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抗震結構設計重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抗震結構設計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抗震結構設計重點

    第1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Abstract: The non-structural elements do not belong to the main structure, which can easily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arthquake will easily destroy the component and cause great harm. Based on year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non-structural element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attract attention.

    關鍵詞:非結構構件;抗震設計;危害

    Key words: non-structural elements;seismic design;hazards

    中圖分類號:TU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3-0109-01

    0引言

    由于非結構構件不屬于主體結構,在設計和施工中很容易被忽視,使用中在地震作用下是很容易破壞的構件,它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在5.12的汶川地震中,有許多非結構構件在地震中首先倒塌傷人、砸壞設備、破壞主體結構,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筆者根據多年的設計和施工經歷,淺談一下非結構構件在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以期能夠引起注意。

    1非結構構件的定義與分類

    所謂非結構構件,是指一般不屬于主體結構的構件,具體包括建筑非結構構件和建筑附屬機電設備兩大類。其中建筑非結構構件又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附屬結構構件(如,女兒墻、雨篷、高低跨封墻等),第二類為裝飾物(如,貼面、頂棚、懸吊重物等),第三類為非結構墻體(如,內隔墻、圍護墻、框架填充墻等)。

    2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①設計人員在思想上不重視,技術上忽視。有些設計人員總認為非結構構件并非主體結構構件,因而不影響主體結構的安全性,或者認為該地區只是抗震設防區域并非抗震設計區域,只做簡單的構造處理即可,不用進行抗震設計。并未按規范要求將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進行可靠連接(規范強調“可靠連接”)。②少數設計人員技術水平低,不能完全理解規范的構造及計算等相關要求,出現設計失誤。

    3采取的措施

    ①針對設計人員思想方面要加強認識,應將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在重要性方面同等對待,設計時必須滿足規范的強制性條文要求,不能含糊。②針對設計人員水平低問題,則要加強對規范學習和掌握,尤其要理解規范強制性條文內容,在設計中嚴格執行規范規定。

    4各類非結構構件在抗震設計中要注意的主要問題和應采取的措施

    我們對非結構構件的抗震問題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夠針對非結構構件的具體類型,采取據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采取加強非結構構件的安全性措施,進一步加強和細化非結構構件節點的細部設計。

    第一類為附屬結構構件,如女兒墻、雨篷、高低跨封墻等構件。主要抗震問題是防止倒塌,采取的措施是加強非結構構件的整體性,并使之與主體結構可靠錨固連接。

    第二類為裝飾物,如貼面、頂棚、懸吊重物等。主要抗震問題是防止脫落和裝飾的破壞,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同主體結構可靠連接。對重要的貼面和裝飾,也可采用柔性連接,既使主體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有較大變形,也不致將貼面和裝飾損壞。

    第三類為非結構墻體,如內隔墻、圍護墻、框架填充墻等。根據材料的不同和同主體結構的連接條件,它們可能對主體結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①減小主體結構的自振周期,增大結構的地震作用。②改變主體結構的側向剛度分布,從而改變地震作用在各結構構件之間的內力分布狀態。③處理不好,會引起主體結構的破壞,如局部高度的填充墻形成短柱,地震時發生柱的脆性破壞。

    第四類為附屬機電設備及支架等,這些設備通過支架與建筑物連接,要求設備的支架要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并與建筑物應有可靠的連接和錨固,使設備在遭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后能夠迅速恢復運行。建筑附屬機電設備的設置部位要適當,支架設計時要防止設備系統和建筑結構發生諧振現象。

    5對非結構構件在抗震設計時的具體對策

    我們要根據非結構構件不同類型、工程所處的不同環境區別對待:

    ①做好細部構造,讓非結構構件成為抗震結構的一部分,在計算分析時,充分考慮非結構構件的質量、剛度、強度和變形能力。②與第①條相反,在結構做法上防止非結構構件參與工作,抗震設計時只考慮其質量,不考慮其強度和剛度,從而加大了非結構構件的抗震可靠性。③防止非結構構件在地震作用下出平面倒塌。④對裝飾要求高的建筑選用適合的抗震結構形式,主體結構要有足夠的結構剛度,以減小主體結構的變形量,使之符合規范要求,避免由于主體破壞導致裝飾破壞。⑤加強建筑附屬機電設備支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與錨固,避免由于連接牢固引起的次生災害。

    第2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建筑工程;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抗震研究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地震災害卻不斷發生,地震災害不斷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眾所周知,地震災害的后果十分嚴重,然而,以現有的技術很難對其進行控制或者提前預測,因此,對地震災害進行根本性的防治是無法做到的,但是,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加入抗震設計,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從而確保建筑在遭受地震災害時有一定的穩定性,進而減少地震災害發生帶來的危險。

    一、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加入抗震設計的意義

    毫無疑問,地震災害是眾多自然災害中破壞了最強的災害之一,對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不僅如此,地震災害對建筑工程有著極強的破壞力,也因此,怎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是從事建筑工程設計的相關工作人員重點想要解決的問題,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破壞力極強的地震,例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而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發展迅速,建筑需求不斷增加,人口激增,高層建筑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建筑人群比較集中,所以,建筑人群集中的區域如果發生了地震,相應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眾所周知,地震這一自然災害,以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提前預測并實施有效的防護措施,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加入抗震設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比較有效的防護手段,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加入抗震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需要達到的相關要求

    首先,需要明確得是,我國對于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是有著十分明確的要求的,因此,在實際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相應的設計準則,以相關設計準則為標準嚴格施工,在實際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相關設計師們要善于總結以往的設計經驗,再根據當前的建筑設計實際需求,完成建筑結構設計,從而使建筑結構設計科學合理。其次,在選擇防震措施時一定要選擇多級防震。以往的建筑物通常選擇得是三級防震措施,即需要建筑物做到小震沒有損壞,中震可以修理,大震不會倒塌,然而,根據相關實際狀況來看,建筑結構的防震措施必須選擇多級防震,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只有這樣,在地震發生時,才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建筑物搖晃倒塌帶來的危害,減少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最后,在實際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要將概念設計理論與性能設計理念有效結合起來,在對建筑施工地點進行嚴謹科學地考察后,綜合多方面具體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設計出科學的建筑設計方案。

    三、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重點

    (一)確保建筑物連接處的質量

    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工作時,不僅需要設計師們對建筑構件實施科學配置,還要確保建筑物連接處的質量問題,確保建筑構件之間的連接十分牢固,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為建筑構件之間連接不牢固降低抗震性能情況的出現。如今,許多建筑物外壁都會使用一定的裝飾物品,相應的裝飾材料一般為大理石,瓷磚等,不僅如此,在對建筑物進行裝修時很有可能會使用新的裝修技術,而這些裝飾會依附于建筑結構而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裝飾物的存在對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性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裝飾物很有可能會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從而在地震來臨時增加建筑物遭到破壞倒塌時帶來的危害,比如,在地震發生時出現的玻璃雨,玻璃雨的出現通常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強大的破壞力使建筑物的玻璃幕墻產生變形,隨后在地震的破壞力作用下破碎。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需要確保建筑構件連接處的質量,進而避免出現玻璃幕墻因為地震破壞力變形破碎從而帶來危險。不僅如此,在進行玻璃隔斷,內隔墻等工作時必須確保連接處的質量,讓建筑物主體連接更加穩固,從而確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重視抗震措施的作用

    設計師們在進行抗震設計時可以綜合運用基礎性防震措施來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性能,然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需要根據建筑物的實際狀況進行科學選擇。比如,基礎隔震技術,這種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將隔震層放置于建筑項目的上部和基礎位置連接處,這樣放置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筑結構上部受到地震能的影響,從而減少地震能從地基傳遞到上層的可能性。目前,比較常用的抗震裝置包括夾層橡膠隔層,混合隔震裝置等。而間層隔震技術一般可以用來吸收地震產生的沖擊余力,最大程度地削弱地震的沖擊力量,從而保護建筑物不受地震沖擊力的較大影響,通常情況下,間層隔震使用于原始結構層。

    (三)注意建筑結構的空間設計

    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工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空間設計工作,即既要做好平面設計工作,也需要完成立體空間設計工作,從而確保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達到最大,與此同時,在進行空間設計時需要確保設計方案科學合理。首先,需要確保方案設計的均衡性。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多方面的作用力,確保設計方案的均衡性能夠有效地削減地震的沖擊力。其次,在不影響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時簡化建筑結構,從而確保結構穩定性不會受到建筑結構的影響。最后,設計師們需要重視結構的整體性。

    四、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使得建筑需求越來越大,高層建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本論文從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重要性開始談起,簡述了抗震設計的相關要求,提出了幾項抗震設計重點,希望對抗震設計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明魁.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3):1543-1543. 

    [2]陳瀟.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研究[J].建筑·建材·裝飾,2017(7):121,142. 

    第3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概念設計;重要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抗震概念設計的含義和原則

    (一)基本含義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概念設計是指根據地震災害和建筑設計的相關原則進行高層房屋的建設,在設計的時候要從高層建筑的整體結構來考慮抗震設計。具體抗震概念設計就是制定正確合理的抗震設計方案,重視抗震材料的選擇以及結構設計,保證高層建筑的抗震性。現在抗震概念設計是設計師在設計房屋時,考慮的關鍵問題,特別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二)原則

    結構設計要相對簡化,結構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直接的作用。簡單的結構設計能夠有效地對建筑模型、建筑的位移等等情況分析,保證設計各方面的完善,增加結構設計的抗震性預估的準確性。抗震概念設計要保證結構剛性和抗震能力,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有效地減少地震對建筑的損害,建筑結構要具備足夠的剛性和抗震能力才能真正實現抗震的目標,結構剛性要合理地把握,剛性過大不僅不能減少地震對建筑的損害,還會造成建筑結構的變形,影響建筑的質量。抗震概念設計要重視建筑樓蓋的設計,建筑樓蓋將建筑整體的力量分布到不同的部位,將壓力平衡。當建筑某個部位出現變化或者損害時,建筑樓蓋可以協同其他結構工作,保證建筑的質量。

    二、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必要性

    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設計師在設計高層建筑時,不能忽視抗震概念設計。地震發生時對建筑的損害無法估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高層建筑內部結構的復雜性,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會損害高層建筑哪個部位,造成怎樣程度的損害。設計師在結構設計時,會仔細地分析地震帶給高層建筑的影響,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重視材料的應用,增強建筑的牢固性。但是建筑材料后期的變化以及地震中不確定的因素,都會與實際地震帶給建筑的損害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地震同樣會給建筑造成傷害。結構設計時對建筑和地震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預估十分必要,但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不能僅僅只是依靠數據分析來完成,更主要的是在實際的高層結構設計中重視抗震概念設計,從本質上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能力。

    隨著抗震概念設計在實際設計中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現在的抗震概念設計更加的成熟和完善。合理地應用概念設計可以更好地保證建筑的質量和安全,提高結構設計的可靠性。汶川地震發生后,設計師更加重視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通過對實際地震中的數據分析,制定相應的結構設計方案,排除結構設計中不必要的設計,將設計的重點放在抗震概念設計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這些數據分析和結構設計方案,為設計師下階段的抗震結構設計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提高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有利于高層建筑的順利建造。

    三、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一)選擇有利的地形建造高層建筑

    地形是造成地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的地震事件證明了地形對地震的影響,所以在建筑建造前要實地考察相關的地形,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詳細地了解,有利于后期的建筑建造。一般建筑的選址要考慮地形、土質、地表等問題,要選擇土質較硬,穩定性好的土地,保證建筑的質量。表層覆蓋小、土質硬的土地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對建筑的傷害;表層覆蓋厚、土質較軟的土地會放大地震的作用,加重建筑的損害程度。土質越軟的土地地震效應越大,造成的損失也越大。在抗震設計時盡量避免松軟的土地,當無法避免危險地形時,要加強抗震概念設計,在建筑的施工期間有意識地加強建筑的牢固性和抗震能力,保證建筑的質量和安全。

    (二)合理地設計建筑的平面和立體造型

    建筑的平面設計和立體設計是建筑結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建筑的平面和立體造型是將建筑的剛性和質量相結合的手段,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追求建筑造型的簡單化,不要設計過多的不規則造型。不規則的建筑在地震過程中容易變形,造成更嚴重的損失,也要嚴格地控制建筑的高度,高度越高,地震效應越嚴重。如果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要求設計不規范的建筑造型,這時候設計師要特別注意建筑的抗震設計,在建筑特定的部位設置防震線,將不規則的建筑分成幾個單獨的部分,有利于減少地震對整個建筑造成傷害,建筑的隔離可以降低地震對建筑的損傷。建筑造型盡量簡單規范,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合理地設計建筑的內部結構

    內部結構的設計要根據建筑本身的抗震能力、建筑高度、材料使用、地形等特點來確定。綜合所有相關的因素來設計內部結構,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建筑的內部結構要符合建筑對稱和力量均衡的原則。建筑樓梯的設計盡量避免交叉的情況,提高樓梯的質量。在地震中往往很多情況因為建筑的內部設計,建筑受到致命的損害,所以建筑的結構設計,不僅要保證整個建筑的安全設計,還要重視細節的設計,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建筑的安全性。

    (四)重視建筑結構的整體一致性

    建筑結構每部分的協調工作才能保證整棟建筑的質量,建筑任何一個小部件出現問題,都會對建筑的整體質量造成影響。保持建筑結構的整體一致性,能夠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傷害,將損傷降到最低。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的綜合體現就是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在抗震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具體施工中,要選擇穩定性和整體性強的材料建造房屋,防止材料發生變化,造成整個建筑出現位移的情況,建筑位移問題的解決,可以很好地保證建筑整體的質量。在施工時也可以放松墻面的要求,提高建筑結構的整體性。

    (五)減少非結構部分的設計

    建筑的填充墻、墻、樓梯踏步板、以及其他裝飾建筑的設計部分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建筑的抗震能力。地震的變化性很強,殺傷力也很大,對建筑不會有選擇性的破壞,這些非結構部分也會是損害的對象,但往往正是因為這些非結構部分的設計加重了建筑的損害程度。非結構部分會對建筑結構的其他部分造成影響,破壞結構本身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出現意外狀況。建筑結構設計時,減少非結構部件的設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地震災害,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性,還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

    四、總結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建筑高層化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高層建筑要想在地震災害中“存活”,設計師必須要重視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設計師要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對抗震概念設計有清晰的認識,提高自身的概念設計能力,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提高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水平,促進高層建筑發展。

    參考文獻:

    [1]華穎.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6)

    [2]周定前.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5)

    [3]馮新波,馬春玲,孫景芳.淺議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概念設計[J].科技致富向導,2009,(10)

    第4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地震作為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一旦發生,就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幾年來,國內外地震災害頻發,無情地剝奪了上百萬人的生命。而這些傷害基本上都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引起的,尤其是高層建筑。若在建筑結構的設計當中能加強抗震概念的設計,將會從一定程度上減小損失。因此,如何才能夠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性能的概念設計已經成為了建筑行業研究的重點工作。

    一、抗震概念設計

    傳統的結構設計理論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了一些計算方法,但是這些方法主要是針對結構設計中的一些細節,而忽略了對整體結構的考慮。因此,傳統的結構設計理論并不能完全地適用于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照本宣科式的結構設計不能滿足現代建筑物的要求。在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當中,設計師們都會融入概念設計。抗震概念設計是指根據以往的工程經驗和地震災害的發生情況,從整體上研究工程項目的抗震決策,包括使用材料的種類、抗震方案以及結構的內部構造等等方面。

    二、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意義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該非常重視抗震概念設計,因為高層建筑結構非常復雜,當發生地震時具有動力不確定性特點,人們對地震時對結構認識的局限性,再加上材料性能和施工安裝的變易性、模擬地震波的模糊性等因素,導致計算結果和實際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簡單的依賴數值計算獲得結構并不能有效的解決高層建筑的實際抗震問題,尤其是地質特征的差異性原因,導致許多國家甚至是地區指定的抗震規范都有明顯的差異。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在依據數值計算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實踐經驗元素,并且結構概念設計甚至比分析計算更重要,使得這一抗震設計理念能夠滿足區域差別下從事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實際需求。強調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重要性,其目的是為了引起高層建筑結構工程是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特別重視相應的結構規程以及抗震概念設計中的相關規定,從而擺脫傳統的結構設計中只重視計算結果的誤區,要求結構工程師嚴格的按照結構設計計算原則,再結合地區的抗震規范,以此保證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

    三、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原則

    (1)結構的整體性。在高層建筑結構中,樓蓋的整體性對高層建筑結構的整體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相當于水平隔板,不僅要求聚集和傳遞慣性力至各個豎向抗側力的子結構,還要求這些子結構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能夠抵抗地震作用,尤其是當豎向抗側力子結構的分布不均勻、結構布置復雜以及抗側力子結構的水平變形特征存在差異時,整個高層建筑就依靠樓蓋使抗側力子結構進行協同工作。

    (2)結構的簡單性。結構的簡單性指的是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明確、直接的傳力途徑。在高層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明確規定“結構體系應該有明確的計算簡圖與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只有結構簡單,才能對結構的位移、內力以及模型進行分析,準確的分析出高層建筑抗震的薄弱環節,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薄弱環節的出現。

    (3)結構的剛度。結構的剛度和抗震能力水平在地震作用下是雙向的,確定結構的剛度,然后合理的布置結構能夠抵抗任意方向上的地震作用。通常狀況下,地結構沿著平面上兩個主軸方向都應該具有足夠的剛度與抗震能力,結構的剛度不僅僅應該控制結構的變形,還應該盡可能降低地震作用對高層建筑結構的沖擊,如果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形,將會產生重力二階效應,導致結構失衡而被破壞,降低高層建筑的抗震可靠性,因此,在抗震概念設計中,應該重視結構的剛度設計。

    (4)結構的規則性與均勻性。高層建筑的豎向和立面的剖面布置應該規則,結構側向剛度的變化應該巨暈,避免側向剛度以及抗側力結構承載力的突變。沿著建筑物的豎向,機構布置和建筑造型應該規則和相對均勻,避免傳力途徑、剛度以及承載力的突變,防止結構在豎向上的某一樓或者少數樓層之間出現薄弱的環節。

    四、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1)抗震概念設計應該重視高層建筑的結構規律。在高層建筑的抗震概念設計應用中,應該對高層建筑的體型設計進行科學的修正,保證在質量、剛度、對稱、規則上分布均勻,保證設計的整體性,避免局部出現剛度過大的問題。高層建筑的結構布局對抗震概念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簡單、對稱的建筑在地震中的應力分析和實際反映很容易做到,并且能夠達到相一致,但是在凹凸的立面與錯層設計的高層建筑中,當地震發生時將會產生復雜的地震效應,很難做到對高層建筑抗震效果的最佳分析。因此,高層建筑的抗震概念設計應該重視結構的規律性。

    (2)抗震概念設計在結構體系上的應用。高層建筑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概念設計的關鍵,抗震概念設計在結構體系上的應用依據高層建筑物的高度以及抗震等級選擇合適的抗側力體系,通過概念近似手算確定結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主要構件的基本尺寸。抗震結構方案選擇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建筑抗震概念設計的經濟性與安全性。合理的選擇建筑結構體系,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選擇建筑結構體系時,應該對因為部分結構或者部分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體建筑結構體系喪失對抗震能力或者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應該堅持抗震設計原則中的贅余度功能和內力重分配功能,這一原則的重要性在許多建筑物地震后的實際狀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其二,選擇建筑結構體系時,不僅僅應該要求建筑體系的受力明確、傳力合理以及傳力路線,還應該有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和明確的計算簡圖,這些都應該和不間斷的抗震分析相符合;其三,其中延性是建筑結構中的重要特性之一,結構體系的變形能力取決于組成結構的構件和連接的延性水平,提高結構構件的延性水平,是提高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概念在建筑結構設計應用中的重點問題,通過采用豎向和水平向混凝土構件,能夠增強對砌體結構的約束,當配筋砌體在地震中即使產生裂縫也不會倒塌或者散落,保證高層建筑早地震中不至于喪失對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

    (3)抗震概念設計在結構構件上的應用。高層建筑抗震的實現需要各個構件的支撐,因此,抗震結構體系中的各個構件都必須具有一定的剛度與強度,并且還應該具有可靠的連接性。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是一個多層次超靜定結構,因此其抗震結構也應該設置多道抗震防線,這樣在地震作用下,即使一部分構件先被破壞,剩余的構件依然具備支撐的作用,形成獨立的抗震結構,承受地震力與豎向荷載。因此,合理的預見高層建筑結構先屈服或者破壞的位置,適當的調整構件的強弱關系,形成多道抗震防線,實現對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合理控制,這是結構抗震耗能的一種有效措施,是建筑抗震結構概念設計的重要內容。

    結束語

    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不僅僅是種技術,某種程度上更是一門藝術。無論什么設計,它都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通過不斷的比較、研究,才能找到最優方案。這就要求設計師們不懈努力地去追求完善的設計方案。隨著社會的發展,高層建筑的設計已經不能盲目地照搬課本上的規范和計算機程序,需要創新。總而言之,一幢建筑物,要想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就應該要做好文中所提到的幾個重點。高層建筑物中的抗震結構設計使建筑結構的設計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化。除此之外,抗震概念設計不僅拓寬了建筑結構設計的思路,同時還為高層建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建筑行業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字:結構抗震模式 概念設計 工民建建筑

    工民建結構抗震模式概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建筑結構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本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更多的要求保證建筑更好的抗震性,因此,針對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模式的現狀,提出概念設計來豐富結構設計的不足正是當今建筑業抗震設計的重要改革。目前,我國工民建結構抗震模式中大多都采用與概念設計相結合進行抗震設計的方法。所謂概念設計是從結構設計總體方案設計開始進行,就是要運用人們對建筑結構抗震模式已有的認識來更深層次的處理結構設計中將遇到的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例如建筑體型、結構體系、構件延性等問題。概念設計要在結構設計的基礎上、從宏觀原則上進行綜合評價、辨別、選擇等處理,再加以必要的計算和構造設計,并據此消除建筑物抗震的諸多薄弱環節,保證建筑的結構設計能夠達到合理抗震設計的目的。概念設計也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間條件下,用整體的概念設計來綜合考量結構的整體設計方案,并依據結構設計的總體系和部分之間的力學、結構關系和工程經驗的基本設計原則和思想,把握總體方向,來確定建筑結構的總體布置和細節構造。概念設計在結構抗震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引起了我國建筑業的廣泛關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工民建抗震模式中概念設計應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建筑抗震設計標準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抗震設計通常采用結構設計進行,但是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要求的以可靠度理論為基礎,吸收延性設計的思想的要求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一些具體問題中,針對結構設計抗震模式要求的相關規定相當模糊,因此,在建筑業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盲目的按照規則照搬照抄,而是應該把建筑抗震設計標準作為一種參考,在結構抗震設計作為基礎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要對整體結構體系與個基本體系之間的力學等關系進行透徹的分析、認識,將概念設計應用到具體的實踐工作中去。

    目前,我國建筑業進行結構設計大多是按照規范和手冊進行,之后運用計算機軟件完成結構設計,但是這樣卻并不能達到最優的結構設計目標,我們還應該考慮如何在結構設計中有效的運用概念設計,減少結構設計方案和實際建筑方案之間出現的分歧。要運用概念設計的優勢,彌補結構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不足,降低建筑抗震的風險,保證建筑質量。

    結構抗震模式存在問題

    結構抗震模式存在諸多的問題,在工程師完成初步的設計方案后,通常會選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整體的分析設計,但是由于計算機軟件自身的缺陷就會導致計算機所設計出來的方案存在嚴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發現,就會在建筑施工中出現問題。結構抗震模式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地震是一種地球內部隨機的、不確定的、破壞性極大的地質運動,目前國際上尚沒有準確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強度進行準確預測的方法和措施,而通常建筑物遭到地震破壞的作用機理又十分復雜,結構設計中根本沒有有效規避地震危害的措施,因此,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要將結構設計與概念設計相結合,使其雙方能夠相互作用,達到最佳的狀態組合,從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達到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目標。

    概念設計的重要性

    在我國建筑業探究概念設計與結構設計相結合進行抗震設計的過程中,概念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出來。概念設計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建筑方案設計的階段。建筑的初步設計通常是不能借助計算機軟件來進行的,這就需要結構設計工程師運用結構設計的概念,選擇最為可靠、經濟可行的結構設計方案,這就需要結構工程師不斷吩咐自己的設計經驗和設計知識,深入了解各類結構的性能,并掌握這些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設計方案中。在進行結構抗震設計中,可以運用概念性近似估算的方法,在設計初始階段進行迅速有效地對結構設計方案進行比較與選擇,這樣所得的方案就會更清晰、并且定性更為準確,避免不必要的計算,具有較高的經濟可行性,同時也是檢驗計算機數據計算準確性的主要依據之一。概念設計可以涉及到結構設計較易忽視的細節部分,概念設計與結構設計相融合,可以更好的保證建筑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概念設計在結構抗震模式中的應用

    概念設計要保證結構抗震設計的可靠性

    結構抗震設計的目的一般是使建筑結構在強度、剛度及節能性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果,從而滿足結構抗震設計的要求。在當前的建筑科技水平和經濟條件子啊,為了保證結構設計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概念設計在于結構設計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場地條件和原材料質量條件的關鍵因素。抗震概念設計的一般原則強調的是設計不能陷入簡單計算的誤區,若結構設計存在嚴重不規則,整體性差等問題,僅按照我國目前的結構抗震設計計算水平,是很難保證結構的抗震性能的,所以,應用概念設計的原理,并結合大量地震災害和設計試驗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結論是:建筑構件的最不利受力狀態應隨著構件和地震作用的方向而發生變化。概念設計要在保證結構抗震設計的可靠性的基礎上,對結構設計進行全面的考察,查找不足,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整個結構設計的抗震性能。

    結構抗震模式中薄弱部位要采用概念設計進行綜合

    結構抗震模式中最薄弱部位,如建筑平面外墻轉角處的轉角窗,通常是限制了角部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的設置,這就需要概念設計進行處理。上文提到過,結構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結構設計本身所不能解決的,由于結構設計本身的局限性,就需要概念設計發揮自身的設計優勢來補充結構設計中的不足,在結構設計完成后,要從宏觀的角度對整個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方案進行檢驗和審核,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制定適合的概念設計方案,以彌補結構設計方案中的不足。結構抗震設計中的薄弱部位更應該采用概念設計進行重點的綜合設計,從而保證建筑設計的總體抗震質量。

    結構抗震模式應用的現狀和前景展望

    我國多年的建筑抗震設計經驗,并在總結工民建中多年的抗震探索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發現要解決結構設計中的諸多問題,必須在結構設計中引入概念設計這一全新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對建筑的抗震結構進行全面的設計,在某些關鍵方面可以彌補一些結構設計思想中對抗震結構思考不足的地方,這也就為我國今后的工民建結構抗震模式設計開辟了新的道路。建筑抗震設計體系正由傳統的硬性抗震轉為柔性抗震的發展體系中。結構抗震設計與概念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方法主要是采用以柔克剛的全新理念進行建筑抗震設計。這種方法通過調整結構動力特征來達到抗震的目的,在我國未來的工民建中,概念設計融合與結構設計抗震模式中的新方法將會是今后的主要抗震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謝能剛,于玉莽.抗震結構的動力優化設計研究[J].海河大學學報,2001,28(3)

    [2]陳教洪.談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2)

    第6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抗震問題;方法探討

    1前言

    目前,房屋建筑的規模不斷增加,其內部結構越來越復雜,因此其結構設計的優化難度不斷提升,這就要求設計者需對房屋的、房頂、房屋細節等多個部位的結構設計實施優化,提高抗震能力。

    2結構設計意義

    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各類大型建筑層出不窮,加之人們對于房屋使用的要求不斷提高,優化現代房屋的結構設計十分必要,這對于提升建筑實用性、經濟等均有重要意義。提高房屋設計質量能夠大幅度增加其使用價值,包括美學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與此同時,加強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還能夠全面降低建筑投資成本,節約施工材料,同時又能對建筑周圍的環境給予保護,為用戶打造出一個優質的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對建筑結構的設計進行優化,就是在原始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改進與完善房屋結構設計,充分使用房屋剩余空間資源,進一步滿足人們對房屋的實際使用需求,保障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體系的合理和安全。但是地區為地震頻發區域,房屋建筑工程結構設計需要把控好設計質量,且需要房建結構設計體系的選型,提高房屋建筑總體設計的質量和抗震性能。

    3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抗震方案應用分析

    3.1設計結構模型

    初步設計一個基礎的房屋結構模型是應用房屋結構優化設計方案的首要步驟,第一階段需要選擇合理的變量以及一些常用數據、指標,例如: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目標參數、損失參數、結構的可靠性參數以及價格參數等,這些參數可以作為結構優化設計的變量指標,與此同時,亦是結構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房屋設計者所選的衡量參考指標應該屬于考慮因素少并變化幅度小的指標,這樣才會將結構設計、優化的難度降低,后期的工作難度也隨之得到降低,這樣,便于設計人員更好地設計出最佳優化方案。進入第二階段后,需要對相關設計函數進行確定,需在大量函數與指標中選擇與房屋建筑橫截面積、鋼筋尺寸等數據最為相近的函數指標,然后分析這些指標的性質,以便降低建筑成本。進入第三階段后,設計人員需要衡量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條件,分析房屋的結構剛性、整體構架及其穩定性、結構尺寸、結構變形限制、受力限制、結構可塑性、規格指標等。通過分析結果衡量建筑的實際情況,達到不斷優化設計的效果,促進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3.2應用最優的統計分析

    程序房屋設計人員在完成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模型建立工作后,要根據模型的實際情況及各方面優化條件來選取最佳計算方法,應用最優的設計程序,確保其用途齊全、功能完善、運轉效率高。然后設計人員對上述模型的分析結果展開研究與統計,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認真衡量比對,力求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全面保障建筑后期使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后以綜合平衡角度和節省成本立場,加強技術改進,全面提升房屋建筑的綜合效益。

    3.3房屋建筑的細部結構優化設計

    房屋建筑的細部結構對其整體結構質量以及穩定性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過程當中,由于缺乏真實的房屋結構數據,極有可能在房屋建筑細部結構的計算過程中出現誤差,由于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導致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方案與實際效果出現巨大偏差。這樣一來,不但使房屋建筑細節部分的結構設計出現較多問題,同時也對房屋建筑的整體結構帶來隱患。所以,設計人員在開展結構優化設計的時候,應當對房屋建筑的整體細節部分進程充分的了解掌握,不斷優化其細節部分的設計效果,防治后期房屋細部結構出現斷裂、錯位等情況,使建筑本身的經濟性、安全性都能夠雙雙提高。除此之外,還需要確保室內掛飾、懸吊燈具、人工造影裝置和房建主體結構之間連接的強度,避免出現連接設計不牢固,在地震時出現物件墜落,出現人員受傷現象。

    3.4房屋建筑的基礎結構優化設計

    在整個房屋建筑設計中,基礎結構的設計質量會對整體房屋結構及其穩定性、功能性造成直接影響,所以,在進行基礎結構優化設計環節,設計人員更應當加強優化力度,對房屋建筑的基樁類型、以及基礎結構、地基地質等各個方面加強優化,并且給予全面控制,確定合理的樁基形式,充分掌握基樁直徑及其長度等,全面優化設計方案,是房屋建筑基礎結構以及后期的施工技術、資金投入平衡點等得到合理確定,在此基礎上,保障房屋建筑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與強度等。在局部墻體結構設計過程之中,需要注意墻體的設計尺寸,墻體尺寸應控制在最小限制范圍之內,確保墻體截面能滿足8級抗震需求,避免建筑物發生強震之后,建筑物倒塌或開裂現象。

    3.5房屋建筑的樁基優化設計

    在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中,樁基設計屬于重要內容,樁基設計屬于房屋基礎結構設計的范疇,同樣,良好的樁基礎設計,能夠保障建筑結構的穩定與安全。一般情況下,樁基可以可分作預制樁與灌注樁。其中,灌注樁對房屋建筑整體的施工質量稍難把握,且施工技術要求嚴格,工序復雜工期長。因此,符合沉降指標的前提下可以優先選擇預制樁,這樣可以保障基樁結構穩定,同時縮減工序,節約大量的人力、財力及物力。此外,隨著房屋建筑樁基不斷加深,建筑區域土壤與樁基之間的摩擦力會越來越大,在此狀態下也比較適合運用預制樁。在房建的設計中,需要保證建筑物下部結構和總體結構的重心相一致,如果頂部建筑承重能力較高,則建筑物的頂部抗震性能則較好。如果該地區出現地震,建筑物的頂部結構的變形幅度不大,不會出現扭轉地震。但是在現今的抗震設計過程中,在進行建筑材料的選擇時,需選擇剛度均勻、輕質、穩定性的材料,才能保障建筑物抗震性能。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各類大型的房屋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加之房屋建筑規模不斷擴大,要想提高抗震能力,首先就要做好其內部結構的優化設計。在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中積極運用優化設計方案,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均極強的工作,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設計經驗,以及先進科學的設計技術等,全面提高房屋的結構設計效果,保障建筑后期使用的安全性、實用性以及耐用性等。

    參考文獻:

    [1]張婷.房建結構設計體系選型及抗震設計[J].門窗,2015(8):299.

    [2]趙宏偉.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體系選型及抗震設計探討[J].山西科技,2012(5):31~32.

    第7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基本內容原則問題分析要點

    Abstract: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s a technical strength work, need to design staff has a stro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reative experience is very strong, and to follow all kind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a good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d structure must be unified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not by a simple combination, but to embody i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design, reflect the key and the core problem of design,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so that w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engineering.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TU318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由于做好建筑結構設計是一項關系到建筑、經濟、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需要每一個建筑結構工作者全力為之付出的工作,本文結合多年建筑結構設計工作的實踐經驗對一些存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內容

    (一)結構設計的程序

    建筑物的設計包括建筑設計、結構設計、給排水設計、暖氣通風設計和電氣設計等。每一部分的設計都應圍繞設計的四個基本要求:即功能要求、美觀要求、經濟要求和環保要求。建筑結構是一個建筑物發揮其使用功能的基礎,結構設計是建筑物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過程:方案設計結構分析構件設計繪施工圖。

    (二)建筑物結構設計的要求

    為保證建筑結構的可靠度達到設計要求,在設計中,必須遵循以下要求:(1)計算內容:結構構件應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驗算,如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構件應進行疲勞強度驗算;(2)結構上多種作用效應同時發生時,應通過結構分析分別求出每一種作用下的效應后,考慮其可能的最不利組合;(3)抗震設計:我國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至9度,建筑結構根據所在地區的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對應不同的抗震等級,有不同的計算和構造要求。

    二、建筑結構設計的原則

    (一)剛柔相濟。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應該是剛柔相濟的,結構太剛則變形能力差,容易造成局部受損最后全部毀壞;而太柔的結構雖然可以很好的消減外力,但容易造成變形過大而無法使用甚至全體傾覆,剛柔相濟乃是設計者的追求。

    (二)多道防線。安全的結構體系是層層設防的,應體現多道防線的設計思路。

    (三)抓大放小。“強剪弱粱”、“強剪弱彎”等是建筑結構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雖然整個結構體系是由各種構件協調組成一體,但各個構件擔任的角色不盡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輕重之分。為了保證柱是在最后失效,我們故意把粱設計成相對薄弱的環境,使其破壞在先,以最大限度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則可能會造成同時破壞,所以關鍵時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四)打通關節。不同類型的構件相接處,同一構件截面改變之處,是關節。對于復雜的結構體系,關節的復雜性難于預測和控制,即使從理論上保證了每個組成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但因關節的普遍存在,力量的傳遞往往不能暢通而出現集中甚至中斷,破壞由此而發生。

    三、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梁、板的計算跨度

    建筑物中,梁、拱券兩端的承重結構之間的距離,兩支點中心之間的距離。當地震作用組合控制結構設計時,尚應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因為按抗震規范關于在6度-8度時抗震措施應提高1度的規定,將因構件寬厚比普遍減小使這種房屋失去其固有的輕型特點。

    (二)回彈再壓縮

    基坑開挖時,摩擦角范圍內坑邊的基底土受到約束、不反彈,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彈,回彈以彈性為主,回彈部分被人工清除。當基礎較小,坑底受到很大約束。

    (三)設計剪力墻結構的側向剛度不宜過大

    關于底層剪力墻的厚度:抗震設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剪力墻的計算配筋應為墻肢一端的配筋量。在短肢剪力墻較多的剪力墻結構中,多數設計人員將較短的墻段都畫為約束邊緣構件或構造邊緣構件,將計算需要的縱向鋼筋均勻配置在整個墻段內,這是不妥的,因為配置在墻肢中和軸附近的鋼筋并不能發揮作用,因此縱向鋼筋應向墻肢端部集中,宜打印剪力墻邊緣構件配筋計算結果復核。抗震墻的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的3倍時,應按柱的要求進行設計,箍筋應沿全高加密,SATWE等程序在計算時也是照此條規定辦理。如墻厚為200mm,墻肢長度600mm-800mm,雖然墻肢長度達到墻厚的3倍-4倍,認為仍宜按柱配筋。有些人在電算總信息中輸入分布筋的配筋率為0.30%,剪力墻的豎向、橫向分布筋也不必太大,如墻厚為200mm或250mm,縱、橫向分布筋都配雙排(配筋率達0.565%-0.452%)似無必要,但鋼筋間距宜≤200mm,對防止剪力墻開裂有好處。

    四、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要點

    (一)合理選擇結構方案

    建筑結構設計的目的是力求設計方案經濟、合理、適用,概念設計必須選擇一個經濟合理的結構方案,即要選擇一個切實可行的結構形式和結構體系。結構體系應該明確總體布置、抗震節點分析、應力等方面。同一結構單元不宜混用不同結構體系,力求平面和豎向規則。總之,必須對建筑師設計要求、結構特點、材料供應、施工條件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與施工、業主等方面充分協商,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選型,確定結構方案,必要時還應進行多方案比較,擇優選用。

    (二)選用恰當的計算簡圖

    計算簡圖是進行結構設計的基礎,如果計算簡圖選用不當會導致結構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選擇恰當的計算簡圖是保證結構安全的重要條件,設計師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計算簡圖,并且計算簡圖還應有相應的構造措施來保證。此外,設計師還要注意到在實際結構的節點不可能是純粹的鋼結或鉸結點,但是在計算簡圖的誤差應在設計允許范圍之內。

    (三)正確分析計算結果

    在結構設計中普遍采用計算機技術,但是由于軟件種類的繁多,而且不同的軟件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這樣就會往往導致計算結果的不相同。因此,設計師要對程序的適用范圍、技術條件等全面了解。由于軟件本身有缺陷均會導致錯誤的計算結果,推廣結構設計思想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建筑結構設計也必然會成為今后結構設計的主流思想,這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發展它,為結構設計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8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 高層結構設計;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318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我國建筑行業得到飛速發展,高層結構的建筑群不斷涌現,使得高層建筑的設計理念、施工技術以及建筑材料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作為現代建筑普遍采用的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強度大、穩定性高、耐久性強以及抗震性能好等優點,使其在現代高層建筑結構中得到廣泛應用。要滿足高層建筑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實際需求,其結構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探討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了解設計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來完善和提高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以此提高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質量。

    一、 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的發展

    高層建筑的發展歷程:高層建筑的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出現應該是古埃及的金子塔和我國古代寺塔建筑等,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高層建筑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設計也越來越完善,真正意義上的高層建筑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的美國芝加哥,采用框架式結構建造的11層保險商務大樓,被人們稱作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轉折點,從此拉開了現代高層建筑的序幕。

    二、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特點

    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的設計不同于一般的中層及以下建筑結構的設計,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高層建筑結構自身水平的荷載因素在設計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對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和施工中,注意的地方非常多,對技術水平要求也高,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力使得建筑結構的好壞和建筑材料的用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三、 結構概念設計

    建筑結構設計在滿足建筑工程實際效果和使用功能的同時,還需具備良好的質量保障,這也是建筑結構最重要的環節。在現代高層結構設計中,人們提出了“概念設計”的理論,其實建筑結構概念設計是提高結構抗震性能的一種設計方法。在設計過程中,選擇優質的結構設計方案對建筑整體抗震非常有利。對結構設計的各個延性構件,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避免一些薄弱層出現損壞的現象。在高層結構設計中,強調概念設計也說明其重要性。結構工程師在工程設計過程中必須按照規范和標準,并掌握結構概念設計的相關原則,從宏觀上避免出現設計失誤或者計算失誤的情況,保證工程的本質安全。

    四、 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常見的問題分析

    以下通過實例來分析和探討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常見的問題。某市一大型超市位于該市東城黃河路南側。該建筑地下一層,地上 17 層。建筑長度 102.4m,寬度為 53.6m,高度為 76.65m,1~3 層高度為 4.5 m,四層及四層以上層高 4.2 m,地下室層高 4.2m,房屋主樓最大跨度 14m,抗震縫以上裙房最大跨度為 20 m。該建筑工程主樓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抗震裙房為框架結構。主樓采用樁筏基礎,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抗震縫以上裙房采用柱下獨立樁基承臺基礎,主樓上部結構的嵌固端為地下室底板頂部。針對該建筑工程實際情況,分析和研究其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和完善該建筑工程結構設計的要求。

    4.1. 結構設計問題

    確定剪力墻結構加強部位的墻體厚度。在進行高層結構抗震設計過程中,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要確定其墻體厚度,采用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等措施來起到加強抗震的效果。這樣能夠避免薄弱處進行剪切時造成損壞,還能提高整體建筑抗震性能。針對這一問題,應嚴格按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進行設計。墻體厚度要按照規范規定取值,同時要根據建筑工程實際情況和抗震等級來確定墻體厚度。確保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抗震時不屈服,保證其安全穩定。

    4.2 地基設計問題

    地基與基礎設計一直是結構工程師比較重視的方面,不僅由于該階段設計過程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后期設計工作的進行,同時,也是因為地基基礎是整個工程造價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問題也有可能更加嚴重甚至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在地基基礎設計中要注意地方性規范的重要性問題。

    目前,廣東應用預應力管樁作為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基礎設計的樓層高度已達到 40 層。凡是采用預應力管樁作為高層建筑地基設計的地區,其地基出現質量問題及事故的發生率明顯降低。采用預應力管樁進行地基基礎設計能夠提高樁基質量,其優點表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預應力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高、設計選用范圍廣、成樁質量可靠,對持力層起伏變化較大的地質條件適應性強、單樁承載力造價低;第二,管樁運輸吊裝方便,接樁便捷、成樁長度不受施工機械的限制,樁身耐擊,穿透力強,是高層建筑工程中施工速度快、工效高、質量可靠、性價比高的樁型。地基設計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和標準進行,重視細節部分的規范設計。同時應根據地質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有樁基均應進行承載力和樁身強度計算。樁基應選用中、低壓縮性土層作樁端持力層。樁基設計時,應結合地區經驗考慮樁、土、承臺的共同工作。因此,在地基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參考國家設立的地基設計規范章程,也要按照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所提的地質條件,選擇合理的樁型。

    五、 結構計算與分析問題

    5.1高層結構設計要進行結構計算,針對案例中采用的結構體系,可以采用樓板整體平面內無限剛假定模型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要根據建筑工程實際情況靈活應用,主體結構及基礎計算采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CAD 工程部 PKPM(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效元分析與設計軟件 SATWE)。其中整體分析采用 STAWE 高層版,JCCAD 計算軟件,主樓整體分析計算為多余地震下的彈性計算。

    5.2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高層建筑整體計算的嵌固部位為地下室頂板。抗震設計是高層結構設計的重點,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按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來確定該工程項目的抗震等級。然后根據建筑結構要求,對相應的抗震等級進行評估和計算,確定抗震效果滿足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標準。

    5.3非結構構件的計算與設計。在高層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觀或功能要求且非主體承重骨架體系以內的非結構構件。對這部分內容,尤其是高層建筑屋頂處的裝飾構件進行設計時,由于高層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風荷載均較大,因此,必須嚴格按照規范中的非結構構件的計算處理措施進行設計。

    六、結語

    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作為現代建筑行業的主要結構形式,其優勢推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提高了建筑行業的整體質量。在進行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時,不僅要保證高層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觀效果,還應充分考慮設計安全質量的問題,這也是高層結構設計的重中之重。通過本文了解到了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并對其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從中分析出高層結構設計需要注重選型設計、地基設計以及結構計算三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以后的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這三個方面的制約因素,并在實際工程中將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第9篇:抗震結構設計重點范文

    【關鍵詞】建筑物;結構設計;隔震措施

    前言

    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是目前建筑結構設計界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 也是涉及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 因此, 我們在對建筑物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 必須把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盡量避免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

    一、建筑結構的主要隔震對策分析

    建筑物的抗震設計中, 我們通常是對地基進行特殊處理、設置抗震裝置、對建筑的上部結構進行防震設計, 這幾種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 但是我們結合地震構造特點及建筑物本身結構,會有側重的在關鍵部位設置隔震層, 依據隔震層的位置不同我們把建筑物的隔震設計分為以下幾種。

    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礎隔震, 主要是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 削弱地震時的地震波, 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交替鋪上粘土和砂子, 或者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在中國建筑史上, 曾經有人以糯米為原材料, 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設置墊層, 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近年來, 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以瀝青為原料研究出一種特殊材料, 以此設置隔震層效果更好。

    2、建筑物基礎設置隔震裝置減震。這一種隔震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礎與上部建筑之間設置特殊裝置, 減少地震向上傳遞, 最高可減少地震對建筑物傳遞能量的 2/3, 但是, 這種措施的缺陷是不適用于高層建筑, 因為在高層建筑設置這種裝置會延長建筑結構自身的自振周期, 起不到減小地震對建筑物損害的目的。通常采用的辦法有: 摩擦滑移隔震、粘彈性隔震等幾種, 設置的裝置有橡膠墊、混合隔震裝置等。

    3、建筑物層間隔震措施。層間隔震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舊房改建, 在施工方面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點。與建筑物基礎部分設置隔震裝置的辦法相比, 層間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顯, 減震的效果可以達到 1/10~3/1 0的范圍。這種方法主要是依靠設置在建筑結構各層間隔的減震裝置吸收或者削弱地震能量, 從而減小地震對建筑物的危害, 設置的裝置基本與基礎隔震的相同。

    4、建筑物結構懸掛隔震。懸掛隔震是將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個結構懸掛起來,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懸掛結構, 這樣, 當地震來臨時, 地震的能量不會傳遞給懸掛起來的結構, 從而達到減小地震損害的目的。這種隔震方式最常見于大型鋼結構, 大型鋼結構總是采用鋼結構懸掛體系, 以此隔震。大型鋼結構一般分為主框架和子框架, 在懸掛體系中, 子框架通過索鏈或者吊桿懸掛于主框架上, 當地震來臨時, 主框架會隨著地殼運動發生搖擺, 但是, 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間是能夠活動的索鏈和吊桿, 地震的能量到達這個部位的時候就會削弱, 不至于傳遞到子結構產生慣性力。

    二、建筑結構設計中常用的減震技術分析

    以上我們所說的幾種措施主要是對建筑結構本身的基礎部分或者關鍵節點進行特殊設計, 或者采用特殊材料, 或者設計安裝減震裝置減少地震的能量向建筑物傳遞。我們這里所說的建筑物結構設計中常用的消能減震技術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來增加建筑物的阻尼, 消耗地震傳遞給建筑物結構的能量, 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損害。用于減小地震對建筑物損壞、保護建筑物安全的裝置和元件很多, 通常都是各式各樣的消能器和阻尼器, 我們習慣上把這些裝置分為滯回型和粘滯型兩種。這種技術的使用非常廣泛,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新建建筑物的結構設計。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 建筑結構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 人們對建筑結構的減震、隔震設計越來越重視。我們在設計的時候, 除了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采用特殊處理之外, 還可以借助消能減震裝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對建筑物的作用力, 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2、對建成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在對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礎進行隔震設計時, 我們一定要在建筑物沒有動工以前按照隔震設計的措施, 完成相應的工作。最遲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過程當中, 在建筑物的關鍵部位設置特殊的隔震裝置。然而, 建筑物建成以后, 如果想對其進行抗震加固, 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辦法, 在建筑物的結構上重新添加消能減震裝置。這些消能減震裝置更適用于高層建筑、鋼結構, 從適用的部位來說, 也是很廣泛的, 它不僅可以應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結構, 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夾層。

    三、其他減震措施分析

    以上兩部分所介紹的一些措施是我們在建筑物抗震設計方面重點考慮的, 但是, 也有一些措施雖然不常用, 但是卻非常有用。在這里, 我們重點介紹兩種。

    1、建筑物走向設計抗震問題。眾所周知, 地震是由于地殼的運動而引起的, 與地質結構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我們在建筑物選址的時候, 應該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條件, 分析當地地震的震向, 讓建筑物的走向與地震震向垂直, 盡量避免兩個走向平行。從實際情況來看, 與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更高,與之相反, 與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就不太容易倒塌。研究發現, 與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 在地震發生時, 隨地震波運動的幅度更大, 因此更容易倒塌。

    2、無粘結支撐體系減震問題。無粘結支撐體系是建筑物結構減震體系中最為機敏的一種,這種體系主要是通過科學設計, 使內核鋼和外包鋼管之間無粘結且可形成能夠自由滑移的一個層面, 在地震發生時, 通過內外鋼之間的配合作用而消耗地震能量。但是, 這種設計的弊端是在設計和有關部件的計算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在這個體系中, 建筑物的重量主要由內鋼來承擔, 外鋼主要起到配合和輔助作用, 還可以防止內鋼彎曲變形。

    四、結語

    建筑結構設計中是否充分考慮抗震問題、是否合理的運用了相關的抗震措施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 關于建筑物抗震問題的研究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歷史, 從世界建筑設計領域和我國建筑設計領域來看,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我國地震地質災害以后, 人們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設計。一直以來, 我們在建筑設計中有關抗震都是堅持了“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則, 雖然設計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 由于各種原因, 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在地震中因為建筑結構方面的問題而給人們帶來巨大損失的例子, 分析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員從思想上不夠重視, 存在僥幸心理, 偷工減料, 私自修改設計方案, 沒有真正將抗震措施落到實處。在這里,我們對建筑設計中抗震的基本類型、主要措施結合具體實踐經驗進行研究, 以期和同仁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鄭建楊. 建筑物結構抗震若干問題探討 [J]. 科技風, 2010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激情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成人网免费观看|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91啦中文成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www.成人av.com|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