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文化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運用新材料進行品質提升設計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許多新型材料應用而生,如智能材料、復合材料、能源材料、超導材料、磁性材料、納米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陶瓷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等,這些新型材料為現代產品設計提供了廣闊的設計空間。以貝瓷材料為例,它是利用海洋生物貝殼粉研制的,先經過138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白瓷,再彩繪上釉經過第二次高溫燒制而成。貝瓷成品具有質地輕巧、細密堅硬、晶瑩透亮、無毒無害、永不褪色的優點,為綠色健康高檔瓷種之一。依據這種貝瓷新型環保材料和海洋生物形象可設計成各種首飾,如海豚、海星、魚等不同造型的胸墜、耳墜,螃蟹等不同造型的戒指,海鰻等不同造型的手鐲等。也可設計成各式海洋生物造型的擺件,或將海洋文化紋飾圖案應用到日常用品之中,如水母環保節能臺燈、海螺煙灰缸、魚型筆筒、珊瑚鏤空果盤等。貝瓷以其特有的優秀品質并結合海洋生物造型設計定會得到受眾人群的青睞(圖1)。
2、運用新工藝進行創新設計
海洋文化產品的工藝要達到精美、細致的程度,必須要在制作的技法上和設備上下大功夫。從設計學的角度看,設計師即使有最絕妙的方案,離開可行性的生產技術也只是海市蜃樓。因此,技術要素是將設計構想變為產品實體的關鍵的因素。日新月異的現代科學技術為設計師提供了設計新海洋文化產品的可能條件,文化旅游產品設計也使得許多的技術成果轉化為集體的產品。有了先進尖端的精密儀器平臺,才能將設計師奇思妙想的創意充分地表現出來。這里以兩種新工藝為例為海洋文化旅游產品設計提供新思路。如激光水晶內雕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最流行的玻璃內雕刻加工方法。它是使脈沖強激光在玻璃體內部聚焦,產生微米量級大小的汽化爆裂點,通過計算器控制爆裂點在玻璃體內的空間位置,構成絢麗多姿的立體圖像。應用此技術可模擬出奇妙的海洋世界或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再如3D打印技術,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它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把這種工藝技術應用到海洋產品開發設計中不僅能縮短研發設計時間,而且能更好地生產出主題鮮明、造型優美、別致、精美的海洋文化旅游工藝品。
3、運用新科技進行創新設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產品的開發科學技術是基礎。在海洋文化產品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將科學技術中的遙控技術、光電技術、軟件技術、智能技術、超導體技術等運用到海洋產品開發設計中。如仿貝殼造型設計成的小夜燈,在夜晚來臨時,按動觸摸開關,貝殼的上半殼隨即開啟,殼內內置圓形的LED燈也隨之亮起,整個造型似一顆夜明珠與貝殼交相呼應,唯美、漂亮,為臥室增添了浪漫而溫馨的氣氛。這種美妙的效果是觸摸感應等新技術與海洋生物可愛的造型的完美結合而生成的。
二、挖掘海洋文化內涵
連云港地處黃海之濱、東夷之地,歷史悠久(古東夷時期至明清時期),文化深厚(在這些朝代中以海洋為母體演繹出諸如徐福文化、孔子文化、海州文化、淮鹽文化、淮海戲藝術等燦爛悠久并極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體系)。海洋旅游產品承載和展現了沿海城市連云特的地域、歷史、人文等元素,蘊含了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時尚價值等內涵,是旅游經歷的最佳見證。連云港的海洋旅游產品要創新思路,大膽地將這些本土悠久的海洋文化通過視覺語言的提煉,形成代表連云特文化的圖形符號并與現代產品完美地融合,形成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產品。例如一款孔子望海的案頭擺件,以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在2000多年前海州城南的一座小山上登山看海的情景為題材,這個擺件很好地詮釋了連云港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
1、海洋文化產品的改良設計
改良設計是產品研發和更新換代的普遍方法。改良設計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創新設計。把連云港海洋文化和海洋生物通過各種線條、形狀、色彩來轉化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視覺文化符號,再將這些文化圖案符號嫁接到相關的旅游產品設計中,這不僅為旅游產品增加了形式美感,同時也增添了濃濃的海洋文化內涵。例如在造型美觀的一套茶具上,將設計好的海洋圖案紋飾添加到茶杯的外表,一款融藝術性和海洋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就應用而生。如法炮制,將代表海洋文化和海洋生物的紋飾圖案應用到旅游產品上如太陽傘、太陽帽、游泳圈、游泳衣、拖鞋、浴巾、T桖、游泳帽等。
2、海洋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
海洋生物經過長期的生存環境變遷,也在不斷進化自己的形態去適應周圍的生活,可以說身體形態已經達到完美的程度,這些完美的形態也為我們產品形態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將這些完美的形態與現代產品的外形充分地結合,將會產生形態美觀、功能合理的優秀的產品。海洋生物具有的飄逸、運動、流線的特點,為現代產品開發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創意源泉。仿生設計豐富了產品的形式語言,提高了產品的親和力和藝術感。設計師通過對海洋生物的分析與研究,將海洋生物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中,使得產品不僅具有熱烈溫情的感性之美,又具有科學實用的功能性,滿足現代人對產品的需求(圖3)。
三、以人為本的產品開發設計
海洋文化特色建設的價值和內涵
以傳承海洋文化為載體,吸取海洋文化的精神,建設民主、平等、關愛、和諧的校園,構建寬容、接納、自主、參與的魅力課堂,培養學生寬容自信的優秀品格,讓學生在海洋精神的感染下,成為寬容自信的人。以大海一樣的真摯情懷去愛每一個孩子;以大海一樣的淵博文化浸潤每一個孩子;以大海一樣的博大品格熏陶每一個孩子;以大海一樣的寬廣胸懷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通過海洋文化特色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為具有寬容自信品格的大海的好兒女。
創設海洋的校園文化
依托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校園文化景觀 著力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臺,發動師生,全員參與,投入資金,開辟“海之魅”科普文化長廊、海之靈生物標本室、海之星才藝展示欄、海之聲廣播站,并在原有的科普活動室里增設海洋科普實驗角、擴展展覽臺,建設成學校的海洋文化教育場所。
弘揚海洋文化,提煉校園精神 學校在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學校的實踐中,培養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生。建立以弘揚海洋品質為靈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校園文化,以文化立校。通過開展快樂德育課堂、海洋科技藝術節、“我愛大海”主題班會等海洋科普及人文教育活動,形成寬容、博學、自信、自強的校園精神。
成就完美的教師團體
海洋的品格特征之一就是接納、包容、博大精深,學校在這一品格特征的啟示下,在教師隊伍建設中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全納教育理念,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特征,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關愛,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自我肯定和激勵中不斷進步。
傾注愛心,寬容對待每一個學生 學校要求教師要用愛心去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去塑造心靈,去呵護創新。真正做到,用真誠關愛打開學生的心靈,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在關愛與寬容的氛圍中建立自信。
提高師能,以淵博的知識教導每一個學生 學校通過形式多樣的教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打造一支“學習型”的教師隊伍,使每位教師都能以淵博的知識教育引導每一個學生。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把海洋文化特色教育與學校管理結合起來,力將“尊重、民主、參與”的管理理念真正貫徹到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管理中。
打造“海之魂”魅力課堂 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打造“海之魂”魅力課堂,就是把寬容、接納的海洋精神品格融于各學科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尊重、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
構建“海之語”課程體系 海洋文化包含的教育內容豐富,學校把海洋文化知識滲透到不同年段的學科教學中,寓海洋博大、寬容、自信的品德教育于學科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具有大海的品質。
實施“海之品”德育工程 海洋的寬容、博大、堅強、熱情,正是學校德育教育所需要的。學校實施“海之品”德育工程就是寓海洋的精神品質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中,讓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學會寬容,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樹立自信,做具有海洋品格的學生。
培養優秀的心理品質
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熱愛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物”的意識,實際上也是在優化孩子們未來的生存環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海洋文化特色方面,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海洋文化,欣賞海洋文化、創造海洋文化、享受海洋文化的能力。同時,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凸顯海洋文化的主題活動,寓德育于活動中,如舉行“我愛大海”主題班會、保護海洋清潔活動、海洋主題演講比賽、故事比賽、征文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學校認為,對學生教育影響最深的除了學校、家庭以外,社會環境更是一塊不容忽視的重要陣地。應該敞開校門,推倒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高墻。學校組織學生到北海銀灘、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海洋之窗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們經歷各種社會實踐的鍛煉,讓學生在親歷中拓寬認識社會的視野,增長見識,增強自信。
【摘要】在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口號下。青島提出了加快向“藍色經濟”、“智慧城市”邁進的發展目標,21世紀也是海洋文化彰顯和海洋文化產業躍進的世紀,文化的意義是社會價值和功利價值的統一,文化的發展需要堅實的土地,經濟增長需要文化含量,文化與經濟的互動不僅是我們期望的目標,而且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海洋文化產業是代表先進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式,它具有資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海洋開發的砥柱產業和朝陽產業。
【關鍵詞】青島;藍色經濟;海洋文化;產業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產業,是與海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可以為社會提供海洋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全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導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進步的示范區,海陸一體開發和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批復實施是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利于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山東半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海洋經濟持續的增長。
(二)海洋文化產業的內涵
海洋文化產業,是與海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論》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加強海洋文化的研究與開發,是海洋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島市海洋文化產業提升的障礙性因素
(一)對海洋文化產業缺乏戰略性思考與規劃
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中國其他較發達的沿海開放地區相比,山東半島受中國幾千年來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較深,在經濟發展上求穩而不求變,缺乏創新性和進取性,這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時,由于山東半島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人們對海洋文化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偏差,從而制約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海洋文化資源沒有轉化為現實競爭力
青島的海洋科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青島是海洋科研強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以及產業發展方面,島城還算不上強市,主要在于“缺乏強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平臺,缺少發揮引領作用的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且傳統產業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遠遠大于海洋新興產值,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達到了瓶頸。”
(三)海洋科技應用人才和科研發展相對滯后
海洋人才的培養與產業脫節的現象非常嚴重,往往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更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海洋經濟人才供應不足的關鍵原因在于培養模式存在結構性矛盾。據了解,山東在海洋經濟人才培養上走在全國前列,單在青島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蓋海洋科研的全部領域。然而,據青島市政府調研顯示,雖然青島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結構不盡合理,基礎研究占絕大多數,應用人才、經營人才、復合型人才還很匱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島的人才和項目聚集在水產養殖上,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產業環節的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創新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從事海洋文化產品開發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對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創新力,尚未形成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多個中小企業的完善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資源的閑置及浪費。
三、藍色經濟區背景下青島文化產業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轉變
1.注重區域合作,轉變發展方式
山東今后在產業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須要注意到周邊經濟區的發展走向,盡量與其錯位或者配套發展,加強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避免重復建設的競爭,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發展方式轉變。
2.協調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對濱海旅游業開發比較充分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其它相關海洋文化產業的開發,打造屬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研發能力的海洋文化企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文化資源,實現海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青島市沿海城市應按照與制造業相匹配的要求,突出發展與生產密切關聯的以金融保險、科技信息、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創意產業、濱海旅游等為重點的新興服務業,提高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藍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發掘青島區位優勢、港口資源等有利條件,突出發揮港口大進大出的樞紐作用,引導船舶、鋼鐵、石化、海化等產業資源重組,以大型企業集團為龍頭,向港口、沿海園區和產業帶集聚,打造以臨港工業為支柱、港口物流為特色的港口經濟集群,形成帶動青島市經濟蓬勃發展的龍頭力量。
(三)要堅持科技興海,人才戰略,增強推動力
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實施經濟國際化的關鍵,實施人才帶動戰略,就是要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與經濟國際化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
將進一步完善對引進人才的鼓勵政策,在科研開發、知識產權保護、戶籍、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為其創造優良環境,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做到高級人才高級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參考文獻:
[1]沈鐳.保障綜合資源安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02)
[2]楊鳳華.陸海統籌與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循環經濟發展視角[J].科學經濟社會,2013(01)
[3]杜軍,任景波.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資源約束的成因與特征分析[J].開發研究,2013(01)
關鍵詞:海洋;文化旅游;煙臺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15-0258-02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濱海地區旅游發展的命脈和靈魂,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漸進入國內研究視野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我國海洋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重設施建設、重經濟產出而輕文化內涵的現象。對于海洋文化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當代海洋文化學科建設的倡導者曲金良教授認為,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系,就是有關海洋的文化,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海洋文化旅游包括海濱文化旅游、海上文化旅游、海島文化旅游等,都是以海洋文化為依托。來滿足人們對于大海的精神和物質的享受活動。
二、煙臺海洋人文旅游資源概況
煙臺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景優美,全年平均氣溫12℃,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煙臺的黃金海岸線長達702.5km2,有多處天然海水浴場,大小島嶼63個,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城市形象多次被評為全國最佳休閑城市,2009年納入中國“濱海度假”國家旅游線當中。自然資源方面,煙臺海島資源豐富,特色突出。在膠東半島海洋旅游聯動戰略中,青島、煙臺、日照、濰坊各有定位。而煙臺“綠色海島”的定位既突出了煙臺旅游資源的特色,又能與其他城市形成優勢互補。這里有“海上仙山”長島.“中國夏威夷”之稱的養馬島,中國第一陸連島芝罘島,另外崆峒島、三山島、屺坶島等也各具特色。依托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經過千百年甚至萬億年的人類活動行成的人文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典型的包括蓬萊沿海以蓬萊閣為依托的神仙文化,以市區白石村遺址為代表的白石文化和長島大黑山島的史前文化,圍繞海洋形成的媽祖文化,以煙臺山為代表的近代開埠文化以及沿海各種民俗文化和節慶活動。
三、煙臺海洋文化旅游資源評價
(一)神仙文化積淀深厚,影響深遠
煙臺是東方神仙神話的發源地,從“登州海市”、“三神山”傳說、徐福東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創立和興盛、八仙過海的傳說,神仙文化長盛不衰,并對山東半島乃至整個齊魯大地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成為中華神仙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蓬萊城北的海面上自古就常有海市蜃樓出現,在《史記》和《漢書》中均有記載:“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由于戰國時期神仙學說盛行,方士們把海市蜃樓現象加以渲染,說成是海中的島嶼,三神山就是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恰與浩茫的大海遙相輝映,時有云霧繚繞,傳說八仙過海的故事就出自于此,這里因此被譽為“人間仙境”、“東方神仙文化之都”。
(二)史前文化留下大量遺址和遺跡
白石村遺址位于煙臺市芝罘區,它是迄今為止膠東地區發現的最早(距今六七千年)、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煙臺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白石村遺址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除了房址、陶器、骨器、磨制石器等生活用具,漁獵工具和深海魚骨的發現說明當時的捕撈技術和航海技術,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還有大量蚌殼、螺殼和魚骨的堆積層,是國內罕見的貝丘文化遺址。這里因此被史學家稱作“白石文化”。
(三)媽祖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媽祖文化隨著媽祖信仰的形成而產生,媽祖被稱為“海洋女神”“世界和平女神”。千百年來,長島媽祖賜燈避浪、護佑漕船的靈跡一直在海內外廣為傳誦。長島顯應宮(海神娘娘廟)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距今880多年歷史,距長島縣城2.5海里,占地90多畝。它不僅是我國北方修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媽祖廟,也是世界重要的媽祖官廟之一,與福建湄州島媽祖廟并稱媽祖“南北祖庭”,宮內存有世界上唯一一尊歷史最長的銅身媽祖塑像。長島因此被確立為“中國北方媽祖文化中心”,目前山東省正在積極建設以媽祖文化為主體的宗教文化旅游區,積極構筑山東“南有泰山,北有長島”和“南祭孔子,北祭媽祖”的文化格局,長島媽祖文化園建設項目已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位于煙臺芝罘區的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是由在山東的福建船幫商人集資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古典寺院建筑,距今也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四)開埠文化體現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城市發展的縮影
煙臺作為山東省內第一個開埠城市,源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港灣。在14個最早開放的城市中,煙具“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從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來看,煙臺山可謂是煙臺的形象和標志。煙臺山三面臨海,建于明洪武35年的烽火臺坐落山巔,為防倭寇海上侵擾,在烽火臺上設狼煙墩臺以此報警,煙臺由此而得名。1861年,英、法、美等17國先后在煙臺山設立領事館、洋行、教堂等機構,目前還有27幢保留完好的風格各異的歐式建筑,是亞洲最大的領事館群,2006年“煙臺山近代建筑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成為了煙臺開埠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煙臺的城市名片。隨著開埠文化同時開啟的還有張裕葡萄酒、北極星鐘表等現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共同形成了當今煙臺深厚的中西文化積淀和獨具特色的海濱風情。
(四)漁家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煙臺海岸線漫長,漁業發達,祭海、漁燈節等祭祀活動由來已久。這些活動不僅是一種祭祀形式,更是漁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蓬萊的祭海風俗特色鮮明,有著廣泛的文化影響和群眾基礎,已成為煙臺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萊州沿海居民則十分崇拜海龍王,把他當做海神,從西漢時起,人們每年都要到東海神廟拜祭四次。漁民們將正月十八的祭祀儀式俗稱為“十八廟”,也稱“出漁日”。按照慣例,只有祭祀完神廟后漁民才會出海打漁,所謂“正月十八出海打漁”。漁燈節則是煙臺開發區漁民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漁民自發地抬著祭品、打著彩旗、放著鞭炮,到龍王廟或海神娘娘廟送燈、祭神,祈求魚蝦滿艙;再到漁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邊放燈,祈求海神娘娘用燈指引漁船平安返航。蓬萊北部沿海居民則把正月十六作為海神娘娘的生辰,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往丹崖山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簽許愿。然后到天后宮對面的戲樓上觀看戲劇、大秧歌表演,并趁興游覽蓬萊閣及附近名勝,在閣下古市一條街、小商品市場購買個人喜愛的小商品,直至盡興而還。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長島漁家號子、漁家秧歌、萊州單山魚號等都是漁家在出海打漁的各項勞動中,逐步形成的一種伴隨勞動的歌唱。其中長島的漁家號子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島的木帆船制造技藝,起源于長島北部的砣磯島,現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漁民自行設計木帆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這種船是純手工操作,沒有固定的圖紙,全靠工匠心中的尺寸和技藝。這些海洋藝術和民間技藝也都是漁家文化千百年來的傳承。
1.資源再利用
堅持可持續發展,例如海邊廢舊的船只喪失原有功能,為能賦予它們新的價值,使它們融入到濱城景觀當中,可重新刷漆裝飾,使其成為景觀小品的一部分,節約資源且節省空間。積極尋找濱城中類似的景觀要素,通過這種方法獲取解決途徑,不僅提高些廢舊資源的再利用率,還增加了景觀的使用功能。
2.動態景觀設計
動態景觀的含義,一是靜態景觀表現動勢:符號的視覺呈現不穩定性形成動勢感覺,比如動感雕塑;二是濱海景觀景象的動態:比如濱海景觀中洶涌的海浪。在濱城景觀設計中展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適合海洋文化符號的使用。
3.人性化設計
不能單強調城市景觀系統或某元素的功能,而缺少了人與景觀的參與性。在滿足了堤岸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它充分展示了人和水的密切關系,人本具備親水的天性,所以這也是濱水景觀設計中常見的表現方式。
4.特色海洋文化的標志物設計
標志物廣泛的內涵作為辨認濱城的元素,它可以是天際線、建筑物,也可以是城中的廣告牌。海洋文化標志物作為視覺的控制符號,具有特定的意義,規劃布局影響游線安排乃至游人的行為和心理,所以要注意和加強它們之間的聯系。
5.特色海洋文化的專項設計
在現代城市景觀規劃當中,專項設計基本上結合整體、功能、藝術、文化的屬性。作為綜合系統,分為公共設施、視覺系統、景觀構筑物和鋪裝等,特色海洋文化專項設計應當貫穿于濱城景觀元素之中,從城市景觀的細節來展現不同濱城的特色氣息。
6.利用生物景觀
較為常見的是植物景觀,在北方濱城景觀設計中,常見的是將植物配置模式中的灌木修剪成規模不同的動感曲線,以此展現濱城海洋文化。
7.特色建筑設計
建筑具備時代的氣息,有最初起步的滄桑感,也有新時代崛起的現代感。尤其新興的城市建筑,要做到功能性和藝術美的協調,而對于表現不同城市特色的建筑個體或建筑群體,則該有更高的追求。
8.城市色彩設計
提及濱城色彩,在我們腦中浮現的是最能體現大海的藍色,而不同的城市中的“藍”由于提取對象不同,表達的內含也是有所區別的。
二、結語
一、象山海洋文化發展現狀
象山縣是海的大縣,漁業大縣,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在寧紹平原南端邊緣,三面環海,唯北面與陸地相連接。全縣陸域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中島礁面積180平方公里(共608個島嶼),海域面積5600平方公里,海岸線曲長800公里。象山總人口53萬,其中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口約8萬人。從古至今,象山人民的生產、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從目前我縣發現的塔山、姚家山、紅廟山和高塘珠門等五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出土的一些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從某種角度來看,象山文化的主流應該是海洋文化。象山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國內首創的中國開漁節每年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五屆,頗負盛名;北漁山燈塔作為南洋航線和浙江沿海船舶航行的重要標志,為國內首屈一指;象山(石浦)海鮮隨著縣內大批民工沖出了寧波走向了杭州挺進了上海;還有中國漁村、中國水產城、松蘭山濱海旅游渡假區、紅巖長廊、花岙石林等,這些皆于海、港、漁、巖等有關的實體和活動,或因“國”字號或因其獨特的地理風貌或因其秀美的風景在相關領域獨樹一幟,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這也正是我縣海洋文化發展的縮影。
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大陸文化、中原文化而言,它是人類與海洋有關的創造,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又稱“藍色文化”。具體來講,海船,海防,航海,有關海的風俗、神話傳說、濱海名勝、海洋科學、藝術與宗教等都是海洋文化。論象山的海洋文化,范圍寬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還是由漁文化、海商文化和海防軍事文化組成,最為重要的是漁文化。
——漁文化。凡與漁有關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均可稱為漁文化。我縣的漁文化應該說是特色文化所在,日本專家曾二度來象考察。在漁文化范疇中,首推的是媽祖文化現象。由于古時科技水平的低下,海難事故頻頻發生。先民們在尋求上天保佑外,將精神寄托于海底龍王,至宋代福建的漁民大膽想象,又隆重推出了一位名曰林默的海上救苦救難的大救星。漁民們以林默為海神,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皇帝以她為厚德之女,宋以后歷代帝王屢屢加封(封號多達四十余個)。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娘娘宮等遍布沿海各地。我縣是除了福建、廣東以外,信奉媽祖比較集中與興盛的地方,昌國、石浦、東門、南田、曉塘、定塘、大塘、涂茨一帶歷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廟宇。據縣文物管理部門上半年實地普查得悉,媽祖廟在我縣尚有一定數量,共有6處。其中東門天后宮是寧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并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島漁民把祭祀媽祖作為一件盛事,每年農歷6月28都要舉行謝洋媽祖賽會。媽祖是漁民心中的神靈,是漁民團結的核心所在,是航海第一保護神。媽祖已成為世界海洋之神,已成為團結全世界華人和漁民的紐帶,成為中國海洋文化觀念的象征部分,并與許多傳統記載構成獨特無比的海洋文化精神。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媽祖文化研究正在我縣興起,目前已形成一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喜愛媽祖文化的社會群體。
魚師廟是象山半島境內較為獨特的一種漁文化現象。半島上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媽祖廟,還建有與海相關的各種廟宇,有海神廟、海潮廟、鎮海廟、平水廟等。唯有魚師廟是這一方獨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類對自然崇敬的一個真實反映。魚師是魚的太師,石浦漁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對象。其起源來自于石浦三灣路廊下海灘,即今漁港賓館一帶的海豚(海江豬)戲鬧著游進港,由于潮流的原因,先行沖著港面游動,而后借著潮流轉向港口。當沖著港岸時,滿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認為這一處土地竟然引來歷被漁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靈氣,也就在這神靈之地建了一座魚師廟,以供奉魚師。有些魚師廟由魚骨來建,更顯出了漁村的一種漁文化的內涵所在。在爵溪的魚師廟史載名為魚師娘娘廟。
漁民耕海牧魚的各種工具、方式的演變以及漁民勞作裝束變化可展示漁文化的嬗變、發展,漁民與內陸農耕居民的商業交往。這一點石浦東門島人以自己的慧眼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制作了古代小舢以來的多種船模,搜集了早期漁民穿著的攏褲等多樣什物加以陳列。這是一種漁業風俗和漁傳統的整理,具有地域性、專業性,富有觀瞻和欣賞價值。當然還有漁歌號子。我縣已經依據采風、記錄、改編、創作了不少如《一帆風順》、《漁家情歌》等漁歌精品。依據漁民的勞動、生活、情感狀態編排了如《掛燈》、《燈兒明、燈兒亮》等許多舞蹈精品。這是漁文化的一大精髓。近日寧波人民廣播電臺錄制的一檔反映漁文化的四個文藝專題節目:象山新聞《陳老大的心事》、敲梆謠《漁家新歌》、漁家走書《妹為出海大歌唱一曲》、快板《天下海鮮數象山》,將送往北京參加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文藝專家獎比賽。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的民俗民風。比如在我縣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不在農歷十五卻在十四,八月中秋不在十五卻在十六等等,這就有當地民俗文化的內涵所在。石浦的漁文化在我縣境內應該說頗有代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豐富。有氣勢豪放的碼頭鑼鼓,有風情獨特的魚燈會,有別具特色的漁民秧歌,有慶賀漁汛的漁家龍燈和漁家子女的馬燈隊,有漁區絲竹小調和悠揚激越的漁工號子,還有造型各異的昌國抬閣,這些都深受漁區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月三,踏沙灘”、“媽祖賽會”、“六月六迎神賽會”、“七月半放水燈”等民間文化活動在縣內外頗具影響,其中農歷7月半放海燈(海燈又稱水燈)是流傳于我縣沿海漁村的一項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動,石浦港東門島尤為盛行。農歷7月15,俗稱“鬼”節。祭祀的風俗在海港演化出了新的內容。沿海漁民為讓死于海事的親人(即海鬼)盡情歡娛和享用,便家家戶戶扎起各色海燈。一到晚上,便到海邊投放,祈求神靈護佑已成為他(她)們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是一種祈禱吉祥平安的祭祀活動。如今在漁港石浦仍可見這一古老的民俗。
近年來,我縣注重了對漁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曾投入巨資挖掘塔山遺址,保護具有漁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燈塔,今年又著手保護性建設石浦漁港古鎮——古文化街區,目前經過修葺的石浦鎮古文化街區風貌一新,喚散著歷史韻味。文化體育部門目前正在整理民間藝術魚類剪紙作品、象山漁歌MTV作品專輯、媽祖文化的歷史與今天、保存大量漁文化資料的民國 《象山縣志》等,編排大型漁文化廣場民間舞蹈《象山海螺燈》,以及建設縣博物館。特別是“三月三踏沙灘”、民間祭海、漁汛開船出海時簡樸古老的儀式,演化成了極具現代人意識的大型文化活動——中國開漁節、“三月三踏沙灘”民俗文化節,不僅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為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活動平臺。1998年以來每年一屆的“中國開漁節”把當地漁鄉風情與海濱特色渲染得如火如荼。古韻盎然的祭海活動、獨具漁區民間文化特色的開船儀式,開出了氣勢浩大、千輪競發的出海場面,繽紛閃爍的漁燈展示、名星薈粹的文藝晚會,勾畫出了當今漁區的風貌風情和漁家風采。北上青島大連、南下福建海南的藍色保護者行動,更是唱響了保護海洋的國際歌。
——海商文化。即海洋商業文化,具體指與海洋有關的商業行為形成的文化現象,表現在餐飲業、制鹽業、航海(運)業、造船業等商行為中。講到餐飲業,自然會聯想起以魚為主料和以魚為幫襯的象山海鮮系列,這是魚文化在象山飲食結構中的全方位體現。近二十年來,黃魚(鲞)、鯧魚、帶魚、梅魚、魚膠、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魚、泥螺、沙蒜、蛤子、蝦姑等象山海鮮已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站穩了腳根,并有一定的名聲。象山菜給古板的傳統菜系注上了強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區菜肴具備了海味和象山胃口。這是不爭的事實,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魚為載體的內輻射。在漁港古鎮石浦,傳統特產名點、家常小吃實惠可口,回味無窮,點心類主要有魚骨、水晶餃子、魚糍面、月餅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魚餅、魚丸、湯鰻、魚骨醬、辣螺醬等。
海鹽。海水通過曝曬、稀釋、過濾等程序,可以曬(燒)出鹽來。鹽作為飲食生活之必需品,歷代來被人們所搶購。販賣鹽的商人即鹽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時。我縣作為半島縣,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至今尚存有昌國鹽場、白巖山鹽場、新橋鹽場、旦門鹽場等。據蔣中偉先生憶舊,在民國時我縣有一個較為知名的鹽場——石浦玉泉鹽場。
談起航海(運)業,首要的是海上航運通道。漁山列島和韭山列島內側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經漁山列島外側的海上大通道在歷史上是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抗擊外族入侵的大動脈。漁山列島內側為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絲綢之路,是今天7000噸位以上船舶航線。據宋寶慶年間《四明志》載,縣城北的新羅岙曾是新羅國人泊舟之處。南宋文天祥、詞人李清照等均身歷過此處的驚心動魄。文天祥還留下了《過亂礁洋》的詩。我縣大可以做“古航道游”或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游”的文章。象山區域內有三個港口,即石浦漁港、象山西滬港和三門灣,其中尤以石浦漁港為著名。石浦港早時以其海埠,適為滬臺、滬溫、甬臺、甬溫航運交通線必經之地,歷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漁業重鎮,商業繁榮。如今石浦港則成為國家二類口岸,是民間對臺貿易的集散地,可泊漁船萬艘,可進萬噸巨輪。
造船業是海商文化體現的另一重要行業。船分漁船、客輪、貨輪、油輪、軍艦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機帆船、大馬力鋼質漁輪、萬噸巨輪之類。我縣雖不曾造出萬噸巨輪,但造船業歷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質漁輪、機帆小舢在內,全縣擁有大馬力鋼質漁輪近1500對是一個明證。
——海防軍事文化。我縣擁有8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線,象山半島岸線的“烽堠”、“炮臺”隨處可見。衛、所、烽文臺、炮臺等軍事設施要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筆古代軍事設施、軍事文化的寶貴遺產。據縣志及有關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以來,在曉塘、東門、石浦、昌國、松岙、東陳、丹城、爵溪、涂茨、錢倉、賢庠、黃避岙、西周、泗洲頭、新橋等地的山岙、山頭設立了近60個衛、所、寨、堠、巡檢司、臺。它們首尾相望,組成了環半島海岸線的一張巨大的防御網,在明和清初時期則成為抗倭的強大堡壘群。明,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度;清初,一個正輝煌的東方帝國時代。為什么要在小小象山半島,設置如此密集的軍事機構和設施?“環半島防御網”是冷兵器時代歷史留給象山后人“開放不忘國防、國富不忘安危”的飽經滄桑的記憶。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石浦東門島上的原昌國衛舊址,不僅有熱心人復建的“浙東第一烽堠”,還有剛籌建的古炮臺及古大炮,昭示著當年的幕幕壯麗。衛所下轄的軍事設置是寨、烽堠以及巡檢司。歷史上曾設巡檢司4處,即陳山、爵溪、石浦、趙岙巡檢司,目前唯丹城趙岙巡檢司遺址尚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寨有赤坎游仙寨、周家山堠。現屬丹城的赤坎游仙寨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風景線,俗稱“炮臺”。在諸“炮臺”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
以上軍事設施都是為了抵御海外之敵的,但在象山南端海域的花岙島還有一座特殊的軍事遺址,即就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張蒼水曾與明代海防守將張名振以南田林門一帶為主要根據地,修船鑄炮、招練義軍堅持抗清復明二十年。至今,島上仍傳頌著張蒼水畜養白猿報警、叛卒領清軍騙過白猿捕捉張蒼水、張蒼水被捕后白猿跳崖而死等動人的故事。那里最負名聲的古跡,除了望之可見的大片軍屯梯田外,還有雉雞山、高渡岙兩座兵營。營城外有練兵場、哨所、水井、口隘等設施。花岙島是一座具有文史內涵的海島,而抗清兵營遺址與各處的地道、洞穴等軍事設施更增添了海島的神秘色彩,對研究張蒼水的抗清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燈塔是海洋船舶航行的重要標志。位處浙洋中路要沖的象山,洋面多島礁,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燈塔。這些燈塔,至今知名的尚有東門島燈塔、北漁山燈塔。前者系慈善家任筱和、任筱孚兄弟買山建成。后者建于光緒九年(1883年),曾稱運東第一燈塔。這兩座燈塔,是開發海洋旅游的亮點。
二、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鏈
我們探討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旨在揭示傳統、揭示精神,在于現在和將來的開發,從而推進海洋經濟以及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對海洋文化的探究,相對于海洋經濟、海洋科技而言,目前還相對薄弱,處于初始階段。
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歷史,也就是創造海洋文化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海洋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正確地解讀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的經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鏈,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論述:首先,人類發展的理想模式,理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協調發展的,只見人不見物,或只見物不見人,都是一種病態的社會,這兩方面的教訓,中外古今都不乏其例。于此,海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問題,是萬不能忽視的問題;其二,文化是“神”,經濟是“形”,只有“形”“神”兼備,才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文化的作用具體可表述為思想引導、智力支持、振奮精神、提高素質。文化工作的實質是提高國民素質、重鑄民族精神的傳大工程。忽視海洋人文整體素質的提高,忽視海洋文化建設,將會帶來莫大的弊端。設想,如果上海、香港等當年不是文化名人會聚、文化藝術發展繁盛、國際文化交流頻頻,何來其現代大都市之有?何來其國內外知名度?新都市深圳,試若沒有深圳大學、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的建設,只有高樓、工廠、碼頭、汽車,那么這座城市會成為什么樣子?其三,海洋文化建設,海洋人文資源的挖掘、開發,是可以直接促進海洋旅游事業發展的,從而推動海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總而概之,文化作為人類精神的花朵,只有根植于經濟的沃土才能茁壯成長。而不斷提高經濟的文化含量,為物質產品注入文化之魂,已經成為當代經濟進程中日益強烈的文化呼喚。我們應當經濟之犁,共同開掘人類文明的原野。文化與經濟結盟,建設共同繁榮、彼此支撐的經濟文化共同體。
三、實現海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途徑
海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必定對海洋經濟、海洋旅游以及社會事業、精神文明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要實現海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著力:
一是要統籌規劃好海洋文化建設問題。規劃是先導,每一項成功的事業、工程,均需有一個合理、科學的規劃。通過對海洋文化建設的統籌規劃、統盤考慮,并逐步加以實施,必能取得我縣海洋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與發展,實現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強規劃和建設,培育出更多、更新的旅游人文和歷史資源。同時要適時成立研究海洋文化或漁文化或媽祖文化之類的組織機構,加強對海洋文化課題的專業研究,為繁榮發展海洋文化事業獻計獻策獻力。
二是要協調處理海洋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使傳統的海洋優秀文化作為海洋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發揚光大。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在海洋文化建設和發展問題上也一樣。如果一味地追求賦傳統海洋文化予新的現代意識,那么必將造成“傳統不傳統,特色無特色”的尷尬局面,必定會事倍功半。海洋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發展,但應當正確、妥善處理兩者間的關系,尋求保護和發展的最佳結合點,促使傳統的富有我縣特色的海洋優秀文化獨樹一幟、永葆生機。
三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并弘揚象山海洋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具有6000多年歷史的象山人,挾著大海的浩氣一路走來,自古創造了許多歷史,同時創造了優秀的海洋文化。在半島象山,有許多關于海洋的民間傳說,有許多關于海洋的名人秩事,有許多濱海名勝古跡,有許多漁家民間風俗,有許多古軍事海防遺址,等等。只有進行不斷地挖掘、開發,不斷地整理、搜集并加以提煉、開發,同時把各個海洋文化實體歸納并類,連點串線,資源整合,才能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才能增強海洋文化氛圍和海洋文化氣息。
一、浦東新區發展海洋文化旅游的優勢
1.自然條件優越。浦東新區在氣候上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2℃,氣候宜人。其擁有上海最長的濱江-濱海-濱水岸線,達100多公里,其中包括黃浦江濱江岸線-長江濱江岸線-東海濱海岸線-杭州灣濱水岸線。國內最大人工湖―滴水湖也坐落于此,其面積為5.56平方公里,與杭州西湖相當。天然優越的地理條件賦予了浦東新區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使其在上海海洋旅游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2.區位與交通優勢明顯。浦東新區位于上海市東部,靠近江蘇和浙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隔黃浦江,是中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點和長江與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其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一塊“風水寶地”。浦東國際機場每年的國內外航空乘客已經達到3000多萬人次,洋山深水港集裝箱運輸量已名列世界第一,這些都為浦東新區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隨著世博會的舉行和迪士尼樂園的開放,浦東新區的交通設施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在跨海交通設施方面,包括通往崇明的長江大橋(隧道)和通往洋山港區的東海大橋;在對外交通主要運輸樞紐方面,有浦東國際機場、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上海汽車長途客運總(東站)、川沙汽車長途客運站、南匯汽車長途客運站。總之,浦東新區形成了海空陸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為國內外游客的進入提供了多種選擇,也促進了浦東新區海洋文化旅游發展。
3.社會經濟基礎雄厚。浦東新區是新崛起的濱海旅游城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和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經濟基礎雄厚,為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
4.政府大力支持。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與《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指出“將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浦東新區也必然會重視旅游業,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的建設。浦東新區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以迪士尼樂園為核心,大力推進旅游休閑、文化創新、商務會展融合發展,推動旅游產品多樣化。
二、浦東新區海洋文化旅游資源
1.海洋歷史文化資源。浦東新區雖然是一片年輕的土地,卻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30余座博物^、紀念館、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片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除此之外,比較有名氣的還有故居、黃炎培故居、烈士墓和老寶山城遺址等。
浦東新區有綜合性歷史性的南匯博物館,有反映有關行業領域的中醫藥博物館、張江動漫博物館等,有科普類的上海科技館、極地科普館、氣象科普館、東方地質博物館。此外,在高橋、新場等地,還有一些街鎮建有特色陳列館,如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高橋絨繡館、新場歷史陳列館、鑼鼓書陳列館、浦東派琵琶館等。川沙、高橋和新場古鎮是浦東新區的三大歷史文化古鎮,其中,川沙古鎮存有唯一一片尚存岳飛手跡碑刻的明代古城墻,新場古鎮有3公里長的明清時期的古鎮老街,有20余幢三進以上的明清大宅院,有20萬平方米的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群,被譽為上海江南水鄉風貌的“處女地”、“浦東原著民生態博物區”。高橋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團北大街、新場、航頭下沙、康橋橫沔、南匯六灶港是浦東新區7片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見證了上海的滄海桑田巨變。
2.海塘文化資源。浦東新區的海塘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惠南鎮,即以前被稱呼為南匯。南匯是由長江下泄的豐富泥沙與杭州灣海流匯合,受海潮頂托淤積而成陸。隨著海岸線的不斷向東,南匯境內曾先后修筑10余條海塘,有以初創時的方位命名的古捍海塘、里護塘;有以人名命名的欽公塘、彭公塘、李公塘、袁公塘;有以時代精神命名的人民塘、勝利塘、團結塘;還有以時間命名的七公塘、八五塘、九四塘、世紀塘;還有以用途命名的預備塘和以港新城命名的臨港新城海塘等。這些海塘不僅記載著浦東新區人民抗御海潮的斗爭歷史,凝聚著浦東新區人民與海爭地的智慧結晶,還傳承著浦東新區人民抵御倭寇的無畏精神。
海塘是海洋和內陸的分界線,海塘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塘是有形的,而浦東新區人民與海潮和倭寇的斗爭精神是無形的,這種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意識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文化,具有了價值。在浦東新區,至今還存在古海塘、古海堤、古鹽場遺址和1949年以來修建的海塘與建筑,我們可以海堤修建、圍海造田、灘涂生態作為科展內容。
3.現代海洋文化資源。現代海洋文化資源包括海洋節慶、海洋文化景觀、海洋博物館、濱海休閑娛樂等。現在海洋節慶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內容和形式,有上海國際音樂桃花節、上海桃花節、品桃節、德國啤酒節、臨港海洋節、中華美食節、滴水湖音樂節等。現代海洋文化景觀有東海大橋、洋山深水港、滴水湖、南匯嘴公園等。海洋博物館有上海海洋水族館、中國航海博物館以及正在籌建中的海洋極地館。濱海休閑娛樂資源有鮮花港、濱海森林公園、書院人家、東灘濕地、大團桃園、多利農莊、蘆潮港風光、上海野生動物園等。
4.港口經濟與航運文化資源。港口經濟的發展,推進了航運業的進步,豐富了海洋文化內涵。浦東新區為了發展港口經濟,建立了洋山深水港,這也標志著上海已經開始逐漸走向一個國際航運中心的時代。洋山深水港由大、小洋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其中大、小洋山形成了重要的旅游景點。東海大橋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其氣勢恢宏,宛如東海上一道亮麗的彩虹,眾多游客慕名前往。
5.海洋民俗文化資源。浦東新區的泥城、書院、祝橋等地方的漁民在船上吃飯的規矩,具有典型的漁民飲食風俗特點。比如上船第一次吃魚,必須把生魚先拿到船頭祭祀海龍王,齋“死去的漁民”,向碗里盛飯要說“兜飯”或“裝飯”等。浦東新區沿海漁民出海捕魚,漁船修理過或者新漁船第一次捕魚,都必須祭海(俗稱“齋老大”)。浦東新區漁民主要信仰的是天妃,這與當地民眾的遠洋航運活動時祈求平安的心理有著密切關系。在禁忌方面,也有很多,比如過去沿海的漁民在船上時, 禁忌說“翻”、“扣”, 要說“調槍”;禁忌說“纜繩”,要說“沙袋帶” 、“纜頭”等,這些都反映了當地民眾對于海洋的敬畏以及祈求海事安全的心理。
三、浦東新區海洋文化旅游開發建議
1.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環境。上海海洋局以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海事大學為基地,編寫海洋文化系列叢書――《上海海洋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上海海洋文化的文獻空白。但是,浦東新區的海洋文化文獻資料較少,特別是南匯并入浦東之后,沒有系統的研究浦東新區的海洋文化文獻資料,浦東市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盡力去創造海洋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因此,市政府可以設立機構,組織相關教育部門加強對浦東海洋文化系列叢書的編寫與資料的整理與搜集,從而為浦東新區海洋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一個非常有用的契機。
2.對海洋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目前,浦東新區的旅游項目還是以濱海一帶的觀光、娛樂旅游為主,而對海洋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不足,導致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和項目相對較少,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須加大對浦東新區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力度,根據文化資源優勢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能夠代表浦東新區形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特色旅游戰略能讓旅游地區的特色文化物態化,創造出獨特的服務,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們可以將浦東新區的民俗信仰、生活習俗、民間技藝、古街古巷、歷史人物等進行充分挖掘,使其成為浦東新區海洋旅游的文化符號,積淀為地方特色文化。
3.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浦|新區要完成從觀光商務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轉型升級為融觀光、商務、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目的地形象的轉變,必須要依賴于開發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我們可以將郵輪旅游作為一個突破口,積極建設和完善郵輪港,打造郵輪旅游精品。浦東新區可以依托外高橋和洋山深水港兩大港口,根據游客需求,配備不同大小,不同服務檔次,不同目的地的游輪,開辟日韓游、東南亞游甚至歐洲游、美洲游的線路,實現東北亞 “郵輪母港”的目標。游客吃住玩在船上,除了體驗異國餐飲、演出外,還可以參觀浦東民俗展和傳統技藝表演,購買海洋旅游紀念品。
海洋文化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曲金良,1999)。換言之,海洋文化是一種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文化,其本質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即人類在接觸、認識、利用海洋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比如航海文化。
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英漢語言中出現了數目眾多的與海洋相關的習語。根據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8)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的定義,習語通常是一種具有隱含義,并且必須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之上,已經約定俗成的語言。習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習語僅指成語,而廣義的習語包括成語、諺語、俚語、俗語等(李建軍,2004)。本文采用廣義的習語分類,在“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基礎上,以sea(海)、fish(魚)為例,通過比較英漢語言中受海洋文化影響的習語,闡釋兩個民族在文化思維上的相似性及差異性。
二、背景介紹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主要觀點是語言塑造思維模式。迄今,國內外語言學家(Carroll J.,1956;Brown,1967;Carroll D.W.,2008;高一虹,2000;胡壯麟,2002;劉潤清,2002;姚小平,2002;盧植,2006;陳運香,2007)對該假說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將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強勢形式,稱為語言決定論;另一種是弱勢形式,即語言相對論,主張語言、文化和思維相互聯系。
基于“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本文將主要從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展開論述,認為語言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其語言有著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三、英漢海洋文化影響下的習語對比研究
英漢語中具有很多與海洋相關的習語表達,本文將基于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88),《現代漢語詞典》(2005)及搜索引擎對英漢語言中與海洋有關的習語進行對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與英語習語
1.關于sea(海)的習語
由于英國是個島嶼國家,四面環海,所以英語常用“a sea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 sea of clouds(云海),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經常在海上作業的水手們也創造了許多關于sea的習語: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go to sea/follow the sea(當水手),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納百川)。
2.關于fish(魚)的習語
海洋生物中,魚最普遍。英語有很多與fish搭配的習語,既指魚這一概念,如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釣魚),strike a fish(猛拉鉤線把魚鉤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認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cool fish(冷靜而大膽的家伙),a dull fish(頭腦遲鈍的家伙)。下列習語,既體現了魚的特征,又展現了英國人民的智慧,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挖到籃子里便是菜,來者不拒);Don't cry stinking fish(不要喊魚腥,賣瓜不說瓜苦);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魚未捉到不要忙著煎魚,引申為勿操之過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門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魚三天也要變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魚常在水底游,珍貴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弱肉強食)。
(二)海洋文化與漢語習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但毫無疑問,海洋文化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從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撈,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動,再到鄭和下西洋及現如今發展海洋經濟,無不與海洋有關。受海洋文化的影響,習語中也出現了不少涉及“海”和“魚”的習語。
1.關于“海”的習語
因為海面幅員遼闊,英語有“a sea of something”,漢語有“滄海一粟”“海納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災難伴隨著臺風及暴風雨來襲而到來,所以,我們的祖先認為大海非常強大,產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嘯”等習語。
2.關于“魚”的習語
漢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既有指魚這一概念,如:白魚登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蝦米;放魚入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常伴隨著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鮑魚之肆;鯉魚跳龍門。有的指信函,如:魚傳尺素;魚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魚米之鄉”。
(三)英漢民族文化在習語中的體現
根據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思維與文化相互影響。由上文可知,英漢語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關的習語,有的習語表達中英漢語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則不是,這表明英漢民族思維既具有共同點,又具有差異性。本文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的。
一方面,英漢兩個民族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因此在習語中有一些相似的表達,都可以借助海洋事物來實現,體現了思維的共同點。如:“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魚三天也要變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魚常在水底游,珍貴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蝦米;海納百川”。另一方面,因為英國人民主要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而漢民族主要受農耕文化影響,所以英語常借助與海洋相關的事物來實現意義的表達,漢語習語則更多地借助農耕文化中的相關事物來表達意義,如:英語習語“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漢語對應“挖到籃子里便是菜”;英語習語“Don't cry stinking fish”,漢語對應“賣瓜不說瓜苦”。
四、結語
本文在“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基礎上,以sea(海)、fish(魚)為例,比較分析了海洋文化影響下的英漢習語,發現兩種語言表達中所用的意象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體現了英漢民族間思維的共同點及差異性,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影響所致。因此,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文化間的差異性,也要尋求其相似性,趨同存異、異中求同,以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Brown,R.L.Wilhelm Von Humboldt's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M].TheHague:Mouton,1967.
[2]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Carroll,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New York:The MIT Press and John Wiley,1956.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1998.
[6]Victoria,N.&David B.Guralnik.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8.
[7]陳運香.薩丕爾-沃爾夫語言相對論對語言文化對比研究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
[8]高一虹.沃爾夫假說的言外行為與言后行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9]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李建軍.新編英漢翻譯[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1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2]盧植.語言相對論對當代認知語言學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6,(3).
[1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14]姚小平.人類語言學家沃爾夫的遺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關于海洋的人文研究中,海洋史方面的研究占據了重要位置,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海洋史的研究又細分為經濟社會史、海洋交通史、海洋科技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非常豐富。早在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該叢書成為研究亞洲各國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寶貴史料。在海交史方面,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了《海交史研究》,成為國內該領域唯一的全國性純學術刊物,發表了大量海交史方面的論文。鄭和研究也成為學術熱點之一。
對外經貿交流方面,近年來涌現出很多研究成果。如晁中辰對明初封建專制的強化與實行海禁的原因、措施、朝貢貿易關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述;①王慕民從區域史的角度出發,對明初海禁政策下浙江與日本、朝鮮等國的交往、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②陳炎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生、發展及由此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展開了充分的研究探討;③此外部分學者從海外貿易的視角出發,對海禁政策下我國對外貿易的狀況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論述。④宋正海則從科技文化發展的角度,考察海洋文化。⑤此外作為系列叢書,江西高校出版社自1998年開始至2007年陸續出版了《海洋與中國叢書》,從海洋觀、漁業、漁民、信仰、貿易、經濟、海港、移民等領域闡述了海洋與中國、世界的關系。日本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關系,對海洋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早。在二戰前便開始進行朱印船貿易史等方面的研究。①1970年代開始,日本史研究逐步克服國別史的約束,在歷史研究中導入對外關系、地域研究、周邊海域的視點。②1990年代以來,超越國家范疇的地域史日益受到日本學界的青睞,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東海海域”乃至包括印度洋在內的亞洲海域整體成為研究對象,③掀起了海域研究的熱潮。在海上貿易體系方面,濱下武志的《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④以西方近代化體系的視角考察東亞內部的體系,指出亞洲區域內各地通過朝貢體系建立起了自律性內在聯系。之后日本學者提出了“亞洲間貿易圈”概念,⑤強調近代世界體系中亞洲的相對獨立性和近代東亞地區網絡重構等問題。在東海海域研究中,除了宏觀體系研究外,基于區域視角的研究也較為豐富。如松浦章以明清時代的東海海域世界為研究對象,對以中國帆船為媒介的文化交流作了考察論述,指出這種以跨越海洋為條件的文化交流是東亞航海史上的一筆重要財富。⑥此外還有關于朝貢、貿易、倭寇、華僑等方面的研究。⑦日本關于海域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擺脫了過去傳統的以陸路視角研究海域的方法,注重從海域的視角反觀各大陸之間的交流,為研究海洋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海域研究還沒有完全超越意識領域中的“國家感情”⑧。日本海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明日本文化的根源,確立日本國家文化認同。對包括中國、韓國在內的周邊地區進行調查和比較研究,也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盡管海域研究的視角擴大到整個亞洲海域,其研究依然是以日本為中心展開。通過突出海域交流的重要性,有意識地淡化中國在東海海域的影響力,以便突出日本在東海海域的主導地位。這就無法正確把握以海域為中心的東海海域文化交流的歷史。韓國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相似的遭遇,經歷了從海上貿易強國到閉關鎖國、空島再到海洋開發的歷程。從1990年代開始,韓國學界關注海洋史的研究。其出發點包含著將閉塞、消極的韓國史認識轉換為開放、進取的韓國史認識的目的。⑨因此韓國海洋史研究主要著眼于韓國國內,以國別史的形式進行。海洋史研究批評過去以陸地史觀觀察社會的片面性,強調海洋的重要性,以海洋的視角重新認識韓國史。代表性的著作有尹明哲《韓國海洋史》、姜鳳龍《刻在海里的韓國史》等。瑏瑠在海上貿易方面,曾經主導東亞海上貿易的新羅時期商人張保皋的事跡成為研究的中心,進行多次中韓國際學術會議,并出版有科普、學術等方面的多部著作。瑏瑡此外,宋與高麗的貿易及商人的性格問題、海上交通航線、漂流方面的研究也較為活躍。①韓國海洋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從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側重于重新探討與海洋有關的歷史事件、貿易活動、英雄人物,重塑與海洋有關的事件或人物形象。通過以海洋史為中心的韓國史的重塑,突出韓國在東亞地區的歷史地位,以史為鑒,實現海上強國之夢。曾經活躍于東海海域壟斷海上貿易的張保皋自然而然成為韓國海洋史研究的重點之一。由于這種定位,導致韓國海洋史研究在強調海洋史的國際性、開放性、外向性,擴大人們對韓國史視野的同時,其研究內容卻局限在一國史觀的框架內,無法從東海海域的視角反觀韓國海洋史。出于對傳統一國史觀的反思,中日韓三國海洋史研究導入海洋的視角,在擴大研究范圍的同時,試圖突破一國史觀的界限,重新認識歷史。亞洲貿易圈等基于海洋視角的理論,擴大了人們觀察歷史的視野,有助于我們擺脫西方史觀的約束,重新認識亞洲歷史。從海洋反觀東亞歷史的視角,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然而,海洋史研究還未能擺脫一國史觀的影響,“國家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海洋史研究。
二、海洋文化研究動向
中國通行的海洋文化的定義:海洋文化,是有關海洋的文化,是人類緣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化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②韓國學者則從空間概念出發提出了更加細化的海洋?島嶼文化概念。指出海洋文化是關注海的空間性的概念,島嶼文化是關注島或島的空間性的概念,另外還有海陸相交的濱海地區的沿岸文化。這些概念都是與海有關的文化,在空間上又有所不同,可根據議論的具體對象,使用不同的概念。③日本學者則指出東海海域內各地居民擁有共同的東海基層文化,提出東亞地中海海域文化的概念。④各地學者所給出的定義和概念出發點不同,但都是圍繞著海洋與人的生活展開的。海洋文化是人類在適應海洋環境過程中生成的文化。包括人與物的往來、漁業文化、海洋信仰、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僅需要宏觀領域海洋史方面的研究,還需要海洋人類學、水中考古、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國內關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從文化交流和民間信仰、民俗角度進行的。海上文化交流方面的論著主要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曲金良主編的《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6卷,從東北亞海上交流的角度探討中國海洋文化;關注地區海洋文化研究的有《福建海洋文化研究》、《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等;⑤中韓海上交流方面,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的專著與論文集。⑥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民俗、民間信仰研究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出版有眾多研究成果。如《中國民間海洋信仰與祭海文化研究》①涉及地域與海神崇拜、媽祖信仰與流傳、祭海習俗、儀式與傳統、祭海文化資源、多元性與綜合利用等多方面內容。區域性民俗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出版有反映東海、山東、浙江等地海洋民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各地海洋民俗文化。②海洋信仰方面,以媽祖信仰為中心,發表有大量的前期研究成果。此外也有部分零星的關于東亞海神比較、地方海洋民間信仰方面的研究。③日本作為一個海島國家,海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海洋考察日本文化成為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從海上看到的日本文化》、《海與列島文化》等研究關注海與日本文化的密切關系,從海洋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④在日本海洋文化的研究中更側重的是作為海洋文化主體的海民及海洋生活本身。家族與親族組織、社會結構、民間信仰等人類學研究方法同樣在漁村田野調查中得到重視和應用。此外,考察漁民社會性格及文化的海洋人類學自1970年代以來得到了普及。⑤海洋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漁業技術、信仰傳承、漁民三個領域,內容細分為魚類分布、漁撈組織、漁業權、漁村、漁民信仰、漁業打撈方法、漁具、漁村民俗等方面的調查與研究,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⑥韓國海洋文化研究中較為活躍的是以島嶼為中心的研究。研究內容集中在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生態、漁業等方面。韓國海洋民俗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韓國漁村,在對漁村進行民俗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民俗學方面的論述。⑦個案研究以民俗信仰為中心展開,研究內容主要關注作為共同體信仰的民間信仰形態、作用等問題。⑧木浦大學島嶼文化研究院從2001年起出版島嶼海洋學術叢書,到2012年底已出版25部專著,內容涵蓋了漁撈、民俗、海洋史等方方面面,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韓國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⑨韓國代表性的海洋文化方面學術雜志有濟州島大學的《耽羅文化》和木浦大學的《島嶼文化》。中日韓三國以民俗、民間信仰為中心的海洋文化研究,通過實地田野調查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傳統的漁業生產、生活方式及漁村日益消失的情況下,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搶救性的調查研究。在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中,日韓兩國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建交較早,早在1970年代開始進行學術交流與調查比較研究。日韓比較研究主要考察民俗與信仰的相似之處。漁撈民俗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漁撈信仰為中心展開,包括船神信仰、海島堂祭等方面的內容。瑏瑠此外韓國西南海域、濟州島與日本沖繩地區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受到學界重視,成為比較研究的熱點之一,出版有眾多的研究成果。①中日、中韓比較研究主要是以觀音信仰、媽祖信仰為中心展開,探討海神信仰在東海海域的交流與傳播問題。②在中日、中韓比較研究中,日韓學界往往以舟山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舟山作為東海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為中日韓學者開展共同調查研究、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的典型研究對象。③對舟山地區的關注,反映出其在東亞海洋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重要地位。舟山的重要性體現在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與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國大陸先進文化與東海海洋文化接觸與交流的中間節點。隨著比較研究的深入,日本學界提出了東海海洋文化圈等理念,④成為推進中日韓三國共同合作研究的新的視角。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組織“東方地中海基層文化研究”(2011-2012年)項目,組成由中日韓三國學者構成的共同研究隊伍,對中國泉州—廈門—臺海地區、日本沖繩—九州地區、韓國全羅道—濟州島地區的民俗與信仰進行人類學、民俗學方面的比較研究。在探討東海海域相通的基層文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三、東海海洋文化的再認識
隨著中日韓三國東海海域研究與交流的深入開展,區域研究與比較研究的理念成為學界的共識。東海海域研究視角也從傳統的由大陸觀察海洋的視角,轉向立足于東海海域,從海域反觀沿岸國家與地區的文化交流的視角。研究視角的轉換,需要對東海海域的定位、交流主體、文化傳播與共有等方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便能夠較為客觀地看待東海海洋文化。第一,東海海域的定位問題。在封建王朝時期,從各中央王朝的角度考慮,東海海域是一個邊緣地帶,中央權力對東海海域往往鞭長莫及,權力無法到達海域的島嶼部。于是從山東半島南下到朝鮮半島、濟州島、日本群島、沖繩群島、臺灣島,再到浙江省的東海海域的島嶼部形成了所謂“倭寇的世界”⑤。各王朝中央政治支配權力的薄弱與海路交往,使東海海域形成了以海洋鏈接起來的相互關聯的整體世界。但是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阻礙了海域世界的交流。民族國家政治權利滲透到東海各島嶼,民族國家意識得到增強,國民文化逐步取代了傳統地域文化的主導位置。東海海域相互關聯的整體世界隨著中央權力的加強而被分割隸屬于各個民族國家范疇之內。第二,交流主體問題。海域交流的主體是包括海商、無國界邊民在內的生活在海域里的海洋居民。除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之外,應重視這些處在社會基層的民眾的社會史,全面理解東海海域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資源。以明代東海海域的交流情況來看,明朝在東亞社會占據絕對的優勢和中心地位。然而海禁政策的實施導致海域交流的邊緣化。正常的貿易關系受到明朝中央政權的打壓,轉向走私貿易。走私貿易在各地地方勢力的保護下得到了繁榮發展。來自中國、琉球、日本、朝鮮、葡萄牙、荷蘭等地的邊民活躍在東海海域,成為海域文化交流的主體。第三,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海域世界通過大海將各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交通網絡。寬松自由的政治環境,使東海海域各個島嶼在文化傳承上具有相對的自律性。豐富的外來文化隨著海路交通網絡持續流入,并與當地文化交融,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東海海域居民共有著關于海的基本知識(如海流、季風、魚群走向等),①在民間信仰、海上共同作業、勞動分工、生活習俗等生活方式方面具有諸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除了以海為生的生態知識之外,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來自各地、操持著不同語言的海域民眾是通過海域世界共有的文化背景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這一點對海洋文化研究,促進當代東亞地區海域交流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在傳統東海海域世界,中國大陸的先進文化不斷通過海路傳播到東海海域世界,在與海域世界原有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濃厚的海洋文化。
四、海洋文化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