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科重癥醫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循證醫學在肝膽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提升醫學教學質量,摒棄傳統方式中一些錯誤的方式,將使診治水平獲得提升。眾所周知,當引用沒有被證實的研究結果,有可能導致誤診誤治,阻礙已被證實的治療方法的推廣。循證醫學觀念被提出來之后,需要重視臨床教學,重視證據的收集。因此,要求醫護人員需在制定醫療方案基礎上,認真、仔細,保障決策的正確性。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技能水平,從而實現共贏。我國傳統醫學過分依賴自我經驗,這容易導致診治過程中出現問題。在以往失敗的案例中,要吸收教訓,完善自我,不斷推動科學快速發展。這個過程雖然是漫長的,但是卻是肝膽醫學的發展方向。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充分準確的運用循證醫學方法,建立小組,針對不同臨床問題進行分析,查找證據,這樣能保障肝膽外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肝膽醫學引入了循證醫學之后,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為肝膽學科奠定人才基礎。
2探析循證醫學與肝膽外科學
傳統肝膽外科的教學模式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個人經驗、教材內容、專業技能基于授課形式將其轉播出去。它的目的是實現知識傳輸、經驗、技能傳授?,F代醫學發展速度非常快,CT、MRI、PET-CT的更新日新月異。新的治理方式不斷涌現,新的外科技術被大量應用于診治中,這有助于患者的健康。然而,技術的使用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將會使得肝膽外科診治過程中存在很多臨床問題。舉幾個例子:大肝癌是否可以使用肝移植進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適用人群是哪些?直徑大于5cm的肝血管瘤一定要切除嗎?等。我國的肝膽外科學水平與國際水平之間仍存在一定的距離,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新問題,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個人經驗和書本知識,而應該鼓勵中青年醫師走出去,拿進來,將國外先進的理念,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進行檢驗。對于證實可靠、有效、易行的診治方式要通過傳幫帶開展起來,這是應該是我國肝膽醫學發展的新趨勢。
3循證醫學在肝膽外科學教學中的實踐
3.1提出問題
在臨床實踐中要多加觀察,觀察周邊的同事對患者處理過程,明確最終的處理結果。自己多思考,及時發現問題。根據問題展開研究,在一個中心點上做好研究發散。在這個環節中,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肝膽外科相關書籍,分析專業文獻,了解該行業有競爭的焦點問題。二是需要教師、教授一同努力,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學生從學校里畢業,自身積累的經驗比較少,不會有太多專業性強的知識。
3.2尋找最佳依據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使得“證據為基礎的醫學”變得相對簡單。眾所周知,循證醫學的關鍵在于尋找有效的依據,探究醫學手術步驟。而這些探究的總結,最后形成價值醫學文獻。文獻資源主要包含提出研究問題、觀察性研究、臨床性總結以及前瞻性分析等等。醫學研究活動,依賴文獻,對文獻的檢索能夠獲得最佳的研究成果。雖然文獻的內容和結論可能不一致,判斷的準確性也很難把握,但是可以作為參考依據。進行可信度判斷時,注意倚重“薈萃”和“隨機臨床試驗”分析的結果,因為它們代表了最高等級的循證醫學依據,有著重要意義。
3.3評價
根據最新的研究依據指導臨床實踐,并及時分析實踐的結果。分析中會發現自己的結果和別人的研究結果比較差異性不大,則需要進一步做好論證鞏固和后續推廣。如果發現結果不一致,需進一步查找原因,找到自身的錯誤或者別人的觀點。在肝膽外科中,有很多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究,本文將基于實例介紹循證醫學在該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原發性的肝癌首選治療方法是肝切除術。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大肝癌行肝切除術后易于復發。大肝癌患者,手術前需進行肝動脈造影,經常會發現大肝癌肝內微小病灶。因此,有學者認為,大肝癌肝切除前應常規進行術前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然后再行肝切除術治療,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手術效果,以便提升患者手術成功率。那么,對于可切除的大肝癌時究竟是直接切除還是行術前TACE后再切除?研究者開始對問題的疑惑進行醫學探究,尋求獲得答案。為了科學的應對該問題,將肝切除術、肝癌、TACE作為關鍵詞,開始收集資料。資料顯示支持術前TACE的文獻主要有2篇,循證醫學證據等級為IV級,結論為:肝切除術前實施TACE,能夠延長患者術后的生存時間。同時,不建議術前TACE的文獻有9篇,證據等級都是Ⅱ級。這些文獻的結論認為術前TACE并不能使患者生存質量提高,甚至加重患者身心健康,加重了手術難度。總之,通過文獻分析得知,對于可切除的大肝癌,首選直接行肝切除術治療,術前TACE不推薦。
4結語
關鍵詞:循證醫學;胸外科;臨床帶教;課程設計
胸外科學是一門重要的三級學科。教學過程中既要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臨床技能,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同時又要注意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在傳統的教學中,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不緊密,很多學生認為這門課枯燥,難度大,難以掌握,為了應付考試,往往死記硬背,而在臨床實踐中,難以與所學知識相結合,容易出現高分低能得情況。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必須更新教學法和教學內容,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 注意加強基礎與臨床的銜接。循證醫學即遵循證據的醫學,是現代醫學領域新興的臨床醫學模式,循證醫學倡導以“最可靠的證據”來指導臨床醫療實踐,其目的足為患者提供現代醫學證實的最理想的醫療服務。本文擬探討將循證醫學理論運用到胸外科臨床帶教課程設計中,以提高醫學院學生的循證醫學水平。
1 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要求在臨床實踐中整合最好的研究證據,臨床專業知識,患者價值觀,從而形成最適合的診療措施,以獲得最佳的臨床結果和生活質量[1]。循證醫學的核心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基于臨床科學研究所獲得的客觀證據。也就是說,臨床醫生所做出的任何有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決定,醫學專家們所制定的各種診療指南,政府部門制定的各項衛生決策,都要依據現有的最可靠的科學證據進行。
循證醫學的實質是一個新式高效的終身學習的臨床醫學模式[2]。這就對醫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與患者和同行間溝通、交流的能力,從計算機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基礎科學應用于醫學實踐的能力,在處理疾病時會考慮社會有關因素的能力,學會在工作中考慮醫學倫理和專業精神相結合的能力,具備衡量所獲得信息正確性的循證醫學的能力,感知自我能力和心理狀況的能力[3]。
2 胸外科臨床培養帶教中體現循證醫學理念
循證臨床決策需要醫患雙方權衡治療方案的利弊,醫生必須了解治療方案的利弊,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證據,患者希望決策的方式等。因此要強調學生要查房的重要性,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資料。首先,要與患者交流,真實地體會臨床醫生的神圣與責任。其次,查房前認真閱讀病歷,仔細了解患者病史,熟悉患者各種相關檢查,仔細為患者做好體檢,以便及早發現問題,修正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手術方案。在查房過程中,提出明確的臨床問題,并應勤于思考,善于在臨床實踐中認真觀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選擇急需解決的問題。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不僅學習新的知識,而且學會提出問題,并進行獨立思考,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指導醫學生在學科實習中要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4]。
胸外科解剖結構復雜,相應并發癥多,不能把胸外科手術看做簡單的基本操作,而是要進行科學的臨床思維,查房也是是加強醫患溝通,減少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5]。
3 尋求“最佳”證據,制定“有據可循”、“有法可依” 的手術治療方案
循證醫學強調獲取可靠的科學證據。在決定手術方案時,由于胸外科疾病多病情復雜,有時可能缺乏經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醫療原則,治療指南,應強調可靠的科學證據,即“最佳證據”,真正做到“有據可循”。要根據各種文獻,找出可靠的根據。要正確處理好最佳證據同現行的法律法規的關系, 從而為患者提供最合理合法的醫療服務。帶教醫生既要傳授給學生臨床經驗,也要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思維,并培養其過硬的心理素質。
4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高質量的證據、高素質的醫生和患者的參與是實踐循證醫學的關鍵高質量的臨床證據是實踐循證醫學的物質基礎,而臨床醫生是實踐循證醫學的主體。新的醫學模式要求臨床醫生具備:①較高的理論水平及專業知識和技能;②一定的臨床流行病學、統計學和衛生經濟學基礎;③較強的協作和交流能力;④專業技術的繼續發展和提高。因為醫學研究非常活躍,很少永恒不變的“真理”?,F代臨床醫生應終身學習,隨時更新知識,跟蹤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才能保證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層出不窮的臨床科學證據,只有為臨床醫務工作者所熟知和應用,才能對診治產生有利影響。因此,要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利用實習階段打牢醫學實踐基礎。并在考試中加大實踐內容,以此來鞏固臨床實習內容。
5 尊重患者權益
患者的參與醫生的任何診治決策的實施,都必須通過病人的接受和合作,才會取得相應的效果,如果病人不廣合作和接受是不可能奏效的。循證醫學的實施是要求醫生充分地關心愛護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權和正當權益,與患者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才能保證有效的診治措施取得病人的高度依從性,從而產生最佳效果。在臨床課程設計中,一定要灌輸這種理念。比如在選擇胸外科手術方案時,告訴患者各種方案的利弊,把選擇的權利交給患者,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從患者的利益出發,兼顧患者的意愿及經濟承受能力,做出最讓患者滿意的方案。
總之,在胸外科課程的設計中,一定要引入循證醫學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不僅要鞏固理論知識,也要提高臨床技能,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方式,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趙繼懋.臨床醫學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的意義[J].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志,2005,7(4):41-43.
[2]陶軍,楊天德,劉禹蓮等.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9):549-551.
[3]秦孝智,關立克.循證醫學理論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9):1314-1320.
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已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事重癥醫學醫療工作23年的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科室副主任、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研究生導師盧安衛主任醫師。
采訪伊始,盧安衛主任就開門見山地指出:重癥醫學的發展,與其所在醫院其他學科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它不能獨立于其他學科尋找自己的路線。醫院的發展帶動了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模式,應根據醫院的等級與規模的不同而不同,而人才的培養則是重癥醫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合理的模式+優秀的人才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兩個最根本要素。
重癥醫學學科發展
應視醫院等級與規模而定
據記者了解,重癥醫學科的主要業務范圍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等。
2009年1月19日,原衛生部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的通知中,對于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醫師等問題,都作出具體的規定。例如:“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院應當有具備內科、外科、麻醉科等專業知識之一和臨床重癥醫學診療工作經歷及技能的執業醫師?!辈⒄f明,目前只限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展“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具有符合規定的醫院可以申請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拔唇浥鷾省匕Y醫學科’診療科目登記的醫療機構,不得設置重癥醫學科;相關科室可以設置監護室、搶救室等開展對本科重癥患者的救治。”
對此,盧安衛主任從另一個角度介紹說:“重癥醫學學科目前的基本組成單位是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其基本功能是救治危重病人。在有些醫院——如我們醫院,還有呼吸治療科;呼吸治療師屬于醫技編制,是在重癥醫學??漆t師的指導下對病人進行呼吸治療,負責呼吸機的管理與呼吸治療操作。當然,我非常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重癥醫學學科,能有自己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實驗室?!?盧安衛主任介紹說,在我國中小型醫院,ICU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醫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活率和延長壽命,由于病人來源、其他學科發展的限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發展綜合性的ICU是一條切實可行而又合理的道路;但在大型的、實力雄厚的綜合性醫院中,ICU更為突出的功能是為外科開展大手術保駕護航,如肝肺心腎等器官移植,肝膽胰、心肺外科的大手術,手術對象老齡化,術前合并臟器功能不全而又必須手術治療的病例;老百姓對壽命與生活質量要求的增高,以前不敢做的、認為不能做的手術,有了ICU的支持,為這些患者的手術成功提供了保障。
盧安衛主任認為,強大的外科發展需要ICU的支持,外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在大型綜合醫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并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例:醫院各學科的亞??瓢l展均很強大,很多??苾H一個亞??频闹匕Y病人就已經需要一個常規規模(15-20張床)的ICU來接納,如肝膽外科每年有3000例左右的手術,按5%計算,每年也有幾百例術后患者要進ICU;肝移植每年150例左右,還有心肺移植、心臟手術每年達1000多例,這幾類患者術后全部要進ICU。除此之外,還有多發傷、腦外科、肺外科、血管外科、胃腸外科、肛腸外科、泌尿外科及其他外科的重癥,或術前有重要臟器病變的、術后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都需要ICU的支持。“總之,僅接納外科重癥患者就需要有幾個ICU。這么多的學科亞專科,有這么多的重癥患者如果僅采用綜合ICU方式,那就需要建立很多個綜合ICU,這樣勢必會引起管理的混亂,比如病人收治,院感的防控、人力與物力資源方面分配方面都成問題,這顯然不合理。所以,重癥病人的分類管理即建立??艻CU成為必要。重癥醫學是二級學科,學科的細分是學科發展的標志與方法?!?盧安衛主任總結說。
亞??频慕ㄔO使重癥醫學
在各領域得以深化
事實上,重癥醫學為一門新型跨學科專業,也是醫學領域中一門最具活力的學科。它與臨床各科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特殊的臨床醫療范疇。它以機體在遭受嚴重的傷、病打擊下引發的全身病理改變、特別是威脅生命的情況為主要研究對象。
重癥醫學科(ICU)的任務,則是運用重癥醫學理論,采納一切當今最先進的手段,中斷疾病的發展,維護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內環境的穩定,贏得治療基礎傷、病的時機,從而爭取盡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因此,從事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師不僅需要相關醫學專業知作為基礎,而且要能運用現代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則強調,重癥醫學醫師的基本技能,是對全身臟器功能的綜合支持。這是必備的技能,故重癥醫學的亞專科不能以單一的臟器去分類,單一的臟器功能衰竭應該由該??漆t師處理。
對此,盧安衛主任舉例說,一個心臟內科的醫師若不能處理單純的心力衰竭,那么這個心臟內科的水平就談不上高深。只有當心臟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衰竭時,才由ICU醫師處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歸類于一個ICU,慢性呼吸衰竭主要來源于呼吸內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主要來自外科術后大出血、創傷、嚴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把這幾類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療,從醫院的角度而言,很不合理。這幾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演變過程差距也很大,醫師很難去把握這些機制與疾病的規律,更何況幾乎所有學科的重癥都需要呼吸機支持,這樣一來,呼吸重癥加強治療病房與綜合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就沒有什么差別了。
而盧安衛主任理想中的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愿景,是與其他各學科的發展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皟瓤?、外科及其所有的亞專科的重癥,都涉及到全身多臟器功能的衰竭,所以,??艻CU的建立并不影響重癥醫學??漆t師的工作性質與基本技能的全面發揮?!?盧安衛主任說,“我認為,重癥醫學的亞專科分類根據現有其他學科的分類比較合理,如我們醫院分內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診ICU、傳染病ICU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同一類患者疾病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必然性,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癥醫學醫師把握住規律,使在這一領域的診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多個亞專科就可以使多個領域得到深化,從而使重癥醫學的整體臨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盧安衛主任說:“也許有人會問,要怎樣來管理這么多??艻CU?”對此問題,盧安衛主任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我認為,大型綜合性醫院應該成立重癥疾病中心,由中心主任全面領導臨床、教學、科研活動;各??艻CU的病區主任在中心主任領導下,協助中心主任負責所在病區的臨床醫療工作。如果各專科ICU各自為政,將會影響學科發展、綜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養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才培養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的
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重癥醫學醫師的培養目標為:通過三年的基礎培養,使被培養者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能夠應對常見危重癥病人的處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見癥狀的臨床判斷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級;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對常見危重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搶救和診治。能閱讀有關危重病醫學的外文書刊;了解臨床科研方法,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報道和綜述;了解與危重病醫學相關的醫療法規;學會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具備良好的從醫所需的人文綜合素質等等。
而盧安衛主任則認為,“與其他學科相比,重癥醫學如同一個剛起步的幼兒,它勢必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決定性因素?!?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人才如何培養,關系到學科發展的速度與前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另據盧安衛主任介紹,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每個學科均選擇德才兼備、技術精湛、行醫規范、為人師表的優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為教學主任,專門分管教學工作。教學主任肩負著培養新人為學科發展提高新鮮血液的重任,而盧安衛主任自己就是重癥醫學的教學主任之一。
盧安衛主任說,重癥醫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涉及到以下幾種類型: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癥醫學??漆t師的繼續教育與培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剛成立了幾年,盧安衛主任是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的三位研究生導師之一?!耙驗橹匕Y醫學是新的學科,全國重癥醫學研究生學位點還很少,目前對重癥醫學研究生培養關注還不夠?!?盧安衛主任說,事實上,研究生培養很重要,它將是未來重癥醫學發展的基礎與根本動力。
盧安衛主任繼續介紹說,浙江大學重癥醫學學位點主要是借鑒外科學的經驗,科學學位的研究生重點培養其科研能力,重點放在實驗室培養,在畢業前要求寫出較高水平的科研論著,如SCI。這些研究生畢業后大多數走上臨床工作崗位,他們將是重癥醫學學科發展最強大的生力軍。
盧安衛主任認為,一個學科,不會搞學術就不會有提高,沒有科研的發展,臨床水平就不可能產生飛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是培養臨床醫生,其臨床能力與技能的培養目標與??谱≡横t師規范化培訓相同,但作為老師,要特別注重研究生的臨床觀察與思維培養,培養其對病情的分析與總結,從而也能得到一些科研能力的訓練。
在現實中,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實際上是目前最受關注與重視的,但重癥醫學專科醫師的培養,當前在全球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歐美國家都是按其他學科如內科、外科、麻醉??漆t生的培養模式培養,等成為上述??漆t師后再從事重癥醫學工作。
談及國內的重癥醫學專科住院醫師的培訓工作,盧安衛主任介紹說,我國這方面的狀況與國外類似,重癥醫學科醫師都是由內科、外科、麻醉科醫師組成。重癥醫學有了自己的學科后的四年多以來,重癥醫學??漆t師基本按內科??漆t師培養模式培養。隨著大型綜合性醫院強大外科學的發展,外科重癥病人已成為重癥醫學科病人的主要來源,這些病人來勢洶,起病急,風險高,但救治效果好,這就對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有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內科學基礎,還要求有豐富的外科學知識。因為手術醫師沒有在ICU值班,每天只能來看一次術后的病人,所以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病情的觀察與治療,是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承擔的。
據此盧安衛主任認為,按內科??漆t師培訓模式培養重癥醫學專科醫師有很大的缺陷。總體來說,現有的ICU醫師大多缺乏外科思維,對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預測與觀察比較欠缺,對于二次手術的手術指征掌握不好,對什么時候該叫外科醫生、什么時候不該叫把握不好,經常會到患者情況嚴重時,才聯系外科醫師,有時會耽誤手術及救治時機。
我國亟需建立規范化培訓新模式
“我自1991年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始從事重癥醫學,至今已有23年,曾有8年時間在肝移植中心專門做肝移植術后監護。我在碩士研究生期間讀呼吸內科,博士研究生期間讀普外科,專攻肝移植術后監護。我的學習及工作經歷讓我深知ICU內管理內科患者與外科患者的區別?!?盧安衛主任認為,重癥醫學的??漆t師知識面要求很廣,并需要有很強的應急能力,所以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該有自己的模式,應該在內科、外科均培訓,并且也要在麻醉學科、醫技科室(如超聲、影像、心電圖等)輪轉學習。
盧安衛主任強調,更重要的是,一個??漆t師的培養不是讀幾本書,上幾天課,考幾門試那么簡單,還必須在臨床學習,并有優秀的老師指導。在科室輪轉學習期間,要求掌握與重癥醫學密切相關的疾病與常見技術;要求熟悉與重癥醫學相關性不大,但是各相關學科的常見疾病與技術;要求了解對少見疾病和技術,技術含量和風險大的治療方法與技術。
盧安衛主任進一步強調,重癥醫學國家重點專科應該承擔起培養重癥醫學??漆t師的責任,應作為重癥醫學??漆t師的培訓基地?!爸劣谂嘤柶冢壳皣鴥人械膶?漆t師培訓均為三年,這三年都是在各個科室輪轉,并沒有多少時間在重癥醫學科工作。三年結束時,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重癥醫學專科醫師?!?/p>
在采訪中,盧安衛主任非常愿意與同行分享她的留學經歷:“我前年曾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ICU留學一年。他們的重癥醫學??漆t師培養需要六年,前三年叫‘base training’,相當于基礎培訓,第一年叫實習醫師,第二年到培訓結束前叫‘training doctor’。他們認為實習醫師還需要從一年改為二年。前三年跟我們一樣在全院各科輪轉,經考核合格后,進入后三年‘high training’,相當于高級培訓。這三年是在ICU中培訓,到第七年通過臨床技能及理論考核合格,后才成為重癥醫學??谱≡横t師。他們所有的學科都是經過類似于上述的六年培訓期。基礎培訓三年后若考試不合格,就從第一年開始重新培訓,第七年考核沒通過,就從第四年開始重新培訓。同一個級別的培訓若兩次沒通過,一般這樣的醫師以后就不從事醫療工作了。他們住院醫師時間很長,今后能不能再上升,就看有沒有崗位,沒有崗位永遠就做專科住院醫師?!?/p>
“我認為他們的專科醫師培訓模式更加科學合理?!?盧安衛主任繼續闡述說,在國內,三年規范化培訓按要求都是輪轉在別的科室,而在ICU的輪轉時間卻很短。規范化培訓結束后就轉為重癥醫學??频闹髦吾t師,這不論是基礎扎實程度,還是專科臨床技能,都達不到主治醫師的要求。
采訪將要結束時,盧安衛主任總結說,重癥醫學學科的基礎水平影響著年輕一輩的水平與提高,當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成為正式的重癥醫學??漆t師后,年輕醫師的才能施展與自我提升才真正開始。此時,重癥醫學學科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為這些年輕的生力軍搭建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建設好重癥醫學的學科及其亞???,為有特長、有經驗,在某一領域有興趣愛好的優秀醫師,提供充分發揮作用的場所。而作為年輕的重癥醫學??漆t師,則必須在各個??艻CU中輪流工作,高年制的??漆t師也可采用同級別醫師之間在各??艻CU病房輪換工作。如果高年制的重癥醫學??漆t師在某一領域有特別成就,可以固定在某一??艻CU工作,這樣有助于其才能的發揮,使其成為在這一領域的棟梁,在學科主任的領導下,協助學科主任為培養新人及科研發揮更大的作用。
盧安衛主任最后說:“我相信多個亞??频慕ⅲ瑫怪匕Y醫學在各個領域的臨床、科研水平都得以深化;同時,也會給更多的優秀醫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與空間!”
重癥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危重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的一門綜合學科,學科的臨床基地是ICU(INTENSIVE CARE UNIT)。這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他的發展越來越快,特別是2005年以后,隨著中華醫學會危重癥醫學分會的成立,更是以井噴之勢發展。學科的快速發展在救治大量危重癥病人的同時,也匯聚了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精細的治療手段和一批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自然也就成了臨床醫學優良的教學基地。[1]
重癥醫學科的教學基地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學員前來學習,但這些學員的來源、水平參差不齊,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學,勢必影響教學效果。[2]我科根據學員的來源及水平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進修醫生、本院輪轉醫生、實習醫生,下面就我科的經驗,淺談重癥醫學的分層教學。
1.進修醫生帶教
外院來我院進修醫生一部分在當地醫院從事過重癥醫學,進修以提高業務水平,另一部分為其他科室醫生,為組建ICU來我院學習。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學歷不高,基礎較薄弱,對新技術、新進展及指南掌握不深,但臨床基本操作,如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等技術有一定基礎。對于這樣的學員,我科的做法是每周一次的重癥醫學理論學習和新進展培訓,夯實學員的理論基礎,在日常的查房中貫徹指南,但也不盲從指南,有疑點鼓勵大家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對已經掌握的基本操作進行規范化培訓,加強學員的無菌意識,減少操作并發癥的發生[3];向學員傳授重癥醫學的新技術,如PICCO,IABP,ECMO等,使其能更深層次的了解疾病本身,并給他們實踐的機會,便于熟悉掌握,也有助于新技術的推廣和重癥醫學的進步。我們的目標是使每一個進修醫生回去后能獨立進行重癥患者的治療,成為重癥醫學的一粒種子,在當地生根發芽。
2.本院輪轉醫師
我院其他科室輪轉醫師基本特點是學歷較高 ,均為碩士以上學歷,基礎知
識較為扎實,但缺乏橫向思維鍛煉,在處理危重癥患者時,往往從本專業出發,其結果是在疾病診治過程中抓不住主要矛盾、缺乏整體性。在重癥醫學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應當提倡“整體思維”的模式,強調患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判斷病情和治療過程中始終保持整體觀念。以重癥急性胰腺炎為例,胰腺炎除了可以引起胰腺自身的改變之外,還可以引起其他臟器的損害,出現出血、shock、DIC、ARDS、AKI/ARF,甚至MODS。有時對胰腺炎并發癥的治療甚至超過胰腺炎本身的治療,所以,我們不能只注重控制胰腺炎本身,而應該從整體入手,穩定患者內環境和生命體征,在紛繁的病癥中分清輕重緩解,抓住重點,挽救生命[4]。此外,還應該教會輪轉醫生如何分辨危重病人,如目前已認為呼吸頻率加快可以作為病情變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能夠提前判斷病人病情變化趨勢,對保證患者安全,減少隱患都有重要意義。
3.實習醫生
實習醫生剛剛結束理論學習,開始接觸臨床,安排重癥醫學科的醫生講授重癥醫學相關知識,帶學生參觀ICU病房。安排學生觀看心肺復蘇教學視頻,并用教學模具進行心肺復蘇演練,使學生對重癥醫學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甚至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實習過程中引導他們應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治病救人,培養學生整體看待疾病和病人的觀念,傳授常用的搶救技術和儀器的使用??梢詫⑸婕爸匕Y醫學的相關知識,例如,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以及輸血、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外科營養、外科感染、心肺腦復蘇等有關內容并入重癥醫學實習授課當中,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5]。還可以讓學生親眼看見疾病的發展過程,如失血性休克中血壓、脈搏及心率的變化,與課本中的描寫相互對照,增強記憶。在實習中開展臨床病例討論,可教會學生分析病情,歸納病例特點、總結診斷依據及制定診療計劃等,使其掌握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訓練其臨床思維能力。病例討論的過程就是對疾病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是能力鍛煉與提高的好辦法。
重癥醫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朝陽學科,同樣重癥醫學的臨床教學也在不斷發展中,我們只有在臨床教學實踐中勤于思考和探索,才能取得進步。儒家有云:因材施教,在教學工作中,根據學員的不同程度,給予相應的教學方法,應該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從而進一步促進重癥醫學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 黃東暉, 韓云. 淺談ICU的臨床帶教.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1,10(5):611-613.
[2]石松菁, 林興盛. 危重癥醫學教學思路的探索.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4):62-64.
[3]董磊. 重癥醫學臨床教學中深靜脈穿刺操作的教學體會.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01):79+81.
【關鍵詞】 護理標識; 神經外科; 重癥監護室; 應用效果; 滿意程度; 差錯事件; 醫療糾紛
doi:10.14033/ki.cfmr.2016.32.0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111-02
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患者的病情均比較危重[1],容易發生病危等嚴重事件,選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并自愿接受本次實驗的住院患者88例,就其護理標識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的88例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將符合標準的患者,按照隨機以及自愿的原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平均每組患者44例。對照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25~75歲,平均(48.4±2.5)歲,共計18例顱內腫瘤,10例硬膜下血腫,8例癲癇,7例顱內出血,1例血管畸形。試驗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26~75歲,平均(48.9±2.7)歲,共計19例顱內腫瘤,9例硬膜下血腫,8例癲癇,6例顱內出血,2例血管畸形。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2)無法進行有效交流的患者;(3)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5)腎臟功能存在嚴重損害的患者;(6)肝臟功能表現出嚴重損害的患者;(7)年齡超過80歲的患者。兩組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接受傳統方式的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營養指導、生活指導與健康指導以及導管護理等,為患者制定嚴格的飲食計劃以及生活計劃,并與患者(家屬)進行及時的溝通,對其疑惑進行有效的解答,對其情緒的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通過交談及傾聽等方式對其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進行排解。試驗組則在其常規的護理工作中添加護理標識,具體的護理工作如下所示,(1)患者標識:在患者進入重癥監護的第一時間,為其帶上具有身份標識的腕帶,并對其信息檔案進行全面的建立,床號、姓名、性別及年齡、病情診斷結果為其主要的信息[2];(2)醫護人員標識:采取燕尾帽顏色(橫帶)的差異以及胸卡的信息對護理人員的等級進行辨別,與此同時還可使本科護理人員佩戴愛心臂章,方便人員的區分以及工作的分配[3];(3)管道標識:患者在重癥監護室期間一般會留置胃管、動脈引流管、靜脈引流管、尿管等常規的引流管,為了對其不同類型的管道進行辨別,可將不同顏色的標簽貼于其管道上,并對其名稱、置管長度、置管日期等進行注明[4];(4)藥物標識:口服藥物、注射藥物以及滴注藥物等不同類型的藥劑做出醒目的標識,設立相應的標簽,對其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項進行闡述,與此同時還需對患者的過敏藥物進行相應的標識[5],避免發生藥物過敏等不良現象;(5)提示標識:在病區內放置相應的提示標識,比如說患者的疾病存在感染性質,則需在其床頭處表明相關的內容,如患者情況比較特殊,也需標注相應的注意事項[6];(6)血型標識:首先需對患者的血型進行核對,核對完成,再將其血型標簽貼于患者的床頭,分別為A型、B型、AB型、O型及RH型,藥物的應用以及治療方案的確定均需根據患者的血型而定。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與分析,主要包括護理質量(差錯事件、醫療投訴、工作質量評分)以及滿意程度(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差。
1.4 統計學處理
選取版本為SPSS 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本組計算機統計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對比
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患者在差錯事件、醫療投訴以及工作質量評分等數據上比較,試驗組的護理質量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對比
兩組在護理后滿意程度指標上對比,試驗組的數據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大多處于昏迷狀態,搶救與急診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一般的科室,因此該科室的護理工作的強度與專業性則相對較高,但由于該科室的護理人員稀少且工作雜亂,容易出現差錯事件以及醫療投訴等不良事件,一旦發生,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還可對院方的聲譽以及服務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7]。
將護理標識引進到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中的護理工作來,該種護理手段的應用,可明顯提高患者以及此相關醫護人員的警惕性[8],使護理醫護人員與患者盡快的互相了解,對其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與此同時,護理標識的建立,還可明顯提高護理人員的注意力,對其工作行為以及功能態度進行相應的規范[9],對其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的避免,使其差錯事件以及醫療投訴的發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對其護理質量的提高以及治療效果的提高均有著積極的意義[10]。并且護理標識還可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有效的提示,對患者起到明顯的保護作用,對其并發癥的避免有著明顯的意義[11]。
綜上所述,護理標識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降低其差錯事件的發生率,對其護理質量的提高均有著積極的意義,其護理價值較高,可對其后續的護理工作提供相應的經驗支持,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牛素桃,盧敏,宋敏,等.護理標識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9):8-9.
[2]胡萍.探討護理標識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效果[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5):188-189.
[3]嚴曹瓊.護理標識在重癥監護室神經外科患者中的應用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6):221-222.
[4]江曉君,莫清清.護理標識對提高重癥監護室護理安全管理質量的效果評價[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5):168.
[5]楊明霞,劉雪娟,孫永翠,等.護理標識在ICU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甘肅醫藥,2014,8(12):959-960.
[6]付平.重癥監護室保證護理安全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管理對策[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7):163.
[7]武志紅.腕帶標識在重癥監護室的臨床應用與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1,40(12):635-636.
[8]廖亞顯.護理標識在外科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4):623-624.
[9]康書紅.重癥監護室管道護理常見問題分析與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9):144-145.
[10]于水仙,逯秀秀.重癥監護室危重病人導管安全固定和護理[J].包頭醫學,2015,39(4):229-230.
關鍵詞:重癥胰腺炎;非手術治療
急性重癥胰腺炎是常見危重癥之一,治療過程兇險,病死率高達30%~40%,外科處理目前仍有較大爭議。1994年第10屆國際消化病會議提出急性重癥胰腺炎早期應進行積極的非手術綜合治療,能降低重癥胰腺炎的死亡率[1]。2002年~2012年共收治26例重癥胰腺炎患者,均以非手術療法治愈,對就診療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6例均為男性,年齡30~65歲,平均4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6~72 h。誘因:酗酒13例,脂餐飲食12例,膽源性1例。
1.2 診斷標準:按中華外科學會胰腺外科學組2006年關于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及分級標準[2]:急性胰腺炎伴有臟器功能障礙,或出現壞死、膿腫或假性囊腫等局部并發癥者,或兩者兼有。常見腹部體征有上腹部明顯的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可以有腹部包塊,偶見腰肋部皮下淤斑征和臍周皮下淤斑征??梢圆l一個或多個臟器功能障礙,也可伴有嚴重的代謝功能紊亂。Ⅰ級11例,Ⅱ級15例。
1.3 治療及效果:治療措施主要包括:①積極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②禁食,胃腸減壓,吸氧;③四大基本藥物通過兩個靜脈通道滴入;主要為抑制細胞因子毒性藥物,抑制胰腺分泌藥物,抗菌素,改善微循環藥物;④中藥聯合治療,加服中藥清胰湯,100~200 ml/次,每4~6 h胃管注入,夾管半小時。療程最14~42 d,均痊愈出院。
2 討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是以胰腺彌漫性出血和組織壞死為特征的急性胰腺炎。國內外對炎性介質,細胞因子等的深入研究,已證明重癥急性胰腺炎是由于機體受到各種理化因素等所致損害的侵襲,引起機體應激反應,表現出超強全身炎性反應,進而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及衰竭。這是造成重癥急性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3]?;谶@一理論上的更新,以及在臨床中發現此病早期手術不能降低死亡率,現國內外趨于認為,在重癥急性胰腺的早期,應該采取以維護器官功能為中心的非手術治療,即便存在無菌性壞死,除非出現壞死感染[4]。其早期非手術治療成為趨勢。我們認為,非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維護內環境穩定,防止休克,維護重要器官功能,阻斷其更加重型化的進程。其重點是迅速緩解患者的腹痛,限制胰腺壞死去的擴大,防止和治療并發癥。本文26例患者按此目的治療均治愈,經初步觀察,獲得良好效果。
在診斷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其要點是:在常規的禁食,胃腸減壓,促使胰腺休息的基礎上:①入院24小時內大劑量補液,充分有效的擴容,改善內環境,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促進液體復蘇。因為此病發生后,常有休克,血紅蛋白可高達170 g/L。說明胰周及腹膜后大量滲出入第三間隙,造成血容量丟失和血液濃縮。我們認為按傳統3 000~3 500 ml/d的補液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本文26例24 h內補液達7 000~11 000 ml左右,獲良好效果。具體的指標為:力爭6~12 h內基本糾正內環境,達下列標準:P<110次/min;R<24次/min;SpO2>96%;HGB降至120 g/L;尿量>80 ml/h。這是保障序貫治療最重要的一步;②早期應用抑制細胞毒性藥物,如地塞米松,緩解劇烈炎性反應,清除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參與了急性重癥胰腺炎的病理生理過程,其造成膜穩定性降低,可使胰腺細胞溶酶體釋放和消化酶的活化釋放,它還能激活磷脂酶A,使得胰腺細胞膜上的卵磷脂分解,進一步加重胰腺組織損害;③有效抑酶劑:質子泵抑制劑如洛塞克,可抑制胃液分泌,從而減少胰液分泌及防止應激性潰瘍伴出血;生長抑素施他寧:可明顯抑制胰酶分泌,保護胰腺細胞,抑制溶酶體酶和炎性反應介質釋放,防止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的發生,有效地減少急性重癥胰腺炎并發癥、降低病死率[5]。廣譜酶抑制劑如烏司他丁,它能穩定溶酶體膜、改善微循環狀態,同時又可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性反應介質的釋放,減少重癥胰腺炎并發癥的發生,尤其在有呼吸功能障礙時,效果更為明顯;④使用改善胰腺微循環藥物如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⑤抗生素:胰腺感染大多數是由腸道細菌移位所致,所以使用時應該聯合、足量、有效,并能透過血胰屏障;⑥聯合中藥清胰湯治療,其機理是可以抑制胰酶活性,抑制巨噬細胞過度激活劑中性粒細胞的侵潤,減少炎性反應細胞因子及自由基的釋放,還可抑制血管通透性,維持腸管屏障功能,免除菌群移位。我們曾擔心口服中藥會增加胰液分泌,但據田伏洲報道,口服清胰湯不增加,也不減少胰液分泌[6-7]。我們對26例患者的觀察,也未發現疾病進一步加重,提示服用中藥是安全可靠的。
筆者認為:在重癥胰腺炎的早期,采用積極有效的非手術療法,是可以阻斷甚至逆轉胰腺缺血壞死。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的一個重要手段。
3 參考文獻
[1] 黃德驤,王吉耀.影響外科治療急性胰腺炎預后的有關因素[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4):205.
[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1.
[3] 張延齡.全身炎性反應綜合[J].國外醫學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1998,25(2):99.
[4] 嚴律南.重癥胰腺炎的治療觀點:非手術,手術,個體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1(1):21.
[5] 張 穎,于學忠.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生長抑素干預前后pH值監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2,14(16):368.
[6] 鐘 翟,李曉娟.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2,33(3):642.
【關鍵詞】 急性重癥胰腺炎; 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57.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9-0159-02
SAP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1],其并發癥多,病死率較高,是普外科常見的的急腹癥之一。隨著醫學理論的快速發展、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SAP治愈率較以前有所提高,但總體死亡率仍高達15%左右[2]。本院外科2009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31例SAP患者,經過綜合治療獲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的31例SAP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齡29~83歲,平均年齡62.1歲。病因:23例患者有膽道疾?。?4例膽囊結石伴膽囊炎,4例非結石性膽囊炎,5例膽總管結石),5例暴飲暴食及飲酒,3例未發現明顯原因。全部患者發病2 h~3 d來院就診。癥狀: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持續疼痛及惡心、嘔吐、左側腰背部疼痛,19例患者入院時T>38 ℃。實驗室檢查:血淀粉酶>110 U/L
27例,尿淀粉酶>640 U/L 31例,血糖≥11.1 mmol/L 12例,白細胞≥16×109/L 23例,血鈣≤1.87 mmol/L 9例,尿素氮或/和肌酐升高6例,PO2≤60 mm Hg 2例。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其中增強CT 26例)檢查,提示急性重癥胰腺炎。合并癥: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高血壓6例、COPD1例、慢性乙型肝炎4例。
1.2 SAP診斷標準
急性胰腺炎伴有臟器功能障礙,或出現壞死、膿腫或假性囊腫等局部并發癥者,或兩者兼有[3]??砂橛袊乐氐拇x功能紊亂[4],實驗室檢查包括血糖≥11.1 mmol/L,白細胞≥16×109/L,血鈣≤1.87 mmol/L等。增強CT是臨床上診斷胰腺壞死的最有效方法[5]。本組的31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1.3 綜合治療
1.3.1 一般監護 監測血壓、心率、SPO2、尿量、腹部體征及體溫、中心靜脈壓等;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氣分析、血糖等了解內環境及指導補液;根據病情復查上腹部CT,了解胰腺及胰周滲出等進展。
1.3.2 減輕胰腺及胃腸負擔 禁食水、胃腸減壓、抑制胃液和胰液的分泌等;病程早期絕大多數患者伴有腹脹、胃腸功能障礙,予以禁食水、胃腸減壓,質子泵抑制劑及生長抑素應用,減少胰腺及胃腸分泌。
1.3.3 液體復蘇 發病早期,SAP患者常存在液體不足。根據尿量、血壓、心率、中心靜脈壓予以補液。膠體液及晶體液均需補充,膠體一般選擇羥乙基淀粉130/0.4、血漿或白蛋白等。參附亦可以起到擴容、改善微循環等作用[6]。根據病情需要,調節液體靜脈輸注的速度、量、張力、晶膠比,必要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改善微循環和調節免疫炎性反應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強調要早期達到復蘇目標[7];液體復蘇的同時要兼顧營養支持,早期行腸外營養,在患者循環穩定、內環境紊亂得到糾正后即可使用;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腹脹消失后應盡早進行腸內營養,可以在胃鏡或透視協助下置空腸營養管行腸內營養。
1.3.4 預防和控制感染 SAP要常規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所選藥物要能保持抗菌藥物在胰液和胰組織中的濃度;要具有透過血一胰屏障的性能,如頭孢他定、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以及甲硝唑等藥物。中成藥血必凈、喜炎平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炎癥介質等作用,可以適當應用。
1.3.5 器官功能維護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血氣檢查后進行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呼吸次數>35次/min、并且PaO260 mm Hg的患者,可以考慮呼吸機支持呼吸;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應注意使用強心藥物、利尿劑、控制輸液速度等;伴有腎功能不全者,注意抗生素選用及用法、用量,必要時定期血液透析治療或持續血液凈化治療;伴有胃腸功能不全者,予以灌腸、使用中藥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1.3.6 中醫藥治療 SAP早期應用生大黃自胃管注入能夠促進腸功能恢復,保護腸黏膜屏障、減少腸源性感染及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發生、減輕胰腺出血與壞死的程度、導瀉、解除壺腹括約肌痙攣等作用[8];腹部外敷芒硝、大黃等可以減輕腹脹、促進腸功能的恢復。
1.3.7 必要時可手術治療 SAP早期采取以器官功能維護、液體復蘇為中心的非手術治療,胰腺和/或胰周壞死合并感染、膽源性胰腺炎宜行手術治療[9],但需要掌握適當的手術時機。術中有限制地清除胰腺周圍壞死組織,并在胰周和腹膜后放置雙套管,在術后予以沖洗引流,盡可能引流壞死組織和滲出物;對于膽源性胰腺炎,生命體征穩定后可行手術治療,開腹膽總管切開取石+T型管引流,也可以經十二指腸鏡(ERCP)行鼻膽管引流或EST(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對于高齡或病情較重的,且胰腺和/或胰周壞死合并感染者,可以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
2 結果
31例SAP患者在本院住院治療時間為3~75 d,平均住院時間為32 d。其中19例非手術治療病情明顯好轉或治愈出院,占61.29%;9例患者經過前期液體復蘇、衰竭臟器維護等綜合治療后依據病情行手術處理,即開腹行胰周壞死組織清除引流的2例、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4例、到上級醫院門診行鼻膽管引流1例、CT引導下經皮穿刺胰周引流2例。經過治療9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或治愈出院,占29.03%;1例高齡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家人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占3.23%;1例合并COPD的患者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治療無效于住院第5天死亡,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病程中出現心功能衰竭,繼而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治療無效于入院后第3天死亡。死亡占6.45%。
3 討論
目前,我國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的首要原因是膽道疾病,對于SAP診斷標準國內外不盡相同,2006年11月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全體委員會集體討論了SAP診斷標準:急性胰腺炎伴有臟器功能障礙,或出現壞死、膿腫或假性囊腫等局部并發癥者,或兩者兼有[10]。SAP早期診斷對病情的治療非常重要,急性重癥胰腺炎早期予以積極的非手術綜合治療,尤以早期液體復蘇、臟器功能維護至關重要;有手術指征的患者適時手術,手術以安全、簡單、有效的控制性手術為主;CT引導經皮穿刺胰周引流、ERCP行鼻膽管引流或EST等效果明顯;中醫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11]。
總之,對于SAP要盡早明確診斷,早期達到液體復蘇目標、對臟器功能維護等綜合治療,可以使大部分SAP獲得好轉或治愈。
參考文獻
[1]徐東凱.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0):162.
[2]林強.不同手術時機對急性重癥胰腺炎的綜合影響比較[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1):6-8.
[3]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271.
[4]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76-588.
[5]沈春林,汪浴宇,劉月軍.32例急性胰腺炎的螺旋CT診斷[J].廣西醫學,2011,33(12):1603-1605.
[6]白晉民.急性重癥胰腺炎保守治療的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8):1084-1085.
[7]甘亮珠,劉艷芳,趙國湘.重癥急性胰腺炎液體復蘇之爭論[J].中外醫療,2013,32(7):179-180.
[8]李偉,肖軍.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療效的Meta分析[J].醫學新知雜志,2013,23(1):28-30.
[9]謝娟.20例重癥胰腺炎治療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35):22-23.
[10]袁海峰.24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治療分析[J].醫護論壇,2013,20(2):192-193.
很多年前的一部電視劇《過把癮》,讓很多人認識了重癥肌無力這個病。劇中男主人公的癥狀表現為開車掛不上擋,手拿不起杯子,很多藥物不起作用,甚至最終因為重癥肌無力而死亡。觀眾看了認為,患上重癥肌無力就仿佛得了不治之癥一樣,是不是真的?
肌無力的表現多種多樣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由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引起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癥狀加重,經休息和應用抗膽堿酯酶藥物后癥狀有所改善。患病率為7.7/10萬~15/10萬,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齡段均有發病,又以1~5歲兒童居多。
眼瞼下垂往往是很多重癥肌無力患者的首發癥狀,除此以外,復視、斜視、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說話無力、發音不準,以及容易疲勞、聳肩無力、呼吸困難,都可能是重癥肌無力的癥狀,而且吞咽、飲水、發音、呼吸等方面的癥狀是病情較為嚴重的表現。
曾有一名患者以吞咽困難為癥狀求診了多家醫院,開始以為是食管腫瘤,做了多次胃鏡檢查,未發現任何異常;后肌注了一針新斯的明(醫學上稱為新斯的明試驗),吞咽困難立即緩解,才知道原來得了重癥肌無力。
治療:先手術,再藥物
重癥肌無力并非不治之癥,對該病國外早已經有規范的治療方案,實際上就是需要外科先行的多學科協作治療措施。積極的外科治療,再結合內科、中醫的協作,接近80%的患者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一般人的思維,生了病都想著先用藥物治療,不行的話再行手術治療。重癥肌無力則不同,建議先行手術治療,再配合規范的藥物治療。醫學界認為,胸腺產生的自身抗體是重癥肌無力的主要病因,所以切除胸腺首當其沖。
手術切除胸腺可避免乙酰膽堿受體抗體的產生,是阻斷重癥肌無力病理過程的重要有效手段,是首選治療方法。不過,光切除胸腺還不夠,因為胸腺周圍的脂肪組織中也有一定概率存在異位胸腺細胞。2000多例重癥肌無力患者臨床研究表明,有30%的胸腺周圍脂肪組織存在異位胸腺,甚至有的在前縱隔的其他部位也有異位胸腺。正因如此,在手術切除胸腺的同時,積極、徹底地清掃周圍脂肪組織,是非常正確和必須的。
一般而言,手術后2~4年是進入癥狀緩解的高峰期。因此,手術后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只是內、外科協作治療的一部分,哪怕術后癥狀沒有了,也不要貿然停藥,而應該根據抽血檢查指標來確定是否減藥或停藥,貿然停藥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
飲食宜補不宜涼
筆者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32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均為2007年1月—2010年7月我院急診外科確診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男女比例為1.133∶1,年齡26歲~51歲,平均34.7歲;所有患者均為急性發作,臨床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體溫升高且持續不退,脈率增快,有的可達150次/min,心律不齊,血壓下降。B超、CT檢查:有急性胰腺炎特征表現,胰腺回聲增強、胰腺腫大、胰實質密度不均、胰腺外有浸潤。按重癥急性胰腺炎分級標準[1]:32例中Ⅰ級 22例,Ⅱ級 10例。所選患者在體重、年齡、性別和患病時間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分級標準
按照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外科學組在1992年5月第四屆學術會議提出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1]: 突發上腹劇痛、 惡心、 嘔吐、 腹脹并伴有腹膜刺激征, 經檢查可排除胃腸穿孔、 絞窄性腸梗阻等其他急腹癥并具備下列4項中2項者, 即可診斷為重癥急性胰腺炎。 ①血、 尿淀粉酶增高(128或256溫氏單位或500蘇氏單位), 或突然下降到正常但病情惡化。 ②血性腹水, 其中淀粉酶增高(>1500蘇氏單位)。 ③難復性休克(擴容后休克不好轉)。 ④B超或CT檢查示胰腺腫大,質不均, 胰外有浸潤。 分級標準:Ⅰ級: 無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表現; Ⅱ級: 有1個或1個以上重要器官發生功能衰竭。
2 治療方法
2.1 一般處理
①禁食并置留胃管以減少胃酸進入十二指腸,減少胰腺分泌,減少麻痹性腸梗阻的發生;②吸氧,提高血氧分壓,減少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發生;③輸液,保證足夠血容量改善毛細血管灌注,減少胰腺缺血性改變,輸液速度及量應根據中心靜脈壓與治療反應加以調整。
2.2 中心靜脈全胃腸外營養(TPN) [2,3]
常用配方為每天給予葡萄糖300~650g,復方氨基酸750m1,適當給予白蛋白或血漿;10%氯化鉀40m1;如血壓不低可給25%硫酸鎂8~10ml;按血糖量酌情給予胰島素。
2.3 抑制或減少胰腺分泌
①禁食及胃腸減壓;②應用生長抑素奧曲肽抑制胰腺胰液以及胃腸液的分泌,奧曲肽0.1mg皮下注射,8 小時1次。
3 治療結果
32例患者治愈30例(93.75%),治愈時間3~48天,平均 25天,因胰腺膿腫伴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6.25%)。
4 討 論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4]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對自身器官產生消化所引起的炎癥,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患者常有膽管病史或過量飲酒史,二者為其發病的重要誘因。常見的膽管疾病有膽管結石、蛔蟲、炎癥、水腫、疤痕等,可導致膽總管末端梗阻。另外,Oddi括約肌痙攣、狹窄和引起十二指腸梗阻的疾病,也可引起膽總管末端的梗阻。膽總管末端梗阻使膽管內壓增高,膽汁逆流入胰管,胰小管和腺泡受高壓而破裂,胰液外溢,與胰腺實質和周圍組織接觸,激活胰蛋白酶和胰脂酶,使胰腺“自體消化”,而導致急性胰腺炎。其中伴有胰腺出血和壞死即為重癥胰腺炎。其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原因尚有潰瘍病穿孔,代謝紊亂(如高血脂、高血鈣、糖尿病酮癥、尿毒癥等),病毒感染如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柯薩奇B病毒感染及艾滋病等,其他全身性感染,藥物如口服避孕藥、糖皮質激素等。關于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防御機制與致病因素失衡學說。該學說認為,在胰腺內具有不同形式的自身防御機制,能有效地防止胰酶的激活和對胰腺組織的自體消化。當防御機制遭到破壞或由于某些原因胰液分泌異??哼M或胰酶在胰腺管道中被激活時,才引起胰腺組織的自體消化,導致胰腺炎的發生。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相繼提出了急性胰腺炎規范化診治方案和診治基本方案,不主張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采取手術治療,除胰腺壞死感染以及少數來勢兇險的“暴發性胰腺炎”患者外,大部分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本組結果表明,在臨床常規處理的基礎上,采取中心靜脈全胃腸外營養(TPN)聯合抑制胰腺分泌法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12):773.
\[2\] 郭紅先.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體會\[J\].西南軍醫,2007,9(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