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雙減政策的看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減政策的看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雙減政策的看法

    第1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2010年底之前,我國貨幣政策,作為市場經濟宏觀層面必須仰仗的兩大政策之一,側重于總量調節的貨幣政策已經明確回歸穩健。在開年幾十天的時間里,貨幣政策管理當局不斷出手,幾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而且也兩次提高了利率,調息這樣一個政策信號非常地明確和強烈,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三年或者三到五年的一個加息周期。已經出臺的這兩個提高利率的加息舉措,今年顯然還會看到這樣一個加息周期按照內在邏輯往前延展。

    在貨幣政策總量適當收緊的同時,財政部方面按照官方宣布的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安排,行成一松一緊的搭配。我國原來擴張性政策的搭配應該是雙松,現在貨幣政策收緊之后,財政部仍然有寬松的特點。按照今年年初財政工作會議上透露的信息,年度預算赤字還會在9000億元左右。前面兩年已經登堂入室的地方債還要按照2000億安排,但是制度建設意義很重要,使地方層面更多發展陽光融資的制度。在這樣財政政策9000億赤字安排里,意味著有2000億是地方赤字,是從上一年度的做了一定的下調,但是仍然保持擴張性特征的代表性指標。

    展望2011,如果2011年這樣一松一緊的政策搭配是一個合理的宏觀政策設計,那么再往前看,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賈康認為,如果不出大的變故,雖然要經歷一個相對緩慢的主要經濟體的困難、艱苦的復蘇過程,但是看起來歐元區的調控框架比原來明朗了,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也沒有出現很多人擔心的那么嚴重的負面效應。如果不出特別大的意外,在這樣幾年的發達經濟體復蘇的過程中,中國會繼續引領這樣一個趨穩向好的發展勢頭。在財政政策方面不能一味繼續擴張,在以后有必要的情況下,財政政策也要回歸穩健。賈康強調,2011年主基調是財政政策繼續積極,這個政策的演變也可能會采取淡出的方式。

    具體到紡織行業,賈康表示,上一年度總體的紡織行業發展形勢比預料的要好,這表明,紡織行業這些年在升級換代,在擴大國內市場,同時積極爭取國外市場等等方面已有很多舉措初見成效或者進入收獲期。具體如何能夠繼續爭取擴大戰果,特別在2011年,國家一方面抽緊了信貸,抽緊了貨幣政策,抽緊銀根的同時,又特別強調要鼓勵創新,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紡織行業,包括大量中小企業在銀根有一定抽緊的環境下,更加努力地在節能降耗等方面,在產品升級換代,開發新的有特色產品等等方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第2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稅收政策。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必須既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也要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對現有不夠合理的經濟結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稅收政策問題,例如,與轉讓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貨物有關的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增值稅的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的問題,同破產企業與被兼并企業有關的欠稅問題和虧損結轉的問題,兼并方或受讓方按照國家引導的方向調整生產經營結構應給予的企業所得稅鼓勵問題,以及聯營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的所得稅重復征稅問題等。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破產清算是加速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舉措,稅收在原則上應該給予支持,但在實踐中還必須注意防止“假破產,真逃債”,即一方面把債務包袱卸給國家,另一方面破產企業的原班人馬和機器設備,卻依舊交由別的企業整體接收的非法行為。

    2、我國現行分稅制體制中,對國有企業所得稅,仍然按照企業隸屬關系,將其收入分別劃歸中央和地方;對鐵路、銀行、保險部門的各種收入,也仍然沿用舊辦法,全部按部門匯總繳納給中央。這些辦法,助長了在長期條塊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別人”的資產可以流入,“自己”的資產不得流出的錯誤思想,阻礙了存量資產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重組。

    3、稅收只有積極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特別是大力促進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才有不斷增長的稅源。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正是在于后者會比前者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對投資和再投資的稅收鼓勵政策。

    結合我國在投資結構和投資稅收優惠規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專家們提出的政策性建議主要有以下各點:1、從我國投資狀況看,存在著宏觀規模過大,微觀結構失調,不符合產業政策等問題。從財政狀況看,在連年赤字的條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資的稅收減免,仍然高達百億元。因此,今后我國對投資的稅收優惠,應該加強總額控制,引導企業增加自身投入。2、在優惠方式上,盡可能減少采用增列所得稅稅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做法。3、鑒于我國科技還不夠發達,中小企業居多的實際情況,在投資稅收政策上,不僅要給高新技術企業以積極鼓勵,而且還要給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以大力扶持;不僅要給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業以鼓勵,還要給從事科技開發的科研單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資方向在地區和結構上存在一些失調,建議對在西部地區并且又是生產中所短缺的資源開發,諸如原油、煤炭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品等資源開發以及農牧業等的投資,給予應有的稅收鼓勵。5、消費與投資是關系到社會需求與供給的一對重要經濟問題,從我國實際出發,對一些稅收政策作出調整,以采取引導消費、鼓勵投資的政策為佳。6、修改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規定,建議以項目優先取代地域性傾斜的政策。7、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投資稅收?嘔菪問健=ㄒ槌鐘械撓嘔菟奧屎投ㄆ詡趺饉耙醞猓箍剎慰脊獾乃笆招糯囪悠諛傷埃⑺笆盞置庖約凹鈾僬劬傻刃問健?nbsp;

    (三)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鼓勵政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同第一、二、三產業一樣,也是一種產業,一種非常重要的產業。因此,稅收政策應該積極鼓勵科技發展,特別是要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化。專家們建議:1、根據國家有關科技立法,制訂財稅部門鼓勵科技進步條例,使財稅支持科技進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道路。2、稅收鼓勵應該遵守以下原則:服從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原則;不使被鼓勵者產生依賴性的原則;同等鼓勵的原則;財政承受能力的原則。3、凡經財稅機關會同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企業和單位,允許其建立科技準備金,以便專項用于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和技術培訓的需要。4、中間試驗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鑒于其投資大,產品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產品,因此,應該考慮給予優惠。

    (四)關于對外開放與稅收政策。

    1、關于涉外稅收政策的調整與完善。我國涉外稅收政策,是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而從無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處,如:優惠項目、層次過多,范圍過寬;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不平衡,向沿海傾斜;內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財政收入流失等。但這些可視為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成本。專家們認為看問題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稅收優惠與財政收入的關系來說,廣東省的三個特區和眾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優惠最多的地區,也是生產力最活躍和收入增長最快的地區。從1993年起,該省的稅收連續四年每年以100億元的速度遞增,增速居全國之首。所以,對兩者的關系必須作辯證的分析。盡管如此,專家們認為對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對外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加強,總結經驗,適當調整我國涉外稅收政策。具體建議:(1)全面清理、歸并現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使優惠政策更為規范、高效、簡明和統一;(2)由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傾斜,轉向產業與區域相結合,以產業優惠為主的政策;(3)在優惠方式的選擇上,可考慮將現行以直接優惠為主方式改為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方式相結?系畝嘀鐘嘔莘絞劍唬?)逐步理順流轉稅的特殊規定,統一進出口稅收政策;(5)完善地方稅的優惠規定。

    2、關于稅收國民待遇問題。由于對國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財稅界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就是對外國人(包括外國法人,下同)給予本國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國民待遇原則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是矛盾的,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第二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視原則基礎上的,其基本含義是對外國人的待遇不應低于本國人,因而國民待遇原則與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并不矛盾,國民待遇原則不排斥給予外國投資者高于內資企業的待遇。第三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與涉外稅收優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

    (五)出口退稅政策。

    出口退稅是指一個國家對出口商品退還其已征收的增值稅,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轉稅。實行出口退稅政策,能夠使本國貨物以不含稅價進入市場,既能達到增強競爭能力,促進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強比較利益的透明度,達到互利的目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消除出口商品岐視的經濟政策,體現了公平貿易的原則。盡管現行出口退稅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們不能“短視”,只盯住矛盾不放,而應積極加以完善。因此,專家們建議:1、遵循“規范、實效、簡化、統一”的原則,逐步縮小退稅率差異,體現公平待遇;盡可能縮短出口退稅時間,減輕企業籌集困難;兼顧手續簡便和監控嚴密,提高征納效率;兼顧中央與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稅政策的持久執行。2、按照全社會的增值稅平均實際負擔率,結合對某些差異的微調,確定一個退稅率,定期公布執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業消除顧慮,放手經營。3、為了做

    到退稅的橫向公平,建議將現行出口分別外貿與生產企業按照進價與銷價(FOB)計算增值稅改為一律按照進項金額計算增值稅。4、結合調整出口退稅率和統一退稅計算方法,建議將企業的增值稅負擔歸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稅率減出口退稅率)。這樣做的好處,是企業負擔明確,便于操作管理。5、用稅法約束出口退稅時間。可以考慮在申請單位辦齊出口退稅手續后2個月退還稅款,逾期由稅務機關承諾按銀行貸款利率給予補償。6、建立職責明確、審核有序的出口退稅管理系統。由日管機關負責審定出口退稅的進項稅金;出口退稅必須在對企業的進項稅金總額、出口收匯等憑征和應征稅款額的嚴密審查以后進行。

    二、關于完善稅制問題:

    (一)關于優化稅制結構:

    優化稅制結構是指,符合一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需要的稅制結構就是優化的稅制結構。從世界各國稅制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實行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對落后,市場機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實行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

    流轉稅具有征收面廣、收入穩定、易于征管等特點。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對我國基本適用,但目前流轉稅比重大,所得稅比重過小影響了雙主體的形成。借鑒國際經驗,我國當前應合理調整直接稅與間接稅之間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稅在稅收總額中的比重,逐漸形成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結構。

    (二)完善稅種

    1、關于完善增值稅問題:

    (1)征稅范圍問題。一些專家認為,我國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的優化,關鍵不是要不要擴大到勞務領域,而是在勞務領域覆蓋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在操作上主張循序漸進,分步互位。但在具體征稅范圍的確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鑒于征稅范圍的擴大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增值稅管理規范的影響,以及現有征管能力的制約,先期可考慮對增值稅扣稅鏈條影響較大。也便于操作實施的交通運輸業和建筑安裝業納人征范圍。另一種意見認為,當前應盡快將那些與貨物交易密切相連,與抵扣鏈條的完整性關聯度高,與增值稅的規范操作抵觸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實施的勞務納入征稅范圍。第三種意見認為,應將增值稅的課稅對象擴大到全部商品和勞務的銷售,解決現行增值稅“鏈條”中斷,混合銷售界定不清待難題。

    (2)選型問題。關于這一問題,也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主張近期仍維持生產型增值稅格局,因為它較好地體現了稅收的財政原則、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消費型可視為增值稅改革的長期目標。

    第二種看法,主張改現行生產型增值稅為收入型增值稅,允許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作為進項稅金分年抵扣。

    第三種看法認為,消費型增值稅是我國增值稅類型轉換的目標模式,但根據我國目前的財政承受力,增值稅類型的轉換只能逐步過渡。當前,可以考慮將“消費型”增值稅當成產業政策來利用,實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費型增值稅。具體設想是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高新技術、交通電力、能源等基礎產業中采用“消費型”,將抵扣的資本物限定為技術、設備,旨在促進企業轉換機制,并抑制投資擴張。轉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過一些過渡性的安排予以緩解或彌補。比如,對固定資產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別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對前者在規定的購置年限內允許部分抵扣,對后者一般當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遞增,直到全額抵扣。

    (3)稅率優化問題。第一,稅率結構模式的選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強調增值稅的“中性”原則,主張簡并稅率檔次,認為單一稅率結構可以有效消除“無稅扣稅”、“低稅高扣”等弊端。一是維持當前的雙稅率格局,并且,雙稅率結構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稅率的量度調整。同世界上實行增值稅國家比較,我國基本稅率適度,可繼續維持。但優惠稅率有偏高之嫌,可考慮向下微調為11%。第三,弱化優惠稅率累退性的技術手段。可以考慮在技術上設定一個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稅率與優惠稅率的率差),同時在全部納稅環節統一執行一檔基本稅率。當國家在對適用優惠稅率的納稅人征稅時,除按照發票扣稅外,再補扣一個設定的扣除率,從而保證抵扣和鏈條的完整,解決因優惠稅率的應用而造成稅負在納稅人之間轉嫁的難題。

    (4)增值稅的管理問題。漢前增值稅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稅收流失嚴重,必須加大增值稅規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體辦法有,第一,改進和加強發票管理辦法。第二,整頓和加強銀行賬戶管理并實行增值稅稅金結算專戶管理。第三,賦予稅務機關在異常申報方面的核定征稅權,制定轉讓定價和利息、費用分攤的專門規定。第四,改革現行增值稅制度簡化“三附表”的填報內容。建立稅務機關輔導后再申報的納稅輔導制度。

    2、關于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問題:

    (1)納稅人的確定問題。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應當遵循國際慣例,以法人為納稅人。另一種意見認為僅以法人為納稅人是涵蓋不全的。所以統一后的所得稅應稱為“經營所得稅”,凡有經營所得的企業、單位和組織,均視為納稅人。

    (2)稅率的確定問題。一種意見認為,比例稅率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所得稅率,它具有計算簡便、透明度高和可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的優點,所以,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仍采用30%的比例稅率。另一種意見認為,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可采用三種形式:一是比例稅率,其稅率可維持現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檔累進稅率;三是以比例稅率為基本稅率,制定三級超額累進的優惠稅率,即10%、20%和30%。

    (3)應稅所得額的確定問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較亂,稅基受侵蝕,稅款流失嚴重。因此,要從多種途徑探尋建立企業所得稅會計的辦法,如建立相對獨立的由若干計稅扣除標準組成的所得稅會計制度,徹底消除企業財務制度對計稅所得的影響,對實行計稅工資辦法的人員要有明確的界定,明確匯總納稅企業稅前扣除項目的具體標準等。所以應同時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與企業財會制度完全分離的分行業稅前扣除標準。

    3、關于個人所得稅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個人所得稅已成為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途的稅種之一。但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設計和征收管理都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影響著其功能的進一步發揮,需要加以完善。

    第一,改進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設計。以“分類綜合所得稅”取代當前的“分類所得稅”計征模式,可將之視為改革的目標。但這種稅制模式操作比較復雜,征管成本過高,近期不宜實行。目前只能在“分類所得稅”模式下對個人所得稅制度進行改進。基本設想:一是改進對“工資、薪金所得”課稅的費用扣除方法,實行費用扣除標準“指數化”,使費用扣除標準與物價指數掛鉤,同時,按納稅人生活費用支出內容不同分別設置基礎扣除,贍養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項目,充分照顧不同納稅人家庭狀況的差別,使稅收負擔更公平合理。二是

    第3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在是否利用海外市場消化產能的方面,也同樣存在不同意見,有專家認為,汽車產品的進出口許多國家都極為關注并有諸多壁壘,因此,中國汽車產品出口應有十分明晰的國家戰略,不能盲目強調走出去。廣大的農村市場,也是中國汽車產業更廣闊的空間。

    目前中國汽車所經歷的“價格戰”僅僅是汽車產業發展中的短期現象,也僅僅是表象,進一步深化改革將是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產能過剩”說之爭

    “中國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的確存在,但調整意見尚未出臺。”7月25日,在2006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介紹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國斌明確表示,結構調整基本意見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思路,目前正在展開調研工作,具體意見不久將。

    而辛國斌所指的“具體意見”就是被市場久為關注,但又頗為“難產”的《關于加快汽車工業結構調整若干意見的通知》。

    “房地產、汽車等先導行業在經歷了一個時期的調整后,上半年再次出現增長加快的趨向,帶動了上半年投資提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去年,全國6315家汽車工業企業,在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60%的基礎上,全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4.33%,凈減169.22億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0.64%,同比降5.02個百分點。在全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全行業出現了1155家汽車企業虧損,虧損面為18.29%,虧損額為96.57億元。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汽車銷量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達到353.52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26.7%。但汽車產量也創歷史新高,達到388.66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27.8%。

    雖然,今年汽車行業銷售量回升證明了汽車消費市場強勁,但汽車產量的同步攀升卻讓人擔憂。事實上,中國汽車產業上半年的“產銷雙快”答卷并沒有讓國家發改委感到滿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國家對于汽車消費一向不持鼓勵態度,一直以來的高消費稅就是明證,而說到進一步調控措施,無非是縮緊銀根等方式,對于國家發改委的具體結構調整的做法還要等一些時間再看。”

    事實上,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一直是宏觀調控的焦點,但因其牽涉到的上下游產業也非常廣泛,所以一向較為“謹慎”。

    辛國斌就表示:“由于汽車行業與許多行業的關聯度較為緊密,在制訂結構調整政策以應對產能過剩問題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將更為謹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各級官員已經多次表示,將針對汽車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推出調控政策。

    然而,面對中國汽車產業目前是否已經產能過剩的問題,業內各方又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

    張小虞說:“汽車產能過剩是一種宏觀信息,國家主管部門提出來很正常,提醒投資者重視。但這不應該成為具體指導所有企業的原則,每個企業都要根據細分市場和企業自身的情況決定產能。”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邵奇惠則認為:“許多事情,不能因為你的本意是好的,你的位置比較高,就輕易下結論,尤其不能輕易運用行政手段去追求立竿見影。譬如,最近大家一直在爭論汽車產能是否過剩這一問題。我只感覺到目前政府有關部門與汽車業界許多人形成爭論雙方的態勢。”

    “產能問題,只能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用行政手段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農村Vs海外:中國汽車駛向何方

    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在羊城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上海大眾、廣汽集團、吉利、奇瑞、豐田等參展商的銷售人員,他們普遍對今年下半年的汽車銷售看好。“今年公司甚至生產不出足夠的車,”在展會上,上海大眾一位銷售經理這樣向《中國經濟周刊》形容目前的銷售勢頭。

    但事實上,目前國內汽車企業的庫存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據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份,僅29家主要轎車生產企業中,累計庫存達到100360輛,比去年同期超出近30%。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張驥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汽車企業要解決庫存和過剩的問題,“應該尋求出口海外。”

    據張驥介紹,去年全年汽車工業出口市場達207個,整車出口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東,非洲,東南亞為主,汽車零件出口以發達國家為主。全國整車出口以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主。

    而邵奇惠卻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汽車產品的進出口許多國家都極為關注并有諸多壁壘,因此,中國汽車產品出口應有十分明晰的國家戰略,不能盲目強調走出去。”

    在邵奇惠看來,農村才是中國汽車產業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邵奇惠說:“據統計,我國農村現有機動車保有量僅能完成農村運輸量需求的30%,而發達國家是80%以上,這是一個廣闊且大有希望的市場。”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安排1000億元用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交通部門的“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將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公路,其中95%的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瀝青路或者水泥路。

    邵奇惠希望,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在農用車納入汽車行業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對農村用車應實行符合中國實際的差異化管理,并采取有力的扶持和優惠政策,讓農民高興和方便地開上自己的汽車。

    “三頂帽子”制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深程度參與國際汽車的合作與競爭,建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并成為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國”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目標。

    但現狀并不令人樂觀。

    “現在有三頂帽子戴在我們汽車產業頭上,一是‘散亂差’,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差’,三是‘產能過剩’。”張小虞分析指出。

    邵奇惠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汽車產業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經濟結構與企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經濟增長方式遠未擺脫粗放模式,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滯后等問題。”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院趙英則指出,中國汽車工業正面臨幾個方面的資源制約,“正受到來自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礎設施、土地、水資源等方面的挑戰。”

    邵奇惠則認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是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他認為:”未來汽車產業要立足于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但更為關鍵的是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真正做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有關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指出:中國汽車目前所經歷的“價格戰”不僅僅是汽車產業發展中的短期現象。在實質上,我國要真正成功應對挑戰必須從各個方面采取對策。首先,要加快我國汽車工業技術進步的速度,加速形成自主開發能力,進一步實現自主創新;其次,要改變我國汽車產品構成與能源使用構成,更多地采用當今世界燃油經濟性最佳發動機―直噴式柴油機;第三,政府應該通過技術標準、政策法規導引節油、環保汽車的生產;第四,一方面改善城鎮交通,擴大城市和農村滿足不同檔次汽車的需要,另一方面,扶植和推動汽車產品的出口,真正解決我國汽車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資料:

    國家發改委:汽車行業產能過剩

    去年11月召開的2006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透露,“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形勢將更嚴峻,如果不對投資進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車產能可達2000萬輛左右,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還多。

    去年12月,國新辦的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司司長劉治表示:“鋼鐵、電解鋁、汽車等產能過剩問題較突出。”

    去年12月7日,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其中指出汽車產業是重點調整的行業之一。

    第4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關鍵詞:美元指數 GDP成長率 經常帳赤字 外匯存底

    正文:

    美元是國際貨幣,要分析美元匯率的走勢,必須有一個指標來代表美元匯率的高低,這就是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即USDX)。美元匯率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是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元指數一直走跌,美元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貨幣都處于貶值趨勢,對歐元的貶值尤為明顯。美元的這種貶值趨勢和其經常帳赤字有很大的關系,這將在后文的指標分析中提到。在具體的指標分析部分,我們將從經濟成長率、財政赤字狀況、對私人部門放款、經常帳赤字狀況以及外匯存底五個方面進行指標分析,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會參考一些常用的臨界值,并結合數年的走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1. 經濟成長率,或GDP增長率

    上述資料來自世界銀行網站,但缺點是只能找到美國2009年的資料。對于2010年正是數據還沒有公布,但預計全年增長率為3.3%,這個資料并沒有放到表中

    發達國家的GDP增長率臨界點參考值2%,從美國2001年以來GDP增長率來看,起伏變動比較大,僅有03年-06年GDP增長率在2%以上,除了受到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的2008和2009兩年以外,其他年度基本上在2%左右徘徊,所以GDP增長率對2001-2010年匯率變動的影響并不是非常明顯,不能夠從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中得出2001-2010年匯率變動趨勢的結論。

    如果把經濟增長率和匯率指數變動放在一張圖中,相關性并不高。所以分析美元匯率的變動還要看其他的相關指標的變化。

    2. 財政赤字/GDP

    對于美洲國家而言,財政赤字是預測匯率一個較為重要的指標。財政就是一國政府的收支情況,財政赤字就是預算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于支出,為財政贏余,支出大于收入的經濟現象,就叫作財政赤字。財政赤字本身代表了一種積極性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赤字越大,就表明政府越會花錢。赤字代表了政府的債務,當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累積過高時,就好像一間公司背負的債務過多一樣,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對于該國貨幣亦屬長期的利空,且日后為了要解決財政赤字只有靠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這兩項措施,對于經濟或社會的穩定都有不良的影響。實在不行了就印鈔票,這會是整個擾亂整個貨幣體系,傷及人民的預期,使整個金融體系出現大問題。

    美國金融危機后財政赤字也很高,這個可以從下面的圖中看出來。但現在美元,和歐元、日元一樣,都是國際儲備貨幣,他們的問題在于,他們可以通過主動貶值貨幣來削減自己的公共債務。“財政虧空貨幣補”,一邊發行債務,一邊擴張貨幣供應量,本幣就會貶值,匯率就會下跌。對于小國家的貨幣而言,高赤字高債務實際上意味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信用級別在變差,市場上就容易出現利空消息,從而引起匯率下跌。這樣相比,二者機制略有不同。

    財政赤字/GDP

    10年的資料是一個估計值,正式資料還沒有出來。

    這張表財政赤字是取了相反數,凡是正數具代表由財政赤字,凡是負數均代表是財政盈余。可以看到,自2001年來,美國政府連續十年安排財政赤字,是一種赤字財政的政策。實際上美國在克林頓時代,1998-2001年4年中有連續的財政盈余,而小布什上臺后,適逢經濟衰退,又連續對外用兵,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導致再次出現了連續的財政赤字現象。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財政赤字迅速上升到9.9%、10.6%的水平,選選超過3%的警戒線水平,按照財政赤字的情況來看,美元勢必要貶值。

    3 對私人部門放款/GDP %

    金融機構對私人部門放款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信用擴張的程度的,金融機構對私人部門放款,這個指標越高,表示信用擴張的規模越大,信用的過度擴張被認為是可能造成金融危機的一種原因。信用過度擴張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金融機構的放款越高,首先就會造成過度投資,從而導致投資報酬率的遞減,造成有些人可能還不起貸款;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信用擴張的速度太快,就會缺乏對信貸資產的調查、審查和檢查,就會有不符合條件的貸款人也貸到了款項,從而引起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變差。而投資者盲目投資,投資的效率又可能會降低,還款困難的危險又會進一步增高。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逐漸積累起來,就會引發系統性的壞賬風險,如果國家本身金融體制不健全,再使國家基本面衰弱,一旦有人對匯率攻擊,就會造成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從金融機構對私人部門放款/GDP這個指標來看,美國的信貸擴張程度比較穩定,雖然這個比率一直在200%以上,是很高的水平,但這個數值高并不能說明一定會引發匯率危機,這和國家本身消費、投資的情況是相適應的,也與國家的信貸政策有關,關鍵是要看數值的穩定性。如果用前后期變化來考慮,金融機構對私人部門放款增長率代表了前后期百分比的變動情況,這個比率的臨界值是20%,可以看出,美國在從2002-2009年這個比率均沒有超過20%,僅從這個指標來看金融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4. 經常帳赤字

    經常帳是指一國的出口減進口,再減凈移轉支付,再減勞務凈支出。基本上它描述的是商品進出口的差額,及勞務服務收入差距,及移轉性支付差距的加總,即:經常帳=(出口―進口)―凈移轉支出―凈勞務支出。經常帳差額也可以表示成(儲蓄―投資)+(稅收―政府支出),所以這個指標實際上與一個國家國內的消費情況、投資情況以及財政赤字情況有很大關系,如果暫時無法獲得經常帳赤字的數據,就可以通過國內部門的儲蓄與投資判斷,以及政府財政赤字來判斷。同樣,在分析形成經常帳赤字的原因時,也大致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我們常說,金融風暴很可能和兩個“過度”,兩個“赤字”有關,兩個“過度”指的就是過度消費與過度投資,兩個“過度”指的就是財政赤字和經常帳赤字。

    一國的凡是錢由國外流到國內,都是順差,凡是錢由國內流到國外,都是逆差。通常來講,一國經常帳逆差擴大,該國幣值將貶值,順差擴大,該國貨幣將升值。常用的衡量經常帳順差和逆差情況的指標是用經常帳赤字/GDP,這個指標在-5%到4%之內為佳,如果這個指標小于-5%,表示經常帳赤字情況比較嚴重,如果這個指標大于4%,表明貿易順差太大,可能會引起匯率及貿易糾紛。

    當然,除了要看這個指標的數值外,還要看一看這些數值持續的時間。如果一國經常帳赤字比較嚴重,但僅僅只存在一兩年的時間,就可能不會引發匯率危機。但如果一國的經常帳/GDP的數值在臨界值之外,又長期處于這種在臨界值之外的狀態,就很有可能引發匯率危機了。而對美國來說,其進出口總量居于世界第一,經常帳赤字的情況對美元匯率的變動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這個指標的狀況對于預測美元匯率就十分重要了。

    美元2006-2009年的指標值分別為-0.060,-0.051,-0.046,-0.027,可以看出,美國連續多年經常帳赤字在臨界值之外,這對美元匯率構成了不利影響

    5. 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通常稱為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外匯存底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支應本期的進口所需,另一個是支應短期內要償還的外債,就外債而言,可以通過短期外債/外匯存底這個指標來看,通常安全臨界線是90%,但是由于美國短期外債的數據一直未能找到,所以這個指標并沒有列示出來。而另一個關鍵的指標就是外匯存底/進口金額,依歐美學者的看法,他們認為外匯存底通常要足以支應三個月的進口所需就已足夠,也就是該指標的臨界值為3。因為持有太多的外匯存底會浪費資源,所以3就是一個恰當的指標。

    美國從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指標值(外匯存底/進口金額)分別為0.326,0.307,0.306,0.291,0.298,0.287。從指標值來看,美國持有的外匯存底非常少,與臨界值3相比實在是相去甚遠,這其實和美元的性質有關。對于美國來說,美元是國際貨幣,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很多商品是以美元來計價的,美國國內流通的貨幣是美元,而進口的商品也多以美元計價;但對于其他國家比如臺灣、韓國、中國大陸來說,國內流通的貨幣不是美元,而進口的商品以美元計價,所以只有保留一定的外匯存底才可以滿足進口的需要,而對于外債的償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所以美國大可不必留有很多的外匯存底,美元本身就是國際貨幣,就可以支應進口和還債的需要。所以這個指標的參考意義不是很大。

    在前述各個指標的分析中,我們已經指出財政赤字和經常帳赤字這兩個指標對于美元匯率的變動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從各年度的指標數值來看,美國的雙赤字問題十分嚴重,這是導致美元在這近十年來持續走跌的主要原因。加之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更是對美國的金融系統和房地產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成為加劇美元貶值的另一個因素。而在美國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金價飆漲美元疲軟,美元走跌似乎成為必然。但從美國2010年估計的GDP增長率3%來看,經濟恢復狀有轉好的趨勢,成為美元貶值的緩沖支持力道。

    參考文獻:

    【1】 沈中華,《40分鐘學會匯率危機預測》,新陸書局

    第5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市委、市政府召開今年全市第一季度經濟工作督查調度會議。分析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主要任務是學習兄弟市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布置安排二季度經濟社會工作,為確保完成全年任務奠定基礎。前天,市和市進行了觀賞學習,學到經驗,看到差別,增強了壓力;昨天,又利用一天時間,實地觀摩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看了以后感到變化很大、令人振奮。關于到和市以及縣的考察觀摩情況,書記還要作全面總結,僅就縣的工作簡單談一談看法。

    縣去年一年。堅持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雙翼齊飛,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突出效果。主要印象有三點:一是大項目引領工業化。投資11.5億元雙班20萬輛江淮安馳微轎生產基地即將全面啟動;投資10.8億的雨潤食品工業園項目已經正式簽約,7月份將開工;昨天又舉行了10個投資超億元項目的集中開工儀式。二是大手筆推進城鎮化。去年大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城南新區新開工建設11條25公里的道路、2個公園、6公里的水系景觀帶,40萬平方米的3個安排小區即將投入使用,開工建設渦河三橋,南部新區可以說是路網、水網交織,夢里水鄉的新家園雛形初現。三是大視野統籌城鄉一體化。昨天下午主要看了農村,看了楚村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看了新農村建設點,家家戶戶使用沼氣,太陽能路燈的應用,這些應該在全市的新農村建設中進行推廣。

    會上。感到大家的思路都很清晰、措施也很具體,三縣一區和市直幾個部門進行了交流發言。講的很實在很全面,希望抓好落實。一會,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下面,先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第一季度全市經濟工作取得的效果

    今年以來。堅持“發展為上、民生為先、穩定為重,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全省“兩會”精神。少說多做、真抓實干”全面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呈現“增長強勁、調整加快、效益回升、民生改善、社會和諧”良好態勢,為完成上半年乃至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基礎。

    一是工業經濟迅速回升。初步統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3.9億元,1-3月份。同比增長36.9%增幅居全省第2位。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到319家,比年初凈增71家,新增個體工商戶3902家,新增中小企業530家。

    二是小麥生產豐收在望。面對歷史罕見的秋冬連旱。狠抓抗旱春管,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堅持了小麥良好的生長態勢。全市累計澆灌小麥1700多萬畝,追施返青肥和拔節肥900多萬畝,促進了苗情轉化,目前,全市小麥一、二、三類苗分別為75%20%和5%壯苗比例達到95%整體長勢好于去年同期,只要中后期田管措施落實到位,無較大自然災害影響,午季小麥豐收在望。

    三是商貿流通繁榮活躍。預計。全市實現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5.88億元,13月份。增長53.6%增幅居全省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5億元、增長16.6%增幅居全省第15位;實現進出口總額4845.8萬美元,增長21.4%比上月提高5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13位。

    四是投資增幅全省領先。預計。增長40.5%增幅居全省第2位。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9億元。

    五是招商引資好戲連臺。今年。新成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商貿服務業、新興產業、金融業招商中心,市修訂完善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組建了市招商服務中心和項目推進服務組,實行招商引資周例會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統計,13月份,全市新引進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13個,總投資189億元,實際利用市外資金97.3億元,同比增長87.9%其中,利用省外資金52.5億元,增長73.7%12月份,利用省外資金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增長151.5%增幅居全省第3位。杉杉服飾、安踏鞋業等項目順利推進,金龍集團、亳藥堂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與雨潤集團、江淮汽車集團、修正藥業集團、新華發行集團、精華藥業集團等知名企業的合作協議已經簽署,與中恒集團、恒大集團、華強集團、天津醫藥集團、紅星美凱龍集團等達成合作意向。同時,蕪湖工業園也即將啟動。值得一提的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即將開工。

    六是財政金融形勢喜人。一季度。增長50.6%收入總量居全省第14位、較上月前進1位,全市完成財政收入17.04億元。增幅居全省第7位。截至3月末,新增貸款33.08億元,比年初增長13.52%增幅居全省第1位。今年第一次銀企對接會促成銀企合作項目343個,簽約金額37.8億元。

    充分肯定效果的同時。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一是宏觀環境變數增多。中央雖然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必需認真分析存在問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近期連續多次加息,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政策明顯收緊。目前,市局部項目后續建設資金缺乏,經初步摸排,今年有貸款需求的重點項目有171個,年度計劃投資80.3億元,年度貸款需求約26億元,多數貸款尚未得到落實,影響了建設進度。二是與周邊相比競爭加劇。目前,全省各市你追我趕,發展勢頭強勁。一季度,市財政收入總量略高于宿州,但增幅落后于宿州1.8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速比阜陽低11.1個百分點、比宿州低10.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雖然高于阜陽4.6個百分點、高于宿州3.9個百分點,但總量分別比阜陽和宿州少19.6億元和10.1億元。三是財政收支壓力加大。一季度全市財政收入較快增長,主要是由于今年入庫的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較多,若扣除一次性因素,增幅將大幅下降;財政收入增長慢于財政支出增長,遠遠不能滿足支出需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證性住房建設等都需要增加財政投入,支出的壓力更大。四是項目建設亟待提速。市直和南部新區工業區年度計劃新開工項目41個,一季度僅開工7個,開工率17%低于去年13個百分點,多數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許可、項目用地等前期工作因種種原因而拖延,一定水平上影響了年度投資計劃實施。五是園區擴區進展緩慢。各縣區的園區擴區工作進展不平衡,局部基礎設施項目仍處于規劃設計、工程招標和征地拆遷階段,新開工道路、管網工程較少。

    總之。面臨的任務艱巨。第二季度是做好全年工作的黃金期和關鍵期,當前的經濟工作取得的效果可喜。全市上下一定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奮力開創第二季度經濟工作的新局面,為完成全年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努力在幾項重點工作上實現突破

    第二季度經濟工作總的考慮是圍繞“確保快速發展、力求爭先進位”目標。扎實開展招商引資推進年、項目建設推進年、發展環境優化年“三項活動”全面實施資金平安、工程平安、生產平安、干部平安“四項工程”努力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平臺打造、資金平安“四項重點”工作上尋求突破,依照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確保第二季度各項經濟指標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一)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

    招商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便當路徑。引進人才、資金、項目、市場等生產要素的殊途同歸。作為后發地區,優化結構、轉變方式、創新機制的肯定選擇。必需把招商作為第一要事,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第一。思想解放天地寬,思想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解放機遇多,思想解放發展快。思想解放不是說在嘴上,而是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具體項目上。思想解放必需看長遠、算大帳,必需勇于擔當、果斷決策,必需心底無私、一心為民。一要政策引領。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政策可以調動千軍萬馬,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今年元月份,市政府對實行了兩年的招商引資政策進行了局部調整,土地、稅費等方面的優惠尺度進一步放寬,政策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優惠水平略高于周邊地區,政策出臺以來,發生了較大的吸引力。修正藥業、精華藥業、紫鑫藥業已經落地,中恒、杉杉、恒大、華強、雨潤、紅星美凱龍等一批知名企業在進行戰略性布點。實踐證明,只有看長遠、算大帳,不時完善政策,打造投資洼地,才干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批、發展一片”集聚效應。二要招大招強。一流的產業要由一流的企業家來打造。要緊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堅持理性招商,要招大引強,瞄準中國500強、行業50強等大企業、大集團,主動上門,攀親敘友,推進合作。當前,要主動出擊,加強與央企、國企、省屬大企業和知名民企的對接。今年,省國資委將舉辦地方政府與省屬企業對接活動,第一場對接會爭取放在舉行。從現在起,市發改委、經委、招商局、國資委等相關部門和各縣區政府要積極準備,研究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特點和方向、投資需求,有針對性地謀劃項目,爭取對接活動取得實質性的效果。三要招工招新。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是市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必需緊緊圍繞“125工業振興計劃”大力實施“產業招商”引進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打造塊狀經濟和集群經濟。要突出抓好現代中藥產業招商,注重引進高端制藥企業、先進裝備、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不時提高中藥產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名副其實的中華藥都。四要盯住盯緊。對那些有擴張沖動、有轉移意向的企業,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直接的間接的關系牽線搭橋去認識、去結交。一有意向,就緊貼上去、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使之盡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五要服務到位。市政府已經實行招商引資周例會制度,正在制定《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服務組制度》每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都要成立推進服務組,由一名市級領導分包,一個牽頭單位負責,有關成員單位配合,牽頭單位主要負責人為項目推進服務組組長,要做到項目日常服務專人專辦、應急服務及時處置。

    第二。要做足功課、準備充分,招商方式上要進一步創新。一要帶著協議招商。臨行之前。認真研究雙方的資源稟賦、經營理念和共同愿景、發展意向,及早起草合作協議,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會談,突破一些實質性問題,爭取現場簽訂框架性合作協議甚至正式合同,從而提高招商時效。二要帶著感情招商。誠信是根本,真誠是基點。要真正站在投資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為投資者著想,幫投資者盈利,助投資者勝利,做到真心、誠心、熱心、恒心、耐心,以真情換真意,以誠信樹人格,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自己的一片真情實意感動投資者。要以真情搞好外商的接待,做到細致周到氛圍熱烈,黨政聯手、口徑一致。三要帶著資源招商。要善于推介,大力宣傳我市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政策優勢、交通優勢、人文優勢、政治生態優勢。要充分挖掘人脈資源,廣泛利用親友情、同學情、戰友情、老鄉情等各種聯誼渠道,全方面收集招商信息。今年,交給市招商局一個任務,就是以藥商為主,分省成立商會,使籍企業家成為我市招商引資的領頭人和中介人。四要帶著項目招商。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我市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高起點、高水平篩選包裝一批產業升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領域的大項目、好項目,把項目前期工作做實做細,提高可操作性,讓客商看到項目的特殊優勢,增強吸引力,提高簽約勝利率。同時,要加強市、縣(區)招商局的隊伍建設,選拔最優秀的同志空虛到招商局。

    第三。產業上就是藥業經濟為主。三要掌握招投標的主攻目標。無論是項目建設還是土地出讓都要有招大引強的理念,招商領域上要進一步拓展。一要把握招商的主攻產業。要圍繞工業化、城鎮化、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社會事業進行招商。二要把握招商的主攻區域。地區上就是長三角、珠三角的一線鄉村。要采取適當方法著重引進國家一流的設計院所、建設企業,參與的建設,提高鄉村建設的檔次和水平。

    二)把項目落地作為第一抓手。

    項目是投資的載體。沒有投入就沒有增量,沒有項目就形不成投資。也就談不上發展。一定要增強項目意識,堅持政府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工程化,把項目能不能落地建成作為檢驗各地各部門執行能力的主要規范之一。當前,要重點落實以下項目:一是市、縣(區)政府在人代會上承諾的項目;二是30項民生工程項目;三是招商引資項目;四是土地整理項目等。

    一要強化責任。繼續推行重大項目市領導分包責任制。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分包項目的市級領導原則上每周要到分包項目工地現場督查一次或召開一次例會。全力為項目建設排憂解難;各項目建設單位要科學組織,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二要強化管理。要堅持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特別是政府投資項目,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工作。每一個項目。都要切實把好“三關”工程設計關、建設關、驗收關)嚴格落實“六制”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報賬制、竣工驗收制)著力提高項目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三要強化保障。要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項目的要素保證力度。加快項目相關事項審批,市直有關部門要切實解決資金、用地、供水、供電、供氣、物流、運輸等方面的問題。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對項目落地情況,實行分管市長周調度、市長月調度制度,重大問題及時協調。

    三)把平臺打造作為第一要素。

    要著力建設省級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鄉鎮工業功能區等三大平臺。增加投入,加大園區擴容升級力度。擴大規模,做強產業,使園區迅速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抓好省級開發區建設。五個省級開發區每年要完成擴區3平方公里的任務。第一。

    第二。盡快升級為省級開發區。二是加快蕪湖工業園建設。總面積10平方公里,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一是市南部新區要加快申報現代中藥產業園。起步區3平方公里。要加緊注冊成立蕪湖工業園開發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對選址要作適當調整,抓緊編制總體規劃,盡快啟動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古井產業園建設。市委、市政府初步考慮古井產業園、修正藥業、杉杉服裝、蕪湖工業園四個項目在5月份集中舉行開工典禮。四是縣要加快雨潤(食品工業園建設和江淮安馳產業園建設,爭取盡快開工。五是縣要加快篩網紗門產業園建設,爭取有大項目入駐。六是渦陽縣要加快渦北循環經濟園建設,加快推進洗煤廠項目,爭取盡快有實質性進展。七是市住建委要抓緊編制勞動密集型產業園規劃,爭取盡快啟動建設。

    第三。市有30個鄉鎮工業功能區,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功能區。目前。但功能較弱,必需加快建設與發展。一要抓規劃。依照“規模適度、定位合理、一次規劃、分步建設、滾動開發、集約發展”原則,從當地產業基礎、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動身,確定功能區的發展模式。二要抓項目。今年,每個功能區至少要入駐1家規模企業。全力支持譙城區古井鎮、縣許疃鎮工業功能區申報省級開發區。三要抓結合。以中心鎮為軸心,與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相結合,使工業功能區成為統籌農村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四要抓經營。要樹立經營土地的理念,整合鄉鎮資產,成立建司,打造融資平臺,籌集基礎建設資金,實現滾動發展。

    第四。十二五”期間,提供土地保證。正處在大建設、大發展時期。據估算。從需求方面講,全市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建設用地約為2萬畝,總量約為10萬畝;從供給角度分析,省政府能下達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約為2000畝,加上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周轉指標每年約為1萬畝,五年合計約6萬畝,供需缺口達4萬畝。這就要求我要開拓思路,尋找新的路徑。一要在清理批而未建、閑置土地上突破。全市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至少有2萬畝,致使珍貴的土地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要下決心把這部分土地清出來、用得上。二要在推進建設用地置換掛鉤和農村土地整治上突破。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和“頭號工程”盡快完成7個國家和省級土地整理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切實做好縣舊城鎮、城關鎮和渦陽縣牌坊鎮3個土地整理項目的開工建設;全面開工建設全市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8個子項目;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確保全年完成8000畝的新增耕地任務;做好去年置換項目的復墾驗收和今年增減掛鉤的組卷工作,今年市本級要達到1萬畝,每縣區要分別完成5000畝。三要在鄉村規劃區內集體土地的征收上突破。這方面,縣、縣發明了整村拆遷的好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四要在國有土地的房屋征收拆遷上突破。要進一步組織學習《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領會好文件精神實質,樹立依法行政、以人為本的理念。工作要更細致、更民主、更規范,確保鄉村建設的健康發展。市直和譙城區要加大老城區改造拆遷力度。五要在用足用活政策、積極爭取用地指標上突破。要靈活運用計劃、點供、移位、掛鉤等手段,全力保證地方經濟建設用地,市本級要確保年內收儲土地1.8萬畝。要通過提高土地的投資強度和容積率,土地出讓合同中約定開竣工時間和違約責任等方式,確保批一分地用一分地,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六要在狠剎私搭亂建歪風上突破。私搭亂建嚴重影響了鄉村發展進程,影響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兩違”處置,態度要堅決,旗幟要鮮明,方法要穩妥,一定要做到建一處拆一處,不要等到積累多了再搞什么大行動。七要加快保證性安居工程建設。今年省政府下達我市保證性住房任務10800套、棚戶區改造6000戶,首批農村危房改造2000戶,合計18800套(戶)省政府要求,3月底上報地塊和建設規模計劃;今年計劃建設的項目,6月底以前開工率要達到60%以上,10月底前要全部開工建設。希望各縣區和市住建委務必高度重視,確保按時限要求完成任務。

    四)把資金平安作為第一保障。

    市政府決定。也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有力舉措。該文件已經下發,今年將在全市范圍內實施資金平安、工程平安、生產平安和干部安全“四項安全工程”這是市政府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希望抓好落實。此,著重強調一下資金平安問題。一要明確責任。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在資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責任,資金使用部門是第一責任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對資金的平安使用負總責。二要嚴格依照規定使用資金,依照權限和順序進行審批、撥付,切實加強對預算內資金、專項資金、各項貸款等資金流向全過程的監督和檢查,不得隨意改變支出項目和資金用途。三是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屬于政府推銷目錄規定的項目,要實行政府推銷;財政部門要認真做好財政資金帳戶清查工作,加強對帳戶和資金的管理,規范預算編制,堅決查處“小金庫”強化資金使用績效考評;審計部門要加強對財政收支情況、市直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重大支出項目的審計,對市直重點部門預算執行情況每兩年要全面審計一次,對項目建設、土地收儲、土地征遷在工作結束后要及時審計;監察部門要加大對財政性資金收支管理工作的監督,對違法違規的單位和個人要從嚴查處。四要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和評審監督。當前,市正處于大建設、大發展時期,財政投資的項目很多,必需加強審計監督、財政評審。去年,全市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核減工程結算款6515.4萬元,核減率為19.4%其中,市本級核減額1004.8萬元,平均審減率11.9%比上年下降15.8個百分點。渦陽縣對28個政府投資項目進行了竣工決算審計,核減工程價款3404.2萬元;譙城區對渦河拆遷還原小區配電裝置等4個政府投資項目實施價款結算審計,核減工程價款1353萬元。因此,當前一定要嚴格執行施工單位申報、項目單位審核、財政部門評審、審計部門審計的四步走”工作流程和監督管理機制。建設項目單位要嚴格控制工程造價,對把關不嚴造成工程造價不實,經財政審計部門評審審計,審減率超過5%由建設單位書面向市政府說明原因;審減率超過10%由市紀委(監察局)會同相關部門立案調查,若是施工單位的責任,要將其列入黑名單。

    三、扎實做好當前的幾項工作

    一要抓好春季農業生產。要及時掌握小麥苗情。確保單產水平有新提高,切實加強小麥田間管理。確保今年糧食增產2%目標實現。當前是禽流感等動物疾病多發時期,要切實做好春季動物防疫各項工作,加強食品平安監管。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積極爭取中央、省的水利項目和資金支持,盡早實施一批農田水利項目,提前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項準備。要全力抓好涉農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進度,確保按質按量完成建設任務。要及早謀劃夏種結構調整,力爭玉米種植面積突破300萬畝,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2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7萬畝。原則上,流轉的土地要用來種植藥材、蔬菜等高效作物。

    二要抓好工業運行調度。要進一步做好服務企業工作。特別是要通過縱比、橫比、環比,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要指標的監測。高度關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訂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要積極引導企業上市,加快企業上市融資步伐。要切實做好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的供應保證,確保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三要抓好鄉村管理。要進一步加大鄉村文明創建力度。將文明創建效果進一步向鎮村延伸,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質。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今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全市開展“五佳鄉鎮”五差鄉鎮”評選活動。近期,市文明辦要牽頭準備召開農村清潔工程現場會。市區的文明創建上,要繼續落實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一是要繼續開展三輪車專項整治活動;二是要規范道路交通秩序;三是要嚴禁超載車輛穿越市區;四是要啟動魏武大道的綠化、美化和網線下地工程;五是要啟動小街巷道路修建工程。

    四要抓好民生工程。今年我市將實施30項民生工程。希望各級各部門要及早動手,任務已分配到各縣區政府和市直15個責任單位。打好主動仗,爭取早開工、早建設、早見效。要保證資金落實,市、縣兩級配套資金要保證在4月中旬全部到位。要規范運作,嚴格依照政策要求和省民生辦的各項規定,認真做好、做實每一個項目。各級各單位要切實依照責任書上的任務分解,進一步細化任務,落實到人,確保序時進度,力爭在全省獲先進、獲表彰。

    五著力提高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真正在難點上突破、求效上用心,實現從被動義務到主動作為的轉變。要抓住孕情、手術、出生登記這些重點,堅持求實與求效相結合。五要抓好計劃生育工作。要認真總結去年考核年度的經驗教訓。完善社會撫養費征管、育齡群眾分類管理、二女戶配套措施等相關制度。要加強調度,縣區10天一調度,市里半月一調度,確保工作力度不減,堅決打贏計生工作翻身仗。

    第6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關鍵詞】通貨膨脹 成因 對策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分析

    1、概念分析

    通貨膨脹是與價格上漲相關聯的范疇,但它又不是簡單的價格上漲所能夠概括的。通貨膨脹應該怎樣定義?一般比較認同的看法是,通貨膨脹可以被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或價格總水平)的持續的較大幅度的上升的趨勢。這里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通貨膨脹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價格的上升或者相對價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貨膨脹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升,而不是十分短暫上升,然后又歸于下降,亦即在某一水平內周期性的變化,也不是價格總水平的一次性上升,即由于某種特定的沖擊(如世界石油價格一次性的上漲)所引起的價格總水平的一次性變化;第三,通貨膨脹反映的是較大幅度的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種小幅度內的價格總水平變化。

    2、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

    (1)“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源自于需求的過剩,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造成的現象。換言之,在需求出現過剩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商品價格的普遍的、持續的上漲,即出現通貨膨脹。如自發性消費的上升、自發性儲蓄的減少、自發性投資的增加、一次性稅收的減少、出口的上升、自發性進口的下降、貨幣供給的增加、貨幣需求的下降等,上述因素所引起的總需求上升使得價格總水平上升,并且只要沒有什么力量使總需求下降,價格就不會降低,所以這里得到的價格總水平的上升將是持久的。這就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的一般機制。

    (2)“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不同于“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成本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是從供給方面出發來考慮的,指的是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純粹由于供給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之所以出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這種解釋,是因為在現實中,經常會看到價格與工資交替上漲的局面,似乎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推動的關系,而工資是勞動市場上的價格,對于勞動市場的分析是總供給方面的問題。所以,就有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從總供給方面出發來對通貨膨脹的成因給予解釋,這就是“成本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的測量指標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物價指數是表明某些商品的價格從一個時期到下一時期變動程度的指數。根據計算物價指數時包括的商品品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物價指數:第一,消費價格指數(CPI),衡量的是相當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購買產品與服務的某一標準集合或者我們稱之為一籃子產品與服務的費用,在當期購買同樣一籃子產品與服務的花費情況。第二,生產價格指數(PPI),是衡量各個時期生產原料和中間投入品等價格水平變化的指標,這是對給定一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與CPI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間產品。第三,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DP平減指數),是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與勞務價格變化的指標。這三種物價指數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貨膨脹率變動趨勢,但由于各種指數所包括的范圍不同,所以指數并不相同。消費物價指數(CPI)與人民生活水平關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費物價指數(CPI)來衡量通貨膨脹。

    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壓力成因

    1、食品類價格上漲堪稱當前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

    去年價格總水平上漲,主要是糧食及以糧食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推動的。CPI分類指數顯示,2008年1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2%,其中,糧食上漲5.7%,油脂價格上漲37.1%,肉禽及其制品上漲41.2%。這主要是由于近幾年糧食播種面積的不斷減少、種植結構的調整,國內糧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與此同時,因美澳等主要產區受災減產,國際糧價節節走高,從而限制了我國從國際市場的大量出口,加之去年我國十幾個省市的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農作物大面積受損,因而國內糧食價格在供給沖擊下快速上漲,并波及到以糧食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價格上漲,成為推動CPI較快上漲的主要原因。

    2、資產類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

    第一,2007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0億元,同比增長30.2%,房地產的發展加大了對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諸多產品的需求,導致這些部門的產品價格出現穩步攀升。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直接加大了實質經濟部門的經營成本,實質經濟部門往往努力將由此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引起通貨膨脹。我國CPI目前不計入房價,只計入房屋租賃價格。第二,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城鎮投資117414億元,增長25.8%,農村投資19825億元,增長19.2%。投資擴張必然導致對投資品需求的擴大,當這一需求超過了生產能力界限或經濟結構、產品結構嚴重畸形出現瓶頸制約,而且這種制約在短期內又因種種因素難以擴張時,投資品價格就會出現持續上漲,投資品的價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產品轉移,引發物價的全面上漲。

    3、流動性過剩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流動性過剩,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當局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在宏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貸款增速。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說過“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這就是說通貨膨脹的機理和傳導機制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通貨膨脹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量大。2007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403000億元,同比增長16.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53000億元,同比增長8.9%;人民幣貸款余額221000億元,同比增長15.2%。

    目前,我國銀行體系中存在的流動性過剩,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經濟結構不平衡、儲蓄和投資傾向強于消費傾向等。儲蓄投資缺口,造成了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按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我國的外匯收入必須結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必須增加貨幣發行。與此相關的是,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國外資本的流入顯著增加。因此,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雙順差,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增加,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儲備就需要發行大量人民幣,這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流動性過剩導致的結果,首先是大量的資金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資產,形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上游資源價格的上升,必然會推動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動性開始追逐消費品,就會引起物價的較快上漲。

    4、國際市場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2003年以來,國際上主要經濟體實行擴張型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世界經濟出現了連續5年的高增長,受國際市場需求趨旺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重要礦產品、原材料以及基礎產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的態勢,這就推動了國內價格的上漲,從而產生國民經濟通貨膨脹的壓力。

    5、公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推動通貨膨脹

    在貨幣存量業已過量積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沖擊造成的輕微通脹是否會一發不可收,這關鍵取決于人們對物價前景的預測。人們對于未來物價將上漲的預期是不斷推動實際物價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內在動力。同時,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以及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有可能導致人們擠兌銀行存款和搶購風潮,從而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

    三、抑制通貨膨脹壓力的對策

    1、開放國界,降低關稅

    外貿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長拉動中國經濟似乎一片繁榮,在這繁榮的背后是潛在的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實際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礎產品價格猛漲已經告訴我們,中國經濟資源已經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長。而進口是支持物價凍結的一項有力措施,可以使引發通貨膨脹的超額需求通過購買進口商品得到滿足。我們應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來增加進口,以緩解國內的供求矛盾。

    2、對敏感商品實行補貼

    對需要維持其價格水平的商品實行補貼,不但可以保證有關價格的穩定,同時又能夠避免凍結物價可能導致的商品短缺。在食品領域采用商品價格補貼,可以穩住生活費用價格,從而阻止工資的上漲。但補貼措施并非完美無缺,它促使余額購買力的形成。這部分購買力,根據持有者各自的需求彈性,或用來購買補貼商品,引起該類商品需求量的放大,或用于購買非補貼商品,進而拉動其價格的上升。因此,在使用這一措施時,要謹慎選擇實行補貼的商品與消費者群體。

    3、稅收政策

    當課稅目的在于收縮消費時,征稅對象不僅是奢侈消費,也應包括大眾消費。不同的稅種起不同的作用,哪些稅多抑制消費、少抬高物價以較準確的攔截收入中可能會過早花掉的部分,哪些稅就更利于實現既定目標。如此說來,是否應提倡間接稅呢?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假如對一種商品的間接稅被轉嫁于物價,顯然不能提倡;但如果應稅商品不屬于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統計范圍,比如汽車價格,間接稅就可以發揮勸阻功效。但是,稅收政策有其局限性,很難單獨發揮有效作用,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面對通貨膨脹壓力,我國應建立一種征收面覆蓋全體民眾的所得稅,同時對資本短期增值實行適度征稅,并實施通過舉債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籠”政策加以輔佐。

    4、貨幣政策

    應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最極端的形式,是抽緊銀根:把貨幣總量的增長控制在某個指標內,不論利率如何變動,貨幣當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棄從緊原則;努力維持公共預算的平衡,這是實現中性貨幣的條件。上述措施,是貨幣當局用來調節貨幣發行特別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信貸發行的全部手段。國際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貸總量或者限制信貸擴張量。這些貨幣政策都傾向于對貨幣總量的增長做出種種限制,其優點在于能夠快速的付諸實施。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參照的原則是,相對貨幣流量,應加大實物流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節制收入的增長,因為收入是兩種流量轉換的必經通道。與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同,收入政策發力于收入形成階段,有利于達到既減緩通貨膨脹又防止生產和就業滑坡的目的。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實會碰到諸多困難:一方面會受到工薪階層的反對;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階層的收入很難辦到。我們缺乏能夠調節平均國民生產率增長幅度和實際工資增長之間幅度和實際工資增長幅度之間相當差距的靈活機制。我們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資――物價控制手段或通過道德說服的方式,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參考文獻】

    [1] 莫里斯弗拉芒:通貨膨脹[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我國新一輪通貨膨脹的主要特點及成因[J].統計研究,2005(4).

    [3]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國家統計局網.

    [4] 張偉兵:我國潛在通貨膨脹的主要成因[J].經濟導刊,2007(4).

    [5] 楊麗:國際收支雙順差下的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分析[J].武漢金融,2007(8).

    第7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論文摘要:文章作者圍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以一位專職教師的視角,就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了分析和討論。并結合教學經驗進一步探討了應對方法和措施。

    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職院校,憑借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但由于長期以來實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上,往往傾向于以單純的“職業能力”來定位學生的價值,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教育的歷史使命和終極目標發生了偏離和錯位。針對這一現象,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吁,應在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識教育,并提出了種種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強人文學科及課程的建設,構建良好的大學人文氛圍。作為有著一定學科背景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其人文性尤其明顯。所謂人文性,主要指引導學生把作品當作文化的載體及現象來審視,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價值,在春風化雨似的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力和對美的感知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從而實現馬克思所設想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在當下大的時代環境中,作為高職院校漢語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在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困惑與挑戰。

    首先,學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課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已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其間曾有過類似于“顯學”的輝煌,但時至今日,昔日風光已消失殆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為其研究對象的文學在當下功利化的環境中不斷“邊緣化”和“世俗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國后的文學因與社會政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命運曾一度大起大落。與政治的關系剛剛冷卻下來,卻又遭遇更為強勁的經濟大潮的沖擊,文學再一次難以自持,在金錢化、欲望化的書寫中,淪入萬劫不復的墮落的深谷,讀者也由寄予厚望變為棄之而去。文學面臨的生存困境給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和課程建設蒙上了陰影。另一方面,與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相比,其學科內涵與學養積累本來就有著先天的不足,在這一大背景的襯托下,更顯捉襟見肘。

    其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化、技術化,使課時一減再減,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2001年10月以來,教育部連續三次召開全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進一步明確了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指導方針。基于這一方針,高職高專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進一步向實踐傾斜,對一些理論性強、與就業直接關系不大的課程逐步削減,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時量幾乎減少了一半。不論如何評價這一變化,都必須承認并正視這一事實。

    再次,學生人文素質差,心態浮躁,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耐力。與普通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專業水平方面并無明顯差距,只是人文素質和知識面處于劣勢。此外,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現在的學生雖然視野較開闊,接受知識能力較強,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對于教師布置的課下閱讀作業,也大多虛與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認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業壓力,忙于考這個“本”那個“證”,精力分散,上課自然就不可能專心致志了。

    針對以上實際問題,筆者從一個專業教師的視角,就如何突出該課程教學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應對措施。

    首先,應努力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富有特色的校園人文環境,利用環境的熏陶。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文化背景,高職院校應當樹立一個理想和目標,通過構建一種能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科學與民主、充滿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浸潤其中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作為專業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一定要先講明該課程的性質特點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以抵御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和錯誤觀點的消極影響。通過張揚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學教育。重建對文學的信心。

    其次,針對高職院校課時少、重實踐的課程設置特點,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根據以上情況,我對課程內容作了如下調整:在不多的課堂教學中,側重于基本文學常識、文學現象的講解,將作品的閱讀作為課下作業布置給學生。為了保證任務的落實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學生一定要記讀書筆記,并作為一項考查內容記入成績。當涉及作品時,注意結合學生的閱讀印象和碰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布置作業時,采取“少而精”的原則,既讓水平一般的學生不感到無從下手,又要讓好學生覺得有發揮才能的余地。這樣,在對作業進行考評時,才能凸顯檔次,體現公正原則。

    教學內容的變革必然會牽涉到對教材的選擇或重編。在教材的選擇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那些覆蓋面廣、趣味性強、理論深度適中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校也可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在博參深思的前提下編寫針對性強的教材。

    有了合適的教學內容,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兩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課堂講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師點撥,要求學生在課后的閱讀中去體驗、去感悟作品,并寫下心得和體會,既注重審美鑒賞力的提高,又強調寫作方面的訓練。可謂一箭雙雕。同時,還加入了專題報告式、討論式教學方法作為補充。所謂專題報告式,是由教師指定作品,讓學生閱讀,根據筆記選定一名學生做專題報告,其他學生參與討論,教師最后分析總結;討論式教學則由教師集中選出幾個與所講內容有關的話題,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并記錄下討論結果,中間教師可適當加以引導,最后再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分析、點評,并加以總結。對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和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突出并強化了教學效果。

    第8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李毅中(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

    中國消費了全球能源的21.3%,創造了世界GDP的11.6%,這兩個數字很扭曲。近十年來中國的總能耗要增長0.8個百分點,即使今后幾年放緩GDP增速,到2020年全國總能耗也將超過45億噸標準煤,節能減排的目標難以完成。在節能減排方面,應實施能源消耗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加快推進能源價稅改革。三中全會再次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稅費改革已醞釀多年,因牽涉面大,舉步維艱,資源稅、資源占用費、環境稅等改革是“雙刃劍”,要權衡利弊分步出臺,征收資源稅應用于資源的勘探開發,返回資源產地,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但由此帶來制造業成本上升,消費品價格推動等不利因素,要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擔。

    加強合作消除“亞洲溢價”

    田中伸男(國際能源署前任署長)

    液化天然氣(LNG)的亞洲溢價(Asian Premium)情況非常明顯。進口到亞洲的天然氣比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高出3-5倍。當然運輸、汽化等都會造成成本上升,即使考慮到這些成本,我們的溢價也是大大超過歐洲的。日、中、韓和印度等亞洲能源進口大國,應通力合作,通過簽署目的地條款(采購的LNG只能運抵特定目的地)進行合同限制,建立中轉市場,共同對LNG定價進行影響。頁巖氣和天然氣目前這種井噴式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對美國而言,把天然氣的價格和石油價格掛鉤是非常錯誤的,要考慮到亞洲經濟體的發展速度,石油價格越高,越會抑制天然氣價格。同時亞洲國家自身也需要尋求一個更新的方案,這個新方案不能僅考慮進口國的利益,也要和出口國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

    新能源發展要有序有度

    張廷克(華能集團副總經理)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電力空前發展,今年的電力裝機規模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發展也帶來了排放和霧霾。中國的能源和負荷中心分布不均衡,需要通過常規能源和新能源互補,東、西部互補,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負責輸電、配電、售電,在現有體制下,發展分布式能源就是要從這個蛋糕里切一塊出來,國家電網可能有矛盾心理,這需要靠體制改革來解決。新能源的發展要協調,要有序有度。要和電網輸送、調節能力相適應,和政府的補貼能力和用戶的承受能力相適應,過度發展,國家補貼不起,消費者承受不了,經濟競爭力也會受影響。

    綠色經濟發展對化工業帶來挑戰

    錢明誠(德國朗盛化學中華區CEO)

    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化工制造行業的挑戰很高,口頭上說可持續發展容易,實際操作很難。現在的社會發展談的是百年大計,不再是過去的“多快好省”,我們關注人類未來的發展,這就需要化工行業在實際操作中要有計劃,要多花錢。歐盟在2012年11月開始實施新的輪胎標簽法,這對工業界是一個挑戰,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國,大部分產品用于出口,中國有六七百家輪胎生產商,這些輪胎廠商是朗盛下游企業,朗盛幫助這些廠商,一起在輪胎技術上做開發,在原材料上做合作,使企業自身、合作伙伴和整個社會都收益。

    中國應推動柴油轎車發展

    徐大全(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汽油是我們原油的很大的一個消耗戶,用電能夠解決原油的危機。但是從市場的排放角度來說,因為90%來自于火力發電,用電動車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2020年中國到底能有多少純電動車,我們的預測可能會在5%左右,甚至以下。我們中國的商用車,商用車道路上跑的卡車和歐洲美國跑的卡車相比,我們的油耗要比他們高至少20%左右,這中間有很大的節能減排的空間需要我們一起來推動。此外,轎車中間柴油化的比例相對低,大家都知道柴油機的油耗比汽油機要低25%,歐洲大概50%以上的轎車都已經是柴油機了,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中國從政府層面是否應該推動柴油轎車的發展。電動車是我們大家努力的一個方向,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現有的內燃機車的減排的任務。

    能源企業要向前端管控轉型

    鄧建玲(華電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能源今后不能走“靠投資、靠規模”發展的路,要走質量和效益的路,能源產業必須高舉能效的旗幟,能效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發展和節能減排。對能效問題關注不夠,才有大量的過剩產能和污染企業,因為沒有用能效杠桿和門檻叫停他們。 要系統看待能源產業發展,一條龍地看投入產出、能效和應用前景,就是看能源結構、比重、自然條件和稟賦,是不是最優組合,是不是符合經濟規律。沒有系統不可能有最優,沒有系統的優化組合不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實現能源轉型升級,還要由末端控制向前端管控轉型。能源企業、投資項目和存量資產需要末端刺激,但還有統籌兼顧問題,對增量資產一定要有前端管控。高效、低碳、低污染的鼓勵發展,低效、高污染的要堅決用門檻卡住,這是實現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

    加快新能源發電上網

    劉航(漢能全球光伏應用集團高級副總裁)

    新能源的有序發展是一定的。目前,很多電上不了網,有些人將其定義為垃圾電,實際上我們可以考慮一些新技術,比如說風光電互補,或者是風電、光伏再加上水電的互補,這樣的技術在美國已經比較成熟了。另外在微網這方面我們也已做了很多探討,針對光伏、針對燃氣的分布式,在不同的區域到底應該怎么向下,怎樣更切合實際地應用,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匹配的銜接。

    純電動車普及尚需時日

    陳平(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

    電動車、節能車毫無置疑對節能減排,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我們國家前幾年重點放在了純電動車上,但是長安一直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們的戰略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混合動力車、節能汽車它是一個市場普及的東西,純電動車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應該說現在是一個追求普及的階段。另外像燃料電池車、可替代燃料車,那是一個更未來的東西。

    綠色經濟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推動

    關志華(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我們現在更希望的是,更多我們的供應鏈同行以及我們下游產業,都一起去推動綠色經濟,因為有很多技術已經存在了,我們也愿意去分享,但使用的過程以及他的解決方案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而且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做到的,是整個產業鏈的推動。現在我們政策的導向,我們產業的導向并不是按照一個產業鏈來推動的,因為有很多所謂的綠色經濟并不是單一的。

    中國推動的碳排放交易機制相對簡單,因沒有考慮到一些鼓勵的作用。中國現在需要先做再試、再考慮,但是比如說我們作為一個歐洲公司,我們看到歐洲已經做了十年以上這樣的經驗,我們有很多這方面的討論,也非常積極的把這些意見交給政府,所以在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在學習的過程。

    中國新能源發展并不激進

    高紀凡(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

    分布式新能源并網難的問題,國家電網公司要承擔一定責任,因為國網承擔了電力的輸送和售賣。太陽能在德國的發電中的比例已占到了約三分之一,為什么我們的電網做不到?究竟是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太快了,還是國網配套新能源的能力發展太慢?中國政府規劃在2020年要實現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這個目標需要通過可再生能源來解決。

    中國的新能源并不存在激進發展的問題。1997年德國實施7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2004年開始進入大規模太陽能并網發電,當時每年約50萬戶屋頂安裝太陽能,目前已翻倍。

    中國人口是德國的近20倍,目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工商業屋頂,按照每個屋頂一吉瓦計算,總量8吉瓦目標需要約8000個載體,預計3-5年后需要200萬戶屋頂,那么現在就需要電網對未來可能接入的太陽能分布式屋頂做準備。

    頁巖氣開發需要引入更多國際企業參與競爭

    涂建軍(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辦主任)

    在油氣行業,頁巖氣的開發在美國主要是由中小型的公司啟動的,即使現在它主要的行業增量的來源,也不是由大的油氣公司提供,在中國當前這個國情下,國內就是主要的三桶半油,把握持國內油氣行業的情況下,如何基于我們現有的能源行業格局,做一些漸進性的,各方面都能夠接受的一些改變、一些改革,讓相關的國際上有優勢的公司能夠參與競爭,更多地在油氣官網改革,在國內頁巖氣的研發方面做一些改進。

    美國頁巖氣革命何以成功

    陳黎明(BP中國區總裁)

    頁巖氣革命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美國,預計到2016年,美國的LNG開始出口以后,將會對傳統的出口國卡塔爾、俄羅斯、澳大利亞產生一定影響。頁巖氣革命減少了美國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但中國、印度對石油依賴還會不斷上升,由此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言自明。

    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在于:第一,不斷地創新和完善。頁巖氣先驅們不斷的創新,使得過去的邊角料成為了今天能源供應的重要礦種之一;第二,市場開放與競爭。為什么頁巖氣革命發生在美國?美國有1萬多家油服公司,不斷地競爭、創新技術降低了成本;第三,管網發達。美國目前的天然氣管網從1994年就已實現開發商與運輸的全面分離,第三方對管網的無歧視準入條件,為頁巖氣并網輸送奠定基礎;第四,明細的礦權和礦權交易機制。美國的天然氣是私人擁有,這些資源的擁有者有開發頁巖氣的強動力,也為油氣公司獲得這些資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看好中國頁巖氣開發前景

    第9篇:雙減政策的看法范文

    關鍵詞:最低質量標準;信息不對稱;價格競爭;產量競爭;管制

    最低質量標準是一種常用的產品質量管制手段,進入市場的產品或勞務必須符合政府部門規定的最低質量要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例子,包括工業產品的安全標準,如電器、汽車、健康護理設備;紡織品、食品、藥品的含量要求;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業資格;工作場所設備的工效學要求;環境相關標準,如能源或燃料標準、材料處理或回收要求(Kuhn,2007)。那么,為什么自由放任的市場不能提供社會最優的產品質量水平,需要政府通過制定強制性標準對產品質量進行管制?傳統上,芝加哥學派是反對政府制定最低質量標準對市場進行管制的,因為這種管制違背自由主義原則,并且容易被利益集團俘獲(Friedman,1962;Stigler,1971)Friedman(1962)在《資本主義與自由》這本論著中專門有一章討論“職業執照”,這是一種勞動力市場的最低質量標準,并且其別論述了行醫執照。他認為,即使在醫藥領域頒發執照比在大多數其他領域如此做具有更為充分的理由,由國家機關頒發執照也是不可取的。Stigler(1971)認為持有執照才能從事某一職業,是利用政治過程改善一集團經濟環境的方法;因為無照營業是觸犯刑法的,執照成為一種有效的進入壁壘。。而Leland(1979)發表了《庸醫、“檸檬”、職業執照:最低質量標準理論》一文,針對芝加哥學派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表明最低質量標準(如職業執照)有助于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可以改進社會福利水平,給最低質量標準提供一個新的理論基礎。這篇開拓性的之后,又重新燃起了經濟學家對最低質量標準研究的熱情。到目前為止,已經涌現出大量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文獻。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說明由于產品質量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最低質量標準可以緩解此過程,增加社會福利水平;第二部分是廠商進行價格競爭時,最低質量標準對廠商行為和社會福利的影響;第三部分是廠商進行產量競爭時,最低質量標準對廠商行為和社會福利的影響,對比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主要研究結論,發現最低質量標準的影響十分依賴于模型假設;第四部分是實證研究;第五部分是結論和研究展望。

    一、逆向選擇與最低質量標準

    Akerlof(1970)研究表明,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以及嚴重的市場失靈。比如,在產品市場上,賣方比買方掌握更多的產品質量信息。買方利用市場的一些統計數據來判斷他們將要購買的產品的質量,并且愿意以平均質量的價格水平支付購買價格。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于平均質量的產品將退出市場。由于高質量產品退出市場,導致市場上產品的平均質量下降。如此,買方愿意支付的購買價格也隨著平均質量下降而下降,結果導致更多高質量的產品繼續退出市場。如此循環反復,直到最后,產品市場上只剩下低質量的產品。Akerlof解釋了市場上低質量產品排斥高質量產品的機制,給出了低質量產品為什么能夠排擠高質量產品的一種信息不對稱解釋模式。這與“劣幣驅逐良幣”的格欣雷法則(Greshams Law)在原理上非常相似。

    當然,對于信息不對稱理想的補救辦法就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在一些情況下,重復購買、產品標示和其他一些形式都可以減少或消除不對稱。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消除信息不對稱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成本。所以,應該尋找減少質量扭曲更經濟的方式。除了市場機制之外,政府干預也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工具。Leland(1979)表明最低質量標準可以解決逆向選擇的現象。他研究發現:如果賣方提品或服務的機會成本是質量水平的減函數,最低質量標準一定會增加社會福利;如果賣方提品或服務的機會成本是質量水平的增函數,那么市場對質量變化更敏感,需求彈性和提高質量的邊際成本更低時,最低質量標準更可能使社會福利水平增加。但是,如果職業執照或者其他最低質量標準形式限制進入的話,可能會出現負面的影響。并且如果質量標準是由同行(或行業)自己設置,標準很有可能會過高。

    與Leland模型不同,Shapiro(1983)假設產品質量是內生的(exogenous),他研究完全競爭但信息不完全條件下,廠商的產品質量選擇。模型假設消費者在購買之前不能觀察到各個廠商產品的質量,只能根據該廠商在上一期提品的質量來預期下一期產品的質量。預期的產品質量不同,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或者說出價不同。每個廠商都可能削減當期產品的質量,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這就是所謂的“棄信戰略”(flybynight strategy)。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降低廠商的聲譽,使消費者對該廠商下一期產品質量的預期降低,支付意愿也隨之降低。所以,廠商為了用激勵保持良好的聲譽,會提高當期的產品質量,這就是所謂“守信戰略”(faithful strategy)。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減少當期的利潤。因此,廠商必須在生產高質量產品與低質量產品之間進行權衡,使廠商長期利潤最大化。均衡的需求表中,高質量產品的價格會高于廠商的生產成本,Shapiro把它定義為溢價(premium)。溢價可以看作聲譽的回報或者保持質量的激勵。法律規定的最低質量標準越高,高質量的溢價越低(因為最低質量高的話,棄信戰略就缺乏吸引力),提高質量標準時就存在正的“信息外部性”。提高最低質量可以降低高質量產品的均衡價格,因此增加使用高質量產品的消費者的剩余。但是,本來選擇購買低于質量標準產品的消費者會產生直接損失。所以制定最優的標準時必須對收益與損失進行權衡。

    三、產量競爭

    如果廠商在博弈最后一個階段不是進行價格競爭,而是進行產量競爭,最低質量標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一)靜態分析

    Valletti(2000)考察了產量(古諾)競爭下的最低質量標準。與Ronnen(1991)假設廠商在博弈最后一個階段進行價格競爭不同,模型假設在投入一定質量開發成本之后廠商進行產量競爭。研究發現,在產量競爭下,實施最低質量標準會減少社會福利。因此,引入最低質量標準產生正的福利效應的政策含義不能在任何模型中都成立。在選擇不同模型時必須首先搞清楚行業具體情況。在廠商設置生產安排遠遠先于產品投放市場銷售的行業中,可以假設廠商進行產量競爭,例如,世界能源市場、汽車市場和交通運輸行業。相反,在其他的制造或服務行業,不受產能約束影響,廠商更自然地被認為進行價格競爭。只有在這樣的情形下,質量開發產生固定成本,Ronnen(1991)的分析才更合適。這個研究發現加深了Constantatos和Perrakis(1998),Maxwell(1998)和Scarpa(1998)等人提出的對價格競爭模型中實施最低質量標準時產生有利影響的懷疑。Constantatos和Perrakis表明最低質量標準福利影響關鍵在于質量選擇的時機。Maxwell研究證明最低質量標準會減少廠商進行創新的激勵,導致更低水平的社會福利。Scarpa研究了三個廠商時的情形。

    Jinji和Toshimitsu(2004)對Valletti(2000)模型進行擴展,考察結論的穩健性。第一,廠商之間的對稱一般化為不對稱情形。所謂不對稱指的是不同廠商改善產品質量時的成本是不同的。這種擴展從實踐角度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在真實世界里,更可能的是在同一個行業中不同技術的廠商同時存在。第二,放松廠商的質量排序(quality ordering)是外生給定的假設。因為在縱向差異化雙寡頭壟斷模型中,在質量選擇階段存在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質量排序是內生決定的。他們重新考察在質量排序內生時最低質量標準的影響。當兩個廠商之間的技術差距足夠大時,低技術廠商沒有激勵生產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因此在質量選擇階段均衡是唯一的,盡管質量排序是內生的。因為這種情形與質量排序外生給定時的對稱雙寡頭壟斷非常相似,所以他們主要關注技術差距不大時在質量選擇階段多重均衡的情形。然而研究發現,質量排序內生給定時的結果與Valletti(2000)模型相比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二)動態分析

    在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廠商進行的是價格競爭,那么適度的最低質量標準被認為對社會是有利的,而如果廠商進行的是產量競爭,一般被認為是有害的。Napel和Oldehaver(2009)認為這兩分法只有在靜態條件下才能成立。他們研究表明,如果廠商進行產量競爭,最低質量標準也可能是增加福利的。在沒有管制時,均衡質量的扭曲降低單次博弈環境下產生的總剩余,也減少重復博弈時廠商之間進行串謀的吸引力。因此,最低質量標準可以阻止串謀或者破壞其穩定,產生動態效率。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收益超過最低質量標準的靜態成本,也就是說,最低質量標準提高了總剩余。如果允許進行單邊支付(sidepayment),這個結果其實也可以在簡單的最低質量標準的基準情形下得到。當然,他們也承認研究結果不能期望在任何廠商成本結構和消費者效用函數下都成立。關鍵是,其他促進競爭的政策工具存在,它們可能比最低質量標準能更有效、更經濟地阻止串謀行為。但是,不能保證這些政策工具不會產生經濟扭曲(如游說、、欺騙等);另外,引入最低質量標準可能還存在其他好的理由,如交通或者通信等行業的技術溢出,公共衛生或消費者安全的考慮,貿易政策戰略等等。

    四、實證研究

    大多數實證研究在估計最低質量標準對總供給減少的影響,但不是很關注其對價格與質量的影響,并且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護理服務行業和勞動力市場。Wiggins(1981)研究發現更嚴格的管制減少新藥的引入率和研究經費。Carroll和Gaston(1981)研究發現執業許可制度明顯減少了專業服務市場執業許可證的存量。Gormley(1991),Lowenberg和Tinnin(1992)研究發現更嚴格的最低質量標準減少了每個兒童人均可用的兒童護理職位。Blau(2003)從供給方角度研究婦女被雇傭從事兒童護理員的概率,他發現采用不同的計量方法顯著地影響最低質量標準的效果。如果排除州和時間的固定效應,管制嚴格度綜合指數對兒童護理供給有正面影響,但是如果包括這些固定效應的話,就沒有影響或者為負面的影響。

    Chipty和Witte(1997)以及Blau(2007)使用有限廠商樣本,觀察賣方行為。Chipty和Witte采用了1990年美國“國家兒童護理調查”的大約1000家兒童護理中心的橫截面數據,發現更嚴格的最低質量標準減少廠商給一定細分市場提供服務的可能性,尤其是嬰兒護理。最低質量標準沒有導致降低提供的服務水平,廠商傾向于增加服務的平均質量和最高質量。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廠商試圖緩和價格競爭,希望與同樣被管制的競爭對手的差異化更大。Blau(2007)使用美國四個州兒童護理中心詳細的橫截面調查數據。他發現最低質量標準對投入品使用有一些影響,但是當包括州的固定效應時,價格或者質量的正面效應不穩健。特別是,更嚴格的管制使兒童護理員的工資下降,表明護理員能夠忍受管制的發生。

    Hotz和Xiao(2005)研究了最低質量標準對職業執照的影響。他們發現職業執照限制工人的勞動供給,使得到職業執照的工人工資增加,但是對產品或者服務質量沒有多大影響。然而,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障礙主要在于數據的獲得。廠商的營業執照和工人的職業執照,這兩類最低質量標準有細微的區別。對于廠商來說,進入、退出和競爭是重要問題。另外,實施最低質量標準也許對雇員和雇主的影響是不同的。

    五、結論和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般結論:如果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合適的最低質量標準可以增加社會福利;在靜態環境下,如果廠商進行價格競爭,最低質量標準可以增加社會福利,如果廠商進行產量競爭,最低質量標準會減少社會福利;在動態環境下,最低質量標準的影響結果不確定。一言以蔽之,實施最低質量標準的必要條件是市場失靈。但這不是政府對市場進行質量管制的充分條件。因為,按照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政府也會失靈。所以,通過綜述可以發現未來的研究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前人研究都有一個隱含假設:政府是“仁慈的計劃者”,并且實施標準不存在任何成本,也沒有監督困難。如果假設政府同樣是經濟人,標準由政府來設置,那么由于種種原因,標準可能會有意設置得過高或過低,沒有達到社會最優。比如在一個對政府不作為沒有嚴格問責的社會里,政府可能會設置過高的標準,留出尋租空間,使執行人員獲得一定的權力和利益。

    第二,在有限理性假設下,消費者的偏好時間不一致,自我約束成為了消費者行為研究的焦點。因為人的理性“缺陷”,自由家長主義(libertarian paternalism)不涉及脅迫,最有激情的自由主義者也能接受的某些家長主義可以稱之為自由家長主義(Thaler和Sunstein,2003)。或非對稱家長主義(asymmetric paternalism)非對稱家長主義的管制目的是幫助那些有限理性的人們避免犯成本過高的錯誤,同時僅對理性的人們加以很小的成本甚至不加以成本(Camerer et al.,2003)。成為一種新的管制理論基礎。人們在有些時候會自愿地減少選擇集。如果消費者在選擇產品質量時是有限理性的,政府通過限制低質量的產品進入市場,可以使消費者獲益。

    第三,國內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環境存在較大差異,雖然我國政府在很多行業都已經實施最低質量標準,但是實際的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所以,細致收集國內市場數據,開展規范的實證研究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Akerlof,G.A.,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pp.488500.

    [2] Blau,D.,2003,“Do Child Care Regulations Affect the Child Care and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22,pp.443465.

    [3] Blau,D.,2007,“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hild Care Regulations”,Labor Economics,Vol.14,pp.513538.

    [4] Camerer,C.et al.,2003,“Regulation for Conservatives: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Case for ‘Asymmetric Paternal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Vol.1151,pp.12111254.

    [5] Carroll,S.,and Gaston,R.,1981,“Occupational Restric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Received:Some Evidenc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47,pp.959976.

    [6] Chipty,T.and Witte,A.,1997,“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rms’ Responses to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Regulation”,NBER Working Paper,No.6104.

    [7] Constantatos,C.and Perrakis,S.,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Entry,and the Timing of the Quality Decision”,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3,pp.4758.

    [8] Crampes,C.and Hollander,A.,1995,“Duopoly and Quality Standard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9,pp.7182.

    [9] Ecchia,G.and Lambertini,L.,1997,“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nd Collus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Vol.45,pp.101113.

    [10]Friedman,M.,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Gabszewicz,J.J.and Thisse,J.F.,1979,“Price Competition,Qualities and Income Dispariti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20,pp.340359.

    [12]Garella,P.and Petrakis,E.,200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 and Consumer Information”,Economic Theory,Vol.36,pp.283302.

    [13]Gormley,W.,1991,“State Regulation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hild Care Service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10,pp.7895.

    [14]Hackner,J.,1994,“Collusive Pricing in Markets for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2,pp.155177.

    [15]Hotz,V.J.and Xiao,M.,2005,“The Impact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on Firm Entry,Exit and Product Quality:the Case of the Child Care Market”,NBER Working Paper,No.11873.

    [16]Jinji,N.and Toshimitsu,T.,2004,“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Asymmetric Duopoly with Endogenous Quality Ordering:a Not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26,pp.189199.

    [17]Kuhn,M.,2007,“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nd Market Dominance i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25,pp.275290.

    [18]Leland,H.E.,1979,“Quacks,Lemons,and Licensing:A Theory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7,pp.13281346.

    [19]Lowenberg,A.and Tinnin,T.,1992,“Professional versus Consumer Interests in Regulation:the Case of the U.S.Child Care Industry”,Applied Economics,Vol.24,pp.571580.

    [20]Maxwell,J.W.,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s a Barrier to Innovation”,Economics Letters,Vol.58,pp.355360.

    [21]Napel,S.and Oldehaver,G.,2009,“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Cournot Competition”,BGPE Discussion Paper,No.82.

    [22]Ronnen,U.,1991,“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Fixed Costs and Competi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2,pp.490504.

    [23]Scarpa,C.,1998,“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with more than Two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6,pp.665676.

    [24]Shaprio,C.,1983,“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8,pp.659680.

    [25]Stigler,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Vol.2,pp.321.

    [26]Thaler,R.H.and Sunstein,C.R.,2003,“Libertarian Paternal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3,pp.175179.

    [27]Tse,C.Y.,2001,“Risky Quality Choice”,Intem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9,pp.185212.

    [28]Valletti,T.,2000,“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Cournot Competition”,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8,pp.235245.

    [29]Wiggins,S.N.,1981,“Product Quality Regulation and New Drug Introduction:Some New Evidence from the 1970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3,pp.615619.

    [HT][STHZ]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Theory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Jiang Chunhua

    [WTBZ][STBZ](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51影院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网|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久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