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生物多樣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保護區生物多樣性
(一)然生態系統復雜多樣
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系統復雜,有不同演替時期的多種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冰川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這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相互鑲嵌組合,形成了適宜多種動植物、昆蟲棲息的生態環境,奠定了保護區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環境基礎。在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生態系統占主導地位,系統內生物成分復雜、物種豐富、種群數量龐大。
(二)生物物種多樣
祁連山保護區植物物種豐富,現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95科451屬1311種,約占全國植物種數的4.8%。有野生脊椎動物28目63科286種。保護區已采集命名的昆蟲有16目175科1609種,目數占世界昆蟲33目的48.5%,占甘肅森林昆蟲23目的69.6%。
(三)珍稀、瀕危物種多樣
祁連山保護區有雪豹、藏野驢、斑尾榛雞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4種(鳥類8種、獸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9種(鳥類26種、獸類13種),瀕危鳥類占全國瀕危鳥類的17.49%,獸類占全國瀕危獸類的19.14%。甘肅省保護動物6種(鳥類2種、獸類4種),甘肅省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動物24種。保護區內保存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葉草、綿刺4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桃兒七、瓣鱗花、黃芪、蒙古扁桃4種。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蘭科植物12屬16種。
二、生物多樣性在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多樣性是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依托
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3]。生物多樣性是祁連山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最重要的物質條件和依托。如果喪失了生物多樣性,就失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保護區生態旅游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
(二)生物多樣性滿足了游客親近自然的需求
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在長期的發展變化中形成的生物及其生境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為游客提供了最為原始、最為生動的自然景觀和環境,讓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奧妙的過程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憩,促進了身心健康,滿足了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態旅游經營者收益
在開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為經營者帶來的不僅僅是門票收入,野生菌類和野菜為游客提供了別具風味的美食,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在滿足游客觀賞需求的同時,還為人類提供了名貴的補品和藥材,為生態旅游經營者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
(四)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最大的優勢就是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為欣賞對象,為游客提供了一個生態良好,物種多樣,環境優美的休憩場所。生物多樣性既是保護區生態旅游景觀,又為開展生態旅游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樣性,就喪失了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生態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一)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境遭到破壞
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開發活動,以及大量游客的活動干擾,使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景區內游客活動頻繁的地區已經沒有野生動物棲息。
(二)植被遭到破壞
由于游客的過度踩踏,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的植被遭到破壞,調查發現,保護區金露梅、紫花針茅、疏花針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蓋率都低于景區外草原,保護區景區內植被覆蓋率比景區外平均低26%。
(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
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內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明顯減少,景區開發之前活動在景區及周圍的馬麝、馬鹿、盤羊、巖羊、棕熊等野生動物,目前在景區及周邊5千米范圍內已找不到活動蹤跡,血雉、蘭馬雞、雉鶉、斑尾榛雞、草兔、中華鼢鼠等野生動物在景區的數量下降了68.4%。
(四)生物遺傳資源流失
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保護區部分物種數量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導致生物遺傳資源流失。景區內的山丹花因游客過度采摘,分布面積銳減91%,植株數量銳減87%。
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
(一)加強游客管理
及時加強對游客的管理,規范游客的行為,盡可能減少游客活動對植被的破壞。
(二)嚴控旅游設施建設
加大旅游設施審批監管力度,旅游設施建設必須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原則嚴格審批,堅決杜絕隨意建設旅游設施,破壞景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生境的現象。
(三)嚴格執法
嚴格執行《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對破壞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四)加強宣傳教育
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規定的必修課程的相關標準和省教育廳頒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學科教學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基礎會考方案(試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基礎會考生物學科考試大綱(試行)》,并結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命題。
二、命題原則
1.導向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體現生物學科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基礎會考對普通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正確導向作用。
2.基礎性原則。突出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學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顧覆蓋面,考查初步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不出偏題和怪題。
3.科學性原則。試題設計必須與考試大綱要求相一致,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試卷結構合理,試題內容科學、嚴謹,同時能夠突出生物學科的特點,試題文字簡潔、規范,試題答案準確、合理。
4.實踐性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生產的聯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關注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前沿。
三、考試目標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要求,分別從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和情感性目標的角度,把考試目標劃分為如下5個要求層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3.應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4.獨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夠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和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5.認同水平(以E代表):能夠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等。
三維目標作為有機整體,主要通過知識為載體,綜合地進行考查。
四、考試內容
本考試的范圍包括《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模塊。其具體內容如下:
1.《生物1:分子與細胞》模塊
(1)細胞的分子組成
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說出水和無機鹽的作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2)細胞的結構
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闡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
(3)細胞的代謝
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舉例說明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進行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描述細胞呼吸及其原理的應用。
(4)細胞的增殖
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細胞的無絲分裂;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并概述其過程。
(5)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細胞的分化;舉例說出細胞的全能性;描述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關注惡性腫瘤的預防。
2.《生物2:遺傳與進化》模塊
(1)遺傳的細胞基礎
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過程和受精過程。
(2)遺傳的分子基礎
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描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概述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描述DNA分子的復制;描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3)遺傳的基本規律
分析孟德爾實驗的科學方法;闡明基因的分離規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概述伴性遺傳。
(4)生物的變異
舉例說出基因重組及其意義;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簡述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舉例說出生物變異在育種上應用的事例;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類遺傳病
列出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體病);舉例說出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6)生物的進化
描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描述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舉例說出生物進化觀點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
3.《生物3:穩態與環境》模塊
(1)植物的激素調節
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簡述生長素作用;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舉例說出植物激素的應用價值。
(2)動物生命活動調節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簡述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概述人腦的高級功能;描述動物激素的調節;簡述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3)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描述穩態的生理意義;舉例說出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描述體溫調節、水鹽調節、血糖調節;描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關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4)種群和群落
列舉種群的特征;描述種群的數量變動;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態系統
描述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舉例說出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闡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6)生態環境的保護
描述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認同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五、考試形式
紙筆測試,閉卷。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六、試卷結構
1.題型:包括選擇題(第Ⅰ卷)和非選擇題(第Ⅱ卷)。其中選擇題為單項選擇題(四選一)。
2.題量及占分比例:選擇題30題,占60%;非選擇題7題左右,占40%。
1 城市公園的功能
近日,北京及周邊地區霧霾四起,嚴重影響居民出行。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各種沙塵暴,干旱,地下水缺乏等日益惡劣的環境狀況不斷考驗著人們的生存底線,也在拷問著我們發展的良心。面對日益惡劣的環境狀況,全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除了在能源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步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政府還加大了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治理力度。城市公園在改善生態和預防災害方面的功能也得到加強。
1.1 生態功能
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中最大的綠色生態斑塊,是城市中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之所在,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園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起著積極的、有效的作用。
1.2 空間景觀功能
城市土地的深度開發使城市景觀趨向于破碎化,唐山市由工業化階段向后工業化階段轉變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城市景觀嚴重破碎的問題。而城市公園在措施得當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組織構建城市的景觀,組合文化、歷史、休閑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煥發活力。城市公園甚至成為城市重要的節點、標志物。
1.3 防災功能
在很多地震多發的地區,城市公園還擔負著防災避難功能,尤其是處于地震帶上的城市,防災避難的功能顯得格外重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讓我們認識到防災意識的提高以及防災、避難場所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而城市公園在承擔防災、避難功能上顯示了其強大作用。
1.4 美育功能
從城市公園誕生開始,它就被賦予了美學的意義。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各種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園中找到它們的蹤跡。城市公園融生態、文化、科學、藝術為一體,符合人對環境綜合要求的生態準則,能更好的促進人類身心健康,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修養水平、社會行為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2 城市公園的規劃建設理念
2.1 文脈延續
城市中的歷史遺跡、空間格局、建筑風貌等傳承著城市文化,體現著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園,要嚴格保護歷史遺跡,盡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發揚具有傳統地域風貌的建筑。這并非是要求城市發展一成不變,隨著歷史的推進,社會經濟生活環境的改變,城市及城市公園必將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是有據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斷歷史的盲目建設。
2.2 兼容并蓄
多樣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樣性并不矛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寬松的氛圍和對藝術、文化的包容,使得許多城市公園呈現出多元文化并處的格局。當前,我國的城市公園建設應以地域性為本,在沿襲自身文化慣性的同時,吸收外部乃至外國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變“千園一面”的局面。
2.3 因地制宜
城市公園的建設規劃除了要延續城市文脈、兼容并蓄之外,還要因地制宜,根據城市自身發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廢棄地,因地制宜地在工業遺址上恢復生態環境,重塑衰敗工業區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區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
2.4 以人為本
城市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為本,是城市公園建設的出發點和根本原則。舒展的草坪,斑駁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適的服務設施,都是城市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的建設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時代、社會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習慣,加強綠色空間的親和性、開放性與可達性,提高開放空間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間的人本品質,從而營造和諧的城市公園空間。
2.5 凝練精神
城市公園要有統一的主題,主題是高度凝練、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園小品、設施、標識等具象的物體是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優秀的設計可以展現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脈,提升公園的品質。許多與功能相結合的小品、設施、標識應該成為公園的“點睛之筆”,應體現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與綠色自然景觀相統一,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和環境景觀。
3 南翠屏公園提升改造的實踐創新
讀植被、風速與輸沙率的關系圖。回答1~2題。
1. 圖中反映出( )
A. 同一風速條件下,輸沙率與植被呈負相關
B. 同一植被條件下,輸沙率與風速呈負相關
C. 在植被覆蓋率為10%~20%時,風速對輸沙率的影響較小
D. 輸沙率與植被、風速的關系不明顯
2. 由圖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 合理利用水資源 B. 小流域綜合治理
C. 設置沙障固沙 D. 恢復天然植被
讀“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兩地景觀示意圖”,完成3~4題。
3. 關于甲、乙兩地的說法,最恰當的是( )
A. 甲地區降水整體上比乙地區少
B. 甲地區氣溫年較差比乙地區大
C. 甲地區海拔一定高于乙地區
D. 甲地區可能地處乙地區東側
4. 甲地以井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 過度開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區
B. 地下水含鹽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 風力侵蝕強烈,形成風蝕洼地
D. 農牧業活動較多,地表植被破壞嚴重
圖是“我國某省地理簡圖”,圖示地區是我國荒漠化擴大較快的地區之一。讀圖回答5~6題。
5. 圖中河流中下游地區是歷史悠久的綠洲農業區,決定綠洲的規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的肥力 B. 地勢的高低
C. 水源的多少 D. 科技的發展
6. 圖中①點表示當前該省農業產值比重。為緩解當地的生態危機,擬調整該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其中合理的規劃方案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包蘭鐵路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90公里,全線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衛和干塘間經過騰格里沙漠(如圖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完成7~8題。
7. 采用麥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來防沙、治沙,是因為( )
A. 增加土層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生長
B. 降低風速,減少沙丘面風沙的吹蝕
C. 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 麥草這一類原料豐富,成本低廉
8. 為促進圖中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 利用鐵路交通和豐富的沙源,發展建材工業
B. 利用黃河水源,大力發展灌溉農業
C. 擴大麥草方格沙障的范圍,對沙漠進行大規模改造
D. 利用獨特的景觀和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
由于氣候變異和人為活動引起的濕潤系數在0.05~0.65范圍內的地區土地退化過程稱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蝕、鹽堿化、肥力衰竭在內的土壤退化過程和包括植被覆蓋度降低、生物量減少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在內的生態系統退化過程。讀圖,回答9~10題。
9. 濕潤系數可能指( )
A. 降水量 B. 降水量與蒸發量之比
C. 蒸發量 D. 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
10. 分析材料中內容,題中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屬于( )
①環境污染 ②土地退化過程 ③土壤退化過程 ④荒漠化過程 ⑤生態系統退化過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1. 調查研究·石羊河流域的環境問題及綜合治理(14分)
2011年甘肅某高中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假期對石羊河流域進行了綜合調查,旨在探討該地區的環境問題及如何治理。下面是他們通過調查得到的圖文材料,分析調查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經民勤盆地。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來水量減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卻由90萬增加到近230萬,灌溉面積由300萬畝增加到了500萬畝。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示意圖。
材料三 石羊河流域用水結構圖
(1)請根據圖文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石羊河水量減少的原因。
(2)石羊河水量減少會給該流域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3)結合材料三,探討解決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問題的途徑。
12. 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 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由于人口壓力,超載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態環境急劇惡化。1992~1996年,科研人員在科爾沁草場進行了放牧試驗,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場的影響,草原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說出圖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問題,并簡述其危害。
(2)分析科爾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與保護草原的措施。
13. 該圖所示的平原地區在20世紀印年代頻發沙塵暴。因沙塵中含有較多的鹽塵,該地區的沙塵暴被稱為“白風暴”。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Rl和R2兩河的主要補給是 ,影響流量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圖示平原地區侵蝕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
(3)20世紀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區大規模墾荒,會使得土地 。
(4)在開墾的同時,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簡要分析在該地區不合理灌溉對土壤的影響,并說明其發生過程。
關鍵詞:城市園林 生態設計
1城市園林生態設計的內涵
生態園林應有三個方面內涵:一是具有園林景觀的觀賞性,能創造景觀,美化環境,為人們提供休憩、游覽和文體的環境;人類對外界的感覺中,視覺最為主要,占所有感官的87%,因此,景觀經由視覺的作用而形成的美感經驗,是最主要的游憩目的之一[1];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效應性,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作用,調節小氣候,吸收固定環境中的有毒物質,減弱噪音,防風降塵,維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三是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它應具有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的環境一起組成和諧的統一體[2]。
2城市園林生態設計的原則
2.1設計要體現生態功能優先的原則
生態園林是由各類形態和各類功能的園林綠地構成的總體,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為標準。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應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3]。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不僅要提高綠地率,還要通過喬、灌、草和藤本的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形成喬、灌、草立體配置的布局。
2.2生態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原則
園林從根本屬性上看,它屬于文化藝術范疇,它融多種文化藝術于一體,園林環境是讓群眾進入其中進行賞用,它擁有群眾之多是任何文化藝術門類都難于比擬的[4]。設計需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注重園林的尺度、體量等因素與使用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
2.3生態設計要體現綜合性原則
生態設計在保證綠量的同時,需與其它園林要素并重。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5]。因此,汲取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文化傳統,融合自然規律和人文歷史,綜合園林的生態、審美和精神功能,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提高綠地品位和情調,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生態園林的內涵和功能。
3現代城市園林生態設計的目標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投資少、效益明顯而且持久等優點,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根據生態園林觀的內涵,現代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應以建立和強化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系統整體性、綜合多功能性、豐富的多樣性及高度的和諧性等為目標。
3.1系統整體性
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發展受到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因此對于一個特定的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區,城市園林綠化的系統整體性首先表現在城市園林綠化是否能滿足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兩者間是否具有均衡一致性;其次表現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合理的空間格局方面,不僅是內在功能優化的需要,還包括與城市規劃格局及城市環境空間分布格局的統一性。
3.2綜合多功能性
園林綠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生態防護功能、景觀游憩功能、社會經濟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在局部上要考慮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內部園林要素的作用,使之相輔相成,形成一彈性空間;同時,強調園林植物群落結構功能的一致性,要求在城市園林植物群落設計中根據一定空間或一定環境的具體功能目標要求,設計相應的群落結構,以滿足實現特定功能的需要。
3.3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6]。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空間、資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類型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7]。而城市中由于人為干擾和隨機因素多,環境變化快速多樣,因此要使園林植物群落相對于環境及其變化有更好的適應調整能力,就要求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以鄉土樹種為主,并保持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同時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景觀多樣化和功能多樣化的基礎。
3.4功能與形式的和諧性
我國園林發展過程中,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其它文化藝術的影響,歷來強調“師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為我國園林的特色和主要指導思想。現代城市生態園林以人類的舒適性為根本,追求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城市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設施、歷史民俗文化風情與綠色環境等各個方面達到最理想的配置。
4城市園林生態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城市園林生態設計存在的問題
4.1.1綠色生態系統結構單一、布局不合理
植物種類不豐富;苗木的需求量不夠;植物群落層次少、結構單一、功能不齊全;綠化總量較低;綠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需進一步加強;見縫插綠的設計思想依然存在;布局不夠優化等現象都是綠色生態系統中現存在的問題。
4.1.2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保障措施不當
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鎮景觀建設任意開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彎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被夷平或者填平,連接城鄉之間的一些天然綠色通道由于人為的開發不當而遭到破壞,失去了作為永久生物棲息地和城市中殘遺的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和價值。
4.2城市園林生態設計的建議
4.2.1建立合理的生態群落
應用生態恢復和重建的理論與技術,汲取園林藝術精華,創造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變片面重視草坪的做法,通過構建層次多、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從而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維發展[8]。
4.2.2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保障措施
具體包括,政策保障:各地要結合本城市的實際情況,從法律、政策上保障生態園林建設的順利開展。要盡快實施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注冊制度,認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明確其職責和權利;體制、機制保障: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政府對生態園林規劃、建設的宏觀管理,并加強有效的行業管理和監督。完善城市綠化管養機制,逐步理順經營考核關系,調動建綠、養綠積極性。
關鍵詞 西方園林藝術;公園;種植設計;影響;浙江杭州
中圖分類號 TU98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217-02
Influence of Western Garden Art on Planting Design of Parks in Hangzhou City
GAO Yang 1 MA Li-rong 1 LIU Shu 2
(1 Landscape College,Zhejiang A & F University,Lin′an Zhejiang 311300; 2 Jiangshan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garden art on planting design of parks in Hangzhou City was elaborated from two aspects:design concep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were specifically analyzed:the pursuit of the rich variety of plants,the creating of slope lawn,the application of parterres and flower border.
Key words western garden art;park;planting design;influence;Hangzhou Zhejiang
從文化背景方面來講,西方指相對于東方文明的西方基督文明。本文研究的西方指英國、法國、美國以及受歐美園林影響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現從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法2個方面闡述西方園林藝術對杭州市公園種植設計的影響。
1 西方園林藝術設計理念的影響
西方人信奉“天人對立、改造自然”的哲學觀,強調人改造自然,一切景物以規整、勻稱的形式出現,呈現出幾何形狀,充分體現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而到了18世紀,英國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對刻板的整形園的厭倦,加上受中國園林的啟迪,英國園林設計師注重從自然風景中汲取營養,逐漸形成了源于自然、依托自然的自然風景園。循著歷史的發展脈絡,19世紀的園林自然更多地繼承了18世紀英國風景園林的風格特點[1]。從20世紀早期萌發到當代的成熟,西方現代園林藝術以傳統的園林藝術理念為根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性與多元化特征。
第一次使得西方文化涌入中國,西方園林藝術也隨之傳入中國,并對中國傳統的園林模式產生了劇烈的沖擊。法國丹納在《藝術與哲學》一書中指出:“不管在復雜的還是簡單的情形之下,總是環境,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決定藝術品德種類;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余的品種;環境用重重障礙和不斷的攻擊,阻止別的品種發展。”園林作為一種藝術品,亦是如此。在杭州市園林的發展中,西方自然風景園林崇尚自然的理念與我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相吻合,與杭州市傳統文化觀念與欣賞習慣相類似。另外,自然風景園中的某些特點,如大面積的緩坡草坪、自然式的樹叢和花境的配置等,與杭州市的地形條件等自然因素較吻合,因此得到了借鑒和發展,并較多地運用到杭州市公園的建設中。
2 西方園林藝術設計手法的影響
2.1 豐富植物品種的追求
植物材料是進行種植設計的基礎,豐富的植物品種為景觀的營造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西方園林藝術強調植物配置的高矮、形狀、姿態、色彩和季相變化,這就需要以豐富的植物品種為依托。因此,在充分利用本國的植物資源以外,通過引種馴化來豐富本土植物品種成為西方豐富園林植物景觀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英國早在1560―1620年已開始從東歐引種植物;1620―1686年從加拿大引種植物;1687―1772年收集南美的喬灌木;1772―1820年收集澳大利亞的植物;1820―1900年收集日本植物;1839―1938年以中國甘肅、陜西、四川、湖北、云南及為重點,引種了大量的觀賞植物[2]。
中國的植物資源極其豐富,享有“園林之母”的美譽。另外,中國自漢代開始,已經有引種西方國家園林植物的記載。但是,由于中國傳統園林種植設計中,花草樹木貴在精而不在多的特點,使得園林中植物品種的種類和數量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較少。例如,中國僅高等植物就有3萬種以上,其中木本植物逾8 000種,而古典園林中所應用的植物種類不超過200種,僅占0.25%[3]。而原產于英國的植物品種僅1 700種,但是經過幾百年的引種馴化,如今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收集了逾5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活植物。而由Robert Holford(1808―1892)進行總體規劃,始建于1829年的Westonbirt Arboretum樹木園,自1850年陸續從國外引入了大量珍稀植物,至今收集的植物品種已達18 000種。
隨著杭州市公園的建立和發展,杭州傳統園林中植物貴在精、不在多的種植設計已不能滿足公園的需求。西方園林以豐富的植物取勝這一重要特征,對杭州市公園豐富植物的多樣性、增加植物的種類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50年,我國最早的城市植物園――杭州植物園建成。全園占地面積231 hm2,展出植物逾3 400種。杭州植物園建園以后,引入了許多優良的國外樹種,引種馴化了大量可供城市綠化的野生喬灌木[4]。50年來,杭州植物園與國內外同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種子、種苗交換,并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俄羅斯等48個國家369個單位引進植物,以豐富公園的植物品種。再如,杭州市自1992年引進荷蘭郁金香種球栽于太子灣公園,引種數量現已達到80多個品種、30多萬株[5]。1996年10月,建設部組織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園林部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的調查研究,并著手編制城市綠化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該舉措對杭州市公園植物品種的多樣性保護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填補了建設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一項空白[4]。
2.2 緩坡草坪的營造
英國自然風景園以開闊、略有起伏的草坪為底色,配植雪松、龍柏、月季、杜鵑等植物,運用叢植、孤植等種植形式,展現自然景觀特色,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愿望。緩坡借助天然的丘陵或人工堆砌而成緩坡,盡可能地模擬自然土丘的起伏。
杭州市傳統園林的造園面積有限,為了使風景構成富于變化,大多采用建筑、圍墻、假山等劃分景區和分隔空間,從而能產生“小中見大”、空間往復流動的效果。該種傳統的空間分隔方式可以在近現代的公園中有所體現,但是公園從降低建造成本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角度出發,采用西方公園的種植設計形式,以大面積的綠色植物為主,營造植物景觀空間更能滿足公眾對于公共休閑活動場所的需求。
杭州市公園中大量采用緩坡草坪的營造形式,如花港觀魚公園、柳浪聞鶯公園和太子灣公園等,下面以花港觀魚公園中的雪松大草坪為例進行簡述。花港觀魚雪松大草坪是杭州市樹林草地景觀的杰出代表。它位于花港觀魚公園的北部景區,面積約14 000 m2,東西長約200 m,南北寬約80 m。雪松大草坪以疏林草地為特色,用植物結合地形起伏,營造了多樣的活動空間。采用四角種植的方式,在草坪邊緣叢植大片雪松純林,一方面界定了空間,另一方面形成草坪中央的觀景空間。中部以楓香、香樟為主調樹種,中層種植桂花和玉蘭等,使層次富于變化,并形成圍合、半圍合的空間形態。草坪東西向的透景線,既增加了層次感,延長了縱向景深,又使游人在游覽中感受到視野從閉合到開闊的變化,富有樂趣。
2.3 花壇的應用
花壇是一種古老的花卉應用形式,源于古羅馬時代的文人園林,16世紀在意大利園林中廣泛應用,17世紀在法國凡爾賽宮中達到了,那時大量使用的是彩結式模紋花壇群[6]。花壇的最初含義是在具有幾何形式輪廓的種植床內種植各種不同色彩的花卉,運用花卉的群體效果來體現紋樣或觀賞花卉盛開時絢麗景觀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7]。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壇形式也在變化和拓寬。但是,在現代西方園林中,除了在主題公園、園藝博覽會、廣場前布置大型花壇以外,花壇的應用相對較少。
在杭州市公園中,花壇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并不斷地進行創新和發展,使得花壇不再只追求形式美,而是通過藝術和文化的凝煉,使其富有詩情畫意和深刻的意境。花港觀魚中的疏林草地內采用自然式的平設花壇,以開闊的草坪為底色,以錯落有致的喬灌木群落為背景,用色彩鮮艷的花卉搭配出曲線流暢的色帶,產生了極佳的觀賞效果。幾何式平設花壇在公園廣場中應用較多。另外,2003年,改造后的圣塘公園林蔭大道被設計成時花大道,在帶狀草坪中種植了7個矩形花壇。利用花卉艷麗的色彩進行色塊配置,富于視覺沖擊力(圖1)。作為公園中傳統形式的高設花壇,在杭州市公園中主要用于紀念性花壇和景點入口處花壇。例如,湖濱六公園中小廣場中,以志愿軍雕像為中心設置花壇,以紀念志愿軍不朽的革命精神(圖2)。
2.4 花境的應用
花境起源于英國古老而傳統的私人別墅花園[6]。如今,在西方發達國家,花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經不局限于庭院,而是拓展到公園、風景區、街頭綠地、居住小區、別墅及林萌道旁等各種園林綠地及城市景觀中。花境的自然式的種植手法與中國傳統造園中崇尚自然的理念相一致。《園冶》中記載:“雖由人做,宛自天開”。這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原則和評價標準,也是花境設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對于杭州市最早引進花境的歷史,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杭州市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些許花境的蹤影。1927年,杭州市為了迎接西湖博覽會的召開,將湖濱公園進行了全面改建,并在公園中設計了花境。但是,當時對西方花境植物配置手法的借鑒還很不成熟。1964年,由孫筱祥先生設計的花港觀魚公園的二期擴建工程竣工。園中引入了花境,具有很好的景觀效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園林事業得到空前的重視和發展,尤其是公園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更加豐富的植物應用形式。另一方面,人們對園林藝術的審美發生了一些變化,更加趨向于對群體美和自然美的追求,而花境(下轉第224頁)
(上接第218頁)
這種種植設計形式剛好滿足了人們對這2個方面的需求。因此,花境在公園的建設中逐步得到更廣泛的應用。2003年,杭州市公園開始大規模引入花境,如杭州花圃、湖濱公園、曲院風荷等公園。通過3~4年的調整和改造,這些花境均呈現了很好的觀賞效果。據2006年不完全統計,杭州地區擁有花境面積約4 700 m2,近年來花境的應用規模呈上升趨勢。
3 結語
探討西方園林藝術對近現代杭州市公園種植設計的影響,是希望通過對歷史的追溯和現狀的調查,對杭州市公園種植設計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在繼承傳統園林種植設計精髓的基礎上放眼世界,在“洋為中用”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4 參考文獻
[1] 酈芷若,朱建寧.西方園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張瑞利.西方現代植物景觀設計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3] 陳敏捷.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空間構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4] 柳尚華.中國風景園林當代50年1949-1999[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 張敏.公園綠地花卉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關鍵詞】生態理念;河道;設計
近年來,打造“生態之城”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各級政府都在努力改變城市的水環境。這不僅關系到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于是大批的見水、親水、樂水、近水的宜居工程層出不窮。城市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擔負著防洪、排澇的重要任務,而且還是城市內唯一流動的、連續的元素,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依托與基礎。在過去傳統的河道治理工程中,為了提高河道的防洪、水運、灌溉功利價值,往往利用渠道化、硬化的方法對河道進行人工改造,如裁彎取直、疏挖河道、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岸、高筑河堤等。經過改造的河流,確實是保障了社會安定,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例如:河道污染,生態破壞,景觀單一等。因此,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城市河道設計中,構建符合自然環境要求的生態河道,從而維持和強化良好的河道生態系統,改善水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生態河道及其設計理念
1.1生態河道的定義
生態河道并非是原生河道,而是通過實施一定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河流廊道。
1.2生態河道設計理念
(1)堅持“保持河道自然風貌,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的開發原則。
(2)滿足城市防洪抗旱要求,生態設計不影響城市防洪安全。在保證河道護岸安全穩定的前提下,采用生態護岸設計。
(3)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減少對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4)將城市文化的底蘊,賦予生態設計之中,創造引人入勝,別具一格的城中風景線。
(5)以多樣化的生態景觀代替傳統意義上單一性的物理景觀,充分利用當地的植物和水生動植物資源,根據各物種不同的特性,合理、科學的搭配,與季節的變化有機結合,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
(6)投入運行后要借助自然的生態過程和自凈能力達到整個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性,協調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存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打造符合當地本土特色的生態河道。
2.城市河道生態破壞現狀
多年來,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一直注重提升河道防洪能力,而淡化了河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使我國多數城市河道形態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河道渠道化和裁彎取直工程降低了天然河流的蜿蜒性。
(2)河道斷面形狀呈現幾何規則化、單一化的斷面形態。
(3)河床材料變為硬質化的不透水性材料。
(4)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了河流形態表現出不連續性。河道形態結構的變化,河道系統形態多樣性的降低,使得河道系統生態環境異質性降低,生物多樣性降低,引起水體自凈化能力的下降。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工業、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不少城市河道相繼出現黑臭問題或富營養化現象,表明河道的生態功能已經幾乎損失殆盡,人們也由此逐漸認識到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河流整治工程不僅僅關注其傳統功能如防洪、航運等的發揮,還要有利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要與周邊環境和人文景觀相協調。
3.生態河道設計方法
3.1河道平面形態設計
生態河道的平面設計應以自然河道平面和長期發展形成的河道形態為依據,遵循生態學原理,營造出婉蜒曲折的河道形態。在河道的平面形態構造時,可以在河道的兩邊堆放枯樹或泥沙,形成類似于自然河道的凸岸和凹岸,使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彎曲形狀。
3.2橫斷面設計
河道橫斷面設計首先要滿足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然后考慮景觀及河道生態需水的要求。城市河道橫斷面常用的形式有矩形、梯形和復式斷面等。矩形斷面常用在建筑物較多的老城區,它節省土地,但生態性、觀賞性和親水性均較差。為此,通過綠化河岸,種植攀緣植物、水生植物,或用天然塊石對混凝土護岸進行修飾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矩形斷面的缺陷,達到改善整體景觀生態的效果。梯形斷面占地比矩形斷面大,但生態性、觀賞性和親水性比矩形斷面好一些。梯形岸坡上種植柳樹、草地等,水邊再堆砌一些塊石或卵石,不但可以美化河岸,也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場所,使河道更接近天然河道。
3.3縱剖面設計
根據河流自然條件,可以沿河設置一系列的堰壩等擋水建筑物,利用水面落差模仿瀑布直落而下的動感,在堰壩上游形成寬闊的水面,即使在枯水期,河面仍是水波激滟,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也為河道景觀增色;同時,寬闊的水面不僅為從事水上娛樂活動提供便利,而且也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在堰壩下游形成深潭、急流區。不同河段緩、急流各不相同,水流形態變化豐富,塑造出一種富有魅力的河流景色。水面跌落產生的瀑布落水聲,又創造出優美的音響效果。此外,水面落差又可以對水體曝氣摻氧,這對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維持水體生態平衡也有一定的效果。為了不影響行洪,這些堰壩可以做成橡膠壩,平時充水(或充氣)擋水,汛期放水(或放氣)落下行洪。
3.4河道的流量和水位的設計
洪水河槽的設計流量整治,需要遵循保護地區的重要性,選擇符合其防洪標準的洪水流量,相對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河槽的設計流量整治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灘流量兩種方案,針對枯水河槽可根據通航等級或其他整治要求設計水位,采用不同保證率的最低水位。
(安吉縣雨喬市政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本文中作者就當前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問題,即防洪標準低,水體污染,河道淤積,河床形態,面減少,護岸結構不穩定等方面展開敘述。通過研究表明,通過科學規劃的發展,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注重對生態的理念,研究河流生態環境的修復城等方式來治理河道是可行的。
關鍵詞 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態景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河流空間減小,水面窄小,水災問題日益嚴重。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問題產生,河流水質普遍惡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徑流,洪水頻繁,對市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人們不得不去通過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來改善水質。這些硬質鋪裝也起到了隔離污水的作用,還有采取"整頓"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種種辦法之下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河流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活條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換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態自然修復功能。
1.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勢利導,重點整治"。具體說,規劃中對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應兼顧,綜合考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方面要求,根據河道變化趨勢,因勢利導,掌握時機及時整治,重點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鞏固一段。整治時應盡量利用河道上合理開發的已有整治工程,保護沿河城鎮、農村、農田,使河槽遠離洪水威脅的居民點。河道治理必須符合城市經濟發展總體目標,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與城市其它專業規劃相協調;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滿足其他需求;擴展河道功能,在擴展人防、景觀、休閑健身娛樂等功能的同時,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種功能;河道綜合整治與岸線走向和周邊地貌、環境相協調。
2.河道治理設計理念?
(1)城市河道綜合治理要改變過去工程水利的傳統觀念,建立生態水利河道治理的設計理念。營造一個方便舒適、整潔優美、生態健康的生活環境。"河道聯網"理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見水貴在靈氣。現在通常是單獨一條河道或者一條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雖不泛濫,也無水趣可言。而將一個流域內的河道或一條河道的上下游通盤考慮、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互為補給,則必將使整個水系活躍起來,"水網"通暢,如龍其中。"人水和諧"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體現了河道景觀與人類、生物及周圍環境的和諧,維護了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長期平衡相處的共同利益,達到了人水和諧、人水相親的河道治理目標。生態景觀河道建設,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態、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變的河床,利于減小河水流速,消減洪水的破壞能力。兩岸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豐儉,緩解旱澇災害。?
(2)然而,水利部門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慮,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標準,建筑高壩雄堤,裁彎取直,結果卻適得其反,洪水的破壞力被強化。原因在于沒有順其自然。生態美學理念。自然河道和濱水帶由凸岸、凹岸、深潭、淺灘和沙洲組成。是各種生物適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樣性的景觀基礎,是各種生物的遷徙廊道。生機勃勃的水際盡顯自然形態之美,動、植物互相依偎,動、靜互相映襯,自然且不凌亂,變化而不失秩序。審美統計實驗表明,植物豐富的自然景觀比人工景觀有更高的美學價值,而且隨著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也會提高。
3.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1)濱水是城市最為寶貴甚至稀缺的空間。生態景觀型河道建設已經成為國內外河道治理的發展方向,緊緊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師從自然,恢復河道生態系統--實現河流的自我修復"。?
(2)河流平面流暢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疏堵合理。河道斷面多樣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間,在設計中可采用復式斷面或不規則斷面等多種形式,滿足人們休閑、親水、親近自然的需求。?
(3)護岸生態化、景觀化。避免使用單純硬質護岸,選擇生態型護岸材料與結構型式。?
(4)建設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據自然風貌、經濟用地性質、歷史文化各異的特點,創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環境。?
(5)治理中,應借鑒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本色面貌,還原水面、綠化河道,形成具有現代氣息又有自然風貌的河道。?
(6)護岸形式的設計和選擇,要充分考慮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態狀況,精心構思,力求細致全面。為了保護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4.工程實例?
通過比較水系治理實例,充分反映出傳統水利建設和生態水利建設兩種不同理念下的建設成果。?
(1)案例1綜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澇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慮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忽視了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和諧的問題,忽視了河流本身具備的自凈功能,忽視了河流是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種庫這些重要事實。因此河道斷面形式單一,護岸多采用直立式設計,走向筆直,護坡結構堅硬,材料為漿砌塊石,沒有親水互動的連接段、平臺和棧道,層次不清,沒有注重生態合理性。?
(2)案例2水系綜合治理樹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復功能的工程設計理念,創新設計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進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體現水工建筑物的特點和功能,又與周邊植被、地貌等自然環境相協調。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視生態的原生性,避免改變原有河道形態,實現了"宜彎則彎,宜寬則寬,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先進理念。景區水系生態建設呈現出生態層次清晰,分區明顯,景觀植物栽種因地制宜,設置親水景觀,拉近人水之間的距離。
5.結束語?
通過對河道水系治理的對比,清晰地看到了傳統水利和生態水利建設結果的迥異,充分暴露出傳統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沒有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改變河道原有形態,無法滿足人水和諧相處的要求。而生態水利的優勢就日趨明顯,既實現工程安全,又緊隨自然和諧的景象,順應自然和滿足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沈國舫.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剛強.城市河道整治與生態城市建設[J].江蘇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簡述三峽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M].環境科學與技術,1993(2).
[4]周厚貴,曹生榮.水電工程土石方施工的生態與環境保護[A].土石壩技術-2008年論文集[C].2008.
【關鍵詞】 轉基因 食品安全 食品檢測
轉基因技術作為繼工業革命、計算機與電力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帶給了我們巨大的震撼,其研究成果也逐漸步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領域,食品的概念也由原先的農業食品、工業食品發展到現在的轉基因食品,隨之也引發了各國際組織、各級政法、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廣泛關注與爭論,各國也出臺了一些相應法律法規對轉基因食品實行強制標識,為此本文將在簡述轉基因食品概念的基礎上,詳細探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常用的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和手段。
1 轉基因食品的概述
轉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由轉基因技術獲得的含有外源基因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生產的產品,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就已經開始了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于1983年誕生了全球第一個轉基因農作物—馬鈴薯,目前全世界的轉基因植物田間實驗涉及6000多種,已經商品化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有棉花、油菜、玉米、大豆等,小面積種植的有木瓜、西葫蘆、甜椒、馬鈴薯、西紅柿等,總種植面積也已達到7560km2[1]。
2 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
目前,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擔憂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轉基因食品是否無意中對消費者造成安全威脅; (2)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轉基因作物的生存競爭性是否會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3)由于新基因的加入,轉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能否給食物鏈其它環節造成無意的不良后果。其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轉基因食品是否食用安全,是否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支持轉基因食品的觀點:美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1993年提出了實質等同原則,并依據此原則對轉基因食品中存在的毒素性物質、營養要素、過敏源等問題進行了相應討論,得出由現代生物技術產生的食品其本身的安全性并不比傳統食品低。另外,我國學者邱仁宗也在其著作中寫道:“轉基因食品從產生到今天,還沒有發現能夠精確證明其有害的任何證據,實踐是最好的論證”[2]。
反對轉基因食品的觀點:紐約城市大學生物學家Commoner認為,轉基因食品就像一次巨大而不受控制的實驗,其結果存在不可預見性;康奈爾大學昆蟲學家Losey發表文章稱轉基因農作物可能對非目標生物產生危害;英格蘭學者Pusztail在其文章中稱道轉基因食品對環境和健康存在潛在危害;我國那中元教授和侯美婉教授也認為轉基因技術本身并不完善,轉基因食品還是存在一定風險[3]。
3 目前常用的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和手段
隨著轉基因食品的商品化以及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的加劇,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體系,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作為該安全評價體系的第一步,對轉基因食品的準確檢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對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按照原理可以分為針對外源蛋白質和針對外源DNA的兩種鑒定方法。
3.1 外源蛋白質的測定
外源蛋白質的測定主要是采用免疫學檢測法從蛋白質水平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檢測,免疫學檢測法是通過抗原抗體特異反應來檢測具有抗原性蛋白質類表達產物的存在,常用的檢測方法有試紙條法、Western雜交法以及酶聯免疫吸附法。
試紙條法:將特異的抗體交聯到有顏色的物質上及試紙條上,待特異抗原與紙上抗體相結合后,再和帶有顏色的抗體進行反應,形成帶有顏色的三明治機構,若不存在抗原的話就沒有顏色。該方法是在最近15年才發展起來的,操作簡單[4]。
Western雜交法:將印跡、蛋白質電泳、免疫測定融為一體的檢測方法,關鍵技術在于抗體的制備,該方法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可以從植物細胞總蛋白中檢測出50ng的特異蛋白。
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原理及過程與Western雜交法類似,采用酶標記,建立固-液抗原抗體反應體系,采用酶反應來檢測抗原抗體的結合。
3.2 外源DNA的測定
外源DNA的測定主要通過對轉入的外源基因進行PCR(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擴增,然后進行熒光或者紫外檢測。PCR技術作為一種能在體外由引物介導的DNA聚合酶催化的聚合反應,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目標序列的大量復制,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定性PCR和定量PCR。
定性PCR:轉基因食品重組DNA的基本結構包括標記基因、啟動子、終止子、目的基因,可先用轉基因食品最常用的轉錄啟動子CaMV35S、抗生素抗性基因、轉錄終止子NOS設計引物進行PCR反應,最后針對檢測成果為陽性者再檢測。
定量PCR:PCR反應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對實驗技術的要求較高,定量PCR的原理是用人工設計的競爭模板以不同的稀釋度與標本共同擴增,依據競爭模板的稀釋度做出標準曲線,進而判斷標本中待測核酸的量。
4 轉基因產品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上述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方法,通常一個檢測反應只能檢測到一個外源蛋白或外源基因,未來的發展趨勢尋求高通量、高靈敏度、低消耗、適用面廣的技術,蛋白質芯片技術和基因芯片技術就可以很好的滿足上述條件。
參考文獻:
[1]胡娜.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方法及其應用與發展[J].食品科技,2004(1):1-4.
[2]周萍萍.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的現況與進展[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4(16):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