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電工入門基礎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English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learners' writing abi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more families send their children to the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Many foreign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study abroa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to improve the writing. And also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ory theory. However,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just started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use Schumann's Acculturation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guide to explore whether a period of study abroa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riting ability ofEnglish learne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writing accuracy, lexical density and lexical diversity, the author analyzes four writing texts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with intermediate English level through a one-year follow-up survey in order to get the answer.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discusses the research trends of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topics that may be studied in the future.
P鍵詞: 多樣文化;理工院校;外語選修課程
Key words: diverse cultur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ions;foreign language elective courses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6-0234-04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經濟以及文化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各大高校均把培養能夠有效使用一門外語進行溝通,具有較高專業技術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在英語作為全球交流的第一語言這一大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使用一門外語”,卻被局限的與“英語”打上了等號。現在我國從初等乃至幼兒教育直到高等教育中都過分重視英語教育,這種反復背單詞的機械應試型教育,極大的損害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我國的外語學習者很早就學習英語,在發達城市,很多兒童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在邊遠地區最晚從初中也開始了英語課堂學習,學習時長最少6年,最多12年,卻依然在成年后不敢張口與英美國家人交流,語音奇怪、語調僵硬;他們對語言技能的掌握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成為了做題的機器;他們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能力,綜合文化素養較低,語言交際必要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更是匱乏。2017年《全國英語高考改革方案》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正式出臺,明確規定,英語考試退出高考,考試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英語改為在高中階段一年兩考,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三年內有效。王守仁(2016)等我國著名英語教育專家都在疾呼,英語學科要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回歸到學科應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及課標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在全國英語高考改革的帶動下,各大高校中大學英語學分也在大幅壓縮。根據蔡基剛教授(2016)最新調查,985以及211的一些理工高校例如上海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公共英語課程已經由10年前的16個學分減至8個學分,如果按照四個學期分配,那就是每個學期僅2個學分,暨每周僅2個課時。然后蔡基剛教授(2017))也指出了當前大學英語學習的目標:“國家提出了培養一流大學的一流學科建設的‘雙一流’目標,培養一流的人才,就是要在各自的學科專業領域內培養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然后在英語課程課時和學分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大學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呢?因此,在高校現行外語教育體系中尋找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就顯得勢在必行。
1 理工院校中大學公共外語教育現狀
我國現行的高等院校大學公共外語課程是在大一、大二年級面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公共外語課程,所謂的“公共外語”事實上所指的就是 “公共英語”。主要包括“大學英語讀寫”“大學英語聽說”等一至二門課程。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一方面學生們在數年枯燥乏味的傳統英語課堂模式學習后,已經厭煩僵化呆板的應試教育,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再加之他們自我學習能力有限,學習方法仍然停留在高中那一套背誦記憶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死記單詞,強調閱讀技巧以及寫作模板的簡單記憶,死摳考試策略。特別是理工專業學生邏輯思維強,缺乏語言學習的空間聯想力及詞匯想象力,只知死記硬背,導致他們的英語整體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材的選用還是以“經久考驗、百讀不厭的經典文章為主”(董亞芬,2003),教學方法也與中小學英語課堂雷同,教師意在弘揚與課文主題相符的主流價值觀,過分注重讓學生欣賞曲折的故事、優美的語言而忽略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介紹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這一外語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大學外語教學課堂的缺失也是導致學生外語學習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Sapir (1941) 很早就指出:“文化也是影響語言暨思維模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在我國高校外語課時大幅壓縮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實踐較少。以及大學教師自身知識的短缺,以及對于目的語文化知識的不重視,異域文化講解與外語教學被生硬的割裂開來,學生對于一些語言現象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一知半解狀態。例如,pandora’s box這個詞組,教師講解詞匯時一帶而過,學生只按照字面意思簡單理解為“潘多拉的盒子”,卻不知道其源于希臘神話,意指“不幸的禮物;災難的淵藪”。因此,在沒有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文字記憶只能是停留在大腦表層,轉瞬既忘,就更不要談到實際運用了。
隨著世界經濟、政治與外交等全方位多層次的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際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校今年來的的培養總方針、大目標。就如王守仁教授(2016)所說:“國際化人才的英語能力主要還是通過大學英語課程來培養和提高的”。然而,國際人才的外語能力培養是否是單單的英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嗎?答案顯然不能以簡單的“是”或者“否”來一概而論。
我們的高校學習者渴望了解外面日新月異的世界,他們希望掌握除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其他國家如德國、日本、法國、越南、剛果等歐美非洲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知識的愿望日益強烈。現實情況中,我國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們依然受到家庭經濟條件限制,無法如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學生一樣,有充裕的家庭財力支持,能夠較容易地獲得出國留學交流學習機會;同時,地域因素也是一個主要障礙。作為身處亞洲與歐美大洲距離較遠的英語學習者,我們的高校學生無法像歐美國家的英語學習者一般,擁有便宜又方便的交通便利條件,他們往往無力負擔高昂的路費。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有意識的多樣文化知識的系統講解是缺失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學英語課堂也依然是以英美主流文化為主體媒介進行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播的直接領域。因此,廣大的中國高校的英語學習者們沒有條件像歐美國家的學生一樣,有機會學習別國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外語交際能力及全球文化意識,從而導致我國高校學習者的國際交往能力以及爭力相對較弱。因此,大學英語課程的合理化構建迫在眉睫。
2 以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為個案的公共外語課程現狀調查
2.1 調查內容和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理工院校學生對大學外語課程的喜好和實際需求狀況,筆者對云南省的一所三本理工院校――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的理工科學生300余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形成了量化的統計結果。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多科協同發展的三本院校,學生進校時高考分數多在及格線以下,英語基礎薄弱,語言的應用水平較低。因此,選擇在這所院校展開調查研究,提高理工科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以及人文綜合素質,具有很大的空間和可應用性。小語種公共選修課程在該校自2015年秋開設以來,火爆異常,網絡選課系統上,60個人的班級空額在3分鐘之內立刻選滿,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筆者在該校近四個學期參加小語種課程(包括《德語入門》、《法語入門》、《日語入門》、《進階日語》四門全校公共選修課)學習的300名學生中發出問卷,問卷采取不記名形式,排除國貿、漢語國際教育、法學等傳統文科專業或者屬于在高考時屬于文理兼收專業的學生問卷,收集土木工程、建筑學、電氣工程自動化、水利水電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以及工程造價等8個傳統意義上的純理工科專業問卷207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
2.2 調查過程
問卷調查采取不記名形式,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4個問題,了解學生的專業、性別、英語高考分數及學習英語興趣等基本外語學習背景知識,第二部分2個問題,了解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我判斷英語水平不高的原因,第三部分有4個問題,了解學生對該門小語種選修課程以及相應進階課程的學習的興趣以及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知識背景相關度以及教學具體實施過程的設想;第四部分為開放式問答,了解參加課程之后學生的一些心得體會及收獲。
2.3 調查結果
2.3.1 性別以及學習動機
從調查結果來看,理工科學生本身就是一個男生數量占壓倒性的群體,因此200名學生中,男性為178人,占比89%。女性學習者雖然只占約11%的比例,但是他們的整體英語水平較高,高考平均分數為92.3,且比男性學習者的平均分足足高出15分之多。可以看出,性別差異在理工科外語學習者中是一個很大影響因素。其他研究結果得出的女性比男性在外語學習中取得更高的成就這一論斷,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證。
在全部195名學習者中,英語高考分數在40-100分之間(滿分為150分),分值差異明顯,高分很高,低分很低。最低分僅為41分,是及格分數90分的一半都不到,最高分數131分,所有學習者的平均分數為75.86,低于及格線。可以看出,將近4/5的人是低于及格線90分的,換一句話說,他們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較低,他們在外語學習領域只是初步掌握了基本技能,且缺乏一定的溝通交流技巧。
從他們的學習興趣來看,如果用1-10的衡度為標準,0表示沒有興趣,10表示有濃厚的興趣,200位學習者的英語學習興趣出現兩極分化,平均值僅為4.53;如果再結合他們的學習效果來看,學習興趣越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就越好,也就是在高考中取得的分數就呈往上的走勢。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該平均值較低,但是在后面的問卷調查中數據,學習者們還是對外語學習充滿了興趣。
2.3.2 英語學習難點及外語選修課程可能性
本次調查的重點在于探究理工科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學習時出現的問題以及探討在大學階段是否可以采取更為靈活、更為積極的一種外語教學方式。筆者預測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問題是在于他們沒有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初高中階段授課者缺少文化知識輸入過程以及習得知識的輸出過程。結果基本和筆者的猜想一致,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見圖1)
首先,學生非常反感學校的應試式教育,死記硬背以及輕視溝通技能的啞巴式英語學習模式,在對于自己英語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該項選擇名列第一, 79% 的同學認為這是導致自己英語習得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令人驚訝的是,英語水平的不高原因處,他們也承認自身原因占了很大比例:懶惰,不愿意記單詞,沒有花時間朗讀。67.5%的學習者非常誠實地指出了導致自己學習效率低下的第二大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惰性,不愛背單詞及寫作文”而導致了他們英語學習不能持之以恒,英語學習積極性較低。由此可以看出,理科學生有他們的特點:學習即時性強,學習連貫性差,缺乏自制力。理科學生的邏輯思維強,由原因推理結果,注重結論,思維呈直線性,而缺乏外語學習需要的感性思維以及記憶能力。他們對于外語學習這樣的典型需要發散性思維以及想象力、記憶能力的人文學科,學習起來如果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竅門,是不容易取得好成績的。
在這次調查中,同學們對外語學習雖然興趣總體不高,學習成效低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還是有71.5%的學生愿意在大學本科階段繼續開展英語課程的連貫學習。究其原因,筆者猜測還是與社會環境以及就業形勢有關。英語不單單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更為重要的是成為了促進國際交流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媒介和途徑。進入全球化新時期,英語學習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乃至國家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文秋芳(2013)所說:“我國外語教學所有研究與實踐都是在探討如何使當下的外語教學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未來的就業服務。”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并不是要把英語邊緣化、弱勢化,而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掌握英語這一基本工具,同時樹立世界眼光,培養國際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有將近 37%的學生在被問到,如果大一進校時可以自由選擇時,愿意選擇其他的外語替代英語學習。所選的外語依次是:法語(45.95%), 日語(27.03%),韓語(10.81%)、泰語(9.46%)以及德語(6.76%)。可以看出,雖然普遍認為理工科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缺乏熱情,但是在有選擇余地的條件下,他們也愿意去學了英語這一世界性語言以外的其他語種以及目的語國家的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識。
例如,在調查中,給出的9個選修課程中,《韓語初級入門》(42%)以及《東盟國家概況》(39.5% )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課程,和《大學生心理教育》(11.5%)、《英語語法》(7.5%)等強調書面知識的課程相比,學生們更愿意選擇實用型及興趣性較強的課程,他們渴望了解外面的文化。語言是開啟知識的鑰匙,學生們更想要了解的是外面的世界以及不一樣的生活。
同時,在對應的外語學習對策建議處,22.5%學生對于傳統的語法講授,語音操練部分,學生表示興趣不高,無法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而一些老師認為浪費教學時間的音樂影視欣賞(61.5%)、日常對話操練(52%)以及中西風俗差異(57%)等教學內容,特別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的背景文化(66%)例如德國機械制造業現狀及學科前沿,理工科學生們表示非常實際,與自己的專業學科知識掛鉤,能夠開過自己的視野,與國際接軌。(見圖2)
66.5%的同學們建議在高校中,應該在一定的聽說讀寫基本的語言技能學習外,而增加該門外語涉及國家的歷史人文風俗等相關文化知識介紹的輸入,同時適當穿插文化實踐課,采取多樣形式開展語言的學習;例如在筆者在該校開設的《德語入門》選修課程中,萬圣節瓜燈制作,啤酒品嘗這樣一些有意思的教學實踐活動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更好的認知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也加強對異質文化的理解與包容能力及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在被問到“語言學習的革新方式”,有61.5%的同學選擇了“注重聽說實際技能操練,增加文化知識輸入”的選項,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興趣,而基于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上,掌握一定的外語溝通能力是與外界進行有效對話的有效方式。
最后通過學生的網上評教以及問卷調查的自由問答,還有與學生座談調查反饋顯示,學生在參加了一個學期的大學小語種選修課程后普遍覺得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形式新穎,難度適當;特別是參加《進階日語》的同學們,67.6%的參加者表示一年的課程讓他們掌握了較扎實的第二外語日常對話溝通能力以及相應的日本國家政治歷史等文化背景知識,收獲滿滿。
3 推廣外語選修課程的一些建議性措施
從決策者層面來看,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明確大學外語課程應該培養“全面人才“而不是“工具人才”,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大目標。就如王守仁教授(2016)提到的:“不應該只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發展,要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決策者應立足理工院校生源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遵循理工科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著重學生的文化需求,設立多元化、科學化以及人文化的大學外語課程目恕T詿笱в⒂镅Х執蠓減少的同時,適當開設注重語言聽說實際技能及文化輸入過程的小語種選修課程,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未來就業方向以及個性差異,結合他們的自我興趣,在外語學習以大學英語為主的基本大框架下再加入一些其他語言例如日語、法語、德語及其涉及國家的文化知識學習的可能性,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真正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軟實力。
同時學校還可以開展更多有趣的文化活動周,講座,體驗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校際間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可能性,讓學生走出去,學以致用,豐富他們的學校生活,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評價方式方面,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減少以考試為主的量化評價,增加質性評價以及以人為本的形成性評價,如口語測試、師生訪談、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及反思性寫作等。
從課堂參與者的層面來看,授課者應在大學外語強調語言運用能力基礎上將內容提升到文化素養層面上來,改變語言課程中以傳授語言技巧,講解語法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以所教語言所涉及國家的人文風俗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為導入,緊貼現實,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選取有時代特點的教材以及補充材料,激活死氣沉沉的大學課堂,與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深度探討。
例如,通過“二戰中德國人和日本人對于戰敗國家的態度截然不同,是由什么樣的國性以及意識形態決定的?”這樣一些課堂討論,來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塑造學生的審美情操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真正發揮外語課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也可以通過上文提到的文化實踐課,例如開展中泰美食大比拼,韓劇實拍等富有文化特色的文化實踐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習者的國際化視野。大學外語課程才能最終實現以學生為課堂中心,從而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外語及文化學習興趣以及整體人文素質修養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Sapir, Edward.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ssays in memory of Edward Sapir.1941. Menasha, Wisconsin.
[2]邊新燦.全國30個省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比較[J].中國考試,2015(3):12-18.
[3]蔡基剛.國家外語能力需求和大學生外語能力無縫對接――關于個性化教和個性化需求的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3):33-38.
[4]蔡基剛.高校外語教學理念挑戰與顛覆: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例[J].外語教學,2017(1):6-10.
[5]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寫為本[J].外語界,2003(1):2-7.
[6]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