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描寫秋雨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秋雨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秋雨的詩句

    第1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也有人天真的問啦,是不是織女的眼淚?一年365天里只能在“七夕”與牛郎見面,364日的思念怎能就全部說完!364夜的孤寂怎能就道盡!織女是不是在天上用她那梭機在織著秋雨,讓人間的牛郎感受她的愛戀。亦或者讓我們每位感受秋雨的人們去給她的牛郎帶個信。但也有人傷感地說,她象哪個傷心的女人在傾訴,淅淅瀝瀝、纏纏綿綿地,不由地讓人生出幽幽的情懷。而我更喜歡前者,因為它充滿著童話色彩,漫溢著美好的氣息,象征著愛的純,愛的癡,雖然是悲,是痛,但卻是那樣優美,讓人向往。無論是思念之淚還是傾訴之淚,都是那么惟妙惟肖,情意濃濃。讓人仿佛飄到九霄云外,輕輕的,淡淡的,軟軟的,甜甜的。

    微風中,飄撒著夾帶著涼意的雨絲,更顯出秋雨別具一格的韻味。細細的雨點落在身上,剎時的涼爽吹散了心中的浮躁,使人融入清涼,詩意的境界。獨自走在窈窕小道上,深切地感受秋天的蘊意。一滴滴細膩的秋雨灑落在樹上,大地上,使眼前的一切構成了一幅純靜的畫面。秋雨是滋潤萬物而又清新的,它及時的喚醒沉睡的大地。使我們這座城市煥然一新,仿佛一塵不染。雨,還在下落,落在已積水洼中泛起一圈圈漣漪雨,我坐在窗前,看著一滴滴淡淡的淚慢慢滑落,成為天際美麗的線條,我無語,無賴地任它濺落。

    雨后,天上灰黑色的云在不停地游動、翻滾,如洶涌的云海,漸漸地就閃出了灰藍的天空。太陽出來了,給翻卷的云海鍍上了一層金黃,五彩的云在天幕上盡情舒展、隨意變換著各種姿態,鋪展出一幅幅斑斕的畫卷。遠遠近近的蟬鳴聲、蛙叫聲,此起彼伏,在雨后的黃昏里,奏響了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讓我們不得不驚訝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感嘆于這個絢爛多姿的季節,贊美這幽幽的秋雨。

    第2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古典詩歌中的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來抒感、表達主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創作者往往借助各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思想情感、闡述哲理,表現寫作意圖。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情感)、興(托物起興,借某一事物的開頭來引起正題中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現的思想情感)。發展到現在,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欲揚先抑、以小見大、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寫哀、對比映襯、典故、想象、象征等。

    解題金鑰匙

    在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這一知識點時,命題者往往從多個角度入手,常見的考查角度有以下幾點:

    一、情感態度角度

    題型:1.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3.詩句運用什么表現手法來闡述什么樣的哲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解讀:反復閱讀詩句,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層含義,結合詩歌主旨、意境和創作的時代背景等來分析。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詩人先寫“地”“鴉”,而不寫“月”,但卻讓我們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為“地白”“棲鴉”是月亮朗照的結果,既然地白如霜,棲鴉可見,即使詩人沒有明寫“月明”,我們也可以處處感到“月明皎潔”。因此這兩句是實寫“地白”“棲鴉”,虛寫“月明”,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同時又暗扣“望月”這一詩題。

    答題要點:表現手法+抒發的情感。如通過對比、欲揚先抑、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結合、襯托等表現手法,抒發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業之豪邁,離別思鄉之愁緒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題型:1.描述詩句中通過表現手法所展現出的畫面,并揭示其中的含義。2.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3.詩句通過什么表現手法塑造了怎樣的形象?4.對運用表現手法來描繪畫面、情境的詩句進行擴充性描寫。

    解讀:我們要通過形象思維,借助聯想和想象,感知詩句中的景物和形象,體會詩歌中的情境、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詩人在描摹細致委婉、隱秘難言的情感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或襯托。如“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張可久《清江引?秋懷》)中,前兩句道出詩人的思鄉情。然而這種思鄉之情有多深有多濃,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一組富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么詩人為什么要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因為他要襯托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顯然,這里用的是以景襯情的表現手法。

    答題要點:意象特點+表現手法+深層含義。

    三、整體分析角度

    題型:1.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2.從表現手法上對詩歌內容作整體分析。

    解讀:根據詩歌內容,可側重賞析詩句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如“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后兩句寫了魚群爭搶新水,涌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答題要點:表現手法+描繪的情景+抒發的情感+表達的作用。

    模擬訓練題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旅夜書懷

    [唐]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本詩前四句寫“旅夜”的情景,試分析一二句的景物描寫與三四句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不同?

    (2)本詩后四句是“書懷”,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本詩的七八兩句。

    2.下列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杜甫《春望》首聯言明春望所見,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懷凄然。

    B.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人將明月擬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觀刈麥》中“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側面寫盡農民矛盾的心理。

    第3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00字(二)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第4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審美體驗;初中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格外重視古詩教學,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詩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還有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傳統文化,可是,由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差異性,如今的學生很難與古詩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由此,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歌教學陷入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尷尬境地,很多語文教師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錯誤地認為學習古典詩歌就是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就好了,其他不用管。事實絕非這樣簡單,筆者以為,教師應該在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注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發揮想象力,體會詩中留白之美

    留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繪畫技法,它能夠通過虛與實的巧妙配合,使整幅畫作表現出一種絕妙之處。從本質來說,繪畫與文學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繪畫中的留白技巧也可以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很好的運用。教師要重視這一點,在詩詞教學中注意挖掘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的留白之妙。舉例來說,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首詩就能夠很好地體現這一點,李商隱曾經在邊遠的巴蜀地區擔任官職,他因為思念生活在長安的妻子,創作了這首詩。在這首詩中,李商隱巧妙地運用了“巴山”、“夜雨”以及“漲秋池”三種意象,并將三者巧妙疊加在一起,由此襯托出“滿”與“實”;詩人只為讀者描寫了綿綿的秋雨,至于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卻只字未提,這就是作者為讀者的留白。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體會詩人創作的巧妙。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一般秋雨會帶給大家什么樣的感覺,容易使大家產生什么樣的思緒?”學生就非常容易聯想到“思念”。教師繼續對學生提問:“在秋雨綿綿的晚上,詩人使用了哪一種照明工具?他是如何思念妻子的?”通過逐步推進的問題設置,學生能夠非常容易理解詩歌所顯現的含義,也促進學生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詩人在綿綿秋雨中對自己妻子無盡的思念,進而能夠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內心的苦悶。

    二、詩畫互相促進,再現詩歌中的畫面之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高度評價,可是這句話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詩歌與圖畫之間的密切聯系。王維是一位詩人,同時他也是一位畫家,在他的詩作中,“畫”與“詩”被完美結合在一起。在初中教材中有《使至塞上》這樣一首古詩,教師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帶領學生分析完詩歌的基本內容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大膽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美術知識將詩中的意象進行組合,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詩畫互相促進的教學手段能夠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形象生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熱情,同時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除了王維的詩歌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之外,其他的詩歌也可以靈活借鑒這種方法。總之,教師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借助于詩歌的手段來表現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中的圖畫美。

    三、通過音樂感悟詩中節奏之美

    詩與歌是一對密不可分的主體,自詩歌誕生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與音樂分開過。在詩歌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習詩歌中的語言美,還要用心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音樂美。無論是音樂還是樂器都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工具,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果遇到有關樂器的詩句,要為學生詳細解釋相關知識,除此之外,還要求學生充分感受詩中情感。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與詩歌情感一致的背景音樂。這樣,學生在感悟詩歌創造的意境美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詩歌中的音樂美。當學習《陋室銘》這一課時,盡管詩人遭到了貶謫,卻仍然過著“調素琴”、“閱金經”的怡然生活,字里行間流淌出詩人高尚的節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學生邊聽邊用心朗誦,緩緩的旋律將作者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充分展現出來;在《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詩人辛棄疾用“五十弦翻塞外聲”將粗獷悲壯的戰歌奏起。所以,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教師要盡量選取高亢激昂的樂曲,使學生在鏗鏘有力的旋律中感受詩歌的意境。所以,詩歌是音樂的載體,詩歌教學只有添加了音樂元素,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理清結構,體會詩歌結構美

    在詩歌創作中不能忽視結構的重要性,它影響著詩歌的內部組織和整體構造。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感悟詩歌中的韻律美和語言美,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的結構美。《紅樓夢》中有一節內容講的是“香菱學詩”,黛玉言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由此可見,黛玉所說的“起承轉合”便是古人設計詩歌結構的技巧之一。古詩詞中的“起”指的是詩歌的開頭,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承”指的是承接上文,對上一句所描寫的事物做更詳盡的描述;“轉”指的是轉折,有的時候也指遞進,將詩歌的意境深化一層,表現出更加深厚的思想內涵。古人進行詩歌創作都喜歡先對景物進行描寫,之后再抒情、議論,接著照應開頭,所以從整體看,詩歌結構非常完整,主旨也十分鮮明。這種結構方式不僅能夠使讀者較好地感受作者思維的層層推進,也能夠充分認識到詩歌結構的緊致、巧妙。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一定要重視“起承轉合”在詩中的運用。

    五、結語

    當前的古典詩歌教學,雖然在當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只要教師堅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就一定會使學生樂于接受詩歌,進而走出詩歌教學的瓶頸。

    參考文獻

    [1]沈文嘉,單青.把握文眼窺探文心試論散文教學的導讀方法[J].職業技術,2011(05).

    [2]吳洪雷.放飛文言文的課堂――小議初中文言文的幾種教學方式[J].科技創新導報.,2011(36).

    [3]黃仲山.論中國古代文學文本中亭意象的審美意蘊[J].云南社會科學,2012(01).

    第5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鳳凰鳴兮,于彼高岡。梧桐生兮,于彼朝陽。(節選自《詩經?大雅?卷阿》)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節選自漢詩《孔雀東南飛》)

    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學畫蛾眉獨出群,當時人道便承恩。經年不見君王面,花落黃昏空掩門。(劉媛《長門怨》)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晏殊《撼庭秋》)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賀鑄《鷓鴣天》)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以上詩詞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調是悲傷的。尤其是當梧桐、夜雨這兩種事物同時出現時,不是表現生離的感情,便是表現死別的感情,顯得哀婉動人。

    中國古代文人為什么喜歡用梧桐樹來表達生離死別的悲傷情感呢?這和“梧桐”的讀音有關――梧桐與“吾同”諧音,意思是“跟我一樣”。細說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首先,梧桐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唐宋時期,南北各地的人們都喜歡種植梧桐。因為梧桐樹比較干凈,而且枝繁葉茂,夏天可以為人們遮擋炎炎烈日,因此,庭院里、水井邊,常有梧桐樹的身影。有詩為證:“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李白《扶風豪士歌》),“蟋蟀鳴洞房,梧桐落金井。”(張祜《墻頭花二首》)

    其次,古代有“梧”是雄樹、“桐”是雌樹的說法。因此,梧桐可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例如,孟郊的《列女操》中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句子。漢代枚乘的《七發》中有“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說法。后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喪偶的。例如,白居易的《為薛臺悼亡》中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的句子。

    第6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所以,對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些常見的意象,它們往往能表達相近的情感。

    樹木類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由:廠“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還有《折楊柳》的曲子,以音樂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松柏

    堅挺、傲岸、堅強、有生命力是松柏的特點。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噌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曲調有凄涼之音。孿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通過芭蕉把傷心、愁悶的感情一古腦兒傾吐出來。葛勝沖《點降唇》:“悶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側。

    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多比喻離愁別恨。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親人未歸,不免讓人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梧桐

    象征凄涼、愁苦、悲傷的情感。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葉梧桐葉落時。”秋時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子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秋滋味。

    花草類

    象征著堅強和面對逆境的不屈不撓。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因此梅花與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表示隱逸、高潔、脫俗。

    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于它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宋人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二首《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借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南朝樂府《西州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紅豆

    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之情。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的愛情信物,《南州記》中稱其為海紅豆,史載:“出南海人家園圃中”。《本草》稱其為“相思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丁香

    指愁思或情結。

    唐人牛嶠《感恩多》:“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

    動物類

    蟬比喻人品行的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滿讀者心中。

    杜鵑

    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杜鵑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蹄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么鮮幻,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

    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種聲音很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人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鴻雁

    表示孤獨和思念之情,也有音信和消息之意。

    鴻雁,即書信,表示對親人的思念。《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訊息。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另一首詞云:“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蝶戀花》)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

    鴻雁也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之情。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歸北,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出使南朝陳時,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燕子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寄居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第7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第一回合 歲月修行

    蔣捷是南宋遺民,他的凄涼、悲哀和感慨里,脫不去國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許是因為看盡世事興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寫,就寫出了人的歲月滄桑。請根據以下描述填字:“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心情難免會有劇烈轉換的落寞與惆悵。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在燈紅酒綠的歌樓上聽到風雨之聲。壯年的時候,我在漂泊求索的客船上聽到風雨之聲。而今,我的雙鬢已經斑白,我便在清靜的僧廬之下聽到風雨之聲。回想一生,經歷過太多的悲歡離合、變幻無常,萬般心緒卻無言,只能聽著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著石階,直到天明。”

    少年聽雨歌樓上,___________昏___________。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___________低、斷雁叫___________。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紅燭;紗幔;壓枝;殘陽

    @李 琳 紅燭;羅帳;云;西風

    第二回合 輸贏修行

    人生如同一局殘棋,輸贏二字永遠沒有定論。世上總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無法達到最終目標,也沒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每一步,人生的棋便不是死局。請根據提示及圖答出原詩作者。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蒼雪大師

    @李 琳 納蘭性德

    第三回合 生死修行

    這是著名詩人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詞。大概感情濃到極處,已來不及也不愿意用華麗的辭藻修飾裝點,只能語淡情真。請說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下一句。

    A.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B.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A

    @李 琳 B

    第四回合 孤修行

    孤獨,是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之一。讀李白的詩,感受最深的是曠世的孤獨,也是憤世的孤獨,所以在他的詩中總能看到借酒澆愁的傷感。請根據描述填字。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棄;去;不可留;入;心;多煩惱

    @李 琳 棄;去;不可有;亂;心;多煩憂

    第五回合 感傷修行

    下列詩句中,出自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的是哪一句?

    A.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B.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B

    @李 琳 A

    第六回合 寂寞修行

    根據下面給出的關鍵字,寫出詩句。

    知 曉 搖 音

    弦 有 少 時

    誰 斷 何 了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李 琳 春花秋月何時了。

    第七回合 心靈修行

    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壁》描寫的是沒有一種快樂比得上內心的祥和,沒有一種享受比得上內心的安寧。從現實的紛擾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輕松愉悅中去,讓簡約淡泊取代熙攘紛雜,讓寧靜安詳取代焦慮浮躁。請根據描述接句。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終日昏昏醉夢間;偷得浮生半日閑。

    @李 琳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得浮生半日閑。

    第八回合 紅塵修行

    初于世間,他因年少輕狂的桀驁,目無萬物的狂放,不甘于命運的不斷奔波,而一再沉浮。漸入而立后,他才于浮沉中覓得些許功名。于是他浮于水面,豪情壯志滿懷,妄圖凌駕于眾生之上。奔波一世,無論成敗與否,他終于嘗盡世間百味,如醍醐灌頂般,幡然通透。從此心靜如禪,于茫茫世間,只求淡然了卻余生。請根據上圖答出作者及詩名。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陸游的《題臨安邸》

    @李 琳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

    雅言說

    第8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一、共同之處

    1.體裁相同

    兩篇文章體裁一樣,即“歌”,能唱的詩,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2.格式不固定

    兩詩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

    3.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

    杜詩將“秋風”“秋雨”和個人的遭遇經歷融為一體,岑詩將“冬雪”和為朋友的餞行融為一體,都達到了景為情生,情因景涌的藝術境界。

    4.借景抒情

    兩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杜詩借大風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岑詩借邊塞壯麗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5.都寫到了風

    兩詩都用了一系列動詞來表現風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這個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詩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岑詩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不同之處

    1.句式不一樣

    杜詩以七字句為主,間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錯雜;而岑詩從開篇第一句“北風卷地白草折”到結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馬行處”都為七字句,句式整齊劃一。

    2.敘事詳略不一樣

    杜詩敘事較詳細,故事性強。全詩可分三節。第一節寫風破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寫出了秋風肆虐,聲響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風勢之大,茅屋被秋風所破之情景;“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寫茅草被狂風刮起紛紛墜落的去向。這時,茅草散落似乎還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歸來倚仗自嘆息”寫出了詩人投訴無門的困窘之狀。整個第一節的氣氛是昏暗的,情緒是低沉的。第二節寫秋風破屋的結果。先從風云變幻說起:“俄頃風定云墨色”是雨要來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將釀雨的情境,“雨腳如麻未斷絕”突出了雨的綿密,可詩人賴以生存的茅屋卻“床頭屋漏無干處”,至此秋風破屋的慘劇達到了,此情此景詩人怎能入眠?“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更是詩人自“安史之亂”以來各種辛酸經歷的慨嘆。

    岑詩敘事簡潔,點到即止。全詩的敘事線索不像杜詩那么明晰,是若隱若現的。詩的前半部分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詠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說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寫意畫。“白草折”與“梨花開”讓我們讀者從視覺上領略到了邊塞奇寒的氣候特征。而送別之事也僅僅在“中軍置酒飲歸客”“輪臺東門送君去”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些詩句中有所體現。具體的餞行、送別場面讀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樣

    杜詩抒情強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是詩人用理想戰勝現實后的吶喊,意志戰勝嘆息后的狂喚,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岑詩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沒有一語道破,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讓其產生無限的遐想:或許有對友人的不舍,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對歸期無望的惆悵……體現了含蓄典雅的特點。

    第9篇:描寫秋雨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 古典詩詞;“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曲感傷旋律,它由蕭瑟、凄切、衰敗的秋景、秋物、秋色、秋聲結合人自身境遇而感發,主要抒發的是人對自身悲劇的感慨和一種生命的悲哀。

    對“悲秋”的研究,有的學者從文學史時序出發研究“悲秋”的原型、歷史接續及影響;有的學者研究“悲秋”的言敘方式;更多的學者則從“情景關系”角度來研究“悲秋”。在這里筆者則試圖通過一系列“悲秋”意象來探究“悲秋”的意義。

    一、古典詩詞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重要的詩學審美范疇,《周易·系詞》提出“立象以盡意”原則,所以意象的古義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則包括景、物、色、聲等方面。二者結合起來構成古典詩學的基本范疇。[2]“悲秋”意象是多種多樣的,與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自然之物是分不開的,在詩詞中多呈現為意象群。“悲秋”意象, 主要可分為秋景秋色、秋物秋聲和秋日天象三大類。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風落葉、秋雨和霜露等三種意象

    1. 秋風落葉

    瑟瑟秋風是身感耳聞的悲涼之氣;枯槁飄零的落葉是可以目見的,易引起人的感傷情緒,產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時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與人之哀傷有了一定程度的關系,即秋引發、加深和表現了詩人的哀傷。[3]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句,此一聲“悲哉”開中國文學史上“悲秋”主題的先河。賈島《憶江上吳楚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頗富動感,氣象雄渾,渭水西風陪襯居者懷念行者的心情,將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風落葉。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說這兩句詩是“置之盛唐不可復別”。[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動人的情思,也最易扣響情感的門環。李商隱作《夜雨寄北》時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內,巴山秋夜,夜雨瀟瀟,激發了作者纏綿的相思之情并以詩代書。柳永《八聲甘州》首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個畫面有一種凄清的動態美,物態總是與心靈相遇相契才產生詩意,“暮雨灑江天”告訴我們詩人的心靈是流動的,雨水仿佛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灑濕了江天,也灑濕了羈旅漂泊者的心靈,雨水灑洗,秋天越發清冷凄涼,客思越發濃烈。

    3.露和霜

    霜露屬冷色調,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駱賓王《在獄詠蟬》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以蟬的艱難處境“露重” 以及“風多”喻己之冤屈難伸,感慨仕途的艱難并抒發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聲甘州》中“漸風霜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幾句描寫使人滿目蕭瑟,更覺風霜漸漸凄冷,但氣象雄渾,悲壯中蘊含著無限的感慨蒼涼,一股思鄉之情演繹成了漂泊游子對精神家園的渴求。

    (二)秋物秋聲,主要包括動物和植物兩大類

    1. 動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和寒鴉悲啼等三種意象

    雁南飛是秋天特有的現象,南飛即“還鄉”,易引起人的思鄉情懷。孤雁南飛哀鳴,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獨感傷悲涼之情。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描寫邊地的秋夜中偶爾的雁鳴給人的心理觸動。戰事頻繁,邊地交通早已中斷,路上已沒行人,邊塞秋夜籠罩著沉郁死寂的氣氛,大雁不僅沒有給邊地帶來一絲生機,反而更增添了幾分冷落與悲涼,路斷人行是目之所見,戌鼓雁聲是耳之所聞,詩人通過對自己所見所聞的描繪,生動具體地展現了一幅邊地秋景圖。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現了作者一種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漂泊無依的艱澀。[5]蔣捷《虞美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小舟在濃云低垂下空闊的江面上漂泊,西風中傳來失群大雁的哀鳴,這孤雁漂泊的愁思長長,誰問誰憐?孤雁的聲聲悲鳴叫人心碎。

    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鬧的生命十分短暫。秋蟬殘鳴既從聽覺上給人一種凄切的感觸,也預示著生命的脆弱和即將結束。李商隱的《蟬》,以蟬自喻,抒發自己的清高、清貧和不得志,詠嘆出了詩人在動蕩的晚唐時代,個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鈴》首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讓清秋的寒蟬殘鳴聲營造了一種離別時濃厚的感傷氛圍。

    烏鴉又叫寒鴉,這和秋的凄冷有關。鴉凄切的叫聲和秋天中人的感傷又相關,寒鴉棲息于樹,幾聲悲啼,易于引起孤獨漂泊者的愁思,引發多種感觸,故鴉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涼。張繼《楓橋夜泊》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烏啼”是秋聲的象征,見其棲巢不穩,打破夜的寧靜,引發愁思,正以映襯滿懷旅愁的不眠之客,創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調。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樹昏鴉”中“昏鴉”為這幅黃昏蕭條的孤旅圖更添了幾聲悲啼。枯藤纏附于老樹,黃昏時烏鴉歸棲于老樹之上,草木野鳥都有歸宿,正以反襯游子之漂泊無歸。

    2. 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麗燦爛,亦可作為“悲秋”意象,當秋菊這種美麗與人物的生命和所處的環境不能與共時,便產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獨悲哀。秋菊作為“悲秋”意象,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這在李清照詩詞中表現得較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過較長時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感傷敏銳的心靈面對秋菊有憂愁,更有孤獨冷清。憂愁如《醉花陰》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孤獨冷清如《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深秋正在盛開,可是容顏已經憔悴消損,“人比黃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將它采摘?

    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蘆、菰、荻等屬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殘敗是顯而易見的,使人產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楓秋天變紅,象征秋色,能引發愁思,滲透著生命將逝的意味。秋雨滴打著梧桐枯葉,目見耳聞,容易觸動人的心靈,產生感傷之情。張繼《楓橋夜泊》中“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經霜,與“漁火”相映而紅,如炯炯的眸子,與愁人無言相對,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韋應物《夕次盱眙縣》中“人歸山郭暗,雁下蘆州白”描寫人歸雁宿,各安其居,看著白茫茫的蘆花催生了懷鄉之情,天大地大,何處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中一組意象“楓葉荻花”瑟瑟作響,營造了一種感傷的送別氛圍。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女詞人聽梧桐細雨,敏感破碎的心靈被滴打著,分不清是聽覺還是心靈的感觸。《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雨聲菰葉交響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涼之情,詩人從風雨菰葉聲中感受得特別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牽牛織女星)兩種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學中作為一個綜合型意象頻頻出現。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會把思鄉懷人等種種情感寄予明月,明月發揮著情感傳遞功能,秋月作為意象,更蘊含著濃郁的“悲秋”氣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觸動著詩人的心,勾起滿腹思緒,月明人遠,思深情長,滲透著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殘月一鉤,勾起心中千絲萬縷的去國懷鄉之愁和無限的亡國之恨。

    牽牛織女星作為“悲秋”意象,用來表現情侶之間遠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別有所寄托。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織女隔銀河以望牽牛,可望而不可即,無限相思。詩中將織女星擬人化,言因終日相思不能織布,淚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中“牽牛織女星”觸動了遭棄宮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盤繞全在這舉目仰望之中。聯系作者人生的窮愁潦倒,何嘗不蘊含著政治上不得志的愁悶呢?

    綜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為秋風落葉、秋雨、露霜、(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寒鴉悲啼、秋菊、蘆菰荻楓、梧桐(雨)、秋月、牽牛織女星等。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單一的,而是審美主體適時適地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間相互映襯生發、對比強化、和諧浸染、視聽動靜結合,就形成了“意象紛呈,觸類多通”。[8]如呂巖《梧桐影》:“明月斜,秋風冷,古人今夜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全詞四句,由明月、秋風、梧桐等組成意象群,畫面豐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達的需要,更有利于創造詩詞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懷與“悲秋”意象的契合點

    “悲秋”是一種復雜的情懷,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國文論講究詩歌的本質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說和言志說,即外感于物,言動于心。情與物遇,目擊道存,精神與物態的契合,有時是“一見鐘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詩的意象,有時簡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簡直就是狀物。[9]如歐陽修《秋聲賦》中“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秋中有情的感傷,情中有秋的落寞。

    詩人之怨憤與愁緒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窮途失意。詩人摶結秋日景觀,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窮、愁。哀怨之心甚熾,胸中全是秋意,則已無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發而為詩,則無往而不含秋意。秋本無情無志,更沒有感傷,不過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國文人的心境罷了,情與景的交融方見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趙永紀.詩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3.

    [3][10]陸玉林.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2;106.

    [4]賀新輝.全唐詩鑒賞辭典(第九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邊塞詩賞析[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賀新輝.古詩鑒賞辭典(第三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成人高清毛片a|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