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債券市場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總體上看,這仿佛新一屆政府一部遲來的“經濟金融版”《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清晰的是,這是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的逐條細化,并將當時會議上的八點“政策措施”擴展為本次“意見”的十點。如此擴展,既是“細化”的表現,可能也是歸類從而向相關部委進行分工的方便。
從政策部署來看,以往只有每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才會享有如此高規格、專門公開發文明確指定相關職責歸屬部門來執行的情況,對于國務院常務會議幾乎從未見過這種規格。
因而,這其實是本屆政府全班底形成全面經濟金融調控思路后的一次遲來的“經濟金融版”《政府工作報告》。當然,這種明確指定部委的做法,很可能也是本屆政府在重大事項上更加強調執行力的表征。
思路上有進展
《意見》指明了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金分布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
《意見》明確了政策導向:要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盤活存量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支持“三農”、小微、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鐵路、保障性安居工程、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
對于如何才能“要”到,《意見》認為,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增強資金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意見》的不少措辭,其實在過去多年都是耳熟能詳的,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意見》所希望支持的領域,要么風險過高,要么根本不賺錢。
盡管如此,本次《意見》仍然在政策措施上有新進展。
首先,在控制風險上,提出了一些新舉措。比如,在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控制方面,除過去早已在運作但實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公司等之外,還提出了“支持小微企業信息整合,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在壞賬處置上,過去對小微貸,僅僅提出要“提高壞賬容忍度”,本次進一步提出了“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及時主動消化吸收風險”。
其次,在消化過剩產能上,首次提出了“四個一”,即“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改變過去一味對陷入困境企業進行救助的做法,首次提出了支持向海外轉移一批的必要性,這一方向是非常正確的。
目前中國很多落后的產業(比如鋼鐵、化工等),在東南亞、中亞、非洲都還算不錯,簡單設備拆卸到這些經濟體重建作價入股,就可以盤活,并獲得不錯的回報。
同時也提出了不得已還得“淘汰一批”、“壓產退市”,只是希望這次淘汰不再是有關部門“按規模”、“按所有制性質”來認為進行的所謂“淘汰落后產能”運動,而是不論大小與出身讓市場競爭來自然完成的淘汰過程。
第三,在支農信貸上,《意見》指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大林權抵押貸款,探索開展大中型農機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
關注未來可能出臺的政策措施
《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引導作用”。
對于再貸款,此前一直主要是支持涉農;關于再貼現,在支持小微企業和涉農貸款(單張票面金額低于500萬元)上,7月2日,人民銀行已經表示,在2013年已累積使用165億元的基礎上,將再增加120億元的票據再貼現額度,截至目前,全國再貼現額度為1620億元;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其實也一直在用來調節信貸貸款。
“對中小金融機構繼續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資金來源”。這意味著,未來可能對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在“三農”和小微貸上表現突出的中小金融機構,未來可能存在進一步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
《意見》明確贊成以“內保外貸”為向國外轉移產能提供融資、用“外保內貸”支持擴大外資小微企業境內融資來源。當然,這在便利了企業的同時,也同樣會使得國際資本的跨境流動性無需實際現金流跨過海關即可實現,由此也對外債統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會顯著增加外匯管理的監管難度。
發債繼續被作為重要政策導向性手段。《意見》指出,“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所募集資金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不納入存貸比考核”;這一措施本次還被擴展到支農貸款上了,“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
與之一致,過去對“小微貸款”考核的“兩個不低于”,通過本次《意見》首次被加在了“三農”貸款上:“力爭全年‘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當年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這無疑會給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提出新挑戰。
資本市場新舉措:資產證券化常規化,創業板上市速度加快,期貨新品種加速推出。《意見》要求,“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促進創新型、創業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創業板企業上市門檻的降低,意味著上市速度的加快;“穩步推進期貨市場品種創新”,國債期貨、原油期貨等都已箭在弦上。
只是在債券市場的發展上,基于“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分類,《意見》明確牽頭部門為“證監會”,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對2011年開始建立起來的由人民銀行牽頭統籌債券市場發展的“部際聯系會議”(人民銀行、證監會、發改委)機制的一種調整。
外匯管理將有新突破。《意見》提出,要“推進外匯管理簡政放權,完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制度。逐步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改進外債管理方式,完善全口徑外債管理制度”。
金融監管也在醞釀新思路。在行業準入上,如果把地方政府股權計算在內,中國幾乎所有的銀行全部都還是“國有”銀行,而本次《意見》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未來銀行、金融租賃、消費金融公司都將對民營資本開放。
在行業監管上,《意見》表示,“探索優化銀行業分類監管機制,對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經營地域和業務范圍上實行差異化準入管理,建立相應的考核和評估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廣覆蓋、差異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分類監管的思路,鼓勵銀行的差異化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是:名稱都叫“銀行”,監管者也一樣,但能夠經營的業務范圍、地域范圍都可能不一樣,監管指標的要求也可能不同。
理財業務發展規則無變化。《意見》要求:“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這與銀監會的監管規則,并無變化。但未來理財產品將會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甚至審計,因為這部分是放在“十、嚴密防范金融風險”下來講的。
“休克療法”非政策選項
此前市場上有一種相當有影響力的看法是,未來可能采取嚴厲政策,讓過剩產能迅速“出清”。
但從本次《意見》看,“休克療法”絕對不是政策的主觀選項。因為《意見》要求:“及時鎖定、防控和化解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意味著,整體上的“休克療法”不是政策選項,但考慮到“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提法,讓個別企業休克則是不可避免的,但底線是不能發展成系統性風險。
經濟面臨“結構性矛盾”,“資金分布不合理”,是本次《意見》出臺的最重要背景。但是,結構何解?
回顧過去30年,中國經濟結構和效率相對于1978年之前都有大幅改善和提高。那么,其中的訣竅是什么?只有四個字“改革開放”,“改革”是簡政放權、政府的權力范圍不斷縮小而市場發揮作用的空間持續加大;“開放”為國內提供比較、學習、進步的參照,結構相對于過去的“優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實現的。以之對照從本次《意見》,未來不少領域會有改革突破;但與此同時,由政府更明確直接指導資金流向的意圖,似乎也不排除會進一步增強。
其實,從資金層面而言,市場驅動的資金流永遠只會流向賺錢的領域。如果對現有資金流向和分布感到不盡如人意,那么,首先應該反思的是:為什么政府希望它們賺到錢的行業卻無法賺到錢?政府不太希望賺到錢的領域卻賺到了太多的錢?
對于前者,如果從資產負債率來看,根據圖1提供的數據,主要是可貿易程度高的行業負債率過高特別是工業(當然,由于公用事業是地方政府的“馬甲”,其負債率過高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負債率過高)——這反過來顯示,過去資金一直是在支持他們的(否則,高負債何來?),只是現在不賺錢了資金就不愿進去了;而可貿易程度低的行業,從資產負債率來看總體狀態依然尚可,有的甚至還不錯,比如醫療保健(這是最近十年唯一一個資產負債率在下降的行業)、信息技術、日常消費和電信服務等。
這意味著,當前所謂“實體經濟”困難、資金不支持的“實體經濟”中所謂的“實體經濟”,更確切地其實應當是指可貿易性強的行業(特別是工業),這其實正是在所有實際匯率高估經濟體都出現過的“產業空心化” 現象。人民幣匯率的高估應該對經濟的“脫實向虛”負有重大責任。
圖2提供的數據支持了這種看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同比升幅領先3個月與整個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呈反比。這決定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必然影響著整個經濟增速,圖3清晰顯示出這一點:中國工業增加值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同比增速反向變化,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越高,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越低。
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在本次《意見》中,竟然完全沒有提及“盡快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修正高估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問題;由于對國際問題有意無意的忽略,也直接導致了在“十、嚴密防范金融風險”下僅明確提及了地方負債、理財、銀行壞賬、民間集資與非法集資等,但卻對國際資本流向逆轉與人民幣剛性匯率未置一詞,在美元即將迎來轉折的關口,這無疑是非常嚴重的失明。前面都是內債,內債易控;美元升值下不能貶值的匯率意味著外債,外債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