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的核心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產業融合與全球直接投資的推動,使得生產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并在我國迅速崛起。按照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標準,生產業共有六種:現代物流業、國際貿易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現代會展業、中介服務業。六種服務業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從產業發展角度衙言,必須有所側重。所謂綱舉目張,抓住主要問題和矛盾,才能帶動整個生產業的迅速發展。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必不可少的憑借。國際經驗表明,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產業的支撐。現代制造企業的生產與服務功能日益融合,制造業部門的功能也日趨服務化。制造業高度發展會呈現“服務化”(Servicisation)的新趨向,主要表現為:該制造業部門的產品是為了提供某種服務而生產的,例如通訊和家電產品,隨產品一同售出的是知識和技術服務;其附加值中有越來越大的比重來源于服務,而不是加工制造,服務含量在整個企業產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服務業收入已經達到了總收入的2/3。
主要發達國家生產業已經占到全部服務業的50%以上。與此同時,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全球知識型服務外包日益興起。
可以說,沒有高水平的生產業,就沒有現代化的上業,也難以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作為時代的發展趨勢和轉型方向,工業化深化,制造業升級,加之信息技術、網絡和知識經濟的催化,特別是經濟調整,將加速工業化社會向服務化社會的轉型和發展步伐。生產業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而快速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生產業的發展方式,使工業生產業的虛擬化、網絡化成為可能,這種服務方式也日益凸顯其優越性,促進企業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在一個虛擬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傳統上認為的“內力”和“外力”資源,并讓這些相關聯的結構性要素發揮市場價值。信息技術可以推動生產業產業內部融合發展,促進服務業資源效益的提升。推進生產企業信息化,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和拉動作用。企業采用先進信息技術,優化業務流程,合理配置資源,實現服務手段多樣化、服務產品個性化,促進服務效率提升。
關鍵詞:高中生物;信息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422-01
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信息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們學習的興趣、效率和能動性。"強調"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科的學習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化社會呼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
近年來,筆者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進行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對圖像、圖形、動畫等綜合處理來制作課件,將高中生物課程內容整合到一起進行課堂教學。在對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研究中,筆者發現,大多數課結合信息技術上效果很好,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好;但有些課結合信息技術上反而比傳統教學效果差。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課堂效率呢?
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利用網絡的視聽互動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向學生展現各種生命現象、過程和規律,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創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視頻短片作為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在講解"信息傳遞的作用"時,除了通過信息技術Powerpoint課件展示相關圖片以外,還使用Flas軟件播放"蝙蝠的回聲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開花"等動畫,并在適當時候使用暴風影音來播放小的影音視頻剪輯,如"孔雀開屏"等多彩的動態信息。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使探究性教學順利展開。
2.現代信息技術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環境
用信息技術提供生物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百家思想。在豐富資源環境下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多層面的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夾下,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來選擇有用的信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相關人物等,由學生自己去Internet或資源庫中去搜索素材。
例如,《減數分裂》一課是高中生物的重難點,學生普遍反映較難掌握。該課所涉及的知識較為抽象,雖然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分裂的裝片,但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細胞分裂過程中某一個時期的圖形,而減數分裂本身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計算機來進行模擬試驗,設計制作了減數分裂中"的形成過程"的多媒體課件,整個過程可控性強,讓學生自己操作,體驗"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的含義,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理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整合,學生真切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和學習方式改革的緊迫性。
3.解釋復雜的生命過程,突破教學難點
生命過程是復雜的動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僅用圖片、語言是難以準確、生動、形象的表述的。應用生物學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后,就可以把復雜的生命過程簡單化,把內部的生命過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環、植物開花、受精、母體內胚胎發育的過程、胎兒與母體間的物質交換、細胞分裂、生物的生長等等。還可以利用動畫把抽象的過程具體化,如光合作用的過程、細胞吸水的原理和過程等。這樣就把生命過程準確、生動、形象的揭示了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諦,感知鮮明,印象深刻,并突破了教學難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70華誕之際,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誠摯的敬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創辦至今,已經走過了70年的風雨歷程,形成了優良的傳統校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全校師生員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道路,為陜西省乃至全國輸送了大批農業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國家高等農業教育、特別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跨入新的世紀,我們堅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定會將70華誕作為學校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重要的里程碑,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把學校建設成為陜西省和本部地區農林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學,為實現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和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希望我們今后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相互扶持,共同發展,為發展我國農業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衷心祝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衷心祝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蒸蒸日上,越辦越好;
衷心祝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70周年校慶慶典活動~成功!
關鍵詞:初中生物;信息技術;整合;策略
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把初中生物課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一起,已逐漸成為新課改的趨勢,有助于學生提高生物成績,為學生創造新型的學習環境。初中生物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對提升學生成績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我們該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效的整合呢?
一、傳遞方式的優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
細微、動態、抽象是初中生物的特點。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很好反映這種特點。因此,教師要把初中生物課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用多媒出示生物課件,邊出示,邊解釋,邊釋疑,化難點為易點,化繁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例如,在教學《人體的呼吸》時,筆者是這樣使用課件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1.打開課件,可以看到五個主目錄“血液循環模式圖”。2.點擊“血液循環模式圖”,進入后,點擊該頁的“播放”字樣,課件會出現血液循環畫面。如果想隨時停止,就點擊“停止”字樣,若要分步介紹就點擊“步進”。3.在課件主頁點擊“體循環”“肺循環”部分,打開的畫面分別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動畫。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相應點擊課件本頁右下角的字樣“步進”,隨著點擊字樣的不同,左邊的畫面會發生變化,右邊會逐一出示血液到達的部位,能清晰地展現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4.在課件主頁點擊“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部分,出現有關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內容,點擊“播放”可以看到血管中的靜脈血液中的紅細胞攜帶者。由于播放速度較快,不利于學生觀察和教師講解,可以點擊“步進”逐步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相應內容逐步進行,從而增進教學效果。5.點擊“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呈現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方法同“肺泡內的氣體交換”。6.點擊“鼠標右鍵”還可以根據提示調節畫面大小和播放速度通過媒體視頻,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血液循環途徑和人體內的氣體交換。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優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新課標強調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決不能忽視。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能幫助、促進學生的“學”,能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以達到學習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流動的組織———血液》時,筆者用媒體優化學生學習的能力。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完成以下問題:1.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2.你是怎樣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的?3.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4.觀察紅細胞,猜測紅細胞的形狀?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說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規化驗單上紅細胞的計數和血紅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會受到什么影響?5.如果血常規化驗單上白細胞的計數遠遠超過正常值,身體可能有什么癥狀?說明有什么功能?6.當人體受小傷時,血液會不會流個不停?血栓又是怎樣形成的?說明有什么功能?白細胞的功能比較抽象,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我展示白細胞吞噬病菌的小動畫,并給學生補充:你知道嗎,人體一旦有病菌入侵,白細胞就能如變形蟲一般穿過毛細血管到病菌入侵的地方去吞噬了病菌,在白細胞吞噬了病菌之后,它自己也和病菌同歸于盡了,而這時人體內的造血器官馬上又造出一些新的白細胞加入戰斗,所以,一旦生病發炎,到醫院驗血,會發現白細胞數量比正常要多很多,醫生由此判斷身體內有炎癥。而我們平日看到發炎部位有白色的膿液,就是死亡的白細胞連同病菌。白細胞就像人體的衛士一樣,保衛著我們的身體,輕微的炎癥依靠白細胞就沒問題了。但過于嚴重的炎癥,僅憑白細胞的兵力還不夠,我們就需要藥物的幫助。但也不能過分使用消炎藥,否則白細胞就懶隋了,不再工作。假如人體白細胞少了會怎樣?細菌容易入侵,人體的免疫能力就會下降,特別容易生病。
三、注意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但是生物實驗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同樣需要合作。在這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記錄方案,利用多媒體共享,模擬實驗,充分發揮初中生物實驗課與信息技術整合之后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石強.利用多媒體優化初中生物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2]陳玉坤,于芳.論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S1).
信息技術擁有清晰的圖畫、聲音、視頻等功能,教師通過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將信息技術中擁有的這些特點與實際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分解、組合、對比、聯想等方式來進行生物知識的串聯和整合,在方便學生進行想象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維過程,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學生聯想與想象一般具有特定的過程,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具體的圖片、聲音、視頻等工具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如在學習“人的呼吸過程”這一節課的時候,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己進行一次完整的呼吸來體驗整個呼吸過程,這樣的教學辦法顯得十分抽象,再加上自己的身體部位沒辦法完全進行透視或者了解,而別人的就更沒辦法進行了解,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在結合信息技術之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反映人呼吸過程中肺部、膈肌、肋骨、胸廓等相對應的器官運行狀態的視頻或者圖片,結合視頻、教學教具、模擬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完整地理解人體呼吸的整個過程。通過計算機輔助進行教學,以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完整地了解人體呼吸時的狀態,可以比較清晰地展示這一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展開聯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的目的。
2巧妙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高中生物知識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邏輯特征,這些知識都是由前輩生物學家、學者實驗、概括、總結而來,顯得比較抽象,如果僅僅憑教師的講授,學生還是很難把握的,會覺得課程十分枯燥,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聲像結合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知識,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這些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如在教學“神經調節”中“興奮的傳導”這個難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來模擬出一體化興奮傳導的路線,從而使學生完整地理解興奮傳導機制,化解這個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如在教學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學生對“滲透原理”有些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展示蔗糖分子與水分子的動態運動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水分子運動狀態和量的變化,通過形象化的畫面,學生很快便能理解滲透作用的概念,從而理解這個知識點。可見,信息技術在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將原本靜態的知識結構生動化,原來單純的認知性學習貼近學生的需求實際,便于學生從教學資源的整合中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同時,信息技術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能夠從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上來完善教學手段。生物學科在信息技術的“窗口”化展示中,有助于學生從生物學前沿知識的聯系中,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判斷能力,樹立遠大的學習理想,增進對現代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學習信心。
3通過信息技術,增大生物知識容量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生物知識的容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當中,運用信息技術將生物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不僅可以模擬出生物原理、概念產生的現象,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產生更多的信息,從而讓學生將各個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的時候,在教學結束以后,教師通過計算機準備了一些內容讓學生去想象,主要是PPT展示的畫面,包括克隆技術的發展、太空生物技術研究、基因研究進展以及袁隆平雜交育種的農業技術等,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他們感受到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熱情。現代建構主義在推進課程知識整合中要強化對學生的關注,生物課程教育是研究生命科學及人類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既有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還包括生物實驗內容的完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知識的整合中,要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自我形成,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從知識點的銜接、課程整合程度及方式上,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斷調整知識整合的力度,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優越性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1]。
4提高教師素養,更好地整合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
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之下,要想更好地進行生物教學,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完好地結合起來,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師應該在具備現代化教學思想和觀念的前提下,能夠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結合合適的教學內容去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有效整合,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處理,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完整地認識生物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演變狀態,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揮信息技術的能量,適時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從多種教學途徑中進行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勢,拓寬學生課堂教學渠道。信息技術在生物學中的滲透與融合,教師要從自身備課活動中強化學科間的知識銜接,勇于嘗試,積極創新,以生物學知識為基本,開拓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思路。同時,面對未來學科間的整合與協作,教師要從學科的發展上主動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將生物學與化學、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知識進行密切聯系,從課堂知識整合到學科知識互補,不斷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與建構,特別是在信息素養的提升上,教師要從自我觀念及信息能力上自覺、主動地學習信息技術,構建多樣化生物教學平臺與環境,為生物學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2]。
5結語
一、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目的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根本目的:
1、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當前人們在不斷探索如何以互聯網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突破口,建構一種全新的教學結構以及相應的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學生必須會合理利用各種技能進行學習、合作和交流并解決問題。
2、促進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我們已經步入了個性化的學習時代,網絡交互式教育環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與學習習慣。
3、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以各學科知識為載體,教師根據各自情況,吸納最先進的最新鮮的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學科知識,學習信息技術,學習做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
1、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整合的實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于意義建構。
2、根據生物學科特點選擇有效的整合方式
生物的微觀性、生物的運動性、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學科的特點。這些特點很難用普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認識,這時候入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平臺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實現微觀的東西宏觀化,生動形象,感染力強,使學生易懂好記,動感化表現手段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使學生看得透徹,聽得明白,優化了教學過程。通過學科整合來領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學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課件的類型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輔助教師講解為目的開發的多媒體課件,這類課件一般呈現一條主線,按照教師的講解過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詳細;另一種是以學生為主體開發的多媒體課件,它可以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由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相比之下,后一種課件更能體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也是今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發展的方向。
三、信息技術與生物課堂整合的優勢
1、突出教材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生物學包括的內容非常廣闊,時空跨度很大,小到動植物的細胞,大到包含世間所有生物:近到我們人本身,遠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他都無所不在,這就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帶來了難度。并且有些生物現象實在不是一些簡單的標本或掛圖所能展示清楚的,也不是教師用語言所能描述的。現代計算機技術在圖形處理上具有高強的能力,利用這個特有的強大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加以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微觀場面處理,對于瞬間變化過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極大地消除了學生的“學習障礙”。如“家鴿”的雙重呼吸這一重難點極其抽象,利用動畫展示其過程,學生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地發現每呼吸一次,在家鴿的肺里進行了兩次氣體交換。可見,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把重難點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2、展示復雜的實驗過程。如筆者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的探究教學中,安排學生通過實驗定量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由于該實驗的程序精細復雜,教師講解困難。教師課前組織部分學生精心拍攝了實驗錄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教會學生基本方法以后,學生獨立實驗后,再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最后讓學生去獨立地完成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設計。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有序,又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設計和思想的空間。在探究教學和學習課堂上,由于時間和條件限制,對于不能讓全體同學進行的實驗,可以由教師組織部分學生課下進行,而通過錄像或圖片來記錄實驗的過程,再在課堂上呈現錄像資料,同樣會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促進探究教學。
3、能開闊學生視野,增加信息量。在教學中如何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大信息量,這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和要求,應當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進行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比圖形更生動形象,利用文字閃爍,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等手段,不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以圖像動畫代替語言的描繪,化虛為實,化繁為簡,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極強的直觀性、活潑性和教育性,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信息量,為學生積累信息開闊了視野空間。
4、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的最好動力,是興趣。興趣的力量是巨大的。生物課件運用大量的圖形、圖像、三維動畫,加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生動形象,使情境學習在其中得到體現,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造性的學習。比如在“人體內的氣體交換與運輸”一節中,課件運用了大量的三維動畫,形象地描繪了人體中氣體的交換和運輸,使學生對照自身的體驗,能很快的體會到人體內氣體交換的真諦。這樣,可以快速的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 干擾建模;干擾管理;資源管理;干擾協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We propose a method for intelligent and dynamic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This method involves modeling multidimensional interference and exploiting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techniques, when combine with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is important for alleviating resource shortages. It avoids or uses interferen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s network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terference modeling;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ference alignment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正在通過多種類型的無線接入手段(2G,3G,LTE,WiFi,WiMax)等,享受著豐富多彩的信息服務。用戶擁有的無線終端數量以及用戶周圍可選擇的網絡種類也在大幅度的提升,新的接入手段(如4G、IEEE 802.11ac/ad、中國新一代無線局域網標準)正在不斷涌現,用戶對數據速率和服務質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在探索更高速率傳輸體制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無線通信網絡性能的提高,比如:網絡容量提升、蜂窩小區邊緣用戶的性能改善、宏小區/femtocell之間的干擾規避,無線局域網中干擾協調。由于實際的用戶通信受到可支配資源的制約,并且不同用戶資源使用中的沖突將導致各種各樣的干擾,因此無線網絡的干擾管理、干擾對網絡容量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干擾管理改善網絡容量在未來無線通信技術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未來無線網絡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未來無線內容將是分層的蜂窩結構+ad hoc+認知。分層的蜂窩結構(宏蜂窩/微蜂窩/微微蜂窩/femtocell)可以適應不同的用戶密度,并且采用ad hoc方式能夠為用戶提供靈活的接入。認知技術則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宏蜂窩之間、宏蜂窩與Femtocell之間、中繼傳輸之間、宏蜂窩與ad hoc網絡之間的干擾已成為限制無線通信系統性能的重要因素。早期的干擾管理手段非常有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網絡環境相對簡單,干擾問題還不是影響系統性能的瓶頸;另一方面是干擾并未得到全面準確的認識。傳統的干擾管理方法包括功率控制、頻率復用、信號處理等。隨著無線通信系統的多樣化和網絡結構的復雜化,以及多種新型通信技術的應用,干擾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與多輸入多輸出(MIMO)、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協作、認知等技術相結合的干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重視,如何通過干擾管理改善無線網絡通信性能已經成為學術界與產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1 干擾的建模與評估
為了進行干擾管理,首先應準確地刻畫干擾。在實際的通信系統中,干擾有信息并有特定的結構,同時具有功率、頻率和時間這些基本特征,隨著OFDM、MIMO、協作、認知等技術的引入,干擾的頻譜特征復雜化的同時,還增加了空間、波束、極化方向等新的特征,因此干擾具有多維度的特點。例如:采用OFDM技術,需要刻畫干擾在多個子載波上的分布;MIMO技術的使用,增加了干擾波束的空間方向信息;協作場景中的干擾依賴于用戶之間的關系;認知技術的引入將產生由于用戶優先級不同而導致的非對稱干擾問題。此外,在無線網絡性能的分析、優化以及接入、調度和路由機制設計中,常常需要通過抽象對無線信道干擾進行建模[1],而準確地認識干擾是進行合理抽象的基礎。
對于無線傳輸鏈路,可以通過構造干擾圖或干擾矩陣實現對干擾的建模。特定的通信技術和信號傳輸方式也會給干擾帶來新的特征,如MIMO,由于多天線及聯合處理導致的信號空間特征,需要根據不同的數據傳輸之間的空間相關度對共道干擾進行定量評估。此外,在分層次的無線網絡環境中,干擾的刻畫與建模也需要根據具體的干擾管理需求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
采用上述干擾建模的思想,結合未來無線網絡的特點,從多個維度(時間、頻率、功率、用戶行為、業務流特性、網絡特性等)描述無線干擾的特征,并以不同的干擾參數作為不同的坐標方向,研究人員建立了完善的網絡干擾表征與評價機制,并總結形成了具體的干擾空間描述以及干擾的運算規則,為設計具體的干擾管理方法與管理結構,改善網絡性能提供依據。
2 干擾與資源的聯合管理
資源的有效管理是現行無線通信網絡的基礎技術。干擾管理與資源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干擾的產生源于資源分配的非理想性,并且干擾就是對資源的沖突使用。當多組通信鏈路共享相同域(頻率、時間、空間)的資源時,它們之間的相互干擾將導致網絡資源的浪費和網絡性能的惡化。傳統的干擾管理將干擾視為不利因素,通過設計各種資源規劃、分配及調度機制實現干擾的消除或抑制。雖然這些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干擾的管理,但同時也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考慮通過有效利用干擾,將其作為可用資源的一部分加以對待。例如,網絡編碼正是在重新認識干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技術,通過巧妙地利用無線干擾,可以提高傳輸速率,改善網絡性能。文獻[2]利用干擾信息設計調度、路由機制,獲得通信性能的提升。
圖2描述了干擾管理與資源管理的關系。對于無線通信網絡,其資源分配策略存在非理想性,主要表現在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干擾問題,以及以犧牲資源利用率為代價的干擾規避技術可能導致網絡容量的降低。因此,需要綜合研究資源的全局動態利用和干擾的管理,在二者之間進行合理折衷。一方面,從資源分配的角度,提升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抑制非合理因素,為網絡容量提供增量;另一方面,通過對干擾狀態信息的利用,對資源分配策略進行新的設計,助益于網絡容量。
為了進行聯合管理,可以采用效用函數作為衡量指標。通過合理的設計,將多種干擾管理機制帶來的效用納入到效用函數中,從而包含與傳統的傳輸容量相比更多的因素,這可以作為實現干擾與資源聯合管理的一種思路。
3 智能動態的干擾管理機制
目前可用于4G標準的干擾管理技術包括頻率復用、功率控制以及智能天線等。歐盟啟動了FP7項目ARTIST4G,深入研究未來無線網絡的干擾問題[3]。對于復雜的網絡,單一的干擾管理模式無法獲得最優的網絡性能,因此聯合使用多種干擾管理方式才能最大化網絡性能。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Thomas Hou教授研究了通過聯合使用串行干擾消除和干擾避免的方式提升多跳無線網絡的性能[4]。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ina Katabi教授通過聯合使用干擾協調和干擾消除技術提高了802.11n網絡的性能[5]。歐盟FP7項目ARTIST4G的研究人員也提出了將干擾避免與干擾利用相結合的理論。
3GPP對小區間干擾協調(ICIC)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在Release 8-11中均提出了不同的增強技術,從ICIC到eICIC再到FeICIC等,如表1所示。此外,從Release 12的發展動態中可以看出,在干擾管理方面一個很有潛力的研究領域就是收發端的聯合優化問題。
無線網絡的干擾環境具有動態特征,一方面源于網絡本身,另一方面可能來自干擾管理行為。干擾環境的改變作用于干擾模型,而后者對接入、調度、路由等算法的性能有重要影響;反過來干擾管理機制的執行又會導致干擾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干擾管理與網絡環境的關系不是靜態、單向的,而是存在著反饋與互動。干擾環境作為網絡環境的組成部分影響了可獲得的干擾信息,干擾模型是通過對干擾信息的加工處理得到的,不同層次的干擾模型決定了相應的管理策略,而干擾管理行為又會導致干擾環境的變化,進而重新作用于干擾管理策略的設計。因此,從這一相互關系出發,結合協作、認知、資源管理等技術手段,設計智能動態的干擾管理機制或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圖3給出了智能的動態無線網絡干擾管理體系。干擾感知模塊負責對無線網絡干擾環境進行感知,從而獲得干擾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干擾的結構特點,形成描述干擾狀態的具體信息。干擾管理決策在干擾管理方法庫和干擾管理融合策略的支持下實現,前者包含了若干可采用的干擾管理方式,如干擾避免、干擾拒絕、干擾消除、干擾協調等,后者通過智能算法,產生融合的干擾管理策略,并對采用該策略后的網絡性能進行預測。執行模塊根據決策在網絡和/或終端側進行資源配置和信號處理等。干擾管理行為作用于無線網絡環境,影響干擾感知模塊開展新一輪的狀態感知,并對網絡性能進行評估。我們需要進一步利用學習機制,獲得當前網絡性能與預測網絡性能的差異,以此作為干擾管理融合策略等的更新與修正依據,從而使干擾管理具有動態環境適變的特點。
在各種干擾管理機制中,干擾協調(IA)是一種比較新穎并受到廣泛關注的方法,它借助信號處理手段,在發射端構造發射向量,將接收機收到的干擾信號協調到特定的子空間中,從而使更多的自由度用于傳輸期望信號。IA最初是由Maddah-Ali等[6]在研究MIMO X信道的自由度時給出,隨后Cadambe和Jafar[7]在由K對用戶組成的干擾信道中應用了IA技術,并得到了相應的自由度結論。目前對于IA的研究已經擴展到“X”網絡、蜂窩網等。IA本質上是利用特定發射方式導致的干擾的結構化特征,并通過適當的信息交互實現多個數據流的傳輸,相關設計可以嘗試在多個域(如時間、空間、碼字等)中獨立或聯合進行。通過將IA與其他干擾管理方法相結合,如干擾消除(IC),網絡通信性能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5]。此外,在協作多點傳輸(CoMP)方面,基于IA(IC)的設計也能夠為解決小區間干擾,改善小區邊緣用戶的性能提供新穎的設計思路。對于認知通信,IA(IC)技術同樣可以為干擾的有效管理,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提供幫助。
4 干擾管理與無線網絡容量
干擾管理作為改善網絡性能的重要手段,其與網絡容量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相關工作可以對具體的干擾管理方法設計與評估起到指導作用。
在未來無線通信網絡中,頻譜利用和用戶決策行為的動態性,通信業務種類及其性能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多用戶之間存在競爭、協作、信息交互等行為都將使網絡容量的分析變得復雜并具有挑戰性。經典的信息理論在通信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但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型無線通信系統的出現,無法使用經典信息理論去分析這些新型網絡的容量。為了進行基于干擾管理的容量域分析,一方面需要準確的網絡容量定義,可以參考近年來出現的注水容量、安全/行為容量、后香農容量以及認知干擾信道容量等;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有效的分析方法[7]。以無線Ad Hoc網絡為例,文獻[8]建立了經典的自組網網絡模型,給出了用于分析無線Ad Hoc網絡容量的理論基礎,提出了無線Ad Hoc網絡的兩種容量定義,其中傳送容量的定義首次將無線網絡容量與傳輸距離聯系起來,在自組網網絡容量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容量域分析方面,多用戶信息論中的干擾信道容量域問題已經提出了近50年,目前為止已知的最佳速率域由Han和Kobayashi在1981年提出[9],Tse等人[10-11]對干擾信道信息傳輸限以及協作體制下的干擾管理和容量域也進行了深入探索。此外,博弈理論以其在處理多用戶的資源競爭與分配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了廣泛關注。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干擾問題已成為制約網絡性能的重要因素。利用干擾的結構化特征,實現干擾的多維度建模,探索干擾管理與資源管理的有機融合,設計與無線環境相適配的智能的動態管理機制,獲得干擾管理與網絡容量關系,將成為緩解資源供需矛盾、有效規避或利用干擾、實現通信系統和網絡性能持續改進的重要思路,能夠為無線通信網絡的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IYER A, ROSENBERG C, KARNIK A. What is the Right Model for Wireless Channel Interfer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9, 8(5): 2662-2671.
[2] WEISS E, KLEIN O, HIERTZ G, et al. Capacity and Interference Aware ad hoc Routing in Multi-Hop Networks [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European Wireless Conference: 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Wireless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EW'06), Apr 2-5, 2006, Athens, Greece.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 7p.
[3] D’AMICO V,DEKORSY A, GOURAUD A,et al.ARTIST4G a Way Forward to the Interference Problem in Future Mobile Networks [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Future Network & Mobile Summit(FutureNetw’10), Jun 16-18, 2010, Florence, Italy.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10: 8p.
[4] JIANG C, SHI Y, HOU Y T, et al. Squeezing the Most out of Interference: An Optimization Framework for Joint Interference Exploitation and Avoidance [C]//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INFOCOM’12), Mar 25-30, 2012, Orlando, FL, USA.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12:424 - 432 .
[5] LIN K C J, GOLLAKOTA S, KATABI D. Random Access Heterogeneous MIMO Networks [C]//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OMM 2011 Conference (SIGCOMM’11), Aug 15-19, 2011, Toronto, Canada. New York, NY, USA : ACM, 2011: 146-157.
[6] MADDAH-ALI M A, MOTAHARI A S, KHANDANI A K. Signaling over MIMO Multi-Base Systems: Combination of Multi-Access and Broadcast Scheme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ISIT’06), Jul 9-14, 2006, Seattle, WA, USA.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 2104-2108.
[7] CADAMBE V R, JAFAR S A. Interference Alignment and Degrees of Freedom of the K-User Interference Channel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8, 54(8): 3425-3441.
[8] GUPTA P, KUMAR P R. The Capacity of Wireless Network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0, 46(2): 388-404.
[9] HAN T S, KOBAYASHI K. A New Achievable Rate Region for the Interference Channel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81, 27(1): 49-60.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無疑是一場教學的革命,它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能充分地喚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上直觀的畫面,對于生物學中抽象內容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因此,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相整合的教學模式,既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一股活力,又能夠使老師從繁重的教學當中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不失為一種受老師和學生歡迎的新式武器。
生物組在近幾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生物組的幾節示范課介紹將信息技術整合于生物學科,以發揮其獨特的優越性的幾條途徑和方法。
一、通過制作、演示動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將精力和熱情集中于使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內容。而高中生物在介紹原理、概念時較多采用文字、圖片以及流程圖的形式,對學生而言,這樣的展示較為枯燥。但若把單調的文字說明轉變成生動形象的動畫過程,利用交互式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
例如在《生長素的發現》一課中,由于科學發現史的課程一般不能在課堂上再現實驗內容,所以教師用現代多媒體動畫及網絡技術,設置簡單的生物游戲,讓學生利用電腦把長達幾個月的實驗通過幾分鐘輕松構建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所學知識有效的應用到實際中。又如在《減數分裂》一課中,教師避開了傳統的用橡皮泥演示染色體模型的方法,另辟蹊徑:設計Flas演示的形成過程。在這個Flash中,教師給予學生每個時期細胞的輪廓(即細胞在每個時期變化情況),給予足夠的不同形態的染色體,分別標記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來自雙親),學生可以結合前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模擬實驗,他們可以根據每個時期的變化特點來拖動染色體到不同的細胞中,在規定的時間內構建一個完整的減數分裂過程。在學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課時,教師將課本上的格里菲斯肺炎雙球菌實驗轉化成動畫,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操作探究不同處理下肺炎雙球菌對小鼠生命活動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計算機模擬演示微觀世界的數量變化,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僅憑書本上的文字是很難抓住學習的重點、難點的。計算機課件具有方便的進程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教學中通過將抽象的文字與形象的動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教師有意識地掌握好課件進程和上課的節奏,這既加快了學生的認知速度也解決了他們在看書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在《種群數量的變化》一課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搜集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數據,再利用計算機將數據轉化為數學曲線模型,并利用自己構建的模型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這種教學方式在充分運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生物數學模型教學,能夠增進學生對數學模型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又如在《酶的特性》一課中,教師利用計算機展示溫度、pH等因素對酶活性影響的曲線,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同樣,在《質壁分離及其復原》實驗中,經常會有學生因為沒有充分理解實驗的操作步驟和基本要求,從而導致實驗效果不佳,甚至失敗。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我們可以輕易地實現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實驗操作的過程和手法,對微小材料的操作處理演示過程,也可以通過放大,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這種引導下,學生能直觀理解實驗操作的流程,順利地完成實驗的操作。
三、巧用電子白板,優化課程教學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種國際上新近崛起的替代傳統黑板、粉筆的數字化教學演示設備。集傳統的黑板、計算機、投影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使用非常方便。它繼承普通黑板并加以改進,整合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在交互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啟發式學習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教學多元化提供良好的平臺。
例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課的導入處理:用電子白板依次展示竹子桃花,鴨子的圖片,其中學生誤以為鴨子是鴛鴦,立即可以從資料庫中調出鴛鴦圖片以示對比,靈活機動,隨即刪除,方便快捷。將這些生物用一句古詩串聯起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加上江水,從資料庫中調出江水圖片,學生覺得很神奇,與傳統黑板及課件教學相比,生動、形象。在教學《酶的特性》這一課時, 為了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即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設計,利用電子白板中的拖動功能和畫圖功能,加以演示實驗步驟,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一個復雜抽象的過程,這樣以來教學的難點也就被破解了。
作為一個新興教學手段的推廣,在應用的初期必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阻力。如不同課堂中如何合理使用電子白板的問題,教師操作電子白板熟練程度的訓練等等,都有待我們去解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電子白板的出現確實給我們教學帶來了新的面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相信隨著使用的不斷深入,軟件不斷更新,電子白板一定會讓我們的生物課堂如虎添翼,讓教師更愿意教,學生更愿意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 高中生物 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有密切聯系和繼承性,同時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類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
一、高中生物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
1.高中生物教學在信息化時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和技術等多個方面都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因此,教育作為信息社會中重要組成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高中生物教學涉及很多微觀世界,用傳統圖片等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網絡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很好地解決這一系列難題,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2.信息技術的運用是高中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在當前教改的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面臨教育方法及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術的出現成為改革的重要途徑。《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師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媒體資源”的建議,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方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獲得更直觀的影像,對生物世界的微觀世界有更清晰的認識。
3.信息技術的運用符合高中生物教學目標。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多方面的優點,如具有視頻、圖像及文本等多元化的展現形式,具有極豐富的資源優勢,同時可以讓師生之間互動,因此有利于生物教學目標的實現。現階段高中生物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促進學生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知識和能力,培養其較好的文化素養,并具有在信息化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整合的方法
1.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積極開展教學活動。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現代化信息教學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運用各大網絡搜索,獲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信息、科研成果及理論動態進行及時的課堂講解,讓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拓寬視野,了解更多學科知識,有效培養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比如老師在授課期間,當講解到《動物細胞工程》這部分知識時,應該對知識點的原理進行講解,其中包括細胞工程意義的常規課堂內容。同時應該運用網絡搜索,獲取更多與知識點相關的內容,開闊視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現今世界上的動物細胞工程研究情況,包括我國甘肅省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成果等。當學生在全面掌握所學的內容時,必定會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修養,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能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開闊視野,掌握更多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生生活中積極進取的精神,做到勇于創新。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應該合理有效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開發思維模式,很好地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提高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大大提高。
2.反映動態信息變化,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生物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動態變化的知識點。如果一味利用傳統教學模式,則很難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要點。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很好地反映生物知識中的動態變化,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舉個例子,還是在教學植物的根對無機鹽進行吸收的教學內容上,在開始授課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便利,設計課件,模仿植物種植。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鼠標操作給植物施肥,不同的肥料會給植株帶來不同反應。要讓植株開始成長,學生就要進行多種嘗試,以找到最佳方案,培育出健康的植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無機鹽對植物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從而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課程復習,迅速高效。在生物復習課中,教師借助計算機網絡和投影技術,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學生計算機的屏幕上,這樣既節約時間,又加大課堂的容量,更便于教師精講。在復習中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知識網絡體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瞬間勾起學生對以前所學大量知識的回憶,省時高效,而且有利于分層教學、自主復習。實際上每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不同的,教師把知識網絡教給學生以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水平對未掌握的知識有側重點地復習或重新學習,有的放矢,新舊結合,大大提高復習效率。在復習課中,一個較好的課件,既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起到提綱挈領、高效系統復習的作用,又可照顧基礎薄弱的學生,起到“新授”、重新學習的作用,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所學內容,不至于在課堂上無所事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教學評價,反饋調節。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教師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強的人機對話系統。利用這個系統,我們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快速的智能分析,以取代傳統的評價手段中相當繁瑣重復的工作。例如:開發即時測試系統、網絡考試系統等。教師依據考試系統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實現快速準確的教學評價,以便調整教學進度和實現個別輔導。
參考文獻:
[1]楊春.輝高中生物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科技創新導報,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