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

    第1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邏輯推理演繹歸納類比教學策略

    邏輯推理是由一個或多個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作為人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一直受到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關注。邏輯推理的心理機制、發展時期、影響因素等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對邏輯推理的相關心理學研究做一些簡介,并由此得出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幾點啟示。

    一、心理學對邏輯推理的一些研究

    邏輯推理包括三種形式: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對邏輯推理的研究主要圍繞這三種形式展開。

    (一)學生邏輯推理的發展研究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持續發展,在小學階段有初步表現,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達到成熟。

    李丹等人對兒童假言推理(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它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即“如果……則……”;二是必要條件的假言推理,它是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即“只有……才……”)能力的發展特點進行了研究。研究顯示,兒童假言推理能力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隨年級的升高而增長,小學三年級開始已有初步表現,在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期間有一個加速階段。其增長速度和水平,一方面受年齡階段和推理格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因對不同命題具體內容的熟悉程度而有所差異。這是由于假言推理中事物的因果關系具有復雜性,而兒童的辯證思維尚未成熟所致??傮w上看,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時間要比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推遲一年左右。

    李國榕和胡竹菁對中學生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在初中階段發展較快,且每升高一個年級,其推理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高中各年級之間,學生的推理能力雖有差異,但不顯著;而由初中升入高中,學生的推理能力會有一個飛躍。而且,男、女學生之間的推理能力無顯著差異,但理科學生的推理能力高于文科學生。此外,中學生在進行直言三段論推理時,對不同格式推理能力的發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全國青少年心理研究協作組于1985年對全國23個省、市初一、初三和高二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做了測試,內容包括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又分為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選言推理、復合推理和連鎖推理)兩類,同時還測試了辯證推理能力。結果表明,初一學生就已具備各種推理能力;三個年級之間,推理能力發展水平和運用水平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凡是需要調動感性知識的試題,學生解答起來就容易;反之,則感到困難;其中,歸納推理依賴學生感性知識的程度比演繹推理更高。

    黃煜烽等人在全國19個省、市不同類型的學校隨機抽取初一、初三、高二學生17098名,開展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測試。結果顯示,進入中學以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邏輯推理的常用規律,其思維水平開始進入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的階段;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推理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都在持續地發展,在初二階段尤其迅速;在整個中學階段,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水平要高于演繹推理能力;在演繹推理能力中,學生的直言推理能力發展較好,而連鎖推理能力發展較差。

    方富熹等人采用口頭測試的方式,考查9—15歲兒童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結果表明,大部分9歲(小學三年級)兒童的有關推理能力已經開始發展,但水平較低;大部分12歲(小學六年級)兒童的假言推理能力處于過渡階段;大部分15歲(初中三年級)兒童的假言推理能力達到成熟水平。在之后的進一步研究中,他們又發現,12歲兒童對充分條件假言推理有關規則的掌握,取決于他們形式運演思維的發展水平。

    林崇德教授將中學生的論證推理能力分為四級水平(也可以看作四個發展階段):直接推理、間接推理、迂回推理、綜合性推理。研究發現,在正常的教育教學情況下,中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隨年級升高而提升;初二和高二是推理能力發展的轉折點,初二學生普遍能按照公式進行推理,高二學生的抽象綜合推理能力則得到顯著的發展。

    (二)影響邏輯推理的因素研究

    1.關于演繹推理。

    張慶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條件推理(利用條件性命題——通常為假言判斷——進行的推理)中,推理的內容會影推理形式規則的運用,進而影響推理的過程和結果。這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經驗會影響人們對具有實際生活意義的大前提的語義加工或心理表征,具體表現為對問題空間的影響;人們在不同的問題空間中進行分析和判斷,就會得到不同的推理結論。這是一種直覺的推理形式。因此,人們在進行涉及日常生活的推理時往往會受到經驗的影響。

    胡竹菁和胡笑羽認為,推理行為是推理者在現有推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解決具有一定結構的推理題的心理加工結果。而演繹推理問題和推理者所掌握的有關推理的知識結構都由推理形式、推理內容兩方面構成,進而基于形式和內容兩種判定標準,提出了“推理題與推理知識雙重結構模型”:推理行為會受到四個方面的影響,用公式表示為BR=f[IS(form),IS(content),KS(form),KS(content)],其中BR代表推理行為,IS(form)代表試題形式結構,IS(content)代表試題內容結構,KS(form)代表推理者所掌握的形式知識結構,KS(content)代表推理者所掌握的內容知識結構。

    Senk研究了中學生在幾何證明中的演繹推理表現,發現如果學生證明過程的書寫能力比較薄弱,會影響學生的推理能力。

    Jansson通過訪談,研究了初中生在假言命題、選言命題、聯言命題、否命題等不同邏輯形式任務上的發展及先后層次結構。研究顯示,學生缺乏處理那些正式、真實、有趣的“暗示”的能力,且同一邏輯運算的不同語言形式會對邏輯推理產生影響。

    Hoyles和Kuchemann考察了學生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指出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對“暗示”的理解是否到位和演繹推理能否成功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根據演繹推理相關的認知與腦機制研究,左、右腦在演繹推理中的功能差異主要表現為言語系統和視空系統在演繹推理中的不同作用,而且這兩種系統對幾種演繹推理類型的影響可能是不同的。不同性質的內容在影響被試推理過程時,所激活的腦區域是有差異的,如推理內容具體或抽象、推理材料包含更多具有顯著情緒特征或社會規則的內容、形式邏輯規則是否與個體信念沖突等。因此,個體的知識經驗、信念偏向等對演繹推理也有一定的影響。

    2.關于歸納推理。

    多數研究證明,歸納推理受到前提項目多樣性的強烈影響,材料類別與概念范疇、屬性特征及其呈現方式、推理形式、知識經驗等因素都會對歸納推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關注歸納推理的心理效應。根據歸納論斷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做出歸納結論時把握性大小的影響,歸納推理的心理效應主要分為三種:類別效應、屬性效應、交互效應。當前,關于類別效應中多樣性效應的研究較為集中,即人們意識到前提更加多樣的論斷具有更大的歸納推理力度,從而在歸納推理過程中傾向于尋找差異更大的證據來支持將要得出的結論。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適合的條件下,兒童在歸納推理中能夠表現出多樣性效應。

    根據一些前提類別具有某一特征而推測結論類別也具有這一特征時,要推測的特征叫作歸納特征,結論類別具有這一特征的可能性程度叫作歸納強度。目前,對基于類別的特征歸納的解釋主要有相似性解釋和知識解釋兩類。相似性解釋認為,人們的歸納推理能力基于前提類別與結論類別的相似性,并隨著這種相似性的增加而增強。

    王墨耘和莫雷提出關聯相似性模型,即描述人們根據歸納特征關聯項的相似性來做歸納推理的抽象模型。這一模型將特征關聯知識與相似性整合到一起,認為基于關聯相似性的歸納推理包含三個環節:首先尋找與歸納特征相關聯的特征(即關聯特征),然后比較評估結論類別與前提類別在關聯特征上的相似性(即關聯相似性),最后根據這種關聯相似性程度得出結論類別是否具有歸納特征和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歸納特征。這一模型還認為歸納強度的大小可用公式來預測:歸納強度=關聯特征與歸納特征的關聯強度×關聯特征的相似性程度(即關聯相似性程度)。

    王墨耘和高坡通過實驗驗證了,歸納強度與關聯相似性、關聯相似性變化的影響效果與關聯強度、歸納信心與關聯強度之間均為正相關。

    3.關于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與類比遷移有關。已有研究表明,12歲以下兒童的類比推理能力不足,是由于他們所掌握的概念知識有限(特別是相對于類比推理任務的難度),缺乏類比遷移的動機。

    除了自身年齡特征、知識經驗、信念之外,工作記憶也是類比推理的重要影響因素。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性加工和儲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由語音回路、視空間模板和中央執行器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語音回路負責以語音為基礎的信息的儲存和控制,它分為語音儲存系統和發音復述系統兩個部分;視空間模板主要負責處理視覺空間信息,它包含視覺元素(與顏色、形狀有關)和空間元素(與位置有關);中央執行器負責各個子系統之間以及它們與長時記憶之間的聯系,也負責主要資源的協調和策略的選擇與計劃。

    唐慧琳和劉昌采用雙因素實驗設計,發現工作記憶是影響類比推理的重要因素:在圖形類比推理中,主要有視空間模板中的空間成分、語音回路中的發音成分以及中央執行器的參與;而在言語類比推理中,則是視空間模板中的空間成分起主要作用。

    此外,王亞南和劉昌通過數字推理測驗,探討了數字推理能力發展的心理機制,發現加工速度和工作記憶在數字推理能力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且工作記憶的作用大于加工速度;推測加工速度可能是年齡與工作記憶的中介,僅對工作記憶的發展起一種直接調節作用,而工作記憶可能對數字推理能力的發展起直接調節作用。

    問題之間的相似性能夠影響類比檢索的過程,因而對類比推理也有重要影響:相似度越高,越能促進類比遷移。問題之間的相似性包括抽象原則、問題內容、實驗環境三個方面。其中,抽象原則在正規問題中指公式,在無法定義的問題中指圖式和深層結構;問題內容主要包括語義領域和表面元素兩個方面;實驗環境則包括實驗過程中的背景、實驗者和實驗程序等。

    二、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一)關注發展關鍵時期,加強邏輯推理訓練

    邏輯推理的相關研究表明,中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隨年級升高而提升;初二和高二是推理能力發展的轉折點(關鍵期);假言推理能力在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之間隨年級的增長而增長,在小學三年級已有初步表現,在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之間有一個加速階段,在初中二年級普遍接近成熟水平;總體歸納推理能力的迅速發展在初一到初三階段,演繹推理能力的迅速發展在初三到高二階段。這些研究結論對數學教學的直接啟示是,要關注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訓練。因為,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再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能會事倍功半。

    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理解運算法則,依據法則進行運算。這是典型的演繹推理,但是,依據的法則往往是單一的,而且推理的步驟很少。這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到了初中階段,平面幾何的證明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雖然也是演繹推理,但與小學階段有了明顯的不同:依據的法則、定理較多,選用難度較大,同時,推理的步驟明顯增多。如果初中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也就是邏輯推理能力的增長沒有與學習內容復雜程度的增加同步,就會造成學習困難——實踐表明,初中往往是學生數學成績分化的起始時期。因此,在這一邏輯推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十分必要。

    第一,保證一定量的推理練習。量變引起質變,這是一個簡單的哲學原理。沒有量的積累,何來質的改變?學習數學必須做一定量的題,這是一個硬道理。當然,一定量的推理練習并不意味著“題海訓練”,可以理解為“題海訓練”量的下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的推理訓練達到了一定的量,那么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就能實現質的提升。對“一定量的推理練習”的理解,還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其一,量(的下限)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需要的訓練量是有差異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訓練量可能小一些,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訓練量可能大一些。其二,量與質是相關的。一個基本的觀點是,一道高質量題目的訓練功能強于幾道低質量題目的訓練功能。例如,讓學生做一道有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其邏輯推理訓練功能明顯強于讓學生反復做幾道同一類型的有理數加法運算題目。這兩個問題正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研究的:如何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訓練量的標準?如何編制高質量的邏輯推理訓練題?

    第二,協調發展多種推理形式。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更具有相對獨立的特質。也就是說,不能指望通過一種推理能力的訓練來帶動其他推理能力的發展,專門的訓練是必要的。

    例1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三個算式:52-32=8×2、92-72=8×4、152-32=8×27。王華接著寫出了兩個具有同樣規律的算式:112-52=8×12、152-72=8×22。

    (1)請你再寫出兩個(不同于上面算式)具有上述規律的算式;

    (2)用文字寫出上述算式反映的規律;

    (3)證明這個規律的正確性。

    本題題干分兩次給出5個算式,啟發學生在觀察、認識的基礎上,初步猜想。第(1)問引導學生舉出一些例子(如112-92=8×5、132-112=8×6等),從而驗證猜想。第(2)問引導學生將發現的規律做一般化描述:任意兩個奇數的平方差等于8的倍數。第(3)問則要求學生給出形式化的數學證明。前兩問都屬于合情推理,最后一問則屬于演繹推理。本題的解答過程中,既包含了對已知條件的觀察、分析和類比,又包含了對規律的探索、歸納及證明,為學生進行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提供了可能,能較為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此外,本題條件還可以進一步簡化,即不給出算式的結果,而讓學生先自行計算52-32、92-72、152-32,再嘗試尋找規律,從而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

    第三,協調運用演繹推理方法。在演繹推理中,綜合法和分析法是兩種常用的證明方法。分析以綜合為目的,綜合又以分析為基礎,二者互相滲透、互相依存。訓練中,應當注意兼顧兩種方法。

    例2已知ABC中,∠ACB=90°,∠BAC=30°,求證:BC=1/2AB。

    本題需要證明的結論是,一條線段的長度等于另一條線段長度的一半。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有兩種證明思路:第一種是延長BC至原來長度的兩倍,再證明其等于AB;第二種是縮短AB至原來長度的一半,再證明其等于BC。

    針對第一種證明思路,可延長BC到點D,使得CD=BC(見圖1),此時只需要證明BD=AB。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學生如何證明,啟發學生尋找BD與AB之間的關系,作出輔助線AD,使得問題進一步轉化為證明ABD為等腰三角形。針對這一命題,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可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至此,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分析法得到了證明思路,學生也能較為順利地寫出證明過程。

    針對第二種證明思路,可取AB的中點D(見圖2),此時只需要證明AD=BC或BD=BC。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嘗試采用綜合法證明:連接CD,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得出CD=AD=BD,再由∠B=60°,得到BDC是等邊三角形,進而得出結論。

    (二)適當揭示邏輯規則,固化演繹推理思維

    形式邏輯有專門的知識。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這些知識通常不是系統地講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掌握的。但是,對有些邏輯知識,有必要做適當的介紹,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固化“言必有據”的演繹推理思維。

    例如,判斷的四種形式是全稱肯定、全稱否定、特稱肯定、特稱否定。學生必須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否則,在推理時容易出現錯誤。

    再如,直言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組成,有四“格”,其中,第一格如下頁圖3所示(大前提必須是全稱的,小前提必須是肯定的),第二、三、四格稍微復雜一些。中學數學中的演繹推理幾乎都采用直言三段論的第一格。因此,學生必須理解清楚這個規則,方能正確進行演繹推理。

    在學習演繹推理的初級階段,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推理過程的補充理由訓練。一種方式是寫出全部推理過程,讓學生填寫每一步推理的依據;另一種方式是給出有一些空缺步驟的推理過程,讓學生補全推理過程,并寫明理由。許多研究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推理訓練方式。

    例3如圖4,點E在四邊形ABCD內部,AF∥BE,DF∥CE,求證:BCE≌ADF。

    本題是一道常見的初中幾何證明題,涉及平行線、平行四邊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并給出證明,同時在每個步驟之后寫清理由,如使用的定理、性質等,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數學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嚴謹性、規范性,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三)設置合情推理情境,培養歸納類比能力

    合情推理的實質是“發現—猜想—證明”。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靈活創設合情推理情境,充分展現推理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和類比能力。

    第一,情境要具有探究性。歸納和類比是探究中常用的推理;反過來說,只有通過探究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歸納和類比能力。探究活動中,要完成的目標(要證明的結論)應該是不明確的,需要通過合情推理來發現。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完成目標。

    例如,“余弦定理”的教學大多采用演繹推理的方式,利用向量法或幾何法推導出余弦定理,但這種做法容易造成合情推理能力培養的缺失。對此,可采用“先猜后證”的方式,讓學生先利用合情推理進行探究,再利用演繹推理加以證明,從而體現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的共同發展。

    具體地,可以從類比推理的角度設計。通過勾股定理的復習引入,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那么一般三角形的三邊是否有類似的關系呢?(2)勾股定理中的三邊關系有何特點?直角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有何關系?(3)請同學們觀察等式中的“abcosC”,我們以前似乎研究過這個量,它還可以怎樣表示?(4)如果把這個式子中的量都用向量表示,應該是什么形式?(5)你能證明這個式子嗎?(6)還有其他證明方法嗎?從而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勾股定理的形式,猜想、證明余弦定理的形式。

    也可以從歸納推理的角度設計。引導學生先研究幾種特殊三角形的情形,再利用歸納推理的方法探究余弦定理。在這一過程中,將∠C為0°和180°的情況看作特例,更容易發現邊長c與∠C的余弦函數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第二,情境要具有實驗性。利用數學實驗作為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中歸納出抽象的數學原理,培養歸納和類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情境中探索規律,通過觀察和操作提出猜想,再通過邏輯論證得到結論。

    第2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X對象具有屬性,a、b、c,另有屬性d,

    X’對象具有屬性a、b、c

    推理:X’對象可能也有屬性d。

    類比推理得到的結論(或引出的假說)都帶有“或然性”的缺陷,必須受實踐、實驗、檢驗(或論證)而后才能成真理(或學說、理論)。但是科學史上很多重大發現往往發端于類比。例如,17世紀中葉,英國物理學家胡克(R,Hooke 1635-1703)通過將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引力與地球上的受重力的類比提出了“引力的平方反比”猜想(假說),后來經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發展為萬有引力理論。再如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提出原子結構模型與太陽系結構類比,后經丹麥科學家玻爾(N,Bohr,1885~1962)等人的研究發展成為原子結構理論??茖W技術的發明創造,多緣于類比。如在20世紀初美國萊特(O,&W,Wright,1971~1948;1867-1912)兄弟倆,觀察鳥的起飛、升降、盤旋等各種動作,類比推理解決了飛行器在空間適度平衡的關鍵問題,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藍天翱翔……

    在物理學中常見的類比方法有:(1)簡單共存類比――以簡單共存關系作為推理中介的一種類比,這種簡單共存關系,就是類比對象的各個屬性(對象屬性之間邏輯聯系較薄弱,例見后)。(2)因果類比――依據兩個研究對象各自屬性之間??赡艽嬖诘念愃频囊蚬P系而進行的一種邏輯推理。例如,借助“重力場”中某些特性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類比,根據“靜電場”與“重力場”的相似性,可以用因果類比推導出靜電場的一些性質。按類比圖式可表示為:

    (3)模型類比――根據模型和“原型客體”之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關系而進行的一種類比推理。例如用彈簧小球模型(圖2)類比分子力(原型客體)隨距離的關系,這個類比關系可表示為:

    (4)數學類比――如庫侖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Kq1q2/r2――由實驗得出)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十分相似。因此如果把庫侖力(電荷間相互作用的電力)類比于萬有引力,這樣就可把引力的知識內容、研究方法移植到相對電場的研究中,得到相應的結論(即從一個數學式推導出另一數學式)。這種類比推理方法稱為數學類比。

    在中學物理課學習中,類比方法有多方面的應用:

    (1)“發現”(或“尋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見前面例)如,將物理基本概念速度、壓強、密度、功率等的定義進行類比,可“發現”它們的定義方法:

    再將密度、功率的定義及公式,如上方式類比,就可“發現”它們的定義方法:是(主)變量與(因)變量之比。

    (2)借助類比,“觸類旁通”或“以熟比生”,遷移知識,如,將水流與電流進行類比,可聯想(遷移)導體中電流形成的原因(圖3)。

    (3)運用類比,進行比較,發現差異。在物理學習中,對一些相似或相近的而本質上迥然有別的概念、公式、定律等可加以比較對照發現其差異,例如“二力平衡”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比較:

    (4)運用類比進行物理模擬,啟示以形象化解決抽象問題的思路方法。例如:運動的水滴落下的途徑軌跡是垂直線,還是平拋線?[(見本刊2006年第12期(中)]。又如前面“模型類比”。

    第3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 中考英語 任務型閱讀 解題技巧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英語中考試題中,出現一種新題型——任務型閱讀。它是根據任務型教學設計而形成的,它是介于閱讀理解與書面表達之間的一種新題型。它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去完成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根據所提供的語言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歸納概括、邏輯推理等綜合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就是在試題中,要求學生根據閱讀文章提供的信息用恰當的詞語完成與短文相關的圖表,每空只填一個單詞??v觀這幾年英語中考任務型閱讀的試題,發現閱讀材料本身難度適中,但題目設置比較靈活,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常犯一些錯誤,針對存在的問題,筆者總結了以下3種解題技巧,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型閱讀。

    一、信息查找,直取答案

    信息查找是針對任務型閱讀中的基本類型,一般可以直接通過表格和短文進行對照,邊讀文章邊找出與試題相關的句子信息,獲取到相關單詞,有時試題和原文句型句式不同,需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然后找到相應單詞,不需變化,直接填入。在中考英語的任務型閱讀題中,用信息查找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題目有3-4道。信息查找這種方法解題技巧的關鍵就是根據問題句子查找定位信息,常用方法是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在關鍵處做標記。例如:2012年連云港中考卷第71題可以在文章第一句In UK,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CCTV) cameras are everywhere直取答案為everywhere。

    二、信息轉換,提煉新詞

    任務型閱讀不僅考查學生直接獲取信息的能力,還考查學生通過已知信息進行推理轉換的能力。信息轉換類型,需要學生有基本的構詞法知識,明確句子中成分和詞性的對應關系。學生可以仔細分析提示句(空格所在句子),判斷所填詞的詞性、詞形,提高填詞的準確性。有時甚至可以不看文章,直接根據短語搭配填出答案。信息轉換類型的解題關鍵是根據問題查找定位信息,加工分析并轉換成另一種表達方式。在中考英語的任務型閱讀中,信息的轉換一般有幾種情況:詞性、詞形、句式、釋義。其中,詞形轉換較為困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近義詞和反義詞轉換;(2) 名詞單數和復數轉換;(3) 動詞的形式(大小寫、時態等)轉換;(4) 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轉換;(5) 基數詞和序數詞的轉換。例如2012年連云港中考卷第72題A woman saw a lonely cat and ______ it into a dustbin.學生很容易在文中第二段找到相關句子即“All of a sudden, she noticed Lola the cat jumped onto a fence. Mary stops to pick up Lola and drops her into a large dustbin.”但是學生在填的時候需要思考時態的轉換,即需要將原來的一般時轉換為符合題目的過去式“dropped”。

    三、信息概括,推理總結

    任務型閱讀還考查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結構層次等方面信息概括的能力,該類型要求學生在準確理解全文后,歸納短文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重要情節和人物特征特點等。這一類型的題目在整個任務型閱讀中屬于難度較大的題目。在做這一類型的題目時需注意:(1) 把握文章的內在邏輯關系,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觀點為依據,立足原文,推斷未知。不能主觀臆造,隨意揣測,更不能以自己的觀點代替作者的觀點。(2) 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從字里行間捕捉一些線索,對文章的表面意思進行挖掘加工,悟出作者的深層含義或弦外之音。這個技巧的解題關鍵:根據問題查找定位信息,找共性的東西。筆者研究了近幾年的中考英語任務型閱讀,發現歸納詞主要以概括為主。常見的概括性的詞有:話題topic,subject / title;原因reason (s),cause(s);結果result,effect;目的aim,purpose;方法way(s),solution(s);觀點idea(s)/ opinion(s)/thoughts;優劣advantages,disadvantages;結論conclusion;建議advice,suggestion(s)。以2012年揚州中考卷為例,第59題是用來概括更開放的方法,所以答案為“ways”。

    四、結束語

    任務型閱讀不同于傳統的閱讀理解,它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應該根據其特點,增加閱讀,注重技巧,整體閱讀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任務型閱讀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 趙大春. 芻議初中英語任務性教學[J]. 基礎教育論壇:教研版,2010(11).

    第4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方法

    法律邏輯學是面向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邏輯學與法學知識的結合。法律邏輯學的課堂教學應該改變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具體的教學方法如下:

    一、加強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最常見的教學互動方式,能夠直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但是,有的任課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會忽略對學生的提問,也有的任課教師擔心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挫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而回避提問。這樣的方式是不妥的。法律邏輯學相當于一門基礎課程,其包含的邏輯推理和分析有助于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任課教師應該加強課堂提問環節,在課前或課間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解答,引起學生被動地對以往知識的復習。

    二、調動課堂氛圍

    過于沉悶的學習環境不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會使學生逐漸失去對課程的興趣,影響教學效果。法律邏輯學的任課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采取有效措施調動課堂的氛圍??梢蚤_玩笑地提醒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打破沉悶氛圍的同時督促學生跟上學習進度;也可以盡可能地收集與課程相關的趣聞趣事,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輕松地理解和記憶課堂知識。

    三、分組討論

    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課程中關于邏輯學的知識,應該盡可能地減少枯燥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梢灶A留一個邏輯問題供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材料,下次課上,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討論,一段時間后,每組提交一個討論得出的結果。任課教師針對每組給出的討論結果進行分析,指出錯誤結論產生的原因,并強調正確的法律邏輯學知識點。這種分組討論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全部參與到課程知識的學習中,避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所討論內容的理解。

    四、視頻教學

    實踐證明,音像教學資料比一般的理論講解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因此,任課教師應該適時地安排案例視頻,通過引入現實中真實的事件,幫助學生建立法律思考的邏輯,系統地模仿和應用法律邏輯學的知識。視頻教學應該安排在邏輯學理論講授結束之后,在與法律相關內容結合的時候采用,以便于學生綜合把握。

    五、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也是在邏輯學理論與法律知識結合的過程中應用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法律邏輯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角色表演由幾位同學共同合作完成,按照所要表達的內容要求,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達和論證法律邏輯學相關的知識點。如在偵查邏輯這節課上,可以安排學生就某一案例做還原表演,從勘查現場出發,將各種特殊的證據或現象連接起來,按照因果關系等原理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偵查推導出事件的原始面貌。

    六、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教學實踐是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由學生擔任授課教師,就指定的內容進行備課和講授。實踐中,這種方式受到絕大部分同學的歡迎。一方面,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能夠迫使學生在課前自覺地掌握講授內容。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勇氣和展示自我的平臺。缺乏信心和實戰經驗不足的學生通過課堂講授能夠不斷地進步,提升自信,塑造自我,以適應法律工作的要求,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優秀學生則可以以此為契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

    以上六種教學方式可以在法律邏輯學的講授過程中綜合運用,要求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靈活把握,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督促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作者:張穎

     

    參考文獻: 

    第5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 科學方法 歸類復習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科學方法”(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作為一個專題進行劃分是基于新課標高考生物考試大綱中的能力考核要求――“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方法是能力的組成部分,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在科學方法復習中,教師要確定好復習目標,處理好教材,把握好以下的原則:重點知識結構化――抓各模塊科學方法知識的中心點,將知識以此中心組織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基礎知識系統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結構,系統地歸類基礎知識;難點知識問題化――以問題解決為難點,精編一些含有難點知識的習題,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消化和理解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突破難點知識。

    由于此專題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科學方法”貫穿于高考生物大部分知識點,筆者結合近幾年高三復習課的教學實踐,對此專題基礎知識進行如下歸類,目的是便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1 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

    觀察、提出問題一提出假說并作出預期判斷,得出假定性的結論一設計完成實驗一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2 高考生物中考查的科學方法

    依據考綱及考試說明歸納比較見表1。

    2.1 獲取經驗性材料的方法

    2.1.1 實驗法

    分析近幾年高考生物試卷中的實驗題,主要考查教材中的觀察類和鑒別類實驗(表2、3)。試題突出的特點是重視實驗回歸教材。從內容上看,既有對教材實際內容的直接考查,也有對教材相關實驗原理和方法的拓展考查。通過創設新的實驗情境,考查考生對教材實驗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因而教材中的實驗在復習時盡量讓學生做一做、想一想,找回感覺,摒棄“背實驗”的錯誤復習方法,以引導考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

    還可以歸納“常規實驗技術比較”(光學顯微鏡觀察,制作臨時裝片、切片和涂片,研磨、過濾技術,解離技術,恒溫技術,紙層析技術,同位素示蹤技術等);“常規實驗方法比較”(觀色法,等組實驗法,對比實驗法,加法創意,減法創意,雜交實驗法,化學分析法,分級離心法,梯度離心法,離體培養法,理論分析法,模擬實驗法等);“探究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比較”、“經典性實驗比較”、“以教材知識為背景的實驗題材歸納比較”、“教材中實驗變量(自變量、因變量)比較”等等。

    另外,設計類實驗中常常提供實驗器材、藥品,如能明確它們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從中發現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體的實驗步驟。簡單總結如下:

    常用的化學試劑:NaHCO3――提供CO2;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變溶液的pH;NaCl--配制生理鹽水及其他不同濃度的鹽溶液,可用于測定動物細胞內液的濃度或用于提取DNA;龍膽紫或醋酸洋紅――堿性染料,用于染色體染色等。

    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增加水中氧氣――泵人空氣或吹氣或放入綠色植物;減少水中氧氣――容器密封或油膜覆蓋或用涼開水;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除去葉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環境;除去葉片中葉綠素――酒精隔水加熱;除去光合作用對呼吸作用的干擾――給植株遮光;如何得到單色光――棱鏡色散或彩色薄膜濾光;血液抗凝――加入檸檬酸鈉;滅菌方法――微生物培養的關鍵在于滅菌,對不同材料,滅菌方法不同:培養基用高壓蒸氣滅菌;接種環用火焰灼燒滅菌;雙手用肥皂洗凈,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個接種過程都在實驗室無菌區進行等。

    2.1.2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方法之一。調查類實驗(實習)涉及調查方案的制定,隨機取樣、確定樣本的大小、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對調查結果的整理和分析、計算等(具體比較見表4)。

    2.1.3 模擬法

    有些科學實驗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約,不能或不許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實際實驗。為了獲得對研究對象的認識,以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通過對替代物的實驗來獲取經驗性材料,這種方法叫做模擬法。復習時重點掌握教材中的案例(表5),幫助學生分析模擬的過程與結論。

    2.2 理性思維方法

    2.2.1 類比推理法

    類比推理又稱類比法,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它屬性也相同的推理。在科學研究中,類比推理是提出假說的重要途徑,往往可以導致新發現、新理論。但是,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其證實或證偽還需要通過觀察或實驗。在高考復習時要帶領學生復習教材中的例子(表6),以此訓練學生思維,利于學生解答高考試題中的有關類比推理的試題。

    2.2.2 演繹推理法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從一般(普遍)到特殊(個別),根據一類事物都有的一般屬性、關系、本質來推斷該類中的個別事物所具有的屬性、關系和本質的推理形式和思維方法。通常用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過程來理解,如必修1中“1969年,人們在墜落于澳大利亞啟遜鎮的隕石中發現了氨基酸,這些氨基酸不是來自地球。由此你可以作出什么推測?”這可以看成是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大前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小前提:隕石(非地球來源)中有氨基酸;結論:隕石中存在生命形式。

    高考試題中尤以遺傳題、實驗題考查演繹推理較多,演繹推理法對于學生的逆向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如2006年全國I卷的第31題第4問(試題略)。復習時注意演繹過程,讓學生重點體會教材中的例子。

    再如必修3第49頁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強調了“科學重視實證”,也強調了“邏輯推理過程”,并用技能訓練欄目對學生的推理能力作了訓練。這里所涉及到的嚴謹的邏輯推理,多數指的是演繹推理。第69頁進一步探究“根據你對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作出的推測,設計實驗進行驗證?!?/p>

    2.2.3 模型法

    必修1中的模型概念: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高中生物中涉及模型法的案例較多。

    3 復習建議

    科學方法的復習尤其要重視科學思維的訓練,即努力使學生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為了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在復習每一類科學方法時,除了掌握系統知識外,要進行配套試題的強化訓練。

    3.1 訓練高考試題

    因為高考試題的設計比較嚴密,尤其是生物實驗的設計有較強的邏輯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尤其是邏輯思維習慣)。教師和學生都要認真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安排實驗步驟、收集檢驗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等問題。

    第6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要讀一段文字離不開左腦的活動,如果左腦受到創傷,語言機能就遭遇障礙,甚至完全喪失;而要在人群中辨認一張臉或把一個拼圖的各個部分組合起來則非右腦莫屬。

    左腦占優勢?

    現代人大腦兩半球的發展極不均衡,左腦的使用遠遠超過右腦,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過語言文字構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視對語言能力的訓練?,F在的年輕父母對孩子智力培養的通常做法也是盡早教他們說話、寫字、計算等,而兒童入學后在學校所得到的訓練也是有利于對左腦的培養。可以說現有的教育和教養措施實際上都只是促進了左腦功能的發育,而對大腦另一半的訓練卻少而又少。

    由于人們習慣了偏愛左腦的思維方式,而相應另一半的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就使人腦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見的誤區

    當今的兒童教育中,一種不好的現象是左腦接受了過度的訓練,人們過分地看重讀、寫、算、分析推理和邏輯推理,導致了左腦在習慣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腦被置于從屬的境地,似乎可有可無。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腦的孩子還被錯誤地認為是能力不強、智力落后,因為當代的智力測驗也側重于左腦的機能。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也是早早地進行左腦潛能的訓練,給他講故事,教他認字,讓他背誦兒歌或唐詩。這些無不是左腦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訓練則很少進行。這樣久而久之導致了右腦功能的退化。

    按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形象思維是先于邏輯思維產生的。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兒童最初的思維形式是三歲之前的動作思維,即要借助于身體和手的動作來完成思維,接下來是四五歲起的借助于物體表象的形象思維,最后才是借助于語言或符號的邏輯思維。既然兒童的形象思維先發展,年輕父母為何不采取各種措施去培養孩子的右腦機能,而偏偏要拔苗助長似的去訓練其邏輯思維呢?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好像不這樣做,寶寶的智力就無法得到發展。

    你該怎么做?

    發展兒童的思維及智力應該遵循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途徑,先大力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兒童的語言、詞匯,逐步發展抽象思維。也就是說要先進行右腦的訓練,然后才是左腦,這樣才符合兒童智力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才能充分發揮其智力潛能。

    第7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問題分析

    進入新世紀后,國內鐵路事業獲得長遠的發展,作為保障列車平穩運行的設備之一———鐵路信號設備也逐步走向專業化、自動化、密集化。當前,國內很多機構都在研究診斷信號設備故障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可喜的成就。我們都知道,要想保障列車的平穩運行,必須保障鐵路信號設備安全穩定的工作。就國內當前鐵路信號設備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文本中對國內常見的診斷故障的方法以及常見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進一步促進國內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水平,保障列車安全、平穩的運行。

    1常見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方法及措施分析

    1.1傳統故障診斷方法。我們所說的傳統的診斷故障方法,指的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在對故障設備進行仔細的排查之后,現場分析并處理故障的老方法。其中壓縮法、邏輯推理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比較常見,在實際的工作中這幾種方法也比較常用。6502電氣集中聯鎖和計算機聯鎖本身也有一些排除故障的能力,比較容易對電路進行故障診斷。當設備出現問題之后,該系統可以把故障的狀態使用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給以呈現。然后使用各種操作手法,對故障電路存在的大概位置或者層次進行有效的判斷。要是DS6-ll型計算機聯鎖設備的一些硬件和軟件出現問題,一般情況下適合使用傳統的方法。處理故障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日常的經驗進行,因為對傳統的老方法我們比較熟悉,使用起來比較順手,可以自如的運用,對故障的處理非常有利。就機械的運轉而言,可以保障電路安全運行,讓人們在電力上的需求得到滿足??梢詼蚀_的定位故障所在的位置,傳統的方法在排查故障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1.2信號處理法。所謂的信息處理法,指的是通過使用數學函數等方法對可測信號進行直接的分析,在得出具體結果之后取出特征值,在解決故障的過程中使用科學的方法。在故障模型上的要求信號處理方法不是太高,這是這種方法突出的優點,因此具有較好的適應性。這種方法不僅易于實現而且比較簡單。缺點是這種辦法會被信號噪聲干預,比較依賴于信號的檢測和處理。并不能對所有的故障進行處理,適用范圍比較窄。可見信號診斷系統在故障檢測系統中已經使用,較強的局限性導致在其他對象身上很難應用。筆者經過研究發現,最近幾年在故障檢測系統中已經使用了很多高新技術,因此我們要統籌兼顧,讓信號檢測的精度和時間進一步提升,以便于進一步在其他領域使用。

    1.3解析模型法。我們所說的解析模型法指的是使用解析函數、數理統計等數學方法對信息進行處理。這種方法以精確的數學模型為基礎。使用解析模型方法對數學模型進行高智商的構建,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當故障出現在系統之中后,會對系統的輸出輸入關系進行改變。在數學模型上這些關系我們都可以發現,然后再次檢查數學模型判斷是不是出現故障,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措施對故障予以解決。系統內部的具體問題我們可以了解,同時開展合理的解決和預測。這種方法充分的運用了高科技技術,參與研發的操作人員都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基礎,非常有效的塑造解決故障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種方法在我們進行檢測和處理故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和使用,對故障及時的檢測并有效地處理。進行檢測鐵路故障的時候,對檢測出的故障進行科學的分析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在這種方法中廣泛的運用了數學的思想和數學的計算方法,這對故障的檢測以及解決具有積極的意義,對此我們需要深入的研究,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于更好的應用于鐵路信號系統故障的檢測和排除,為鐵路安全平穩的運行提供堅實的基礎。

    1.4人工智能故障診斷法

    1.4.1專家控制系統。專家系統是一種故障診斷系統,這種系統的基礎為專業知識,也就意味著這種方法比較依賴于專業知識。一般會讓這一領域的專家提供科學的方法,然后讓操作人員進行操作。這就需要專家在對工作人員進行指導的時候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這對工作人員而言極為重要。以專家控制系統為基礎的故障診斷技術和模擬人的邏輯思維比較適合,對需要對邏輯推理的復雜診斷問題進行解決,這是這種方法眾多優點中最突出的一個。通過符號可以表達出這一方法的知識,處理知識的細節,在模塊化問題處理上非常有效,通過專業化的知識對自己的具體解答推理步驟進行深入的解釋。由于國內實際存在車站微機監測的情況,通過這種方式把實踐和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問題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方法排除和解決故障,從本質上而言這種方法也屬于故障處理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要求,和傳統的處理故障的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科學的結合傳統處理故障的方法,所以這種方式比較獨特、新穎,對故障的科學定位以及及時的解決故障極為有利。

    1.4.2模糊邏輯方法。模糊性是由于我們對事物的定義沒有根本的把握,在數量上沒有規定,在質上沒有明確的涵義。模糊邏輯具有很多在故障排查當中的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因此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模糊邏輯方法進入故障診斷領域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它比較適合表達模糊的知識,在普及的時候比較接近人的邏輯思維。在具體的故障排查操作過程中,我們應該按照正確的流程和比較正規的操作規范對一系列的故障進行檢查,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在檢查完畢之后出現沒有必要的麻煩。基于規則的推理和基于事例的推理可以快速確定故障點,迅速判斷故障的原因,得到診斷結果。

    2結論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鐵路信號設備的診斷技術作為一種高科技技術在鐵路行業中不斷的推廣。在這一技術的幫助下可以讓鐵路信號設備維修人員對故障的原因可以及時的判斷并解決,讓排查故障以及解決故障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對國內鐵路運輸行業的安全平穩運行極為有利,進一步促進國內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筆者在文本中對國內常見的診斷故障的方法以及常見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進一步促進國內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水平,保障列車安全、平穩的運行。

    參考文獻

    [1]喬曦.淺析幾個常見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方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3).

    [2]傅春林.鐵路信號設備故障診斷專家系統技術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2(6).

    [3]王衛東.對于我國鐵路信號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1).

    [4]李金文.淺談鐵路信號技術的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

    第8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循序漸進 邁向成長

    寶寶的視覺發展和感知,認知等能力都是循序漸進的,并且各有其啟蒙重點,爸爸媽媽如果能配合寶寶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刺激,就能使各階段能順利地銜接?!秾殞毜牡谝槐緯纷畲蟮奶攸c就是頁面內容循序漸進,24個頁面,超大、超厚,按寶寶的生理需求提供相應的內容:從黑白紅簡單的色彩,到彩色認知、分辨尋找、邏輯思維……融合了對嬰幼兒視覺、感知,認知,手腦協調等訓練功能,一步步伴隨寶寶邁向成長!

    此外,這本書的封面和封底內還鋪上了響紙,寶寶的小手輕輕一碰,就能發出聲響,吸引注意力。書脊上還有手握搖鈴,里面裝有彩色的小珠子,并可按情況拆卸或裝上。

    認識形狀

    等到寶寶長到6個月左右,他對物品的形狀、顏色感受越來越強烈,紅色的正方形,橘黃色的三角形,藍色的多邊形,黃色的五角星,小丑手上有哪些形狀,腳下踩著的又是什么……爸爸媽媽可以從寶寶表現出對某些顏色及形狀的喜好,察覺其視覺功能的進步。寶寶也可以從書上的小鏡子中更清楚地觀察自己,以此開始最初的社會性培養。

    認識交通工具

    每次帶寶寶出門,他們總是顯得非常興奮。其中,乘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帶來的新鮮勁,最令寶寶難忘。也許除了常見的公共汽車、小轎車等,寶寶沒機會體驗更多其他的交通設施。但是媽媽可以通過這本書中的介紹,讓寶寶認識到更多的交通工具,并且一眼就能看出它們的區別。救護車是白色的。消防車是紅色的,火車拖著長長的車廂,飛機在空中飛,輪船在水上游……

    新生兒視覺訓練

    0~2個月的寶寶對黑白紅三色靶心圖等有機理的圖案特別敏感,能滿足新生兒對視覺的本能需求,促進寶寶的視覺、知覺、觸覺和大腦的生長發育,黑白交替的雙色圖案可以為寶寶提供良好的視覺刺激,并讓寶寶在不斷觀看的過程中,建立起資質優秀的視覺神經回路。

    人物表情

    1歲半左右的寶寶,對于生活中常見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分辨異同的能力:并且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分辨的部分更多、更細微。爸爸媽媽可以讓寶寶比較布節上小女孩的表情,找出都有哪些不同,分別代表了怎樣的情緒,訓練寶寶視覺的精辨能力,也讓寶寶了解各種不同的情緒,如高興、驚訝、生氣、流淚、害怕等。

    認識自己

    一歲半的寶寶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和性別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自我認知的開始。爸爸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寶寶逐漸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及其簡單功能,媽媽可以念著書上的名稱,讓寶寶在娃娃以及自己身上找出正確的部位,如果找對了,就親寶寶一下,給他一個大大的獎勵。接著,媽媽可以通俗易懂的說明,告訴孩子不同的器官都有哪些不同的作用。

    認識自然

    昆蟲、植物、彩虹、云朵……形象生動的圖案、明亮鮮艷的色彩,讓寶寶對各種自然界的新鮮事物留下深刻印象。爸爸媽媽一邊引導寶寶認識書上的各種事物,一邊讓寶寶試著描繪所看到的圖案,不但可以強化視覺刺激,還有助于加強寶寶的觀察力、認知、口語表達能力,并能增進彼此的親子感情。

    我的家人

    書中的像框里,是小恐龍的一家??纯此鼈兗依镆还灿袔讉€人?分別是誰?等寶寶能正確理解畫面中的含義時,媽媽可以把寶寶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家來,問:那么,我們家里都有哪些人呢?除了爸爸媽媽和寶寶,是不是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啊?讓寶寶試著結合家里的實際情況,看看他能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培養時間概念

    “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很難通過解釋說明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布書里那只大臺鐘,卻可以給寶寶一個對于“時間”的形象說明:時針要比分針短一些,而分針“走路”的速度卻比時針快得多了。鐘面會有1~12的數字,圓圓的鐘擺不停地搖晃著。如果鐘擺停止了,就說明鬧鐘要上發條了。從小培養孩子時間概念,對以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優秀的個人品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9篇: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范文

    關鍵詞 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一、培養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邏輯思維能力是創造思維能力的基礎,小學數學的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數學科目本身就有很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包括大量的數學術語、邏輯術語和相應的符號系統,通過邏輯推理,一些理論能夠生成新的理論,一些判斷能夠生成新的判斷,數學就是由這些理論和判斷組成的。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思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小學數學內容上較為簡單,沒有很深的推理論證。但是只要學習數學,就離不開判斷推理,因此,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在數學的教學之中去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適應了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更為小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

    邏輯思維能力是多層次的,要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就要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進行培養,思維品質的培養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影響,關系到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是思維品質的培養過程是復雜漫長的,教師要時刻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抓住思維品質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1)思維具有靈活性。思維的靈活性特點表現在思維的主體能夠根據思維對象的變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靈活調整原來的思維方式,使新思維能夠更高效的解決問題。對小學數學來說,思維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數學的解題方法不是唯一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根據題型的不同轉化解題方法,轉變解題思路,從而找到更適合的解題方法,主要表現在一題多解、變題練習、同解變形等解題方式。例如:200千克海水能夠制鹽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夠制鹽多少千克?這屬于一題多解,可以通過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幾種方法來解。

    (2)思維具有深刻性。思維的深刻性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它是思維品質的基礎。在小學數學中,主要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能夠引發深入思考,從而發現問題的內在規律和內在聯系,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習題進行思維的訓練。

    (3)思維具有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是指思維具有獨立創造的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尋找多種解題方法,不受到常規的解題模式限制,找出解題最簡單的方法。例如:把2.5.6三個數字卡片進行組數,如果按照常規的思維模式,組成的數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這些數,學生還可以發現“6”的特點,把“6”反過來當“9”用,這樣就會組成更多的數,也是思維創造性的一種表現。

    (4)思維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主體通過獨立思考,有敢于質疑的能力和較強的辨別力,能夠發現自己在思維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自覺糾正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在思考中善于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獨立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檢驗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還要鼓勵學生多多質疑,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思維批判性的培養。

    (5)思維具有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具有快速性和減縮性,思維敏捷的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思考,產生清晰的思路,對問題作出快速的判斷。數學計算對學生的運算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快速的計算,壓縮計算過程,在經過大量的訓練后,對于常見的數,學生能夠口算出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三、傳授學生邏輯思維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離不了邏輯思維方法的訓練,邏輯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四種。

    1.比較與分類

    數學學科的理論性很強,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思路都是在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上形成的,而有些數學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表面上看很相似,實則有很大的區別,學習要區分開來才能掌握知識,這就需要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概念進行比較與分類,比如質數與互質數。

    2.分析與綜合

    有些數學知識比較復雜,難以理解,學生需要把復雜的知識進行分解,或者把一個問題中的知識點和難點進行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這就是分析。而數學又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需要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根據它們的共性或者某些方面的特征結合起來,這就是對知識的綜合,在解四則復合應用題時就會用到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3.判斷與推理

    判斷是對某一個問題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推理則是從一個判斷或幾個判斷引出新的判斷。小學數學需要教給學生比較初級的判斷推理方法,讓學生在不斷運用過程中提高數學素質,比如讓學生用正反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抽象與概括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久久伊人成人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