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家教育部不斷地推進著新課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新課程標準。教材改革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很多教材都一改之前生硬刻板的印象,持續增加教材配圖的數量。應此趨勢,初中生物教材也變得更加圖文并茂,更具可讀性。隨著新教改的實施,教學方式變得多種多樣,課堂內容變得非常豐富,但教材依舊是課程的核心。目前生物新教材已經運用了大量精美的插圖,這就需要教師們也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去適應這一套體系,切實落實新課程改革。所以探究新課改過程中插圖教學方案的實踐就十分必要了。
二、插圖教學的意義
為響應新課改,生物教材在不斷的進行更新換代,不斷的迭代過程中,插圖的數量明顯增加了。從最新的教材使用情況來看,插圖在教材知識體系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插圖中不僅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概括了生物學過程,是生物學發展過程中重要結果和結論的體系,是經典案例的積累和結晶,表達了大量的知識點,更是彌補了文字在達意上的短處,讓學生對知識體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相關研究表明,插圖的審美屬性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人類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中學時代開始養成,這個階段的學生求知欲旺盛,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色彩亮麗的插圖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初中生物教材插圖教學現狀
前文中已經說明了教材中插圖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師們并沒有適應新教改的迅猛發展,教學思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經調查發現,教師們對于教材插圖的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是沒有認識到插圖的重要性而將它束之高閣。當然這也有插圖不合適帶來的影響,但是很多教師認為這些插圖沒什么實質用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真正利用到這些插圖。這就造成了很嚴重的資源浪費。其次,一些教師已經認識到插圖的重要性,并運用到了實際教學中,但是沒有引起學生的關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領會到一些重要插圖的深刻內涵,沒有挖掘出其內在精髓。這樣在教學中學生對圖片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內容上。在觀察過程中也缺乏耐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后,插圖質量的不達標也造成插圖教學實施力度不夠。因為畢竟圖書的出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一些圖片沒有達到教師的滿意度,教師棄之不用,同樣是插圖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相反,很多老師認為在信息時代,互聯網上能找到一些比教材中更合適的圖片,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更多的采用多媒體技術,更多的選擇了迎合學生心理,緊貼時事的圖片充實教學內容。
四、插圖教學的實踐研究
理論上講,教材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知識點,吸引其目光,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反饋到學習成績上也一定是更積極的效果。這樣就形成一個正反饋,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所以如何能讓插圖教學有效的在實際教學中得以實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關于如何增強插圖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價值,作者總結了這樣一些策略。
(一)引導學生描繪插圖
有一些很重要的插圖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能力。讓學生對插圖進行二次描繪能夠更加鍛煉其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記憶了知識點。
比如細胞結構圖,教師可以借助標本,模型,以及實物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更直觀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其對細胞結構進行繪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
(二)幫助學生建立圖文連接
事實上,教材插圖,包括一些圖表,都內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插圖進行文字轉換有助于學生理解插圖,記憶插圖。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插圖進行語言描述。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書中的文字信息來自制插圖。這不僅僅能夠幫學生全面理解知識點,更能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三)讓學生帶有目的性的識圖
學生在閱讀教材的時候,有時候會缺乏耐心,對圖片里信息的獲取不夠全面,所以形成的認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沒有達成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組織學生觀察插圖前,教師應該對學生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識圖,這樣學生也能有的放矢。引導學生了解到圖片加文字的綜合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關鍵詞: 漢譯英 錯誤 分析 糾正方法
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為三個層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1]雖然對譯文資料、譯速的要求不同,但都要理解正確,能夠適當使用基本的翻譯技巧,準確,無重大的語言表達錯誤。然而學生的翻譯能力在漢英翻譯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錯誤,如對英語詞語的掌握不夠準確,句子的結構和語義表達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則學生翻譯能力得不到提高,無法滿足教學大綱對他們翻譯能力的要求。本文以學生漢譯英實踐中具有代表性的錯誤為例,從英語詞匯的誤用、句子的結構和語義表達三方面分析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錯誤。
一、詞匯的誤譯
有些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不夠全面,對詞類及其用法缺乏認識,在漢英翻譯中缺乏認真的態度,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生搬硬套,造成譯文句子存在詞義、詞形及用法上的錯誤。例如:
1.In now society,traffic conditions in cities become worse and worse.
2.I want to go home not for my homesick.
3.Some students don’t insist to serve the people.
4.Base of that, we can se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the Internet
5.Teenagers benefit a lot from it, such as they can make new friends.
分析:第一句把“現在的”譯成了“now”,now在英語里是副詞,而副詞的基本用法是修飾形容詞、動詞,不修飾名詞,這樣譯忽視了英語單詞的詞性和用法。根據該詞在句中所在位置和意義,把“now”換成形容詞“modern”較合適。第二句把“想家”譯成“homesick”(adj.想家的),該單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所用詞的詞性應為名詞,而“homesick”是形容詞,只修飾名詞而不能直接作介詞“for”的賓語,因而在譯文里要換成它的名詞形式“homesickness”。第三句把“堅持”譯成“insist”本身沒有錯,但“insist”動詞的用法比較特殊,后面不跟動詞不定式而習慣跟介詞“on或upon”引起的短語[2],因而“to serve”應改為“on serving the people”。最后兩句的譯文錯誤是由詞組的誤用造成的。第四句把“在此基礎上”譯為英語可以用不同的表達形式,但所用詞的詞形和搭配不能出問題,“基礎”既可用英語的名詞“on the basis of”,又可用動詞“be based on”或“based on”,英語沒有“base of that”這種用法。最后一句原意為“例如他們可以交到一些新的朋友”,后面跟的是句子,而譯文里的“such as”習慣跟并列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因而用常跟句子的短語“for example”或“for instance”替代“such as”才能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有時學生對英語單詞和漢語詞語意義的對應關系認識不足,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而翻譯方法欠妥,容易使譯文產生歧義,引起誤解。例如:
1.Today, many students do some works at summer holiday.
2.There are more and more questions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3.I believe that the city traffic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fluent.
4.I opened TV and watched the flag flying in the air on Tian’anmen Square.
分析:從以上幾句譯文可以看出,第一句把“工作”譯成“works”(工廠、工場、著作),這種貌似正確的譯法,很顯然受到了“work”(工作)詞義的影響,忽略了該詞的屬性(不可數名詞),這樣貿然把不可數名詞加“s”變成復數形式導致了詞義的變化。后三句中的“questions”(問題、難題)、“fluent”(流暢的、順暢)和“opened”(打開、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存在越來越多的問題”、“交通順暢”和“打開電視”,但仔細揣摩就會發現,這些單詞的選擇和表達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犯了似是而非的錯誤。“question”指提出來需要回答的問題,而原文指父子之間因缺乏交流和溝通而產生分歧和隔閡,屬于難以解決的問題,依據此意用“problems”比較恰當。“fluent”習慣上指語言流利、書寫流暢和動作連貫,而不用來指交通狀況,“smooth”可以用來指交通暢通,如“Road traffic is going smoothly.”。[3]依照句子的本意把“fluent”改為“smooth”。“open”主要指開門窗或有蓋子的容器,開口、開放等,漢語習慣說“開電視”,但直譯成英語就讓人不可思議,這時要按英語表達習慣,漢語的“開”應換成“turn on”。 類似的錯誤還有把“內心感激”(heartfelt thanks)譯成“inner thanks”、把“按喇叭”(honk the horn)譯為“press his horn”等。
二、譯文句法和句子結構
漢譯英較嚴重的錯誤出現在譯文的句子結構,尤其是句子的謂語部分:有的譯文有動詞,但不能直接構成謂語;有的句子缺少謂語動詞;還有不同屬性的動詞羅列在一起,造成結構混亂和句法錯誤,導致譯文在表達方面出現錯誤。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不熟悉英語句子的謂語結構形式和句法,翻譯時使用漢語的句序,導致譯文在句子結構方面出現問題。如:
1.Many people are very like it.
2.So the best choice is keep silent.
3.They thought we can through this way to learn more good things abroad.
4.Everyone should by bus instead of by car as far as possible.
5.There are a lot of students want to go home quickly when holidays come near.
6.They regard make money as the only success of their life.
分析:第一句的“are very like it”(非常喜歡它),第二句的“is keep silent”(是保持沉默)顯然受到了漢語句序的影響而沒有依照英語句法表達。在英語句法中,系動詞和原形動詞或者兩個行為動詞不能直接放在一起(除非后者是省去“to”的不定式),這是英語教學中強調的重點。因此,把第一句的“are”和“very”去掉,句末加“very much”;第二句在“is”和“keep silent”之間加“to”,把動詞原形變為不定式。第三句的“can through this way”(能通過這一方式)和 第四句的“should by bus”(應當乘公交),純粹是漢語式的英語,雖然漢語表達無可厚非,但“through this way”和“by bus”都是介詞短語,無法與情態動詞一起構成謂語,情態動詞只有和動詞原形連用才符合英語句法。因而第三句應把“through this way”這個方式狀語放到句尾,把“to learn more good things”里的“to”省掉,然后提前跟在“can”后;第四句是在“should”和“by bus”之間插入“go out ”或“go to work”,這樣不僅符合句法要求,同時譯文的表達更流暢。第五句原文是“假期來臨時有許多學生急著要回家”,從譯文的語義看,“want to go home quickly”應是“students”的定語,起解釋說明的作用,但它以動詞原形的形式出現在句子中,與句子里的“are”在結構上有沖突,造成了句法錯誤,這時需要在“students”后加關系代詞“who”,引出后面的定語從句,譯文就符合英語的句法,或者把句子的“There are”刪掉,后面的“a”大寫,這樣譯更好。第六句譯文“make money”應是動詞“regard”的賓語,按照動詞原形不能充當賓語的句法要求,要想使它成為賓語就必須使用它的非謂語動詞形式“making money”。
三、譯文句子的語義表達
對英語表達習慣不熟悉等都影響譯文表達的效果,過于依賴母語的表達方式,翻譯時生搬硬套、方法不當,是漢式英語(Chinglish既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有漢語特征的不規范或畸形英語)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樣的譯文句子語不達意,讓人糾結。例如:
1.My house is poor.
2.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very fast.
3.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very big and fully.
4.Although I made little money and felt very tired, my heart was very happy.
5.There are many places can’t use the Internet.
6.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分析:前四句存在的問題都是不能有效地轉換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表達形式,用漢語式的思維和句法表達英語,譯文顯得生硬晦澀,無法有效表達本意。英語習慣用“poor family”而不用“poor house”(房子簡陋)表示漢語“家境貧困”,因此第一句譯成“I come from a poor family.”或“My family is poor.”較好。第二句 “我們國家發展很快。”的翻譯,與其用名詞“development”不如直接用動詞“develop”,把該句譯成“Our country develops fast.”語義顯得更簡練。第三句“互聯網信息量大而豐富。”譯文只是簡單地把“大”和“big”、“豐富”和“fully”等同起來,忽略了英語的表達習慣,“大”和“豐富”實際上指的都是“量”,因而此句可改變思維方式、句法和翻譯方法,譯為“There ar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第四句“我心里感到很高興。”也不要直譯成“My heart was very happy.”,英語習慣用“I felt very happy.”表達此意。后兩句不僅屬于漢語式英語,而且出現了句法錯誤,按英語的表達習慣和句法,把第五句“有很多地方還不能使用網絡。”譯為“There are many places where people can’t use the Internet.”或“People can’t use the internet in many places.”就能避免翻譯錯誤。第六句“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改譯成“It has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或“There are many unsolved problems/ problems to be solved.”比較符合英語的句法和表達。
針對學生漢譯英時出現的英語詞匯、句子結構和句法及句子達意方面的錯誤,我認為,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詞匯的掌握不應僅局限于詞義,還要牢記它們的詞性、搭配、慣用法,了解漢英兩種語言中詞義的對應關系。二是了解英語語法和句法知識,對句子結構尤其是謂語的構成應了如指掌,譯文要符合句法,不能出現錯誤。三是譯文表達應擺脫漢語式思維和表達模式,盡量按英語的表達習慣和模式,避免漢語式英語的出現。四是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語言基本功,語言的使用應準確簡練。只有反復實踐,才能逐步改掉翻譯中出現的錯誤,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http:///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3.shtml.
大學生藝術團是一支活躍在校園內外的學生文藝團體,下設交響樂團、軍樂團、舞蹈隊、合唱團、電聲樂隊、民樂團、戲劇社等,是學校重要節慶活動的文藝表演的主力軍,并多次在省市文藝比賽中獲獎。為選拔大學生藝術團優秀骨干團員,提高大學生藝術團的表演水平,活躍校園文化氣氛,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2014年我校將繼續面向全國招收藝術特長生。
一、招生對象:
參加2014年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符合各省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藝術特長生報考條件,藝術特長項目滿足我校需要的高中畢業生(文、理科不限)。
二、招收要求:
1、舞蹈類(15人,男生5人,女生10人):要求形象氣質好,女生身高不低于162厘米,男生身高不低于172厘米。具有一定年限的舞蹈基礎訓練經歷,舞感優良,五官端正,身材勻稱,擅長表演。
2、主持類(4人):要求有較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普通話標準,五官端正、身材勻稱,女生身高不低于165厘米,男生身高不低于175厘米,能用中英文雙語主持者優先考慮。
3、西洋弦樂(2人):其中大提琴1人,中提琴1人。要求能用五線譜、簡譜順暢識譜,懂得基本樂理知識,演奏技術達到較高水平,有樂團演出經歷者優先。
4、民樂類(19人):其中揚琴2人、琵琶2人、竹笛2人、二胡2人、阮2人、嗩吶2人、柳琴2人、笙1人、古箏2人、民族打擊樂器2人。要求能用五線譜、簡譜順暢識譜,懂得基本樂理知識,演奏技術達到較高水平,有樂團演出經歷者優先。
5、戲劇表演(5人):要求有較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普通話標準,五官端正,身體勻稱,女生身高不低于165厘米,男生身高不低于175厘米。
說明:若招收項目沒有合適人選,則不招生。
三、報名條件
1、若考生所在省(區、市)統一組織藝術特長測試,則考生必須取得統測合格證且考試科目符合我校招生項目。
論文摘要:大學生就業一直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調研,進而分析了大學生就業以及職業生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職業生涯管理的理論知識,對大學生如何進行職業生涯管理,促進大學生就業提供建議.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顯得相當嚴竣,為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我國逐步建立起“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機制,教育部門和教學機構為此也己經進行了不斷地實踐和改革,積極引導廣大畢業生通過各類就業市場實現就業.但是目前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管理,所做的調查研究還較少。因此,本項目以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收集了關于大學生就業及其職業生涯管理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進而分析了大學生就業以及職業生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如何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職業生涯管理,促進大學生就業提供建議.
一、調研結果
我們以武漢大學四個年級近400名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收集了關于大學生就業情況、職業生涯管理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分析如下:
(一)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
1.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選擇“了解很少”這一選項的三個年級學生比例分別為61%, 64%. 69%.可見,大一至大三各年級的同學對這一概念都缺乏了解。
2.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對我們的重要性的認識,各個年級都感到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認為職業規劃“很重要”的比例分別為79%,59%,77%。
3.面對就業準備的問題,各年級的意見比較統一,選擇大三的比例依次為28},55},39}。而大一學生中,有35%的同學選擇了在大一時就著手準備就業,而大二學生選擇同一選項的更是低至6%。
(二)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1.面對職業目標的問題,參與調查的各年級都有相當多的同學沒有仔細考慮過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大一到大四選擇此項的比例各占47%,45%,46%和32 %;而相比之下,有著長遠又清晰目標的人數則非常少。
2.在“參加職業指導課程或活動”這項調查中,80%以上的同學較少參加或者根本沒有參加過職業指導,三個年級的比例分別為90%,82%,94%;而經常參加職業指導的同學少之又少,分別占了各年級調查人數的3%,8%和6%。
3.通過對職業指導知識來源的調查,我們發現,90%以上的同學選擇父母或報刊書籍等作為獲取職業指導知識來源,相較之下,學校職業指導中心的來源不足10%。
(三)時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
1.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程度。大部分同學都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選擇“非常需要”或“需要”職業規劃指導的同學占多數;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仍有相當比例的同學沒有意識到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而選擇了“需要一般”。
2.對職業指導需求的內容方面,同學們對職業禮儀、求職技巧、職場處世和專業擇業等各方面都有需求,但對求職面試技巧的需求比較集中而普遍,三個年級的選擇比例分別為42%. 44%和51%。
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相當一部分同學感到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絕大部分對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了解甚少,重視程度仍然不夠。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多數低年級同學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四學生確定目標的比例相對較高,但這部分同學的目標也大都是在大四之后才逐漸確定下來的。另外,在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來源方面,對于身邊已有的資源,比如學校的選修課程和講座等,同學們的熱情和參與率都不高,系統的完整的職業規劃培訓就更談不上了。而且同學們所獲得的知識并不是通過系統的學習而大多通過瀏覽報紙書籍或者與父母交流得來。
二、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缺乏規劃,綜合素質未得到提高導致就業能力不高
首先,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缺乏規劃。“很多同學沒有進行規劃,一方面是沒有規劃的意識,跟著感覺走;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兒走。考上大學之后怎么讀,自己的興趣在什么地方,目標在哪里,對這些問題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導致定位不準確。”這方面的缺失使許多大學生“坐下來不能寫,站起來不能說,跑出去不能干”。部分同學把它歸因于社會變化太快以致適應能力跟不上,或者學校的管理和培養中存在一些問題,而實際上學生自身才是根本原因。
其次,大學生畢業時沒有個人的職業生涯管理。他們對自身的才能、特長、愛好沒有充分的估計和定位,同時也不清楚自己所選的行業是否適合自己滯著這種盲目性求職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只是純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又好高鶩遠、就業期望值偏高,最終導致大學生出現了“有業不就、無業可就”的現象。
(二)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影響了自我就業
一是“盲目攀比”的誤區。有的畢業生擇業時不是根據自己的愛好,所學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等實際情況,而是觀看和打聽別的同學往那里簽或到那里去。二是“一切向錢看”的誤區。有的學生找工作,首先關注的是報酬多少,工資待遇如何。三是“個人理想主義”的誤區。有的總想環境好一點,工資高一點,工作輕松一點,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四是“走向極端”的誤區。有的學生對當前就業工作的形勢了解不夠,對有關政策規定認識不清,在找工作時,缺乏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五是“僥幸心理”的誤區。有的學生在校其間不認真學習,沒學到真本事,畢業時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親朋好友身上。六是“創業追求體面”的誤區。大學生創業存在著必須”做大事、創大業”的觀念障礙,這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三、政策建議
〔一)政府層面
1.引導就業:首先,政府應致力于促進教育公平,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縮小城鄉高等教育機會的差別。堅持政府為主導,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同時,在大學生畢業后,政府還應提供財政補貼,幫助大學生獲取繼續教育機會和企業實習機會,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其次,由于中國勞動力市場是典型的二元結構市場,大城市以其相對完備的資源配置、較高的工資水平、優質的各種生活設施等對大學生有著絕對的吸引力,而小城市,或者鄉鎮、農村等雖然高等人才緊缺,卻難以吸引大學生的眼球。而政府就需要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引導政策,如:提高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和鄉鎮就業的待遇;實現大城市與小城市、鄉鎮之間人才流動的良好對接等。另外,自2008年《勞動合同法》出臺以來,作為初涉社會的大學生,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和就業質量,對于大學生和企業乃至社會的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在這個環節中,政府要做的就是將這部法律落實,真正實現勞動力市場的良好、規范運轉。
2.積極探索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建設,積極發揮失業保險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和促進就業的雙重作用。由于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發展較晚,而且勞動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狀況長期存在,因此勞動用工還極不規范。但是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規范與健全,積極發展失業保險制度,對于保障失業者的基本生活,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有重大意義。我們認為政府在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發展初期,可以通過政府和學校補貼、學生繳納部分失業保險費等方式將所有學生納入失業保障的范圍,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擴大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
(二)教育機構層面
1.橫向:一是注重專業設置,使其更符合社會需求。大學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符往往造成勞動力市場結構性過剩。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大學生所找的工作有七成以上與本專業不匹配。高校要建立適應社會產業結構轉換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結構的動態調整機制,主要在專業設置上增加彈性,調整專業設置,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良好循環.二是學習之外,加強實踐學習,把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不再讓課本成為學生學習的所有內容,而是結合時事或者具體可見的項目對理論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三是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輔導,引導學生形成對自己生涯管理的合理預期,并指導他們做好相關準備,一般來講,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著身份和地位的大變革.因此大學生常常對接受高等教育有著較高的預期,希望畢業后短期內能收益,這樣就容易產生不合理的職業預期.
2.縱向: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高等教育規模擴展的速度和規模問題.現狀表明,在短期內大幅度擴展高等教育規模導致的大學畢業生供給的增加,而其所學與市場需求并不完全對口,便出現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不平衡。一方面,二元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現狀的存在要求高校要從為服務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大學生就業供給機制,實施創新性人才培養戰略。高校和社會形成良好互動,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平臺,為不同行業、不同地域提供不同人才,促進全社會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職高專外,一些符合規定的公辦或者民辦機構可以在政府支持下,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技能培訓,使其更快更專業地進入社會,真正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為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
(三)學生層面
1.轉變觀念。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形成自身職業期望時可能過于關注職業地位、職業收入、職業發展等因素,而忽視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質與這些職業的相互匹配性,導致了職業期望和實際就業現狀的巨大偏差。這就需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合理預期,積極進入社會。
2.根據自身情況,客觀選擇未來發展方向。一般來講,在入校之前,大學生應該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狀況、發展前景,讓自己對所學專業有明確認識。另一方面,對于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專長喜好,學生也可以通過各種較權威的測試以及同學、家長的評價,進行綜合,然后客觀對自己進行一個評價。
1.醇類
(1)定義:羥基與烴基或苯環側鏈上的碳原子相連形成的化合物稱為醇。
(2)醇的分類
注意啦: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是CnH2n+1OH,飽和一元醚的通式為CnH2n+2O,所以碳原子數相同的飽和一元醇和飽和一元醚互為同分異構體,如丁醇和乙醚互為同分異構體。碳原子數相同的芳香醇及酚互為同分異構體。
(3)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遞變規律
密度
一元脂肪醇的密度一般小于1g·cm-3
沸點
直鏈飽和一元醇的沸點隨著分子中碳原子數的遞增而升高
醇分子間存在氫鍵,所以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和烷烴相比,醇的沸點高于烷烴
水溶性
低級脂肪醇易溶于水,飽和一元醇的溶解度隨著分子中碳原子數的遞增而逐漸減小
化學性質
由于醇類都以羥基為官能團,所以醇類的化學性質與乙醇相似,即能與活潑金屬反應,能發生酯化反應、消去反應、取代反應、氧化反應等。
注意啦:在二元醇或多元醇的分子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羥基結合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時,物質不能穩定存在(如:)。在寫二元醇或多元醇的同分異構體時,要避免這種情況。
(4)重要的醇的用途
①甲醇:有毒,飲用約10
mL就能使人雙目失明。工業酒精中含甲醇,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車用燃料。
②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無色、黏稠、有甜味的液體,都易溶于水和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二醇還用作汽車防凍液,丙三醇用于配制化妝品。
2.脂肪醇、芳香醇、酚和芳香醚的比較
類別
脂肪醇
芳香醇
酚
芳香醚
實例
CH3CH2OH
C6H5CH2OH
C6H5OH
C6H5OCH3
官能團
—OH
—OH
—OH
—O—
結構特點
—OH與鏈烴基相連
—OH與芳香烴側鏈相連
—OH與苯環直接相連
氧原子連接2個烴基
主要化學性質
①與鈉反應
②取代反應
③脫水反應
④氧化反應
⑤酯化反應等
①弱酸性
②取代反應
③顯色反應
④加成反應等
______
特性
紅熱銅絲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氣味(生成醛或酮)
與FeCl3溶液反應顯紫色
______
二、酚
1.酚的概念和結構特征
羥基與苯環直接相連而形成的化合物稱為酚。
(1)“酚”是一種烴的含氧衍生物的總稱,其根本特征是羥基與苯環直接相連。
(2)酚分子中的苯環,可以是單環,也可以是稠環,如也屬于酚。
(3)酚與芳香醇屬于不同類別的有機物,不屬于同系物(如和)。
(4)苯酚是酚類化合物中最簡單的一元酚。
2.苯酚的物理性質
顏色
狀態
氣味
熔點
溶解性
腐蝕性
無色
晶體
特殊的氣味
較低(43
℃)
室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
g,當溫度高于65
℃時,能與水混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
有腐蝕性
注意啦:(1)苯酚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呈粉紅色。苯酚也能被一些強氧化劑如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
(2)苯酚有毒,對皮膚有腐蝕性,使用時一定要小心,如不慎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酒精洗滌,防止被其腐蝕。
3.苯酚的化學性質
在苯酚分子中,由于羥基與苯環的相互影響,使苯酚表現出特有的化學性質。
三、醇、酚化學性質的理解
1.由斷鍵方式理解醇的化學性質
如果將醇分子中的化學鍵進行標號如圖所示,那么醇發生化學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情況如下表所示:
反應
斷裂的價鍵
化學方程式(以乙醇為例)
與活潑金屬反應
①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催化氧化反應
①③
2CH3CH2OH+O22CH3CHO+2H2O
與氫鹵酸反應
②
CH3CH2OH+HBrCH3CH2Br+H2O
分子間脫水反應
①②
2CH3CH2OH
CH3CH2OCH2CH3+H2O
分子內脫水反應
②⑤
酯化反應
①
2.由基團之間的相互影響理解酚的化學性質
由于苯環對羥基的影響,酚羥基比醇羥基活潑;由于羥基對苯環的影響,苯酚中苯環上的氫比苯中的氫活潑。
①弱酸性
苯酚電離方程式為C6H5OHC6H5O-+H+,俗稱石炭酸,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溶液變紅。
苯酚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苯環上氫原子的取代反應
苯酚與濃溴水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化學方程式為
③顯色反應
苯酚跟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利用這一反應可檢驗苯酚的存在。
四、醛
1.醛
醛是由烴基與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官能團為—CHO,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O(n≥1)。
2.甲醛、乙醛的分子組成和結構
分子式
結構簡式
官能團
甲醛
CH2O
HCHO
—CHO
乙醛
C2H4O
CH3CHO
3.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質
顏色
狀態
氣味
溶解性
甲醛
無色
氣體
刺激性
氣味
易溶于水
乙醛
液體
與水、乙醇等互溶
4.化學性質(以乙醛為例)
醛類物質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其氧化還原關系為:
醇醛羧酸
(1)銀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潔凈的試管中加入1
mL
2%的AgNO3溶液,然后邊振蕩試管邊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產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為止,即制得銀氨溶液。銀氨溶液要隨配隨用。
(2)實驗注意事項:①試管內壁必須潔凈;②必須用水浴加熱,不能用酒精燈直接加熱;③加熱時不能振蕩試管;④實驗要在堿性條件下進行。
(3)應用:實驗室里常用銀鏡反應檢驗物質中是否含有醛基,工業上利用葡萄糖(含醛基)發生銀鏡反應來制鏡和在保溫瓶膽上鍍銀。
五、羧酸
1.概念:由烴基(或氫原子)與羧基相連構成的有機化合物,可表示為R—COOH,官能團為—COOH,飽和一元羧酸的分子式為CnH2nO2(n≥1)。
2.分類
3.化學性質
①弱酸性
官能團—COOH能電離出H+,因而羧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如使指示劑變色,與鈉、堿反應等;一般羧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強,羧酸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羧酸鹽和二氧化碳。常見的羧酸的酸性強弱順序為HCOOH>C6H5COOH>CH3COOH。
②酯化反應
酸與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應,叫作酯化反應。酯化反應的脫水方式是“酸脫羥基醇脫氫”。
六、酯
(1)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產物。可簡寫為RCOOR′,官能團為。
(2)酯的物理性質
(3)酯的化學性質
注意啦:酯的水解反應為取代反應;在酸性條件下為可逆反應;在堿性條件下,能中和產生的羧酸,反應能完全進行。
(4)酯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①日常生活中的飲料、糖果和糕點等常使用酯類香料。②酯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七、烴及其衍生物的轉化關系
考向一
醇的結構與性質
典例1
薰衣草醇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薰衣草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分子式為C10H16O
B.含有兩種官能團
C.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能發生取代反應、加成反應
【答案】A
1.膳食纖維具有突出的保健功能,是人體的“第七營養素”。木質素是一種非糖類膳食纖維,其單體之一——芥子醇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芥子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芥子醇分子中有兩種含氧官能團
B.1
mol芥子醇分子中與足量鈉反應能生成1
mol
H2
C.1
mol芥子醇與足量濃溴水反應,最多消耗1
mol
Br2
D.芥子醇能發生的反應類型有氧化、取代、加成反應
醇類物質的反應規律
(1)醇的催化氧化反應規律
醇的催化氧化的反應情況與跟羥基(—OH)相連的碳原子上的氫原子的個數有關。
(2)醇的消去反應規律
①結構條件:醇分子中連有羥基的碳原子必須有相鄰的碳原子,且該相鄰的碳原子上必須連有氫原子。CH3OH(無相鄰碳原子),(相鄰碳原子上無氫原子)等結構的醇不能發生消去反應。
②醇消去反應的條件是濃硫酸、加熱。
③一元醇消去反應生成的烯烴種數等于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不同化學環境下的氫原子的種數。如的消去產物有2種。
考向二
酚的結構特點及性質
典例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苯甲醇和苯酚都能與濃溴水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B.苯甲醇、苯酚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CH2原子團,故兩者互為同系物
C.互為同分異構體
D.乙醇、苯甲醇、苯酚都既能與鈉反應,又能與NaOH反應
【答案】C
2.BHT是一種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劑,從出發合成BHT的方法有如下兩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推測BHT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
B.BHT與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反應類型都是加成反應
D.BHT與具有完全相同的官能團
考向三
醇、酚的比較及同分異構體
典例1
下列四種有機化合物均含有多個官能團,其結構簡式如下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a屬于酚類,可與NaHCO3溶液反應產生CO2
B.b屬于酚類,能使FeCl3溶液顯紫色
C.1molc與足量濃溴水發生反應,最多消耗3molBr2
D.d屬于醇類,可以發生消去反應
【答案】D
3.A和B兩種物質的分子式都是C7H8O,它們都能跟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A不溶于NaOH溶液,而B能溶于NaOH溶液。B能使適量溴水褪色,并產生白色沉淀,而A不能。B苯環上的一溴代物有兩種結構。
(1)寫出A和B的結構簡式:A
,B
。
(2)寫出B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A與金屬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與足量金屬鈉反應生成等量H2,分別需A、B、H2O三種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考向四
醛類的結構與性質
典例1
肉桂醛的結構簡式為,下列對其化學性質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被銀氨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氧化后酸化得到的產物相同
B.與溴水可發生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
C.1
mol肉桂醛可與5
mol
H2發生加成反應
D.肉桂醛的分子式為C9H8O
【答案】A
4.科學家研制出多種新型殺蟲劑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的一種,其結構如圖。下列關于A的說法正確的是
A.化合物A的分子式為C15H20O3
B.與FeCl3溶液發生反應后溶液顯紫色
C.1
mol
A最多可以與4
mol
Cu(OH)2反應
D.1
mol
A最多與1
mol
H2加成
考向五
羧酸、酯的結構特點
典例1
在阿司匹林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別標出了其分子中的不同的鍵。將阿司匹林與足量NaOH溶液共熱,發生反應時斷鍵的位置是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②⑥
【答案】D
5.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其中屬于酯類且含有苯環的同分異構體有
A.3種
B.4種
C.5種
D.6種
酯化反應的類型
(1)一元羧酸與一元醇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一元羧酸與多元醇2CH3COOH++2H2O
(3)多元羧酸與一元醇+2HO—C2H5+2H2O
(4)多元羧酸與多元醇
①形成環酯++2H2O
②形成鏈狀酯
HOOCCOOH+HOCH2CH2OHHOOCCOOCH2CH2OH+H2O
③形成聚酯(高分子)——縮聚反應
+nHOCH2CH2OH+(2n-1)H2O
(5)羥基酸的酯化
①分子內形成環酯+H2O
考向六
官能團的識別與有機物性質的推斷
典例1
迷迭香酸是從蜂花屬植物中提取到的酸性物質,其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迷迭香酸屬于芳香烴
B.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9mol氫氣發生加成反應
C.迷迭香酸可以發生水解反應、取代反應和酯化反應
D.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5molNaOH發生反應
【答案】C
6.對于結構滿足的有機物,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分子中有2種含氧官能團
B.能發生取代、加成、消去、氧化反應
C.1
mol該有機物最多消耗3
mol
NaOH
D.苯環上的一溴取代物最多有3種
官能團與反應類型的關系
考向七
烴及其衍生物的轉化關系與應用
典例1
羥甲香豆素是一種治療膽結石的藥物,合成路線如下圖所示:
已知:
RCOOR'+R''OH
RCOOR''+
R'OH(R、R'、R''代表烴基)
(1)A屬于芳香烴,其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所含的官能團是________________。
(2)CD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屬于脂類。僅以乙醇為有機原料,選用必要的無機試劑合成E,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2E
F+C2H5OH。F所含官能團有和___________。
(5)以D和F為原料合成羥甲香豆素分為三步反應,寫出有關化合物的結構簡式:
(4)結合已知轉化,根據原子守恒,推出F的分子式為C6H10O3,根據信息,以及羥甲香豆素的結構簡式,推出F的結構簡式為CH3CH2OOCCH2COCH3,除含有,還含有。
(5)根據羥基香豆素的結構簡式,以及(2)的分析,C、D的氨基、羥基分別在苯環的間位,分別為、。F的結構簡式為CH3CH2OOCCH2COCH3,F與D發生已知第一個反應生成中間產物1,中間產物1的結構簡式為:,再發生已知②的反應生成中間產物2:,然后發生消去反應脫水生成羥甲香豆素。
【答案】(1)
硝基
(2)取代反應
(3)2C2H5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
(4)
(5)
7.有機物A~M有如圖所示轉化關系,A與F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數相同,且均能與NaHCO3溶液反應;F的分子式為C9H10O2,且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D能發生銀鏡反應;M與NaOH溶液反應后的產物,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種。
已知:(R1、R2代表烴基或氫原子)
請回答:
(1)B、F的結構簡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
(2)反應①~⑦中,屬于消去反應的是________(填反應序號)。
(3)D發生銀鏡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反應⑦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相對分子質量在180~260之間,從以上轉化中不能確認A中的某一官能團,確定該官能團的實驗步驟和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條件的F的同分異構體共有______種。
a.能發生銀鏡反應
b.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
c.核磁共振氫譜上有四個峰,其峰面積之比為1∶1∶2∶6
1.下列有關醛的判斷正確的是
A.用溴水檢驗CH2CH—CHO中是否含有碳碳雙鍵
B.1
mol
HCHO發生銀鏡反應最多生成2
mol
Ag
C.對甲基苯甲醛()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說明它含有醛基
D.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不一定是醛類
2.下列有關有機物說法不正確的是
A.CH3CH(OH)CH2COOH用系統命名法命名為3-羥基丁酸
B.四苯基乙烯中所有碳原子一定處于同一平面
C.1
mol
分別與足量的Na、NaOH溶液、NaHCO3溶液反應,消耗這三種物質的物質的量分別是3
mol、4
mol、1
mol
D.在一定條件下,苯與液溴、濃硝酸生成溴苯、硝基苯的反應都屬于取代反應
3.已知酸性:H2SO4>>H2CO3>>,綜合考慮反應物的轉化率和原料成本等因素,將轉變為的最佳方法是
A.與足量的NaOH溶液共熱后,再通入足量CO2
B.與足量的NaOH溶液共熱后,再加入適量H2SO4
C.與稀H2SO4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D.與稀H2SO4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
4.五倍子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其有效成分為X。在一定條件下X可分別轉化為Y、Z。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1
mol
Z最多能與7
mol
NaOH發生反應
B.1
mol
X最多能與2
mol
Br2發生取代反應
C.Y分子含有兩種含氧官能團
D.Y能發生加成、取代、消去、氧化、縮聚反應
5.關于下列三種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A.均不存在順反異構體
B.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原子均為7種
C.都可以發生加成反應、酯化反應、氧化反應
D.可以用金屬鈉和銀氨溶液進行鑒別
6.奎尼酸是制備艾滋病新藥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原料,其結構簡式如圖,下列有關奎尼酸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9O6
B.1
mol奎尼酸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消耗NaOH物質的量為5
mol
C.1
mol奎尼酸與足量鈉反應生成56
L氫氣
D.奎尼酸能發生消去反應,也能與乙醇、乙酸發生取代反應
7.山萘酚結構如圖所示,且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類、茶葉中,具有多種生物學作用,如抗氧化、抑制腫瘤生長及保護肝細胞等作用。有關山萘酚的敘述正確的是
A.結構式中含有2個苯環和羥基、醚鍵、羧基、碳碳雙鍵
B.可發生取代反應、水解反應、加成反應
C.可與NaOH反應,不能與NaHCO3反應
D.1
mol山萘酚與溴水反應最多可消耗4
mol
Br2
8.分子式為C10H12O2的有機物,滿足以下條件:①苯環上只有兩個取代基;②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③能發生銀鏡反應。則滿足這些條件的有機物共有
A.6種
B.9種
C.12種
D.15種
9.如圖為一種天然產物,具有一定的除草功效。下列有關該化合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A.分子中含有三種含氧官能團
B.1
mol該化合物最多能與4
mol
NaOH反應
C.既可以發生取代反應,又能夠發生加成反應
D.能與FeCl3發生顯色反應,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面
10.分子式為C4H8O3的有機物,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下列性質:①在濃硫酸存在下,能分別與CH3CH2OH或CH3COOH反應;②在濃硫酸存在下,亦能脫水生成一種只存在一種結構形式,且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質;③在濃硫酸存在下,還能生成一種分子式為C4H6O2的五元環狀化合物。根據上述性質,確定C4H8O3的結構簡式為
A.HOCH2CH(COOH)CH3
B.CH3CH(OH)CH2COOH
C.CH3CH2CH(OH)COOH
D.HOCH2CH2CH2COOH
11.依曲替酯用于治療嚴重的牛皮癬、紅斑性角化癥等。它可以由原料X經過多步反應合成: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與Y互為同分異構體
B.可用酸性KMnO4溶液鑒別X和Y
C.1
mol
Y能與6
mol
H2或3
mol
NaOH發生反應
D.依曲替酯只能發生加成、取代、消去反應
12.某有機物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關于該有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有機物的化學式為C20H14O5
B.該有機物分子中的三個苯環不可能共平面
C.該有機物可發生加成、取代、氧化、消去等反應
D.1
mol該有機物與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應,消耗NaOH的物質的量為5
mol
13.有機物F(C11H12O2)屬于芳香酯類物質,可由下列路線合成:
請回答:
(1)A中官能團的名稱是
,上述③④⑤⑥中屬于取代反應的是
。
(2)C物質的名稱是
,反應③的條件是
。
(3)B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寫出此過程的化學方程式:
。
(4)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為
。
(5)A、B、E三種有機物,可用下列的某一種試劑鑒別,該試劑是
。
a.新制的Cu(OH)2
b.溴水
c.酸性KMnO4溶液
d.溴的CCl4溶液
(6)G是E的同系物且相對分子質量比E大28。G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其中符合下列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有
,其中核磁共振氫譜有5組峰,且面積比為6∶1∶2∶2∶1的結構簡式為。
①能與Na2CO3溶液反應 ②分子中含有兩個—CH3
14.肉桂酸異戊酯G(
)是一種香料,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②C為甲醛的同系物,相同條件下其蒸氣與氫氣的密度比為22。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為________。
(2)B和C反應生成D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中含有官能團的名稱為________。
(4)E和F反應生成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__。
(5)F的同分異構體中不能與金屬鈉反應生成氫氣的共有________種(不考慮立體異構),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只有兩組峰,且峰面積比為3∶1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天津]漢黃芩素是傳統中草藥黃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有獨特作用。下列有關漢黃芩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漢黃芩素的分子式為C16H13O5
B.該物質遇FeCl3溶液顯色
C.1
mol該物質與溴水反應,最多消耗1
mol
Br2
D.與足量H2發生加成反應后,該分子中官能團的種類減少1種
2.[2016年新課標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乙烷室溫下能與濃鹽酸發生取代反應
B.乙烯可以用作生產食品包裝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在甲酸甲酯互為同分異構體
3.[2016海南][雙選]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氫譜中能出現兩組峰,且其峰面積之比為2∶1的有
A.乙酸甲酯
B.對苯二酚
C.2-甲基丙烷
D.對苯二甲酸
4.[2016江蘇]化合物X是一種醫藥中間體,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化合物X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中兩個苯環一定處于同一平面
B.不能與飽和Na2CO3溶液反應
C.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水解產物只有一種
D.1
mol化合物X最多能與2
mol
NaOH反應
5.[2018新課標Ⅰ卷]化合物W可用作高分子膨脹劑,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為________。
(2)②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
(3)反應④所需試劑,條件分別為________。
(4)G的分子式為________。
(5)W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______。
(6)寫出與E互為同分異構體的酯類化合物的結構簡式(核磁共振氫譜為兩組峰,峰面積比為1∶1)______________。
(7)苯乙酸芐酯()是花香型香料,設計由苯甲醇為起始原料制備苯乙酸芐酯的合成路線__________(無機試劑任選)。
6.[2018新課標Ⅲ卷]
近來有報道,碘代化合物E與化合物H在Cr-Ni催化下可以發生偶聯反應,合成一種多官能團的化合物Y,其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
(2)B為單氯代烴,由B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應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
(5)Y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
(6)E與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發生偶聯反應,產物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
(7)X與D互為同分異構體,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團。X的核磁共振氫譜顯示三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其峰面積之比為3∶3∶2。寫出3種符合上述條件的X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
7.[2018江蘇卷]
丹參醇是存在于中藥丹參中的一種天然產物。合成丹參醇的部分路線如下:
已知:
(1)A中的官能團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寫兩種)。
(2)DE的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_____。
(3)B的分子式為C9H14O,寫出B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
(4)的一種同分異構體同時滿足下列條件,寫出該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
①分子中含有苯環,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不能發生銀鏡反應;
②堿性條件水解生成兩種產物,酸化后分子中均只有2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
(5)寫出以和為原料制備的合成路線流程圖(無機試劑和乙醇任用,合成路線流程圖示例見本題題干)。
8.[2017新課標Ⅰ]化合物H是一種有機光電材料中間體。實驗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備H的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是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應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
(4)G為甲苯的同分異構體,由F生成H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異構體,X能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氫譜顯示有4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峰面積比為6∶2∶1∶1,寫出2種符合要求的X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
(6)寫出用環戊烷和2–丁炔為原料制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________(其他試劑任選)。
變式拓展
1.【答案】A
【解析】芥子醇分子中有三種含氧官能團,分別是醚鍵、醇羥基和酚羥基,A不正確;芥子醇分子中的酚羥基和醇羥基都能與Na反應生成H2,且2—OH~1
H2,B正確;酚與溴水反應時,溴原子取代酚羥基鄰、對位上的氫原子,但芥子醇中鄰、對位被其他基團占據,故只能與發生加成反應,C正確;芥子醇結構中含有和醇羥基,且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上有氫原子,故能發生加成、取代和氧化反應,D正確。
2.【答案】C
【解析】BHT中具有憎水性的烴基大于苯環,所以在水中溶解度小于苯酚,A正確;酚羥基、苯環所連甲基均能被酸性
KMnO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正確;方法一屬于加成反應,方法二屬于取代反應,C不正確;BHT與均只含有酚羥基,D正確。
3.【答案】(1)
(2)+NaOH+H2O
(3)2+2Na2+H2 1∶1∶1
【解析】依據分子式C7H8O知A和B均為不飽和化合物。由于A、B均能與Na反應放出H2,且分子結構中只有一個氧原子,故A、B中均含有—OH,為醇和酚類。A不溶于NaOH溶液,說明A為醇,又不能使溴水褪色,故A為。B溶于NaOH溶液,且與適量溴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故B為酚,結合其苯環上一溴代物有兩種,則B為。、與金屬鈉反應生成H2的物質的量關系分別為2~H2、~H2、2H2O~H2,所以生成等量H2時分別需三種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1。
5.【答案】D
【解析】同分異構體的分子式是C8H8O2,含有苯環且屬于酯類。若苯環上只有一個取代基,則剩余的基團是—C2H3O2,可能是苯酚與乙酸形成的酯,也可能是苯甲酸與甲醇形成的酯,還可能是甲酸與苯甲醇形成的酯。若苯環上有兩個取代基,則剩余的基團是—C2H4O2,一定是一個為—CH3,另一個為,兩個取代基在苯環上的位置有鄰、間、對3種。綜合上述兩點,同分異構體有6種,分別是、、、、、。
7.【答案】(1)
(2)④
(3)+2Ag(NH3)2OH+2Ag+2NH3+H2O
+(n-1)H2O
(4)取反應①后的混合液少許,向其中加入稀硝酸至酸性,滴加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則A中含氯原子;若生成淺黃色沉淀,則A中含溴原子
(5)2
【解析】F的分子式為C9H10O2,且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說明F分子中不含碳碳雙鍵,碳原子的不飽和度很大,則F中含有苯環,F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說明F中含有羧基;D能發生銀鏡反應,則C中含有—CH2OH結構;M與NaOH溶液反應后的產物,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種,根據已知信息可知,F被酸性高錳酸鉀氧化后得到1個羧基,則M中存在兩個對位的羧基,所以M是對苯二甲酸,則F是,E是,C是;D是C發生氧化反應生成的醛,其結構簡式是,則B是
,A中含有鹵素原子,可發生水解反應。
(2)反應①~⑦中,只有④是消去反應,產生碳碳雙鍵。
(3)D中含有醛基,可發生銀鏡反應,化學方程式是+
2Ag(NH3)2OH+2Ag+2NH3+H2O;C分子中含有羧基和羥基,可發生縮聚反應,化學方程式是
+(n-1)H2O。
(4)A的相對分子質量在180~260之間,說明A中的鹵素原子可能是Cl,也可能是Br,確定到底是哪種官能團時,應將A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水解,然后用硝酸和硝酸銀溶液檢驗。
(5)符合條件的F的同分異構體中含有醛基和酚羥基,F的分子式為C9H10O2,其同分異構體含有4種氫原子,個數比是1∶1∶2∶6,則F的同分異構體中含有2個—CH3、1個—OH、1個—CHO,且2個甲基分別在酚羥基的鄰位或醛基的鄰位,所以共有2種同分異構體符合題意。
考點沖關
1.【答案】D
【解析】分析多官能團物質的性質時要考慮官能團之間的干擾,如碳碳雙鍵、醛基均可使溴水褪色,苯的同系物、碳碳雙鍵、醛基等均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A、C均不正確;1個HCHO分子中相當于含有2個醛基,1
mol
HCHO發生銀鏡反應最多生成4
mol
Ag,B錯誤;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只能說明含有“—CHO”,但不一定是醛類,D正確。
2.【答案】B
【解析】羧基碳序號最小,羥基為取代基,A正確;單鍵可以旋轉,故每個苯環中的碳原子與雙鍵碳原子可能共平面,B錯誤;分子內的酚羥基、醇羥基、羧基都能與Na反應,酚羥基、羧基均能與NaOH反應,且酯基水解后生成酚羥基、羧基均消耗NaOH,只有羧基與NaHCO3溶液反應,故C、D正確。
3.【答案】A
【解析】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然后通入過量二氧化碳生成,且二氧化碳較廉價,加入稀硫酸適量時可生成,但使用稀硫酸的成本高,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然后加入NaOH溶液時生成
而得不到,加入足量Na2CO3溶液生成,得不到,故C、D均不符合題意。
5.【答案】D
【解析】三種化合物均存在順反異構,A項錯誤;三種化合物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原子數目分別為7、7、8,B項錯誤;月桂烯和檸檬醛不能發生酯化反應,C項錯誤;香葉醇可以和金屬鈉反應生成氫氣,檸檬醛可以和銀氨溶液反應生成銀鏡,而月桂烯和它們之間均不能反應,現象不一樣,可以鑒別,D項正確。
6.【答案】D
【解析】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12O6,A錯誤;只有—COOH與NaOH反應,則1
mol奎尼酸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消耗NaOH物質的量為1
mol,B錯誤;含—COOH、—OH,均與Na反應,則1
mol奎尼酸與足量鈉反應生成2.5
mol氣體,但狀況未知,不能計算其體積,C錯誤;含—OH,與乙酸發生取代反應,含—COOH與乙醇發生取代反應,D正確。學科#網
7.【答案】C
【解析】從題干結構簡式可知,山萘酚中沒有羧基,應為羰基,A錯誤;該分子沒有酯基、鹵素原子等,故不能發生水解反應,B錯誤;該分子有酚羥基,能與NaOH反應,該分子中無羧基,不能與NaHCO3反應,C正確;1
mol山萘酚與溴水反應,酚的鄰、對位消耗4
mol
Br2,碳碳雙鍵消耗1
mol
Br2,共消耗
5
mol
Br2,D錯誤。
8.【答案】D
【解析】分子式為C10H12O2,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說明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酚羥基,能發生銀鏡反應,說明該有機物中含有醛基,根據分子組成可知,該有機物除了苯環和醛基以外,其它都是單鍵,另外還含有:10-6-1=3個C,苯環上有兩個取代基,其中一個取代基為羥基,則另一個取代基的可能為:①
—CH2CH2CH2CHO、②—CH2CH(CH3)CHO、③—CH(CH3)CH2CHO、④—C(CH3)2CHO、⑤
—CH(CH2CH3)CHO,每種組合中都含有鄰、間、對三種同分異構體,所以該有機物總共含有的同分異構體數目為5×3=15種。
10.【答案】D
【解析】①在濃硫酸存在下,能分別與CH3CH2OH或CH3COOH反應,說明分子中含有—OH和—COOH;②在濃硫酸存在下,還能生成一種分子式為C4H6O2的五元環狀化合物,這說明該有機物的羥基和羧基都連接在末端的碳原子上,據此可知選項D符合題意。
11.【答案】A
【解析】原料X與中間體Y的區別是的位置不同,所以兩者互為同分異構體,A正確;X和Y中含有碳碳雙鍵,所以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故兩者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鑒別,B錯誤;Y中苯環、羰基、碳碳雙鍵都能與氫氣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加成反應,酚羥基、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能與NaOH反應,所以1
mol
Y能與5
mol
H2或3
mol
NaOH發生反應,C錯誤;依曲替酯中含有碳碳雙鍵、苯環、酯基,具有烯烴、苯和酯的性質,能發生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水解反應等,不能發生消去反應,D錯誤。
12.【答案】C
【解析】根據圖示知,該有機物的化學式為C20H14O5,A正確;該分子中連接三個苯環的碳原子具有甲烷結構,所以該分子中三個苯環中碳原子不能共面,B正確;該分子中含有苯環、酯基、酚羥基,具有苯、酯基、酚的性質,能發生加成反應、還原反應、取代反應、水解反應及氧化反應,但不能發生消去反應,C不正確;酚羥基、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酚羥基能和NaOH反應,該物質水解生成酚羥基、碳酸中羧基,所以1
mol該有機物與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應,消耗NaOH的物質的量為5
mol,D正確。
13.【答案】(1)羥基、醛基 ④⑤⑥
(2)甲苯 濃硫酸、加熱
(3)
(4)++H2O
(5)a
(6)13
【解析】由合成路線中的信息不難分析出A的結構簡式為又知F(C11H12O2)屬于芳香酯,逆推B應為一元羧酸,E應為一元醇,由反應③可知,B的結構簡式應為,結合F的分子式C11H12O2,則E的分子式為C7H8O,即E為,由此逆推則D為、C為,進而可推知F的結構簡式為。(5)A中含有—CHO、B中含有,E中含有—CH2OH,則A、B均能與Br2反應、A、B、E均能與酸性KMnO4溶液反應,故b、c、d均不能鑒別A、B、E。(6)G是E的同系物,說明G也是芳香一元醇,G比E的相對分子質量大28,說明G比E的結構中多兩個CH2原子團,即G中含有9個碳原子,G的同分異構體能與Na2CO3溶液反應,說明該異構體中含有酚羥基,再結合該異構體中含有兩個—CH3,當苯環上連有
—OH、—CH2CH3、—CH3時,先確定—OH和—CH3的位置,則—CH2CH3位置有、、,當苯環上連有—OH、時有鄰、間、對3種異構體,所以共13種異構體。
14.【答案】(1)苯甲醇
(2)B和C反應生成D的化學方程式為
(3)F為(CH3)2CHCH2CH2OH,含有官能團的名稱為羥基。
(4)E和F反應生成G的化學方程式為
屬于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
(5)(CH3)2CHCH2CH2OH的同分異構體不能與金屬鈉反應,只能是醚。醚的異構體以氧原子為分界:①左1個碳右4個碳(丁基),丁基有4種異構體,相應的醚有4種異構體,②左2個碳右3個碳(丙基),丙基有2種異構,相應的醚有2種異構體,共6種,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只有兩組峰,且峰面積比為3∶1的為(CH3)3COCH3。
直通高考
1.【答案】B
【解析】A、漢黃岑素的分子式為C16H12O5,A錯誤;B、該物質中含有酚羥基,能與FeCl3溶液反應呈紫色,B正確;C、該物質酚羥基的鄰、對位還可以與1
mol
Br2反應,碳碳雙鍵可以與1
mol
Br2發生加成反應,故1
mol該物質最多可以消耗2
mol
Br2,C錯誤;D、該物質中含有羥基、羰基、碳碳雙鍵、醚鍵,與足量氫氣加成后只剩余羥基和醚鍵,官能團種類減少2種,D錯誤。故選B。
2.【答案】A
【解析】A、乙烷和濃鹽酸不反應,故說法錯誤;B、乙烯可以制成聚乙烯,聚乙烯用于食品包裝,故說法正確;C、乙醇含有親水基羥基,能溶于水,而溴乙烷不溶于水,故說法正確;D、乙酸和甲酸甲酯的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是同分異構體,故說法正確。
4.【答案】C
【解析】A、根據有機物結構簡式可知兩個苯環均連在同一個飽和碳原子上,由于單鍵可以旋轉,兩個苯環不一定共面,A錯誤;B、X中含有羧基,能與飽和碳酸鈉溶液反應,B錯誤;C、由于是環酯,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水解產物只有一種,C正確;D、X的水解過程中,2個羧基和1個酚羥基都能與NaOH反應,故1
mol化合物X最多能與3
mol
NaOH反應,D錯誤。答案選C。
5.【答案】(1)氯乙酸
(2)取代反應
(3)乙醇/濃硫酸、加熱
(4)C12H18O3
(5)羥基、醚鍵
(6)、
(7)
(4)根據G的鍵線式可知其分子式為C12H18O3;
(5)根據W的結構簡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是醚鍵和羥基;
(6)屬于酯類,說明含有酯基。核磁共振氫譜為兩組峰,峰面積比為1:1,說明氫原子分為兩類,各是6個氫原子,因此符合條件的有機物結構簡式為或;
(7)根據已知信息結合逆推法可知合成苯乙酸卞酯的路線圖為。
點睛:本題考查有機物的推斷和合成,涉及官能團的性質、有機物反應類型、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合成路線設計等知識,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考查有機合成與推斷、反應條件的選擇、物質的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同分異構體的書寫的知識。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自學能力、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機物的結構、性質、轉化、反應類型的判斷、化學方程式和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的書寫及物質轉化流程圖的書寫是有機化學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問題,掌握常見的有機代表物的性質、各類官能團的性質、化學反應類型、物質反應的物質的量關系與各類官能團的數目關系,充分利用題目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是解答的關鍵。難點是設計合成路線圖時有關信息隱含在題干中的流程圖中,需要學生自行判斷和靈活應用。
6.【答案】(1)丙炔
(2)
(3)取代反應、加成反應
(4)
(5)羥基、酯基
(6)
(7)、、、、、
(1)A的名稱為丙炔。
(2)B為,C為,所以方程式為:。
(3)有上述分析A生成B的反應是取代反應,G生成H的反應是加成反應。
(4)D為。
(5)Y中含氧官能團為羥基和酯基。
(6)E和H發生偶聯反應可以得到Y,將H換為F就是將苯直接與醛基相連,所以將Y中的苯環直接與羥基相連的碳連接即可,所以產物為。
(7)D為,所以要求該同分異構體也有碳碳三鍵和酯基,同時根據峰面積比為3:3:2,得到分子一定有兩個甲基,另外一個是CH2,所以三鍵一定在中間,也不會有甲酸酯的可能,所以分子有6種:、、、、、。
點睛:本題的最后一問如何書寫同分異構,應該熟練掌握分子中不同氫數的影響,一般來說,3個或3的倍數的氫原子很有可能是甲基。2個或2的倍數可以假設是不是幾個CH2的結構,這樣可以加快構造有機物的速度。
7.【答案】(1)碳碳雙鍵
羰基
(2)消去反應
(3)
(4)
(5)
(4)的分子式為C9H6O3,結構中有五個雙鍵和兩個環,不飽和度為7;的同分異構體中含有苯環,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不能發生銀鏡反應,則其結構中含酚羥基、不含醛基;堿性條件水解生成兩種產物,酸化后分子中均只有2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說明其分子結構中含酯基且水解產物的結構對稱性高;符合條件的的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為。
(5)對比與和的結構簡式,根據題給已知,模仿題給已知構建碳干骨架;需要由合成,官能團的變化由1個碳碳雙鍵變為2個碳碳雙鍵,聯想官能團之間的相互轉化,由與Br2發生加成反應生成,在NaOH醇溶液中發生消去反應生成;與發生加成反應生成,與H2發生加成反應生成
。合成路線流程圖為:。
8.【答案】(1)苯甲醛
(2)加成反應
取代反應
(3)
(4)
(5)、、、(任寫兩種)
(6)
【解析】已知各物質轉變關系分析如下:G是甲苯同分異構體,結合已知②的反應物連接方式,則產物H左側圈內結構來源于G,G為,F為
,E與乙醇酯化反應生成F,E為,根據反應條件,DE為消去反應,結合D的分子式及D的生成反應,則D為,所以C為,B為,再結合已知反應①,A為。(1)根據以上分析可知A的名稱是苯甲醛。
關鍵詞: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127-02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發展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外國學生來華學醫的人數迅速增長,醫學本科留學生成為來華留學群體中除漢語言專業以外的最大留學群體[1]。而醫學院校的漢語教學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存在著教學模式不一、教師隊伍零散化、學生興趣不高、教學監測與考核體系有待完善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集中為一點就是亟需構建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的問題。“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是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模式,以任務教學法為基礎,對任務類型進行有效區分,以迅速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水平為目的[2]。本文通過湖南中醫藥大學為試點來開展教學改革實踐,旨在建立以交際為目標、操練為核心、統一與靈活相結合的漢語教學“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監測教學效果,通過論證完善模式。
一、目前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是采用聽、說、讀分技能教學,已形成較成熟的課程設置體系、較固定的教師隊伍,短時間內提升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教學效果較顯著。但由于分技能教學并未形成系統的模式,存在著以下問題:(1)教師課堂教學缺乏統一的指導與約束,隨意性較大,課堂內容、形式、進度、測試沒有統一標準,教學監測與反饋還有待完善;(2)分技能各門課程之間缺乏互通,造成知識傳授的“空白”或“無效重復”;(3)師生課堂教學觀念不一致,這與醫學專業留學生主要以南亞、非洲等為生源國有關,文化差異造成教學觀念的差異,以致學生遲到、早退、請假、上課講話等現象讓中國教師比較頭痛,影響課堂教學效果;(4)學生水平不一,教學進度難以掌控,難以滿足部分學生需求。首當其沖要建立統一的、有效的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
二、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的構建
1.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教學法、課程設置與學時、課程間關系、教學技巧和訓練方式、考核和測評機制等六個板塊構建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漢語教學“規約―開放”的任務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短時間內迅速提升醫學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試點時目標暫定為一個學期使一個年級80%的人掌握詞匯增加1倍,順利完成日常交際任務20個。
教學法:相對統一的任務教學與靈活的多種教學法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與語言項目,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與掌握語言的目的,在任務的實現過程中可采取其他教學法。
課程設置與學時:聽說讀三大技能的課程開設集中在中、低年級,學時為每周每門6學時,高年級設中國文化方面的選修課,如《中國古代哲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中國概況》,學時為每周每門2學時。具體每門課程中規約型交際任務與開放型交際任務的課程設置與學時占比為6∶4,規約型交際任務突出任務的完成,開放型交際任務突出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程間關系:內容相互交融,而任務各有側重。通過統一聽說讀三門課程的教材、教師周會的形式來統一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交流好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打破各課程間的隔閡,授課內容以相互交融,但技能側重不同。
教學技巧和訓練方式:以交際為目標,突出操練。通過集體備課、統一課件、設計統一的規約與開放兩種類型的交際任務、根據學生水平分組分層次設計任務、量化課堂教師講與學生說的比例等方式確定同一課程的任務教學技巧、訓練方式與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相互聽課、學生完成任務的效果來不斷完善方法。
考核與測評機制:考核方式改革為平時規約型任務完成情況占15%、開放型任務完成情況占10%、考勤占15%、期末考試占60%,期末考試的內容也設定為特定的交際任務。教學監測與學生定期評教(每月一次)貫徹于全過程,對于教師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對于教學效果好、學生評教高的教師及時給予肯定。
2.實施步驟。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分以下6個階段進行:(1)問題分析階段:在師生間分別開展問卷調查、訪談、座談,問題涉及目前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學習興趣、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考核形式、教學效果等方面,以統計法客觀量化目前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以漢語教學教師及管理人員座談、專家咨詢的方式,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2)擬構模式階段:通過文獻研究、教師到其他高校聽課學習,針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擬構建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分為教學目標、教學法、課程設置與學時、課程間關系、教學技巧和訓練方式、考核和測評機制六個板塊。(3)模式試點實踐階段:選取2014級的臨床醫學本科留學生班作為試點,實施模式。(4)修改與完善模式階段:通過學期成績考核結果確定最終模式。(5)確定最終模式階段:將模式推向全校醫學留學生的漢語教學。
3.實施結果。通過對湖南中醫藥大學2014級臨床醫學本科留學生班的試點實踐,在生源地、教學背景、漢語基礎水平大概一致的情況下,與2013級相比,2014級臨床醫學本科留學生班的漢語水平提升速度且明顯,主要表現在:學生到課率達到90%,而2013級僅為60%;學生課堂參與度達到80%,而2013級僅為50%;同一套試題,2014級的期末考試通過率達到90%,而2013級僅為70%;課后日常使用漢語交際的情況也是2013級的使用率與準確率要遠高于2014級。將模式進一步推向2015級臨床醫學本科留學生,漢語水平也是短期內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學生樂于使用漢語而取代英語進行日常交際的現象比其他年級更普遍。
三、醫學專業留學生漢語教學中構建“規約―開放”的任務教學模式的創新處
1.根據醫學院校的教學實際,提出建立統一、系統的漢語教學模式。隨著醫學院校留學生的日益增多,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水平越來越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重要環節,零散化、隨意化的漢語教學不再適合發展需要,通過集中備課、統一課件、統一任務設置、師講與學生練的比例、分級教學、改革考核、過程監測、師生互評等方面建立程序嚴格、實施靈活的漢語教學模式,將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而不是核心作用,確立學生的核心地位而不是被動灌輸。
2.首次將“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應用到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醫學留學生與專門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不同,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與興趣僅限于日常交際與臨床實習,因此,明德強化式、浸入式、機械操練式、教師講演式等教學模式均不符合他們學習的實際,將“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應用到他們的教學中,設計如“購物”、“看病”、“訂酒店”等具體的交際任務作為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的水平分層次分任務難度來指導操練,開放式交際任務將教學延伸到課堂以外,極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自信心,不僅有利于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習的漢語交際水平,而且大大促進在日常交際任務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
3.打破聽、說、讀三門分技能課程間的隔閡。三門課程的過于獨立容易造成教師傳授知識時的“空白”或“無效重復”,通過統一聽說讀三門課程的教材、教師周會的形式來統一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相互交流好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娟.巴基斯坦來華醫學留學生(英語授課)的漢語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8.
[2]吳錚.論“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種新模式的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6):18-22.
An Analysis of the Prescriptive-Open TBL Teaching Model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YANG Chen-zhizi,FU Rong-ge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ks by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Five-ears-vocational school;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influenced their translation study and offer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關鍵詞: 五年制學生;英漢翻譯;英語語言特點;應對策略
Key words: five-years-vocational;student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practical 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2-0167-02
0引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頻繁,英語的使用也就自然趨于廣泛。對于肩負著新時代使命的年輕一代,英語的學習與使用也就成為他們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別是將要成為我國科技時代基礎隊伍的五年制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也勢必成為重中之重,而英漢語言的翻譯則是其中一項必備技能。然而,英和漢兩種語言特點間的差異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英漢翻譯。因此,了解英語語言特點對高職學生英漢翻譯學習有哪些影響,并且如何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英漢翻譯的技能,成為我們從事翻譯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1英語語言的特點及其對學生翻譯的影響
1.1 英語通常將強調信息置于句前,而漢語通常則將強調信息置于句后。
例: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because he is ill.
學生譯:他待在床上因為生病了。
分析:源句中傳遞出兩個信息點:①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②He is ill.而對于這兩個信息點,顯然作者是要強調前者,即: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學生的譯文沿用英語的語言特點,將要強調的信息依然置于句前,因此讀起來生硬別扭。我們需要按照漢語的語言特點來重新調整順序:他生病了,只能呆在床上。當我們把作者要強調的信息放在后面時,就成了具有漢語語言特點的地道譯文了。
1.2 英語常用靜態詞,而漢語則常多用動態詞。
例1:Heavy footsteps signaled the teacher’s approach.
學生譯:沉重的腳步聲表示著老師的到來。
分析:approach 用作名詞,其用詞特點正是英語詞性的使用方式,可是,將這種詞性的使用方式用到漢語中顯然不地道。若能把approach轉換成漢語的動詞“走進”,即:“沉重的腳步聲表示老師走進了”,更顯漢語的流暢。
例2:He said the meeting was informative.
學生譯:他說這是一次長見識的會議。
分析:informative, 形容詞,源句的賓語從句中使用了主+系+表結構,是英語常見的靜態用詞結構。可是,學生在譯文中,用“長見識的”這一形容詞來與“會議”搭配,依然存留著英語語言的特點。若將informative一詞轉譯為漢語的動詞則更體現出漢語常用動態詞的特點。本句可譯為“他說,這次會議真讓人長見識”更為妥當。
1.3 英語用物稱做主語的情況多于漢語用物稱做主語的情況。
例:Talent wins games, but teamship and intelligence win championships.
學生譯:天才可以贏得比賽,但團隊合作和智慧可以贏得冠軍。
分析:源語中,talent, teamship, intelligence都是物稱做主語,讀起來瑯瑯上口,語句簡潔。 可是,將英語的語言習慣帶入到漢語譯文中,即若主語不變的話,不僅搭配不恰當,讀者也不解其意:團隊合作和智慧都不能是贏得冠軍的施動者,只有人才能贏得冠軍。因此,要讓漢語讀者讀懂本句,就要用增詞法,把人稱加上,方才顯得通順易懂:人可以憑才能贏得比賽,但你必須依靠團隊精神和靈活頭腦才能贏得冠軍。
1.4 英語被動句的使用情況多于漢語被動句的使用情況。
例1: The new Command having been installed, my work there was done, and I returned to give my report to the House.
學生譯:這個新的司令部已經被組建了,我的工作就是這個,我返回把報告順便帶回下院。
分析:在英語語言中,當動作的施動者不言而喻或沒必要知道時,通常會用被動語態來表達:動作的受動者+be+動詞過去分詞。但依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則采用能用主動態就用主動態的處理方式。并且,中國人有“事在人為”的思維方式,即:但凡事情,都是人所為之,因此,動作的受動者后面直接使用動詞的結構是漢語中很常見的情況。例如本句的譯文就可以用“司令部成立”、“任務完成”這樣的搭配,漢語的語言習慣必然會將其正確理解為“是我成立的司令部,我完成的任務”。顯然在此,學生依然受到英語語言特點的影響。本句可譯為:新的司令部成立后,我在那的任務就完成了,于是我回去向下議院做匯報。
例2: The matter was never mentioned again.
學生譯:這個問題再也沒有被提及到。
分析:源語中沒有提及動作的施動者,顯然作者認為它并不重要,這種情況下,應與通常會用被動語態來處理。可是,漢語的語言習慣常常會處理成主動態的無主句:后來,再也沒有提起這事。既避免了出現并不知道的施動者,又傳遞出作者要表達的信息。
例3: He was released immediately after Batista fled Cuba.
學生譯:巴蒂斯塔逃離古巴以后 ,他立刻被釋放。
分析:漢語里也有被動語態,而且,與英語的被動語態相比,被動詞更加豐富,如:被……、受……、遭受……、遭到……、得以……、予以……、加以……、獲……、讓……等等。在眾多的被動詞中,“被”字句只是其中一種,在使用頻率上來說,也比較低。可是,學生卻看到被動句則統一譯成“被”字句,結果牢牢被英語語言特點控制。譯為:巴蒂斯塔逃離古巴以后 ,他立刻獲釋。這樣,更具有漢語語言特點。
1.5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例: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that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e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 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學生譯:亞里士多德能在思想上避免這個錯誤,女人的牙比男人的牙少的觀點。通過同樣的問題問亞里士多德,她可以把嘴張開讓他數。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形合的英語句子,正是反映了英語重視形式邏輯習慣。學生依照這樣的思維去譯成漢語,真是不知所云。在翻譯中,需要把它調整成具有意合特點的漢語句子才能夠通順流暢:亞里士多德認為女人的牙齒比男人的少,但如果他能做個簡單的觀察,請他夫人張開嘴讓他數一數,這個錯誤的論斷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1.6 英語無主句使用的局限性大于漢語無主句的使用。
例:It should be noted?that?he and?she?were politically more than just?friends: they?were?extremely close allies.
學生譯:我們應該注意,從政治上來說,他和她不僅僅是朋友:他們是非常親密的同盟者.
分析:大部分的英語句子都會有主語,而無主語的英語句子基本上都是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請求。相對來說,漢語中的無主句要稍多些,而且并不僅限于祈使句,也有許多是陳述句。在翻譯時,若英語句子中的主語不能夠用漢語清楚地表達,就可以選用漢語無主句來處理:應當指出,他和她在政治上不僅僅是朋友而已,他們是極為密切的盟友。學生譯文中,沿用英語的有主句特點,增加了并不確定的“我們”作主語,有篡改作者原意之嫌,這里用漢語無主句更恰當。
1.7 小結顯而易見,學生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深受源語言特點所影響,不能夠游刃有余地將英漢兩種語言特點之間的矛盾化解開來,致使譯文晦澀不通,甚至出現翻譯腔。
2五年制高職學生在翻譯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探討
由于五年制高職學生只是經過了初級中等教育,各基礎學科功底相對較薄弱,由以上譯文就能看出,學生的文史類知識尚欠缺,漢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再加上他們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于十六至二十歲的半幼稚半成熟期,因此,在對這類學生進行翻譯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針對他們這一特別的群體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對策。
2.1 精講與練習并行精講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即先給學生一些實踐練習,然后在練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翻譯理論與技巧,之后再予以畫龍點睛式地論述、闡發。這便充分體現了翻譯的實踐性特點,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了主動的參與者。從而激發他們對兩種語言學習的興趣,并且逐步提高他們的翻譯能力。
2.2 陪著學生一起做練習學生做實踐練習時,可以走到學生當中去,盡量做到對他們的練習一一進行檢查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監督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另一方面可以對不同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不同問題做面對面的指導和講解,同時,也使教師能夠馬上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共同問題,以利于精講時更有針對性的統一講解。
2.3 精講時加入對學生譯作的評講精講時注意對學生的翻譯習作進行講評和討論。在討論中,強調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尊重學生意見,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其創造性。不要將答案中的譯文作為標準,統一集中,動輒以“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創造性。
2.4 幫助學生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據以上學生譯作可以看出,學生語言功底較薄弱,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他們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與及差異,樹立學生跨文化的意識。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倜西,董樂山等編著.英漢翻譯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2.1.
【關鍵詞】 白楊素; 白血病; 增殖抑制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Phosphorylated Chrysin Derivatives in Leukemia Cells/FU Yun-bi,LIU Zhi-he,PENG Ai-y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6):120-12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a series new phosphorylated chrysin derivatives in leukemia cells.Method:The cell viability of the 12 phosphorylated chrysin derivatives in Kasumi-1 cells was detected by MTT assay,and the derivatives with higher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rate than chrysin were selected out to process the next step to verify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in K562 cells,HL60 cells,U937 cells,and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 from acute leukemia patients.Result:Chrysin derivatives 3c and 7a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leukemia cells in vitro.Conclusion:The new phosphorylated chrysin derivatives 3c and 7a have potential value in anti-leukemia research.
【Key words】 Chrysin; Leukemia;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4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ine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2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6.044
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漿果中,是藥用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亦是人類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酮類化合物以其廣譜的藥理作用尤其是抗腫瘤作用引人矚目[1-3]。近年來世界上掀起了黃酮類化合物開發的熱潮。白楊素(chrysin)是被廣泛研究的黃酮類化合物之一,其來源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種子、莖皮,松科植物山白松的心木,芒松的心木等,在蜂膠中的含量較高,是蜂膠的主要有效成分。白楊素的化學名為5,7-二羥基黃酮。研究證明,白楊素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病毒、抗高血壓、抗糖尿病、抗菌、抗過敏等多種藥理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合成的一類膦(磷)酰化白楊素衍生物在體外對白血病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Kasumi-1細胞株、K562細胞株、HL60細胞株、Jurkat細胞株、NB4細胞株及U937細胞株購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庫,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由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彭愛云提供。PRMI-1640培養基購自美國Gibco公司,新生牛血清從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購買,甲基亞砜(DMSO)購自美國Amresco公司。
1.2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的合成 以白楊素為先導化合物,按步驟1和步驟2所示的合成路線(圖1),經膦(磷)酰化結構修飾后合成新的系列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結構經核磁、紅外、質譜等確證,純度經高效液相色譜鑒定。化合物合成由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合成。
1.3 細胞培養及原代細胞分離 細胞株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養基,加1×105 U/L青霉素、1×105 U/L鏈霉素,在37 ℃、95%飽和濕度和5% CO2條件下培養,1~2 d換液1次。
選取根據MIC分型診斷為急性白血病的初診患者,抽取骨髓5 mL,分離單個核細胞(BMMNCs)。共分離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BMMNCs。
1.4 MTT實驗 取指數生長期細胞或BMMNCs,實驗在96孔培養板中進行,每孔加入100 μL細胞懸液(2×104個細胞),100 μL用培養基稀釋的藥物。白楊素為陽性對照組、設溶媒對照組及調零組,每組3孔,培養一定時間后,實驗組及對照組每孔加入20 μL MTT液(5 g/L),調零組加入無血清PRMI-1640培養基,混勻,繼續培養6 h,離心去清液,每孔加入100 μL DMSO溶液,EX-800型酶標儀以450 nm波長測定OD值,計算相對細胞活力,細胞活力(%)=實驗組OD值/對照組OD值×100%,重復3次實驗。
圖1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的合成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的結構及理化性質 合成了12個白楊素膦酸單酯(3aC3l),6個白楊素膦酸(4aC4f),1個白楊素膦(磷)酸6和2個白楊素膦(磷)酸單酯7a,7b,共21個化合物。結構見圖2。該類化合物是未見文獻報道的新化合物,其構效關系顯示有更強的抗腫瘤活性、較好的水溶性、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其結構經核磁、紅外、質譜等確證,純度經高效液相色譜鑒定,均達到99.5%以上,溶解度經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為52.3-138.6 μm。
圖2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
2.2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對Kasumi-1細胞增殖抑制活性篩選 為了篩選出增殖抑制活性較強的化合物,參照文獻[5]報道先導化合物――白楊素抑制細胞活性的有效濃度,并以其作為陽性對照,12個化合物分別以100 μm作用細胞48 h,MTT試驗檢測細胞活性。結果見表1,衍生物3c、3e、3j、4b、7a、7b對Kasumi-1細胞有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衍生物3c、7b對細胞的抑制活性遠遠高于先導化合物白楊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白楊素膦(磷)酸衍生物對Kasumi-1細胞的增殖抑制率
化合物 增殖抑制率(%) 化合物 增殖抑制率(%)
3a 0.52±12.6 3l 3.19±13.43
3b -5.68±9.52 4a 16.40±13.17
3c 82.64±4.08 4b 36.09±6.48
3d 7.83±7.81 4c 9.25±17.13
3e 46.36±15.96 4d 1.74±6.39
3f 1.62±5.71 4e 0.08±8.64
3g 10.46±13.19 4f -6.99±13.36
3h 15.24±19.41 6 9.09±8.93
3i 16.42±7.95 7a 79.23±5.01
3j 42.89±7.93 7b 31.97±14.61
3k 8.07±14.65 Chrysin 47.39±6.03
以白楊素(chrysin)為對照,100 μm的3c、7a分別作用Kasumi-1細胞0、12、24、36、48、60 h,結果見圖3。100 μm的3c作用36 h細胞活性最低,100 μm的7a作用48 h細胞活性最低。衍生物3c、7a對Kasumi-1細胞增殖抑制活性呈時間依賴性,且均強于白楊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圖3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7a對Kasumi-1細胞增殖抑制的時效關系曲線
2.3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7a對多個白血病細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 為了探討衍生物3c、7a對其他白血病細胞株的活性,選用衍生物3c、7a對Kasumi-1細胞株有效作用時間及濃度,分別作用于Jurkat細胞株、NB4細胞株、K562細胞株、HL60細胞株及U937細胞株,MTT法檢測細胞活性。結果見圖5、圖6。衍生物3c、7a對以上細胞株的增殖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呈時間及濃度依賴性。與對照組比較,作用時間48 h時,25 μm衍生物3c即對U937細胞產生明顯的增殖抑制作用;50 μm濃度時對Jurkat細胞株、NB4細胞株、K562細胞株及HL60細胞株有明顯的增殖抑制作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7a對AML患者BMMNCs的增殖抑制作用 10例初診的急性白血病,其中M2a 4例,M5 1例,B-ALL 2例,T-ALL 2例,慢粒急變1例,分離骨髓單個核細胞,用不同濃度的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或7a處理48 h,取10例患者各濃度的OD值平均數做曲線,結果見圖7。與細胞株結果類似,衍生物3c及7a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原代細胞均有明顯的增殖抑制作用,且為濃度依賴性。
3 討論
許多研究者對從植物中篩選出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如葛根總黃酮、姜黃素、金蓮花黃酮、染料木黃酮等)進行了廣泛研究,發現其在體內外對多種白血病細胞均有一定的活性[6-7],但是天然黃酮存在活性偏低、類藥性差等缺點。為了提高其抗腫瘤活性,適應臨床應用,各種各樣的黃酮衍生物被合成[8-9]。文獻報道最成熟的為國外研究者合成的Flavopiridol(夫拉平度,黃酮 L86-8275),Ⅰ期或Ⅱ期臨床試驗已證實此藥單用或與其他化療藥物合用對難治復發性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均有肯定療效[6,10]。
圖5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對各細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
注:A:0、25、50、75、100 μm的3c作用各細胞株48 h;B:100 μm的3c、作用各細胞株0、12、24、36、48、60 h
圖6 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7a對各細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
注:A:0、25、50、75、100 μ的7a作用各細胞株48 h;B:100 μm的7a、作用各個細胞株0、12、24、36、48、60 h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學者對白楊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和生理活性進行了研究,對白楊素進行硝化、烷基化、羥甲基化、氟甲基化、膦(磷)酰化后合成的部分衍生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在體外對許多腫瘤細胞都有明顯的增殖抑制作用,如人胃癌SGC-7901 細胞、人肺癌A549 細胞、人肝癌HepG2細胞及HepB3細胞、人宮頸癌HeLa細胞、人鼻咽癌CNE-2細胞、人結腸癌(HT-29)細胞、人類小細胞肺癌NCI2H446細胞、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HL-60細胞、人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Jurkat 細胞、急性白血病(M5)U937細胞等[5,11-13]。白楊素膦(磷)酰化結構修飾的報道較少,陳曉嵐等[14]對白楊素進行了含膦(磷)改造,共合成出4種新的化合物,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與溶菌酶具有更強的親和力。張婷等[15]合成了白楊素四乙基二膦(磷)酸酯,并發現白楊素和白楊素四乙基二膦(磷)酸酯對宮頸癌Hela細胞軟瓊脂的集落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能誘導并促進宮頸癌Hela細胞發生分化,且白楊素四乙基二膦(磷)酸酯在作用效果方面較白楊素明顯,該研究提示膦(磷)酸基團的添加增強了抗腫瘤活性。
筆者通過化學法,將膦酸或膦(磷)酸基團引入到白楊素側鏈中,新合成21個未見文獻報道的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這些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具備以下優點:(1)它們較白楊素具有更好的水溶性。預期在體內能較好的被吸收,可以彌補大多數天然黃酮因水溶性較差而導致生物利用率低的不足。(2)含膦(磷)基團是一些抗骨質疏松、抗病毒、抗腫瘤等藥物分子的藥效團,白楊素又具有廣泛生物活性,所合成的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應用了藥效團拼合原理,可能具有更好的藥理活性。通過體外細胞增殖抑制試驗,從新合成的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中篩選出對急性白血病(M2)細胞株Kasumi-1增殖抑制作用較強的2個衍生物(3c、7a),這兩個化合物100 μm濃度作用48 h對白血病細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別為82.64%、79.23%,白楊素同等條件下對白血病細胞的抑制率為47.39%。此后,用衍生物3c及7a分別處理多個細胞株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原代細胞,發現,白楊素含膦(磷)衍生物3c及7a對檢測的多個白血病細胞株及患者骨髓原代細胞均有明顯的增值抑制作用,說明該兩個衍生物有體外抗白血病活性,有進一步進行體內抗腫瘤活性研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Karp J E,Garrett-Mayer E,Estey E H,et al.Randomized phase Ⅱ study of two schedules of flavopiridol given as timed sequential therapy with cytosine arabinoside and mitoxantrone for adults with newly diagnosed,poor-risk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J].Haematologica,2012,97(11):1736-1742.
[2] Bose P,Perkins E B,Honeycut C,et al.Phase Ⅰ trial of the combination of flavopiridol and imatinib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Bcr-Abl+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2,69(6):1657-1667.
關鍵詞:漢語 第二語言 寫作 轉譯 日本學生
一、引言
寫作心理過程要求學習者感知、加工生活內容,有效地選擇知識系統中的世界知識和語言知識并將其運用在寫作中。同時,學習者在將知識用書面體表達的過程中,必須對表達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使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寫作更加復雜,除了要求學習者善用已有知識、準確表達意義、監控表達內容之外,還涉及母語與目的語的轉換。
1959年,語言學者Roman Jakobson提出翻譯類型三分法: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4]。研究認為,初級留學生使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寫作時,首先在大腦中進行母語語內翻譯,再進行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際翻譯。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留學生漢語水平不斷提高。漢語水平高的留學生可以逐步使用外語語內翻譯,即擺脫母語,完成外語寫作。
在母語轉譯為目的語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偏誤?筆者收集了漢語中級水平的日本留學生的18篇作文,以此為研究對象,針對文中出現的部分偏誤進行漢日翻譯,簡要分析轉譯過程中出現的偏誤及其原因。
二、習作分析
從日本學生的作文來看,偏誤形式主要為誤代、遺漏、誤加、錯序。
(一)誤代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日本學生誤代別詞的偏誤率較高。筆者將此類偏誤分為兩類:用詞不當與搭配不當。
1.用詞不當
從選詞、用詞來看,學生易將詞義相近、用法不同或詞義不同但具有相同語素的詞混淆,出現用詞不當的偏誤。請看以下的偏誤句:
(1)*明天父親早一點回到家了(父は早めにった)。
(2)*優秀點對日本的交通是到達和出發時間得正確(良い點は日本交通出とつくがとても精なのです。)。
(3)*所以如何花時間依靠每個人(人に次第)。
(4)*兒子,這個(この)二十美元還給你。
(5)*最后,總結關于日本的交通。導致正確的時間和安全不是高度的技術。
在例(1)中,時間狀語應為“第二天”而不是“明天”,“早一點”用“提早”更恰當。在例(2)中,句子的原意為:日本交通工具好的地方是到達和出發的時間很準確。從用詞來說,此句中用“優秀點”不正確。首先,漢語中沒有“優秀點”一詞;其次,在漢語中“優秀”只用于形容人或品行、成績等。學生沒有分清“好”和“優秀”的區別。例(3)中的“次第”一詞在日語中根據語境不同有許多意思,包括:由……決定、一……就、因為……所以要、視情況而定等。其中,“名詞+次第”的意思是“由……決定”。此句中該學生將日語中“次第”翻譯成“依靠”不恰當。例(4)中,學生受日語影響(“這”和“這個”在日語中都是“この”)錯用“這個”。例(5)中,“導致”常用于造成不好的結果,不符合句意。
2.搭配不當
(6)*“年神”給每個家庭當年的幸福,于是我們為了歡迎“年神”進行風俗。
(7)*到12月31日,我們要掃除自己家(私たちは家の除をします)。
(8)*我們一家人在一起,一邊吃蕎麥一邊看類似春晚的電視,輕輕松松地過時間(でしいをごします)。
(9)*不過新年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悠久傳統。
(10)*不但乘客數所有的高鐵中最多,而且歷史也最老。
例(6)~(10)中,“進行風俗”“掃除自己家”“過時間”“看到傳統”和“歷史老”都是搭配不當。其中例(7)中,學生不清楚“掃除”和“打掃”的區別,而日語中也有“掃除”一詞;例(8)中“過時間”的搭配也是因日語負遷移而出現的偏誤。
此外,學生還錯用關聯詞。例如:
(11)*雖然我不知道這個事情是否影響,從大阪到東京去的許多人選高鐵比飛機(行より),不管高鐵兩個半小時飛機一個小時(高速道で二半が、行で一にもかかわらず)。還是在日本人的心理應該有多少的安心感。
(12)*可是無論有錢人或窮人,一天就是二十四個小時。
例(11)中的偏誤較多。首先,“影響”前缺少“有”;其次,第二個分句的句意比較復雜,信息量大,加上學生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導致語序混亂;第三,學生誤用“心理”一詞;最后,幾個分句之間關聯詞不當,需根據前后句和上下文內容重新選擇關聯詞。例(12)中學生誤用“無論……就……”,應該用“無論……都……”。
(二)遺漏
(13)*過了開心時間,……
(14)*對任何人公平。
(15)*世界上日本是個交通發達國家,……
(16)*日本的交通是安全。
(17)*不但乘客數所有的高鐵中最多,而且歷史也最老。
例(13)~(17)的偏誤類型為遺漏。例(13)缺少數量詞,例(14)缺少副詞“都”,例(15)缺少介詞“在”,還存在語序問題。例(16)和例(17)應為強調句“是……的”。
(三)誤加
(18)*十分感謝對乘客們的理解,……(客からの理解、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19)*日本人敢相信對我國的交通(交通に)。
(20)*……,提前給大家告訴。(……、その前皆さんにお知らせをいたします。)
(21)*這些給日本人(日本人に)已經傳播了,……
(22)*東海島高鐵連接從大阪到東京(大阪から京まで)。
例(18)~(22)中,學生根據語境分別將日語助詞から和に翻譯成“對”“給”和“從”,增加了句子成分。
(四)錯位
從學生的作文來看,在進行漢語寫作時,除了詞語錯誤之外,日語特殊的語序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例如:
(23)*時間不能購買用錢。(は金でえない。)
(24)*我真是和你一起在。(君と一にいる。)
(25)*時間是個重要因素可以溝通互相。(は重要なので、交流しあうことができる)
(26)*假如延誤,一分鐘也他們(例え一分でも彼らが)廣播……
(27)*因此,即使擁有高度的技術,也其他國家(例え高度な技を持ってとしても)不能模仿日本的交通形式。
例(23)~(27)都是由于母語負遷移導致目的語語序錯誤。日語口語中,有時會把“用錢”(金で)放在句末,作為補充,但正規書面體中極少這樣使用。“在”(いる)放在句尾,“互相溝通”中的“互相”在“溝通”的后面,“即使……也……”句式中的“也”則在下一分句的主語前等,都是日語的特殊語句。
三、原因分析
從以上例句來看,學生將日語轉譯為漢語進行寫作時,常出現詞語方面的偏誤,形式多為誤代、遺漏、誤加、錯位。這些偏誤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一)詞匯有限
處于初中級水平的學生由于漢語詞匯量有限,學習和接觸的漢語詞不多,在找不到可以準確表達某意思的詞語時,只能選用自己學過、與其意義相近的詞。正如上文提到的例(3)中“次第”一詞,在日語中根據語境可對應翻譯成漢語中的幾個意義相近的關聯詞,而由于學生的漢語詞匯有限,只知道用“依靠”一詞來表達“次第”的意思。因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積累常用詞匯,并鼓勵學生多學習、多使用常見詞語。
(二)目的語規則泛化
對漢語內部的詞法或語法知識不熟悉,未能熟練運用漢語語法句法等知識,對詞語的使用條件限制不了解,都會導致學生出現詞語搭配不當等錯誤。如例句中,學生未能準確辨析“正確”“導致”“優秀”“老”等詞,容易與其近義詞混淆。這是由于學生“詞語網絡中的語義線索不完備”[2](P158)。隨著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逐漸提高,漢語詞匯不斷積累,詞語網絡越來越大,語義線索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外國學生的漢語寫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這要求我們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積累漢語詞匯,建立語義網絡,多關注詞語搭配原則。
(三)母語負遷移影響
母語負遷移對漢語初中級水平的留學生的影響尤其明顯。日本留學生在使用漢語寫作時出現的錯位、使用日語漢字詞等問題,都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學生在初學漢語時,用漢語寫作一定會首先使用母語思維組織語言,再翻譯成漢語進行書面寫作。不可否認,第二語言寫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母語。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母語帶來的負遷移影響。在日語中,表示動作的謂語在句末,導致日本學生用漢語寫作時出現謂語放在句末的偏誤;“多少的に”等漢字詞,極大地影響了留學生漢語寫作的正確率。此外,日語中“即使……也……”句式中的“也”放在后一分句主語前的特殊語序,也會導致錯位偏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性地指出學生可能因母語負遷移而造成的偏誤,克服中介語現象,復雜的句式應該給學生列出例句或語法句型特點,方便學生記憶和套用。
(四)監控水平不高
漢語知識不足使學生在寫作時無法同時兼顧上下句,關注點只能放在單句上,無法兼顧句與句之間的思維關系,便出現寫了前一句不知如何自然過渡到下一句的情況,因此寫作的正確率不高,連貫性不強,再加上對漢語關聯詞掌握不全面、不熟練,就會造成習作的邏輯關系不清晰。例(11)就充分體現了這個問題。
(五)借鑒不足
最后,閱讀、借鑒不足也是導致學生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漢語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學習者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借鑒、模仿來提高漢語寫作水平,并在閱讀和借鑒中逐漸累積漢語詞匯,慢慢熟悉漢語語法,學習正規的漢語書面體要求,掌握漢語詞匯搭配的原則,培養發現錯誤、自覺改正的監控能力。通過模仿范文,充分調動語言知識系統內的相關知識進行構思,將積累的語言知識、世界知識和寫作能力運用到寫作中,提高寫作水平。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列舉漢語中級水平的日本留學生的習作中出現的部分偏誤,簡要分析留學生漢語寫作轉譯過程中出現的偏誤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然而如何更有效地、更具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仍需我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過程研究評述[J].外語界,2007,
(5):2~9.
[2]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楊子菁.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寫作教學[J].海外華文教育,
2000,(2):13~17.
[4]袁輝,徐劍.從Flower和Hayes的寫作認知過程模型看學習者外
語寫作中的翻譯行為[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3):49~53.
[5]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