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

    第1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關鍵詞] 兒童;精神發育遲滯;行為干預;康復治療

    The Effect of Behaviour Infervtion on 26 Children with Mental and Development Alretard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behaviour inter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slow spirit growth.Methods We did integrative evaluation for 26 children with slow spirit growth. 16, as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 six?month period of behaviour inter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ther 10 children, as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tervention. Children in two groups at last received evaluations with feeling integrative list, ability of adapted deed and intellect of "wei".Results Intellective level of children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much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ir feeling integrative ability and adapted deep level were also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P<0.01, respectively).children whose mothershave education level of seniorhigh school or above were diagnosed as slow spirit growth at much earlier ag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se mothershave education level of juniorhigh school or less (P<0.01).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can not only obviously improve the feeling integrative ability and adapted deed skill of children with slow spirit growth, but also promote the intellective development. Their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nosis ofslow spirit growth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Slow growth; Behaviour 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 therapy

    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MR)是指個體在發育時期內(18歲以前),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同時伴有社會適應行為缺陷[1],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過去由于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醫療條件的限制,對這些患兒的行為干預和治療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許多患兒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致使他們在認知、語言、感覺統合及肢體運動等方面明顯落后于正常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正常兒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并出現心理及社會適應障礙等諸多問題。我們對26例MR兒童進行綜合評價及康復治療,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科就診的26例MR患兒中,有苯丙酮尿癥9例,先天性腦發育不良6例,腦性癱瘓5例,腦炎后遺癥4例,腦外傷2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齡在3歲10個月~6歲3個月之間。

    1.2 評定方法 采用感覺統合評定量表、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中國修訂韋氏幼兒智力量表,對兩組患兒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行為干預和治療前后各項得分評定,得出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結果比較。

    1.3 行為干預和治療方法 干預組進行行為干預和康復治療0.5 a,每周訓練5次,50 min/次~60 min/次;在訓練前和訓練達0.5 a時分別對患兒進行綜合評價。一方面通過訓練增強患兒平衡能力,提高運動的協調性,促進患兒認知行為和言語功能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患兒的父母進行教育指導,使其了解患兒功能障礙的情況,學習與患兒相處時正確的態度和溝通技能,掌握對患兒進行教育的技巧,并鼓勵他們參與患兒的康復治療。對照組在初診時先進行綜合評價,然后在進行1周~2周的短期康復治療,完成短期的康復治療后,回家由其家長按照相應的訓練方法和措施對患兒進行訓練,半年后回我科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干預組和對照組各有2例苯丙酮尿癥患兒,同時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采用低苯丙氨酸飲食控制血清苯丙氨酸濃度。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量表評分采用Microsoft Excel進行整理計算,記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后智力水平和適應行為水平及感覺統合能力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智能(IQ)、適應行為能力(ADQ)及感覺統合能力各項指數均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干預組智力水平較對照組患兒有明顯提高,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適應行為水平和感覺統合能力方面,兩組之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IQ、ADQ及感覺統合能力各項的比較(略)

    2.2 患兒父母的文化程度與診斷年齡的關系 以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來劃分比較,患兒父親的文化程度與患兒診斷年齡之間差異無顯著性(χ2=2.78,P>0.05);而患兒母親的文化程度≥高中時患兒的診斷年齡明顯小于母親文化程度≤初中的患兒,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χ2=17.82,P<0.01),見表2。

    表2 患兒父母親的文化程度與患兒診斷年齡的比較 略

    3 討論

    3.1 兒童MR行為干預的必要性 兒童MR的康復有賴于對患兒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患兒的早期干預能有效地減少或減輕該病癥狀的發生,且干預得越早,堅持的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2]。由于對患兒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患兒的整個發育期,許多MR兒童最終的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對兒童的態度以及對患兒功能障礙及能力低下的有效性處理[3],教育、訓練和照管是治療的重要環節,家長對康復訓練的認識及配合顯得非常重要。行為干預和教育可使MR兒童的適應技能與智力得到發展,使之達到最佳的生存狀態。

    3.2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與MR兒童康復的相關性 MR患兒智力落后的康復治療極為困難,但由于嬰幼兒大腦有較大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償能力,若能早期發現并積極治療,可取得較理想的康復治療效果,其效果與年齡成反比。一般來說,可塑性的強度是隨著發育的進展而下降的[4],因此,早期發現并進行干預是康復的關鍵。從本文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在進行康復訓練之前,兩組之間的智能、適應行為能力及感覺統合能力各項指數差異均無顯著性。干預組經過積極的康復治療,并輔以有效的家庭教育,半年后其在智能、適應行為能力及感覺統合能力等三項指數均有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尤以適應行為和感覺統合能力更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所以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是MR兒童康復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患兒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

    3.3 探討影響患兒早期診斷的因素 本文探討了患兒父母的文化程度與早期診斷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當母親的文化程度≥高中時,其患兒的診斷年齡明顯小于母親文化程度≤初中的患兒,而父親的文化程度則與患兒的診斷時間無明顯關系。這或許是因為對患兒的生活照管通常主要由母親承擔,母親與患兒的接觸時間更長,關系更為密切的緣故。同時,文化程度較高的母親通常育兒知識更豐富一些,對患兒的觀察更細致一些,更易發現患兒的輕微變化,有利于對患兒的早期診斷。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患兒的預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社會經濟因素也是一方面,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小紅,李興民.兒童行為醫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2:56?63.

    [2] Chamberlin RW.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Lessons learned from longitudinal research[M].Pediatr Rev,1987,8:8.

    第2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主題詞]孤獨病/康復;孤獨病/針灸療法;針刺療法/方法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發育障礙性疾病,迄今為止,它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尚未清楚。兒童孤獨癥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社交障礙、語言障礙、感知覺障礙及刻板行為和怪異動作是兒童孤獨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目前對于兒童孤獨癥的康復治療,普遍采用行為矯正和特殊教育訓練。筆者近年來對部分收入本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包括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的孤獨癥兒童采用針刺治療,并與單純接受康復訓練的孤獨癥患兒進行療效對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臨床資料

    將2004―2006年期間經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兒童期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圖片詞匯測驗(PPVT)等測評并結合其臨床表現而診斷為“兒童孤獨癥”后收入本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的孤獨癥患兒40例按接受訓練及治療的時間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年齡2.5~8歲,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均行兒童孤獨癥及相關發育障礙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訂版(C-PEp)E1 7測評,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和C-PEP發展總分上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針刺治療

    主穴取神庭、百會、四神聰、腦戶、強間、內關、神門、勞宮、足三里、復溜、太溪、語言二區、語言三區、感覺區、精神情感區、視區、暈聽區、額五針(前額發際上2cm處,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志之間,由前向后共刺5針,5針間距相等)。配穴:多動加后溪、支溝、列缺、太沖、沖陽、飛揚;喜靜而喃喃自語、疏懶加豐隆、太沖;聲音嘶啞或聲音不揚加魚際、照海、廉泉、啞門;不寐加照海、申脈。每次治療時選取主穴,隨癥選取配穴,針刺每日1次,留針25分鐘,間歇5分鐘行針1次,每周治療5次,30次為一療程,共治2~3個療程。

    (2)康復訓練

    采用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每天各1次,每次各訓練45分鐘,共訓練90次。

    ABA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將行為分解為細小的、可以測量的單元進行系統教授,小到注視別人,大到復雜的互動交往行為及社會交往互動,都被劃為若干個步驟。在教授每一個步驟時(通常以一對一的教學開始),都伴隨有提示和指令,有時要從手把手開始;教授活動要重復多次,直到患兒達到要求,將患兒已學會或已消失的行為記錄下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鞏固性練習,并注意將在課堂上學會的行為技巧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應用;教學活動從一對一開始,逐步變成小組上課和集體上課,增強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引導式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學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的內容包括體能、智能、語言、性格、社交等;學習的內容是互相關聯的,即知識、語言和動作是連在一起的;通過習作分析或稱動作分析,將復雜的動作分成簡單的步驟,并用節律性的語言(如兒歌游戲)貫穿起來,讓兒童容易掌握動作中的每一個小節;采用節律性的語言來增強兒童在時間上的接受能力,讓兒童容易記下語言內容,并納入自己的思想中;實踐時間與空間的貫徹性,學習機會可以是每時每刻,而任何空間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地方。

    感覺統合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在實施感覺統合治療前應對患兒進行感覺統合檢測,以了解患兒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再根據感覺統合檢測結果制定出感覺統合訓練計劃,選擇合適的訓練器械和訓練量進行訓練,讓孩子們在玩樂中通過各種感覺統合訓練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體、視覺、觸覺、聽覺系統,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對各種感覺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覺統合失調而出現的各種情緒、行為、語言發育、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2.2 對照組

    每天行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各1次,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同治療組,不進行針刺治療。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測評: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戲活動組成,在測試的同時,對患兒的各種反應按一定的評分標準作記錄,C-PEP之功能發育量表能提供患兒在模仿、知覺、精細動作、粗大動作、手眼協調、認知表現及口語認知等功能領域發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觀察的患兒(包括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和訓練前后均進行C-PEP量表測評。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訓練和治療后C-PEP發展總分提高≥16分;顯著進步:訓練和治療后C-PEP發展總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3.4 治療結果

    (1)兩組患兒療效比較見表2。

    表2數據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X2=7.03,P

    (2)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在C-PEP發展總分和其余7個項目上的比較見表3。

    由表3可知,對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的發展總分和其余7個項目進行組內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尤其是治療組,其組內訓練治療前后差異性較對照組而言更為顯著;將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的差值進行組間比較,在發展總分、模仿、口語認知項目上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ABA訓練法,也稱應用行為分析法,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發展和運用的一種專門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方法體系,它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矯正兒童的行為,按兒童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

    為的增強物,并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孤獨癥而引起的不當行為。引導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創立的一種教育方法體系,它通過一系列仔細策劃的活動,使兒童在運動機能、言語、智能、社交及情緒等各方面得到平衡發展。引導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運動功能障礙者如腦癱兒,以后逐漸擴展施行于因中樞神經受損而引起多類弱能的成人及兒童。ABA訓練和引導式教育一直以來在國際上被普遍認同為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有效方法。感覺統合訓練是基于感覺統合理論,針對感覺統合失調而設計的一套通過游戲和各種玩具器械來提高或增強感知運動各器官協調發展的一種訓練方法。由于孤獨癥兒童在視覺、聽覺、觸覺、本體覺和前庭平衡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調,因而感知覺運動方面的訓練也是推動孤獨癥兒童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覺統合訓練也因此而成為孤獨癥兒童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由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為止,兒童孤獨癥依然是I臨床而非實驗室診斷。中醫對于兒童孤獨癥的論述散見于“五遲”“癡癥”“癲狂癥”等病中,認為其病因多屬先天胎稟不足,髓海空虛,肝腎虧損,后天失養,氣血虛弱所致,與心脾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治療大法為益腎調督填髓,健脾寧心開竅。近年來針刺治療兒童孤獨癥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3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關鍵詞】 腦性癱瘓;嬰幼兒;早期干預

    腦性癱瘓(CP)是指從受孕到出生后一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CP的早期干預是一種由多學科參與的治療方法,是指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通過各種積極的感覺(官)刺激、豐富環境的教育訓練活動。通過這種措施,可望使這些嬰兒的運動、智能有所提高,或趕上正常嬰兒的發育。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科學的早期干預可明顯修復損傷的神經功能,改善腦癱患兒兒的神經發育與減少傷殘[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全部觀察病例均來源于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腦癱康復治療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間住院,診斷標準:參照全國小兒CP座談會制定的標準及分型[2],共66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將其中36例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治療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4個月8例,4~6個月22例,6~12個月6例。30例因各種原因拒絕早期干預僅使用神經節苷脂針者作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個月7例,4~6個月19例,6~12個月4例。

    1.2 方法 根據嬰幼兒發育規律及小兒存在的功能缺陷,參照鮑秀蘭等[3]提出的“0~3歲早期干預大綱”制定綜合治療方案,對照組僅使用神經節苷脂靜脈滴注。

    ①手法按摩及功能訓練:按照正常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綜合運用推拿按摩、Bobath、Vojta療法,改善肌張力,引出和促進正常運動發育和平衡后反應,1次/d,每次30 min,20 d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同時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視聽、感知、記憶和動作訓練;②低頻脈沖電治療:采用石家莊明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MK-A型肌興奮治療儀,對肌張力低下患兒根據部位給予治療,1次/d,每次20 min,2 d為1療程,間隔1周,連續4~6療程;③藥物治療:神經節苷脂2 ml靜滴,1次/d,每10 d為1療程,間隔20 d,共4~6個療程。

    1.3 評估方法 治療后每3個月評估1次,共3次。評估標準根據首都兒科研究所修訂的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測定發育商(DQ),DQ≥85為正常,70~84為邊緣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軟件SPSS 11.5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干預組在治療3、6、9個月后,DQ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腦癱患兒測定DQ值比較(x±s)

    組別總數治療3個月后治療6個月后治療9個月后

    治療組3685.33±10.2191.26±11.2397.96±12.11

    對照組3076.21±11.3481.40±11.1087.15±11.52

    P值

    3 討論

    人的大腦發育最旺盛時期在0~3歲,尤其是生后1年

    作者單位:450052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大學第三附院腦癱康復中心

    內,大腦發育最迅速,是腦發育的關鍵期,此期腦的可塑性強,代償能力強,接受治療后恢復效果好。基于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的基礎,此期盡早對腦癱患兒輸入大量正確的信息刺激和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功能訓練,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和發育,促進大腦發育及功能代償。早期干預作為一種醫療和環境的因素,在盡可能早的時間段作用于腦癱嬰兒,使他們在出生后,腦和神經系統依然成熟的階段中,使其發育情況得到正確的指導,腦的功能盡可能的改善和接近正常。黃真等[4]對已經確診的22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開始治療的平均月齡為4.74月)時發現68.2%治愈,證明部分早期發現的CP是可以治愈的。

    本研究在腦癱發病早期采用了綜合性治療方案,藥物治療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改善腦的血液循環,補充腦發育的營養物質。手法按摩、功能訓練、低頻電療可改善肌肉張力及肌力,糾正異常姿勢,促進運動功能的發育,建立正常的神經運動反射,激發大腦的代償功能,促進腦發育。結果顯示:治療多在半歲前開始,最早為生后2個月,治療組在治療3個月后,其發育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6個月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說明對腦癱患兒的早期綜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智力促進大腦發育,促進全面發展,降低CP的發生率,減少傷殘,療效顯著。

    參 考 文 獻

    [1] 周曉玉,趙衛華,許植之等.早期干預對早產兒預后的影響.臨床兒科雜志,2005,23(5):297-299.

    [2] 林慶.2004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紀要.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第4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方法:將68例輕度腦損傷患兒分為觀察組(早期干預)、對照組(常規保健),其中觀察組42例,對照組26例。兩組均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于治療前后對患兒發育商進行評定。

    結果:觀察組患兒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

    結論:早期干預治療對嬰兒輕度腦損傷起明顯的促進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損傷干預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152-02

    嬰兒腦損傷是大腦由于缺氧、缺血和發育不良、組織結構破損而導致的。腦的結構和功能受損,可導致腦性癱瘓、智力低下、癲癇、行為和心理異常等。我科近年來采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治療嬰兒輕度腦損傷,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兒童保健科治療的輕度腦損傷患兒共68例,年齡1~3個月,經我院新生兒科確診為輕度腦損傷。采用家長自愿辦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2例,對照組26例。兩組患兒病情輕重程度、月齡、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觀察組治療方法。干預前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對腦損傷患兒進行評估,根據嬰兒神經精神發育規律和腦損傷患兒的發育現狀制定干預治療計劃。

    1.2.1干預操訓練。主要包括嬰兒被動操、拉坐、俯臥抬頭、翻身、坐、爬、視聽訓練、觸摸抓握訓練、中醫捏脊法、中醫穴位按摩(主要選擇風池、曲池、內關、外關、合谷、膝眼、足三里、解溪、涌泉等穴位)等。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家長充分參與,學習基本運動方法,并把患兒訓練延伸到家庭中。以上訓練每天1次,每次30-40min,治療3個月。

    1.2.2經絡導平治療。利用低頻脈沖電流對人體經絡穴位的刺激,改善肌張力,促進肢體運動功能。選擇穴位為雙風池、雙內關或雙外關,每日1次,每次20min,治療3個月。

    1.2.3腦電仿生電刺激儀治療。應用數字頻率合成仿真生物電技術,通過體表電極無創導入小腦頂核,起到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激發神經細胞自身保護機制,最終改善腦循環功能的作用。電極放置雙乳突,每次30min,治療3個月。

    1.3對照組治療。常規保健,即每個月根據嬰兒評估結果指導家長在家進行視聽訓練、被動操等運動訓練。

    1.4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1.4.1觀察指標。治療3個月后計算發育商,采用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從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語言和個人-社交行為5個方面,進行評定。

    1.4.2療效評定標準。于治療前后運動所得的運動分數比較,顯效:DQ總分提高15%或以上,姿勢及肌張力無明顯異常,運動功能接近月齡。有效:DQ總分提高1%~14%,癥狀有改善,但目標達不到制定的標準。無效:DQ的總分未提高,癥狀無明顯改變。

    1.5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

    2結果

    經3個月治療,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見表1。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醫院接受干預治療的患兒效果明顯高于常規保健的患兒。

    3討論

    由于嬰兒神經系統功能發育的生理特征,當腦神經細胞在組織學上受到損傷后,并不會立即出現臨床癥狀或體征,而是在以后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來。因此,對高危兒腦損傷的早期發現以及早期干預治療更顯得重要。由于腦損傷患兒康復時間長,康復科床位長期緊張,為了緩解康復科壓力,我科開展對輕度腦損傷患兒的干預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保健科開展早期干預治療可以為患兒贏得治療時間,對那些早已存在但尚未表現出來的病灶具有積極的治療、康復作用,其別強調結合家庭訓練的重要性。家庭訓練可以減少開支,保證康復訓練的長期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治療后,觀察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敖美卿,梁佩清,李小瑜.綜合康復干預治療早期嬰兒腦損傷40例.實用醫學雜志,2008,24(5):786-787

    [2]羅蓉,母得志.建立早產兒腦損傷的隨訪與早期干預體系.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4(2):265-269

    [3]孫興紅,董楊,高晶.腦損傷高危兒早期干預治療方法與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0):104-105

    第5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方法:將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腦癱兒童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引導式健康教育運用1個月。

    結果:觀察組腦癱患兒粗大運動GMFM66項量表分值優于對照組(P

    結論:將引導式的健康教育應用于腦癱兒童的治療過程中,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兒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引導式健康教育腦癱兒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4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66-01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俗稱腦癱,系小兒神經內科常見病,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及未來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引導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種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受損而致活動機能失調者設計的很有效的康復方法。臨床調查發現,引導式健康教育在促進腦癱兒童康復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以92例CP患者為對象,進行引導式的健康教育和常規護理的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2~13歲,平均(3.86±1.12)歲;其中痙攣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動型7例,肌張力低下型6例。輕度膝反張17例,中度23例,重度6例。對照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2~12歲,平均(4.01±0.92)歲;其中痙攣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動型7例,肌張力低下型6例。輕度膝反張18例,中度23例,重度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引導式的健康教育,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康復訓練:按照正常兒童的運動和發育的規律,從上到下,從低級到高級,自近而遠和從簡單到復雜進行合理訓練。針對各患兒的不同功能障礙,使用引導式的教育體系中所特有的基本模式,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對其進行一些如抬頭、坐位和平衡翻身的簡單訓練,同時進行手部的功能、站立、爬行梯等有助于加強生活自理能力訓練[2]。同時訓練過程中,專業護士要應用好引導式的教育理論,并借助一些引導式的教育家言論和部分的康復器材幫助兒童實施訓練。②改善病房環境:保持患兒病房衛生,環境舒適。并盡可能將患兒病房設計得更加貼近兒童生活,使病房更加居家,患兒的個人物品分類安置,避免病房內放置如剪刀等危險物品。同時為患兒設置寬敞、明亮的活動場所,使患兒處在一個溫馨、舒適、整潔的環境中。③加強與家屬良好溝通:孩子是家里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而,對于患兒父母來講,其思想壓力更大,負性情緒更多。因而,護士要耐心地向患兒家屬講明腦癱病情的發展狀況和康復狀況,積極地爭取家屬的配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的工作,并指導家屬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與孩子一同開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孩子智力,促進孩子康復的活動。

    1.3療效評價。治療前后采用GMFM66測試量表[3]對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發育情況進行評價。其中GMFM66評分總百分比提高≥12%為顯效;總百分比

    瘙 12%,但>6%為好轉;總百分比提高≤6%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以P

    2結果

    2.1兩組口兒GMFM66項量表分值比較。治療前,粗大運動GMFM66項量表分值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GMFM66項量表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兒療效分析。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04%,觀察組為89.1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CP是臨床上常見的小兒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嚴重者可并發語言障礙、癲癇或致患兒殘疾[9,10]。目前臨床上用于CP的藥物較多,且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然而健康教育在CP患兒治療中的地位仍無法取代。但目前臨床中采用的健康教育方式較多,而引導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已經成為CP患兒康復的首選護理方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研究表明,CP患兒在傳統常規護理模式下,無法使患兒得到良好的康復護理,易使病情進展,或并發其他并發癥,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13]。引導式的健康教育是指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醫生與患兒、醫生與家屬溝通,使患兒能夠午到有助于個體疾病康復的健康教育和醫療服務,有效保障患兒的治療療效和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腦癱患兒粗大運動GMFM66項量表分值優于對照組(P

    本研究表明,將引導式的健康教育應用于腦癱兒童的治療過程中,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兒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社區康復(簡稱CBR)是指在城鄉水平基礎上,積極調動社區有關部門及人員,包括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參與,充分發揮社區優勢和利用社區資源在醫療、教育、職業、社會四大康復方面,為殘疾人在社區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經濟的全面康復服務,擴大殘疾人的康復受益面。根據本中心實際情況,擬定康復服務計劃如下。

    基礎康復醫療護理服務:組建社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并配備殘疾人康復訓練器具和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提供診斷、功能評定、康復治療、康復護理、家庭康復病床和轉診服務等。

    本中心重點開展視覺康復、肢體殘疾、腦癱兒童和智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

    視覺康復:①設立低視力專科門診及醫學配鏡中心。②對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內障、沙眼、倒睫、翼狀胬肉、斜弱視、高度近視、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眼白化癥、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導致低視力。專業眼科醫生在采用手術及藥物積極治療眼部疾病后,配用適合的助視器,同時進行相應的訓練。③低視力患者在醫院眼科低視力門診進行助視器驗光后,針對低視力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助視器使用訓練。④對學齡前及學齡的兒童要進行佩戴助視器后的功能性視力訓練。

    肢體康復:肢體殘疾人康復訓練的對象主要為偏癱、截癱、截肢、小兒麻痹后遺癥、骨關節疾病等運動功能障礙者。針對腦血管病、腦外傷引起的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對頸肩腰腿痛患者、各類慢性病患者進行推拿按摩、理療、針灸、中藥熏蒸等。訓練內容包括: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①對于腦血管病、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等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癱需要進行癱瘓側面部訓練,如訓練病人吸氣鼓腮,讓病人皺鼻子,用冰塊或電動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頰部,從側面向中間運動。②卒中后常見并發癥――肩手綜合征的預防。其方法有:肢體的擺放,避免過度牽拉,肩吊帶的應用及運動療法和其他輔助療法。幫助病人練習伸髖屈膝、屈踝及幫助病人進行患腿的負重練習等。③截癱者康復一般是截肢手術完成后14天拆線后即需進行殘肢彈力繃帶包扎。為防止殘肢水腫及促進殘肢成熟,要進行殘肢的拍打,使殘肢皮膚增厚,提高殘肢耐受力,為安裝假肢做好準備。再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訓練,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兒麻痹后遺癥馬蹄內翻等通過專業骨科醫生手術治療后進行康復訓練。

    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對象為14周歲以下,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智力發育低于同齡兒童平均水平,同時伴有明顯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困難的兒童。

    對智障兒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動能力及身心進行協調,并通過增加感知活動和肌肉活動,對大腦刺激頻率和大腦本身的分析、綜合、調節活動的鍛煉,以促進大腦機能的修復。

    第7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關鍵詞】 腦性癱瘓

    摘要:目的:為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腦性癱瘓(腦癱)康復模式,于2000年~2002年對腦癱實施了傳統醫學康復的臨床治療對照研究。方法:對6個月~7歲的150例腦癱患兒選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療(PT)與作業治療(OT)、語言治療(ST),配伍針灸、按摩、水療、中醫辨證施治等傳統醫學康復措施,以《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和《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按摩VCD》為教材,對患兒家長進行定期培訓、指導。結果:傳統醫學康復組100例近期(3個月)效果顯著,大運動發育商(DQ)、精細動作DQ、運動發育指數(MQ)、小兒腦癱運動量表(GMFM)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或P<0.01。遠期效果(9個月)穩定,傳統醫學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康復訓練組,t=6.926,P<0.01。傳統醫學康復組頭顱CT腦萎縮、軟化、白質發育不良者,治療后有25.92 %好轉或正常,西醫康復訓練組有2.56 %好轉或正常,兩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t=4.106,P<0.01。結論 : 傳統醫學康復配合西醫康復訓練效果顯著,既改善了腦病損傷區的神經細胞功能,抑制了異常運動模式與異常姿勢反射,又實施了持久的家庭傳統醫學康復,提高了患兒的生存質量與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腦性癱瘓;物理治療;傳統醫學;康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CP)是指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引起的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及感知覺障礙。隨著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物理治療可用更多的干預方法與輔助用具來改善及誘導腦癱患兒的動作發展,可使嬰兒腦癱各方面的功能趨向正常化。但對幼兒、學齡前腦癱患兒,單一的訓練或針灸、中藥、西藥等都難以完全康復。為了尋求更佳的康復方法,我們探討傳統醫學康復對腦癱患兒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1988年全國小兒腦癱會議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1〕將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兒150例,隨機分為兩組。傳統醫學康復組(治療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個月~3歲46例,3~7歲54例;痙攣型66例,手足徐動型13例,肌張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輕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醫康復訓練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個月~3歲17例,3~7歲33例;痙攣型30例,手足徐動型9例,肌張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輕度8例,重度42例。治療組頭顱CT檢查有器質性病變者81例,以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腦白質發育不良等為主要改變;對照組CT有器質性改變者39例。兩組病因的產前因素以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宮內胎兒發育不良等為主;產時因素以難產、妊高癥、產鉗或胎吸助產等為主;產后因素則以新生兒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期的顱內感染、顱內出血、核黃疸等為主。兩組的一般資料經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100例實施傳統醫學康復治療配合西醫康復訓練,對照組50例僅給西醫康復訓練與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1.2.1 西醫康復訓練與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腦細胞功能代謝藥物治療:給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種氨基酸的腦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20 d為1個療程,一般用60 d。療程之間休息15 d。部分患兒給予改善腦微循環藥物:東莨菪堿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據患兒甲襞微循環異常程度適當調整用量,連用20 d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60 d。療程之間休息15~20 d。

    西醫康復訓練:(1)物理治療(PT):對每一位腦癱患兒進行主要障礙分析,制定出近期、遠期康復目標。選擇性地應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個體化康復方案。據患兒的體質、年齡每天訓練1~2 h,3個月為1個療程。(2)作業治療(OT):如有精細動作障礙的選擇OT,并制定出個體化的OT方案。(3)語言治療(ST):如有語言障礙的患兒進行相應的ST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認知訓練,每天3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

    1.2.2 傳統醫學康復療法

    針灸療法: (1)頭針療法:自擬“腦癱頭部九針療法”,即頭部正中線三帶針區、雙運動區、足運感區、平衡區。進針后,快速捻針3次,留針4 h。隔日1次,治療10次休息15~20 d,30次為1個療程。(2)體針療法:如有明顯的異常姿勢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張力增高者,選督脈十三針法、華佗夾脊針法、醒腦開竅針法等,每周2次,治療10次休息20 d,20次為1個療程。(3)水針療法:選用麝香注射液,維生素B1、B12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選穴啞門、腎俞;風池、足三里;大椎、內關。隔日1次,每次選一組穴,三組穴交替應用。每注射治療10次休息15~20 d,30次為1個療程。

    中醫推拿按摩法:對腦癱實施循經點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氣按摩法、捏脊療法、促進肌力恢復按摩法以及關節活動度按摩法等10種手法,每日20~4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

    中醫辨證施治法:①肝腎陰虛型(相當于痙攣型腦癱),選六味地黃丸加減。②脾腎兩虛型(相當于肌張力低下型),選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③陰虛風動型(相當于手足徐動型)選大定風珠加味。服用15~20 d為1個療程,休息15 d,根據病情可再用1~2個療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經的營養代謝: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中草藥水煎進行中藥浴式水療,水溫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連用3個月。

    1.2.3 家庭醫學康復

    腦癱患兒經住院治療3個月后,出院后需進行家庭康復按摩與訓練。為家長提供《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和《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按摩VCD》,對患兒家長進行定期培訓、定期指導訓練,每周1次,連續2~3個月。定期隨訪,1個月1次,主要隨訪患兒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個月進行1次療效評估。

    1.3 療效評估方法

    大運動功能評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該量表共80項評定指標,分5個功能區。Ⅰ:臥位運動及部分原始殘存反射、姿勢反射的建立。Ⅱ:爬與跪的運動。Ⅲ:坐位運動結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運動。Ⅴ:走、跑、跳及攀登運動。運動發育指數(Motor quotient,MQ),參照中國兒童運動能力發育年齡標準〔3〕,對大運動與精細動作能力進行測試。同時進行蓋什爾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運動、精細動作測試。頭顱CT、腦電圖、微循環檢查也作為療效評價的內容。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進行GMFM、MQ、DQ的評測,該測量全部由專職評估醫師進行。CT及腦電圖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12個月進行檢查〔4〕。

    1.4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顯效:MQ、DQ較治療前提高15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增加兩個標準差,伴有異常腦電圖的恢復或CT表現為腦萎縮、腦軟化灶減輕或轉正常。有效:MQ、DQ較治療前升高10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增加一個標準差,伴異常腦電圖有好轉或轉正常或頭顱CT器質性病變有改善。無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應功能區分及實際得分無增加,CT及腦電圖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

    治療6個月時,治療組顯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總有效率達78 %。對照組顯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總有效42 %。兩組比較t=5.302,P<0.01。出院后進行9~12個月隨訪,治療組顯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總有效率80 %。對照組顯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總有效率32 %,t=6.926,P<0.01。其頭顱CT片復查(治療6個月),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好轉或恢復者,治療組21例,占25.93 %(21/81);對照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響療效的因素有年齡、病情、腦癱類型等。1~3歲組有效率較3~7歲組高,t=2.757,P<0.01。輕度CP療效優于重度,痙攣型CP療效優于手足徐動型 、混合型。其兩組治療前后MQ、GMFM評定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MQ、GMFM量表評價(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不良反應觀察結果,針灸治療后有3例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手足徐動癥狀加重,停止針灸后2周均恢復。靜脈點滴東莨菪堿后,絕大部分患兒可以耐受,僅有個別患兒有短暫的面紅、煩躁、口干、食欲差,停藥后自然恢復,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腦癱是繼小兒麻痹之后,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較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據報道我國小兒腦癱患病率為1.8 ‰~6.0 ‰〔3〕。腦癱康復的特點是見效慢、療程長、花費高。據我國國情我們選擇了醫院?家庭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方法,實施了醫院內的全面評估與診斷,找準患兒的主要障礙,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目標,短期住院,全面康復治療。然后轉為門診康復,對腦癱患兒家長進行康復訓練、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導、定期培訓。家長積極配合參與,堅持長期的家庭康復訓練,以保證臨床效果的鞏固。最終達到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傳統醫學康復對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優于單純現代醫學康復。治療組隨訪9~12個月時達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復者占42 %,而對照組僅有10 %。令人樂觀的是腦癱患兒腦萎縮、局限性腦軟化灶在康復治療6個月就有25.92 %恢復或好轉,而對照組僅2.56 %,充分顯示了傳統醫學康復在腦癱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及意義。配合家庭康復按摩訓練能明顯鞏固康復效果,中西醫結合發揮了優勢互補的功效。

    據報道痙攣型腦癱患兒四肢因長期痙攣而發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礙,營養代謝障礙,肌細胞的變性,四肢運動、感覺神經脫髓鞘變性〔5〕。這些障礙是影響腦癱患兒肌力恢復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在正規的水療中加用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中草藥,以加強對四肢肌肉、神經的營養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復作用。康復訓練也是腦癱患兒康復的必要手段,以達到抑制異常姿勢與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功能的恢復。

    傳統醫學康復補現代康復之不足,通過針灸刺激神經系統,經大量、多次信息刺激傳遞促通了神經傳導通路,既加速了腦細胞的修復、發育,又抑制了異常姿勢反射,促進正常運動的發育。中醫的辨證施治,滋補肝陰以柔經通絡、補腎健脾以強筋壯骨助肌力恢復,通過調整人體氣血功能,達到陰陽平衡。中醫的推拿按摩手法與康復訓練不同,補充了訓練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協同作用,在運動平衡功能恢復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復是療效鞏固的基本保證。患兒經住院治療3個月后,腦神經、肌肉營養代謝已得到顯著改善,運動功能明顯恢復。6歲以前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腦癱患兒在家庭這個環境中進行康復訓練會感到安全、溫暖,有利于運動功能得到最大恢復。我國絕大多數腦癱患兒生活在農村,能進入醫院進行康復的患兒微乎其微,受到交通、醫療費用等客觀條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復既保證了康復治療的長期性、廣泛性、實用性,又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了此項康復的重要性。治療組遠期效果穩定,總有效率80 %;對照組遠期效果不穩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結果還提示,腦癱康復要做到三早,則效果會更好。年齡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輕、并發證越少效果越好。隨著年齡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時、正規的康復治療,其肌腱攣縮、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并發證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恢復的機會就越小。所以腦癱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國外報道若在6個月前被診斷并給予干預治療,96 %可達正常化〔6〕。

    參考文獻:

    〔1〕林慶.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紀要[J]. 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吳同申,孟茜,周玉江.腦性癱瘓的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1996,11(2):82.

    〔4〕劉振寰,宋智華,杜乃強.后天性小兒智力低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2):730-732.

    第8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3年l0月在本院康復科進行語言訓練患兒共計86例。其中,語言發育遲緩40例,運動性構音障礙15例,語言發育遲緩+構音障礙31例。男51例,女35例,年齡2~6歲。所有患兒均符合語言障礙的診斷標準。腦癱的診斷按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分型標準。語言障礙的診斷標準按李勝利修訂的CRRC語言發育遲緩診斷標準[1]。

    1.2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大腦受到損傷的部位與程度各有所不同,其語言發展的水平也是十分不相同的。一般地講,有如下1.2.1言語發生的晚,詞匯貧乏,口頭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正常兒童約從2~3個月起就開始了"牙牙學語",口頭語言能力到5~6歲時已基本形成。但是,智力障礙兒童往往要到3~5歲或十幾歲時才開始說話。學齡期(6~12)智力障礙兒童語言水平低下的主要特征是詞匯量少,對詞語涵義的理解只停留在事物的具體性上,不能真正的抽象概括,達不到掌握概念的水平。他們講話時,詞匯十分貧乏,常常用詞不當,語句不連貫,很難完整的講述一件事或一般大意。有時甚至難以完整的講完一句話,只能用少量的詞語來表示一句話的意思。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常聽不懂他人講話的意思。

    1.2.2發音不準,吐字不清智力障礙兒童由于發音系統各器官的損傷或大腦皮層語言中樞損傷等原因造成了他們構音困難,即發聲器官在構音過程中,構音的方式、位置、速度、強度或動作協調發生問題,以至發生的語音錯誤。這使得他們對于相似的音節或相似的詞,往往是讀得"四不象"。

    1.3方法 語言訓練由專業的語言治療師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方法,在安靜,寬敞充滿童趣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并且盡量把訓練時間安排在兒童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段。30 min/次,5次/w,連續治療4個月。訓練內容包括:①注意力集中訓練選擇一些容易引起兒童注意的圖片、玩具、聲音進行訓練。讓患兒充分感受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增加患兒對人和物的注視。②改善交流態度的訓練盡可能以游戲形式使患兒感到開心并樂于交流。③擴充理解的訓練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訓練患兒注意手勢符號的存在并理解其意義,還有幼兒語與成人語的導人,詞匯的擴大等。④構音改善的訓練其內容包括唇的張開、閉合、前突、縮回、舌的前伸、后縮,上舉向兩側的運動力等。要求對著鏡子做,便于患兒模仿和糾正動作。⑤發音訓練待患兒可以完成以上動作后,隨后做無聲的構音運動,最后輕聲引出靶音,原則是先發元音,然后發輔音,輔音先由雙唇音b、P、m音開始,能發輔音后,要訓練將已掌握的輔音與元音相結合。⑥導引氣流法的訓練通過吹紙、吹乒乓球、吹蠟燭等集中和引導氣流,還可以訓練患兒延長吹氣,有效地控制氣息。⑦表達能力訓練根據圖片和實物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訓練。⑧語音矯正訓練等。20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4個月。

    1.4療效觀察 顯效:語言功能較前有顯著提高,經S-S檢查法評定,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個階段者。有效:語言功能較前有明顯改善,經S-S檢查法評定,有2個項目通過。無效:語言功能無明顯改善,通過項目在2個以下。

    2結果

    86例患兒中,顯效75例,有效9例,無效2例,語言功能改善顯著,達到97.7%的治愈率。

    3討論

    3.1腦癱患兒的語言發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腦損傷為主要原因,其次是受語言環境影響較大。另外,由于腦癱患兒存在機體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這也勢必導致患兒產生不同程度的構音器官的功能障礙,腦癱兒童的口唇、舌、下頜、軟腭、鼻咽腔等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會直接影響到言語的清晰度。而語言訓練的作用就在于借助于口唇和舌的運動訓練,結合聽覺和視覺刺激,從患兒熟悉的語言、物品和動作開始,由易到難,刺激患兒的語言器官。

    3.2加強與家長的配合方面,家庭是智力障礙兒童的主要生活場所,家庭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著人際交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家長要有意地安排兒童去參與,指導他們去講些什么、干些什么,從中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家長有時可以有意創設一些情境,讓他們利用這些情境來模擬學習語言。家長要經常帶他們走出家門,去接觸大自然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語言訓練和學校中的語言訓練,并不是兩個獨立體,互不相干。家長和教師應該保持長期聯系,共同對智力障礙兒童進行語言訓練。

    3.3智力障礙兒童語言能力發展比較遲緩,常常會出現差錯、鬧些笑話。但是他們也知道害羞,不好意思。特別是當他人嘲笑或指責時,會變得膽怯不敢做聲或出現故意搗亂等反常行為。對這些情況,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倍加耐心,細心觀察,注意避免。對他們細小的正確表現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而且要當著眾人面稱贊他。

    從臨床治療情況及效果來看,對患兒進行語言康復治療時,應從多方面人手,豐富訓練內容,調動患兒家屬的積極性,以鞏固和提高患兒語言訓練效果,提高患兒的交流水平,減輕殘障程度。利用語言康復訓練治療腦癱患兒語言障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有較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第9篇:兒童發育康復治療訓練范文

    [關鍵詞] 語言發育遲緩;語言訓練;電刺激

    [中圖分類號]R76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1)13-0055-01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在語言發育期的兒童因各種原因所致,在預期的時間內,不能夠象正常同齡兒童一樣表達和理解語言,以及用語言進行交流。它不僅影響兒童的語言理解力和表達力,還將影響兒童與他人、與社會間的交往,阻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本文對40例語言發育遲緩患兒制訂系統的訓練計劃并給予實施,達到顯著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2010年1月-6月我院門診收治的語言發育遲-緩患兒40例,女22例;男18例。年齡1-3歲。行中國版s-s語言發育遲緩檢查確診為語言發育遲緩,經s-s法語遲檢查結果,交流態度不良28例;交流態度良好12例。水平為2 3階段8例;3-1階段10例;3-2階段12例;4-1階段6例;4-2階段4例。并結合蓋塞爾評測中的發育商(DQ)測評,智力輕度低下26例(DQ56-75分),中度智力發育14例(DQ41-55分)。

    1.2 方法40例患者均采用語言訓練結合電刺激治療。電刺激:患兒坐位,先把兩個電極中紅色電極(正極)放在七頸椎處,蘭色電極(負極)放在頜下與環狀軟骨之間,對放置極片的部位脫脂處理,用帶子固定好極片。根據兒童特點選擇T/R低頻刺激,刺激時間T為1,s休息時間R為3,電流強度因人而異,一般在(10-30)之間,囑患兒做吞咽動作,發聲練習,治療時間20min次/R,2周為一個療程。

    語言訓練:聽理解訓練。用聲音、音樂等刺激患兒思維,提高理解能力。也可用患兒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如刷牙、吃飯等動作,讓患兒模仿。還可用實物刺激,讓患兒看實物,訓練師提示患兒命名,反復練習。指認訓練:治療師取兩張圖片,擺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根據指令進行指認,能夠完成后可增加4張或6張,進行4選1、6選1訓練。表達能力訓練:命名訓練將實物或圖片逐一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命名,也可給予視覺刺激,口形提示。復述訓練:根據患兒水平選擇單詞、短句等,注意讓患兒觀察訓練師的口形,注意聽訓練師的音準。實用交流訓練:以日常交流的內容為訓練課題,選擇訓練材料接近現實生活,訓練師多采用提問式,引發患兒的交流欲望,采取綜合訓練,如手勢、畫圖、游戲的方式,增加訓練的趣味性。30min/次,1次/日,連續訓練6個月。

    1.3 療效評估標準患兒訓練前和訓練3個月、6個月后,各進行一次s-s語言發育遲緩評估,療效標準:顯效為水平提高>1個階段,有效為水平改善在1個階段內,無效為無明顯改善。并由專業人員在治療3個月、6個月進行DQ值測評。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用(x±s)表示,t檢驗。

    2、結果

    40例患者3個月、6個月治療時,S-S法檢測、DQ評分與初診時較顯著提高,見表1。與治療前比較①P

    3、討論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癥狀有:(1)對事物或口語理解障礙,(2)言語表達障礙,(3)交流障礙。兒童腦損傷后,極易出現語言發育障礙,而腦損傷后的語言康復治療主要是提高患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最終恢復患兒的語言交流能力。而語言功能需多數的條件反射,它們形成了自動的并組合成了動態模式。說和聽都是通過大腦和神經支配下的語言肌肉的協調運動來完成,腦損傷后參與言語神經、肌肉出現麻痹,影響了言語反射的完成,電刺激可使神經和肌肉、神經細胞再生、重組,提高語言器官的協調性,激發傳感功能,幫助建立完整言語條件反射,達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海生:實習語言治療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怡红院成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