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紅五月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創設情景教學
學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是聽不懂教師的講解,要想讓學生樂于接收知識,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因時、因人、因地而異。初中語文知識中,客觀性的內容比重很大,學生在學習時一定要能學會把握好“想”與“不想”這個度,做到強迫學變主動學,不想學到非常想學。初中生的興趣和年齡讓他們對新鮮事物都感興趣,卻總不能保持長時的愛好,就是因為他們接受新事物的時間與精力都比成年人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學習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直觀和客觀相結合中更好地學到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1.2是掌握好度的問題
初中的語文課中有很多關于古詩詞的記誦,只要肯用功,再笨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那么在課文的練習中,就要支持學生學會與同學進行溝通與交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協調同學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做到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能主動參與討論。有的學生由于性格內向,所以很多時候不喜歡發言,老師在這時就要努力讓他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僅引導他進入學生的殿堂,同時還能培養他大方得體的性格。當然因為初中語文涉及面廣,內容多,所以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非常有限,學生要想培養自己的口才,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就要學會珍惜課堂上的討論時間,做到先獨立思考,再引導交流,對不懂或不敢給予肯定的東西要先進行了解,確保自己在討論中得到收益,成為討論課堂上的受益者。在很多時候,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喜歡馬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發揮。我認為,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先自行思考,然后組織討論,學生更有能把握好需要掌握的東西。
1.3把握好原則問題
無論是教師組織的學習還是學生平時的學習都要因材而學。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有的教師喜歡生搬硬套,不切實際,講了很多東西學生卻不容易理解。這樣不僅浪費了師生的時間,還讓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能力減弱。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考慮好學生的知識面,精心安排,有所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把重點放在課本的重點知識點上,做到難易適當,讓所有學生都能從每一堂課上學到東西。
1.4要能把握課堂討論中教師的評價與參與指導作用
中學語文課堂氣氛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好的課往往會讓教師上得情緒高漲,會讓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正處于心理和身體成長期的中學生,非常在意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有時一句不經意的鼓勵,會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越來越信心十足。所以,充分利用語文課中課文的背誦,作文教學的開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能把自己放在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好勝心、求知欲。教師在討論中不但起引導作用,同時也要放低姿態,和學生一起積極參與,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才能讓學生既能放松自己,又知道自己的對錯,同時還能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里接收到最真誠的鼓勵。
2.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1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要發生變化,師生共同成長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0010-02
作為一名新任校長,我堅信:教育就是拼搏,只有勇于攀登才能創造輝煌;教育就是創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堅持以文化立校為理念,以教學為中心,以管理為突破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走可續發展教育之路是我追求的教育夢想。努力營造愛崗敬業、協作高效的教學文化是我教育目標的前進方向。
一、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創建愛崗敬業校園
做好教育首先要做好教師的工作,使學校成為一個作風優良、團結向上、愛校如家、工作效率高的集體。學校認真組織好教師的政治和業務學習;做細學生工作,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將來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人才。在對學生教育方面突出:愛國教育,集體教育(愛校、愛班、愛家)及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教育。調動學校――社會――家長立體式教育網絡的最大效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指導學生自我管理。切實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做細、做實。
自信教育、感恩教育成為學校長期堅持的德育主題。學校視自信為成功的基礎,視感恩為成才的保障。為激發學生斗志,我采用激情宣誓揚起學生自信的風帆,實施感恩教育。
1.創建書香班級。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我在學校開展了創建書香班級活動,由孩子們將家里的書籍帶到學校,老師登記之后貼上標簽將圖書放置于教室圖書角,學生們自主閱讀,班級統一管理。這一舉措減少了無謂的打打鬧鬧,孩子們捧著自己喜歡的書靜下心來進行閱讀,在閱讀中享受快樂,在閱讀中語言得到了錘煉,精神得到了陶冶,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語文素養得到了提升。
2.開展月主題教育活動。學期初就確定了德育月教育主題:如,感恩教育月、國防教育月、健康教育月、文明衛生教育月、安全法制教育月等等。每月的德育教育主題,是本月4周升旗儀式上國旗下演講的主題,各班根據主題,兩周辦一期專題黑板報,各班班主任在每周的周會課上,根據月主題對學生進行教育或者召開主題班會。月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具體化,為各班開展德育工作確定了主題,提供了指導,使學校教育學生工作,每月都有了側重點。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班會。
3.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按照一宣傳培訓,二量化打分,三確認評定結果的程序。班主任都做到了認真填寫《初中學生發展評價報告冊》,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重視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如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學校為每個學生建有《個人成長記錄袋》,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
4.寓思想教育于活動之中。自信教育、感恩教育是學校長期堅持的德育主題。學校推出了“感恩教育”系列教育活動,在14個教學班的教室開辟了題為“感恩伴我行”的專欄,還利用課余時間辦“感恩”專題板報。2013年6月,學校在北京LP27團隊的支持下在天下第一城組織了全校師生的大型“讓愛傳遞創造奇跡”感恩活動,在感恩活動中學生們進行了親情,師恩等思想的洗禮,同時該團隊成員對學校家庭特別困難的4位學生給予資助,并給學校捐贈了300套課桌椅等教學設備。
5.舉行快樂的節日匯報演出。最難忘的是2013年的第五屆紅五月文藝節,學校懸掛了大幅幕布,剪貼了宣傳標語,提前鋪好了地毯,準備好了音響,邀請了學生家長。臺上孩子們載歌載舞,臺下掌聲、應和聲不絕于耳,孩子們積極參與,踴躍上臺,他們自信、活潑、熱情的笑臉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和家長。在我的帶領下,學校第一次舉行了初三畢業典禮及中考宣誓活動,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創作了初三畢業詩朗誦,舉行了初三畢業祝福簽字活動,初三中考宣誓活動,感恩老師活動……大大提高了初三學生的中考信心。每個學生準備了放飛夢想的氫氣球,讓每個初三學生的夢想從七中放飛。在我的帶領下,第五屆藝術節活動應該說是準備最充分、效果最理想的一次,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老師的欣賞,家長的好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行為規范教育,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意識。
6.幫扶問題學生,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全校教師每人都有一到二個重點幫教對象,體現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通過老師們業余課間的耐心教育和熱心幫助,問題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為創建“平安校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強化教學教研管理,營造協作高效文化
教學工作緊緊圍繞學校年度工作目標,認真落實教學各環節,使教學工作開展得扎實有效。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教學研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成果顯著,贏得了上級的認可和社會各界及家長的滿意。在剛剛結束不久的教具制作活動中我校有10多人次在縣教具制作中獲獎;我校教師李穎參加“全國語文教師能力大賽”獲得“全國優秀語文教師”稱號。
1.強化教學紀律。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抓住教師的關鍵是管理,強化教學紀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學校在教學紀律上,一是嚴格坐班考勤制度,教務值日每天對坐班情況抽查;二是對老師上課情況節節查崗,做到每天有記錄;三是堅持早到位,明確要求,班主任早、中、晚至少提前10分鐘跟班,課任教師上課要提前3分鐘到位。 2.強化教研工作。一是高度重視教研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持續提高。今年剛剛開學,學校就積極籌備了教學研討活動。以說課、優質課、撰寫教學設計、教師基本功等方式,把教學活動與校本研修結合起來,把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教學問題作為校本研修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開展校本培訓,把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教學表現與課后教學效果結合起來,把課前、課中的教學準備和教學實施最終落實到學生身上,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學校以教研活動這一平臺,展示教師的教學風采,形成鉆研業務、研究問題的習慣,達到改進教學策略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二是培養青年教師,讓他們外出參觀學習。青年教師是學校未來發展的主力軍,為了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學校基本上把每次學習的機會都傾斜給青年教師,通過學習,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有了較大的提高,綜合素質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三是結合學科特點,落實教育活動。各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素質競賽活動。其中,5月份語文組織學生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作文競賽活動。9月份組織學生進行了“規范字評比”書法活動,11月份組織了“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在活動中,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給予他們機會展示自己的各項特長,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四是學生評教調查。教務處深入課堂聽老師的課,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開座談會,了解教學情況,并將存在的問題與老師們交換意見。五是請進來,走出去,縱向學習,取長補短。學校與十一中結成對子學校,學校教師與十一中教師進行同學科的聽課交流教研活動,兩校教師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形式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教學。目前學校將繼續積極組織各科教師上課與兄弟學校共同切磋教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