范圍波動,因此可認為蓬萊海域和海陽海域部分區域,已受到輕度污染,環境質量較脆弱。

    4.3秋季浮游動物多樣性分析

    秋季調查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值在(0.23~2.76)之間,平均值為1.97。總體上看,S3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高,S2較低,其余站位的多樣性指數值均在平均值左右波動。豐富度、均勻度、優勢度等三項因子都在正常范圍波動,因此可認為除芝罘部分海域水質存在輕微污染外,其余的調查區水質均在正常水平。

    三、討論

    山東半島屬于黃海北部海域,具有暖溫帶海域特性。山東半島近岸浮游動物的種類季節性變化不明顯,但豐度變化明顯,夏季浮游動物豐度顯著高于春、秋兩季(見表1),水域浮游動物生物多樣性的季節差異遠小于豐度,豐度的季節變化表現為春夏高,秋冬低,說明夏季環境條件適合浮游動物的生存,可能與山東半島近岸的環境因素有關。其中,夏季由于溫度較好,所以浮游生物保持較高水平;秋季水溫下降,光照減弱,因此浮游動物豐度較低。

    山東半島近岸春季、秋季浮游動物多樣指數和豐富度指數低于北黃海整個海域的平均值,說明近岸已經受到人類活動和環境因子的作用,且均勻度指數較高,優勢種作用不明顯。秋季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和豐富度指數顯著高于春、夏兩季,而優勢度顯著低于春、夏兩季。不同種類間數量差異極化程度的增加導致了春季、夏季北黃海近岸多樣性水平降低。相對于春、夏季,秋季北黃海的水文環境更為復雜,秋季溫鹽變化范圍均高于春、夏季,這就為更多的生物提供了適宜的溫鹽環境。以上原因解釋了秋季北黃海近岸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高于春、夏兩季。

    山東半島近岸海域以往調查研究較少,本文主要與1984年8月和11月,1985年2月和5月對渤海和黃海進行的浮游生物調查進行比較研究,追蹤10年際的變化趨勢。浮游動物種類組成沒有變化,但是優勢種類型有變化,主要原因可能是本次調查主要在山東半島近岸海域,而孟凡等的研究主要在黃海海域,距離近岸較遠。受洋流影響較為明顯,而近岸海域受人為因素和近岸環境因素影響較大。

    四、結論

    山東半島近岸浮游動物種類隨季節性變化不明顯,豐度隨季節性變化明顯,主要受季節性的環境因素綜合作用。本次調查結果與鄭重等1965年研究結果比較,浮游動物種類變化不明顯,但優勢種變化明顯,豐度值有所增加。通過與孟凡等1985年研究比較,本次調查優勢種種類發生變化。

    山東半島近岸浮游動物的季節性調查研究,對于山東半島和黃海北部漁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參考資料,同時初步反映了人類活動對于近岸浮游動物群落特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徐兆禮,高倩.長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分布及其對全球變暖的響應[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5):1196 -1201

    [2]周進,徐兆禮,馬增嶺.長江口擬長腳(蟲戎)數量變化和對環境變暖的響應[J].生態學報,2009,29(11):5758-5765

    [3]李云,徐兆良,高倩.長江口強壯箭蟲和肥胖箭蟲的豐度變化對環境變暖的響應 [J].生態學報,2009 ,29(9):4773-4780.

    [4] 肖貽昌.黃海浮游動物的基本生態特點 [J].海洋湖沼通報,1979,(2):51-55.

    [5]王榮,高尚武,王克,左濤.冬季黃海暖流的浮游動物指示 [J].水產學報,2003,27(9):39-48.

    [6]楊青,王真良,樊景鳳,等。北黃海秋、冬季浮游動物多樣性及年間變化 [J].生態學報,2012,32(21):6747-6754.

    第9篇:生物多樣性調查范文

    (1.江西省林學會,南昌 330022;2.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林業與環境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3.江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昌 330022)

    摘要:依據已有文獻,結合作者近8年來在江西的實地考察,對江西繁殖鳥類種類與區系組成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結果表明,江西共有繁殖鳥類(留鳥和夏候鳥)255種,隸屬17目58科。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國家II級重點保護鳥類39種。居留型方面,留鳥(72.55%)較夏候鳥(27.45%)多;區系方面,東洋界鳥類最多(59.61%),廣布種次之(29.02%)。江西省幾乎所有東洋界鳥類、多數廣布種和少數古北界鳥類會留下繁殖,并更正了9種鳥類的居留型狀況。繁殖鳥類中偏愛林地生境(81.18%)的物種最多,偏愛村莊農田生境(57.25%)的鳥類次之,絕大多數東洋界鳥類(92.11%)偏好林地生境,而古北界和廣布種偏好的生境比較多樣。

    關鍵詞 :鳥類區系;江西;繁殖;生境

    中圖分類號:Q9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7-165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32

    江西共記錄鳥類481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12種,II級重點保護鳥類72種,中國特有鳥類14種[1]。眾多學者已對江西境內的濕地或森林保護區及公園、校園和城市周邊等地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2-7],初步掌握江西鳥類資源的基本狀況,但江西繁殖鳥類區系尚無專門報道。此外,隨著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中國氣候帶普遍北移,鳥類的棲息環境和居留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已發現一些地區鳥類區系發生顯著變動[8,9]。在整理分析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并結合近年來在江西的實地考察,更正了江西部分鳥類的居留型,初步闡明江西繁殖鳥類區系和居留型組成,以及不同區系和居留型鳥類的生境偏好,為了解繁殖期鳥類區系組成及其生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1 自然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E 113°34′36″-118°28′58″,N 24°29′14″- 30°04′41″)[10]。江西省屬熱帶暖溫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量為1 367~2 148 mm,平均氣溫為16.3~19.7 ℃[11]。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坐落于贛北平原,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形成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10]。全省國土面積1.669×107 hm2,各類濕地面積共3.652×106 hm2,其中水域面積為1.647×106 hm2,;耕地面積2.827×106 hm2,其中水田面積2.318×106 hm2,森林覆蓋率為63.1%,為中國農業、林業和淡水漁業大省[12,13]。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保護狀況也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為其棲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所。

    2 結果與分析

    2.1 繁殖鳥類資源

    共整理出繁殖鳥類255種,隸屬17目58科(表1)。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國家II級保護鳥類39種,如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等。雀形目鳥類最多,135種(52.94%),非雀形目鳥類中,隼形目(6.67%)、鸛形目(5.49%)、鵑形目(4.71%)、鸮形目(4.71%)和鴷形目(4.71%)鳥類種類的比例較高。

    2.2 居留型與區系

    留鳥185種(72.55%),夏候鳥較少,70種(27.45%);區系方面,東洋界鳥類152種(59.61%),廣布種次之,74種(29.02%)。留鳥中,東洋界鳥類最多,占所有繁殖鳥類的44.71%,廣布種次之(20.00%),古北界最少(7.84%);夏候鳥中,仍為東洋界鳥類最多(14.90%),廣布種次之(9.02%),古北界最少(3.53%)(圖1)。

    2.3 居留型的修訂

    共9種鳥類居留型發生變化,其中原為江西冬候鳥,近年來部分留在江西繁殖的鳥類有鳳頭??(Podiceps cristatus)、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蒼鷺(Ardea cinerea)、絲光椋鳥(Sturnus sericeus);原為夏候鳥,近年來(部分)留在江西越冬的鳥類有白鷺(Egretta garzetta)、草鷺(Ardea purpurea)、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池鷺(Ardeola bacchus)、家燕(Hirundo rustica)。

    2.4 常見鳥類的生境分布

    繁殖鳥類中偏愛林地生境中的種類最多,207種(81.18%),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村莊農田和城市公園生境的種類也較多,分別有146種(57.25%)和69種(27.06%);常在濕地生境的鳥類種有82種(32.16%)(表1)。

    多數留鳥和夏候鳥均偏好林地生境,85.41%的留鳥和70.00%的夏候鳥常出現在林地生境;偏好村莊農田生境的留鳥和夏候鳥次之,54.59%的留鳥和64.29%的夏候鳥常出現在該生境;偏好濕地生境的留鳥最少(28.11%),而偏好城市公園的夏候鳥最少(22.86%)(圖2)。

    絕大多數東洋界鳥類(92.11%)常出現在林地生境,其次為村莊農田生境(49.34%),濕地生境(18.42%)最少;古北界和廣布種鳥類主要偏好生境更為多樣,大多數古北界鳥類偏好村莊農田(72.41%)、林地(68.97%)和濕地(41.38%)生境,城市公園生境(27.59%)最少;大多數廣布種鳥類偏好村莊農田(67.57%)、林地(63.51%)和濕地(56.76%)生境,城市公園生境(31.08%)最少(圖3)。

    3 討論

    3.1 江西繁殖鳥類區系組成

    幾乎所有的東洋界鳥類、多數廣布種和少數古北界鳥類會留下繁殖,這與江西省屬于東洋界基本一致。安徽省與河南董寨均位于古北界南緣、江西的北方,與江西地理位置較近。安徽繁殖鳥類中東洋界鳥類占76.0%,古北界鳥類僅21.4%,鳥類區系總體上呈現古北界鳥類從北部向南、東洋界鳥類從南向北漸少的規律[14]。河南董寨繁殖鳥類中東洋界有47.44%,古北界有24.36%[15]。江西繁殖鳥類中東洋界有59.61%,古北界鳥類有11.37%,與安徽省比較,基本延續古北界鳥類從北部向南漸少的規律;與河南董寨繁殖鳥類區系比較,符合古北界鳥類從北部向南、東洋界鳥類從南向北漸少的規律。

    3.2 繁殖鳥類常見生境分布

    繁殖鳥類中常在林地(81.18%)和村莊農田(57.25%)生境生活的鳥類最多。生境是動物生活的場所,是維持其正常活動所依賴的各種資源的總和[16]。生境的質量直接影響動物的地理分布、種群密度和繁殖成功率。因此,保護動物生境是于動物的保護中重要的一環,應加強對林地生境和村莊農田生境的保護管理。繁殖鳥中多數古北界與廣布種鳥類偏好生境更為多樣,如古北界的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廣布種的黑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對生境的適應力強,為資源利用的“泛化者”。

    參考文獻:

    [1] 邵明勤,戴年華,趙 爽,等.江西省鳥類種數的最新統計[J].四川動物,2010,29(3):459-460.

    [2] 戴年華,蔣劍虹,賴宏清,等.江西鄱陽湖共青城市區域鳥類多樣性研究[J].江西科學,2012,30(6):733-739.

    [3] 程松林,林劍聲.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多樣性調查[J].動物學雜志,2011,46(5):66-78.

    [4] 黃曉鳳,單繼紅,孫志勇,等.江西齊云山自然保護區鳥類區系與多樣性分析[J].四川動物,2009,28(2):302-308.

    [5] 楊道德,馬建章,黃文娟,等.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夏季鳥類資源調查[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4,24(5):87-92.

    [6] 郭英榮,邵明勤,葉水送.南昌大學周邊鳥類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6739-6740.

    [7] 章旭日,邵明勤,簡敏菲.南昌市及近郊鳥類多樣性和區系初步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4):458-462.

    [8] 楊 帆,楊貴生,邢 璞,等.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鳥類區系組成及其特征[J].干旱區研究,2012,29(3):450-456.

    [9] 楊貴生,邢蓮蓮,張琳娜,等.查干諾爾濕地的鳥類區系組成及其特征[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6(6):671-676.

    [10] 邵明勤,章旭日,易智莉,等.江西省鳥類多樣性與區系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Z1):128-131.

    [11] 黃族豪,柯坫華,陳秀紅,等.江西省鳥類多樣性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2):100-107.

    [12] 殷劍敏,占明錦,孔 萍,等.江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政策[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3,36(1):1-9.

    [13] 肖慶業,陳建成.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基于熵權灰色關聯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4):69-73.

    [14] 張有瑜,周立志,,等.安徽省繁殖鳥類分布格局和熱點區分析[J].生物多樣性,2008,16(3):305-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欧美成人黄色片| 欧美成人四级剧情在线播放|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在线观看成人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美国特级成人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蜜桃97爱成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