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藥品微生物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品微生物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品微生物研究

    第1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  微生物限度;藥物;誤差影響因素

    微生物限度檢查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為管理和規范藥品生產企業提出規定,以及相關檢測部門提供的一個標準化方法,以促進藥品市場化的健康發展和保證藥品的臨床療效,造福患者。在工作中充分了解微生物限度檢驗的誤差因素,本文對誤差因素進行了總結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藥物資料

    以2010 年4月~2011 年4 月1300種藥品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微生物限度檢驗。檢驗的藥品主要為以下幾種藥物類型:膠囊、散劑、顆粒劑、片劑和丸劑。膠囊231 種,散劑237種,顆粒劑256、片劑262 種、水丸劑314種

    1.2 方法

    以藥物微生物檢驗中發生的誤差數目和誤差率,對1300 種藥品進行微生物限度檢驗,記錄下藥物微生物檢驗中發生的誤差例目及誤差率。觀察發生誤差的影響因素并對誤差產生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

    1.3 微生物限度檢驗方法與誤差因素觀察

    以2010 年版《中國藥典》對藥品微生物限度檢驗為準,對于無菌室的要求有著嚴格的規定:微生物限度檢驗應在無菌室內環境潔凈度10000 級下、局部潔凈度100 級的單向流空氣區域內進行[3]。在無菌室測定無菌方法是:取普通肉湯瓊脂平板、琥紅瓊脂平板各3 個,放置于無菌室內的相應工作臺面上,開蓋使其暴露30 min,在30~35℃條件下培養細菌48 h。計算霉菌和酵母菌在25~28℃條件下培養72 h 后的菌落數。各板上的菌落數不得超過10 個為宜。在對誤差因素分析中,其中單因素122例占29.2%,多因素296 例占70.8%;具體誤差影響因素和分布見表1。

    1.4 統計學分析

    Spass16.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對1300種藥品進行微生物限度檢驗工作中發現誤差例418,誤差發生率為32.16%;誤差發生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

    3 討論

    在臨床用藥中,由于輸液劑和注射劑是直接進入血液的,因此必須有嚴格的藥品微生物限度檢驗。對418 例藥物微生物限度檢驗誤差影響因素進行總結分析,結果表明進行藥品微生物限度檢驗應做好一下幾個方面:第一無菌室消毒工作,雖然一些實驗用具并不會在檢驗中用到,但是為了保證整體環境的潔凈度,應對無菌室全面進行消毒。室內環境的潔凈有利于檢驗。第二對于微生物限度檢驗中所有適用的器具要進行徹底滅菌,這些器具都是實驗中直接要接觸到的,不進行滅菌必然會影響實驗結果,導致檢驗誤差的產生。第三防止培養基質量變質、控制培養基的存放時間、謹防供試液制備供試液的污染。第三了解被檢測藥物性質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對于一些含水的劑型如丸劑應注意防止霉變,陰涼密封存放。一些容易受潮的劑型如散劑、顆粒劑應放在干燥的地方貯存,或者在貯存的地方放一些干燥劑。第四在給菌落進行計數應按照統一的標準,減少人為誤差,消除主觀因素對試驗造成的影響;不同人對同一藥品的菌落計算不能差別很大。以上四點是筆者為消除誤差影響因素分析總結的主要因素,在藥品微生物限度檢驗中是較為關鍵的注意點,可防止誤差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袁惠德,毛偉利,劉建國,等.對《中國藥典》(1990 年版第二增補本)“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修訂意見[J].中國藥業,2009,33(7):21.

    [2]陳萬勝.藥品微生物限度檢驗誤差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4):121.

    第2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2006年“齊二藥”、“欣弗”事件接連發生,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藥品生產企業和藥品監管部門,如何找出影響注射劑安全性的一些關鍵因素,從藥品生產工藝的研發和藥品注冊審評的源頭就嚴把產品安全關,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本文以對上海市最終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滅菌和除菌工藝的調查結果為切入點,嘗試進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引起有關藥品生產企業和藥品監管部門的重視,使注射劑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的保證。

    1調查結果

    對最終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而言,產品的無菌是一個不言而喻的、非常重要的安全性指標。通常在最終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的生產過程中,可使產品達到無菌的工藝方法有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然而,在對小容量注射劑生產企業的檢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不少過濾和濕熱滅菌的工藝過程不能足以確保產品的無菌,企業對于如何確保滅菌的有效性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此外,原國家藥品監管部門批準的部分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過濾和滅菌工藝亦有值得商榷之處。

    為此,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審評中心GMP部曾于2003年對上海市生產濕熱滅菌小容量注射劑的14家藥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專項調查。該次調查的藥品生產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外資企業,調查的品種既有化學藥品,也有中藥制劑,制備工藝中包括過濾和濕熱滅菌,但除菌過濾后不經濕熱滅菌的品種不在該次調查范圍內。該調查共涉及154種產品224個規格 (以被調查企業所生產的小容量注射劑品種之和計算,未扣除相同的品種數量),旨在了解這些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企業現行的和經國家批準的過濾和滅菌工藝條件。調查結果如表1至表6所示。

    本文從調查的結果入手,重點探討如何從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工藝上確保小容量注射劑安全性的問題。本文中所述的安全性僅限定在與注射劑產品無菌有關的范圍之內,即因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條件不合理而不能確保產品的無菌,從而造成對患者身體的損害或損傷。

    2調查結果的分析

    2.1采用企業現行過濾和濕熱滅菌條件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存在較大隱患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推薦使用的滅菌條件是:115.5 ℃暴露30 min、121.5 ℃暴露20 min或126.5 ℃暴露15 min。采用上述滅菌條件,還必須經過驗證,證明其F0值不低于8才可認為符合滅菌要求。

    該次調查中,采用115.5 ℃暴露30 min以上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有25個品種35個規格,采用121 ℃暴露20 min以上滅菌的產品有12個品種19個規格,采用126.5 ℃暴露15 min以上滅菌的產品有1個品種1個規格(參見表2)。

    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推薦的滅菌條件進行濕熱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僅有38個品種55個規格,分別僅占全部被調查產品的品種和規格的24.68%和24.56%(參見表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還要求:由于無菌保證值與污染菌耐熱性及污染量有關,在藥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應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包括除菌過濾等措施)來降低待滅菌產品的微生物污染。

    根據上述要求,針對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推薦的滅菌條件進行濕熱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再進一步考察其除菌過濾的條件,發現其中有20個品種40個規格采用不大于0.22 μ除菌過濾器進行過濾,分別占全部被調查產品的品種和規格的16.23%和17.86%,而有13個品種15個規格未采用0.22 μ除菌過濾器進行過濾,分別占全部被調查產品的品種和規格的8.44%和6.70%(參見表3)。

    這也就表明,被調查企業中僅有16.23%的小容量注射劑品種和17.86%的規格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關于濕熱滅菌和除菌過濾條件的基本要求,如果假定企業在除濕熱滅菌和除菌過濾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配液、灌裝等,處于理想受控狀態,則這部分產品可以被認為是安全的。

    其余小容量注射劑產品中有112個品種164個規格采用的是100 ℃暴露15~45 min不等的濕熱滅菌條件進行滅菌。

    采用這樣的條件生產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假如人們對微生物的知識稍加了解就不難判斷其安全性如何了。以往的微生物學研究發現,細菌芽孢比其繁殖體具有更強的耐熱性。炭疽桿菌的繁殖體在80 ℃只能存活2-3 min,而其芽孢在濕熱120 ℃需10 min才能殺滅,肉毒桿菌芽孢在濕熱120 ℃可存活4 min,而在100 ℃需330 min才能殺滅。所以要殺滅芽胞,濕熱滅菌的溫度應大于100 ℃。

    Warth研究了細菌最適和最高生長溫度與其芽孢耐熱性之間的關系,發現隨著細菌繁殖體最適生長溫度的增高,其芽孢的耐熱性就增強。適宜于較高溫度(55~67 ℃)生長的微生物,如嗜熱脂肪芽孢桿菌(B.stearothermophilus)等對濕熱的抵抗力最強。因此,嗜熱脂肪芽孢桿菌已成為濕熱滅菌過度殺滅法的生物指示劑,即通常以是否能殺滅嗜熱脂肪芽孢桿菌作為指標之一來評估滅菌工藝的效果。

    100 ℃暴露15~45 min的濕熱滅菌條件,其滅菌過程的F0值不能達到8,也不能完全殺滅嗜熱脂肪芽孢桿菌生物指示劑。此外,筆者在對生產上述產品的企業進行GMP認證等各類檢查中,極少見到有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的要求,除用生物指示劑進行濕熱滅菌工藝的驗證外,還在生產過程中連續地對微生物進行嚴格監控,證明滅菌后無菌保證值不低于設定的標準。大部分企業不知道應如何對這樣的濕熱滅菌條件進行有效的驗證,不清楚檢測滅菌前藥液中的微生物污染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采用過度殺滅法滅菌的驗證方法計算F0值或使用嗜熱脂肪芽孢桿菌生物指示劑。

    因此,這部分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無菌保證值未經有效驗證證實可達到6,即滅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大于10-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部分產品的安全性是值得懷疑的。

    針對100 ℃暴露15~45 min濕熱滅菌的被調查產品,再進一步考察其過濾的條件,發現滅菌前采用0.22 μ除菌過濾器進行過濾的有70個品種和104個規格,分別占全部被調查產品的品種和規格的45.45%和46.43%,而未采用0.22 μ除菌過濾器進行過濾的有42個品種和60個規格,分別占全部被調查產品的品種和規格的27.27%和26.78%(參見表4)。

    這表明,超過1/4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完全不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關于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條件的基本要求,再加上企業對滅菌工藝驗證的不完善,因此,這部分產品嚴格地說是不安全的。

    2.2國內的藥品主管部門對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過濾和濕熱滅菌條件的控制不嚴

    由于被調查企業中有不少產品的注冊申報資料遺失,無法對被調查的所有產品品種和規格做一個全面的分析,但僅從已知國家批準的濕熱滅菌工藝的128個品種和185個規格的產品來看,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推薦的濕熱滅菌條件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分別僅有21個和30個,分別僅占16.41%和16.22%;而采用100 ℃暴露15~45 min濕熱滅菌條件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分別有98個和145個之多,分別占76.56%和78.38%;采用其他滅菌條件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分別有5個和6個,分別占3.91%和3.24%;未作明確規定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均有4個,分別占3.12%和2.16%(參見表5)。這說明有75%以上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獲得國家批準的濕熱滅菌條件不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推薦的要求。

    再從已知國家批準的過濾工藝的128個品種和182個規格的產品來看,使用0.22 μ除菌過濾器或等同的濾器進行過濾的品種和規格分別僅有16個和27個,分別占12.50%和14.84%;使用0.45~1.2 μ的過濾器進行過濾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分別有102個和140個,分別占79.69%和76.92%;未作明確規定的產品品種和規格分別有10個和15個,分別占7.81%和8.24%(參見表6)。這說明有75%以上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獲得國家批準的過濾工藝不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除菌過濾的要求。

    這樣的狀況使得GMP檢查員即使發現了企業生產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存在過濾和濕熱滅菌工藝上的缺陷,也無法制止企業的不合理行為,因為,在未獲得藥品主管部門正式批準重大工藝改變之前,企業必須嚴格按照已批準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不得擅自更改,這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也是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1998年修訂)的要求。在此,合理性與合法性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和矛盾。

    2.3出口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比內銷的產品在濕熱滅菌條件上更嚴格

    該次被調查的企業中有一家企業同時生產出口和內銷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對同一品種和規格,這家企業針對出口和內銷的產品分別設定不同的濕熱滅菌條件,出口產品的滅菌條件是121 ℃暴露20 min,而內銷產品的滅菌條件是100 ℃暴露30 min。

    這種內外有別的做法提示我們:國內對于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要求已經落后于國際標準,同時,這種國際標準對于國內的企業而言是可以達到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

    該次調查還發現,由外國人直接管理的合資企業生產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在濕熱滅菌和除菌過濾的條件上全部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的要求甚至更為嚴格。例如,有一家合資企業規定的濕熱滅菌條件是121℃(F0=24)。這同時也印證了國際上對于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要求比我們國內更嚴。

    3思考與討論

    通過對該次專項調查結果的分析,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問題予以思考和討論:

    1)為什么會出現為數不少的被調查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濕熱滅菌和除菌過濾工藝的無菌保證程度不足,安全性令人懷疑?究其原因,是落后的、不科學的傳統觀念在作祟。

    在對藥品生產企業的檢查中,筆者時常發現部分企業人員對于消毒和滅菌的概念模糊,將兩者混為一談,因此,有必要在此進行澄清。

    消毒是指清除或殺滅外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在對“消毒”一詞含義的理解上,有兩點需要強調:消毒是針對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的,并不要求清除或殺滅所有微生物;消毒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只要求將有害微生物的數量減少到無害的程度,而并不要求把所有有害微生物全部殺滅。

    滅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清除或殺滅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滅菌的概念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滅菌方法通常有濕熱滅菌法、干熱滅菌法、化學滅菌法、除菌過濾法和輻射滅菌法等。

    由于種種原因,要做到完全無菌是困難的。國際上,一般用無菌保證值來表示物品被滅菌后的無菌狀態,其定義為滅菌產品經滅菌后微生物殘存概率的負對數值,數值越大,無菌狀態越完全,但滅菌后微生物殘存的概率不可能為零。按國際標準規定,濕熱滅菌法的無菌保證值不得低于6,即滅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10-6。

    消毒和滅菌的定義清楚地說明,對于小容量注射劑產品而言,要達到無菌只能采用滅菌的方法而不是消毒的方法。在調查結果的分析中所提到的100 ℃暴露15~45 min的濕熱滅菌條件在未經驗證證實其無菌保證值可達到6之前,只能視作是消毒。但在企業甚至監督管理部門中,仍有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它就是滅菌,長期以來國內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生產都是采用這種傳統方法進行“滅菌”,并覺得其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有不少產品在待“滅菌”前不進行除菌過濾。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不適用除菌過濾的產品應例外,可采取其他的方法。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盡管從理論上講,100 ℃暴露15~45 min的條件不足以確保無菌,但為什么經過這種“滅菌”處理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都能通過無菌檢驗?

    其實,這些人對無菌檢驗的局限性缺乏認識。從統計學角度考察,如果采用抽樣檢驗的方法,那么,含有少量微生物污染的產品批次也有可能“通過”無菌檢驗;而且,一批產品的染菌率越低,根據無菌檢驗的結果來判定整批產品的無菌,其風險就越大。從非統計學角度考察,無菌檢驗的結果實際上還與微生物生長的條件有關。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培養基能使所有的細菌、酵母菌和霉菌都能生長,所以如果要保證這些微生物適宜地存活和生長,就必須使用多種培養基,但究竟用多少種培養基才合適呢?迄今沒有定論。另外,培養溫度和時間也會影響到微生物的生長。因此,僅憑無菌檢驗合格的結果就判定整批產品無菌是難以讓人完全信服的,只有對滅菌的過程進行有效的驗證并在實際生產中嚴格控制,才能確保小容量注射劑產品有足夠的無菌保證程度和安全性。

    針對這些錯誤的、不科學的傳統觀念,建議藥品主管部門加強宣傳與小容量注射劑有關的國內外先進的制藥科學知識,幫助人們盡快更新觀念,跟上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步伐。

    2)正是由于監管部門中有些監管人員也有這些錯誤的觀念,致使在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注冊審批中,藥品主管部門未對濕熱滅菌和除菌過濾等會影響產品安全性的因素提出嚴格的審評要求,設立嚴格的審評標準。

    在國際上,無論是美國FDA還是歐盟都要求注射劑產品的申請人應提交滅菌工藝研究方面的資料。例如,美國FDA的《人用和獸用藥品申請時提交滅菌工藝驗證文件的指導原則》(1994年)就詳細說明了需最終濕熱滅菌的藥品申報時所需提交的滅菌程序資料,其中包括:對產品及滅菌程序的說明;滅菌程序的熱力學確認;滅菌程序的功效;環境的微生物檢測;容器-膠塞系統及包裝的完好性;細菌內毒素試驗及其方法;制訂及遵循正式書面規程的證據。

    通過要求企業提交上述資料,實際上也就是要求申報企業必須對產品的濕熱滅菌事先進行深入、細致、嚴密的研究,從產品申報之初就對其安全性進行嚴格把關。

    但在國內,藥品主管部門尚未針對注射劑產品的注冊申請制定出專門的詳細的申報資料要求,也就是說,申報企業未被要求提交注射劑產品滅菌程序的詳細資料。縱覽2002年10月15日頒布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及其5個附件,未發現其中包含這種要求,而這正是對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進行源頭監管的一個盲點。

    為此,建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從完善藥品監管系統的角度出發,在對國內注射劑產品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國外注射劑產品的注冊管理要求,確定專門的、詳細的注射劑產品申報資料要求,包括需企業提交滅菌程序資料等,設定嚴格的、科學的、合理的審評標準,并對已有藥品批準文號的注射劑品種重新按照新的標準進行審查,推動和促使企業盡快對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進行充分的研究,改進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工藝。

    一旦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確定了嚴格的、科學的、合理的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工藝,并經過藥品主管部門批準后,GMP的檢查就有了合法、合理的依據,也不會在檢查過程中陷入合理性與合法性彼此沖突和矛盾的兩難境地,GMP檢查員也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企業對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過程進行有效的驗證并嚴加控制。否則,即使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在2002年底就限期生產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的企業必須通過GMP認證,即使注射劑的GMP認證劃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的范圍,即使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生產注射劑的企業進行GMP認證后的跟蹤檢查,小容量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仍然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也不可能將GMP認證的工作引向深入,引向更高的層次。

    3)小容量注射劑的生產企業應如何確保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工藝的有效性,如何嚴格控制其工藝?建議企業根據產品的特性,科學設計除菌過濾和濕熱滅菌的工藝,針對不同的濕熱滅菌方式,制定相應的、必要的控制措施。

    濕熱滅菌按照驗證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過度殺滅法、生物負載/生物指示劑(聯合使用)滅菌法和生物負載滅菌法。

    對于熱穩定性強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建議采用過度殺滅濕熱滅菌法。該法不管待滅菌的物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數量和耐熱性如何,都力求達到無菌保證值為6,通常可用使D121.1℃至少為1 min的微生物數量的對數值最少降低12來證實。只有最耐熱的微生物其D121.1℃才會大于0.5~1.0min,耐熱性較差的微生物理所當然會被殺滅從而達到更高的無菌保證值。挑戰用的微生物的D值和最少降低12個對數值的最低目標是用來計算滅菌時間的,用于計算被滅菌物品的F0值。過度殺滅法不要求對待滅菌物品上的微生物數量進行日常監控,只要定期進行監控即可。但是,在驗證期間應全面檢測是否出現耐熱細菌芽孢,并與挑戰用的微生物比較其耐熱性。

    例如,歐洲藥典中要求的過度殺滅的標準程序是121.1℃暴露15 min,采用這種滅菌程序可以不必使用生物指示劑。但即便是采用過度殺滅法,對小容量注射劑的藥液在灌裝前進行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仍然是WHO要求采用的措施之一,而除菌過濾可以有效地達到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目的。

    對于只有中等強度熱穩定性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可用生物負載/生物指示劑(聯合使用)滅菌法。該法在無菌保證值達到6時,允許部分生物指示劑未被殺滅,但所使用的生物指示劑的D值應大于待滅菌產品中所含有的普通微生物的D值。在對熱穩定性較差的產品進行驗證時,使用有耐熱性的生物指示劑通常是有必要的,可通過允許生物指示劑的部分存活從而避免被滅菌物品過度受熱。這種方法提供了可以與生物負載比較的無菌保證值,盡管仍需使用生物指示劑,但所做的驗證比生物負載滅菌法更簡單。

    例如,如果滅菌前的生物負載不大于100 CFU/個容器,D121.1℃為0.2 min,采用使有耐熱性的生物指示劑(D121.1℃為0.5 min)芽孢數量降低4個對數值的濕熱滅菌程序可使無菌保證值不小于6。

    對于熱穩定性差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可采用生物負載滅菌法。該方法應足以殺滅待滅菌物品上的微生物,又不致于造成產品的降解。生物負載滅菌法是在對產品中微生物的數量和耐熱性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的。一般說來,只有生成芽孢的細菌需要測定D值,對產品在80~100 ℃進行熱休克處理10~15 min可以剔除不耐熱的微生物。一旦已知生物負載的耐熱性后,就可以確定滅菌程序,使微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不大于10-6。對生物負載滅菌法而言,分離出來的最耐熱的微生物應作為生物指示劑,且通常在滅菌前應對每批產品的生物負載進行檢測和評估。由于生物負載/生物指示劑(聯合使用)滅菌法可達到同樣的無菌保證程度而不需要企業自制挑戰用的生物指示劑,所以生物負載滅菌法未在制藥企業中廣泛使用。

    除過度殺滅法以外,使用生物負載/生物指示劑(聯合使用)滅菌法或生物負載滅菌法都必須制定生物負載監控的計劃,并從下列幾個方面予以考慮:環境的季節變化、從配液到滅菌的時限(應包括預定的最大時限)、樣品的均一性、產品批量的變化,還應測定每個容器或每升產品內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根據這些數據,可建立暫時的標準作為內控標準,直至收集到其它數據后再制定最終的警戒限和行動限。生物負載監控的計劃還應有明確的取樣頻率、取樣數量、取樣方法、檢驗方法和可接受的標準。

    WHO對采用過度殺滅法滅菌的小容量注射劑藥液仍然建議在灌裝前進行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因此用生物負載/生物指示劑(聯合使用)滅菌法或生物負載滅菌法生產的小容量注射劑,其藥液在灌裝前更應進行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如采用除菌過濾),這對于保證產品的安全性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了。

    4結語

    長期以來,人們都熟悉這樣的說法:要是生了病,可以吃藥的不要打針,可以打針的不要輸液。這種說法雖是用藥的一個基本法則,但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注射劑產品的安全性無法徹底放心的心態。

    第3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 生物測定;藥理;藥品

    藥品是特殊商品,藥品質量直接關系到用藥者的安全和療效。藥品檢測方法和檢測水平隨著制藥工業的發展不斷改進提高。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鄰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分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巨大的變革,使分析化學發展成為以儀器分析為主的現代分析化學。面對生命科學中復雜的分離分析任務,發展了色譜分析方法。結構分析、價態分析、晶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又促進了光譜分析的發展。以計算機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的來臨,儀器分析迅速發展,為藥物檢測提供各種非常靈敏、準確而快速的分析方法[1]。生物測定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其發展前景令我們從事藥品生物測定工作者所關注。

    1 藥品生物的特點與業務范圍

    1.1 藥品生物測定的定義與特點 藥品生物測定(簡稱生測)是利用藥品(或藥品中的有害雜質)對生物(或離體器官及組織)所引起的反應來測定藥品的含量或安全性的一種方法。

    生測法的優點是測定的結果與醫療要求基本一致,能直接反映藥品的效果或毒副作用,這是其他物理學方法或化學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因此,目前各國藥典仍大都采用這一方法。

    生測法的缺點是檢驗周期長,微生物有生長繁殖過程,動物有生理代謝過程,觀察分析時間一般在2~7天,有些試驗會更長。影響因素多,有生物差異性,也有系統操作誤差和環境條件等造成的影響。用品用具、動物質量、儀器設備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2]。所以,以生測主檢的品種在中國藥典中逐版減少。

    1.2 藥品生物測定的業務范圍 中國藥典是法定的藥品標準,它將藥品質量控制項目歸為四類:性狀、鑒別、檢查和含量。生測的業務主要涉及到中西藥品的檢查類和含量類。

    其中作為藥品安全性檢查項目最多,包括:無菌、熱原、細菌內毒素、異常毒性、安全試驗、急性全身毒性、過敏物質、刺激性、溶血、降壓物質、微生物限度等。含量(或效價)測定包括:抗生素微生物檢定法,胰島素、硫酸魚精蛋白、縮宮素、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升壓素等生物檢定法。

    2 藥品生物測定的現狀

    由于現代化檢測儀器的廣泛應用,藥品生物測定的品種和范圍,方法和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1 品種和范圍的變化 抗生素的含量測定,最初大部分抗生素用微生物法測定含量。隨著制藥工業發展,提純方法不斷改進,有效組分更加明確,許多品種檢測方法不斷改為儀器測定和化學測定。例如:200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約219個抗生素品種,其中有15個原料藥及其制劑從1995年版的化學法和微生物法改為高效液相色譜法(簡稱HPLC),使該法達到97種,微生物法僅有24個,其中9個品種是新增加的。有人預計本世紀初,HPLC法會發展成為中國藥典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儀器分析法[3]。規定取消抗生素過期檢驗,抗生素微生物效價測定的業務工作量更是明顯減少。

    藥品注射劑的熱源檢查。1942年美國首先將家兔法收入藥典,相繼世界各國藥典均規定用該法。中國藥典從1953年開始收載。自1973年以來,鱟試劑被證明是一種檢測細菌內毒素(熱原)存在的靈敏試劑。用鱟試劑要比家兔試驗迅速、經濟,所需樣品量少,操作過程工作量小,每天可進行許多樣品檢測。1980年美國藥典20版首載“細菌內毒素檢查法”,1985年USP21版收載5種注射用水及40種放射性藥品。1991年11月執行的USP22版第五增補版公布了185種藥品刪除家兔法,用細菌內毒素檢查法代替。1995年USP23版注射劑的熱源項幾乎都被細菌內毒素檢查法代替[4]。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制備鱟試劑,1988年衛生部頒布細菌內毒素檢查法,1993年中國藥典第二增補本收載該法,但未涉及任何品種,1995年中國藥典二部正式收載,并規定了注射用水、氯化鈉注射液和二十多種放射性藥品并刪除熱源檢查,以內毒素代替。2000年版中國藥典進一步擴大到68種。預計2005年版中國藥典還要繼續增加品種,熱源項都將被內毒素代替。動物試驗改為生化試驗。

    2.2 實驗動物 生測離不開實驗動物,在實驗中,為了減少生物差異,提高動物反應敏感性,以最少的動物達到最滿意的結果。國家非常重視實驗動物,1988年國務院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件》,對實驗動物的飼管、管理、使用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實行達標認證制度,嚴格管理。按微生物控制程度把實驗動物分為四級:普通動物、清潔動物、無特殊病原體動物和無菌動物[5]。一般動物實驗必須達到清潔動物標準,種系清楚,不雜亂,無規定指出的疾病。動物級別越高,飼養管理條件越嚴,設施投資越大。實驗動物是實驗研究的活試劑,既要有純度,也要有數量,背景明確,來源清楚,符合要求才能使用。(隨著藥品純度的提高,凡是有準確的化學和物理方法或細胞學方法能取代動物實驗,進行藥品和生物制品質量檢測,應盡量采用,以減少動物的使用。)

    2.3 藥品生物測定在方法上的改進與變化 為了縮短操作時間,減少實驗誤差,近年來生測方面也研制并投入使用了部分儀器設備,如:抗生素抑菌圈測定儀、微機熱原測溫儀、集菌儀、細菌數測定儀等,減輕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3 藥品生物測定的發展趨勢

    生測作為經典方法沿用至今,表明它有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特點,在藥品檢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老產品改為其他方法控制質量,也會不斷有新產品離不開生測法,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它的優點,盡量克服它的不足,開拓新的業務范圍。

    3.1 微生物限度檢查工作量大 為了控制藥品染菌限度,1975年美國藥典19版首載微生物限度檢查,1980年英國藥典收載,我國在1990年由衛生部頒布了藥品衛生標準及檢驗方法,1995年版中國藥典正式收載[6]。2000年版中國藥典按劑型規定了微生物限度標準,執行范圍除注射劑和中藥飲片外幾乎包括中西藥的所有制劑和原料。該項檢查成為藥典品種適用最多的檢查項目,占當前地市級藥品檢驗所生測室業務工作量的80%以上。在這項檢查中,有大量的業務技術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改進試驗條件,使數據準確,探討快速檢測的新方法。藥包材的檢查,國家藥監局已經試行標準,業務范圍將更加擴大,這是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努力探討研究的新領域。

    3.2 藥品生物測定在中藥開發中的作用 我國是中藥王國,200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共收載920種,其中中成藥398種。有含量測定的157種,僅占總數的17%,中藥成分多,雜質和干擾物質很多。復方制劑,尤其大復方制劑專屬性的檢出處方中所含藥材很困難,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做。中成藥中的雜質如重金屬、殘留農藥等達到一定水平會產生毒副作用,影響藥物安全性[7]。要讓中藥制劑打進國際市場,我們在檢查類的控制項目和含量類的方法探討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生物測定可以在毒理、藥理方面進行研究、探討,逐步完善質量控制標準,提高制劑質量發揮更大的作用。

    3.3 新藥研制開發與安全性評價 新藥研制開發是多學科合作的系統工程。在獲得一個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后,研究開發組織者要在生物醫學領域進行藥物評價研究,首先必須組織藥理學、毒理學、病理學、獸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藥代動力學方面的專家進行合作研究,按藥物非臨床研究管理規范GLP進行管理。組織藥理、毒理(包括一般毒理和特殊毒理)、病理、藥代動力學和毒代動力學、藥物分析、臨床化學、實驗動物、生物統計、質量保證等部門有關人員進行討論,分階段

    做出評價[8]。生測在這方面可以參

    加開發研究或進行技術指導。

    藥物動力學研究,通常需要從動物體液或組織器官勻漿中分離、鑒定和檢測代謝后的原粉及其他代謝產物。但是,將服藥動物按指定時間間隔處死,測定隨時間變化的血藥濃度,不僅動物用量大,而且常因動物個體差異無法得到可靠結果,也無法在同一動物重復實驗確證。處死動物的代謝產物也只能反映被處死時的結果,無法了解藥物代謝的全過程。有學者報道,采用微透析取樣技術,可在活的動物不同部位重復取樣,用微柱液相色譜[9]或毛細管電泳[10]進行分析,測定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情況[11]。

    自動進取樣裝置和計算機工作站應用于藥理實驗的探討,使藥品生物測定趨向微量、靈敏、專屬、簡便、快速和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藥品生物測定是藥物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缺的檢測專業,現代儀器的大量使用,不僅不會影響其發展,而是如虎添翼,讓藥品生物測定展示出新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倪坤義,田頌九,丁麗霞.21世紀藥物分析學的發展趨勢.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2):798.

    2 張治錟.抗生素藥品檢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2-20.

    3 田頌九,丁麗霞,田潔.國內外藥典中質量標準的發展趨勢簡述.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1):781.

    4 吳偉洪.鱟與鱟試驗法論文匯編(三).廈門鱟試劑廠,1996,18.

    5 施新猷.醫學實驗動物學.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2.

    6 馬緒榮,蘇德模.藥品微生物學檢驗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9.

    7 李真,龔培力,曾繁典.藥物雜質及其對安全性的影響.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1,17(6):452.

    8 劉昌孝.美國新藥研究開展與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概況.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1):785.

    9 Chen AQ,Lunte CE.Microdialysis sampling coupled on-line to fast microbo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Chromatogr,1995,691(1-2):29.

    第4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 回顧性分析 合理用藥

    近年來,隨著《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在醫療機構的貫徹實施,醫院領導和臨床醫護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呈良好發展趨勢。為進一步探討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規律和特點,研究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尋求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的方法,切實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本文對我院收集的41 例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和討論。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所有資料來源于2006年我院藥劑科收集并呈報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報告41例。

    1.2 方法

    2006年度收集的不良反應報告,按性別、年齡、藥品類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類型、給藥途徑及不良反應結果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病例資料

    在 41例的報告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1.277 8∶1)。在各年齡段患者分布情況中,年齡最小為31歲,最大為92歲。

    2.2 不良反應涉及的藥品種類

    按照藥品的作用、用途分類,對不良反應涉及的藥物進行分類統計(表1)。

    2.3 不良反應涉及的抗微生物藥品種類

    從表1可以看出,許多藥物都會引起不良反應,其中以抗微生物藥病例報告居多,占總報告數的46.35%。對不良反應涉及的抗微生物藥品種類及構成比進行的分類統計見表2。

    注:由于有些病例報告同時涉及兩個藥品,故大于總數19

    2.4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

    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見表3。

    *有些病例的藥品不良反應同時累及多個系統(器官),所以總計例數為46例

    2.5 不同給藥途徑引起不良反應的例數及其構成比

    各種給藥途徑引起的不良反應如下:靜脈滴注14例(34.15%);口服26例(63.42%);肌內注射1例(2.44%)。

    2.6 藥品不良反應的結果

    不良反應的結果有治愈、好轉、后遺癥及死亡等情況。絕大多數不良反應病例在停用可疑藥品并接受對癥治療后會有好轉或治愈,只有極少數嚴重的不良反應可能導致后遺癥甚至死亡。對本組41例報告結果進行的統計分析見表4。

    3 討論

    3.1 性別、年齡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影響

    從統計數據來看,41例不良反應報告中女性高于男性。因為我院為老年護理醫院,老年人由于肝、腎功能減退,藥品代謝速率慢、血漿蛋白含量低等,同時還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合并用藥增多。因此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一般較高,而且一旦發生,情況相對比較嚴重,再加上原患疾病的影響,往往使病程延長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考慮年齡因素對不良反應的影響,加強對老年病人的用藥監護。

    3.2 不同給藥途徑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影響

    在41例不良反應中,14例是由靜脈滴注引起(占34.15%),26例由口服引起(占63.42%),1例由肌注引起。這可能與老年人用藥習慣有關。盡管口服占的比例比靜脈滴注高,但是不應忽視靜脈滴注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因為靜脈給藥可使藥品直接進入人體,且靜脈給藥產生的不良反應的直接誘因較多,如內毒素、pH值、滲透壓等,因此在臨床上應引起充分重視[1]。

    3.3 抗微生物藥的合理使用

    在41例不良反應報告中,抗微生物藥引起的有19例,占總數的46.35%。不良反應臨床表現有過敏反應、高熱、頭痛等全身性損害,皮疹、瘙癢等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惡心、嘔吐等胃腸道損害,頭痛、頭暈、失眠等神經系統損害,還有肝酶升高等。抗微生物藥品的多種不良反應臨床表現與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1]。41例不良反應病例涉及抗微生物藥品以喹諾酮類、抗結核病藥、頭孢菌素類、硝基咪唑類、青霉素類為主。

    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藥品的使用頻率高、劑量大有關。大量使用抗菌藥品,使患者體內菌群失調,增加了疾病治療的難度。在此提醒廣大的臨床醫師:必須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菌藥物,減少或避免無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情況出現。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第5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 硝酸咪康唑搽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是檢查非規定制劑及原料、輔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檢查項目包括細菌數、真菌數、酵母菌數及控制菌檢查[1]。但具有抑菌成分的藥品由于其抑菌活性的干擾,常規檢查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出藥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情況,必須先消除供試品中的抑菌活性,再根據《中國藥典》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查,并必須對所采取的檢查方法進行驗證,以確認抑菌活性的消除和檢查方法的可靠性。具有抑菌作用的藥品,每個品種抑菌效果不同,因此適合各個品種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也不同。

    1材料

    1.1菌種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1], 黑曲霉(Asperg illus niger)[CMCC(F) 98003],由廣東生物研究所提供,菌種代數均為第3代。

    1.2培養基及試劑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營養肉湯、改良馬丁培養基、營養瓊脂培養基、虎紅培養基、膽鹽乳糖培養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瓊脂、二鹽酸二甲基對苯二胺試劑、PDP瓊脂培養基、三氯甲烷、甘露醇氯化鈉瓊脂培養基和革蘭氏染色劑。

    1.3樣品硝酸咪康唑搽劑,阿特維斯(佛山)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606950,成分:硝酸咪康唑、玫瑰麝香香精、乙醇、二甲基亞砜。

    2方法與結果

    2.1菌液制備[1]

    2.1.1取經37 ℃ 培養18~24 h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與大腸埃希菌的肉湯培養物1 mL,加入9 mL 0.9%無菌氯化鈉溶液中,10倍稀釋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數50~100 cfu的菌懸液,做活菌計數。

    2.1.2取經25 ℃培養18~24 h的白色念珠菌液體培養物1 mL,加入9 mL 0.9%氯化鈉溶液中,10倍稀釋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數50~100 cfu的菌懸液,做活菌計數。

    2.1.3接種黑曲霉的新鮮培養物至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基中,培養5~7 d,加入3~5 mL 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脫。然后,吸出孢子懸液至無菌試管內,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成每1 mL含孢子數50~100 cfu的孢子懸液,做活菌計數。

    2.2供試液的制備[2]取本品10 mL,加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 mL,混勻,作為1∶10的供試液。

    2.3驗證方法

    ①試驗組:取供試液10 mL到薄膜過濾器中,用無菌的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溶液沖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1次沖洗液中加入1 mL的試驗菌液(50~100 cfu/mL)沖洗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預先制備好的營養瓊脂培養基或虎紅培養基平板上,置30~35 ℃培養48 h或23~28 ℃培養72 h。記錄菌落數。試驗組的菌回收率=(試驗組平均菌落數-供試品對照組的平均菌落數)÷菌液組的平均菌落數×100%。

    ②菌液組:在過濾器中預先加入大約20 mL的無菌0.9%氯化鈉溶液,再吸取1 mL的試驗菌液(50~100 cfu/mL)到過濾器中,過濾。再用100 mL無菌的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1次,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預先制備好的營養瓊脂培養基或虎紅培養基平板上培養,培養方法同試驗組。

    2.3.2控制菌檢查方法驗證

    ①試驗組:取供試液10 mL到薄膜過濾器中, 用無菌的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一次沖洗液中加入50~100 cfu的試驗菌(驗證銅綠假單胞菌時,試驗菌為銅綠假單胞菌),沖洗后取出濾膜放入預先制備好的相應培養基中,依相應控制菌檢查法檢查。

    ②陰性菌對照組:方法同試驗組,試驗菌改為50~100 cfu陰性對照菌(2個控制菌驗證的陰性對照菌均為大腸埃希菌)。

    ③菌液組 :在過濾器中預先加入約20 mL的無菌0.9%氯化鈉溶液,在吸取50~100 cfu試驗菌到薄膜過濾器中,用100 mL 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1次。沖洗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預先制備好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置(36±1)℃培養48 h,記錄活菌數。

    3討 論

    硝酸咪康唑搽劑為廣譜抗真菌藥,主要含有硝酸咪康唑、乙醇和二甲基亞砜等成分,對皮膚癬菌、念珠菌等有抗菌作用,對某些細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國藥典》2005版規定,對藥品在微生物限度檢查時,其方法應通過驗證,以確認供試品的抑菌活性已被消除而保證檢查方法的可靠性。從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建立研究可見,選用薄膜過濾法聯用0.1%吐溫80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作沖洗劑來檢查本品的細菌數、真菌、酵母菌數及控制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有效,在細菌總數、真菌及酵母菌計數實驗中,試驗菌回收率均能達到70%以上;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查實驗,試驗組呈陽性反應,陰性菌對照組呈陰性反應。本文結果可為同類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二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附錄XIJ.

    第6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口服抗菌感染藥;利用分析

    口服抗感染藥物以其方便、快捷、經濟而受到廣大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青睞,成為在臨床中使用范圍最廣、使用頻數最高的藥品,因其絕大多數為醫保品種目錄,在各類承擔醫保的醫院使用率更高。而近年來抗感染藥物及各類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最近印度等地出現的超級細菌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臨床合理使用各類抗生素不僅關系到患者個體的健康利益,同時也關系到整個世界的環境利益。我們采用藥物利用指數(DUI)、藥物日均費用(DDDc)、用藥頻數(DDDs)、平均治療日數(ATD)等指標[1-2]對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的門診口服抗感染藥物的利用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其存在的問題,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以促進臨床更合理、經濟、有效地使用抗菌藥物。

    1資料與方法:

    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的門診抗感染藥物處方共計6685份進行分析,設計抗感染藥物利用調查表,每張處方需要統計的內容包括:藥品名稱、用量、使用時間、價格等內容。將抽取出的處方按照上述表格內容逐項填寫,最后總計出各種抗感染藥物的用藥人數、用藥量、用藥天數及金額,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以上數據計算下列指標:1限定日劑量(DDD)依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中國藥典、藥品說明書以確定;2用藥頻數(DDDs)=用藥量/DDD、藥物日均費用(DDDC)=金額/DDDs、DUI=DDDs/用藥天數、ATD=DDDs/實際用藥人數。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抗感染藥物即成為臨床使用較為廣泛、且品種繁多的一大類藥物。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的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中,感染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有利于救治嚴重感染及提高感染治療水平。隨著抗菌藥物的使用日益廣泛,抗菌藥物的濫用所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及耐藥菌株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3]。因此,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成為了每個醫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同時醫院亦應建立建全抗菌藥物的管理制度。本組資料中,DUI小于1的藥品有11種,大于1的有4種,等于1的無,這說明門診用口服抗感染藥的藥量普遍偏低,但在合理范圍之內;但是采用ATD值衡量用藥合理性則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大于4.5的藥品有2種,小于3.0的有12種。大多數藥物的ATD值明顯低于藥品本身所規定的療程日數,顯示抗感染藥物用藥不合理[4]。當然這一情況的出現與門診接診特點有關。但是抗菌藥物量和療程較藥品本身規定的量和療程低應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抗菌藥物的使用量和療程和其產生耐藥性有很大的關系,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及生長發育周期,用藥劑量以及用藥療程的確定是根據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周期來制定的,如果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擅自減少用量及使用療程,會讓微生物有更多的機會發生再次繁殖使患者病情復發,同時給微生物產生耐藥性提供機會。因此,臨床醫生要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要教育患者一定要按照用量和療程服用抗感染藥物,切不可癥狀緩解就停止服藥,以免造成微生物感染的復發及增加微生物產生耐藥性的幾率。

    參考文獻:

    [1]馬嘉,陳盛新,裘雪友,等.醫院開展藥物利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0):706-708.

    [2]鄒豪,邵元福,朱才娟,等.醫院藥品DDD數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國藥房,1996,7(5):215-217.

    第7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自主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為學生深入學習微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優秀生命科學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2]。以往我校開設的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括顯微鏡技術、微生物染色技術等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由于這些傳統的實驗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沒有參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準備,課堂上只是很機械地模仿和驗證,極大的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和創新意識的培養[3]。為了改善微生物實驗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筆者在完成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學后,嘗試開設了自主設計實驗。所謂自主設計性實驗,是指學生自己選題,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儀器和藥品,獨立進行實驗操作,獨立書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的實驗。整個實驗過程由學生獨立設計和操作,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由學生自己設法解決。因此,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學了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開展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1、自主設計實驗的實施過程

    1.1學生分組、選題

    根據學生的學號和實驗座次進行分組,每組3~5人[4]。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確定感興趣的實驗項目。在這個環節,教師應根據實驗室的條件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對學生的選題進行指導,既保證所選擇的實驗項目不能過大過難,超出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識水平,使學生喪失信心,也不能過小過于簡單,難以達到“設計性”實驗的目的。選題的一般原則是以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知識為基礎,有利于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系統化和實用化,有利于啟發學生探究學科理論。

    1.2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

    每個小組在確定實驗項目后,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查閱有關資料、文獻等,對所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在完成實驗設計后,教師組織學生在教室中利用多媒體向全班同學展示實驗內容,包括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等,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使每個同學了解各個組的實驗內容、原理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1.3實驗操作

    學生按照實驗設計方案,獨立進行實驗。微生物實驗所用的培養基、染色劑、藥品等較多,且一般要進行微生物培養,時間跨度比較大。因此,實驗時要求小組成員科學安排實驗時間,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同時在使用公共儀器設備和藥品等方面與其他組及時溝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影響實驗進程。在實驗中出現意外或遇到困難,盡量獨立地處理、解決,必要時指導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在實驗的同時,小組成員要做好各項實驗的原始記錄,已備出現問題時查找原因和實驗結束后撰寫實驗報告。

    1.4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

    實驗結束后,應及時對所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并按照科研論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寫實驗報告。如時間允許,教師可組織學生在多媒體教室內進行論文答辯。

    1.5考核評價

    自主設計性實驗考核評價應該對學生的設計思路、操作能力、綜合處理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等做重點考察。在實驗之前就應該向學生公布考評要求,考評指標要量化。

    2、開設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應該注意的問題

    自主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的設計實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然而,自主設計性實驗的開設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自主設計性實驗持續時間往往比較長,且不同組同學的實驗時間一般不同,很多實驗可能會安排到周末或晚上。所以,為了保證自主設計實驗的教學效果,保證實驗室的安全,維持實驗室的正常運轉,要求實驗教師跟蹤每一組學生的實驗進程,這要比普通的實驗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其次,自主設計性實驗時間較長,同時同學們還要兼顧其他課程,所以只能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這就要求實驗室必須向學生完全開放。實驗室的開放提高了實驗室及其儀器設備的利用率[5],但也提高了實驗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了實驗室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對實驗室進行規范化的管理,以保證實驗的順利完成。

    第三,在學生分組時,盡量避免自愿分組。自愿分組往往會出現學習好的一組、關系好的一組、被剩下的一組等現象,導致小組之間的水平相差較大,實驗效果參差不齊。所以,應采用按座次分組的原則,如每一排4個同學為一組,實現了不同學習成績的同學隨機搭配,同時規定自己的物品放自己的實驗臺上,實現實驗用品的科學管理,避免了物品被誤用等混亂現象。

    第四,自主設計性實驗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但實驗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不動手不動腦只作旁觀者,更有個別學生鉆了自主設計實驗難以考勤的空子干脆不來實驗。這些都背離了開展自主設計性實驗的初衷。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實驗過程評價體系。

    盡管自主設計性實驗在實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校多年的實踐證明,它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應該是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我們今后將繼續開展微生物實驗教學方法的研究,不斷嘗試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學生專業和社會生活的實際,以增強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秀梨.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1-128

    [2]程彥偉,韓亞偉等.對提高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探討.河南教育.2009,(9):52-53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學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微生物學通報.2007,34(5):1024-1026

    [4]張鴻雁,孫冬梅等.設計性實驗思想在《微生物生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269-270

    [5]毛露甜,王紹芬.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開展設計性實驗的做法與體會.微生物學通報.2007,34(3):614-616

    第8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前言:如今,醫院的醫療水平隨著我國醫院各種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以及醫務工作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正呈現日益向好的態勢,但是有一個問題,卻不容忽視,而且正變得日益嚴峻,那就是醫院的關于感染方面的檢測問題,醫院作為病人進進出出的公共場所,而且大的醫院的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如果對病人以及病人家屬之間造成了相互之間的傳染,這樣無論是對醫院,還是對病人家屬來說,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所以,這樣的情況對于醫院的感染檢測方面就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那么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呢?

    從醫院的發展以及如今面臨的情況來說,現在的各個醫院都會面臨許多難題值得思考,而且有些問題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說都解釋困難,如近就有這樣的一個人們關注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做好醫院的感染檢測工作,雖然,各大醫院的管理者也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而且在工作中也對這一工作進行了強調和安排,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運用傳統的醫院感染檢測方法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醫院的檢測工作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醫院偶爾還是會出現病毒傳染的現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呢,有一種現代的醫院感染檢測技術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并且通過臨床微生物學進行醫院感染檢測是已經被證明了的一種科學的現代化的感染檢測方式,它的出現對于醫院的感染檢測工作可以說是效果明顯,下面,我們就深刻的解剖臨床微生物學,具體的來闡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內容和作用,以供大家參考。

    1.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概念和特點

    臨床微生物學作為現在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現代醫學中也是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牧俅參⑸物學的本質上來說,臨床微生物學具體又包括細菌學、真菌學以及病毒學等,但是無論是具體到哪門學科,臨床微生物學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微生物的外形、生命組成結構、以及活動規律等特點進行研究和總結,然后通過總結的規律,利用其微生物的特點,用來對感染性的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所以說,臨床微生物學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和運用構成了一個紐帶的作用,為現代醫學的發展也是注入了新的力量。

    2.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醫院感染檢測中的運用和發揮的作用

    臨床微生物學如今已被各個醫院認識并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已實際的應用于醫院的感染檢測中,那么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對與醫院的感染檢測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而且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又是在感染檢測的那個環節發揮作用呢,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和說明,使得這些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2.1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病原體診斷上的作用

    當前,我國開始愈加的重視臨床微生物學的發展,而且也有研究發現,臨床微生物學對于病原體的診斷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臨床治療時,包括藥物的抗菌素和各種激素等,在給病人治療結束時,由于當時的衛生處理的不到位,或者說從治療本身上來講,為病人注入抗菌藥品的方法不對等方面的因素,導致抗菌藥品沒有被徹底的處理掉,這樣就為醫院的感染埋下了隱患,所以從傳統的病原體診斷方式來說,這種方法有許多的不確定性,而通過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因為這種方式從源頭上著手醫院感染的檢測,所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對醫院的感染檢測提供源頭上的支持,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還沒有成熟,但是以后運用臨床微生物學進行病原體的檢測,是大勢所趨,有一種現代醫學的方式方法。

    2.2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檢測細胞耐藥性時發揮的作用

    經過對醫院進行細致的調查和分析,我們的多收醫院存在這樣一種亂象,病人在通過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時,由于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導致細胞在耐藥性方面的檢測時,存在諸多解釋不了的情況,這樣對于病人的合理治療又提出了相應的挑戰,因此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對于病人恢復健康很重要,但是正是由于醫生在抗藥性方面沒有把握好,所以目前的這種問題如果從傳統的角度去解決,實際上是困難重重的,因此,利用臨床微生物學進行檢測,倒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解決辦法,臨床微生物學進行檢驗,可以從病人的組織細胞出發,及時準確的找到病原體的病變結果,然后再對病原體分析其病變的原因,從而有效的解決細胞在耐藥性方面的錯誤判斷,對于病人恢復健康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從而行之有效的進行治療,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2.3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檢測醫務人員感染情況的作用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醫院的感染群體中,不只是局限于病人的傳染途徑,醫務人員也有傳染的可能,因為長期和病人進行接觸,所以有些病原體通過空氣或者其他途徑附上了醫務人員的物品中,從一個事例,我們不難發現,因為有一個科室經常會出現醫院感染病毒的情況,后來才知道,是病毒通過科室里醫務人的辦公桌為傳染途徑的,因此,利用臨床微生物檢測的方法,對各個科室進行細致的檢驗是很有必要的,從而從傳播途徑上有效的遏制這一傳播源的滋生,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總結

    通過上文的敘述和說明,我們不難發現,臨床微生物學在醫院感染檢測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臨床微生物學不僅在病原體的診斷上還是在細胞耐藥性的判斷包括及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上都可以利用其特點,有效的對醫院感染的各個方面進行檢驗和判斷,所以臨床微生物檢驗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醫院的醫務人員來說,對他們的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相信在不僅的將來,當我國的臨床微生物檢驗技術成熟的時候,可以有效的加以利用,保障人們身體的健康,保障醫院的健康運行。

    參考文獻

    [1]呂爽. 探討醫院感染檢測中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應用效果[J]. 生物技術世界,2016,(02):82.

    [2]黃婧. 臨床微生物檢驗與檢測應用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35):7189-7190.

    [3]孫院紅,羅沖,青小鶴. 觀察臨床微生物檢驗與檢測應用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效果[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4787-4788.

    [4]何艷菊. 動態監測降鈣素原(PCT)對判斷細菌性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的意義[D].南方醫科大學,2014.

    [5]殷海燕,鄭倫和,段秋林. 腫瘤患者銅綠假單胞菌醫院感染的臨床特點與耐藥性[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05):1061-1063.

    第9篇:藥品微生物研究范文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及其方法驗證的主要特點在于檢驗對象本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為:(1)能繁殖的活細胞生物。該活細胞處于不穩定狀態,可隨存放時間延長而亡,也可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而檢測條件的狀況不一可使其生長情況各異,因而常出現同批樣品在不同條件下檢測,有不同的結果。但在保存條件相對穩定時,微生物在一定時間內處于動態平衡,在標準化的條件下操作結果仍可予與正確評估。(2)不確定性。藥品受微生物的污染,其種類可以多樣,污染情況依生產、設備、原料、管理、劑型等條件而定,非藥品本身固有。被污染批次中的不合格品是一個隨機變量。(3)分布的不均勻性。這種不均勻性源于污染源的復雜性,如原輔料污染,工藝污染,空間污染和操作人員污染。再者,微生物具有簇團性,簇團大小,緊密程度是可遺傳的,簇團的分散性差異極大,該特點無疑強化了不均勻性。

    除了上述檢驗對象本身的特殊性外,微生物限度檢查法及其方法驗證程序繁瑣,檢驗周期長,干擾因素多,容易造成檢驗結果誤差,現將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標準菌株的選擇和保存不當引起的實驗誤差

    實驗中的對照菌株必須為標準菌株,其生物學特性應典型穩定,其細胞群應具有相似性和合適的培養,儲存條件。如形態變異、菌落變異、耐藥性變異或受損等均可使平板中細菌呈叢集、分散不均或死亡。2005版藥典[1]要求所用標準菌株的傳代次數不得超過五代。

    實驗中所用對照菌均為無芽孢桿菌,以菌液狀態存活的時間都不長。有研究表明[2],分別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制備的不同濃度菌液,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在3天內活菌數下降約40%,5天內下降約70%,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作為稀釋液結果無明顯差異(冰箱4℃保藏)。建議采用新鮮培養物。

    2 不同供試液制備方法造成的實驗誤差

    應按供試品的理化特性與生物學特性采取適宜的方法制備供液,制備供試液時,力求均勻分散。測定結果與勻質方式及條件極為有關。如有菌,分散充分時菌落生長數多,反之則少。通常藥品都有一定的pH值,分散度不同導致供試液不同的pH值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可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應按藥典首選勻漿儀法,并注意轉速和時間,確保制備均勻的供試液。轉速4000 r/min,時間2分鐘。試驗證明[3],對8批水丸分別用勻漿儀和振蕩器處理后,測定細菌數,其結果后者比前者少一半,經統計學t檢驗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

    3 培養基的影響

    培養基是培養檢測微生物的營養物,其質量的好壞,穩定與否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通過對電爐直火加熱融化培養基及用剩余培養基包扎冷藏后融化再使用的陽性對照實驗[5],發現這兩種操作對實驗結果造成的誤差達21%和18%。多次反復加熱培養基,可使其中糖、微生物和氨基酸受破壞,影響質量。而pH值的改變影響更為嚴重,因各種微生物皆有其適宜生長繁殖的pH值。霉菌和酵母菌的培養基的pH是偏酸性的,而細菌和放線菌的培養基的pH為中性或微堿性的注皿時溫度應控制在45℃,過高細菌易受損或致死。注皿量約15 ml,厚度約4 mm,薄水分易散失,不利于微生物生長,過厚需氧菌不利于生長。

    一些選擇性培養基加入膽鹽作為抑菌劑,抑制革蘭陽性菌,使革蘭陰性菌能良好生長,但有試驗發現[6],膽鹽用量過大對大腸埃希菌也有抑制作用,且當加菌量較大時,革蘭陽性菌也能生長。針對金黃葡萄球菌能耐高鹽而其他菌無此特性,對卵黃高鹽培養基中不同濃度的氯化鈉作了測試[7]。結果,試驗濃度均不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生長,其菌落數未見明顯差異。而一些對大腸桿菌抑制作用較強的藥品[8],可將增菌液由膽鹽乳糖改為硫乙醇酸鹽,結果陽性檢出率為88%,大大高于膽鹽乳糖25%的檢出率。應注意大腸埃希菌MUG培養基其pH值滅菌后不得過7.4,否則pH值偏高,MUG自行分解,產生熒光。

    一般情況下[9],濕熱滅菌時,含有糖分的培養基溫度需控制在115 ℃ 15~20分鐘,不含糖分的培養基溫度需控制在121 ℃15~20分鐘。虎紅培養基滅菌溫度在10℃以內的改變,可造成檢驗結果判斷錯誤[10]。

    干粉培養基,易吸潮,如存放不當出現凝塊,則其凝固性較差,應避免使用。試驗用培養基,需經過質量鑒定,用已知典型反應菌株進行測試,其靈敏度及特征性反應應符合要求。新鮮配制的培養基應在2~20 ℃避光保存,但不得凍結,保存時間不得超過2周。分離平板在使用前應置36 ℃溫箱內倒置孵育1~2小時,使其表面溫暖濕潤,利于分離。培養基最好現用現配。

    4 計數、觀察的誤差

    當細菌生長小而密集時,極易發生計數誤差。菌落計數時應仔細觀察,必要時借助放大鏡或低倍顯微鏡觀察,以排除藥渣,培養基沉淀物和小氣泡等的干擾。如仍難區別,可適當延長培養時間。

    菌落蔓延生長成片或發生重疊影響計數。藥典規定菌落如蔓延生長成片,不宜計數。這是由于平皿表面濕度過大,有利于動力菌泳動,促使菌落蔓延。某些劑型如密丸、水丸最易成片狀菌。防止的方法有: 0.001%TTC瓊脂法、開蓋干燥法或換陶瓦蓋法[11]。

    不同的培養時間對計數結果的影響。樣品經24小時培養后,細小菌落容易漏掉,培養48小時后,菌落變大且有很多新生菌落,培養72小時后,菌落數增加不多,但菌落明顯變大。如細菌平皿有混雜的霉菌,因其生長旺盛,影響細菌的觀察計數。而霉菌在培養72小時后蔓延重疊生長嚴重,應于培養48小時后觀察標記,并且觀察時應輕拿輕放,忽反復翻轉,以免早期形成的孢子散落在平皿的其他部位,又萌生新的菌落,導致計數誤差。

    控制菌生化反應均需按照規定的試驗要求進行,如大腸埃希菌、沙門菌的三糖鐵瓊脂斜面反應的時間應在(24±2)小時,時間過長過短,都可能出現錯誤結果判斷。所以應在規定的培養環境下,嚴格遵守培養時間,以便真實的反映計數結果。

    5 設備及人員的影響

    微生物的生長對溫度的要求也較為嚴格。在實際工作中盡管使用的都是恒溫培養箱,但大多數的培養腔內都沒有內置電扇,這樣便帶來溫度差異/分層,這種差異帶來的結果變化是顯著的。

    玻璃儀器、容量儀器須效驗,保證取樣量的一致性,特別在陽性菌加入時顯得更為重要。

    所用器械應洗滌干凈,不殘留酸堿及抑菌物質。對實驗所用器具根據材料的性質,采取相應的干熱滅菌、濕熱滅菌或消毒劑擦拭滅菌,且滅菌時間和溫度均有明確規定[1]。有實驗[12]對市售的12批75%酒精用薄膜過濾法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其中9批檢出微生物,經革蘭染色為陽性芽孢桿菌。經考證該濃度的乙醇均為供應商采用自制純化水稀釋高濃度醫用乙醇而成。由于75%乙醇本身含有細菌,作為消毒劑就會成為新的微生物污染源,建議采用0.2 μm的疏水濾膜過濾,棉球濕熱滅菌。

    操作環境不合要求也會帶來誤差,應定期檢查無菌室的空氣是否符合規定。嚴格無菌操作,操作馬虎、隨便易造成供試品再污染及已污染微生物的繁殖或死亡,從而不能真實反映試驗結果。

    6 抽樣、取樣誤差

    微生物污染的不均勻性,勢必影響試驗結果[13]。遵循隨機原則的概率抽樣可以保證抽選出代表性較高的樣本,使樣品具有代表性,保證樣本推論總體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5.71.

    [2] 張玉蘭,林宣偉.幾種微生物檢查法陽性對照菌液存活時間的探討[J].中藥材,2003,26(12):883.

    [3] 楊秋菲,楊 欣.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幾個關鍵環節的控制[J].西北藥學雜志,2004,19(1):29.

    [4] 肖 莉.論述微生物限度檢查中供試液的細勻程度對細菌數測定的影響[J].中國藥師,2002,5(12):734.

    [5] 付春華.衛生學檢查中培養基的靈敏度[J].中成藥,1995,17(10):14.

    [6] 趙建英. 微生物檢查用培養基中膽鹽的選擇[J]. 西北藥學雜志,2001,16(1):27.

    [7] 朱房玲. 卵黃高鹽培養基的改進[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21(9):27.

    [8] 項崇梅,張莉敏.提高諾氟沙星中大腸桿菌檢出率的方法[J].西北藥學雜志,2001,16(3):100.

    [9] 鄭均鏞,王光寶.藥品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43.

    [10] 古 明. 培養基滅菌溫度對菌檢結果的影響[J]. 西北藥學雜志,1996,11(3):125.

    [11] 郭艷豐,任安民.濾紙片和陶瓦蓋細菌數測定的比較實驗[J].中成藥,1994,16(5):52.

    [12] 高衛勝,王炳和.薄膜過濾法對75%乙醇溶液的微生物限度檢查[J].中草藥,2002,21(5):3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自拍视频网|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