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產養殖疾病防治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生態甲魚;養殖;氨氮;亞硝態氮;疾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 S96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285-01
安徽藍田特種龜鱉責任有限公司在系列化的甲魚養殖過程中,水體富營養化,氨氮和亞硝態氮含量常年偏高,夏季藍藻旺發,一直困擾養殖生產,為探索經濟適用的控制方法,2010—2012年商品甲魚采用生態養殖模式,結合微孔底增氧和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培育優質的單細胞藻類,吸收水體中的氨鹽、硝酸鹽、亞硝酸鹽,優勢的單細胞藻類是濾食性魚類的優質餌料,并能抑制藍藻生成,從而達到控制水體中無機“三氮”預防疾病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甲魚種的放養
甲魚種是2010年7月繁殖經溫室養殖至2011年4月底,規格0.4~0.6 kg/只,水泥池放養4只/m2,土塘放養2只/m2,池塘中搭配投放規格100 g/尾的白鰱2 250尾/hm2、花鰱300尾/hm2,規格60 g/尾的鯽魚1 500尾/hm2。池水深度1.8 m,商品飼料蛋白源主要以魚粉和豆粕為主,精細制作,使用時一般以人工配合飼料為基礎,添加比為50%~80%,適當添加包括肉聯廠分離的動物內臟、各種冰凍海鮮、低值淡水魚類,添加量20%~50%。
1.2 微孔增氧設施的配備
水面配備動力0.11 kW微孔增氧設備、PVC送氣主管、支管尾塑料軟管、錐形曝氣盤(直徑80 cm)、羅茨風機送氣。在甲魚生長旺季,每天夜間開機8 h左右,水體尤其是底層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0 mg/L以上。
1.3 使用微生態制劑
養殖過程中每7~15 d使用1次微生態制劑,主要品種為EM菌、乳酸芽孢桿菌,用量為每次30 kg/hm2,晴天施放,針對不同養殖水體、不同生產季節和水質變化情況,調整微生物品種和用量。對底泥較深的老塘口,每7~10 d使用1次。飼料中也可以添加乳酸芽孢桿菌,用量為2 kg/t,隨用隨加。
1.4 培養有益藻類
養殖甲魚的池塘中,由于投喂含高蛋白的飼料,加上代謝排泄物和殘餌的積累及腐敗,極易引起水質惡化。對氮和磷吸收效果最好的藻體是螺旋藻、小球藻、柵藻、顫藻、柵列藻等,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強,利用微孔增氧設備和微生態制劑調水,促進濾食性魚類優質天然餌料的藻類生長,如隱藻、硅藻、金黃藻和綠球藻等,在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銨鹽被藻細胞吸收的同時,也抑制了藍藻的旺發[1-2]。
2 結果與分析
2.1 收獲情況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養殖的商品甲魚陸續上市,平均規格1.05 kg/只,最大個體規格為1.6 kg/只,5月對水泥池、土池收獲情況進行統計,具體情況見表1。水泥池和土池單產較往年分別提高12 345、5 580 kg/hm2,品質明顯提高,體色、口感等指標均優于往年。
2.2 水質檢測結果
整個養殖期間對水質進行連續檢測,結果見表2。往年水質的檢測結果,高峰值NH4+達到4.2 mg/L,NO2-達到0.51 mg/L,相比較,采用技術措施后(2011年),氨氮、亞硝態氮控制在較低水平。
2.3 疾病發生情況
往年甲魚的出血病、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敗血癥、出血性腸炎、穿孔病、腐皮病等發生較為嚴重,養殖甲魚成活率75%左右,2011年水泥池養殖平均成活率86.6%,土池養殖平均成活率達91.4%,表明采用微孔增氧、微生態制劑調控水質,在養殖水體零交換的情況下,能將氨氮、亞硝態氮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對疾病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1)養殖甲魚使用的都是高蛋白飼料,由于大量投餌而留下的殘餌及水體中水生動物大量排泄物的累積,導致水質惡化,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高,硝化作用減弱,造成亞硝酸鹽積累。高溫與堿性環境下,離子氨離解成分子氨。亞硝酸鹽、離子氨的毒性通過鰓滲進水生生物體內,降低血液的載氧能力,使呼吸機能下降。水體溶氧量愈低,毒性也就愈強烈。研究證明,氨氮、亞硝態氮的存在水平與水生動物疾病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分別將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態氮控制在0.5、0.2 mg/L以下對于減少其毒害與預防疾病發生非常重要。
(2)藻類是光能自養生物,以光能作為能源,利用氮、磷等營養物質合成藻體氨基酸、蛋白質及葉綠素等含氮物質。藻類的生長可降低水體中的氮、磷含量,在養殖水體中培養有益藻類,當其形成優勢群體時,可抑制有害藻類(如微囊藻)生長,既可起到除氮產氧的作用,又能為濾食性魚類增餌,是甲魚養殖生產中水體調控的好方法。
(3)微孔底增氧,能直接提高底層水體溶氧量,促進上下水層對流;消除池塘水體的溫躍層﹑氧躍層﹑水密度層,保持水體高溶氧,以促進微生物有效分解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抑制氨氮尤其是分子態的氨和亞硝態氮的生成,有利于養殖動物生長,增加單位水體產量。
(4)生態制劑是從天然環境中提取分離出來的微生物,經培養擴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制劑,能調節水產養殖生物環境,改善和調理微生態,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或增進養殖水生動物健康水平[3-4]。池塘高產養殖水體底部常常積累大量的殘余餌料、排泄廢物和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這些物質往往導致水質敗壞,誘發水生動物病害。微生態制劑中的微生物具有氧化﹑氫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將上述有害物質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不僅凈化了水質,還能為單胞藻類的繁殖提供營養,有利于藻類的繁殖、生長,從而促進濾食魚類生長[5-6]。
4 參考文獻
[1] 張慶,李卓佳,陳康德.復合微生物對養殖水體生態因子的影響[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9(1):32-34.
[2] 高政權,孟春曉.微藻與水環境修復[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3):30-33.
[3] 王斌,康白.微生態調節劑對鯉魚生長及腸道菌群的影響[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96(1):32-35.
[4] 陳秋紅,施大林,呂惠敏,等.復合微生態制劑對水產養殖水體凈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術,2004(4):63-65.
英文名稱:Guizhou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主管單位:貴州省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
主辦單位:貴州省畜牧獸醫科研所;貴州省畜牧局;貴州省畜牧獸醫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貴州省貴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1474
國內刊號:52-1099/S
郵發代號:66-5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淡水;養殖;無公害;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9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7.039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認識逐漸深入,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們對食品的基本要求。無公害食品生產地、產品、加工等均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我國對無公害食品需求量巨大,無公害食品已經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要發展方向。淡水養殖不同于海產品養殖,淡水養殖需要利用湖泊、水庫、江河等內陸水域進行水產動物飼養與繁殖,常見的淡水養殖產品包括魚類、蝦類、蟹類等,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面積居全球首位。淡水養殖具有一定局限性,內陸水域的流動性較差,導致水質更換速度慢,加大了淡水養殖的病害防治難度,本文結合實際調研分析無公害淡水養殖中的病害防控技術。
1 養殖水域設計與建造
在籌建淡水養殖場時需要提前對附近的水源進行勘測,保證水源達到養殖標準,一方面水源不能帶有有毒物質與病原體;另一方面水源的水質情況必須滿足產品的生存標準,保證水源可以不受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關于水產品水質的要求可以參照國家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在涉及淡水養殖場時需要綜合考慮養殖場地的面積,為養殖場地設置完整的進、排水系統,每一個養殖池塘都具有獨立的進、出水口,引進水源之前先對水進行消毒,可以將水引入蓄水池暴曬數天,如果引入的是地下水源,則需要保證水溫與氧溶量達到相關標準。
2 病原體控制與消滅
內陸地區的水域流動性較差,需要對養殖場進行定期消毒,保證清理池塘的藥物可以殺滅病原體,除此之外,還要對池塘的水質進行改善,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改善池塘水質。另外在引進苗種之前必須對苗種進行檢疫,水產苗種的檢疫可以參照《水產苗種管理辦法》,一方面必須保證繁殖的親本來源于良種場;另一方面必須保證苗種生產條件與設施符合生產標準。同時必須加強養殖場的日常消毒工作,從苗種、餌料、場地、工具、水質等五個方面控制疾病傳播。
3 無公害漁藥的使用
無公害漁藥指的是漁藥中的成分對水產品與其他生物無毒副作用,且在環境中的滯留時間較短,不對環境造成破壞,無公害農藥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無公害農藥的使用主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防預為主,提前預防池塘中的病毒與害蟲,注重防治結合,盡量使用生態友好型的生物制劑,避免對水池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二是安全性原則,淡水養殖場必須保證要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漁藥中的成分不危害人類健康。
4 季節性疾病的防控
水產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這些疾病受氣候的影響較大,養殖場應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常見的預防措施包括外用藥物、餌料預防以及中草藥預防,外用藥物是在養殖場附近懸掛藥用竹簍,或者直接將藥物進行全池潑灑,這種方法適用于魚類魚鰭、體表的疾病防治,常用的藥物包括漂白粉、硫酸亞鐵與硫酸銅的合劑等,餌料預防主要針對魚類的腸炎疾病,常用的藥物包括大蒜素等,中草藥預防是我國所特有的養殖技術,流蘇子等藥物可以防治草魚細菌性皮膚病,地錦草可以防止甲魚溫病,烏劍梅可以防治白頭白嘴病。
5 提高水產品抗病力
除了外界的防治措施外,還需要加強水產品的自身抗病能力。一是科學放養,在放養前選擇合適的品種,在同一池塘盡量放養同一種類、同一規格的苗種,避免混養造成的疾病感染,北方地區可以實行冬放;二是科學投餌,在使用餌料前需要對池塘的養殖情況進行調查,保證天氣、水溫、水質等外界環境符合投餌要求,同時提倡綠色飼料,根據實際情況添加多酶制劑、天然礦物質等;三是調節水質,隨著水產品的體積增大,池塘中的水產品單位空間更小,每隔15天向池塘中灌注10厘米左右的新鮮水源。
6 標準化的生產技術
淡水養殖場管理部門應該根據淡水養殖產品的特點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與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管理體系的內容包括日常維護、疾病預防、苗種引進、漁藥投放、飼料喂養等,通過建立全程管理體系嚴格監控水產品質量的每一個環節,同時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定向控制,保證無公害水產品的安全生產。除此之外,淡水養殖場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員工培訓,保證養殖場每一位員工都能掌握水產品疾病防治的相關技術,提高工作人員對水產品病害防治的意識,保證每一個環節具有標準化的參照資料,實現水產品生產標準化操作。
綜上所述,無公害淡水養殖的病害防治技術具有多維性,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嚴格控制,本文從養殖場的日常管理、水質凈化、苗種引進、漁藥使用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水產品病害防治技術,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國無公害淡水養殖技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蔣高中.20世紀中國淡水養殖技術發展變遷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8.
[2]孔江紅,劉襄河.鰻鱺無公害健康養殖及主要病害防治技術[J].河北漁業,2009(10):32-35.
[關鍵詞]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養殖技術
1羅非魚越冬魚種養殖生產技術應用措施
1.1做好水溫控制工作。在羅非魚越冬魚種養殖的時候,技術人員必須要根據天氣情況的分析,將水溫控制在15℃以上,滿足羅非魚越冬需求。例如:技術人員搭建保溫棚,利用保溫棚保溫效果保持羅非魚生存環境的溫度,減少寒氣的侵襲,滿足其水溫條件。1.2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在羅非魚越冬養殖的前10天要對其進行密集適應馴養,使得羅非魚魚種可以適應越冬養殖環境,在最初的三天之內,不可以對其進行投食處理,在三天之后,應用漂浮飼料的方式開展馴養活動,提升魚種的養殖工作質量。在魚種進入魚池七天左右,要利用晶體的敵百蟲對魚塘進行噴灑處理,提高殺蟲工作質量。此外,保證池塘水深在1.5米以上,池塘保水性能好,保證水源充足。1.3全面控制養殖密度。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養殖期間,技術人員必須要做好密度控制工作,利用各類管理技術對其進行控制,根據魚種實際規格等,明確魚種的放養密度,在此期間,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將魚種養殖的密度控制在50kg/畝左右,提升養殖工作質量。1.4飼料喂食措施。在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養殖的時候,技術人員必須要重視餌料的喂食,保證可以滿足越冬魚種的生長需求。此時要注意的是,越冬餌料喂食區別于夏季的餌料喂食,冬季養殖的時候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營養方案,合理對餌料進行搭配處理,將餌料混合在面團中,然后放入食臺里,保證可以更好的對其進行喂食。同時,養殖技術人員還要保證越冬餌料的喂食量度,每次投食要保量2%左右,每天喂食的次數為兩次左右,在此期間,不可以喂食已經霉變的飼料。在出現病害的時候,養殖技術人員必須要對其進行換水處理,全面控制投食量。1.5制定完善的增氧制度。在羅非魚越冬魚種養殖期間,養殖技術人員必須要全面控制增氧工作,在發現羅非魚出現輕微浮頭現象的時候,就要立即開展增氧活動,為了可以降低增氧成本,必須保證對增氧機進行定時處理,提升其工作經濟效益。1.6病蟲害預防措施。羅非魚越冬魚種經常會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影響著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治方案,在疾病防治的時候,首先,技術人員要全面控制水溫,主要因為羅非魚屬于熱帶魚種類,在水溫低于15℃的時候,就會降低羅非魚的抗病能力,難以保證其疾病防御效果。其次,相關技術人員要科學選擇魚種,不可以選擇帶病的魚種,切斷病源。再次,技術人員需要全面控制水質情況,如果水質的溶氧不足,將會導致羅非魚的血液組織受到一定的傷害,降低羅非魚的疾病抵抗能力。因此,技術人員要及時清理魚池中的雜物,科學應用增氧機械設備,嚴格控制增氧時間,為羅非魚魚種的生長營造良好環境。最后,相關技術人員要全面預防羅非魚車輪蟲與水霉病,保證魚池的清潔性。一旦發現有羅非魚魚種感染了此類疾病,就要利用強效滅蟲雷100克和硫酸銅對其進行治療,劑量控制在300-350g/m3左右,保證可以更好的對其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每天都要對魚池中的水進行更換處理,消除其中存在的病菌與毒害。
2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養殖注意事項
在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期間,技術人員必須要全面掌握各類技術要點與注意事項,保證可以提升養殖業的經濟效益。2.1在養殖期間,要科學選擇養殖季節,例如:廣西地區天氣較冷,尤其是桂北區域,平均年氣溫較低,因此,相關技術人員要將準備越冬時間控制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保證可以提前做好越冬準備,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2.2在越冬出池的時候,技術人員必須要全面控制水溫,保證水溫在19℃以上,保證可以做好出池工作。同時,要利用科學技術對魚種進行溫度過渡處理,避免魚種在出池的時候發生應激反應,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結語在羅非魚越冬魚種生產養殖期間,技術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技術應用方案,科學控制水溫與飼料喂食工作,制定完善的疾病預防方案,逐漸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與質量,提高羅非魚越冬的成活率及養殖質量。
參考文獻
[1]歐宗東,陳冬蘭.羅非魚的繁殖關鍵技術[J].當代水產,2012(1):59-60.
[2]秦志清,曾占壯,樊海平等.羅非魚越冬期斜管蟲和車輪蟲并發病的防治[J].水產養殖,2012,33(12):50-51.
中國漁藥安全行業形勢分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吳淑勤所長在“通威魚(安全魚)健康標準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項目
鯉、鯽魚的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一)
中國式“3+2”對蝦安全養殖納米集成技術設施與工藝流程(二)
草魚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
勝斑魚養殖技術——養殖新品種介紹
如何提高魚病治愈的幾點措施
觀賞魚中的新寵——魟魚
增加漁民收入 增進漁民福祉
合浦珠母貝 不同殼色優良新品種培育階段成果通過現場驗收
南海所主持承擔的“廣東近岸海域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動態評估”項目通過驗收
養筍殼魚每畝利潤超5萬 斗門引進外國魚苗“本土化”,養殖技術獲省科技二等獎
南美白對蝦親體四月成功產卵
廣州番禺區化龍鎮舉辦羅非魚養殖防病技術培訓班
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
廣州羅非魚魚苗“游”入東南亞打破出口瓶頸
臺灣捕獲罕見263公斤黑鮪魚 90萬賣出
茂名三高羅非魚基地工廠化育苗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廣東漁業生產力促進中心
養殖加州鱸魚 市場前景看好
中山每月20噸脆肉鯇“游”進北京
山東:沒有追溯體系不能認定漁業標準化示范基地
水產飼料將有國家標準 意義深遠
幾種有“錢”途的水產品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助推兩廣地區羅非魚恢復生產
千島湖有機魚成地理標志注冊產品
中國羅非魚產量減少震蕩全球市場
珍稀白蝶貝人工育苗技術攻關在三亞獲得成功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觀賞魚分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召開
“鹽堿地生態綜合立體種植和養殖及鹽堿地改良模式推廣”課題通過驗收
“鲆鰈類全封閉式養殖系統關鍵技術集成與健康養殖”課題通過驗收
控制養殖水體污染飼料添加劑的應用
特種養魚防病應從冬春抓起
五項舉措推進茂名漁業產業化
大口鯰苗種轉食141浮性膨化料技術
如何選擇筍殼魚苗種?
日本對蝦與雙斑東方鲀套養高產技術
幾種主要經濟龜類的養殖優勢及養殖技術之一黃緣盒龜
水產品藥殘成因與預防對策分析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水生動物免疫系統中的研究進展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全飼料安全限量
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技術要點
一年雙造澳洲寶石鱸和冬棚南美白對蝦健康輪、混養生態模式
慎防泰國筍殼魚鰓霉病
雙斑東方鲀全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云斑褐塘鱧養殖技術的探討
我國水產養殖的概況與實施健康養殖的必要性
我國羅非魚加工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實施科技興漁促進漁業發展
黃全鯽被審定為新品種
茂名引進“黑金剛”(南非產斑節對蝦新品種)繁育成功
福建省試點漁業保險漁民投保政府貼30%
廣東破解對蝦養殖抗病毒難題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進入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
牛盾表示:漁業災后重建重點做好五項工作
文昌養殖羅非魚致富
乳山市首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隆重成立
福建鰻協提三項訴求振興產業無公害食品鱖
類塘鱧引種研究的現狀與建議(一)
印楝素復方制劑的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使用微生態制劑后的池塘水環境因子的變化規律研究
龜類動物的經濟價值及養龜關鍵措施
加州鱸家系選育的初步開展
鱖魚養殖疾病防治初探
關于我國休閑漁業的初步探討
美麗硬仆骨舌魚繁殖獲突破進展——大陸第一代幼龍誕生
“水產動物多性狀復合育種技術”研究成果通過專家鑒定
歡迎訂閱《漁業科技產業》雜志
臺灣東部海域發現全球首見的兩種海鰻
飼料形勢好轉將加大養殖蝦成本壓力
全國首批漁醫上崗
羅非魚豐產不豐收 茂名將成立養魚協會增加對話權
生態漁業服務京津
長江中華鱘雌雄比例失調
課改概況
在考察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設置效果方面,魯東大學[3]的實證分析發現:學生對基礎課中的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等課程較為重視,但對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關注程度較高的課程包括魚類學、水產動物胚胎學、魚類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海藻學與海藻栽培學、水產動物育種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等8門課,對水生生物學、水環境化學、生物餌料培養、水域生態學等4門專業基礎課關注程度較低。廣東海大、海南大學和魯東大學開始關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要加強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境化學等課程的教學,強化專業基礎課程在水產養殖學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地位。其中海南大學[4]以“水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為例,積極探索水產養殖學專業基礎課的專業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認為水產養殖學專業基礎課教學應該通過課堂教學的具體事例,結合培養逆向發散思維的失敗案例分析并輔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型實驗教學,探討與職業化接軌的引導式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學生“上課、筆記、復習、考試”的傳統學習模式,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理想、培養學生逆向發散思維和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學[5]利用行業網站中國水產頻道作為專業教育平臺,構建由漁業專業頻道、漁業應用系統、交互式網絡平臺和虛擬學校等四個相互交織的層面構成的開放式教育服務體系,探索一種開放式的水產知識傳播與信息資源共享的水產教育模式。目前全國開設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的院校約48所。2000-2011年間,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23所院校共發表27篇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改革論文,其中理論課程改革17篇,實驗課課程改革10篇;涉及15門理論課和7門實驗課。各院校的課改主要通過更新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改革考核方式等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目前大學課堂教學對信息技術的反應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授課,沒有更深入的探討信息技術對學習情境和學習文化的影響,尚未形成更適合信息時代的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調查顯示,目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講授仍占最大比重,高達92.3%的教師是一直都站在講臺上講課,87.9%的教師沒有開展針對課堂關鍵問題的集中討論;布置作業較少,教材外的作業布置得更少[6]。教學觀念創新和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學本科教學的四年對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人格養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別的,抓好了關鍵點或關鍵階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認為水產養殖學專業又苦又累,養魚養蝦沒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報考的學生很少,生源質量不高。如海南大學近十年以水產養殖學專業作為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僅占11.4%,絕大部分學生是經專業調劑而來,對水產養殖學毫無興趣的學生占到63.7%;廣西大學近三年來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招生平均錄取分數全校最低。對專業的不了解和不熱愛,使得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習專業基礎課的時候有抵觸、不感興趣;大學四年級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務員、預就業頂崗實習沖擊,學生逃課現象較嚴重,很多學校在大四少排課或不排課,造成大學四年級教學過程虛化現象。縱觀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對獨立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探索較多,對整個專業本科教學過程質量的關鍵點和關鍵階段的課改研究關注較少。近年來以水產品交易為中心的水產品市場和以漁飼料、漁藥等貿易為主體的生產要素市場逐步建立;各種交易形式的運用、水產企業經營管理和水產品質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漁業管理活動等與水產市場的運作緊密相關。水產企業、水產推廣組織等水產組織機構體系多元化和水產營銷、技術服務市場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將與水產市場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知識融入到水產專業的教學中。但現實中精品特色課程和有關水產市場課程較少。如國家精品課程網上的水產類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共16門,其中水產養殖學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只有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貝類增養殖學》,上海海洋大學《魚類增養殖學》、《魚類學》、《漁業經濟學》和大連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學》、《養殖水域生態學》共7門;具有鮮明的漁業市場和經濟理論特色的國家精品課程僅《漁業經濟學》1門。
課改途徑探索
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最終目標是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出更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數人認為課外活動、學科競賽等第二課堂實踐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從多數院校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驗和實習教學的學分一般只占總學分11%-17%。如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實驗和實習教學的學分占總學分15%,85%的畢業所需學分通過課堂學習取得,課堂教學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更新教學觀念、改革課程教學模式,仍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開始進行以下課程改革途徑探索。
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教學技術手段豐富多彩,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資源構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學習課堂,學習的關鍵在于將相關的節點、信息源連接起來,形成學習網絡;老師的角色也從講臺上的主導者變成了學習的指導者。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與變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交流始終是教學的根本。為提高教學質量,老師需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傳統意義上的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指導從知識的傳遞到方法的指導,引導和教導學生正確尋找、辨別和使用信息。授課方式從灌輸式教學向研討式、探究式轉變,推廣應用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合作學習等典型的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課程學習,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促進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自主學習,給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如水產漁業網絡信息資源包括國家和各院校網絡精品課程、水產行業網站和漁業數據庫,在課程學習上選用合適的網絡資源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網絡資源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在課堂外忙起來,有學習的緊張感與壓力,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輔相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p#分頁標題#e#
為全面、更好地展現山東省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本刊記者頂著酷暑,輾轉數千里,在山東各地調研采訪。七月流火的膠東半島,海風習習,艷陽高照,樹木蔥綠,記者來到好當家集團總部,走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全國建設新農村十大復轉軍人、山東省人大代表、CCTV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唐傳勤,感受好當家集團和領軍人的風采與魅力。
綠色資源 科技興企
厚道樸實、坦誠開朗,既有企業家的謀略,又有軍人的豪放、率真,這就是好當家集團唐傳勤給記者的深刻印象。7月5日,當記者來到好當家集團總部時,唐傳勤剛接待完山東省科學院的領導和專家,回到辦公室時身上仿佛還帶著濃濃的海風氣息。
“好當家集團地處黃海腹地,海洋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是我們的起家產業,然而在海洋捕撈過熱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敏銳地認識到:靠捕撈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長久之計,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出路。經過商議,大家決定利用公司駐地三面環海天然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科學牧海、以養興漁”戰略,筑池養蝦,圍海養魚,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我們先后投資5億多元在集團駐地興建了“金海灣工程”,使養殖總面積達到24萬多畝。在養殖結構上,以育苗為起點,從養殖到加工,形成完整的海洋產業鏈,打造出中國第一家無公害藍色食品企業。”采訪中,唐傳勤氣定神寧,言語之間充滿了自信的指揮若定,對于好當家集團的發展情況向記者娓娓道來。
企業的發展當隨時代。采訪中,記者得知,好當家的創業者們敏銳地認識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對飲食要求的提高,方便快捷、健康美味的冷凍食品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經過考察論證,好當家集團決定把發展重點定位于食品加工,通過合資辦廠的方式,把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引入企業。1990年,好當家集團成立榮成市第一家合資食品企業――源運水產有限公司,先后利用外資5000多萬美元,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管理,與日本、美國、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合資興建了15家合資食品企業,帶動了榮成市食品行業的發展。他們研制開發出的“好當家”系列冷凍調理食品已形成了水產類、蔬菜類、肉類、面食類四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年生產量10萬噸,很快成為中國海洋食品業內迅速崛起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近年來,海參作為高級保健和營養食品,好當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海參養殖,在集團擁有的金海灣內投放人工礁,并將原先的蝦池全部改造,擴大海參養殖范圍。好當家名優水產養殖區內實行立體養殖方式,下層水底主要養殖海參,上層水體主要養殖海蜇,整個養殖體系,完全不投餌料,采用潮汐原理進行自然水體交換,海參生長完全依靠天然海域中的水內微生物、藻類,是真正的綠色無公害養殖基地,所產出的刺參,已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多種產品被認定為綠色無公害產品,被列為全國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
對于此,唐傳勤向記者詳細介紹:海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名貴海產品,它含有50多種天然營養成份,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癌癥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但傳統的海參加工方法不但非常繁瑣,還使其營養成分大大流失。2003年年初,好當家與山東省科學院聯合攻關,并投資一千萬元從日本購進先進的產品加工設備,開發出了中國國內市場上第一枚即食鮮海參。它的出現,不僅完整的保留了海參的營養成分,并且去除了海參令人不快的腥味,食用起來鮮嫩可口;產品外觀與活海參基本相同,開袋即食,免去了以往食用海參時煩瑣的發制和烹飪過程,成為海參食用方法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此后,好當家陸續研制出了海參原漿、海參口服液、海參膠囊等一系列海參產品,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以即食鮮海參為依托,好當家又研制開發出了即食鮑魚、即食大蝦、即食扇貝等一系列海洋即食食品,在食品市場上掀起了一股“即食”潮流。
“科技和資源優勢,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根本競爭力所在!”軍人出身并曾在美國留學深造的唐傳勤鄭重地告訴記者。近年來,為發展生態化健康養殖,好當家集團先后自主或聯合,與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北京海洋食品研究所等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完成了對蝦育苗高產技術與疾病防治技術、生物餌料大面積高產穩產技術、海蜇全人工育苗技術、海參人工育苗及養成技術、牙鲆魚全雌化技術等,建立了好當家食品研發中心,開發出一系列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食品,這些技術直接領航好當家“科技興海”戰略的實施,使知識、智力、資源充分有效整合,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科學發展 打造名牌
站在好當家集團辦公樓臺上,記者極目遠眺,只見不遠處海天一色,洶涌奔騰的海水在這里變得靜若處子。唐傳勤告訴記者:記者眼前看到的是好當家人工實施的“金海灣”工程,3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好當家人憑借自己的力量在昔日荒灘上發展壯大成中國第一家純生態的海洋食品企業集團,并帶動當地群眾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如今,好當家集團現擁有直屬企業50多家,其中國內A股上市公司一家,固定資產30多億元,先后榮獲全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單位、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食品企業、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并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水產養殖區被列為全國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好當家”海洋食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對此,唐傳勤深有感觸地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多年來,我們好當家人發揚“艱苦創業、務實創新、開拓進取、永爭一流”的拼搏精神,才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神話和奇跡。
關鍵詞中國林蛙;常見疾病;防治
中國林蛙養殖是鐵力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中國林蛙在飼養過程中常發生多種疾病,給廣大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現將中國林蛙常見疾病的病因、癥狀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1黃皮病、爛皮病
1.1癥狀
患黃皮病的林蛙皮膚由黑褐色變為黃色,很快死亡。患爛皮病的林蛙背皮潰爛脫落,眼睛變白色,失去視覺,潛伏于陰暗處,用指端搔患處,導致出血死亡。
1.2病因及防治措施
主要是由感染壞死性桿菌而死,多發生于生殖期的成蛙[1]。目前沒有較好的防治辦法,一般用1.5 mg/l漂白粉溶液對場地消毒,用抗生素藥物和va有減輕病害作用。
2紅腿病
2.1病因
紅腿病又稱敗血癥,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見病[2]。其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及乙酸鈣不動桿菌的不產酸菌株等革蘭氏陰性菌。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夏季飼養期間,傳染快,死亡率高。
2.2癥狀
發病個體伏地,精神不振,不進食,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有帶血黏液。發病初期,后肢趾尖紅腫,有出血點,很快蔓延到整個后肢,有并發炎癥。剖檢可見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腎腫大并有出血點,胃腸充血并充滿黏液。
2.3防治措施
一是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時、定量投喂食物,及時將發病個體分離治療,控制疾病蔓延。二是用1 mg/l漂白粉溶液全區消毒;用0.7 mg/l硫酸銅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用氯霉素帶動物全池消毒,使水體濃度達到10 mg/kg,1次/d,連續3 d。三是用3%食鹽浸泡病蛙20 min,或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蛙24 h。四是用磺胺嘧啶2 g拌蟲1 000 g喂蛙3 d;用增效聯磺1片加酵母2片,與飼蟲拌勻連喂3 d;用土霉素、氟哌酸、畜用病毒靈等消炎抗菌藥劑,每1 000 g飼蟲拌藥1 g,喂蛙群有預防作用。
3 胃腸炎
3.1病因
胃腸炎是中國林蛙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種常見病,病原為細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胃腸炎,傳染性強,死亡率高[3]。
3.2癥狀
病蛙發病初期活動異常,躁動不安,不分晝夜的圍著飼養圈跳,此時是治療的最好時機。發病3~5 d后,部分病蛙開始不進食,個別蛙死亡,病蛙顏色變成青色,此時如及時治療基本可治愈。發病后期,大量病蛙不進食,反應遲鈍,垂頭弓背,機體消瘦,此時治療難度很大,損失也會加大。蝌蚪發病后多浮于水面。解剖病蛙可見腹腔積水,胃腸壁嚴重充血、發炎。
3.3防治措施
胃腸炎的發生多與環境衛生惡化、水質和餌料不潔有關。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質清新,可每600 m2施用1 kg生態增氧劑,7 d施1次;或用5 mg/kg優碘消毒,10~15 d進行1次。蝌蚪期不要飼喂發霉、變質飼料,餌料投喂要定時、定量、定點。蝌蚪發病后要及時換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并在每千克飼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1片、痢特靈1片,研成細末,混合喂給。
幼蛙和成蛙胃腸炎的防治:加強飼養場的環境衛生管理,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胃腸炎的高發期,用12.5%病毒凈500~1 000倍液,或優碘1 000倍液消毒,交替使用,每7~10 d消毒1次,發病期每2 d消毒1次(優碘要在日落黃昏時使用)。在日常預防胃腸炎時可用黃粉蟲5 kg拌土霉素10 g、環丙沙星20 g,連喂5~7 d,每月預防2次,并注意餌料要定時定量飼喂。在發病初期,每千克餌料拌富美寧8 g,連喂2 d,也可每千克餌料拌歐速靈8 g,連喂5 d,并配合使用腸炎平每千克餌料拌8 g。當病情發展到第2、3階段時,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強蛙場消毒,用歐速靈20 mg/kg浸泡(幼蛙15 min,青年蛙20 min,成蛙30 min),連續治療恢復到正常進食時,可用5 kg黃粉蟲拌va膠丸100粒、土霉素純粉10 g、獸用環丙沙星25 g、多種維生素5 g、酵母片40片混合拌勻,飼喂病蛙7~10 d;如飼喂無菌蠅蛆,可將無菌蠅蛆洗干凈用高錳酸鉀1 000倍液消毒,將土霉素粉10 g、環丙沙星30 g、瀉痢停10片混合研成細末,溶于少量水中拌麥麩喂蠅蛆,24 h后將蠅蛆分離出來用消毒凈1 500倍液,或12.5%病毒凈1 000倍液消毒后,用土霉素純粉10 g拌蠅蛆5 kg;或環丙沙星20 g、多種維生素5 g、酵母片50片混合拌勻研成細末拌蠅蛆5 kg飼喂病蛙。剛治愈的病蛙很容易復發,在治療后期應每千克黃粉蟲拌8 g腸炎平,讓病蛙徹底恢復健康。
中草藥防治:用烏梅、五倍子、黃芩磨成粉面,撒到蛙池中;或將磨成粉面后的中草藥摻和到蛙食黃粉蟲中,每天投喂3次。
4腦膜炎
4.1病因
腦膜炎是近年來在南方養殖中遇到的一種新病,比較少見,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難治愈等特點。腦膜炎的病原為腦膜敗血性黃桿菌,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
4.2癥狀
患病林蛙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欲減退,發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圍有明顯的出血斑點。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轉,有時又恢復正常。解剖可見腹腔大量積水,肝臟發黑腫大并有出血斑點,脾臟縮小,腸道充血。
4.3防治措施
一是引種時嚴格檢疫,養殖過程中勤換水,合理規劃養殖密度。二是發病后可以用3 mg/kg紅霉素溶液藥浴,同時用漂白粉連池水帶蝌蚪一起消毒,使水體濃度達到0.3 mg/kg。
5氣泡病
5.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強烈光照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引起水中溶氧量過分飽和;用土池時,地下水含氮過分飽和[4-5],或地下有沼氣;溫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氣體過分飽和。這些過分飽和的氣體形成氣泡,蝌蚪取食過程中不斷吞食氣泡,在蝌蚪消化管內聚集,便引發氣泡病。氣泡病為蝌蚪常見病,及時診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診治不及時也會造成大量死亡。
5.2癥狀
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后可見腸壁充血。
5.3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餌料要先用水稍加浸濕,植物性餌料要煮熟以后投喂。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發現氣泡病,可以將發病個體分離出來,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些煮熟的發酵玉米粉,幾天后就會痊愈。另外,可以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治療,1 m3水體加食鹽15 g。
6水霉病
6.1病因
南方冬季氣溫比較高,在中國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發生水霉病,病原體是水霉,由于有外傷而引發。該病病程長,死亡率低,多發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時治療常造成蛙殘疾,并引發其他疾病。
6.2癥狀
水霉的內菌絲生于動物體表皮膚中,外菌絲在體表形成棉絮狀絨毛,菌絲吸收蝌蚪和蛙體的營養物質,使蝌蚪和蛙體消瘦,煩躁不安。菌絲分泌的蛋白水解酶還使菌絲生長處的皮膚、肌肉潰爛。
6.3防治措施
一是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進入場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體濃度為0.5 mg/kg)進行全池消毒。二是發病后用20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內加福爾馬林,濃度為20 mg/kg。
7難產
7.1病因
在南方養殖中國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氣溫高,而且溫差變化大而頻繁,如果冬眠期間水溫控制不好,中國林蛙反復從冬眠狀態中蘇醒,很容易導致中國林蛙難產甚至不產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間干擾過多,造成林蛙體力消耗過大;②雌蛙年齡過大,體質虛弱;③雄蛙數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協調;④產卵池環境不適于產卵,如水位過深、不夠安靜;⑤種蛙在產卵前受到嚴重驚嚇;⑥產卵時間把握不準確。
7.2癥狀
雌蛙腹部膨大,已經完成跌卵,但是卵滯留在子宮內無法產出。解剖以后在子宮內可見黑色卵團已經溶爛[8]。
7.3防治措施
為產卵的雌蛙營造安靜的環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種蛙(雌雄比可為1∶1),對沒有按時產卵的雌蛙及時注射催產藥物,催產藥物的用量為每只中國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腦垂體提取液。
8寄生蟲病
8.1水蛭
水蛭又稱螞蟥,叮咬在蛙體皮膚上,吸允蛙體液,影響林蛙健康和越冬,嚴重時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葉蟬散對水50 l/hm2噴灑于水中,能殺死大量水蛭,對蝌蚪和成蛙無害。還有一些寄生蟲在林蛙體腔內,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飼蟲拌藥5片,連喂3 d效果較好。
8.2車輪蟲病
早期車輪蟲寄生在蝌蚪皮膚表面和鰓部,病蛙鰓部出現青灰色斑點,尾部發白,游泳遲緩,生長停滯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養密度,保持池水清潔;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噴灑有較好的療效。
8.3舌杯蟲病和纖毛蟲病
主要是放養密度太大,水質污染,寄生蟲大量發生所致。可及早更換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銅全池噴灑防效較好。
9參考文獻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樣防治林蛙爛皮病[j].中國農村科技,2002(1):28.
[2] 崔巖,杜人杰,崔春月.中國林蛙紅腿病病原的分離鑒定及中草藥藥敏實驗[j].林業實用技術,2007(2):32.
[3] 趙鳳春.林蛙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3(10):35.
[4] 車軼.中國林蛙常見病防治[j].水產養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吳梅艷.圈養林蛙夏季飼養期的疾病防治[j].農牧產品開發,2000(11):39.
[6] 車軼,孟憲國.中國林蛙集約化養殖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7] 衛慶功,白秀娟,丁慶東,等.林蛙養殖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8] 胡茂剛.科學養殖致富100例[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6.3防治措施
一是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進入場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體濃度為0.5 mg/kg)進行全池消毒。二是發病后用20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內加福爾馬林,濃度為20 mg/kg。
7難產
7.1病因
在南方養殖中國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氣溫高,而且溫差變化大而頻繁,如果冬眠期間水溫控制不好,中國林蛙反復從冬眠狀態中蘇醒,很容易導致中國林蛙難產甚至不產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間干擾過多,造成林蛙體力消耗過大;②雌蛙年齡過大,體質虛弱;③雄蛙數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協調;④產卵池環境不適于產卵,如水位過深、不夠安靜;⑤種蛙在產卵前受到嚴重驚嚇;⑥產卵時間把握不準確。
7.2癥狀
雌蛙腹部膨大,已經完成跌卵,但是卵滯留在子宮內無法產出。解剖以后在子宮內可見黑色卵團已經溶爛[8]。
7.3防治措施
為產卵的雌蛙營造安靜的環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種蛙(雌雄比可為1∶1),對沒有按時產卵的雌蛙及時注射催產藥物,催產藥物的用量為每只中國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腦垂體提取液。
8寄生蟲病
8.1水蛭
水蛭又稱螞蟥,叮咬在蛙體皮膚上,吸允蛙體液,影響林蛙健康和越冬,嚴重時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葉蟬散對水50 l/hm2噴灑于水中,能殺死大量水蛭,對蝌蚪和成蛙無害。還有一些寄生蟲在林蛙體腔內,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飼蟲拌藥5片,連喂3 d效果較好。
8.2車輪蟲病
早期車輪蟲寄生在蝌蚪皮膚表面和鰓部,病蛙鰓部出現青灰色斑點,尾部發白,游泳遲緩,生長停滯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養密度,保持池水清潔;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噴灑有較好的療效。
8.3舌杯蟲病和纖毛蟲病
主要是放養密度太大,水質污染,寄生蟲大量發生所致。可及早更換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銅全池噴灑防效較好。
9參考文獻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樣防治林蛙爛皮病[j].中國農村科技,2002(1):28.
[2] 崔巖,杜人杰,崔春月.中國林蛙紅腿病病原的分離鑒定及中草藥藥敏實驗[j].林業實用技術,2007(2):32.
[3] 趙鳳春.林蛙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3(10):35.
[4] 車軼.中國林蛙常見病防治[j].水產養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吳梅艷.圈養林蛙夏季飼養期的疾病防治[j].農牧產品開發,2000(11):39.
[6] 車軼,孟憲國.中國林蛙集約化養殖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關鍵詞 羅氏沼蝦;養殖技術;高產
中圖分類號 S966.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316-01
羅氏沼蝦素有淡水蝦王之稱,原產地集中在厄瓜多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養殖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其殼薄體肥,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2010年寧國市華瑞農業養殖基地羅氏沼蝦養殖面積達13.33 hm2,產量50 t。筆者對基地羅氏沼蝦高產養殖技術進行了總結,以促進其優質生產,現介紹如下。
1 清塘消毒
放養羅氏沼蝦前要做好蝦池的清整消毒,新開蝦塘一般需曝曬2~3 d后再進水,老蝦塘則應清除過多的淤泥(留厚約10 cm的底泥)。新老蝦塘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首先要用生石灰清塘,徹底殺滅水體中各類有害生物和野雜魚。先排水(留深20~30 cm的水),清淤,后用生石灰750~1 050 kg/hm2進行消毒。清塘后7~10 d進水,為預防病害和敵害,進水時須經過嚴密過濾[1]。
2 移植水草
蝦池進水后種草,水草以輪葉黑草為主,輔以少量苦草,種植間距1~2 m。深水處水面種水花生,以毛竹扎成50 cm長方形框架,防止蔓延;淺水處種植苦草,其覆蓋面積約占水面的30%。水草可供羅氏沼蝦棲息、蛻殼和隱蔽,其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氧;凈化水質,防止水質惡化。應在清明時節前后種植輪葉黑草播種苦草。
3 蝦苗投放
一般于5月下旬到6月上旬放苗,如果于5月中旬之前放苗,必須嚴格控制水溫,并根據未來7 d的天氣預報確定合適的放苗時間,同時還應具備多項條件。為避免低溫襲擊,池塘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水溫必須達到22 ℃以上,同時將pH值控制在7~8 [2]。一般投放3 cm幼蝦12萬~15萬尾/hm2,投放0.7~0.8 cm蝦苗30萬~45萬尾/hm2,搭配鰱、鳙魚不能同期入池,需晚放15 d。選擇晴天的清晨或陰天不悶熱的時段放養,蝦苗要求整齊、體質健壯。
4 餌料投喂
羅氏沼蝦為雜食性動物,生長迅速,飼料需求量大,且不耐饑餓。因此,在羅氏沼蝦成蝦飼養期間,要堅持定質、定點、多點、多次投喂[3]。飼料要求用名牌廠家的羅氏沼蝦專用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達30%。飼料投喂以少量多次為好,一般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投全日量的30%,下午投全日量的70%。飼料投喂量可按池蝦總量乘以體重飼料比確定,通常每個月調整1次日投喂量,具體依據蝦的吃食情況而靈活掌握,適時適當調整,使飼料得到充分利用。
5 水質管理
蝦池早期以淺水為好,水深一般控制在70 cm左右,蝦苗放養15 d后,可逐步加添新鮮水,有條件的地方可每天向池內加注新水3~5 cm,2個月后池水可加深到1.5 m。羅氏沼蝦養殖過程中既要提供豐富的天然生物餌料,又要保持比較穩定的生態環境,確保水質達到活、爽、嫩[4]。控制pH值在7.0~8.5、溶氧為4 mg/L以上、氨氮為0.6 mg/L以下、透明度30~35 cm,水色以黃綠色為佳。
飼養前期水質應稍肥,后期應偏淡。改善蝦池水質條件的一項必要措施就是按期沖、換水,具體根據水質狀況和天氣變化而定,一般中期平均每天換水5%~10%,后期10%~20%。宜在中午換水,以促進上下水的對流,促使水體中的溶氧分布平衡,而下半夜后加水能有效地減少浮頭[2]。
一般在晴天中午開2 h左右的增氧機,惡劣天氣則在半夜至次日凌晨開啟,浮頭時也應及時開啟[5]。陰雨天和傍晚時段不能開啟增氧機。一般增氧機功率不小于11.25 kW/hm2。為增強羅氏沼蝦蛻殼,應定期用生石灰改良水質。每隔15~20 d用生石灰150 kg/hm2化水全池均勻潑灑,既能改良水質,又有利于羅氏沼蝦蛻殼生長[1]。另外,放養花白鰱也可調節水質,可在放養蝦苗時搭配規格為50~100 g/尾鰱、鳙魚150~200尾,花、白鰱比例為1∶1或1∶2。
6 日常管理
為確保能及時掌握池塘的環境變化、安全狀況、沼蝦的活動情況,管理人員應于每日凌晨及傍晚巡塘1次,并仔細記錄。主要觀察內容:羅氏沼蝦的健康狀況、活動和分布情況,檢查池底及池邊有無死蝦及有無浮頭現象;觀察羅氏沼蝦的蝦殼數量及大小,查看羅氏沼蝦有無反常行為和浮頭的各種跡象[2];定期估測池內的存蝦數,以確定適宜的投飼量;注意池塘內的水位、水色變化以及有無氣味逸散;填好池塘日記,將每日觀察情況記錄整理,以便今后作出科學的總結。池塘日記的主要內容包括、塘號、面積、水位、水深、蝦苗放養情況(時間、尾數、規格、搭養品種)、天氣、水溫、投飼、施肥、注排水、生長速度、攝食情況、增氧機使用情況、蝦的動態等其他狀況。
另外,還應注意蝦塘的病害防治。每隔15 d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處理,如二氧化氯、生石灰或二溴海因等,以殺滅病毒、細菌、真菌等[6]。
7 適時捕撈
羅氏沼蝦活蝦的上市時間一般在9月底至11月上旬,上市時間比較集中,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如果通過早放苗、放大苗等方法,使蝦在9月上旬,甚至在8月底提前達到上市規格,既可提早活蝦的上市時間,又能使早上市的蝦價格提高20%以上。有網捕、干塘等捕撈方法,捕撈工具有地籠、抄網、拖網等。
8 參考文獻
[1] 徐世澤.池塘青蝦養殖高產關鍵技術[J].中國水產,2010(7):38-39.
[2] 葉軍強,顧德平.羅氏沼蝦的養殖技術[J].水產科技情報,1999,26(4):185-186.
[3] 金萍,邱波.羅氏沼蝦池塘雙茬養殖技術[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1(1):54.
[4] 王新葉.羅氏沼蝦生態養殖技術要點[J].河北漁業,2010(9):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