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妊娠期是婦女一生中的重要階段,也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重要時期。孕婦的口腔健康不僅關系到婦女一生的口腔健康狀況,更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
造成口腔內環境不潔的原因是:妊娠期由于內分泌的改變,可改變組織反應,若有食物嵌塞和不良修復體的存在,不注意口腔衛生,口腔軟組織容易發生炎癥,易患妊娠期牙齦炎;由于妊娠和妊娠性嘔吐等影響,使口腔經常處于酸性狀態,使唾液酸堿度(pH值)稍有下降,容易引起牙腭側面酸蝕與脫礦,使孕婦易患齲病,孕前已有齲病者在孕后齲病可加重;妊娠期的婦女因生活規律改變,又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以保證自身和胎兒的需求,飲食的攝取次數和數量均有增加,以及偏食等,且常忽略口腔衛生保健,容易患妊娠期牙齦炎,孕前已患牙齦炎者,牙齦炎癥狀可加重。而嚴重牙周病將直接導致或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體重兒和腦部先天缺陷兒出生。因為處于妊娠期,體力下降,身體活動減少,日常生活不規則而放松口腔衛生;妊娠早期與后期,由于存在流產或早產的危險,而失去及時進行口腔疾病治療的機會,使病情加重,口腔衛生狀況更差。有吸煙嗜好的孕婦,牙齦炎的情況一般較重,甚至可出現牙周袋,導致牙齒松動,更易加重牙齦的炎癥。而母親的健康狀況、情緒好壞、營養補充都將直接影響胎兒發育。因此對妊娠期婦女口腔保健有以下幾點:
孕前期、孕期口腔檢查與必要的口腔治療
由于孕期口腔治療的安全期很短,因而孕前應該到醫院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和保健治療,以恢復口腔健康。妊娠期前3個月為易發生流產的時期,要避免放射線照射,口腔治療一般僅處理急癥,妊娠4~6個月是治療口腔疾病的適宜時期,妊娠后3個月則應避免全身麻醉。
妊娠期齲病和牙齦炎的預防和治療
1.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
2.為預防妊娠期齦炎,定期使用牙線清潔鄰面牙菌斑。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3.妊娠期的婦女因口腔局部敏感,刷牙易引起嘔吐,要選用刷頭小,刷毛軟,磨毛的保健牙刷。
4.選用含氟牙膏刷牙,預防齲病。
5.注意平衡膳食,選擇有利于身體健康和非致齲性食物,少吃甜食,減少零食。
愛護牙齒要從孕婦做起。妊娠期的口腔保健不僅關系到孕婦自身的健康,還影響到胎兒的健康和發育,為了您和您的小寶寶的身體和口腔健康,請您重視孕期保健。
孕婦的健康行為對胎兒的影響
1.妊娠期婦女要攝取足夠的營養,營養是人體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孕婦的營養狀況直接關系到胎兒生長發育,除蛋白質、脂肪、糖類外,礦物質中的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與各種維生素也特別重要。孕婦營養不良將導致胎兒營養不良,影響其體格、大腦和智力的發育,也使口腔組織發生改變。如牙鈣化不全、錯頜畸形、唇裂或腭裂等。
2.孕婦吸煙和被動吸煙,除了有害全身健康外(包括口腔健康),還會使胎兒發育畸形。
【關鍵詞】口腔健康;老年人;高齡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622-02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老年人健康問題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重視,老年口腔醫學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口腔疾患是人類的常見病,多發病,老年人更為嚴重,特別是高齡老人患有各種不同的口腔疾病,為了更好地了解遼寧省葫蘆島市老干部的口腔健康情況,筆者調查了2008年6月參加健康查體的71例80歲以上老干部的口腔檢查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為遼寧省葫蘆島市老干部局80歲以上的離退休干部71例,均為男性。年齡均大于80歲,平均年齡87.5歲。
2 調查方法
依照全國牙病防治技術指導組制定的第二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標準,由我院口腔科醫生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及病史詢問,詳細記錄結果。檢查項目包括牙體、牙周、口腔粘膜、頜面部、顳頜關節,口腔頜面部第六個部分,其中牙體包括正常牙體、齲齒、牙殘根殘冠、牙楔狀缺損、牙缺失、補牙、活動義齒、金屬冠、烤瓷牙、固定義齒;牙周包括正常牙周、牙結石、牙齦炎、牙周炎、牙松動等。所有口腔疾病診斷均依據《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口腔粘膜病學》中的診斷標準。
3 統計學處理
全部查體資料由專人核對并逐一進行邏輯檢查,將所有數據編制成Excel電子文件,用SPSS10.0軟件完成所有統計分析,采用百分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
5 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高齡老人整體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在口腔疾病中牙齒缺失率最高,達90.1%,與既往報道一致。其次為牙殘根殘冠,第三為牙結石,與以往報道不符,可能與本次調查對象為老干部局離退休人員,知識層次較高,衛生習慣略好,就醫條件較好有關,另外也可能與高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存留減少,無牙頜數量增加,牙結石數量減少。
高齡老人整體口腔衛生較差,牙缺失是影響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齲病和牙周病是影響老年人群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的兩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口腔疾患發生率亦不斷提高,一方面由于口腔疾病的進展性和累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齦萎縮愈加嚴重,加上食物嵌塞,導致齲病發生率不斷升高;另一方面,隨著機體的衰老,老年人因受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影響,使老年人不能及時處理殘根牙、拔牙、修復缺牙等。
口腔健康狀態是反映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牙缺失、齲病等如不及時治療,會影響老年人的進食,影響生活質量,可引起咀嚼困難、言語受限、疼痛和其他癥狀,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交往不便,日常生活受限等。牙齒的缺失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進而影響了老年人的正常飲食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牙周病可因牙齒的松動、脫落,進而導致缺失牙的增加,同時也影響進食,且牙周炎是最主要的感染灶,對全身許多疾病均有影響,關系到心臟、肺和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成為某些危重疾病的重要誘因。齲齒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慢性根尖周炎,牙齦出現瘺管,反復流膿,成為“病灶”,可引起遠隔器官和組織的疾病,如關節炎、心內膜炎、腎炎、虹膜炎、視網膜炎和神經炎等。
總之,口腔疾病是威脅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本次調查提示必須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把口腔衛生科學知識普及到廣大老年群眾之中,喚起老年人對維護自我口腔衛生的自覺意識,使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倡導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同時,兼任北京家庭醫生協會會長的鄭教授認為,當前人們對于益生菌認識比較片面與宣傳力度不足有很大關系。事實上,人類利用益生菌的歷史很長,在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應用,如大家熟知的酸奶、泡菜等,都是利用益生菌的典型例子。醫學上利用益生菌對抗有害菌的基本原理而治療疾病也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在科學不是很發達的年代里,醫生曾經用含有益生菌的正常人糞便去治療腸道疾病。
鄭教授認為,伴隨著口腔健康一直以來被嚴重低估,益生菌在口腔中的作用也被嚴重低估。口腔作為呼吸道及胃腸道的起點,是保衛人體健康的第一道屏障。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口腔細菌滋生能夠引發嗓子、鼻腔的病變,進而引起心臟、腎臟等器官的病變,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數據顯示,口腔疾病患者患心血管、敗血癥、肺部疾病的比例明顯高于口腔健康人群。此外,口腔疾病還與老年癡呆、癌癥等疾病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我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高達97%的成年人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口腔問題困擾;而剛結束的一項針對兒童的口腔健康調查顯示,兒童的齲齒發病率超過50%。這說明全社會對于口腔健康的關注度都不足。在醫學院校,同樣的情況也在發生,大多數協和醫科大畢業的學生都不愿意去口腔科,認為口腔科不受醫院重視,未來發展前途有限。
在鄭教授看來,產生各種口腔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數百種有害菌在口腔中的“肆虐”。有效控制口腔中的細菌,可以通過添加益生菌來實現。益生菌是一個自然的、生物的、環保的解決方案,因為它觸及到口腔問題的根本――菌群平衡,在細菌層面健康平衡了,口腔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科學研究發現,口腔中有幾百種細菌,這些細菌與我們的口腔是相生相依的。依據這些細菌對人體口腔作用簡單被劃分為有害菌和有益菌;有害菌是對我們口腔造成危害的細菌,主要以具核梭桿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為代表,這些有害菌存在我們的口腔并將口腔中殘留的食物殘渣分解成酸、有害的物質,腐蝕我們的牙齒和牙齦的同時還會釋放硫化氫氣體,從而帶來口臭;有益菌則是對口腔有益處的一類細菌,俗稱益生菌,副干酪乳桿菌則是這一類益生菌的代表,它通過競爭性抑制,來阻礙有害菌的生長,達到口腔菌群平衡,從而解決口臭等口腔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實驗報告指出,滅活后的益生菌及其衍生物具有活性益生菌的同等功效。
在了解到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廠商推出了含益生菌的牙膏產品時,鄭教授很贊同,認為使用含有益生菌的牙膏就是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來提升全民族的口腔健康狀況。因為刷牙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普及教育,執行效率最高的愛牙護口手段。這應該在世界上來講,都算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而即使是發達國家,還是慣用口氣清新劑、漱口水等產品來實現臨時性的殺菌、清新口氣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益生菌牙膏產品實際上是一個通過簡單手段解決百姓實際問題的創新,是對全社會有益的事情,應該積極大力的推廣。
1 殘根、殘冠的主要病因和臨床特點
有很多原因可使牙齒硬組織缺損,牙冠的解剖形態不完整。當牙冠硬組織喪失超過1/2時,稱為殘冠;冠部的硬組織完全喪失或接近全部喪失則為殘根。殘根殘冠產生的主要病因為齲病及其繼發病和牙齒損傷是造成殘冠、殘根的主要原因。殘冠殘根的臨床特點為牙髓狀況與患牙牙體、硬組織缺損的程度有關。缺損波及髓腔者將繼發牙髓,根尖周疾患。與牙周狀況與患牙發病時間的長短有關;患者的咀嚼效率也與殘冠,殘根患牙的數量有關;殘冠、殘根還會影響患者的面容和發育等,特別是發生在前牙的殘冠,殘根,其影響更加明顯[1]。
2 殘冠、殘根的臨床表現
主要分為①患牙在牙列中出現的位置不定,可以是前牙,也可以是后牙;②患牙的數目不定,可發生在個別牙,也可見多個牙;③患牙的牙體形態,牙髓活力因病因,病程,先前治療狀況而異;④患牙的牙周情況除受損直接,繼發刺激外,還受患者口腔衛生習慣,全身健康等因素影響;⑤患牙的鄰牙,對牙合牙的臨床表現不全相同。這些復雜多變的臨床表現反映出對于殘冠、殘根的檢查和治療均不能簡單化。
3 牙體嚴重缺損患牙的牙周病因及治療
牙體嚴重缺損的患牙往往伴有牙髓、根尖周及牙周病變,為了科學,有效地保存和修復利用,應進行口腔多科學的綜合治療。包括牙體牙,髓,牙周,牙槽外科以及正畸等,以其達到控制病變,修復形態和恢復功能之目的。有些牙周組織疾病是全身疾病的表征或受全身健康的影響,牙周組織的炎癥尤其是牙周炎,還可能成為某些全身疾病的危險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壓等一些全身系統性疾病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牙周炎癥狀的危險因素。所以牙體嚴重的缺損伴有牙周疾病,又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在治療同時,還應進行全身健康狀況的檢查和評估,配合對該類患者全身性疾病的系統治療。對于口腔局部治療包括牙周基礎治療和牙周手術,牙周基礎治療主要是口腔衛生健康教育指導,去除局部致病因素如潔治術、齦下刮治術及調牙合治療,松動牙固定和牙周局部藥物治療等[2]。
當牙體嚴重缺損的患牙為多根牙,而其中某一個根為進行性,破壞性牙周炎或重度根分歧病時,可采用截根術,保留其余牙根,從而延長該牙在口腔中的保存壽命。
4 殘冠殘根保存因素
由于殘冠殘根保存治療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且費時間,費精力,費經費。在這種情況下,殘冠、殘根是否采用保存修復治療。患者的主觀需求將起重要作用。必須在患者知情,同意,充分了解治療程序,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怎樣積極配合后,進一步制定保留殘冠、殘根的治療和修復方案,再按計劃實施。同時,要保留殘冠、殘根其關鍵的要素有三個方面,即患牙的感染能夠得到控制;殘冠、殘根治療后可以再利用;保留殘冠、殘根的價值和綜合效益優于不保留,優于拔除殘冠、殘根患牙后的義齒修復。如果能達到以上條件,可考慮采取保存修復的序列治療。反之,患牙的感染難以控制;殘冠,殘根的支持組織過少,不能再利用;保留殘冠、殘根的價值和綜合效益不優于拔除患牙后義齒修復時,則應拔除。而對患有心衰、心肌梗死、高血壓的高齡患者、血液病患者,有過敏史的患者拔牙過程總容易出現意外或術后并發癥,一般情況下不要輕易拔除其殘冠殘根,對下列一些患有全身性疾患的患者拔牙后的缺牙修復和義齒使用等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對于這類患者的殘冠、殘根也不要輕易拔除:①糖尿病患者的義齒支持與固位問題;②口干癥患者的活動義齒固定問題;③精神、神經疾患患者的義齒安全問題;④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義齒支持問題;⑤因系統疾患或外傷等造成手功能障礙者的義齒使用問題等[3]。
5 殘冠、殘根的治療方案
殘冠、殘根在臨床上可單獨發生,也可繼發新的疾患,還可與其他口腔疾患甚至某些相關系統并存,該復雜性、多樣性提示臨床對于殘冠、殘根的治療應該“因證制宜”。
對牙體嚴重缺損且有咬合錯亂者其治療應納入咬合重建的總體計劃。牙體嚴重缺損同時鄰牙有疾患的患者,其治療應包括鄰牙的整體方案:臨床上對伴有鄰牙缺失的殘冠、殘根,宜考慮利用殘冠、殘根為基牙,以完成對鄰牙缺牙的修復,對鄰牙有嚴重牙體疾患的殘冠殘根,宜發揮殘冠殘根之間相互支持和相互約束的固定作用。伴有炎性疾患的牙體嚴重缺損的患牙其治療宜先抗炎后恢復形態。個別牙牙體嚴重缺損,并且伴有牙髓疾患,根尖周疾患,牙周疾患者,其治療原則應該是先徹底控制各類感染,再恢復患牙牙體形態。對于確實無保存價值,修復利用有困難或不能治愈的殘冠、殘根應予以拔除。
綜上所述,如何有效地保留并修復殘冠、殘根,主要取決于醫務人員。既要有高超的技術、能力,又要有口腔綜合知識理論,同時口腔科的設備和材料、器材是否能保障。牙體、牙髓、牙周和牙槽外科,正畸科,修復科有關治療所需,將直接關系到是否保存患者的殘冠殘根。
參考文獻
[1] 牛忠英,施生根.殘冠殘根保存治療的有關因素.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1):85 86.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節奏都加快了,真正享受“美食”的時間已經被濃縮得所剩無幾,吃飯時或狼吞虎咽,或風卷殘云。時間雖說節約了點,可這種“兇猛”的進食卻讓癌細胞有了可乘之機,躲過了唾液這個神奇的“橋頭兵”。
據統計,40%的癌癥和食物攝入有關,這是因為食物中的一些致癌物質在作祟,包括亞硝酸類化合物、化學合成劑、防腐劑等。這些物質被機體攝入后會刺激、促進細胞突變,從而帶來機體癌變。而阻擊這些壞物質,唾液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被認為是它們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關卡。
人的唾液中含有13種消化酶、11種礦物質、9種維生素、多種有機酸和激素等。其中,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維生素C的解毒功能最強,它們不僅有抗氧化的作用,還能消除體內的氧自由基,分解進入口腔的致癌物質,有效減少癌癥的發病率。
此外,美國佐治亞大學的試驗也表明,在亞硝酸類化合物、黃曲霉素等強致癌物質中加入口腔分泌出的唾液,其細胞的變異原性在30秒內會完全喪失。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用餐節奏不宜太快,“細嚼慢咽”方能發揮唾液的抗癌功效。在食物的持續刺激下,讓它們和唾液充分混合,并且盡量增長攪拌時間,才能讓唾液里的酶充分降解,從而充分發揮唾液的抗癌功效。
那么,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咀嚼頻率呢?專家們通過實驗表明,細嚼30秒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降低,如果按每咀嚼一次1秒鐘計算,一口食物咀嚼30次再咽下去,就能充分發揮唾液的抗癌功效。同時,常含一些生津的食品,如話梅、橄欖、青果等,也能發揮唾液抗癌的作用。如果這么簡單的舉措就能讓人們遠離癌癥,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影響男性健康的六大因素
男子自身的健康,與父母先天稟賦關系極大。父母的稟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生兒的強健乃至一生的健康水平。若父母身體健康,則其子稟賦充實,身體強健;父母體弱多病、或生育年齡較大,則其子稟賦不足,體質虛弱,易患疾病甚至有遺傳病、先天性疾病。此外,父母勞累、疲乏無力,或患病同房,都是影響男性健康的先天不良因素。
除了先天不良因素外,我們要特別注意影響男性健康的后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有6個方面:
1 社會因素:由于激烈的社會競爭,男人們工作緊張、思想負擔重,致使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以及陽痿、遺精、低下明顯增多。由于男子外出工作機會較多,且多從事危險性較大的工作,因而更多地成為車禍等不幸事件的犧牲品。
2、情志因素:男子常因七情不節,內傷臟腑,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神經官能癥、偏頭痛、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西醫學發現,當男子的大腦皮層處于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全身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穩定,的生精功能以及都很正常。如果精神處于長期壓抑、悲觀、憂愁狀態,大腦皮層以及全身神經、內分泌功能便會失調,的生精功能以及性機能也會發生障礙。
3氣候因素:健康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風、寒、暑、濕、燥、火六邪氣和疫癘之氣侵襲機體而為病。如春天多風,常發風溫;夏天炎熱,多發熱病、中暑。實際上,一定的地理環境會導致一定的氣候變化。
4、飲食因素:“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飲食是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證。飲食因素對男性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①飲食不節,饑飽無常,尤其是暴飲暴食。②任憑喜好,飲食偏嗜,影響健康。特別是過嗜煙酒,對健康影響更大。③不知食物性能與身體相宜與否。有些男子不明飲食物的性能是否于體有益,常不加選擇,如明明是陽虛之體,卻常食寒涼之品等。
5、起居因素。主要表現為:不按時起臥、生活不規律,過勞和過逸等。睡眠對于健康十分重要。但不少男子不能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更有喜歡“開夜車”、“睡懶覺”者,久而久之,破壞了人體的生物鐘,影響健康。
【關鍵詞】傷殘;榮譽軍人;牙周病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609-01
Investigation and anlysis of periodontal disease for 200 disabled soldiers
GUO Jie-yu,LI Wen-li.
(Hebei Province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05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spitalized disabled soldiers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explore the causes. Methods: Doctors-in-charge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examine 200 disabled soldiers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enquire and record patients’ oral hygiene behaviors and bad habits. Results: The oral hygiene habit of disabled soldiers is wors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eriodontitis is 59.5%,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gingivitis is 25.5%. Conclusion: The periodontal disease of hospitalized disabled soldiers is seriou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oral rights for disabled soldiers, and increase the initiative of protecting right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periodontal health level of disabled soldiers goes up radically.
【Key words】Disabled; Soldier; Periodontal disease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周支持組織的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包括兩大類,即牙齦病和牙周炎。[1]目前,關于牙周病的調查報告,國內外報道較多,但對傷殘榮譽軍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牙周病發病情況鮮有報道。為了解傷殘榮譽軍人牙周病現狀,進而為探索可行的口腔預防保健措施提供依據,本研究對200名傷殘榮譽軍人進行調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長期住于河北省民政總醫院,自愿接受口腔檢查,年齡65~75歲,傷殘等級1~4級,累計住院時間10年以上的榮譽軍人200名,均為男性。其中已排除病情不穩定、有明顯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各種原因不能配合口腔檢查的患者。
1.2 方法 由口腔科主治醫師2名,采用二對一的方法對200名傷殘榮譽軍人進行牙周病診查,參照《全國第三次口腔健康調查方法(65-74)》的診斷標準、檢查方法、計分標準,詢問并記錄患者的口腔衛生行為和不良嗜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x2檢驗進行分析,P
2 結果
2.1 吸煙與牙周病的關系 見表1
2.2 口腔衛生行為 200名調查對象中,不刷牙52例(26%),每天刷一次牙130例(65%),每天刷牙兩次18例(9%);不刷牙或影響刷牙次數的原因:認為牙齒健康不用刷牙40例(20%),忘了刷牙12例(6%),沒養成習慣60例(30%),因身體原因不方便刷牙82例(41%),其他原因6例(3%);刷牙方法:橫刷80例(40%),豎刷75例(37.5%),隨意刷45例(22.5%)。
3 討論
本調查顯示,傷殘榮譽軍人的牙周炎患病率為59.5%,牙齦炎的患病率為25.5%,而全國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65~74組老年人牙周炎患病率為22.4%[2],本組調查對象的患病率顯著高于全國水平(x2=112,P
由此可見,對傷殘榮譽軍人加強宣傳口腔保健常識、講解不良口腔衛生習慣的危害,吸煙對牙周及全身健康的危害,教會他們正確的刷牙方法是水平顫動佛刷法,避免橫刷法,科學的刷牙方法不僅能有效的去除牙菌斑,還能起到按摩牙齦、促進牙周健康的作用。通過上述方法增強傷殘榮譽軍人口腔維護意識,提高口腔維護的主動性,方可從根本上提高傷殘榮譽軍人的牙周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孟煥新 .牙周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卞金有.預防口腔醫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1.
[3] 孟煥新 .牙周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78.
[4] Choi NK.A study on the dental disease of the handicapped,Jouenal of dentistry for children,J Dent child(Chic)2003 Vol.70:153-158.
關鍵詞:孕期;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治療
女性在妊娠期是一個特殊的生理時期,孕婦體內激素變化影響口腔代謝水平。婦女在妊娠期飲食改變造成口腔衛生不良,給口腔內的細菌生長提供繁殖的能量。因此孕期是口腔疾病發生、 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 由于在孕前未及時處理口腔病灶(如齲病、殘根殘冠、智齒等),從而導致在孕中這些病灶感染的急性發作。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口腔病灶感染發作初期未及時治療,導致頜面部間隙嚴重感染, 引起局部及全身癥狀的發生。本文作者于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集了19例在孕期因頜面部間隙嚴重感染收入院治療。現將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的19例孕婦病例年齡在20~35歲,孕期在12~32w,因頜面部間隙嚴重感染收入院治療。其中眶下間隙感染3例,頰間隙感染5例,咬肌間隙感染6例下頜下間隙感染3例,口底蜂窩組織炎2例。
1.2主要臨床癥狀與體征 19病例中入院前3~5d有牙痛病史,隨而發現面部相應部位間隙腫脹,劇痛。高熱 、畏寒、呼吸困難等。體查:,急性病容,面部相應間隙部位腫脹、發紅、壓痛明顯 ,局部皮溫高 ,波動感明顯 ,穿刺抽出膿液 ,張口受限 。口腔病灶存在。白細胞升高。
1.3方法 入院后請婦產科會診 ,對孕婦及胎兒進行嚴密監測,并指導臨床治療用藥,避免用藥對胎兒影響。首先在婦產科協助下在局麻下行膿腫切排術,將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這是治療關鍵措施。其次根據臨床經驗選用對胎兒影響小的藥物進行抗炎,待藥敏試驗后按敏感給藥,同時 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支持對癥治療。預防因疼痛引起流產或早產的發生。治療中應相有關情況同患者及家屬說明清楚,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再次待癥狀改善后隊病灶牙進行系統治療。
2 結果
19例孕婦通過及時切開排膿、針對性的抗炎治療以及相應的對癥治療。在婦產科醫師協助下,均能治愈。在以后的孕期中定期到婦產科對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監測。19例患者均能度過孕期,安全生產。未發現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3.1 孕期是口腔疾病發生、 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 此期體內性激素發生改變,飲食次數和數量增加,牙菌斑形成加快,利于口腔致病菌繁殖,使口腔原有病灶易再發作。炎癥初期受 陳舊觀念的影響未及時治療,待癥狀加重后方來就診。增加 了治療的難度。 此期臨床治療必須考慮母體情況和胚胎發育階段兩方面。此間有害藥物易致胎兒受損 ,致宮內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功能和行為異常[1]。因此妊娠期用藥應權衡利弊 ,盡量減少各種治療措施對嬰兒的不良影響。
3. 2局部治療主要是對間隙感染有明顯波動部位行盡早切開排膿引流術,特別對口底蜂窩組織炎的病例更是高度重視,及時切開排膿或減壓,以減少毒素的吸收[2]。術中要在婦產科醫師協助下,嚴密監測孕婦及胎兒的動態,防止并發癥發生。疼痛可導致流產和早產的發生,本組病例均采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進行,效果良好。術后保持引流通暢 局部清潔 , 促進愈合 。待癥狀改善后隊病灶牙進行系統治療 。
3.3 全身抗感染治療及支持治療 全身抗感染治療也是治療中的重要一步,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常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 ,其中亦包括厭氧菌感染。嚴格按照妊娠期合理用藥原則:,參考妊娠期用藥分級制度[3]。入院后先根據臨床經驗選用對胎兒影響小的藥物進行抗炎,待藥敏試驗后按敏感性給藥。同時因疼痛和張口受限 ,患者常進食困難 ,因而需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支持對癥治療,保證母體和胎兒充足的營養供給。對于厭氧菌感染用藥,應權衡利弊 ,征得家屬的簽字同意 ,且應注意劑量和療程 [4]。
3.4 胎兒監測及護胎治療 入院后 應申請婦產科會診 ,聯合制定治療計劃 ,嚴密監測胎兒及母體的變化。出院后按常規定期復診監測胎兒的發育情況。
4 經驗教訓
孕期是婦女一生中的特殊階段,此期體內性激素發生了改變,此期因口腔病灶的存在發生口腔頜面部感染使在治療上變得復雜 ,必須考慮治療上對母體情況和胎兒發育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口腔衛生保健健應納入婚前健康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消除傳統陳舊觀念的影響。大力宣傳孕前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防止在孕期發生口腔疾病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對已有的牙齦炎及牙周炎進行潔治;拔除口腔內無法治療的殘根、殘冠以及阻生智齒,消除可能發作的炎性病灶。因此,做好孕前的口腔疾病防治,既有利于孕婦自身的健康,又關系到嬰兒的健康發育與成長, 有著一舉兩得的雙重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燕燕 ,周世梅. 實用婦產科藥物治療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25.
[2]黎介壽,等.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學[M].第2版.人民軍醫出版社,85-86.
恰如健康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骨牌。
準媽媽Linda,懷孕前有幾顆齲齒,沒當回事,孕前體檢,也沒當回事地省去。生完孩子后,Linda從婦產科轉到牙科――滿口牙齒松動。最后,不到30歲的Linda拔去所有牙齒,裝了滿口假牙。
這不是故弄玄虛的編排,而是廣州荔灣區口腔醫院副院長盧賢欣親手接診的病例,盡管這是個較為極端的病例。
不把牙疼當病的中國人,對于“一顆壞牙能毀掉的”想象,很難超出美觀、進食的些許不方便、說話漏風――如果剛好是門牙的話――的想象。而從Linda所患的妊娠性牙周病還是能看出點牙齒若是不健康的厲害勁。
事實上,多位牙科專家,如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佳潔士口腔護理專家馮希平博導,盧賢欣院長都提到,一顆牙齒出了問題,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對整個口腔環境乃至全身器官的影響。恰如健康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骨牌。
牙齒缺失
影響記憶力
瑞典科學家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缺牙的人的記憶力比牙齒健全的人要差得多,缺牙也是老年人易患失憶癥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對1962名年齡在35至90歲的志愿者進行跟蹤調查,在對牙齒健全者記憶力和牙齒被拔除、使用假牙者的記憶力進行比較發現,在教育、年齡、疾病史等因素全部相似的情況下,牙齒健全者的記憶力明顯比缺牙的人要好得多。可能是因為牙齒有很多神經與大腦相連,當牙齒被拔除時,這些神經相應消失了。
影響發音功能
缺牙較多時,特別是前牙缺失或全部牙齒缺失時,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發音障礙,說話既費力又不清楚。因為舌尖失去了原有的發音定位標志,氣流經過的路線中少了一道控制的關口,故發音不清楚、不準確,聽起來就像漏風一樣。
可致胃腸功能紊亂
當個別牙齒缺失或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隨之降低或喪失,唾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未嚼碎的食物進入胃腸,胃腸系統的負擔隨之加重,從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影響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嚴重者機體可出現消化系統的疾病。
【關鍵詞】兒童;齲齒
【中圖分類號】R4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4-0184-01
齲齒是最常見的一種危害人體健康的口腔疾病,在兒童時期發病率較高。為了掌握我市城區兒童齲齒的發病情況,尋找兒童時期的發病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我站與2010年6月對城區三所幼兒園562名3-6歲兒童進行了調查。在調查前我們對所有參加調查的人員進行了培訓,同意了診斷標準和記錄 方法。
1 調查情況
2-6歲年齡組共計562人,齲齒230人,患病率40.93%。4歲半以上至5歲辦調查188人,患齲75人,患齲率為39.89%,5歲半以上至6歲調查194人,患齲94人,患齲率48.45%,隨著年齡增長患齲率逐漸增高。但男女性別間無明顯差異。
2 病因分析
2.1 齲齒與口腔衛生習慣根據有無刷牙習慣,我們將200名兒童分為兩組,進行齲齒發病情況分析對比。發現100名無齲兒童中,經常刷牙的59人占59%,不經常刷牙的41人占41%。100名有齲齒組兒童中,經常刷牙的35人占35%;不經常刷牙的65名占65%。兩組差異顯著,說明齲齒發病與不刷牙有密切關系。
2.2齲齒與甜食習慣通過兩組兒童飲食習慣情況的調查發現甜食對齲齒發病有很大的關系。無齲齒組100名兒童中,喜歡吃甜食的42人占42%,不喜歡吃甜食的59人占59%。有齲齒組100名兒童中,喜歡吃甜食的65人占65%,不喜歡吃甜食的35人占35%。兩組差異顯著,說明喜歡吃甜食的兒童齲齒發病率明顯高于不喜歡吃甜食的兒童。
2.3 齲齒與其它因素齲齒發病除了與口腔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外,與下列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如鈣 、磷 、維生素D和B、蛋白質、氨基酸缺乏引起營養不良,使牙齒發育不好,導致齲齒。同時與母親妊娠期、小兒哺乳期的蛋白質、鈣、磷維生素D攝入量不足也有關。
3 討論
3.1 齲齒在兒童保健中,雖被劃分為缺點,不屬于疾病范圍,但卻發病率高,危害大,如引起牙髓炎等,影響小兒全身健康。
3.2 牙齒是攝取和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之一,是食物消化吸收的第一步,患齲齒后食物不能很好咀嚼,直接影響食物消化和吸收,從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3.3 預防兒童時期口腔保健的重點是預防齲齒的形成和早期治療。根據齲吃的發病分析,認為有效的預防小兒齲齒的發生,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3.3.1建立健全兒童齲齒防治組織,在三級婦幼保健網絡中開設兒童保健門診,定期對兒童齲齒普查普治。
3.3.2在婦幼保健隊伍中,培訓口腔專業技術人員,有效的發揮他們的作用。
3.3.3采取多種形式,對兒童家長、幼兒教師和兒童進行防齲齒知識及宣傳。
3.3.4 加強兒童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3歲以內的小兒要漱口,尤其是食后和睡前。3歲以后的小兒,就應堅持早晚刷牙,并適用保健牙刷,保持口腔清潔。
3.3.5 改變兒童的飲食結構,少吃零食、糖果、高點等甜食物,應多食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