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能力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上海市制造業;人力資本特征;企業創新能力
制造業是指對制造資源,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2010年美國政府推出“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德國推出“工業4.0”計劃;國務院于今年五月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家也將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十三五規劃”重點方向。一系列國內外舉措對中國制造業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發展機遇。上海是中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制造業同時也是上海的支柱性產業。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上海裝備制造業曾一度跌至谷底,但是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拉動下開始逐漸回升,并且在國際上,上海制造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1990-2011年20年間總體來說上海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不斷增強[1]。然而,自“十二五”規劃以來,上海制造業的整體形勢卻并不如人意,處于持續下行通道。轉型與創新是“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主題,提升上海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其目前處于下行通道的狀態并促進其轉型升級。根據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所擁有的不同于其他企業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難以復制,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人力資本資源不同于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具有價值型、稀缺性、難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通過文獻回顧發現大多數是國家層面、區域層面的人力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鮮有針對上海市制造業的研究,因此研究上海市制造業人力資本特征如何影響企業創新能力是本文的創新之處。
1理論回顧與研究假設
Hambrick和Mason[2]提出的“高層梯隊理論”認為高層管理人員的認知、價值觀等心理特征反映企業的戰略選擇,這些心理特征通過年齡、學歷、職業背景等反映。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這些人口統計學特征有助于企業制定創新型戰略。Tihanyi等[3]研究發現隨著高管團隊年齡增大,高管投入精力和信息能力降低,制定戰略趨于保守,降低企業的創新能力。國內學者康艷玲等[4]研究高技術產業高管特征對研發投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高管年齡與研發投入顯著負相關,同樣,李建軍等[5]選取創業板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分析得出高管團隊平均年齡與研發投入水平負相關,與高管的教育背景和技術背景比例成正相關。年輕管理者傾向于冒險而年長的管理者一般會制定比較保守的戰略來規避風險,面對不確定性環境,年齡偏大的管理者傾向于依靠經驗來進行決策,因此,提出以下假設:假設1:上海市制造業企業高管團隊平均年齡與企業創新能力負相關。高管團隊的受教育水平同樣也是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之一,也是研究者研究最多的一個特征。教育程度是評估員工技能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Lundvall等[6]認為受教育水平從兩個方面影響創新,一是,高等教育畢業生可以發明和發展新技術,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可以利用技術進步促進創新。我國學者吳斌[7]對深市中小板168家企業管理團隊的平均年齡、受教育水平等4個維度分析人力資本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對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前文中提到康艷玲等[4]研究高管特征對研發投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高管受教育程度與研發投入顯著正相關。杜純[8]利用教育水平、專業背景及從業經驗三個人力資本角度構建風險投資機構人力資本指數,研究發現風險投資機構管理團隊的教育水平正向影響被投資企業的創新能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部分形成于受教育階段,受教育水平體現管理者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受教育水平高的管理者會用創新性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些能力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因此,提出以下假設:假設2:上海市制造業企業高管團隊受教育水平與企業創新能力正相關。Grim等[9]研究發現隨著高管團隊任期的增長,他們會傾向于用自己的經營方式引導公司的運營,弱化了企業創新的投入。Barker等[10]研究表明任期越短的研發團隊對更加愿意投資研發追求創新,任期長的則相反,他們追求穩定對創新投入少。任期越長,管理者會形成一種固有的思維和經營模式,對新思想產生排斥,從而限制了企業進行創新。據此,提出如下假設:假設3:上海市制造業企業高管團隊平均任期與企業創新能力負相關。女性高管在各個企業中均存在,在中國,上市公司的女性高管占的比例也逐漸增高。其對創新的影響亦不能忽視。Graham等[11]研究發現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傾向于保險路線,更加愿意規避風險。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加細心,擅長情感表達,但是在捕捉市場信息和提供創新性視角方面弱于男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設:假設4:女性高管占比與企業創新能力負相關。
2變量設計
2.1樣本及數據來源
選取在滬市和深市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上市的上海市制造業公司為研究樣本,在取上海市制造業2012-2014年的相關數據時,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連續性和研究的正確性,剔除了ST、*ST公司,經篩選最終獲得了8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的樣本。企業的財務報表來源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網站巨潮咨詢網。高管團隊平均年齡、高管團隊平均任期、高管團隊平均受教育水平、女性高管占比這幾項數據從報表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員工情況處手工整理獲得;期初總資產、凈資產收益率從報表中直接獲得;專利申請數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與查詢板塊。
2.2變量的定義
1)因變量。企業創新能力(PATENT)。目前的研究對企業創新能力多從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兩個方面來衡量。投入能力是企業為創新所投入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多用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產出能力是企業投入資源后所獲得的回報,已有的研究幾乎均以專利作為測度的產出能力指標。專利數相比于研發投入在研究中應用更為廣泛,因此選取專利數來測量企業創新能力,關于專利數,有些學者以專利授權量來代表創新產出,然而,專利從申請到授權一般要經歷1到3年的時間,并不能反映同期的情況,因此以專利申請數來測量企業創新能力。2)自變量。人力資本。借鑒石建平[12],Shipi-lov[13]的研究以高管團隊平均年齡(AGE)、高管平均受教育水平(EDU)、高管平均任期(TERM)、女性高管所占比例(FEMALE)測量企業人力資本。受教育水平借鑒以往學者們常用的方法:賦值法,大專及以下取值為1,本科取值為2,研究生取值為3,博士取值為4,博士后取值為5。3)控制變量。借鑒柴斌鋒[14],張平[15]的研究選取企業規模(SIZE)和反映企業盈利能力(PROFIT)的凈資產收益率為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用期初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一般而言企業規模大,盈利能力強的企業越有能力吸引高質量的人力資本。
3實證分析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首先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主要是各個變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及標準差對變量有初步了解,然后進行相關性分析,尤其是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為下面的回歸分析做出了鋪墊,最后一步進行回歸分析,深入了解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對假設進行檢驗并分析。
3.1描述性和相關性統計
表1揭示了各個變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以及標準差。由表可以看出專利申請數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393,均值接近30,表明不同企業的產出能力差別較大,但是整體而言創新產出能力較高,可見在各項政策帶動下,上海制造業的創新意識較強。從高管團隊的特征來看,高管年齡均值49,平均任期4.3,平均受教育水平2.535,處于本科和碩士之間,可見高管團隊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水平認知水平高。表2是pearson相關系數結果,由表可以看出自變量高管團隊平均年齡與專利申請數在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高管團隊平均受教育水平與專利申請數在0.0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控制變量企業規模與專利申請數在0.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下文用回歸分析進一步研究高管團隊人力資本特征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
3.2回歸分析及解釋
表3是人力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回歸結果。4個模型均包含控制變量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從回歸結果看,模型1到模型4的F值分別為8.653,8.938,8.69,8.557,且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性,表明控制變量模型整體顯著,尤其是企業規模對企業創新能力存在正向的顯著影響,可見公司的總資產越多對創新的投入越大。從模型1看出高管平均年齡對企業創新能力有負向顯著影響,假設1成立,說明企業高管平均年齡越大企業創新能力會隨之變弱;從模型2可以看出高管平均受教育程度對企業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2成立,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高管越是有冒險精神;從模型3可以看出企業高管任期對企業創新能力有顯著負向影響,假設3成立,說明隨著高管任期的增加,高管更加愿意用已有的管理經營方式弱化企業對創新的投入;從模型4可以看出企業高管中女性所占比例對企業創新能力有負向影響但是并不顯著,假設4不成立。
4研究結論及建議
[關鍵詞]專利;企業;創新能力;層級結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9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4-00-02
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根本要求是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然而,企業創新能力是有層級的,不同層級的能力具有不同的規律特征。企業如果不注意自身創新能力的層次結構及其與創新活動的對應關系,可能會導致以低層次活動追求高層次能力的現象,影響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效果。
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過程,它需要眾多要素投入、轉化,以及最終新事物的產生。對于創新能力的分析評價,無法找到一個全面概括的方法,只能從某一特定角度來加以分析。專利是創造和發明的產物,它與創新活動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探討專利的類型與特征,對于企業創新能力層級結構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1 專利的分類與特征
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三種類型。
實用新型專利通常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而發明專利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秾@ā返诙l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應當在技術上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二者的區別在于,在創造性方面,實用新型專利需要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而發明專利需要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專利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應當不屬于現有設計,應明顯區別于現有設計或者現有設計特征的組合。
由此可見,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是在技術方面提出改進與創新方案的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表征。外觀設計專利是對產品的美觀性、藝術性進行創新的專利,是企業設計創新能力的表征。
2 基于專利視角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層級分析
縱觀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建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時,專利都無一例外被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史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相關因素重要性進行了排序分析。其中,專利因素的權重值最大,重要性排序第一。由此可見,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專利的重要性是首位的。
實用新型專利代表的是小發明和產品改進,是指在技術原理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基于市場需要對現有產品的形狀、構造的改進,其中大部分只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做某些微小的改進,所以實用新型專利所能表征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層級為改進性創新能力。
發明只有同時滿足“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才具有創造性。在實際中,發明專利的創新程度也并非在同一層級上,在此將其分為兩類。
2.1 原始性發明專利
這類最高層級的發明專利更傾向于基礎性研究,比原有技術有突破性的創新,它們在工藝、產品和服務領域具有顯著進步,這種創新能力具有改變現有的市場和產業的潛力。因此,原始性發明專利主導的創新能力可以定義為根本性創新能力,由該層級能力主導的企業創新能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2.2 重大發明性發明專利
除原始性發明專利外,剩下的發明專利歸屬于這一類。重大發明性專利可以對在工藝、產品和服務領域產生重大影響,但它們的創新程度次于原始性發明專利而又高于實用新型專利。因此,將重大型的發明專利主導的創新能力定義為適度性創新能力。
3 基于專利視角的企業設計創新能力層級分析
Roberto Verganti的Design-driven Innovation模型著重強調設計創新能力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設計創新可以延長產品壽命,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為公司帶來更高的收益。
但我國企業對外觀設計能力的重視程度普遍不足,特別是汽車、服裝、家居等制造業。雖然每年有大量的外觀設計專利產生,但多以借鑒他人或國外的先進設計進行改進為創新手段,缺乏自主設計創新的產品。因此,我國企業亟需大力開發外觀設計專利,努力提高自身設計創新能力。
然而外觀設計專利在創新能力上也有高低之分。低層次的外觀設計專利雖然具有區別于其他產品外觀的特征,但并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影響。它們只是簡單地模仿現有的產品外觀,并稍作改變。由于市面上已經存在相類似的產品,所以不會產生轟動市場的效應。因此,由低層次外觀設計專利所主導的創新能力可以定義為美觀性設計創新能力。
而高層次的外觀設計專利則需要明顯區別于現有設計,其設計成果具有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高層次的外觀設計創新可以引導整個社會的消費、審美、使用等行為發生改變,以至于形成新的社會文化。對此,將高層次外觀設計專利所主導的創新能力定義為文化性設計創新能力。
4 基于專利視角的企業創新能力綜合模型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可以利用專利的類型與特征將企業創新能力劃分為技術創新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其中,技術創新能力又分為三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改進性、適度性和根本性技術創新能力。而設計創新能力分為兩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美觀性和文化性設計創新能力。
根據企業在技術與設計方面表現出來的創新能力層級,將企業的創新能力分為四種類型:改進性創新能力、強技術性創新能力、強設計性創新能力和全面創新能力。以此建立企業創新能力綜合模型,如圖1所示。
本文以Smart、Mini、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汽車企業為例,應用創新能力綜合模型,對其創新能力進行簡單分析。
Smart創立于1994年,主要致力于生產綠色環保的微型車。該車型將便攜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外觀靈動小巧,一經推出便引領了新的城市出行文化。由于Smart追求車身的微小化,這必然導致其性能的大幅降低。但其通過在技術方面的大量改進和創新,Smart轎車的運動性和安全性并不輸于普通轎車。而且Smart轎車大多數部件都由環保材料組成,對環境的危害很小,體現了其綠色環保的創新理念。由此可見,Smart具有極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是汽車制造業中擁有全面創新能力的典型企業。
圖1 基于專利視角的創新能力綜合模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Mini轎車便成為“人人須有的時尚裝飾物”。其精致運動的外觀,使其成為時尚界的寵兒。但在技術方面,Mini主要利用BMW的技術平臺,對現有的技術進行適當改進后再應用到自己的汽車品牌中。因此,Mini具有強設計性創新能力,但在技術性創新能力方面并無優勢。
近年來,比亞迪汽車成為我國自主汽車品牌中的佼佼者。通過大量專利研發與投入,比亞迪成功打造了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研發平臺。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采用革新性電池與電子技術,在保證汽車運動性能的同時,實現了純電動出行,無尾氣排放。因此,比亞迪具有強技術性創新能力。但在外觀設計方面,比亞迪還沒有杰出的設計創新成果,其設計性創新能力稍顯不足。
5 結 語
本文提出了基于專利視角的企業創新能力綜合模型。該模型將企業創新能力分為技術創新與設計創新兩個維度?;趯@膭撔鲁潭?,又將技術創新能力分為改進性、適度性和根本性三個層次,將設計創新能力分為美觀性和文化性兩個層次。最終,得到企業創新能力的四種類型,即改進性創新能力、強技術性創新能力、強設計性創新能力和全面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綜合模型的提出,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全面地了解自身創新能力,并對自身創新能力進行準確定位。幫助企業找到自身不足,為企業創新戰略、專利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與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一、要素分析——載體作用
1.要素構成
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要素包括問題、踐行、成果;創新能力包括問題、身心、成果三個核心要素,兩者要素成分高度重合。這一分析也說明,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核心價值目標是發展和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必須而且主要通過實踐活動來發展和培養。
2.運行機制
社會實踐活動的運行機制可以直觀地表述為:以問題解決為動力,以直接體驗為特征,以成果產出為檢驗標志,構成三維互動框架。創新能力的發生、發展和生長形態,也有與其高度一致的邏輯框架:以問題解決為基點,以新穎成果為檢驗標志,以身心智能為核心。
3.操作支點
社會實踐活動對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發展的支撐點主要從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直接性、自主性、生成性等6個維度考察,分別與知識技能、思維品質、人格特征形成對應互動關系。
二、結構分析——支架作用
1.從縱向發展看,社會實踐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軸
按照科學的、系統的、整體的觀點,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擴展社會實踐活動面并不斷解決現實生活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人要圍繞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條主線進行實踐和發展。如學前兒童的創新能力處于迅速發展的時期,創新能力主要通過“玩”的這種實踐形式表現出來,創造出各種解決“玩”的問題的方式方法,其創新產品也非常豐富,如繪畫、音樂、舞蹈、手工制作、游戲、伙伴關系、表達交流等諸多標志性創新產品。中小學是創新能力發展的最為關鍵和活躍的時期,因為其生活和實踐的領域及問題的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其創新活動也更為顯現,更接近人們所認同的“創新”。其創新產品包括學習作業成果、實踐性學習成果、生活學習設計。特別是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成年人實踐半徑擴大,實踐形態基本確定并具有了完全意義上的社會屬性,其創新產品表現為管理社會、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各個方面。所以,無論是個體還是人類社會,基本是隨著社會實踐活動領域和性質的改變不斷改變創新的方式和形態,進而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方式。
2.從橫向聯系看,社會實踐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樞紐
按照創新能力多維觀點,創新能力需要以知識技能為原料,以思維品質為核心,以人格特征為動力。這三者都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工、統合、建構和凝華,并在社會實踐中創新產品來展現。首先看知識技能,一般性知識作為人類認識的成果,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創新能力所要求的知識必須是多維度的知識,是能夠應用于實踐的知識,是能夠遷移和融通的知識。學校學科課程和教學可以解決知識儲備的問題,但還遠沒到解決真實問題的創新層面,必須借助運用、嘗試、探究、改造等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下研究解決真實問題,完成知識的植根、建構、整合、融通。技能也是如此,通過反復訓練獲得的簡單技能不能實現創新。創新所要求的高端技能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探索和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各種因果關系,調動全部感官才能完成。其次看思維品質。思維作為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一種以感覺、知覺和表象為基礎的,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現象產生疑問,發現問題。創新活動的實質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論證、歸納結論、表達交流等都是深度的實踐活動,是使思維逐步深入、精細的“原料”和基礎。最后看人格特征。一方面,人格特征作為個體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創新所需要的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實踐精神、良好意志及主動、合作、分享、競爭、冒險、質疑、堅定、自信等個性特征,需要在社會實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反復磨練、培養和沉淀。最有力量的學習和教育都發生在實踐活動之中,沒有體驗和建構,人格傾向很容易走向挫敗、孤立無助甚至失敗。
三、功能分析——原動力作用
1.社會實踐可培養健全人格
對于中小學生學習和發展來說,實踐活動到底有什么功能?校內學科教育和校外實踐教育有著各自獨特的功能作用,校內教育就是學校有目的、有意識和通過持續的努力而改變和塑造人,學校通過學科教學,尤其是通過教師長時間、高頻度的指導,直接高效地給予學生知識技能、思維、人格等影響,是持續的、有力的、獨特的。社會實踐教育主要通過多元開放真實情境的實踐性教育活動,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在真實情境下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嘗試、探究、改造等實踐活動作用于學生的智力、認知、價值、情感,是深刻的、廣泛的、獨特的。
2.社會實踐可完善素質結構
目前,社會實踐活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主要體現在空泛、割裂和整合上,要充分研究和發揮社會實踐“大”、“實”、“深”的優勢,探尋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策略和具體方式方法。如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特性是“大”,調動所有潛在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發展服務,社會處處大課堂;從廣大中小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發,課堂內容設計全面,涉及領域廣泛,能夠使學生素質結構得到優化。社會實踐活動的另一個特性是“實”,社會實踐課堂要有綜合性的實實在在的任務和內容;校內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課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解決:活動設計講求面上擴展、點上突破等實實在在的成效。社會實踐活動還有一個特性是“深”,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要有鮮活的前沿的課程,要有拓展和延伸的內容,校內外課堂傳授的知識能夠得到應用、深化、整合、建構,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思考、創新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湖南;“四化兩型”;因子分析法;科技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推進‘四化兩型’建設的湖南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2011ZK310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5月3日
一、引言
“十二五”時期,湖南省委緊密結合湖南省實際,提出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過努力,全省經濟總量2012年邁上2萬億元臺階,2015年達到2.9萬億元,年均增長10.5%;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17%以上,高技術產業年均增長26.3%??梢哉f,推進“四化兩型”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為此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突出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目前,相關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研究的文獻成果比較多,其基本上可分為二類:一是側重于評價指標體系(或模型)的構建,如楊大楷、馮體一構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撐能力、管理能力、產出能力5個方面41個指標。孫敏霞提出的福建省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鉆石模型等,這類研究互相之間選擇指標的結果往往差不多,但忽略了評價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作用;二是側重評價方法的選擇,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層次分析法(AHP)、BP神經網絡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如巴吾爾江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我國31個省市區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和比較分析,王亞偉等基于改進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估等,但是這些評價方法中,有的計算復雜(如BP神經網絡法),有的權重確定難、主觀因素強(如AHP、模糊綜合評判法)。另外,從針對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來看,通過中國知網等搜素,我們發現專門研究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的文獻很少,基本上是在研究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時,提及湖南省的科技創新能力情況,而且評價指標基本上是絕對指標,不利于橫向的比較和分析。而且從研究某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文獻看,通過縱向比較分析的較多,通過橫向比較分析的較少,這樣難以看出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差距和不足。鑒于此,本文擬運用因子分析法,構建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相結合的精準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橫向比較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對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二、評價指標構建與數據選取
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遵循以下幾項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即設置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考慮區域科技創新指標元素及指標結構整體的合理性,從不同側面反映科技創新狀況,并且指標要有較好的獨立性、代表性、可統計性;二是系統性原則,即以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為核心,并從總體目標出發構建指標體系,從而全面、系統地反映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全貌;三是可比性原則,即充分考慮各區域間統計指標的差異性,在具體的指標選擇上必須盡可能保持統計口徑、范圍一致,以確保指標的可比性;四是可操作性原則,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開發現有統計系統的統計數據,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評價建立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保證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根據上述原則,構建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區域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投入能力和產出能力3個方面共7個指標,其中區域科技創新基礎能力指標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R&D人員數;區域科技創新投入能力指標有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總支出的比重、R&D經費支出;區域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指標有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占專利申請授權數的比重和技術市場成交額。具體如表1所示。(表1)
根據以上評價指標,我們選取了2013年30個省市自治區的評價數據,剔除了缺失技術市場成交額的自治區,數據主要來自《2014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數據2014》,少量相對指標數據依權威機構的數據計算而得。
三、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實證分析及評價
(一)數據處理。我們根據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在運用SPSS 20.0軟件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了量綱的影響后,用KMO檢驗模型和Bartlett檢驗對數據進行檢驗,其中KMO檢驗的統計值是0.720,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是197.725,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檢驗結果均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表2給出了每個變量共同度的結果。表2中數據表左側表示每個變量可以被所有因素所能解釋的方差,右側表示變量的共同度。從表2中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變量共同度都非常高,表明變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夠被因子所提取,說明因子分析的結果是有效的,然后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表3給出了因子貢獻率的結果,該表中左側部分為初始特征值,中間為提取主因子結果,右側為旋轉后的主因子結果。“合計”指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的%”表示該因子的特征值占總特征值的百分比,“累計%”表示累計的百分比。其中只有前兩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兩個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總特征值的81.688%,因此提取前兩個因子作為主因子。(表2、表3)
為了方便解釋因子含義,我們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進行旋轉,通過因子旋轉,各個因子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表4給出了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值。(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每個因子只有少數幾個指標的因子載荷值較大,因此可根據該表分類,將7個指標按高載荷值分成兩類:高校專任教師、R&D人員、R&D經費支出3個指標在主因子F1上載荷值較大;人均GDP、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占專利申請授權數的比重、技術市場成交額4個指標在主因子F2上載荷值較大。
(二)計算主因子得分。提取主因子后,我們利用回歸分析法求出各省市自治區的主因子得分,并以每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兩個主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綜合得分。其計算公式為:F=(41.876×F1+39.812×F2)/81.688。計算結果見表5。(表5)
(三)結果分析。根據表5中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分成如下三個組:相對較強組(F>0.75)、相對中等組(-0.38
從綜合得分分組來看,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處在相對中等組的中間位置,即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比較看處在中游位置。從中部6省比較來看,只有山西、江西比湖南排列在后,湖北、河南、安徽比湖南排列在前,這說明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弱,與排在較強組的相鄰?。◤V東)還有較大的差距。此外,從表7評價指標值的描述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湖南省的絕大部分評價指標值(如人均GDP、R&D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明顯低于全國的平均值,說明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表7)
四、結論及建議
我們精確選取了7個指標,結合2013年指標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比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們發現,與其他省份相比,湖南省科技創新能力無論在全國還是在中部6省,都是處在中游位置,與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湖南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議:一是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意識,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協調、保護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二是開發人才資源,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創新活力;三是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四是積極培育技術市場,將進一步規范科技服務中介體系,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主要參考文獻:
[1].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加快湖南科學發展[J].求是,2011.16.
[2]楊大開,馮體一.長江三角洲區域科技創能力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6.
[3]孫敏霞.福建省科技創新能力灰色綜合評價研究[D].廈門大學,2008.
關鍵詞:“三位一體”; 層次分析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2.0
本文為河北聯合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研究”(項目號:P1303)的研究成果。
引言
學術型研究生是我國學術研究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后備力量。而自從2009年以來,教育部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納入招生計劃以后,研究生培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學術型和專業型。雖然有所側重,但是學術型與專業型的邊界在培養過程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學術型研究生的原創能力在學校培養模式、教育體制、社會環境等眾多因素影響下慢慢鈍化,得不到有效的激發與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而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由于研究生培養中存在大量“過度物化”的現象,致使教師和研究生都變得急功近利,師生失去了淡泊名利與寧靜致遠的心態,這直接制約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各高等院校改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內涵
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中 “三位”分別指教學、科研和實踐,教學是研究生學習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平臺,是培養創新型學術研究生的基礎,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兩個有力支撐,相輔相成,必不可少。 “一體”是指教學在打造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中是基礎,是培養研究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必要條件;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三者緊密結合為一體才有利于培養創新型學術研究生。因此本文從教學、科研、實踐三方面,分析影響學術型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各個因素,運用層析分析法分析影響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
二、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選擇與分析
由于大部分影響因素難以計量,通過科學擬定調查問卷,有針對性的與專家、資深教師進行深入的探討確定主要影響因素成為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對不同學校學術型研究生進行調查訪問,并對問卷取得的結果進行分析、篩選最終確定15個影響因素,最后根據層次分析法的構建原則,將這些影響因素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A、準則層B和方案層C,如圖1所示
(一)建立影響因素層次結構模型
從教學、科研、實踐等三方面研究影響學術研究生的創新的因素,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到其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四方面:學生自身、導師、學校和社會。根據層次分析法原理,目標層A為創新型學術型研究生影響因素,準則層B為四方面影響因素“學生因素B1、導師因素B2、學校因素B3和社會因素B4,方案層C為15個具體影響因素(C1-C15),各層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二)構造判斷矩陣
構造創新型學術研究影響因素的各層判斷矩陣,根據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關于上一層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其重要程度 按從1―9賦值,如表所示2。
(三)確定并計算各層次指標權重
利用方根法對以上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 和特征向量W 進行計算,最大特征值與其對應的特征向量標準化得到權重向量W權重公式為 ,其特征向量是每一行的元素相乘并開四次方得到的值為(0.1899,0.4203,0.2685,0.1213)計算出最大特征根 = =4.0709,特征向量代表該層次各因素對上一層次某因素影響大小的權重。
(四) 進行一致性檢驗
對以上判斷矩陣經過比對以后進行一致性檢驗,CI= 計算一致性指標,根據RI值表查出值,若CR=
(五)進行層次單排序和總排序(如表3所示)
培養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主要從教學、科研、實踐入手,同時培養創新型學術研究生基本路徑,建立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需要認識其具體影響因素,然后根據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選出對其影響程度大的因素進行改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學生自身方面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學習毅力、學校方面的科研實踐機會、導師方面的為學生投入的時間與精力、社會方面為學生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等
三、結論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影響創新型學術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對影響該模式的主要因素的重要性進行了合理的評價,這對建立“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從哪些具體方面入手進行了很好的定位。
從以上研究結果,建立“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應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學生自身方面,無論是自身素養有限還是知識儲備不足,學生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二是學校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實踐機會,以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是在畢業論文標準的把關門方面都應以挺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為準則。三是導師方面,導師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導學生深入某一學科領域以及在該領域能夠取得創新成果。四是社會方面,學生的創新思想主要來源于實踐,社會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這將有利于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獲取創新思想,并能很好的將創新思想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產業技術創新 評價指標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推進和產業優化的大背景下,創新研究必將與產業經濟研究相融合,因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評價與分析研究必將成為技術創新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而以此研究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中觀視角和基礎,為決策者制定產業政策和進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一、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及理論研究
1.技術創新的界定
關于技術創新問題的研究,最早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的,但熊彼特本人并沒有直接對技術創新下狹義的定義。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關于此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各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探討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各個角度對技術創新進行了定義。
1951年,索羅(S.C.Solo)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價》一文中首次提出技術創新成立的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伊諾斯(J.L.Enos)在1962年出版的《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確地對技術創新下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繆爾塞(R.Mueser)在搜集300余篇相關論文并對其主要觀點和表述做較系統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技術創新的定義: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這一定義比較簡練地反映了技術創新的本質和特征,但至今國內外仍未形成嚴格統一的技術創新的定義。
2.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國際上提出并研究技術創新能力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由于對技術創新能力所包括的因素認識不同,導致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但從產業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見。產業技術創新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技術的獲取(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工程化到產業化整個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通過引入或開發新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
同企業技術創新相區別,產業技術創新一般指特定產業在成長過程中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幾個大型企業主動聯手開展研發活動,或單個技術領先企業通過技術擴散進而實現產業內的共同創新。產業技術創新的目標不是單個企業的獨立技術創新和發展,而是整個產業的全面進步,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的活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手段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使其形成經濟效益的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
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眾多,結構復雜,所以至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且能夠被所有學者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
美國學者Steele用核對表(Checklist)的形式對R&D活動進行了評價,而Ransley和Rogers則總結了企業的最佳R&D,提出考慮技術策略、項目的選擇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識、技術轉移和人員。斯切爾(Scheerer)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企圖找到一種通用性的評價指標或體系是不太可能的。德國在進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調查時,用產業技術創新費用(科研開發費、產品試驗費、產品設計費、購買專利費、市場調研費和因產品創新而從事的人員培訓費之和)占企業銷售額的比例來描述。加拿大的Dehresson教授用8個指標來比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它們是: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
國內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以下兩個途徑進行,一是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表征進行綜合和總結,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試圖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國家統計局在20 世紀90年代初主要以技術開發的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新產品出口等為基礎,建立技術開發能力綜合指標體系。魏江、郭斌、許慶瑞建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有:R&D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生產能力、資金能力。韓景元等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劃分知識生產塊、直接效果塊、綜合效果塊,共8個指標。常玉、劉顯東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分為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開發能力、產品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五大類13個子指標[3]。
綜上所述,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眾多,且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結果,但這些指標體系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提供了理論框架。
三、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構建
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眾多,各個指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多層次的動態系統。為了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應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估結果是否科學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指標、標準、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學。因此,設計評估指標體系時要考慮到產業技術創新要素及指標結構整體的合理性,從不同側面設計若干反映產業技術狀況的指標。
(2)全面性原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揭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全貌。在初步建立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多的選取反映被評價產業各個層面的基本特征的評價指標,以便最終確定時有篩選的余地。
(3)導向性原則。在全面性的基礎上,應盡可能選擇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專業指標,根據當前中心任務和工作重點確定并突出相應指標,以引導該方面工作取得成效。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該建立在某產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水平上,盡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標,定性指標也要能間接賦值量化,以便于操作。
(5)動態連續性原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對其測定不僅要分析過去與當前技術創新行為的業績,還要研究產業潛在的、未來的技術創新能力,利用靜態指標反映產業技術創新的現狀水平,利用動態指標預測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前景。
2.構建內容
技術創新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產品,也不同于科研成果,所以評價技術創新能力要兼顧宏觀評價與微觀評價的結合,單項指標與綜合指標的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的結合等諸多問題。所以綜合上面的觀點,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見下表所示:
(1)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即企業為技術創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和無形的物質資源,其投入的大小表現為投入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國際上一般將資源投入劃分為R&D投入和非R&D投入。主要從人員投入、資金投入以及除R&D投入以外的技術引進、市場研究等方面來進行衡量。
(2)創新產品產出能力。創新產出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決定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要素是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但未必導致創新成果的產生,因此創新產出要素能夠最直接反映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可以從新產品的銷售收入以及專利和論文數量兩方面來衡量。
(3)生產制造能力。生產制造是指把實驗室中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為符合設計要求的可批量生產的產品的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一是產業中大部分企業裝備的先進性;二是工人的技術等級、適應性和質量;三是工藝設計和管理能力。只有將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素質較高的技術人員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創新技術的先進性。
(4)創新擴散能力。創新擴散是指對技術創新的一種“模仿”或“學習”行為。它包括二種形式,即企業之間的擴散、企業內部的擴散和總體擴散。這里所說的創新擴散主要是企業之間的擴散,通過這個過程,達到創新技術在整個產業中實現的目的。
(5)市場結構要素。任何形式的技術創新都不能脫離市場結構的影響。市場結構要素在很多方面對技術創新具有推動作用,成為技術創新能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之一。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競爭程度。二是企業規模。三是壟斷程度。總之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壟斷程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都可以歸結為競爭力水平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競爭力水平指標來表現市場結構要素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6)創新環境支持能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該產業周邊環境的影響,一個產業的經濟支撐力不僅因資源約束可影響所有創新活動參與者的行為,而且對本產業創新意識、創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明顯的促進或制約作用。因此,產業技術創新環境支持要素與技術創新能力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可以看到,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產品產出能力、生產制造能力是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通過前人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分析,總結提煉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但產業技術創新不只限于單個企業或者幾個企業,而是整個產業中所有企業或者至少是大多數企業共同實現技術創新過程。因此,根據分析繼續提出了后三個影響要素。
四、結束語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決定了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方向,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真實屬性的科學概括,所以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指標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技術創新的過程出發,在總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從產業的層面上增加了影響因素,這樣使整個評價指標體系顯得更加科學和全面。
參考文獻:
[1]傅家冀: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史清琪 尚 勇: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0
[關鍵詞]飯店;組織學習;持續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8—0036—09
1 引言
在全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飯店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呈現出復雜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這在客觀上要求飯店必須不斷地進行服務創新。戴斌的研究結果表明,飯店要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就得著力于市場、產品、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持續創新。姜銳則認為,飯店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創新活動,才能獲得新的推動力、增長力和生命力。
組織學習與企業持續創新關系是新課題,當前研究成果集中在生產和技術行業。蒂斯等、科恩和利文索爾(Cohen and Levinthal)均認為,學習導向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影響。梅比(Mabey)和沙拉曼(Salaman)也認為組織學習對組織創新有重要影響。謝洪明認為學習導向對組織的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李燚、芮明杰從理念創新、結構創新、方式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4個維度,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組織學習對管理創新成效具有顯著作用。曾萍、藍海林則采用來自珠三角企業的數據,用SEM實證檢驗,指出組織學習對知識創新有著直接正向影響。
針對飯店行業,學者們近年來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如胡夢蕾等認為飯店內團隊的知識共享能促進服務創新,楊(Yang)強調飯店行業應引入知識管理戰略,許春曉等的研究發現,知識共享對服務創新有正向顯著影響。但上述學者大都是從知識共享單一維度研究其對飯店服務創新的影響,尚沒有人從系統、動態的視角來研究組織學習對飯店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特別是除了知識共享,是否應該綜合考慮知識獲取、知識運用與記憶等因素,才能有效推動飯店的服務創新,以及這些要素對飯店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如何,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實證研究而在這些方面有所發現,以期深化認識組織學習與飯店持續創新能力的關系,并為飯店管理實踐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2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2.1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持續創新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博格曼(Burgelman)和魯斯(Roos)認為,持續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一系列要素,它包括可利用資源及分配、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和文化條件。巴洛夫(Baloft)認為,持續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技術系統能力、管理系統能力及企業的價值觀。艾米頓(Amy Benton)認為,持續創新能力是企業創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終成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能力??傊?,持續創新能力是為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體現于企業創新全過程中的一種系統整體能力,持續創新能力主要是由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支持創新等三要素構成。技術創新是核心要素,制度創新是確保技術創新和相關支持創新要素形成協同作用的關鍵,而支持創新則提供企業文化、人才和學習創新的機制支撐。
在借鑒休伯(Huber)、馬?。∕artin)和漢斯(Hans)等人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組織學習是企業通過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運用及知識記憶等重要環節達到充分掌握和利用企業資源,改進企業組織自身行為,從而使企業保持持續優化調整與持續發展的行為與過程。組織學習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有4種觀點:(1)組織學習過程觀。休伯認為,組織學習是一個包含知識獲取、信息分發、信息解釋和組織記憶的過程。格拉蒂(Gherardi)和尼科林(Nicolini)研究表明,組織學習是在組織中開展的集中在創造和使用知識的學習過程。張鋼和許慶瑞認為,組織學習可以視為一個以共享的知識基礎為中心帶有控制反饋機制的、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陳國權認為,組織學習是組織成員不斷獲取知識、改善自身的行為、優化組織的體系,以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使組織保持可持續生存和健康和諧發展的過程;并通過發現、發明、執行、推廣、反饋、知識庫等來衡量組織學習。(2)組織學習結果觀。道奇森(Dodgson)的研究則表明,組織學習是在組織文化影響下,組織用以增補或建構知識及常規方式,增進員工技能,以調整或開發組織的效率??柛ヌ兀–alvert)、莫布里(Mobley)和馬歇爾(Marshall)認為,組織學習是一種有企圖的行動,透過適應與創新的學習持續地改變組織自身。雷丁(Redding)和卡塔拉內洛(Catalanello)認為,組織學習通過不斷吸收環境中的變數,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做出合理反應,以此幫助組織生存的學習。(3)組織學習能力觀。梅耶斯(Meyers)認為,組織學習是企業觀察、評估組織的內外部刺激,并以積累的、相互作用的、目的明確的方式采取行動的一種能力。金(Kim)將組織學習定義為透過心智模型建立一個聯結個人學習累計成效與組織學習的架構,增加組織采取行動的能力。(4)組織學習活動觀。吉爾(Gill)和斯洛克姆(Slocum)認為,組織學習是組織內部通過察覺各自經驗的品質、形式及后果,并透過心智模型的構建與發展以了解這些經驗的行為。
2.2研究假設
知識獲取是組織成員從企業內外部獲得并增加組織知識的行為,休伯認為組織的許多正式行為均用于獲取信息或知識,如市場調研、競爭對手分析、顧客行為分析等等。斯萊特(Slater)和納瓦爾(Narver)認為,組織還通過組織成員自身的直接經驗和他人的間接經驗來獲取知識,如工作中經驗總結、標桿學習、戰略聯盟等。
內部獲取知識包括干中學或經驗學習,外部獲取知識包括標桿學習、顧客分析或戰略聯合等等,無論是知識獲取的哪種方式,它們都與持續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莫大關系:知識獲取是為了積累飯店的知識資源,而飯店的知識資源才是創新的動力與源泉;標桿學習有利于飯店與同行領先者比較時,發現自己的優劣勢,以助于飯店揚長避短,從而產生創新的動力和需求。李國津通過市場調研和顧客行為分析,及時捕捉顧客的需求變化,適時調整企業的經營戰略,推出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有利于飯店提高創新的效率和實用性,保證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持續優勢??傊?,知識獲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飯店增加社會資本,掌握市場發展動態,跟蹤顧客消費趨勢,改進工作,推出具有新意與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的過程。因此,知識獲取與持續創新能力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诖?,筆者提出如下的假設:
H1:飯店知識獲取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1a:飯店知識獲取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1b:飯店知識獲取對制度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1c:飯店知識獲取對支持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知識共享是指信息在組織內部的交流與傳播活動。休伯、羅默(Romer)認為組織中的許多成員掌握著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信息的價值,同時組織中有些成員正在努力尋找這些知識與信息,而他們不知道組織中有人已經掌握了這些信息,由于在一個組織內部沒有實現知識共享,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性,從而造成了信息資源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的時效性。野中(Nonaka)從社會化、知識的整合、外部化和內部化過程說明了信息在組織內部的交流與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在組織內部若能將知識在第一時間進行共享,讓知識在內部得到充分的交流,則能夠讓飯店在第一時間掌握顧客信息,從而縮短飯店產品開發時限,增強飯店創新的主動性,提高服務創新效率。基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2:飯店知識共享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2a:飯店知識共享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2b:飯店知識共享對制度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2c:飯店知識共享對支持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如果說知識獲取是為了增加組織的知識單元,而知識共享是為了增加組織的整合知識,那么,知識運用便是充分利用知識單元或整合知識而進行組織行為和決策的行為。休伯認為,如果組織沒有較高的能力處理獲取的信息(他稱之為信息過載),必然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鄧(Day)認為,對于任何一個組織來說,組織學存在,這些企業內部的部門或成員必須對獲取的信息對經營效果的可能影響有一致性的認識,才能促進組織開展創新活動。也就是說,一旦飯店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之后,若不加以理解、合理利用而是束之高閣的話,那將會削弱組織進行創新的動力,影響組織對變化進行反應的速度,對創新的發生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基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3:飯店知識運用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3a:飯店知識運用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3b:飯店知識運用對制度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3c:飯店知識運用對支持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組織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組織必然存在儲存知識或信息的記憶機制。組織記憶的形式包括無形的知識載體和有形的知識載體。在飯店,無形的知識載體主要是指飯店戰略、飯店文化等等,而有形的知識載體則包括顧客信息、客史檔案等文獻資料。羅默和迪倫認為,當個人知識轉變為組織記憶,實現信息在組織內部的共享,便于任何部門和個人對信息的檢索,能夠減少信息擁有的不對稱現象,從而降低信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導致的信息退化風險。也就是說,飯店可以通過將組織成員個人掌握的顧客信息,收集、整理、共享,以便于全體員工檢索,最大可能地發揮信息的功效,既能從記憶的信息中分析顧客變化的需求,又能幫助每位員工認識飯店顧客,尤其是常客,從而有助于飯店為顧客持續提供具有新意的個性化服務,增強顧客忠誠感,提高飯店效益?;诖耍P者提出如下假設:
H4:飯店知識記憶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4a:飯店知識記憶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4b:飯店知識記憶對制度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H4c:飯店知識記憶對支持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飯店組織學習與持續創新能力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3 研究設計
3.1問卷設計
本文參考馬?。∕artin)和漢斯(Hans)及李正衛的成果,結合飯店行業特征,編制了組織學習預測試題,共31題;參考唐健雄和王國順使用過的量表,編制了飯店持續創新能力預測試題,共26題。所有的測題都由陳述句組成,均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1為非常不符合,5為非常符合。
由于筆者根據文化差異和行業特征對原始量表進行了修改,所以通過預測試對量表進行了修訂,本研究采用SPSS16.0對預試數據進行信度及總體項目分析(Corrected-Total Correlation,CITC),對初始量表的測題進行進一步篩選,篩選標準為Cronbach’sAlpha值大于0.7,CITC值大于0.4,最終組織學習量表保留了15個題項,飯店持續創新能力保留了19個題項,如表1所示。
3.2抽樣方法與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分為預測試和正式調查兩個階段。
在預測試階段,考慮自身資源,本研究選擇了三亞君瀾度假酒店為對象,2010年9月筆者首先在該飯店對量表進行了預試,希望通過預試對試題作進一步篩選,完善問卷的設計,如刪除不相關選項、修飾問卷語言,讓被調查者更容易理解等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0份。問卷回收采用嚴格的剔除原則:對填寫有規律的問卷予以剔除,如全部填寫同一選項或按一定數列規律填寫;刪除填寫缺失太多的問卷。根據以上原則,共剔除13份,有效回收問卷57份,有效回收率達81.5%。通過總體項目分析,共刪除22項不符合項目分析原則的題項,整理之后得到組織學習15個題項,持續創新能力19個題項。第二次為正式調查,時間為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主要考慮飯店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成立年限等因素,本次選擇了神農大酒店、普瑞溫泉大酒店、長沙華天大酒店、通程國際大酒店、明城國際大酒店、富麗華大酒店、五華大酒店、長沙紫龍灣大酒店、三亞希爾頓大酒店、三亞麗茲卡爾頓大酒店等四星級、五星級飯店的員工,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其中,選擇2家三亞地區飯店主要考慮其代表外資管理的國際度假型飯店。選定飯店后,再進行分組抽樣,問卷發放涉及到飯店高層、基層管理者及一線員工,部門包括前臺、客房、餐飲、人力資源部等部門。通過與飯店方進行事先溝通與聯系,在征得飯店同意之后,由筆者與飯店方聯系人一起發放問卷。第一次正式發放問卷300份,第二次補充發放問卷120份,共計發放420份問卷,實際回收290份,刪除無效問卷45份,有效回收245份,有效回收率為58%。
樣本中,男性(40.4%)女性(59.6%)比例反映了飯店業從業人員特性;以16~24歲(71.4%)以及25—34歲(24.9%)的中青年為主;從業時間方面,約1/3受訪者從業時間在3~4年;在職位層次上,普通員工最多,占63.7%,基層管理者占24.5%,中高層管理者占11.8%;飯店規模在500間以上的占30.2%,300~499間的占38.8%,200~299間的占19.2%,199間及以下的占11.8%;成立時間在3年以下的飯店占0.3%,3~5年的飯店占43.3%,6~10年的飯店占33.1%,11年以上的飯店占23.3%??傊陨蠑祿壤细咝羌夛埖晷袠I現狀,具有較強的隨機性,數據較為可靠。
4 結果分析與模型檢驗
4.1探索性因子分析
4.1.1組織學習維度
按照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首先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使用SPSS16.0對組織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得到Bartlett球形檢驗相伴概率為p=0.000,KMO值為0.804>0.8,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經過方差最大化旋轉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用最大似然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最終選定4個因子,它們的特征值分別為5.041、1.922、1.337和1.217,對總方差的累計解釋程度為63.445%。根據各因子特征,把4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運用及知識記憶。
4.1.2飯店持續創新能力維度
使用SPSS16.0對持續創新能力量表進行分析得到Bartlett球形檢驗相伴概率為p=0.000,KMO值為0.918>0.8,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經過方差最大化旋轉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用最大似然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最終選定3個因子,它們的特征值分別為8.542、2.003和1.164,對總方差的累計解釋程度為61.625%。根據各因子特征,把3個因子分別命名為技術創新能力、制度創新能力和支持創新能力。
4.2驗證性因子分析
使用AMOS7.0軟件對概念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4大項8個指標對模型進行擬合指數評價。具體判斷標準分別為:x2df在0~3之間;GFI、AGFI大于0.9,可接受;RMSEA通常小于0.08,越接近0越好;TLI、IFI、CFI大于0.9,越接近1越好;PNFI、PGFI大于0.5,如再進一步檢查組織學習與持續創新能力各維度的組合信度及平均變異數抽取量,按規定,不存在負的標準誤差值,標準化系數在0.5 ~0.95之間,組合信度大于0.6,平均變異數抽取量最好大于0.5。運行AMOS7.0對組織學習與持續創新能力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各項擬合指標均達到模型要求的水平(具體結果見表2),說明該模型整體擬合效果可以接受,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見表3。
4.3模型檢驗
首先,建立組織學習對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路徑初始模型,然后運行AMOS7.0統計軟件,對初始模型中的相關參數進行檢驗,根據初始模型產生的“修正指標”,不斷建立對應變量的關系,從而減少卡方值、p值增加,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的最終結果如圖2與表4。
從表4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后的擬合指標x2/df=1.1260.9;TLI=0.976,IFI=0.983,CFI=0.982,均>0.9;PNFI=0.651,PGFI=0.614,均>0.5,由此可見,擬合指數都達到擬合標準,故模型整體擬合較好,可以接受。
4.4假設檢驗結果討論
H1:飯店知識獲取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結構方程分析結果表明,知識獲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304,為正向影響,C.R=3.952,p0.1,說明沒有顯著影響;知識獲取對支持創新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044,為正向影響,C.R=0.495,p=0.620>0.1,說明沒有顯著影響。總體分析表明,假設1得到部分支持,即飯店知識獲取能力越強,飯店持續創新能力不一定越高,也就是說飯店持續創新能力不一定有所提升,它需要考慮知識共享、運用與記憶等綜合因素。
H2:飯店知識共享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結構方程分析結果表明,知識共享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335,為正向影響,C.R=2.929,p
H3:飯店知識運用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結構方程分析結果表明,知識運用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209,為正向影響,C.R=2.097,p
H4:飯店知識記憶對持續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結構方程分析結果表明,知識記憶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路徑系數為0.531,為正向影響,C.R=5.162,p
5 研究結論與啟示
國內外關于組織學習與持續創新能力的關系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產和技術行業,相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理論及實證研究相對缺乏。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組織學習對飯店持續創新能力影響的概念模型,并提煉出具有飯店業特點的量表,以試測方式,然后通過項目分析、因子分析論證,得出飯店持續創新影響的因素不僅包括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而且飯店內部的組織學習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要素,飯店應綜合考慮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運用及知識記憶4個環節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支持創新3個層面的影響。同時,通過結構方程分析發現,組織學習對持續創新能力影響的假設模型整體配適度均達到可接受的檢測水平,表示概念模型可獲得支持,結果表明,組織學習維度中知識共享、知識運用、知識記憶均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支持創新的影響較強,知識獲取只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較強,對制度創新和支持創新的影響較弱,表明飯店知識獲取能力強,將有利于技術創新,但如果飯店要提升制度創新和支持創新的能力,必須不斷地將獲取的知識進行共享、運用與記憶,才能有效提升飯店持續創新能力,不斷推動服務創新,使飯店保持核心競爭優勢。本研究結論對飯店通過組織學習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具有以下管理啟示:
首先,樹立標桿管理,重視知識獲取途徑。由于組織存在路徑依賴性,飯店管理者的思想容易僵化,缺乏創新意識。因此,飯店管理層應不拘現狀,抱有積極的學習心態,經常走出去參觀與學習,不斷向行業領先者取經,尤其要學習國際先進的飯店管理經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分析其失敗原因,合理借鑒其成功經驗,堅持服務創新理念,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工作,以幫助和提升飯店服務質量。
其次,強化知識共享管理。高星級飯店應該強化知識共享管理,營造濃厚的組織學習氛圍。一方面,建立飯店知識共享機制。飯店應定期召開員工培訓或經驗分享會議,鼓勵飯店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經驗交流與學習探討;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激勵手段。對于服務創新過程中涌現的好點子、好技巧要善于總結,對于服務創新中出現的失敗要給予理解和支持,對于合理化建議被采納的員工要及時獎勵,充分利用物質獎勵、精神獎勵、職務升遷等激勵措施,樹立創新性員工典范,刺激員工知識共享行為的形成,從而在飯店內部形成良好的學習與創新氛圍,讓員工樹立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4-0143-02
1 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的結構
創新素質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總和,它是現代高素質勞動者和高層次人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是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特征,它由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而成:
1.1 科技創新思維
科技創新思維是指主體發明或發現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客觀反映方式的一種思維過程??萍紕撔滤季S的本質是能夠產生創新性結果的思維,其表現形式包括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邏輯思維。
1.2 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指個體產生科技創新的動機、愿望、意圖的自覺心理傾向??茖W精神既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又是影響科技創新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和主觀條件,支配著主體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是科技創新素質結構中的動力系統。
1.3 科技創新人格
科技創新人格是指主體在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中所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通常表現為對主體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特質。根據科技創新人格的內涵和作用,可以用意志力、觀察力、想象力、獨立精神、樂觀精神、合作精神、幽默感、責任感八種形式來表現??萍紕撔氯烁窬哂猩鷦有浴⒅鲃有?、持久性、豐富性、自控性等特征。
1.4 科技創新技能
科技創新技能是指個體完成科技創新所必備的行為技巧和動作能力的總和。其內容主要包括“熟練的試驗技巧和能力、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操作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它具有現實性、操作性、具體性等特征。
2 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和能力的現狀分析
2.1 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缺乏創新性思維能力
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創新行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之上。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對創新也有不同程度的認識,但由于大學生知識面較窄,學科之間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特別是在自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聯想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方面顯得普遍不足,導致了大學生創新能力薄弱。
2.2 有一定的創新靈感,但缺少必備的創新技能
許多大學生經過長期的腦力勞動,形成了善于思考的習慣,在特定因素的誘發和引領下,會產生靈感。由于大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創新技能和對社會的全面了解,雖然產生靈感,但這些靈感往往是短暫的,缺少橫向聯系,曇花一現,此時若有較強的創新技能,才會使靈感成為現實。
2.3 有一定的創新興趣,但缺乏毅力和熱情
創新過程中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在智力和創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創新才可能獲得綜合效應的能力?,F在大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經常變化,缺乏深度、廣度、穩定度及毅力。大學生在創新活動中由于缺乏毅力,導致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出現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甚至放棄追求的現象。
3 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策略
3.1 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創新,就必須有濃厚的創新意識。現今的大學教育,由于過弱的人文熏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等因素,造成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嚴重缺失。因此,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擯棄過去那種片面以智力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轉變專業對口的教育觀念,樹立綜合素質教育的觀念,以科技創新素質培養為核心,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轉變偏重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樹立“重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觀,根據學生個性的差異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用已知的知識獲取未知的知識,并逐步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將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和實踐環節。
3.2 建立一支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主體因素。由于大學生優秀創新人才的出現,既有一定的自發性和個體性,但更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扶持和培養。
3.3 優化拓展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體系
大學生實踐能力是科技創新素質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將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教學計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學校應結合不同專業的設置情況,制定詳細的、符合市場需要的、操作性強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認真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途徑。從而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
3.4 著力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平臺的構建是涉及教學、科研、管理以及學生工作的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建立適應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組織體制,理順學校各職能部門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關系和主要職責,充分利用全校的資源促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科研陣地,通過專門性的科研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內在的科研創新能力;最后,建立激勵機制,調動師生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要制定通過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制,實施創新學分制管理等相關的激勵政策,從根本上調動教師的指導積極性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保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2.2.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該量表為王極盛編制,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競爭心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初步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作答,從1~5分別表示從無、偶爾、時有、經常、總是。
2.2.2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由60個項目組成,共有十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MH1)、偏執(MH2)、敵對(MH3)、人際關系敏感(MH4)、抑郁(MH5)、焦慮(MH6)、學習壓力(MH7)、適應不良(MH8)、情緒不穩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該量表為王極盛(1997)專門針對我國中學生所編制,信度、效度較高[7]。
2.3施測與數據處理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與統計處理。
3結果
3.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項目與總分的相關
分別計算三個子量表各項目得分與其相應的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創新意識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1~0.69之間,創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5~0.76之間,競爭心子量表中,除第58項與其總分的相關為0.31,其余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42~0.79之間。
3.1.2因素分析和結構效度
分別對這三個子量表進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將區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個項目剔除后再次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卡特爾“陡階檢驗”原理,結合碎石圖可以看出,創新意識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為7.45,其余特征值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1.4%,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4。對創新能力子量表進行同樣的分析,發現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5,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8.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1。對競爭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6,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54.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6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三個子量表的同質性信度(Cronbacha)分別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別為0.87、0.88、0.91。
3.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整體特點
將三個子量表所含項目的評分之和除以其項目數作為該子量表得分,中學生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上的得分分別為3.38±.76、3.32±.81、3.52±.83。
3.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3.1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與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創新意識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抑郁、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呈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呈顯著負相關。
表1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
附圖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創新心理素質的差異比較
選擇在心理健康總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試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對這兩組學生在創新心理素質子量表上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均有顯著差異。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被試創新心理素質的比較
心理健康水平高組心理健康水平低組
MSDMSDtp
創新意識3.540.863.270.673.03**.003
創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競爭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子量表得分為因變量,與之顯著相關的心理健康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學習壓力分別進入了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回歸方程,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則依次進入對創新能力的回歸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因素BR[2]Betatp
創新意識學習壓力-.183.032-.1804.315.000
創新能力學習壓力-.210.014-.1953.436.001
適應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競爭心學習壓力-.242.047-.2185.255.000
4討論
4.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對創新心理素質三個子量表分別進行項目一總分相關分析,正式項目與其對應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均在0.50以上,表明這些項目均有較好的鑒別力。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三個子量表均有一個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說明該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個子量表的項目在該子量表的這一因素上均有較高的負荷,這一結果與我們編制量表時的理論構思基本吻合,從而表明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對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的信度進行考察,發現其同質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個子量表的信度較高。
4.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創新心理素質整體狀況不錯。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權威,具有很大的創新潛力。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處于一生創造力最佳發展年齡區的前端,可塑性較強,因此大力開發青少年的創新潛能,使其具備更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這應是我國創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強的個體,體驗到的學習壓力、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個體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要顯著優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學生。創新能力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認知結構,創新意識和競爭心則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動力結構,因此相對而言后兩者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要比前者更為密切些。已有學者[5-6]對創新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進一步證明兩者關系緊密。創新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歸分析表明,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影響作用較大,創新能力受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的影響作用較大?,F在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自學習方面,巨大的升學壓力、繁重的學業任務使他們體驗到較強的壓力感,從而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應激反應。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充分發揮智力效應,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提高創新敏感性,對有關創新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極大的提高創新效應。時常處于抑郁、焦慮、緊張狀態下的個體,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受到抑制,難于保持較高的水平。學習壓力對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如何將學習壓力調控到一個較為合適的水平,以便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創新教育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創新能力與適應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適應不良對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較為有趣和費解。我們推測這可能與創新能力愈高,個體行為方式獨特性愈強,導致有時與外界的常規不太適應有關,具體的原因尚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索??偠灾?,健康心理是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心理條件,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維護有利于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長。
5結論
5.1自編創新心理素質量表包括三個子量表即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經檢驗這三個子量表均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較為密切,創新意識與學習壓力、抑郁、焦慮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學習壓力、抑郁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顯著負相關;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創新意識和競爭心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預測作用較大,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對創新能力的預測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教育發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貴.論心理科學視野下的學校創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1(1):5-13
4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新精神.中國教育學刊,1999;94(2):23-25
5王極盛.創新時代.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12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