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證券市場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證券審計市場;制度變遷;競爭性市場結構;審計質量
要把握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基本特征,就必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制度背景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任何拋開我國特殊制度背景及其現狀而對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特征的認識都只具有階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發展必將喪失其適用性和原有意義。由于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植根于我國經濟轉型和新興市場的總體背景之下,因此,理解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基本特征必須由此入手。將經濟轉型理解為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新興市場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制度的匱乏是一種普遍現象,因此,我國證券審計市場最為顯著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發展必然伴隨著更為迅速的制度變更,這也是理解我國證券審計市場需求和供給等相關問題的出發點。
一、政府主導的改革路徑與制度變遷條件下的市場發展
盡管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但是早期注冊會計師的業務主要以三資企業為主,業務范圍涉及驗資、查賬、所得稅申報以及外匯收支報告等(楊時展,1995)。直到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在創造了公眾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需求的同時,我國證券審計市場才開始形成。顯然,這與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審計市場近百年的發展歷史無法相提并論。與我國大多數行業的市場化發展軌跡類似,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改革過程決定了我國證券審計市場在發展初期其主導力量也必然來自于政府的行政力量(謝德仁和陳武朝,1999;易琮,2002;韓洪靈,2006)。
謝德仁和陳武朝(1999)較早對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狀況進行了考察,他們認為,我國審計市場發展早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審計市場的非市場自然細分(行政細分)所導致的無序化問題。這種無序化的行政細分則是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的慣性使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在注冊會計師服務市場的行政細分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由于職業服務需求本身就是由政府創造出來的,因而政府也就是最重要的需求者。盡管他們觀察到市場的自然細分一定程度上在當時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是存在的,一些具有較好的自我約束機制的會計師事務所建立起了自己的職業聲譽并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是無疑市場的行政細分抑制了競爭并造成了審計市場的無序化發展。在該研究的基礎上,陳武朝和鄭軍(2001)指出在我國審計市場中,政府部門是審計市場的最大需求者,但這種非市場化的需求和行政細分的結果決定了其不存在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而多數會計報表使用者尚未真正關心審計質量,因而亦不存在高質量審計需求。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是會計師事務所較少或基本不靠質量而是靠其他手段去爭取客戶,同時亦助長了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以上研究結論對我國審計市場問題的后續研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盡管路徑依賴決定了上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會繼續存在,但是,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結論顯然不能應用于當前與審計市場有關問題的分析。考慮我國轉型經濟的基本特征,無疑我國審計市場的行政性細分是市場化發展初期過渡性制度安排的結果,而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安排顯然是缺乏效率的。1995年6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中國注冊審計師協會實現聯合。1997年8月全行業開展了大規模的清理整頓工作,到1999年底,共依法撤銷事務所638家,撤銷濫設的分支機構1474家。1998年啟動的脫鉤改制工作則使會計師事務所成為真正獨立的公司法人,從體制上保證了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獨立性,1998年年底首批具有證券執業資格的103家會計師事務所完成了脫鉤工作。2000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稅務管理中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合并,最終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統一管理。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以上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理解為市場化發展初期制度的匱乏以及過渡性制度安排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向規范的制度安排迅速演進的過程,也正是謝德仁和陳武朝(1999)研究中所謂的“基礎設施”從缺乏或者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
我國的經濟轉型主要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行政力量主導應當指的是政府是規則或者制度的制定者,他既非“運動員”亦非“裁判員”,而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從這一層意義上講,在我國經濟轉型背景下證券審計市場發展的初期,行政力量主導并沒有問題。據此,筆者并不認同如果存在大量、有效的市場需求,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的發展將會自動選擇獨立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并將事務所脫鉤改制理解為政府無奈選擇結果的觀點(如劉峰和林斌,2000)。因為本質上講獨立審計是市場經濟的產物(Watts & Zimmerman,1986),而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事實就已經決定了,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初期,在相關市場還沒有形成或者有效運轉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大量、有效的對獨立審計的市場需求。因此脫鉤改制不是政府的無奈選擇,而是其培育市場微觀主體,創造公平市場環境的必然之舉。
二、制度變遷與競爭性市場結構:從無序向有序的轉變
與發達成熟證券審計市場所普遍具有的寡占特征不同,我國證券審計市場具有較高程度的競爭性,這可以視作我國區別于發達證券審計市場的又一基本特征。李樹華(2000)最早對此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我國證券市場的集中度與國際趨勢存在著巨大反差,1993年至1996年按客戶家數計算“十大”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1%、48%、44%和35%,市場集中度較低并呈現出顯著的逐年下降趨勢,此外我國“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各年間的排名很不穩定,研究結論認為我國證券審計市場仍然是一個過度競爭和不穩定的市場。此后的研究者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對后期我國審計市場的結構變化進行了考察。
吳溪(2001)對我國1997年至1999年的證券審計市場進行了考察,三年間按照股本總額計算的“十大”市場份額分別為44.41%、38.75%和34.93%,仍然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不過對于審計意見的考察結果研究表明,在這三年間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在總體上是逐年提高的,并且規模越大的事務所獨立性越強。研究結論指出2000年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發生的政府誘致性合并重組有利于我國審計市場的良性發展。易琮(2002)直接使用業務收入數據對1998年至2000年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事務所的市場集中度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全行業前“”事務所的各年市場份額分別為42.35%、48.07%和53.47%,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她認為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正說明行業制度變遷(脫鉤改制和全行業規模化)對市場結構的變化發揮了作用。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則同時對我國證券審計市場2000年的市場集中情況進行了考察,前者按照客戶家數計算的“十大”市場份額為31%,后者按照事務所業務收入計算的“十大”市場份額則達到了49.46%,差異來自于比較基準的不同。
筆者對股權分置改革前我國證券審計市場2002年至2004年的市場集中情況進行了統計,如表1 Panel A所示,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證券審計市場幾乎全部為“(或五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壟斷,英國的審計市場集中度最高,達到了100%,日本為最低也達到了80%以上。與此相反,如Panel B所示,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我國審計市場中前“十大”(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市場集中度,按客戶家數計算僅為25%(11%),按照客戶資產總額計算則為48%(33%),按照客戶銷售收入總額計算則為53%(39%)。Herfindahl指數也顯示我國證券審計市場具有較高的競爭性程度,根據客戶家數計算,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約有50家同等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而按照客戶資產總額、銷售收入總額計算,則分別為22家和15家。Panel C反映了國際“四大”中國所的市場份額情況。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國際“四大”所審計的A股上市公司仍不足10%并有下降的趨勢。不過按照客戶資產總額、客戶銷售收入總額計算,國際在“四大”的市場份額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分別達到34%和38%,表明國際“四大”在大客戶市場具有競爭優勢。
表1的統計結果表明,與發達國家(或地區)成熟審計市場相比,在2002年至2004年,我國證券審計市場仍然表現出較強的競爭性。不過,與上文所提到的相關研究結果比較,這三年間的市場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并且時間序列上相對平穩并未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盡管競爭程度仍然較高,但是以上結果可以說明,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發展開始步入相對穩定階段,市場競爭開始向著較為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競爭性市場結構與審計質量供給:一個爭論
鑒于發達證券審計市場寡占型的市場結構,國內部分研究者將市場集中度的高低與審計質量供給聯系起來(如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劉明輝等,2003),認為我國審計質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場較高的競爭程度。但是,筆者認為該觀點首先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使是發達市場國家如美國,寡占型的審計市場結構的形成亦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總的來說是市場競爭和選擇的結果。而我國目前的審計市場結構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從1997年深圳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試點算起,到1999年底全行業完成改制,審計市場才真正走出了行政壟斷,開始逐步轉向市場化的自由競爭階段,市場集中度不高是歷史造成的現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易琮,2002),并非市場自然演進的結果。
從理論上來講,國外研究者對于市場集中現象給出了三種解釋。其一,Dopuch & Simunic(1980)和DeAngelo(1981)認為大規模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差異化以及產品高質量的聲譽能夠解釋普遍存在的市場集中現象,我國部分研究者的觀點正是基于此。其二,Dopuch & Simunic(1980)以及Danos & Eichenseher(1986)認為是由于審計服務生產的規模經濟使得大型會計公司在市場中獲得優勢地位,從而導致了市場集中現象。其三,Doogar & Easley(1998)通過構建了一個無差異化、純價格競爭的理論模型考察了市場集中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既不是審計質量差異化也不是規模經濟,而是訂約活動(Contracting practices) 、客戶規模分布(client size distributions)以及事務所生產效率的差異(differences in auditor productivity)聯合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市場份額。結合上述解釋,筆者認為,若將審計質量高低與當前的競爭性市場結構相聯系恐難有說服力,同樣,若將審計質量差異化與此相聯系一樣難以得出正確結論。
那么競爭性的審計市場結構對審計質量研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在西方研究者看來(如Krishnan & Schauer,
2000;Niemi,2004),由于絕大多數關于審計質量的研究均聚焦于寡占型審計市場,在競爭性市場中是否存在審計質量差異化、審計質量差異化沿著何種維度分割、事務所規模是否如寡占型市場一樣與審計質量保持正相關的關系,這些都是未有定論的研究課題。此外,Simunic(1980)以及Gist & Michaels
(1995)均認為在寡占型市場中,大型事務所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可能并不必然與提供了更高的審計質量相聯系,原因在于費用溢價亦可能代表了大型事務所依靠市場勢力所獲取的經濟租。這使得從供給方考察審計質量陷入尷尬境地,而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應能夠較好地避免該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武朝,鄭軍.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服務需求的特點及其影響的探討[J].審計研究, 2001(1):51-53.
[2] 韓洪靈.中國證券審計市場的結構、行為與績效[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3] 李樹華.審計獨立性的提高與審計市場的背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4] 劉峰,林斌.會計師事務所脫鉤與政府選擇:一種解釋[J].會計研究,2000(2):9-15.
[5] 劉明輝,李黎,張羽.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與審計質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3(7):37-41.
[6] 吳溪.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集中度與注冊會計師獨立性[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9):14-16.
[7] 夏冬林,林震昃.我國審計市場的競爭狀況分析[J].會計研究,2003(3):40-46.
[8] 謝德仁,陳武朝.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的細分研究[J].會計研究,1999(8):2-10.
[9] 余玉苗.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結構的初步分析[J].經濟評論,2001(3):120-122.
[10] 易琮.有關審計市場集中度問題的探討[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2(5):34-35.
[11] 楊時展. 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沿革和發展[J].財會通訊,1995(2):21-23.
[12] DeAngelo,L.1981.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3):183-199.
[13] Dopuch, N.and D. A. Simunic .1980.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auditing profession: a 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view, in Buckley, J., Weston, F. (Eds),Regulat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14] Doogar R., and R. F. Easley.1998. Concentration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A new look at the determinants of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5(3): 235-253.
[15] Gist,W.E.,and P.Michaels. 1995. Audito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dvances in Pubic Interest Accounting 6:233-271.
[16] Krishnan, J. and P. C. Schauer. 2000. The differentiation of quality among auditors: evidence from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2):9-25.
[17] Narasimhan, R. and S.Chung.1998.Auditor concentration of listed public companies on international stock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9(3):201-15.
【關鍵詞】市場產權 產權結構 公共產權 內涵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市場經濟成為主流經濟模式的時代,市場不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調節手段,其自身也日益成為了一種基礎性和公共性的戰略資源。也即是說,市場具有手段性與資源性的雙重性特點。市場的功能是合理有效配置資源,但市場本身作為資源(而且是基礎性的公共戰略資源)又有一個如何被合理有效配置的問題。而且,只有以市場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為前提,才能使市場真正合理有效地配置其他資源。否則,市場的資源配置就會扭曲甚至導致“市場失靈”。按產權理論的邏輯,資源是否能合理有效配置最終又可以歸結為產權問題,因此,市場資源本身的合理有效配置就關涉到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即市場和其他資源一樣也有一個如何界定產權的問題―市場產權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市場產權是一種戰略性和公共性的基礎產權,是其他產權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具有決定性作用,如果市場產權問題沒有解決好,那么必將對其他產權問題帶來根本性的影響,就會導致產權制度的扭曲甚至根本失效,使產權理論本身也失去意義。因此,對市場產權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于市場產權的內涵
關于市場產權的內涵,目前國內主要有兩種界說,本文試圖在對這兩種概念進行分析歸納并研究其存在不足的基礎上,從歷史邏輯的分析視角,提出自己的結構性的“廣義市場產權概念”,并指出其運用的價值和意義。
市場產權的兩種界說。一是“政府論”的市場產權。市場產權的概念最早由曾繁華在《論市場所有權》(2001年)一文中提出,并作了初步的界定。他認為,市場本身也具有一個產權界定的問題,相應地也就有一個產權歸屬的問題。在市場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之中,各個經濟主體(主要指各國政府)的市場產權不僅要解決其內部市場的所有權、占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等權利束的制度安排問題,而且還要解決各個經濟主體之間共同形成的“主體間市場”的權利束的“游戲規則”與制度安排問題。由此得出結論:市場產權是一系列關于市場的權利束的規則制度安排的集合體,即從產權的角度來看,市場產權是指一國中央政府對其構建、所有、運作、管理市場及從市場獲益的一系列對內與對外的市場規則與制度安排①。因此,市場產權在組成要素上和其他產權一樣,包含市場的所有權、占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等權利束。
二是“股市論”的市場產權。由陳永忠等人在有關股市問題的研究(2004年以來)中加以論述。他們在對上市公司的性質、功能和優勢進行研究時發現,上市公司和未上市的公司相比,它擁有直接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以及股權(流通股權)可以直接進入資本市場進行交易的特殊權力,使得上市公司擁有(未上市公司則沒有)一條在資本市場中低成本直接融資的特殊管道。于是他們把這種特殊權力,即上市公司擁有(未上市公司沒有)的入市權力,主要是入市融資和入市交易這兩方面內容的特殊權力,稱之為“市場產權”。它實質上是上市公司的入市權,可以視為政府和市場(資本市場)特許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經營資本(資本的募集和資本的交易)的特許經營權②。這種特許經營權具有無形資產的特征,是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立足的基本保證,同時也能給其上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們認為,市場產權是只有上市公司才擁有的資本權力,它具有直接從資本市場融資的強大功能。股票的募集、發行和溢價等使得資本可以實現快速的大規模增值,這正是上市公司因擁有市場產權而獲取巨大資本收益的體現。在此,市場產權表現出了十分顯著的無形的產權資本的特征,并附著在股票的融資權、流通權和收益權等權利束之中,使流通股權的市場價值大大高于非流通股權的市場價值。因此,所謂流通股含權,其實就是含有的市場產權中的流通權。
對兩種市場產權界說的簡評。通過對市場與產權范疇的歷史邏輯分析,以及市場產權起源的模型分析,可以對上述兩種關于“市場產權”概念的界說作一簡單評論。第一,“政府論”的市場產權概念,是一個中觀層面的市場產權概念,實際是一個國家市場產權的概念,是從國際視野來看國家應該具有的市場產權,這對于研究全球化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可以說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但其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注意到其他市場主體(如買方與賣方等)所應有的產權,只將中央政府看作唯一市場產權主體似乎也有待商榷,對于市場產權的公共特性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沒有注意到市場的終極所有權應屬于一定范圍內的人民,對于市場產權作為公共產權的人民性特征沒有作深入的探討。
第二,“股市論”的市場產權概念,則只是微觀層面的一個產權概念,實質上只是市場產權理論的一個具體應用的案例,但卻比較成功地分析了上市公司殼資源價值以及股權分置改革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尤其是認為上市公司(作為市場交易方)具有某種“市場產權”的觀點很有啟發意義。他們認為流通股的“含權”含的就是市場產權,從而很好地論證了“大小非”解禁的股權分置改革實際上是侵害了流通股的“含權”―市場產權。但其明顯的缺陷就在于微觀性和應用性,對于市場產權的本質并沒有深入的把握。
文章試圖界定的結構性的“廣義市場產權概念”。在上述分析提煉和評價總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上市公司的入市上市發行等市場產權,這些只是微觀層面的市場產權,廣而言之,任何參與市場交易和競爭關系建構的各方―買方、賣方和“中方”(主要指政府)都擁有廣義的市場產權。上市公司的入市權只是廣義市場產權所包涵的范圍內的其中一種特殊形式而已。曾繁華教授的市場產權范疇要深入抽象得多,但其要旨還主要是講的“中方”市場產權,即作為政府擁有的市場產權,屬于中觀層面的市場產權,還不是宏觀層面的廣義市場產權。雖然當前學界對于市場和產權的概念界定較為繁雜,尚沒有完全統一的意見,但通過歷史邏輯的探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市場的本質就是一個關涉交易關系以及交易條件的范疇,產權的本質就是一個關涉利益關系以及利益歸屬的范疇。因此,市場產權也就可以作這樣的界定:由于市場主體各方(條件提供方及交易各方,可概括為“中方”、“買方”與“賣方”)參與了市場交易關系的建構,各方憑借它們在其中所承擔的義務而擁有的在該關系中的相應的權利。簡言之,市場產權即參與市場交易關系建構的各市場主體由其付出的“交易成本”義務(集)生發的應得的“交易收益”權利(束)。
與此相對應,關于市場產權是否清晰的問題,也就可以轉換為市場主體各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否平衡的問題。因此,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本質上就是在全球市場交易關系中是否發生了權益與責任的嚴重失衡,從而使國家的市場產權受到嚴重侵害的問題。如果得到的交易收益極少而付出的交易成本極大,就會出現交易越發展損失越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累積成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只有合理保護國家市場產權,改變失衡狀態,才能使一國的市場資源在全球融合過程中得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和生長。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避免各種陷阱,有效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而一旦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能做到這一點,則全球“經濟生態平衡”也就能得以維持,經濟全球化的和諧健康發展也就能得以實現。這應該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題中之義。
關于市場產權的結構
在上述對市場產權的起源與內涵進行新的探索的基礎上,筆者初步探討了市場產權的結構性分類,即從市場交易關系構成的角度來劃分不同市場產權類型,將其分為“買方”市場產權、“賣方”市場產權以及“中方”(主要是交易中介條件提供方,一般指政府)市場產權三種類型,并對其不同的結構特點進行了分析。
“買方”市場產權。“買方”市場產權,即作為參與交易關系構建的買方應該擁有的市場產權。“買方市場產權”與“買方市場”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也有一定聯系。“買方市場”主要是指市場上買方在交易過程中相對于賣方更占據主導和有利地位的市場。“買方市場產權”,是指作為參與交易關系構建的購買方所應享有的權利束。如作為交易合同中的買受人的權利,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一般消費品購買者的權利,以及其他各類交易關系的購買方享有的權利,如股票市場上的股民的權利,房地產市場上的購房者的權利,勞務市場上的雇主的權利,國際貿易中進口商品和勞務國以及資本輸出國(可視作是購買資本品的購買者)應享有的權利,以及《合同法》中規定的買受人的主要權利,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消費者權益等等。它是一個廣義的購買者在市場中所應享有的權利束的概念。從市場產權的維度來看,“買方市場”也就是買方的市場產權相對于賣方更加得到伸張的市場(相應地賣方受到壓抑)。
“賣方”市場產權。“賣方”市場產權,即作為參與交易關系構建的賣方應該擁有的市場產權。“賣方市場產權”與“賣方市場”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也有一定聯系。“賣方市場”主要是指市場上賣方在交易過程中相對于買方更占據主導和有利地位的市場。“賣方市場產權”,是指作為參與交易關系構建的售賣方所應享有的權利束。如作為交易合同中的出賣人的權利,在《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定的知識產品出賣者的權利,以及其他各類交易關系的出賣方享有的權利,如股票市場中的上市公司的權利,房地產市場上的開發商的權利,勞務市場上的勞動者的權利,國際貿易中出口商品勞務國以及資本輸入國(可視作是出賣資本品的出賣者)應享有的權利等等,它是一個廣義的出賣者在市場中所應享有的權利束的概念。從市場產權的維度來看,“賣方市場”也就是賣方的市場產權相對于買方更加得到伸張的市場(相應地買方受到壓抑)。
“中方”市場產權。“中方”市場產權,主要是指參與交易關系構建的“中方”―市場交易的中介條件的提供方(一般是各級政府)所擁有的市場產權。在市場交易關系中,政府或國家通過對市場運行規則與市場運行制度的安排,為市場活動確定運行規范和基本秩序,從而為市場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制度框架以及各種條件或設施。也即是說,政府或國家是市場中介的“軟件”(市場規則、制度等)和“硬件”(市場設施、環境等)最主要的投資、建設和供給者,它理所當然因此而擁有“中方”市場產權。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說法,國家是在某特定地域對強制性手段的合法使用具有壟斷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秩序及法律。諾斯認為,國家可視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或稱之為“暴力潛能”的組織,在擴大地理范圍時,國家的界限要受其對選民征稅權力的限制。③此外,市場交易關系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一種契約關系,而國家的存在有利于契約的實施和制度的建立,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同時大幅提高交易收益,否則,契約關系就會因為交易成本太高而喪失意義。這也是政府或國家在市場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之所在,也是其擁有市場產權的內在根據。當然,從更大的范圍來看,“中方”也是市場交易關系的一個主體,最終也可以分解為“買方”和“賣方”。例如,進行政府采購時是“買方”,提供公共服務時則是“賣方”。這就是我們在資源配置中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調控功能,二者辯證綜合才能使資源配置達到高效的原因所在。
市場產權的準公共產權特征
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市場在本質上是一個交易關系及其設施的范疇,它對于一定范圍內參與構建這種關系和使用這些設施的人們而言,就是一種特殊的但又極其重要的公共產品。市場作為交換設施、條件、行為、關系等的總和,除了具有其作為產權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稀缺性、準資本屬性、排他性、可交換性、收益的可計量性等之外,市場產權還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準公共產品,因而,市場產權相應地也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準公共產權。也就是說,對于市場主體而言,整個市場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也就是大家都可以平等參與其中,然而在進行具體的市場交易活動過程中卻又充滿了排他性和競爭性。因此,可以說市場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都是“弱”的,可以稱之為“雙弱特性”,因此它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它的提供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買方”、“賣方”與“中方”(最終也可以分解為“買方”和“賣方”)共同構建(生產和提供)而又混合使用,可稱之為混合生產提供與混合使用的“雙混結構”。總之,市場是一種具有弱的非競爭性與弱的非排他性的“雙弱特性”,以及混合生產與混合使用的“雙混結構”的特殊的準公共產品,相應地市場產權也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準公共產權。
通過上述對市場產權的內涵、結構和特征進行的新探析,使我們看到了市場經濟存在著的壟斷與競爭,權利與義務,公共與個體,買方與賣方,政府與市場等等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就提醒了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時切不可孤立、靜止、平面和簡單化地理解市場。第一,就國內改革而言,我們必須高度注重市場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平衡的問題,也就是市場產權的合理界定和保護的問題,不能讓某一方持續地不可逆地侵蝕另一方的市場產權,使兩極分化不斷被拉大,最后導致市場主體之間的“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從而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失靈。第二,就對外開放而言,在當今中心―的全球體系背景下,國家層面的市場產權保護更具有重要意義。因全球化是由西方發達國推動和主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往往是被動融入全球化的,因此容易被經濟殖民控制(本質是自己的國家市場產權被其侵蝕)變成發達國家為其壟斷資本利潤服務的附庸及工具,導致全球兩極分化日益加劇,全球經濟“生態平衡”日益被破壞,最后不可避免地會爆發全球性的經濟社會危機和自然生態危機。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加強市場產權保護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全球化,公正合理地分享全球市場的交易收益,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無疑是加快自身發展和促進全球經濟的“生態平衡”和建立和諧世界的重要前提條件。
(作者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副教授;本文系貴州師范大學博士科研項目“基于市場產權的‘經濟生態平衡’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B200916)
【注釋】
①曾繁華:“論市場所有權”,《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5期。
②陳永忠:“市場產權與股權分置改革”,《西南金融》,2006年第2期。
關鍵詞:值投資;沃倫•巴菲特;安全邊際;內在價值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127-03
1 引言
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是國外證券市場上的一種重要投資理念和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方法測定出股票近似的內在價值,并與該股票同期的市場價格做比較,從而做出投資決策的一種投資方法。簡單的講就是:集中投資于優秀的企業,以大大低于股票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長期持有。1934年底,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合著了他醞釀已久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這部劃時代的巨著標志著證券分析業和價值投資思想的誕生。這種證券研究理念早些時候也進入了中國,但因市場并不推崇價值投資而一度受到冷落,研究思路和水平也因缺乏市場檢驗而提高的較為緩慢。2003年以來,隨著銀行、汽車、電力、石化、鋼鐵等“五朵金花”的迅速崛起,我國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價值投資理念逐步確立其主流地位,與之相關的研究在國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普通投資者不作分析、盲目跟風的風氣仍然很嚴重,反映了中國證券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不足。假如美國證券市場是中國證券市場的未來,那么沃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就值得我們研究。同時,這也有助于促進上市公司積極改善治理結構。
2 巴菲特的投資理論綜述
目前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股票投資理論主要有以下4種:“空中樓閣”理論、“穩固基礎”理論、有效市場理論和證券組合理論。不同的理論基礎導致不同的操作方式。信奉“空中樓閣”理論的投資者熱衷于分析其他投資者的心理;信奉“穩固基礎”的投資者則偏愛基本面分析;推崇有效市場假說者最喜歡追漲殺跌;持有證券組合理論者則更多時候表現為確定持有股票籃子的風險規避者。
巴菲特的投資理論被稱為價值投資理論。按照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說法,所有的價值投資策略最終都要歸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思想。身為格雷厄姆的得意弟子,巴菲特吸收了其價值投資理論的精髓,但也認識到格雷厄姆撿便宜貨(Bargain―purchasing)投資方式的不足。于是在好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影響下,巴菲特開始吸收菲利普•費希爾(Philip Fisher)投資于優秀公司成長股的長期投資策略。巴菲特本人就表示過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費雪”。通過長期的投資實踐,他將兩者的投資策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投資策略。劉建位將其總結為6個原則:即評估企業價值的現金流原則、分析市場價格的市場先生原則、確定買入價格的安全邊際原則、選擇目標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原則、分配投資比例的集中投資原則和確定持有期限的長期持有原則。也有人將其總結為“四大準則”或“十二定律”,如表1 所示:
表1 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四大準則
四大準則指標簡單描述
企業準則a. 企業的業務要簡單易懂; b. 企業的經營狀況要穩定; c. 企業要有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
經營者準則a. 經營者必須理性; b. 經營者必須對股東坦白;c. 經營者應當有勇氣抵抗盲目法人機構。
財務準則a. 考察股權收益率,而非每股盈余; b. 計算股東盈余,尋找高毛利率的公司;c. 對于每一美元的留存收益,確定公司至少創造了一美元的市場價值。
市場準則a. 估計企業的內在價值; b. 以顯著低于股票內在價值的價格購入股票;c. 長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業的成長。
3 巴菲特價值投資指標的判定標準研究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主要是分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企業,另一部分是關于投資者。本文只對企業進行分析。關于企業,結合上面的準則,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業務是否簡單易懂。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企業的產品或業務必須是易于理解的;第二,投資者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選擇所要投資的企業。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成功與否與他對自己所做投資的真正了解程度成正比。只有投向自己真正了解的企業中,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較大。巴菲特在他幾十年的經營中,所投資的企業全都在他的“能力圈”內,而圈外的企業,不管投資潛力有多大,他也絕不涉足。標準如下:對自己來說,其產品或業務是否容易被了解?回答“是”,則易于了解,“否”,則不易于了解。
(2)過去經營狀況是否穩定。巴菲特認為,那些多年來生產同樣產品、提供同樣服務的企業,往往有最好的投資回報,劇烈的變革和豐厚的投資回報通常是不相容的。
巴菲特的標準是不投資于那些:
①企業正在解決某些難題;
②由于以前計劃不成功而經常改變經營方針(改變主營業務)的企業;
③正在進行重組的企業;
④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等。而投資于“那些多年來生產同樣產品、提供同樣服務的企業”。
(3)未來經營狀況是否穩定。巴菲特將賬面價值的長期穩定增長作為判斷依據之一。
(4)是否有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購買股票,就是購買未來。好的發展前景就是增殖的保證。巴菲特很重視尋找那些擁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巴菲特把特許經營權定義為:一家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有市場需求甚至是強烈的需求;沒有比較接近的替代品;沒有受到政府管制。擁有這種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可以靈活的定價,而不必擔心失去市場份額。另一個優勢是企業會因此而擁有較高的商業信譽,可以有效的抵抗由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判斷標準如下:
①屬于消費壟斷行業;
②不是生產工業產品的公司(對巴菲特而言);
③不是電腦和網絡公司(對巴菲特而言);
④是擁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
(5)經營者的管理行為是否理性。巴菲特認為,能使全體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行為就是經營者的理。在公司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如何分配盈利可以作為判斷經營者理性的依據。若再投資的收益率超過股權資本的成本,則要保留所有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反之,就應將盈利以增加紅利或回購股票的形式分配給股東。做到了上述兩點就是理。
(6)經營者是否坦誠對待股東。巴菲特認為只有完整詳實地公布營運狀況,并像公開自己的成功一樣勇于討論自己失敗的經營者才值得信賴。而他自己作為董事長,也正是這么做的。
巴菲特的標準是:
①全面、真實的披露公司的財務狀況;
②勇于討論自己失敗的經營者。
(7)經營者是否受慣例驅使。巴菲特認為能獨立思考,拒絕依附他人的經營者是不受慣例驅使的。
具體來說,慣性力量有以下幾種:
①一個組織或機構拒絕在當前方向上做任何改變;
②就像工作占用了所有可用的時間一樣,公司的計劃和并購也具體化為用光所有可支配資金;
③在每項業務上,不管經理人員的籌劃有多么的不明智,都能很快獲得有工作人員悉心準備、內容詳實的資料予以支持;
④盲目模仿、爭相攀比同類公司的行為,包括擴張并購、建立經理獎勵制度等,拒絕上述慣性力量的經營者可視為不跟風的行為。
(8)考察長期平均股權收益率的大小,而非每股盈余。巴菲特認為,在企業保留上一年盈余增加資本的情況下,只有前者考慮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資本額,因而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經營績效。用公司稅后利潤除以凈資產得到的百分比就是股權收益率,一般是取4-5年的年平均值。這是巴菲特考察的核心指標,他的底限是15%,只有大于這個數值的股票,才值得投資。
(9)考察股東收益的大小,尋找高毛利率的公司。巴菲特認為,原來意義上的會計盈余由于各公司資產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將公司的稅后利潤加上折舊、攤銷等非現金費用,再減去資本性支出費用及可能需要增加的運營資金量,由此得到的股東盈余才可反映企業內在價值。而高毛利率則不僅反映出企業的強大,也反映出經營者控制成本的精神。這可以從公司的凈利潤或者主營業務利潤率看出來。
(10)留存盈余是否創造了更大的價值。如果公司運用留存收益在較長時間內都沒有獲得較好的收益,有效市場就會在其股票價格上表現出對它的失望;相反,如果公司利用追加資本獲得的收益超過平均水平,也會反映在股票價格的上升中。在此,巴菲特采取的方法是將凈收入減去股利得出留存收益,再找出公司現在與10年前市價的差價,兩者加以對比。在采用這些量化指標時,巴菲特是將4或5年的財務平均值作為衡量對象的。他認為只有長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說明問題。巴菲特的判斷標準是在某一確定的時間段內,股票的市值增量應不低于留存收益的增量。
(11)全部企業利潤占GDP的比例。含義是全部上市公司的利潤占GDP的比例,一般為4%。股市的增長不可能長期超過GDP的增長,只有當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超過GDP適當的比例時,才有可能讓股價獲得高增長。
(12)派現率。公式是每股股利除以買入時股價。這個數字是體現投資股票與投資債券之間的收益比較,當派現率接近或者超過國債利率時,才值得進行投資。
(13)盈利增長率。含義是企業每年利潤的增長幅度。只有能維持利潤高增長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獲得股價的高增長。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企業的盈利歷史記錄來判斷。
4 本文指標的選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做實證分析時,首先假定投資者滿足巴菲特所提出的要求,這樣以來,我們只需對企業做分析。除此之外,由于數據和相關信息的不可獲得性,將經營者是否對股東坦誠、經營者是否受慣性驅使、全部企業利潤占GDP的比例等指標去掉,同時加入每股收益這一指標,標準為大于等于1元。一般認為每股收益在1塊錢以上,屬于績優股票。在統計各年的數據時,未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在計算股票(或企業)的內在價值時,巴菲特采用的是威廉姆斯的現金流貼現模型,即:
V=∑nt=1Dt(1+r)t+Dt+1(r-g)(1+r)n
其中:Dt,Dt+1分別是第t期,第 t+1期的自由現金流,r為貼現率,g為股息增長率。
本文對該模型稍作改動,從而對企業的內在價值做出一個較為保守的估計。將其變為:
V=∑nt=1Dt(1+r)t+Dt+1r(1+r)n
各符號含義同上。
另外,本文采用巴菲特的觀點,將自由現金流稱為股東收益。其計算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用公司的稅后利潤加上折舊、攤銷等非現金費用,再減去資本性支出及可能需要增加的營運資金量得到;第二種是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減去資本性支出得到,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計算。
5 實證分析
本文試圖站在歷史的角度,對巴菲特投資理論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適用性做實證分析。基本思路是:按照巴菲特的選股(或者選企業)標準,來尋找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并計算其內在價值,然后對比該股票同期的市場價格,做出高估或低估的判斷。
按照巴菲特的分析方法,先要選取某個長期穩定的行業,再對其中6―7家企業進行獨立的、仔細的研究,選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選取行業,主要是基于行業的吸引力和穩定性。吸引力主要表現為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力,可以用Michael Porter 的五力競爭模型來分析;穩定性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的變化程度上,可以通過觀察其主營業務是否有重大改變來做簡單的判斷。選取企業,可以按照本文中關于企業的各項指標(只要符合主要的參考指標即可)來選取那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根據上述說法,第一步是選行業,巴菲特的投資方向是四大產業群(陳理,2006):第一是金融服務類;第二是消費類;第三就是巴菲特近幾年投資的能源類;第四就是傳媒行業。本文借鑒他的投資方向來尋找中國的投資機會,準備從白酒釀造行業開始著手,選擇優秀的企業。顯然這是一個長期穩定且容易理解的行業。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按主營業務收入排序,排在前幾位主要是貴州茅臺(600519)、五糧液(000858)、張裕A(000869)、瀘州老窖(000568)、山西汾酒(600809)、古井貢酒(000596)等。先考察一個主要的財務指標――股權收益率。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權收益率及其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權收益率及均值(%)
年份
公司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均值
貴州茅臺12.9713.2117.0619.6820.6825.5134.3833.7922.16
五糧液17.2911.5611.712.6110.7514.1715.3515.9113.67
張裕A6.717.5810.3212.3417.5722.1329.1519.2115.63
瀘州老窖5.822.042.812.593.0015.3228.6036.4012.07
山西汾酒3.392.025.1410.1213.9823.3627.8516.7212.82
古井貢酒4.810.42-5.96-32.70.631.604.013.93-2.91
資料來源:以上各公司的年報。
從以上統計數字可以明顯的看出,符合巴菲特關于股權收益率標準的只有貴州茅臺和張裕A,本文選取貴州茅臺做進一步的考察,其2001-2008年度的主要財務指標如表3所示:
表3 貴州茅臺2001-2008年主要財務指標摘要
項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2008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16.1818.3424.0130.1039.3049.0372.3782.41
利潤總額(億元)6.076.499.7714.9119.224.8845.2253.85
凈利潤(億元)3.283.765.868.2111.1915.0428.3037.99
每股收益(元)1.311.371.942.092.371.593.004.03
每股凈資產(元)10.1210.2911.3710.610.796.258.7211.91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雖然本文無法將其和行業比較,但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貴州茅臺的各項指標都保持較好的狀態。尤其是每股收益都在一塊錢以上,符合本文的標準。關于派息率,本文將貴州茅臺和五糧液作對比,取2002年至2008年為樣本觀察區間。如表4所示:
表4 每10股派息比較單位:元
年份
公司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貴州茅臺2.003.005.003.007.008.3611.56
五糧液0.002.000.001.000.600.000.50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從表中數據對比可以明顯看出,貴州茅臺的派息率是相對較高的。
然后我們觀察一下它的月k線圖,時間段選為2001年8月至 2008年12月。可以看出,該股基本上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從一個側面上說明了巴菲特長期投資思想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要考證一下它目前的股價是否實現了其內在價值。利用本文提出的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對貴州茅臺各時期的內在價值做出保守的估計。以美國財政部2007年8月發行的30年期公債到期收益率為貼現率,具體數據為5.059%;以貴州茅臺2001―2008年的年度財務報表為依據,計算出每年的自由現金流。 同時,本文依據貴州茅臺2008年前的報表,對其2008年的近似內在價值做出了估計。
表5 貴州茅臺2001-2008年的流通股內在價值情況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股東收益 (億元)-2.89-0.326.066.2011.5213.689.7042.36
貼現率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
近似內在價值 (億元)227.575241.983244.612261.363269.430270.429415.978613.552
實際流通股市值 (億元)4.2692.8473.73712.06223.882263.133938.400491.400
高估或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顯著高估低估
由于本文使用的模型本身就是低估了貴州茅臺的內在價值,而2001年至2006年,貴州茅臺的流通股市值就一直低于我們計算所得到的流通股內在價值,所以,本文認為這段時間貴州茅臺處于被低估的狀態,2007年,其流通股市值顯著超出了我們計算得到的內在價值,存在被高估的嫌疑。2008年則處于低估狀態。
6 結論
通過以上對巴菲特投資理論的闡述以及所做的實證分析,可以從中得到如下結論:
(1)盡管各國的證券市場在成熟度、信息披露、交易者的素質、上市公司的質量、相應的政策法規等很多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但有一條是相同的,那就是價值規律。所以,根據這一規律提出的價值投資理論在任何一個市場機制起主要作用的證券市場上都適用。對中國的證券市場來說,由于國內一般看法是一個政策市,容易受到短期巨額資金的沖擊,且存在較嚴重的操縱現象,所以,價值投資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受到限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國證監會需要加強對這方面的監管力度,尤其是要加強對操縱股市方面的監管力度,從而使市場機制真正發揮出主要作用。
(2)對上市公司而言,首先要求經營者要盡量表現的理性一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提高公司的經營穩定性。其次,上市公司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資者對其了解的可能性增強,使其可預測性增強,從而為預測未來的現金流提供較好的保證。這樣,市場才能更快的發現其內在價值。
(3)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要樹立起正確的投資理念,盡量減少認知偏差。這就需要投資者提高對自己所投資的對象的了解程度,要認識到股票的價值最終還是要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正確對待所持股票的短期波動,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貪婪、恐懼、盲目等愚蠢的行為;最后,要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集中投資。
(4)許多投資者認為,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投資。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因為價值投資不在于時間的長短,主要是看能否以顯著低于股票內在價值的價格購買,然后再以高于內在價值的價格出售。所以,只要股票價格沒有顯著超過內在價值,就可以一直持有;當股票價格顯著超過其內在價值的時候,即使只相隔了幾天就賣出,那也算是價值投資。因此,本文認為,長期投資的時間就是市場發現其內在價值的時間,這個時間很難界定,不同的股票一般是不同的,一般要靠經驗來判斷。
參考文獻
[1]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維•多德.證券分析[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詹亮宇等.證券操作實務[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209.
[3]劉建位.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
[4]淳洋.沃倫•巴菲特 從100元到100億投資指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27-155.
[5]珍妮特•洛爾.價值投資圣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17-118.
[6].
[7]Warren Buffett. “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FORTUNE, Nov.10, 2001.
[8]Warren Buffett.Berkshire Hathaway Inc.annual report,1995-2006.
關鍵詞:復雜系統;證券市場;分形;混沌;非線性
一、證券市場非線性特征研究
對我國證券市場復雜性研究的文獻已有不少,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做了分析,結論不盡相同。下面對近年來的有關文獻進行歸納整理:
(一)非線性分析
考慮到非線性是復雜系統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學者們首先在證券市場的非線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徐龍炳等(1999)應用非參數分析法――R/S法(重標極差分析法)實證研究了滬深兩市的非線性、Hurst指數及狀態持續性,結果表明兩市均存在著狀態持續性和波動集群性,股價指數所構成的時間序列呈現非線性,Hurst指數H>0.5,表明人們是在對以非線性方式呈現的信息作出非線性的反應,并最終通過市場交易活動反映在股價指數上。伍海華等(2001)通過R/S分析計算相關維、自相關函數與Lyapnov指數,結果同時表明上海股票市場具有非線性。趙桂芹等(2003)選取滬市的日交易量數據為樣本進行GPH檢驗,認為滬市存在長期記憶特征,充分反映了市場的非線性。長期記憶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中較多的噪聲交易者對信息的非線性反應,而缺乏風險規避工具和信息披露不完善又放大了交易者對信息反應的聚集性。
以上學者的研究通過R/S或者GPH方法驗證了我國證券市場是一個非線性市場,但數據處理略顯粗糙。對非線性更細致的分析還需從混沌和分形入手。
(二)混沌分析
混沌分析研究的是證券市場的時間演化,用以預期市場的反饋效應和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
孫廣振和王勁松(1994)選擇對宏觀經濟運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深圳)股市指數時間序列進行處理,繼而估算出Lyapnov指數λ≈0.0184,表明深市指數存在明顯的混沌行為,描述股市動態機制需要2~7個變量。徐前方(1994)分析了上海證交所綜合股價指數的時間序列,通過算法去除經濟增長對股價指數的影響后,求得上證指數的奇異吸引子的分維數值約為2.72,最大Lyapunov指數約為0.0107,從而肯定上證股價指數所反映的系統是個具有分維結構的低自由度的混沌系統。葉中行等(1998)改進了Lyapunov指數計算方法,對上證指數的Lyapunov指數進行計算,得到其最大值為正值,表明上證指數具有混沌特性。楊凌等(2006)為了探測我國證券市場的混沌,首先利用小波分解重構法與非線性小波變換閾值法對滬綜指和深成指的日收盤價序列進行去噪處理,用去噪后的日收盤價序列計算出日收益率序列,并用MALAB實施了對日收益率序列的快速Fourier分解,發現此方法能夠較好地保留序列自身固有的特性。王福來等(2006)用G-P和G-K兩種算法比較上證綜合指數與MSCI英國指數后指出,中國證券市場更復雜,且存在較多的高維混沌成分,需用四個數據來描述它的系統特性。李紅權等(2007)以證券市場全樣本時間為分析對象,采用特殊的對數線性趨勢消除法(LLD)處理數據、引入小數據量算法計算系統的Lyapunov指數,結果表明我國股市存在著有序的混沌吸引子結構,股票價格具有內在的不可預測性。作者還發現了低維奇怪吸引子的經驗證據(滬市具有分數維為2.54的混沌吸引子,深市吸引子維數為2.55),表明股市運動(波動)是內生的復雜性非線性動力學現象,挑戰了傳統理論的波動外生論的觀點。
(三)分形分析
分形分析研究的是市場的空間特性,可以檢驗市場的有效性和波動性。
莊新田等(2003)用基于標準差時間序列的改進的Hurst指數計算方法計算出Hurst指數H>0.5,證明滬深股市收益率均不服從正態分布,在跨時間尺度的股價指數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兩市相關系數C均不等于零,分形維數α均小于2,市場具有分形結構特征。張金良等(2004)應用多重分形理論,分析滬深證券市場的多只A股和兩市綜指的分時價格實際交易數據序列,樣本計算和統計結果表明,證券交易數據序列具有顯著的多重分形特性,而且在轉折點附近存在突變奇異性。王新宇等(2004)運用Peters建議的提高R/S分析有效性的若干方法,選取更長的時間序列,對上證綜指和深圳成指的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進行R/S分析,同時BDS檢驗收益率波動的長記憶性、易變性的期限結構、非周期性循環和非正態分布,結果驗證了我國證券市場是一分形市場。
曹宏鐸(2005)分析深圳股市的對數收益率時序,計算肯定市場具有分形特征和長程正相關性,具體表現為分形時間序列,服從FBM(分數布朗運動)。另外標度分析表明市場存在短周期和長周期,并給出了短循環周期值是160天,穩定長期循環周期值是1080天,揭示了股市的波動規律。苑瑩等(2007)運用多重分形的R/S方法對深證成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市場存在2個時間標度臨界點,體現了股指價格在不同標度范圍下的狀態躍遷現象,該狀態躍遷現象與股市中各個參與者間的相互作用及政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整個時間標度上Hurst指數均表現出持久性,且與標度τ正相關;運用多仿射方法確認了深圳股市多仿射特征的存在,驗證了R/S分析方法中存在的標度臨界點,并指出用不同的標度臨界值將股指價格機制分成不同的標度范圍,能夠更好地研究短期標度及中期標度下起作用的局部價格機制。吳建民等(2007)選取8種大盤指數,通過樣本數據對數收益分形分布的參數估計和柯爾莫哥洛夫(Kolmogorov)檢驗,發現收益率分布呈現尖峰態,具有較小的特征指數和較大的尺度參數,表明我國股市波動性較大;故分形分布比正態分布能更好地擬合和描述我國股市的收益率特性。
(四)小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后期的研究在理論運用、方法改進和研究范圍上都更加深入細化。但是具體采取的數據對象相差較大,很多以(對數)收益率為對象,而對于非線性動力學系統需以價格為直接研究對象,收益率又不是價格的一個適當變換形式,故由此分析得出的結論未必具有真實性,至少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證券市場自組織性特征研究
自組織性也是證券市場的復雜性特征之一,指的是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開放系統,經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資金流入或流出)和能量(多空力度),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股價的波動,系統可能發生響應(突變),即暴漲或暴跌,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的屬性。非均衡的震蕩市場最終可以自行回歸到有序的均衡,就是自組織性的表現。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孫博文等(2005)在其文獻中界定了股市自組織臨界性(SOC)的重要參數,然后應用SOC理論對大盤指數及個股進行考察,發現了其逐漸走向自組織臨界態的演化過程和冪次關系,從而驗證了中國股市中存在自組織臨界性(遠離平衡態的均衡),說明股市是一個逐漸演化到自組織臨界狀態的復雜系統。
自組織性研究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探討監管者在證券市場運作中的角色,是做一個“全能家長”,還是做一只“輕輕推動的手”,即究竟該如何權衡監管與證券市場自發演化的關系。
三、證券市場復雜性特征相關研究
有的學者是從“復雜性”直接入手對市場進行考量,并未分析具體特征,比如高紅兵等(2000)定性分析了影響證券市場波動的內外部因素及市場的運行特征,發現在市場整體運行中顯示出迭代特征,在暴漲和暴跌時具有突發性和奇異性,說明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只要系統處于某一臨界值,無外部因素的作用它就能進入混沌均衡產生劇烈振蕩甚至崩潰。這一過程中內部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外部因素不是系統的直接參數。他們還找出了我國證券市場步入混沌均衡的原因是投資主體的投資方式單一,投資品種少,故建議認為消除市場大幅波動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證券市場的多元化。肖輝等(2002)將改進的Lemple―Ziv復雜性度量法――移動均值極值點法應用于股票市場的復雜度衡量,對比研究了中、英、美三國股指,實證發現中國股票市場復雜度明顯小于英美股票市場的復雜度。可以據此認為,股票市場有效性和成熟程度的大小與股票市場的復雜度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這與王福來的結論恰恰相反,實際上,目前中外證券市場復雜度對比研究確實仍然存在一定分歧,有待我們繼續深入探討。
四、總結
為便于更清晰地了解各學者的研究,現將以上部分有代表性的實證成果列為表1(以時間為序):
國內學術界運用復雜系統理論研究證券市場的復雜性特征已有十余年,上述文獻即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雖然它們應用的理論、算法和具體研究對象有所差異,但多數結果一致表明,我國的證券市場具有明顯的混沌、分形即非線性這一典型的復雜性特征。該結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對傳統線性范式的隨機游走理論和資產定價理論等提出強有力的挑戰,不僅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而且將促使我們運用更能深入、全面分析證券市場運作機理的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從而建立起全新的證券理論。總體上看,目前我們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是:
1.研究目的上,集中于初級的非線性特征即混沌、分形的驗證,只是發現了證券市場復雜性的部分證據,而對市場的突變性(暴漲暴跌)、自組織性(自我調整)和協同性(與外界的關聯)等其它復雜性特征幾乎未有涉及。事實上,后者對建立全新的證券市場理論體系可能更有基礎價值。
2.研究方法上,不同學者的樣本區間相異甚遠,多數又采用傳統的算法直接進行復雜特征檢驗,導致他們的結論在量上出現較大差異,結論的可靠性大為降低。
3.研究性質上,多屬實證檢驗,缺少理論探討,使得后續的系統研究深顯乏力。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未來對證券市場復雜特征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和深化:
1.數據樣本的選擇與處理。數據樣本的選擇上,應盡量滿足大樣本、低噪聲的要求,這既是非線性分析方法的前提,也是因為證券市場本身的樣本量就有限,難以完全反映出市場真實的運行趨勢。此外噪聲量往往隨著樣本量的增大而升高,故原始數據樣本還需要處理,可以采用統計方法比如對數線性趨勢消除法,尤其可以借鑒小波理論進行噪聲去除。
2.算法的優選。例如在計算Lyapunov指數時,采用對于物理系統有效的經典Wolf算法不一定適合于證券市場的分析與測度,可以嘗試引入Rosenstein提出的小數據量算法來精確計算Lyapunov指數。采用G-P算法估計分形維時,可以用G-K算法進行替代,后者更適合處理非靜態、短數據集和混有噪聲的高維混沌系統數據。
3.研究范圍的拓展。如前所述,應著重于突變性、自組織性和協同性等其它復雜特征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分析市場機理和更有力地指導證券投資。
4.模型的采用。積極學習并運用國外較成熟的理論,通過Agent、Swarm、元胞自動機、人工生命、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虛擬手段,建立起完整的考慮所有非線性等復雜特征效應的證券市場理論模型。
參考文獻:
[1]徐龍炳,陸蓉.R/S分析探索中國股票市場的非線性[J].預測,1999,No.2.
[2]伍海華.非線性動力學分析在股票市場中應用――以上海股票市場為例[J].青島大學學報,2001.12,Vo1.16,No.4.
[3]趙桂芹,曾振宇.證券市場長期記憶特征的實證分析[J].管理科學,2003.4,Vo1.16,No.2.
[4]孫廣振,王勁松.深圳股市混沌現象的辨識及其討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4,No.1.
[5]徐前方.上證指數中的奇異吸引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4,No.2.
[6]葉中行,楊利平.上證指數的混沌特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8.3,Vo1.32,No.3.
[7]楊凌,顏日初.我國證券市場經濟混沌探測研究――一種基于小波變換的噪聲處理[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No.2.
[8]王福來,達慶利.中國證券市場的高維混沌現象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6.11,Vol.36,No.11.
[9]李紅權,鄒琳.股票市場混沌吸引子的特征量――基于G-P算法與小數據量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43(6).
[10]莊新田,莊新路,田瑩.Hurst指數及股市的分形結構[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9,Vo1.24,No.9.
[11]張金良,楊忠直,杜厭芳.證券市場多重分形理論的應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3,Vol.6,No.1.
[12]王新宇,宋學鋒,吳瑞明.中國證券市場的分形分析[J].管理科學學報,2004.10,Vol.7,No.5.
[13]曹宏鐸.證券市場復雜行為分形標度分析與機會決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5,No.1.
[14]苑瑩,莊新田.股指時間序列的多重分形Hurst分析[J].管理學報,2007,Vo1.4,No.4.
[15]吳建民,莊菁.分形分布在股票市場的應用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7.3.
[16]孫博文,于天河,宋莉莉,孫百瑜,張本祥.中國股市自組織臨界性實證研究[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5.10,Vo1.2,No.4.
[17]高紅兵,薛剛,陳宏民.我國證券市場的多元化與混沌均衡[J].上海經濟研究,2000,No.6.
1聚類分析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1)定義:聚類分析是依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減少研究對象的數目,也叫分類分析和數值分析,是一種統計分析技術。(2)在證券投資中應用聚類分析,是基于證券投資的各種基本特點而決定的。證券投資中包含著非常多的動態的變化因素,要認真分析證券投資中各種因素的動態變化情況,找出合適的方法對這種動態情況進行把握規范處理,使投資分析更加的準確、精確。1)彌補影響股票價格波動因素的不確定性證券市場受到非常多方面的影響,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這種波動性也造成了證券市場極不穩定的發展狀態,這些狀態的好壞對證券市場投資者和小股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聚類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基礎分析之上的,立足基礎發展長遠,并對股票的基本層面的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并認真分析掌握結果再應用于證券投資實踐中,從股票的基本特征出發,從深層次挖掘股票的內在價值,并將這些價值發揮到最大的效用。影響證券投資市場波動的因素非常多,通過聚類分析得出的數據更加的全面科學,對于投資者來說這些數據是進行理性投資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2)聚類分析深層次分析了與證券市場相關的行業和公司的成長性聚類分析是一種非常專業的投資分析方法,它善于利用證券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數據來對證券所涉及的各種行業和公司進行具體的行業分析,這些數據所產生額模型是證券投資者進行證券投資必不可少的依據。而所謂成長性是一種是一個行業和一個公司發展的變化趨勢,聚類分析通過各種數據總結歸納出某個行業的發展歷史和未來發展趨勢,并不斷的進行自我檢測和自我更新。并且,要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的利用這種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就要有各種準確的數據來和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參數,但是,獲取這種參數比較困難,需要在證券市場實際交易和對行業和公司的不斷調查研究中才能得出正確的數據。因此,再利用聚類分析法進行行業和公司分析和證券投資分析時要注重選取正確的、關鍵的指標進行檢查,例如主營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等指標,這樣才有利于正確預測證券市場上股票的發展潛力。3)在實際操作中更加直觀實用聚類分析是根據現代證券市場發展水平和特點發展出來的新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的出現與現代的基本的投資組合理論形成了比較,突出了聚類分析方法更加貼近實際生活,更加直觀、實用的特點,并且由于技術的發展,聚類分析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所受到的局限較小,而且易操作,因此它的適用范圍就比現資理論更加的廣泛。
2主成分分析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1)定義:在統計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分析、簡化數據集的技術。主成分分析經常用減少數據集的維數,同時保持數據集的對方差貢獻最大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由卡爾•皮爾遜于1901年發明,用于分析數據及建立數理模型。其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協方差矩陣進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數據的主成分(即特征矢量)與它們的權值。(2)主成分分析的應用非常廣泛,判別分析的分析方法就是通過對各種分類數據的研究,分析出自變量各組間存在的差異,并總結出差異性,判斷哪一個自變量對組間差異的貢獻是否完全,根據這些數據將自變量的轉變方法進行樣本歸類。1)降低影響證券投資市場變動的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在證券市場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在影響著證券市場的穩定,這些因素之間有著非常多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但相互之間的影響也存在著非常多的影響。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在對影響證券投資相互關系的因素中進行分析,并對原始數據指標變量進行認真分析,將其中重要的主成分因素概括出來,并進行轉換形成相互彼此相互獨立的成分,而且經過實踐證明在影響證券市場投資分析中的指標間相關程度越高,主成分分析效果越好。2)通過主成分分析減少指標選擇的工作量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各種數據、因素的分析總結出相對各種因素的不同影響程度,總結總體因素中的主要影響成分,并總結出不同層次的影響因素梯度,在分析時采取逐級分析的方法,這樣既可以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分析,也可以節省時間,并且提高分析的準確性,減少分析人員的工作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指標選擇上的優勢更加的突出。3)由主成分分析法構造回歸模型更加的精確、節省時間在進行證券投資因素分析時,為了能夠更加清晰準確的對模型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都要對各種數據進行模型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提高整個證券投資分析的準確性,是模型更加易于做出結構分析、控制和進行證券市場變動的預報。
3因子分析
(1)定義:因子分析是指研究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許多變量中找出隱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將相同本質的變量歸入一個因子,可減少變量的數目,還可檢驗變量間關系的假設。(2)應用因子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是確定證券投資組合的模型。因子分析將影響股票價格的各種因素看成是不同的變量,建立股價因子模型,利用各因子不相關性確定股票的分類,再分析股票的發展潛力的基礎上確定出合適的證券投資模型。
4總結
關鍵詞:金融危機;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稱為“證券信用交易”或者“墊頭交易”,是成熟資本市場普遍實施的一項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與其他國家對融資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選擇了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業務。我們既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成熟證券市場發展和運作的經驗,也要認真分析我國的國情特征和法律環境,使融資融券交易的各項制度在合法、合規的背景下規范開展。
一、成熟市場國家和地區融資融券交易業務的發展
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誕生于美國。在美國證券市場建立之初,為了滿足市場融資的需求,就出現了融資融券的交易,但欺詐與違約的現象頻現。在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后,美國政府將股市震蕩崩盤的部分歸因于過度融資融券交易,因此美聯儲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法案來規范融資融券交易。隨著金融機構自主性的不斷增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美國融資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場化融資模式日趨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資融券交易的風險集中表現為市場主體的業務風險。監管機構只須對市場運行的規則做出統一的制度安排并監督執行。另外,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協會等一些自律機構也從自身出發,制訂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條例來約束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作為對監管機構法律和法規的有益補充。可見,美國的融資融券活動是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而自發形成的,是以微觀經濟個體為主體一種制度變遷過程。
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戰以后證券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整個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礎上,引入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導入臨時供求,來確保證券市場的交易量與流動性,促進公允價格機制等目的實現。其融資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備了中央控制的強制性,是一種以政府為主體的具有一定激進性質的發展過程。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還由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專業化證券金融公司為證券公司提供資金和證券的轉融通服務,以實現監管機構對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活動進行機動的管理。這種典型的專業化模式的特點即:證券抵押和融券的轉融通完全由專業化的證券金融公司來完成,證券公司與銀行在證券抵押融資上被分隔開,南證券金融公司充當中介,證券金融公司通過控制資金量和證券量來實現對融資融券交易規模的控制,在整個融資融券活動中處于核心和樞紐地位。
我國臺灣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正式開放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實行了獨特的雙軌制信用模式,即:證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對證券公司辦理資金和證券轉融通業務,還可以直接為一部分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服務,處于一種半壟斷半競爭的市場地位。隨著證券公司辦理融資融券業務門檻的逐步降低,證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斷的增長,而相應的證券金融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響,加之證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對投資者進行征信,很難深入了解客戶的真實狀況,其地位陷入比較尷尬的窘境,這也使得臺灣地區融資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響。
二、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推行融資融券業務恰合時宜
當前由美國次級房屋貸款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圍蔓延的形勢不可遏止,深刻影響著全球金融體系。市場和監管機構將買空賣空的融資融券交易列為亟待限制或加強監管的業務之一,美日等國監管機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融資融券交易。與此相對,我國則開放了融資融券業務,筆者認為,此舉是適時可行的。
首先,融資融券制度的賣空機制并非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在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缺位或失靈的情況下,投資主體與證券經營機構過度的投機賣空以致財務杠桿和投資風險加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機發生并加劇的罪魁禍首。摒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實際是本末倒置。我國此時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是對我國證券市場現有交易格局的創新和調整,更是我國規范證券交易市場、推動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機。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買空賣空交易機制的引入將為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其次,我國現階段推行融資融券交易具備了較強的現實可行性。第一,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證券市場的規模得以擴容,為融資融券交易提供了更為安全、合理的交易對象;日益壯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質基礎。第二,《證券法》的修改放開了對信用交易的限制,為融資融券交易具體操作規定的制定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改善了中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格局,這種投資者結構的變革為我國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市場基礎。還有,證券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風險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經到了恰當的時機。
關鍵詞:金融危機;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稱為“證券信用交易”或者“墊頭交易”,是成熟資本市場普遍實施的一項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與其他國家對融資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選擇了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業務。我們既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成熟證券市場發展和運作的經驗,也要認真分析我國的國情特征和法律環境,使融資融券交易的各項制度在合法、合規的背景下規范開展。
一、成熟市場國家和地區融資融券交易業務的發展
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誕生于美國。在美國證券市場建立之初,為了滿足市場融資的需求,就出現了融資融券的交易,但欺詐與違約的現象頻現。在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后,美國政府將股市震蕩崩盤的部分歸因于過度融資融券交易,因此美聯儲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法案來規范融資融券交易。隨著金融機構自主性的不斷增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美國融資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場化融資模式日趨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資融券交易的風險集中表現為市場主體的業務風險。監管機構只須對市場運行的規則做出統一的制度安排并監督執行。另外,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協會等一些自律機構也從自身出發,制訂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條例來約束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作為對監管機構法律和法規的有益補充。可見,美國的融資融券活動是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而自發形成的,是以微觀經濟個體為主體一種制度變遷過程。
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戰以后證券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整個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礎上,引入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導入臨時供求,來確保證券市場的交易量與流動性,促進公允價格機制等目的實現。其融資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備了中央控制的強制性,是一種以政府為主體的具有一定激進性質的發展過程。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還由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專業化證券金融公司為證券公司提供資金和證券的轉融通服務,以實現監管機構對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活動進行機動的管理。這種典型的專業化模式的特點即:證券抵押和融券的轉融通完全由專業化的證券金融公司來完成,證券公司與銀行在證券抵押融資上被分隔開,南證券金融公司充當中介,證券金融公司通過控制資金量和證券量來實現對融資融券交易規模的控制,在整個融資融券活動中處于核心和樞紐地位。
我國臺灣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正式開放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實行了獨特的雙軌制信用模式,即:證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對證券公司辦理資金和證券轉融通業務,還可以直接為一部分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服務,處于一種半壟斷半競爭的市場地位。隨著證券公司辦理融資融券業務門檻的逐步降低,證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斷的增長,而相應的證券金融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響,加之證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對投資者進行征信,很難深入了解客戶的真實狀況,其地位陷入比較尷尬的窘境,這也使得臺灣地區融資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響。
二、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推行融資融券業務恰合時宜
當前由美國次級房屋貸款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圍蔓延的形勢不可遏止,深刻影響著全球金融體系。市場和監管機構將買空賣空的融資融券交易列為亟待限制或加強監管的業務之一,美日等國監管機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融資融券交易。與此相對,我國則開放了融資融券業務,筆者認為,此舉是適時可行的。
首先,融資融券制度的賣空機制并非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在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缺位或失靈的情況下,投資主體與證券經營機構過度的投機賣空以致財務杠桿和投資風險加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機發生并加劇的罪魁禍首。摒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實際是本末倒置。我國此時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是對我國證券市場現有交易格局的創新和調整,更是我國規范證券交易市場、推動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機。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買空賣空交易機制的引入將為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其次,我國現階段推行融資融券交易具備了較強的現實可行性。第一,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證券市場的規模得以擴容,為融資融券交易提供了更為安全、合理的交易對象;日益壯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質基礎。第二,《證券法》的修改放開了對信用交易的限制,為融資融券交易具體操作規定的制定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改善了中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格局,這種投資者結構的變革為我國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市場基礎。還有,證券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風險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經到了恰當的時機。
關鍵詞: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目標
證券市場監管目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謂證券市場的監管目標是指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務,是監管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國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營造一個高效和公平的市場環境。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干預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彌補市場缺陷,糾正市場失靈,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
證券市場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場相比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市場失靈現象。首先,證券市場存在著巨大的負外部性。在證券市場上,由于資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虛擬化,資本交易變成了一種純粹的金融交易,價格變化和交易速度極快,市場風險會很快殃及貨幣、外匯等其它金融市場,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其次,證券市場存在著競爭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證券市場極易產生壟斷,從證券供給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僅能發行本公司的證券,而不能發行其他公司的證券,證券的發行過程排除了競爭。從證券交易的角度來看,只要證券發行和上市交易的數量是有限的,某些勢力強大的投資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大量的購買或拋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證券,影響或控制某一證券的交易價格。證券市場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現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點,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場主體也可以通過“搭便車”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場本身必定不能夠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對稱,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優勢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詐。
雖然負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證券市場的負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場相比不僅表現得更為強烈,影響更為嚴重,而且僅僅依靠市場本身也無法解決。比如,由于個別行為主體的利益與整個社會的利益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對等,使得證券市場的負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場那樣可以通過征收“庇古稅”加以補償,所以政府必須對證券市場實行監管和干預,以彌補市場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場失靈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見,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和干預具有普遍性,不僅不成熟的市場需要監管,成熟的市場同樣需要監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樣,證券市場的監管目標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也將具有不同的特點,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
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特殊目標
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時間較短,同發達國家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其市場缺陷更加明顯,市場的效率水平較低,克服市場缺陷,提高市場效率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國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主要任務。同時,我國證券市場所面臨的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除了必須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標以外,還應兼顧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標和任務。
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由于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者的地位,所以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證券市場監管中帶有共性的問題。1998年9月,國際證監會組織在其制定的《證券監管目標與原則》中指出,證券監管的目標之一就是保護投資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保護投資者的意義顯然也是不一樣的。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法律制度比較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完善,投資者比較成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他們的合法權益較不易受到傷害和侵犯。近年來,買者自行小心,投資者應對自己的買賣決策負責的觀點在西方較為流行,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不成熟的證券市場上,情況則大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投資觀念的不成熟,使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最容易受到傷害。我國證券市場的現實情況正是這樣,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一股獨大、大股東放肆侵占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虛作假、投資機構坐莊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證明,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己經成為我國證券市場實現公平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將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目標,才能夠保證證券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和完善。
推動市場發展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容量較小,市場中介組織的數量有限、服務層次較低,市場體制和運行機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投資者不成熟,市場參與者行為的規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成分較濃,市場風險很大,市場功能不能夠正常地發揮。所以必須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對證券市場監管的意義重大,任務繁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市場缺乏充分發育的必然結果。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不斷地推動市場的發展,引導市場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沒有其他的途徑可走的。對于我國的證券市場來說,監管和發展是相行并重的兩大任務,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夠將兩者對立起來。故此,推動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也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過程中,不但要堅持嚴格執法的原則,而且還要考慮按市場的發展進程來制定規則,注意保持市場的相對穩定,營造一個有利于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
當然,證券市場的發展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規模的擴張,也包括市場體制的健全,既包括數量的增長,更包括質量的改進。故此,我們在實施監管、促進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推動市場規模的擴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場的質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推動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下力氣促進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
促進市場的誠信建設和市場自律功能的完善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個沒有誠信的、參與者缺乏自律的市場,就肯定是一個沒有效率的市場。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市場參與者的誠信和自律,是監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場參與者普遍缺乏誠信和自律能力,必將大大地提高監管的邊際成本,降低監管的邊際收益,再加上法不責眾的壓力,監管很可能會流于形式。長期以來,我們對證券市場的監管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政府在實施監管的過程中總是表現出一種家長式的父愛主義,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證券市場誠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場競爭和信息傳播,將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由于競爭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對稱和市場結構的不合理,使得市場本身對失信的懲罰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大投資者弄虛作假、欺騙中小投資者不能夠受到及時和有效的懲罰,中小投資者用手或用腳投票的權利實際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故此,我們必須將促進市場的誠信建設和市場自律功能的完善作為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大力培養市場主體的自律能力,加強對失信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弄虛作假、不講信用的違法犯罪活動。
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
由于特殊的歷史的原因,我國證券市場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動下形成和發展的,上市公司的絕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帶有國有企業的色彩,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們在實際上也是將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于為國有企業改革籌集資金。這種情況,使得大多數投資者的主體責任意識淡薄,許多人甚至認為,政府應該對他們的投資后果負責。這種情況,已經為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功能優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礙,隱藏著較大的社會風險,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在實施證券市場的監管過程中,也必須將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資者對證券產品、投資風險的認識,使投資者清楚地了解市場各個層次參與者的功能和責任,以增強其主體責任意識,自覺自愿地為自己的投資行為和投資后果負責。
參考資料:
關鍵詞:證劵市場;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解決策略;未來趨勢
一、證劵市場理論概述介紹
證券市場是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從廣義上講,證券市場是指一切以證券為對象的交易關系的總和。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將證券市場定義為:通過自由競爭的方式,根據供需關系來決定有價證券價格的一種交易機制。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
1.證券市場規模過小
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2.7%。另外,從股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為30%左右,美、日、英等國均在80%以上,而我國為24.2%,況且在總市值中還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這一部分,我國股市總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見,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資本市場主體缺位
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征,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
3.流動性不足
檢驗市場流動性通常可從交易量和成交價的關系入手,二者的關系越密切,流動性就越差。美國股市中二者變化的關系指數為0.01,而我國滬、深A股市場的關系指數分別為0.52和0.40,說明我國股市整體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造成股市流動性差,一方面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股不能進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場交易微弱有很大關系。流動不足使股票價格扭曲,資本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國有股不能流通,這將對國有資產的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4.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
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后,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二、我國證券市場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上市公司問題較多
目前證券市場中的上市公司雖然有一些較優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從當前市場新上市公司問題仍然嚴重,比如上市的次新股,金證股份、東方寶龍、通威股份等上市后就變臉,業績由上市前的財務指標優異,幾個月后就變為虧損公司,這說明上市公司過程中存在包裝上市問題,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資后項目突然塊規變更現象也較突出,這是目前證券市場中較為敏感與執法不嚴的具體表現。組織上市公司開展自查自糾活動,主動發現問題并自覺糾正,增強依法自律的自覺性。進一步深化和推動上市公司治理工作,督促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公司章程和各項議事規則,增強公司依法規范運作的制度保障,逐步建立保證上市公司獨立性、根除資金占用的長效機制,給投資者一個真實的、高回報的、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上市公司。
2.投資者隊伍有所改善
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力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未來證監會還應對投資者進行調查,對其行為狀況進行深入研究;對派出機構的投資者教育工作進行現場檢查;進一步完善制度與立法,保證投資者教育的正規化、常規化;理順工作流程,通過規章、規范性文件提供制度性保障。
3.市場避險機制薄弱
從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來看,市場避險機制出了前期推出的股指期貨幾乎沒有,中小投資者只有買入股票等待盈利,而做空機制從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虧損,對于公平交易的市場而言,中國證券市場仍然在慢步前行。雖然后來股指期貨彌補了這一點,但是由于入市門檻太高,不是普通投資者能做的。市場上缺乏普通投資者的做空工具。未來應該加快投資品種的開發,也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投資品種來解決我國證券市場做空機制。
4.完善市場法律法規
完善市場法律法規,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引起的。雖然證券市場按照《證券法》的要求在規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市場秩序有了一定改觀,但是《證券法》存在的先天不足畢竟給市場帶來了難言的困惑。針對這些法律缺陷的問題,建議盡快出臺《證券法》修改方案。同時,對市場不適應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有關法規,要及時完善和補充。在執法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秉公執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糾。
三、我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1.制度創新將全面推進
證券市場制度創新主要圍繞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資本市場功能深化與延伸,主要是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對接。管理層已經多次明確表示要疏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障礙,支持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溝通。二是證券法律法規的創新,如《公司法》和《證券法》的修改完善、《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出臺、證券民事賠償法規的建立等已提上歷史日程;三是監管制度的創新;四是國有資產證券化與國有股流通制度的創新;五是企業融資、購并重組、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創新。
2.市場組織結構的多元化與專業化趨勢
第一類主體是市場供求主體,是投資人和發行人,投資人包括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發行人包括股票發行人、債券發行人以及其它金融產品的發行人。投資人和發行人是資本市場的主角,是最主要的參與者。第二類主體是服務機構,包括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評級機構、咨詢機構、投資顧問、新聞媒體、網絡服務與信息技術提供商、登記結算公司等等。當然,有些角色是有交叉的。第三類主體是指市場組織機構和自律性機構,指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四類主體是監管者,證監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同時證監會并不是資本市場的唯一監管者,不少監管職能分布在其它部門。在成熟市場中各類主體之間既有專業化分工,同時又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因此,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成熟,市場結構的多元化與專業化趨勢將非常明顯。
3.證券市場的國際化趨勢
目前,中外合資券商、合資基金已經進入前期運作階段,QFII也在實施之中,外資購并國內上市公司股權已經沒有制度障礙,外企在國內市場上市也即將成為實現。二是投資理念會從盲目投機轉向價值投資,股票定價逐漸以長期價值為基準,投機價值有所減弱,股票換手率下降,藍籌股成為市場的主流;三是市場運行受市場本身規律的制約加強,“政策市”的特征將有所弱化,“機構市”特征將有所加強,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市場的波動性日漸減弱,股市波動主要來自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四是國內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將逐步加強;五是證券市場監管手段、方式逐步與國際接軌,證券市場制度包括上市公司融資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等也將逐步向國際標準靠攏。
參考文獻
[1]李多全.證券投資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5次印刷
[2]秦正星.2012年對證券市場發展的六項建議,新浪財經,201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