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認為健康教育后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基本知識問題回答的正確率均明顯高于健康教育前。3保健醫生希望獲得口腔保健基本知識的途徑前4位的是網絡、視頻教育、文字教育(報刊、書籍、雜志等)、講座,約占85%以上。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機構保健醫生對許多口腔衛生保健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藥物防齲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豎式刷牙法的正確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過久,多長時間即應更新等題目,答對率都比較高。
由此可見,婦幼保健工作者通過多種途經,進行的口腔衛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產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對口腔衛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識還了解得不夠深入,甚至還摻雜著一些錯誤的認識,答對率還不高。如防齲工作的重點人群是幼兒園兒童、保持乳牙健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兒童從幾歲開始就應該自己早晚刷牙等。通過健康教育,保健醫生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明顯提高。
對于齲齒的預防,有些保健醫生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我們對他們進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機構工作人員認識到齲齒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從而幫助幼兒及家長樹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識。并認識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當前口腔衛生發展的大趨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對增強口腔自我保健能力,進而促進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及齲齒、牙周病的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健康教育前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很重要、乳牙遲早要換,乳牙齲病關系不大、為預防齲齒愿改變自己的行為等問題的正向態度率相對較高,說明部分保健醫生對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不健康的行為都有一定正確認識。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和認識,如認為預防齲齒有些措施很麻煩,難以堅持、不認為乳牙健康對兒童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等。健康教育后這些問題的正向態度率得到提高,教育前后差異性明顯[4]。
【關鍵詞】小學生 口腔保健 健康教育 行為干預
【中圖分類號】R78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9-000-01
齲病、牙周病是少年兒童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世界衛生組織已把齲齒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僅威脅著成人的健康,同時也導致兒童齲齒等疾病的發生。學生口腔健康行為的形成受到家庭環境、家長文化素質、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口腔衛生行為的養成起著關鍵作用,對此,我們在口腔試點學校開展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和干預,并在干預前后進行口腔狀況檢查和口腔衛生知、信、行問卷調查以檢驗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遼寧省營口蓋州市口腔試點學校三、四兩個年級學生共528人,其中男300人,女228人,年齡8~10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采用設計調查問卷,經過統一培訓的班主任做填寫說明,由學生自行填寫,采取當場發卷,立即做答,當場收卷的方式,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調查1次:2008年3月發放調查問卷522份,回收有效卷507份,有效率97.13%,2009年5月發放問卷528份(同一批學生),回收有效卷514份,有效率為97.34%。調查內容包括口腔基本知識、口腔保健態度和口腔健康行為。
1.2.2 口腔普查 干預前后對試點學校學生進行口腔狀況檢查,所有的檢查由口腔專科醫生實施。
1.2.3 干預方法
(1)健康教育:通過宣傳資料、宣傳專欄、定期為學生上口腔保健課及舉辦口腔衛生知識講座和知識競賽等方式,為學生傳授系統的口腔衛生知識,促進口腔健康行為的養成。(2)干預性治療:督促患有齲病的學生及時到醫院治療。
1.2.4 統計學分析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 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口腔知識知曉率情況
干預后,學生對“一生有二副牙齒”、“乳牙有20顆”、“經常吃甜食會損害牙齒”、“含氟牙膏能預防齲齒”和“正確的刷牙方法”的知曉率分別為96.89%、94.94%、98.05%、97.28%和86.38%,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
2.2 干預前后對待口腔疾病態度變化情況
干預后,認為患有齲齒和牙病應該就醫治療的學生分別為86.96%和80.54%,均比干預前顯著提高(P
2.3 干預前后健康行為形成變化情況
干預后,學生口腔健康行為形成率顯著提高,“每天刷牙2次或以上”、“每次刷牙時間3min以上”、“每次更換牙刷不超過3個月”和“定期口腔檢查”的形成率分別達到95.72%、81.71%、89.11%和92.8%,均高于干預前(P
2.4 干預前后學生患齲狀況
干預后,學生患齲率較干預前有所下降,而充填率有所提高。其中,干預后乳牙患齲率顯著降低,恒牙充填率顯著升高(P
3 討論
3.1 結果顯示
(1)經過一年多系統的健康教育與健康干預,學生口腔健康行為、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比干預前明顯提高,其中“一生有二副牙、經常吃甜食會損害牙齒、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預防齲齒”等知曉率≥96%,已達到了《中國口腔衛生保健工作規劃(2001―2010年)》提出的目標,表明針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是必需的、通過對口腔健康知識的掌握從而在行動上有所改進,使以前一些不正確的衛生習慣得以改變,表明行為干預是有效的。但調查結果也表明,還有近14.12%的學生還不知道正確的刷牙方法,更談不上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這說明部分學生對刷牙缺乏足夠的認識。刷牙是每個人日常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能有效地預防齲齒,因此應從小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2)學生乳牙患齲率明顯下降,但充填率提高不顯著,這一方面與家長對孩子的牙齒特別是乳牙齲病重視不夠,認為乳牙始終要被恒牙替換,治療不治療無所謂,沒有認識到口腔保健對其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與人們口腔保健意識淡薄、保健知識欠缺有一定關系。
3.2 學校教育
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模仿性強,求知欲高,可塑性大,是開展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2]。學校應將口腔健康教育列入學校的工作日程,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意識,培養自我口腔保健能力,改善口腔衛生狀況。
3.3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學生重要的生活場所,小學生口腔衛生行為的形成有賴于家庭因素,家長本身的口腔衛生知識和行為習慣對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開設家長課堂,或利用家長會對其進行口腔衛生知識宣傳、普及,提高家長口腔保健意識,從而帶動、督促子女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陽.論醫學模擬教育平臺構建與應用.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7:68-69.
[2] 馮奕文.健康教育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及其知識、行為的影響.實用預防醫學,2008,15(5):1621-1623.
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保健干預
齲齒也稱蟲牙、蛀牙,是兒童口腔常見病,是細菌性疾病,可以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頜骨炎癥。齲齒疼痛對兒童進食產生不良影響,如果不及時給予治療,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對恒牙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兒童的發音及容貌,對兒童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漱口、刷牙是預防齲齒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同時也對口腔衛生的保持發揮重要的作用。為掌握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現狀,提高兒童口腔衛生保健水平,更好地開展口腔保健干預,筆者于2013年1月隨機選取本社區某幼兒園3歲兒童62例,采用《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在本社區某幼兒園中,隨機選取3歲兒童62例,男33例,女29例。
工具:根據李秋忠設計的兒童口腔健康調查問卷,對其條目進行篩選和修訂,制成新的《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調查問卷》,修訂后的問卷Cronbach's α為0.8068,重測信度0.87。內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數>2次,選擇豎刷,持續時間>3min,選擇保健牙刷,選擇2~3個月更換1次牙刷,有無飯后漱口的習慣,父母有無參與孩子刷牙等7個條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或“否”。
資料收集方法:對62例兒童進行問卷測評,由健康教育小組人員一對一指導家長填寫。發放問卷62份,有效問卷62份,回收率100%。
結果
62例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情況,見表1。
討論
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與其口腔衛生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刷牙和漱口是口腔保健中最基本的行為,刷牙可以對牙菌斑進行有效的祛除,漱口能夠對食物碎屑給予及時有效的清除。通過刷牙和漱口的方法,能夠有效預防及減少齲齒的發生,進而預防牙周病。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很低,自理能力也較差,缺乏口腔衛生自我保健意識。本研究結果顯示,有38.71%的兒童堅持每天清潔牙齒2次,37.09%兒童堅持每天清潔牙齒1次,有3.23%的兒童從未刷過牙。可見多數兒童未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而早晚刷牙對預防齲齒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兒童刷牙方法和刷牙時間及其所使用的牙刷不符合要求,這也會直接影響幼兒口腔衛生保健的效果。本調查發現,62例兒童中刷牙正確率也不盡如人意,僅56.45%的兒童刷牙方法正確,19.35%的兒童刷牙時間達不到3min,使用保健牙刷和選擇2~3個月更換1次牙刷這2項指標分別達到93.55%、66.13%。應該對兒童加強指導口腔衛生的相關保健知識,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兒童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
學齡前兒童刷牙行為與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相關。由于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相對薄弱,不能對兒童起到監督指導的作用,從而導致兒童存在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本研究結果發現,82.26%的孩子清潔牙齒時缺少家長監督,家長自身也存在不良口腔衛生習慣,說明家長對口腔衛生保健不夠關注。口腔衛生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是幼兒期,但是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無法自覺主動地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此時就有賴于家長的教育與監督,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可塑性,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用自己正確的言行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在生活的點滴中形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為了提高家長的口腔衛生保健意識,社區應積極開展相關健康教育,使他們意識到保護牙齒應從兒童做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
積極開展口腔保健教育,宣傳其重要性。齲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預防齲病的有效措施是對牙菌斑進行有效的清除,其中自我口腔保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林靖雯等發現,2歲兒童就可能發生齲齒,而且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齲病的預防中,4歲以前是其中重要的時期,3歲以前開始刷牙發揮了一定的預防作用。應加強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識,培養兒童自覺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良好習慣。讓兒童從小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針對學齡前兒童生理心理特點,設計適宜的教育培訓內容及形式,定期開展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教育培訓。每次培訓時間應宜短,形式可采用小講座、觀看口腔知識動畫片及漫畫、刷牙模擬訓練等,指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要讓兒童了解不正確的刷牙,不僅不能對牙齒起到清潔的作用,而且還可能對牙齦造成損傷,導致牙齦萎縮,牙齒形成楔狀缺損。正確刷牙的基本原則:操作簡單,容易掌握,清潔效果佳,對牙齒及牙周組織無損傷。鑒于學齡前兒童接受能力,選擇比較容易學習的旋轉刷牙法(ROLL刷牙法),并且應一對一,手把手指導兒童學習。家長應為兒童選擇適合兒童年齡大小特點的保健牙刷,刷牙的次數為早晚各1次,進食后漱口應每次2~3min。可以設計一些卡通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冊,開展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有獎競猜、兒童刷牙競賽等活動,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摘要】目的:了解固原市原州區小學生(7-9歲)口腔健康狀況和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探討預防口腔疾病及提高小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對3000名在校小學生(7-9歲)進行口腔保健知識問卷調查 結果?小學生(7-9歲)多數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為70%以上,部分知識知曉率過低。結論?應進一步加強以口腔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的研究,提高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
【關鍵詞】口腔保健;知曉率;小學生,調查
【Abstract】 Objective?Understand the Yuan zhou qu GuYuan pupils ( 7-9 years old ) oral health and oral health care knowledge knows rate, To prevent the disease and oral health care knowledge know the rate of effective measures.Methods?On 3,000 school pupils (7-9 years old) for or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 Results?Pupils (7-9 years old) mos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bout 70%, part for knowledge about too low. Conclusion?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education mainly with oral health study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improve students, parents, and even the society as a whole knowledge about of oral health.
【Key words】 oral health ;know the rate;Pupils ;Investigation
小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是國家實行的民生項目中衡量兒童口腔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健康教育對口腔保健的重要意義,意識到口腔預防保健重點人群是兒童。為此,我科于2011年3月至5月對固原市原州區3000名小學生進行了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問卷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按隨機原則抽取了原州區三所小學,39個班級,檢查人數3000人,平均年齡為7-9歲,男女生比例為1:1。
1.2 方法:設計口腔保健知識問卷調查表,以了解本區小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情況。調查表根據“2010年度固原市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試點項目實施方案”中要求的的口腔保健知識內容設計。調查內容包括:刷牙方法、刷牙次數、牙膏的使用、六齡牙的定義、窩溝封閉的意義、吃糖的危害、牙疼的處理辦法等口腔知識等[1]。為了便于統計,采用選擇題型,當面由受試者本人獨立填寫問卷,完成后立即收回,有效答卷100%。
2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有73.5%的學生選擇橫刷和豎刷結合,有7%的學生選擇橫刷法;有76.2%的學生選擇每天應早晚刷牙各一次;有51.2%的學生知道應該選用含氟牙膏刷牙;知道 “六齡牙”是6歲萌出的恒牙者為22.8%;81.6%的學生不清楚什么是窩溝封閉,不知道窩溝封閉能預防齲病;有77.4%的學生認為刷牙能預防齲齒;有86.3%的學生知道吃糖能導致“蟲牙”; 有67.3%學生認為牙疼時應該去醫院找醫生,21.2%的學生認為只要忍一忍就過去了。
3 討論
3.1 口腔衛生方面:有73.5%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的刷牙方法;有76.2%的學生知道每天應早晚刷牙各一次;半數學生懂得選擇含氟牙膏有益于牙齒健康。結果表明: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進的日益重視,一些基本的口腔衛生知識已為小學生逐漸接受。這方面的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較有了明顯提高,但按照《2010年度固原市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試點項目實施方案》中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需達到85%的要求仍有待加強。小學生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階段,可塑性強,從小接受正確的口腔衛生教育,能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并且使口腔保健知識通過學生影響家庭,影響社會。
3.2 齲病的預防及處理方面:有86.3%學生知道糖是引起齲齒的原因,77.4%的學生認為刷牙能預防齲齒,61.3%的學生認為牙疼時應該去醫院找醫生,只有31.2%的學生認為只要忍一忍就過去了。這些結果表明,更多的小學生對齲齒的預防意識增強,也能正確的處理齲病的發生,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一些家長口腔保健意識淡薄、口腔保健知識欠缺、依從性差,雖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齲病,卻不肯引導其積極接受治療,這主要與口腔健康教育力度不夠,有些治療方法也不易為學生和家長所接受有關,致使干預性治療不能順利實施。以上結果符合WHO口腔流行病學資料庫和相關的多項調查結果,表明齲病在發達國家呈下降趨勢,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呈上升趨勢[1]。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材料統計,我國乳牙齲齒患病率高達60%-80%,恒牙齲齒患病率亦在40%左右,嚴重危害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今后對這些方面的宣教教育仍不能松懈。還應當加強對細菌和牙齒結構缺陷與齲病關系的宣教,使更多學生對齲病病因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以利于降低齲病的發生率。對小學生們樹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觀念,在齲病還在萌芽狀態時就積極處理,使齲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3.3 部分知識點的知曉率過低:多數學生對口腔基本常識缺乏全面的了解,81.6%的學生不清楚什么是窩溝封閉,不知道窩溝封閉能預防齲病,只有22.8%的學生知道“六齡齒”的定義。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從深度和廣度加強對小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應根據小學生對口腔健康的了解程度,制定系統的教學大綱,從基本知識開始做到全面細致,同時針對口腔保健的基本常識及預防措施進行針對性地宣教。并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手段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好奇心理。掌握基本的口腔健康知識,理解保健和定期檢查的必要性,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齲齒的病因,以及如何刷牙。更應讓學生從小了解什么是六齡齒,保護六齡齒有什么意義,從而更好地引導兒童進行口腔保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最終降低兒童牙病的發病率。
3.4 小學生牙病防治: 本文調查的對象均為(7-9歲)的小學生,正處于恒磨牙剛萌出階段,恒牙齲中患齲率磨牙高于切牙,且好發于面的點隙裂溝,因此,僅僅依靠加強小學生口腔衛生等預防措施尚不足以從根本上遏制小學生牙病的高發態勢[2]。目前我科已開展兒童口腔疾病綜合防治項目,對7-9歲適齡兒童進行窩溝封閉治療,以進一步提高恒牙的保護率[3]。要對小學生進行口腔衛生指導,使之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做到有效刷牙。還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提高齲病的充填率。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強以口腔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的研究,提高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使家長與小學生都能認識到齲病的危害性,達到“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擴大宣傳效應,從而幫助改善固原地區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減少消耗社會資源和個人負擔等問題,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公平化。
參考文獻
[1] Burt B. Trends in caries prevalence in North American children. Int Dent J,1994,44:403
[2] 卞金有.口腔預防醫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0-132.
【關鍵詞】不同干預方式;兒童口腔衛生知識;齲齒;影響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齲齒患兒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00例。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對照組患兒男53例,女47例,年齡5~12歲,平均(8.621.13)歲,齲齒數量1~3顆,平均(1.850.54)顆。試驗組患兒男55例,女45例,年齡6~12歲,平均(8.931.02)歲,齲齒數量1~4顆,平均(1.930.49)顆。兩組基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在入院前均未接受相關治療;所有患兒均能能正常溝通交流;所有患兒均未合并其它嚴重口腔疾病;所有患兒均能定期進行相關檢查。排除標準:排除患兒中屬于牙齒感覺過敏癥的情況;排除患兒中患有其它系統嚴重疾病的情況;排除患兒中因各種原因導致抵抗力低下的情況;排除患兒及其家屬不能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情況。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教育,主要是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完成。患兒治療過程中為其介紹齲齒的病理知識,讓其對齲齒的發生原因有全面了解,并為患兒及其家屬講解齲齒的治療方案,詳細分析齲齒對患兒身體健康及生長發育的危害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全面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患兒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實施由醫護人員共同完成,實際教育過程中應首先為患兒講解齲齒和牙菌斑的相關知識,主要是借助多媒體完成。其中首先應為患兒展示齲齒及牙菌斑的相關圖片,讓其對齲齒和牙菌斑形成直觀的印象。同時,要詳細為患兒介紹齲齒的形成原因和形成的具體過程,讓其了解牙菌斑及齲齒的好發部位,介紹齲齒對其口腔健康的危害,尤其要強調齲齒可引發疼痛而導致其正常進食及生活受到影響。另外,護理人員應為患兒播放相關視頻,讓患兒對齲齒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口腔健康的危害有足夠的了解。告知患兒積極刷牙能有效去除牙菌斑,對保障口腔健康有很大幫助,強調大量使用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會導致其發生齲齒的幾率上升。實際開展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可結合患兒的齲齒情況進行講解,讓患兒通過自身的感受更好地認知齲齒的相關知識,加深其對齲齒及口腔保健知識的認知。開展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保持態度溫和,盡量使用患兒能夠聽懂的語言,并且要注意患兒的心態變化情況,在患兒出現不耐煩的情況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健康教育的進度,為患兒留有足夠的時間緩解其煩躁心理,確保健康教育能順利完成。
1.2.2家屬健康教育
家屬的健康教育同樣需要從齲齒及牙菌斑的形成原因及危險因素等開始,讓患兒家屬對齲齒有深入的認知,并讓其掌握各種有效的預防方法,指導其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患兒降低齲齒的發生率。其中首先要讓家屬在患兒日常生活中對患兒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進行糾正,讓患兒正確進食并在進食后漱口,多為患兒準備高纖維食物,禁止患兒在睡前使用含糖量較高或含淀粉較多的食物。同時,讓患兒家屬積極指導患兒堅持刷牙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為患兒選擇合適的牙刷,確保刷牙時能有效清除牙周組織的各種細菌和殘留食物,為患兒選擇含氟牙膏,盡量讓患兒在早晚和午飯后刷牙,指導患兒在刷牙時采用豎刷法,以此提升清潔效果。另外,家屬應為患兒做好榜樣,定期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告知患兒口腔檢查的重要性,讓患兒意識到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對保持口腔健康的積極作用。最后,醫護人員還要讓患兒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引導患兒保護好牙齒,禁止其用牙齒咬硬度較大的物體,避免患兒牙齒受損。對于依從性較低或下降的患兒,可讓家屬通過獎勵的方式引導患兒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此確保患兒能堅持完成口腔的保健和清潔處理。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繼發齲齒發生率進行統計,對兩組患兒的口腔衛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對兩組患兒的健康行為進行統計,并對兩組滿意度進行調查。口腔衛生知識掌握度用自擬量表完成,滿分100,按照分值劃分為掌握(≥60分)和未掌握(<60分)。健康行為包括堅持刷牙、合理保健和定期檢查三個方面。滿意度調查用自制量表完成,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根據得分將滿意度劃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和不滿意(<60分),以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計算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百分率和(x±s)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x2檢驗和t檢驗數據差異,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繼發齲齒發生率及健康知識掌握度
試驗組繼發齲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健康知識掌握度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兒健康行為
試驗組患兒健康行為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2.3兩組滿意度
試驗組患兒及其家屬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80.00%的滿意度,數據差異顯著(x2=12.1212,P=0.0004)。
【摘要】為了有效預防乳牙齲病的發生,提高兒童口腔保健意識,根據乳牙解剖學結構特點,結合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全面闡述保護乳牙的重要性。并從健康教育角度提出了兒童飲食結構的調整,指導其父母正確喂養并講解口腔衛生知識。以達到降低兒童乳牙的患病率,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關鍵詞】乳牙齲病健康教育調查分析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建立健康行為,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它不僅是聯結衛生知識與行為改變的橋梁,更重要的是一種治療手段,對臨床各種診療有增效作用。乳牙齲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何使患兒在疾病狀態下保持應有健康水平,是臨床醫生面臨的健康教育課題。通過對100例乳牙齲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觀察,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健康教育方法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00例兒童乳牙齲病患者中,男46例,女54例,年齡3歲~7歲,其中有嗜零食者占總人數的85%,發病最小的3歲,自斷母乳后經常含著奶瓶入睡,并喜食奶糖。偏食患者占該病患者的83%。
2兒童齲病患者牙齒特點
2.1牙釉質耐酸性差,牙本質薄,僅有2mm,若齲病發生則迅速達深齲。
2.2小兒的飲食細軟,含糖成分高,對牙齒的按摩時間短,糖對牙齒的附著力強,其發酵產酸后,可使牙釉質脫鈣,產生齲病。
2.3口腔衛生差,不良生活習慣,喜食零食,含著奶瓶或含糖飲料睡覺,沒有刷牙的習慣。
2.4易感體質,有極少數患兒,并無嗜食糖習慣,但也有發生猛齲和猖獗齲的病例。
3預防措施
3.1指導母親正確的喂養方法:要求小兒吃飯要定時、定量,不暴食暴飲,不偏食,不挑食,為保護牙齒應少吃致齲食物,改掉含著奶瓶,喝著牛奶和果汁入睡的壞習慣,改用杯式喂水的方法,食用適量的纖維食物,有助于清潔和按摩牙齦。
3.2注意口腔衛生幼兒期應開始口腔保健,早期可用軟布清潔牙齒表面,逐漸改用軟毛刷,3歲后應在父母的監督下自己刷牙,養成早晚要刷牙,飯后要漱口的好習慣。
3.3氟化物防齲飲用水加氟和食物中加氟。但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嚴格控制用量,以免造成慢性氟中毒,高氟區不宜使用此方法。局部用氟,氟溶液漱口,使用含氟牙膏,兒童可以在醫院接受受氟防齲治療。
3.4合理營養正確的補充營養食物,增加維生素D、B,按營養比例攝入糖和碳水化合物,利于保護乳牙的健康成長。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在山西省太原市市區隨機選取1所小學四年級學生216名,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齡9.2歲。排除正在接受正畸治療的學生,將學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共108人)和對照組(共108人)。所有參加者及其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試驗設計
實驗組即系統口腔健康教育組,包括:(1)用菌斑顯示液對患者牙進行染色并記分同時進行強化教育;(2)向患者說明著色的原因、意義、后果和牙菌斑的基本概念(形成過程及其危害),使其對菌斑以及由其導致的齲齒產生感性認識;(3)用模型講解刷牙方法,指導刷毛在牙面放置的位置、與牙面的角度、與牙齦接觸的狀態等,了解刷牙的力度及頻率;(4)讓學生對著鏡子試刷,觀察刷牙動作、刷毛和毛束的功能是否充分發揮,計算刷牙時間,觀察掌握的熟練程度和刷牙質量;(5)指導患者用鄰間刷進行不易清潔部位的刷洗;(6)評價患者的口腔衛生,指出不足,以期望改進。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對學生3個月后的口腔衛生狀況改善情況進行比較[1]。
1.3檢查標準與器械
檢查標準采用簡化口腔衛生指數(oralhygieneindex-simplified,OHI-S)和牙齦指數(gingivalindex,GI)。簡化口腔衛生指數包括簡化軟垢指數(debrisindex-sim-plified,DI-S)和簡化牙石指數(calculusindex-simplified,CI-S)[4]。使用自帶光源的光纖口鏡和口腔專用牙周探針檢查。均使用統一器械,由2名經過嚴格培訓的醫師檢查,檢查前做標準一致性試驗,Kappa值為0.80。每次檢查均抽出10%的受試者作重復檢查,2次檢查的符合率為93%~95%[2]。1.4統計方法將每次檢查結果使用Excel軟件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配對t檢驗作統計學檢驗和分析。
2結果
3個月后實驗組學生的DI-S,CI-S,GI從基線的1.90±0.43,1.15±0.48,1.26±0.44分別下降到3個月后的1.25±0.68,0.88±0.75,0.70±0.5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354,2.162,4.341,P值均<0.05);對照組學生的DI-S無明顯下降(t=1.005,P>0.05),CI-S,GI由基線時的0.66±0.52,0.90±0.59明顯上升為0.93±0.47、1.22±0.54(t值分別為2.057和3.724,P值均<0.05)。實驗組學生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后口腔衛生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而對照組3個月后口腔衛生狀況較差。
[關鍵詞] 口腔保健;農村居民;調查
[中圖分類號]B78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09)13-0018-02
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病的患病率為66.O%,12歲兒童恒牙齲病的患病率為28.9%,35―44歲中年人齲病患病率為88.1%,65-74歲老年人齲病患病率為98.4%。齲齒、牙周病是口腔科的多發病、常見病,幾乎人人都需要改善口腔衛生狀況。但只要掌握口腔保健知識,重視口腔衛生,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定期檢查、及時治療,就可以預防齲齒和牙周病,人們就可以終生保持牙齒健康。本研究旨在評價湖州市農民口腔保健水平。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開展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以湖州市的農民為調查對象,隨機選擇安吉縣的1個鄉鎮的4個行政村,每村隨機調查40人,共調查160人。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率96.9%。其中男性80人,女性75人,年齡11~77歲,平均年齡37歲。文化程度:文盲13人(8.4%),小學22人(14.2%),初中44人(28.4%),高中34人(21.9%),大專及以上42人(27.1%)。年純收入≤500元的42人(27.1%),500~1000元的15人(9.7%),1000~3000元的17人(11.0%),3000-6000元的12人(7.7%),6000元以上的69人(44.5%)。
1.2 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表,經預調查并進行部分修改后,進行正式調查。調查員經過培訓,統一方法,統一標準。調查時由調查員詳細介紹調查目的、填寫方法后調查對象自行填寫。調查結束后,調查員當場檢查調查表,填寫合格時收回。文化程度低的居民由調查員提問,調查對象回答,調查員代為填寫。對完成問卷的調查對象贈送1份與問卷有關的口腔健康知識介紹或防暑藥品。
1.3 調查內容 (1)口腔基本情況。(2)口腔健康行為和習慣,包括刷牙方法、刷牙次數、刷牙時間、牙刷選擇、牙膏的選擇、換牙刷時間間隔等。(3)口腔保健知識認知情況。(4)獲得口腔保健知識的途徑。(5)利用衛生資源接受牙科保健服務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2.O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統計學方法主要為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口腔基本情況 在患齲齒方面,27.7%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患有齲齒,21.4%的農民在小時候患過齲齒,18.7%的農民記不清是否患過齲齒。29.0%的農民從未患過齲齒。
2.2 口腔健康行為和習慣 3個月以內換一次牙刷119人(76.8%),早中晚刷牙12人(7.7%),睡前不吃零食72人(46.5%),飯后漱口80人(51.6%)。刷牙時間為3 min38人(24.5%),使用保健牙刷110人(70.9%),使用含氟牙膏67人(43.2%),幾種刷牙方法混合用6人。
2.3 口腔保健知識認知情況 對“甜食對牙齒有好處”回答正確的有132人(85.2%),對“含氟牙膏對預防齲齒是否有作用”回答正確的有80人(51.6%)。
2.4 了解口腔保健知識的渠道 看電視18人(11.6%),看報紙8人,網絡10人,朋友介紹56人(36.1%),口腔醫生53人(34.2%),兩種以上途徑10人。
2.5 利用衛生資源接受牙科保健服務的情況 對于農民看牙醫的時間間隔,只有5.8%的農民在半年之內看一次牙醫,1年和2年看一次牙醫的農民分別占14.8%和8.4%,而剩余71.0%的農民都是2年或2年以上才去看一次牙醫。在去醫院進行牙齒保健方面,從不去、偶爾去的農民占61.3%,34.85%的農民都是牙痛才去,只有3.9%的農民經常去醫院進行牙齒保健。在對牙痛處理方面,選擇立刻去醫院檢查的農民占35.5%,選“自己找藥吃”的農民占20.0%。選“能拖就拖”和“忍痛讓它慢慢好”的農民分別占30.3%和14.2%。
3討論
農村居民的患齲情況普遍存在,幫助農村居民掌握豐富的口腔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口腔行為習慣極為重要。本調查顯示湖州地區農村居民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比較低,對刷牙的意義以及如何正確刷牙了解不多,說明農村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教育的任務十分艱巨。有關口腔保健知識的問題回答正確率與性別無關。但與年齡及文化程度關系密切,提示部分居民掌握了一些口腔保健知識,且高學歷者具有相對高水平的口腔保健知識。因此,健康教育雖要面向所有農村居民,但宣教內容要細致全面,通俗易懂,使人們了解口腔保健應以預防為主。
由于大眾媒體等的影響,人們對氟化物有一定了解,有51.6%的患者了解氟化物能預防齲齒,但選擇含氟牙膏者占43.2%。了解甜食對牙齒無好處的居民有85.2%,但睡前不吃零食的居民卻只有46.5%,這提示居民的知識與行為之間有一定的脫節,存在“有知識,無行為”的問題。健康傳播學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改變過程一般分為4個層次:知曉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認同――態度改變――采納健康行為。因此,要做到既有知識又有行為,就不僅僅是大力宣傳口腔保健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大眾認同并接受。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價值期望理論、行為矯正等現代健康教育理論和方法,幫助人們樹立信念,轉變態度,促使其自覺采納健康行為。提示口腔健康教育不但要長期地、重復地進行。還必須進一步深化,并轉化教育理念。要在分析、了解影響人們健康行為的障礙的前提下,有重點地排除障礙。鑒于此,健康教育不應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播上,還要注重行為的干預和效果的監測,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及醫務人員長期不懈地努力。
居民們在對牙膏、牙刷以及換牙刷的時間間隔方面都能夠采用正確的行為,這與近幾年口腔健康教育及口腔醫療單位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但對于刷牙方法、刷牙時
間以及刷牙次數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認識不足和行為缺陷,說明居民的口腔行為存在偏差。
調查還顯示,34.2%的居民是從口腔醫生處獲取口腔保健知識的,36.1%的居民是通過朋友介紹的,表明了農村居民對口腔醫生和周圍朋友的信任,提示要充分利用醫院患者集中這一優勢,豐富宣傳欄的內容,播放口腔宣教片。加強椅旁宣教,使大眾獲益,從而間接影響其家庭乃至社會的口腔健康水平。由于文化程度的局限,大眾媒體對農村居民生活的影響不是很大,只有少數居民分別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獲取口腔保健知識,這可能與大眾媒體以學術型宣傳為主有關,提示大眾媒體要在農村實現優化配置,適當增加貼近農民生活的科普型宣傳。
1 只要常保健,牙齒也長壽
長久以來,“老掉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少人未到花甲之年,口腔內牙齒就所剩無幾,給咀嚼食物、吸收營養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全身健康極其不利。同時,由于多個牙齒缺失,唇頰塌陷,使得人的面容愈顯蒼老。造成牙齒過早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患齲齒和牙周疾病后沒有進行徹底、有效地治療。因此,防止“老掉牙”必須重視口腔保健,每半年至1年定期到口腔醫院檢查口腔、牙齒的健康情況,發現牙病及時治療。這樣,牙齡與壽齡相同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 愛護牙齒從小做起
牙齒萌出不久就會有齲壞的可能。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結構趨于精細。含糖食品飲料消耗量也比以往增加。這對兒童牙齒造成了危害。調查分析顯示,兒童齲齒患病情況不容樂觀,需要引起衛生、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有些年輕的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補充名目繁多的營養。而對孩子口腔保健缺乏應有的重視。甚至錯誤地認為“乳牙遲早要換,治不治不要緊”。直到孩子滿口爛牙、疼痛難忍才后悔莫及。其實,當乳牙萌出以后就要及時給予呵護。在幼兒進食后、睡覺前,應喂少許溫水,并用軟紗布或脫脂棉輕輕擦洗牙面。當乳牙全部萌出后,應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刷牙,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3 深入開展口腔健康教育
口腔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人們健康的口腔行為。學校是開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最佳陣地。從“萬名學生口腔健康行為調查和行為干預”的試點工作來看,老師授課及家長參與督促,能較快地改變學生以往不良的習慣與行為,取得明顯效果。今后要加強對學生及整個社會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愛牙、健齒、強身的重要性。
4 重視農村地區牙病防治工作
農村地區與城市在口腔衛生資源上還有較大差距。應積極創建全國牙病防治先進縣。在鄉鎮衛生院設立“牙病防治點”,為農民群眾服務。并在設備上支援鄉鎮衛生院口腔科建設。我們要認真貫徹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開展衛生支農,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告別“看牙病難”的苦惱。
愿健康的牙齒伴你終生。
刷牙與牙刷
葛久禹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表明,牙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確實,在一般人群中,還很少有人不受牙病困擾的。對人影響最大的牙病當數齲病和牙周病。
大家知道,口腔的特殊功能、特殊解剖、特殊位置使之成為容易滯留污垢的場所。口腔不衛生,極易引起牙齒、牙周組織疾患。正確刷牙有助于去除牙齒和牙齒間的細菌、菌斑、食物殘渣和軟垢。牙周組織也因此獲得適當的按摩刺激。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提高了抗病能力。有人會說,刷牙誰不會?其實不然,很多人不會正確刷牙。
首先是刷牙時間。大多數人只是早晨刷牙,其實早晚都要刷牙,尤其是臨睡前。夜間人的唾液腺分泌量將大大減少。對牙齒的自潔作甩將大大降低。殘留的食物在細菌和酶的作用下,易在短時間內發酵產酸,形成菌斑,腐蝕牙齒和牙周組織。因此,一定要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