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

    第1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 基礎課程 差異化教學 自然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眾多高校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土地科學、地理科學等,甚至測繪工程類專業得到開設,促進了相關專業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的科學認識。①由于高校性質的差異,如綜合性高校、師范類高校、農林類高校及地礦類高校等,自然地理學課程在開設過程中,教授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②③受到高校自身發展過程的影響,對于自然地理學教學歷史較長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實驗教學等得到更多的應用。④

    作者所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以測繪學為基礎,先后開設地理信息科學(原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和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目前,以上4個專業均開設自然地理學課程,但課程性質在專業間存在的差異,課程教學學時也存在差異。比如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32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48學時。

    針對測繪類和地理類專業中自然地理學課程性質、教學學時的差異,作者認為,測繪類專業與地理類專業應該在教學內容與教材選擇及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開展差異化教學。

    1 教學內容與教材建設

    1.1 教學內容的差異化

    自然地理學課程覆蓋內容較廣,教學內容較多,涉及到地球表層的諸多要素,如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依據教學學時,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專業涉及內容需要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等地理類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是專業基礎課,考慮到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內容多與地理相關,在該兩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涉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均進行詳細的講解。對于作者所在的礦業類高校而言,地理類學生畢業后就業傾向于測繪類、地礦類、土地類。據此,教學內容中地質、地貌內容需要重點講述,有必要單獨開設地質、地貌概況類課程,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及進一步學習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論外,在實際應用及生產方面,側重于資源環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態學)教學內容也應該加以重視,增強學生水文學原理、土壤學、生態學的相關知識與內容,有利于學生未來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方面的基礎理論應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課程是該專業的重要基礎,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學習,為之后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48個學時的教學,明顯不能滿足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在實驗教學方面的欠缺,應將自然地理學教學學時提高到80個學時左右,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后,增加實驗教學內容,使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超過100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從就業來說,作者所在高校傾向于計算機編程技術、測繪、土地規劃等方向,除編程技術為特色外,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業方向較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培養學生側重于技術方面,對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則以強度適中為主。雖然自然地理學課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但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比,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依賴較輕。故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要詳細講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思想及軟硬件等內容,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相結合,增加學生地理信息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關系認識,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及就業方向的認識。但是,就目前教學學時來說,學時偏少,可以提高到64個學時左右,增強自然地理學的基礎理論教學及部分實驗教學內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內容達到80個課時以上。

    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是測繪類專業,但遙感技術與應用專業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基礎理論依賴性要高于測繪工程專業。盡管二者的教學均為32學時,但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應該有所差異。考慮到測繪工程專業的就業多集中于工程部門,野外實踐較多,在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傾向于地質、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氣候和植被方面內容適中,土壤內容較少。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講授內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使學生最大的掌握專業相關的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遙感技術與應用與測繪工程專業均為工科專業,就業初步定位攝影測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對自然地理學課程基礎理論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結合遙感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景,該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植被、土壤內容應該側重,水文、氣候內容適中,考慮到僅有32個教學學時,根據該專業的就業方向,又設定地貌、植被為重點講授內容,地質、土壤次之,水文、氣候最少。盡管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從之前的16學時增加到了現在的32學時,但32個學時的教學學時也是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將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兩個專業的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提高到48學時更能滿足教學學時的需求。

    綜上,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二者皆為地理類專業,但在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不同。前者需要將自然地理學各要素深入講解,使學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與解釋地理現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將計算機、地理信息技術引入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促進技術與理論的結合,拓寬學生的專業范圍。測繪類專業中測繪工程專業應側重于地貌、地質、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側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學內容。同時,以上4個專業均需增加理論教學課時才能滿足自然地理的教學需求,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時,也需要增加實驗課程教學學時。

    1.2 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學科和專業建設中的重要內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過王建教授主編的《現代自然地理學》、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以及吳成基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以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為主,該教材已經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學本科教學中的經典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易于理解與學習,是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教材,應用范圍較廣。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對于開展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差異化教學來說,仍需要進行適合相關專業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具體建設可以結合上述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增減。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需要增加實驗教材和實踐教材,理論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學即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與自然地理學的相關教學內容,實驗和實踐教材內容可以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似,但側重于自然地理學的計算機應用方面;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以地質、地貌和水文內容為主,精簡原有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內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中,選擇野外實驗和實踐內容,作為該專業的實驗與實踐課程內容;遙感技術與應用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應以地貌和植被為主,擴充二者的內容,精簡其他內容,增加自然地理學與遙感的結合內容,實驗和實踐教學教材也可選擇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的部分進行學習。

    綜上,教材的差異化建設,能夠促進學生對教材本身的關注,亦作為后續專業主干課程學習提供幫助。

    2 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包括諸多環節,其中最主要的為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其中實踐教學是重要環節。⑥課堂理論教學環節在上文已述,主要是進行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各專業自身特點,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實驗教學過程因實驗室還在建設過程中并未開設,是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的一個損失。我校自然地理學實踐課程環節主要放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進行為期2周的野外實踐學習,包括溶洞地質、滑坡和崩落、地壘與地塹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環境、土壤侵蝕監測等實踐內容,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開設后,相關實踐環節內容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僅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有設置,其它專業均為其專業實習,如土地調查實習、工程測量、地形測量實習等。這里主要討論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實踐環節建設,其它專業涉及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內容均可參照。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重要的學習過程,是其它課程學習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契合點。就目前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環節而言,實踐環節時間較少,僅2周時間。考慮到實習過程主要在陜西省境內,去掉周末,僅剩10天時間,對于諸多自然地理學要素的實踐學習而言,顯然實踐環節安排時間太短,可考慮增加到3周。目前實習內容以地貌實習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壘與地塹等內容,植被、土壤、水文、氣候方面的實踐環節較少。結合實驗室建設內容,土壤、氣候實踐環節內容可以融合起來,植被環節實習與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實習相結合,水文與土壤侵蝕監測相結合。可考慮將實踐環節增至3周時間,學生可供實踐的時間為15天,地貌實習4~5天,人文實習1~2天,土壤、氣候環節1~2天,水文、土壤侵蝕監測內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內實踐理論教學時間,以及1~2天的實習報告寫作時間,構成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內容。

    3 結語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學科重要的基礎課程,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與改革關系到眾(下轉第99頁)(上接第79頁)多本科學生基礎知識學習過程,應當結合眾多教學工作者的建議和意見,形成較為成熟的、完善的差異化教學過程,形成適合多種專業自身特點的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內容。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應用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野外實習基地信息化建設研究(JG14033)”

    注釋

    ① 戴仕寶,王崠.基于不同授課對象的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滁州學院學報,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測繪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改體系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5):85-88.

    ③ 黎遺業.高師自然地理學學科課程教學研究[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5(2):86-88.

    ④ 陳效逑.“自然地理學”穿心教學體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第2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410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T098 表面技術

    E135 冰川凍土

    N008 兵工學報

    R730 兵工自動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G018 病毒學報

    C060 波譜學雜志

    V040 玻璃鋼/復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5 材料保護

    M103 材料導報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開發與應用

    M008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M006 材料科學與工藝

    N026 材料熱處理學報

    M009 材料研究學報

    * M704 材料與冶金學報

    K512 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

    H009 蠶業科學

    H525 草地學報

    H234 草業科學

    H527 草業學報

    H538 草原與草坪

    E543 測繪工程

    E600 測繪科學

    E615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E510 測繪通報

    E152 測繪學報

    E164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L017 測井技術

    Y022 測控技術

    R711 測試技術學報

    H001 茶葉科學

    G264 腸外與腸內營養

    N024 車用發動機

    E113 沉積學報

    E547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E102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70 成都醫學院學報

    G019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V050 城市規劃

    V028 城市規劃學刊

    X043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獸醫學報

    H218 畜牧與獸醫

    N060 傳感技術學報

    R532 傳感器與微系統

    G458 傳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學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創傷外科雜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學報

    E144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E146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R051 大電機技術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038 大豆科學

    U512 大連工業大學學報

    X024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H005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X001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J024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G020 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E109 大氣科學

    * E091 大氣科學學報

    L512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L004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S086 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

    H040 淡水漁業

    N004 彈道學報

    T500 彈性體

    T941 當代化工

    Y503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 Y585 導航與控制

    N019 低溫工程

    V020 低溫建筑技術

    C055 低溫物理學報

    E133 地層學雜志

    E130 地理科學

    E584 地理科學進展

    E639 地理空間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學報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E024 地球化學

    E142 地球科學

    E115 地球科學進展

    E004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E153 地球物理學報

    E308 地球物理學進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E300 地球學報

    E549 地球與環境

    V031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E357 地學前緣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質

    E118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E143 地震學報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質科技情報

    E139 地質科學

    E026 地質力學學報

    E009 地質論評

    E127 地質通報

    E010 地質學報

    E151 地質與勘探

    E525 地質與資源

    E132 地質找礦論叢

    G005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G021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E301 第四紀研究

    R007 電波科學學報

    R673 電測與儀表

    第3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依托科普場館,面向社會開放

    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館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各個時期的地圖產品、測繪儀器、測繪成果等發展歷程。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科普展廳,從什么是測繪、什么是地圖、什么是地理信息技術等最基本的測繪概念開始,按測繪學科規律詳細展出。有依據年代不同排列的測繪及地理信息工作者在具體的測繪生產科研工作中使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規范圖示;有傳統手工繪制的地圖產品;有我們在地圖上經常能看到的象形符號,如天安門、紀念塔、百貨商店等。大家在這里還能了解到過去地圖制圖工作者檢查國界線使用的標準畫法圖,以及省界、縣界畫法標準圖。在這里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了解測繪的全過程,了解測繪地理信息在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國防建設中的作用,比如南極科考、三峽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南水北調、防災減災、資源普查、科學研究、文化教育、規劃設計、決策管理等方面,都和測繪息息相關。

    地圖發展展區展示了從古到今地圖的發展,遠古時代的木板星象圖、古代地理工作者繪制的黃河地圖、秦墓中出土的地圖復本等,以及唐、宋、明、清的地圖,分城市圖、山河圖、建筑圖、天文圖等,種類齊全。大家在這里會發現地圖信息越詳盡越接近現代地圖。這些古地圖由簡單的工筆描摹到精確的經緯刻畫,都顯示了測繪技術的一步步發展。只有經過了歲月的堅實積累,才能有我們今天測繪科學的飛速發展。

    極地科普教育基地展區內容豐富,這里展示了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自參加了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以來積累的豐富的圖文和實物資料,系統地展出極地(主要是南極)自然環境、國際南極探險史和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研究情況,同時闡述進行極地科學考察研究的政治、經濟與科學意義;以圖文形式展示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等景觀,以及冰山、極光、風雪、動物等極地風光;以沙盤形式展示南北極地貌;展出我國極地測繪科考成果;以多媒體音像、電影播放等方式,展示極地地貌、地質結構等自然環境;以南極科考人員實際生活、工作的實物,展示人類為揭開那些未知的科學之謎,前仆后繼,艱苦奮斗的探索歷程。

    測繪儀器展區展示了各時期國內外測繪儀器及測量附屬工具,展示了手工繪制地圖使用的制圖工具。展品大到測繪航空攝影無人機,小到繪制地圖筆尖。航測儀器展區展示了代表各個時期、各個工序的先進儀器。這里還有很多野外測量露營時使用的帳篷、手電筒和做飯用的鍋碗瓢盆等,再現野外測繪工作者風餐露宿的艱苦場景。

    測繪高新技術展區,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圖文并茂地全面展示了豐富的衛星遙感技術、自動化測圖技術、地理信息成果、全球定位系統、網絡時代的虛擬現實技術及戰場仿真技術等,都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館全天候面向學生、社區居民及社會各界免費開放,以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傳播與普及測繪地理信息科普知識,展示測繪事業與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宣傳其在服務經濟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揚測繪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的,讓參觀者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切身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測繪科普走進大學校園,走向社會

    近年來,科普基地在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的配合下,到省科技館、大學生科技活動周、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等舉辦南極測繪科考報告會及展覽會。使學生們了解到測繪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重要作用,宣傳測繪在服務經濟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揚測繪精神,使青少年進一步認識測繪,熱愛測繪,有效地開展了測繪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科普基地幾年來一直與黑龍江工程學院、東北林業大學等院校開展校園測繪技能競賽等科技活動月活動,包括水準儀測量競賽、全站儀數字測圖技能競賽、GPS-RTK數字測圖技能競賽、全站儀放樣比賽、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模型定向、內業計算、專業知識問答、定向運動等多種技能競賽,極大地豐富了測繪科普內容。其中與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共同主辦的“測繪杯暨測繪科技活動月”活動,有全省多個高校代表隊參加,擴大了科普基地的影響力。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也先后建設開放了測繪展館,3個展館互借展品,互為補充,成為全國測繪科普工作的亮點。

    通過“黑龍江省科普月”、“中國測繪法宣傳日”等活動,展出根據主題精心制作的科普展板,包含應急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南極科考測繪先行、地理國情普查監測、智慧城市云平臺、天地圖、測量標志保護等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內容,同時展出測繪應急監測車和無人機實物,發放宣傳材料并講解測繪科學知識、南極科考和國家版圖知識等,融大眾性、服務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讓社會公眾進一步認識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及其與百姓生活的息息相關。

    【基地簡介】

    第4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測繪基礎地理信息標準化現狀

    中圖分類號: P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對測繪及基礎地理信息的介紹

    測繪

    測繪主要是指以計算機、光電、網絡通訊等技術加上空間科學和信息科學為前提,運用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使地面上已經有的特征點、界線在測量手段的基礎上獲得可以反映地面情況的圖形和定位信息,并將此信息提供給工程建設和行政管理相關部門。

    基礎地理信息

    基礎地理信息是指擁有最強通用性,最大共享需求,并幾乎被所有和地理信息相關行業利用,用來進行統一的空間定位及空間分析的地理單元。它主要是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和社會地理信息中的居住地、特殊地物、交通、境界等要素構成;此外,地理坐標的系格網還用在地理信息定位這方面。總的說來,基礎地理信息承載的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它包括各種類型數據、航空像片和聲像資料等等 。基礎地理信息的信息源的開發質量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信息自,是國家信息化實力的標志。

    二、國家及行業的基礎地理信息標準現狀

    現在,我國在測繪及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條獨立地自主發展道路,由于我國的測繪技術體系從傳統模擬體系全面轉向了數字化體系, 所以,現在的初步技術體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經過40 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十多年標準化的發展,我國在測繪及地理信息標準化方面真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1986年開始至2002年,我國已經了的多種測繪及基礎地理信息的標準,其中由測繪局提出的國家標準有58項,行業標準有63項,與其它各行業一起制定的國家標準共4項。

    繼1998年建成的1:250000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之后,國家將1:50000數據庫的工程提上了日程。作為國土覆蓋率相對高的中等比例尺地理空間數據,它的建設目的是致力于滿足用戶對高精度、豐富內容的地理信息的強烈需求, 同時給“數字中國”創造公用基礎數據平臺。這項新型數據庫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基礎地理信息的數據生產、數據庫的建立和集成和網絡化的服務體系。此外,該數據庫的建立為空間信息服務及全國各地各行業的數據提供了在空間上集成的可能性,這樣,處在不同地區的數據才能真正做到無縫整合,進一步保證了相關工作的科學和準確性,更為資源的管理、城鎮的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的建設、環境的保護、社會的服務、電子政務以及電子商務和大眾生活等眾多方面提供了空間的信息服務和相關技術支撐。

    三、我國測繪標準化計劃

    在充分了解了測繪標準化的現狀和需求后,我國在現有測繪事業的基礎上制定了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目標, 它以“數字中國”的地理空間為中心進行構建,一方面促進了測繪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全面考慮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測繪事業方面的要求。國家測繪局制定的這個測繪標準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目標:

    1、致力于完善行政技術法規在測繪工作方面的修訂。

    2、致力于及時更新測繪標準化的更新工作,并不斷完善現有的測繪標準,保持標準的協調運作。

    3、致力于滿足廣大用戶和社會對測繪標準化的需求,初步實現測繪標準的國際標準化。

    4、致力于不斷完善地理信息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化的前期研究及基礎性工作,從而實現標準性建立。

    5、致力于加強標準宣傳和信息服務的工作,使標準信息渠道更暢通,信息的反饋機制更健全,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標準監督。

    因此,只有全面有效地致力于上述目標,在充分遵循先進、系統、實用和協調性等原則的基礎上,測繪標準化的工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而現在,這項計劃已經正式全面啟動。而現在這個十五期間的計劃將致力于完成測繪標準化及相關工作,其工作重點是: 重新制定測繪技術的相關法規,加快測繪標準制定與修訂的速度,不斷充實地理信息標準的體系,加強對標準化的前期研究和及時進行正確總結,繼續跟進國際在測繪標準化方面的新動態,大力加強對測繪標準的宣傳和推廣。

    四、總結

    從1990年以來,各項高新科技都在快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技術領域的普及和運用,而測繪技術體系也已經慢慢從模擬變革成數字技術體系,地面轉到了空間,靜態轉到了動態,并更進一步朝著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初步完善了信息化測繪的技術體系。但是,為了鞏固這種技術上的進步,測繪的標準化工作要隨時滿足測繪生產方面的需求,從前兩次十五計劃開始,相關工作的重心就轉向了數字化測繪,這為最大程度上的促進傳統的測繪技術體系逐漸轉向數字化和信息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以后更長的時期內,我國將不斷大力進行國民經濟及社會信息化的改革。測繪及基礎地理信息作為社會各行各業的經濟和信息交流的支撐平臺,在未來也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需求。而構建這些技術框架的工作早已經提上日程,并已經在過去和現在緊鑼密鼓地展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種對測繪及地理信息標準化要求的提出,測繪及地理信息技術越來越是建設的重要內容,它是各大社會發展對實現數據共享的重要手段。此外,縱觀我國近年來的各大項目,從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到城市化建設,這一系列項目無疑是重大的,是進一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信息等方面的快速發展的,但是這些重大項目都急需完善的、標準的測繪技術和測繪信息服務作為保障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所以,測繪標準化的工作又是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生命性、基礎性的工作之一。

    雖然,我國在標準化方面的發展前景很好,但是在與國際標準化系統相比時確還存在著巨大差距。比如: 缺乏精確的理論研究,缺乏標準的參考模型,不同部門對于研制標準尚未統一缺乏協調……為此,我國亟待研究和制定系統化、結構化、強兼容、高度共享的測繪技術及基礎地理信息技術標準。同時, 由于信息全球化的發展,地理信息標準的國際化活動也日益活躍,因此更快的與國際標準接軌是我國測繪及基礎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應該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 1] 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研究所. 測繪與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統計[ Z] . 2002.

    第5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測繪,新技術,工程測量,應用,研究

     

    1.概論

    傳統工程測量技術的服務領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業,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測量儀器的智能化,數字化測繪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攝影測量與遙感(RS)以及數字化測繪和地面測量先進技術的發展,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的逐漸自動化、實時化和數字化,工程測量的服務領域也應進一步延伸,以滿足不斷提高的社會需要。

    2.工程測量中的數字化技術

    2.1地圖數字化技術

    在建立各種GIS系統時,對原有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在建庫工作中占據了相當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測繪部門都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對于已有紙制地圖,若其現勢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滿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數字化儀將其輸入計算機,經編輯、修補后生成相應的數字地圖。當前有手扶跟蹤數字化和掃描矢量化兩大類儀器,針對大比例尺地形圖,大多數掃描矢量化軟件能自動提取多邊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對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論文格式。

    2.2數字化成圖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是傳統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常規的成圖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業艱苦,作業程序復雜,同時還有繁瑣的內業數據處理和繪圖工作,成圖周期長,產品單一,難以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論文格式。而數字化成圖技術具有精度高、勞動強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應用、易于等特點。目前,數字化成圖技術有內外業一體化和電子平板兩種模式。內外業一體化是一種外業數據采集方法,主要設備是全站儀、電子手簿等,其特點是精度高、內外業分工明確、便于人員分配,從而具有較高的成圖效率。論文格式。

    3.數字測繪在數字地球中的應用

    簡言之,數字地球就是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加載于一個統一的地理坐標框架中按數字的形式存貯于計算機,任何機構或個人均可通過網絡通訊技術,足不出戶便獲取所需的信息做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數字地球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技術復雜,涉及部門多,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或團體能單獨承擔,它需要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技術才眾多應用部門的配合。測繪作為地學和信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間基礎信息的獲取、處理,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信息貨物等工作已歷史地落在測繪工作者肩上。可以說,數字地球始于測繪。我國測繪部門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對傳統測繪技術進行了大規模的數字化改造。傳統的光學定位技術已被光電技術,GPS技術所取代,傳統的白紙測圖已被數字測圖和地理信息系統所取代,以地面測量為主向以衛星定位(GPS)、衛星遙感(RS)測繪等高技術為主的對地觀測方面轉變,被動的靜態測量向動態的實時測量方面轉變測繪部門在數字地球基礎框架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全國A級、B級GPS網;完成了全國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數據庫和數據服務設施;建立了國情和省情綜合地理信息系統,研制成功了從遙感立體影像自動建立數字地面模型的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研制成功了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DOM)、數字線劃圖(DLG)、數字柵格圖(DRG)等“4D”產品生線。數字地球的雛形已經形成。

    4.工程測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術

    GIS是集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已成為多學科集成并應用于各領域的基礎平臺和地學空間信息顯示的基本手段與工具。其技術優勢不僅在于它的集地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三維可視化顯示與成果輸出于一體的數據流程,還在于它的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功能。目前,GIS不僅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技術科學,而且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在測繪、地質礦產、農林水利、氣象海洋、環境監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區域開發與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數據庫、內外一體化測圖、掃描矢量化及全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為專業信息系統提供及時、準確、標準化、數字化的基礎空間信息,以建立各類專業信息系統,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

    5.工程測量中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可以提供數字的、影像的、線劃的等多種形式的地圖產品。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加上GP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隨著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的應用,攝影測量產品已經從影像圖等向4D產品轉化,為建立各類專業的信息系統和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證。

    6.工程測量中的遙感( RS)技術

    遙感(RS)技術由于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時效性、數據的綜合性和可比性及經濟性等優勢,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譜航空攝影和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將成為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種中小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獲取,為應用于工程測量領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圖、地籍圖以及各種大、中、小比例地形圖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7.工程測量中的3S集成技術

    3S(GPS、GIS、RS)技術的結合,取長補短,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個大腦,兩只眼睛”的框架,即GPS與RS為GIS提供區域信息及空間定位信息,而GIS進行相應的空間分析以便從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科學的決策依據。諸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圍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長等,而3S技術為該類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數據及信息采集、分析處理、表達決策的工具。

    8.結語

    伴隨著測繪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工程測量必將朝著測量內外作業一體化、數據獲取及處理自動化、測量過程控制和系統行為智能化、測量成果和產品數字化、測量信息管理可視化、信息共享和傳播網絡化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俊勇,胡建國.GPS技術的新進展[J].測繪工程,1996,(2).

    [2]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統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青岳.工程測量學[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第6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工程測繪;應用;探析

    1.測繪信息化―――工程測繪技術的必然趨勢

    當代測繪高科技主要是空間定位技術、航空和衛星遙感技術、地面一體化測量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通信技術和系統技術而帶來的上述技術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為主要目的,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地理信息的幾何物理性質的探討,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產生、提取、變換、檢測、傳遞、存貯、識別和處理,以及研究如何表達和應用地理信息等這些均屬于當代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凡是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與信息打交道的技術均應稱為信息技術。測繪信息化是指在測繪行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地理信息資源,加速實現測繪現代化的進程,主要包括測繪手段現代化、產品形式數字化和信息服務網絡化等。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測繪技術應該屬于信息技術范疇。測繪技術的現代化發展方向要以信息技術為發展方向,這就是當前測繪科技的發展戰略。

    2. 工程測繪中的信息技術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的數字化技術、全球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RS)等各種新技術在工程測繪中得以應用和研究。

    2.1 數字化技術

    數字化測圖技術實質是一種全解析、機助成圖的方法。與傳統測圖技術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地形測繪發展的技術前沿。數字地形圖最好地(無損地)體現了外業測量的高精度,也就是最好地體現了儀器發展更新、精度提高的高科技進步的價值。它不僅適應當今科技發展的需要,也適應了現代社會科學管理的需要,如工程測量、地籍測量、管網測量、房產測量等等,既保證了高精度。又提供了數字化信息,可以滿足建立各專業管理信息系統的需要。數字化測圖技術特點:第一,自動化處理。數字化測繪技術在測繪工程領域得以廣泛應用,使大比例尺測圖技術向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大比例尺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歷來就是城市與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數字測圖是經過計算機軟件自動處理(自動計算、自動識別、自動連接、自動調用圖式符號等),自動繪出精確、規范、美觀的數字地形圖。它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模擬,在屏幕上直觀生動地(分層)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變和彌補了傳統產品線條、符號和數字、文字等綜合包羅,非具一定專業知識才能讀懂的缺陷。另外,數字測圖出錯(讀錯、記錯、展錯)的概率小,能自動提取坐標、距離、方位和面積等。第二,圖形編輯方便。數字化測圖的成果是分層存放,不受圖面負載量的限制從而便于成果的加工利用。經過數據處理就能方便地做到更新和修改,可以始終保持圖面整體的可靠性和現勢性。數字化測繪產品在使用、維護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夠隨時保持產品信息的現勢性,可以隨時補充修改,隨時出新圖提供使用。載波相位差分技術(RTK 技術)、電子平板的出現給數字化測繪技術提供了發展機遇。RTK 作業模式RTK 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及普及,是測繪科技發展的重大突破。在RTK 模式下、流動站接受GPS 衛星數據及基準站數據,組成相位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能夠實時提供高精度定位點三維坐標結果。由于RTK 定位精度高,方便靈活,測程不受限制。不受通視條件影響等優點。在數字化測繪中應用RTK 作業模式進行數據采集。大大加快了外業工作速度,叉能提供可靠的測繪成果,成為數字測圖新的里程碑。

    2.2 GPS

    GPS,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軍于20 世紀70 年代初在“子午儀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全球性、全能性(陸、海洋、航空與航天)、全天候性優勢的導航、定位、定時、測速系統。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出現和不斷改進,硬、軟件的不斷完善,GPS 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地開拓,使測繪定位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為工程測量提供了嶄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目前,各種類型的GPS 接收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于野外觀測。GPS 作為一項引起傳統測繪觀念重大變革的技術,已經成為大地測量的主要技術手段,也是最具潛力的全能型技術。隨著GPS 定位技術的發展完善,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3 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 技術所代替,同時定位范圍已從陸地和近海擴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間;定位方法已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定位服務領域已從導航和測繪領域擴展到國民經濟建設的廣闊領域。GPS 定位技術與常規地面測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對測站選擇更靈活、更適應不利條件、全天候連續作業外。還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規技術提供數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數據信息。

    3.信息技術對于工程測繪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測繪科技本身的進步,為工程測繪技術進步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有力地推動和促進工程測量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使工程測繪的技術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取得很大的成就。當前,我國測繪技術及測繪儀器向數字化、電子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打破了傳統的手工測繪理念,形成目前較好的一套數字化、信息化測繪解決方案。測繪高科技的發展,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導致測繪行業擺脫經典的測繪產業的組織和結構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測繪新技術體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測繪生產中的常規技術體系,即常規測繪技術仍將在測繪生產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的測繪技術依舊存在著若干問

    題,如:怎樣改進外業數據采集模式的問題、成圖系統的統一標準問題,內業編輯圖形工作效率問題等等,這都需要我們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斷提出新的任務、新課題和新要求,有力地推動和促進工程測量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結束語

    隨著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召喚,空間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測繪技術體系正在向以“3S”技術為特征的現代測繪技術體系轉變,以“3S”一體化或集成為主導的空間信息技術體系已逐漸成為測繪學或地球信息學新的技術體系和工作模式,其先進性、時效性明顯。

    參考文獻

    [1] 景軍郎.數字測圖技術的發展與展望[C]//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數字區域建設與地理空間技術論壇優秀論文集,2011,2(56):3-4.

    [2] 楊曉明.現代測繪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6(1):7-15.

    [3] 成英燕.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原理與應用[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2,8(35):53-57.

    第7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工程測量;測量新技術

    前言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使我們開始進入信息時代,傳統的測繪技術與現代的信息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比較多的新技術。尤其是隨著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發展,傳統的測繪技術從以前的模擬化、靜態化和單項化的模式逐漸的走向了數字化、動態化和多項技術的合成化的道路。可以說,傳統的測繪技術在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之下已經逐漸的成為一種綜合的地球空間信息科學技術。

    一、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

    現代工程測量已經突破了僅僅為工程建設的概念,它不僅涉及工程的靜態、動態幾何與物理量測定,而且包括對測量結果的分析,甚至對物體發展變化的趨勢預報。在這樣的背景下,工程測量學將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相結合,由傳統意義上的測量學發展成為了工程實用的地學信息科學,新地地學信息科學將可用于城市規劃,土地利用,房地產經營、環境保護、交通規劃等方面。工程測量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服務范圍,將逐步擴展到包括城建、地質、鐵路、交通、房地產管理、水利電力、能源、航天和國防等各種工程建設部門。

    現代的測繪技術從一定的層面上來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現代的測繪技術是以建立全球和區域的空間控制骨架和為地球動力學的相關研究服務為使命的大地測量技術。其次,現代的測繪技術是一種獲取城市、區域乃是全球的空間基礎信息的地形測量技術。最后,現代的測繪技術是以測量單位或者是群體目標的形態及其變化為測量對象,并且為各種的工程建設項目服務的工程測量技術。那種以測繪城市和區域的地貌為目標的大比例尺地形測量在現在的技術領域得到了大范圍的發展。測繪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集中體現出了集成化和測繪過程的自動化、實時化等特點。同時,最大的變革就體現在測繪成果的數字化和可視化。

    二、GPS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GPS定位技術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完善,使測繪定位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為工程測量提供了嶄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三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術所代替,同時定位范圍已從陸地和近海擴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間;定位方法已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定位服務領域已從導航和測繪領域擴展到國民經濟建設的廣闊領域。在我國GPS定位技術的應用已深入各個領域,國家大地網、城市控制網、工程控制網的建立與改造已普遍地應用GPS技術,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線路、地下鐵路、隧道貫通、建筑變形、大壩監測、山體滑坡、地震的形變監測、海島或海域測量等也已廣泛的使用GPS技術。隨著DGPS差分定位技術和RTK實時差分定位系統的發展和美國AS技術的解除,單點定位精度不斷提高,GPS技術在導航、運載工具實時監控、石油物探點定位、地質勘查剖面測量、碎部點的測繪與放樣等領域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三、工程測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術

    GIS是集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已成為多學科集成并應用于各領域的基礎平臺和地理空間信息顯示的基本手段與工具。其技術優勢不僅在于它的集地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三維可視化顯示與成果輸出于一體的數據流程,還在于它的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功能。目前,GIS不僅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技術科學,而且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在測繪、地質礦產、農林水利、氣象海洋、環境監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區域開發與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數據庫、內外一體化測圖、掃描矢量化及全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為專業信息系統提供及時、準確、標準化、數字化的基礎空間信息,以建立各類專業信息系統,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

    四、攝影測量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攝影測量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在城市和工程測繪領域中得以應用,由于高質量、高精度的攝影測量儀器的研制生產,結合計算機技術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能夠提供完全的、實時的三維空間信息。不僅不需要接觸物體,而且減少了外業工作量,具有測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種繁多等特點。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測繪、地籍測繪、公路、鐵路以及長距離通訊和電力選線、描述被測物體狀態、建筑物變形監測、文物保護等都起到了一般測量難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由于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的出現,為攝影測量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該技術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單位得以引進和應用。攝影測量可以提供數字的、影像的、線劃的等多種形式的地圖成果,最大比例尺為1/500。采用的儀器除利用高精度的模擬測圖儀和解析測圖儀成圖方法外,還用立體坐標測圖儀與微機連接進行數據采集,經微機數據處理輸入繪圖機自動繪圖。

    五、工程測量中的3S集成技術

    3S集成(GPS,GIS,RS)技術是指將上述三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及其他相關技術有機地集成在一起。這里所說的集成,是英文Integration的中譯文,是指一種有機的結合,在線的連接、實時的處理和系統的整體性。GPS,RS,GI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技術水平上實現。3S集成包括空基3S集成與地基3S集成。空基3S集成:用空-地定位模式實現直接對地觀測,主要目的是在無地面控制點(或有少量地面控制點)的情況下,實現航空航天遙感信息的直接對地定位、偵察、制導、測量等。地基3S集成:車載、艦載定位導航和對地面目標的定位、跟蹤、測量等實時作業。3S技術為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數據及信息采集、分析處理、表達決策的工具。

    六、工程測量中的遙感(RS)技術

    遙感(RS)技術由于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時效性、數據的綜合性和可比性及經濟性等優勢,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譜航空攝影和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將成為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種中、小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獲取,為應用于工程測量領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圖、地籍圖以及各種大、中、小比例地形圖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工程測量科技發展十分迅猛,取得的成績也比較顯著,但是發展還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大力促進工程測量技術方法與手段的更新換代,積極推動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充分利用GPS技術、GIS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攝影測量技術、RS技術、3S集成技術及地面測量先進技術設備,把傳統的手工測量向電子化、數字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相關學科的研究,不斷拓寬工程測量服務新領域,開創工程測量發展新局面。

    結語

    總而言之,工程測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被應用在了許多規模大、內容復雜、精度要求高的工程,例如攔河大壩、大型聯鎖商業、跨江大橋、超長隧道、城市地下鐵路網、數百米高的電視塔、精度要求非常高的自動化工業設備和科學實驗裝備如高速導軌、離子加速器、射電望遠鏡、通訊衛星地面接收天線等,工程測量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測繪技術研究[M].建筑科學出版社,2010(18)

    第8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數字城市;信息化測繪;關系;作用與對策

    0 引言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數字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想全面開展數字城市的建設工作,首先就需要掌握并控制城市的所有地理信息數據,而掌握這些地理信息數據也就需要信息化測繪來完成,由此看來,在熟悉城市建設過程中,信息化測繪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合理的運用信息化測繪,那么就會導致城市并不能夠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因此,作為城市測繪部門的工作人員,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深入研究數字化城市,從而促進城市地理信息產業的較快發展。

    一、數字城市的概述

    1、數字城市的含義

    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以及可視化虛擬現實技術、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衛星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等,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城市電子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電子社區,實現城市經濟信息化、城市綜合信息的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城市管理、決策、工作、學習、娛樂的數字化、網絡化,實現城市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在時間上的合理利用,以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2、數字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

    總體來說,數字城市的建設也就是采用各種先進的技術來提高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此促進城市智能化的發展。數字城市的建設實際上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數字化。數字城市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按照相關的規范標準,然后建設一個健全的數字化數據庫,從而對城市各個基礎設施各項產業進行優化管理。2)網絡化。在一定的規定要求下,需要將各種網絡相互連接,并在其中建立起一個相應的信息平臺,以此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3)智能化。在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交通、資源實現智能化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礎。

    二、信息化測繪概述

    1、信息化測繪的特點

    信息化測繪的最本質特征也就是為城市提供及時有效的地理信息數據,從而實現其綜合。信息化測繪體系與數字化測繪體系不同的是,信息化測繪體系是在信息化社會的基礎上實現的一種信息服務的能力建設目標。根據總結,它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能夠及時獲取地理信息數據。通過信息化測繪,將地理信息數據建設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從而有利于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實時更新與檢測。2)能夠拓展信息網絡。通過信息化測繪,可以將信息網絡從局域轉變到廣域,也就是說,在互聯網開往的網絡環境之下,數字化測繪一般是以局域網為主而工作的,但是信息化測繪必須要通過廣域網來進行交流、工作,實現了信息交互的網絡化。3)使基礎設施公用化。通過信息化測繪體系,其中包括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庫的使用等,使其從專業部門使用轉變為公用人員施工,從而徹底實現了測繪基礎設施的公用化。4)保證技術向數字化方向發展。信息化測繪是建立在數字化測繪的基礎上的,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信息化測繪與數字化測繪并無太大的區別,信息化測繪的技術基礎與數字化測繪的基礎基礎都是數字化,但是信息化測繪卻能給社會提供能高層次的地理信息數據,從而對其進行合理的管理并提供綜合服務。

    2、信息化測繪的核心技術

    信息化測繪是在數字化測繪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來,因此,它具有多重特征:實時化、動態化、數字化、智能化等。通過該技術能夠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為人們所用。信息化測繪技術主要包括: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基礎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數字測圖技術,信息高速公路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精密工程測量智能化技術,地下管網探測自動化技術,變形與形變自動監測技術,地籍與房產數字化測量技術以及多種技術集成等。

    三、信息化測繪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對策

    1、加快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按照統一設計、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快各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數據服務平臺,滿足數字城市建設的數據需求,提供權威數據服務。建立健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定期更新和動態更新相結合的更新機制,切實提高基礎地理信息的現勢性,實現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和結構優化。

    構建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進一步完善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空間數據生產及使用的協調和管理,加強資源整合,制定和完善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明確共建共享的內容、方式和責任,充分利用現有和規劃建設的國家信息化設施,避免重復建設,建設全國測繪成果網絡化分發服務系統,及時測繪成果目錄,提供豐富的地理信息服務,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科學、準確、及時的基礎地理信息和測繪服務。

    2、積極推進測繪信息化建設

    現代測繪科學以空間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為基礎,既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又進一步發展了信息技術的行業。隨著測繪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測繪業已從傳統行業逐步向信息化產業轉化,從單一提供模擬測繪數據和服務向提供多形式、多尺度的信息化測繪產品轉化,測繪產業應借助數字城市建設的東風,積極推動測繪技術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逐步實現測繪生產自動化,測繪產品信息化以及測繪服務社會化、網絡化,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高質量、高精度的信息化空間基礎地理數據和測繪服務。測繪生產自動化就是通過GPS技術、全野外數字化測圖技術、全數字航空航天遙感技術等測繪新技術,實現從地理信息獲取、處理到服務的測繪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及快速化。應建立地理信息數據采集自動化、數據處理智能化、生產管理及辦公自動化、測繪服務網絡化為特征的測繪生產體系,包括地理信息的數據采集及更新實現自動化,數據處理及分析智能化,數據管理及更新實現實時化和動態化,生產管理和指揮調度自動化,成果應用和服務實現網絡化和社會化。

    四、結束語

    事實上,數字城市的建設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測繪技術的發展是建設數字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其關鍵環節,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城市測繪部門必須要對數字城市建設的各個因素進行深入分析,采用現代化先進的技術來獲取更多有用的地理信息數據,然后采用有效的措施來發揮信息化測繪的作用,以此加快數字城市建設的速度,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第9篇:測繪工程與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關鍵詞:一帶一路;西部;地理信息科學

    引言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以及商務部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1],標志著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式進入全面推進與建設階段,已經成為繼“西部繼續開發開放、東部轉型走出去”之后,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持續開放的新戰略。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并非偶然之舉,而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高度空間選擇性的戰略概念[2]。“一帶一路”強調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高效配置以及市場深度的融合,傳遞一種合作、發展與共贏的理念[3]。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與認識相對不足,對相關國家的基本國情、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概況等數據信息的了解也是零散殘缺的,這種狀態不利于“一帶一路”的合作建設與共同發展。

    地理信息科學(GIS)通過數字技術來描述與表達現實空間,與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共同構成了地理信息的3S技術,形成了對地球的數字模擬,使我們首次實現了足不出戶的了解地球。“一帶一路”在政策、經濟、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均面臨挑戰,亟待利用地理信息科學技術開展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相關研究。同時,西部地區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橋頭堡,其整體教育水平與我國東部地區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GIS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在當前信息化潮流中,“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能夠促進我國西部地區GIS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基于此,本文從“一帶一路”的戰略角度出發,探討地理信息科學教育的新思路,為我國西部地區GIS及相關學科的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一帶一路”戰略與西部發展的內在聯系

    中國西部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區域,在《愿景與行動》中已經突出強調了西北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建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與人文交流基地。西南地區是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將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兩者的內在聯系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西部將成為開放前沿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深入,西部地區發展顯著加快。2014年,國務院相繼批復設立陜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以及成都天府新區三個國家級新區。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的國家級新區已達到5個,分別位于重慶(2010)、甘肅(2012)、陜西(2014)、貴州(2014)、四川(2014),體現出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向西。然而,由于發展基礎、地理區位等限制,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與東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帶一路”戰略將構筑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西部地區跨越發展的新契機。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下,西部地區能夠形成貫穿中西的對外經濟走廊,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真正實現東部西部的均衡發展。

    西部在“一帶一路”設施聯通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

    “一帶一路”以交通運輸為紐帶,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發展潛力巨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旺盛。“一帶一路”的關鍵是交通節點的打造以及交通服務的一體化,通過促進互聯互通以及通關便利化,能夠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發展運輸服務貿易。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的設施聯通中具有重要及獨特的區位優勢,如從重慶出發,經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到達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比利時的渝新歐國際鐵路,一直由于鐵路軌距等原因,造成運輸線路的長期不通暢。因此,設施聯通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沿線國家多沙漠戈壁、高山峻嶺的實際環境情況,開發具備高技術含量、統一技術標準的設施聯通網絡,最終實現“一帶一路”區域交通一體化。

    西部是“一帶一路”能源開發與合作的重要契合點

    我國所在的東北亞地區是全世界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地區之一,能源領域的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點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要素稟賦各異,與西部地區眾多產業存在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的合作空間。目前,我國油氣資源進口的主要通道是馬六甲海峽,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隱患。“一帶一路”戰略將廣泛聯系沿線國家,構建我國的陸上能源通道。通過尋找與沿線國家合作的契合點,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及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

    西部地理信息教育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路

    “一帶一路”跨越亞、歐、非三大洲,沿線包括60余個國家40多億人口,存在涉及國家多、面積廣、氣候類型多樣等情況,在該區域內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經濟貿易、資源開發、跨境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文化等合作,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GIS與遙感技術,克服地理時空距離等方面的障礙和限制[4]。另一方面,通過GIS的廣泛應用,能夠獲得包括整個區域的基礎地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與社會經濟等的空間分布格局、規模數量、構成質量以及時空分異和變化規律等第一手的信息,以研究市場資源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影響機制,支撐區域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指出:“一帶一路”需要地理信息作為支撐,以實現“一帶一路”各類信息的空間化集成。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西部的地理信息科學教育是“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同時,考慮到GIS專業的學科交叉屬性以及較強的技術性與實踐性,西部的GIS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鑒于此,作者提出以下西部GIS教育的新思路。

    1.強化GIS的基礎教育屬性

    地理信息通過空間視角,將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聯系起來,并應用圖形進行空間表達。近年來,GIS的引用領域已經突破了地理界線,并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基于此,GIS的教育中需要充分考慮“一帶一路”戰略的需求,強化GIS的基礎教育屬性,強調相關專業的空間思考能力。事實上,GIS是一門面向應用的技術學科。因此,各個與空間相關的專業,包括政府公共管理、城市規劃、資源開發利用等均存在著GIS教育的需求,以協助解決各專業中相關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這些相關專業中增加GIS原理與應用、遙感基礎原理等課程,讓相關專業學生認識GIS、了解GIS,以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需求。

    2.以應用為導向,著重解決實際問題

    在GIS教學中,充分考慮到GIS面向應用的屬性,強調GIS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如“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設施聯通必然涉及交通道路的規劃及設計等。在此過程中,每一個階段均涉及大量的GIS應用。以道路規劃為例,GIS的多源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能力使其具備獨有的優勢。在路網規劃中需要涉及多種空間與屬性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地形、人口及經濟等,而GIS與遙感能夠獲取這些信息的第一手資料。進一步利用GIS建立數據庫,并根據需求創建相關的專題地圖,能夠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豐富數據的表達形式,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科技參考。然而,目前西部的GIS培養過程中覆蓋面廣、專業性強、教學板塊多,導致部分學生存在“什么都懂,什么都不會”的問題。基于此,在GIS人才的培養中需要以具體應用為導向,增加相關實踐課程,著重于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培養。

    3.以共享數據為切入點,強化區域遙感應用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相關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尤其是遙感數據經過多平臺、多傳感器的長時間序列積累,GIS學科已經積累了海量數據。地理信息空間數據作為一種數據資源,其繼承與共享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如國內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已經開展了相關的研究,整合了大量的地球信息科學數據資源。進一步考慮遙感科學的綜合性與可比性,在“一帶一路”地區開展基于遙感的國別研究,獲取相關區域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資料,如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及相關遙感數據分析區域生態環境歷史變遷、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及區域氣候條件與氣候變化等,均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參考。

    結語

    在信息資源日益豐富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西部地區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橋頭堡,其地理信息教育具備趕超東部乃至國際先進水平的良好機遇。因此,需要相關科研與教學機構從“一帶一路”的戰略需求出發,強調GIS學科在不同專業中的基礎屬性,以應用為導向,以相關共享的地學數據為切入點,強化區域遙感應用,著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培養,對于促進西部地理信息科學教育及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與迫切。

    【基金項目: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2011FY110400)、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計劃項目(cstc2014jcyjA90012)、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30625)、重慶師范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升級改革試點項目(02020307-0021)。】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北京:外交出版社.2015.

    [2] 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3] 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538-544.

    [4] 諸云強,孫九林,董鎖成等.關于制定數字“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支撐計劃的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1):53-60.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天天成人综合网| 青青草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www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www成人在线观看|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看片app|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