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學任務發展趨勢
園林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現及其組分的影響。在景觀這個層次上,低層次上的生態學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綜合。園林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園林景觀生態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
一、園林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1、園林景現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園林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景現,最觀是自然和人文系統的載體。園林景現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
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
2、園林景觀生態學的任務
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園林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現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模擬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建立各類景觀生態系統的優化結構模式。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尺度的有序等級。景觀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外界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這種交換影響下景觀內部發生的種種變化和表現出來的性能。
二是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對人類活動影響和干預下自然環境變化的監測,以及對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能改變和環境變化的預報。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測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及生物圈其他組成部分的狀況,確定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種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景觀生態監測工作,應在有代表性的景觀生態系統類型中建立監測站,積累資料,完善生態數據庫,動態地監測物種及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趨勢,及時發出,為決策部門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合理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開發速度、規模、容量、承載力等的辯證關系。根據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設計出與區域協調和相容的生產和生態結構,提出生態系統管理途徑與措施。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分類、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和實施。
四是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應用有關演替理論,通過科學實驗與建立生態系統數學模型,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技術管理措施和約束條件,采用多級利用生態工程等有效途徑,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級異養生產,提高不同營養級生物產品利用的經濟效益。建立自然最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保護主要生態過程與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現有生產物種;保護文化景觀,使之為人類永續利用,不斷加強種種生態系統的功能。
二、園林景觀生態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問題的不斷復雜化,傳統的園林景觀生態學已越來越不適應問題的解決。為了保持未來園林景觀生態學的活力,園林景觀生態學需要發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園林景觀生態學不僅要保持其自然科學的屬性,還要加強同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其他學科的聯系,不斷地改造和創新。這樣,園林景觀生態學才能拓展成為綜合的景觀科學。發展景觀科學遵循的3個途徑是:
1、尺度一致性
即在時間和空間上必須同社會、行政和管理中相關的過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觀是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許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護問題只有在景觀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決,全球變化的影響及反應在景觀尺度上也變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景觀生態過程研究十分重要。
2、整體性
即景觀科學是①園林景現生態學;②經濟學和心理學/社會學;③包括設計,規劃和管理的各學科;④決策學的有機統一。
當前人類對地球和景現的干擾日益嚴重,產生的問題也日益復雜。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濟學、社會學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學在內的各學科在景觀尺度上同生態學密切合作。盡管園林景觀生態學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實的景觀中應用這些原理還不甚清楚,同時,由于實際的景觀管理需要多部門的協調組織,許多景觀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論水平上。這些迫切需要將傳統的園林景觀生態學和其他包括設計、規劃、管理以及決策等學科緊密聯系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園林景觀生態學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間規劃、決策和實施中的有效性,同時,反過來,提高園林景觀生態學在評價各種規劃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設計;綠島園
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9-0147-02
1 引言
城市工業迅猛發展,人口數量不斷膨脹,環境問題逐步惡化,污染、噪音、擁擠等都充斥著我們的周圍。與此同時,呼吁關注生態的聲音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景觀設計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景觀生態學理念作為整合城市資源、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重要社會研究課題,在改善生態環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顯得尤其特別。景觀生態學理念的最初出現到它在城市綠化規劃代表著城市綠化建設的進步:從最初的造園觀賞過渡到重視環境保護,再過渡到重視生態建設為主,景觀生態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景觀生態學理念的核心在于促進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對重視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思想理念的體現。因此,將景觀生態學理論中的和諧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綠地設計中,使其在理論和實踐進一步融合,才能滿足社會需要,創造出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本文欲以天津塘沽“綠島園”工程為例,以此來客觀考量景觀生態學理念在城市綠地設計中的應用。
2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原理
2.1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一詞首次出現在1937年德國地理學卡爾特羅(Care Trol1)撰寫的《航空像片判圖和生態學的土地研究》一文中。這個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進行東非土地利用空間的研究之旅中總結而來的。他在提出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因為看到了地理景觀學和生態學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研究考慮,才能解決大尺度地理區域中生物群落之間、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各種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問題。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并迅速在中歐傳播開來。現今,其所謂的景觀生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并具備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2.2 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
景觀生態學理念中包羅的內容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相對應于景觀的三大要素組合,本文就城市綠地設計所關涉到的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相應原則性的闡述與介紹。
一方面,景觀生態學理論認為:從區域范圍角度看,城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人工干擾斑塊;在較小尺度上,城市作為一個景觀單元,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而構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流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態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
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理論,對城市內各類林塊綠地之合理調整,比如對綠地的尺度、數量、形狀、位置進行因地制宜的整合等,塊狀綠地的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在斑塊理論中,能量、物質和生物的正常循環和流動,構建一個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至關重要。通過合理大小的斑塊,使得物種呈現多樣性,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的重要目標。
此外,根據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廊道是景觀唯一的線性要素,是不同于兩側相鄰土地的屬于帶狀分布類型的一種特殊要素。而廊道理論中,綠廊建設和各類塊狀綠地的連接度的不斷加強,利用運輸和各種防護林帶建設,不僅可以發揮走廊應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夠體現廊道理論中的核心保護作用。
最后,根據景觀生態學基質理論,基質作為占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強、對景觀控制作用也最強的景觀要素,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
因此,從上述的具有空間意義的景觀生態學之“斑塊――廊道――基質”理論,使得本文討論對象即城市綠地規劃有了一個新的空間發展模式,從而使得城市綠地規劃在生態流和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3 景觀生態學理念在天津塘沽“綠島園”工程中的應用
3.1 項目概述
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端北京市四環路東南角十八里店,至天津塘沽區小新灘附近,全長142.69公里,本項目建成后對實現塘沽區濱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能極大地滿足國內外廣大游客的高層次、質量型、休閑型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大大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和質量,使塘沽乃至天津市的城市發展實力得到有效提升。
3.2 “綠島園”中景觀生態學理念的應用
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綠島園”的宏大規模為建造不同類型的景觀區創造了條件。其中顯現了三種特色生態,如生態濕地景觀,它是基地原有景觀的保留與移植。又如緩坡草坪景觀以及高地樹林景觀等。這些生態環境都充分應用了景觀生態學理念,有利于恢復本土動植物群落,維持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夠更加親近大自然。因此“綠島園”作為本文城市綠地設計規劃的案例對象,對其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綠島園”的整體景觀設計是以景觀生態學理念中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為基礎的。在進行“綠島園”綠地規劃之時,按照“源”、“流”、“展”三島相合的設計思路,營造了具有空間層次的景觀生態格局。
第二,從景觀生態學理念中的斑塊理論出發,可以看出“綠島園”的水體開挖及修整正是斑塊理念融入城市綠地設計的體現。這一項目的開展一方面是為了結合基地地形將大片沼澤地開挖整改為公園景觀水體,拉近了人和水的距離,另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原有生態濕地的自然景觀,將人文景觀融合在內,通過保證生態濕地景觀從而達到維持水景觀的效果,即相應地進行了瀑布茶室、瀑布水景廣場、戲水平臺、給排水等項目配套設施。因此,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這一水體開挖及修整更大意義上是起到了完善“綠島園”環境資源斑塊的作用。
第三,對于“綠島園”采用硬質鋪裝廣場以及車場鋪草坪磚,首先是基于“綠島園”綠色廊道的考慮,即反映了景觀生態學理念中廊道理論的相關內容。這一廣場硬質鋪裝以及車場鋪草坪磚的選擇,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廣場以及車場通道兩旁的綠地廊道不至于顯得過于突兀,營造不同的道路空間感覺,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景觀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該基地處于生態濕地景觀境內的考慮。通過硬質鋪裝廣場或車場鋪草坪磚,能夠使得景觀保持完整性之余,還能起到保證通行安全等作用。同時在“綠島園”內部增添“望月”大草坪、卵石灘、木橋及木平臺、石橋、假山石景等設計,是為了將各個斑塊或者不同廊道鏈接起來,發揮廊道中的整體作用。其次是為了能夠使廣場的硬質鋪裝和草坪的軟質鋪裝更為美觀,通過利用不同的鋪裝材料的大小、形狀、色彩和質地等營造不同的空間效果,通過帶狀與點狀的鋪裝,與局部的景觀融為一體,同時形成個性,具有強烈的可識別性,從而創造人們喜聞樂見的場景效果。此外,在河北路入口處采用歐式的線角,利用雪花青拋光表層,在入口處一側采用厚鋼化玻璃,其采用的毛面和淡綠色相間,從而與入口頂處顏色相呼應;另一側則采用石榴紅花崗巖,與入口的厚五蓮紅毛面鋪裝風格相一致。由此,河北路入口處與“綠島園”內部的廣場硬質鋪裝和草坪鋪裝勾勒出極具空間感的層次,形成了獨特的跳躍式景觀風格。
最后,“綠島園”中的藝術雕塑、標志燈塔、景觀墻體及亭榭、照明及景觀燈等項目則都是人為景觀范疇。雕塑壁畫在設計中充分發揮藝術創造力,大量采用壁畫、浮雕、陶雕形式豐富“綠島園”的歷史沉淀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這一人為景觀為了增加自然景觀的可觀賞性,夜景燈光藝術采用大量白色碘化燈、投射燈,這一藝術設計在夜幕下的環境設計中占主體作用,使樹林、地面及城市環境設施色彩逼真,充滿豐富熱鬧的氣氛。與此同時,埋于樹腳的投射燈,從下到上勾勒出樹木、雕塑及水體的不同形式與色彩,配置于“綠島園”標志性性的泛光燈。在這些各式各樣的精心設計中,“綠島園”的人文氣息得到了極大地豐富。
4 結語
城市化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全球發展趨勢。而該進程中所產生的城市景觀質量問題,是城市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決好該問題,自然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人們的自然生活、生存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景觀生態學理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景觀生態學理念應用于城市綠地設計中,也是該趨勢的時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國奉行這樣一種城市建設思路正是順應時展的正確去向。通過城市空間環境的合理組織,使得景觀生態學能夠融合于其他相關學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成功營造一個符合生態良性循環、內部布局合理、景觀和諧的城市生態系統,朝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向前,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所在。景觀生態學理念應當成為城市綠地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始終。
通過全文對景觀生態學理念尤其是有關景觀格局和功能的“斑塊―廊道―基質”之景觀模式理論在城市綠地設計中應用分析,結合天津塘沽區“綠島園”的工程項目實例,以小見大,窺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景觀生態學理念在城市綠地設計中的應用情況,并從中分析利弊,發揚優點,改正缺陷,提出上述建議和意見,以期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達到城市的合理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小波,吳慶書.城市生態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Forman R.T.T &Godron,肖篤寧,李秀珍,高峻譯.景現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現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5]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楊小波,吳慶書.城市生態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R?福爾曼.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8]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李嘉樂.生態園林與園林生態學[J].中國園林,1993,(4):42-43.
[10]唐東芹,傅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J].中國園林,1999,(3):40-43.
[11]高峻,楊名靜,陶康華.上海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國園林,2000,(1):53-56.
[12]趙慎,陳爾鶴.園林生態學芻議[J].中國園林,2001,(3):8-10.
[13]岳天祥.生物多樣性研究及其問題[J].生態學報,2001,(3):462-467.
[14]張惠遠,倪晉仁.城市景觀生態調控的空間途徑探討[J].城市規劃,2001,(7):15-18.
[15]J.G.F,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16]肖篤寧,高峻,石鐵矛.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進展,2001,(12).
[17]張式煜.上海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2,(6).
[18]舟廷剛,陶康華.寧波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2).
[19]韓鎮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把握的幾個主要問題[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3(1):71-74.
[20]千慶蘭,陳穎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理論原則與實踐――以吉林市為例[J].華中建筑,2004,22(3):95-97.
[關鍵詞] 扁平苔蘚;精神因素;應激;抑郁;焦慮;神經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r7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 1634(2008)01- 0056- 03
近年來,精神因素與扁平苔蘚(lichen planus,lp)發病間的聯系及其作用機制有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大量的臨床病例分析發現lp 患者常伴有精神創傷史及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并且一系列的神經生物學研究不僅發現了精神因素引起的體內血管活性腸肽、熱休克蛋白、皮質醇等的改變,而且闡述了可能的應激作用機制。本文對相關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資料以及焦慮、抑郁和應激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進展進行回顧和總結,以期進一步了解精神因素在lp 發病中的作用機制,為探索lp 預防和治療的新手段提供啟示。
1 lp 精神因素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精神因素在lp 發病中的作用機制目前尚難以闡明。可能與應激反應有關,但也不能排除患者的情緒波動加強了其他因素的致病過程[1]。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3 點:
1.1 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vip 是皮膚中存在的多種神經肽之一,與許多皮膚病有關,如銀屑病、異位性皮炎、白癜風等。在皮膚組織中,神經纖維多分布于真皮、真皮深層的血管、汗腺及毛囊周圍[2]。許多研究者認為,lp的發病與神經精神因素有關,vip 作為重要的神經遞質,與精神壓力有關,當受到更多的壓力時,人的唾液會分泌更多的vip[3]。有人對20 例lp 病變組織中vip 的表達進行檢測,結果顯示,20例皮損中有16 例標本染色陽性,彌漫分布在表皮各層的細胞質,與正常皮膚僅見于基底層有所不同。有精神創傷組陽性表達例數顯著高于無精神創傷組。因此推測,lp 組織中vip 表達增高可能與精神因素有關,可能通過啟動精神免疫網絡參與lp 的發病[4]。vip 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在lp 發病中起作用:①促進t 細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與血管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促進淋巴細胞降解胞外基質成分,實現在組織中游走,進而形成淋巴細胞浸潤。②角質形成細胞表面表達vip 受體,vip 由神經釋放后到達表皮,通過與vip 受體間的相互作用,誘導角質形成細胞產生細胞因子,進而通過刺激角質形成細胞內dna 合成的增加,有絲分裂的加快使角質形成細胞增殖。③促進肥大細胞脫粒,參與炎癥反應[4]。
1.2 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hsp 又稱應激蛋白,是一類分布廣泛的高保守蛋白,作為重要的分子伴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研究領域關系密切。近年的研究表明hsps 參與口腔扁平苔蘚(olp)的發生,特別是hsp60 和hsp70,olp 的hsp60 陽性表達率與正常黏膜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性。chaiyarit 等研究發現,hsp60 在olp 病損區以上皮層細胞強陽性表達為主,固有層浸潤的淋巴細胞有弱陽性表達,血管為陰性。正常口腔黏膜hsp70 為弱陽性表達,說明正常口腔黏膜也有輕度刺激因素存在,起到了恰當的保護作用。糜爛型olp 的hsp70 下調,說明其細胞保護機制受損,缺乏必要的細胞保護作用[5]。bayramgürler 等研究發現,hsp60 在lp 皮損中的表達比在正常皮膚中高,與銀屑病皮損中的表達沒有顯著性差異,hsp70 在lp 基底層中的表達比正常皮膚中低;在浸潤的淋巴細胞中,hsp60 在lp 中的表達比在銀屑病中高,而hsp70 的表達在lp 和銀屑病中均比正常皮膚中低。因此認為,hsps 在lp 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6]。hsps 參與olp 的發生可能由于hsp 的高度保守性,人體t細胞在識別、攻擊外來抗原的同時將過度表達hsp60 的上皮角質形成細胞也作為靶細胞,造成上皮基底細胞的破壞[7]。
1.3 下丘腦- 垂體- 腎上腺皮質(hpa)軸的作用研究發現,伴抑郁癥狀的olp 患者,尤其是糜爛型olp 患者的nk 細胞水平下降[8]。ivanovski 研究發現,olp 患者具有明顯的疑病、抑郁、癔癥傾向,其中糜爛型olp 患者的血清皮質醇水平、cd4、cd8 水平顯著升高,而cd16 水平顯著下降;白紋型olp 患者的cd8 水扁平苔蘚精神因素相關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8 年1 月第24 卷第1 期j clin stomatol, jan,2008,vol.24.no.1平顯著升高。以上由抑郁等精神因素引起的olp 患者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變化被認為是通過hpa 軸的作用達成的。hpa 軸是主要的神經內分泌應激軸。hpa 軸的功能亢進可能是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在應激過程中,血清中的類皮質激素濃度顯著升高,它對單核細胞和前炎癥細胞因子的生成起到負性調節作用,從而導致了免疫抑制。ivanovski 等的研究表明糜爛型olp 患者血清皮質醇水平升高,并且和臨床疑病、抑郁、癔癥癥狀密切相關,反映了hpa 軸代償性功能亢進,以調控免疫和炎癥反應。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是有選擇性的,依賴于免疫應答的階段和類型[9]。一般認為糖皮質激素主要抑制介導細胞免疫的th1,因此實際上它起了放大介導體液免疫的th2 的作用[10]。另一方面,抑郁癥與炎癥反應的激活密切相關,而其中前炎癥細胞因子是hpa 軸的有力的催化劑。尤其il- 6 刺激了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的生成,增強了hpa的活性,因此增加了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水平。然而,在慢性應激和抑郁狀態下,盡管糖皮質激素過度分泌,前炎癥細胞因子的水平仍舊增長,提示此時免疫細胞上的糖皮質激素受體功能紊亂,無法對這些細胞免疫的關鍵組分發揮抑制作用。低敏感
性糖皮質激素受體的功能在經過有效治療后可恢復正常。kubera研究發現抗抑郁藥物,如米帕明、氟西汀等可以增加il- 10等抗炎癥細胞因子的生成,顯著減小ifn- γ/il- 10 比值,導致負性t 細胞免疫調節[9]。另有研究發現,olp 患者的焦慮水平和唾液中的皮質醇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11]。這些資料均提示,皮質醇和情緒障礙在olp,特別是糜爛型olp 的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在lp 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個體的心理狀態可能影響了免疫系統的自身穩定性。
2 應激、抑郁、焦慮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各種測定受體的方法都證實,免疫細胞表面和細胞內都存在神經遞質和激素受體。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正是通過這些受體作用于免疫細胞,而對免疫應答進行正向或負向調節[10]。由于已有的研究已證實lp 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認為精神因素對lp 發病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應激反應有關,故對于焦慮、抑郁及應激反應時的神經生物學變化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進一步探究精神因素在lp 這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神經- 內分泌- 免疫機制。
2.1 應激研究表明,在急性或慢性應激狀態下,產生生理反應的核心是hpa 軸和交感神經- 腎上腺髓質軸(sas)。sas 軸主要涉及兒茶酚胺,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在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主要分布于腦干藍斑核內。應激反應發生時,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外周則通過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髓質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其作用于靶器官,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使機體調節和適應應激狀態。在應激狀態下,甲狀腺、胰腺也有相應的變化[12]。
2.2 抑郁
2.2.1 神經遞質抑郁癥的發生可能與中樞去甲腎上腺素、5- 羥色胺、多巴胺、乙酰膽堿、γ- 氨基丁酸、神經肽能系統及其受體的功能紊亂有關。可能與抑郁癥有關的神經肽有: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抑制激素、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催產素、神經肽y、血管升壓素、阿片肽、促皮質激素釋放激素、p 物質等[13]。
2.2.2 神經內分泌因素①.hpa。地塞米松抑制試驗能反映hpa 功能。研究顯示,近40%~50%的抑郁癥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試驗脫抑制,往往隨臨床癥狀緩解而恢復正常。②.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軸(hpt)。steiner 等研究發現,大約有1/3 的抑郁癥患者促甲狀腺激素對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的反應遲鈍,而小部分患者表現為反應過度[14]。③.下丘腦- 垂體- 生長激素軸(hpgh)。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生長激素對α2 腎上腺素拮抗劑可樂定的分泌反應減弱。另有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腦脊液中生長抑素含量較正常人低。推測抑郁癥患者生長抑素能低下可能與去甲腎上腺素能及5- 羥色胺能低下有關[15]。
2.2.3 免疫系統異常有證據顯示抑郁癥時可同時存在免疫激活(巨噬細胞活性升高,急性反應蛋白升高)和免疫抑制(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降低)現象。抑郁癥病人存在il- 1、il- 6、tnf 增加。這3 種細胞因子均對hpa 軸有激活作[15]。
2.3 焦慮。
2.3.1 神經生化學①.乳酸學說。認為乳酸鹽可能引起代謝性堿中毒、低鈣血癥、有氧代謝異常、β- 腎上腺素能活動亢進、外周兒茶酚胺過度釋放、中樞化學感受器敏感性增高,使有焦慮傾向者產生焦慮表現。②.神經遞質。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多巴胺能系統、5- 羥色胺和γ- 氨基丁酸等4 種神經遞質系統可能與焦慮癥的發病機制有關[16]。
關鍵詞:大學校園;生態景觀;水體污染;污染治理;西南大學;崇德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24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3-009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3.048
1 研究區概況
1.1 自然環境
崇德湖是一座中型規模的生態景觀水體,位于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106°18′14″E~106°56′53″E、29°39′10″N~10°3′53″N)第八教學樓、李園學生園區旁,由四個小湖組成,靠近第八教學樓的為一號湖,白帆下方的為二號湖,圖書館對面分別是三號湖和四號湖。四個小湖底部之間均有管道相連,湖水可以由上方小湖流入下方地勢低的小湖,實現湖水的水循環和平衡供給。崇德湖地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熱、秋短、冬遲的特征。最高氣溫可達44.3℃,最低氣溫至-3.1℃,年平均氣溫18.2℃。崇德湖周圍地形較為開闊,東北西三面地勢明顯高于南面,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從周圍匯集到湖中。
1.2 功能與水質現狀
崇德湖能產生一個小環境效應,對附近的氣候產生良好的影響,能充分發揮分隔不同功能區、阻隔噪音、休閑娛樂等功能。同時,崇德湖周邊有小山、樹木、草地等綠化環境較好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水清岸綠”的效果,對于改善校園生態環境和學習生活環境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崇德湖已屬于嚴重污染的富營養化水體,其水體總細菌數明顯高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藻類繁殖異常,水體透明度下降,濁度增加,時常呈現出顏色發黃黑、滿湖綠色浮萍且有異味的現象,既影響水體的美觀及功能,也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破壞了校園生態環境。
2 水體污染的原因
通過觀察崇德湖周邊情況及對水質監測的結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崇德湖水體中污染物的來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2.1 內源污染物輸入影響
2.1.1 動植物影響。崇德湖的四周有樹木和花草等植物,湖里飼養著部分魚類,用以美化環境和增加水體的觀賞性。但當動植物走向衰敗時,植物枝葉和魚類尸體等會產生大量有機污染物,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植物上附帶的大氣降塵也隨著枯枝落葉進入到崇德湖中,造成水質的氨氮濃度升高,為水體帶來一定的污染。
2.1.2 藍綠藻的繁殖。藍綠藻的繁殖速度很快,可以生長在所有有水的地方,會消耗水體中大量的溶解氧。當藻類死亡后,它的蛋白質會分解并產生有毒物質,對崇德湖水質有很大威脅。此外,水體缺少更新補充,更加劇了水體污染。
2.2 外源污染物輸入影響
2.2.1 工業污染。在崇德湖改造工程以及建設中心圖書館的施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建筑廢料及廢水,這些廢料廢水未經處理便通過管道直接排到了崇德湖里,給水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一度引發崇德湖出現滿湖死魚的慘狀。如今,工程人員已對地下排水管進行改道,避免各種廢料廢水再排入水體中,但已經遭受污染的水質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恢復。
2.2.2 人為污染。崇德湖周邊分布有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園區,人類活動頻繁,導致部分生活污水進入崇德湖中嚴重地污染水體。周圍人群產生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廢紙等雜物時常被扔到崇德湖中,水體表面有大量的漂浮物,導致水體氧交換減少,從而影響水質。崇德湖相較于附近路面地勢較低,雨水沖刷會將路面上的砂土、汽車輪胎的含重金屬的顆粒物以及湖體綠化地上的泥土沖入湖中,增加了水質變差的可能性。同時,崇德湖中有魚類等水生動物,有人私自釣魚,不顧環境問題,使得魚類消失得很快,魚類的消失使能成為食物的部分藻類和營養物得不到抑制,開始瘋長,也增加了水體發生水華的可能性。進行綠地澆灌時,可能將植物中的氮、磷、碳、鉀等營養物以及農藥、肥料輸送到水中,使得水質進一步惡化。
3 污染的治理模式
3.1 治理模式的總結
通過總結前人對水體污染治理模式的相關研究,本文將這四種治理模式進行比較,以期選擇最優方式對崇德湖水體污染進行處理。
3.1.1 物理方法。第一,引水換水的方式。當水體污染物濃度加大、透明度下降時,可采用優質水源的水對水體進行替換以稀釋污染物濃度,此方式處理效果一般,但是需要大量的清潔水源,易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第二,循環過濾的方式。該處理方式適用于水量較小的人工水體,相對來說可以減少清潔水的用量,但設備儀器等運行費用較高且需要專業的維護和保養。
3.1.2 化學方法。化學藥劑直接處理的方式。此方式具有成本低、短時間內效果明顯的特點,但若長期使用此方式對水體污染進行治理,化學藥劑促使水體中的微生物產生一定免疫力,隨著化學物質在水體中含量的增加,會對水體生態系統產生危害,從而造成水質的二次污染。
3.1.3 生物和生態處理技術。第一,生物膜處理法。此方式適用于處理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水體,處理效果較好,具有占地面積小、污泥產率低、無需污泥回流、操作簡單且費用投入較少的特點。第二,建設人工濕地。此方式具有污染物去除能力強、管理及維護方便、建設投資少、運行費用低等特點,但占地面積大成為主要弊端。第三,建設人工浮島。此方式處理效果一般,占地面積較大,當浮體遭遇大風等惡劣天氣時,容易把吸納的污染物再次沖入水中,造成污染。
3.1.4 新工藝。第一,PBB法。其原理是向水體中增加溶解氧并定期接種具有凈水作用的復合微生物,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群、藻類、水草等的吸附和吸收能力,通過硝化與反硝化,在水體底泥深處的厭氧環境下將硝酸鹽反硝化成氣態氮,并排放到大氣中。該方法氨氮去除率高,處理效果較好且運行費用低。第二,生態基技術。此方式建立了水體系統的生態平衡,其吸附作用能使渾濁的水體變得清澈,異味得到消除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體含氧量,提高了水體活性。同時該方式處理效果好,操作過程容易,運行費用較低且不易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第三,微波處理法。此方式具有氧化速度快、無二次污染、專業性強且處理效果好的特點,其占地面積較小,但運行費用較高。
3.2 崇德湖治理模式選擇及建議
3.2.1 結合當前崇德湖水質情況以及各種處理方法的特點,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生物膜法和生態基進行水質污染處理,當水質污染情況緊急時,再考慮采用引水換水、循環過濾、化學藥劑這幾種常規治理模式。同時,我們可以將各種治理模式綜合起來,建立水體污染治理模式應用的組合模式,揚長避短,進行最優化處理。
3.2.2 應當安排專人定期打撈漂浮在崇德湖上的枯草、樹葉及垃圾,減少這部分外來的污染,優化崇德湖中的動物種類、數量和比例,限制魚類的垂釣。可以結合植物生長的特性,在崇德湖中種植部分水生植物,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3.2.3 由于水體排放對水質變化情況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要從源頭做起對水體進行維護。可以增加跌水曝氣等措施,保持水體中一定量的溶解氧含量,補充推流設備,形成水體流動。盡可能地合理設計避免流動死角,使水體產生循環流動,減少蚊蟲的滋生。應當加強對崇德湖水體的管理與政策宣傳,提高人們保護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意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基礎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農業研究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Rodale研究所共同組織的首次國際土地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
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不同學者因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種表述方式。從經濟學看,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盡可能減少對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土地資源破壞與退化,維持一個不變或增加的資本貯量,旨在人類生活質量的長期改善,即在追求經濟發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維持和改善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和環境基礎”;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共榮,即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和景觀環境,要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生存活動、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從土地資源供求關系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達到土地供求的持續平衡,即是通過把土地資源無彈性的自然供給量,轉化為有彈性的經濟供給量,來持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土地資源需求。
從1993年內羅必擬定的《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大綱》中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生產性)、降低土地生產風險(安全性)、保護土地資源潛力和防止土壤與水質退化(保持性)、經濟上可行(可行性)和社會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結合”,這5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否則認為是土地資源的非持續利用;從土地資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就是實現土地生產力持續增長和保持其穩定性,保護土地資源生產潛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達到生態合理性、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可接受性。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闡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證土地資源持續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定義為 “能夠持續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土地生產力和景觀環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
(一)景觀生態學內涵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地植物學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東非的土地利用時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國際景觀生態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標志著景觀生態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另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遙感與GIS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與應用。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
我國學者肖篤寧(1999)將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總結為:景觀系統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異質性;景觀研究的尺度性;景觀結構的鑲嵌性;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及景觀價值的多重性。
(二)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
1、景觀和區域。生態學中,景觀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塊或生態系統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的,具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
2、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景觀結構與其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是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觀層次上的過程,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它們對景觀空間結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觀結構對過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過程,過程反衍機理,機理揭示規律”,一定的景觀結構才能實現一定的景觀功能。景觀生態學認為,在景觀尺度上,每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均可看作是一個寬廣的斑塊(patch)、狹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質(matrix),能量、物種及營養成分等在景觀元素間的流動形成景觀功能,景觀功能的發揮主要涉及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
三、我國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我國景觀生態學應用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是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基礎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主要應用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農村景觀生態規劃、旅游風景區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生態學強調無機環境為基礎,以生物為中心,以人類為主導,正確處理天、地、人、文的相互關系,合理調控現有景觀生態系統和規劃設計與建造的景觀生態系統。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周華榮等(1995,1996,1998,1999,2000)對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作了深入研究,并進行了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設計。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邱揚等利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給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目標
資源永續利用的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當時更多關注土地資源的保護,而對其實現的可行性考慮不多。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明確,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也得以明晰。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目標,而這些目標也構成了評價土地利用持續性的基本標準。在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首要的任務是實現耕地資源的保有數量,提高耕地生產性能和生態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
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續利用,在我國尚不多見,僅有部分學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與過程都有重要影響。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土地持續利用規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綜合整體性,不僅包括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多因素評價,還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或區域等多等級評價。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重點尺度。
3、空間格局與土地生態過程,二者的關系分析是土地持續利用的基礎。
4、干擾與人類影響,干擾是景觀或區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發展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的適應性機制,人類土地利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土地的持續利用有借鑒作用。
5、多重價值與多目標,景觀生態學強調土地持續利用的目標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標之間的優化,而不是單目標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觀生態探討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與土地規劃、管理和恢復等實際問題聯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響物質流和能量流,注重結構和過程的相互關系分析,使其在空間土地利用規劃中得到廣泛應用。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生態空間研究范疇,其理論核心集中表現為空間異質性和生態整體性。土地作為地表自然綜合體,是一種特色鮮明的系統整體,具有突出的空間異質性,而生態整體性正是實現土地持續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內容涉及到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核心。
景觀生態學同時研究生態景觀與視覺景觀兩個方面,注重協調形態與內容、結構與功能的統一,以人類對于景觀的感知作為評價的出發點,追求景觀多重價值(經濟、生態、社會與美學)的實現。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續性作為其功能目標,應該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以及美學等多重價值的優化,充分發揮了土地自身的生態系統生產功能、空間場所功能和景觀功能等三大功能,綜合技術、政策和行動來實現土地利用的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與接受性。
土地生產力的維持與景觀的結構、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不僅要包括對土地功能的優化,還包括對景觀格局(土地利用結構)的評價,同時分析景觀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這種格局與過程的關聯分析,正是近年來我國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視的地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與持續發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理論、等級尺度理論、景觀變化與穩定性理論等基本理論,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理解。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聯系密切,是實施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同時,土地利用的持續性具有明顯的時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續性特征大不相同。離開了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范疇,將無從談論土地利用的持續性。
傳統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認為是在時間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分析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研究范疇,既強調空間格局分析,又考慮生態關聯,有助于實現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時空尺度上的綜合分析、評價與管理,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應進一步整合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與理論,深入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探討,重點加強土地可持續利用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等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需要關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變化過程的相關分析。土地可持續利用中景觀生態學的引入,也將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忽視的很好途徑和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白金丹.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07(2).
2、周亞鵬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5(2).
3、李哈濱,J.Franklin.景觀生態學――生態學領域里的新概念構架[M].生態學進展,1988.
4、宇振榮.景觀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梁積漢.論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現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03(9).
關鍵詞:城市;景觀布局規劃;景觀生態學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綠地景觀規劃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原理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
景觀生態思想與景觀布局規劃
2.1景觀生態思想及其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
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2城市綠地景觀規劃
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化合理利用問題,總體上要按照功能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空間布局,并應充分考慮滿足城市景觀審美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注重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空間格局、類型組成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通過保護和營造不同層面的生態綠地,建立縱橫有致的物種生存環境結構和生物種群結構。這些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城市景觀規劃方法,正在各種層面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逐漸得到認同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斑塊動態和復合種群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滲透理論,更為景觀結構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應該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進行。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3.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
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綠地景觀規劃及其實施最終必須以地表空間為對象,因此,對規劃最具指導意義的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則是其理論組成中具有空間意義的部分。
3.2.1關于斑塊基本原理
斑塊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動態以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
3.2.2關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與基質有明顯不同的狹長帶狀地表空間。其重要的結構特征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復雜性要求在廊道規劃時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鄉土特性。通常情況下,帶狀廊道較寬,內部包含一個有豐富物種的中心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干擾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帶狀廊道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意義。
3.2.3關于基質的基本原理
基質是景觀的本底,也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對景觀控制力最強的景觀要素。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4.1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綠地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集聚間有離析”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2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生態學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別是生態流與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空間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塊之間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等。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對調節城市氣
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
(2)帶(軸、廊):即區域或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線狀或帶狀城市綠地。“帶”可以視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
(3)網: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網”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
核―帶(軸、廊)―網模式的提出,為在綠地景觀規劃中應用城市景觀生態學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結構模式。
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等多個領域應用。
但是,同其它多種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會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中國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類活動強度異常巨大的前題下,在歐美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的適用性如何還需經廣大景觀及城鄉規劃師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①劉青昊,城市形態的生態機制,城市規劃,1995.2
②周勁松,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城市,2005.5
③陳孝青,城市生態景觀道路設計的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6
④齊康,城市的形態,南京工學院學報,1982.3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課堂教學;教學改革
一、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知識內容不合理
筆者通過前期調研和文獻查閱發現,不同院校風景園林專業開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側重點不同,一些院校強調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因子與園林植物、城市生態系統特征等傳統生態學的內容,內容過多偏向于基礎生態學。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教師的專業背景是傳統生態學,兼具生態學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知識體系的教師數量相當有限,以景觀生態學為教學和科研主要方向的教師嚴重匱乏。
(二)學生生態學基礎認知薄弱
應用型本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只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沒有開設生態學基礎課程,導致學生對生態學中的基本概念不明確,知識儲備大多停留在初高中時期積累的大生物學內容,學生在理解一些生態學原理、生態過程時比較困難,產生厭學情緒。此外,景觀生態學涉及眾多的模型驗算,簡單的比如斑塊特征指標的計算,較難的比如景觀空間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這對進入大學后沒有學習過高等數學的風景園林專業學生來說增加了學習負擔,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三)實踐教學項目設置不合理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思路是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而目前,景觀生態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在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嚴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實踐教學任務安排以傳統生態學為基礎開展調查,有關景觀生態規劃、景觀地形、地貌分析等實驗內容被忽視。
二、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重構知識內容體系
基于傳統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學科特點重構風景園林專業景觀生態學課程內容體系,以景觀生態學核心理論為基礎,重點關注景觀構成要素、景觀空間格局、景觀異質性、景觀生態過程以及景觀的尺度效應。一方面,根據學生學情,適當增加傳統生態學的基本知識點;另一方面,適當增加地理學相關知識內容。關鍵在于將這兩部分內容與造園方法充分融合,結合景觀結構組成要素、景觀空間格局、景觀異質性、景觀生態過程和功能等重構知識體系,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知識點在不同類型景觀設計中的實際運用,內容體系做到精練、簡潔、實用。
(二)課堂教學改革
1.結合“互聯網+教育”理念,利用“云班課”打造線上教學平臺。將景觀生態學相關教學資料、視頻、問答題目等上傳至手機App,學生通過線上自學、在線提問等方式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利用“云班課”提供的實時投屏等技術功能,打造現代化信息教學課堂,活躍課堂氣氛。2.應用翻轉課堂轉變學生角色,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景觀生態學涉及的概念和數學模型眾多,這對沒有生態學基礎的風景園林專業學生來說,只靠課堂時間是很難全面掌握的。教師可以課前將重要知識點逐一制作成微課視頻,學生反復觀看視頻后,在課堂上師生互動進行探究學習,教師解答學生在視頻學習中的疑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開展教學。以教學大綱中“景觀構成要素”一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的穿戴設備在虛擬校園場景中向學生講解景觀構成要素(斑塊、廊道和基質),并讓學生在虛擬現實場景中自學不同景觀要素的特征,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回答學生的疑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森林公園;生態學;規劃應用
我國的森林游憩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982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臺灣省也于同年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墾丁森林公園。截止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 067處,總經營面積1 569萬hm2。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660處,經營面積1125萬hm2,省級森林公園955處。森林游憩業已成為林業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替代產業和新興的主導產業,被譽為正在崛起的“朝陽產業”。然而,森林游憩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近階段,森林風景區的景觀建設主要表現為以下問題:1)森林風景區景觀建設在我國剛剛興起,各種法律法規不健全,很多風景區規劃只追求功能和經濟效益而缺少生態意識;2)森林風景區景觀的開發模式設計不合理,引起不利的生態影響;3)森林風景區景觀建設忽視自然生態過程,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受損;4)森林風景區景觀管理薄弱且于生態層面的針對性差,無節制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森林生態環境的破壞;5)森林風景區景觀的開發力度控制不當,缺乏維持適當生態容量的理念,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森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森林游憩存在的這些多樣化的問題,關鍵是要處理好森林游憩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矛盾,以及樹立科學規劃和設計理念,對風景區實施適度開發原則,在尊重自然、滿足人類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森林風景區的規劃和設計,景觀生態規劃的出現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思想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環境認識的轉變,景觀生態規劃的定義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景觀生態規劃是指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等各方面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它對應的表達應該是景觀的生態模式規劃,這里的景觀表達是空間層次上的涵義,而狹義上的景觀生態規劃則是將景觀生態學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它相應的表達應該是景觀生態模式的規劃。
1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一般包括森林公園基本情況介紹分析、總體布局和景觀規劃、服務及基礎設施規劃、保護工程規劃和組織管理、投資概算及效益分析五部分。
1.1基本情況介紹分析
基本情況介紹分析是對森林公園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與說明,包括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社會經濟情況,生態環境、風景資源評價、開發建設條件分析和客源市場分析等,其目的是提供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所需要的基礎資料與數據。
1.2總體布局和景觀規劃
總體布局是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骨架,明確森林公園的藝術構思、總體意境和空間布局;景觀規劃包括景觀景點規劃和植物景觀規劃,主要是進行景點、景物和植物景觀的設計。
1.3 服務及基礎設施規劃
服務設施規劃主要是根據預測的游客規模,布置住宿、餐飲、商貿和娛樂設施,確定它們的規模和位置;基礎設施規劃主要是各級旅游道路布設,供電、給排水的管線布設和設備選擇,廣播、電視等設施的安排等。
1.4保護工程規劃
主要是資源與環境保護規劃,內容有生物資源保護、景觀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和旅游安全等,其重點就是森林旅游資源的保護;根據森林公園生態環境的重要程度,有時要做環境影響評價。
1.5組織管理、投資概算及效益分析
明確組織管理的形式,進行森林公園建設的投資概算,提出資金籌措方案,最后進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析評價。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直接影響著森林旅游者對旅游地的評價與滿意程度、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是決定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是森林旅游能否成功的關鍵。
2.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理論包括景觀生態學和景觀生態規劃。
2.1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對于不同尺度上景觀空間變化的研究,包括對景觀異質性、生物、地理和社會原因的分析,是連接自然科學和有關人類學科的交叉學科,主要由地理學上的景觀和生物學中的生態構成,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景觀系統的整體性、景觀要素的異質性、景觀研究的尺度性、景觀結構的鑲嵌性、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以及景觀價值的多重性。
2.2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以區域景觀生態整體優化為基本目標,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的社會活動與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
調化,達到優化利用景觀,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學基礎研究、景現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規劃必須遵循整體優化原則、異質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景觀個性化原則、環境保護原則以及協調發展原則等,景觀生態規劃屬于生態規劃的范疇,其研究雖然包含生態組分的合理利用問題,但主要是對生態系統合理利用的研究,它更注重景觀內生態系統的空間動態穩定性,因此,只要在森林旅游的規劃中把研究尺度相應擴大,同時借助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那么很多生態規劃的模型就可以用于進行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
3. 景觀生態學理論在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空間格局、生態過程及其演化動態的學科,由于其擁有較成熟的景觀空間格局的測定、描述以及統計指標體系,因此景觀生態學在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運用景觀生態規劃方法對森林公園進行規
劃。森林公園的森林旅游資源分布一般呈現出點、線、面的空間格局關系,這種關系符合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的基本組成,在森林公園中,功能分區規劃、旅游道路規劃和植物景觀規劃的結果將會影響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旅游道路不合理,所形成的廊道網絡導致景觀破碎化,功能分區中游樂區、接待服務區等區域的人為活動造成明顯的生態干擾過程,植物景觀設計中人工林的營造將會改變森林公園原有的景觀格局,它們是森林旅游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也是最根本的人為問題,由此引出的其他生態問題進一步造成了生態旅游環境惡化、物種減少等諸多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內容,因此,借助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和解決森林公園森林旅游規劃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并且是切實可行的。
4. 結論
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而將景觀生態理論作為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主要理論基礎并指導其實踐,可以提高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保證森林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景觀生態學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在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享受的同時,也給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壓力。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綠地范圍減少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城市環境惡化、居民生活質量下降。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大致是由于城市景觀結構布局不合理及景觀要素在結構、功能和空間等方面不協調造成的。由此,我們可知,城市綠地系統的合理規劃不僅能美化環境、平衡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還能夠改變居民生活環境,間接地減少社會問題。
一、我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模式的現狀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主體。合理的城市綠地規劃,才能建設好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并有助于解決城市的發展問題。然而,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卻無法達到其建設的目的,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1.1缺乏合理性:目前的城市規劃建設的綠地系統建設只注重表面的綠地率、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面、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四項指標,而忽略了城市綠地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合理性。
1.2缺乏遠瞻性:意識上缺乏對生態性的認識,在綠地的建設規劃中只滿足了居民的“游憩”功能和城市的“景觀”功能,沒有意識到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發展長遠性的重要性。
1.3缺乏合理性:受城市建設用地制約,把城市綠地建設和城市結構分開來看待,并沒有注意到城市結構應依附于生態系統,所以,在實際的規劃中,沒有優先考慮城市的綠化用地。
1.4缺乏完整性:大多數城市綠地系統只注重城市中心的建設,而忽略了郊區在類的周邊環境綠地建設,系統布局不合理,使得整個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不完整,其功能得不到良好發揮。
1.5缺乏法制性:我國城市綠地系統法規條例并不健全,所以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有的城市由于其政府部門貫徹和執行力度不夠,使得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得不到良好的指導和執行。
二、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研究內容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它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的資源、環境經營與管理問題,具有綜合整體性和宏觀區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觀結構和生態過程關系研究見長。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內容為景觀結構,景觀功能,景觀變化和景觀管理四個方面。其理論基礎是整體論和系統理論,總體來說,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根本是內穩態的機制,即地表所作用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以及它們造成水平和垂直的異質性。
三、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以各種類型的綠地為組分而構成的系統,其具有園藝,生態和空間三種內涵。它在城市空間環境內,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能發揮生態平衡功能,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休閑生活有積極作用。
3.1城市綠地系統的特征及任務
城市生態系統作為人類生態系統中的一種,受人類行為影響較大,決定了其不完整性、復雜性和脆弱性等特點。要平衡城市生態系統,最關鍵的是要建設好城市的綠地系統。由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征,所以綠地系統的建設必須要達到系統、整體、穩定的要求。其規劃有三項基本任務:①美化環境,塑造城市形象;②改善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結合城市經濟產業布局,實現綜合綠色規劃。
3.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
以往的城市建設過于重視人工的建筑系統,忽略了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平衡。所以,針對目前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和建設的現狀,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提出為整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工建筑系統提供了一條新的城市規劃途徑。
3.2.1斑塊、廊道模式的合理應用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在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中,斑塊和廊道的合理分布是整個建設規劃中的關鍵部分。斑塊不僅要數量多,還需要分布均勻。把大小斑塊合理地結合起來,以大斑塊為主,小斑塊為輔,使大斑塊成為城市的“綠肺”,小斑塊擔當起物種遷移“踏腳石”的作用,從城市整體景觀格局出發,在關鍵性的局部開辟綠地斑塊,使其相對合理均勻地分布在城市綠地系統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用,保證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效益。在廊道的設計上,應該保證其具有足夠的寬度。除了在沿河地帶設立綠廊外,還應該與城市道路相結合,在道路兩側設立一些足夠寬度的植被帶或防護林帶,在居住區和工業區設立隔離林帶或是衛生防護林帶。由于廊道能有機地連接不同地域,所以城市的綠廊系統應成網狀分布,以達到其最佳效用。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中,應把斑塊和廊道的布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各廊道,各斑塊之間相互連通,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優化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
3.2.2景觀異質性的應用
景觀的異質性是景觀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景觀的異質性主要是指斑塊鑲嵌的復雜性及結構分布的非均勻性和非隨機性,其作為景觀結構的重要特征,決定了空間格局的多樣性。從景觀生態學來看,景觀的異質性越大,景觀類型就越多,空間格局的形式也越多,其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越強;同時,由于景觀的異質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前提,所以越大的異質性越能夠保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使得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所以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景觀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結束語
作為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構建和諧城市生態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建設好城市綠地系統,能夠平衡城市生態系統,提高居民生活環境,構建和諧社會。而把景觀生態學合理地應用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劃分廊道、斑塊,確保城市景觀格局的完整性及生態環境恢復的連續性,有助于對城市綠化系統的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和規劃,可以彌補傳統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缺乏生態功能的缺陷,促進城市綠化發展,提高綠化效益,從而達到實現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駿;蒲蔚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姜允芳.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劉繼忠.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建設[J].華夏星火.2000(10)
[4]隋艷.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X].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