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美術的基本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的基本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術的基本理論

    第1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我不知道現代的學科系統是否也像電腦的界面一樣,變幻無窮。有些評論家用“寓言的機器”描述寓言敘述的多向性,把玩著語義。不過,任何一個寓言的界面呈現,極易成為文本的想象游戲。當中世紀但丁的地獄之行進入現代電腦的編碼程序中,其途徑經過在線數據庫,得到的卻是一張神秘的魔法般的空間圖像。

    美術理論,顧名思義,是對美術之理(或曰道)的思考與論述。道,既是規律又是途徑,涉及本質問題,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以“道”為題,必然進入哲學的發問與解答。故理論一詞,往往追究本質,探討美術的發生意義以及內容與形式的審美關系,探討造型藝術自身構成的諸種要素及組合規律。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美術理論與美學最易接近,甚至被認為是美學的分支,似乎等同藝術哲學(英文ART就是指視覺的造型藝術,即我們所謂的“美術”)。當人們企圖用“藝術哲學”這一學科概念代替“美術理論”時,是否表明他們就是站在哲學的立場研究造型藝術呢?

    美學,德文Asthetik,最初叫“感性認識的科學”,(注:此為德國鮑姆加登在MeditationesPhilosophicae(“哲學的沉思”,1735)文中所提出的學科概念,詞源來自希臘文αíσCησíS(感覺、知覺);1750年,又著附圖一書。1742年,Metaphysica(《形而上學》,第二版)一書亦如是說("scientiasensitivecognoscendi"——感官鑒別的科學),至1757年第4版時,改稱“美的科學”。參見[日]竹內敏雄主編《美學百科辭典》,池學鎮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頁。)研究感性認識的規律。“美學”成為一個學科的概念,本身就表明一種學術意向——將一個哲學的認識論問題提升到科學層面上。稍后,康德就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將人們的感性判斷納入理性原理之中,并探討其所謂科學的規則是一種錯誤的希望,它只能在“先驗感性論”中得以保留。(注:康德以“統覺之先驗統一”的原理,否認表象在經驗直觀中的必然聯系,而認為“表象之相互關系,實由于直觀綜合中統覺之必然的統一”。見[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式譯,商務書館,1960年3月版,第105-106頁。)但在20世紀初,康德的意見在東方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那時“科學主義”正風靡東亞,尤其是日本和中國。日人以漢名“美學”對譯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傳入中國。(注:1907年10月創刊的《震旦學報》第1期“美學”欄目,刊載侯毅譯的《近世美學》([日]高山林次郎著)。)時至1918年,北京美術學校創辦,即在高等部中國畫和西洋畫兩科設置“美學及美術史”公共課程,美術史分設中國繪畫史和西洋繪畫史,“美學”課程實為美術史學概論,近似美術理論。(注:《北京美術學校學則》(教育部指令,1918年7月5日),教育部總務廳文書科編《教育法規匯編》,1919年5月。參見章咸、張援編《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21-127頁。)

    若回溯中國美術理論的傳統,始終未曾進入哲學內部,與其建立系統的聯系(哲學或文學理論向美術理論滲透,是單向度的外部關系),更無“科學”一說。古代中國,具備理論形態的造型藝術,主要是畫論與書論(雕塑業和建筑業,其理論多在技術規范,盡管亦有審美的文化的諸種意識貫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論體系)。古代中國的畫論與書論自六朝后歷代不斷,前后相系,是專論,號稱“畫學”、“書學”,或“畫論”、“書論”。以“理論”的性質而言,是密切聯系創作實踐的一種闡釋體系,不是純粹形而上的思辨體系。因為是闡釋,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觀念,四講品位,史論評三者共為一個理論整體,且與創作實踐形成辯證的互動關系,這是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的系統定位。

    美術學是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新學科概念,意味著“美術”研究將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系統。但國人最初使用“美術學”,著眼點卻在美術史學。1907年,國粹派的刊物《國粹學報》第26期“美術篇”欄目,發表劉師培的文章《古今畫學變遷論》;第30-31期連載劉師培《中國美術學變遷論》(未完稿);第31期還刊登劉師培《論美術援地區而論》一文。(注:參見《國粹學報》第26期(第2年第1號)、第30-31期(第3年第5-6號),上海國粹學報館,1907年3月4日、6月30日、7月29日。)這是由傳統“畫學”、“書學”概念轉向“美術學”概念之最早例證。劉師培所用“美術學”,就是美術史研究,或稱美術史學。這是當時的風氣,受西學影響,對各種對象的研究,均以“學”名冠之(含有科學的名義)。所以,劉師培的“美術學”概念,并不是將傳統的中國美術理論整體提升到學科層面上,而僅僅將中國美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出來。若認真考究,中國人“理論”的概念彈性很大,可指稱某種學問或學說,也可指稱某種學科或某一領域相對于實踐的知識部分。中國古代的美術理論多歸學理研究一類,與創作實踐相關。所謂相關,一及創作實踐,二級欣賞與批評實踐,故其技法原理、創作觀念及評判標準等,都在此列。究盡中國畫學,古時品評議論及理法文章,均屬“理論”。1937年,于安瀾將中國古代繪畫典籍分三,先后編輯出版《畫論叢刊》、《畫品叢刊》和《畫史叢刊》,其“論”、專指“畫法畫理”,而欣賞與接受理論,則以“品第鑒別”之類單列。1942年,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將理法著作與品評著作一并收入。這是在現代學科意義上,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第一次系統的知識整理。

    不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建制的還是美術史學(在中央美術學院設立美術史系),它基本沿用歷史學的學科規范。美術理論因無學科建制,相關研究人員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學系、藝術系,或美術學院的理論教研室、美術研究所等單位,——作為純粹思辨形態的造型藝術理論,往往進入哲學或美學系統;而作為一般造型技藝理論或與本體形態相關的闡釋理論,往往以課程的方式出現在專門的美術院校。1978年后,在專業美術院校和藝術研究院設立了“美術歷史與理論”的學科名稱(簡稱“美術史論”),至此,美術理論才進入學科建設的門檻。

    “美術歷史與理論”正式改稱“美術學”是1990年的事(這里無意將兩者等同,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尚待討論),而將“美術學”確定為“二級”或“三級”學科,則到了1992年(注: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業目錄調整會議決定,將“美術歷史與理論”改稱“美術學”,并向全國正式頒布。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學科代碼表》,“美術學”以二級學科的名義出現,包括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等下屬三級學科,原“美術歷史與理論”亦以“美術學(三級學科)名之,但內涵有變。)。二級學科的“美術學”,基本上包含原先術科的“美術”系列,從術科到學科,意味著增強學術含量,全面提升學術品質。原先依附創作實踐的美術理論同樣提升到“學科”層面,而且和美術史學合并成為三級學科的“美術學”。在二級學科的大系統內,美術理論和創作實踐還是一個整體,只是更強調了美術的本體性研究和學科獨立性,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關系,促使技藝性學科在建制上不斷完善。同時,作為三級學科的“美術學”,在概念的內涵上,絕不等同于劉師培時代的“美術學”(注:參見鄧福星《關于美術學及其它》,《美術觀察》1998年第1期,第55頁。),在學術立場上,重新確立了中國美術理論“史論評”三位一體的傳統。由此,美術理論亦開始以學科的名義真正進入學術系統,但問題也接踵而來:其學科性質如何?學科規范何在?學術閾場如何界定?

    如果說,美術理論進入藝術理論系統或美學系統,還有既成的規范(西方的)可以遵循,但到了“美術學”的新建系統,所有的一切必須重新鏈接,重新規范,重新定位。

    高等院校專業教學課程的設置是學科最明顯的標識。在美術學院,除了美術史外,有關的理論課程為藝術概論、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均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的共同課,這種狀況幾十年不變。作為學科的基本理論,我們主要關注“概論”。早期的《美術概論》,有黃懺華的著述(1927年,參照日人及歐洲人的著作),20世紀50年代則搬用蘇聯教材(如涅陀希文著的《藝術概論》),事隔二十多年,又出幾本國人編寫的《藝術概論》,特別是80年代初文化部組織編著的《藝術概論》,幾乎是通用教材。直至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教研室才編寫出一本《美術概論》。一門學科,如果連“概論”的課程都不完備,還能說些什么?

    概論者,一為基本原理的闡述,二是歷論的通詮,三是基本范疇的解說,藉此進入歷史文本研究。如果我們研究歷代的美術理論,關注的不會是概論,而是時論。無論中西,真正能體現彼時彼地他者理論觀和價值觀的,不在概論而在時論。概論是總結,時論是現狀研究,關注時下美術現象,以既定價值標準,審視與評判美術實踐之主體與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因此,時論既是批評文本,又是歷史文本,在歷史片斷中直接傳達創作觀念與審美意識。事實上,在美術理論的發展歷史中,概論之寂寂與時論之煌煌,對比極為鮮明。無怪乎,中國文學理論史,常冠名以“中國文學批評中”或“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注:參見陳鐘凡《中國文學批評史》,1927年版;郭紹虞《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979年12月新版,名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5月版。)。批評,是西方的概念,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如文論、畫論、樂論等)并不相符。理論不等于批評。若論中國的美術批評,與其說它接近理論,毋寧說它接近品鑒。中國古代的品鑒就是一種時論,是理論最直接的應用與表述,其方式可點評可議論,可指正可判斷或褒貶、品第。

    二、學科概念

    常言,美術理論是一門研究與考察美術活動和美術現象,探求其規律的人文學科,是一個關于美術的知識系統。研究者必須將他對美術現象的感受與體察之經驗轉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將它整理成首尾一貫的合理體系,它才能成為一種知識。我國美術理論界目前又有多少首尾一貫的知識系統?

    我們可以對美術理論進行整體描述,但總是模糊的。一個成熟的學科,必須要有相對明確的研究對象,要有相對固定的學術規范,在高校還要有相應的教學實體,包括教材。中國的美術理論的學科建設問題,長期以來有教學和研究實體,卻無教材無規范(技法理論除外),且研究領域渙散,一直無法走上正常的學科建設軌道。如果檢測近20年來我國所有美術理論研究方向的碩士或博士論文,你會得出什么結論?你能看到一個學科的外輪廓么?不可能。眾多選題中,既有美學問題研究,也有形式本體問題研究、形態研究、批評研究、心理學研究等,還有一些跨學科的邊緣性的研究選題。我們什么時候能從邊緣地帶劃出一道清晰的學科界限?或在學科內部建立一道學術底線?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系統性處理,即將現有的各種知識系統化,尋找各個知識系統(小系統,模式塊)間的相互鏈接。鏈接的情況還得進一步處理,分析其知識導向與基本局性,才有可能在學科圖表上顯示其內在的與外在的各種關系。

    不可否認,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比歷史學復雜,可是否研究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就造成美術理論研究的不確定性?科學研究的意義就是將復雜的問題有序化。一個系統的學科會建立自身的研究基點,確立基本范疇,建構一系列的學科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一再提倡美術本體研究,可為什么還是一再徘徊在學科邊緣而無法進入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似乎學派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每一學科都存在不同學派不同學說,但都不會影響其學科的整體規范,不會淡化以至解構學科特征,至少在某一時期如此。每一學科也都會出現新興的交叉學科,都會模糊、淡化甚至重復學科的研究對象,同樣也不會改變本學科藝術質。美術理論為什么會存在這么一個學科概念,卻無明確的學科定位和學科規范呢?因為歷來中國美術理論就缺乏一個大的系統建構。

    當我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進行整理時,發現中國歷史上所謂“美術理論”,都只是一個個“知識點”,缺乏系統性,沒有自己的學科歸宿,或者說缺乏一個系統網絡接納這些知識。追求系統知識,并非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關系到人文學科(humanities)。顯然,美術理論屬于人文學科,研究重點在于人的情感、人格尊嚴及其自我實現的內在需要——注重人的精神性、個體性和審美價值觀,是關于美術現象的整體價值評述。但是,美術理論也涉及到人與對象物,人或對象物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需要觀察、統計與邏輯推理,這就涉及到“科學”,涉及到觀察與理論的關系問題。中國歷代的美術理論,幾乎都是品評賞鑒,或者說都在某種價值預制的前提下進行的理論評判(即“你能觀察到什么,說明你擁有什么樣的理論”)。在許多情況下,理論先于觀察,有時則交替進行,先發現而后評價(不過是既定理論體系的補充、拓展與完善),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將現象定性定位,構成知識點,隨后便發生轉移。以價值觀為基點的系統性理論建構,應有一個時間維度。但我們又無法辨別當一個系統理論出現時,是否標志著一個時期的開始抑或完結?譬如,我們該如何評價顧愷之的“形神論”與謝赫的“六法論”?顧愷之是歷史的決結,而謝赫是新時期的開端?我以為,無論何者,都只是一個“知識點”的問題,未成體系。理論體系與時期并無絕對的必然的對應關系。一種理論體系可以概括一個時期的實踐狀況,也可以跨越幾個時期,而一個時期也可能出現幾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根據理論表述自身的性質決定體系的存在。文化系統比較好確認,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軸和區域空間的標定。美術也一樣,作為人類造型的活動和現象,也從屬于各個不同的文化系統,而研究這些活動和現象的美術理論,也必須成為一個自在的體系,并在不同體系之間建立對話和交流的關系。

    在“美術學”、“美術理論”等學科概念上,中國和日本的學術界有著比較接近的看法。

    可以對證以下兩個文本:

    (1)《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的“美術理論”詞條,總定義是:“關于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后分兩種含義:一是廣義,泛指史、論、評三者:二是狹義,專指基礎理論。以學科的概念論,當屬狹義。美術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是:所有的美術現象自身(包括創作、欣賞、作品和作者)、美術與社會外部的關系、美術理論自身;其任務是:原理研究、技法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最后,串講了中外美術理論的發展源流,比較兩者間的形態和功用,結論:“由于美術實踐的多元性、多層次性和復雜性,并且總是在不斷地發展,所以,美術理論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獨尊一說和凝固不變的。”(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524頁。)

    (2)日本學者竹內敏雄主編《美學百科辭典》,其“美術學”詞條言其概念相當于“藝術學”(德文Kunstwissenschaft,英文Scienceofart,法文Sciencedeart),表示很多含義。德文Kunst指造型藝術,日文無對應詞,故以“美術學”相譯。——“美術學泛稱造型藝術的學問研究”,這是廣義,其下屬“體系美術學”和“美術史”兩種。什么是“體系美術學”?“即研討一般造型藝術的本質和意義,闡明造型藝術各領域的特征、界限、相互關系等”,且“關于美術史的原理論和方法論及風格論跟體系研究頗有直接聯系”(注:[日]竹內敏雄,前引書,第197頁。),最后,又特別說明“狹義上則除了美術史,專指體系研究”。

    對學科性質,《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用語是“科學總結”,竹內敏雄的用語是“學問研究”,均十分小心地避開“科學”或“人文學”的概念。我國美術界在1990年以前沒有明確的“美術學”學科定位,日本學者在20世紀初就對應德文Kunstwissenschaft,明確提出“美術學”的學科概念,這概念相等于我國當時的“美術理論”,或者說,作為學科概念,其廣義的“美術學”已等于我國現行的三級學科之“美術學”,而狹義的“美術學”,即“體系美術學”等于我國“美術學”下屬之“美術理論”學科。

    什么是體系美術學?竹內敏雄主編的《美學百科辭典》將其分為兩大基本問題:一是“美術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美術?”前者是哲學的發問,涉及美術本質;后者是在形態學意義上發問,涉及美術本體的基本構成要素、種類劃分以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形態風格。那么,美術理論的研究領域是否就是本質論和形態學?美術理論就是放大了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知識系統?以邏輯推論至此,竹內敏雄的所謂體系美術學,狹義上就是美術基本理論研究,它的注意力不在于把握單個的美術作品,而是整體的美術現象,它的廣義,也等同于《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美術理論”概念的廣義之解。看來,“美術理論”的概念表明亞洲人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希望能以西方的學術規范(主要是西方的哲學規范)統攝東方的美術經驗,從而建立一種跨文化的理論研究體系。

    三、學科圖表

    美術理論的知識系統包括基本理論、應用理論與交叉學科三大板塊(見下圖:美術理論學科圖表)。基本理論研究是學科基點,以原理論為核心。所謂“原理論”,即質性研究,規定美術的本質特征及其相關概念,回答“美術是什么”及“什么是美術”這兩個最基本問題,由基本命題擴展出相關的概念群及系列范疇——直接以哲學化的思考確立某種藝術觀。由原理論直接導向論方法論研究,其任務一是規定美術理論體系的總體建構方式,二是探討理論的思維法則、研究路向、系統結構法,三是研究美術理論方法自身的歷史現象與規律。此外,基本理論還向“學術閾”和“創作閾”延伸,一方面是實踐主體的理論,闡述美術活動過程中主體的性質與作用,在人(創作主體、接受主體或批評主體)和作品(理論文本)之間建立一個闡釋體系和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是歷史客體的理論,闡述人類歷史中美術作品的發生原理、形態流變及類型性質,在作品(理論文本)和社會(歷史語境)之間確認一個意義系統和文化類型。二者直接體現著理論的雙重性——以歷史性的眼光確認某種文化觀,呈現出某種自在的社會性;以主體性的研究確立某種批評觀,呈現出某種自為的實踐性。顯然,美術理論以原理論、實踐主體理論和歷史客體理論三者構成一個基本理論系統,其學科性質由原理論部分決定。傳統學科就在原理論部分建構一元化的結構體系,其內限性強,相對封閉——如果這一部分遭到否定,便會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如表現論對反映論的否定,價值賦予理論對本質論的否定等等);而現代學科建制依然保持這種大結構框架,但基本理論部分卻呈現開放的多向包容的態勢,尤其是在本體的質問達到十分激烈的時候,原理論基本模塊就會開裂,出現各種不同的學說與流派,重新形成多元組構的基礎模態——種非本質論的外化傾向。

    美術理論系統的開放性真正體現在外部邊緣的兩大學科系列:進入創作閾的右向系列為應用學科,進入學術閾的左向系列為交叉學科。二者的研究閾場可增可減,完全是動態的開放的,隨著對象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隨著區域的轉換而變化。按常理,進入學術閾的學科模塊其學術性較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進入創作閾的學科模塊其實踐性較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多受對象制約。應用理論的研究對象也是它的研究目的,即直接針對造型藝術自身的實踐,為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持。說明性、可操作性和序列規范成為應用理論的研究特點,對象成為純粹的研究客體,可使用科學的實驗的手段,以實證或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交叉學科的范圍更為廣闊,可變性大,性質最活躍。第一,與傳統的人文學科或社會學交叉,如美術史學理論、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人類學、藝術哲學或造型美學等;第二,與新興學科交叉,如比較美術學、闡釋美術學、發展美術學。另有一些兩棲類學科,如美術思潮史、美術理論史、美術批評史等,論學科性質應屬于史學系列,但研究對象的屬性則在美術理論范疇(未列入學科圖表)。交叉學科是學科分化的現象,處在學科外沿,也是學科的前沿,不斷對外交換,激勵學科發展,開拓學科視野,研究傳統學科邊界上的“遺漏問題”或傳統學科無法包容的“新增問題”。

    附圖

    美術理論學科圖表

    分析上列圖表,可見基本學科模塊亦可成為課程模塊。眾所周知,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是第一步的工作。目前,應用理論和交叉學科兩部分的課程容易切入,易于規范,因為有章可循(參照西方既有的學科課程),且又相對獨立,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基本理論部分的情形卻不相同,在西方也沒有權威的或比較完整的美術原理著作。所有關于“藝術原理”的研究都在美學范疇內,研究對象幾乎都是西方的造型藝術,極少涉及西亞或東亞地區。比較美術學的研究剛興起,遠未深入,未能闡釋人類造型活動最普遍的規律并提出相關的藝術法則(是否存在普遍規律和通行法則,此處暫不討論)。理論闡釋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即特定的對象、特定的語境和特定的概念術語所形成的一系列規限性的表達。中國現代的美術理論面對的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的書面創作體系(這是最低限度的說法),而是在中國本土由現代的中國人所進行的種種造型實踐活動,或曰,與視覺相關的美術活動(暫且使用“美術”概念,既是約定俗成,亦無更加恰當的詞可以取代),其中很大部分屬于西學體系,或中西結合的現代實驗。以怎樣的理論話闡釋這種美術現象?如何界定又如何評價?理論依據是什么?基本理論的問題最多最復雜,直接訴求個體的感性經驗,一時難以澄清,故也無人問津,或無法問津。

    四、學科話語

    學科建制是對話語的限制。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命題,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特殊的概念系統,通過學術體制確立知識-理解模式。它強調在特殊的語境中討論理論問題,而不是先驗地假定問題的答案,推行非語境化的脫離實踐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

    學科概念系統的話語重構,曾流行的兩種說法,一是實現中國古論話語的現代轉換,二是實現西方現論話語的中國化。在中國,現代美術理論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外來學科,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傳統學科,傳統中國或現代西方的學科概念和范疇都同時存在,二者碰撞,自然整合。但是,二者在量上或質上均不對等,交流的勢態相差亦大。現在理論學科的系統框架是在西方理論思維模式影響下產生的,話語符號是中國的,言說對象是現代的,文化意識層面還有傳統的觀念,概念系統的話語方式與系統之間不是絕對的文化對應關系,中國古代的理論話語依然進入。系統是被開發的,話語是靈變的,其準則只在于自身的理論立場和對象的特性表達。

    美術的概念與范疇是對美術樣式的藝術功能、社會作用及審美規律的一種抽象表達。有關樣式的分類、流變及藝術特征的理論,必然形成相應的范疇體系,樣式的歷史沿革又導致理論范疇的推移變化。在古代中國,就有三次大的變化:一從漢代的“君形”論到六朝的“暢神”論;二從六朝的“形神”論到宋代的“形意”論;三從宋代的“意象”論到明清的“逸興”論。其中,六朝和宋代是兩個轉折點,而形神論的核心概念是“暢神”,形意論的核心概念是“意象”主流樣式的審美特征轉換與概念范疇的推移變化基本一致。問題是到了現代,一方面在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和狹隘的民族意識驅動下,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概念范疇泛濫成災,失去了對象性;另一方面在文化激進主義思潮和開放的全球意識下,西方現代藝術中流行的概念范疇也泛濫成災,同樣失去了對象性。或許我們不能單純地責怪現代中國美術理論的失范與混亂,因為創作實踐本身都處在探索實驗階段,無所適從。舊范式被批判,舊理論被質疑,舊概念被顛覆,傳統的語境喪失了,在“解構”和“多元”的現代世界中,在文化大批判的時代,我們能否期待一個共通的美術樣式及其相應的概念系統?顯然不能。因此,中國古代的理論話語是否需要實現所謂的“現代轉換”?西方現論話語是否需要實現所謂的“本土化”?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簡化——對古論話語的重新詮釋,就是“現代轉換”;在自我意識界面上接受西方的理論話語,在漢字符碼上實現意義的重新組接,使之成為當下有效的理論工具,就是“本土化”。任何一次歷史文化的轉型或外來文化的輸入,都存在這種現象。若究深意,在“現代轉換”和“本土化”口號的背面,則隱藏著一個“新中心”論,或期待著一個新的話語霸權。本文提出的,“話語重構”,不是要建立威權話語模式,而是在清理(讓概念系統進入各自的話語模式)之后,以大系統的鏈接方式建立一個新秩序,即在社會公共的話語空間實現某種理論定位,并以有序的方式進行對話。

    五、學科建設

    當代西方最流行的文化研究,不是劃定學科界限,而是要建立跨學科的知識探索領域,打破傳統學科的封閉性及其狹隘的話語生產方式,促使研究者從“技術知識分子”的角色中走出,提倡關心總體性的、傳統的思想家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從而促使理論研究者能夠批判性地介入公共的社會政治問題(注:HenryGiroux,DavidShumway,PauiSmith,JamesSosnoski:Theneedforculturalstudies:resistingintellectuaisandoppositionalpublicspheres,參見JessicaMunnsandGitaRajan編:Aculturalstudiesreader:History,Theory,Practice,LondonandNewYork,1995,pp647.)。對中國而言,這種文化研究的知識傾向非常接近中國傳統儒家的“文人”品性,即家國政治的學術情結和廣泛的人文關懷。但在現代的中國和西方,學術方面的諸種現象都有著相悖逆的發展傾向。比如,人文化傾向與科學化傾向,本質論傾向和非本質論傾向,整體的辯證的與局部的分析的,系統的與非系統的。在造型藝術方面,則寫實的與抽象的(暫且使用這一對不甚確切的概念),具象的與意象的,視覺的與觀念的等等,幾乎都是逆向發展。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是否也存在著逆向現象?建立專門的知識領域,厘清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型,是現代中國學科建設的基本任務。對于自然科學和一般的社會科學而言,一向如此(現今,亦開始將目光投向邊緣地帶,注意跨學科的研究,甚至跨越科學和藝術的邊界);而中國的人文學科,尤其是藝術學科,卻明顯規范不足(中國學術界“史論結合”的傳統就是一種文化研究的態度)。

    美術理論研究要不要提倡文化研究?或曰,是否消解學科邊界,進入跨學科的文化研究(注:S·霍爾指出,文化研究是由多種形構組成的系統,擁有多種話語(在福柯的意義上,文化研究是一種話語的建構),具備一系列不同的方法與理論立場,且所有立場都處在爭論中。參見StuartHailCulturalStudiesandIt’sTheoreticalLebacies,見L.Grossberg等編:CulturalStudies,Routledge,1992.pp.278.)狀態?對照上述的學科圖表,“交叉學科”部分就是跨學科的研究。新時期以來,中國美術理論界著述最多的,在交叉學科不在基本理論。在論文撰著方面,活躍的也是“邊緣性研究”,這已成為現時存在的普遍狀態。

    第2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太原師范學院系國家教育部批準,以本科師范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師范院校。

    學校位于山西省會太原,學院占地面積1233695平方米,(其中舊校區361252平方米,新校區占地面積872443平方米)。學校擁有先進的語音室、電教室、計算機室、實驗室和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紙質藏書125萬余冊,電子圖書6057GB。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821人,其中正高級92人,副高級317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有524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7951人,專業門類齊全:設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門類54個師范和非師范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6個研究生專業,涵蓋了基礎教育的所有課程。

    太原師范學院熱忱歡迎廣大莘莘學子來這里深造成才!

    音樂系

    1、音樂學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能在中、小學校特別是基層、中等師范學校、幼兒師范學校和藝術館(所)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也能在群眾和文化團體從事管理和宣傳方面工作的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民族音樂學概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藝術概論、田野采風技能、音樂學論文寫作、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樂表演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在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研究機構和文藝團體從事教學、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聲樂演唱、鍵盤演奏、民族樂器演奏、管弦樂器演奏、合唱與指揮、鋼琴即興伴奏、基訓與身韻、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山西民歌賞析、藝術概論、朗誦與正音、意大利語音拼讀。

    3、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音樂學科理論、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以及電子、電子計算機音樂理論、實踐和創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可在藝術傳媒、新聞媒體、影視制作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藝術創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從事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等工作。

    主要課程:作曲與電腦音樂制作、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合唱與指揮、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美學基礎、藝術概論、音樂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

    美術系

    美術系設有美術學、繪畫、動畫三個本科專業,自1986年美術系籌建、招生,至今已培養二十余屆畢業生。2011年,獲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2013年,獲山西省的省級特色專業。

    美術系教學設施完善,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建有多媒體教室、機房、工作室、圖書資料室及美術展廳。美術系現有教職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碩士14人。學生報考研究生的升學率已達到近20%。

    1、美術學專業(本科、師范)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構成、裝飾畫、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美術鑒賞與批評、美學、設計與制作、文化藝術名著導讀、多媒體教學設計與制作、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陶藝、水彩畫、水粉畫、多媒體藝術、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美術教學論等。

    2、動畫專業(本科、非師范)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設計基礎、人體速寫、動畫基礎、動畫概論、人物造型、視聽語言、動作設計、攝影基礎、Photoshop、Flash制作、劇作、Maya、表演、動畫前期、動畫后期、動畫創作、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3、繪畫專業(本科、非師范)

    本專業有油畫、中國畫、版畫三個專業方向,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藝術概論、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油畫材料與技法、油畫創作、中國畫基礎、山水畫技法解析、山水畫創作、工筆人物畫技法、工筆人物畫創作、版畫技法、版畫創作、PS基礎、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設計系

    設計系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富有經驗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人員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碩士21人;學科帶頭人1人,學術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開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四個本科專業。新建成設計系教學大樓近六千平方米,配備有圖書資料室、計算機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及獨立專業教室等。

    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學概論、插圖藝術、桌面出版與印刷、界面視覺設計、VI設計、書籍整體設計、數字動畫設計、交互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數字媒體概論等。

    2、環境設計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空間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人體工程學、效果圖表現技法、建筑與室內設計制圖、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陳設藝術)、室內設計(商業空間)、景觀設計(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公園街道)、景觀施工設計、展示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裝飾構造材料與施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3、產品設計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人機工程學、產品設計效果圖技法、模型制作工藝、材料與加工工藝、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用戶研究與市場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現代家具設計、傳統家具創新設計、燈具設計、包裝設計、設計心理學等。

    4、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服裝設計基礎、服裝手繪效果圖、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設計元素整合、立體裁剪、中國服裝史、西洋服裝史、時尚網站設計、女裝結構與紙樣、服裝材料學、服裝設計與櫥窗展示、服裝商品企劃等。

    舞蹈系

    1、舞蹈編導專業(本科、非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中國舞、現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編導以及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舞蹈編導、舞蹈基本功訓練、現代舞專業基礎課程、舞蹈素材組合訓練、舞蹈劇目分析、舞蹈創作實習、中外舞蹈史、藝術概論等。

    2、舞蹈編導(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師范類)

    培養目標:具備能從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論的研究、舞蹈教學以及編輯等工作的高等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舞蹈解剖學、 舞蹈心理學、中外舞蹈史論、中外美學史中外文學、芭蕾舞基礎訓練 、舞蹈編導基礎、中國民族民間舞訓練、舞蹈教育學、中國古典舞訓練、現代舞基礎訓練、舞蹈劇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師范類)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舞蹈表演及評論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舞蹈、戲劇、影視表演原理與技能技巧 舞蹈基礎訓練。

    書法系

    太原師范學院書法專業,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內屬首家,在全國也比較早。專業教師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7名,中國書法家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2名,省書協副主席3名,省書協專業委員會委員5名。

    1、美術學(書法方向)專業(本科、非師范)

    主要課程:書法(真、草、隸、篆、行)、篆刻、書法史、古代書論、文字學、古典詩詞、古代漢語、美學、中國畫等。

    影視藝術系

    1、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四年的本科專業教育,使學生熟知并掌握戲劇、廣播、電影、電視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劇本創作、影視評論、攝影攝像、影視前后期制作等基本應用能力,能夠勝任廣播電臺、電視臺、影視公司、戲劇院團等制作機構的生產實踐需要,同時能夠從事大眾傳媒、教學科研、文化藝術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策劃、宣傳、教學等綜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課程: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視聽語言、電影美學、中國電視史、影視批評、電影作品讀解、影視劇本創作、影視攝影與攝像、電視節目策劃、影視批評寫作、電視編輯、傳播學等。

    太原師范學院2015年藝術類各專業招生計劃表

    (具體分省計劃以各省招辦公布計劃為準)

    科類

    專業名稱

    層次

    學制

    學費

    (元/年)

    計劃數(人)

    招生范圍

    測試科目

    備注

    藝術類(文理兼招)

    美術學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蘇、河南、甘肅、黑龍江

    (山西使用省統考成績)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統考成績的省份以當地招辦公布的計劃為準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產品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環境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繪畫

    本科

    四年

    7800

    動畫

    本科

    四年

    7800

    音樂學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東、河北、河南、甘肅、湖南

    (山西使用省統考成績)

    歌曲或樂曲一首

    音樂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編導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北、湖南、河南、甘肅

    (山西使用統考成績)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樂即興(30%)

    舞蹈編導(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戲劇影視文學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東、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統考成績)

    筆試80%、面試(即興評述)20%

    美術學(書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湖南、河南、甘肅、江蘇

    (山西使用省統考成績)

    第3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許昌學院是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坐落于漢魏故都——河南省許昌市。許昌地處中原腹地,三國文化底蘊深厚,鈞瓷藝術獨具魅力,地理位置優越,城市環境優美,先后獲得國家優秀旅游城、國家園林城、國家森林城、國家衛生城、中國花木之都、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等稱號。2013年許昌學院被確定為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單位”,在2014年教育部本科院校學生滿意度排名中位居河南省第三位。

    許昌學院占地1700畝,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172.6萬冊。學校設有25個教學院部,舉辦有57個本科專業和14個專科專業,涵蓋理學、工學、文學、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醫學等十個學科門類,擁有10個和省級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等,4個河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有全日制在校生兩萬四千人。

    學校校園文化獨具特色,藝術氣息氛圍濃厚,學生社團十分活躍,在全省全國競賽活動中屢屢獲獎。先后獲得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表演金獎,第十屆河南省音樂舞蹈大賽金獎第一名,舞蹈啦啦隊獲全國第四屆健康活力大賽亞軍,并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啦啦隊錦標賽。 作為河南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作品暨高校教師書畫攝影作品展的承辦單位,長期以來,許昌學院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工作,藝術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硬件建設不斷加強,校園藝術活動豐富多彩。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俄羅斯南烏拉爾大學、加拿大荷蘭學院、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比靈斯)、美國西俄勒岡大學、美國肯塔基州莫瑞州立大學、美國緬因大學、英國伍斯特大學、印度斯坦文理學院等國外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共同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與大連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聯合培養研究生,并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

    學校秉承"崇德礪志、博學敬業"的校訓,弘揚"教學神圣、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將堅持“地方性、應用型、服務型“的辦學定位,堅持融入地方辦學,強化內涵提升,突出特色建設,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而努力!

    藝術類學院簡介

    美術學院現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美術學、繪畫等專業。 美術學院下設有中國畫教研室、油畫教研室、環境藝術設計教研室、視覺傳達教研室、產品設計教研室、基礎技能教研室、基礎理論教研室、成人教育研究室;有工筆畫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設計藝術研究所、鈞瓷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學院現存圖書資料16000余冊、期刊30余種。

    美術學院現有專職教師 6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出國留學人員2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38名,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美術學院師生多次在美術作品比賽中獲獎,完成科研項目省級10項,地廳級43項,出版著作15部,藝術作品獲得國家省級以上獎勵238項。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我校的先進行列。

    2008年河南省教育廳批準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為了“省級特色專業”。2010年2月美術學院被教育部批準為首批“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課程試點”單位,2013年產品設計專業被批準為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世界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標志設計、字體設計、圖形設計、商業攝影、數字設計基礎、編排設計、插圖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產品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展示設計等、市場營銷學、多媒視覺傳播設計、品牌與傳播設計、出版物設計和視覺藝術設計賞析等。

    [培養目標]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較高審美藝術素養、良好創新性思維、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創新型專業人才。主要就職范圍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公司、出版單位、新聞媒體、影視動畫公司、傳媒及媒體藝術機構等。

    2、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素描、色彩、室內制圖、效果圖技法、攝影、效果圖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基礎、人體工程學、中外建筑史、公共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制圖基礎、環境藝術設計概論、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平面構成等。

    [培養目標] 系統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熟練運用現代化設計工具及手段進行藝術設計實踐,熟悉并了解環境、建筑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在專業設計公司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室內外環境、展示、家具及裝飾工程等方面設計工作的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專門人才。

    3、產品設計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中國畫基礎、平面設計軟件、泥釉料配置、模具成型、手工成型、窯爐、拉坯技法實訓等。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具備陶瓷藝術設計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陶瓷裝飾、陶瓷造型、陶瓷創作和其它各類藝術設計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陶瓷企業的設計部門或工藝美術部門、科研和教育單位從事產品設計、創作和教學工作。

    4、美術學(書法)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古代漢語、中國書法史、書法研究、篆刻研究、書論選讀、隸書技法、楷書技法、草書技法、行書技法、書法創作、篆刻、現代書法研究、國畫基礎、詩詞賞析、書法創作等。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美術學(書法)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之具備較強的書法藝術表現和創作能力,能在各級學校、藝術教育機構、博物館和出版社從事美術書法素質教學、創作、研究工作,從事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新聞出版等工作的書法專業人才。

    5、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中國民間美術、美術概論、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色彩學、解剖學、透視學、水粉水彩、素描、中國畫基礎、文化藝術名著導讀、書法、構圖學、美術表現、設計與制作、美術鑒賞與批評、設計基礎等。

    [培養目標] 掌握美術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夠從事初、高中美術教學及美術教學研究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樂舞蹈學院現有舞蹈學、音樂學、音樂表演三個本科專業。下設舞蹈專業課程教研室、舞蹈公共課程教研室、鋼琴教研室、聲樂教研室、器樂教研室、藝術實踐教研室、理論教研室、音樂表演教研室、音樂公共課程教研室等9個教育研究機構。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7人,博士2人。

    近幾年來音樂學院共完成省級以上項目20余項,論文作品300余篇,分別獲得國家和省市級獎項的專業作品45個。先后榮獲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金獎和銅獎、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銀獎,是河南省高校中包攬“荷花獎”比賽金、銀、銅獎的院校。《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基礎》是目前河南省的一門舞蹈類省級資源共享課程。《河南民間舞蹈史》是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先后承辦河南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聲樂、器樂、舞蹈和戲劇專場演出;河南省首屆學生舞蹈節等大型演出活動。

    學院教學設備齊全,建有音樂廳、音樂欣賞室、數碼鋼琴教室、電腦音樂制作室等大型藝術實踐場所。教學設備中擁有施坦威三角鋼琴1架,教學用鋼琴210架,各類樂器197件。資料室擁有各類教學參考書籍、音像資料16000冊(盤),供師生選用。

    6、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合唱與指揮、中國音樂史、中外音樂名作賞析、曲式與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分析與創作、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聲樂、鋼琴、形體與舞蹈、音樂美學、鋼琴即興伴奏、音樂教學法、器樂等。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素質全面發展,具有音樂理論基礎和藝術知識技能,能夠從事音樂創作、音樂教學研究以及社會群眾文化活動的專門藝術人才。

    7、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聲樂、鋼琴、器樂、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舞臺藝術與表演、樂理與視唱練耳、和聲學、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外國民族音樂、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合唱與指揮、音樂美學等。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各文化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文化部門從事音樂表演、組織演出活動等工作,同時具有一定的研究、編輯、制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8、舞蹈學:(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舞蹈基本功訓練、舞蹈編導技法、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芭蕾舞、中外舞蹈史等。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舞蹈理論與技能,并且能勝任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創作和舞蹈教育教學的專業人才。

    文學與傳媒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和對外漢語四個專業,在校生共計2100余人。

    文學與傳媒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師職稱結構合理。現共有專、兼職教師6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9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45人。其中優秀教師1人,曾憲梓獎獲得者1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河南省普通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5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教師教學效果顯著。在河南教育工會和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中,有3人榮獲一等獎,1人榮獲二等獎。近年來全院教師共承擔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26項。出版學術專著15部,獲地廳級科研獎勵41項。

    為適應大學生素質拓展需要,文學與傳媒學院積極開辦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河南省近三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中,我院共榮獲17個一等獎,22個二等獎,16個三等獎。學院創辦有紅帆船文學社、九歌劇社、風信戲曲曲藝社、古典文學社、大學生電影協會、影之秀攝影協會、播音主持協會等學生社團。紅帆船文學社被評為河南省高校“出版物文學社”。九歌劇社在2012年度第五屆全國高校優秀社團評選中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社團獎”,排演的經典話劇《雷雨》、《生死場》、《暗戀桃花源》、《青春禁忌游戲》等在全校公演,引起轟動。學院還注重新的藝術形式探索,首創攝影劇,拍攝創作的《陽光下的青春》、《長大接過雷鋒的槍》、《楊水才》等微電影,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文學與傳媒學院擁有多功能演播廳、非線編實驗室和多個播音語言實驗室等,教學硬件設施較為完善。同時,還在河南影視集團、許昌電視臺等建立了專業實習(見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9、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影視文學概論、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戲劇史、外國文學史、戲劇劇本寫作、影視編劇與實踐、世界電影史、外國戲劇史、中國電影史、戲劇影視文學評論等。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戲劇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能在劇院(團)或電視臺、電影廠、編輯部、影視制作公司、音像公司等文化傳播機構以及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從事戲劇影視創作、評論、策劃與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10、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課程設置] 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廣播電視概論、播音創作基礎、播音表達訓練、廣播節目編輯與制作、電視攝像與編輯制作、舞臺藝術與臺詞表演、大眾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化妝與形象設計、形體訓練、社交禮儀等。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播音與主持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及法規,能從事播音、節目主持、采編、制作和其他相關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考試科目、錄取原則

    專業名稱

    考試科目

    錄取原則

    視覺傳達設計

    筆試: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紙,考試時間每科3小時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環境設計

    筆試: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紙,考試時間每科3小時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產品設計

    筆試: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紙,考試時間每科3小時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美術學

    筆試: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紙,考試時間每科3小時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美術學(書法)

    筆試:臨摹(100分)、創作(100分)

    考試時間每科3小時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音樂學

    面試:專業主科(100分)

    視唱(40分)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音樂表演

    面試:專業主科(100分)

    視唱(參考分數)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主科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舞蹈學

    面試:劇目(100分)、

    技術技巧(40分)

    文化課上線按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戲劇影視文學

    筆試:文學常識、影視評論等。

    考試時間2.5小時

    文化課成績×50%+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播音與主持藝術

    面試:自備、指定稿件播報;即興評述

    文化課成績×50%+專業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報名條件與辦法

    1、凡報考藝術類的考生必須符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校招生報考條件的規定 。

    2、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專業基礎和藝術專業基本能力。

    3、凡參加我校在當地組織的專業考試,須按當地招辦規定辦理報名手續,不接受函報。

    4、專業考試成績合格者,可在我校招生信息網查詢打印“專業考試合格通知單”,參加2015年全國普通高招統一文化考試。

    5、凡我校安排有專業考試的省份,依據“專業考試合格通知單”、依據高考成績與志愿和當地招辦規定進行錄取。

    6、音樂學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可兼報,不重復收費。

    7、學費標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美術學、美術學(書法)、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為5700元/年。

    8、歡迎考生第一志愿報考許昌學院。

    聯系地址:河南省許昌市八一路許昌學院招生辦公室

    郵編:461000

    第4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設計色彩》 教學模式

    《設計色彩》是美術學科專業的基礎教學課程之一,是專為美術類專業服務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設計色彩》輻射的范圍非常廣泛,以至于幾乎所有學科領域都需要用到色彩設計。在現實生活中,色彩除了通過藝術作品給人以直接的、純粹的視覺美感和審美享受之外,還從城市景觀、視覺產品、室內裝修、動畫產品、平面廣告等方面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以其廣泛的審美及實用功能來顯示出色彩的重要性和神奇的沖擊力。《設計色彩》課的目的應該是清晰明確的,就是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構成的基本原理、規律及一些基本表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從而為今后的專業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設計色彩》對于美術類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課程開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近年來,隨著藝術教育逐步大眾化,我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方向的學生逐年增加。然而,多數學生為了走捷徑才選擇藝術專業,考前通過集中訓練專業,而實際上,進校后的藝術設計專業新生沒有了解基本理論知識,以至于影響了學生的專業發展,對色彩的認識感了解得更少,僅停留在對自然色彩的理解上。同時,現有的《設計色彩》教學方式是把傳統繪畫色彩的教學模式用在了設計色彩的教學中,這種陳舊落后的方式及教學內容嚴重制約了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越來越難以勝任當今社會藝術設計形勢發展的需要。《設計色彩》不同于繪畫性色彩,它是以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為目的,需要強化學生的色彩構思和創意性思維能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色彩訓練,融入設計意識,打破狹隘的傳統色彩觀念。當前,我校的應用技術大學創建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開展《設計色彩》課程教學內容方面的重構,將有利于學生在自然色彩基礎上進行主觀色彩的造型意識培養,從而開發學生對色彩的立體造型方法和規律的發現與探索,有助于幫助學生把所學的色彩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設計工作中去,從而起到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設計色彩》教學中開展具體以下方面的變革: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突出案例式、項目化教學的作用

    首先,優化靜物色彩寫生的內容與效果,突出訓練光色搭配。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色彩寫生訓練,使學生較系統地認識和學自然中的色彩知識;通過色彩構成作品的訓練,使學生在構圖、構形、構色以及在畫面構成方式、表現技巧、形式風格等方面得到訓練,以此強化繪畫寫生與藝術設計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建立起在觀察表現上的新的造型觀念,開拓其創意思維和想象力,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創造和表現能力,為今后的藝術設計打下基礎。

    其次,增加空間色彩寫生訓練,突出裝飾色彩的運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可增加學生對空間中大的色彩區域、色彩變化與成因進行解析性的理解,可使學生充分理解空間中色彩的組織與秩序,以空間的形態重新審視色彩的基本特性。對于客觀物體,在《設計色彩》中要體現其主觀性,突出主觀色彩,所以必須重新對色彩進行提煉、組合,從色彩的基本要素及感情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從而設計出我們在畫面中所需要的色彩。這種組織畫面的方法,既訓練了學生對物象的觀察與分析,又鍛煉了色彩創意和提煉色彩的能力。

    最后,加強色彩與設計的內在聯系訓練。通過一定的設計案例,來分析色彩與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理解《設計色彩》并不是簡單的名字更新,而是既具備繪畫色彩的特征,又蘊含用色彩進行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思維,側重運用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美學的相關知識綜合分析研究色彩的規律性,強調對裝飾色彩、構成色彩、抽象色彩等的造型規律應用。通過講解真實項目中不同的色彩組合與視知覺的關系,使學生了解不同色彩所特有的性格以及它們作用于人的視知覺會產生怎樣的心理及情感。通過這種教學,可使學生認識到色彩在人的視覺感情中所起的重要調節作用,并逐步進入主動設計的層次,以達到《設計色彩》課程銜接其他設計專業課程的目的。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設計色彩》以前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從理論講解、構圖、形體表達到設計理念的每個步驟,都進行詳盡地講解,甚至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做了詳細地講解。這種單向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想象力、積極性、主動性學習的意識。利用翻轉課堂手段改進教學手段,培養創造思維,就是要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要把教師由教學中的主導者轉變為指導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過程要由傳授知識轉為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增長知識的過程;同時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學生優秀作業圖片展示與多媒體播放經典作品相結合的模式。

    三、加強項目引領教學模式和課程業余時間的充分利用

    通過院系與企業聯盟,設定一些項目設計要求,選定作品,要求學生進行設計;同時,增加課余時間老師與學生互動的環節,加強師生溝通,掌握時代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李艷妮.設計色彩教學的改革淺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0(5).

    第5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基本素質;美術知識;分析研究

    在美術教學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學也開始進行了改革,對于美術教學也就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且對于小學美術教師來說,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就成為美術教學工作的重點,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基本素質。

    一、小學美術教師要具備高尚的德行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而這也成為小學美術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中心。在課堂中,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德行,學生才會逐漸養成正確的德行。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以自己的思想道德來影響學生,啟發學生思維,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師還要具備相應的愛崗敬業精神,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關愛學生,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對于美術教師來說,必須具備相應的藝術涵養,高尚的審美品格,同時要積極進行創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

    二、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美術知識

    對于美術教師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基本理論與知識,這樣才能養成高度的審美品位與情趣。同時還要對世界美術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尤其是針對小學美術教師,教師不僅要畫好,還要做好課程的設計工作,不斷學習,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含,這樣才能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底氣,并幫助學生擴大知識層面,開闊視野。中國美術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集聚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只有全面地向學生講述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才能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從美術發展歷程的角度出發,掌握好美術的相關知識。

    首先,教師要掌握好美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對于一名小學美術教師來說,必須掌握好美術史、藝術概論以及色彩學等知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新課改的影響下,美術觀的形成與課程改革的不斷進步,使小學美術教師必須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網絡。其次,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對于美術鑒賞來說,就是要綜合運用感知與經驗等來對美術作品進行準確的評價,以此來提高美術經驗。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可以陶冶學生的精神層次,增強情感體驗。所以,在實際中,教師要掌握準確的美術鑒賞方式,這樣才可以對美術作品做出準確與客觀的評價,同時還要針對其形式與內容等方面進行評價,這樣才能提高美術涵養。再次,對于美術教師來說,還應當掌握好美術的專業技能。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具備專業技術水平,如,速寫與色彩等。尤其是在新課改以后,對于小學美術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僅要具備高度的繪畫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書法與手工等技能,同時還應當具備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最后,教師還要具備專業的美術評論能力。對于美術評論能力來說,就是對美術欣賞的一種深層次延伸,在學生自己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客觀地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與探究。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掌握專業的評論方式,同時還要具備多元化的評論素質,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提高自身的美術觀察能力。

    三、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

    作為一名教育人員來說,美術教師要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并不等同于進行技法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堅持做好人文教育,這樣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在實際中,小學美術教師要具備專業的教育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好各個階段學生的心里特點,在掌握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美術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中的相關知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總之,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我不知道現代的學科系統是否也像電腦的界面一樣,變幻無窮。有些評論家用“寓言的機器”描述寓言敘述的多向性,把玩著語義。不過,任何一個寓言的界面呈現,極易成為文本的想象游戲。當中世紀但丁的地獄之行進入現代電腦的編碼程序中,其途徑經過在線數據庫,得到的卻是一張神秘的魔法般的空間圖像。

    美術理論,顧名思義,是對美術之理(或曰道)的思考與論述。道,既是規律又是途徑,涉及本質問題,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以“道”為題,必然進入哲學的發問與解答。故理論一詞,往往追究本質,探討美術的發生意義以及內容與形式的審美關系,探討造型藝術自身構成的諸種要素及組合規律。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美術理論與美學最易接近,甚至被認為是美學的分支,似乎等同藝術哲學(英文ART就是指視覺的造型藝術,即我們所謂的“美術”)。當人們企圖用“藝術哲學”這一學科概念代替“美術理論”時,是否表明他們就是站在哲學的立場研究造型藝術呢?

    美學,德文Asthetik,最初叫“感性認識的科學”,(注:此為德國鮑姆加登在MeditationesPhilosophicae(“哲學的沉思”,1735)文中所提出的學科概念,詞源來自希臘文αíσCησíS(感覺、知覺);1750年,又著附圖一書。1742年,Metaphysica(《形而上學》,第二版)一書亦如是說("scientiasensitivecognoscendi"——感官鑒別的科學),至1757年第4版時,改稱“美的科學”。參見[日]竹內敏雄主編《美學百科辭典》,池學鎮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頁。)研究感性認識的規律。“美學”成為一個學科的概念,本身就表明一種學術意向——將一個哲學的認識論問題提升到科學層面上。稍后,康德就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將人們的感性判斷納入理性原理之中,并探討其所謂科學的規則是一種錯誤的希望,它只能在“先驗感性論”中得以保留。(注:康德以“統覺之先驗統一”的原理,否認表象在經驗直觀中的必然聯系,而認為“表象之相互關系,實由于直觀綜合中統覺之必然的統一”。見[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式譯,商務書館,1960年3月版,第105-106頁。)但在20世紀初,康德的意見在東方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那時“科學主義”正風靡東亞,尤其是日本和中國。日人以漢名“美學”對譯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傳入中國。(注:1907年10月創刊的《震旦學報》第1期“美學”欄目,刊載侯毅譯的《近世美學》([日]高山林次郎著)。)時至1918年,北京美術學校創辦,即在高等部中國畫和西洋畫兩科設置“美學及美術史”公共課程,美術史分設中國繪畫史和西洋繪畫史,“美學”課程實為美術史學概論,近似美術理論。(注:《北京美術學校學則》(教育部指令,1918年7月5日),教育部總務廳文書科編《教育法規匯編》,1919年5月。參見章咸、張援編《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21-127頁。)

    若回溯中國美術理論的傳統,始終未曾進入哲學內部,與其建立系統的聯系(哲學或文學理論向美術理論滲透,是單向度的外部關系),更無“科學”一說。古代中國,具備理論形態的造型藝術,主要是畫論與書論(雕塑業和建筑業,其理論多在技術規范,盡管亦有審美的文化的諸種意識貫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論體系)。古代中國的畫論與書論自六朝后歷代不斷,前后相系,是專論,號稱“畫學”、“書學”,或“畫論”、“書論”。以“理論”的性質而言,是密切聯系創作實踐的一種闡釋體系,不是純粹形而上的思辨體系。因為是闡釋,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觀念,四講品位,史論評三者共為一個理論整體,且與創作實踐形成辯證的互動關系,這是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的系統定位。

    美術學是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新學科概念,意味著“美術”研究將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系統。但國人最初使用“美術學”,著眼點卻在美術史學。1907年,國粹派的刊物《國粹學報》第26期“美術篇”欄目,發表劉師培的文章《古今畫學變遷論》;第30-31期連載劉師培《中國美術學變遷論》(未完稿);第31期還刊登劉師培《論美術援地區而論》一文。(注:參見《國粹學報》第26期(第2年第1號)、第30-31期(第3年第5-6號),上海國粹學報館,1907年3月4日、6月30日、7月29日。)這是由傳統“畫學”、“書學”概念轉向“美術學”概念之最早例證。劉師培所用“美術學”,就是美術史研究,或稱美術史學。這是當時的風氣,受西學影響,對各種對象的研究,均以“學”名冠之(含有科學的名義)。所以,劉師培的“美術學”概念,并不是將傳統的中國美術理論整體提升到學科層面上,而僅僅將中國美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出來。若認真考究,中國人“理論”的概念彈性很大,可指稱某種學問或學說,也可指稱某種學科或某一領域相對于實踐的知識部分。中國古代的美術理論多歸學理研究一類,與創作實踐相關。所謂相關,一及創作實踐,二級欣賞與批評實踐,故其技法原理、創作觀念及評判標準等,都在此列。究盡中國畫學,古時品評議論及理法文章,均屬“理論”。1937年,于安瀾將中國古代繪畫典籍分三,先后編輯出版《畫論叢刊》、《畫品叢刊》和《畫史叢刊》,其“論”、專指“畫法畫理”,而欣賞與接受理論,則以“品第鑒別”之類單列。1942年,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將理法著作與品評著作一并收入。這是在現代學科意義上,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第一次系統的知識整理。

    不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建制的還是美術史學(在中央美術學院設立美術史系),它基本沿用歷史學的學科規范。美術理論因無學科建制,相關研究人員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學系、藝術系,或美術學院的理論教研室、美術研究所等單位,——作為純粹思辨形態的造型藝術理論,往往進入哲學或美學系統;而作為一般造型技藝理論或與本體形態相關的闡釋理論,往往以課程的方式出現在專門的美術院校。1978年后,在專業美術院校和藝術研究院設立了“美術歷史與理論”的學科名稱(簡稱“美術史論”),至此,美術理論才進入學科建設的門檻。

    “美術歷史與理論”正式改稱“美術學”是1990年的事(這里無意將兩者等同,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尚待討論),而將“美術學”確定為“二級”或“三級”學科,則到了1992年(注: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業目錄調整會議決定,將“美術歷史與理論”改稱“美術學”,并向全國正式頒布。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學科代碼表》,“美術學”以二級學科的名義出現,包括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等下屬三級學科,原“美術歷史與理論”亦以“美術學(三級學科)名之,但內涵有變。)。二級學科的“美術學”,基本上包含原先術科的“美術”系列,從術科到學科,意味著增強學術含量,全面提升學術品質。原先依附創作實踐的美術理論同樣提升到“學科”層面,而且和美術史學合并成為三級學科的“美術學”。在二級學科的大系統內,美術理論和創作實踐還是一個整體,只是更強調了美術的本體性研究和學科獨立性,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關系,促使技藝性學科在建制上不斷完善。同時,作為三級學科的“美術學”,在概念的內涵上,絕不等同于劉師培時代的“美術學”(注:參見鄧福星《關于美術學及其它》,《美術觀察》1998年第1期,第55頁。),在學術立場上,重新確立了中國美術理論“史論評”三位一體的傳統。由此,美術理論亦開始以學科的名義真正進入學術系統,但問題也接踵而來:其學科性質如何?學科規范何在?學術閾場如何界定?

    如果說,美術理論進入藝術理論系統或美學系統,還有既成的規范(西方的)可以遵循,但到了“美術學”的新建系統,所有的一切必須重新鏈接,重新規范,重新定位。

    高等院校專業教學課程的設置是學科最明顯的標識。在美術學院,除了美術史外,有關的理論課程為藝術概論、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均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的共同課,這種狀況幾十年不變。作為學科的基本理論,我們主要關注“概論”。早期的《美術概論》,有黃懺華的著述(1927年,參照日人及歐洲人的著作),20世紀50年代則搬用蘇聯教材(如涅陀希文著的《藝術概論》),事隔二十多年,又出幾本國人編寫的《藝術概論》,特別是80年代初文化部組織編著的《藝術概論》,幾乎是通用教材。直至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教研室才編寫出一本《美術概論》。一門學科,如果連“概論”的課程都不完備,還能說些什么?

    概論者,一為基本原理的闡述,二是歷論的通詮,三是基本范疇的解說,藉此進入歷史文本研究。如果我們研究歷代的美術理論,關注的不會是概論,而是時論。無論中西,真正能體現彼時彼地他者理論觀和價值觀的,不在概論而在時論。概論是總結,時論是現狀研究,關注時下美術現象,以既定價值標準,審視與評判美術實踐之主體與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因此,時論既是批評文本,又是歷史文本,在歷史片斷中直接傳達創作觀念與審美意識。事實上,在美術理論的發展歷史中,概論之寂寂與時論之煌煌,對比極為鮮明。無怪乎,中國文學理論史,常冠名以“中國文學批評中”或“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注:參見陳鐘凡《中國文學批評史》,1927年版;郭紹虞《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979年12月新版,名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5月版。)。批評,是西方的概念,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如文論、畫論、樂論等)并不相符。理論不等于批評。若論中國的美術批評,與其說它接近理論,毋寧說它接近品鑒。中國古代的品鑒就是一種時論,是理論最直接的應用與表述,其方式可點評可議論,可指正可判斷或褒貶、品第。

    二、學科概念

    常言,美術理論是一門研究與考察美術活動和美術現象,探求其規律的人文學科,是一個關于美術的知識系統。研究者必須將他對美術現象的感受與體察之經驗轉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將它整理成首尾一貫的合理體系,它才能成為一種知識。我國美術理論界目前又有多少首尾一貫的知識系統?

    我們可以對美術理論進行整體描述,但總是模糊的。一個成熟的學科,必須要有相對明確的研究對象,要有相對固定的學術規范,在高校還要有相應的教學實體,包括教材。中國的美術理論的學科建設問題,長期以來有教學和研究實體,卻無教材無規范(技法理論除外),且研究領域渙散,一直無法走上正常的學科建設軌道。如果檢測近20年來我國所有美術理論研究方向的碩士或博士論文,你會得出什么結論?你能看到一個學科的外輪廓么?不可能。眾多選題中,既有美學問題研究,也有形式本體問題研究、形態研究、批評研究、心理學研究等,還有一些跨學科的邊緣性的研究選題。我們什么時候能從邊緣地帶劃出一道清晰的學科界限?或在學科內部建立一道學術底線?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系統性處理,即將現有的各種知識系統化,尋找各個知識系統(小系統,模式塊)間的相互鏈接。鏈接的情況還得進一步處理,分析其知識導向與基本局性,才有可能在學科圖表上顯示其內在的與外在的各種關系。

    不可否認,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比歷史學復雜,可是否研究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就造成美術理論研究的不確定性?科學研究的意義就是將復雜的問題有序化。一個系統的學科會建立自身的研究基點,確立基本范疇,建構一系列的學科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一再提倡美術本體研究,可為什么還是一再徘徊在學科邊緣而無法進入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似乎學派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每一學科都存在不同學派不同學說,但都不會影響其學科的整體規范,不會淡化以至解構學科特征,至少在某一時期如此。每一學科也都會出現新興的交叉學科,都會模糊、淡化甚至重復學科的研究對象,同樣也不會改變本學科藝術質。美術理論為什么會存在這么一個學科概念,卻無明確的學科定位和學科規范呢?因為歷來中國美術理論就缺乏一個大的系統建構。

    當我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進行整理時,發現中國歷史上所謂“美術理論”,都只是一個個“知識點”,缺乏系統性,沒有自己的學科歸宿,或者說缺乏一個系統網絡接納這些知識。追求系統知識,并非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關系到人文學科(humanities)。顯然,美術理論屬于人文學科,研究重點在于人的情感、人格尊嚴及其自我實現的內在需要——注重人的精神性、個體性和審美價值觀,是關于美術現象的整體價值評述。但是,美術理論也涉及到人與對象物,人或對象物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需要觀察、統計與邏輯推理,這就涉及到“科學”,涉及到觀察與理論的關系問題。中國歷代的美術理論,幾乎都是品評賞鑒,或者說都在某種價值預制的前提下進行的理論評判(即“你能觀察到什么,說明你擁有什么樣的理論”)。在許多情況下,理論先于觀察,有時則交替進行,先發現而后評價(不過是既定理論體系的補充、拓展與完善),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將現象定性定位,構成知識點,隨后便發生轉移。以價值觀為基點的系統性理論建構,應有一個時間維度。但我們又無法辨別當一個系統理論出現時,是否標志著一個時期的開始抑或完結?譬如,我們該如何評價顧愷之的“形神論”與謝赫的“六法論”?顧愷之是歷史的決結,而謝赫是新時期的開端?我以為,無論何者,都只是一個“知識點”的問題,未成體系。理論體系與時期并無絕對的必然的對應關系。一種理論體系可以概括一個時期的實踐狀況,也可以跨越幾個時期,而一個時期也可能出現幾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根據理論表述自身的性質決定體系的存在。文化系統比較好確認,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軸和區域空間的標定。美術也一樣,作為人類造型的活動和現象,也從屬于各個不同的文化系統,而研究這些活動和現象的美術理論,也必須成為一個自在的體系,并在不同體系之間建立對話和交流的關系。

    在“美術學”、“美術理論”等學科概念上,中國和日本的學術界有著比較接近的看法。

    可以對證以下兩個文本:

    (1)《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的“美術理論”詞條,總定義是:“關于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后分兩種含義:一是廣義,泛指史、論、評三者:二是狹義,專指基礎理論。以學科的概念論,當屬狹義。美術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是:所有的美術現象自身(包括創作、欣賞、作品和作者)、美術與社會外部的關系、美術理論自身;其任務是:原理研究、技法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最后,串講了中外美術理論的發展源流,比較兩者間的形態和功用,結論:“由于美術實踐的多元性、多層次性和復雜性,并且總是在不斷地發展,所以,美術理論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獨尊一說和凝固不變的。”(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524頁。)

    (2)日本學者竹內敏雄主編《美學百科辭典》,其“美術學”詞條言其概念相當于“藝術學”(德文Kunstwissenschaft,英文Scienceofart,法文Sciencedeart),表示很多含義。德文Kunst指造型藝術,日文無對應詞,故以“美術學”相譯。——“美術學泛稱造型藝術的學問研究”,這是廣義,其下屬“體系美術學”和“美術史”兩種。什么是“體系美術學”?“即研討一般造型藝術的本質和意義,闡明造型藝術各領域的特征、界限、相互關系等”,且“關于美術史的原理論和方法論及風格論跟體系研究頗有直接聯系”(注:[日]竹內敏雄,前引書,第197頁。),最后,又特別說明“狹義上則除了美術史,專指體系研究”。

    第7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1、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

    2、本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掌握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備數字媒體制作、傳輸與處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

    第8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美術理論 美術教育 重要性內容途徑

    美術理論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它和繪畫、工藝及欣賞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理論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理論教學在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高中美術理論課業在美術教學中占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如何提高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美術理論(fine art theory)對于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廣義指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和美術批評,學術界通常取狹義,即指美術基礎理論。它以美術創作、欣賞、美術家和作品以及美術同社會、生活、自然的關系、美術理論自身為研究對象。美術原理如美術本質論、美術特征論、美術發生學、美術形態學、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和美術哲學等是美術理論研究的中心任務和主要內容,另外總結、研究美術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術和方法以及廣義的美術理論自身亦是美術理論研究的任務。

    近年來,中國美術界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藝術浪潮,從“85美術”到“波譜”“玩世”“潑皮”“艷俗”等。在這一波波的藝術浪潮中,有些藝術家由于相對欠缺較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為基奠,缺少對中西方藝術史和藝術背后的整體知識的系統了解,致使他們在這些藝術浪潮中雖不乏創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時代力作,也有一些單純模仿西方藝術樣式的矯飾的作品。

    一、從美術教育的本質看美術理論的重要

    中國美術教育是在20世紀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國”的口號下發展、壯大的。“美育救國”在今天仍然具有發展國家,提高人們審美意識的時代緊迫感。因此,美術教育在今天作為大眾化教育的生力軍,其本質仍然是“美術文化和審美文化的教育”。面對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們對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漲,美術學院作為有一定社會責任的社會教育機構,所培養的人才理應是適應社會,進而改造社會和引領社會發展方向的,具有獨立審美自覺的人,而不應僅僅是單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養的理應是服務于社會,也服務于自己的美術工作者、美術教育者和美術熱愛者,而不僅僅是所謂的藝術大家。

    在我國當代高等美術院校中,只有既重視專業理論又重視專業實踐,使兩者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審美教育的途徑。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這兩者相對而言,專業理論是“虛”的教育,其重視的是精神素質的培養;而專業實踐課則是“實”的教育,其重視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養。只是當這“一虛”“一實”相結合時,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時,才是最有益于一個審美的人的發展。

    二、加強美術教師理論學習的內容和途徑

    1. 美術教師的理論學習的內容。

    (1)一般教育學理論。作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具備一般的教育學理論是最基本的素養之一。這類理論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規、教育學、教育系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與修養。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教育工作者應該知道或使用的知識。也只有教育理論才會幫助教師正確理解社會教育的人文環境,尊重教育科學規律,與人為本,策劃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體會教育理論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學的基本策略與方法。有利于防止純藝術觀阻礙美術教師社會化知識的拓展與利用。也只有研讀教育理論,教師才能心知肚明,從教知道理,為師有方法。

    (2)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藝術是人類認識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術教育理論是藝術家走入美術教學領域中的重要組成知識。它的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源于最基層的美術教學實踐的反思與總結,為此美術教育理論對教學具有指引意義。而美術教育方法對教學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美術教育學原理:美術教育的價值、美術教育的目的等;②美術教育的歷史發展:中外學校美術教育的開端、演變、發展等;③美術教學設計:美術教學目標的設定、美術教學技術、美術教學設計等;④美術教學的內容及方法:美術教材、中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與方法等;⑤美術教學研究: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美術鑒賞教學研究、美術教育評價研究等;⑥美術教師專業化成長:師范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美術教育實習的理論意義與方法等。

    (3)美術教學實踐。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是美術教學實踐的先導。通過對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學習,以及師范美術教育實習與在職期間美術教學實踐,逐步形成自己在美術教學中的各種能力,例如美術教學組織能力、學生管理能力、課堂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得以提高。

    陳美玉曾經說過:課堂活動其實是一種復雜的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信念、想法、知覺、判斷、教學知識與能力,對學生能力與特質的了解、自我的教學監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觀念更新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

    2. 美術教師的理論學習的途徑。

    (1)建立“4+2”的師資培養模式。即4年美術基本理論與技能的本科學習與2年教育教學的碩士學習相結合的6年一貫制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新型的適應社會的美術教師,使師范美術教育與學校美術教育相并軌,有利于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2)提高美術教學研究的能力。對教學的不斷研究,將會提高美術教師多方面素養。因為在教學研究中會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術教師就會自主補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識、技能。

    (3)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充斥著競爭,充滿了挑戰,要在這樣的社會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身的價值,首先就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素養。中小學美術教師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養,才能使自己的美術教學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美術教學手段教育學生,而不會亂了手腳。

    第9篇:美術的基本理論范文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动漫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av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www亚洲成人|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