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的因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樹會對這些因素作出何種反應呢?首先我們應該考慮我們的蟠扎技術。金屬絲在固定后應與樹枝呈45°角斜住上纏繞,允許最大程度施壓的同時保證足夠松弛,避免因施壓導致樹枝的養分流失或阻斷。隨著樹枝的彎曲,樹會作出適當的反應,次生木質部或樹木的沉積物會提供支撐樹木生長的力量。除此之外,樹木經常開發其專門的被稱為“反應木”的木質組織,來改正樹枝因人為的或自然界的風導致的彎曲及干的傾斜。樹木生長的潛在遺傳規律很少為人知道,但是它為了協調適當生長所涉及的一些基因,人們卻很清楚。
由于樹木中樹枝沉積物的改變,我們可以增加這種改變的生長成分,通過在樹枝下端做一些小的切口,讓這些新細胞存短時間內在固定的位置生長定位,使其彎曲到我們想要的程度。
從圖3可以看出,當樹枝或樹干被彎曲時,一個新的變化就被創造出來了。這改變了細胞的生長,平衡了彎曲角度,這種生長發生在蟠扎區域。當我們看到一條金屬絲刺進樹枝,并不意味著因它綁得太緊毀壞了樹木,卻恰恰是金屬絲附近增長的細胞加快了增長率并試圖圍繞整個金屬絲。當我們想提高樹的增長率時,便可用這種技術。我們可以蟠扎樹的根部,刺激樹干增長,同時要小心謹慎不要讓金屬絲在樹上太久。這些細胞在枯木上覆蓋并生長,給樹干一個新的自然面貌,植物所顯露的這種可塑性被外部的壓力刺激,隨即生長出新細胞。
溫度以及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需要做不一樣的操作
種植盆景首先考慮的因素就是溫度。包括如下內容:
1.日最高氣溫:
2.日最低氣溫:
3.晝夜溫差:
4.日平均氣溫;
5.夜平均氣溫
固定的溫度區域所提供的信息是哪種植物能夠輕易地在我們所在區域被種植取決于當地溫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能種世界上其它地區的植物。而是,你必須更多地關注樹的需要――樹在新的條件下進化,易受影響的病菌入侵,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性。不過,這也并不等于無論你在哪兒都能種任何品種的植物,但是存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創造一個適應植物品種生長的小氣候。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在花園或溫室控制或改變氣溫而在加拿大種榕樹(如圖4)。空氣、光和熱的改變可以明顯使花園的氣溫高于或低于外面的溫度。在山區,知道當地氣溫尤為重要,由此我們可以把改變溫度的不同因素考慮進去。
增加高度:高度每增加1000米,溫度降低6℃。
排水系統:在夜晚,冷空氣下沉,山谷里的溫度明顯要比周圍山坡花園的溫度要低。
陽光照射:南方比北方能吸收更多的太陽照射。在山區,北方的牛長季將會縮短,園藝家們經常在建筑物的南面種植暖季節植物,以攝取更多的熱量。依據當地地形,被建筑物或大量巖石、干冷或干熱的風吸收的熱量會傷害或保護植物。在較冷的場所,巖石覆蓋可以防霜,以及提高溫度促進植物的生長;在溫暖的地方,巖石覆蓋可以滿足樹在夏天對溫度和水的需求。
熱量對樹木生長的影響:溫度影響著植物的生長,包括植物產生光合作用的速度(如圖5)。在
定的范圍內,光合作用率和呼吸率都隨著溫度的增長而增長。當溫度達到植物所能承受的上限時,光合作用以及植物自身儲備的養分都無法滿足呼吸所需。
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舉個例子,在寒冬季節,樹的種子的發芽在約4℃-27℃,而在溫暖季節發芽在10℃-32℃。在春天,溫度很低的土壤是植物生長的一個限制因素,仲夏,土壤的溫度很高,也不適宜種子發芽。
植物的耐寒性:耐寒性指的是植物對寒冷的承受力。但是,低溫僅僅是影響植物耐寒性的眾多因素之一,我們應考慮耐寒性的關鍵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光周期(白晝的長短);
2.遺傳學(植物材料來源);
3.最冷季節的溫度;
4.快速的溫度變化(沙漠地區由于缺乏濕度導致快速溫度變化):
5.原材料,比如水,緩沖了溫度波動:
6.風(如果沒有東西阻擋,則能快速改變溫度或濕度)
溫度影響碳水化合物儲備:隨著溫度的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產量和儲存也隨之增加。在較高的溫度下,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儲存的碳水化合物被利用,因此碳水化合物產量降低。在冬天,相對較弱的樹木將會需要更多的保護。
冬天植物耐寒性的變化:許多傷害會發生,如下:
1.由于急驟降溫,植物本身耐寒性不強會導致傷害;
2.由于溫度低于植物本身的承受能力,會導致傷害;
3.隆冬時節由于溫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會導致傷害;
手術室是為患者進行各種治療和搶救的重要場所,各種尖端復雜手術都離不開手術室護士的密切配合,這就要求手術室護士不僅要有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還要有健康的體質,因此加強手術室護士自身防護,保證手術室護士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手術室護士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環境和性質,每直接或間接接觸手術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各種消毒劑等,如果保護措施不完善,經血液及接觸傳播會被感染,因此手術室護士具有較高的職業危險。為保障手術室護士身心健康,必須認真執行規范的防護措施,才能有效預防與減少手術室相關的職業危險因素。
1 生物性危險因素
生物性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結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因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為傳染源,現已證實的血源性傳播疾病多達50多種,而通過職業感染最主要的有三種,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特別是艾滋病感染人數已超過60萬,我國是乙肝大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9.75%,丙肝感染率為3%,進而使護理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增加。
手術室護士每天都要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手術室護士在配合過程中常使用稅利器械,如刀、剪、針、骨鉤,鋸片等,因工作節奏快,傳遞器械頻繁,極易發生刺傷或切割傷,污染的銳器是導致這類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約11.7%手術室人員存在意外的血接觸,所以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感染。
2 防護
2.1 術前應完善手術患者的生物檢查,異常結果應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對異常情況做好圍手術期的安全防護,正確使用隔離技術。
2.2 對各種傳染性疾病如結核、破傷風、氣性壞疽等防護,因患者手術具有較高傳染性,應對此類患者指定專門手術間,并要求嚴格的消毒隔離,對手術室護士應樹立全面預防觀念,加強自身防護,手術完畢手術間按疫源地要求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關鍵詞:生物產業競爭力 決定因素 評價模型
現代生物產業在醫藥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工業生物技術三個產業化浪潮推動下正快速由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向高技術支柱產業發展。世界各國的政府和公眾愈來愈意識到生物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對人類和社會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紛紛把發展生物產業作為基本國策,因此,生物產業化競爭日趨激烈。從而使生物產業競爭力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生物產業競爭力是競爭力在生物產業層次上的體現,而其決定因素和測評模型的設計是研究的核心內容。
生物產業競爭力及其范疇
生物產業是指將科學與技術應用于生物有機體及其部分產物和模型,為改變生物及非生物物質而創造知識、產品以及服務的同類生產經營活動單位的集合。生物產業具有以下技術經濟特性:知識和資本雙重的高度密集、對政府和專利的高度依賴、兩極分化的生物企業規模、技術和需求雙重驅動。因競爭范圍不同,生物產業競爭力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內競爭力之分,本文所討論的是指生物產業國際競爭力。
生物產業競爭力是指屬地生物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它的一般市場絕對競爭優勢的總和。是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下,一國生物產業以其相對于他國的更高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或購買者需求的更多生物產品和服務,并持續地獲得盈利的能力,即生物產業生產力和市場力。
生物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是對生物產業競爭力進行衡量的基本前提,也是開展生物產業競爭力研究的重要基礎。
生物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借鑒波特的“鉆石模型”,結合生物產業發展和競爭特點,本文總結出生物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生產要素,包括與生物產業相關的人力、自然、知識、資本、基礎設施等諸多資源,其中,特別強調的是“要素創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稟賦。主要涉及生物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人才的培養和作用以及生物產業創新體系的形成和運作。
需求條件,包括生物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的量和質(需求結構、消費者的行為特點等)。國內外生物產品和服務的現有和潛在需求非常巨大,以需求拉動生物產業發展的關鍵,是將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
相關與支持產業的狀況,與生物產業相關的上游(如生物資源、相關生產資料產業等)和下游(生物技術產品應用、配套等)產業,與其共同構成相互支撐、互為依托的有機的生物產業鏈體系,其協調共生性十分重要。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生物企業的發展競爭策略,產業結構,同業對手的競爭活動,生物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都會影響該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生物產業園等生物企業集群的協調尤為重要。
政府行為,政府生物產業戰略及重視度,組織協調,產業、稅收、人才等政策,國際合作以及相關扶持政策,綜合體現政府的協調推動作用。
機遇,現代生物產業目前處于成長期,全球壟斷格局尚未形成,跨越式發展空間、國際合作以及與傳統產業聯動構成巨大發展機遇。
這六個因素構成生物產業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其中前四項是關鍵要素,后兩項是輔助要素,它們之間彼此互動,共同決定生物產業競爭力的強弱。
生物產業競爭力的量化指標評價模型
協同理論應用及內外生變量
生物產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增強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其發展必然受到全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產業是一個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完全開放的系統。協同理論認為在―個原無序或有序開放系統中,通過外部控制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閥值,使系統內的各子系統間通過競爭與合作,最終由幾個序參量支配著整個系統朝著有序或更為高級有序方向發展,最終達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結構。生物產業在通過與它之外的環境進行物質、信息、能量交換時,內部要素協同作用力逐漸加大,直至把生物產業競爭力推到一個更高的平臺,如此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確定生物產業競爭力評價的要素指標體系,要考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它們有機結合對生物產業競爭力產生系統作用。本文基于協同理論、經濟增長內外生變量理論,提出影響生物產業的內外生競爭力變量評價指標。
生物產業競爭力的內生變量,是指在環境要素的控制下生物產業要素發生相互聯系、協同作用的內在運行機制,是從產業自身生成影響競爭力的內部變量。
生物產業競爭力的外生變量,是短期內不受產業內生競爭力變量影響、從產業外部生成并輸入到產業內部影響競爭力的外部變量。內外生競爭力變量是相對獨立且在長期中反映出來是動態的。
生物產業競爭力內外生變量評價指標的界定和劃分
生物產業競爭力內生變量的分析 產業投入:生物產業是一種高投入、高智力的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就得有大量資金、人才的投入,尤其是R&D資源的投入。產業產出:衡量生物產業是否具有高的競爭力,最終體現在其產出的量和質上是否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實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要有內外部資金、設備的投入、人才的培訓和引進、新產品及工藝項目的研發、科技與市場信息的利用作為基礎和動力。是其投入產出的中間樞紐。
生物產業競爭力外生變量的分析 產業政策環境:生物產業是―種高風險、高投入、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產業,國家只有在科研資金的投入、稅收、信貸、風險資金等政策上提供優惠的條件,才能吸引社會各方面資源投入。產業技術支持環境:社會要儲備大量的知識,培養為數眾多的高素質人才,組建大量相關研發專業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生物產業提供知識信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高價值的科研成果。產業孵化環境:生物產業園區是集基礎設施、優惠政策、先進技術及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為一體的區域,是高科技生物企業的集群地和孵化器,其發展狀況反映出生物產業的競爭力。
構建生物產業競爭力的量化評價模型
由德菲爾法確定指標權重:
A=0.6B+0.4C B=0.3D+0.4E+0.3F, C=0.3G+0.4H+0.3I, D=0.2D1+0.3D2+0.2D3+0.3D4
E=0.2E1+0.1E2+0.2E3+0.2E4+0.1E5+0.1E6+0.1E7, F=0.2F1+0.1F2+0.1F3+0.2F4+0.2F5+0.2F6
G=0.3G1+0.15G2+0.1G3+0.15G4+0.3G5, H=0.3H1+0.2H2+0.2H3+0.3H4,I=0.2I1+0.3I2+0.2I3+0.3I4
A,生物產業競爭力;B,生物產業內生競爭力;C,生物產業外生競爭力;D,生物產業投入;其中:D1.生物產業R&D經費(萬元),D2.生物產業R&D經費強度(%),D3.生物產業R&D人員(人數),D4.生物產業R&D人員強度(%)。E,生物產業產出;其中E1.生物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例(%),E2.生物產業增加值占生物產業產值比例(%),E3.生物產品和服務出口額占制造業制成品出口額比例(%),E4.生物產業貿易競爭力指數(%),E5.生物產業產值(萬元),E6.生物產業出口額(萬元),E6.生物產業出口額(萬元),E7.生物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率(%)。
F,生物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其中,F1.生物產業創新成功率(%),F2.生物產業自主創新產品率(%),F3.生物產業新產品和服務銷售率(%),F4.生物產業新產品和服務出口銷售率(%),F5.生物企業與外部技術力量研發合作項目數,F6.生物企業擁有專利數。
G,生物產業政策環境;其中,G1.生物產業R&D經費占GDP的比例(%),G2.政府生物技術R&D經費投入占生物技術R&D經費總額比例(%),G3.對生物企業年減免稅額占當年總減免稅額的比例(%),G4.對生物企業年信貸額占當年信貸總額的比例(%)。
H,生物產業技術支持環境;其中,H1.高校科研機構生物技術R&D人員占生物技術R&D人員的比例(%),H2.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H3.收入三大系統(SCI.ISP.EI)相關論文數,H4.相關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數占R&D人員總數比例(%)。
I,生物產業孵化環境; 其中,I1.生物產業園已開發的面積數(平方公里),I2.園區內創業中心孵化成功的生物企業數,I3.園區內上網計算機數,I4.入園生物企業數年增長率(%)。
注:D2=D1/生物產品銷售額×100 %
D4=D3/從業人員數×100%
E4=(生物產業出口總額-生物產業進口總額)/(生物產業出口總額+生物產業進口總額)×100%
E7=生物產品和服務附加價值/生物產品和服務產值(%)
F1=生物產業正式投入生產項目/生物產業創新數×100%
F2=生物產業自主創新產品數/生物產業創新產品總數×100%
F3=生物產業新產品和服務銷售額/生物產業產品和服務銷售收入×100%
F4=新產品出口額/新產品銷售收入×100%
本文的探索對提高生物產業競爭力的決策提供一種參考方法。但在實證分析和生物產業國別競爭力的比較中,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女生 物理學習 非智力因素 培養
男女生物理成績差異的存在,有女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還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因素。然而學好物理,主要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共同作用完成的。對于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男女生來說,他們的智力水平和知識基礎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從思維能力方面看,男女生也各有所長。據調查統計,在數理思維能力上,男生只稍優于女生。顯然,導致男女生物理成績懸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不同。因而強化女生對物理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提高女生物理成績的有效方法。
一、激發女生學習物理的正確動機和濃厚興趣
許多女生對物理缺乏興趣,學習無動力。這是“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的原因造成的。只有想方設法使她們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她們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后,她們才有可能與男生一樣主動而積極地學習物理。
1.介紹女物理學家的成長道路和優秀女學生的先進事例。如,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在放射性領域的開拓性研究,美籍華人吳健雄女士在核物理實驗方面的卓越貢獻,還有國內物理學界的女杰,如謝希德、韋鈺等。使女生從她們成功的因素中受到感染,得到啟發。用這些良好的素材來培養女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萌發與男同學競爭的心理。同時,其他物理學家以及物理學家史的介紹,同樣也可以激發她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2.以物理學廣泛的應用性和當代物理新成果、新發展來激發她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明確學好物理的重要性。尤其要多介紹生活和社會的需要,從而使她們看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形成內在的動力。大道理要講,小道理也要講。例如,據統計,高校招生理工科各專業中,屬于物理專業的占75%。因此,就個人志愿而言,女生同樣應該學好物理。
3.創造條件讓女生人人動手做實驗。由于女生比較害羞,因此在課內外的實驗中,她們一般不愿爭先動手,常常失去很多做實驗的機會。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女生的實驗技能,更使她們感到物理學習枯燥乏味。事實上,并不是女生不愿動手,害怕動手,相反,她們有時候更愿意冒險。筆者曾經設計一個利用一節干電池、一個鎮流器組成的電路來演示斷電自感現象,讓每個學生體會斷電時所產生的瞬間高壓電擊的麻震滋味,嚇退的竟是很多男生。
二、培養女生熱愛物理的積極情感
情感比興趣更加深刻穩定,要使女生熱愛物理、喜歡物理,而不是討厭物理、害怕物理,應該通過物理教學的情緒感染,使女生體驗到愉快振奮的情感,從而使她們更主動積極地領會、掌握物理知識。
1.對女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不斷培養她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女生感情豐富而又脆弱,實踐表明,表揚比批評更能喚起女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更有利于鞏固、調整、校正她們的行為。我們要耐心地幫助她們在學習上和活動中取得成功,使她們在學習上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提高她們的學習效率。對女生中學習有進步的應該及時用適當的形式進行表揚和鼓勵。
在女生中,學習物理的自卑感和心理壓力是比較普遍的,不少女生看到中學的女物理教師很少,她們往往也聯想到自己是否適宜物理的學習,懷疑自己學習物理的能力,她們在上課時害怕被提問,不愿意發言,實驗時怕動手,惟恐講錯做錯而被譏笑,這就需要我們經常用“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語言來勉勵她們,經常鼓勵她們積極參與全班同學的討論和辯論來產生“思維的共振”,積極參加實驗操作,以增強她們的自信心,而不是“跟著感覺走”。
2.利用女生愛美心理,進行物理美育。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和發現物理學中美的因素,努力創造美的情境和氣氛,讓她們在審美的情趣中愉快地學習,以進一步提高女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
3.物理教師只有對女生付出比男生更多的“感情投資”,才能使她們產生對物理的情感,即“以情育情”。各科中班主任及學生敬佩的任課教師所教的學科成績往往比較好一些,這就是情感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師應以自己對物理知識和物理實驗的熱情而使女生耳濡目染,激發她們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并且在安排學生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和物理競賽輔導時,在課堂上請學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時,對男女生應一視同仁,甚至對女生可以適當優先考慮。
三、培養女生學好物理的堅強意志
由于物理學科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意志薄弱的學生容易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意志堅強的學生則具有堅忍不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強意志。
1.意志力差,打退堂鼓是部分女生學不好物理的重要原因。對此,我們首先要經常了解她們,及時對受挫的女生進行心理疏導,除對她們進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外,還可以通過班集體活動鼓勵她們樹立理想,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要增強女生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干擾,保持適宜的情緒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要大力提高女生對挫折的承受力。不妨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挫折,鍛煉女生的意志力。可以向女生提出具體有一定難度的,經過努力又能達到的活動內容,在其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她們看到自己的價值,看到自己的潛在的力量,增強信心和勇氣。要求她們不懂就問,弄懂為止,但不提倡不會便問,尤其要求她們不要只問“是什么”,而不問“為什么”,以培養她們刻苦鉆研的精神。
四、培養女生勇于探索、獨立自主的性格
關鍵詞:生物質 鍋爐效率 調整措施
1 前言
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燃用生物質燃料的電廠,總裝機容量為2×50MW。其燃用的生物質燃料較為廣泛,有甘蔗渣、甘蔗葉、樹根、樹皮、木質邊角料、橡膠木等。
兩臺機組由2011年投產至今已有四年,由不穩定的試運行階段進入了穩定運行階段,研究如何進一步提高鍋爐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根據本人在生物質發電廠的工作經驗,對相關影響因素作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調整措施,以促進生物質鍋爐安全、高效、穩定、長周期運行,進而提高我廠經濟效益,為社會創造財富。
2 鍋爐設備簡介
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電廠總裝機容量為2×50MW。兩臺鍋爐均由華西能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其型號為HX220/9.8-Ⅳ1。鍋爐為自然循環、高溫高壓、平衡通風、露天布置的固態排渣循環流化床鍋爐。
設計燃料:50%甘蔗葉+20%樹皮+30%其它;
實際燃料:較為多變,一般為樹皮搭配其他生物質燃料
由右表看出,我廠鍋爐運行的實際參數與設計參數有一定的差異,在一次風量、二次風量、爐膛出口煙溫和鍋爐熱效率方面表現最為明顯。由于實際燃料與設計燃料偏差較大,加上生物質燃料具有多變性并附帶堿性腐蝕等問題,實際鍋爐效率將比設計值低。
3 影響生物質鍋爐效率的主要因素
在實際運行中,影響生物質鍋爐效率的因素較多,文章就三個主要因素展開分析。
(1)生物質燃料多變性對鍋爐效率的影響
與燃煤機組不同,生物質燃料具有多變性。燃煤機組在使用同一批次的煤種時,進入爐膛的燃料可以視為不變,但進入生物質鍋爐的燃料在一小時內卻可以發生劇烈的變化。這是因為煤的供應市場較為穩定,加之煤本身熱值高,耗量相對較少,但生物質燃料普遍熱值較低,耗量大。同時,煤的來源頗為豐富,而各種生物質燃料來源缺乏較穩定的供應源,而且實際運營中來料批次混雜,導致同一時刻進入鍋爐的燃料種類不穩定,即其干度、熱值等參數不穩定,嚴重影響生物質鍋爐的效率。
除此以外,生物質燃料多從農林及加工場購入,不可避免地混有石頭、鐵釘等不可燃燒雜質。由于生物質燃料耗量大,難以在上料過程徹底清除,這也會影響鍋爐的熱效率。
(2)設備狀態對鍋爐效率的影響
燃用生物質燃料目前仍是一項不穩定不成熟的技術,在實際運行中必然存在對鍋爐設備的影響,進而又對鍋爐效率產生不利的影響。根據實際運行出現的問題,我廠鍋爐常出現的設備異常有以下幾種。
2.1 布風板上異物堆積影響流化狀態
如果燃料雜質中不可燃成分質量較大,將無法從排渣口排出,長期囤積在布風板上,影響爐內流化狀態,甚至砸壞布風板上的風帽。當風帽大面積損壞時,流化狀態嚴重惡化,鍋爐效率大打折扣。
2.2 豎井煙道內過熱器積灰嚴重
由于生物質鍋爐運行參數較低,燃燒產生的灰較容易在尾部煙道積聚。盡管每天嚴格執行吹灰工作,但仍不可避免煙道積灰的問題。當過熱器積灰嚴重時,將難以保證爐內微負壓運行。此時只能減少給料以維持鍋爐運行,鍋爐效率便降低了。
2.3 空預器頻繁漏風
生物質鍋爐由于存在堿性腐蝕,受熱面的腐蝕問題較為突出。長周期的腐蝕將使空預器的管壁減薄,漏風問題日益加劇。當一次風空預器腐蝕時,將難以保證爐內流化;當二次風空預器腐蝕時,將影響爐內氧量供給。兩種情況都對鍋爐效率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空預器漏風將降低排煙溫度,鍋爐熱效率受到較大影響。
2.4 過熱器腐蝕導致泄漏
堿性腐蝕使過熱器運行的可靠性降低,當過熱器產生泄漏時,只能降低參數運行,甚至被迫停爐,對機組運行威脅較大。
(3)下料均勻性對鍋爐效率的影響
由于生物質鍋爐的應用尚未成熟,故其上料系統也不成熟。而在實際運行中,生物質燃料種類繁雜,其流動性、干濕度千差萬別,運行過程較難保證下料均勻。煤粉爐能較為精確地向爐內提供給料,但生物質鍋爐卻較難實現。我廠使用兩級變頻螺旋給料機向爐內提供生物質燃料,但由于燃料多變,給料機同一轉速卻不一定對應一定的給料量,此時運行值班員的調控便顯得更為重要。除此以外,下料過程存在生物質燃料溢流、卡澀給料機等問題,也將使下料問題進一步復雜化。
下料不均對生物質鍋爐的參數的影響十分明顯。由于生物質燃料一般較快燃盡,短時間的中斷給料,難怕只有一兩分鐘,爐膛出口煙溫都能下降100攝氏度甚至更多,即生物質鍋爐的穩定性難以和煤粉爐相比較。而大幅度波動的參數將較大程度地降低鍋爐穩定性,鍋爐穩定性難以保證,鍋爐效率便無從談起。
4 相關的調整措施
(1)合理采購生物質燃料,嚴把質量關,盡量減少燃料中的不可燃雜質。同時,合理配料使進入爐膛的生物質燃料平均熱值相差較小。例如,將干度較高和干度較低的燃料搭配使用,將流動性較好和流動性較差的燃料搭配使用,以提高燃料的穩定性,進而提高生物質鍋爐的熱效率。
(2)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利用每次停爐的機會,充分清理布風板上的雜質,對破損風帽進行重新焊接修補,確保運行時流化正常;清理尾部煙道過熱器外側的積灰和污垢,清理完畢使用消防水進行沖洗,確保煙氣通流順暢;對漏風的空預器進行堵管或更換處理,確保空預器的有效利用;對過熱器管壁進行測厚處理,及時更換泄漏或是管壁變薄的管子,以減少運行時過熱器爆管泄漏的可能。除此以外,還可以考慮引風機整體增容改造計劃和過熱器整體更換計劃,以解決爐膛正壓問題和過熱器破損嚴重的問題。
(3)提高運行操作的調整水平,特別加強給料均勻性調整。操作時要求做到精調細調,防止鍋爐參數出現大幅度波動。根據爐膛參數調整給料機,盡量做到提前操控,避免出現人為因素引起斷料和缺料的情況,導致鍋爐效率下降。
關鍵詞 動物源性食品;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3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331-02
據報道[1],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美國每年食源性疾病達8 100萬例,且統計結果顯示,65%的人類細菌性感染都與生物膜的形成有關[2]。細菌生物膜(Bacteria Biofilm,BF)使內部細菌能夠抵御噬菌體、抗生素、阿米巴原蟲、殺菌劑和機體免疫系統等,造成免疫逃避,在臨床上引起慢性感染、持續感染和多重耐藥性。
1 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存在
細菌生物膜是指由附著于惰性或者活性實體表面的細菌細胞和包裹著細菌的由細菌自身所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質所組成的結構性細菌群落。大多數細菌的生存以生物膜為主,浮游狀態為輔。其可由單一菌種形成,但更常見的是由多種細菌共同形成:經過粘附期、種植期、生長期、成熟期和播種期[3],通過少量浮游細菌粘附在一個實體的表面,分裂增殖,形成微菌落,之后多個微菌落相互融合,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除了水和細菌外,還含有細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吸附的營養物質、代謝產物及DNA等細菌裂解產物。
生物膜廣泛存在于含水和潮濕的各種表面上,包括土壤、養殖場飲水和飼料系統、廢水處理系統、食品加工、病理狀態下的組織器官等,造成養殖場環境、用具、水和料的污染及疾病的傳播,進而污染動物源性食品,致病菌通過食物鏈侵襲攝入者,導致細菌性感染,并產生免疫逃逸、持續感染以及耐藥性菌株的傳播,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2 動物源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響因素
2.1 大腸桿菌
通過對致病性大腸桿菌O157∶H7的研究發現,其不單可以在聚苯乙烯、不銹鋼和玻璃等多種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甚至可以在豬肉、禽產品和農產品中形成,該生物膜還可以通過接觸,從用具表面轉移到肉品、熟肉制品和農產品上,即使洗滌后,仍可以保留在食品表面,并保持較高的致病性[4]。而且糖分、適量的無機鹽以及一定濃度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5]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物膜的形成和被膜內細菌的粘附性提高。另外,致病性大腸桿菌可以在聚苯乙烯、不銹鋼和玻璃等多種材料上形成生物膜。陳朝喜等[6]研究表明不同成膜能力的大腸桿菌對抗生素表現出不同的耐藥譜型,而生物膜的形成與耐藥譜型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2.2 沙門氏菌
Malcova et al[7]通過對94株鼠傷寒沙門氏菌成膜能力的測定,發現大多數菌株都可以產生生物膜,而Salmonella genomic island 1(SGI1)基因陽性的菌株成膜能力更強,說明該基因與細菌生物膜的成膜能力有密切關系。與之前研究結果堅持的鼠傷寒沙門氏菌是扁桃體細胞內致病菌不同,Alexander et al[8]等通過一系列動物試驗和生物膜相關基因csgA、csgD和adrA的檢測表明,鼠傷寒沙門氏菌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定殖在豬扁桃體細胞外,并向體內、外散播。
2.3 葡萄球菌
一系列研究發現,aap、ica、aap、bhp基因參與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時葡萄糖、乙醇和氯化鈉可以促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目前,在眾多抗生素中,萬古霉素對葡萄球菌生物膜造成的感染仍有較好的療效。而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膜后,可導致VITEK-AMS系統報告“不能鑒定細菌”或“陽性生長孔生長不良”的試驗結果,造成臨床檢測的失誤,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2.4 李斯特菌
Harvey et al[9]對分離自環境、動物、食品和臨床的138株李斯特菌進行生物膜構造的研究,發現其中僅11株能形成強或中等的生物膜,其他127株均形成較弱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形成能力與菌株來源無關。通過對菌株進行酯酶同工酶電泳(ESE)和多位點酶電泳(MEE)發現,與其他ESE表型相比,ESE II型菌株都表現為較強的成膜能力,而MEE與成膜能力無關。通過對延長培養時間到14 d,發現在培養48 h后測定為成膜能力較弱的菌株,此時表現為強或中等的成膜能力,培養48 h后測定為成膜能力強的菌株,此時仍表現為強,說明培養時間對李斯特菌成膜能力有較大的影響。
2.5 鏈球菌
II型鏈球菌是引起豬腦炎的主要病原[10],在對分離自患腦炎的豬只的II型鏈球菌進行生物膜形成的分析,發現在葡萄糖、果糖或蔗糖作為碳源時,II型鏈球菌可形成較厚的生物膜,而當以乳糖作碳源時,不形成生物膜。另外,這株II型鏈球菌在生物膜狀態下比在浮游狀態下更加耐受青霉素G和氨芐西林。
3 結論與展望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今天,對于動物源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仍在不斷研究。細菌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其內部生命活動是高度協調,并能對外界環境做出快速反應,以適應環境變化。根據其形成機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生物膜的形成、擴散等,對于保障人民的健康,推動安全生產、促進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參考文獻
[1] 高光.畜禽食源性細菌耐藥性與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J].中國禽業導刊,2003,20(4):12-15.
[2] 唐俊妮,史賢明,王紅寧,等.細菌生物膜的形成與調控機制[J].生物學雜志,2009,26(2):48-53.
[3] 宋志軍,吳紅,MICHAEL G,等.細菌生物膜與抗生素耐藥[J].自然科學進展,2003,13(10):1015-1021.
[4] KAREN S,SHIN-HEE K,MATINLO Y,et al.Production of biofilm and quorum sensing by Escherichia coli O157∶H7[J].Food Microbilolgy,2009(16):514-519.
[5] 歐陽鳳菊,李兆利,赫明磊,等.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0,32(9):672-676.
[6] 陳朝喜,廖小平,朱恒乾,等.百余株寵物源性大腸桿菌的生物被膜表型與耐藥譜型分析[J].中國獸醫科學,2010,40(9):886-889.
[7] MALCOVA M,HRADECKA H,KARPISKOVA R,et al.Biofilm formation in field strains of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Identificat-ion of a new colony morphology type and the role of SGI1 in biofilm formation[J].Vet Microbiology,2008,129(3-4):360-366.
[8] ALEXANDER V P,FILIP B,JIRI V,et al.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sides largely as an extracellular pathogen in porcine tonsils,independently of biofilm-associated genes csgA,csgD and adrA[J].Vet Microbiology,2010,144(1-2):93-96.
一、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的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興趣、好奇心、求知欲,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好奇心是人對新異事物產生探求的一種行為,而求知欲是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心理狀態。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前提和關鍵。
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問題情境,如:“植物的花為什么五顏六色”“鳥用翅膀飛,飛機是不是用翅膀飛”“植物為什么會吃葷,有沒有吃人的植物”等。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求心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
二、引發強烈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活動的內在原因和內部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是由動機引發并進行激勵和推動的,強烈的動機會使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因此,教師的任務在于發現、引導、利用這些動機,以達到教學目的。
1.明確目標,激發學習動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知道學什么,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如講“光合作用”時,先由動物的直接或間接食物來引入光合作用的意義、光合作用的實質,明確兩大轉化目標,再講光合作用的概念與過程,可調動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積極性,若讓學生參考資料設計實驗、做實驗,又可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
2.反饋結果,及時評價,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反饋結果、及時評價,使學生能夠知道自己在學習上取得了多大進步,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目標,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
3.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是在產生某種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相應的欲望。理論聯系實際的結果一是學有所用,二是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驗證。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動機。
三、激發熱烈的學習情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是人們在活動與認識過程中,表現出的對事物的態度。一般情況下,面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和觀點的客觀事物,人們就會產生肯定的、積極的態度,否則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情感。情感作為行為動力,有發起和維持行為的作用。
1.師生互動,創造共鳴。生物教師應關心愛護學生,既教書又育人,這樣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好感轉化為對學習的好感和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多與學生互動討論,多注意沉默的學生,以表揚為主,多鼓勵學生,與之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培養情感,相互溝通。生物學是一門直觀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可采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引發興趣、創造共鳴,以提高教學效果。
2.傳授知識,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知識的結合點和難點,設計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也可利用知識的遷移,激發學生的思維。如:復習高中內容時,可讓學生討論一種植物生活史中出現的現象并解釋這種現象,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最后由學生歸納小結并一一得出結論,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競爭和成功的體驗。另外,介紹我國生物技術取得的一些成就或介紹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危機感、使命感,從而改變學生學習面貌。
四、磨煉堅強的學習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動中自覺地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心理過程。意志是通過人的行動表現出來,沒有意志就不可能有意志行動。因此,意志品質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意志行動的首要特征是明確的目的性。目的性越明確,它對學生的激勵就越大。因此,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本地優勢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生物知識與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堅定學習信念。
一、基本要求――激發學習動機和端正學習態度
本文探討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如興趣、性格、態度、意志力等。通過蘇教版初中生物教學,筆者發現,學生學習動機和態度的培養是教學之前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對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和構建,離開這個基礎將是“空中樓閣”。比如,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教學內容《生物生存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你知道的生物是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如,小草的家在大地;魚兒的家在海底;荷花的家在池塘;仙人掌的家在沙漠……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可以用表格板書每種生物生存的環境,并且加以歸類,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大自然是相互制約的生物圈,哪種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環境和家園,教師可以通過總結和整理,和學生進行親切的交流,以此激發學生探索生物家園的欲望。
二、主要內容――培養學習興趣和增進師生情感
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是學生學好生物課程的前提。沒有興趣,再好的教學條件也起不到作用,只有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具備探索科學的品質,也才讓老師喜愛,學生尊重。例如,筆者講授蘇科版八年級生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內容,課前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收集有關“DNA和蛋白質究竟誰才是遺傳物質”的問題,這個課前實踐性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和重溫前人的實驗研究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樣的科學事實:生物學家艾弗里通過實驗證明了DNA是決定遺傳變化的物質,然而他在實驗中還發現決定遺傳物質DNA中,依然存在蛋白質。新的疑問發生了,到底是哪個起遺傳的作用?通過大量的實驗再次證明: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學生通過課堂探究,最終找到了決定遺傳物質的是DNA的科學依據。這個教學過程,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
新課改下的師生關系是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它有利于發揮學生生物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老師循循善誘之下逐漸步入生物知識學習的殿堂。例如,蘇科版生物八年級下冊中的《關注自己的健康》,教學中筆者結合課文內容,制作危害人體健康的的圖片:可卡因、冰毒、大麻、鴉片、海洛因、等,讓學生通過這些為人類帶來的危害,談談如何看待健康。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社會經驗,對如何危害人類健康的事實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共享,學生就能懂得健康對人體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知識競賽,加強與學生的聯系,扮演答疑解惑者、鼓勵者、表揚者的角色,耐心指導、細心勸誘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索,從而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
三、重要依歸――鍛煉學習意志和塑造高尚品格
關鍵詞:生物膜反應器;污水處理;復合生物反應器;氨氮的處理
1.引言
在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其技術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就是生物膜反應器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生物膜反應器技術其處理的作用已經可以和活性污泥法相媲美,它們主要都是為了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本文主要通過復合生物反應器對氨氮的處理效果對生物膜反應器處理方法進行分析。
2.復合生物反應器
復合生物反應器在處理污水時其工藝流程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活性污泥工藝流程。將多孔懸浮載體投放入曝氣池中,供微生物生長,懸浮相和附著相微生物都同時存在于反應器中,進而構成復合生物反應器。在復合生物反應器中,同時存在懸浮相和附著相微生物,在載體表面都會看到一些游離的菌體,同時又有一些生物膜與載體表面相分離,進而懸浮污泥就產生了,此時反應器中的載體表面就有穩定狀態的生物膜形成,其中液相中的懸浮污泥和生物膜共同作用于此,將自己的降解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
3.復合生物反應器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復合生物反應器系統進出水的NH3-N濃度變化見圖1。從圖1和圖2上可知,MBR出水的NH3-N濃度都低于10mg/L,去除率也都在80%以上。這是由于在復合生物反應器中存在世代時間較長的硝化菌附著生長在生物膜上,使得反應器的硝化作用與系統活性污泥的泥齡無關,在完全混合式的好氧復合生物反應器中取得較好的脫氮效果成為可能。同時,異養菌生物體的合成作用占用了一部分氮元素,并減少了從氨氮到亞硝酸鹽、再到硝酸鹽的氮元素流動。
圖1 復合生物反應器處理污水中的氨氮的效果
圖2 生活污水NH3-N的去除率
在試驗進行到第10天左右時,進水中的NH3-N較低,而同時復合反應器對其去除率也下降。這是由于大量的冰雪融化水進入生活污水中的使NH3-N值降低,同時其中溶解性的NH3-N比例增加,而懸浮性的成分降低。硝化反應受溫度的影響很大,生物硝化反應可以在4~45℃的溫度范圍內進行。硝化菌的最佳生長溫度是35~42℃,硝化菌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溫度不但影響硝化菌的比增長速率,而且影響硝化菌的活性。
表明復合生物反應器對NH3-N去除率高且穩定,對于進水水質的變化適應性很強。
4.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復合生物反應器對污水中的氨氮的處理有著很大的作用,其中污水中還存在很多物質,如COD等,本文就只針對氨氮進行了分析,經過實驗分析得出,在掛膜后,對污水處理啟動復合生物反應器裝置,等到11天后,發現原來的污水已經變得非常清澈、穩定,并且去除NH3-N也比較穩定,其效果基本上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見,復合生物反應器在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元素時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福洲,康勇,孔琦,安曉嬌. 廢水處理用生物膜載體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 2005,(12).
[2] 高旭,車云兵,郭勁松,鮮吉成. 活性污泥-生物膜一體化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 2007,(03).
[3] 劉開東. 淺談污水回用處理技術及應用[J].科技信息,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