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化學品標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火力發電機組 危險化學品 存儲 養護 安全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TM6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11-083-02
大唐遼源發電廠2臺330MW機組化學車間使用大量化學品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蝕的性質,屬于危險化學品范疇,但是由于有關法規和標準尚不健、自動控制水平低、事故應急機制落后等原因使得在危險化學品的存儲和使用中存在巨大隱患。通過對危險化學品進行分析和實踐,總結出控制危險化學品的有效途徑。
1 火力發電廠危險化學品的基本知識
火力發電廠危險化學品一般據有毒害、有腐蝕性、易燃易燃的性質,在裝卸和儲存以及保管和使用的過程中,易造成人身傷亡或財產損毀而需要特別防護的化學藥品。目前火力發電機組普遍使用的危險化學品有:氫氣、液氨、鹽酸、硫酸、氫氧化鈉等化學試劑。
2 主要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和基本特性
2.1 液氨
液氨是火力發電廠脫硝使用的還原劑,使用成本低,易采購的特點,是火電廠脫硝工藝中的主要還原劑。
但是液氨的使用和儲存過程中發生泄漏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很大危害。它的化學性質是,液氨是有毒物質具有強腐蝕性,標準大氣壓力下-沸點為33℃,對眼睛和皮膚有腐蝕作用,對呼吸道有窒息作用,如果其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0.5%時,人吸入5~10分鐘可能致死,屬中度危害的化學物質。燃點651℃,爆炸極限15.7%~27.4%(V/V),最小引燃(爆)能量0.77mJ。液氨也是常見的制冷劑,液氨泄漏時能造成人體凍傷,因此在搶險時必須做好防凍傷、防中毒的措施。氨著火可采用泡沫、水噴淋、二氧化碳滅火等措施。氨泄漏時最好采用水噴淋吸收。在卸液氨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管道爆破,導致大量液氨外泄。
2.2 氫氣
目前大型發電機組多數采用電解水制氫設備自行制氫并單獨存儲。因氫氣泄漏氫氣純度降低、或人為排氫有可能發生爆炸或者燃燒。
氫氣是一種可燃且易爆氣體,無毒有窒息性,引燃溫度為400℃,爆炸極限在4.0%~75.6%之間,與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1,爆炸范圍極廣,點火能量小,氫氣與空氣混合后的最小引爆火花能量為0.019mJ,氫氣無味、無色,難以發現,這就增加了它的危險性,因此在使用中從管理制度上、設備上都要做好充足準備,做到各項防范措施到位,才能保證不發生氫爆炸的嚴重事故。
2.3 電廠中常見的化學試劑
火力發電機組中普遍采用鹽酸、硫酸、氫氧化鈉等化學試劑作為樹脂再生劑。為強酸強堿性化學品,有強烈刺激和腐蝕性。接觸到眼睛和皮膚可致灼傷,誤服可至消化道灼傷。
3貯存及存量限制規定
4 危險化學品的養護
危險化學品的養護是保證危險化學品長期安全存儲和使用的重要環節。危險化學品存入庫房時時,應嚴格按規程驗收物品質量和數量,同時檢查外包裝情況和有無泄漏。入庫后采取必要的養護措施,在儲存和使用期間,必須定期檢查,每天記錄檢查情況。發現其品質變差、滲漏等要及時處理。庫房濕度、溫度應嚴格控制,防止因溫度變化造成危險化學品的物化性質發生變化。
根據危險化學品性質和倉庫存儲條件,必須配置相應的消防設施和專業滅火藥劑。配備經過培訓的兼職或專職的消防人員。儲存危險化學品庫房內應實際情況安裝自動監視或火災報警系統。
危險化學品的使用企業應配備專門的安全保衛機構。庫房管理工作人員培訓合格,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危險化學品的裝卸人員必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操作,設立專人監督。倉庫的搶救人員必須具有基本消防知識,同時還應熟悉各區域貯存的危險化學品特性以及常見事故的處理程序等。
5 廢棄物處置
可燃物品堆積點應遠離化學危險品倉庫。丟棄的危險品外包裝和容器應立即轉移至安全堆放點。廢棄物的處理,可根據危化品的物理或化學性質,采取必要措施妥善處理廢棄物品,不得丟棄造成廠區周圍設施或環境污染。
6 危險化學品儲存設備的安全性評價
安全性評價,系指綜合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管理的方法,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預測,通過對危險性或不安全因素進行辨識,確認系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對該系統的安全性給予正確的評價。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這些措施,達到安全管理,以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從而控制事故的發生。儲存、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儲存裝置每年進行一次安全評價。
7 危險化學品保安全排查工作
(1)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否與職工崗位職責相匹配。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檢查員工崗位職責、工藝技術指標和操作規程與實際是否相符以及巡回檢查制度執行情況。
(2)檢查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資格培訓考核取證情況。對新員工的入廠三級教育培訓情況。
(3)應急預案的適用性、可操作性以及人員與應急器材配備是否充足情況,與應急救援單位合作關系情況。
(4)安全監控儀表的投運率情況,特別是高低液位報警連鎖投用情況。罐體防超溫超壓、防竄料跑料、防倒塌定期檢查執行情況。
8 事故的應急處置
(1)立即報警、組織相關人員人員搶救。當發現危險化學品泄漏時,周圍的人立即報警,報告當地消防部門,盡可能采取應急措施,并將危險程度事件進展告知周圍群眾,較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2)禁止火源。泄漏的危險化學品有的是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危險化學品的倉庫周圍要禁止各種火源。發生泄漏后要立即切斷電氣設備,所有行駛經過的車輛都要停止通行,關閉通訊設備,防止電火花引燃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的蒸氣。如果存放或運輸危險化學品的儲罐破損,要盡快選用軟橡膠塞子,膠泥、棉被、肥皂等材料堵漏。
(3)采取消毒措施。具有毒性的危險化學品,在泄漏事故處理過程時,必須采取謹慎的措施,首先降低其腐蝕性、減低其毒害性,盡量降低對人的威脅。如果是電廠使用的氨氣等堿性液體,泄漏時要先用大量的水流稀釋沖淡。如果是硫酸等腐蝕性的藥品發生泄漏可用干砂吸收覆蓋,禁止用水稀釋。
(4)搶救防護。搶救人員應根據危險化學品的特性,穿戴必要的防毒面具、防毒靴、防毒手套等防止通過呼吸、皮膚等進入人體,造成事件擴大。防護用品可減少身體暴露部分,避免身體接觸有毒物質從而降低傷害。此外,如果泄漏的危險化學品是液氨,在處理中除了要防止燃燒、毒害以外事故現場搶救人員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防止凍傷。
9 結論
危險化學品由于自身的特性如:易燃、易爆、易揮發、有毒等特性,如果發生泄露、爆炸等事故,將會產生嚴重的危害,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危險化學品的儲存和使用尤為重要,本文主要針對火力發電廠危險化學品的存儲和使用進行討論。重點介紹危險化學品的一些基本知識及使用的基本要求等,并針對危險化學品運輸過程進行細致分析,分析運輸過程中容易引發事故的主要因素,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危險化學品是一種危險源,發生泄漏事故危險性大,后果嚴重,對電廠的安全生產和從業人員人身安全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只要我們熟悉和掌握危險化學品的基本特性,正確使用和存儲危險化學品,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危險化學品不安全性。
參考文獻:
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為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多個因素的分析,將所要分析的問題層次化,構建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然后根據系統的特點和基本原則,再請專家對各層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分析判斷其相對重要性,引入1~9標度法構造出判斷矩陣,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并最終歸結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各層級指標為基本要素構造判斷矩陣,制作成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評估指標權重調查表,共請了12位專家,其中5位高校實驗室管理人員、2位企業EHS專業管理人員以及5位實驗室負責人填寫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份,完成了指標體系的權重計算。以一級指標危險化學品資料及儲運為例,其對應的3個二級指標各權重系數的計算過程如下:(1)計算每個專家打分得出的指標權重。根據專家a針對危險化學品資料及儲運中3個二級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建立的兩兩判斷矩陣見表1。各指標的權重系數說明了各指標在其層級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在本評價體系中,則表明了在高校實驗室化學品管理過程中各指標對于高校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水平的貢獻程度、可能存在潛在風險的嚴重程度以及在管理過程中的優先管控順序。
表1中的數據表明(顏色越深,權重系數越大,越重要),7個一級指標的權重系數排序為:危險化學品資料及儲運(0.2128)>個人防護用品(0.1716)>廢棄物處置(0.1567)>安全規章制度(0.1534)>應急與急救(0.1520)>儀器與設備管理(0.1046)>實驗室衛生及其他(0.0490)。一級指標中權重系數最大的為危險化學品資料及儲運。在環境工程實驗室中,實驗室人員接觸最多的就是各種化學品,種類繁多的化學品的資料和化學品儲運成為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的核心環節和重中之重,專家問卷的結果也證明了這點。其次是個人防護用品,實驗室人員做實驗時,只有使用合適的個人防護用品才能保證其基本安全,正確的配備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則成為保障實驗室人員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只要開展實驗,就必須準備好配套的個人防護用品。廢棄物處置、安全規章制度和應急與急救的權重系數緊隨其后。做實驗就會產生各種三廢,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或損害實驗室人員的健康。但現實情況就是大多數實驗室在廢棄物處置方面還不夠完善,廢液和廢氣是目前環境工程實驗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廢棄物,廢液直接傾倒入下水道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正確及時的處理實驗室廢棄物同樣是實驗室化學品管理的重點。
要使各項管理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要制定合理全面易于執行的安全規章制度。合理完善的實驗室化學品管理制度和條例,將是實驗室人身健康和設備安全運行的基石。要降低實驗室的誤操作引起的風險,首先要通過撰寫標準操作規程規范實驗室人員的操作步驟。在有了標準操作規程的前提下,定期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全面細致的安全培訓才能使每個人了解各項安全注意事項、操作要點。保證每天、每周實驗室內部安全檢查,以及每年院校級別的安全檢查,才能將各類事故防患于未然。最后,各項操作規程、培訓、檢查及各類事故都應該有詳細的文件與記錄,為實驗室化學品管理建立檔案,積累數據,從而在日常管理、安全檢查和事故調查時有據可循。實驗室內難免會發生大小事故。因此,做好應對各種事故的準備也是實驗室化學品管理的基礎。做好應急的第一步就是保持應急通道的通暢。一旦發生事故,要在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就需要配備滅火器、洗眼器和應急噴淋等基本應急設備。除了應急設備,實驗室還應配備基本的急救藥品,并定期檢查,根據實驗情況及時更新。在具備了相應的設備、藥品的情況下,還應該保證在應急通道、應急設備旁張貼明顯易懂的應急標識。
實驗過程中可能會使用一些儀器和設備,環境工程類實驗最常用且用的最多的就是玻璃儀器。另外,實驗室內需要使用通風櫥儲存部分化學品,或進行一些化學實驗操作;用于專門儲存化學品的冰箱、實驗過程中用于烘干的烘箱,如果使用不當同樣會存在安全隱患,也是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內容。實驗室衛生及其他危險的權重系數相對而言比較低,然而,在《實驗室謹慎操作手冊》中提到,實驗室的有序性和安全性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化學品健康與安全手冊》指出“大多數安全專家得出,實驗室意外的主要成因是不良的實驗室日常管理”。因此這一項屬于實驗室化學品日常安全管理一部分,不容忽視。該權重系數的排序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在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可根據該表格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確定管理的優先順序。
2結語
關鍵詞:事故;危險化學品;鑒定
中圖分類號:O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大部分化學品都有害、有毒,且易爆易燃,故可能會在運輸、生產、保存以及使用的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引發火災爆炸、泄露,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的安全生產領域當中,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屬于多發、常見事故。然而,如今我國很缺乏火災爆炸事故現場經驗,大多數研究主要是以理論為著眼點的,這不符合現場應戰的需要。因此,在事故調查分析鑒定的過程當中充分挖掘科學規律,把經驗概括起來轉變成理論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分析鑒定工作亟待科學的方式與合理的程序去開展,一旦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發生,應當嚴守程序開展事故鑒定工作,而這就需要相關人員針對細節的掌握、程序的設計以及手段的選擇進行深入探索,建設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鑒定實驗室,為事故鑒定提供良好的條件。
1 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的取證和調查
要想做好事故管理工作,擁有良好的事故調查技術是前提。一般而言,事故是由危險因素的能量、性質以及感度組成的。而管理缺陷是推動危險因素發展成事故的催化劑。筆者將依靠對于事故的調查分析鑒定推論出事故發生的必要因素。
1.1 現場處理
事故發生之后,應及時救護受傷害者,按火焰熱輻射牽扯的范疇或化學品泄漏擴散的情形設定警戒區,并針對前往事故現場的主干道的交通進行管制,以最快的速度撤離污染區與警戒區的閑雜人員。同時,還要仔細保護好事故現場,盡量別破壞和事故相關的東西,必要時應做好標志。
1.2 收集現場物證、繪圖、攝影
針對現場情況進行錄像與攝影是在現場收集物證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主要是拍攝現場的一些痕跡,在必要的時候,需繪出事故現場的流程圖、收風向、示意圖等。而在收集物證時則應選用良好的個人安全防護手段,按已有危化品信息挑選耐腐蝕、耐氧化的采集容器與采集袋,盡量維持物件原來的樣子。同時,還需在采集容器與采集袋上貼上標簽,標注好采集地點、時間、參數、采集方法等諸多信息。
1.3 搜集人證與事故事實材料
事故發生之后,必須及時搜集人證物證,充分考證人證的口述材料的真實性。同時,選用錄音、筆錄等手段針對有關人員與當事人進行取證,從而搜集到證人材料,并將相關材料記錄在冊。此外,還應如實地記錄下事故發生的相關事實以備查明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的原因。
2 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中的檢材和分類
所謂檢材,指的是在前期物證采集過程當中所獲取到的檢測材料。因危險化學品是引發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的主導因子,故大多數檢材均和此事故的有關危險化學品存在一定的聯系。按對于現場的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的初步剖析,我們可把檢測材料劃分成和空氣會發生反應生成的物質B、危險化學品原物質A、和水發生反應產生的物質C、對附近環境中別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D、和危險化學物質A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物質F等。按照這種分類方式可選擇不一樣的分析、采集手段,不一樣的量程與精度,當然,也可按檢材的物理性質劃分成液態、氣態以及固態檢材,也可按照狀態性質的差異挑選出不一樣的收集器皿與采集手段。
3 鑒定方法的選擇及其類別的劃分
事故物證的分析鑒定的方法有許多,其涵蓋了計算機模擬、實驗模擬以及殘留物分析等手段。在實踐操作時,我們可按事故性質以及反映繁雜程度的差異挑選出一種或者多種鑒定方法加以綜合剖析。其中,實驗模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故無法以一套實驗材料、器具很好地處理多種別、多狀況的火災爆炸事故;計算機模擬就可做到這一點,其依靠改變參數,能以較快的速度剖析出結果;而殘留物分析這種手段的采用,可將分析結果傳至計算機模擬系統,進而提升其精確度,又叫物證分析,如今最為常用的殘留物分析涵蓋了物理分析、化學分析以及近代儀器分析等。因危險化學品發生火災爆炸之后會出現很多反應,且形成很多物種,因此,在殘留物分析時會牽扯到諸多化學分析方面,故化學分析在事故鑒定的過程當中至關重要。大家度知道,化學分析方法不同,其分析條件與基本原理也會不一樣。依據其分析所得到的結果的計量學特點,大概可把化學分析方法劃分成三種,即:(1)已獲取到廣泛認同并憑借著標準專業技術分析方法的形式出現的化學分析方法,毋庸置疑,此分析方法具備合理的測量不確定度與證明過的計量學上的溯源性;(2)得到一個特定技術領域中普遍認同且在國內外權威科技刊物上發表了的化學分析方法,此種分析方法已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并且時常被當成實驗室間比對實驗與實驗室間合作研究的標準分析方法;(3)部分實驗室中取得的重復性能較佳的且在一個范圍不大的技術圈子當中復現性蠻好的化學分析方法,此種分析方法的溯源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未得到普遍認同,通常適用于實驗室內部控制使用。在鑒定現實事故時,因鑒定分析的結果富有嚴肅的法律意義,故應盡量選擇化學分析的第一種方法;而在行業間技術研究塔倫、實驗室研究時,選用第二類比較前言的方法較為適宜。
4 建設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鑒定實驗室
按事故鑒定類別的劃分,可從三大角度來配置有關儀表、儀器。在實驗模擬方面,可按高頻事故案例制作器具模型將實驗平臺組裝起來;計算機模擬平臺的搭設的中心在于開發軟件;在建設殘留物分析平臺上,因化學分析環節與危化品種類繁雜、多十分則需很多樣儀器設備,這就讓化學分析儀器儀表的配置工作轉變成實驗室建設的重要部分。按照危險化學品的火災爆炸事故的相關特征,化學實驗室在建設時需謹記下面幾點。
4.1 危險化學品的基礎數據
針對危險化學品基礎數據的獲取,一般來說,將介質的相態作為著手點是比較適宜的。氣態危險化學品大致涵蓋了液化氣體與壓縮氣體,而在常溫常壓的實驗室條件下獲取到的危險特性數據與基本物性主要有溶解度、臨界溫度等。液態危險化學品涵蓋了腐蝕品、自燃液體等。其危險特性與物性數據主要涵蓋了沸點、相變溫度、電導率等。而固態危險化學品主要有過氧化物、易燃固體等,其危險特性與基本物性數據主要有溶解度、沸點、粉塵特性等。為此,在挑選實驗儀器時,一定得嚴格按照實際狀況進行選擇。
4.2 便攜式檢測、檢驗儀器
站在現場采集數據的角度搭配一定種別與數理的便攜式檢測檢驗儀器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確保數據采集的真實性。
4.3 大型實驗儀器
為了促使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鑒定實驗室能穩居危化品物性分析、檢測與分類方面的主導地位,提升公眾可信度,應自科研的角度出發選擇高精密實驗儀器獲取精確的危險特性數據與物性數據。
4.4 輔助或配套設施
自火災爆炸的危險性與危險化學品的有毒害性著手,重視實驗與物證采集時的安全防護工作,盡量配備有關的實驗室輔助或配套設施。
5 結語
從事故分析、調查、鑒定過程中挖掘出科學規律,將其上升至理論高度,并指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以避免重蹈覆轍。為此,研究并鑒定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建設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鑒定實驗室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與探索價值。
參考文獻
[1] 史聰靈,鐘茂華,羅燕萍等.地鐵車廂汽油火災的模擬計算與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10):32—36
關鍵詞:環境監測;實驗室;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17703
1引言
環境監測實驗包括各種化學原料和物理現象等各個領域。同時,環境監測實驗室經常會在高壓、高溫、帶有輻射、易燃易爆的環境條件下開展科研工作。在這種環境中,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最大限度上保證實驗室的安全最為重要。實驗室的環境安全直接影響實驗人員的人身安全。為了實驗人員的安全健康,實驗人員進行實驗之前要求熟練掌握實驗相關事項,避免不必要的危險發生。確保實驗室中的劇毒藥品、化學危險品、電源、化學氣體等可能引發安全事故的相關事項處于安全狀態,并逐步建立與完善一套有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2環境監測實驗室安全防護措施
2.1化學品的安全防護
在對化學品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首先要對化學品進行分類,明確易腐蝕藥品、易燃燒、易爆炸藥品。其次,要針對不同性質藥品實施對應處理,強化安全防護質量。
2.1.1易腐蝕化學品
環境監測實驗室在監測時常需要強酸、強堿、強氧化劑、強還原劑等物品,例如硫、磷、丙酮、苯酚、雙氧水、氫氧化鈉、硝酸等。上述易腐蝕化學品接觸到衣服、皮膚時非常容易產生強烈腐蝕,使人員安全受到威脅。除此之外,在運輸、貯存過程中操作不恰當也非常容易產生人員安全問題。在對上述物品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要嚴格注意防止藥品接觸皮膚、衣物等。盡量使用橡膠、棉質手套或穿防化服取用藥品,保持輕拿輕放。保存不同類型易腐蝕化學品時要分開單獨放置。
2.1.2易燃燒化學品
當前常用的環境監測實驗室易燃化學品主要包括有機類物質,特別活潑易燃的無機物質,儀器附屬用燃氣三大類。有機類物質主要指甲醚、甲醛、乙醚、乙醇、乙醛、苯酚及苯系物等。在對該類物品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要盡量將化學品與火種隔離,嚴禁隨意倒入下水道,防止出現火災。特別活潑易燃的無機物質主要指磷、硫、鉀、鈉等。在對該類物品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要禁止化學品與明火相遇。儀器附屬用燃氣主要指原子吸收、原子熒光等儀器使用過程中的氫氣、乙炔等燃氣,要注意對管路進行防護、檢查,觀察閥門是否關好。注意保持實驗室內通風,避免實驗室內燃氣累積。除此之外,在點火的過程中還要對儀器及室內安全性進行檢查。
2.1.3易爆炸化學品
環境監測實驗室在監測過程中要加強支鏈爆炸危化品控制,對氫、乙烯、乙醇、乙醚、苯酚等可燃性物質進行監控。易爆炸化學品在控制時要嚴格遵循5條原則:勤購買少存放原則;通風禁火原則;易爆化學藥品專人保管、分開存放原則;存放溶液原則;輕拿輕放、遠離熱源原則。嚴格遵守上述五項原則,降低可能出現的擠壓、明火爆炸等問題。
2.2有毒化學物質的安全防護
有毒化學物質是在環境監測實驗室中不可避免的化學品,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部位進入到人體,導致相關人員產生急性中毒或毒素積累。在對有毒化學物質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要加強安全控制措施,由專業人員進行有毒化學物質的購買、運輸;對藥品進行限量取用,依照限量報領制度對劇毒化學品使用進行控制;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嚴格依照使用規范實施各項操作,保證環境監測實驗室通風良好,確保空氣順利流通;嚴禁人體直接觸碰化學物質,特別是皮膚破損處;環境監測實驗完成后要及時放置好各項化學品,及時清洗手臉。
2.3輻射的安全防護
當前環境監測實驗室中的輻射問題主要包括大型儀器的電離輻射及輻射源監測輻射兩方面。大型儀器在原子吸收電源或氣象色譜實驗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強烈電離輻射,導致工作人員人體受到傷害;在監測輻射源的過程中,輻射源輻射過于強烈也會對人體造成潛在威脅,導致人體腎臟、肝臟、血液等系統出現損傷。防輻射安全防護的過程中要注意最大限度地減少接觸輻射源時間,降低可能產生的輻射影響。除此之外,還要突出屏蔽保護,通過防輻射面罩、防輻射服等控制好輻射問題,最大限度降低輻射風險。
3環境監測實驗室管理措施
3.1用電管理
⑴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用電安全十分重要。在實驗室日常用電中,電流的安全電壓不能超過一般220V。用電的插排等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加,避免過多的用電設備超負荷的工作。在實驗室用電時要保證電線的安全性,定期進行檢修。實驗室等重要場所,禁止一切的不安全用電和易發生火災的電器存在。從根本上確保實驗室的安全。
⑵在實驗過程中,實驗人員根據用電線路布置進行大致的電路了解,在實驗室操作之前熟知操作規范和實驗操作用電準則。實驗時要多人參與,不能獨自一人進行危險電器的使用。實驗室的開關應確保其安全不漏電。實驗完畢時要切斷總電源。周期性地對電源進行檢測,確保實驗室的用電安全。
3.2日常管理
3.2.1防火
防火工作是實驗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的過程中:首先,要重點防止各種可燃氣、載氣漏氣現象的發生,在使用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各類管閥的完好性進行檢查,使用之后要將閥門關好;其次,對于諸如醚、丙酮、CS以及苯等易燃溶劑,實驗室存放的實驗物品不能過多,因為存放過多會引起其不必要的突況;再次,對于金屬鈉、鋁粉、鉀和金屬氫化物等藥品,對于這些化學藥品要進行單獨保存,不得放在水源附近。當突況火災發生,應該冷靜的判斷火情,應首先切斷電源、氣源和液源,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滅火方法,及時將火情控制住。
3.2.2防爆炸
化學藥品的爆炸主要分為熱爆炸和支鏈爆炸兩種形式。熱爆炸主要避免氧化物、疊氮鈉、乙炔、高氯酸鹽和三硝基甲苯等,防止這些物質的受熱引發爆炸。支鏈爆炸,主要是由于氫、乙炔、苯、乙烯、乙醇、丙酮以及其他的易燃氣體在混合達到爆炸極限后而引發的爆炸。在管理的過程中,要將強氧化劑分開存放,并且遠離貨源。對于支鏈爆炸,應該防止可燃性氣體散發到蒸汽當中,注意通風,并防止電火花等誘發因素。
3.2.3防中毒
試驗過程中使用氰類、苯類等劇毒化學物質時,應該做好自身保護,在實驗時帶好防護口罩等,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易揮發的氣體防止吸入或者沾染自身皮膚。這種情況在夏天尤其應該注意的方式而引發中毒事故。因此,實驗室內要采用防毒措施,例如在室溫過高時,采用機械通風或者是空調降溫的方式。
3.3實驗操作流程標準要求
在進行實驗時安全事故的發生都和實驗時的操作息息相關。在進行實驗操作時,操作規范應依據指導書上操作規范,對于實驗藥品的領取要進行報備記錄,嚴禁一切不合格的操作使用。在實驗操作時確認操作藥品的規范性,取出的藥品要按劑量進行使用,使用后的藥品要放回原來位置。根據藥品上的圖示確認藥品的危害程度。在進行危險系數較高的實驗時,應多人在場。按照實驗要求操作,不能獨自一人做危險系數極高的實驗。實驗過后的廢料要倒入指定的回收桶里進行集中處理,絕不能亂丟亂放。使用的儀器要進行清洗存放,藥劑放回原處。
4實驗室安全應急預案
4.1觸電應急處理預案
(1)實驗室有人發生觸電時,應先進行斷電處理再救人,保護傷員的生命安全。
(2)觸電急救。為了加強人們的防觸電意識,當發生觸電時,救援人員不能直接去接觸觸電者的身體,因為在觸電者身上還會存留電流,使救援人員再次發生觸電,急救的方法是拉下總開關電閘,一切斷電后再關閉空氣接觸設備,切斷電源后,觸電人員才能被救離現場。其次,或者用絕緣體撥開斷電的電線等設備,救援人員要用絕緣體進行救援使觸電者離開地面并且脫離觸電根源。
(3)現場救援。發生觸電后,及時救援救出傷者要根據傷者的病況進行合適的方法進行急救人工呼吸,按壓胸部。嚴重者應送往醫院,輕者的應讓傷者進行安靜修養,病情好轉則無大礙,病情加重還是得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在此觸電發生后就應撥打急救電話,待人員救出來以后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在送往醫院期間醫生要不間斷的進行緊急救治。
4.2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預案
(1)實驗室內發生化學品泄漏事故時,當事人或在場人員即撥打有關電話報警和聯系安全管理處等主管部門與負責人員,簡要報告事故地點、類別和狀況。
(2)及時組織現場人員迅速撤離,同時設置警戒區,對泄漏區域進行隔離,嚴格控制人員進入。
(3)控制危險化學品泄漏的擴散,在事故發生區域內嚴禁火種,嚴禁開關電閘和使用手機等。
(4)進入事故現場搶險救災人員需佩戴必要的防護用品,視化學品的性質、泄漏量大小及現場情況,分別采取相應的處理手段。如發生小量液體化學品泄漏時,可迅速用不同的物質和方法進行處理,防止泄漏物發生更大的反應,造成更大的危害。
4.3實驗室火災應急處置預案
在實驗室里嚴禁一切明火。需要進行加熱的實驗,操作流程符合實驗安全操作規范。實驗過程中安全有序進行,實驗結束后切斷電源開關,自來水水龍頭關好。
轉移、分裝或使用易燃性液體,溶解其他物質時,附近不能有明火。若需點火,應先進行排風,使可燃性氣體排出。
用剩的鈉、鉀、白磷等易燃物和氧化劑KMnO4、KClO3、Na2O2等極易燃易揮發的有機物不可隨便丟棄,防止發生火災。
實驗室如果發生突發狀況、火災時一定不能慌亂,首先切斷電源防止火災產生觸電發生。盡快使用滅火裝置進行快速滅火,最快速度撲滅火源。滅火器是常見的滅火裝置。一般的滅火使用器具有滅火器、水桶、臉盆、水浸的棉被等。
在發生火災時,如果火勢較小,應迅速組織撲滅;如果火勢較大,或現場有易爆物品存在,有可能發生爆炸危險的,應迅速組織人員撤離現場,同時向119和安全保衛部門報告。有條件切斷電源的,應迅速切斷電源,防止事態擴大。
當實驗室里不溶解物質發生火災時不能用水撲滅火源。實驗室發生火災不能隨便地使用水進行滅火,因為當有機物發生火災時用水撲滅會引起更大范圍的火災。還有用電設備火災用電線路發生故障著火時,應切斷電源,防止發生觸電事故,其次實驗人員快速撤離現場。利用現有的滅火器進行滅火。不得使用自身衣物滅火。
火災發生時,生命安全應放在首要位置。緊急疏散實驗人員逃離現場。同時撥打消防單位電話進行求助。不能動員學生撲滅火災,因為學生沒有滅火常識,以免引起更大事故的發生。
4.4強酸、強堿腐蝕事故應急處置預案
當實驗時突遇硫酸等強腐蝕性沾染皮膚時,要把衣物迅速脫掉,就近尋找水源沖洗傷口,沖洗干凈后等待醫療人員前來治療。自己不得觸碰傷口,以免感染。或沖洗后用蘇打(針對酸性物質)或硼酸(針對堿性物質)進行中和。
5結語
環境監測實驗室決定著環境監測結果,要合理地管理實驗室,提升實驗標準,檢驗實驗創新。最大力度檢驗實驗結果準確性。因此,為了不斷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就要結合實驗室的實際運作情況,制定出安全的防護管理體系,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誤差,保證環境監測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林志斌.試論環境監測實驗室的質量監督[J].科技信息,2012(12).
[2]馮麗麗.對環境監測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及問題的分析[J].科技與生活,2013(6).
[3]張華,劉志國.淺談我國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安全和管理[J].科技傳播,2012(8).
關健詞 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監測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3-0115-02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繼續和工業的發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逐年增加,基層監測站承擔、參與的環境應急監測任務占工作總量的比重也不斷加大。突發性環境污染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不可預知,往往在預防體系最薄弱的環節爆發,會在短時間內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質。由于“屬地管理”的原則和基層環保力量薄弱的矛盾,基層監測站如何在事故發生后,及時、高效地進行監測是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
1常見的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特征
1.1 形式的多樣,大部分由其它事故衍生
常見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包括:交通事故中化學品泄漏、企業安全事故引發的有毒化學品泄漏事故、船舶溢油事故、生活中不規范操作引發的環境污染恐慌、飲用水源被污染等,涉及運輸、安全生產、投排漏排等多種環節。就同環境污染事故來說,其污染也可能是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造成水體、空氣、土壤多項甚至同時污染。另外,環境污染也可能發生在事故處理階段,例如撲救火災的消防水來不及收集,攜帶污染物進入自然水體。
1.2事故發生的偶然性、意外性
一般在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運輸的環節,涉及到的單位和個人均作有應急預案,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預防。一個事故需要幾個、十幾個條件同時滿足才會發生,而且,假如每,則一個事故發生的幾率就是幾千分之一,值得擔憂的是:有可能這幾個、十幾個條件平時就只有一個條件不滿足,就等著這一個條件的1%概率,千萬分之一的事故發生概率就這樣輕易地發生了,而對于地概率事件的準備又不足,很容易危害擴大化。
1.3危害的嚴重性
一般的環境污染物排放都在環境主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下,經過企業自帶的污染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對環境的、對下游處理設施的沖擊較小,一般不會對人員造成嚴重影響;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則會無法預見地向環境、對下游處理設施、周圍人群排放有毒有害物質,考驗的是環境容納能力、下游處理設施的抗沖擊負荷和人體對污染物的抗受能力,這種考驗往往代價巨大。即便是輕微的、危害較小的污染,如果影響范圍大,未及時澄清而引起社會恐慌的話,也會造成嚴重的責任事故。
1.4污染物處理處置困難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釋放的污染物可能是化工中間體或化學性質活潑的物質,污染物可能會長期滯留,在處理過程中污染物還可能發生遷移、衍生其他污染、形成跨界污染、造成人員傷亡或者污染飲用時水源等更為嚴重的事件。
2基層監測站的應急監測
2.1 做好應急監測預案
應急監測預案應結合基層監測站的實際能力,避免內容健全卻不合實際,一旦追溯責任事故,應急監測人員的實際行動與應急監測預案不一致將會追究責任。這就要對自身能力有客觀的了解和對事故影響范圍有較快速的判斷,以確定是否請求提高環境應急相應等級。
2.2 做好應急監測值班
基層監測站人員一般較少,往往應急監測需要全員出動,主要領導甚至全員手機24小時待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做好應急值班制度,最好配套相應的補貼、保障、換休制度。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很多發生在夜間,環保應急值班人員要熟悉應急預案、熟悉監測儀器,在接警后,人員匯集前,盡量完成所用監測儀器的準備和預熱工作,為后續工作節省時間。
2.3做好應急監測的設備保證
幾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應急監測任務是一項長期的、嚴謹的工作。平時積極做好應急監測的思想準備、物質準備。對應急監測所用的儀器、設備單獨存放,專人保管,定期保養。每年由技術監督部門做一次儀器鑒定,以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有效。
2.4做好監測過程的質量管理
在應急監測工作中嚴格執行規范的質量保證實施辦法。不能因為速度而忽視質量,也不因為要求質量而不求速度。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詳細記錄。實戰是最好的導師,在應急監測任務完結后,參加人員匯集工作日志,比對國標的應監測技術規范查漏補缺,不斷完善工作程序。
2.5做好應急監測中的自我保護
應急監測是環境監測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工作與責任,拼盡全力是責無旁貸的,但是也要做好對自己的保護。自我保護分為人身和技術兩方面,人身方面,要聽從應急總指揮的指令和確定保護器具的攜戴;技術方面,要熟悉應急預案、監測規范,明確權責范圍,做詳細的工作日志,使得應急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據可查的,合乎規范的。
3加強應急監測的能力建設的方向。
3.1加強快速反應能力
快速地得到監測數據有助于了解污染事態,確定應對方式,這就要求監測人員對污染要有極強的快速反應能力,事故發生后必須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快速準確檢測判斷。
3.2加強應急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
通過學習培訓,使每位應急監測人員業務素質、應急監測報告的編寫水平都穩步提高。雖然經驗的積累有賴于實踐,但認真地總結會每次都所得良多。
3.3升級應急監測工作中的硬件設備
硬件設備的升級帶來技術上革新。目前就我們的檢測手段:一是便攜式檢測儀器法,二是快速化學定性分析法,三是國標分析方法。便攜式檢測儀器法:簡捷、快速、較準確,但成本費用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并非經常發生,因此,儀器的使用率很低,經濟條件一般的基層單位難以承受;快速化學定性分析法:簡捷、快速、成本低,但準確性差、受干擾物質影響大,定量分析準確度和精密度達不到技術要求;國標分析方法:精密度和準確度都能達到要求,但需要實驗室支持,采樣完畢將樣品送往實驗室再進行化學分析,勢必要延長監測時間。綜上所述,便攜式檢測儀器的配備和移動實驗室支持下的國標分析方法是基層監測站未來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至于,更高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分析方法的開發方向上的進展,相對于種類繁多的危險化學品,即便是對環境監測總站來說也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參考文獻
[1]劉秀蘋,王國娟,韓艷華.淺談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及管理[A].新農村建設與環境保護――華北五省市區環境科學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C],2009.
[2]陳英.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的研究[D].江蘇大學,2007.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of used materials and the categories of the possible accidents in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angerous and harmful factors in flat panel display companies.
關鍵詞:平板顯示器;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Key words: flat panel displays;dangerous and harmful factors;ident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102-02
0引言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平板顯示產業又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重中之重。2006年2月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將平板顯示技術列入發展重點。因此,辨識平板顯示企業危險有害因素,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平板顯示生產企業基本情況
平板顯示器生產企業屬于知識、技術、資金、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平板顯示器的生產工藝一般分為:基板制作、有機膜蒸鍍封裝和顯示模組安裝三個步驟。主要材料包括玻璃基板、有機發光材料、電極輔助材料、封裝材料和一些輔料組成。
平板顯示器生產的公用工程包括:電氣系統、空調凈化通風系統、給排水系統、消防系統、化學品供應站、氣體站、倉庫及運輸等。而氣體站包括冷凍站、天然氣及輕柴油系統、空壓站、真空站、大宗氣體站及特殊氣體站等。使用的大宗氣體一般包括:普通氮氣、高純氮氣、普通氧氣、高純氧氣、高純氫氣、高純氦氣、高純氬氣,大宗氣體由氣站經管道傳輸至使用點。使用的特種氣體有:氯氣、三氟化氮、硅烷、1%磷酸氫氣混合氣、氨氣、六氟化硫、四氟化碳,特殊氣體的供應方式是將氣瓶柜的特殊氣體經管道傳輸至歧管閥門箱/歧管閥門盤,然后由分配管送至使用點。
2主要物料的危險特性
依據《危險化學品名錄》(2002版)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用到的有機發光材料、電極輔助材料、封裝材料和一些輔料進行辨識,屬于危險化學品的,主要包括:甲硅烷SiH4(21050)、磷化氫PH3(23005)、氨NH3(23003)、八氟丙烷C3H8(22035)、溴化氫HBr(23004)、三氯化硼BCl3(22023)、笑氣N2O(22017)、四氟甲烷CF4(22033)、六氟化硫SF6(22021)、氯氣Cl2(23002)、氫氣H2(21001)、丙酮C3H6O(31025)、異丙醇C3H8O(32064)、鹽酸HCl(81013)、氫氟酸HF(81016)、氫氧化鈉NaOH(82001)、乙酸丁酯C6H12O2(32130)、磷酸H3PO4(81501)、醋酸CH3COOH(81601)、硝酸HNO3(81002)、三氟化氮NF3(23016)、氧氣O2(22001)以及鋁粉、鎂粉等二十余種,其中氯氣,被列入《劇毒化學品目錄》(2002版),屬劇。
這些物料的危險有害特性可從安全技術說明書中獲取。
3生產過程危險有害因素分析
依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可將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有害因素劃分為:火災爆炸、中毒和窒息、(化學性)灼燙、觸電、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車輛傷害及其他危害等。
3.1 火災爆炸氣體動力中的燃油燃氣熱水鍋爐房、天然氣及輕柴油系統、大宗氣體站中的氧氣站、氫氣站及特殊氣體站中的硅甲烷、氨氣,以及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液體丙酮、異丙醇等都有可能導致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發生火災、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助燃物、著火源。空氣中含大量的助燃氣體氧,因此,生產過程中只要存在可燃物,在有火源或高溫的情況下就會引起燃燒或爆炸。根據該項目的工藝過程,火災可能產生原因現分析如下:
3.1.1 可燃物及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由于生產過程中使用到硅甲烷、氨氣、氫氣等可燃氣體,這些氣體都是以瓶裝或氣站供應的形式由供應商提供。在運輸、裝卸或臨時存放氣瓶的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或沒有固定措施造成氣瓶傾倒,可能摔斷氣瓶閥門造成氣體外泄;另外,如果氣瓶超量充裝,在烈日下曝曬或靠近熱源,都可能因氣體膨脹引發氣體泄漏;這些氣體均采用專用供氣管道將生產設備與氣源相連,其泄漏點在于管道與設備或閥門的連接處,如果連接不當或不緊,硅甲烷、氨氣、氫氣就可從連接處泄漏。氣體發生泄漏時,周圍極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另外生產過程中使用到丙酮、2-丙醇等易燃液體,如果運輸、儲存、使用過程出現泄漏,就可能與周圍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1.2 火源的產生易燃、易爆物質只有遇上火源才會發生火災、爆炸事故,該項目在生產中的以下因素可產生火源。①明火。設備維護、檢修時用電焊、割槍設施時,可產生明火;電氣線路著火也是明火的來源。②電氣火花和電弧。配電箱、電機、照明等,若選型不當,防爆等級不符合要求,接地措施缺陷,可產生電氣火花、電弧。③靜電火花。在電子工業潔凈廠房內,有多種可燃的氣體、液體的輸送設備、管道,物料在流動過程中,與設備、管道的摩擦可產生靜電,如果靜電接地、靜電跨接等防靜電措施不符合要求,會在設備、管道上積聚靜電荷,與周圍物體形成電位差而放電,產生靜電火花。④雷電。雷電是雷雨季節天空中的云受到地面上升的強烈系統的作用,形成一部分帶正電荷,一部分帶負電荷的雷云產生放電現象。
雷擊電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雷電產生的數十萬、數百萬伏沖擊電壓流過導體,產生大量熱能,可損壞電氣設備的絕緣,燒斷導線,造成火災和對人體放電的危害。
若防雷設施不健全,接地電阻過大,在雷雨天因落雷擊中廠房或設備,可引發嚴重后果。
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雖然使用的易燃危險化學品有多種,由于項目建設起點高,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并安裝了檢測及自動報警、聯鎖裝置,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可能性較小,但萬一發生火災,由于潔凈廠房的特殊性,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事故后果。
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場所主要是大宗氣體站中的氧氣站、氫氣站,特殊氣體站中的硅甲烷、氨氣氣瓶柜,化學品儲存、分配間,熱水鍋爐的柴油儲罐,以及與這些可燃氣體、液體相連的管網所至的場所。
3.2 中毒和窒息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的磷化氫、氨氣和氯氣屬于有毒氣體(其中,氯氣被列入了劇的范圍),丙酮、2-丙醇的蒸氣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屬低毒類。在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若發生泄漏,作業人員未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吸入或接觸到這些危險化學品,會引起中毒事故。
由于毒性物質用量很少且現場設置了抽排風系統以及氣體泄漏報警系統,因此潔凈區內發生中毒和窒息的可能性極小。只有在儲存環節,因毒性氣體及對人體有毒性的有機溶劑比較集中且量稍大,發生人員中毒和窒息的可能性相對增加。
在污水池進行防腐防滲處理時,可能通風不良引起中毒和窒息事故。
發生中毒和窒息事故的場所主要是化學品分配間、有限空間以及伴有化學品作業的車間。
需要關注的是,顯示器行業化學品對人的危害除了即時可見的中毒和窒息外,還可能產生隱性的、較為嚴重的職業病危害。2010年2月21日晚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出節目“無塵車間的怪病”,揭示出無塵車間的健康隱患。
3.3 灼燙灼傷包括化學性灼傷(酸堿類引起的體內外灼傷)和物理性灼傷。本項目使用的原料中硝酸、鹽酸、磷酸和氫氟酸屬于酸性腐蝕品,氫氧化鈉屬于堿性腐蝕品。若各種腐蝕性原料在卸車、搬運、儲存中或生產過程中,由于連接設備(如管道、法蘭、接口等)安裝、施工精度不高使硝酸、鹽酸等泄漏,人員誤操作或作業人員沒有佩戴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等因素,都有可能發生灼燙傷害。
生產過程中,操作人員均穿有防護衣服,帶有防護手套,眼鏡等,避免與物料直接接觸,因此該過程中發生(化學性)灼燙的可能性極低。只有在腐蝕性物品的入廠裝卸過程及配液過程中可能發生(化學性)灼燙的事故。
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液氧、液氮和液氬都是深冷加工得到的液體,溫度都很低(-183℃以下)。它們以及其蒸氣或低溫氣體,對皮膚都會產生類似燒灼的作用。其嚴重程度隨著溫度及暴露時間的不同而不同。人體的部分或沒有足夠保護的部分在操作及檢修工作中接觸沒有絕熱的管道或容器時,由于水份很快凍結而被粘住,分開時可能撕傷皮膚。為防止凍傷,應避免與低溫液體、氣體及其有關設備接觸,必須穿干燥工作服進行操作。當需要進入冷箱等低溫容器內掃雪或維修時,應采取可靠的防凍措施。
發生灼燙事故的場所主要是化學品裝卸場所,儲存、分配間,大宗氣體站,以及接觸到化學品的作業崗位。
3.4 電氣傷害根據工藝和設備情況,按照電氣事故的類別將平板顯示器生產過程中的主要電氣危險因素劃分為:觸電、雷電危害、靜電危害三個部分。
3.4.1 觸電危險觸電事故的傷害是由電流的能量造成的。觸電可分為電擊和電傷兩種情況。
3.4.1.1 電擊分布:配電線路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電氣拖動設備、移動電氣設備、照明線路及照明、生活電器等,上述環節均存在直接接觸電擊及間接接觸電擊的可能。
電擊危險因素的產生原因:電氣線路或電氣設備在設計、安裝上存在缺陷,或在運行中,缺乏必要的檢修維護,使設備或線路存在漏電、過熱、短路、接頭松脫、斷線碰殼、絕緣老化、絕緣擊穿、絕緣損壞、PE線斷線等隱患;沒有設置必要的安全技術措施(如保護接零、漏電保護、安全電壓、等電位聯結等),或安全措施失效;電氣設備運行管理不當,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必要的安全組織措施;專業電工或機電設備操作人員的操作失誤,或違章作業等。
3.4.1.2 電傷分布:變配電所、配電線路、配電柜、開關等。
傷害的方式:由電流的熱效應、化學效應、機械效應對人體造成局部傷害。多見于機體外部,往往在機體表面留下傷痕,如電弧燒傷、電流灼傷、電烙印、皮膚金屬化、電氣機械性傷害等。
傷害的途徑:直接燒傷,當帶電體與人體之間發生電弧時,有電流流過人體形成燒傷。直接電弧燒傷是與電擊同時發生的。間接燒傷,當電弧發生在人體附近時,對人體產生燒傷,包括融化了的熾熱金屬濺出造成的燙傷。電流灼傷,人體與帶電體接觸,電流通過人體由電能轉換為熱能造成的傷害。
電傷危險因素的產生原因:帶負荷(特別是感性負荷)拉開的閘刀開關;誤操作引起短路;線路短路、開啟式熔斷器熔斷時,熾熱的金屬微粒飛濺;人體過于接近帶電體等。
3.4.2 雷電危險分布:變配電所、較高的建構筑物等均有雷電危險。
傷害的方式:直接雷擊放電、二次放電、雷電流的熱量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災;雷電的直接擊中、跨步電壓的作用及火災爆炸的間接作用會造成人員傷亡;雷擊可直接毀壞建構筑物,導致電氣設備擊穿或燒毀;發電機、變壓器、電力線路等遭受雷擊,可導致大規模停電事故。
傷害的途徑:由直擊雷、雷電感應、雷電波的電性質、熱性質、機械性質的破壞作用引起。
雷電危險因素的產生原因:防雷裝置設計不合理;防雷裝置安裝存在缺陷;防雷裝置失效,防雷接地體接地電阻不符合要求;缺乏必要的人身防雷安全知識等。
3.4.3 靜電危害分布:易燃易爆場所及輸送管線等。
傷害的方式:在有爆炸和火災的場所,靜電放電火花可能成為電擊點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災事故;人體因受到靜電電擊的刺激,可能導致二次事故,如墜落、摔倒等;對靜電電擊的恐懼會影響工作效率。
傷害的途徑:由于來自氣體以及其中的固體微粒的動能或人體的動能而產生的靜電火花、靜電力以及靜電場場強的作用引起。
從靜電防護的角度分析,靜電危險因素的產生原因主要有:靜電接地、跨接裝置不完善;測量操作不規范;設備缺乏檢修和維護;人體靜電防護不符合要求等產生靜電火花。
可能發生觸電事故的場所主要是變配電間、電氣控制柜、帶電設備等。
3.5 機械傷害機械傷害是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絞、碾、割、刺等傷害。電動機械設備等生產設備,由旋轉部件與固定部件組成,在操作過程中,如有設備發生故障、防護裝置損壞、操作人員違反操作規程、誤操作或其他意外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體傷害事故。
在TFT基板制作、蒸鍍封裝、模組制造過程中,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操作人員基本與設備不直接接觸,因此在生產過程中發生機械傷害的可能性極低,而在設備安裝調試及檢修過程中則可能發生機械傷害事故。
發生機械傷害的場所是檢修時的生產車間。
3.6 車輛傷害原材料進廠、成品出廠全部由機動車輛運輸。如果車狀不良、駕駛員操作失誤、行人粗心大意會造成車輛傷害危險。因此要對廠內道路、通道的功能劃分,設立道路行駛標志,對有關人員進行交通安全意識教育。
發生車輛傷害的場所主要位于原料及成品運輸過程必經的車道上。
3.7 物體打擊物體打擊是指物體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產生運動,打擊人體造成人身傷亡事故,不包括因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塌陷等引起的物體打擊。
本項目在建設過程及生產時,因產品、工具其它物品堆放過高、擺放不穩,或安全防護措施不符合規范,或未按操作規程操作,人員有被物體打擊的危險。
發生物體打擊的場所主要是在倉庫。
3.8 噪聲與振動噪聲與振動都是較常見的生產性有害因素。在生產過程中,噪聲與振動多是同時并存的,有時以噪聲為主,有時以振動為主。強烈的噪聲與振動能分散人的注意力,降低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進行影響人體生理過程,損害健康,甚至導致職業病的發生。
空壓站、生產車間的空調及通風系統,廢氣處理系統的風機等會產生的噪聲。
3.9 其他危害在生產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其它危害,壓力容器發生物理性爆炸,廠內生產、生活、消防水池以及生產回用水池可能發生淹溺,檢測檢驗工作人員用眼過度也會對眼睛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等。
4結束語
對平板顯示器生產企業的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分析辨識和評價,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相關危險有害因素的評價以及對策措施的提出需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圣德.平板顯示技術論壇,第五代TFT-LCD生產線的工藝設備和材料[J].電子工藝技術,2005,(02).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ammable and combustible liquid's fire accident putting out,inflammable solid fire accident putting out,articles that ignite when in contact with water fire putting out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ble articles fire putting out methods.
關鍵詞:危險化學品;火災;補救方法
Key words: hazardous chemicals;fire accident;remedy method
中圖分類號:X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154-01
1易燃和可燃液體火災撲救
液體火災特別是易燃液體火災發展迅速而猛烈,有時會發生爆炸。這類物品發生的火災主要根據它們的比重大小,能否溶于水等性質來確定滅火方法。
一般來說,對比水輕(比重小于1)又不溶于水的易燃和可燃液體,如苯、甲苯、汽油、煤油、輕柴油等的火災,可用泡沫或干粉滅火劑撲救。初始起火時,燃燒面積不大或燃燒物不多時,也可用二氧化碳滅火劑撲救。但不能用水撲救,因為當用水撲救時,易燃可燃液體比水輕,會浮在水面上隨水流淌而擴大火災。比水重(比重大于水)而不溶于水的液體,如二硫化碳,萘,蒽等著火時,可用水撲救,但覆蓋在液體表面的水層必須有一定厚度,方能壓住火焰。但是,被壓在水下面的液體溫度都比較高,現場消防人員應注意不要燙傷。
能溶于水的液體,如甲醇、乙醇等醇類,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類,丙酮、丁酮等酮類發生火災時,應用霧狀水或抗溶性泡沫、干粉等滅火劑撲救。在火災初期或燃燒物不多時,也可用二氧化碳撲救。如使用化學泡沫滅火時,泡沫強度必須比撲救不溶于水的易燃液體大3-5倍,但不能與碳酸氫鈉和碳酸氫鉀干粉滅火劑聯用。
當敞口容器內易燃可燃液體著火時,不能用砂土撲救,因為砂土非但不能覆蓋液體表面,反而會沉積于容器底部,造成液位上升以至溢出,致使火災蔓延。
2易燃固體火災撲救
易燃固體燃點較低,受熱、沖擊、摩擦或與氧化劑接觸能引起急劇及連續的反應,導致燃燒或爆炸。
易燃固體發生火災時,一般都能用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石棉毯等滅火劑和器材撲救,但鋁粉、鎂粉等著火則不能用水和泡沫滅火劑撲救。另外,粉狀固體著火時,不能用滅火劑強烈沖擊以避免粉塵被沖散,在空氣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引發爆炸。
磷的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硫磺等易燃固體著火燃燒時會產生有毒和刺激性氣體,撲救人員要站在上風向,以免中毒。
3遇水燃燒物品火災撲救
此類物品共同特點是遇水后,能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可燃性氣體,同時放出熱量,以至引起燃燒爆炸。遇水燃燒物品火災應用干砂土,干粉等撲救,滅火時嚴禁用水、酸、堿滅火劑和泡沫滅火劑撲救。
遇水燃燒物中,如鋰、鈉、鉀、銣、銫、鍶等,由于化學性質十分活潑,能奪取二氧化碳中的氧而引起化學反應,使燃燒更猛烈,所以也不能用二氧化碳撲救。
4自燃物品火災的撲救
此類物品雖未與明火接觸,但在一定溫度的空氣中能發生氧化作用放出熱量,由于積熱不散,達到其燃點時會引起燃燒。自燃物品可分為三種:一種在常溫空氣中劇烈氧化,以致引起自燃,如黃磷;另一種受熱達到燃點時,放出熱量,不需外部補給氧氣,本身分解出氧氣繼續燃燒,如硝化纖維膠片、鋁鐵溶劑等;還有一種可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如果通風不良,積熱不散達到物品自燃點即能自燃,如油紙等含油脂的物品。
自燃物品起火時,除三乙基鋁和鋁鐵溶劑等不能用水撲救外,一般可用大量的水進行滅火,也可用砂土、二氧化碳和干粉滅火劑滅火。由于三乙基鋁遇水產生乙烷,鋁鐵溶劑燃燒時溫度極高,能使水分解產生氫氣,所以不能用水滅火。
5氧化劑火災撲救
這類物品具有強烈的氧化能力,本身雖不會燃燒,但與可燃物接觸即能使其氧化,而自身被還原后引起燃燒爆炸。
由氧化劑引起的火災,一般可用砂土進行撲救,大部分氧化劑引起的火災都能用水撲救,最好用霧狀水。如果用加壓水滅火時可先用砂土覆蓋在燃燒物上,再行撲滅。要防止水流到其它易燃易爆物品處。過氧化物和不溶于水的液體有機氧化劑,應用砂土或二氧化碳、干粉滅火劑撲救。這是因為過氧化物遇水反應能放出氧,加速燃燒;不溶于水的液體有機氧化劑一般比重小于1(比水輕),如用水撲救時,會浮在水上面流淌擴大火災。
6毒害物品和腐蝕物品火災撲救
一般毒害物品著火時,可用水及其它滅火劑撲救,但毒害物品中的氰化物、硒化物、磷化物著火時,就不能用酸堿滅火劑撲救,只能用霧狀水或二氧化碳等滅火。
腐蝕物品著火時,可用霧狀水、干砂、泡沫、干粉等撲救。硫酸、硝酸等酸類腐蝕品著火時,不能用加壓密集水流撲救,因為密集水流會使酸液發熱甚至沸騰,四處飛濺而傷害撲救人員。撲救毒害物品和腐蝕物品火災時,還應注意節約水量和水的流向,同時注意盡可能使滅火后的污水流入污水管道。因為有毒或有腐蝕性的滅火污水四處溢流會污染環境,甚至污染水源。有害物品和腐蝕物品火災的撲救還應搞好個人防護措施,使用防毒面具、面罩。
7易燃氣體火災撲救
易燃氣體有氫、煤氣、乙炔、乙烯、甲烷、氨、石油氣等。這些氣體具有經撞擊、受熱或遇火花發生燃燒爆炸的危險。
為了便于儲存和使用,通常情況下將很多易燃氣體用加壓法壓縮儲于容器內。
在撲救可燃氣體火災時,可燃氣體如果從容器管道中源源不斷地噴散出來,應首先切斷可燃物的來源,然后爭取一次滅火成功。如果在未切斷可燃氣體來源的情況下,急于求成,盲目滅火,則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做法。因為火焰一旦被撲滅,而可燃氣體繼續向外噴散,特別是比空氣重的可燃氣體如液化石油氣等外溢,易沉積在低洼處,不易很快消散,遇明火或熾熱物體等火源還會引起復燃。如果氣體濃度達到爆炸極限,還會引起爆炸,極易導致事故擴大。
8爆炸物品火災撲救
這些常識,你要知道
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
怎樣的玩具才是安全的?《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標準號為GB6675-2003)是玩具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為孩子挑選玩具時,一定要看清楚該玩具是否明確注明是按國家標準生產的。
6大類玩具,要有3C認證標識
對于童車、電玩具、彈射玩具、娃娃玩具、塑料玩具、金屬玩具這六大類玩具,國家實施了強制性產品認證,沒有獲得3C認證標識的玩具不得出售。
常見的玩具質量問題
1.使用不合格的原料、著色膠、涂料。如毛絨玩具使用未經消毒的廢舊料、黑心棉等禁用填充物,油漆所含的有害物質(銻、砷、鉛、汞等八種有害金屬)含量超標,玩具所用材料的增塑劑含量超標。
2.玩具的邊緣不合格。如金屬、玻璃邊緣銳利,塑料、木頭玩具有毛刺、毛邊,這些容易劃傷孩子的手。
3.小零件不符合標準。如布娃娃的眼睛、鼻子、塑料紐扣縫得不牢靠,一拉扯就脫落下來,而按規定這些不可拆卸的小零件能承受的拉力應該相當于拎起9斤雞蛋的力。
4.突出物不合格。突出物是指玩具上有突起的、硬的小部件,如果沒有防護裝置,容易對孩子造成創傷。
去信譽度高的正規商店購買
你家孩子的玩具都是在哪買來的?商場、超市、玩具專賣店、小商販、網絡、小商品批發市場、旅游景點甚至還有購買其他物品時免費獲得的,可見購買玩具的地點是很隨意的。而據國家質檢局報告,我國玩具及兒童用品企業規模大小不一,產品質量、生產水平參差不齊,一些企業工藝簡陋、水平落后,甚至是手工作坊、地下工廠。所以選擇正規商店才更有保證。
挑選玩具,究竟挑哪里
塑料玩具 用手摸邊緣有無毛刺、缺口,是否銳利,尖角是否突出;軟性塑料玩具的材料是否環保;聞一下有無異味;確認不易被孩子咬碎、撕碎
木質玩具 表面是否打磨光滑、無毛刺,確認木頭表層涂的油漆是環保油漆
上發條的玩具 如果玩具里有齒輪、發條,確認傳動部件有遮擋的裝置,以免孩子的手指伸進去,玩具轉動時手指被夾住
需用電池的玩具 檢查有無電池安全使用說明,電池盒是否安全固定
毛絨填充玩具 聞聞是否有不良氣味,用手捏一捏玩偶是否有彈性、柔軟,填充物是否充足,布娃娃的眼睛、紐扣等小部件是否牢固,確認能否清洗
發聲玩具 聽一聽玩具的聲音是否過響,如果玩具聲音過響可能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損傷
仿武器類玩具 購買飛鏢、玩具弓箭、玩具槍時,試一試飛鏢的頭是否過尖、子彈的射程是否過遠、力度過大
貼心提示:
別忘了查看玩具的說明書。合格的玩具,說明書上應該有生產廠家的名字、廠址、生產日期、制作材料的成分、適合年齡段、執行標準號、產品合格證,如屬于上述6大類玩具,還需有3C認證標識。請重視安全警示語,它會提醒家長注意玩具的潛在危害,為孩子如何玩玩具提出合理的安全建議。
新聞鏈接:
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將于2011年7月20日正式實施,這個玩具法規被市場認為是目前最嚴格的。該標準從機械性能、化學、衛生等各方面對玩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玩具產品在投放市場前需要進行包括化學、物理機械、電安全、燃燒、衛生及輻射等安全評估。
[關鍵詞]應急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特征
中圖分類號:F53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4-0214-01
突發性污染事故具有不同于一般環境污染事故的特點:發生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都是突然發生,處理起來比較復雜,會對環境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和長期的影響;一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消除起來極其困難,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居住生活環境和動植物都會構成較長期的影響。而突發性環境污染問題的及時、高效的進行檢測優勢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一、常見的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特征
1.1 形式的多樣,大部分由其它事故衍生
常見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包括:交通事故中化學品泄漏、企業安全事故引發的有毒化學品泄漏事故、船舶溢油事故、生活中不規范操作引發的環境污染恐慌、飲用水源被污染等,涉及運輸、安全生產、投排漏排等多種環節。就同環境污染事故來說,其污染也可能是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造成水體、空氣、土壤多項甚至同時污染。另外,環境污染也可能發生在事故處理階段,例如撲救火災的消防水來不及收集,攜帶污染物進入自然水體。
1.2 事故發生的偶然性、意外性
一般在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運輸的環節,涉及到的單位和個人均作有應急預案,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預防。一個事故需要幾個、十幾個條件同時滿足才會發生,而且,假如每,則一個事故發生的幾率就是幾千分之一,值得擔憂的是:有可能這幾個、十幾個條件平時就只有一個條件不滿足,就等著這一個條件的1%概率,千萬分之一的事故發生概率就這樣輕易地發生了,而對于地概率事件的準備又不足,很容易危害擴大化。
1.3 危害的嚴重性
一般的環境污染物排放都在環境主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下,經過企業自帶的污染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對環境的、對下游處理設施的沖擊較小,一般不會對人員造成嚴重影響;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則會無法預見地向環境、對下游處理設施、周圍人群排放有毒有害物質,考驗的是環境容納能力、下游處理設施的抗沖擊負荷和人體對污染物的抗受能力,這種考驗往往代價巨大。即便是輕微的、危害較小的污染,如果影響范圍大,未及時澄清而引起社會恐慌的話,也會造成嚴重的責任事故。
1.4 污染物處理處置困難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釋放的污染物可能是化工中間體或化學性質活潑的物質,污染物可能會長期滯留,在處理過程中污染物還可能發生遷移、衍生其他污染、形成跨界污染、造成人員傷亡或者污染飲用時水源等更為嚴重的事件。
二、基層監測站的應急監測
2.1 做好應急監測預案
應急監測預案應結合基層監測站的實際能力,避免內容健全卻不合實際,一旦追溯責任事故,應急監測人員的實際行動與應急監測預案不一致將會追究責任。這就要對自身能力有客觀的了解和對事故影響范圍有較快速的判斷,以確定是否請求提高環境應急相應等級。
2.2 做好應急監測值班
基層監測站人員一般較少,往往應急監測需要全員出動,主要領導甚至全員手機24小時待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做好應急值班制度,最好配套相應的補貼、保障、換休制度。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很多發生在夜間,環保應急值班人員要熟悉應急預案、熟悉監測儀器,在接警后,人員匯集前,盡量完成所用監測儀器的準備和預熱工作,為后續工作節省時間。
2.3 做好應急監測的設備保證
幾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應急監測任務是一項長期的、嚴謹的工作。平時積極做好應急監測的思想準備、物質準備。對應急監測所用的儀器、設備單獨存放,專人保管,定期保養。每年由技術監督部門做一次儀器鑒定,以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有效。
2.4 做好監測過程的質量管理
在應急監測工作中嚴格執行規范的質量保證實施辦法。不能因為速度而忽視質量,也不因為要求質量而不求速度。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詳細記錄。實戰是最好的導師,在應急監測任務完結后,參加人員匯集工作日志,比對國標的應監測技術規范查漏補缺,不斷完善工作程序。
2.5 做好應急監測中的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分為人身和技術兩方面,人身方面,要聽從應急總指揮的指令和確定保護器具的攜戴;技術方面,要熟悉應急預案、監測規范,明確權責范圍,做詳細的工作日志,使得應急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據可查的,合乎規范的。
三、應急監測技術
3.1 感官檢測法
所謂感官檢測法是根據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氣味、顏色、存在狀態等物理化學特性,通過用口、眼、鼻、皮膚等感知被檢物質的存在。如硫化氫具有臭雞蛋味,氰化物具有杏仁味,二氧化硫具有特殊刺激味,二氧化氮是棕紅色氣體,光氣有干草味,等等,通過觀察顏色,聞氣味可以感知到污染物的存在。但這個方法易對人體造成傷害,僅可作為權宜之計。
3.2 植物和動物檢測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污染物會對植物表皮或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或利用動物對污染物質的嗅覺和敏感性來檢測污染物質的存在。例如光化學煙霧可使葉子背面變成銀白色、古銅色,正面出現一道橫貫全葉的壞死帶;若葉片被HF污染,在葉子尖端和邊緣會出現壞死帶并出現逐漸向內發展的趨勢。警察依靠警犬尋找是否存在有毒有害化學試劑等。
3.3 試應急監測車
它是一種新型流動實驗室,車內配置有實驗操作臺、全球定位裝置(GPS)及車載電話,儀器柜,視頻圖像和數據的采集、傳輸和處理單元,電子地圖等設備。在發生污染事故后,應急監測車可以迅速到達事故現場,提供高效、快速、機動的綜合流動檢測。
四、加強應急監測的能力建設的方向
4.1 加強快速反應能力
快速地得到監測數據有助于了解污染事態,確定應對方式,這就要求監測人員對污染要有極強的快速反應能力,事故發生后必須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快速準確檢測判斷。
4.2 加強應急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
通過學習培訓,使每位應急監測人員業務素質、應急監測報告的編寫水平都穩步提高。雖然經驗的積累有賴于實踐,但認真地總結會每次都所得良多。
4.3 做好后續處置問題
事故發生的后期,事故發展態勢基本控制后,還應根據實際情況慢慢縮小監測范圍,變更監測點位,以確保不會發生二次事故。其次,還應在數據系統中輸入最新的事故信息,并完成事故監測報告。
4.4 升級應急監測工作中的硬件設備
硬件設備的升級帶來技術上革新。目前就我們的檢測手段:一是便攜式檢測儀器法,二是快速化學定性分析法,三是國標分析方法。便攜式檢測儀器法:簡捷、快速、較準確,但成本費用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并非經常發生,因此,儀器的使用率很低,經濟條件一般的基層單位難以承受;快速化學定性分析法:簡捷、快速、成本低,但準確性差、受干擾物質影響大,定量分析準確度和精密度達不到技術要求;國標分析方法:精密度和準確度都能達到要求,但需要實驗室支持,采樣完畢將樣品送往實驗室再進行化學分析,勢必要延長監測時間。綜上所述,便攜式檢測儀器的配備和移動實驗室支持下的國標分析方法是基層監測站未來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至于,更高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分析方法的開發方向上的進展,相對于種類繁多的危險化學品,即便是對環境監測總站來說也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參考文獻:
[1] 劉耀龍,陳振樓等.中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12:116-1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