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

    第1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膽紅素腦病;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67

    本文主要對新生兒黃疸并發膽紅素腦病的預防護理措施進行探討, 并評估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黃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21∶19;平均出生時間(16.52±3.2)d;出生時平均體重(3.2±0.3)kg;生理性黃疸25例, 平均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21.4±8.6)μmol/L, 病理性黃疸15例, 平均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63.5±4.7)μmol/L。對照組中男女比例23∶17;平均出生時間(17.4±3.5)d;出生時平均體重(3.4±0.5)kg;生理性黃疸24例, 平均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24.8±8.7)μmol/L, 病理性黃疸16例, 平均血清總膽紅素濃度(262.5±5.7)μmol/L。兩組患兒出生時間、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 密切觀察患兒的體征變化, 對其體溫、呼吸、脈搏、吞咽、吮吸等情況進行監測, 評估患兒皮膚黃染程度[1], 及時對癥處理, 合理安排補液等。

    1. 2. 2 觀察組患兒予以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預防感染、合理補液和營養支持、光療過程中進行護理[2]、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等。①新生兒免疫功能較差, 容易感染病菌, 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醫護人員應勤洗手, 防止手污染。②在治療過程中應及時給患兒進行補液, 糾正酸中毒, 根據不同的補液內容調整補液速度。按時給患兒喂奶、喂水, 確保患兒營養充足。提倡母乳喂養, 護理人員應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并教會其正確的喂養方式。③在進行光療時, 應確保患兒受照均勻, 單面光療時, 每隔2小時更換1次, 雙面或多面光療時, 應加強巡視, 防止患兒受傷。定期監測記錄患兒體溫及箱溫的變化。若患兒體溫達到38.5℃, 應停止光療。在光療期間應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給[2]。④對患兒家屬予以一定的心理安慰, 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 使其配合治療;同時多對患兒進行撫摸, 依次為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5]。每個動作重復2~3次, 給予患兒皮膚上的刺激, 給患兒安全感。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為其普及新生兒黃疸的知識, 使其了解患兒黃疸情況, 并積極配合治療, 教會家屬護理技巧, 以便在后期可進行自我護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黃疸患兒膽紅素腦病發生率, 并觀察對癥治療護理后患兒的不良反應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膽紅素腦病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中3例并發膽紅素腦病, 發生率為7.5%, 對照組中11例并發膽紅素腦病, 發生率為27.5%,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6例患兒出現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15.0%, 對照組15例患兒出現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37.5%,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出生28 d內)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 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 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處黃疸為特征的病癥,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3]。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后2~3 d出現, 4~6 d達到高峰, 7~10 d消退, 臨床癥狀為輕微食欲不振。病理性黃疸在出生后24 h即會出現, 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 mg/dl, 持續時間較長。

    膽紅素腦病是指出生1周內的新生兒由于膽紅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腦損傷。其病因主要為新生兒出生時膽紅素產生過多, 新生兒肝臟未成熟, 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結合膽紅素過多, 透過血腦屏障, 形成膽紅素腦病[4, 5]。多項臨床實踐表明, 在新生兒黃疸早期, 對其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 可以有效預防膽紅素腦病。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從預防感染、補液、營養支持、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方面對黃疸患兒進行護理干預。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 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膽紅素腦病發生率為7.5%, 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27.5%),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 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37.5%),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采取合理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預防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建兒, 施紅霞.預防新生兒黃疸并發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41-42.

    [2] 貢玉勤.預防新生兒黃疸并發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護理.當代醫學, 2012, 18(11):125-126.

    [3] 王夢霞, 周厚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護理現狀.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0, 19(2):143-144.

    [4] 史桃霞.預防新生兒黃疸并發膽紅素腦病的臨床經驗探討.中國衛生產業, 2012, 9(18):157.

    第2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8.79±1.32)mg/dL、(13.29±1.10)mg/dL均高于干預組(6.08±1.76)mg/dL、(8.24±1.24)mg/dL、(9.06±1.20)mg/dL,第1天與第3天黃疸指數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黃疸消退用時較少,一般組較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護理干預;治療效果;黃疸指數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5-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jaundice and its impact in the icteric index. Methods 46 neonates with jaundic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of hospital with 2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ener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On this basis,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The clinical effect,icteric index and the family’s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general group 65.21% wa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vention group 86.96%(P

    (8.79±1.32)mg/dL and (13.29±1.10)mg/dL.And the icteric indexes for intervention group was (6.08±1.76)mg/dL, (8.24±1.24)mg/dL and (9.06±1.20)mg/dL.The resul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first days and third days,P>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jaundice for general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intervention group (P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Nursing intervention;Clinical effect;Icteric index

    新生夯起鬩庵噶俅采銑鏨后未滿28d的新生兒出現黃疸情況,是指患兒體內血膽紅素出現異常,呈升高表現,機體呈現皮膚及鞏膜黃染特征[1]。新生兒黃疸可劃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類型。生理性意指新生兒機體出現短暫膽紅素升高,一般在10d之內可自行消退,且無合并其他癥狀;而病理性黃疸一般發病時間較早、多在出生后24h內,膽紅素呈持續升高表現,血液檢查中每日血清膽紅素指標升高超過5mg/dL,超過2周以上不能消退,甚至表現為病情加重等情況[2-3]。本研究針對黃疸患兒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觀察治療效果及患兒黃疸指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6例黃疸患兒,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一般組與干預組,每組包括患兒23例,一般組包括患兒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齡(5.02±0.15)d、平均體重為(3.04±0.01)kg,患兒經檢查發現血清膽紅素平均水平為(290.20±34.01)μmol/L;干預組包括男14例、女9例,年齡(4.78±0.20)d、體重(3.11±0.10) kg、血清膽紅素水平為(287.20±33.46)μmol/L。本次研究所有患兒均為足月新生兒、產婦在分娩時無出現感染、窒息等情況,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接受早期母乳喂養、將幼兒與母親盡早接觸,增加感情交流,實施撫觸護理,指導家長新生兒護理要點,早期訓練新生兒的吸吮能力,做好皮膚護理措施,為一般組患兒提供常規治療措施與疾病護理,包括使用藍光照射治療,常規對新生兒做好皮膚護理,與患兒家長進行深入溝通,緩解其緊張情緒,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常規用藥。干預組:(1)護士應與患兒家長進行交流,告知黃疸疾病知識宣教工作、觀察其內心緊張感及其他不良情緒狀況、需及時開導患兒父母,對其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告知其疾病相關表現、后續癥狀及治療基本過程、普及新生兒黃疸發病機制及藍光療法的治療作用。囑咐家長多與新生兒進行接觸,進行皮膚撫觸、母乳喂養,促進情感交流[4]。(2)護理人員需對患兒進行全面病情監測,及時記錄基礎體征變化,如體溫、呼吸及清醒狀態等。應仔細詢問家長患兒出現黃疸的時間、觀察皮膚黃染程度、是否出現其他并發癥情況等、遵醫囑進行及時治療,觀察并記錄黃疸是否消退。囑咐家長記錄患兒排泄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包括糞便及尿液的顏色與性質、護理人員及時記錄,為治療提供有效依據。(3)遵醫囑為患兒進行藍光療法,首先治療前應將幼兒衣物去除、將重點部位進行保護,使用眼罩將眼部遮蓋以保護視網膜、下身與會陰、男孩等部位均使用尿布完全遮蓋,露出其他部位皮膚,調節好光療箱適宜溫度后,將新生兒置于其中,根據需要采用單面光或雙面光進行照射,遵醫囑規劃照射時間,一般不建議光療超過4天,停止治療以膽紅素指標是否恢復正常為標準[5-6]。(4)遵醫囑進行服藥,護理人員應嚴格遵醫囑用藥,控制藥物劑量、濃度等,監督幼兒服藥,服藥時指導家長將幼兒抱起,頭部抬高,緩慢進行喂藥,避免出現嗆咳癥狀。(5)對新生兒進行皮膚撫觸、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每日為患者進行皮w撫觸2次,注意保持力度輕柔,按照標準撫觸流程實施[7]。(6)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工作,告知其新生兒生長發育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疾病、囑咐其按照適宜時間為幼兒進行疫苗接種、告知新生兒家庭護理要點、如飲食、撫觸、洗澡、促進神經發育等知識,協助家長科學性的照護幼兒。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效果,指標劃分為痊愈出院:新生兒全身黃染癥狀全部消退、各項血液及其他生化指標結果顯示正常;有效:患兒黃疸皮膚癥狀基本消失、血液檢查膽紅素呈明顯下降表現;效果不明顯:經治療與護理后,患兒皮膚黃染情況消退不明顯、血液檢查結果顯示膽紅素輕微下降[12-13]。計算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分別觀察患兒接受臨床治療及護理干預后1、3、6d的黃疸指數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的足月新生兒的黃疸指數正常值最高范圍在51.3μmol/L(3mg/dL),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觀察家長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總有效比較

    一般組治療有效率為65.21%,干預組為86.96%,干預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黃疸指數變化情況比較

    一般組病發后第1、3、6天時黃疸指數均高于干預組,但第1天及第3天的黃疸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黃疸消退用時較少,一般組較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一般組滿意度為69.57%,低于干預組95.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生兒出現黃疸病因較為復雜,需要接受及時治療與護理干預措施,臨床護理人員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提供全面護理干預措施,控制膽紅素水平,給予疾病早期監測[13]。臨床針對黃疸患兒疾病治療過程中全面進行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幫助患兒在較短時間內減輕黃疸癥狀,預防并發癥發生,護理人員需為患兒提供關鍵性護理措施,如為幼兒進行用藥時,注意調節輸液速度、時刻觀察幼兒生命體征變化,協同家長協助觀察,行藍光治療時注意皮膚關鍵部位的保護工作,執行任一操作必須堅持無菌原則,告知家長應多與幼兒接觸、增加皮膚撫觸護理,及時告知家長幼兒治療現狀,緩解家長的不良心理并提高配合度[14]。通過健康知識宣教,讓家屬積極理解臨床護理操作意義,并積極配合,為幼兒提供藍光治療,促進黃疸消退,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大部分患兒臨床療效均較好。

    有研究顯示稱[15-16],對于新生兒黃疸在院內疾病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早期護理干預措施,患兒治療情況較好,且發病后第1、3、6天的黃疸指數較低,黃疸消退時間較短,家長對臨床服務表示滿意。本研究得出,一般組接受臨床常規新生兒黃疸藍光療法及藥物治療,提供普通護理措施,患兒治療有效率低于干預組,且家長滿意度不高,患兒黃疸指數均高于干預組。干預組在一般組基礎上增加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家長滿意度較高且治療有效率較好,黃疸指數及黃疸消退時間均低于一般組。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除做好一般疾病基礎治療工作,如藍光照射療法、口服藥物等,同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對新生兒提供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包括與家長進行疾病現狀與治療過程等知識宣教、緩解家長不良心理、指導進行新生兒喂養、增加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近度,進行皮膚撫觸工作,做好皮w護理。大部分黃疸患兒治療情況較好且黃疸消退時間較短,黃疸指數不高,幼兒家長對臨床護理滿意度較好,通過早期護理干預,有效治療患兒黃疸表現,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Aydin D,KaracaCiftci E,Karatas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newborn mothers regarding jaundice in Turkey[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4,23(3/4):524-530.

    [2] 倪敏潔,陳斌,斯奇,等.多因素預測在新生兒黃疸預見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4,13(8):725-728.

    [3] 王存艷.綜合性護理干預配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0):239-240.

    [4] Harrison S,Nowak M,Devine S,et al.An intervention to discourage australian mothers from unnecessarily exposing their babies to the sun for therapeutic reasons[J].Journal of tropical pediatrics,2013,59(5):403-406.

    [5] 王亞珠,賈少軍.新生兒黃疸50例綜合性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內科,2014,9(6):766-767,744.

    [6] 扈秀梅.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709.

    [7] Wells C,Ahmed A,Musser A,et al.Strategies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 literature review[J].MCN: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13,38(6):377-382.

    [8] 孟慶艷.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6):208-209.

    [9] 李茂蓮.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的應用[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8):942-943.

    [10] 張芹.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光療中的意義[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1):91-92.

    [11] Fei,Shalin Lee Wan,Abdullah,et al.Effect of turning vs. supine position under phototherapy on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5,24(5/6):672-682.

    [12] 李棚,高海燕.撫觸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5):142-144.

    [13] 賴麗蕓.綜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及黃疸指數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2(4):477-478.

    [14] 仇苗苗.綜合性護理干預配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4(9):2549-2551.

    [15] 賈承英,崔彥敏,張青,等.早期護理干預在胎膜早破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7):2726-2728.

    第3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藍光;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b)-0106-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是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和黏膜等黃染的癥狀。病理性黃疸較之生理性黃疸有黃疸出現早,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黃疸消退后又出現的特點,如處理不當部分病理性黃疸進展為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嚴重者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出現嚴重后遺癥甚至死亡。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方法多樣,而藍光治療以其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等優勢成為目前臨床應用的常規療法之一[1]。本文選取近年來本院收治的進行藍光治療的261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采取相應有效的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1 資與方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2011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住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261例。患兒日齡27 h~25 d,足月兒197例,早產兒64例,男151例,女110例,體重2 150~4 850 g。其中36 h內發病27例,37~72 h發病133例,72 h以上至7 d發病67例,7~25 d發病34例。母乳性黃疸69例。以上病例檢查血清間接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有藍光治療的指征[2],無藍光治療禁忌證。

    1.2 方法

    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雙面照射光療保育箱進行光照治療,溫度調節在32~34℃之間,光照距離大約為35~40 cm,以藍光波長為450~460 nm,光照強度500~600 W/cm2的光線連續照射12~24 h不等,如出箱后監測膽紅素又復升高,再入箱照射,最多照射不超過72 h。同時針對患兒的病情給予其他相應的護理。

    2 結果

    261例患兒通過藍光治療和精心護理, 黃疸消退時間為12 h~4 d,其中12 h 消退28例,24 h消退87例,36 h消退79例,48 h消退51例,72 h消退16例;有效率為100%,無并發癥發生,也無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出現,均痊愈出院。

    3 護理措施

    3.1 光療前的護理措施

    3.1.1 宣教和知情的落實 藍光治療前要向家屬介紹新生兒黃疸發生的原因、可能對患兒的危害和不及時治療的后果。說明光療的目的、注意事項。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知情同意書。 3.1.2 環境及治療儀器的準備 保持室內溫度在24~26℃,濕度在55%~65%,注意通風并定時消毒滅菌;做好光療暖箱的清潔,尤其是燈管的灰塵的清除, 以免灰塵影響治療效果;監測燈管的亮度、每次照射后記錄累計時間,保證燈管在有效期內使用。光療前要預熱治療箱,使箱溫升到30℃再入箱;濕化器加水至2/3,以保證光療時箱內的濕度;為防止患兒活動時撞傷,用軟棉布圍在箱內四周。

    3.1.3 患兒的準備 檢查患兒皮膚有無破損,給患兒洗澡,剪指甲。為防止損害視網膜及生殖器,用黑布眼罩遮蓋雙眼,會陰、部位用尿不濕遮蓋。

    3.2 光療時的護理措施

    3.2.1 保持患兒舒適的護理 新生兒光療時全身裸睡在光療箱的硬板上,與母親分離且時間長,缺乏安全感,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盡量用輕柔的語調與新生兒講話并給予撫觸,使其產生如在母親懷中的安全感。為了保持恒溫,所有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完成。每隔1~2 h翻身1次。及時更換尿布,防止尿布皮炎出現。如出汗多應及時給予擦拭,防止皮膚破損。

    3.2.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密切觀察和調節藍光箱中的溫度和濕度,箱內溫度為30~34℃,溫度高低根據患兒日齡及體重而調整,日齡大、體重大的溫度調節在30~32℃,如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則調節在33~34℃,每4小時測1次體溫、呼吸、脈搏,保持體溫在36.0~37.4℃,并根據體溫調節箱內溫度;箱內濕度保持在55%~65%;觀察患兒黃疸的深淺和患兒精神狀態,高度重視并密切觀察患兒的吸吮力、肌張力、哭聲有否改變,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皮疹,有無嘔吐、腹瀉、呼吸暫停、嗜睡、驚厥等;觀察患兒的排便次數以及大小便的顏色。

    3.2.3 合理喂養 光療時不顯性失水增加,所需液體量要增加10%~25%[3],因此除注意保持箱內一定的濕度外在光療期間應保持水分及營養供給, 應少量多餐、間歇喂養,盡量喂母乳(除母乳性黃疸外),充足的液體量還可以增加患兒尿量,促進水溶性膽紅素隨尿液排出,可降低血清膽紅素,從而協助黃疸消退。

    3.2.4 輸液的護理 根據醫囑為患兒輸液,為減少反復穿刺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盡量采用BD靜脈留置針(Y型)給患兒穿刺輸液;同時注意觀察輸液是否通暢、注射局部皮膚有無腫脹等。

    3.2.5 要保持患兒的大便通暢 如72 h內發病胎便未轉黃者均予采用溫開塞露稀釋液(取開塞露3 mL及0.9%氯化鈉溶液7 mL混勻,灌腸液溫度37~40℃)灌腸,促進胎糞盡早排凈。其他患兒要保持大小便的正常排泄,胎糞的排泄可有效的降低腸壁對膽紅素的重吸收,促使其黃疸的消退[4]。

    3.3 光療后的護理

    在光療結束患兒出箱前,將包裹的被子和所穿的衣服預熱,以備出箱后能用上暖和的衣被。出箱后小心地摘取眼罩,檢查眼部有無炎癥表現,及時的給患兒洗澡或擦身,同時檢查全身皮膚顏色及有無破損。記錄光療時間,停止時間及黃疸消退情況,繼續密切觀察皮膚黃染有無反跳現象和患兒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態、四肢肌張力、吃奶等情況。及時清潔并消毒所用過的藍光箱以備用。

    4 討論

    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措施之一,治療的機制是光療能使膽紅素吸收特定波段光產生的光化學作用,使未結合膽紅素在藍光的作用下氧化為水溶性異構體,迅速通過膽汁至腸道及尿排出體外,也就是通過改變膽紅素的結構、性質和排泄途徑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5]。光療效果好,安全,方法簡便,基本無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極少數可出現較輕和易過性的并發癥如發熱、皮疹、腹瀉、紫外線灼傷、核黃素缺乏、氧化應激反應、青銅癥及低血鈣等[2],由于藍光照射治療具有安全、方便、見效快、療效好等特點[6],目前已普遍作為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首選方法。但光照強度、光波長、光照距離、光照面積、光照時間以及新生兒身體狀況(胎齡、日齡、體質量和血清膽紅素水平)等對光療療效均可產生影響。其中光照強度、光波長、光照面積和光照時間是直接決定光療療效的主體因素;其他因素即新生兒身體狀況、光照距離等均是通過影響上述主體因素從而影響光療療效。根據藍光治療的原理及可能影響的因素、副作用等,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采取了全面細致的觀察、適宜的綜合護理措施,使光療的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證。本組患兒均痊愈出院,無副反應發生,患兒得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Stokowski LA. Fundamentals o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Adv Neonatal Care,2006,6:303-312.

    [2]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 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 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4-187.

    [3] 華婢. 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中增加舒適的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30):48.

    [4] 鄭肖玲,謝佐卿,鄭雪芳. 刺激和腹部撫觸對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生的作用[J]. 現代臨床護理,2011,10(7):19-20.

    [5] MaiseIs MJ,McDonagh A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 J Med,2008,358:920-928.

    第4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綜合性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3-0096-02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體內膽紅素積累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的黃染,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導致嚴重后遺癥[1]。在治療新生兒黃疸過程中,有效的護理干預的實施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80例,胎齡37周以上,母親無妊娠合并癥,新生兒出生時無窒息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等疾病,新生兒Apgar評分7分以上。出生孕周37~41周,出生體重2550~3700 g。隨機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兒的性別、日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x±s)

    1.2護理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實行母嬰同室、母乳喂養和按需哺乳,均早接觸和早吸吮及給予常規護理。其中干預組著重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首先了解母嬰血型、體質量、胎齡、分娩方式、喂養及保暖情況;經常測量患兒體溫,觀察大便、尿液顏色的變化,特別是神經系統的變化,出現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則是早期膽紅素腦病的表現,應通知醫生及時處理。②撫觸和游泳:新生兒生后2 h內予全身撫觸,以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沿肚臍周圍按摩,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的順序撫摸,動作柔和。每日2次,每次5~10 min。游泳可借助水的壓力大面積地接觸并運動新生兒身體各部位。保證游泳室內和水的溫度,游泳時水溫37~38℃。每天1次,每次10 min[3]。③排便護理 觀察新生兒初次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如發現異常,即行部位輕柔按摩或使用合適尺寸橡膠管涂抹液置入1~2 cm[4],或將開塞露納肛治療。④藍光照射的護理 采用藍光照射,持續1~4 h。患兒用黑色眼罩保護眼睛。同時注意將患兒會陰、避光保護。每小時給患兒翻身1次,觀察和記錄患兒黃疸減輕程度。注意補充足夠的能量、水分和微量元素,注意保暖。

    1.3 觀察指標

    顯效:治療6 d后,患兒黃疸全部消退,吃奶睡覺恢復正常,血清膽紅素<119.7 mmol/L。有效:治療6 d后,患兒大部分黃疸消退,癥狀明顯緩解,血清膽紅素范圍在(119.7~171.0) μmol/L。無效:治療6 d后,患兒黃疸無好轉或者病情加重[5]。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存在顯著性。

    2 結果

    2.1兩組患兒首次排胎便時間、每日排黃便次數比較

    干預組患兒的首次排便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干預組每日排便次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首次排胎便時間、每日排黃便次數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11.239,t=2.863,P <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3。干預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達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兩組比較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69 ,P <0.05 )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6]。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引起神經系統損害及影響新生兒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嚴重者會導致新生兒死亡,因而必須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和護理[7]。本研究在常規對癥護理的基礎上著重實施撫觸按摩、游泳、光療護理等綜合性護理,如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詳細記錄患兒的大小便、尿液顏色及皮膚黃疸消退情況。新生兒腸腔內胎糞含有80~100 mg膽紅素, 相當于新生兒每日膽紅素的5~10倍[8],如胎便排出延遲,可加重膽紅素重吸收,使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增加發生核黃疸的危險性。撫觸能夠增強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加速嬰兒排便,有利于減輕黃疸的癥狀。且我們的經驗是,撫觸的重點在腹部,其次是背部,撫觸時用雙手四指指腹,從肩部分別于脊柱兩側向下、向外滑動至骶部,從而促進腸道循環,增加出生后24 h內排出胎糞的次數和數量。近年來,新生兒游泳廣泛應用于新生兒黃疸中,一般為食后0.5~1.0 h,游泳每天1次,每次10~20 min。游泳的水壓與水波對新生兒皮膚的拍擊引起按摩作用,可增加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增加新生兒胃腸道激素及胰島素的分泌,消耗能量以增加新生兒的食欲有利于胎糞的排泄,促進膽紅素的排出,有效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生[9]。同時,給新生兒提供一個類似羊水的環境,使新生兒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對新生兒的身心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光療護理能改變血清膽紅素的性質和排泄途徑,促進其通過尿液和膽汁排泄,以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水平[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兒的首次排便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干預組每日排便次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且干預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達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與王景等[11]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

    綜上,在治療新生兒黃疸過程中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1] 王小環. 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6(2):240-241.

    第5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15-01

    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高膽),這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我院在開展母乳喂養過程中,發現有20%~40%的正常足月新生兒生后3~4d血清膽紅素超出正常生理性黃疸范圍。為此我們對我院兒科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9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45例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就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90例,男52例,女38例,日齡20~33d,平均(6.5±1.5)d ; 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 出生體征1850~4500g,胎齡(36.8±4.5)周。發病前均未接受治療,血清總膽紅素(TBEL)均>220μmoL/L。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45例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45例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1健康指導護理:應鼓勵產婦母乳喂養并正確指導,并囑咐產婦正確飲食,提高母乳質量,其新生兒喂養次數每日應保持在6次~9次,而且需在2次喂奶之間讓新生兒適量補充白開水或糖水,增加新生兒大小便次數,促進體內膽紅素的排泄。如果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由母乳性黃疸引起,應采取暫用母乳喂養4d~6d 后觀察新生兒情況,必要時復查橈動脈血膽紅素,在停止喂奶期間應增加人工喂奶次數,配奶應嚴格按照比例配制,以防配奶濃度過高增加胃腸負擔,使新生兒血管內液濃度增加,影響膽紅素的排泄,若配奶濃度過稀雖促進了新生兒膽紅素的排泄,但新生兒易營養不足。新生兒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加強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知識。

    1.2.2光照療法干預:

    臨床可采用光照療法和藥物療法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治療。其中最簡單易行的方法為光療,可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水平降低,無先天性膽道閉鎖禁忌,患者無痛苦感受,方便,經濟,家屬易于接受。膽紅素在光線照射的作用下可間接氧化分解為無毒的水溶性衍化物,經尿或膽汁迅速從體內排出,對膽紅素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臨床護理人員需加強對光療暖箱的清潔,將燈管的灰塵消除,燈管需定時更換,灰塵會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燈光使用1000h后其能量減弱>35%,故需進行更換,箱內相對濕度調整為55%~65%,箱內溫度調至患兒適宜溫度,禁止放置雜物于箱內和箱上,對患兒體溫、室溫和箱溫進行嚴密監測,患兒體溫在光照治療中應控制在36.7~37.3℃,為中性溫度,間隔2h行1次測量,光照治療宜在空調房中進行,以使體溫、室溫、濕度、箱溫保持恒定。

    1.2.3游泳護理干預措施:新生兒進行游泳能加強胃腸蠕動,能夠促進新生兒胎糞的早期排出,使腸道對膽紅素的重吸收作用減少。一般在新生兒出生4h 后即可以進行游泳護理,在新生兒臍部貼好一次性的防水臍貼,將室溫調節在26 ~ 28℃,將游泳的水溫調節在38~40℃注意隨時監測溫度,防止受涼,一次游泳時間為10min,一天進行一次游泳。以后可以根據新生兒的身體狀況逐漸增加游泳時間至30min左右。在新生兒游泳結束后,輕輕將新生兒抱出泳池并取下游泳圈和護臍貼,并給予臍部護理,主要使用0.02%的安爾碘進行消毒臍帶

    1.3標準評定:治愈: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正常,黃疸完全消退。好轉:血清膽紅素水平未降至正常,黃疸明顯消退。無效:上述指標均未達成。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2結 果

    觀察組45例中,治愈42例,好轉2例,無效1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45例中,治愈30例,好轉8例,無效7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主要是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征相關。新生兒由于肝功能發育尚未完善,機體對于膽紅素的轉運能力較差,加之新生兒腸道內菌群較少,尿膽原不存在等特點共同為新生兒患有高膽紅素血癥創造了先天的條件。新生兒腸腔內胎糞一般含有80~100m g的膽紅素,基本等于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總量的5~10倍,若新生兒的胎糞排泄時間延長,導致腸肝循環負荷加重;對于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時可以引發脊髓排便中樞興奮,刺激機體內的胃泌素及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膽紅素的消化吸收并能夠促進腸蠕動,有利于第一次胎便的排出。對于新生兒進行游泳護理措施能夠增加新生兒的機體運動量,促進新生兒的腸蠕動。對于新生兒進行撫觸和游泳不僅有助于建立腸道正常菌群而且能夠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

    本組資料研究的結果顯示,對新生兒早期進行游泳和撫觸護理干預以及增加新生兒早期進食量的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可減輕新生兒黃疸癥狀,加快黃疸消退時間,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崔焱.兒科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90-92.

    [2]沈洋,王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防治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0,7(6):191-193.

    [3]李金鳳,齊愛華,田洪芹.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護理體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0(3):25-26.

    [4]杜麗星,余唯琪,張曉燕,等.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2(6):414-415.

    [5]楊銀鳳,康波.22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相關因素分析[J].寧夏醫學院學報,2011,30(2):217-218.

    第6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藍光治療;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0-0069-03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6

    在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疾病中就包括高膽紅素血癥,該病主要是因為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沒有結合而導致的。正常成人的血清膽紅素含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114例血清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其中男64例,女50例;足月兒89例,早產兒25例;年齡3~28 d;32例為ABO型不合性溶血,1例為Rh不合性溶血;患兒的平均總膽紅素達到了(336.12±131.23)?mol/L,平均間接膽紅素達到了(318.11±135.32)?mol/L,均比正常值高,有24例達到了危急值,所有患兒均符合光療適應證。

    1.2 方法

    膽紅素檢測方法均采用靜脈血測定膽紅素水平,檢測黃疸變化根據經皮測黃疸儀得到的經皮測黃疸指數,每天檢測1次。在進行藍光治療的同時給予相應的護理,所有患兒在行藍光治療過程中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詳細內容如下。

    1.2.1 光療前護理 光療前先將光療箱清潔和消毒,將蒸餾水加入水槽內,一般加到2/3,調節溫箱的溫度,一般足月兒的溫度調節到30℃~32℃,早產兒溫箱調節到32℃~34℃,再將濕度調節到50%~60%,注意燈管和患兒皮膚間的距離保持在33~50 cm,在光療的同時,給予肝酶誘導劑,靜脈輸入白蛋白或者茵梔黃,溶血的患兒給予丙種球蛋白[3]。給患兒洗澡,使皮膚保持清潔,有利于減少感染發生率。洗澡后不要給患兒撲粉,以免對光線的照射產生阻礙,光療前要剪短患兒的指甲,以免患兒在光療過程中哭鬧、兩手舞動將皮膚抓破,對于進行靜脈輸液的患兒,要約束患兒的雙手,以免患兒在哭鬧時把頭皮靜脈針抓掉。將患兒放入藍光箱后,要對其腹部、胸部、背部、四肢進行5~10 min的撫摸,待患兒安靜后,用純棉的毛巾圍在患兒周圍,圍成鳥巢狀。

    1.2.2 光療中護理 光療的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出汗多及時擦干;及時更換尿不濕;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按需喂水、喂奶。注意觀察黃疸的部位和程度的變化,對于脫水的患兒,遵循醫囑進行靜脈輸液,并詳細記錄出入量。對于特別好動的患兒,也可以遵循醫囑,肌肉注射適量的魯米那,不但可以使黃疸減輕,還可以減少患兒體力消耗,有效防止擦破兩足皮膚。在光療過程中,對患兒的2~3 h后要更換一次[1]。還要注意觀察患兒的尿液、糞便顏色和性狀的改變以及患兒皮膚有無發紅、干燥,有無皮疹出現,有無嗜睡、煩躁、發熱、腹脹、嘔吐、拒食以及哭聲變化。如在照射過程中患兒出現了抽搐、呼吸暫停、皮膚出現紫青等癥狀時,要立即停止照射并和醫生聯系,進一步檢查原因并做出相應的處理。吸氧的患兒,要對氧氣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并保持患兒的呼吸道通暢。

    1.2.3 光療后護理 記錄光療時間,將患兒抱出溫箱前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在光療后要再次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在沐浴過程中,要仔細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破潰,如有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治療。還要注意觀察患兒黃疸部位有無反跳現象。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患兒治療后血膽紅素均下降至安全范圍,治療前血膽紅素達危急值的患兒經過藍光治療后血膽紅素也下降至安全范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新生兒藍光治療過程中進行良好的護理有著重要作用,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1)嚴密的檢測體溫,新生兒體溫要保持在36℃~37℃,在藍光治療過程中新生兒如果出現發熱,應暫時關閉燈光,同時物理降溫[2]。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防止過熱。本組中2例患兒出現發熱,經過物理降溫以及暫停光療后均已恢復正常。(2)保證新生兒的水分和能量,在新生兒藍光治療過程中,對進入量、大小便次數及尿量進行記錄。由于腸道排出分解產物時對腸壁產生刺激,從而引起稀便,使更多的水分丟失[3]。所以,新生兒在藍光治療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分,喂奶次數為每2小時一次,如有患兒進食不佳,就要進行相應的靜脈輸液,防止脫水。(3)加強新生兒的皮膚護理,防止新生兒皮膚破損,加強新生兒的臀部護理,防止出現紅臀[4]。本文中有2例患兒出現皮膚異常,經過鞣酸軟膏涂抹治療后,均恢復正常。(4)預防新生兒感染,護理人員要勤洗手,如有感冒或者感染盡量不接觸新生兒,還要注意新生兒的臍部和臀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5)防止新生兒嘔吐,減少窒息的危險。護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兒嘔吐引起窒息的措施。采取45°角進行喂奶,速度緩慢,進食后30 min內稍抬高頭部,將新生兒右背部用柔軟布類固定,使新生兒的成右側臥位,從而減少嘔吐的發生率。如果新生兒出現哭鬧煩躁,護理人員應撫觸新生兒皮膚,使新生兒皮膚饑餓感得到減輕,喂奶時間盡量在新生兒安靜后進行,可以相應的給予魯米那鎮靜。

    本文通過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114例患兒進行藍光治療,并在治療過程中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本文調查結果顯示,114例患兒經過藍光治療和護理措施后均治愈,總膽紅素水平從(336.12±131.23)?mol/L降至(166.56±80.36)?mol/L,間接膽紅素從(318.11±135.32)?mol/L降至(155.12±79.06)?mol/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采用藍光治療和相應的護理措施治療效果明顯,相應的護理措施不但可以更好的預防新生兒的并發癥,還可以使患兒的安全感提高,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療,提高患兒的依從性,避免了醫源性損傷,使治療中的意外事件發生率降低,有效保障了新生兒的安全。所以,在藍光治療中采用相應護理措施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升患兒治療過程中的安全系數,還能夠有效促進良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安云,李國慧,陳江玲,等.護理干預在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藍光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4):97-99.

    [2]趙海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100例的護理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162-163.

    [3]盧杰云,張新華.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干預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6):1552-1553.

    第7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 觀察 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5~2006年收治新生兒黃疸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生理性黃疸27例,病理性黃疸8例。36例均在第1次家訪即嬰兒出生7天內發現嬰兒有黃疸,向其家人講解黃疸的有關知識,注意觀察嬰兒的精神狀態,吃奶情況以及嬰兒黃疸的顏色、部位等變化。2周后家庭訪視27例新生兒黃疸自行消退,確定為生理性黃疸,8例新生兒仍有黃疸,顏色加深,嬰兒一般情況良好,查血清膽紅素>12mg/dl。通過詢問病史,家族遺傳史以及觀察嬰兒一般情況,考慮黃疸與母乳喂養有關,向其家人建議隔次母乳喂養1周,3天后8例新生兒黃疸下降,2周后黃疸消退,確定為母乳性黃疸。1例新生兒仍然較重,黃疸指數為18mg/dl,再次與家長溝通,發現家長未給予重視,沒有隔次母乳喂養,認為小兒吃奶正常,再三向家長耐心解釋,打消顧慮,取得配合,減少母乳喂養的次數, 醫囑給與藍光照射及藥物退黃治療,6周后嬰兒黃疸消退。

    新生兒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①膽紅素生成較多,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8.8mg/kg ,而成人僅為3.8mg/kg。②肝功能發育未完善。③腸肝循環的特性: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腸道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膽原、尿膽原;腸腔內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又被腸吸收經門脈而達肝。

    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和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了解患兒的胎齡、分娩方式、母嬰血型、體重、喂養及保暖情況;詢問患兒體溫變化,大便顏色尿液顏色的變化,其可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注意皮膚黏膜、鞏膜的顏色,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步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高度重視.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估計血清膽紅素的近似值,評價進展情況。注意神經系統的表現,如患兒出現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表現,立即通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觀察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如存在胎糞延遲排出,應予灌腸處理,促進胎糞及膽紅素排出。

    喂養: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允無力、納差,應耐心喂養,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次,間歇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

    第8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早期;護理干預;膽紅素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117-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多發疾病之一。新生兒黃疸是指在新生兒時期由于患兒機體內膽紅素積累過多引起皮膚或器官黃染,可對患兒健康及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除給予相應的治療外,還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早期、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筆者將早期護理干預應用其中,現將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為24例,女性為19例,體重介于2500~4000g間,平均體重為(3214±210)g;觀察組男性為25例,女性為18例,體重介于2500~4000g間,平均體重為(3223±180)g。兩組患兒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臨床常規護理 安排母嬰同室,指導母乳喂養,新生兒早接觸、早吮吸;保持病室內的整潔、干凈,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等常規護理措施。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早期護理干預 具體方法如下:①早期觀察:早期監測新生兒皮膚的黃疸指數,密切觀察黃疸的進展情況,必要時可采集血液進行膽紅素濃度的測定,判斷有無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觀察患兒尿液、糞便顏色,若有異常及時對癥處理[17]。②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養,并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宣講;給予新生兒護理、飲食指導等方面的健康知識,指導其注意觀察患兒糞便及尿液的顏色,是否有喂養困難,吮吸無力等情況出現,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③早期、足量喂養促使胎糞排出:初乳可促使胎糞排出,頻繁有效的哺乳可增加患兒腸蠕動能力,促使新生兒消化和排泄,若母乳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的時候,可適當增加配方奶粉以增加攝入量,促進患兒腸蠕動,促使胎糞盡快排出,減輕黃疸癥狀;④游泳護理:在新生兒出生后次日起,每天由專業護士安排新生兒在37度的水溫中進行游泳練習,確保水質清潔度,每天1次,每次10分鐘,并協助其進行肢體伸展,并鼓勵父母參與其中,增強其親和力。⑤撫觸護理:在新生兒進食后1小時對其進行撫觸,每天撫觸兩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撫觸的時間為10~20分鐘,撫觸方法為:先溫暖新生兒的雙手,然后按照順序對新生兒的頭部、腹部、背部進行撫觸。⑥光照護理:在新生兒入箱之前調節好箱溫,箱溫為30~32度左右,并做好消毒工作。在入箱之后護理人員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并用黑布和眼罩將其眼睛和會遮住,給予患兒翻身一次,觀察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有無嘔吐、驚厥等異常情況發生,若發生異常立即停止治療,并報告醫師進行處理。此外護理人員應在聽覺以及觸覺上給予患兒安慰,減輕其不安情緒,給予患兒補充足夠的能量,防止水電解質發生紊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及護理后黃疸指數正常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將其詳細記錄并進行統計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兒護理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詳見表1。

    2.2兩組胎便轉黃時間、黃疸指數正常時間比較,詳見表2。

    3結論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常見、多發疾病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患兒體內膽紅素累積的越多,其預后越差,可造成高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的智力、健康等產生影響,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故早期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

    本次研究以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現:護理后,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胎便轉黃時間、黃疸指數正常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黃疸程度,促進患兒盡快恢復健康,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永紅,童建明.早期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全科護理,2012,10(2):99-100.

    第9篇: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

    黃疸癥已經成為了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膽紅素在新生兒體內大量的聚集,從而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具體主要表現在皮膚黃染,嚴重的時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兩大類。嚴重的病理性黃疸會損害新生兒的中樞神經,對新生兒的成長和發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醫護人員對該類疾病有個清楚的認識,這對于黃疸的治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兒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黃疸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黃疸癥狀實施就診,黃疸的具體程度為:重度黃疸3例、中度黃疸24例、輕度黃疸29例。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膚和鞏膜黃染,其一般是根據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食欲不振、惡心、消瘦、腹瀉、腹脹等,部分患者可見大便色變淺、尿色深黃、乏力、貧血。

    1.2護理特點

    1.2.1密切關注患者病情

    首先對所有患者進行母嬰血型、胎齡、喂養、體質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況進行了解和記錄,同時要經常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試和記錄。除此之外,還要關注新生兒尿液、糞便的顏色變化,這些指標都可以用來反映黃疸病程的輕重。對于新生兒溶血病引發的黃疸,其尿液一般呈現醬油色,糞便則趨于白色,通過這些現象可以斷定黃疸是由膽道閉鎖引起的。如果新生兒黃疸從頭面部到四肢、鞏膜、手足心擴散,而且顏色趨于加深,則表明黃疸病情逐漸加重,這時要求家屬及醫護人員給予高度的重視。

    1.2.2病理護理

    對于血清膽紅素偏高的新生兒要通過藍光照射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此時要用黑色眼罩將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藍光對新生兒的視網膜造成損害,而且除了、會位需要用尿布進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處于狀態,一般需要持續3-5天。光療過程中會導致不顯性失水增加,這時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補水,而且還要防止患者出現腹瀉、發熱、皮疹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還要按照醫囑給予患者適應的酶和白蛋白誘導劑,對酸中毒進行有效的糾正,從而有利于白蛋白與膽紅素的結合,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根據不同標準要求來合理控制液體的流速,禁止快速輸入高滲性藥物,從而有效的避免血―腦脊液屏蔽的開放。

    1.2.3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要對新生兒患者進行有效的飲食護理,因為黃疸患者存在吮吸無力的癥狀,從而出現了喂養困難現象,所以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采用間歇喂養、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確保患者對營養物質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數父母對黃疸的基本知識缺乏了解和認識,所以對她們進行相關知識的宣講工作至關重要,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對黃疸疾病的認識,了解黃疸疾病的臨床癥狀和特點。父母可以通過觀察新生兒的吃奶情況、精神狀態以及嬰兒各部位的顏色來了解新生兒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癥狀,對于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與醫生和護理人員聯系,以確保新生兒黃疸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人員還要經常與家屬進行溝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家屬對于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詢問醫生和護理人員。

    1.3療效判定

    治愈:各種指標趨于正常,患者的皮膚黃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糞便的顏色恢復正常,復查時的血清總膽紅素也在正常范圍之內。好轉:各種指標趨于正常,患者的皮膚黃疸基本消退,血清總膽紅素趨于正常。無效:皮膚黃疸癥狀未見好戰,而且血膽紅素下降不明顯。

    2.結果

    56例新生兒黃疸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見明顯好轉,僅有1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有效率達到了98.21%。

    3.討論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指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從而引發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黏膜、皮膚和鞏膜出現黃染癥狀。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新生兒在出生第1周內發生黃疸的概率為40-65%。黃疸可見于多種疾病之中,而且其誘發因素比較多,不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還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關于新生兒黃疸的報道缺乏一致性,引發該類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黃疸、圍產因素等。由于新生兒的皮膚比較薄嫩,免疫能力比較低,從而極易發生感染現象,由感染引發的黃疸主要是以敗血癥和重癥肺炎為主,其不僅可以引發紅細胞破壞,而且發生的溶血還會導致膽紅素升高,進而引發膽紅素血癥。近些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的推廣力度加大,導致母乳性黃疸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主要是因為早期奶量不足,導致新生兒腸蠕動緩慢,增加了腸肝循環和血清膽紅素濃度。圍產因素多以早產和窒息為主,窒息將會導致新生兒出現糖代謝紊亂、高碳酸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轉換酶的活性,進而影響了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孕婦及新生兒進行系統性的護理,可以有效的預防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而且還要求助產護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過程中要多與孕婦進行溝通,及時緩解孕婦的緊張情緒,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與孕婦溝通的過程中要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盡可能滿足孕婦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適和舒適。助產護理在分娩過程中要做到輕柔、集中、熟練,這樣可以減輕孕婦的疼痛。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的誘發因素比較多,這時就要求醫護人員和家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黃疸的基本臨床特點,一旦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癥狀,要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從而使病情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唐菊麗.85例新生兒黃疸發病原因及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8(26):49-50.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成人国产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免费淫片免费观看|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美成人高清WW|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