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超聲心動圖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有相當部分醫生集中在基層醫療機構,如二級以下醫院及部分縣(區)二級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他們承擔著重要的醫療任務。但是由于地域不同,醫療知識更新途徑有限,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相對落后,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及西部地區形勢更為嚴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崗前培訓及崗后繼續教育。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層醫療隊伍水平停滯不前,難以滿足當地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醫療水平較發達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醫改意見中,關于加強醫藥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臨床教學醫院在心臟及大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超聲心動圖學是針對心臟和大血管疾病的診斷技術,是循環系統疾病影像診斷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超聲診斷專科醫師,作者承擔著大量針對臨床醫學生和基層進修醫師的教學任務,結合多年的臨床帶教,對如何使超聲心動圖教學結合臨床,融會貫通,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和提高基層進修醫師在本專業領域診斷水平進行探討。
一、基礎教學
超聲診斷學作為一門影像學科,其作用是為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信息。幫助臨床醫生及時做出準確的臨床診斷,盡早制定治療方案,減少病人痛苦。超聲診斷是為臨床醫生服務的,那么就需要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臨床診斷的相關知識。
首先,基層來進修學習的醫師應牢固掌握解剖學知識。超聲診斷是以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和斷面解剖為基礎,觀察心臟的位置、大小、形態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與斷面解剖相對應的正常心臟超聲切面圖。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超聲圖像是二維圖像,需要通過人腦對連續斷面的圖像組合才能獲得臟器的完整立體形態,這需要檢查人員有一定的空間想像力,而空間想像力需要以豐富的解剖知識為基礎。
其次,學習和掌握各種心臟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變特點。根據超聲圖像反映的心臟結構和功能表現的特點,判斷心臟是否有病變及病變的特征情況,作出初步診斷和鑒別診斷。
二、手法教學
操作手法在心臟超聲診斷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決定圖像的質量,決定能否提供足夠的信息量支持診斷。在實踐工作中,對于同一個病人,由于操作醫師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會造成診斷意見的差別,甚至會導致誤診及漏診。
首先,在教學中強調常規標準切面的顯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須橫平豎直即二尖瓣與三尖瓣處于同一水平,四腔與心尖處于垂直狀態,而非標準切面則可導致腔室的測量出現誤差,進而影響正常的診斷;短軸切面要達到“圓”,短軸圓形各點的直徑等長,而斜切易導致測量室壁厚度過厚。
其次,在手法教學中始終強調對任何一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時,應按順序掃查各個標準掃描切面,特別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窩切面、劍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軸的心尖部切面,養成全面、細致的掃查習慣,以對疾病的診斷提供足夠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間隔缺損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聲失落及多普勒效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能顯示,但劍突下切面可以減少這些干擾因素,很好地顯示斷端及過隔血流。而對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順序顯示左室短軸心尖部切面則有可能導致漏診。
三、多媒體教學
心臟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它強調從觀察圖像的角度來認識各種病變,理解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從而提示疾病的本質。心臟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臟的正常做功過程,必須了解和掌握心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反之,如果診斷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需要通過對大量典型病例的動態超聲圖像的感性認識,包括對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的評估,才可能對該疾病的超聲診斷要點有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計算機PPT形式進行部分內容的講授,克服了單純教師講解的不能演示心臟結構和功能及血流動力學動態變化的困難與盲區,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大大縮短了授課時間。多媒體技術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思維;有助于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彌補示教病例不足的問題;有助于使復雜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正確理解和牢固掌握,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幫助。因此,利用多媒體在心臟超聲診斷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現多媒體教學,首先,要求帶教老師收集典型心臟疾病的超聲資料,包括多種超聲技術的動態和靜態圖像;其次,將相關的圖像信息資料進行及時整理、儲存、標注和備份。利用存儲豐富、翔實的心臟超聲診斷資源,將特殊病例通過光盤、磁盤存儲后,建立了圖像數據庫及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將視頻、音頻、圖片、錄像動畫、文字等信息進行有機的整合,把它應用于教學中,結合臨床信息現場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規范書寫報告
規范超聲心動報告的書寫。書寫超聲心動診斷報告是心臟超聲診斷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準的專業術語,將正常以及異常所見如實地反映給臨床。規范的超聲報告是按照質量控制的要求,結合醫師的臨床經驗,歸納總結出示范性、指導性的超聲診斷報告。在書寫超聲診斷報告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并掌握不同疾病超聲診斷的思路,這不僅是診斷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鑒別診斷的過程。在書寫過程中,帶教老師可以發現其中的錯誤以及不足,及時進行修改,可以使學生在書寫報告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主動看書、主動學習的動力。
五、因材施教
患者姓張,51歲,北京郊區人。兩天前,老張感覺胸痛、背痛,同時伴有胸悶、乏力,但不發熱、不咳嗽,也沒有咯血及暈厥。
我了解到,老張患有高血壓病,長期抽煙,無外傷及藥物過敏史。以往的檢查提示:X線胸片正常,心電圖示ST-T改變,當地醫生疑診為“冠心病”,給予吸氧、硝酸甘油、復方丹參滴丸等治療,效果不佳,且胸痛胸悶越來越重。次日,老張轉來我院看急診,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凝血五項等檢查,結果冠狀動脈造影未見異常,血清溶栓二聚體明顯升高。醫生考慮肺動脈栓塞可能性大,建議到呼吸科進一步診治。
我接診后,緊急進行胸部CT、肺動脈CT造影及雙下肢深淺靜脈超聲,結果發現肺動脈、下肢靜脈未見充盈缺損和血栓形成,而降主動脈有所增寬,難以排除降主動脈夾層。在和患者家屬溝通后,我建議再做一個主動脈CT造影檢查,同時請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會診。數小時后,老張被確診為主動脈夾層。最終,由于診斷及時,施行了急診外科手術后,老張痊愈出院。
急性胸痛胸悶并非都是心梗
胸痛三聯癥是指以胸痛為主要表現的冠心病、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等疾病,這類疾病發病率高,起病急,病死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及時診斷和干預非常重要。
臨床上經常會遇到突發胸痛、胸悶的患者,接診醫生通常首先想到冠心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給予心電圖、心肌酶、超聲心動圖等一系列檢查,甚至行急診冠脈CTA檢查(CTA是一種血管成像技術,是觀察血管及腹腔器官內部結構的方法),結果卻未發現明顯異常,而此時離患者發病已有一段時間了,風險陡增。
其實,導致急性胸痛、胸悶的病因很多,除了常見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外,還有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等,這些疾病癥狀相似,但治療方法異,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需緊急溶栓、支架植入,主動脈夾層需緊急外科手術、支架植入,肺動脈栓塞需緊急溶栓、抗凝等, 一旦延誤診斷,就可能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胸痛胸悶患者可“一站式三聯檢查”
胸痛胸悶患者往往輾轉就診于多個臨床科室,就診呼吸科時,醫生可能會考慮“肺動脈栓塞”,給予肺動脈CTA、放射性核素肺通氣/灌注顯像、動脈血氣分析、溶栓二聚體等檢查,若結果陰性,醫生可能建議患者去心內科查查有無“冠心病”。心內科可能給予心肌酶、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CTA等檢查,若結果出來未見明顯異常,又可能推薦患者去心外科查查主動脈CTA,檢查有無主動脈夾層等等。一路查下來不僅耗時長、痛苦大、費用高,而且各種檢查本身也存在一定風險。
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進步,一些高端多層螺旋CT問世,使掃描速度進一步加快,血管成像更加清晰。這些CT可以分別進行傳統的頭部掃描、胸部掃描、腹部掃描,其更大的優勢是,通過一次短時間掃描就可以完成冠狀動脈、肺動脈、主動脈三聯檢查,即一站式大范圍血管CTA檢查,可以同時提供肺內、縱隔及胸壁的病變情況,大大簡化了檢查流程,縮短了檢查時間,也減少了造影劑用量,方便了胸痛胸悶患者,尤其方便了急性胸痛胸悶患者。
另外,新型多層螺旋CT不僅能一站式對主動脈夾層等進行明確診斷,通過圖像重建,還可同時對其可能合并存在的動脈病變進行診斷分析,作為外科手術或介入手術的術前參考。
CT輻射劑量明顯降低
由于掃描層厚、掃描范圍大、部分需要獲得動態圖像等原因,CT大血管檢查的射線劑量高于其它檢查。但一站式大范圍血管CTA檢查技術在進行大范圍血管CT掃描時,不僅能明顯降低輻射劑量,同時也能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
目前,國外已廣泛開展此項技術,國內一些醫院也陸續開展了這項技術。
李連達1934年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56年從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即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在長達47年的工作中,共發表學術論文230篇,主編及參加專著編寫17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級獎以及各級科技成果獎20項。先后完成70種中藥新藥的研制或藥理學研究工作,獲得新藥證書者18種。培養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多名,曾多次到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臺灣省、香港等地作專題學術報告。鑒于其在中藥研究及新藥開發方面的貢獻, 1999 年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獎中藥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及保健食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及多種學術團體、雜志的理事、編委等。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李連達院士在長期的科研醫療工作中,在推進中藥藥理學的學科發展與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在“自體骨髓干細胞經心導管移植治療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將中藥與干細胞移植合用治療冠心病,優勢互補,顯著提高了療效及干細胞移植成功率,為冠心病治療開拓了新領域,解決了醫學界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的難題。在“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領域,他研制30種活血化瘀新藥,提高了中藥研究及新藥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為我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70年代以來,他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藥藥理學學科的發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動物模型與實驗方法,于1990 年創建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范,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并成為國家標準,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促進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推進中醫藥學現代化及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評價干細胞移植對冠心病的療效的實驗研究,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動物模型和合理的移植方法。目前常用的心肌缺血損傷模型為結扎冠狀動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心肌缺血,但畢竟與冠心病的病理狀態不同。常用的移植方法是將干細胞直接注射到受損的心肌,或通過心導管利用螺旋注射器經心內膜將干細胞多點注射到缺血心肌,注射移植往往不可避免帶來心肌的二次損傷,同時又需要開胸等復雜手術,操作繁瑣。在動物模型與移植方法上都需做相應的改進。
我們在成功建立了中國小型豬心導管送入栓子形成心肌梗死動物模型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移植方法研究,建立了心導管介入將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bone me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定位植入冠狀動脈的新方法,效果確切,便于臨床推廣應用。雙龍方是由人參、丹參制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益氣養血、活血通脈”功能,主治“胸痹”(氣虛血瘀型),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本研究考察雙龍方與BM-MNCs對中國小型豬心肌梗死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
1材料
1.1 動物
小國小型豬,39只,購自中國農業大學,雄性,體重18~22kg。
1.2 儀器與器材
C型臂X光機:MAXIMUSCM80,PHILIPS公司。
超聲心動圖機:DPI5000,PHILIPS公司。心電監護:Cardio Serv,GE公司。心導管介入器械:7F指引導管(7F Guiding Catheter)7F鞘管(7F Dilator,0.038inch DDJ G.W.)、球囊導管(PTCA Dilatation Catheter)、0.014英寸導絲(0.014 inch Guide Wire)等,Cordis Corporation,USA。熒光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倒置相差顯微鏡及顯微照相系統,Olympus公司。數碼相機,日本Nikon公司。掃描儀,S2E5100U,Acer公司。多媒體彩色病理圖像分析系統:MPIAS-500型,北京。高速離心機:BECKMAN-15R,美國。超凈工作臺:SW-CJ-IF,蘇州凈化儀器廠。冰凍病理切片,Leica公司。
1.3 試劑與藥品
羥乙基淀粉,B.Braun Medical Inc.,Irvine,CA,USA.DMEM培養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Gibco公司。PKH2-GL(PKH2 Green Fluorescent Cell Linker),Sigma公司。硝基四氮唑藍(N-BT),軍事醫學科學院藥材供應站。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試劑盒,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術公司。血漿內皮素(ET)、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放免試劑盒均購于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鹽酸地爾硫艸片,天津田邊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003003。人參、丹參,購自同仁堂中藥廠。
1.4 雙龍方制備方法
雙龍方由人參、丹參等組成。按原方劑的比例稱取生藥、浸泡、水煎取汁,真空干燥成粉備用,每克干浸膏相當于原生藥5g。
2方法
2.1 動物分組
分7組:A組為模型對照組(n=7);B組為鹽酸地爾硫艸組(5mg?kg-1?d-1,n=5);C組為雙龍方小劑量(0.25g?kg-1?d-1,n=6);D組為雙龍方中劑量(0.5mg?kg-1?d-1,n=5);E組為雙龍方大劑量(1g?kg-1?d-1,n=6);F組為M-MNCs移植組(n=5);G組為BM-MNCs移植+雙龍方組(n=5),進行BM-MNCs移植同時給予雙龍方0.25g?kg-1?d-1,雙龍方及鹽酸地爾硫艸均為po給藥,qd,共給藥14d。
2.2 心導管介入心肌梗死造模方法
戊巴比妥鈉(20mg?kg-1)耳靜脈注射麻醉,接心電監護。分離頸總動脈,動脈穿刺插入鞘管,給肝素200u?kg-1抗凝,給利多卡因(5mg?kg-1)以預防室顫。左前斜位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將右冠導管插入至主動脈升段,通過泛影葡胺造影定位使導管開口與冠狀動脈開口同軸,將導絲小心插入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再通過球囊送入栓子至左前降支中下1/3處。造影確認阻斷血流后,依次退出導絲、球囊、導管及鞘管。
2.3 BM-MNCs分離方法
實驗動物備皮消毒,將一次性注射器及穿刺針肝素化,于兩側髂后上嵴抽取骨髓8ml,在超凈工作臺內,向骨髓液內加入6%羥乙基淀粉2ml(按4:1比例),充分混勻后,靜置40min,使紅細胞沉淀。小心吸取單個核細胞所在的細胞層,400g(2500r?min-1)離心10min,將獲取的細胞再用DMEM培養基洗3次,備移植用。
2.4 BM-MNCs標記方法
移植前按照PKH2-GL染液標記方法進行綠色熒光標記。
2.5 BM-MNCs經心導管移植方法
在球囊遠端打3個直徑為0.5mm的等距圓孔,并將球囊管道內外肝素化。導絲進入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以導絲為軌道送入球囊,到達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中段后,將標記過的BM-MNCs經球囊輸注入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中下段及各分支,2~3min將細胞輸注完畢,再用少量培養基沖洗球囊內殘留的細胞,然后小心退出球囊。其余各組則輸注等量DMEM培養基。
2.6 觀測指標
2.6.1 心電圖于手術前、栓塞后30min分別做標準肢體導聯及胸前導聯心電圖。
2.6.2 冠狀動脈左前降支造影動物處死后,立即取下心臟,用肝素磷酸鹽緩沖液灌流冠狀動脈系統后,用76%泛影葡胺注射液進行冠狀動脈左前降支造影,以觀察冠狀動脈栓塞情況及側枝循環情況。
2.6.3心肌梗死范圍測定采用硝基四氮唑藍(N-BT)染色法,取出心臟,觀察冠狀動脈系統、栓子位置、梗死區域變化。從栓子栓塞冠狀動脈部位至心尖將心室平行等厚度切為5片,N-BT染色,將每片心肌兩切面分別掃描(真彩模式,200dpi),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儀計算梗死區面積占左心室肌面積百分比(梗死區面積/左心室肌面積×100%)和梗死區面積占全心面積百分比(梗死區面積/全心面積×100%)。
2.6.4超聲心動圖于d14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包括射血分數(EF)、短軸縮短分數(FS)、每搏輸出量(SV)、心輸出量(CO)等20余項指標。
2.6.5 心肌酶及生化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d1、d2及d14取血,按試劑盒說明書測定CK,LDH,TXB2,6-keto-PGF1α和ET。
2.6.6心肌病理學觀察取梗死區及交界區心肌,立即冰凍切片,用熒光顯微鏡及相差顯微鏡下觀測BM-MNCs在心肌中及小血管上的生存、分化及擴增等情況。另取梗死區及交界區心肌,經10%甲醛固定液固定、石蠟包埋、5μm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觀察心肌損傷、移植區內心肌細胞新生情況及心肌小血管密度(計數10個200倍視野下的血管數)等。
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專用軟件,采用One-Way ANOVA統計方法。
結 果
1 心臟外觀
缺血區心肌呈蒼白色或淺黃色,在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中下段可看到稍稍隆起的栓子。F和G組在梗死區與周邊心肌的交界區,有大量肉眼可見的紅色血管,并一直延伸到梗死區,這些側枝循環血管有助于恢復缺血區心肌的供血。G組有1例心臟栓子以下心肌顏色與正常心肌區已無明顯差異,無明顯的蒼白色或淺黃色區域,說明心肌被很好地修復。而A,B,C,D,E組的心肌修復不明顯。
2冠狀動脈左前降支造影
各組栓子皆完全阻斷血流,F和G組在栓子以下區域可見側枝血管進入交界區及梗死區,而其余各組不明顯。
3 對心肌梗死范圍的影響
梗死部位主要累及左心室前壁、室間隔前1/3,亦可累及少量右室心肌,這與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中下段所支配的心肌區域相關。D,E,F和G組心肌梗死范圍明顯減小,與A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并且G組優于單用雙龍方的C組,差異有顯著性。
4 超聲心動圖各項指標比較
EF與FS在各治療組皆優于A組,SV在B,D,F和G優于A組。CO在D,F和G組顯著優于A組。A組表現為室間隔及左室前壁變薄,運動度下降,而F和G組室間隔及室壁變薄不明顯,室壁運動趨于正常。
5 對心肌小血管密度的影響
D,E,F和G組心肌小血管密度明顯增加,與A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6對心肌酶及生化指標的影響
為反映實驗前后指標的變化情況,各項指標皆計算變化率,即(實驗后/實驗前)×100%,實驗前皆按100%計算。對于CK的影響,G組術后d1變化率低于A組,B和E組變化率術后d14低于A組,差異有顯著性。對于LDH的影響,B,C,D,E,F,G與A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對ET的影響,術后d1和d2時C,D,E,F,G組變化率皆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極顯著性;術后d14時,B,C,G組變化率低于A組,差異有顯著性或極顯著性。對6-keto-PGF1α的影響,術后d1時B組高于A組,差異有極顯著性。對于TXB2影響,術后d1時G組變化率低于A組,術后d14時D和E組變化率低于A組,差異有顯著性。
7 移植區內BM-MNCs觀察
BM-MNCs移植前經PKH2-GL綠色熒光標記,在熒光顯微鏡下可以看到BM-MNCs有亮綠色熒光。梗死區及交界區的心肌冰凍切片,用熒光顯微鏡觀察F和G組,在梗死區與正常心肌的交界區,可以看到大量亮綠色陽性染色的單個核細胞存在,其排列與心肌起行一致;同一視野用相差顯微鏡觀察,為移植的BM-MNCs;而A,B,C,D和E組未見陽性標記的細胞存在。結合光鏡下心肌小血管密度增加,說明移植的BM-MNCs在心肌中得以生存、分化、擴增,補充了因壞死而減少的心肌細胞,部分分化為心肌小血管。
討論
面對超短學時帶來的挑戰,在備課環節上,必須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超聲檢查隸屬于超聲診斷學,知識體系完整,是聲學、電子學和醫學的統一結合,要想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充分掌握其內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3學時的超短時間。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是非常的概括、簡化,必須使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掌握超聲檢查的核心內容及其進展,使其與前后醫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超聲波的物理特性生澀難懂,是教學難點而又不是教學大綱的重點,但是,該部分內容在課程講解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不占用更多的時間,需要將大量相關知識高度概括,用精煉的、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學生,所以在備課時需擴展閱讀內容。
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教材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已往的教學模式,選用一種能夠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合理應用教學輔助課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教師在較短的時間里,可以把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時引入課堂,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同時,教師節約了在黑板上書寫、繪圖的時間,在單位課時中可以講授更多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影像專業所需要的X線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關的圖形、圖像生動、直觀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講授內容更加明晰,易于學生接受。超聲檢查屬于影像專業的教學內容,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認識病變,實際工作中是通過大量的實時切面圖像、血流圖像甚至三維立體圖像進行疾病診斷,它強調實時、動靜態結合,同時,又是多學科相互結合的產物,基本理論內容多,原理深奧,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講授的方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記硬背,遺忘率高,達不到理想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較容易的解決此方面的問題。如用動畫的形式播放自然屆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過鼻和口中發出超聲波來判斷障礙物的距離而實現自由飛行特點,能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記憶超聲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亞的物理學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觀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顏色變化和救護車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音調改變的動畫,能使學生對比較難以領會的多普勒效應的理解變得輕松了,因此,采用多媒體課件,能夠把授課難點有效分解,可以將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臨床概論不重要,甚至有的學校將其列為選修課,思想上不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采用多媒體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談到超聲檢查手段在產前篩查中的作用時,通過形象、清晰的正常與畸形胎兒三維圖像的展示,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大增,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應用好教學課件,既適應學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學時帶來的困難,還能把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充分享受聽課的樂趣,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案例導入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介紹某個概念或方法時,以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引出問題,讓學生先對問題進行思考,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是待介紹的概念、方法適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應用步驟或應用方法時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結合案例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思路,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和啟發,并及時對學生的說法進行總結,最后再給出科學的定義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超聲檢查應用范圍廣,涉及全身各個臟器系統,除了有的臟器位置之間關系密切外,各臟器功能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一個臟器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勢必會影響對其它臟器的檢查,如果把超聲檢查的不同內容盡量融入到一個實例中,則可幫助學生理順所學知識的脈絡,增加對超聲檢查臨床價值的理解。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是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也是臨床概論學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案例的導入,使學生能夠橫向思維,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如介紹多普勒超聲的臨床價值時,提出某位懷疑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初次到醫院就醫時,醫生會讓患者做超聲心動圖檢查,通過該項檢查,可以顯示心臟的結構、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臟結構的顯示可延伸至腹部實質臟器的結構,由心臟功能的確認延伸到脂餐后膽囊收縮功能的判斷,由心臟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后血管并發癥、肝移植后血管并發癥檢測方面的應用等。通過案例分析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 醫學影像學; 教學計劃; 教學質量; 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in clinical medicine.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3 Sichuan provincial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and other 23 universities selected randomly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quality such as teaching scheme and methods,textbooks and servicing facilities,students number of the class,intracours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etc.Results Problems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exist in China,such as too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ne class and relatively lack of servicing facilities,contradiction among few teaching hours and high requirements,simpleness of test mode,etc.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educative purpose and realistic situation,we should immediately transform teaching idea and advanc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plan; teaching quality; reform
醫學影像學是臨床其他專業重要的支撐學科,值得臨床專業學生深入學習領悟。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高校醫學影像專業的不斷壯大,理應更好地促進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工作,但現實狀況可能并非如此。因此,為了解本課程教學現狀,我們抽樣調查了部分醫學本科院校,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質量改進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將我國西醫類本科醫學院校無序排列編號(不含四川省屬3所院校),用隨機數字表法,抽取其中的23所(約占1/3)。結合網絡信息,對該23所院校及四川省屬3所西醫院校(共26所)的相關教師、近2年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36人)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班級人數、課程教材、教學條件、教學計劃、見習安排、教學方法與學習效果等。
2 結果
各校理論課教學班級學生數量為80~260人,平均約163人。安排閱片實驗/見習課的學校每組學生數量6~30人,平均19人。
各院校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醫學影像學》教材,計劃總學時30~112學時,平均58.71學時,其中,理論課時15~56學時,平均33學時,閱片實驗/見習課學時3~56學時,平均25.71學時。實施過程中,9所學校并未開展實驗/見習課,另17所學校實驗/見習課教學學時3~36個,平均7.29學時。
各院校見習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解科室環境、工作流程和影像學設備。實驗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仍為傳統膠片實習(以X線診斷為主),有3所學校同時使用PACS輔助實驗教學。無院校常規使用CAI電子教材輔助教學。
各院校均使用多媒體教學,1所院校在理論課教學中全程嘗試了參與式教改手段,實驗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依舊是教師講授和答疑。9所學校考核了學生實際閱片能力,其中,8所學校以膠片或PACS方式考核,1所學校以試卷和圖像投影相結合的方式考核。
36名被調查學生都認為該課程理論抽象,不易理解,66.67 %的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僅能分析簡單的胸部和骨骼X片。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都不夠滿意,認為學習效果中等、較差、很差的比例分別為55.56 %、33.33 %、11.11 %(合計100 %)。
3 討論
3.1 教學效果整體評價
學生反饋意見表明,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實踐能力很弱,整體教學質量不容樂觀,難以達到所用教材“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的目標。
3.2 影響教學原因分析
3.2.1 教學任務重 與學科發展同步更新的《醫學影像學》,是教育部確定的國家級規劃教材,包含X線、CT、MRI、超聲、介入放射學的最基本內容,共六篇二十一章。為縮小篇幅,刪減了解剖、臨床與病理等基礎內容,知識連貫性難免減弱。在省略疾病診斷各論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比較影像學的內容。為了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圖像、綜合分析疾病的能力,教材配備了CAI教學光盤,并推薦了其他28種電子教材供學生參考使用[1]。因此,該課程內容多而復雜,教學任務十分繁重。
3.2.2 計劃課時少 早期《X線診斷學》內容單一,理論與實驗課一般以1∶1的比例設計約60學時,另有1~2周的見習課,授課計劃條理清晰。目前的《醫學影像學》內容至少需要在原先基礎上成倍增加課時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與目前總平均58.71學時的計劃反差巨大。
3.2.3 學生數量多 平均每班163名的學生數量,顯著增加了目前高度依賴PPT的理論課程教學難度,實驗/閱片課程更是難以開展[2,3]。
3.2.4 教學設施差 以往膠片式的實驗課方式和場所早已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在PACS廣泛用于臨床的今天,運用PACS開展影像學實驗教學已成為必然的趨勢[4]。由于經費緊張,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所院校建立了可以基本滿足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需求的PACS教學實驗室。
3.2.5 教學手段少 目前,國內影像學教改研究極其缺乏,啟發式教學方法雖有引用,但仍不規范,而網絡教學和電子教材的使用也不普遍,于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用PPT講授理論并展示影像學圖片的理論與實驗閱片相混雜的教學手段漸成主流[58],其效果有待考證。由于配套CAI光碟的內容與教材圖片相同,其教學輔助作用同樣不明顯。
3.2.6 考核方式舊 考試是指引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有力手段,在影像學實驗課教學陷入困境的狀況下,陳舊的理論為主的考核方式將進一步誤導學生的學習目標,限制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充分發揮。
3.3 教學質量改進措施
從長遠來看,只有提高人們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進而增強師資力量,改善硬件條件,調整課程設置[2],才能最終改進其教學質量。目前,教師應該重視先進教學方法的合理引用,提高大班理論課教學水平;勇敢探索簡易有效的實驗教學方法和內容體系;大膽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引導學生自學“三基”重點內容[9,10]。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工作終將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發揮其“融眾多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于一體”的優勢,為我國優秀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恩惠.醫學影像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
[2] 周杰,虞春堂,溫志波,等.影像診斷學課程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5:4647.
[3] 伍紅霞,梅徽.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診斷學教學質量[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8):202203.
[4] 彭鵬,邱維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網絡教學在醫學影像學實習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193194.
[5] 袁蕙蕓,謝宗豹,陳佩.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5:5153.
[6] 夏紅梅,高云華,錢頻.超聲心動圖學教學體會[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1):7172.
[7] 梁東群,孫磊,湯艷萍.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6,5:1213.
[8] 姜新雅,仇斌,廖偉華.多媒體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5):859861.
【關鍵詞】心電圖;教學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R54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1-0138-02
心電圖一直被認為是醫學院校《診斷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因為至今心電圖在臨床仍然是一項價格低廉、操作方便、實用價值大、普及性程度極高的無創傷性檢查,尤其在心律失常的診斷中具有其他檢查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謂難點,是因為心電圖學習必須要求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心臟解剖和心臟電生理基礎;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各診斷學教學界普遍認為心電圖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往往是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都很努力,但就是效果不好。有鑒于此,我們在多年的心電圖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心電圖教學改革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現報道如下。
1明確目標,準確定位
心電圖教學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心電圖教學時數在大部分醫學院校臨床類專業是14-20學時不等,以16學時居多。在如此有限的學時內,要想培養一個既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判圖經驗的心電圖醫師是顯然不可能的。診斷學階段心電圖學習主要是打好基礎,深刻理解心電發生原理,搞清楚各波、各段、各間期產生的機理;其次是會正確評價心電圖的臨床應用,知道常規心電圖、負荷實驗的適應癥和禁忌癥;掌握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塞、早搏、室上速和室速、房顫與室顫、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性心律失常的典型心電圖特征。至于不典型心電圖和復雜心律失常的準確判讀則是以后實習,乃至終生要努力才可以達到的,對初學者不可要求。對于基礎理論知識要精講,對于常見典型異常心電圖的判讀要多看多練。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難點重點不突出,勢必影響教學效果。
2加強基礎,授之以漁
對于5年制臨床醫學學生來說,學習心電圖知識,重在打下基礎。不但要讓同學們只知道“是什么”,更應該讓他們知道“為什么”,“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只有這樣才能把心電圖學活,才能有利于進一步學習。我們的做法,一是讓學生在課前復習心臟解剖和心電生理學知識,基本搞清楚心臟特殊傳導系統的組成,基本掌握心肌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性的特點及影響因素;二是在課堂上重點講解心電圖各波、各間期、各段發生的機理,重點講解導聯、導聯軸、心電向量、綜合心電向量和空間心電向量環、電偶學說等知識,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不同導聯心電圖各波的形態、方向、電壓和時間的變化規律。教會學生應用空間心電向量環在額面和水平面的投影,分析肢導聯和胸導聯心電圖各波形態和方向的變化,讓學生理解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三是重點講解正常心電圖各波、各間期、各段的生理意義及參數范圍,讓同學必須掌握正常數值,才可以知常達變。
3應用課件,直觀生動
在過去長期的心電圖傳統教學中,富有臨床經驗的教師常用口頭表達和心臟在不同方向的二維平面圖來闡述心電圖形成的機理,對于初次接觸心電圖的醫學生來說,很難準確理解和想象出所有心肌細胞在一個心動周期的除級和復級的電位變化的綜合,構成了一個在三維空間中的心電向量,其在不同切面的不同導聯上的投影即構成了體表心電圖。如果不能從機理上理解正常心電圖的形成,則對后期學習異常心電圖帶來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簡單機械地背誦正常心電圖的各項指標值及其在各種異常情況下的變化值,則使心電圖的學習變得非常枯燥而且這種記憶也不會長久。現在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的普及,這個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通過購買醫學圖庫、物理學圖庫和相關的制作動畫軟件,聯合有臨床經驗的心血管醫師和計算機操作人員,設計合理實用的多媒體心電圖教學課件,動態地圖文并茂地充分演示出心臟各部分在不同水平的解剖圖、心肌細胞的電活動、三維空間中心電向量隨心動周期而發生的動態變化及動態變化的心電向量在不同切面不同導聯上的投影,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深刻地理解體表正常和異常心電圖的形成機理及各項指標值和相對應的變化值,這種理解的記憶不僅是鮮活的,而且是長久的。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抽象、枯燥、繁雜的心電圖知識變得具體、直觀、清晰和有趣。
4結合實圖,學以致用
醫學生學習心電圖的課時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課時內,如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常心電圖和臨床常見異常心電圖的特點,充分而全面理解心電圖對臨床診斷的意義,必須依賴臨床醫師長時間地積累典型病歷和典型心電圖。教學醫院通常都保存著典型心電圖的資料,但缺乏相應的真實病人的完整病歷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項目、主要的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和心臟的超聲心動圖等檢查項目。因為真實病人的病歷資料是一個強有力的“激發器”會激發學生對各種學習資料的應用。如果醫學生能把對典型心電圖的學習放置在對一份完整病歷的學習上,則可以體會到心電圖對不同疾病的診斷價值,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和某些局限性。如心電圖中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變病理性Q波、ST段弓背上抬與直立的T波形成單向曲線,這三種特征性改變和它們的動態變化過程,可以協助臨床診斷并判斷病情的發展。所以心電圖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在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心電圖亦有局限性,因為在此期心電圖上尚未出現特征性改變,臨床醫師完全可以根據典型癥狀、血清心肌酶學和冠狀動脈造影等改變,做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并予以相應的治療。因此在醫學生初次學習心電圖時,把典型病歷和典型心電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進行講解,就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心電圖與臨床資料及其他檢查相結合的重要性,因此利用計算機長期建立和保存包括典型心電圖的典型病歷資料有利于心電圖的教學。
學習心電圖難,教師教心電圖亦難,進行心電圖教學法的改革是解決這一個難點的可行方法。只有這樣學習心電圖時才可以把人體心臟解剖學、心臟生理學和物理學的電學知識結合起來,想象心臟電位變化在三維空間的方向和幅度,在深刻理解心電圖各波、各間期發生的機理之上,熟記這些繁多而關聯不強的指標,最后在通過大量閱讀心電圖圖譜來提高醫學生的心電圖判讀水平。
參考文獻
一、耐久力的生物學分析
1、耐久力項目的比賽歷來被譽為是心臟的較量。
生理醫學研究發現,有45%的長跑運動員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見增大的約占20%,這種增大是由長期的進行耐久力訓練使心室容積負荷增加,因而心室腔發生了適應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它的每搏輸出量增加,以保證途中跑對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應。科學工作者應用超聲心動圖等技術對馬拉松跑運動員的心臟進行檢查,證實這些運動員心室壁并無顯著肥厚。但心室腔較顯著增大,所以說,要獲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鍛煉強大而有力的心臟。
2、運動時需要肌肉,肌肉運動需要耗能,運動時間越長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醫學研究表明,耐久力運動員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內有氧代謝場所,肌糖原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酯增加83%,氧氣中的肌紅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增加。這些是保證耐久運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這種良好的有氧代謝能力,除了有賴強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鐘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中有氧代謝的酶活的提高,肌糖原,肝糖原貯量增多,動員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證耐久力運動的能量供應充足的生理基礎。
3、耐久力運動對人體神經系統也要求頗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協調,節省能量。
而人體的肌肉運動與協調是神經系統協調的結果。神經系統一旦疲勞,工作能力下降,對各器官的協調指揮不力,其它器官機能也隨之降低,就無法耐久了。神經系統是人體要求最高的系統,它對血液及氧的供應十分敏感。以體重120斤的人為例,腦的重量僅為體重的1/40,但安靜時腦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腦血流量占心輸出量的13%。在長時間耐久運動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強及心臟工作的繁重,一旦對腦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會導致神經系統協調指揮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經系統對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對各器官系統和肌肉的活動保持較長時間協調調節的能力,也是耐久力運動的重要保證。
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耐久力的訓練
1、要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向學生講解對耐久有力有氧運動鍛煉身體的好處,要讓學生認識到耐久力比賽不單純是名次的比賽,而真正的是指人體重要器官的較量,要讓學生認識到鍛煉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氣,它可使頭腦清楚,工作學習效果加強;再之在大量吸氣過程中,它的深吸深呼過程就是隔饑助間饑腹饑肩帶肌和背肌參與活動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長發育時期,可促進胸部增長和內臟發育;利用大量業余訓練的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身高、胸圍、肺活量、心臟每搏輸血量等數據的變化,從生理基礎原理向學生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重視耐久力鍛煉的意識。
2、在耐久力鍛煉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由近到遠”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長跑教學中應首先強調呼吸節奏問題,即兩步一呼,兩步一吸,并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意念導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學生在跑步時讓學生默念“兩步呼吸練長跑,心情愉快成績好”;又如學生在“極點”過后讓學生自己心里默念“腳下生風,越跑越輕”等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的興趣。
3、要有較長時間的勻速跑練習,因為有氧代謝是耐久跑的核心,這是讓人體各器官系統適應耐久練習,鍛煉強大心臟工作能力的好辦法。在勻速跑時,心率應在每分鐘150次左右,這種勻速的長時間的跑不易疲勞但又使心臟長時間維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鍛煉。
4、要有較長距離的間歇跑練習,在勻速跑時心率總維持在一個中等水平,這是一個不足,而間歇跑可使強度提高。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用心率跳動次數來控制自己的運動量,如配備心率接收器更為方便,在一個距離跑完后心率要求達到每分鐘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復到每分鐘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這樣心率再達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勻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補不足,作為耐久力間歇跑每次距離應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們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上樓、騎車子等,要善于發現與提高耐久力的相同處,可參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醫學保健監測法,讓學生用齊步走的速度(每分鐘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層樓,上去后心臟跳動次數,每分鐘不超過原心率40%,沒有明顯的喘氣現象,說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實驗若能達到這要求,證明心肺功能最少還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參考保健醫學94年第4期)②學生上樓鍛煉前,鼓勵學生在樓下進行3-4次深呼吸,這對心肺鍛煉有好處,古人云:“登樓如登山”,它的鍛煉價值很有相近處。
6、鍛煉要全面,要注重橫向提高耐久力的效果,耐久力的鍛煉不應只限一個項目,應安排一些其它所喜愛的項目,安排合理同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足球、籃球、游泳等項目,它們都能為提高耐久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為提高耐久力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應在學校大力宣傳國家倡導的全民健身計劃,提高自覺鍛煉意識,把提高全民素質當成百年大計來抓,為青少年終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一、耐久跑的生物學分析
1.耐力項目的比賽歷來被譽為心臟的較量。
生理醫學研究發現,有45%的長跑運動員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增大的約占20%。這種增大是由長期進行耐久力訓練使心室容積負荷增加,因而心室腔發生了適應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每搏輸出量增加,以保證長跑時對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應。科學工作者應用超聲心動圖等技術對馬拉松運動員的心臟進行檢查,證實這些運動員心室壁并無顯著肥厚,但心室腔較顯著增大。所以說,要獲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鍛煉強大而有力的心臟。
2.運動時需要肌肉,肌肉運動需要耗能,運動時間越長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醫學研究表明,耐久力運動員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內有氧代謝場所中肌糖元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肌紅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有增加。這些是保證耐久運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除了有賴強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鐘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有氧代謝能力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貯量的增多,動員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證耐力運動的能量供應充足的生理基礎。
3.耐力跑運動對人體神經系統也要求頗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協調,節省能量。
人體的肌肉運動與協調是神經系統協調的結果。神經系統一旦疲勞,工作能力下降,對各器官的協調指揮不力,其它器官機能也隨之降低,就無法耐久了。神經系統是人體要求最高的系統,它對血液及氧的供應十分敏感。以體重60千克的人為例,腦的重量僅為體重的1/40,但安靜時腦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腦血流量占心輸出量的13%。在長時間耐久運動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強及心臟工作的繁重,一旦對腦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會導致神經系統協調指揮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經系統對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對各器官系統和肌肉的活動保持較長時間協調調節的能力,也是耐久力運動的重要保證。
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耐久跑的訓練
1.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向學生講解耐久跑運動對鍛煉身體的好處,讓學生認識到耐久跑比賽不單純是名次的比賽,而是人體重要器官的較量,讓學生認識到鍛煉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氣,它可使頭腦清楚,工作學習效果加強;在大量吸氣的過程中,它的深吸深呼過程就是隔肌、肋間肌、腹肌、肩帶肌和背肌參與活動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長發育時期,可促進胸部增長和內臟發育;利用大量業余訓練的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身高、胸圍、肺活量、心臟每搏輸血量等數據的變化,從生理基礎原理向學生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重視耐久跑鍛煉的意識。
2.在耐久跑鍛煉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由近到遠”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長跑教學中應首先強調呼吸節奏問題,即兩步一呼,兩步一吸,并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意念導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跑步時讓學生默念“兩步呼吸練長跑,心情愉快成績好”;又如在“極點”過后讓學生自己心里默念“腳下生風,越跑越輕”等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的興趣。
3.要有較長時間的勻速跑練習。因為有氧代謝是耐久跑的核心,這是讓人體各器官系統適應耐久練習,鍛煉強大心臟工作能力的好辦法。在勻速跑時,心率應在150次左右,這種勻速的長時間跑不易疲勞,又使心臟長時間維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鍛煉。
4.要有較長距離的間歇跑練習。在勻速跑時心率總維持在一個中等水平,這是一個不足,而間歇跑可使強度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用心率來控制自己的運動量,如配備心率接收器更為方便,在一個距離跑完后心率要求達到每分鐘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復到每分鐘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使心率再達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勻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補不足,作為耐久跑間歇跑每次距離應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們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爬樓梯、騎車子等,要善于發現其與耐久跑的相同處,可參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醫學保健監測法,讓學生用齊步走的速度(每分鐘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層樓,上去后心臟跳動次數,增幅不超過原心率40%,沒有明顯的喘氣現象,說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實驗若能達到這要求,證明心肺功能最少還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②學生上樓鍛煉前,鼓勵學生在樓下進行3―4次深呼吸,這對心肺鍛煉有好處,古人云:“登樓如登山。”它的鍛煉價值很有相近處。
三、對如何提高耐久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應在學校大力宣傳國家倡導的全民健身計劃,提高自覺鍛煉意識,把提高全民素質當成百年大計來抓,為青少年終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2.建議教育有關部門在修訂體育教學大綱時加大提高耐久跑教學內容的比例。
3.在學校要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要給青少年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要多組織一些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要讓人們認識到,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出色,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亞于家庭作業,實際上優秀學生往往“玩像玩的樣子,學習像學習的樣子”。只有提高學生鍛煉身體的自覺性,才能對提高耐久跑起到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菲克斯.跑步[M].北京出版社.
1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是醫學職業的必然要求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屬性、心理特征,又有復雜的社會屬性ll。這就應看到,人不僅是一個有血肉、有生命和有完整生理活動的動物,而且還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種心理、社會活動的動物。所以,人的心理、社會活動也同其生理活動一樣,必然會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醫學應該是一個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為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學科,由醫學生而將成為醫生的角色必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要善于與病人進行情感交流,從精神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和恐懼。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的《愛丁堡宣言》明確指出:“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l臨床醫師,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也對醫學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要求。
1.2醫學生人文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人文教育多年來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較少,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教學模式注重于醫學知識的傳輸和臨床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很多醫務工作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人文課程教育,人文理念淡漠,人文精神缺乏,人文底蘊薄弱l3],加之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以致出現了嚴重背離醫學人道主義精神的諸多現象,部分醫務人員甚至“收受回扣”、“索要紅包”,玷污了白衣天使在醫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對醫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致使部分醫學生把人生的價值尺度趨于功利化,只重視醫學知識,而輕視人文知識。表現出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對社會的人情風俗缺乏了解,對醫患關系認識不深,對待病人缺乏同情心,導致醫患矛盾增加;部分醫學生知識面狹窄,語言文字組織能力差,書寫病歷及醫學文件語句不通,用字不規范,錯別字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亟不可待。
1.3社會的發展呼喚醫學人文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群的健康理念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患者法律觀念日益增強,也日益重視自己的從醫權利,對醫師診療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病人不但希望從醫師那里得到疾病的治療,同時希望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以及心理的慰藉和改善。然而由于醫務人員缺乏交流技巧,與患者溝通不充分,使得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具統計資料表明,有41.6的患者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現行的醫療教育制度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醫學不僅要解決患者的生理疾苦,還要體現人文關懷,從而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1.4醫學模式要求醫學生具有人文精神1977年美國GL—Engel教授提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概念,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這不僅僅是古代醫學中簡單的人文關懷精神,更是具備了科學內涵的人文科學精神。醫生在接觸患者時,不僅要了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而且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對患者個體的影響,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應有厚重的人文素養,學會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多個途徑出發去對待患者和疾病¨6]。因此,如何使人文教育與醫學教育相融合,把人文教育滲透到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既是醫學院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新的醫學模式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2診斷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意義
診斷學是研究診斷疾病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診斷思維的一門學科,被稱為從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課,涉及的知識面較寬廣,既有醫學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培養,又有語言溝通、文件書寫能力的體現,還有社會倫理、哲學理論、法學等的運用。其教學內容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病歷書寫及診斷疾病的思維方法等,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也是引導醫學生踏上臨床工作的第一步。診斷學教師既是老師也是醫師,所以兼備了教師和醫師的雙重職責。如果帶教老師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地貫穿于診斷學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使醫學生成功地進行從學生到醫生的過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怎樣在診斷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
3.1在病史采集中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病史采集或問診是醫生診治疾病的第一步,也是醫患溝通、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時機。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因此,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教育的迫切需要[7J。在“問診”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每一位學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醫生。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著裝和舉止是否得體,良好的形象是獲取病人信任的先決條件。俗話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問診的全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對患者的關愛,對病人要親切、和藹、耐心,還要善解人意和尊重患者,并要求對任何患者一視同仁,替病人保守秘密,不能把病人的隱私作為笑料傳播。教學時,老師除了講授有關問診內容以外,還穿插講解醫患交流的技巧,如“敏感話題如何詢問”等,并將辯證發展和巧用過渡性語言等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我們還讓老師扮演病人,學生扮演醫生,采用情景化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3.2在體格檢查中融入“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不斷應用于臨床,不少醫生過高估計了輔助檢查對診斷的價值,致使體格檢查日益被忽視。作為帶教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格檢查的重要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就結合l床工作中因忽視體格檢查而發生的誤診、漏診教訓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對此內容的重視程度。例如,我們曾遇一例多年來一直診斷為“肺心病”的患者,而另一醫師體格檢查發現該患左心室明顯增大,與肺心病應為右心室增大不符,再經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患者各心腔均增大,進而修正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可見仔細的體格檢查使該患者錯誤的診斷得以糾正。再如有醫師僅憑胸片報告而未進行體格檢查就行胸腔穿刺抽液,導致誤將健側穿刺而造成氣胸的例子等等。具體的事例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視、觸、叩、聽基本檢查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忽視體格檢查不僅不利于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甚至會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講授體格檢查時,我們要求內容全面、手法規范,強調動作要輕柔、靈活,做到尊重、體貼病人。老師在帶教示范時以身作則,言語間充分尊重病人,行動上充分愛護病人。如在寒冷季節使用聽診器前,先將體件在手中捂熱后再聽診;觸診前,雙手摩擦搓熱后再接觸病人皮膚;檢查完后幫病人蓋好被子并致謝等等。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而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
3.3實驗診斷和輔助檢查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現代科技的發展,促使醫學診斷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無疑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但不顧病人的實際情況,動輒撒大網式的化驗,盲目選擇高、新、尖的檢查項目等現象并不少見,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增加病人的負擔]。因此,老師在講授實驗診斷時要反復穿插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實驗道德的內容,強調實驗診斷學是以檢驗結果的臨床應用為目的,各種檢查均有其廚限性和適用范圍,要根據病人的病情、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正確選擇檢查項目,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患者診斷與治療的最大利益。
3.4病歷書寫中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學生尊重患者權利病歷是臨床醫療工作過程的全面記錄,既是醫療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反映,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醫療文件,是涉及醫療糾紛和訴訟的重要依據。在病歷書寫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反復向學生強調病歷書寫內容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字跡清晰、不能涂改。同時要體現對患者權利的尊重,如反映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并通過具體案例,突出病歷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從法律的高度強化他們的職業責任感。
3.5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診斷思維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的治療。要做出正確的診斷,不但需要廣博的醫學知識,還需要科學的臨床診斷思維。我們強調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必須牢記臨床思維的基本原則,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讓同學們意識到,從搜集資料到分析歸納,直至作出正確的診斷,既是智慧和學識的結晶,也是臨床醫生醫德醫風的體現,是一種高深的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醫家格言告訴我們,醫學是一種不確定的科學和什么都可能,的藝術。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從實踐中積累知識,從誤診中得到教益,并警惕陷入臨床思維的誤區,從而減少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