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導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景觀設計導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景觀設計導則

    第1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字:植物 綠色空間 城市公園

    中圖分類號:J522.3 文獻標識碼: A

    1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發展,城市中的開敞空間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在狹小的空間中人們感覺到心理的壓力,渴望一種遼闊的視野,而且城市的污染程度隨著城市的發展也逐漸增多,人們急切的需要清新的空氣。植物是生物鏈中的供給者,自身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地球植物化學物質循環的推動者,在改善城市空氣的同時也成為城市創造美麗造景的條件。

    2綠色空間理論概述

    2.1公園系統論

    “美國造園之父” F?L?Olmsted從生態角度將自然引入城市,還推動了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即自然不規則公園和住宅區城市公園。他提出的公園系統論主要觀點有:(1)國家公園、城市公園和自然保護是維護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園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園不僅是娛樂場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張在城市心臟引進鄉村風景。(2)尊重和保護自然。公園規劃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盡量不改變地形和自然環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與人工美融合。他規劃的公園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積自然意境。(3)其理論核心是,重視生態環境,系統地把公園有機相連,突出植物景觀和自然景色。

    2.2自然風景論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護自然、接近自然的風景園理論。他認為,國家公園、城市綠地及自然保護不是奢侈,而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綠色開放空間”。

    2.3景觀規劃生態論

    1969年,I?L 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觀生態規劃論,即把自然資源與風景規劃結合的人造自然生態系統思,推動城市綠色空間規劃成為城市區域自然保護和土地使用的規劃。其主要觀點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順應自然過程和適應環境的結果;(2)生態決定風景,合理規劃的實質是有效使用資源。風景園林規劃必須遵循生態原則,根據自然特征、生態系統及土地狀況,確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3中國當代城市綠色空間

    中國當代城市被譽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靈活性、可變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斷吞噬和摧毀著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內部的自然被鼓勵并不斷消耗:當代中國城市對于自然缺乏彈性、還原性和可持續性。未來的城市主義主張建立一種相對重城而言的輕城,輕的意思是彈性、可能性、靈活、清潔、節能、便利。輕城中的輕環境,指自然景觀以其功能綜合化特性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組成元素,生態、清潔、并充滿著發展變化的彈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觀可以滿足人們對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促進社會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數字科技的附著,使其也成為工作、學習、交流的完美平臺。同時自然景觀可以與交通基礎設施結合,提供更綠色舒適的出行享受。合理區域的自然景觀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優良便捷的居住載體和土地彈性儲備區域。自然景觀用作城市農場可以在滿足生態和休閑的同時提供更多的糧食和耕地保障。

    3.1城市綠地

    城市規劃中對生態學理論的應用,使人們對城市綠地有了全方面的綜合功能的認識,城市綠地功能除了保護城市環境、改善城市氣候且成為城市減災防災的空曠地帶外,在使用功能上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觀光旅游、文化宣傳等場所。從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綠地能豐富城市建筑群體的輪廓線,增加建筑的藝術效果。城市綠地的構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為(1)基礎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蓋地面為主,應用范圍廣,可大面積種植,不需頻繁修剪,體現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麥冬類、白三葉、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類綠地中廣泛應用,以色葉低矮灌木為主,群植、組合配置,或通過修剪進行高度、造型控制,穩定性高、延續時間長。如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等。(3)點綴型地被:主要觀賞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同一綠地內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壇、草坪、林緣,或與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鳶尾等。

    3.2城市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設的公園主要是為本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城市公園的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是創造城市公園的主體,對改善城市氣候、調節人們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構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國家喜歡將植物通過人工的塑形,創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園林;我國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過植物的不同含義來構造出不同的美景。

    4城市公園中道路景觀設計構思

    4.1途徑公園的沿途

    城市公園的位置會臨近道路,在不同的車速情況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雖然城市公園的服務主體是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車,乘坐大客車可以越過柵欄、圍墻、樹籬和路堤的頂部看到更多的景觀,而騎自行車或步行時則可以看到更多細部。如圖所示,車速不同,視角也就不同,此圖顯示了如何運用沿途的交通速度確定線路邊沿的變化尺度、景觀持續時間以及開闊度大小。

    (摘自西蒙?貝爾《戶外游憩設計》)

    4.2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條通道與公路連接,必須考慮到幾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從入口處轉向公路的視線問題,因此此處不應種植高大的樹種以

    (摘自西蒙?貝爾《戶外游憩設計》)

    免遮擋視線;

    (2)豎立標示提醒正在驅車接近的司機,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減速;

    (3)入口處的路面要妥善處理,以便使司機安全剎車,同時入口處的路面要慎重選擇,防止有松散物質掉落到臨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觀應該使人覺得有吸引力并覺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慮設立信息和安全須知欄,但不能影響能見度和吸引力,入口處應當整潔美麗,

    讓人覺得輕松愉悅。

    4.3通行步道

    城市公園是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地方,公園內是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隨著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更多的人參與到自行車運動中,城市中的自行車郊游團越來越多?,F代自行車運動更加專業,速度也較普通自行車要快,如果將這種特殊的自行車運動融入到城市道路中,會給城市道路帶來一定壓力,而且專業的自行車性能也得不到發揮,將此類運動跟公園結合起來又會給在公園休閑娛樂的人們帶來干擾。輪滑和滑板逐漸成為青少年的活動項目,輪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靈活度高且表演性強等特點。但是公園中的步行節奏比較慢,這種靈活性的活動項目與慢行會有沖突。

    結合以上兩點以及美國的一些實例提出一些構想:

    (1)在公園中設立兩種道路,一種是僅允許步行者通行的道路,還有一種是自行車及輪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這兩種系統用黃色的線進行分割。

    (2)道路周圍景觀設計要注意不宜種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種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喬木,喬木分為小喬、中喬和大喬。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間功能特征,即對人們的視線及運動方向不會產生任何屏蔽與阻礙作用,可構成空間自然的連續與過渡。

    4.4公園內道路周圍的植物選擇

    城市公園中基本都是步行道,與周圍景觀通常會用樹籬進行分隔,樹籬是由小型灌木構成,小型灌木的空間尺度更具有親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視線以下,在空間設計上具有形成矮墻、籬笆以及護欄的功能,而且由于視線的連續性,加上光影變化不大,所以從功能上易形成半開放式空間。

    利用植被建立小規模景觀以及大規模景觀,還可以考慮路徑設計中的趣味性內容和風景,同時公園的道路也要建立無障礙步行通道,必須沿途保持一條沒有樹枝妨礙視障人士的無障礙步行道。

    公園道路周圍也適合種植一些大喬木,夏天起到遮陰的效果,冬天沒有葉子的樹枝也是一種獨特的景色。

    5結語

    城市擴張式的發展導致城市的開敞空間逐漸縮小,城市公園成為了居民需求的首選。城市公園的道路系統有別于城市一般的道路,主要以步行道為主,其中穿插一些自行車和輪滑運動,這些道路應多選擇草坪或地被植物,完全的步行道路可以選擇喬木。無障礙步道周圍的植物選擇要考慮不會有樹枝妨礙到視障人士的出行,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公園的入口處要充分考慮車輛、人員的分流和視線問題。植物是構造城市美景的重要因素,它能夠柔和建筑的金屬的灰色冷漠的情調,構成城市的美景。

    參考文獻

    [1] 王保忠,安樹青,宋福強,何平,張智俊,李明陽.美國綠色空間理論、實踐及啟示[J].人文地理,2005,(5):32-33

    [2]劉斌.城市園林綠地地被植物應用調查[J].科技風,2011:216

    [3]城市中國.2011,45(2):94-95

    [4]西蒙貝爾,陳玉潔.戶外游憩設計[M] .原著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旅游規劃與設計―節事城市旅游[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5(1):58-60

    [6]孟華.西安城市東部綠色生態環境分析―以灞河生態區綠色空間的生態規劃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5―6

    [7]張文,范聞捷.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J].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8]蘇雪痕.植物造景[M].中國林業出版社

    第2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地鐵站點;景觀設計;設計導則

    中圖分類號: U231 文獻標識碼: A

    0 引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加速城市化階段,居民的汽車持有量迅速增加,大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重。城市地鐵已經成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首要選擇,同時地鐵站點分布在城市各個重要區域,承載著大量的出行人流。地鐵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地鐵站點的景觀也成為展示城市景觀人文風貌的重要窗口。

    1城市地鐵站點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城市地鐵的建設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調整了城市的布局結構,地鐵站點往往成為局部區域的中心,居住區、商業辦公區圍繞其布置。因此城市地鐵站點空間已經成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需要滿足人群的出行需求,同時也需要滿足不同的社會生活和不同人群的交流溝通,滿足人們多元化的行為與活動。因此如何在滿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礎上,在站點周邊設計具有活力的開放空間,形成具有獨特魅力、展現城市特色與城市人文風貌的景觀,對于提升城市的品質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城市地鐵站點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地鐵的興建與投入運行,城市地鐵站點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通過對南京地鐵一號線與二號線的現狀調研分析,總結了地鐵站點景觀設計存在問題。

    2.1 景觀風貌特色定位的問題

    南京地鐵對地鐵線路進行整體色調定位,一號線以藍色為基本色調,二號線以紅色為基本色調,以色調統一列車線路與站點,但缺乏色調與人文風貌特色的結合。

    部分站點也以文化墻的形式展示各個站點的文化特色,如南京站:金陵攬勝;玄武門:水月玄武;鼓樓:六朝古都;中華門:明城遺韻;河定橋:東山再起等,但是缺乏更多細節的全方位的展示,文化特色彰顯不足。更多的城市站點風格統一,缺乏個性特色。

    2.2 主體建筑的問題

    出入口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可識別性,滿足城市景觀的美學需要,在紛繁的城區環境中,需要成為能迅速被人們視線捕捉到的獨特形象[1]

    地下站點存在與其主體建筑風貌缺乏統一設計的問題,包括室內的設計的過渡協調與外部風貌的統一。

    地上站點主體建筑均為現代風格,但是仍然缺乏特色的定位設計,難以形成局部區域人文景觀的特色標志。

    2.3 植物的問題

    在城市中心區,重要出入口處植物景觀設計多較為精致,景觀效果較好,但是在城市區,植物種植設計粗放,維護管理不足,景觀效果較差。同時缺乏站點室內綠化,地上站點立體綠化不足,站點廣場同樣也缺少綠化,整體上植物景觀特色不足。

    2.4 站點廣場空間的問題

    地鐵出入口站點廣場大多被自行車停車占用,并且停車較為混亂,影響站點的景觀效果。站點出入口空間為通過性空間,人流量大,部分站點入口空間和其他街道公園廣場等開放空間銜接過渡不合理,流線交叉混亂,造成相互之間的影響。

    2.5 交通接駁與停車的問題

    城市公交站點多與地鐵站點緊密結合,但是更多是通過自行車、電動車、步行到達地鐵站來完成出行需求,但是站點的停車位設置明顯不足,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缺乏管理維護,也缺乏對城市慢行系統銜接的考慮。對于重要的地鐵中轉站也缺乏對小汽車出行接駁的考慮,周邊缺乏相應的停車設施。

    2.6 景觀小品設施與標識系統的問題

    景觀小品設施與地鐵標識系統分布于站點各個地方,可以從細節上體現城市的人文關懷與文化特色,南京地鐵的景觀小品設施與標識系統統一性強,但是個性特色與文化特色體現不足。

    2.7 人性化設計的問題

    在城市中心區,地鐵的人性化設計考慮比較多,但是在城市區的站點,明顯缺乏人性化的考慮,缺乏對老人、兒童、殘疾人特殊需求的設計。

    2.8 生態設計的問題

    地鐵站點尤其是地上的站點,處于城市道路形成的風道上,且具有良好的日照條件,但是卻很少考慮這類清潔能源的設計利用,同時高架橋橋墩,廣場綠化鋪裝也較少考慮生態設計的問題。

    3 城市地鐵站點景觀設計導則

    3.1 綜合考慮軌道線路整體景觀特色定位進行整體設計,結合站點所處的區域景觀文化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做到軌道交通景觀特色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同一站點的不同出入口的景觀特色也要保持相互之間的聯系統一,同時考慮不同出入口所處的不同環境特點和景觀風貌進行個性化設計。

    3.2 多采用鄉土特色植物,在城市中心區,重要地鐵出入口視覺焦點處進行精細化種植設計,考慮植物雕塑結合其他景觀小品等其他設計元素集中展示城市特色風貌,在城市區域,考慮種植設計成本與景觀效果的關系,可設計自然式的植物群落,減少人工修剪與后期管理的成本,以更小的投入獲得更高質量的景觀效果。地上站點可在建筑外立面處、站點橋墩處增加垂直綠化的使用,地下站點結合垂直綠化適當設計綠墻。增加速生喬木的栽種量,以較少的占地面積獲得更大的綠量和遮陰效果。

    3.3 地鐵站點出入口設計要考慮與周邊重要的城市開放空間的聯系,設計合理的過渡空間,合理組織不同流線,減少出入口人流對其他人群活動的影響。考慮地鐵站點的設計與城市慢性系統的結合,創造便捷的綠色出行條件,鼓勵人們的綠色出行。

    3.4 結合地鐵線路加強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建設與管理,地下站點要考慮自行車停車場的合理布局與管理,停車棚結合垂直綠化的景觀化處理,地上站點利用鐵路高架橋下空間設計自行車停車場,同時考慮景觀化的處理措施。結合站點周邊用地合理設置汽車停車場,滿足汽車出行換乘地鐵的人群需求,考慮交通需求合理設計軌道交通與城市公交系統的接駁。

    3.5 站點景觀設計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人文風貌景觀,充分利用地鐵的標識系統、景觀設施、景觀小品、裝飾壁畫等展現城市的人文特色。

    3.6 注重軌道交通的生態化設計,增加植物的使用。站點建筑考慮太陽能景觀、風能景觀的介入式設計,適當增加垂直綠化或屋頂綠化,。出入口的廣場與停車場等采用透水性的鋪裝。

    3.7 體現人性化設計,關注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出行需求,注重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連續性,創造舒適的出行環境,體現城市對使用者便捷性的關懷。

    3.8 增加公眾參與地鐵站點景觀的設計,發揮公眾的才智,塑造景觀的個性文化特色,展現城市的人文精神與公眾智慧。

    4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對乘坐地鐵已經不僅僅是舒適、安全、快捷的簡單需求,地鐵車站空間也不再是作為單純換乘的節點被利用,而是日益成為功能復雜的、值得被探訪的城市空間,它的公眾角色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社會意義[ 2],本文通過對南京地鐵景觀設計現狀的調研分析且提出相應的設計導則,希望這些研究結果更引發更多的對城市地鐵站點景觀設計的關注,促進城市更好、更和諧的發展。

    [1]許國鍇. 軌 道交通車站的景觀設計 [ J ] . 城 市軌道 交通研究 ,200 2( 4) : 6 26 4.

    第3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景觀 園林 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園林與景觀的概念

    景觀本是地理學名詞,作為一般概念理論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遠遠超出原來定義的范疇,他與規劃、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學科中形成不同的意義。城市景觀則涵蓋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

    園林是西晉沿用至今的名詞,在中國古籍中也稱“園、囿、苑”等。英美各國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圍內,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布置,構成一個供人觀賞、游憩、居住的環境。園林包括土地、水體、植物、建筑四要素,其主要意旨是不斷滿足人對自然環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在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休息游覽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促進人與自然的健康和共同可持續發展。

    園林循時而進,由城市園林發展到園林城市,其包含了宅園、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單項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和大量景觀建設三個層次。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而城市景觀不僅有綠化的要求,更著眼于園林建設。

    一、景觀設計的現狀

    景觀設計一詞近年大為流行,幾乎涵蓋了戶外造型藝術的全部,大到城市總體形象設計,具體到城市景點如城市廣場。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歡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日益重視環境品質的直接體現!是未來城市建設中改善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必然應用手段。目前我國的各種景觀設計盡管形式各異,但其設計觀念基本可以概括為三種。

    1、法國規整式園林

    法國規整式園林是幾何造型的綠地毯式的園林,作為建筑的陪襯,使主題建筑高大雄,整個構圖嚴謹完善。這類設計觀念使用頻率最高,許多居住小區都可看到。整齊的綠化成了建筑的花邊,其作用僅是為居住區涂脂抹粉,我們看到的不是整齊的小區空間體態,而是貼貼補補的片段,景觀設計沒有被完整的提出,只是簡單的樓與樓之間的環境美化。

    2、英國風景式園林

    英國風景式園林是強調田園與自然,把自然與人工明確劃分,主角是自然風光,其造景嚴格按照風景畫構圖設計。這類設計多為國外景觀公司所引進,大多出現在面積較大的別墅,度假村,高爾夫球場等地方。過分強調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是自然變的陌生起來,建筑與人似乎成了這個“自然保護區”或“生態圈”的入侵者,我們無法容入其中。

    3、中國傳統園林

    中國自古就有營造園林的傳統,歷朝歷代均有杰出作品,都獨具中國文化的傳統特色。天人合一,追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這類設計在很多公園出現,我們應該清楚中國古典園林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它與現代景觀建筑有本質的區別,完全有悖于現代園林景觀的服務宗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園林景觀!而不是一個現代博物館。

    二、景觀設計的原則

    1、因地制宜,適合當地風物,與引種植物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設計,結合當地審美特色,周圍環境、景觀用途,綜合考慮。要根據本地條件以及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生長并生長得好。除此以外,可以廣泛栽植一些色葉和色花植物。如紅葉李、紅楓、紅葉石楠、紅檵木、黃槿、黃槐、櫻花、大葉紫薇、雞冠刺桐、尖葉杜英、水石榕、大紅花和梅花等開花色葉植物,另外,高景觀樹木可以采用桉樹等樹種,充分構建具有良好景觀效果的園林設計模式??傊浞掷弥参锏木坝^面貌,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2、重視生物多樣性

    符合自然規律和風貌的園林建設,必須重視生物多樣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重視園林植物多樣性是一個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的過程。如果植物種群單一,在生態上是貧乏的,在景觀上也是單調的。園林植物配置注意喬、灌、草結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穩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間,葉面積指數增加,也能提高生態效益,有利于提高環境質量。

    3、有靈性有對照

    強調對游客感官的綜合刺激不呆板,比如樹木一般不宜整齊排列,除了要有層次感外,還要有疏有密,高低參次,不能全是主,沒有對照,主也不成其為主。另外,在園林景觀設計上要強調綜合利用形,色,香,聲,動,質感,光,影,隔斷等不同的感官刺激,以達到對游客審美欣賞的目的。

    三、景觀設計中的符號傳達形式

    符號的內容有外延與內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語言表明語言說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內涵是指使用語言表明語言所說的東西之外的其他東西,內涵性意義是與符號和指稱事物所具有的屬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有關,即由事物形象間接說明事物物質內容以外的方面。形態是內涵性意義的物化形態。以下分別舉出中外景觀中的范例:

    1、表象的運用

    在中國古代景觀環境中,牌樓以其讀有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個性,在景觀環境中有著重要位置。牌樓被放在建筑物正門的正前方,它不僅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同時也強化了建筑群的主題思想。在我國過去的傳統建筑中,牌樓常被作為一種入口的標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點與中斷,在坊的入口處、道路的交匯點起點綴作用。它以獨特的造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傳統景觀。

    2、意向的延伸

    (1)從感性層渲染

    南京梁蕭墓前的石材避邪鎮墓獸,體形高大,昂首張口吐吞,四腿粗壯有力,整個體態線條剛勁有力,神態威武雄壯,充分表現了守護者的雄姿,從而增強了景觀環境中的表現力。

    (2)從表意層表達

    天安門前的華表具有獨特的感染力,表達一定的象征意義。如正面那對華表上朝南的石獅子,成為“盼君歸”,盼望君王安全的歸來,通過華表表現了國泰民安的愿望。后門那對華表頂上,朝北的獅子,被稱為“望君出”,反映了國王經常體察民情、了解大眾的疾苦,表現了能為民眾辦實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3)從敘事層延展

    馬里奧·梅烏斯在巴賽羅那海港的廣場上,運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燈箱造型,從“1”開始,講述了從基督誕生至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事件,有節奏的燈箱排列,把人的視線引向遠方,引導人們隨著寶石一樣的燈箱一步步走向未來,這個別致的景觀不僅把人類相關的夢與歷史文明相結合,而且對環境具有烘托氣氛、強烈的感染作用。

    四、關于當代園林與景觀設計上的思考

    1、全球化與區域化之間的關系

    景觀作為中國的一個新興學科, 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歐美和日本的一些影響。很多設計者都將國外的一些優秀作品照搬進來,吸取國外設計的先進理念是必要的, 但更要認識到我國自身的區域特性。應根據各城市的山水形式布置街道與建筑, 避免到處是幾何形場地、中軸線廣場、大型噴泉等。所以對園林與景觀設計來說, 全球化帶來的災難是地域景觀的消失。為什么會消失, 全球化的主導因素就是產品全球化, 人們放棄了傳統的鄉土建筑、地域景觀。這就是景觀的同化設計導致地域性景觀的消失。這樣的景觀導致的結果失去了豐富的體驗, 變得非常單一。這樣的園林與景觀更談不上它的個性, 更談不上它的身份特征, 它可以在歐洲建造, 也可以在中國建造。在中國當代的園林與景觀設計中, 做出貢獻, 就是為中國自己獨特的景觀設計出獨特的形式和功能, 在設計中應更多考慮到設計空間自身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土壤、氣候、人文等環境特點, 尋找與其適合的設計思想、設計導則。

    2、傳統文化景觀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

    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包括出于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 它們經常與宗教或其他紀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聯系。

    (2) 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于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 并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

    a. 殘遺物( 或化石) 景觀, 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 不管是突發的還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還在于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

    b. 持續性景觀, 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 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 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 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征, 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目前,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 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唯一的文化景觀。中國園林有著古老的歷史, 從秦的上林苑到清的圓明園, 從皇家別苑到私人園林, 不難發現中國園林的景觀設計中亦有許多優秀的設計理念值得設計者們繼承和弘揚。相比西方現代設計中用大面積空間營造藝術空間感覺, 人多地少的中國更適宜用變化的空間來創造大空間的感覺。對于現代人們的居住而言, 園林是最佳的人居環境。

    3、美學與社會環境及人性化的關系

    景觀設計導則的主導思想是回歸人居環境的場所精神, 但相當一部分設計人員很少以場所帶動環境設計, 往往都是先有場所后有景觀, 因此做出的景觀只是為了美化場所, 觀賞性有余而實用價值不高。所以設計要注重人的心理感受, 而不是強迫性地讓人們去適應設計。利用人的行為或社會活動來啟發并塑造環境設計, 堅持空間設計中考慮人的使用的重要性。美學目標必須與生態需要、文脈目標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如在一個項目的投標中, 新奇的創意, 漂亮的平面構圖, 已經是奪標的不二法門。在各種國際設計比賽中,設計師們也是各出奇招, 爭取出奇制勝, 吸引眼球的設計不一定都得獎, 但得獎的一定是吸引眼球的設計。

    結論

    園林與景觀設計的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 需要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不斷總結實踐經驗, 提高和完善設計質量。設計過程的具體操作應依據相應的方法和價值取向, 因勢利導、兼收并蓄, 創造多元共存及個性化特色鮮明的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園林與景觀。延續歷史文脈, 增加地域文化的認同及加強景觀環境特色是當代景觀設計師共同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裴曉紅,劉萍萍.淺談我國園林設計及未來的發展方向[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04)

    第4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整體化設計;植物配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raised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such as the greening of the landscape, the water landscape. Hom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he new term came into being, "people-oriented" into the ecology "" focus on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landscape functions Design liv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sign concept should be timely.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overall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5-0020-02

    1 住宅小區綠化設計

    1.1 綠化生態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劇與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居民對小區的環境質量日趨重視。在這種形勢下,景觀設計師更應充分認識到: 21 世紀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中求得平衡,是“質”與“量”的結合。作為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住宅區中,綠化猶如呼吸系統,能起到空氣凈化和屏蔽作用。住宅小區綠化設計已成為提高住宅小區環境質量,創造健康小區必不可少的有機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區綠化設計,是將建筑、綠化與小區居民的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間,有機運行的居住環境生態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區卻存在著設計師在進行栽植配置時,一提筆便是色帶拼花,處處是剪切出的樹籬、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蕩蕩的草坪與大片的鋪裝連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不出舒適的景觀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單調乏味。住宅小區中的植物配置應該提倡盡量保持原有樹種,合理地利用本土樹種;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進樹種。長期以來,因為歐美的景觀環境設計非常注重植物空間的營造,使得我們國內的景觀設計師在外來設計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歐美設計師常用的熱帶或亞熱帶植物就是現代景觀綠化系統設計的觀念;卻不知任何設計都要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來,很多有良知的設計師提出反對“大樹進城”的原因。1.2 景觀形象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到:“一個高度可意象的城市,應該看起來適宜、獨特而不尋常,應該能夠吸引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和參與”??梢庀笮缘某鞘忻婷矡o疑表現在城市的景觀形象系統中。作為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區的景觀系統也同樣需要具備可意象性。何謂景觀形象系統,它涵蓋以下三個方面:樸實的自然觀,即以軟質景觀為主,硬質景觀為輔;利用步道將景觀進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聯,避免居住環境在景觀設計上一味追求張揚、氣派的硬質景觀和廉價做作的“藝術”氣氛。隱形的廣場處理更能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物等)有機地組織在景觀空間中,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設計無痕。二是藝術導向性,通過對建筑風格和小區地形的把握,使設計后的景觀效果風格和小區建筑融為一體;在材料、色彩和景觀細部的處理上能達到綜合的視覺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設計手法相結合的布局方式進行景觀設計,使住宅小區整體形象鮮明但又不失個性。

    2.庭院景觀設計

    2.1游賞型庭園景觀設計 游賞型庭園供人流連漫步,是動態觀賞與靜態觀賞的統一體因此在景觀設計時,應當強調景觀的趣味性和步移景異的特征;遠近層次分明,同時考慮有足夠的休閑設施;以亭臺廊榭點綴,相互借景。

    規則式采用集合圖形的布置方式,有明顯的軸線、園中的道路、廣場硬地、綠化和景觀小品組成對稱有規律的幾和圖案,具有整體莊重的效果;但不夠活潑自然。

    自由式以模仿自然為主,形式靈活,可結合自然條件;如水流,坡地等進行布置。道路采用曲折流暢的弧線造型并結合地勢起伏,植物栽植避免人工修剪,以原有自然形態體現植物群落茂盛的效果。

    混合式規則式與自由式結合??筛鶕匦位蚬δ艿奶攸c靈活布局,在整體上產生韻律感和節奏感。

    2.2私家庭院景觀設計

    私家庭院一般位于住宅底層,領域界限明顯,私人歸屬性強。在現代居住小區中,由于居住建筑形態包含了獨立式、低層聯排式、多層、小高層和高層等多種類型,因此私家庭園的范疇可以包括獨立式住宅花園,宅前私人綠地等。

    2.3獨立式住宅花園

    根據住戶喜好在園內規劃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間,在增加景觀隨意性和靈活性的同時也要與周邊大環境協調?;▓@布置以草地為主,利用喬灌木種植圍和造景;適當設置一些景觀小品,如花架、山石等,植物宜以自然生長形態為主。

    2.4宅前私人綠地

    以草坪為主,兼植小樹木,花卉及爬藤植物,形成開放的綠化空間。

    3.廣場景觀設計

    廣場的形成是由周邊環境限定的,景觀的主題是周邊建筑和設施,廣場的功能在于滿足人車流集散、社會交往、不同類型人群活動等需求。廣場景觀設計是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從功能出發劃分多個廣場群,盡量將大廣場化整為零,分散布置于綠色組團之間;為居民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廣場不宜過多,追求場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應多采用一些不規則且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應當將其他環境因素有機的組合,使廣場以“虛隱”的方式存在于小區的建筑與環境中。設計時不僅要注意廣場的尺度與西部的處理,鋪地的材質與色彩的變化,同時最重要的是要體現人氣與舒適性;不能過于追求視覺形象與文化符號的陳列。廣場設計中應當巧妙的運用林蔭,起到加強構圖形式美,烘托主題;增加親切感的作用。

    結束語

    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F代居住區景觀考慮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間,以“人”為本,經常見到大家提,但真正運用到實際當中很少。現代居住區景觀應多注重尺度“宜人、親人”,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所以我們的設計應符合人的行為方式。社會的發展和形式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小區的觀點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這是我們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建設部住宅產業促進中心,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第5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綜合性產業區;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中途分類號:S757.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綠地景觀是綜合性產業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景觀是綜合性產業區的綠色框架,作為綜合性產業區綠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們進入綜合性產業區的第一印象。綜合性產業區道路景觀兼顧景觀和生態廊道的功能,可以美化環境、塑造區域自我形象,改善綜合性產業區生態環境,同時是保障工作人員和區內居民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

    項目概況

    北京市朝陽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是以發展金融后臺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產業區,主要為國際金融機構向亞太地區轉移后臺服務。園區將建設成為一流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和社會數據處理中心。

    北京金盞金融服務園區地處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腹地,位于北京城區東部的朝陽區金盞鄉樓梓莊地區。園區東至溫榆河大道,南至壩河,西臨規劃中的機場第二條快速通道,北至亮酒路延長線,規劃用地面積3.38平方公里。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規劃范圍內共有城市主干路4條,其中東西向貫通的有兩條,南北向貫通的有兩條,分別為:東壩路、東壩大街、東高路和溫榆河大道。規劃區內城市主干路總長度為9.09公里。城市次干路主要承擔區域內部組團之間交通量的交換,規劃區內共有城市次干路5條,分別為:東壩北路、壩河北濱河路、三岔河村北路、金盞縱五路、金盞縱十二路??傞L度為11.80公里。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城市設計導則提出,城市的意象物質形式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作為排在首位的通道,又包含有道路和景觀廊道兩大類。也可以說,對于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綠化來說,第一印象是道路綠地景觀。

    金盞金融服務區道路景觀規劃原則

    要與園區的功能定位相一致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是國際化高科技園區及金融園區,規劃目標為空間脈絡清晰,尺度宜人,設施完備,綠色生態的濱水產業區。道路綠化景觀應在此指導思想下,打造與之相配的城市道路特色景觀,使道路景觀成為區域第一景觀印象。

    要與園區道路的性質、功能相適應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包含五類主要道路,根據五類道路的性質,確定綠化原則。

    符合道路使用者的行為規律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為典型的居住人口密度低,就業人口密度高的地區。道路使用者主要行為為工作、公務、商務交往,輔助行為為居住,購物,公余休閑交流。道路景觀應充分考慮使用者行為主次關系及比例,把握休憩空間尺度。

    發揮綠化的防護功能

    以改善區域小氣候為目標,降噪,降塵,為辦公基地提供綠色屏帳,倡導環保理念,為自行車人群和行人提供更好的隔離保護。

    確定好基調的道路景觀植物

    確定綠色、淡雅,整齊,大氣的原則,不脫離北京地域特色樹種,而輔以一定比例的近年引進樹種,形成園區獨特的道路綠化氛圍。

    金盞金融服務區道路景觀定位:綠色;寧靜;韻律;人性

    自然生態之路――把山林引入城市,從自然生態、綠色的角度入手,盡快建立自然生態的植物景觀體系。

    韻律起伏之路――注重和諧、統一、大氣的設計手法,強調節奏,合理組織城市地標、節點、城市公共藝術等空間序列組合和連續性。

    色彩清新之路――選用色彩淡雅的植物,營造素雅清新的氛圍。

    游憩人性之路――注重道路與相鄰的公園、水系、商業廣場、辦公基地的關系;注重行人感受,以景觀人行道豐富城市景觀體系。

    園區道路的類型和景觀特色

    周邊對外交通道路:首都機場第二高速路;溫榆河大道;東壩路

    強調隔離防護功能,形成園區的綠色屏障。兩側綠化帶宜密林式布置。

    園區交通型道路景觀:東壩大街;東壩北路;金盞東路;金盞西路

    從外部進入園區的第一景觀印象,快速交通為主,百米以上的節奏變化,整體大氣的景觀特色。

    以綠為主,給人感覺整齊、素雅、安靜。景觀設計采用大尺度的種植節奏突出韻律感,。在入口和交叉口通過植物或者標志物小品來強調道路節點加深園區印象。

    園區生活型道路景觀:東高路;金盞北區第二路等

    強調領域屬性,以形成區域特色,使街道與兩側空間相融合,弱化道路與周圍界面的隔離。

    注重景觀人行道和道路兩側辦公基地及商業廣場的關系,親切宜人的尺度,細膩的通行及駐留空間。簡潔的直線布置,明快休息的小空間。

    強調標識性,避免道路系統的雷同??紤]行人需要,突出樹種花、葉、姿態給人的感官享受。

    濱河景觀路景觀:壩河北濱河路

    結合濱河綠帶,路邊種植應有打開區域,將視線引入濱河景觀帶,自由放松的曲線步道,自然而然地將行人帶進濱河景觀綠地。

    運用山林式、自由式的種植形式和豐富的植物配置,在路邊設與濱河綠化帶相呼應的休閑小廣場。

    林蔭大道

    大樹,濃蔭,和道路兩側的辦公基地統一規劃樹種,素雅的街道種植風格和色彩豐富的辦公環境對比而又互相襯托。

    園區道路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協調設計

    道路景觀需與城市開敞空間有機結合

    (1)中心城市公園及濕地公園:設置景觀人行道,將人流和視線引入公園。

    (2)組團中心綠地:將景觀人行道納入組團綠地,結合水景空間。

    (3)濱水景觀帶:設置濱河自行車道。

    (4)環狀水系:景觀人行道和水系、綠地穿插,成為可賞可游可憩的景觀整體。

    合理營造視線空間

    (1)封閉的視線空間

    突出道路綠化景觀的生態功能,通過喬、灌、地被,形成立體有節奏的郁閉的道路綠化景觀效果。

    (2)半開敞的視線空間

    運用規則和自然相結合的手法,有引導性的把道路兩側的景觀性建筑和生態化景觀吸收到道路景觀中來。通過有序的空間組織,形成道路生動、活潑、富于變化的新城市景觀。

    (3)開敞的視線空間

    近臨新城市標志性建筑和生態景觀綠地的道路,發揮其城市引導性的功能,在道路綠化景觀上運用規則的手法,通過低矮的灌木與行車道相結合,形成簡潔的新城市道路景觀。

    園區道路景觀組成

    植物種植

    (1)突出金融服務區特色的品種,大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以落葉喬木為主,以常綠針葉喬木及花灌木為輔,充分運用喬、灌、地被樹種有機結合的生態群落栽植結構。優化“金葉、金花、金果”樹種的選擇選配,突出金盞金融區特色。

    樹種選配,以欒樹、銀杏、雪松、油松、金葉女貞和大葉黃楊為基調樹種。

    以金枝國槐、法桐、饅頭柳、毛白楊、紫葉李、海棠類、白玉蘭、山桃等為骨干樹種。

    以馬褂木、金絲垂柳等為特色樹種。

    (2)遵循生態學理論,體現物種多樣性原則

    引種適應于本區栽植的具有優良觀賞性狀的彩葉類樹種,如法桐、雜交馬褂木、二喬玉蘭、櫻花等。

    (3)選擇適宜街道的園林植物:樹冠冠幅大、枝葉密;抗性強,耐瘠薄土壤、耐寒、耐旱;壽命長;深根性;病蟲害少;根干材質堅硬,抗人為破壞力強;耐修剪;落果少,或沒有飛絮;發芽早,落葉晚

    道路節點景觀

    (1)以廣場為主題:在路口設置主題廣場

    (2)以雕塑為主題:體現金融文化的雕塑

    (3)以水景為主題:和路口建筑門前的景觀相結合設置水景

    (4)以特色花卉為主題:展示“金盞”主題專類花卉的區域

    人行道

    (1)骨干型人行道:注重安全性,便利性,通暢性

    充分調查行人密度,人流走向,合理確定行走區域寬度。地面鋪裝有明顯的導向性,選用耐久,防滑,易清潔及透水環保的材料,考慮無障礙設計。分布簡潔,高效的休憩區,服務半徑不大于100米。休憩區以植物圍合相對安靜的空間,根據人流布置座椅密度有令人愉悅的視覺形象。

    (2)景觀型人行道:注重景觀性,趣味性

    結合中心綠地、濕地公園、濱河綠地,設置曲線的步道。步道的鋪裝材料采用砂、石、木等天然材料。每100米設休息區,街道家具色調自然質樸,與環境協調。

    結語

    金盞金融后臺服務區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服務于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的需求,力爭營造一個優美、高效的道路綠地環境。為區域處于競爭優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鼓勵金融企業落戶朝陽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形成區域道路景觀特色,創造較好的道路綠地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著.城市的意向[M].項秉仁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許沖勇等.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M].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

    第6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生態環境;三門溪北公園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0-0076-02

    城市濱水地帶的規劃和景觀設計,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濱水區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特征是涉及航運、河道治理、水源儲備,供應、調洪排澇,植被及動物棲息地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就決定了濱水區的規劃和景觀設計,應該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方面需求的設計。同時,城市防洪堤壩濱水景觀帶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興趣的地方,因為濱水地帶對于人類有著一種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持久吸引力。

    一、遵循原則――濱水景觀設計是城市規劃的進一步深化

    (一)現狀調查

    三門溪北公園濱水景觀工程位于珠游溪琴江大橋至大巖頭,河道長1900米,是確保溪北防洪安全惟一的防線,也是溪北片開發建設最基本的水利基礎設施項目。本次設計主要對防洪堤壩的環境綠化進行設計,綠化帶長1168米、寬26米,斷面成一弧形坡度。

    (二)設計的主要構思

    以三門的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為依托, 利用城市中心多方性、地塊性質這一特點,運用全新的景觀設計手段,發掘、利用與有機組織自然人工與人文要素,從而塑造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備、設計先進、文化底蘊豐富的濱河公園。

    用全新的設計手段,從整體結構和空間布局入手,輔以全方位的景觀設計,以形成集秩序、現代化為一體的公園環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針,有機組織各個景觀,促進生態、文化與效益的有機統一,注重景觀形成的不同時效,兼顧超前性長效性,兼顧開發與建設實際,力求具有可操作性。

    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城市綠色走廊,同時以穩定的植物群落構成豐富的四季景觀,使該景觀成為三門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根據地形和公園被海游大橋分割的情況,可將防洪堤壩景觀設計分為以下幾個景區:盎然一角、三進門、觀景平臺、眾望所歸、原野曲徑。確定分區之后,進一步規劃建筑群、綠化群落、生態群落、交通系統等,更進一步確定了綠地、硬質地、建筑三者之間的邊緣線及基本要求,為以后的單體設計提供了依據。

    二、環境優先原則――必須遵循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1969年,克羅率先提出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即既要最佳組織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美景和生態自然,這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理論的誕生。景觀生態學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從而把景觀客體和人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來設計。

    (一)盎然一角區

    景區主要以排澇站造景組成一角,結合排澇站順坡建一觀景平臺和觀景亭,使排澇站不顯得生硬呆板,又增加其休閑性。在此周圍布置景觀植物,使建筑若隱若現,更添秀色,靠橋邊用經典組景植物和景石起點綴作用,疏密結合自成一體。

    (二)三進門區

    “三進門”是一組形象雕塑,類似三道門,表示三門這個城市的涵義,更寓意三門的歷史文化沿革。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使三門人走出三門,走向社會,走出國門,展現三門人們對生活的向往。

    (三)觀景平臺區

    該景區主要是一處停留休閑場所,主要設置裝飾亭和廊架,供游客觀景、休息。材料上主要采用膜結構,色調上以藍色為主,表現出一種現代的園林景觀,與此對應的橡膠壩,從視覺上形成對景,豐富了整個景觀。水泵房外觀用假山圍合,使整個環境和諧自然,彌補了水泵房外觀造型的不足。

    (四)眾望所歸區

    “眾望所歸”是用臺階式草地看臺和主題雕塑組成,用流暢、簡潔的臺階式形成天然看臺,既大方又不失美觀。主題雕塑拉開整個空間層次,雕塑考慮用抗旱防澇的人物形象或抽象化的物體來表現主題,突出這個防洪堤壩的必要性,又展現了三門領導對防洪工程的重視程度,眾志成城,與民攜手共創三門的美好未來。

    (五)原野曲徑區

    此處主要表現出原始的山野風光,用卵石、抽象幾何平面紋樣園路和花卉植物組成,配上兩座原木花架,更加豐富整個景觀。自然中透出規整,規整中又不失自然韻味,在此尋找人生暇思無疑是個絕妙之處。

    三、文脈原則――注重現代與傳統的交流、互動

    景觀的塑造應體現地方精神,因此規劃首先要做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我們雖然在進行現代式的景觀設計,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本地原有的文化與當地人文歷史沉淀下來的審美情趣,不能割裂傳統。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般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是保留傳統園林的內容或文化精神,整體上仍沿用傳統布局,在材料及節點處理上呈現一定的現代感和現代工藝、手法,這是30年代園林師們逐漸從古典園林設計中走出來時采用的一種謹慎小心的做法,即“舊瓶裝新酒”;而目前國際景觀設計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設計中汲取“只言片語”的傳統園林形式,使人在其中隱隱約約地感受歷史的信息與痕跡。

    在三門縣溪北防洪堤壩濱水景觀設計中,我們選用了臺州沿海城市的傳統元素,在原野曲徑區做了兩塊鋪地,材料、施工工藝均是臺州本地做法,這樣使得人們在長距離的行走過程中,突然又感受到了一些臺州濱海城市傳統園林的信息。在觀景平臺旁設置了廊架裝飾亭,在堤壩延伸處設置了橡膠壩。

    四、親水原則

    受現代人文主義極大影響的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在以前,人們懼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總是又高、又厚,將人與水遠遠隔開。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能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漲、落特性,因而親水性設計成為可能。人們向往水,希望沿著水漫步、旅行或棲息,在水邊休息,可以享受其聲其景其美色,還可以把手、腳放水中任它在指間歡快的輕舞,這都是人性本能的傾向。如何讓人與湖水進行直接接觸式的交流?是處理這類景觀設計時應著重探討的。我們三門溪防洪堤壩濱水景觀采用了二種不同的處理手法:一是親水平臺,一是挑入湖中的橡膠壩。這樣達到了不管四季水面漲漲落落,人們總能觸水、戲水、玩水。

    五、立體設計原則

    以前的景觀、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師們非常注重美學上的平面構成原則,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圖案的美觀、線型的流暢。但他們忘了景觀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場所,人不能一直俯瞰這個景觀空間,而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他的關注與興趣。因而,景觀設計不應僅僅是平面設計,而應是全方位的立體設計??v觀現代景觀設計的一些名品,無不注重立體層次的設計。立體設計涵蓋了軟、硬質景觀兩方面:軟質景觀如種植喬木、灌木時,應先堆土成坡,再分層高底立體種植;硬質方面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

    總之,目前國內的濱水區規劃,包括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的規劃設計和水利部門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將濱水區的問題予以綜合理解和綜合解決。而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更為綜合的學科,其優點之一在于可以從比其他學科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解決問題,綜合建筑學、藝術、城市規劃、地理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

    [2]日•蘆原義信.城市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第7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 濕地;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設計;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

    [基金項目] 文章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廣西設計創意研發及人才培養”,項目小組成員:何璐。項目編號:YCSW2013094。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活動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濕地也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侵蝕、破壞。200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并頒布相關管理辦法和設計導則。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極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二、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顧名思義為有水潮濕的土地,“水”與“土”均是構成濕地的重要因子。狹義的定義把濕地看做是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強調濕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廣義的定義,即濕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廣義的濕地定義有利于建立流域聯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為地破壞濕地,有利于將陸地上所有水體和周邊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響的地帶都被劃入濕地的范疇,便于統一制定濕地保護、恢復、利用等措施。

    濕地是景觀美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景觀是從一個地方或整個地區觀看到的內容的總和。同樣的,城市濕地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它為視野提供了多樣性,成為視線的焦點,具有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特點,減輕了單純混凝土環境對居民的壓抑感。城市濕地景觀的營造,將大大提高現有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

    三、案例分析――南寧市相思湖濕地公園設計

    (一)項目概況

    目前,中國城鄉生態環境整體仍然在不斷地惡化,我們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的威脅。中國正在處于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轉變的過程,針對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建立相對完善和生態系統內部友好的島嶼獨立生態,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條能夠合理地解決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可行之路?;刈溆谀蠈幮鲁且巹潊^域內,與邕江相接,具有親水性和舒適性,基地內部的濕地生態系統處于水陸交界的生態脆弱帶,易受自然及人為活動的干擾,生態平衡極易受到破壞。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設計方案體現了生態可持續成為中國當下面對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標。

    (二)設計理念及目標

    這是一個環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獨特項目,設計師試圖為城市營造一個優質價值的生態核,其中包括高質量的生態基礎設施,在解決基本生境優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觀價值得以進一步地提升。同時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一處郊野悠閑休憩地。規劃扎根于對現場詳實的分析,提出了以“水”為修復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農”為文化的先鋒載體,以“仙”為設計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將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設計中,以創造出令人脫胎換骨的身心體驗。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對生態進行修復,健全生態系統,改善景觀生態過程,對景觀各個要素進行重組規劃,協調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景觀安全格局,謀求其可持續性,同時追求物鏡、情境、意境的審美意趣,對人為破壞的已有的生態生境進行修復與再生。尊重生態過程的景觀生態規劃才能真正為我們進行生態修復提供切實的方法和策略。

    (三)規劃內容

    1.植物景觀規劃。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和植物特性構成了濕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濕地自然環境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鄉土植物占主導地位,這樣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夠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濕地公園內部的植物配置時遵循物種多樣化、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根據花卉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將現存的蘆葦等植物予以保留,規劃將濕地地形調整為自然曲線形,并實施鳥類、禽類生物的放養計劃,恢復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觀規劃中對這一理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設計,增加種群及群落類型,創造郊野、島嶼自然環境,成為標志性的城市濕地公園,突顯農耕生態,形成低成本的養護體系,突顯植物生境的療養價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繡融入到植物景觀設計中們塑造獨特審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風貌,烘托“仙”的意向。

    2.駁岸設計。池岸處理以自然生態駁岸為主,充分考慮因水位變化而帶來的景觀效果變化的問題,園內充分考慮枯水期與豐水期的水源補充調節問題,模擬自然濕地中地表低溫偶爾積水、季節性積水、常年性積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態,創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長時間的養殖對相思湖水體造成了污染,景觀修復部分以山地地形為基礎,丘陵回填區過度均勻,大面積的洼地及池塘進行了濕地改造,在陸地邊界形成一條完整的凈化緩沖帶。地形坡度的調整與改善,凸顯坡腳輪廓,重塑空間形態,增加了觀賞面。相思湖范圍內湖潮防洪的親水性設計,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適當親水的緩沖地帶。

    3.園路設施規劃。園內建筑、設施等多為木質干欄建筑形式為主,具有與環境協調的色彩及形體輪廓,具有鄉土特色。園內觀鳥屋利用自然光和雙層天窗來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使游客感覺舒適。原有的步道系統采茶種植道和人工防護堤步道給予其旅游價值,加強了自發式合理性的游覽道線。木棧道引導人們跨過湖泊,達到以木質觀鳥屋、浮橋和自然教育途徑為景觀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環境的“地區”。戶外照明裝置僅限于入口廣場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濕地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照明設備以減少對野生生物的干擾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崗巖廢料、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景觀設計中。

    4.水系規劃。濕地公園以水景作為全園的核心景觀,通過將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進行地形的處理,在景觀空間上形成或開敞、或幽閉,形式不同的水體景觀。并在水與島、水與陸地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目前,基地內部水庫退化嚴重,水庫大部分已經淤死,殘存少量的池塘和濕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攜帶污染物,長期積累后對濕地土壤產生污染,對庫塘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較為嚴重的危害。在總體規劃中欲借用相思湖優美的濕地和田園風光打造具有與周邊開發的現代化現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創建獨屬于南寧北部城區的園林城市。基地內部改造前無地表收集利用途徑,以景觀規劃彌補園內原本缺乏資源的情況,例如雨水利用作為雨水花園設計,泄洪通道被設計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過濾綠化通道。通過水系統的設計,原來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經過多種凈化過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來自于生態緩解區淡水湖的水,通過循環又回到湖中,從而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發和消耗,并能保證不與游客發生沖突。

    四、結語

    現今,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過程中,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設計自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目標在于:通過保護和恢復濕地水土資源、營造鳥類棲息地,公園能夠持續地為人類服務。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需要多學科協調,風景園林師應作為領導者、組織者帶領團隊完成建設任務,并在設計中注意生態學的科學性和風景園林的藝術性并重。當前城市濕地保護、恢復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城市濕地的手段,其建設觀念上普遍存在著“重裝飾、輕整治”的思想,風景園林師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下隨波逐流,而要基于職業道德,做“整治領土景觀的醫師”,“急事慢做”,引導建設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王浩,汪輝.城市濕地公園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成玉寧,張煒.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吳為廉.景觀與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卜菁華,王洋.倫敦濕地公園運作模式與設計概念[J].華中建筑,2005.

    [6]朱建寧.城市濕地保護與景觀建設[A].見:建設部城建司主編.園林城市與和諧社會[C].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

    [7]楊云峰.濕地的概念與城市濕地公園設計[J].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2010.

    第8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大運河;國土安全;生態基礎設施;南水北調

    Abstract:Ecological infrastrueture (EI) is the crilical natural systems that provide nature's service to cities and their residents, which is composed of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green systems, but also suburban forests, farm land and natural habitats that are connected as an integral infrastructure. Just like a civic infrastructure that is critic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a region,so i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 must be built acros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must be strategically allocated for the next centuries to come. Therefor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be taken as long-term strategy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he speedy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enormous landscape change projects such as the water perting projec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E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Great Canal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st China, meanwhil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recreation, and protects a historical heritage corridor. Step-by-step approaches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planning; south~north water pert

    1 關于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實踐與理論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簡稱EI),本質上講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Natures Services),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習慣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系統及自然保護地系統。

    1.1 早期規劃實踐和理論中體現出來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將公園、林蔭道與查爾斯河谷以及沼澤、荒地連系起來,規劃了至今成為波斯頓驕傲的“藍寶石項鏈”(Kmerald Necklace)。在 1883年,景觀設計師克里夫蘭得(Cleveland)為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規劃,當時明尼阿波利斯還是一個小鎮,克里夫蘭得讓市長和決策者在郊區購買大面積的土地,用以建立一個公園系統。在土地還遠未被開發時,就非常廉價地買到了大塊土地。這一行動是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規劃的。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城市已經擴大了幾倍,但這些廉價購得的土地卻成為城市中寶貴的綠地系統。這樣一個綠地系統的形成,不光是要一個好的概念,同時需要城市決策者提前50-100年進行投資。在同時代,當堪薩斯(Kansas)和克里夫蘭 (Cleveland)都還是小鎮時,就用便宜的地價在其郊外購置大量土地,結合區域的河流水系規劃建設并一直保護了一個綠地系統。這一當時尚在郊區的綠地系統而今已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部分了,成為居民身心再生的場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一樣,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規劃的既定邊界。唯其如此,則需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城市發展所賴以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而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決策者提供了一個造福子孫的極好機遇。

    1.2 綠道和遺產廊道與生態基礎設施

    綠道(Greenway)是指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根據功能,主要可分為三類:生態綠道,休閑綠道和歷史遺產廊道。綠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歷史本來存在,如河流、山谷構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蔭道,運河廊道當然也包括在內。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環境走廊(Environmental Corridors)”概念對于類似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識到水系在生物等資源上的特殊生態意義,將水系作為城市和區域綠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設計遵從自然”的生態規劃思想,將區域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推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隨著對大尺度景觀的重視,綠道規劃逐步成為開放空間規劃的一個有效的、社會期望的方法。通過系統的線路選擇和連接,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廊道成為區域的綜合性的綠道骨架,在景觀生態學等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人們也漸漸認識到綠道對于物種的保護作用。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境的破碎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島嶼生態學理論認為,加強生境島嶼之間的生物運動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帶來的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因此廊道連接各生境島嶼對野生生物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學家提出建立景觀廊道線狀聯系,可以將孤立的生境斑塊連接起來,提供物種、群落和生態過程的連續性。

    1995年,Bueno等進行了南佛羅里達地區區域生態綠道研究,從而重新建立了聯系不同區域的大尺度生態框架。由于區域的自然景觀已隨農業和城市化的擴張而日益破碎化,區域性綠道(Regional Greenway)的提出是為了在破碎化的景觀之間建立生態聯系通道。這樣一條區域生態廊道可以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聯系原來破碎的景觀,從而使之成為巨大的資源。原本為農業和城市發展而興建的水利工程如運河、排水溝、水庫和防洪設施等,經過生態恢復和管理可以作為區域生態網絡提供生態服務,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揮其價值。

    值得一提的還有建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基礎上的遺產廊道概念,它針對包含獨特文化資源的線形景觀提出,包括運河、鐵路線都屬于記載人類早期運動路線的遺產廊道。遺產廊道的目標是包括遺產保護、休閑、教育、生態功能在內的多贏戰略。在遺產廊道的綠地系統規劃中應注意連續性、多樣性和關鍵區等。

    經過長期發展,綠道由最初的單一目標(美化、休閑)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棲息地的保護、歷史文物的保護、教育、解釋等在內的多目標規劃。綠道規劃的核心思想與生態基礎設施實際上已經極為類似。

    1.3 生態足跡、生態服務和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足跡是由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態足跡是無限期地用以維持一定人口和物質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積。在一定的人口或經濟條件下,生態足跡能夠用有一定生產力的土地面積來評價資源消耗和廢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寬了人們對城市與區域關系的認識,指明城市必須依托于更大范圍的區域而持續。

    Costanza等學者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的概念。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與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功能。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藥及其他工農業生產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撐與維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的地球化學循環與水文循環,維持物種與遺傳多樣性,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與穩定,提供啟智的機會等。區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這個系統的活力取決于其關鍵性結構,也就是生態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及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

    1.4 景觀安全格局和中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高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關于如何高效地進行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俞孔堅提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的理論與方法。該理論把景觀過程(包括城市的擴張,物種的空間運動,水和風的流動,災害過程的擴散等)作為通過克服空間阻力來實現景觀控制和覆蓋的過程。要有效地實現控制和覆蓋,必須占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性的空間位置和聯系。這種戰略位置和聯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根據景觀過程之動態和趨勢,判別和設計生態安全格局。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區域EI建設中的意義在于它為在有限的國土面積上,以最經濟和高效的景觀格局,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控制災害性過程,為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滿足了建設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戰略,包括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非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溶解公園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鄉土植物苗圃等。

    2 國土安全與中國東部生態基礎設施戰略

    2.1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呈燎原之勢,在未來近十多年時間內,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36%達到65%??焖俪鞘谢o中國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人口負重與土地資源的貧乏,使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危機四伏,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已經引起學術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視。中國東部城市化水平遠高于西部是中國城市化的特點之一。城市化速度過快使得自然條件限制和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危機更為明朗化,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中國東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偟膩碚f,東部地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人口密度高,城鎮密集,資源需求與資源承載力矛盾突出;

    (2)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嚴重。污染問題不僅存在于城鎮地區,新興的農村工業化過程使得局部農村區域的污染甚至超過了城市。

    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對生態基礎設施缺乏保護,同時現有生態基礎設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流域所面臨的快速城市化影響下的景觀生態問題在東部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建立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區域國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2.2 以南水北調工程為契機,建設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運河對區域景觀和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揚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運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導因素。而在蘇、杭城市環境形成和發展中,大運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跨京、津、冀、魯、皖、蘇、浙七個省市,穿越兩個中國最富活力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和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在中國“開”字形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來,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規劃建設,運河廊道區域正面臨著一系列威脅和挑戰,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歷史條件下,維護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使運河生態網絡成為高效的、能夠持續地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包括輸水、物種棲息、遺產保護、休閑和防洪等)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已迫在眉睫。為了緩解中國南北水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發展困境,國家已經制定了南水北調戰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國際上的大型調水工程大多毀譽參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其主要負面意見所在。如俄羅斯北水南調等工程一方面滿足了有關地區工農業用水,緩解了里誨水位下降,但也影響了調出地區的水量、水溫、積水、含鹽量等,帶來巨大的環境負面效應;而巴基斯坦的調水工程直接造成輸水管兩岸數百米寬的地帶沼澤化,使耕地銳減。

    在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南水北調不應僅僅成為一項單純的調水工程,而應成為工程所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南水北調各線路的生態環境影響正在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熱點。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別是在南水北調工程契機下,本論文提出在區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運河為骨干的生態基礎設施,并提出應盡快對此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監測。

    3 京杭大運河的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3.1 作為對區域生態結構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

    以大運河為走廊、運河支流為廊道、以與運河毗鄰的湖泊和濕地及城鎮為斑塊,以周邊農田為基質形成區域尺度上的景觀生態系統,簡稱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是一個獨特的、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運河廊道長期橫跨南北多種不同類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態系統,通過長期的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和循環,河域本身形成了復雜、影響廣泛的生態系統,形成了自身的生態調節能力?,F在,其整體結構和功能雖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種外來因素的干擾下部分已處在癱瘓狀態,但臺兒莊以南部分仍然發揮著包括航運在內的多種作用。其整體在系統的生態修復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復其區域生態功能。

    3.2 作為運河區域城鄉EI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河廊道是運河區域多個城市環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運河歷史上除去運輸以外的最大功能。歷代修運河,“貢賦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個重要理由。其木斷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區域農業安全的重要基礎。運河不但是中國東部區域城市和鄉村重要的自然條件,而且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河域城市和鄉村EI的重要組成部分。

    3.3 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存留

    濕地是人類及眾多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它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項生態服務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運河河道大多依據天然河道修筑,雖然這些天然河流在航運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經過長期的生態變遷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澤、泥地。歷代為蓄瀉洪水,同時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為蓄瀉之用,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廢,都發揮著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3.4 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

    遺產廊道是美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發展成熟基礎上提出來的概念。由于京杭大運河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實際上就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

    所以,從區域景觀生態角度出發,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遺產保護及區域城市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4 建立大運河EI的問題背景

    4.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問題

    景觀生態學認為區域由多個景觀所構成,而每一景觀都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組成的異質空間鑲嵌體。運河流經的中國東部區域是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從景觀生態學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進程對于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區域景觀生態問題。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基質數量和質量的變化。京杭大運河區域的基質主要是農田,包括黃淮海平原主產小麥的耕地和長江三角洲主產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蠶蝕的土地大多為城市周圍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農田,直接影響了基質的數量和質量,對運河區域的景觀生態造成破壞性影響。

    (2)對運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的影響。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聯接城鄉并為其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關鍵通道。在區域景觀生態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焖俪鞘谢M程對運河廊道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設性破壞。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在今天的中國仍然陰魂不散,對中國大地的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人們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對運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人工化整飭,堤岸的自然形態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對鄉土生境的破壞,造成物種地方性與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態效應的發揮。

    (b)污染嚴重。污染嚴重是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經造成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運河區域的水污染的主要問題來自于沿河城鎮不斷增加的排污,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壞了水質,直接導致運河廊道生態功能的喪失和癱瘓。同時威脅到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健康性與完整性。

    (c)毀林開墾,水土流失加大。毀林開墾是城市化侵占農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則是困擾中國河流的三大問題之一。水土流失對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都造成重要影響。

    此外還有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建筑開挖、表土擾動、硬質界面增大,航運通行、灌溉、供水等壓力過大等,這些都影響到運河廊道的生態功能和結構。

    (3)快速、無序的城市化導致區域景觀格局急劇變化。運河區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鎮出于本身發展或各省區小于本地區發展、而不是整個區域的宏觀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導下進行的。加之很多規劃編制仍在傳統的規劃方法下進行,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生態問題。城鎮斑塊不斷擴張,農田、林地、濕地等自然斑塊不斷縮減,直至破碎化。區域景觀格局的安全存在嚴重問題。

    (4)快速城市化嚴重威脅遺產廊道的保護。城市的迅速擴張正在破壞運河的歷史環境。一方面運河區域的各個歷史文化遺產受到威脅,另一方面,運河遺產廊道作為一個人類與自然結合的工程遺產整體上受到嚴重威脅,在現有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架構下沒有得到適宜的保護,其真實性(authenticity)和完體性(integrity)都受到損害。

    (5)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居民休閑需求。在經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區域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園、河谷、荒地、沼澤連接起來,規劃成令波士頓人感到驕傲的“藍寶石項鏈”。1883年,Cleveland為Minneapolis做規劃時,就主張購買大片土地作為公園綠地系統作為未來居民休閑場所。經過長期發展,證明這一主張十分英明。京航大運河區域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風景審美資源,如何整合這些豐富資源,滿足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4.2 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區域生態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建設又使得運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賦予了新的功能——輸水功能。運河廊道的景觀屬性也因此面臨新的改變。其結構和功能都將重新調整,從而對區域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1)南水北調是繼京杭大運河開鑿以來又一次對以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施加的人工干擾。南水北調作為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將是人工因素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又一次大規模干擾過程。這一干擾在景觀和區域尺度L的模擬和研究,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

    (2)南水北調將在區域尺度上改變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功能和結構。調水改變河道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網絡。水作為核心生態因子又影響和改變整個區域生態格局和過程。其影響的過程可歸納為:調水+改變原來的水文情勢+自然環境變化+社會經濟變化[o,。

    這些都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3)南水北調是對大運河區域生態系統的巨大挑戰,更是重要機遇。大規模調水形成的人工干擾,有機會使得已經成為生態基礎設施的部分變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時有機會對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系統的生態系統修復,保護運河遺產廊道,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5 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技術途徑

    基于以上討論,提出制定以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為骨架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對策,并提出具體實施戰略與實施導則。導則分別在兩個層次上進行:

    第一個層次是區域景觀格局的構建(oonfiguration),包括對景觀元素的空間位置、形狀、尺度和連續性等進行戰略性規劃;

    第二個層次是景觀元素的設計導則,包括如運河道整理斷面及護岸設計導則、湖泊及濕地邊界處理導則,城市邊緣與水系邊界設計導則,林帶及斑塊構成導則,文化遺產廊道設計導則。

    參照Steinitz的景觀設計框架,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技術途徑可分為六個步驟(表1):

    (1)景觀呈述:通過采集大量數據(借助遙感和GIS技術),歸類整理,并用圖、表和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大運河區域景觀生態狀況。

    (2)過程分析:對上述成果根據研究的需要重點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來源。

    (3)評價:基于判斷矩陣的綜合比價和評判。

    (4)改變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預測在一定干擾下的景觀生態狀況,使用預測模型 (Prolection Models)和干預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

    (5)影響評價:在上述干擾和預測模型基礎上,進行影響評價。

    (6)決策:在上述步驟基礎上,用決策模型(Decision Model)來進行決策。

    6 結論

    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已經成為河域REI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觀生態學及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但在經濟高速增長、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背景下,這一生態網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廣闊的機遇。在這樣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獲得健康的生態服務、對中國東部城市帶的可持續發展、對遺產廊道本身的保護和滿足未來居民的休閑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學而系統的方法,多學科合作,當然還要借助國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參考文獻

    [1]Mander,U.,J.Jagonaegi,et al.Network of compensative areas as 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erritories.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habitat networks.In 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堅,李迪華,潮洛濛.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規劃師.2001,17(6):9-17.

    [4]Costanza,R.and H.E.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1992,(6):37~46.

    [5] Costanza,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 (15):253~260.

    [6]Daily,G..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In:Daily Ged.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 and the making of city for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81~127.

    [8]劉東云,周波.景觀規劃的杰作——從“翡翠項圈”到英格蘭地區的綠色通道規則.中國園林.2001,(3):59~61.

    [9]Zube,E.H..The advance of ecology.Landscape 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黃國平譯.景觀規劃——思想發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學的講演.中國園林.2001,(5):92~95.

    [11]俞孔堅.吉慶萍.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上,下).中國園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 of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 as Strategic Landscape Plann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 2002.

    [16]Lewis,P.H.Jr..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 with Nature.John Wiley & 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 et al. 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 design: Recovering a gre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radi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 Fragmented Forest: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eago. II..1984,211.

    [21]Forman.R.T.T. and M.Godron.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1986.

    [22]Forman.R.T.T.. Land Mosaie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 Bueno. J. A. V. A. Tsihrinzis. L. Alvarez. South Florida greenwa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nectivity of the reg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47~266.

    [24] Forman, R.T.T., D. Spring, and J. A. Bissonette, et al. 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 Island Press.2003.

    [25]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geography. Evolution. 1963, 17: 373~87.

    [26]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27] Merriam, 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e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Brandt, J. and P. Agger,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VoL.1) Roskilde, Denmark: Roskilde Universitetsfolag Geo Rue. 1984, 5~15.

    [28] Schreiber, K-F.. Ed. 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latemaf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Ferdinard Sehoningh, Paderborn. 1988.

    [29] Noss, R. 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ifferent func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W.E. Hudson (Editor). 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persity.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1, 27~39.

    [30] Juliette, K.. Landscape quality based upon persity, coherence and continuity Landscape planning at different planning-level in the River area of The Netherlan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3:91~104

    [31]宗躍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廊道效應研究——以北京市區為例.生態學報.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孫鵬.遺產廊道——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一種較新的方法.中國園林.2000,16(6):36~39,

    [33] Seams, R. M..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65~80.

    [34] Rees. W. E. and M. Wackernage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4.

    [35] Waekernagel, M. and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New Society Publishers. Philadelphia. PA. 1995.

    [36] Weizsacker, E. Von, A. B. Lovins and L. H. Lovins.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997.

    [37]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38] Yu. K.-J.. 1996. Security pal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6(5): 1~17.

    [39]俞孔堅.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與理論地理學的表面模型.地理學報,1998,(53):11~20.

    [40]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安全格局.生態學報.1999,19(1):8~15.

    [41]張惠遠,倪晉仁.城市景觀生態調控的空間途徑探討.城市規劃,2001,(7):15~18.

    [42]周—星、曹廣忠,改革開放20年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1999,(12):8~14.

    [43]吳良鏞.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關城市化與城鎮體系規劃的若干思考.城市規劃,2000,(1):16~21.

    [45]吳良鏞.面對城市規劃的“第三個春天”的冷靜思考,城市規劃,2002,(2):9~14.

    [46]楊多貴、陳邵鋒、王海燕等.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距的系統學研究.系統辨證學學報,2002,10(2)19~23.

    [47]汪達.論國外跨流域調水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發展趨勢——兼談對我同南水北調規劃的思考.環境科學動態.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調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效應.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4,3:41~42.

    [49]閻占元,劉荷芬,侯懷恩.中線南水北調概況與區域發展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1995,(4):38~47.

    [50]傅肅性,張崇厚,曹桂發等.南水北調西線下程與區域持續發展.地理科學進展,1997,2:22~25.

    [51]尚宇鳴,丁自鮮,童海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人民黃河,2001,10:27~30.

    [52]吳俊,王培.南水北調對長江口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分析.科技導報,2002,(2)12~31.

    [53]王慶.陳吉余.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8.7(4):378~382.

    [54]陳吉余.陳沈良.南水北調工程對長江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水資源保護,2002,(3):19~25.

    [55]劉昌明,楊志峰,孫睿等.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曉儲,孫傳余,董志良等.揚州古運河生態環境林建設研究.江蘇林業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趙御龍,蔣獻忠.揚州古運河風光帶生態景觀建設規劃.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緒水.治污先行建設南水北調東線清水廊道.水資源保護,2002,3(1):15~19.

    [59]徐新偉,吳中華,于丹等.漢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樣性及南水北調工程對其影響,生態學報,2002,22(11):1333~1338.

    [60]楊楊勝天.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評價.地理學報,2002,(1):41~44.

    [61]傅祟蘭.中國運河運河城市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地理科學,1998,18(4):294~300.

    [63]左東啟.論濕地研究與中國水利.水利水電科技進展,1999,19(1):14~21.

    [64]劉紅玉,趙志春,呂憲同.中國濕地資源及其保護研究.資源科學,1999,21(6): 34~37. 轉貼于

    [65]孟憲民.濕地與全球環境變化.地理科學,1999,19(5):385~391.

    [66]余國營.濕地研究進展與展望.世界科技研究與進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楊青 等.我國濕地資源現狀、問題及對策.資源科學,2000,22(1):9~13.

    [68]Flink.C.A.and 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69]姚漢源.京杭大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運河文化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71]張文忠.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應注意土地資源減少的幾個問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9(1):36~40.

    第9篇:城市景觀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景觀環境;藝術研究;城市廣場

    一 城市廣場的定義

    (1)廣場的語言定義

    歐洲語言當中的“廣場”一詞要追溯到古希臘詞“platia”,它當時意味著“寬闊的路”;德語的廣場“platz”一詞指城鎮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間的大面積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開闊場地;中文廣場語意指面積廣闊的場地,廣,廣闊也,地,則場地也,(僅限物質層面,缺少人文內涵)。

    (2)學術性定義

    二戰以后,城市廣場的研究無論是從物質空間層面還是社會學層面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維多諾韋茨描述:“無論是何種形式和尺度,無論是封閉還是開放的空間,廣場始終是由人創在的并以某種形式為人的交流服務的場所”。 根據J.B.jacson,1985年的觀點,廣場是將人群吸引到一起進行靜態休閑活動的城市空間形式。凱文林奇認為“廣場位于一些高度化區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識的作為活動的焦點。

    (3)筆者給廣場的定義是

    一個主要為硬質鋪裝的,汽車不得進入的戶外公共空間。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閑坐、用餐或觀察周圍世界。與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處具有自我領域的空間,而不是一個用于路過的空間。當然可能會有樹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導地位的是硬質地面。廣場往往位于城市的節點上,是城市景觀風貌和氣候的重要體現,是城市景觀形象的標志和亮點,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評價的重要參照點。

    二 當代背景下的哈爾濱城市廣場的類型

    (1)城市中心區城市廣場的類型

    近些年,哈爾濱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建設步伐也快了起來,新的城市空間布局在新經濟條件下發生了結構性調整。市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對戶外公共空間和交往空間有了新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在市區戶外空間里休閑,戶外活動也豐富多樣,城市廣場以及戶外空間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2)街道廣場(中央大街步行街)

    街道廣場是道路人行系統的組成部分,為行人提供休息、雜談、等候的場所;街道廣場一般設置休息座椅、花壇、種植樹木、形成一定的綠化空間;街道廣場還設置噴泉、雕塑等公共藝術品以增加場所的文化韻味。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為沿襲至今的“中央大街”,現在發展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當車輛禁止通行時,它就有可能扮演廣場的角色,即變成一處人們可以漫步、坐下來吃東西以及觀察身邊活動的場所,步行商業中心經常位于老城區,有幾個連續的街區構成,完全或主要用于步行。風格各異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車輛廠住宅樓前等四處休閑廣場,構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為一體的城市新風景。

    (3)建筑廣場(索菲亞建筑藝術廣場)

    索菲亞廣場位于美麗的松花江南岸,占地5萬平方米,以其獨特的建筑景觀、歐域風情聞名于海內外。區內標志性建筑——索菲亞教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07年,曾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廣場與建筑位于同一地塊內,是建筑物后退形成的開敞空間;建筑廣場是建筑物和道路相互聯系的過度空間,中心休閑廣場、建筑藝術廣場均為景區內敞開式文化廣場,夏日綠草茵茵、花團錦簇.音樂噴泉翩翩起舞、景區內鐳射廳、信息港、影吧、淄旱冰及啤酒廣場、冷飲廣場等休閑娛樂項目和服務配套設施齊全。通過室外雕塑、花壇、噴泉、標牌、引導交通、進行方向暗示和空間隔離作用。目前,索菲亞廣場占地0.8萬平方米,周邊被哈一百、曼哈頓商廈、中藝商廈、金太陽商廈等建筑緊緊包圍。教堂觀賞空間嚴重不足、周邊人流集散空間緊缺、靜態停車矛盾突出、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周邊環境臟、亂、差。作為哈市重要旅游景觀的索菲亞教堂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交通廣場(哈爾濱火車站及哈西客運站站前廣場)

    交通廣場是交通節點,以疏散、組織、引導交通流量,轉換交通方式為主要功能的廣場;廣場緊靠交通樞紐車站,與本站的出入口相接,通過垂直、水平的交通工具,疏導人流。注意人車分離,合理組織人流,物流和車流的動線,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安全與便捷;交通廣場一般要附設一定數量的機動車停車場地,并配置座椅、餐廳、小賣部、書刊報紙零售處,銀行自動取款機等設施,為人們提供生活的便利。

    該工程可使進出旅客在一個地點實現火車、地鐵、公交、出租、公路客運五種交通方式的換乘,東廣場也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站前廣場之一。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結合,形成立體式的新模式。 新站在設計上彌補了老火車站的欠缺

    (5)歷史性廣場(博物館建筑廣場)

    博物館廣場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地處哈爾濱市最繁華的中心城區,是哈爾濱市區主軸線--東西大直街和街的交匯處。博物館廣場在20世紀初叫做“中心廣場”,是以圣·尼古拉教堂為中心的不規則放射性廣場,是哈爾濱城市建設開始的源頭。有“哈爾濱客廳”的美譽。

    由于歷史原因,哈爾濱市地標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及周邊一些有價值的老舊建筑的被強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成了一批現代建筑(黑龍江省電力大廈),廣場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新老建筑不和諧的建筑如今,空間環境質量差,文化氣息匱乏等諸多問題,前不久省電力大廈拆除了,計劃將重現老廣場的原貌。 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博物館廣場在近期的發展變化出現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交通混亂;第二,缺少綠化;第三,缺乏有吸引力的逗留活動場所;第四,由于近年來廣場中破壞性的建設活動,造成景觀混亂和空間秩序的失衡。

    (6)紀念性廣場(防洪紀念塔廣場)

    紀念性廣場常常是歷史上通過重要事件留下痕跡的地方,或許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場所。哈爾濱防洪勝利紀念塔,坐落在風景如畫的松花江南岸,是 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1957年的特大 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哈爾濱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紀念,從此便成為東北第二大城市哈爾濱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但是周圍過多的高層建筑破壞了廣場的天際線。

    三 哈爾濱城市廣場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建議

    (1)問題與改進建議

    1)植物配置

    廣場的綠化是個現代廣場設計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哈爾濱的綠化設計差強人意。由于缺少樹木,一些游客在夏天不得不打著遮陽傘。根據廣場的性質、功能、規模和周圍環境進行廣場綠化設計;公共活動廣場周圍宜栽種高大喬木,集中成片綠地不小于總面積的25%,并且宜設置成為開場綠地,植物配置通透疏朗;車站、碼頭、機場的集散式廣場,集中成片綠地不小于廣場總面積的10%,紀念性廣場的綠化應該有利于襯托主體紀念物;廣場綠地不僅具有空間隔離、美化景觀、遮陽避塵等多種功能,還應該在綜合考慮廣場的功能空間關系、游人路線和視線的基礎上,形成多層次、視覺性強、好管理的綠化空間。但是哈爾濱廣場的植物配置品種單一,空間組織單調,在今后的設計中應利用多樣化的種植來提高并豐富使用者對于顏色、光線、地形坡度、氣味、聲音和質地變化的感受;在視線、樹蔭、維護方面考慮植物長成時的最終高度和體量;利用樹木來遮蔽鄰近的建筑墻體,如有需要,可以讓陽光照到建筑物窗前。

    2)休閑座椅

    哈爾濱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四季分明,特殊的氣候類型對座椅材質的選擇就更加重要,可以選擇那些座位看起來很暖活的材料,在設計時優先考慮木質長椅,盡量避免那些感覺生冷(混凝土、金屬、石頭),或是那些坐在上面可能損壞衣服的材料。但是從現有的這些廣場來看,廣場并沒有很好的滿足這些要求而且也沒有滿足各種類型的休息者的要求;座椅的布置在午間有燦爛陽光的地方,和溫度很高的地方缺少遮蔽;在增加廣場整體作為容量的時候,輔助座位(眺臺、座強、允許做在上面的護墻)并沒有很好的融入廣場設計之中,當休息人數較少時,會使人們坐在座椅休息時產生恐懼感;哈爾濱的城市廣場在設計時可以使座位的排列呈線性(長椅、臺階、邊沿),環形或者朝向外部,以允許人們可以同陌生人挨得很近進行交流,同時不必進行視線接觸;座椅位置的選擇也很重要,應該可以允許人們在陽光和背陰之間進行選擇。

    (2)地面鋪裝

    好的地鋪會提高廣場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但哈爾濱的地鋪設計并不是完善,差強人意。哈爾濱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所以地鋪的功能性事關重要,夏季排水不通暢,冬季不防滑,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在設計時應考慮主要的交通路線是否符合廣場使用者“所希望的路線”;如果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人,那些限制步行的地方是否用上了卵石或大的碩石,是否利用了鋪裝變化來標明人行道向廣場的過渡,同時又不妨礙人們的進入。

    (3)公廁

    公廁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反映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情況。城市廣場是相對集中的場所,是城市開放空間的一種形式,因此公廁的設計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經過調查發現,哈爾濱的公廁建設數量遠遠不達標,市民不滿主要是找不到活衛生不達標,所以只能到附近的商場或快餐店,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設和規劃設計中,能夠注意這個問題。

    (4)環境藝術小品設計

    景物包括雕塑、柱、碑、水景等,是廣場空間景觀的節點,其設計的成敗關系到廣場品質的高低;環境小品既包括獨立的小型藝術品,也包括經過藝術處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報刊亭、電話亭、垃圾桶等)。近些年隨著哈爾濱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景觀小品的設計也在不斷的發展進步著,景觀與環境小品能夠設定統一的主題,符合廣場的氛圍風格的統一和變化;在位置的選擇上也能考慮人的走動路線和空間的組織,但部分仍還隨意擺放,沒有很好的與綠化設施組合,無法形成形成趣味性空間。

    (5)通用設計概念

    通用設計在哈爾濱還沒有普及,而且無障礙設計也不是很完善,在通用設計國外已經列入了法典中,它的潛在目的在于使公共生活能涵蓋更多的人群,它已經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設計方式,滿足殘疾人的需求不再僅是涉及基礎坡道,基于“所有人利用度”的概念,入口、標識、場地設施等等開始得到整體的考慮,之前,多為殘疾人設計反映的是一種“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強調精心考慮過的設計不僅應滿足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時能為其他所有人使用。

    四 小結

    城市廣場也是城市里最具人性的場所,因此它能聚集社會里各個階層的人,促進社會的融合。城市廣場是一段歷史,它記載著一種城市文明的進程;城市廣場是一種傳統,它影響了整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廣場是一種空間,它蘊藏著城市生活的精華;城市廣場始終處于一種運動狀態,它的構成、它的特征、它的屬性以及它的角色都在不斷地變化和轉換著。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成人看片app|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日本免费成人网| www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caoporn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青青草成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