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溫室效應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策
高校英語教育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英語語法,也要將英文文化、英語的語言背景等一并傳授給學生,以使學生真正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過程中,多數高校英語教師并未重視中國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價值,加之高校其他課程對我國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視,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成為被動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無法成為主動輸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終造成“中國文化失語”想象。
1.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際是一種雙向交流,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認同中國文化,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平等互動。但目前,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時,多將重心放在語言知識、英語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視了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而導致許多大學生扎實的掌握了英語詞匯、語法,具備良好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了解英語文化背景,卻不能平等、主動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去,更無從談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掌握表達方法,更重要的是實現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國文化失語,就意味著中國語言影響力的降低,長此以往將威脅中國文化的地位。因此,積極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是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工作的當務之急。
2.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解決對策
2.1樹立端正的語言文化觀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文化并不應影響中國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樹立了端正的語言文化觀,才能真正學會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語文化、中國文化。為了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高校英語教育中應有意識的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文化,以英語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表達方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并鼓勵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態,并積極傳播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精髓。
2.2培養學生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歷史內的人,對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能夠使他們在學習英語、接納英語文化的同時不斷聯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進而減少“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發生。對此,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優勢,并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將中英文化結合在一起。
2.3優化英語教學大綱
為了在英語教育中積極滲透本土文化,應將中國本土文化內容納入高校英語教育大綱,在教材選擇過程中,不應一味選擇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應增加、補充包含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對此,我們在教材編寫或日常教學中,一方面應繼續將英美文化類的課文或閱讀材料作為教學素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搜集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歷史、中國經濟等相關的英語文章,并將其作為課文或閱讀材料。若現有材料不足,則可組織專家、教師通過編寫、翻譯等方式豐富中國文化教學素材,進而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化氛圍,增加其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水平。
3.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跨文化交流和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均十分不利,積極剖析和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于提升高校英語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們可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文化自覺、優化教學內容等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減少和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使學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獨立的文化人格,具備局良好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陶霄.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文化失語現象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3):16-17.
[3]趙葵.探析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即應對措施[J].教學實踐.2016(81):53-56.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育 中國文化失語 現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27-01
高校英語教育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英語語法,也要將英文文化、英語的語言背景等一并傳授給學生,以使學生真正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過程中,多數高校英語教師并未重視中國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價值,加之高校其他課程對我國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視,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成為被動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無法成為主動輸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終造成“中國文化失語”想象。
1.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際是一種雙向交流,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認同中國文化,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平等互動。但目前,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時,多將重心放在語言知識、英語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視了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而導致許多大學生扎實的掌握了英語詞匯、語法,具備良好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了解英語文化背景,卻不能平等、主動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去,更無從談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掌握表達方法,更重要的是實現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國文化失語,就意味著中國語言影響力的降低,長此以往將威脅中國文化的地位。因此,積極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是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工作的當務之急。
2.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解決對策
2.1樹立端正的語言文化觀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文化并不應影響中國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樹立了端正的語言文化觀,才能真正學會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語文化、中國文化。為了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高校英語教育中應有意識的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文化,以英語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表達方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并鼓勵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態,并積極傳播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精髓。
2.2培養學生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歷史內的人,對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能夠使他們在學習英語、接納英語文化的同時不斷聯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進而減少“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發生。對此,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優勢,并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將中英文化結合在一起。
2.3優化英語教學大綱
為了在英語教育中積極滲透本土文化,應將中國本土文化內容納入高校英語教育大綱,在教材選擇過程中,不應一味選擇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應增加、補充包含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對此,我們在教材編寫或日常教學中,一方面應繼續將英美文化類的課文或閱讀材料作為教學素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搜集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歷史、中國經濟等相關的英語文章,并將其作為課文或閱讀材料。若現有材料不足,則可組織專家、教師通過編寫、翻譯等方式豐富中國文化教學素材,進而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化氛圍,增加其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水平。
3.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跨文化交流和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均十分不利,積極剖析和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于提升高校英語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們可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文化自覺、優化教學內容等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減少和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使學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獨立的文化人格,具備局良好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陶霄.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文化失語現象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3):16-17.
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河南?鄭州 450052)
摘 要 本文基于醫學高等教育和社會人文科學的理論研究,通過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諸多實習醫生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基本情況做出調研,分析出當前實習醫生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的現實狀況,探討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對緩解目前緊張醫患關系的重要性。為高校培育具有高文化道德修養的全面優秀醫療人才構筑理論基礎和創新平臺。
關鍵詞 高等教育 職業道德 人文素養 醫患關系 實習生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9
On College Intern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YAN R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human sciences, the humanities by many inter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basic conditions to mak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s human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reality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ease the current ten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trengthened. Universities have a high cult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outstanding medical personnel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humanities;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terns
0 引言
人文素養在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并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教育的各個方面,職業道德則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素養與品質。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和我國醫療大環境的不斷變化與完善,不但要求醫務工作者在從事醫療事業時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求他們具備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向一名醫生轉變的過渡階段,是人文素質形成與職業精神樹立和鞏固的時期,也是最佳結合實踐的教育引導時期。培育具有極高文化道德修養和優秀人文素質的創新型醫療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的健康福祉和醫療事業的持續穩步發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4年實習生為調查對象,隨機抽取120名實習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問卷114份,有效問卷102份,所得數據用EXCEL2007進行處理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 實習生對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的了解和關注程度
從調查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平時對醫師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關注的實習生占調查總人數的61.76%,有時關注的占總人數的32.35%,很少關注的占3.92%,不關注的占1.96%。在人文素養方面,有59.80%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生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社會學常識對救治患者幫助很大,31.37%的被調查者認為幫助比較大,8.82%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很小的幫助作用,0.00%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幫助。在我院實習生對目前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和人文素養的總評價中,認為體現優良的占總調查人數的14.71%,認為體現比較好的占38.24%,認為體現一般的占46.08%,認為基本無體現的占0.98%。
2.2 實習生職業道德的基本情況
(1)實習生在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方面的自我評價。通過調查,我院實習生在醫院實習和工作中,有26.47%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方面做得非常好,能時刻為病人著想,能做到治療上的幫助與心理上的安慰相結合,有56.86%的被調查者認為做到比較好,有16.67的被調查者認為做得不盡如人意。
(2)實習生在廉潔自律、恪守醫德方面的自我評價。調查顯示,有41.18%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廉潔自律、恪守醫德方面做得非常滿意,能嚴格自律,嚴格遵守科室對實習生的相關規定,無遲到、早退、無故脫崗現象,有51.96%的被調查者認為做得比較好,認為做到一般的占5.88%,0.98%的學生認為不太好,不能遵守科室對實習生的相關規定,常有遲到、早退、無故脫崗現象。
(3)實習生在優質服務、醫患和諧方面的自我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有42.16%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優質服務、醫患和諧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諧,經常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能發揚大醫精誠理念和人道主義精神。有50%的被調查實習生認為做得比較好,有5.88%的被調查者認為只能做到一般,有1.96%的被調查者認為做得還不太好。
(4)實習生在嚴謹求實、盡職盡責方面的自我評價。在被調查的實習生當中,有39.22%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嚴謹求實、盡職盡責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態度嚴謹、精益求精、誠實守信,勤學好問、慎思勤勉,努力鉆研業務,提高專業修養,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占50.00%,認為做得一般的占8.82%,認為做得不太好的占1.96%。
(5)實習生在樂于奉獻、熱心公益方面的自我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有33.33%的被調查實習生認為在樂于奉獻、熱心公益方面做得非常好,能熱心為患者解決實際困難,在能力范圍內做到讓患者滿意,家屬放心,能積極參與愛心公益活動,認為在該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占44.12%,認為做得一般的占19.61%,認為不太好,從不參與愛心公益活動的占2.94%。
3 實習生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的現狀特點
在繁瑣的臨床醫療工作環境里,對初到臨床、業務生疏的實習生會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他們往往會忽視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就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有超過半數的實習生認為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中增加醫生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對構筑良好醫患關系有非常大的幫助,這說明目前實習生對醫學人文素養有著一定的認知和認可度,在思想意識上體現出一定的先進性和開放性,在觀念層面上已經超出了一些臨床執業醫師。
有超過半數的實習生對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重要性有著足夠的認識,但是在職業道德實際體現和人文素養綜合評價方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能夠達到良好的標準,說明思想意識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差異,但總體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原因可能在于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進入醫學校園比較晚,實習生不能將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到實踐,實習機構對此方面監管不夠完善,實習生的自律性不夠強等。
4 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對走出醫患關系困境的影響因素
4.1 道德因素
每個人都有被禮貌對待和被尊重的權利和需要。尊重病人的選擇,保證病人的生活質量,時刻把病人的利益擺在首位,是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為患者提供好醫療服務的基礎。醫師在尊重、嚴謹、禮貌、奉獻等道德原則下救治病人,是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應享有的權利。不遵守職業道德也就是侵犯了患者的權利,是造成醫患關系困境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醫患雙方不和諧的局面,首先要在職業道德層面上嚴格要求,給醫患之間創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
4.2 情感因素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講究禮節和情感的民族,與人打交道就更離不開人情二字。根據醫學心理學理論,人渴望受到愛護和關心是一種心理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匱乏,則容易進入一種低落抑郁的狀態。情感因素是人文素養對醫患關系影響中的重要因素,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精神打擊、經濟壓力、家庭關系等多方面磨難時,更加需要他人尤其是醫務工作者在自己身上傾注更多的關懷和安慰。這就需要醫務工作者有著極高的人文素養和交際能力,抓住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心理特點,用情感和仁愛呵護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4.3 認同因素
目前醫生與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的相處類型有三種:一種是主動被動型,這種類型就是醫生說一不二,病人處于相對被動和從屬的地位:第二種是引導參與型,也是目前大多數臨床大夫所采用的類型,相對第一種類型這種方式更加能讓患者接受,但容易引起價值觀的沖突;第三種是共同參與型,是目前所倡導的一種類型,醫生與病人攜手共渡難關,這種方式需要患者有較高的認知水平。所以認同因素也是消除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只有病人了解疾病,認可醫生,才可以讓病人與醫生站在同一戰線共同對抗病魔。
4.4 溝通因素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影響醫患關系的關鍵因素。溝通技巧主要從溝通的態度,溝通的方法,溝通的內容,溝通的效果這四個大方面來衡量。溝通態度做到主動,熱情,誠懇,耐心,理解患者,能讓患者感受到醫師是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溝通方法可以做到耐心細致,用詞準確,在充分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下,做到更充分更準確的交流溝通。對溝通內容,要做到規范,詳實,讓患者真切感到對醫師的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溝通的效果是檢驗溝通技巧的最終標準,也就是通過交流,贏得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充分理解和認同,幫助患者克服恐懼與疑慮,溝通效果越好,患者的意見就少。
5 結論與建議
大部分實習醫生對提高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表示關注并在思想上認識到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是救助病患、創建良好醫療環境的助力因素,認為目前醫務人員在遵守醫德醫風和體現人文關懷還存在諸多不足,有著很大的上升空間。要解決醫患關系緊張問題,首先還要從醫務工作者自身做起,即更加嚴格地恪守職業道德規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講究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技巧,傳播一定的醫療科普知識,給患者適宜的人文關懷,同時了解相關法律常識,學會保護自身的權利,促進醫療事業的健康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2014年鄭州大學研究生自主創新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實習醫生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對醫患關系影響的調研――以鄭州大學第一附為例;項目批準號:14YD00601Z
參考文獻
[1] 彭麗等.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思考[D].西北醫學教育,2009.5.
[2] 祝鴻程等.醫學人文精神早期培養的思考與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3.
[3] 張云飛等.從傳統醫德到現代醫學職業精神――中國傳統醫德的現代轉化[J].醫學與哲學,2011.6.
[4] 王岳等.感悟醫學人文[J].中國醫院院長,2010.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癥;跨文化交際;本土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026-03
一、引言
國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外,同時應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由此可見,文化教學已得到大學英語教育者的普遍認同。但遺憾的是,眾多教學和科研中,文化教學成了“目的語文化教學”,中國的本土文化卻未受到重視甚至缺失。從叢(2000)在其文中寫到“許多中國青年學者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英語水平,但是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較高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便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種“文化失語癥”現象是與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相背離的,對學習者全方位的素質培養是一種妨礙,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新的西方文化統治,甚至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體現。
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是否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如何以及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定位,今后在教學中應采取何種策略,將是本調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
本調查于2012年4月-5月在河南省的五所高等理工類院校(河南理工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洛陽理工學院和安陽工學院)展開。在以上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幫助下,課題組分別從各校隨機抽取50名大二的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測試試卷和學生問卷的調查,之所以選擇大二學生,是因為經過近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大多數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積極性較高、動力較大、投入也較多,整體來說,英語的表達能力處于上升期,對其進行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本調查盡量做到兼顧文理和性別因素,每所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和文理科專業比例為1:1。并從所調查的五所高校分別隨機選取2名同學(1男1女)參加訪談。
教師問卷調查了此五所高校的45名大學英語教師(男教師15名,女教師30名),為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受試者年齡和教齡跨度比較大,有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也有執教二三十載的老教師。
(二)研究目的
英語學習過程中,如過分重視英語文化的導入,而因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忽略本土文化的輸入,就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所以,本課題試圖調查受試者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態度,以期能更好定位本土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三)研究問題
本調研主要研究:1、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能力如何?是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2、他們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方面有何問題?是由什么因素導致的?3、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及大學英語教師如何看待此問題和當前的文化教學現狀?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測試試卷、學生問卷、教師問卷以及半結構化的學生訪談。試卷包括30道中國文化概念,涉及飲食、傳統節日、河南的風景名勝和中國哲學概念四個方面,測試隨堂進行,要求學生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在一個小時內獨立完成。問卷(包括學生和教師)與訪談主要是為了調查受試教師和學生在英語教與學中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態度以及對當前文化教學情況的意見和建議。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測試結果分析
本調查共收到250份有效試卷,課題組根據有效性、可取性與準確性原則對試卷進行了分類和評定,總體表現如下:
可以看出,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能力較薄弱,只有不到1/3的樣本給出了可取的答案,不足1/5的樣本給出了較準確的答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確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通過對比不同性別和不同學科(文理科)樣本的表現,發現女生樣本在三個指標上表現得普遍比男生好,文科類專業比理科類好,但區別性并不大,說明這是一個總體現象。表2-表6顯示了不同類型和各類型內文化概念的有效性、可取性與準確性。
從以上各表可以看出,樣本在不同類型文化概念、即使是同一類型內部的不同概念上的表現相差甚遠。大部分同學在風俗傳統方面完成較好,“春節”和“中秋節”兩個概念正確率最高,分別為80%和78%。盡管如此,“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的準確率都不足20%,其中“重陽節”最低,僅為2.4%。究其原因,不難讓人考慮到如今大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對情人節、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的起源和傳統熟記于心,而對本土的傳統節日卻不甚敏感,用英語表達就更困難了。樣本在哲學觀點和政治詞匯方面表現最差,“中庸之道”的準確率僅為3%,“廉潔”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準確率分別為2.4%和1.2%。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兩類詞匯離我們日常生活較遠,但是樣本在食物和名勝古跡方面的表現也同樣差強人意,這也表明“文化失語癥”是樣本的總體表現。學了八年之久英語的大學生卻無法用英語表達日常生活事物,這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深思。
(二)問卷和訪談結果分析
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均顯示:教師和學生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提高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對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和課堂上增加中國本土文化內容的教學持肯定態度。
問卷調查中85%的同學認為自己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詞匯量不夠,雖然很喜歡本土文化,卻不會用英語表達,而且平時根本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內容;3%的同學表示自己想過要提高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還會主動查字典和上網搜集相關資料,但是由于平時缺乏交流展示的機會,不久就會淡忘這些表達。參加訪談的10位同學均表示導致自己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能力低的原因是詞匯量不夠,在課本里很少有涉及此類內容的單詞,而且英語老師在課堂上也很少補充這些內容;9位同學認為非常想學習關于中國本土文化的英語介紹,希望老師能在教學中多補充,但同時他們認為平時課程學習負擔很重,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其它內容,而且考試中也不會涉及本土文化的內容;只有1位同學表示沒有必要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
教師問卷中受試的45位教師都建議學校設置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把本土文化知識加入英語教材,并表示自己也曾嘗試在英語課堂上補充中英文化對比的內容,但由于課時限制只能點到為止無法擴展,且考試中不會涉及這些內容,所以會選擇性地舍棄,因此有必要將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納入測試要求中。40%的教師還認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也是導致無法及時補充中國文化內容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議在教師培訓課中融入中國本土文化。
四、結論與啟示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對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十分感興趣,也很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在這種積極的態度之下,表達力卻不容樂觀,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讓人擔憂。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肩負著向國人介紹引進世界先進文化,同時向世界傳播我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責任。加強其本土文化素養,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是十分緊迫、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者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來改善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
(一)教材中補充中國本土文化元素
目前,教材仍是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合理的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編排對學生提高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非常重要。雖然教學大綱中明確表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有關中國本土文化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為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本土文化輸入,教材中不但要涵蓋英美文化元素,更要系統適度地添加中國的本土文化元素,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文化意識。筆者建議在現行教材中添加介紹中國本土文化(傳統食物、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哲學觀點和政治體制等)章節,每章節后附加中英文化對比,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尤其是閱讀教材中,不妨引入介紹中國本土文化的英語材料,如:政府工作報告(英文版)、華裔作家(譚恩美、嚴歌苓、哈金等)的優秀作品和華人的英語作品(如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和《生活的藝術》等)。聽力教材中可以補充CCTV英語頻道和BBC World News中關于中國的報道。(二)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僅重視掌握語言知識,忽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觀念,將語言和文化視為一個整體并將之貫穿于英語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方法,不妨學習國外以學生為主的方法,如:學生課下根據老師布置的文化學習任務自主學習,課堂上進行Seminar專題討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補充中西文化對比內容,如:對比Halloween和中國的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Valentine’s Day和中國的七夕節等,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本土文化自豪感。
(三)開設有關中國本土文化的必修課或選修課
通過調查發現河南省理工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有很濃厚的興趣,但掌握的程度令人汗顏,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過于偏重英語教育而輕視甚至忽視本土文化教育。課程設置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并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從課程設置入手來改變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癥現狀。河南省理工類院?;径奸_設了有關英美文化概況和英美文學賞析的相關課程,筆者建議增設中國文化概覽、中西文化對比、中國優秀作品賞析等必修課或選修課,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
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融入中國本土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當代大學生辯證文化意識的需要。大學英語課堂不但要讓學生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也要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欣賞絢麗多彩、優秀的中國本土文化,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自然擔當起祖國燦爛文化的傳播者角色。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中國新聞網.教育部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全文)[EB/OL].
[3]肖龍福,肖笛.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
[4]羅蘇秦,李璇.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6).
關鍵詞:初中化學;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351-0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網絡化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不再完全適應現在的網絡時代的要求,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體,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便成為我們教師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對怎樣在化學教學中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談一些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于初中化學教學之中,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生動展示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客觀演示錯綜復雜的化學變化,形象演示變化多端的化學現象,動態演示結構精巧的化學儀器裝置,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實驗,操作雖簡單,但原理卻不易理解。空氣本來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盛滿空氣的集氣瓶,學生往往認為是空瓶,而用另一種也是無色的氣體通入瓶中把瓶里的空氣擠出來,從而集滿一瓶另外的氣體。這整個過程是肉眼看不見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顯然過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體化、直觀化,可用計算機對這個過程進行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顏色的塊表示這兩種氣體(空氣和另一種需收集的氣體),通過塊的移動顯示一種氣體如何把另一種氣體從集氣瓶中趕出來,其直觀性是很強的。又如,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三類晶體的微粒間作用力大小與熔沸點高低的關系,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通過計算機模擬一塊離子晶體中的離子如何克服離子鍵的束縛而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分子晶體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間作用力而成為單個的分子。在畫面上顯示克服離子鍵的束縛要比克服分子間作用力的束縛困難得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離子晶體比分子晶體熔沸點高的原因。 借助計算軟件進行拆分、組合、旋轉、著色等操作,動態展示氯化鈉、金剛石、石墨晶體及原子的結構、電子在核外的運動、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電子等微粒的行為,溶液中溶解和結晶中的微觀過程,逼真模擬各類化學反應,更是妙趣橫生,學生興趣盎然。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擬“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 :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或使學生形象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及兩極電子得失的特點。這樣,既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結構,理解化學變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二、運用多媒體于初中化學教學之中,可以創設教學情景
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錄音等媒體,集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生動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興趣。新課開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鮮明形象的畫面,真實生動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迅速進入教學情境中去,所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欲望,使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進入狀態。
在教學 “燃燒和滅火”時,用幾張代表性圖片:做飯、取暖、煉鐵、火炬……或一段視頻:燃燒的用途等引入課題,學生聯想生活中燃燒現象,繼而提出問題:物質燃燒到底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經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燃燒的條件后,ppt展示上海11、15余姚路膠州路一棟高層公寓大火的圖片場景,提出新問題:滅火的方法和原理?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認識到火災給人類帶來的損失,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放映一段火災逃生的視頻,讓學生從中找出片中都采取了哪些逃生的辦法。讓學生親歷其中,得到體驗,便于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教學“溫室效應”時,不是直接、枯燥無味的講溫室效應的產生、危害、防治措施,而是借助多媒體課件插入圖片、聲音、視頻等,將形象生動的圖片:茂密的森林、生機勃勃的地球、土地沙漠化、森林被銷毀,婉轉動聽的聲音:地球之聲,學生身臨其境的視頻: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后果,渲染氣氛,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接受“刺激”調動每一根神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三、運用多媒體于初中化學教學之中,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生動直觀的感性材料最易被學生接受,能使學生從事物的現象中找出規律,形成正確的概念,因此合乎實際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對人獲取知識極為重要。多媒體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大量而合乎實際的直觀的感性材料,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促進學生從生動的直觀開始自己的認識過程?;瘜W概念中關于微觀概念如分子、原子等微粒,肉眼看不到,感性材料也很少,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理解起來很抽象,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一定困難。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錄像、投影、動畫等把這些粒子變成形象的“實體”,使學生在和諧、自然、輕松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教材,為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提供了有效的素材,促進了大腦皮層各種聯系的形成。如在《物質的微觀構成》這一章中,氯化鈉形成的微觀解釋,我們用計算機先模擬鈉原子和氯原子的內部結構,引導學生書畫出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結構示意圖,并將學生書寫的結果投影出來,加以討論更正,給學生一種真實的體驗,成功的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重點,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接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于初中化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關鍵詞: 高中化學實驗 環保教育 綠色化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中學化學課程涉及較多的化學實驗。但目前高中化學實驗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一定數量的有毒物質的制備和性質實驗,例如SO■,NO,NO■的制備和性質實驗,苯與溴單質反應,苯與濃硝酸反應等,這些實驗對老師和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視的。另外學生分組實驗所需的藥品用量,化學儀器,實驗后的廢液、廢氣大量增加,造成的浪費和污染也愈加嚴重。因此實現化學實驗綠色化,盡量做無害的實驗,無害化處理實驗的廢棄物,實現零排放,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加強環保教育,培養綠色化學意識。
“綠色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只有從觀念上進行“革命”,才能理解,從而才有可能真正重視綠色化學教育。綠色化學實驗是在綠色化學的思想指導下,用預防化學污染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對常規實驗進行改革而形成化學實驗的新方法。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注意從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體現綠色化學教學,將綠色化學帶給每一位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綠色化學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
(一)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我國中學化學教材中,綠色化學的內容還很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對教材的再次開發和利用,挖掘教材中的隱含因素,例如:在講硫和硫的化合物中的酸雨危害、大氣污染與防治等;硅和硅酸鹽工業中傳統建筑材料的危害及為何提倡使用綠色建筑材料、溫室效應的利弊等;氮族元素中對汽車尾氣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學煙霧、水中氮磷過多造成富營氧化而形成赤潮等;幾種重要金屬中,鋁對人體的危害與應用、廢棄物的污染與分類處理等;用綠色化學的理論指導我們的教學,通過滲透綠色化學教育,讓學生經常了解、關注身邊的、國內外的環境熱點,從而增強學生深入了解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并將其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防治污染、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感。
(二)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環保習慣。
3.優點
反應現象明顯,無污染,裝置(一)可控制反應隨時進行隨時停止,裝置(二)微型化,對生成有毒氣體的實驗很適用。改進后的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良好,達到了環保要求,保障了人體的安全和健康。
(三)通過化學習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習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技能的重要手段。習題教學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使學生在習題中了解科技動態,學以致用,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融合“綠色化學”的習題教學,使學生更深入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性。
例1:下列有關環境問題都是由化學物質引起的,在下列組合中對應的化合物不正確的是( )
A.溫室效應:二氧化碳
B.光化學污染:二氧化氮
C.酸雨:二氧化碳
D.臭氧層破壞:氟氯烴
二、將常規實驗改成微型實驗。
“微”即在保證實驗現象明顯的前提下,減少實驗用品的用量。它包含兩層意義:一是采用微型化學儀器。即在微型化的儀器中進行化學實驗,必須對實驗進行重新設計與探索。實驗中可以把集氣瓶、燒瓶、啟普發生器等微型化。如:濃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實驗,藥品種類多(紙片,火柴棍,膽礬,稀硫酸,濃硫酸),分量大,改在點滴板上進行(見蘇教版化學(1)實驗報告冊第24頁),并且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實驗結果放大,既減少藥品消耗及廢物污染,又縮短實驗時間,現象非常明顯。二是采用微量化學藥品。如:電解飽和食鹽水;將一塊濾紙裁成兩半,取一半平放在玻璃板上,用NaCl酚酞試液充分浸潤,分別用舊2號電池芯、鐵釘作陽陰極并輕輕將電極相向卷在其中,并接通電源。通電2分鐘后,立即打開裹有碳棒的一端濾紙,滴入一滴碘化鉀淀粉溶液,濾紙變藍,證明陽板有氯氣生成,再打開另一端,發現濾紙變紅,證明陰極有NaOH生成。實驗改進后與課本上的實驗比較藥品用量少兩極產物檢驗簡單,現象直觀,節省時間。
由此看出:微型實驗與常規實驗一樣,可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但它們的藥品用量是常規實驗的1/3~1/5左右。既節省了藥品的用量,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微型化學實驗不是常規實驗的簡單微縮,它是在綠色化學思想下用預防化學污染的新實驗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對常規實驗進行的改革和發展。
【摘 要】我們的高中化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化學學科知識,還需要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幫助學生樹立化學觀念,讓學生明白化學源于生活,還必將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化學教師要善于把教學活動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愛上化學課,學好化學課,還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這對于培養高中生的化學素養有非常大的好處。在本文中,筆者以蘇教版高中《化學2》為例,談了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化學素養;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化學教學一定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現代化發展的人才,著眼未來,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那么,我們該如何通過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化學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又占有什么位置呢?筆者提出,化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一種,我們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使用化學思維、化學觀念來對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問題或者現象進行科學解釋。高中化學教學,不但要教給學生必要的化學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化學思維方式。通過三年的高中化學學習,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化學理論等,還要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化學知識,并能夠在實踐中應用。
一、《化學2》教學的現狀分析
在現實教學中,很多化學教師往往都會忽略《化學2》的教學。對那些非選修化學的學生來講,他們只要通過學業水平測試就可以了,而學業水平測試中關于《化學2》的知識相對比較少并且非常簡單;而對那些選修化學的學生來講,《化學2》中包括的主要內容在其他選修教材中的講解更加詳細,例如關于微觀結構的相關知識點,在《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教材中的解釋就非常深刻,這是《化學2》所無法相比的,所以《化學2》就顯得無足輕重了。正是因為這些,許多化學教師都不怎么重視《化學2》的教學,有的教師只是泛泛而教,有的學校由于文理分科比較早,干脆就不講這本書了,為的就是挪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內容。
二、實施策略
知識只有應用于現實之中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才有意義。知識是離不開其知識環境的,因此學習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定的知識環境中進行。當知識融匯在情境之中時就不再是枯燥的方程式、化學原理了,就變得有意義了,這樣學生理解和接受起來就會更加容易,也就更有利于學生把課堂所學應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看到和自己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情境時,就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學習的熱情。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從生活中選取恰當的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呢?筆者以《化學2》為例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一)注重素材的生活性
化學教師可以選取原電池來作為例子。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進步,原電池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或者用到電池,比如用于照明的普通干電池、電動車使用的蓄電池、小電子產品使用的紐扣電池、筆記本、平板電腦等使用的鋰電池、戶外宿營使用的蓄電池等等?;瘜W教師可以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各種電池,并且讓學生來對各種電池的正極、負極以及電解液等進行分析,同時還應該向學生介紹無汞電池與堿性電池的區別以及優缺點,廢舊電池對我們生活的危害,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來對各種電池電量的優勢、劣勢等進行分析等等。這樣的化學課,就會讓學生感覺這門課程現實意義非常強,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注重素材的實用性
在課堂教學中,化學教師還可以從生活出發,舉一些實用性非常強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例如從2011年5月1日開始,我國加強了對酒駕、醉駕行為的處罰。那么,相關部門是怎樣來對司機體內的酒精含量進行檢驗呢?在《化學2》中就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檢測方法及圖案,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呼氣式酒精檢測儀。這樣,學生們就更能夠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之廣泛了。
(三)注重素材的趣味性
在開始教學前,化學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個音樂賀卡,上課時先讓學生聽賀卡中美妙的音樂,然后輕輕取出電池,音樂就停止了。這時,化學教師再換上自己制作的蘋果電池,音樂再次響起。他們一定好奇蘋果怎么可以發電呢?然后教師再一次換其他的水果,如橘子、西紅柿、鴨梨等等,音樂一樣可以發出。這樣的導入方式,就會激發起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特別好奇“水果怎么可以發電呢?”學生有了極大的好奇心,紛紛投入思考與實踐當中。此時,化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逐漸了解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以及電子、離子等相關知識,然后再結合課堂的水果賀卡實驗來分析原因,學生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掌握得也更加牢固。課后,學生們紛紛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來進行電池設計,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注重素材與環保的銜接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溫室效應、白色污染、工業垃圾等等對人類的生存發出了警告。而這些關于環保的素材,我們化學教師必須予以恰當的運用。由于各地頻頻發生污染事件,很多學生都覺得化學的發展就是環境污染的根源,認為化學罪不可恕。所以,我們必須轉變學生這種片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利用化學知識也可以緩解甚至解決環境問題,如利用CO2制造的可降解塑料不但能夠減少白色污染,還能夠減輕溫室效應等。
結語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必要的化學知識,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還應該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把化學學寬、學廣、學活,真正地掌握化學這門科學。
參考文獻
[1]張文韜.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策略[J].學周刊.2013(08)
[2]陳偉.調整教學順序,有效完成初高中化學知識銜接[J].西藏教育.2012(08)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就必須改革化學課堂教學,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在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只有承認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具有獨立人格價值,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機。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得以實現,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課堂中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動機源于個體的內在需要、內部喚醒狀態,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激發學習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首先要滿足學生基本的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等基本需要。教學中應注意以學生的差異發展為起點,無論哪所學校、哪個班級都有數量不等的后進生或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教師應把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課堂的探究問題,課堂的達標練習是課堂所學知識的必要途徑。對于這個問題,課堂上我總是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讓學生自主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去探究、適合自己的題目去完成,不論是探究性的問題,還是鞏固性的練習,在設計知識點時總是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學生總是感覺不到問題很難,這樣讓學生輕松地學會學習,當學習困難的學生只要能解決其中的一步或一個問題時,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而且我還會說:“你的答案或思維已經接近了我們探究的最難問題的答案了?!币虼耸姑總€同學都能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只有讓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展環境,學生的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二、課堂中以重視實驗教學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視實驗教學,著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使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良好品質的形成以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教師在課堂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指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從而培養出探究型人才。
在課堂上,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設計的探究方案,盡量準備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親自動手,教師當助手,讓他們在實踐中思考和探索。如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做“碳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我讓學生充分討論此實驗應如何操作才會使實驗的現象最明顯,學生通過積極的討論和探究,班內的學生分為了兩部分,設計出兩種不同的方案:一是將點燃的木炭快速伸入集氣瓶的底部,反應現象一定很明顯;二是將其緩緩的伸入集氣瓶的底部,反應現象一定更明顯,兩部分同學爭論不休,這時我讓他們各選擇一名代表進行實驗比試,其他同學當評委,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得出了科學的結論,將木炭由口部緩緩地深入集氣瓶的底部,碳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在實驗中學生學會了科學的實驗方法,學到了新的知識,同時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提升,構建了新的學習模式,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三、課堂中以社會熱點問題,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社會、生活中現實問題立意,結合社會熱點、焦點、科技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材,巧妙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堂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如何把學生單純接受知識的課堂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的新的學習模式,真正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如:“溫室效應”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使得當代人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能否有效防止地球變暖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我們應如何做呢?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一方面大力植樹造林,保護植被,不濫砍濫伐,另一方面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節約用電,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
四、課堂中以學生總結歸納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經過探究、自學,學生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會積極參與每節課的總結和概括,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一開始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方法后,學習后邊的知識點時,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比如在學習幾種常見的酸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試驗、并指導學生親自到實驗室去實踐,最終得出結論,然后我讓學生自己總結稀鹽酸和稀硫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學性質,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性試驗,學生不但總結出酸的通性,同時還討論出并非所有的酸都與金屬反應生成氫氣,也并非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酸反應。這樣自然記住了金屬活動順序表。這樣每一個知識點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高效率地完成了大綱中的教學目標,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的主動,師生間配合默契,取得了學習的最優效果。
五、課堂中以學生感悟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感悟、教師點撥,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每節課完成教學目標之后,我總是讓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想一想:一是你對這節課的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想得到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后,讓其他學生自愿起來幫助解釋這個問題,如果解釋不到位或解釋不全面,再由周圍同學補充或小組討論解決,最后通過教師的點撥讓學生的疑點消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在思維、學習方法方面有什么收獲,你有哪些好的想法想告訴同學們?這樣讓同學相互交流好的學習方法與記憶技巧,通過交流共同進步。
總之,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教學中培養豐富多彩的人格,尊重生命的自由生長,讓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如何處理好課堂中教與學的關系,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去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精神,造就新一代合格的新人。
參考文獻:
[1]喬建中.課堂教學心理學.1版.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06.
一、通過實驗裝置、儀器選擇,強化探究能力的考查
初中三大氣體制備及性質實驗,是課標規定的核心知識,已是中考試題中必備的一道大餐。2007年對氣體制備和性質的考查更多的體現在自主探究上。
例1 (2007年甘肅蘭州市)
39.(19分)科學探究是奇妙的過程,蕭森同學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在一種無色液體中加入一種白色粉末,立即產生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1)寫出白色粉末與無色液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注明反應類型。
命題意圖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檢驗方法及實驗室制法。
思路分析初中所學常見氣體中,由白色粉末與無色液體反應可制取的氣體只能是CO2,白色粉末為碳酸鹽(一般為碳酸鈣),無色液體為稀鹽酸;檢驗CO2的方法是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產生的氣體是CO2。對于(3),涉及的是CO2具體實驗室制法,根據反應的性質(固體和液體反應)、反應條件(不需加熱),可選用的發生裝置是A,因為CO2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E。另外制取O2(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或H2(用鋅粒和稀鹽酸)也可選用裝置A。若選用F裝置收集CO2,則氣體應從C導入;對于(4),要使氣球變大,則應使燒瓶內氣體壓強小于外部氣壓,而利用堿液如NaOH與CO2反應可以達到目的。對CO2的功過我們要采取一分為二的觀點,如它可用來滅火、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干冰可作致冷劑等,而二氧化碳則又是引起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參考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復分解反應。
(2)CO2,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變渾濁,證明產生的氣體是CO2。
(3)①a長頸漏斗;b集氣瓶。②A、E;O2或H2。③c。
(4)①NaOH,CO2與NaOH溶液反應,使燒瓶內部壓強小于外部壓強,空氣通過導管進入氣球,使氣球漲大;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二、通過信息給予,突出考查化學實驗設計和反思、評價能力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學習化學最有魅力的一招。傳統的實驗題勢必被新的實驗設計和評價能力的迎新試題所取代,在過程中把真實處理的第一手資料全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分析、判斷、篩選出有用信息,再創新設計實驗方案,或聯系實際作出客觀評價。
例2(2007年江西)小婧同學學習化學后知道,鎂在氧氣中燃燒會生成白色的氧化鎂固體。但她在空氣中點燃鎂條時,卻發現在生成的白色固體中還夾雜著少量的淡黃色固體。
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生成淡黃色固體?
查閱資料小婧查閱資料,記錄了下列幾種物質的顏色:
命題意圖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設計實驗和反思歸納的能力。
思路分析猜想不能胡思亂想,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依據上。由于鎂條是在空氣中燃燒,除了生成熟知的氧化鎂外,夾雜的少量淡黃色固體肯定也是鎂與空氣中的某種成分發生反應的緣故。再通過題供資料信息,便可得出這種固體是Mg3N2。由此可以對燃燒的定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即從初中課本中“通常講的燃燒是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熱發光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到燃燒概念外延的重新審視:“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不活潑的氮氣在一定條件下也能支持某些物質燃燒”。
參考答案查閱資料空氣的成分中不含氯元素。
提出猜想氮氣(或N2)。
實驗探究將點燃的鎂條伸人充滿氮氣的集氣瓶中,觀察是否生成淡黃色的固體。
反思與評價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三、關注過程與方法,在開放中重視對探究方法的提煉
試題源于課堂,注意對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特別注重對教科書中“活動與探究”的挖掘,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學習方法、提煉學習方法、應用學習方法,方法的提煉和應用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為學生的內涵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例3(2007年湖北宜昌市)一年的化學學習,我們親身體驗了一系列的探究實驗,感受到了化學的無窮魅力。小強在回顧整理下列實驗中提煉了許多探究方法。
實驗一、探究分子在不斷運動(如右圖)
實驗現象:。
該實驗的探究方法是: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要“觀察”它的運動可以設計實驗,通過宏觀的現象來間接認識。
實驗二、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進行下圖所示實驗)
實驗現象 (I)、(IV)中的小花變紅。
設計(Ⅱ)、(Ⅲ)實驗的目的是:
。
該實驗的探究方法是:設計分析 (填“A”或“B”或“C”,獲得結論。
A.僅一個單因素的實驗
B.有多種因素的對比實驗
C.用前面實驗的生成物繼續實驗
實驗三、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確實發生了反應(實驗如下表所示)
我能寫出實驗三中方案2所涉及到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
我認為方案1的探究方法是 ,
方案2的探究方法是。
小結上述三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某些化學反應現象不明顯或不足以說明問題時,要千方百計通過設計出具有明顯現象的實驗,來準確推知和認識化學反應。
命題意圖關注過程,考查實驗方案的設計,并通過探究提煉方法。
思路分析實驗一,將兩個小燒杯罩在一個大燒杯里,通過B燒杯中酚酞的變紅,說明A燒杯中的分子運動到B燒杯中去了。實驗二,通過驗證水和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變色,來證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了新物質,且該物質是一種酸,實驗(Ⅱ)、(Ⅲ)起對照作用。實驗三,方案通過瓶子變癟的程度,證明二氧化碳不僅僅是溶于水,而且與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方案2則通過證明碳酸鈉的存在,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前者從反應物量的減少來判斷反應的發生,后者從生成物的存在來判斷反應的發生。
參考答案
實驗一B燒杯中的無色酞酚溶液變紅
實驗二驗證水和二氧化碳分別是否能使紫色石蕊變色 B
實驗三
CO2+2NaOH=Na2CO3+H2O(或Na2CO3+2HCl=
2NaCl+H2O+CO2或BaCl2+Na2CO3=BaCO3+2NaCl或Ca(OH)2+Na2CO3==CaCO3+2NaOH或 CaCl2+
Na2CO3=CaCO3+2NaCl或Ba(NO3)2+Na2CO3=BaCO3+2NaNO3……)
【說明:所寫步驟、現象要匹配,所寫化學方程式要與上述方案相關。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方案1通過密閉容器內氣體壓強變化程度的對比來判斷反應的發生(或通過反應物量的減少來判斷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