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水土保持;駁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對景觀生態學的認識
(一)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在自然等級系統中一般認為是屬于比生態系統高一級的層次。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在景觀這個層次上,低層次上的生態學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綜合。作為一門學科,景觀生態學是在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早期歐洲傳統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是區域地理學和植物科學的綜合。土地利用規劃和決策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景觀生態學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視,但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生氣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為當今北美生態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范式替代舊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于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二)對象和任務
景觀生態學主要來源于地理學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的生態理論。它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景觀,景觀是自然和人文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第三種觀點是景觀為一復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景觀是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景觀這一生態系統有別于一般生態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邊界。一般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以及生物各種群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繼往開來整體,著重研究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景觀生態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聯系以及植物、大氣、水體、巖石、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優化利用和保護。由于它們的邊界不同,研究的范圍、內容也不同,一個以生物體為中心,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個則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人類利用之間的綜合作用。景觀這一生態系統堅持了自然環境的整體觀念,并強調人地關系在其中的地位,將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使各個要素得以綜合分析,從而研究其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時,景觀生態學用生態學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景觀這一客體,使之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研究景觀的動態變化、相互作用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以及系統的演替過程。景觀生態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模擬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建立各類景觀生態系統的優化結構模式。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尺度的有序等級。景觀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外界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這種交換影響下景觀內部發生的種種變化和表現出來的性能。特別要注意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在景觀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對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如城市生態系統工礦生態系統,要考慮系統中的非生物過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研究,通過研究來豐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指導應用和實踐。二是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對人類活動影響和干預下自然環境變化的監測,以及對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能改變和環境變化的預報。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測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及生物圈其他組成部分的狀況,確定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種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景觀生態監測工作,應在有代表性的景觀生態系統類型中建立監測站,積累資料,完善生態數據庫,動態地監測物種及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趨勢,及時發出,為決策部門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景觀生態預警是對資源利用的生態后果、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預測和警報。一是在監測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對景觀變化作出預報。這種研究要通過承載力、穩定性、緩沖力、生產力和調控力,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持續發展能力,對區域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適應性進行評價,對超負荷的區域和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報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對種種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的預測,如南水北調和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預測。三是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合理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開發速度、規模、容量、承載力等的辯證關系。根據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設計出與區域協調和相容的生產和生態結構,提出生態系統管理途徑與措施。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分類、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和實施。四是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應用有關演替理論,通過科學實驗與建立生態系統數學模型,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技術管理措施和約束條件,采用多級利用生態工程等有效途徑,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級異養生產,提高不同營養級生物產品利用的經濟效益。建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保護主要生態過程與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現有生產物種;保護文化景觀,使之為人類永續利用,不斷加強種種生態系統的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應用——駁岸設計
(一)現場調查及條件分析
包括由設計工程師進行的短期現場檢查和由專家進行的詳盡的數據資料收集取樣和測量。
需要注意的問題:
1工程特性
1)強度
要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能夠承受最大設計荷載和施工期間施加的任何荷載。此外,對強度的考慮還必須包括整個系統的結構整體性,以及各組成部分的強度。
2)耐久性
工程技術人員不但要考慮全面的防護方法或防護系統,而且還必須考慮其各個構件的性能。根據整個系統的特性確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間各個構件可更換或修補。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駁岸,取決于是否有可能在駁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墻,同時要注意土壤特性,為降低駁岸后面的地下水壓力需要設置排水設施,此外,還應考慮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運動所引起的水流紊動程度。對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駁岸,并修筑滿足要求的截水墻。地下水的排放可通過在駁岸后面或駁岸下面修建排水區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設置排水孔的方式來解決。
4)剛柔性
剛性材料駁岸通常考慮采用更耐久的結構形式,其維護費用較低。如果預計基本會發生沉陷,那么設計的防護結構形式應能跨過無支承力的活動區,或者必須設置有合適間距的施工縫,一旦剛性結構發生破壞,剛性材料常比柔性結構更難修復。柔性駁岸允許基土或墊層產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鋪砌駁岸來說,允許在基土上維持一定的約束壓力。采用柔性結構駁岸比剛性結構更容易發現沉陷問題和墊層破壞,并且更容易維護,剛性結構更可能在沒有預警情況下發生事故。
5)駁岸重量
駁岸重量在詳圖設計階段只是一般的考慮因素,但在極軟弱的基土情況下,它很可能影響到初設方案的選擇,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導致大的沉陷或邊岸破壞。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駁岸可提高河道過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導致緊靠駁岸段下游的沖刷。
2環境可行性
駁岸工程與環境潛在的相互作用應加以考慮,對于較大的邊岸防護工程,開工之前,必須進行正式的環境影響評價并作為工程設計的一部分。
1)自然環境
設計開始前,向負責自然環境保護的機構作咨詢,如果已經對河流兩岸進行了勘察,那么,就應當準備出一個初步報告,指明應當更新或保護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夠保護現存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人類環境
不要過分強調人的視覺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設計應適應實際情況,應當考慮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a釣魚。必須設立釣魚平臺,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駁岸都有可能使釣魚者非常難于接近水體,若有必要,還要有臺階。
b航運。垂直的墻體駁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應出于安全的考慮,預先設置容易進出的通道,這樣,游泳者不僅能夠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費力的上岸。
d散步。滿足人在心理上的親水性。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無法與所處的位置景觀及其視覺環境想協調,在這種情況下,應加以綜合考慮。
(二)通過現場查勘和背景分析確定了設計的關鍵問題后,在考慮到將來需要防護的邊岸不同層位情況的基礎上,可以簡單地列出能提供合適措施的各種方法,一旦確定了基本目標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與外形不相適應的防護方案即可排除。應根據不同的河道過水層位采用不同的防護方式。在確定采用鋪砌護岸和天然材料護岸方案時,應對根據不同過水層位中沖蝕破壞的嚴重程度而改變防護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收益問題給予充分的考慮。方案的選擇是一個反復的過程,要求同時考慮到岸坡形狀和水深,在確定選擇最優護岸方案時,還必須考慮與此有關的不同工程、環境、結構和經濟等多中因素。建議對一個護岸工程選擇多達三個的比較防護方案,對選定方案的初步設計,畫出草圖并估算造價。
三、結語
合理規劃和設計以及管理景觀,對生態系統、區域乃至全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景觀生態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生態經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征,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因此,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應用是實現景觀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
參考書目:
肖篤寧主編的《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觀生態》(商務印書館,1993),
徐化成編《景觀生態學》教材(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俞孔堅著《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9),
肖篤寧主編《景觀生態學進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學任務發展趨勢
園林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現及其組分的影響。在景觀這個層次上,低層次上的生態學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綜合。園林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園林景觀生態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
一、園林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1、園林景現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園林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景現,最觀是自然和人文系統的載體。園林景現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
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
2、園林景觀生態學的任務
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園林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現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模擬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建立各類景觀生態系統的優化結構模式。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尺度的有序等級。景觀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外界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這種交換影響下景觀內部發生的種種變化和表現出來的性能。
二是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對人類活動影響和干預下自然環境變化的監測,以及對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能改變和環境變化的預報。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測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及生物圈其他組成部分的狀況,確定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種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景觀生態監測工作,應在有代表性的景觀生態系統類型中建立監測站,積累資料,完善生態數據庫,動態地監測物種及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趨勢,及時發出,為決策部門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合理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開發速度、規模、容量、承載力等的辯證關系。根據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設計出與區域協調和相容的生產和生態結構,提出生態系統管理途徑與措施。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分類、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和實施。
四是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應用有關演替理論,通過科學實驗與建立生態系統數學模型,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技術管理措施和約束條件,采用多級利用生態工程等有效途徑,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級異養生產,提高不同營養級生物產品利用的經濟效益。建立自然最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保護主要生態過程與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現有生產物種;保護文化景觀,使之為人類永續利用,不斷加強種種生態系統的功能。
二、園林景觀生態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問題的不斷復雜化,傳統的園林景觀生態學已越來越不適應問題的解決。為了保持未來園林景觀生態學的活力,園林景觀生態學需要發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園林景觀生態學不僅要保持其自然科學的屬性,還要加強同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其他學科的聯系,不斷地改造和創新。這樣,園林景觀生態學才能拓展成為綜合的景觀科學。發展景觀科學遵循的3個途徑是:
1、尺度一致性
即在時間和空間上必須同社會、行政和管理中相關的過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觀是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許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護問題只有在景觀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決,全球變化的影響及反應在景觀尺度上也變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景觀生態過程研究十分重要。
2、整體性
即景觀科學是①園林景現生態學;②經濟學和心理學/社會學;③包括設計,規劃和管理的各學科;④決策學的有機統一。
當前人類對地球和景現的干擾日益嚴重,產生的問題也日益復雜。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濟學、社會學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學在內的各學科在景觀尺度上同生態學密切合作。盡管園林景觀生態學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實的景觀中應用這些原理還不甚清楚,同時,由于實際的景觀管理需要多部門的協調組織,許多景觀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論水平上。這些迫切需要將傳統的園林景觀生態學和其他包括設計、規劃、管理以及決策等學科緊密聯系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園林景觀生態學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間規劃、決策和實施中的有效性,同時,反過來,提高園林景觀生態學在評價各種規劃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景觀;研究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學隨之迅猛發展,成為時代背景。在這樣的生態浪潮激蕩下,城市景觀結構研究成為了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研究的核心內容,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著眼于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規劃學的脈絡而展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領域的研究逐漸興起,它引起了對描述、解釋和規劃景觀結構的傳統方法的重新思考,也為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傳統研究和科學交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景觀規劃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景觀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方法論。
一、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分析
景觀生態學中景觀(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將地理學家采用的表示空間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態學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結合起來。弗曼(1995)對景觀的解釋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復出現的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鑲嵌組成的異質區域。它具有空間異質性,是實在的地理實體,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統整體。
景觀生態學是1939年由德國地理學家C.特洛爾提出的,對其最簡單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它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應運而生的“生態景觀”強調重視景觀的生態效益、利用綠色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等。
城市景觀整體規劃特征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的景觀,城市主體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會為對象,探討人類活動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總結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城市景觀綠化是對城市公園系統、綠地系統和城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城市是其對象與主體。城市景觀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城市景觀組分類型中以高密度的人類活動為主體,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原則;其次,城市景觀組分的空間分布主要受人類有目的的規劃、建設、活動的決定性影響;第三,城市景觀組分的內涵性重組和外延性擴張行為非常頻繁;第四,城市景觀組分的鑲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間的功能聯系一般通過發達交通系統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來實現;最后,城市景觀具有生態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觀主要靠人為輸入或輸出不同性質的能量和物質來協調和維持,變化極快且對人類調控存在高度依賴性,城市功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類活動失調,就很容易導致城市生態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統網絡將城市切割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斑塊,城市景觀要素斑塊之間及其與城市外部之間的,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能量和物質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觀中的“自然”生態過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觀生態連通性,就成為維持城市景觀生態過程和環境功能的基礎。
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與設計原則
李團勝(1998)認為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應該包括環境敏感區的保護規劃、綠色空間體系規劃以及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由此總結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收集和調查城市景觀生態的基礎資料:對城市進行景觀生態分析與評價,即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城市景觀的要素、結構、功能,這是做好景觀生態規劃的基礎性工作;擬定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規劃的原則,對城市空間及景觀布局進行合理規劃。
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規劃中應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實現優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應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間結構,相對集中開敞空間,組織和諧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斑塊之間的聯系,以綠色生態空間體系建設為中心的保護環境敏感區等規劃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從方法論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就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進行整合規劃,此種整合是在整體和生態設計觀念基礎上的創造。與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偉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對現成結構的把握及改良,此種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想不謀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總目標是改善城市景觀結構與功能、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促進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具體有如下目標:①生態穩定性。即維持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景觀的結構功能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②通達性。有效地確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塊間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達。③舒適性。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融合技術與自然于一體的理想環境。④美觀性。通過景觀規劃使景觀結構適量有序又富于變化,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總結
現代城市景觀是文化和自然的載體,它在百年間的歷史演進中,承載著民族藝術追求、實用性理念與時尚精神。在突飛猛進的城市設計浪潮,沖擊著現代城市的景觀設計的迅速發展,它將對未來全球化的城市景觀設計的形成和趨勢產生重大影響。本文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城市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構建現代城市景觀結構生態優化模式,對于指導城市空間結構的改造和重建過程,以及維護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秀珍 肖篤寧著:《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1995年 第2期 維普資訊網。
[2] 蘇偉忠 楊英寶著:《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
關鍵詞:城市;景觀布局規劃;景觀生態學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綠地景觀規劃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原理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
景觀生態思想與景觀布局規劃
2.1景觀生態思想及其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
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2城市綠地景觀規劃
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化合理利用問題,總體上要按照功能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空間布局,并應充分考慮滿足城市景觀審美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注重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空間格局、類型組成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通過保護和營造不同層面的生態綠地,建立縱橫有致的物種生存環境結構和生物種群結構。這些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城市景觀規劃方法,正在各種層面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逐漸得到認同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斑塊動態和復合種群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滲透理論,更為景觀結構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應該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進行。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3.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
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綠地景觀規劃及其實施最終必須以地表空間為對象,因此,對規劃最具指導意義的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則是其理論組成中具有空間意義的部分。
3.2.1關于斑塊基本原理
斑塊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動態以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
3.2.2關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與基質有明顯不同的狹長帶狀地表空間。其重要的結構特征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復雜性要求在廊道規劃時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鄉土特性。通常情況下,帶狀廊道較寬,內部包含一個有豐富物種的中心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干擾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帶狀廊道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意義。
3.2.3關于基質的基本原理
基質是景觀的本底,也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對景觀控制力最強的景觀要素。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4.1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綠地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集聚間有離析”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2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生態學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別是生態流與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空間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塊之間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等。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對調節城市氣
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
(2)帶(軸、廊):即區域或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線狀或帶狀城市綠地。“帶”可以視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
(3)網: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網”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
核―帶(軸、廊)―網模式的提出,為在綠地景觀規劃中應用城市景觀生態學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結構模式。
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等多個領域應用。
但是,同其它多種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會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中國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類活動強度異常巨大的前題下,在歐美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的適用性如何還需經廣大景觀及城鄉規劃師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①劉青昊,城市形態的生態機制,城市規劃,1995.2
②周勁松,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城市,2005.5
③陳孝青,城市生態景觀道路設計的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6
④齊康,城市的形態,南京工學院學報,1982.3
關鍵詞: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城市;景觀生態學
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已提高到從生態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廣泛地借鑒、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景觀生態學接軌勢在必行。在國內外的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中,大尺度的研究集中在空間格局分析和如何規劃管理上,如對農林區的研究[1-3]、對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的研究[4,5]等;中小尺度的研究仍以傳統的生態學為基礎,包括空間格局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6-8]等;對城市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相對較少、不夠深入,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F. L. 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他將風景園林學、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學的思想有機地融為一體,運用到城市景觀規劃中而形成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理念[9,10]。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是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各景觀要素的數量及空間分布,把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和方法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融為一體,使綠地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且符合生態學要求。如何運用景觀生態學解決城市綠地系統研究中的問題,尤其是格局整體優化為核心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法,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的背景研究,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現狀,從4個方面進行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策略研究。旨在為同行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作出一點努力。
1 研究進展
1.1國外研究進展
國外對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內自然斑塊、現存綠地的保護、 新的公園及其他形式綠地景觀的創建和綠色網絡的建設等方面[11-13],主要方式包括:創造自然保護區;重建整個區域范圍內的城市公園、公共廣場和自然生態系統;為大城市地區設計和管理綠色通道系統;保護和重建環境要素,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態系統等;城市結構中的“綠道”與“綠線”及其生態功能研究;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自然過程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在大自然的作用下變得更加完美和堅固等。
1.2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研究起步較晚,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多是從城市規劃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而從城市景觀生態學角度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浙江、福建、廣東、重慶等省市做了相關方面的研究[14-17]。
由此可見,我國的景觀生態規劃與國外相比研究面不廣、研究力度不夠,并且實施性較差。因此,研究如何運用城市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現狀,在進行景觀生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2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問題分析
2.1 綠地布局缺乏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考慮
大部分城市規劃是以人及其社會經濟要素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則被忽略,即城市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被拋在城市建設原則之外,導致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布局分散、生態結構脆弱、抗干擾等自然能力低下,進而導致城市綠地環境效能低下、城市自然生產潛力未能發揮。
2.2綠地規劃缺乏對生態多樣性的考慮
城市生物多樣性指基因、物種、群落及其生態系統分異,它與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直接聯系,并與大氣、水、巖土環境一起構成人類在城市生存的生境基礎。根據群落生物多樣性與群落穩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穩定、協調發展,必須增加城市綠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目前綠地系統中的種植規劃缺乏在生態學方面的考慮,在樹種的選擇上主要從鄉土樹種、適地適樹來考慮,而忽略了從生態學原理選擇植物,比如從發揮植物的光合效能、維持種群的穩定性、適應城市特殊的生態環境等方面考慮。
2.3綠地系統缺乏可持續的建設與管理
在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中,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建設現象,且愈演愈烈。比如一些城市進行較大規模的大樹移植,不僅成本高、成活率低,而且必將對移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并且,對綠地系統的后續管理工作跟不上,也造成了綠地系統建設快、破壞更快的局面,不利于綠地系統的長期使用和可持續發展。
3 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策略
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有別于自然植被景觀,自然植被景觀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或干擾程度輕,它仍然保持著自身的原始性和物種多樣性[18],所以對自然植被景觀規劃以嚴格的生態保護為前提;而城市綠地系統中人為因素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構建人類與環境相協調的共生體系是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的根本目標。
3.1根據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合理布局城市綠地
在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要合理分布不同等級的斑塊,并利用廊道加以連通,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大的城市綠地系統生態效益。
3.1.1斑塊。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斑塊一般指各級公園、廣場、居住區等。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在設置生態綠地位置時要從景觀整體格局出發,注意在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即景觀生態戰略點開辟綠地斑塊,以保證整個城市綠地景觀的生態效應[19];城市塊狀綠地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勻,大、小斑塊相結合[20],合理調整各類園林塊狀綠地的位置、數量、尺度等,更好地發揮塊狀綠地的功能;修建不同類型、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園、小游園,加強對居住小區的綠化;根據景觀的集中和分散格局規劃,集中使用土地,保證城郊風景區、森林等大型斑塊不被破壞,在建成區保留一些自然植被,達到生態綠地空間配置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目的。
3.1.2廊道。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廊道一般指各類江、湖、河岸綠帶和道路綠化用地、防護林帶等,可以調節小氣候,起到分割、屏障和連通的作用。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廊道能有機地聯結不同地域,消除熱島效應、防止寒風的侵襲,因此應加強城市綠廊和塊狀綠地的連接度,使綠色廊道形成網狀分布。廊道要有一定的寬度才會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在規劃郊區綠地系統時,根據立地條件設置較寬的城市防護林帶,并和農田防護林聯結成網絡系統;在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要在居住區、組團之間設置隔離帶。此外,城市除沿河設置綠廊外,還應沿道路規劃一定寬度、不同形態的植被帶,建立復層綠化廊道可以改善道路環境、塑造多元的道路景觀,還可以把城市各綠色斑塊連接起來。
3.1.3基質。基質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通過提高各類綠地的品質和連接度,合理調整塊狀綠地、綠帶與基質的空間布局,促進能量、物質和生物的正常循環和流動,并借助綠廊將城市內部綠地與郊區自然環境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城市空氣與外界的交流、緩解熱島效應、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而且可以達到保護動植物物種多樣性的效果。
3.2根據景觀異質性理論,構建穩定的綠地系統
景觀異質性理論是指景觀內部事物或者其屬性在時間或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或非隨機性特征。研究表明,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的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生態系統因而就更加穩定。因此景觀異質性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利用立地條件的異質性,可以創造多樣化的景觀。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塑造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綠地形式,以增加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景觀異質性,從而增加城市綠地系統網絡的穩定性。
3.3根據景觀變化原理,對綠地系統適度干擾
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景觀變化首先與干擾有關。干擾是一種明顯改變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變化過程的事件。研究表明,在無干擾條件下,景觀的水平結構逐漸向均質性發展,中度干擾將迅速增加異質性,嚴重干擾則可能增加或減少異質性。
由于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不穩定的生態系統 [21],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采取適度干擾,從城市外引進能量、物質和信息,通過城市綠地系統的合理格局,使其生產的物質、能量、氧氣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量,以期達到城市綠地系統的平衡與穩定;但是,要謹慎引入外來物種,充分研究分析當地的生態特點,對外來物種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實驗,避免生態災難的發生,比如類似水葫蘆、紫莖澤蘭等的入侵事件。
3.4 根據生物多樣性原理,加強綠地系統的管理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性有積極影響。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種植規劃中,要注重根據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進行配置,盡量保持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避免單一化,研究分析鄉土植物群落特點,建立合理的復合人工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但要從功能和景觀效果方面考慮,更要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做到適地適樹,以多種混交為宜;通過合理配置喬、灌、草以及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形成穩定的多層混合立體植物群落,不僅體現出生物的多樣性,而且呈現出豐富的景觀層次,有利于增強城市綠化率,維持綠地系統的穩定性。
要維持城市綠地系統的長期使用和可持續發展,還需要良好的養護管理。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植物配置屬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比較脆弱,加上人為干擾頻繁,植物生長環境受限等因素,需要養護工作根據不同綠地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養護手段,并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溝通。
4 結論
面對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把景觀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勢在必行。可以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的理論,合理布局各類城市綠地,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大生態效益;根據景觀異質性理論,強調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綠地形式的廣泛共存,加強城市綠地系統的穩定性;根據景觀變化原理,采取適度干擾的法則,積極從城市外引進能量、物質、信息,同時要謹慎引入外來物種;根據生物多樣性原理,在種植規劃方面建立合理的復合人工植物群落,并且加強綠地系統的養護和管理。這樣才能把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應用到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中,把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和方法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融為一體,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景觀的環境質量。
(收稿:2013-11-13)
參考文獻:
[1] Chengqing Yin, Ming Zhao, Weigen Jin. 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kes in Cina[J]. Hydrobiologia,1993,(251): 321-329.
[2] Satoshi Y, Daishu A, Noboru M, etal.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using natural land system[J]. Bull Univ Osaka Prefser B,1996,(48):99-107.
[3] Masa-ake M, Nobucazu N. Riparian landscape change over a period of 46 years, on the Azus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37-43.
[4] Baskent E.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53-97.
[5] Robert E. Tempor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on simulated landscape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311-329.
[6] Robert B. Biodiversity dynamics: from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approaches to a landscape ecology Point of 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1): 89-98.
[7] Thomas J, Michael B, Geneva W. Landscape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 155-170.
[8] David E. Scale-dependent habitat use in three species of Prairie wetland bird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267-276.
[9] 陳濤.試論生態規劃[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1,4(2): 131-135.
[10]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25(1): 59-65.
[11]肖篤寧,李秀珍.國外城市景觀生態學發展的新動向[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5,3:8-29.
[12]Richard T, Forman T. Land Mosca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Thompson C.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59-72.
[14]孫鵬.城鎮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D].杭州: 浙江農林大學,2012.
[15]黃慶生.永安市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16]祁新華,陳烈,梁縈,等.湛江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戰略探討[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3).
[17]張錫娟.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D].重慶: 西南農業大學,2005.
[18]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綠地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4,(2): 62-68.
[19]任海,鄔建國,彭少麟等.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3):455-458.
[20]豆俊峰.重慶城市綠地景觀生態建設[J].重慶建筑人學學報,2002,24(4): 7-101.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生態設計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觀綠化建設成為當今城市建設的一大熱點。城市景觀綠化建設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居民生活空間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生物群落與主要環境條件之間錯綜復雜的因果反饋關系的學科,用景觀生態學的觀點去進行城市景觀設計,已被廣大設計人員和群眾所接受,但是對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理解,還存在著爭議,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就城市景觀生態學進行相關探析,以期指導實踐。
1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生物群落與主要環境條件之間錯綜復雜的因果反饋關系的學科。也是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格局、生態過程及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生態學新分支。
2 城市景觀生態學及其結構要素分析
城市開放空間中的綠色斑塊主要包括公園、廣場綠地、動植物園、烈士陵園以及部分綠化較好的園林式企業和事業單位。這些綠色斑塊的形狀、分布位置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的生態質量。城市中的綠色廊道主要是指以道路與河道為主干的帶狀綠化帶。綠廊的寬度、邊緣形態及其連通性方面的不同都會對景觀產生不同的影響。
3 城市景觀生態設計
3.1 建立城市景觀綠色斑塊系統
3.1.1 最優斑塊形狀
景觀生態學的邊緣效應原理提示我們,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為了提供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某些景觀要素要盡可能地遵循自然的形態,避免人為化的切割和硬接。對于鋼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景觀斑塊采用自然的景觀形態往往能使人們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自然的凹凸起伏的曲線,在視覺上有別于直線的僵硬,能夠形成韻律感。當下,眾多幾何狀的硬質造景的城市廣場就完全忽略了自然形態的效應,導致了生硬的廣場景觀與城市環境的對立。所以,在城市廣場及綠地等綠色斑塊的建設中,依然有必要引入部分自然式園林的營造手法。
生態學中最優的斑塊形狀是一個類似太空倉的形狀。其特征表現為:有一個集中的面積較大的核,主要用于保護資源;有一些曲折的邊緣和觸手,能很好的保護資源和傳播物種。這樣一種形狀主次結合,呈現出有機組合的狀態。在實際中,在對城市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也要注意空間的開合,主次空間的營造。在場地中心開放的區域周圍,要注意分布一些較分散的生動輔助空間。這些輔助空間可以看作是廊道或是小斑塊,它們既是連接通道,也是進入重點景觀區域的前奏和鋪墊。這樣的規劃設計同樣對應于物種移植盡可能提供多種路徑的生態學原理。廊道連接也好,跳板連接也好,都要求在規劃景觀路線時避免單一、走回頭路。在城市開放空間中設計較豐富的景觀路線,能給市民提供多樣的游憩感受。
最優斑塊形狀中的核心斑塊與外向的廊道和小斑塊共同構成具有穩定和發展態勢的基質,從而能夠較好地實現基質的核心原則和聚散原則。由此,城市生態綠地的空間配置要集中和分散相結合;而對一個場地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場地內部本身的空間組合,同時要注意與場地周邊所在區域的聯系。特別是作為城市綠肺的重要原生資源,除了加以保護性的開發利用外還要延伸出一些“觸手”廊道,以加強與其他景觀綠地的連接度,最大限度地實現整個區域內環境的和諧共生。
3.1.2 開辟新的綠色斑塊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考慮,生態綠地不僅數量要多,而且分布要均勻、大斑塊和小斑塊相結合。在設置生態綠地的位置時要從景觀整體格局出發,注意在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即景觀生態戰略點開辟綠地斑塊,以保證整個城市綠地景觀的生態效應。如公園應位于所謂的結點位置。結點是指廊道的交結地區和運動物體的源或匯,對“流”有重要意義。公園要發揮自身的游憩、美化和生態效能,就必須與結點耦合,以調節“流”的運動。這可以很好地詮釋為什么公園規劃必須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在注意提高整體效能的同時要考慮其相對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邊界的合理交接,以覆蓋整個景觀區域。
3.2 建立城市景觀綠色廊道系統
廊道(Corridor)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幾乎所有的景觀都會被廊道分割,同時又被廊道聯結在一起。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雙重作用。城市景觀中的綠色廊道應順常年風向,允許綠廊邊側包含多層建筑,但建筑不應密集成群,建筑形式采用半通透結構,使建筑內外綠化相結合。
3.2.1 道路廊道系統設計
城市道路邊緣的綠地規劃是建立道路廊道的關鍵所在。景觀生態學的邊緣效應原理反映到邊緣植被的種植上,要求講究垂直結構上的變化。這樣不僅具有層次性,而且也會使邊緣的物種增多。由此,在對道路邊緣綠地進行種植時,根據地段情況,力求多種混種,注意喬木、灌木與草本植物的搭配;同時結合季相植物及色葉植物的選擇,營造豐富的植物生態景觀。
邊緣效應原理還要求道路邊緣具有一定的寬度,以形成緩沖區。這與廊道必須有足夠寬度才能發揮一定作用的要求相一致。對于城市道路的邊緣,用地比較緊張,邊緣綠地往往偏窄。而邊緣寬度有限,污染和干擾還是較大地影響著鄰近地帶。在這種情況下,用不同寬度的綠化帶使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系統三者分離。步行系統靠邊,可與邊上環境結合處理。步行系統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綠化帶布置要比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寬度要寬,這樣有利于隔絕車輛對于周邊環境的干擾。人車分流后,機動車離邊緣地帶距離增大;綠化帶雖被分離成兩塊,但之間距離不遠,實際影響寬度反而變大。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有些城市中已有了一定的運用,但綠化帶的種植和分布還應進一步調整。特別是在一些住宅區、濱水區和自然林帶區域,注意邊緣效應的景觀營造手段,將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
3.2.2 河流廊道系統設計
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圍基質的植被帶。河流廊道可包括河道邊緣、河漫灘、堤壩和部分高地。河流廊道必須具有足夠的寬度并應保持必要的連接度(圖1)。其相關原理應用于景觀設計實踐能給以眾多啟示。
在做水岸邊的親水處理時,機動車道應遠離岸線即濱水地區,步行系統更多地考慮棧道。棧道不僅形式靈活美觀,而且可以滿足河岸邊基底比較脆弱的情況,如淺灘處。這樣不僅是一種很好的親水方式,而且對河漫灘的生境連續影響較小。有關邊緣硬度的原理,也能說明這一點:硬度高的邊緣,會使物種沿著其邊緣移動,從而隔斷了相鄰斑塊、廊道之間的聯系。如硬質駁岸將水與陸地截然隔開,不僅水得不到營養,地也得不到滋潤。
因此,在進行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時,應盡可能地保留自然河岸,讓土丘、坡地等自然地與河流融合;特別是伸入水中的凸狀岸堤,應加以保護和利用。正是河流的這些形態構成,才使得河中生物與陸地斑塊較易發生聯系。生物活躍多樣,水質也因此得到凈化,城市的生境即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的河流水域大多經歷過人工的挖鑿。如果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自然開敞河岸,那么在開鑿初始就要考慮保護或營造由淺到深的河道地勢,這樣在有利于河漫灘形成的同時,對近水人群的安全也有一定的保證。對于濱水地區迫不得已必須要有公路通過時,也要留出生物走廊,通過架空人工構筑物等,盡量保留、創造生態濕地。有了生態濕地就有了微生物、鳥、蟲等,也就有了生氣。
3.3 建立城市景觀綠色網絡系統
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為我們在城市景觀中保護和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提供了設計依據。如要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勢利導,保護原有物種等可利用資源;增設廊道,增加景觀連接度等來加強景觀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在規劃中注意綠色廊道的相互連通,各斑塊之間的相互連通,以增加連通性。如夏天利用綠色廊道引涼風入城,消除熱島效應,冬季設置防風林帶等的設想都是考慮以綠色廊道的連通作用為必備基礎條件的。廊道能有機的聯結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綠地,直接影響城市園林綠化網絡的連通性及網絡功能的整體優化。特別是水體廊道和植被廊道,二者的規劃不僅有助于改善道路和場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還能將各景觀斑塊連接起來,實現場地乃至區域內外環境物質的滲透和連接。
以上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構建出城市景觀的生態網絡結構,能夠使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達到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功能。從而可以看出,將景觀生態學原理運用到城市景觀的設計實踐中,可以獲得景觀與生態以及經濟的多重效益。這將啟發環境工作者在開始一個景觀項目時,面對原始的地形地貌,該如何去對待。不同的認識和指導思想,就決定了場地環境改造的方向,進而影響到該場地價值乃至整個城市景觀的優劣。
4 景觀生態學對城市景觀建設的總體影響
景觀生態學原理不僅可以從具體的細部指導城市景觀的設計實踐,為之提供一定的方法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觀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發生重大改變。
1)景觀生態學的綜合、整體等系統論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全局、整體意識的建立。景觀設計的對象往往比較具體,尺度相對較小。所以在進行城市中某一具體場地的景觀設計時,很容易陷入局部雕琢的誤區。景觀生態學整體而系統地分析環境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使設計者高瞻遠矚,使其設計界域提升到營造區域環境的高度,增加環境的生命力。
2)斑塊―廊道―基質等相關原理使得景觀從業者的設計更具有科學合理的存在性。其相關原理,不僅符合生態自然生長的規律,也符合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一些美學原理。依據于此,城市景觀設計不僅能創造出美的視覺效果,而且能真正為人們創造出一片享受陽光、綠蔭、新鮮空氣以及清澈水流的生態棲息之地。
3)可持續的城市景觀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運用相關的系統知識,適度開發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和恢復自然的生態平衡。景觀生態過程使我們看到人類的干擾給城市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現有的條件下,不可能無止境地增加自然元素來改善生態環境。但環境設計師可以運用所掌握的生態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影響景觀生態功能的目的。如增設廊道、增加景觀連接度等來加強景觀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
4)景觀生態學原理提示人們要虛心向自然學習。自然不僅是可利用資源的寶庫,也是解決所有設計問題的最好典范。向自然學習美的形式,學習萬物生長的規律。而最重要的,作為環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設計中遵循自然的規律,做到生態設計,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努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生態設計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視,因此,作為設計人員應在設計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景觀生態學,探索能結合本土實際的生態發展模式作為謀求完美城市景觀規劃和生態設計的途徑,并融入到現實的設計中,最終達到從視覺和功能上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活動需求,并對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有貢獻的目的。
參考文獻:
20世紀80年代,北美的景觀生態學逐漸興起[1],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RiChard T·T·Forman教授為北美景觀生態學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81年—1983年,Forman教授通過編寫一系列文章介紹了歐洲景觀生態學的一些概念,他強調景觀生態學與其它生態學科不同,是著重于研究較大尺度上不同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的科學,并提出“斑塊一廊道一基質”(Parch-corridor-matriX)模式,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Forman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景觀和區域生態學。同時,他也研究土地的轉變、“斑塊一廊道—基質”理論和道路系統生態學。Forman教授的景觀生態思想具體體現在他的眾多專著與論文之中。1986年,Forman教授和G0droFl教授共同出版了重要專著《Landscape ecology》,這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書資料豐富,取材精當,系統性強,總結了景觀生態學已經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5年,F0rman教授在他的《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書中,系統地總結和歸納了景觀格局的優化方法,并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即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安全。這表明景觀生態學已經開始從靜態格局的研究轉向動態格局的研究。
2.Forman教授的景觀規劃思想
Forman教授認為,對于一個合理的景觀規劃方案來說,其規劃原則應包括: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其中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③規劃中要考慮未來變化的靈活性;④未來5年、10年或20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的關鍵部分;⑤規劃方案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它可供選擇的折衷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戀規劃設計中有5個要素必不可少: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據此他還提出了一個土地規劃中協調保護與開發矛盾的“空間解決途徑”,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ottern)及“戰略點”(Strategic Points)。
2.1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是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基本模式。Forman教授和Godron教授在觀察和比較各種不同景觀的基礎上,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乎3種: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在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評價中,基質代表了該景觀或區域的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系統,斑塊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的多樣化,廊道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之間的聯系與防護功能。這些都是景觀或區域土地持續利用的基本格局,這些要素能實現主要的生態或人類目標。“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為具體而形象地描述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提供了一種“空間語言”。此外,這一模式還有利于考慮景觀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比較它們在時間上的變化。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可進一步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 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 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如萬形斑塊和圓形斑塊分別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構成有什么不同影響,大斑塊和小斑塊各有什么生態學利弊;彎曲酌或是直線的,連續的或是間斷的廊道對物種運動和物質流動有什么不同影響;不同的基質紋理(細密或相散)對生物的運動和于擾的空間擴散有什么影響等等。圍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景觀生態學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性原理,為景觀規劃提供了依據。 2.2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是進行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 Forma教授基于生態空間理論提出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被認為是生態學上最優的景觀格局。該格局是針對回答“在景觀中,什么是土地利用的最合適的安排”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它包括以下7種景觀生態屬性;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維持關鍵物種的生存: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塊又有小斑塊,滿足景觀整體的多樣性和局部點的多樣性;③注重干擾時的風險擴散;④基因多樣性的維持;⑤交錯帶減少邊界抗性;⑥小型自然植被斑塊作為臨時性棲息地或避難所;⑦廊道用于物種的擴散及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強調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完整性,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小型斑塊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建筑地段或農耕地段、同時在人類活動區沿自然植被斑塊和廊道周圍地帶設計一些小的人為斑塊,如居住區和農業小斑塊等。顯然,這種規劃原則的前提是營理景觀中存在著多種組合,包含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塊,可以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頂塊大集中,小分散,通過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保持生物多樣性和擴展視覺多樣性的目的。這種景觀模式是根據美國和歐洲的農村情況,融合生態知識與文化背景的一種創新。它有著許多生態學上的優越性:一方面,這一格局有大型植被斑塊也有小的人為斑塊,可提高景觀多樣性,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型植被斑塊可為人們提供旅游度假和休憩的去處,小的人為斑塊可作為人們的工作區和商業集中區,高效的交通網絡則可方便人們活動。
2.3 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優化方法
其核心是將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與不同的土地規劃任務相結合,以發現景觀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態問題,并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牛態學途徑。該方法主要圍繞如下;幾個核心展開;
(1)背景分析。在此過程中,景觀的生態規劃主要關注景觀在區域中的生態作用(如“源”或“匯”的作用),以及區域中的景觀空間配置。對區域中自然過程和人文過程的特點及它們對景觀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也是區域背景分析應關注的主要方面。另外,歷史時期自然和人為干擾的特點,如干擾頻率、干擾強度及干擾地點等,也是分析的重要內容。
(2)總體布局。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為基礎,Forman教授提出了一個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景觀總體布局模式。在該模式中,Forman教授指出,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和建設的格局應該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并且作為物種生存和水源涵養所必需的自然棲息環境,這些斑塊應有足夠寬度和一定數目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建設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則可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一優先格局在生態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所有景觀規劃的一個基礎格局。
(3)關鍵地段識別。在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應對那些具有關鍵生態作用或生態價值的景觀地段給予特別重視,如具有較高物種多樣性的生境類型或單元、生態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間斷點,對人為干擾很敏感而對景觀穩定性又影。向較大的單元,以及那些對于景觀健康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段等。
(4)生態特性規劃。依據當時景觀利用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以規劃的總體目標和總體布局為基礎,進一步明確景觀生態優化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如維持重要物種數量的動態平衡,為儒要多生境的物種提供棲條件、防止外來物種的擴散,保護土地以免被過度利用或被建筑、交通建設所占用等。這是格局優化法的一個重要步驟,根據這些目標或要求,調整現有景觀利用的方式和格局,以決定景觀未來的格局和功能。
(5)空間屬性規劃。將前文所述的生態和社會要求落實到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案之中,即通過景觀格局空間配置的調整實現上述目標,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為此,需根據景觀和區域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以及基于此所得出的景觀規劃的生態學原則,針劉前文所述的生態和社會目標,調整景觀單元的空間屬性。這些空間屬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斑塊及其邊緣屬性,如斑塊的大小、形態,斑塊邊緣的寬度,長度及復雜度等;②廊道及其網絡屬性,如“暫息地”的聚集程度、廊道的連通性、控制水文過程的多級網絡結構、河流廊道的最小緩沖帶、道路廊道的位置和緩;中帶,以及間斷點的位置、大小和數量等等。通過對這些空間屬性的確定,形成景觀生態規劃在特定時期的最后方案。之后,隨著對景觀利用的生態和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改變,仍可對該方案進行·不斷地調整和補充。
[參考文獻]
[1]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Forman R T T.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lon[M].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Forman R T T,Godron N.Patches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for 9 landscape ecology[J].BioSclence,1981,(31):733—740.
[4]Forman R T T,Godron H.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Sons,l986.
[5]張斌高翅,著眼于景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J],規劃師,2002,(4):58—60,57,
[6]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7—31.
關鍵詞:景觀生態; 旅游景區; 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緣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上。景區斑塊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業化的濃重氣息破壞自然保護區各種景觀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更應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而在對自然風景區進行斑塊設計時,除了考慮其旅游美學功能外,對于負有保護物種的功能區域,應該注意保留一定面積的斑塊,避免因生境面積過小而造成物種滅絕。對于廊道,斑塊內廊道的設計要以林間小路、河岸、滑雪道等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強化其在輸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設計,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充分利用自然現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運用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2-0255-01
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中多種綠地類型與規模的綠化用地的整體。它主要包括植被、水體、土壤等多種要素。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是以綠色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開放空間并具有相對同質性,因此城市綠地系統可認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種景觀元素[。而將城市綠地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時,城市綠地中的不同綠地類型可認為是綠地系統的不同景觀元素。
1、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
1.1 景觀異質性
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之一,也是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是指一個景觀對一個種或更高級生物組織的存在起決定作用的資源(或某種形狀)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程度(或強度)。景觀異質性包括空間異質性、時間異質性以及功能異質性,異質性大、則密度高、穩定性大。在景觀這個層次上,異質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擾、內部演替和人類活動。景觀的結構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景觀的異質性使人類居住的生態系統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擾的柔韌性。
1.2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斑塊是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類型、大小、形狀、邊界、動態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綠地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景觀的破碎化程度對生物的遷移、覓食、滅絕等有重要的影響。斑塊面積的大小不僅影響物種的分布和生產力水平,而且影響能量和養分的分布。斑塊的形狀則對生態學過程和各種功能流有重要的影響。
廊道是景觀唯一的線型要素,是不同于兩側相鄰土地的一種特殊的帶狀要素類型。廊道最顯著的作用是運輸,它還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根據廊道的起源人類的作用及景觀的類型,廊道可分為三類,線狀廊道、帶狀廊道及河流廊道。在城市研究中我們可以將廊道分為藍道(blueway)、綠道(greenway)和灰道(grayway)。
1.3 景觀格局
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間格局,即斑塊和其它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等.與格局不同,過程則強調事件或現象發生。格局從結構上可以分為:點格局、線格局、網格局、平面格局、立體格局。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看,景觀的空間格局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景觀的組成和結構即景觀的空間異質性;2)景觀中斑塊的性質和參數和的空間相關性即空間相互作用;3)景觀格局的趨向性即空間規律性或梯度;4)景觀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變化即格局的等級結構。
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2.1 理論缺乏生態性思考我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的發展,只強調了“游憩”功能和“景觀”功能,卻相對忽視了生態性的思考。
2.2 綠地指標不能直接反映綠地生態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標分為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4項,單以4項定額指標評定一座城市綠化的水準,缺乏科學理性,難以反映真實性。
2.3 受城市建設用地制約及忽視綠地生態性以往的城市規劃中,城市綠地往往依附于城市Y構,而以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城市結構應依賴于生態系統,在實際的城市規劃中,并未因生態性需要而優先考慮城市綠化用地。
2.4 城市綠地系統編制、法制不健全,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戰略決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貫徹實施力度不夠,法規條例不健全,執法不嚴格。
2.5 城市綠地系統缺乏城郊之間的完整統一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許多城市的綠地規劃只注重圍繞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視了郊區、干道和河道綠化,未能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2.6 缺乏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城市綠地在提高環境質量上起著很大的生態效益,綠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卻往往被忽視。
3、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
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區域范圍城市是一個典型的人工干擾斑塊;在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個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構成的景觀單元。其中各組成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流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包括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生產防護綠地、道路綠地等,以點―線―面的形式共同構成城市的綠色體系。站在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在城市范圍,公園、風景區、街頭綠地、居住區綠地等都是以綴塊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綠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這個景觀單元的基質。
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個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綠地系統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以及確保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將景觀生態學上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運用到城市綠地空間布局中,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時,按照“環、楔、廊、園”的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布置,保證綠地景觀的完整性。在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可以用生態廊道將綠地斑塊有機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綠地生態網絡;在公路、鐵路等城市軸線上,通過綠地分割作用產生一系列間斷的分散集團、飛地、子城或衛星城,在各星狀長軸之間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狀綠地,構成人工廊道與自然廊道相間分布、有機分散的景觀格局。這樣的綠地廊道規劃使得綠地真正融入城市內部,充分發揮綠地在城市中的功能。數量模型著手,建立城市綠地系統與其生態效益評價與預測之間的回歸模型,或者利用GIS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結構的研究,根據城市綠地的三維特征,基于遙感技術建立相應的“綠量”模型,將城市綠地的生態效應定量化。
3.1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3.1.1整體優化原則。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含有等級結構,具有獨立的功能特征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這種不均勻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
3.1.2可持續性原則。城市綠地系統地規劃設計,必須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循環過程作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應將認為景觀與自然景觀融合,走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道路。
3.1.3獨特性原則。每個城市綠地景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個性的魅力將散失殆盡。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及歷史文脈,使城市綠地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達到與周圍的環境融合,符合人們的審美及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