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的護理方法和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1月醫院收治的164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3~32歲,其中初產婦99例,經產婦65例;順產126例,剖宮產38例。將2012年2月~2013年2月醫院收治的200例產婦作為實驗組,年齡24~35歲,其中初產婦128例,經產婦72例;順產149例,剖宮產51例。所有產婦無其他妊娠合并癥,分娩過程順利,無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新生兒均為單胎足月、體重2500~4000g,無胎膜早破及宮內窘迫,無畸形以及相關遺傳病。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總結對照組新生兒出現的護理問題,實驗組根據對照組的護理問題提出防范對策并進行規范護理管理,問卷形式評估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1.2.1護理問題
1.2.1.1護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實不及時,導致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如消毒不嚴格,來往看望探視人員增多,接觸新生兒未洗手,室內空氣污濁、通風較差,容易造成新生兒感染。另外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監護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無菌操作意識淡薄,手衛生觀念差,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
1.2.1.2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護理操作流程不重視,巡視時間間隔延長或者不巡視,對待家屬問題不耐心,敷衍回答,導致對新生兒發生的變化處理不及時,防范意識缺乏,容易誘發安全事故,造成護理差錯的發生,威脅新生兒的安全。一些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不嚴格,專業知識欠缺,臨床經驗不足,對新生兒和產婦生理、心理變化了解的不夠深入,無法對病情變化做出正確判斷。
1.2.1.3產婦育兒經驗不足
產婦大多數是初產婦,且有地區差異、文化差異,對育兒方法不清楚,老人對育兒過多干預,繼續進行以往傳統不科學的育兒方法等,均可對新生兒的健康安全造成影響。如不了解產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積,產婦哺乳姿勢不當易致新生兒窒息,更換尿布不及時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紅、皮膚破潰,臍部護理等知識缺乏,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為實施母嬰同室、由產婦親自照顧新生兒帶來困難。
1.2.1.4護理人力資源不足
目前護理人員編制不足,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與患者比例不當,護士工作量繁重,壓力巨大,導致觀察新生兒時間不夠、次數減少,對產婦的健康教育不夠全面,發生情況不能及時處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強管理
病室環境要保持整潔,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限制探視時間和人員,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執行,病區門口由專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銷人員或犯罪分子進入。護理人員在護理中常接觸多名新生兒,在護理完新生兒后應嚴格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重視手衛生管理,防止新生兒之間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訓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是進行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對護理人員要定期進行醫德醫風的理念教育,進行新生兒護理和孕婦產后護理等相關理論知識、熟悉護理安全制度及風險防范預案、規范技能操作和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耐心的“三心護士”,避免發生抱錯新生兒、燙傷、割傷、摔傷新生兒等意外傷害事件。
1.2.2.3傳授育嬰知識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新生兒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無論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護理人員要教育其改變傳統的育兒方法,可通過健康教育公開課及宣傳手冊等手段途徑,正確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教會產婦觀察新生兒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生理現象和臍帶、皮膚的護理,并宣傳嬰兒撫摸、按摩、游泳的好處。使產婦能有效掌握育兒方法,適應角色變換,避免因不適應、缺乏知識經驗導致的緊張焦慮心理狀態。
1.2.2.4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產科護理人員,根據病室床位數和護理人員合理安排,執行彈性排班制度,避免護理人員過勞、過累,護士長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障護理人員能夠對母嬰同室病房中的產婦和新生兒在規定時間內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實驗組發生新生兒識別錯誤、新生兒意外傷害、產婦緊張焦慮情緒、母親角色適應和產婦對新生兒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換尿布等護理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眼組,護理差錯發生率和護理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小結
1.1對象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初產婦共11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產婦年齡最大34歲,最小20歲,平均25.8歲;自然生產52例,剖宮產62例;新生兒男62例、女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7例。兩組產婦在年齡、生產情況、生產方式和新生兒性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模式
對產婦和新生兒按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每日由護理人員將新生兒帶到統一的新生兒處置室對其進行沐浴、撫觸以及臍部護理,家屬可通過玻璃屏風觀看。
1.2.2實驗組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
具體護理過程如下。(1)新生兒護理:對新生兒和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床旁護理,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尿布更換、沐浴、撫觸以及臍部護理,家屬及產婦可在旁直接觀看,并適當地現場宣講相應知識。(2)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針對不同產婦及其家屬進行不同的新生兒知識宣教,以一對一宣講模式讓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向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主要包括母乳喂養的優點和正確喂養方法、突發狀況處理、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的處理措施以及新生兒日常護理方法等,讓產婦更全面、更科學地護理和照顧自己的孩子。(3)產婦自我護理能力訓練:產婦生產之后其生理狀況和身體狀況都會發生改變,而護理人員不可能對產婦進行全程護理,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母嬰床旁護理過程中需對其進行自我護理能力訓練。如母乳喂養的技巧、的正確護理方法、正確飲食方式、產褥期常見狀況及處理方法,以便產婦出院后能正確、全面地實施自我護理。
1.3評價指標
將所有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母乳分泌時間以及自我護理能力等指標進行詳細記錄,以供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理滿意程度對比分析
對照組57例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為84.2%,實驗組57例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為96.5%,實驗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2.2兩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調查顯示,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母乳分泌時間以及自我護理能力都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關鍵詞:產婦;新生兒;產后訪視;效果評價
為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確保母嬰保健工作的深入開展[1],我院采取了產后電話回訪及上門家庭訪視等服務,及時發現產后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有效的措施,降低了母嬰的發病率。取得明顯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出院、家庭住址在本市區的產婦、新生兒1000例,產婦年齡19~40歲,初產婦782例,經產婦218例。順產677例,剖腹產323例。
1.2訪視人員 由責任心強、有良好職業道德及溝通能力,從事婦產科工作10年以上的護理師擔任,統一配備產后訪視包。
1.3方法 隨訪人員攜帶《產后訪視記錄表》分別于產婦產后3~7d,產后10~14d,產后24~28d按照訪視內容到產婦家中訪視。第一次訪視了解產婦的體溫、血壓、精神狀況,會陰傷口及腹部傷口,睡眠、大小便等情況,并檢查、、乳量、宮底高度、有無壓痛,觀察惡露的量、色、性狀,并觀察喂奶的過程。同時了解新生兒的一般情況:面色、精神、呼吸、哭聲和吸吮情況;測量體重、體溫,檢查口腔、眼、耳、口鼻、臍帶和臀部有無感染,詢問新生兒睡眠,大小便及喂養情況。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和技術指導并記錄。由產婦在訪視表上簽名。第2次主要觀察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康情況,了解第1次訪視存在問題是否解決。第3次對嬰兒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詳細介紹嬰幼兒的預防接種程序,觀察產婦的康復情況,指導產后運動和避孕措施。
2 結果
2.1 1000例產婦產褥期存在問題 第1次訪視對產婦存在較多問題,針對存在問題,訪視人員通過①指導合理的膳食營養、教會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②幫助產婦擠奶、按摩,疏通乳腺;③指導產婦做好會護理:每天用消毒溶液清洗會陰,選用消毒的衛生巾,勤換內褲;④適當運動,促進惡露排出;⑤指導及時就醫。第2次訪視問題明顯減少,第3次訪視除8例存在母乳喂養不足外,其余問題均能很好解決(見表1)。
2.2新生兒存在的問題 針對一訪存在問題,訪視人員通過指導家屬①做好臍部護理,每天用75%酒精棉簽消毒臍部,特別要洗清臍窩中的污垢;②大小便后及時更換尿褲,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避免紅臀;③純棉織物包裹嬰兒,室內溫度不能過高;④勤喂養以糾正黃疸,注意觀察新生兒全身癥狀及精神狀態,指導及時就醫。第二次訪視新生兒癥狀明顯好轉,第三次訪視已全部痊愈(見表2)。
3 討論
3.1產后訪視可促進母乳喂養成功[2] 住院期間純母乳喂養率為96.43%,而出院后的母乳喂養率明顯下降[3]。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產婦自身對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和好處認識不足,缺乏哺乳信心。產后訪視中,訪視人員將母乳喂養技巧、保健等有關知識傳授給產婦及家屬,提高母乳喂養及成功率。
3.2產后訪視可及早發現母嬰異常,降低新生兒發病率。第一次訪視時嬰兒健康問題4.6%,主要是產婦缺乏新生兒觀察,護理經驗。訪視人員應指導產婦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教會其掌握一些新生兒皮膚、臀部、臍部等的護理方法和技能以及新生兒常見疾病的預防、識別和簡單處理等。
3.3產后訪視可提高產婦的自我防護能力,促進康復。本組資料顯示,13.1%的產婦主要存在、傷口愈合和子宮復舊三大非健康問題,容易引起產婦及家人的擔憂。產后訪視由專業護士或保健人員上門講解產褥期保健知識,具體指導產婦產褥期飲食、營養、衛生保健,預防會陰傷口愈合不良及產后便秘,提供減輕傷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等。
3.4產后訪視可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產后訪視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良好的溝通技巧。通過對產后訪視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護理,給予產婦及時的身心支持和指導,避免或減少新生兒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3.5通過訪視,還能了解到產婦及家屬對醫院存在的不滿現象。不滿意服務往往是產科醫療糾紛隱患,不滿評價中主要涉及接產醫院的醫療質量、服務態度、收費和管理等缺陷。通過訪視,及時反饋,可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溝通、改進,從而提高產婦和家屬對醫院的滿意度,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鞏玉秀,鄭修霞,姚崗.社區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22.
【關鍵詞】新生兒;母嬰同室;臨床觀察;護理體會
母嬰同室是現今產科醫療中對新生兒重要的護理方式,已經大量用于臨床中。通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新生兒在出生早期,對其進行充分的撫慰和接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起到一定的作用[1]。除此之外,早期對母親和新生兒進行關懷能夠減低一些相關的疾病。我院對2010年9月——2012年9月間260例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我院選擇2010年9月——2012年9月間260例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的130例的產婦中,年齡在22-39歲之間,平均為(28.8±4.2)歲;孕周在36-41周,平均為(38±0.8)周;新生兒體重在2200-3950g,平均為(3300±550)g,其中71例是男嬰,59歲是女嬰。對照組的130例產婦中,年齡在21-37歲之間,平均為(27.5±3.2)歲;孕周在36-41周,平均為(38±0.7)周;新生兒體重在2150-3900g,平均為(3200±450)g,其中68例是男嬰,62歲是女嬰。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護理方法觀察組的新生兒在分娩后進行30min的清洗,然后放在產婦的胸前,使母嬰能夠盡早的接觸,同時盡早對母乳進行吸吮,促進吸吮反射,同時幫助母嬰建立感情,指導產婦通過撫摸、擁抱以及輕吻等方式對新生兒進行刺激,使其對母親的刺激產生回應[2]。通過分娩后的處理,將新生兒放在母親旁邊,實施24小時母嬰同室。同時留一個護士進行一對一指導,指導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正確護理,包括喂養、沐浴、更換尿布、臍部護理以及更換衣服等。其別要主要喂養的過程,產后的24小時內應每隔兩個小時哺乳一次,按需哺乳,同時在哺乳時要用語言和其交流,通過聲音和目光與新生兒進行交流,幫助新生兒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3]。對于初產婦來說,要通過產婦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細心的講解關于新生兒護理的知識和技巧,使其能夠快速的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4]。此外,護士還應定時進行查房,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修補,幫助產婦正確處理,同時向上級醫生報告,幫助產婦早日恢復健康。對照組的產婦進行非母嬰同時的護理方法,也就是說將母親和新生兒分離,只在喂養時將新生兒交給產婦。
2結果
通過對兩組產婦以及新生兒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觀察組產婦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本文通過對所選的經陰道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比較母嬰同室和母嬰非同室的護理情況,觀察組的產婦和新生兒各項指標均優于非同室護理組,這就表明在對新生兒進行早期護理的過程中,通過母嬰同室護理方法,可以使母嬰關系更加緊密,保證母嬰的健康,同時提高護理的質量。通過研究發現,母嬰同室不但能夠增強產婦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時還能降低母親產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5]。由此可見,推廣母嬰同室的新生兒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中融入情感關懷和人文關懷,轉變過去母嬰隔離的喂養方式,鼓勵產婦進行積極的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對產婦及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不但能夠有效的降低產婦出現相關并發癥的幾率,同室還可以降低新生兒出現一些早期易感疾病,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莉.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管理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9):843-844.
[2]薛春美.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工企醫刊,2010(03):934-935.
[3]王靜.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健康指導的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4):82-83.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正常分娩;產婦所謂的臨床護理路徑是醫院的護理人員依據每天的護理標準為某一類人制定護理圖式,臨床護理路徑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更好的了解和判斷護理對象的身體變化,當護理對象的身體狀況影響預后時,護理人員可以在護理路徑上標識這個身體變化情況[1]。由于我國傳統護理方法并沒有獲得較為理想的護理想過,所以促使護理研究人員和臨床護理工作人員不段地探究新的護理方法。我國的護理科經過借鑒國外先進的護理經驗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可以正常分娩的產婦身上與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相關的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收治的產婦中隨機選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產婦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對照組10例產婦采取傳統的護理方法,研究組10例產婦采取新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臨床護理效果。這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產婦的身體狀況都符合研究要求,20例孕婦都是足月的可以正常分娩的初產婦,分娩時間沒有提前也沒有延后,20例孕婦都沒有心臟病、妊高癥等孕婦群體的高危疾病。20例孕婦的年齡在20~40歲,平均年齡是(25.48±2.92)歲。
1.2方法在對照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觀察分析的研究方法,詳細記錄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效果和護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對照研究。對照組的孕婦采用傳統的孕婦分娩護理方法,為研究組的孕婦制定的是產褥期的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是助產士對正常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的2h后進行評估,對符合條件的產婦的床前放臨床護理路徑圖,助產士向產婦詳細講述制定的護理路徑以及護理后可以達到的護理目標[2]。
1.3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次的研究筆者需要處理的信息采用了SPSS18.5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對照組和研究組之間的比較采用采用χ2和t檢驗方法分別對計數數據和計量數據進行檢t檢驗,以 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關于正常孕婦分娩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對照研究,經過對照研究分析發現:正常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自我護理能力要優于應用傳統的護理方法的產婦,見表1。
2.2臨床護理不僅包括對產婦的護理也包括對新生兒的護理,這里主要對照分析的是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新生兒的護理效果與傳統護理方式的對照研究,結果發現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要優于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效果,見表2。
3討論
從我院收治的產婦中隨機選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產婦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對照組10例產婦采取傳統的護理方法,研究組10例產婦采取新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本文筆者主要是對照研究正常分娩孕婦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與傳統的護理方法之間的臨床效果,主要是對照分析產婦在生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評估的項目主要是:產婦對自身的會陰護理掌握情況的好壞,母乳喂養技巧掌握能力以及對于基本的關于產婦的康復、保健、避孕等知識的掌握情況等。對于新生兒的護理能力的評估的項目主要是:新生兒沐浴、新生兒皮膚的護理、新生兒的臍部護理等。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對10例產婦進行護理,通過臨床研究以及對照分析發現:正常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自我護理能力要優于應用傳統的護理方法的產婦;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要優于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效果。所以采取新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對產婦和新生兒進行護理的滿意度較大提升[3]。
護理人員每天進行排班,每一班的護理人員都應該嚴格按照制定好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每一項護理內容都要做到位,并且對產婦的自我護理的掌握情況進行及時詳細的記錄以及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進行及時評估。護理人員仔細詳細的觀察產婦和新生兒的身體狀況的變化,出現異常或者突況要及時記錄在護理路徑圖式上,這樣可以方便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方法或者方式的調整,使得護理方式更加適合個別產婦與新生兒的身體狀況。護理人員對研究組的對能夠正常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護理路徑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產婦在產后對母乳喂養技巧的掌握能力,對自身的會陰護理情況,產婦在產后對自身的康復方法、保健方式以及產后生活的避孕方法的掌握情況。
對于新生兒的護理內容包括:新生兒的沐浴在、皮膚護理、臍部護理等。護理的內容好的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路徑圖式上打上溝,對于護理較差的打上差的記號,這樣可以便于護理人員及時作出預后和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通過對臨床護理路徑在正常產婦中的對照研究的結論是臨床護理路徑在正常產婦中的應用提高了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使得產婦獲得系統教育,也較大程度提高了產婦和新生兒對于護理的滿意度[4]。
參考文獻:
[1]王靈芝,陳秋月,楊麗華,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 15) :906-907.
[2]張鳳月.小劑量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用于晚期妊娠引產的觀察及護理[J]. 河南大學學報( 醫學版),2010,29( 31) :980 -981.
[3]蔣冬梅,王曙紅,張其健,等.胃癌、結腸癌患者臨床路徑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19( 22) :354 -355.
[4]劉穆軍,王衛紅,賀駿,等.326 例產前診斷引產病例臨床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5( 28) :517 -518.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生產出的新生兒中選取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新生兒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剖宮產17例,自然分娩13例;早產兒10例,足月新生兒20例;體重在2500克以上;Apgar評分超過8分;采用二次斷臍臍部護理。對照組30例新生兒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剖宮產12例,自然分娩18例;早產兒6例,足月新生兒24例;體重在2500g以上;Apgar評分超過8分;采用常規模式的臍部護理。所有新生兒都沒有宮內感染,兩組新生兒的性別、體重等一般情況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有可比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新生兒出生后,對臍部皮膚使用5%聚維酮碘進行消毒,使用臍圈結扎臍帶的根部,在離結扎部位大約1cm左右的地方剪斷臍帶,擠盡殘留的血液,對臍帶斷面使用5%的碘伏進行消毒,再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殘端。
1.2.1對照組新生兒 對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模式的臍部護理。沐浴結束后,對臍部皮膚(臍帶殘端、臍輪周圍、臍根部)使用5%的碘伏進行消毒,24h后,完全暴露臍部。
1.2.2觀察組新生兒 觀察組新生兒采用二次斷臍臍部護理。對新生兒的臍帶進行消毒后,將愈臍帶附件中的扎臍環套扎在臍帶的根部,和臍輪相距大約在0.5cm左右,在離臍環套遠端0.5cm的地方剪斷臍帶,擠盡殘留的血液,然后將愈臍帶袋芯部位對準臍眼敷好。新生兒每天沐浴結束后要更換愈臍帶,同時護理人員要仔細檢查新生兒臍部的狀況,如果發現袋芯部位或愈臍帶外帶發生污染或尿濕,要立刻更換。48h后,對新生兒臍帶的干枯狀況進行觀察,實施二次斷臍,注意臍帶根部受壓部位應和氣門芯分開,向上提拉牽引線,在同腹壁大約30°角時,沿著順時針方向,剪斷臍帶的殘端。對新生兒的臍部皮膚進行消毒,貼好臍貼,24h后,完全暴露臍部。新生兒出院前,要對新生兒家屬進行指導,愈臍帶每隔2d更換1次,直到新生兒臍部干燥脫落[1]。
1.3評價方法 由護理人員和新生兒家屬共同評價。新生兒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對新生兒臍窩、臍帶以及臍周皮膚的狀況進行評價;新生兒出院后,由新生兒家屬根據護理人員指導的檢查方法進行評價,通過電話聯系的方式或者來院復診時,告知護理人員評價結果,護理人員對評價結果進行整理、分析,然后作出綜合評價[2]。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資料和數據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分析,計量數據用(x±s)表示,計數和計量資料經過χ2和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平均臍帶脫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新生兒,臍部出血率以及臍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P
3討論
新生兒在斷臍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其殘端會處于開放性切口,由于臍帶內血運豐富,斷臍將停止血運,臍帶將逐漸變得干硬直至脫落。正常情況下,新生兒臍帶脫落的時間大約為7d左右,而臍帶殘端切口則需要10~15d才能完全愈合。新生兒臍帶在脫落過程中,多數伴有一些膠質分泌物,容易發生以厭氧細菌為主的病原微生物滋生,從而造成臍部感染,引發臍炎,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兒臍部的干燥狀態,及時清除臍部的分泌物,同時對臍部皮膚進行消毒,盡量避免新生兒發生臍部感染的情況[3]。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后需要住院4~6d,因此新生兒的臍帶在出院前仍未脫落,因此出院后的對新生兒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產婦及其產婦家屬在住院以及陪同期間,護理人員應當向其講解關于臍部護理的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囑咐家屬加強對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重視程度,勤換尿布并定期消毒。尤其在新生兒沐浴過程中,如果注意到臍部出現紅腫現象,或者出現滲出或者膿性分泌物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此外,或患兒在15d之內仍未發現臍帶脫落情況,則必須到醫院進行檢查,避免和預防出現臍部感染或者其它嚴重疾病。
醫護人員實施臍帶修剪時,必須充分了解修剪的方法以及掌握專業的修剪技巧。臍帶修剪的時間也有一定的依據,主要是根據臍帶的干枯程度,從而避免了因時間過早或過晚而引發不必要的傷害。在正常情況下,醫護人員在患兒出生后48 h內剪除臍帶,對于干枯較慢的可以延遲2 d 進行修剪,以免在修剪臍帶的過程中引起局部出血。目前,臨床修剪的操作方法是將剪刀從任意方向沿著臍根部按照錐形慢慢剪掉臍帶。
關鍵詞 產婦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90
傳統的隨機性健康教育,使產婦產后未能及時有效的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及操作技巧,缺乏新生兒護理知識及產褥期護理知識,因此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成功率較低,乳脹發生率偏高,為了有效提高產后健康教育質量,在婦產科病房進行了目標性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7月~12月收治分娩的產婦1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02例和對照組88例,其中自然分娩132例,剖宮產58例,產婦年齡23~35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孕期健康,足月分娩,均母嬰同室。
方法:觀察組采用目標性健康教育方式,按照設計好的產后3天健康教育內容,護士分別在產后第1天、產后第2天、產后第3天分階段有目標性的講解及操作演示,采用模型與產婦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指導,讓每一位產婦在分娩后3天內參與漸進式的學習和模仿操作,以至掌握有關母乳喂養知識和技巧、新生兒護理及產褥期的自我護理方法。對照采用傳統隨機性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即護士在巡視病房、治療、護理等過程中健康指導或產婦遇到問題時護士給予指導。
目標性健康教育的內容:①產后第1天,有關母乳喂養指導:給予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按需捕乳的重要性,造成錯覺,疼痛以及腫脹的原因,同時用模型給予一對一操作指導,如正確的擠奶手法和哺乳姿勢以及嬰兒的正確含接姿勢等。②產后第2天,有關新生兒的護理:給予產婦講解如何觀察新生兒,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生與消退時間,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新生兒撫觸的好處、方法以及新生兒皮膚護理等知識,指導產婦如何更換尿布,如何觀察大、小便,如何加強臍部護理以及預防接種等。③產后第3天,產褥期產婦自我護理:指導產婦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飲食要均衡,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指導產婦如何保持外清潔,講解正常惡露的排出情況以及避孕措施等。耐心解答產婦及家人提出的問題并給予出院指導。
結 果
產后第4天對兩組產婦實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進行評估,見表1。
討 論
產后目標性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降低乳脹發生率。在產后3天內,護士按照規定的具體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分階段的給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讓產婦在產后3天,對學習內容,目標明確,得到漸進式的學習,易于掌握。避免隨機性健康教育的一次性灌輸或教育不到位現象。母乳喂養是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僅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還有利于產婦產后康復。產后第1天進行母乳喂養指導,使每位產婦盡可能較全面的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盡早樹立母乳喂養信心,早接觸,早開奶,有效地提高了母乳喂養成功率,使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目標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產婦掌握產褥期相關知識,做到科學的自我護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產婦產后存在很多不良認知,人為增設許多禁忌,不利于產后康復。目標性健康教育科學的,有目的的向產婦講解產褥期知識及有關注意事項,及時消除產婦存在的諸多疑慮,有利于產后康復。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設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共選取此階段在我院出生,且無嚴重疾病的新生兒共88例。按照隨機原則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中男嬰25例,女嬰19例;出生時間3-20天,平均14.3±2.6天。觀察組中男嬰24例,女嬰20例;出生時間2-22天,平均15.1±3.1天。兩組新生兒均為健康狀態,研究將處于重癥監護或出生后存在較嚴重疾病的新生兒剔除,避免影響對比結果,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出生天數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及針對新生兒注射、翻身等需求展開基礎護理;觀察組在此之前分析不安全因素,分析結果如下:
1.2.1腕帶因素
通常為了區分新生兒,會在其手腕上套一個腕帶。但統計發現,不少新生兒在出生后并未及時套上腕帶,同時存在腕帶丟失之后沒有及時通知管理者補辦現象。雖然腕帶看起來作用不大,但卻是區分新生兒的重要依據,可避免錯抱、混淆新生兒。因此在護理中需每日至少兩次檢查腕帶情況,若發現脫落或即將脫落情況應及時更換,方便識別。
1.2.2院內感染因素
新生兒出生后身體機能尚處于初級階段,免疫力、抵抗力極弱,屬于易感染人群。尤其是生命體征存在異常或是早產新生兒,感染幾率大且感染種類多。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護理中應注意清潔與消毒,不僅包括新生兒使用的床單、被褥、衣物等,還應對日常治療器械、床欄等消毒處理,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另外,護理人員必須提升洗手依從性,否則極易造成病原體的交叉傳播,引起院內感染。
1.2.3用藥因素
用藥主要應從護理人員著手,由于藥品種類繁多,加上每位新生兒需要使用的藥物在劑量、種類上存在差異性,若沒有加強責任心展開管理可能出現藥物丟失或配發錯誤現象,輕則影響新生兒健康,重則可能造成搶救時藥物提供不及時,延誤黃金搶救時間。護理人員一方面應加強責任心,在配發藥物或是為新生兒注射時嚴格核對新生兒姓名、疾病、用藥類型、用藥方式以及劑量;另一方面應加強管理,定期核對藥品。
1.2.4夜間因素
夜間新生兒可能存在哭鬧或由于溫度下降產生咳嗽、發熱現象,若沒有及時發現易造成病情嚴重。護理人員需加強夜間巡房工作,不能夠因為白天新生兒看上去很健康就放松夜間警惕。查房時應穿著輕便鞋子,避免腳步聲吵醒熟睡的新生兒。除此之外,病房中應配備簡單的搶救設備或應急設施,以便于發現問題可迅速展開急救。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珋±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統計兩組中出現不良事件的比例并行組間對比。本次研究中的不良事件包含腕帶脫落/遺失、院內感染、藥物配發失誤以及護患糾紛這幾項
3.討論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099-01
【關鍵詞】新生兒 股骨骨折 護理
新生兒產傷臨床上比較少見,在分娩存活的新生兒中其發生率一般不超過1%,而伴發新生兒產傷的股骨骨折更為罕見[1]。我院2006年1月發生1例新生兒產傷股骨骨折,經過32天的治療和護理,患兒好轉出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產婦25歲,孕2產1,孕40周雙胎橫位、臀位。腹式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大雙以骶左后位轉為臀位牽引娩出,為女嬰,體重3100g,Apgars評分為10分,羊水Ⅲ糞染。小雙肩右后位,經協助內旋轉后為骶左后位,按臀位助娩的方式取出小雙,為男嬰,體重2450g,Apgars評分1分鐘評6分,5分鐘評10分,在斷臍后,檢查嬰兒時,發現新生兒小雙右下肢活動受限,檢查后考慮有骨折可能,行常規處理,在告知家屬并經得同意后行X線拍片提示,右股骨中上段骨折,右股骨頭旋轉,斷端向后方錯位。
1.2 方法
1.2.1 雙下肢垂直懸吊牽引術,患兒臀部距床的距離為5cm,重量為450g,但因患兒骨折部位較特殊,牽引過程中容易滑脫,牽引一天后改為其他方法。
1.2.2 平臥臀部捆綁包扎固定法,50cm寬的一次性紙尿布,外加同等寬度棉布一條,長為60cm左右,雙腿間用棉墊相隔,足跟及踝部用棉墊加以保護,在膝以上,腰臀部行捆綁包扎,繃帶環行固定,4小時更換一次,20天后X攝片提示骨折成角畸形愈合,骨痂形成,繼續給包扎固定,注意保護傷肢,32天后X攝片提示對位成角畸形愈合,傷肢短健肢約1cm,愈合良好,給予出院。患兒出院后進行多次隨訪,其中4月10天時隨訪查:患兒右下肢活動自如,骨折處可觸及增粗骨性包塊,無觸痛反應,測量右下肢比左下肢短1cm,恢復較為滿意。 1歲1月隨訪,患兒行走自如,經檢查右下肢短為0.8~1cm,除有輕度貧血外,其他各項指標提示,發育良好。
2 護理
2.1 專人護理 固定醫生,護士各2名,實行兩班制,每班由醫生、護士各1名負責,以便觀察及熟練掌握包扎技巧。 4小時更換布帶,尿布一次,操作時在復溫臺上進行,每次用溫水擦洗凈臀部,因患兒為低體重兒,清潔臀部后vitE給予全身按摩預防并發癥,臀部涂紫草油預防紅臀,按摩足底時間稍長,以利于改善末稍循環及恢復皮膚彈性,各項操作動作輕柔、敏捷,以防止患兒骨折再次損傷,捆綁固定包扎后注觀察足背及趾端皮膚顏色、彈性、溫度和毛細血管充盈反應。
2.2 指導母乳喂養,因患兒是雙胎,情況特殊,護理過程中幫助患兒母親盡量滿足患兒母乳喂養,喂哺時指導哺乳姿勢,避免動作過大,如體重達標,哺育1小時后給予適當的撫觸,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增進睡眠,同時由于患兒的免疫系統得到刺激,可增加患兒的免疫力和應激力,使嬰兒健康發育。
2.3 出院指導 出院前一周讓患兒父母參與對嬰兒的護理,并作詳細的指導,如洗澡、撫觸、臀部、足部護理等,一定要保護好患兒的傷肢,睡覺時和大雙保持一定的距離,逐步加強活動和鍛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傷肢恢復。
3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