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農作物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作物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作物的含義

    第1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傳統的育種防蟲害技術不僅盲目性較大,而且由于農作物隔代遺傳的影響,導致其篩除的頻率較低,因而培養出的優良性狀很難在后代中順利的保持下去。而轉基因技術則是對于特定基因的定向轉移,目的性較強。與傳統的育種方法相比,突變的概率大大增強,并且這種技術打破了原有的種族界限,其優良特性可以很好的保持下來,并在后代中得到持續的表達。

    二、轉基因技術對于病蟲防害的促進作用

    根據以上所述,轉基因技術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經過多年的發展,該技術也取得不少的成果,比如農作物中常見的抗蟲、抗病毒、抗真菌等特性,這些特性對于保持農作物較為優良的品質無不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就對于轉基因技術在促進這些病蟲防害中的作用進行闡述。

    1、抗蟲特性

    轉基因技術發展到現階段,取得最好的成果就是為農作物的病蟲防害中培養出了抗蟲基因??瓜x基因的過程就是根據細菌、植物或者昆蟲體內發現的抗蟲基因,將其獲取并導入到農作物的體內,使得培養出的農作物也具有相應的基因,從而能夠表現出抗蟲的特性。這種技術最早起源于得到科學家對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發現,通過轉基因技術,可以使得植物被昆蟲食用后,在消化道內由細菌產生的毒素與昆蟲自身腸道上的特異性蛋白相結合,從而導致細胞由于滲透平衡被破壞而破裂,其幼蟲也由于母體的停止取食而死亡。這是最初轉基因技術對于農作物抗蟲特性的最大貢獻。該項技術發展到后來,也逐漸延伸到像煙草、轉基因棉花或者水稻等農作物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2、抗病毒特性

    在防治害蟲的同時,轉基因技術也為農作物的生產帶來了看病毒特性。舉例來說,在以往煙草花葉病毒能夠感染煙草等植物,從而使得后者的產量和性質降到最低。而通過觀察感染后的煙草葉子可以發現,受到感染的煙草葉會在染病之后自覺的產生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根據這一發現,科學家將產生這種抵抗性的基因引入到煙草的細胞中,并使得煙草能夠產生此種抗病毒的外殼蛋白,進而對于該種類別的病毒表現出一定的抗性。轉基因帶來的抗病毒特性不僅于此,馬鈴薯卷葉病毒也是抗病毒的一個特性。每年因為該病毒而使得全世界的馬鈴薯減產達到200萬噸以上。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之下,人們首次建立了用卷葉病毒復制酶基因互補 DNA 核酸分子探針測轉外殼蛋白基因植株中的卷葉病毒的新技術。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同時該領域對于轉基因馬鈴薯的抗性機理也在做進一步的深究和優化。

    3、抗真菌特性

    轉基因技術也在培養農作物抵抗外界真菌的侵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幾丁質是真菌細胞壁的組分之一。幾丁質酶可破壞幾丁質。美國科學家已從靈桿菌中分離出幾丁質酶基因并導入煙草中。大田試驗結果表明,這種轉基因煙草抗真菌感染與施用殺真菌劑同樣有效,而且收成更好。目前,已將幾丁質酶基因導入番茄、馬鈴薯、萵苣和甜菜,并正在進行大田試驗。這一技術將對蔬菜和果實類植物抗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4、抗細菌特性

    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受到害蟲、病毒和真菌的干擾,其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細菌的威脅。轉基因技術自研究以來,就將抗細菌特性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目前國外已經將抗菌肽基因轉入到煙草和土豆中。在比如Jaynes將天蠶素B基因導入到煙草中,并培養出相應的抗細菌的品種。據研究的資料顯示,目前農作物中抗菌特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較為出名了除了上述所說,還有Wang等將來自抗病品種的抗白葉枯病基因Xa21導入感病品種中,獲得了高抗白葉枯病菌的轉基因植物。將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果膠酸酯裂解酶編碼基因轉入馬鈴薯,轉基因馬鈴薯在受到病原物侵染時,植物組織受傷,釋放果膠酸酯裂解酶,該酶分解植物細胞壁,釋放一種寡糖激發子,對軟腐病的抗性大大提高;將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編碼AHL合成酶的expI基因導人煙草,表達expI的轉基因煙草對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侵染的抗性提高。

    三、結語

    第2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實行以來,農村原有由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老化、破損嚴重,為保證農業生產需要,水利產權改革在農村蓬勃發展,而這種產權的演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卻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為例,探討其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采用計量經濟方法對河北省30村4個年份種植業生產和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權演變促使了種植結構的調整,擴大了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了農民收入;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市場價格及勞動力機會成本等因素也是影響農民對作物生產結構選擇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還對主要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做了討論。

    關鍵詞: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種植結構調整模型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的實行,使農業生產由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經營,原來屬于集體所有的許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與農村分戶經營的模式不相適應,水利工程破壞或老化現象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陳雷和楊廣欣,1998)。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村小型水利灌溉設施產權改革于80年代興起并不斷發展,從初期的經營權逐漸深化到建設權、處置權甚至是所有權,農民自己投資并管理水利設施的現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農戶積極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是因為他們認為產權明晰后,水利工程覆蓋面積擴大,各種用水服務加強,會帶來農作物產量提高及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損失減少、水土流失、鹽堿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種面積保持穩定,減少損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農民可根據水資源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農作物種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樣必須按照政府的指示,這樣也可以擴大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的種植面積(Patil和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農業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改革耕作措施與種植制度,發展節水、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劉昌明和何希吾,1996)。

    雖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設施產權改革與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有關系,但現有的研究多數是描述性的,很少有從實證的角度對灌溉設施產權演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為例,探討產權演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

    二、研究資料和調查點概況

    (一)樣本點的選擇

    河北省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來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選取了河北省青龍、元氏和肥鄉縣三個縣做為調查點,三個縣的水資源短缺程度都比較嚴重并且都是主要糧食產區,每個縣隨機抽取10個村作為調查的樣本村,選擇了開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個年份為調查時期,樣本點產權類型比較全且在不同地區間有一定的區別,農作物種植結構有一定的差異。

    表1列出了樣本點的一些基本情況,從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積數據可看到青龍、元氏和肥鄉三個縣情況差異比較大,但三個縣各項指標四個年份間的變化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而水資源短缺狀況日益嚴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來越高,元氏和肥鄉縣在1998年甚至達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統指機井,一個機井及其附屬設備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統(以下簡稱為機井)。這里把機井分為集體產權機井和非集體產權機井兩種,由私人所有及農民合股所有的機井被統稱為非集體產權機井。用非集體產權機井數量占機井總數的比例變化來反映機井產權演變的情況。表1表明機井產權的演變是由集體產權形式向非集體產權形式發展的。三個縣非集體產權機井所占比例從到1998年都是逐漸增大的,但三個縣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的變化幅度不同,青龍縣變化幅度最大(從0增加到69%),肥鄉縣的比例變化達到了7倍多,元氏縣也有2倍多。

    表1.樣本點基本情況

    縣名

    年份

    耕地面積

    (千公頃)

    有效灌溉面積占

    耕地面積比例(%)

    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體產權井所占比例(%)

    青龍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鄉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開始年,97-98年的數據為97年和98年樣本點數據的平均值。

    數據來源:作者對青龍、元氏和肥鄉縣30個樣本村的實地調查。

    (二)機井產權與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從開始到1998年,三個縣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比例都是增加的,雜糧、薯類等其他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趨勢(表2)。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變化來看,棉花的播種面積比例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劇下降。在元氏和

    表2.按年份分組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

    縣名

    年份

    總播種面積(千公頃)

    糧食作物占

    總播種面積比例(%)

    經濟作物占

    總播種面積比例(%)

    合計

    小麥玉米

    其他

    合計

    棉花

    其他

    青龍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鄉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經濟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釋及數據來源詳見表1。

    肥鄉縣,棉花以外的其他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從開始年到90年是穩中趨降的,98年元氏縣還是略有下降,而肥鄉縣則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積比例的變化。在沒有種植棉花的青龍縣,經濟作物在總播種面積中的比例從80年代初開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數據反映出盡管各地區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變化趨勢有相似之處,但地區間作物種植結構變化還是有些差異。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種植結構在不同時期和地區間存在差異呢?

    由表3數據可以看出,機井產權狀況同農作物種植結構存在一些相關關系。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越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越高,而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比例越小。農作物種植結構也同人均耕地緊密相關(表3)。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負相關,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則與人均耕地成正相關,這可能與我國農民自給半自給的農業生產方式有關。

    在糧食作物內部,隨著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的增加,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比例不斷擴大,而雜糧、薯類等糧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斷下降(表3)。農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從種植一季比較抗旱的雜糧作物轉為種植冬小麥—玉米需水較多的兩季糧食作物或其他兩熟作物,因此雜糧、薯類作物播種面積減少,小麥、玉米播種面積擴大。小麥、玉米是國家訂購糧的主要品種,這兩種作物產量比較高,經濟效益比雜糧、薯類好,符合農民的利益。從另一角度來看,農民有能力自己投資打井,說明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對食物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從小米、高粱、薯類等粗糧轉向小麥等細糧。

    表3.按非集體產權和人均耕地面積分組的農作物播種結構情況

    分組

    分組指標均值

    總播種面積

    (千公頃)

    糧食作物占

    總播種面積比例(%)

    經濟作物占

    總播種面積比例(%)

    合計

    小麥

    玉米

    其他

    合計

    棉花

    其他

    按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數據來源:見表1。

    隨著機井非集體產權形式的發展,經濟作物內部種植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表3)。棉花是調查點的30個村種植的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棉花相對于糧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勞動力機會成本的變化對其影響比較大,另外棉花的種植還要受國家棉花收購政策及病蟲害的影響,因此表中數據顯示產權的變化對棉花播種面積無明顯影響關系,計量模型中我們將對影響棉花播種面積的因素做進一步分析。其他經濟作物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我們調查的樣本點中果樹栽種面積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園與耕地面積是分開計算的,所以在我們的分析中沒有把果園與其他作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表中數據顯示,隨著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也是增加的,這與預期是一致的。

    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的增加,表明農民對水利投資越來越多。農民不但意識到水是一種稀缺且十分珍貴的資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觀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種植結構的變化就是農民對此作出的反應。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地下水灌溉系統非集體產權形式的發展,農民相應地調整了種植結構,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增加,而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單因素分析只是非集體產權與農作物種植結構之間表面的相關關系,我們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對其關系下結論,因為農作物生產還受國家政策、市場價格和勞動力機會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為了較準確地分析產權與其他因素對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必須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三、計量經濟模型的選擇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計量經濟模型對影響農作物生產結構的因素進行分析:

    Aijt=F(Rjt、Wjt、ln(Qjt)、(PG/PI)jt-1、(PC/PI)jt-1、Njt、Dk、Tt)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別為糧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區(縣),t代表時期,Aijt代表第j村在t年i種農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例。R代表非集體產權機井的比例(%),由于產權變量是內生變量,為了避免模型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模型估計時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體產權作為內生變量來分析產權演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機井產權演變的影響因素模型見附表1)。Q代表人均糧食定購任務(公斤/人),是用來測定糧食收購政策對種植結構影響的變量。PG,PC和PI分別代表糧食市場價格、棉花收購價格和化肥價格指數。因為同一時期內,縣內各村的價格基本相似,所以價格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年份之間的差異。上式中資源及投入品價格用到的是影子價格,即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勞動力機會成本(非農收入比例N,%)。為了顯示地區間和年份間的差異,采用了地區虛變量Dk和年份虛變量Tt。模型各變量的平均值見表4。

    表4.模型變量

    被解釋變量平均值

    解釋變量平均值

    非集體產權

    機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頃/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糧食播種

    面積比例(AG,%)

    91

    集體經濟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糧食定購任務(Q,公斤/人)

    61

    棉花播種

    面積比例(AC,%)

    5

    上年糧食價格與化肥價格指數比(PG/PI)t-1

    0.4

    上年棉花價格與化肥價格指數比(PC/PI)t-1

    2

    非農收入比例(N,%)

    40

    非棉花經濟作物

    播種面積比例(AO,%)

    4

    有政府財政扶持樣本數

    37

    能得到水利貸款樣本數

    63

    有道路通過本村的樣本數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體經濟力量按90年價格計算,地下水位是調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樣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有政府財政扶持樣本數、能得到水利貸款樣本數和有道路通過本村的樣本數的數值為合計數,其它數值為變量平均值??倶颖緮禐?20個。數據來源:見表1。

    四、計量經濟模型估計和結果

    由于糧食定購任務在同一地區內差別不大,主要是體現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其變量同地區虛變量存在較強的共線相關。同時,價格變量在地區間差異很小,主要是年份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模型中的年份虛變量相關較大。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選用了4種方案對模型進行估計。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虛變量而沒有用農作物價格與化肥價格指數之比的變量,在地區虛變量(方案1加入了地區虛變量,方案3則沒有)的取舍上對模型進行比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別對方案1和方案3用農作物價格與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之比的變量代替年份虛變量對模型進行估計。四種方案的結果(表5、附表2)顯示,影響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解釋變量的系數符號與理論預期相同,且產權變量、勞動力機會成本變量在四種方案中的結果變化不大,且基本達到了統計顯著水平,說明模型比較穩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來對模型系數的估計結果進行討論。

    表5.作物種植結構決定因素計量模型估計結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釋變量

    糧食作物

    棉花

    其它經濟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縣虛變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鄉縣虛變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虛變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虛變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虛變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調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別代表10%、5%和1%的統計顯著水平。

    (一)非集體產權機井的發展會促進農民調整種植結構

    從模型系數估計的結果來看,非集體產權機井的發展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與理論預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變量在糧食作物及其他經濟作物方程中的系數都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這意味著非集體產權機井的發展對傳統的糧食作物與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間結構的調整有著顯著的影響。

    糧食作物方程中,產權變量的系數為-0.082,說明非集體產權機井的比例增加10%(從樣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就要減少0.82%(0.082×10=0.82),而相應地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則分別增加0.39%和0.43%。

    從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統非集體產權的發展對種植結構的調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增加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作物上表現更加明顯。農民在自己投資打井后,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夠用來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及時,農民也敢種植對灌溉用水要求比較高的經濟價值高的作物。

    (二)糧食收購政策仍然是影響農作物生產結構的重要原因

    人均糧食定購任務變量在糧食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方程中都達到了1%的統計水平,表明糧食定購任務對農民種植結構有顯著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人均糧食定購任務的增加會導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的擴大,而相應地棉花和其它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都有所減少。

    從方案2(表5)與方案4(附表2)的結果比較來看,地區虛變量與人均糧食定購量變量之間有一定的相關關系,方案2中人均糧食定購量變量的系數大于方案4的變量系數,同方案2中地區虛變量的負值系數有關。

    (三)價格信號是指導農民進行生產決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計結果表明,糧食與化肥比價每上升1%(從樣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糧食播種面積比例會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種面積比例會減少1.3%(3.336×0.4=1.3),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會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與化肥比價比每增加1%(從樣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糧食播種面積比例將減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種面積比例將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會減少0.56%(0.28×2=0.56)。

    (四)勞動力機會成本影響作物種植結構的選擇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不斷上升,外出就業的比例逐年增加,非農收入可看作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農民放棄部分農業生產時間外出就業會對種植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結果顯示非農收入比例在糧食播種面積和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方程中均達到了10%的統計顯著性水平。三個方程中非農收入的系數分別是0.095、-0.037和-0.058,說明非農收入每增加10%(從40%增加到50%),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將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則分別減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相比是勞動相對密集的農作物,為滿足口糧的需要,在勞動力機會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農作物播種面積首先減少的是非糧食作物。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的演變促進了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擴大了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使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糧食價格與生產資料價格比的升高、糧食訂購任務的增加及勞動力機會成本的提高都會導致糧食播種面積比例的增加。對這些結論的主要政策含義討論如下:

    (一)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和農業結構調整

    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由集體產權形式逐漸向非集體產權形式發展的情況下,農民在對農業生產投入與產出收益比較后進行的合理的行為。同其他制度創新一樣,這種產權制度演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意味著農民生產的優化行為意識和能力在不斷增強。它對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農民收入的增長會起促進作用,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統產權的演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制度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二)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與糧食發展政策

    過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的演變會加強灌溉管理,維持灌溉系統的持續運行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統非集體產權形式的發展還會使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統非集體產權形式成為產權演變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如果政府農業政策的目標包括糧食生產的穩定增長,政府則要考慮用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投資、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政策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給糧食生產面積減少帶來的影響。(三)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要有準確、合理的市場信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生產時雖然還受國家政策及口糧需求等條件的約束,但已經在按價格信號的引導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因此,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過程中,國家應該加強建立信息暢通、公正規范的市場環境,為農民的生產決策提供準確的市場價格信息。

    (四)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受糧食收購政策的制約

    目前糧食收購政策制約著農業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也制約著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這也意味著在華北灌區,取消糧食收購任務,經濟作物面積將顯著增長,而糧食作物面積則顯著下降。而市場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靠糧食收購政策來維持糧食總量供給不是長遠之計,這進一步論證了科技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地位。附表1:產權演變模型

    影響產權演變因素

    解釋變量

    系數

    T檢驗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資源條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壓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貸款政策

    -61.877

    (-2.05)**

    經濟條件

    ln(人均集體收入)

    1.497

    (0.78)

    ln(農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場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虛變量

    年份虛變量

    調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別代表10%、5%和1%的統計顯著水平,在產權演變影響因素模型的幾種不同方案中,選用的是調整后的R2比較高的方案,這樣產權變量的擬合程度比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貸款政策及表示市場化程度的道路變量是虛變量,變量值為1分別表示樣本點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貸款政策和有道路通過(模型的分析詳見王金霞、黃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作物種植結構決定因素計量模型估計結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釋變量

    糧食作物

    棉花

    其他經濟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縣虛變量

    肥鄉縣虛變量

    1990年虛變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虛變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虛變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調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別代表10%、5%和1%的統計顯著水平。

    參考文獻:

    劉昌明和何希吾,《中國21世紀水問題方略》,科學出版社,1996

    陳雷和楊廣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加快農村水利事業發展”,《中國農村水利水電》,1998年第6期,第1-4頁

    王金霞、黃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制度的創新與理論解釋”,《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頁

    Darra,B.L.andC.S.Raghuvanshi,IrrigationManagement,AtlanticP&D,1990

    R.K.PatilandS.N.Lele,"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ProblemsinImplementation"in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Rome,1995

    DouglasJ.Merrey,ExpandingtheFrontiersofIirrigationManagementResearch:Result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atthe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84-1995,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97

    第3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一、雜草的含義

    所謂農田雜草是指農田中非有意識栽培的作物稱作雜草。截止1992年,研究發現和文獻報道的農田雜草約:1400種,隸屬105科;其中雙子葉雜草72科,約930種,單子葉雜草440種,苔蘚、藻類和蕨類植物雜草30種。雜草對農田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現雜草與作物之間爭奪有限的環境資源。首先是地上競爭,即對光、co2的競爭;其次是地下競爭,即對養分和水分的競爭。由于雜草的競爭,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劣。因此,科學有效地防治農田雜草是糧食豐產,農民豐收的基本保障。

    二、除草劑藥害產生原因

    除草劑藥害發生在除草劑與作物之間,但又發生在一定的環境當中。即除草劑本身的特性,作物對除草劑的敏感性或耐藥性,以及施藥時和施藥前后作物所處的環境條件。因此影響除草劑藥害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除草劑的自身特性與藥害的關系。

    不同的除草劑的吸收特性、傳導特性、選擇性機制、作用機制及在環境中降解方式和滯留時間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正確了解除草劑的相關特性,就容易產生藥害。 如以幼芽和幼根吸收為主的除草劑,苗前或苗期施藥受害;以莖葉吸收為主的除草劑,莖葉噴灑或飄移受害;以根系吸收為主的除草劑,土壤施藥受害;以莖葉和根系均能吸收的除草劑,莖葉或土壤施藥均受害。另外,在土壤中滯留時間較長、又活性極高的除草劑,如廣滅靈、豆磺隆、普施特、闊草清等,常會造成后茬作物的殘留藥害。

    2.作物對除草劑的敏感性或耐藥性

    通過試驗得到了16種作物對30種除草劑的敏感性或耐藥性結果,這一結果是在一定的試驗條件下得出的,是相對的。 一些作物耐藥性為R級(耐藥)的除草劑,雖然使用得當一般不會產生較重藥害,但使用不當或遇異常環境條件也可能產生藥害。

    3.環境因素對除草劑藥害的影響

    首先是環境條件影響作物對除草劑的吸收和傳導。以幼芽和幼根吸收為主的除草劑,遇持續低溫多雨,幼芽和幼根生長緩慢,較長時間滯留在含藥土層中,吸收過量的藥劑而產生藥害。其次是土壤質地的影響,通透性較強的土壤有利于藥劑淋溶,增加作物根系對藥劑的吸收,因此產生藥害,尤其是位差選擇為主的除草劑。第三是,氣候條件的影響,莖葉處理除草劑施藥時遇大風或較強上升氣流,常使藥液飄移到鄰近敏感作物上,造成除草劑的飄移藥害。第四是環境條件影響除草劑在土壤中的降解。高活性易對后茬作物產生殘留藥害的除草劑,多以土壤微生物降解為主,那些不利于微生物活動的土壤環境,會使藥劑降解速度減慢,增加對后茬作物產生藥害的機會。

    4.除草劑藥害產生的人為因素

    第一是超范圍使用除草劑;第二是施藥時期、劑量和方法不正確;第三是除草劑產品質量低劣;第四是人為誤用除草劑;第五是長殘留除草劑的殘留藥害。

    三、除草劑藥害的預防和緩解措施

    1.正確選擇除草劑

    在選擇除草機前應細致地閱讀除草劑產品的說明書,明確除草劑的適用作物,適宜施藥時期和用量范圍,使用中的注意事項,做到正確用藥,避免用錯藥,或超范圍用藥,避免在安全施藥期外施藥,避免超量用藥。

    2.安全使用除草劑

    要認真了解所使用的除草劑的特性;施用作物對該除草劑的耐藥程度及環境條件對除草劑可能產生的影響,在用藥的各個環節上都應盡量做到準確無誤。

    3.根據作物生育期選擇施藥時間

    不同作物對不同除草劑的耐藥性是不一致的,作物處于不同生育階段,或不同的生長狀態對同一除草劑的耐藥性也會有所變化,因時、因地、因藥劑種類、因作物生育狀況施藥,確保安全。

    4.根據環境條件選擇施藥時間

    不同除草劑對施藥時以及施藥前后溫度、濕度、降雨、光照等環境因素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有些除草劑施藥時遇到高溫、強光照易產生藥害,而有些除草劑施藥時遇低溫、高濕易產生藥害,施藥時應盡量避開這些不利環境條件,以減少和避免藥害的發生。

    5.根據藥害的嚴重程度確定補救措施

    補救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作物的生育條件,促進作物生長,增強抗逆能力。首先應采取耕作措施。疏松土壤,增加地溫和土壤透氣性;其次是補施肥料。速效的氮、磷、鉀肥,或微肥,如果采用葉面施肥效果會更好;第三是噴施生長調節劑。施用助長和助壯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特別是促進根系生長發育的調節劑;第四是采取農藝措施,如及早排除田間積水,及時防治病蟲害等。

    第4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不合格種子;瑕疵種子;缺陷種子;缺點種子

        經檢發芽率符合標準的種子播種后不出苗或出苗后長不成植株,審定通過的品種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不可克服的缺點或種性嚴重退化等不屬于假、劣種子的種子質量問題,在實踐中時有發生。人們在處理不屬于假、劣種子的種子質量問題時,常感到無法可依。這是因為人們在處理種子質量問題時除適用《種子法》對假、劣種子的特別規定外,不善于適用其他法律有關產品質量的一般規定。種子屬于產品。依據有關規定,種子質量問題包括假、劣種子在內可以分為種子質量不合格、種子瑕疵、種子缺陷和種子缺點。在法律文件中,除《產品質量法》對"產品缺陷"(在種子這一特殊產品領域應稱"種子缺陷")的概念和《種子法》對假、劣種子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外,"產品瑕疵"( 在種子應稱"種子瑕疵")、"產品質量不合格"( 在種子應稱"種子質量不合格") 和種子缺點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正確理解和認識各種種子質量問題的含義及相互區別,十分必要。

        1 各種子質量問題的概念和范圍。

        1.1不合格種子的概念和范圍

        種子質量不合格,是指種子質量不符合法律法規,或不符合國務院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貯藏等質量管理辦法和行業標準,或不符合標簽標注指標、合同要求。質量不合格的種子稱作不合格種子。不合格種子包括:一是假種子和劣種子;二是應審定而未審定通過的種子和違法引種以及為境外制種、引種試驗的收獲物在國內銷售的種子;三是無標簽或標簽內容不符合《種子標簽通則》規定以及偽造、涂改標簽或者試驗、檢驗數據的種子;四是不符合包裝標準的種子;五是不符合貯藏標準的種子;六、不符合標簽標注指標、合同要求的種子。

        1.2 瑕疵種子的概念和范圍

        種子存在瑕疵是指種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種說明。存在瑕疵的種子稱作瑕疵種子。瑕疵種子包括:一是活力瑕疵的種子。是指雖經檢發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長、發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的種子。二是種性瑕疵的種子。是指非品種退化或混雜原因不具備品種"三性"即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的種子。三是性狀瑕疵的種子。是指不具有品種典型性狀的種子。四是栽培瑕疵的種子。是指不適應品種主要栽培措施(包括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蟲防治等)的種子。五是使用瑕疵的種子。是指不適應品種使用條件(包括適宜種植的生態區和生產條件)的種子。六是作用瑕疵的種子。是指不具備應有作用的種子。如包衣種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蟲害或促進幼苗生長等作用。

        1.3 缺陷種子的概念和范圍

        種子缺陷是指種子存在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財產安全構成危險或者潛在風險。存在缺陷的種子稱作缺陷種子。農作物是經過長期自然進化、人工馴化形成的適應人類某種需要的特殊植物。農作物品種是經過人工選育或者發現并經過改良,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一致,遺傳性狀相對穩定的植物群體。一般情況下,農作物種子不存在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財產安全構成危險或者潛在風險。所以,在實踐中很少使用缺陷種子的概念。但是,隨著轉基因育種、輻射育種的發展,以及藥劑處理、生物處理等種子加工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險或者潛在風險的種子;此類種子就屬缺陷種子。

        1.4 缺點種子的概念和范圍

        缺點種子來源于"缺點品種"。缺點品種是指審定通過的品種,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不可克服的缺點或者種性嚴重退化,不宜在生產上繼續使用的品種。缺點品種產生的種子稱作缺點種子。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和品種自身的變異,審定通過的品種就會出現不可克服的缺點或者種性嚴重退化,產生缺點種子。

        2 各種子質量問題之間的區別

        2.1判定標準不同

        判斷種子質量合格的標準是已的種子質量國家或行業技術規范強制性要求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當事人的約定。判斷種子存在瑕疵的標準是種子不具備通常的或約定的使用性能。判斷種子存在缺陷的標準是種子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財產安全構成危險或者潛在風險。判斷種子存在缺點的標準是審定通過的品種有不可克服的缺點或者種性嚴重退化。

        2.2責任主體、性質和形式不同。

        2.2.1種子質量不合格的責任主體、性質和形式

        依據《種子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因種子質量不合格造成種子使用者損失的,由出售種子的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其責任性質為過錯責任。在出售種子的經營者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其預先向種子使用者承擔賠償責任,是一種替代責任;其承擔替代責任后享有向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追償權;最終責任的承擔者是有過錯的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法律之所以規定由出售種子的經營者預先承擔責任,目的在于對種子使用者利益的優先保護。種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的"賠償權",與出售種子的經營者享有的向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追償權",權利主體和權利性質均不同。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應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承擔追償責任,不等于應和出售種子的經營者共同向種子使用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實踐中,要求種子生產者、其他經營者和出售種子的經營者共同向種子使用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做法,混淆了"賠償權"與"追償權"的界限。依據《種子法》第四十一條、第五十九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和第六十四條的規定,種子質量不合格的責任形式是綜合的,既包括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責任,又包括發生在非平等主體之間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2.2種子瑕疵的責任主體、性質和形式

        因種子瑕疵造成種子使用者損失的,由出售種子的經營者向種子使用者承擔賠償責任。責任性質為種子出售者就種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狀對買受者承擔的默示或明示的擔保責任,它屬于違約責任范疇,是一種過錯責任。出售種子的經營者如在出售種子時已就種子瑕疵明確告知的,免其責任。責任形式為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2.2.3 種子缺陷的責任主體、性質和形式

        因種子缺陷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人身或他人財產造成損害的,由轉基因品種的培育人、審定人或藥劑處理種子的生產者、種子經營者向受害者承擔賠償責任。責任性質為產品責任,是一種嚴格的無過錯的特殊侵權責任;即無論培育人或生產者和種子經營者是否有過錯,只有因種子缺陷造成損害,都必須賠償。責任形式為連帶賠償民事責任。2.2.4種子缺點的責任主體、性質和形式

        審定通過的農作物品種造成損失的,由培育人承擔賠償責任。因為培育人通過品種權許可或種子生產、經營、推廣享受了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根據對等原則,其有義務承擔因品種推廣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審定人(即承擔品種試驗的單位和從事品種試驗、審定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3責任產生的原因不同

        種子質量不合格涉及的有關民事責任,因損害事實發生而產生。涉及的有關行政責任,以生產或經營不合格種子而產生,與是否造成損害結果無聯系。涉及的有關刑事責任,以銷售金額五萬元為起點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以使生產遭受二萬元損失為起點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罪。種子缺陷責任和種子瑕疵責任只能在損害或違約的事實發生后產生。種子缺點責任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缺點時產生審定人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在造成損失時產生培育人和審定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3判定不同質量問題種子的依據和方法。

        3.1判定質量不合格種子的依據和方法

        判定種子質量不合格和處理不合格種子案件,依據種子法律法規,如種子法、種子質量標準、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由國務院農業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貯藏等質量管理辦法和行業標準等。判定種子質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考核合格的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的種子質量檢驗機構按照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對種子質量進行檢驗,依據法定或約定(包括標注)的種子質量標準進行判定;二是由種子管理機構或種子糾紛處理機構根據種子經營者提供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審定公告、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試驗驗證依據、種子標簽等,依據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等進行檢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種子的依據和方法

        判定瑕疵種子的依據是產品質量法律法規。判定方法是由田間現場所在地種子管理機構組織農業專家組成專家組,依據《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實行田間現場鑒定,確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損失的程度。

        3.3判定種子缺陷的依據和方法

        判定轉基因品種缺陷的依據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判定方法是由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進行評價。判定藥劑處理種子缺陷的依據是《民法通則》;判定方法是由種子事故處理機構委托鑒定機構對缺陷種子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和造成損失的程度進行鑒定。

        3.4判定種子缺點的依據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農作物種子缺點的依據是農業技術推廣法律法規,如《農業技術推廣法》和《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缺點品種由品審委員審核公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停止生產、經營、推廣缺點品種。

        3.4.2判定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缺點的依據是《農業技術推廣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間現場所在地種子管理機構依據《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實行田間現場鑒定,確定不適合農業生產需要或有難以克服的缺點和造成損失的程度。

        4各種子質量問題之間的聯系

    第5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1、2021年節氣芒種的農歷時間:2021年06月05日,星期六,農歷四月廿五。

    2、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此時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丙位(正南偏東),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農事意義:指導耕種。所屬季節:夏季。氣候特點:雨量充沛,日照強,氣溫顯著升高。農事:水稻等谷類農作物栽培(南方);收麥子(北方)。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2、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3、舊,指過時的,陳舊的。

    4、旦,表示某一天。

    5、由,表示原因。

    6、甲,本義是指種籽萌芽后,所戴的種殼。

    7、申,表示陳述,重復。

    8、目,指眼睛。

    9、電,指一種物理現象。

    10、白,一種顏色,也表示明白清楚的意思。

    11.中,在一定范圍內,也指一種方位。

    12.甴,意為房檐流下的水。

    第7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我認為必須抓好備、講、練、用四個環節。

    一、“備”就是認真備課 備課要認真琢磨教材中的每個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內涵指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指與它相關的對象范圍。如“生長期”這個概念,學生很容易把它簡單地理解為“農作物能夠生長的這一段時期”。但農作物的生長期則不僅與該地區的氣溫條件有關。而且與農作物的習性以及在農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關系?!懊酚辍边@個概念,不能僅僅讓學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黃熟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連綿陰雨叫“梅雨”,還要使學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完整的“梅雨”概念,應包括梅雨的時間、地點、成因、天氣特點、名稱由來以及它在農業生產上的利弊等。

    二、“講”就是講解透徹 在地理教學中,講解概念必須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資源是指人類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那部分資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價值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同時告誡大家:人類不能采勸殺雞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資源;也不能過分強調為了保護自然資源而無所作為。

    此外,在講解地理概念時,還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充分運用景觀圖、課本插圖等具體圖象,使學生在獲得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邏輯思維的方法,比較、分析、綜合和概括,區別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逐步由具體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規律性。

    三、“練”是消化概念、培養能力 學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誦概念的詞義上,還要通過必要的訓練,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達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對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義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讓學生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在比較中對概念加以鑒別,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根本區別是:a、河流長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燙、河流最終舊宿的不同。通過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理解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本質區別在于河流最終舊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導學生運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問題,都必須從概念出發,在正確掌握概念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8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輸水灌溉技術;低壓管道;渠灌區;農業現代化;節約用水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04-003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19

    我國不僅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水資源比較緊缺的國家。為了節約水資源,在農業節水灌溉領域,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方面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并且取得了理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著水資源的日趨緊缺,這項技術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1 渠灌區的含義及特點

    所謂渠灌區通常情況下是指引水工程灌區、塘壩水庫工程灌區的總稱,在這些區域水資源比較豐富,并且常年有水。與井灌區相比,渠灌渠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1 省水、省地和省工效益

    在灌溉控制面積方面,渠灌區所能覆蓋的面積一般比較大,通常情況下在35~335hm2,在如此大的灌溉范圍內為了滿足灌溉需要,通常要配置較多的輸水配水管網,并且管道的管徑要粗一些,這樣其灌溉效果才更加明顯。

    1.2 對農作物進行適時灌溉

    利用灌溉區對農作物進行灌溉時,由于管網輸水和田間灌水速度比較快,進一步縮短輪灌時間,進而可以按照農作物的需水情況進行實時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為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奠定基礎。

    1.3 維修、養護簡單方便

    與井灌區相比,對渠灌區進行維修、養護相對較為簡單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一步降低渠灌區的管理費用和灌水成本。

    綜上所述,渠灌區的優勢毋容置疑,但是同樣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渠灌區需要較多的材料和設備,并且對建筑物要求比較高,進而增加了單位面積的投資數量,同時在用水管理、計劃用水等方面難以對渠灌區進行協調和控制。

    2 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的構成

    所謂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是指通過較低的壓力管網進行取水、輸水、配水,最終對農作物進行灌溉,這種灌溉系統的構成主要包括:

    2.1 水源

    與其他灌溉系統相比,低壓管道輸水系統同樣需要水源,比較常用的水源如泉井、壩塘、水庫、湖泊河流等,對于這些水源,在灌溉過程中,需要考慮農作物水質的要求,避免出現農作物被污染的現象。與明渠灌水系統相比,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對水質要求比較嚴,如果水中存在污泥、雜草等雜質,容易造成管網堵塞。在灌溉過程中,為了防止管網被堵塞,需要對水源地的水進行攔污、沉積處理。

    2.2 首部樞紐

    在進行輸水灌溉操作時,首部樞紐的作用是從水源取水,同時分別在水質、水壓和水量三個方面對水源地的水進行處理,所以在選擇首部樞紐時,需要綜合考慮水源的實際種類。

    為了便于灌溉,通常將灌溉系統的首部樞紐與水源工程布置在一起。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如果水源工程與灌區之間的距離比較遠,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灌區附近或灌區中間布置相應的首部樞紐,在一定程度上為操作、管理提供方便。在布置首部樞紐的過程中,如果可用的水源比較多,這是需要綜合考慮水源地的水量、水位、水質等因素。按照減少輸水工程投資規模的原則,在水量、水質需求相同的條件下,盡量將首部樞紐與灌區水源布置在一起。

    在布置首部樞紐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進一步確定與之相連的蓄水、供水建筑物的位置,同時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抵制環境的穩固性,并最大限度地縮短輸水距離。在水質條件較差、需要修建沉淀池的灌區,需要聯合修建首部樞紐與蓄水池。

    2.3 輸配水網管

    在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中,低壓管道、管件及附屬管道裝置等共同組成輸配水網管。如果灌區覆蓋的灌溉面積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輸配水網管還要涉及到干管、支管等組成部分。反之,當灌區覆蓋的灌溉面積較小時,單機泵、單級管道等共同構成簡單的輸配水網管。對于井灌區輸配水管網來說,通常選擇地面移動管道,一般為1~2級,與之相比,渠灌區輸配水管網由多級管道組成,并且這些管道都屬于固定式的地埋管。在我國,混凝土管、硬塑料管、鋼管等是地埋管的首選材料。

    2.4 田間灌水系統

    對于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來說,其田間灌水系統的形式主要包括:

    2.4.1 田間灌水管網輸配水。這種配水形式一般選擇地面移動管道取代田間毛渠和輸水壟溝,按照退管灌溉的方式進行灌溉。在灌溉過程中,這種灌溉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用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灌溉水的浪費,最重要的是,這種配水方式便于管理,節約土地,同時對耕作、田間管理等不產生任何影響。

    2.4.2 通過常規畦灌、溝灌等明渠輸水壟溝進行輸水和配水。這種輸水配水方式會損失部分田間輸配水,進而損耗,甚至浪費田間灌水。無論是勞動強度,還是田間灌水工作量,這種配水方式都比較大,而且占用部分農田耕地。

    2.4.3 地面移動管道輸配水。這種輸配水方式依然通過常規的溝灌、畦灌等方式進行地面灌水,其優缺點介于田間灌水管網輸配水和常規畦灌、溝灌等明渠輸水壟溝之間。由于這種輸配水方式不需要購置大量的輸水軟管,因此可以降低投資規模。另外,借助閘孔管道、虹吸管或一般引水管等可移動管向附近的畦、溝等進行輸配水。

    3 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分類

    由于分類的選擇的角度不同,所以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分類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3.1 壓力來源

    根據壓力來源,可以將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分為兩類:

    3.1.1 機壓式灌溉。與灌溉區的水平面相比,如果水源的水平面較低或者略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水源地水的重力遠遠小于田間灌水所需要的壓力,因此需要借助水泵機組增加配水的壓力。與依靠水源地水的重力進行配水相比,機壓配水方式需要消耗一定的電能,進而增加了管理費用。機壓式輸配水在我國應用范圍比較廣。

    3.1.2 自壓式灌溉。與灌溉區地面相比,當水源地的水面較高時,依靠地形落差,水源地水自身的重力就能滿足管網配水和田間灌水所需要的壓力。由于這種輸配水方式不需要額外的油料、電能等,因此可以降低工程投資。

    3.2 灌溉管道

    根據灌溉管道的構成不同,可以將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分為:

    3.2.1 固定式灌溉技術。這種灌溉技術是指灌溉管道被固定,通常情況下,這種灌溉技術主要是指各級地埋管,與其他灌溉技術相比,固定式灌溉技術需要將灌溉管道固定在一處,因此對管材的需求量比較大,單位面積的投資也會相應增加。

    3.2.2 移動式灌溉技術。這種灌溉技術是指除了水源和首部樞紐外固定外,其他的輸配管網都可以移動,進一步提高輸配管網的利用率,同時這些管網在不使用時可以集中保管。這種灌溉技術的優點是設備利用率高、投資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不足就是勞動強度比較大。

    3.2.3 半固定式灌溉技術。這種灌溉技術被稱為半移動式灌溉技術。在灌溉操作過程中,整個灌溉系統一部分固定、一部分可以移動。在實際應用中,比較常見的是固定首部樞紐和主干管網,讓主干管網以外的支網可以移動。在這種灌溉技術中,由于首部樞紐、主干管網等比較重,通過將其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對其進行移動的勞動強度,同時可以節省投資。

    目前,移動式灌溉技術在我國單井、群井匯流灌區以及規模小的提水灌區應用比較廣,利用塑料管或硬管等管材設置一級或兩級地面管網,確保其可以移動。對于提水灌溉區、水庫等灌溉面積較大的灌溉區,主要采用半固定式管灌技術,并且多對地埋暗管進行固定,而將地面軟管作為可移動管。

    4 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利用

    研究分析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對其進行應用。在應用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低壓管道輸水灌區的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同時對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進行科學論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應用該技術奠定理論基礎。另外,通過技術論證、水力計算,制定科學合理的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方案,并且對整個項目的投資、效益等進行預算和分析。不斷提升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為發展現代農業做好準備。

    5 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前景

    從水資源總量方面來看,我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比較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非常少,并且水資源在空間上存在分布不均以及水污染等現象。在用水量方面,由于我國的農業用水超過70%,因此,在農業灌溉方面,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對我國節水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種灌溉方式,與傳統的土渠輸水灌溉方式相比,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方式的節水率比較高,其節水效果一般達到30%。在我國積極推廣使用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耕地的耕種面積;另一方面可以節約水資源。據權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每年的節水量為380~760億m3。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將會解決農業用水緊張的問題,對于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來說,推廣渠灌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具有深遠意義。因此,將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在渠灌區進行推廣性使用,充分發揮該技術的節水、省地、省工的作用,同時利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適用性強、維修養護簡單的特點,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灌溉成本,這種灌溉技術在我國具有龐大的市場空間,而且隨著人們的節水意識不斷增強,這種灌溉方式將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歡迎。

    參考文獻

    [1] 周維博,黨育宏,王幼濤.陜西寶雞峽渠灌區渾水低壓管道輸水灌溉試驗工程規劃設計與施工[J].灌溉排水,1992,(4).

    第9篇:農作物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演變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2012年11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作了修改,尤其是涉及到征地補償標準的條款成為修改的重點。由于征地補償標準的測算方法直接關系到征地補償標準的確定,因此,有必要在當前背景下對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演變歷程和趨勢進行分析,以指導我國未來征地補償標準的測算。

    一、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演變歷程

    (一)年產值倍數法

    年產值倍數法是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改革進入到高峰期前的法定測算方法,是《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征地補償測算方式。其具體測算公式為:

    征地補償費=征地數量×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

    年產值的計算可以以當地統計部門的統計年鑒為準,或者由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統一制定公布本地區年產值標準。在實踐操作中,以耕地為例,年產值以該耕地被征收前3年的農作物主產品的平均產量乘以當地人民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農作物主產品價格確定。補償倍數則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各地的經濟水平、人民的收入狀況等方面情況確定。

    年產值倍數法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鼻祖威廉·配第在《賦稅論》中指出,土地的價格不過是一定年數的地租資本化的總額。這個年數一般是21年,是祖孫三代同堂的時間,因此土地的價格可用公式表示為:土地價格=年地租×21。年產值倍數法計算的地價等于年產值與倍數的乘積,其確定機理顯然與配第的地價理論基本一致。但是,年產值倍數法具有以下主要缺陷:首先,在中國,年產值并非是地租,它是政府的硬性規定,而且這個規定的基礎不是土地未來的收益,而是土地過去的收益,這顯然違背了土地估價理論中收益還原法的本質。其次,年產值倍數制定依據的科學性不足,它其實也是政府的硬性規定。馬克思指出“按照年收入的若干倍計算土地價格是地租資本化的另一種表現?!边@個倍數實際上是土地的購買年,它是還原利率的倒數。因此,按照30倍或者是其他倍數來確定土地的價格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再次,年產值倍數法確定的土地價格,只是對土地使用權的補償,而非對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因為年產值倍數法確定倍數為不超過30的任何倍數,那為什么選擇30為倍數的上限呢?這主要是考慮到在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期限為30年。因此,30倍確定的是農民使用土地的權利價值,但實際上,只要政府不強制征收農村集體的土地,農村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年期是永續的,此外,在征地實際操作中,政府制定的年產值通常沒有考慮到農產品市場價值的變化,它僅是一種靜態的價值;再加上產值倍數是一個較寬的彈性浮動區間,易被政府部門隨意操作,從而增加了征地補償的不公平性,引起眾多的征地沖突和社會問題。因此,年產值倍數法越來越不能適應征地實踐的發展需要。

    (二)統一年產值法

    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正式提出是在2004年,但顯然,從地方試點看,江蘇省在2003年就提出了統一年產值標準。按照《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測算指導性意見(暫行)》的規定,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市、縣行政區域為主),綜合考慮被征收農用地類型、質量、等級、農民對土地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價格為主要依據測算的綜合收益值”。確定統一年產值時,必須確定主導耕作制度和主要農作物年產量。主導耕作制度包括土地主要復種方式和主要農作物種類。其中,土地主要復種方式根據土地的復種面積比例情況確定,主要農作物種類在土地復種方式的基礎上根據種植面積進行判斷。主導耕作制度還可以通過查閱《農用地分等規程》附表得到。主要農作物年產量為其前三年產量的平均值,農作物年產量數據通過抽樣調查采集。采用統一年產值法計算征地補償費的公式為:

    征地補償費=征地數量×統一年產值×補償倍數

    以耕地為例,統一年產值以主要農作物平均價格乘以主要農作物平均年產量的乘積確定,在具有一種以上農作物組合和復種方式的情況下,采用加權平均方法計算。其中,主要農作物價格在調查市場價格和國家收購價格的基礎上,選擇兩者中較高價格確定。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進行確定;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準執行。如前所述,按照法定統一年產值倍數計算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超過30倍的法定倍數。

    征地統一年產值倍數法相比年產值倍數法,將影響地價的主要因素諸如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土地利用類型等因素融入土地價格的計算當中。在補償標準的確定上,采用區域內綜合產值作為統一的年產值標準,不再與被征土地的具體產值掛鉤。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年產值倍數法中因農業用途差異從而產值不同,同地不同價造成過大補償差異致使農民產生不公心理的問題,但由于倍數仍具可操作性,因此區域內土地補償費仍存在巨大差異,難以做到合理補償。同時,實施區域統一年產值標準,使得征地價格難以體現同一區位不同質量的宗地所存在的生產力差異。因此,統一年產值標準也應該僅是我國征地補償標準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標準。

    (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法

    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在國土資源部2004年的《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該意見還規定:“制訂區片綜合地價應考慮諸如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中國2003年頒布的《農用地估價規程》則規定,征地區片價主要根據農用地的利用條件和農用地對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確定。

    雖然上面兩種說法不太相同,但本質一致,即征地區片綜合地價(以下簡稱征地區片價)是指在城鎮行政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依據《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中的規定因素,對土地劃分區片并測算的征地綜合補償標準。原則上征地區片價不含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具體來講,測算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不降低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的原則;二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原則;三是采用科學合理評估方法的原則[1]。

    征地區片價的優點是剛性、透明和能夠直接被引用,從而在征地實操中能避免隨意操作的問題。與產值倍數法和統一年產值法相比,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征地補償標準的測算工作提前完成,是一個前置性的標準,可以實行周期性的調整。應該說,征地區片價的制訂是對統一年產值標準的進一步改進,使征地補償價格體現了地力差異,并遵循了同地同價原則。但征地區片價仍會導致一些新的征地補償不公問題[2],因此還需做出進一步的改進。

    通常用于測算征地區片價的方法有社會保障價格法、征地案例比較法、農地價格因素修正法等。

    二、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演進趨勢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征地補償標準的測算方法經歷了從年產值倍數法到統一年產值法再到區片綜合地價的演進過程,其市場性逐步增強,與市場價值的差距也逐步縮小。如圖1所示。

    從前面對各種方法的討論可以看出,產值倍數法是一種市場化程度最低的測算方法?,F行的征地案例比較測算方法在產值倍數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對市場因素的考慮,但由于可選的征地案例都是以產值倍數法測算的,因此,其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農地價格因素修正法綜合考慮了各種影響農地價格的因素,并借此對農地價格進行修正,從而使得其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但是這種方法的修正基礎是農地價格,這使得它與農地轉用的市場價值仍有很大差距。社會保障價格法綜合考慮了農地價格和農地的社會保障價格,進一步發掘和增大了農地的價值,從而使得征地補償標準也進一步向市場價值靠攏,但它從本質上看仍不是農地轉用價值,沒有考慮到農地被征轉用后的土地增值[3]。圖1也表明,為提高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市場化程度,使測算方法的演變能進一步匹配到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從而使征地補償標準向市場價值更加靠近,有必要探索在我國當前階段和未來階段的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征地補償測算方法。

    三、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演變進程與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相匹配

    按照產業結構理論,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可分為前工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和后工業化社會。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方法的演變與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是吻合的。如圖2所示。

    在前工業化社會,產業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化進程剛開始,城市發育處于啟蒙階段,社會經濟的主體在農村,此時,發生的征地也較少,且農業用途收益和非農業用途收益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在這個時期以年產值倍數法來測算征地補償標準不會引起農民的不滿。在工業化社會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建設用地需求激增,征地規模也逐漸增大,政府必須通過強制性手段才能從農民手中快速取得土地,失地農民由此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在這個階段,農民看到了土地轉換用途后的巨大增值,會與政府就土地轉換用途后的增值分享進行博弈。為能征到土地,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統一年產值法和征地區片價開始出現,并通過提高征地補償水平使農民分享農地轉用增值,減少征地沖突和矛盾。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社會階段,統一年產值法和征地區片價盡管匹配著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但是由于工業化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因此,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應該探索適應不同城市化、工業化階段的征地補償標準及其測算方法,這是圖2中省略號的含義所在,也是未來的研究內容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工業化逐步進入成熟期,城市化擴展速度大幅減緩,經濟增長從以依靠物質投入為主轉變為以依靠知識和高、新技術投入為主,產業經濟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此時,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對農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將大幅減少,政府也就不需進行強制征地了。因此,在社會經濟水平已經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后工業化社會(比如最發達國家),當需發生征地行為時,農民和用地單位就可通過討價還價的市場自由交易自行完成土地交易。政府將完全退回到監管者的角色上去。此時,市場化的農地轉用價值測算方法將被廣泛采用,征地補償價格也將回歸到土地價格的本質,即在法律法規、土地制度等框架協同作用下的土地最高最佳使用和預期收益的資本化。

    參考文獻:

    [1]張會,吳群,何守春,李娟.基于農地經濟價值功能的征地補償價格研究——以江蘇省泗陽縣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58-6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欧美成人|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女成人图区|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成人av电影网站|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