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能力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創業團隊;異質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創新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更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而創業是創新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創業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大量出現,創業團隊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沿襲高管團隊的研究經驗,學術界對創業團隊成員異質性及其與創新、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給予了大量關注。本文擬就近年來創業團隊異質性與創新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進行整理回顧,為相關話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創業團隊異質性的內涵、維度與測量
1.創業團隊異質性的內涵與維度
Finkelstein和Hambrick 1996年提出團隊異質性指團隊各個成員在主要人口特征以及重要的價值觀、認知觀念、社會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1]。以往的研究歸納了團隊異質性的諸多內容并不斷豐富,包括種族、國籍、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工作經驗、職能背景、任期,價值觀、認知、人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維度劃分,較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方式:按測量的難易、可觀察的程度,分為顯性與隱性、外在與內在(Jackson,Stone 和Alvarez,1993)、人口統計學特質與深層特質特質(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6)、易觀察與不易觀察(Milliken和Martins,1996);按照內容類別分為社會異質性、信息異質性與價值觀異質性(Jehn, 1999);按照與工作相關程度分為低工作相關與高工作相關(Pell, 1999)[2]。
2.創業團隊異質性的測量
對異質性的測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一是以個人為對象運用現有成熟量表,通過李克特5級、7級打分法進行主觀打分測量,常用的量表基礎包括Jehn和Neale 1999年、Zimmerman 2008年、熊立2008年、Amrit 2005年的研究成果;另一種方式是以團隊為單位,收集團隊各成員信息后采用異質性指數測算團隊的異質性水平,其中廣泛采用的為Blau(1977)的異質性指數:(1-∑ni-1Pi2),Pi是某特性第i個類別的比例[3]。
三、創新能力的內涵、維度與測量
1.創業團隊創新能力的內涵
創新能力的概念由Burns和Stalker (1961)首次提出,并認為創新能力是企業采用新想法、新思路、新產品、新技術的一種能力。之后國內外學者不斷豐富創新能力的內涵。例如艾米頓(1998)認為創新能力是創造新思想、利用新想法的能力,并把新思想轉化成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為企業創造利潤[4];陳力田等(2012)將創新能力的內涵界定為搜尋、識別、獲得外部新知識,或發現已有知識的新組合、新應用進而產生能創造市場價值的內生性新知識的能力[5]。
2.創業團隊創新能力的維度與測量
現有研究中,創新能力的主要的測量方式之一是采用李克特量表對其各個維度進行主觀度量。韓翼(2007)將創新能力劃分為三個維度,即創新意愿、創新行為與創新結果[6];Yam(2004)將創新能力分解為學習、研發、資源分配、制造、營銷、組織、戰略規劃等維度[7]。另一種主流方式是通過專利數、創新數量、新產品銷售比例、創新支出占銷售比例等指標數據測量反映創新能力。
四、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1.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直接作用
一方面,異質性團隊由于擁有不同的思考視角、掌握更多樣化的知識因此更容易產生新思維和新觀念,能夠促進團隊創新。許多研究驗證了這一關系,Eisenhardt 和 Schoonhoven(1990)研究指出技能差異更大的創業團隊比起技能較相近的團隊能更好地影響新創企業績效[8];Bouncken(2004)指出異質性團隊可以為新創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知識和信息組合,有利于創業績效的改善,且團隊成員文化差異性大有助創業團隊產生創新理念[9]。
另一方面,異質性導致團隊協調成本、整合成本增加,同時團隊成員的差異性也更容易導致沖突,因此對創新也可能產生阻礙作用。Ensley 等(1998)分析了創業團隊的技能、大學專業背景、最高學位、職能領域等的異質性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創業團隊異質性與企業成長之間負相關,團隊成員最高學歷專業的差異化和職能背景差異化與企業回報負相關[10]。
2.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間接作用
創業團隊異質性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協調;同時,團隊異質性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創新,它必須通過某些機制對創新產生影響。圖1總結了現有研究中兩者間關系的主要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從圖中可以看出,其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存在許多交叉,反映出了創業活動的復雜性。
五、總結與展望
首先,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團隊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促進和阻礙兩種矛盾關系,因此對于哪一異質度范圍對創新產生最優影響值得關注。其次,團隊異質性的研究內容和維度越來越豐富,但主要還集中于團隊內部。隨著創新網絡理論的發展,創業團隊外部異質性及其與內部異質性的交互作用目前仍有大量空白。最后,創業團隊異質性與創新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高,現有研究對于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及協調因素的研究仍不清晰,其中介變量與調節變量存在許多重疊與交叉,其中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Hambrick D.C., Cho T.S., Chen M.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s Competitive Mo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659―684.
[2]王冰.創業團隊異質性、團隊氛圍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金泉.創業團隊構成異質性、互動質量與創業績效的關系[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戴?艾米頓.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智慧的覺醒[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陳力田,趙曉慶,魏致善.企業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其演變:一個系統化的文獻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4):154-160.
[6]韓翼,廖建橋,龍立榮.雇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2,10(5):62-77.
[7]RCM Yam, JC Guan, KF Pun, EPY Tang. An Audi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Firm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Beijing, China [J].Research Policy, 2004,33(8):1123-1140.
[8]KM Eisenhardt, CB Schoonhoven.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504-529.
[關鍵詞]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社會網絡;外部知識搜索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追尋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國際化經營的道路。通常認為只有大型企業才具有進行國際化經營的機會,中小型企業由于規模、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無法在國際市場占據有利的地位。然而,近年來真實的情況卻是大批中小企業自成立伊始就開始進行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經營也成為當前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創業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要擁有持續競爭力必須整合內外部的創新體系,協同創新逐漸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國際創業的實踐表明,破除不同協同主體間的合作界限。實現國際創業企業的協同創新,搭建有利于發展的網絡系統,整合創新要素,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加快自身發展的主要模式。協同創新是國際創業企業發展的主流,如何識別及利用國際資源,并通過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將相關要素整合,實現單個要素無法實現的協同效應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對國際創業企業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在企業的國際創業實踐過程中,諸多案例表明。并不是企業開展創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存活,破產和倒閉依舊是許多企業無法避免的結局。導致這種結果歸根到底在手企業并沒有形成相應的協同創新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對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研究相對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對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維度構成及其形成原因的統一認識。本文基于國際創業視角,在對協同創新能力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維度結構與影響因素。
一、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
1.國際創業的內涵
通過以往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對國際創業內涵的界定有―個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前期摸索階段、中期拓展延伸階段和后期完善深化階段。
(1)前期摸索階段
McDougall和Oviatt認為國際創業是指隨著科技進步發展。管理者對企業文化的理解逐步深化,企業走出國門,探索原來較陌生的國際市場的行為。McDougall通過對國際創業企業的研究,奠定并鞏固了國際創業創新理論的地位。然而。眾多學者在此時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從個體特質、組織,以及環境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來研究國際創業企業遇到的現實問題。總而言之,在前期摸索階段,學者們將國際創業解讀為企業利用全球化資源和廣闊市場條件使其國際化變為現實的過程。強調企業的特征是跨國經營、成長迅速,研究的對象是走國際化道路的新創企業。
(2)中期拓展延伸階段
國際創業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確創業的含義。創業要具有前瞻、冒險、創新等特征,因此,學者在結合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國際創業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延伸,不僅僅關注國際創業企業,更加關注企業內部的創新。這個階段的學者看待創業的視角也逐漸變得寬闊。認為國際創業活動構建于企業家或企業構建的國際社會網絡關系中,如Coviello和Munro通過對英國一家軟件企業進行考察發現,諸如此類的企業往往通過網絡關系捕捉和利用來自國內外的市場機會。
(3)后期完善深化階段
進入新世紀之后,國際創業實踐取得了飛躍式發展,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不再局限于公司戰略和市場戰略方面,有學者從學習能力、關系網絡等開展論述,解釋新創企業的國際化過程、戰略和機制等問題。國際創業被提升到創新的層面,并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創造,具有跨越國界、新創性和前瞻性等特征,最終目的是獲得商業機會并創造商業價值。此外,Oviatt和McDougall將國際創業界定為“打破國界限制,捕捉、設定、分析和利用商業機遇,以創造未來產品和服務”。國際創業是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積極尋求新的機會,通過快速增長來實現戰略目標的一種戰略管理傾向。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國際創業的特征主要有:跨越國界經營、專注于機會、冒險陛、創新活動、為獲得國外的資源和市場。因此,國際創業企業可以被界定為“為了追求競爭優勢或價值增值,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而進行跨國界經營的企業”。
2.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末,外學者基于協同學和創新能力的有關文獻,對協同創新能力進行了不同界定。Reinartz和Kumar指出,協同創新能力是指為了更加有效地開發新產品和技術工藝。在全球范圍內利用獨特的研發試驗去創造新知識或整合現有知識的能力。譚鴻鑫指出協同創新能力是如今國際創業企業發展的主流,企業協同創新包括內外部的協同創新。主體分別是企業組織本身(內部要素的互動)、企業本身和相關主體間的互動。
然而,國內學者們的關注點多聚焦于協同創新的內涵層面。其中,陳曉紅和解海濤將協同創新視為一種分工現象,在這種創新體系中,協同主體之間存在著一種寬泛的分工關系,通過滿足各自的供求需要,追求技術創新。程蓉認為,協同創新即企業通過整合內外部與創新有關的要素,提高整體協同度,從而實現總體創新收益大于各自收益之和的一種能力。歐光軍等則指出協同創新能力的核心在于,企業通過復雜的非線互,使資源和要素進行創新性組合,實現有效耦合,企業通過這種能力。可以迅速協同整合內外資源,獲得更多外部技術支持,進而打開新的市場。可見,企業協同創新能力是一種涉及諸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為:在戰略愿景驅動下把所有資源轉化為同質企業文化下的資源,強化企業對資源創新和協調的一種能力;能夠對所需要素進行創新性融合和重構的能力,不僅僅是資源的簡單拼湊與疊加:在國際競爭環境中,為了實現企業創新戰略,整合國際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國內資源與國外資源的一種系統能力,從而獲得協同效應。
二、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研究視角
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從多個視角進行了研究,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類別。
1.能力系統視角
企業協同創新能力是一種能力系統,應從不同角度來分析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結構,其內容也各不相同。從構成要素角度,協同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市場創新能力、制度創新能力和文化創新能力等四個維度:而從要素關系的構成角度分析,協同創新能力則是一種基于技術與市場、技術與組織、技術與戰略、技術與文化等四個維度。以及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統能力。Persaud等認為協同創新能力包括創造和整合兩個方面,將企業所擁有的內外部資源進行科學的利用和創新,產生新的產品、工藝和技能,并將協同創新分為技術研發、運營、知識管理和創新性等四個維度。郗英和胡劍芬依賴協同學原理構建了企業生存系統協調度模型,通過計算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度(企業核心能力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從而對企業生存系統進行了描述分析。
2.過程協同視角
資源基礎觀認為,一個企業內部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替代的資源和能力是其持續競爭優勢的動力和源泉。由于協同創新是一個繁瑣、變化的過程,需要企業不斷尋找和開發新的資源,或探索新的資源組合,這無疑都有利于企業獲得更高的經濟績效。此外,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業產生更高質量、更新穎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可以使企業區別于競爭對手,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更高的客戶滿意度,進而提升經濟績效。鄭剛在研究中將創新過程分為技術、戰略和文化等要素組成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IS)五個階段并建立模型,并結合海爾集團的案例說明此模型的適用性。同時,陳勁和王方瑞以及陳勁和陽銀娟指出企業協同創新是一個“溝通-協調-合作-協同”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從整合(知識整合、資源整合、行動整合、績效整合)和互動(互惠知識分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和系統的匹配度)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楊林和柳洲基于協同學原理建立了一套協同創新的協同度測度指標體系,即從知識協同、戰略協同、組織協同和動力協同等四個層面來分析協同過程,簡化了對協同創新的認識。
3.動態聯盟視角
楊麗偉從動態聯盟的角度研究國際新創企業的協同效,在聯盟內部識別哪些因素對協同創新產生影響,并將整個聯盟分成協同主體的關系網絡、協同創新戰略和技術創新保障能力等三個方面,同時劃分了各維度下的要素。喻金田和提出了因變量為新創技術聯盟的協同創新績效,自變量為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的戰略、過程及專利數,同時構建了創新機制作用模型。Lundvall和FIreeman在第三代技術創新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創新系統的組織、文化和市場維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創新的協同動態聯盟系統三維度的具體內容。王婉娟和危懷安結合協同理論和創新能力理論中對“協同創新”與“能力”兩個概念的理解,從協同創新戰略規劃水平、發現合作伙伴并建立合作關系水平、管理和協調合作關系水平、協同創新資源的投入水平,以及協同創新的產出水平等五個方面測度了協同創新能力。
4.網絡聯接視角
網絡是協同主體為了維持或強化競爭地位。自愿選擇在彼此間建立靈活關系、共享集體資源的一種組織形式。創新作為一種通過集體活動才能最有效開展的過程,網絡起著關鍵作用。網絡對知識擴散有明顯的促進,這恰恰是協同創新的關注點所在。曾德明等通過實證研究指出網絡結構對于創新性企業的群體知識擴散,以及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轉化非常重要。劉丹和閆長樂從網絡聯接的視角出發,指出當創新逐步衍生到系統化、網絡化,內部成員之間的頻繁合作和創新要素之間的協同是完成從技術創新到技術擴散的必要過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的進程中要通過創新網絡來整合資源,這樣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三、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維度分析
國內外學者基于能力系統視角、過程協同視角、動態聯盟視角、網絡聯接視角等四個方面對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和維度進行了研究,歸納起來,協同創新能力主要包括愿景塑造、機會識別、變革創新、資源整合、合作共贏和組織間承諾等六個維度,這也是眾多學者對協同創新能力維度的總結。
愿景塑造是指協同中所有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愿景,使整個組織產生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在進行國際化建設時,塑造符合自身發展的愿景對于適應國際市場的挑戰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機會識別是指搜尋、探索市場機會和創新方向的活動。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必然會建立起相應的技能和程序來掃描和識別有用的資源和信息。變革創新是指企業在決策過程中,通過不斷調整其戰略定位,激勵創新,開發新的產品和市場。該能力強調進行打破常規的探索性學習。通過企業自身的創造性來適應國際化變革的要求。資源整合是指企業捕捉到不同主體間相匹配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并以新的成果形式展出。企業通過對資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獲取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創造價值。合作共贏是指企業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選擇性地借助外部資源,創新整合,形成合力,增強各自競爭實力,從而創造共贏之舉。組織間承諾是指創新表現為一種不可預料的變化,對于協同各方來說,會抵制這種變化,所以企業對于這種變化的心理狀態需要時刻把握,同時這種承諾也是組織的約束力,可以使協同中不同個體與組織保持一致的行動。協同創新各方成員要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使企業間的協同更加有效。
四、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
1.國際創業導向
協同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創新過程。要求具有不同利益追求、背景和性質的創新主體形成一股合力,共同開發創新。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各個創新主體擁有一致的價值基礎,因此,對于國際創業企業來說,在企業內部形成共同愿景、營造敢于冒險的氛圍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具有創業導向的企業通常先于競爭對手識別、開拓和利用有利于自我發展的市場機會。Zahra等在研究中也提出。在企業應對動態環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創業導向的作用顯著,對協同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此外,國際創業導向對國際創業企業的績效有著很大的影響。李欣和鄭世明通過對浙江117家新創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國際創業導向對企業國際化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同時影響著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創業導向通過影響協同創新最后影響企業的績效。胡望斌和張玉利通過對150家企業的大樣本實證研究,驗證了國際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并指出成熟的企業比新創企業的國際創業導向更具特點。
2.社會關系網絡
社會關系網絡是通過人與人、組織與組織間信息的傳遞交流產生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有助于企業打破地域限制,使不同屬性的資源通過優勢互補、整合創新,提高整體協同度和資源有效利用率。
在社會關系中,信息等各種資源相互聯系組成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存在于組織內部與外部自由市場之間,同時也是組織創新資源和協同合作的前提。企業進行協同創新的主要動機就是以社會資本為渠道對所獲得的資源分配運用,最終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國際創業企業擁有的資源是多方面的,資源的屬性和種類都得到擴展,不同屬性和種類的資源可以互補也可以整合,在諸如資源、知識和技術等各方面耦合的過程中促進創新的產生。辛沖和馮英俊[27]提出協同創新中的互補性對企業組合中的成員具有促進關系。當企業通過別的途徑獲取自身所不具有的資源時,并且這種資源對企業來說是必須的,企業間的合作愿望便會變得強烈,從而使企業間的合作成功率大大增加。
在國際競爭環境下,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企業必須參與其中。由此,國際創業企業不僅能通過社會關系網絡互動交流、知識轉移,并有效地促進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周勁波和黃勝對關系網絡視角下的國際創業進行了綜合評述,認為由于關系網絡有助于國際新創企業克服外來者劣勢、新創企業劣勢、規模劣勢和局外人劣勢。從而為自身創造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通過相互協調,有效融合更多外來資源,提升其協同創新能力。
3.外部知識搜索
外部知識搜索分為市場知識搜索和技術知識搜索兩類。在國際創業背景下,企業對外部知識的搜索與整合更加有利于維系動態競爭優勢,解決創新性問題。
隨著顧客需求變化加速,市場知識搜索對國際創業企業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突出。張文紅等[29]認為,市場知識搜索關注顧客需求,為國際創業企業進行新產品定位或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條件。企業通過與供應鏈上下游(供應商和顧客)合作交易及時識別外部機遇,利用供應商的技術與資源,減少產品開發風險,并準確預測顧客需求變化趨勢,提高創新效率、加速a品推廣應用,促進深度合作和開放創新。奉小斌和陳麗瓊在研究外部知識搜索與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關系時,提出采用知識創造、公司運營、戰略開發和創新效率等四個維度來構建企業協同創新模型。
技術知識搜索幫助國際創業企業充分利用外部的技術知識溢出機會,打破技術資源整合的領域屏障和地域障礙,對于增強國際創業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具體而言,技術知識搜索可以獲得異質性知識,有助于企業獲取互補性技術,將外部知識轉化為企業的智力資本,從而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活動能力。
4.協同主體特征
協同創新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過程與以往的合作創新不同,更注重合作雙方眾多資源的相互交換和相互作用,因此,這種合作體現出系統自身的組織特征。協同創新的合作過程具有整體效應,可以孕育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就主體因素而言,李兆友指出,企業創新主體協同主要有決策者、R&D、市場、生產和管理等五個層面的協同;宋之杰等認為,協同創新是在博弈之間產生的,而創新資源則是協同主體博弈的工具,同時協同主體的行為對企業創新協同起著重要的作用。
單潔含和劉志迎指出協同創新主體受到知識和地理距離的影響,國際創業企業在協同創新中創造的雙邊關系無疑會對雙方的合作產生影響。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交流的阻礙就會減小,知識的轉移也會加快,雙方的信任也會加強,無疑會增強企業雙方的協同創新程度。此外,他們也指出協同主體的地理距離對協同創新的影響較大。
五、結論與討論
摘要:企業創新能力關系到國家和企業的發展。在對國內外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結合分析創新能力的含義、創新管理的過程、制造企業的特點與影響創新能力的本質因素,從企業創新實力與創新潛能方面提出了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內部技術投入、人力資源、信息獲取、制造能力、產品銷售能力和創新管理等方面的指標,并確定了各指標的計算公式或取值方法。
關鍵詞:制造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企業是創新最重要的平臺,企業的創新能力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對創新能力的評價是各企業以及政府部門最為關注的內容之一。制造企業是各行業中環節最為復雜的企業類型,包括采產銷各個環節。同時制造企業又是最重要的企業類型,關系到其他類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可見參考文獻中,對于僅限于制造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很少。Chen Shuwen和Wang Donghua從確定反映制造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參量角度出發,建立了技術進步創新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且應用客觀賦權法為評價體系的各指標賦權,運用多重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制造企業技術進步創新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畢克新和張淑芳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產品創新研發能力、產品創新管理能力、產品創新信息化水平、產品創新制造能力、產品創新營銷能力,構建了具有21個具體指標的評價體系。Huang Lucheng等從投入能力、研發能力和輸出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高霞提出了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作一個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反饋控制系統,即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看成一個由不同的環節和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內部各環節和要素之間不僅產生相互影響和作用,而且整個系統還要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一、創新能力范疇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創新理論,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的新的組合。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以獲取潛在利潤。從那時起,技術創新就一直是中外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實際工作者探討的熱點問題。對于創新能力,Manu Parashar認為是“持續提出能帶給企業短期和長期利潤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種能力作為形成創新能力的支柱,即知識能力、態度能力和創造能力(見圖1所示)。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見圖2所示),頂上的橢圓代表創新能力,左右矩形代表各種輸入。
參考Egbetokun等的研究,并結合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系統,他們將影響組織的創新能力分成5個關鍵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 Behavior、Culture & Cultural Change、Inpidual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Networking & Relationship Building。他們認為企業內部的因素首先應包括企業主和企業職工通過已往經驗帶給企業的知識和技能,企業應儲存足夠的技術人力資源尤其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術,并進行修改、創造和傳遞新的技術信息,企業可以進一步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內部職工培訓以加強他們的人力資源。另一個主要內部活動是通過參與研發的實踐學習,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OECD指出創新能力還應包括: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聯接(Linkages)、信息與通訊技術(ICT)的結合與使用。
二、創新管理過程
John Tidd等認為,組織的創新管理過程包括四個階段:(1)創新信息搜集:潛在的創新信息來源包括各種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動帶來的新的機會、新的立法帶來的壓力、競爭對手的行為模式變化。(2)評估潛在創新信息,并作出戰略選擇,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思想投入資源進行開發。(3)投入資源對項目進行開發。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研發或技術轉移獲取所需技術。(4)創新實踐并最終推出產品。產品的最終商業化可以在兩個不同的市場內實現:推向外部市場和應用于組織內部。
由此可見,企業或組織的創新能力應反映在這幾個環節的能力方面,這與溫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們從創新過程模型來把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分解為需求識別、產品構思、研究開發、原型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六個階段。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則從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價值實現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四個方面來進行綜合。
三、制造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原則
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評價指標的選擇和量化是建立評價模型的基礎,也是決定評價結果優劣的關鍵一步。指標選擇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評價質量的好壞,同時關系到評價模型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制造企業創新能力指標體系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體現制造企業的內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新型制造業的內涵體現在四個方面即一是以人為本;二是科技創新;三是環境友好;四是面向未來。因此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價應很好地結合制造企業的特點,并且體現出這些內涵。
2.科學性原則: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的內涵與規律,指標選擇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統性。
3.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原則:應盡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方便在建立評價模型時能得到直接的結果。當然影響創新能力存在很多軟因素,因此需要進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礎上,采用Likert方法進行等級劃分并進行量化。
4.可比性原則:構建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能應用于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對比、不同企業之間的對比,另外應盡量屏蔽不同類型制造企業之間的差別。
(二)指標體系及其說明
通過對以上參考文獻以及相關文獻的分析,結合企業的創新管理過程、制造企業的特點、影響創新能力的本質因素,可以分析得出評價制造企業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指標說明
指標體系主要從兩個大的方面來衡量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即目前已有的創新實力和潛在的創新能力,包括市場分析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銷售能力,以及信息獲取能力、人力資源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下面對體系中的二級指標進行分析,確定其取值方法:
1.內部技術投入:包括兩個方面即研發的投入與培訓的投入。研發人員投入強度=研發人員/職工總數;研發資金=總的研發資金;人均研發資金=單位職工的研發資金投入;培訓投入=用于培訓的資金投入;培訓人數=接受培訓的職工人數;接受培訓人數所占比重=培訓人數/職工總數;平均職工培訓投入=培訓投入/職工總數;創新強度=培訓費用/總的年銷售額。
2.人力資源:包括專業資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統計各類人員在企業中所占比例。在作為評價模型的輸入時,將分析指標間的相關性,取反映人力資源在創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標。
3.信息獲取:主要包括企業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合作、市場分析研究以及ICT應用情況。信息獲取來源是指包括客戶企業、供應商、顧客、企業內部、企業/行業協會、專業刊物/出版媒體、教育/研究機構、咨詢公司、交易會/展覽會、政府部門獲取的信息來源涵蓋數目;信息類型是指包括:產品信息、市場信息、生產過程信息、質量信息的數量;市場研究費用投入強度=市場研究投入費用/銷售總收入;市場研究人員投入強度=市場研究人員/銷售總人數;在ICT應用方面,擁有個人電腦的職工數與連接Internet的職工數與職工總數的比得到相應的比例。
4.創新制造能力:設備先進水平程度=1×國際先進水平(%)+0.8×國際一般水平(%)+0.6×國內先進水平(%)+0.4×國內一般水平(%)+0.2×其他水平(%);現代制造技術利用率=采用現代制造技術生產產品數/企業生產產品總數;勞動生產率=創新產品總值/工人人數。
5.產品銷售能力:企業專職銷售人員比例=專職銷售人數/職工總數;營銷投入強度=營銷投入/產品銷售收入。
6.創新管理:包括領導對創新的欲望程度,職工參與創新的熱情程度,創新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組織管理有效程度,管理角色是否根據技術與能力來承擔。
(四) 對指標的進一步分析
本指標體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動評價模型的基礎,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機建立評價模型之前需進行特征的選擇與確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標顯然存在著相關性,如人力資源部分涉及的幾個指標。另外創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標,但考慮到作為模型的輸入,因此在取值時將采用Likert等級方法,按照指標含義從1~5表示其強度。
四、結論
經過參考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國內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主要注重企業目前的創新實力,如研發實力、制造能力、專利情況等。而國外學者更注重企業的創新潛能的分析與評價,因此其評價主要從管理、文化、學習能力、合作網絡、機會行為這些軟性指標來進行。本文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制造企業的特點,提出了結合創新實力與創新潛能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當然這些指標需要在實際應用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價中去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 Chen Shuwen, Wang Donghua. Stud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of IT industry in china[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2logy, 2006:230-234.
[2] 畢克新,張淑芳.基于產品創新能力的制造企業產品創新模型選擇[J].中國青年科技,2007(4):23-26.
[3] Huang Lucheng , Luo Yafei, Zhang Hongcai. Li Xiaoy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alysis of Beiji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6:195-201.
[4] 高霞.基于反饋控制過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0):46-51.
[5] 李榮平.技術創新能力與活力評價理論和實證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6] Manu Parashar, The key to adapting and succeeding in any environment. General Management Review. etgmr.com/jan_mar05/ Innovation.html.
[7] Romijn, H. and Albaladejo, M..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1053-1067.
[8] A.A.Egbetokun, W.O.Siyanbola, A.A.Adeniyi.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cable and wi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igeria: a case study approach. merit.unu.edu/MEIDE/papers/.
[9] 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w3solutions .co. uk/ Chameleon/start.form?cid=gl.
[10]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3rd ed.2005,OECD.Paris.
[11]Joe Tidd.創新管理-技術、市場和組織變革的集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2]溫瑞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5(8):68-69.
[13]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業”的概念、內涵和意義[J].科學學研究,2005(2):185-187.
[14]沈瀅,陳敏.新型制造業企業技術評價及管理[J].企業研究,2006(6):73-74.
[15]etgmr.com/jan_mar05/Innovation.html[EB/OL].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情趣教學 探索精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有必要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問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下面筆者就注重知識內涵,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利用情趣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注重知識內涵,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來自于知識的理解,沒有知識的理解就沒有創新的基礎。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透徹、牢固地掌握數學的概念、定理、法則、解題步驟等基礎知識,也就是要熟練地理解數學理念與數學思維。科學知識的創新充滿勇于進取的人文精神,記載著人類發明、創造的光輝歷史,凝聚著人類思索與奮斗的成功經驗。它既有巧奪天工的構思,傳承著人類的聰明與機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和自然規律的認識,閃耀著真理的光芒。總之,知識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財富,既是現代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如在一個重要定理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定理的條件和結論,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認識定理證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運算和推理技巧,還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質,其本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活動的依據。在定理證明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利用定理證明與發現的聯系激發學生思維。在多種解題思路探求中開發學生智力,激勵學生創新思維。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真才實學,學會過硬本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綜合、探索聯想,創造性地解決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固有的,如何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利用情趣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教材,從教材的知識體系中再現知識的內涵,是近幾年的高考趨勢。為了達到減負的目的,高考命題從書本中走出來,又回到書本中,考點都是書本問題的結晶與提升。重新認識教材,從中挖掘創新素材,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從而創設教學活動情景,激發興趣,進行創新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在學生中,已存在著不可低估的創新意識的思想,他們對未來科學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對已有結論的質疑和發問,使我們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條件。一方面教師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變式教學,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提問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利于學生產生穩定的探究心向和積極探究的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引導之下的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研究法等鼓勵學生相互探討、爭論、交流思維方法,相互啟迪,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思維由發散而集中,由集中而發散。這種合作必須是人人平等參與的合作,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審視教學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讓課堂呈現出“雜音”。同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合作方式,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推理證明的思維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就可喚起求知的情趣,激活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情感,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的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創新欲望,達到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首先學生必須對數學有極大的興趣,他們就肯用百倍的努力去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創設情景,著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用妙趣橫生的數學問題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創造思維的新視角,以新穎的方式去誘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向往科學,追求真理。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激發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 自主創新 指標體系
一、引言
今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各種學術期刊上,從《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可以看出國家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各國已經成為“后危機時代的新寵兒”,為了快速擺脫危機的影響,同時要改變我國“世界加工場”的地位,我國必須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只有科學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測度的指標體系,才能制定跟好的政策來更好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
自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指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是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后,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新能力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從微觀、中觀到宏觀分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行業)創新能力和國家(區域)創新能力,本文重點來討論產業創新能力中自主創新能力部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指一個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為了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有效整合和運用產業內外各種創新資源,建立新的技術平臺或改變核心技術,并取得自主知識產權,使產業不斷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從兩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在整個自主創新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有機綜合。
理解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再加上目前時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概念。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 以科技重大突破為前提, 以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為基礎, 能夠引致社會新需求、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并能在一段時期內成長為對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行業和部門。“十二五規劃”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作為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指出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和信息服務。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生物農業、生物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共性基礎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是指發展這七類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體系
目前國家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各國研究的比較多,如:歐洲創新記分牌(EIS)、全球創新記分牌(GIS)、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STI)、科技競爭力指數(CST)、知識經濟指數(KEI)、創新能力指數(WEF),科技競爭力測度指數(IMD),國際官方組織的測度指標體系制度成就指數(TAI),產業競爭力績效指數(CIP)等。目前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體系還很少專門提及,但能借鑒這些指標體系。
3.1、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
為了確保測評的結果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真實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一)系統性和導向性相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由創新投入、創新關聯及緘默知識的傳遞和創新中間產品及產出等子系統組成,因此要求指標體系涵蓋廣泛能系統性表示,同時是用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所以要有導向性,必須系統性導向性相結合。
(二)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指標體系要科學的建立而且能操作,不能找的一些指標無操作性可言。
(三)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四))靜態和動態相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不僅僅是對過去與當前創新能力的評測,還應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潛在的創新能力,因此要動靜結合。
3.2、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體系
一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分為三個一級指標:創新投入、創新關聯及緘默知識的傳遞和創新中間產品及產出。其中創新投入包括R&D投入、非R&D投入、R&D投入強度、R&D資金占產業總投入的比重、R&D團隊強度、對外技術依存度、技術人員索質一數量強度等二級指標;創新關聯及緘默知識的傳遞包括開放的信息流通度、通過購買貨物和服務產品獲取知識和技術、合作創新度、內部的資源(特別是知識資源)共享度、內部的溝通交流強度、內部的合作與協同(包括制度性的和專項性的)強度等二級指標;創新中間產品及產出包括發明專利擁有數、新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新產品出口收入比率、科技成果獲有數等二級指標。下面用圖形表示下,如右邊:
由上述指標體系可以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按照設計原則當然這個并不全面還是需要繼續完善的留待以后研究。
四、結語
“十二五”計劃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是一個熱點,政府加大對這些產業的扶持,企業自主研發創新技術以減少對外高新技術的依存度已是必走之路,要更好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必須提高這些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了更好的提高一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對創新能力進行測度,本文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內涵的理解從創新投入、創新關聯及緘默知識的傳遞和創新中間產品及產出三個一級指標引申出十七個二級指標從而建立了一個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給以幫助。本文還有不足之處,關于具體測度方法問題留待后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于 張義梁 《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7第五期
[2]黃德春 陸艷 《創新型企業評價體系指標的測度及賦權方法》 統計與決策 2007第22期
[3]陳偉 趙富洋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DEA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科技管理研究 2008年第十期
【關鍵詞】創新教育;獨立院校;途徑;內涵
培養創新能力,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獨立院校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創新就是知識應用的過程,創新教育指創造力的教育。而思維是創造中的關鍵,思維能夠激發創造的欲望,而自我意識能夠促進創造的自信,健全的人格能偶激發創造的潛能,興趣能夠提升創造的能力。
一、創新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一)創新教育是增長知識的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人類在知識以及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知識和科技領域的巨大進步表明,科學進步、技術變革是增加財富和增強競爭優勢以及提升生活質量的動力以及主要源泉。而在加速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人的創造力在其中又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當今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正在演變為人才以及素質以及創造力的競爭,而且在新一輪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在富有科技、高文化素質人才之間的競爭上。大力培育各個領域的創新人才,成為世界各國提升自身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人才的流動現象十分明顯。對于科技創新比較突出的美國,有關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有50%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學家占到公司人數的90%,而且美國對這些外來人員也給予相當的重視。而目前,日本、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制定相應的引進高級人才的戰略計劃。這樣嚴峻的形勢使得獨立院校具有創新能力,因此也就要求獨立院校接受獨立教育。
(二)創新教育是新時期發展教育的要求
我國經濟發展時期比較短,科技和教育的基礎還比較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才培養,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關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7億多龐大的就業人員中,高層次的人才處于最緊缺的地位。人才在素質以及數量方面的不足成為拉大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三)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就意味著教育的根本性改革。我國之前的教育模式存在著兩大弊端:一是由于對教育理解的缺乏,導致我國現在的教育重視智教,造成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足,造成普遍存在著學生創新能力低下的現象。二是沒有將德智體美勞結合起來發展,只是片面的將每一方面獨立發展,沒有有效地將它們結合,造成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創新的能力受到壓制。素質教育的優點就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需要通過創新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通過學校這一中介機構來實施的。良好的素質一旦形成,就會推動自身的健康發展。青年學生目前還處于心理未成熟期,他們的思維以及人格、興趣方面還不是十分完善,這就需要通過創新教育來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創造力。
二、獨立院校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
(一)營造創新能力的氛圍和環境
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國家加強對獨立院校創新能力以及精神的重視程度,為獨立院校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條件;二是國家為獨立院校培養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環節越來越復雜,成本也越來越高,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會增加創新能力培養的力度。三是,獨立院校要加強構建有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文化交往環境。社會活動最終是人的活動。加強文化交往環境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社會條件之一。
(二)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完美人格
現代教育在已有的文化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社會因素。因此,在培養人才方面,需要獨立學院具備對已有文化的批判能力和對未來創新教育培養的能力。學生在結束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不要只局限于現有知識的探索,還應當對自己所疑惑的問題進行思考,與老師交流,不斷完善,最終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能力。
(三)注重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發展
智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非智力則是創新能力的動力。但凡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協調發展。因此,獨立學院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更多的是培養他們對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對事物以及現象的學習中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創造具有濃厚的熱情和堅強的意志。我國在過去的教育中,存在著對發展個性重視不足的問題。隨著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的教育改革也必須重視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三、結語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大力發展創新能力,強調創新教育是獨立院校未來發展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儲開峰.高職院校開展創新教育的模式探析[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8(06).
[關鍵詞] 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型企業 技術知識生產
一、引言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將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創新為主。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自主創新型企業自然是我國實現自主創新的生力軍。盡快培育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因此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然而,理論界關于自主創新的認識還存在諸多分歧。例如,有些學者將其定義為創新主體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的獨立研究開發;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自主創新就是創造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進一步,關于自主創新認識的分歧又導致了對于自主創新型企業認識的模糊。為了推動理論的發展和指導企業實踐,本文將對自主創新和自主創新型企業這兩個基本概念進行討論。
二、自主創新的內涵
自主創新是一個多層多維的概念,本文只從企業層面考察自主創新的內涵。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主要通過購買專利、引進成套設備等方式提高技術水平。由于需要向國外企業支付高額的技術使用費,我國企業的盈利能力無法提高;由于缺乏技術標準制訂的話語權,我國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十分不利。自主創新這一概念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顯然,“自主”是對企業簡單的技術引進行為的否定,是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強調。
本文認為,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主動從事技術知識生產,并積極的將這些技術知識應用到經濟過程中的行為。一個完整的創新過程包括技術知識生產和技術知識應用兩個基本階段。一些關于創新的經典定義都強調技術、產品、工藝、制度等與經濟生產過程的第一次成功結合,卻并不關注它們的來源和主體。而自主創新則要求企業積極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這正是自主創新一般意義上的創新的不同,也正體現了自主創新的內涵。
由圖1可見,如果企業既不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也不參與技術知識的應用,自然也談不上創新。如果企業只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而沒有努力的將這些技術知識應用到生產中去,這只是發明。如果企業不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只進行技術知識的應用,這就屬于引進創新。只有企業既積極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又積極進行技術知識的應用時,才能稱得上自主創新。
更進一步,根據企業在技術知識生產過程中的參與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將自主創新分為兩類:獨立自主創新和合作自主創新。前者是指企業獨自進行技術知識生產的創新,后者是指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和其他企業合作進行技術知識生產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學者將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相對立。本文認為,簡單的對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業只是簡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創新成果,那至多屬于創新擴散的過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新;如果企業在他人的創新成果基礎上積極改進,添加了自主開發的技術知識,那就可以歸入自主創新的范疇。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者“二次創新”。這種自主創新也正是日本和韓國企業創新中的重要模式。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同樣是自主創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內涵與特征
1.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內涵
企業本質上是使用資源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來創造財富并從中獲取利潤的社會系統。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企業創造財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創新型企業就是以自主創新活動為主要財富創造方式的企業。
現代企業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場。它們具有規模小、產量低等特點。隨著蒸汽機的出現,企業生產所需的能源和運輸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現代企業由此誕生。不斷提高產量是此時企業創造財富的主要方式,我們可以將此類企業稱為生產型企業。隨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規模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僅通過簡單的擴大產量已無法維持企業的發展。通過科學管理進行集約化的生產,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為19世紀后半葉以來企業創造財富的主要方式,相應的企業類型就是管理型企業。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又對企業的財富創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約向自主創新轉變,相應的企業類型就是自主創新型企業(圖2)。
這三種企業類型的演進不是一個簡單的替代過程,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揚棄。也就是說,自主創新型企業并不是對生產型企業和管理型企業的全盤否定。相反,自主創新型企業必須以這兩種企業類型為基礎。如果一個企業不具備足夠的生產規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內部的運營活動,其生存都成問題,更談不上自主創新。因此,基本的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創新型企業的重要內涵。
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的出現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很多企業的基本生產和管理能力還很欠缺。因此,建設自主創新型企業首先需要夯實基礎,努力提升企業基本的生產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騖遠。
為了更加準確的區分自主創新型企業與傳統的生產型企業和管理型企業的不同,有必要進一步分析自主創新型企業的特征。
2.自主創新型企業的特征
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四個基本特征: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持續的自主創新行為,成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創新績效
(1)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
自主創新意識是企業對創新的價值性、重要性的一種認識水平、認識程度以及由此對待創新的態度,并以這種態度來規范和調整自己活動方向的一種穩定的精神狀態。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體現了自主創新型企業對于“以自主創新為財富創造方式”的價值認同,以及愿意積極開展自主創新的強烈愿望。
自主創新型企業對于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有著清晰的認識。在它們看來,自主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方法,是企業在未來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賴以生存的基石。技術和設備可以引進,而自主創新永遠無法引進,只能在企業“干中學”的過程中產生。不創新和依賴技術引進的企業最終只能被市場淘汰。
(2)持續的自主創新行為
自主創新行為外在表現為企業為了實現創新的目的而開展的各類活動。對于企業而言,首要的創新行為是應用技術知識。這是創新與發明相區別的關鍵。但是,自主創新行為不僅強調企業自覺主動的應用技術知識,更強調企業積極主動的參與技術知識的生產。
自主創新型企業與運營管理型企業或生產型企業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創新行為的持續性。完全沒有從事過任何創新活動的企業只是少數。但大量的企業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創新行為,僅推出過一兩個創新產品。而在自主創新型企業中,自主創新行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創新型企業知道,自主創新是一場競賽,不進則退。少量的創新雖然能給企業帶來的暫時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業永遠領先。只有持續的自主創新行為才能使自主創新真正成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主要方式。 同時,自主創新是一個學習積累技術能力的過程,持續的自主創新行為是積累技術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包括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業自主研發并實現價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組織、協調、激勵創新行為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
對于自主創新型企業來說,它們總是能夠敏銳的發現市場機會,根據這些機會形成創意,并逐步將這些創意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從中獲取價值。而且,這一過程可以在企業內部不斷復制。盡管自主創新的不確定性總是存在,但自主創新型企業創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業。這一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就是自主創新型企業成熟的自主創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創新績效
自主創新型企業最容易觀測到的一個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創新績效。自主創新績效是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創造的財富和價值。它最終可以通過利潤、新產品銷售收入等財務績效指標進行衡量。而專利、技術方案等技術知識是自主創新的中間產品。它們雖然不能完全代替財務指標來衡量自主創新績效,但也無疑是自主創新型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
自主創新型企業的上述四個基本特征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其中,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是基礎。沒有創新意識,也不會有持續積極的創新行為,更談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續的自主創新行為是自主創新意識的直接體現,是自主創新能力生成的根本過程,也是實現自主創新績效的必然環節。成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自主創新型企業的核心能力,是決定自主創新績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創新績效則是自主創新型企業追求的根本目標。
同時,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四個基本特性還刻畫了一個自主創新型企業的成長路徑。如果企業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其創新行為不斷增多,創新能力越來越強,從創新中獲得的回報也會不斷增加,又會進一步增強其創新意識。企業由此步入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軌道。反之,如果企業創新意識薄弱,創新活動隨之減少,創新能力也會逐步退化,可以從創新中獲得的回報也越來越少,由此步入惡性的“鎖定”階段,最終會被市場淘汰。
四、結語
走自主創新之路、成長為自主創新型企業是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主動從事技術知識生產并積極將技術知識應用于經濟過程是自主創新的內涵所在。以自主創新活動為主要財富創造方式則是自主創新型企業的根本。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培育自身的創新意識、強化創新行為、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是成長為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劉鳳朝:基于集對分析法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書文: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J]. 河北學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創新新解:“概念硬核”視角的集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7:43~49
【關鍵詞】創新教育;內涵;條件;培養
化學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創新的內涵
創新就是棄舊揚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創新不僅僅是發現那些前人未曾發現的東西,也包括對于自己來說是新鮮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化學教師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要結合本學科的實際和特點,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那么要想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我們教師必須在思想上正確理解創新能力的內涵,準確把握創新能力的實質。創新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它是運用一切意志信息產生出來某種新穎、獨特、有價值的產品的能力。通常認為,創新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新,如科學家、發明家所具備的能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新。對學生而言,凡是能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獨立的“發現”他未曾學習過的新知識、提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對他人來講并不是新的,對于人類文明來說不是首創的發現或發明,但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是一種全新的“發現”,這些都屬于創新,因此,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能力。
在一切的創造發明活動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是基礎,而創新能力是核心。廣博的科學知識、敏銳的觀察能力、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的實踐能力等形成創新能力。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實現的創新能力。
二、創新精神形成的條件
創新精神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勤奮的、實事求是的、不屈不撓的敢于冒險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訓練養成的。我們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二是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有責任心且敢于冒險、敢于挑戰的創新人格。
1.動機是創新的條件。動機往往是從“責任感”、“好奇感”那兒獲得的。一切發明創造都是來源于對事物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產生了“要創造出中國人的制堿法”的創新動機的思維,經長期研究,改進了索爾維制堿法,終于制造“紅三角”牌純堿,而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
2.頑強是創新的精神。失敗是成功之母。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在許多次甚至上千次失敗中獲得的。化學家諾貝爾的成功就是因其頑強、冒險的結果。他從小隨父從事軍工產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時,多次發生爆炸,他本人被炸傷,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沒有放棄研究。市里不允許做實驗,把實驗遷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從而獲得成功,成了大發明家。所以,創新必須要有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決心。科學發展史上有許多發明創新人才為此付出了生命,才換來了創新的成果。所以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有意識介紹這方面的知識,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創新能力的培養
1.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老師不肯寬容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學生的一些特征,這些學生往往具有頑皮、淘氣甚至荒唐與放蕩不羈,所作所為時常逾越常規等特征。可是,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常常喜歡循規蹈矩式的學生。欣賞課堂上鴉雀無聲,我講你聽,特別討厭學生當堂質疑,這對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來說似乎是順理成章,然而這種模式往往可能挫傷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也由此而被淹沒。所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必須改變觀念,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學生有創新機會,激發那些缺乏創新才能的學生提高創新能力。
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就有利于消除上課過于拘謹的場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才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
2.激發學生的好奇觀念。好奇是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之一。
3.設計巧妙的問題情境。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習的內動力,它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被激活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先“設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激發創新思維,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摘要:新課標準給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問題,并從分析入手,達成對框題所含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進行歸納分心梳理,并提出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方法創新效果
1.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內涵
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學生的創新主要是指學生個體化的創新。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例,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主動性,這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的內涵,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和積累語言文字,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開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它的核心是讓學生能獨立自主地、主動地學習實踐,表現出有別于他人的各種能力。明確了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內涵,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創新教育為重點、為核心的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創新教學的策略
2.1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領域。每個方面都有可以進行創新教育的因素,教師要注重開發。如作文訓練中可以有以下方式:1. 一題多做;2.翻新諺語、成語、故事、格言;3.試寫難題。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創作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尤其是語文綜合學習,幾乎時時處處體現出創新的成分。
2.2讀、寫結合法創新研究
指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積累語言。一是感悟課文所描述的情景,研習課文用語的精妙;二是背誦、默寫指定的課文內容,領略文采的精華;三是聯系生活實際,擴展閱讀空間,感受生活語言給人帶來的快樂。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并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
2.3培養口誦心維、感受語言信息的能力
一邊自讀,一邊自聽、自品,這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向作者,與作者對話交流進行心靈碰撞的過程。朗讀中,一面是課文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多元反應。學生要多感官參與,多角度接受語言材料的全息刺激,目視、耳聞、心維并用,符號的、語音的、語義的、表象的、觀念的、情感的等各類信息以不同的代碼形式,經不同的輸進通道同時攝進,促使讀者調動已有儲備能動地進行快速整合、立體感受,通過“相似聯系”,取得“個性化”的體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在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體驗、理解與品味的能力。
2.4營造民主教學氛圍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總是與創造性活動相聯系,因而為學生創設有利創新的客觀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要采取一些有助于營造寬松民主氛圍的措施。例如:態度和藹、親切、平易近人,不讓學生產生畏懼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特點,不隨意否定學生的言行;經常和學生討論商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倡導平等的師生對話,鼓勵學生質疑、反駁教師。從課堂環境來講,應該結合聽說讀寫,結合活動盡量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動的特點,從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教學的要求出發,用比賽、繪畫、唱歌、游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教學,如教生字時,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看哪一組記得快、記得多、記得對。在二年級第一學期課文 《黃山奇石》 的教學中,可設計當小導游的游戲活動,根據文本介紹景點。學習三年級第一學期 《但愿人長久》 這篇課文時, 可采用唱歌形式,用歌聲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情境中。在教學四年級第一學期課文《趙州橋》、《律師林肯》時,還可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作畫,變文字為繪畫。總之,抓住各個環節設置不同活動,來促進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作文課時,賞析同學佳作、互評互議等等。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讓學生不拘泥于課本,放開自己創新意識的雙翅,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從課外環境來說,象辦班級小報和開展語文智力競賽等,也都是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發展的好形式。從課堂到課外,如果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就會時時處處激發起學生創新的興趣,在豐富多樣的教學創新活動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2.5注重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淡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小學語文創新教育要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2.6教學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同時,也要把學生的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的情況,教師在定性和定量的評價中都要予以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3.總結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時刻牢記把創新教育當成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不斷開發創新教育的資源,開拓創新教育方法,并把創新教育的效果作為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業成績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把創新教育真正踏踏實實地堅持下去,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